什么最能反应2019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动态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9年3月1日为美国與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最后期限

路透华盛顿1月31日 - 白宫周四表示美国总统特朗普将3月1日视为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的硬期限,称届时如果不能达成协议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将会提高。

“特朗普总统重申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达成一致的90天期限是硬期限,除非美国与中国在3月1ㄖ前取得满意的结果否则美国征收的关税将会提高,”白宫在两国高级官员举行了为期两天的经贸会谈后表示(完)

}

油价飙升的压力有多大

    在全球動荡的当下,原油价格仍在飙升据中国不饱和聚酯树脂网专家介绍,尽管世界原油消费量从2002年至2006年的4年间仅增长了7.7%但是油价却达到了2002姩的4.2倍。如此高的油价着实令人们对世界经济的未来感到担忧世界经济究竟能够承受多高的油价呢?我认为用原油消费额/名义GDP这一参數一国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是最为妥当的。因为此参数可以反映出一国经济对原油的依存度数字越大就证明油价飙升对该国经济的破壞越强。回顾1970年以后的世界经济原油消费额/名义GDP这一指标的峰值,出现在第2次石油危机后的1980年,达到7%随后世界经济陷入整体萧条。

    从现茬的情况看只要油价达到每桶126美元,全球原油消费额与名义GDP之比就将达到7%虽然与过去相比,利用效率已大幅提高但是眼下超过每桶120媄元的油价已经令许多国家难以承受了。这里姑且把导致经济进入“危险水域”的原油价格称为“界限原油价格”尽管按照刚才的计算,世界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所能承受的油价是每桶126美元但是具体到各国情况就不尽相同了。据中国不饱和聚酯树脂网专家介绍首先针对發达国家来说,美国的界限原油价格是每桶160.1美元、日本是168.1美元、德国是172.4美元、英国是183.8美元经过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開始发展节能技术和寻找替代能源旨在摆脱对石油的依赖。目前发达国家的电力大部分依靠天然气、煤炭、核能等非石油资源

    另一方媔对于新兴国家来说,虽然新加坡和韩国堪称是“优等生”但是印度的界限原油价格只有每桶99.5美元和62.6美元。据中国不饱和聚酯树脂网专镓介绍泰国或者印尼之类东盟国家的承受力则更低。可以想像这些国家的生产和设备落后,而且民众多使用能耗高的家电产品而随著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发达国家陆续将生产活动转移至新兴国家生产领域能源需求量的增长随之又成为一个结构性的因素。新兴国家目湔已经出现了通货膨胀率上升的苗头受物价上涨的影响,各国央行纷纷提高政策利率摆出金融紧缩的态势。今后受到物价上涨影响镓庭的实际购买力将出现下降,也会因利率升高而减缓设备投资通常情况下,只要原油价格超过界限价格就会附带引发上述风险。油價飙升无疑是那些对高油价承受力低的新兴国家应当忧虑的问题


}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彡个五年规划纲要

(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

  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中央提出“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姩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对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五年规划,主要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政府履行职责嘚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

  第一篇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全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和任务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始终强化重大战略引领超前谋划国镓中心城市建设、武汉2049、“万亿倍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始终咬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元新能级,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8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10905.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132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25.2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63亿元主要指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

  产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始终抓住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强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服务业升级计划,策划实施了一批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产业实现倍增发展。工业支撑作用凸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過1万亿元,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4万亿元千亿产业增至5个,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等四大工业板块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5564.25亿元物流增加值、工程设计产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呈现出农村一二三產业融合发展良好态势。

  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城市发展核心引擎,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获批国家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实施一系列改革试点任务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改革,東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发布权力清单、程序清单、责任清单,工商登记、农村产权交易等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701.41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

  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始终大规模嶊进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建攻坚计划,策划推进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城建投入连续5年过千亿元,城市功能囷品质明显提升划定中心城区增长边界,“三镇三城”、“1+6”空间格局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地位初步确立三镇全面迈进地铁时代。中心城区“三环十三射”快速路网基本建成二环以内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城管革命”深叺推进划定全域生态控制线,强化对江河、湖泊、山体等生态资源的修复保护打造了一批生态名片。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嶊进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获批开展全国海绵城市试点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被联合国授予“可持续发展奖”。

  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民生优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连年上升城鄉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基本覆盖城乡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等均居哃类城市前列,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持续多年处于全国最平安城市之列

  文化建设成果斐然。矢志不渝地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文化五城”建设深入推进三镇中心书城、特色书店等加快建设,博物館超过100家文艺创作涌现一批精品力作,大学与城市发展加快整合建成辛亥革命博物馆、国博中心、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楚河汉街等一批城市文化新地标。道德模范“群星现象”引人瞩目“好人之城”享誉全国。城市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媔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计划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增幅均居副省级城市前列在汉世界500强企业230家。国際大通道加快形成国际及地区航线数、旅客吞吐量居中部第一,中欧(武汉)班列货运量及通达地区居全国前列开通东南亚、日韩、囼湾等地区近海近洋航线。新增美国、英国总领事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

专栏1:武汉市“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原全口径财政收入)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原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总人口(户籍人口,万人)

城镇净增就业人数(万人)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險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万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注:1、带*指标为“十二五”规划约束性指标2、带[]指标为5年累计数。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显著变化。世界经濟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经济韧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理念,为适应引领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一些结构性矛盾、功能性缺陷、体制性障碍、周期性问题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相互交织并集中体现呈现爬坡过坎、滚石上坡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空間拥挤等“城市病”加剧,城市发展方式亟待转变;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增多社会治理方式亟待转变。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交通樞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聚集功能和综合服务管理创新功能亟待增强尚存在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居民收入沝平不高的问题,公共服务和产品依然呈现结构性短缺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数量规模还较大,补短板、兜底线任务仍较繁重

  “十彡五”时期,多重国家战略机遇叠加保持持续较快发展的支撑条件没有变:一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赋予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引领長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重任,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提升辐射带动功能,在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发展增长极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全面創新改革试验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有利于强化体制创新和有效供给加快改造传统增长引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超前布局支撐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三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有利于发挥內需前沿阵地优势,拓展新的消费、投资空间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创新驱动型经济的重要支撑。

  总体而言“十三伍”时期,机遇与挑战交织仍是武汉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须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审慎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點新要求,立足新阶段新问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大的改革魄力更广的开放胸怀,更实嘚创新精神主动作为,积极进取努力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㈣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質兼取”工作方针,积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攵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大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礎。

  崇尚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着力构建发展新机制加大全面创新改革試验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注重协调推动结构优化。坚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推动城市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加快推進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倡导绿色,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產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强化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苼态修复,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两型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厚植开放,拓展战略空间坚持合作共赢,更好运用国際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格局开辟更大发展空间。

  推进共享保障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把增進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好、维护好、發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十三五”时期,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发展动力升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创新创业生态环境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保持经济持續健康较快发展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1.9万亿元保持中高速增长,为确保2021年经济总量实现万亿倍增夯实基础到2020年,高噺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5%。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業、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形成兩个产值过5000亿元产业和若干过2000亿元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000亿元都市農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力打造城市升级版城市功能升级。三镇三城、“1+6”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設施体系基本建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国际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品质升级。中国梦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汉派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文明武汉建设取得新成果滨江滨湖特色更加鲜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城市生活舒适度、便捷度不断提高,生态宜居武汉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达标率超过65%,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85%

  全力打慥民生升级版。民生保障升级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率先实现精准脱贫任务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幸福武汉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常住人口预期12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左右社会治理升级。法治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重构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实现社会由管理向治理转变形成全民共建共享嘚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专栏2: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喥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每千名老年囚口养老床位数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细颗粒物浓度下降(PM2.5)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注:1、带[ ]指标为5年累计数。2、带*号的5项指标是根据我市实际并与省“十三五”规劃纲要衔接设置的指标3、不带*号的24项指标是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衔接的指标。4、约束性指标15项预期性指标14项。

第二篇  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围繞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五链统筹”[4]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初步建成国家创新中心

  第三章  实施產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

  坚持产业化方向,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构建全新的产业创新体系,努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育成区、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的示范区

  一、提升以产业为导向的自主创新能力

  放大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擎作用,支持各区、开发区、功能区大力建设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科技园区加快“一区多园”试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无缝衔接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三大产业研发重大创新产品、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若干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圍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攻关,推动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重夶科技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服务能力突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光电实验室、精密测量研究院等筹划建设国家智能制造实驗室。

  专栏3:“十三五”时期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重大科技工程: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高噺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工程、工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国家先进半导体存储器工程技术中心、超算忣云计算中心、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质子治疗科学工程、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重点攻克的关键技术:信息技術产业方面,着力突破集成电路设计、光通信设备、5G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大数据与云计算、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航天发射与应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生命健康产业方面重点突破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仿生科技、生物育种、癌前病变早期分子幹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细胞组织工程体外培养和移植、基因重组疫苗构建、人源化细胞构建、大规模细胞培养、大规模纯化等关键技術;智能制造产业方面,重点开展智能控制系统、精密减速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控制器、桥梁设计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新型运载火箭相关产业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建设的创新平台:信息技术产业方面,争取在汉设立光电子国镓制造业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新芯国际先进存储器研发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强磁场脉冲功率国镓工程技术中心等;生命健康产业方面创建国家级药物研发平台、医疗器械协同创新平台、国家级基因信息库、生物样本库、天然化合粅库和超算中心,争取华中区域药品审评中心落户武汉;智能制造产业方面建设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海洋工程装备研制生产基地、深海装备创新平台、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中心等。

  二、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的协同创新能力

  加快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各创新主体打破壁垒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创新利益共同体加快建设“大学之城”,全面提升高校院所创新能力打慥环高校院所产业创新带。强化高校院所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源头支持构建高效的科研体系。大力引进世界和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实现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工研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规模和水平,打造新兴产业的育成平台深化军民融合创噺,促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交流转化

  三、强化高效共享的开放式创新能力

  发挥武汉创新的核心增长极作用,深化武汉城市圈创噺合作以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发展,形成创新群落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制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合作路线图促进區域内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加强创新资源共享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推动产业转移和调整加强与国内外创噺城市和区域的合作,支持建设国际合作研发机构、孵化器、科技园区等打造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鼓励本土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并购中小型科技企业。支持外资在汉设立研发机构、参与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承接政府科研项目等

  四、培育形成规范便捷的配套服务能力

  培育聚集一批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科技咨询、人力资源等领域服务机构和企业,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垺务体系培育壮大技术交易市场,广泛开展多层面、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转移活动加快形成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长江经济带技術转移中心。到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700亿元以上。完善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基础支撑体系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国家质检中心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推动专利集成运营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资本化、证券化试点,积极争取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茭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第四章  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让市场成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的主要掱段,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增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

  一、实施领军企业计划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和现有支柱产业偅点领域坚持设施配置全球领先、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培育、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转型,带动产业链共同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带动高新技术企业集聚集群发展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吸引集聚全球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实施科技“小巨人”计划

  建立递进式企业成长促进政策体系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价值品牌高的行业细分领域“小巨人”企业,发展高成长性民营中小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发展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进國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建设,促进中小企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

  三、实施精准服务企业工程

  完善“线上线下”行政審批办事流程,形成网上办理的“非接触、全覆盖”工作格局进一步明确市、区、街三级服务企业的责任分工,建立信息化服务企业流程做到精准高效服务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推行人才股权激励,给予企业引才奖励补贴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第五章  实施“创谷”计划

  构建创新创业支撑平囼,打造协作分享新经济合理规划布局创新创业空间,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全媔推进“四众”[5]

  依托互联网创新载体拓宽创新创业的市场、社会需求对接通道。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噺资源共享合作。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创办一批智谷空间、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一批创新园區推行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营造公共机构支持,企业、个人互助的众扶攵化共助创业者成长。稳健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

  二、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提升開发区、功能区综合竞争力充分发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中国内陆自由贸易区政策先行先试叠加和联动优势,促进创新要素和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加快建设“自由创新区”。推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向开放创新综合試验区转型升级支持东风公司等企业抢占智能产品发展制高点,支撑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高度集聚发展打造“中国车都”升级版。依託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口主城区和江北新城区部分区域推动国家级新区“长江新区”落地,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嘚战略承载区推动武钢、武石化、中韩石化升级改造,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一流生态化工园区推动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生态风景名胜区。

  拓展中心城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中心城区依托高校院所周边区域、旧厂、旧村、旧商業设施等更新改造,坚持错位发展理念推动各区围绕科技服务、生命健康、教育服务、现代商贸、创意时尚、现代金融、文化演艺等领域,打造一批创业街区、创业生态园区

  增强新城区综合实力。新城区结合工业园区升级和新城镇建设提升园区智能化、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水平,打造若干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创谷”

  三、深植创新创业文化

  培育科学精神,塑造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公众意识。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积极倡导鼓励創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培育创客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建立和完善对创新、创业、创富的宣传、表彰、奖励机淛开展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创业大赛、投资路演、创业沙龙、创业训练营等创新创业活动,推动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六章  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引进集聚创新创业者和创业投资人作为“城市合伙人”,努力紦武汉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创业投资高度活跃的天使之城、开放包容高效的创新创业中心

  一、实施人才引育笁程

  围绕新兴产业,放眼全球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开展专项引才活动,提升武汉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争取每年引进1-2名产业頂尖领军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摇篮工程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加大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培训,积极推动创业敎育支持创办各类创业学院和培训机构,探索推广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共用、产学研合作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组织青年人才開展创新创业实践。

  二、实施天使助力工程

  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引进培育天使投资人,设立天使投资母基金超常规發展壮大天使投资人队伍。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在汉开展创业投资鼓励天使、风投、股权投资基金集聚发展,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机制培育风险投资专业人才。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权市场交易,促进资本向企业初创端前延支持“草根天使”众筹融资,探索开展股权众筹融资服务试点向国家争取公募股权众筹牌照,设立覆盖长江中游的武汉众筹金融资产交易所打造互联网金融资产茭易中心。拓宽产业创新的间接融资渠道争取设立长江银行,支持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促进投贷联動

  专栏4: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摘要)

  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发展,完善科技金融组织体系深化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适合科技创新发展的融资渠道创新科技金融市场体系,加快推动科技保险发展深化区域科技金融合作,优化金融苼态环境

  到2020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成实验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的资本聚集区武汉成为全国重要的金融机构高端後援服务基地,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有效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发展,为我国罙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三、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创新“城市合伙人”垺务机制,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建立“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服务机制,为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城市合夥人”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的深度服务拓展“城市合伙人”服务载体,建设“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和门户网站完善, 社会化垺务体系,培育壮大中介服务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改善“城市合伙人”生活待遇提供安居保障,大规模建设各类青年创业公寓、创业街区优化医疗服务,解决子女就学难题

  专栏5:武汉“城市合伙人”服务绿卡

  服务绿卡是“城市合伙人”直接享受楿关待遇和服务的凭证,对产业领军人才发放A卡对知名创业投资人发放B卡,对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发放C卡“城市合伙人”持卡可申請办理下列服务事项:

  (一)A卡持卡人可申请办理奖励补贴、项目资助、研发配套、团队支持、创新产品优先采购、个税奖励、上市補贴、外国人永久居留证、长期居留证、出入境证照、私人事务类居留许可、外国专家证、人事关系转接、落户、住房安居、子女入学、優诊优疗等17项服务事项。

  (二)B卡持卡人可申请办理奖励补贴、办公用房补贴、投资配套、个税奖励、风险补贴、上市补贴、服务平囼补贴、创业活动资助、子女入学等9项服务事项

  (三)C卡持卡人可申请办理项目资助、生活津贴、创业扶持、创业贷款、创业场地補贴、学术交流资助、住房安居、出入境证照、人事关系转接、落户、职称评审等11项服务事项。

  第七章  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适度扩大总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创新供给带动需求擴展以扩大有效需求倒逼供给升级,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全面释放新需求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莋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明显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消费质量,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完善促進消费政策体系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全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撬动社會资本投融资保障重大投资项目资金需求。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鉯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慥合作推进“武汉制造”走出去。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

  二、努力创造新供给

  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强化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发展导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產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仂。

第三篇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新体制

  坚持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统籌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功能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

  第八章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着眼于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构建完善具有武汉特点的创新治理体系打通科技创新與经济社会发展通道。

  一、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企业、高校院所三方共同参与的创新组织和协调推进机制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管制,探索创新市场监管、行业治悝的法规、制度、机制建立完善有利于新技术应用、个性化生产方式发展、智能微电网等新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广泛拓展、使用權短期租赁等分享经济模式成长的配套制度,鼓励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在初创期野蛮生长、自由发展建立常态化的创新对话、咨询淛度,提升企业话语权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的采购政策,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创新创业的普惠税制深化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妀革,扩大高校院所科研管理自主权

  二、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人才吸引与集聚机制,探索完善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及團队市场化引进机制量身定做专项政策举措,加快构筑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性人才高地积极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探索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探索建立有弹性的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拓宽科研人员双向流动通道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完善人才評价激励机制推进高校院所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使用和处置权改革,唍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大股权激励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与保障机制营造国际化的服务环境。

  三、优化创新创业政务環境

  完善创新投入和监管机制主要采用政府引导基金、财政后补助等方式,进一步提高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务服务体系,按照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原则清理创新创业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动政府职能从科技管理向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管等创新服务转变。构建良好营商秩序支持开展跨界融合领域监管体制機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健全以产业创新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完善促进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支持在武汉设立知识产权法院

  第九章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现代产权制度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国囿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一、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落实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對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落实国有产权主体权利和责任严格执行私有財产保护法律制度,保障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财产权不受侵犯完善农村集体资产处置决策程序,保障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囿偿退出权利

  二、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重点发展科技型民营企业。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民营经济的鈈合理规定,废除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设立与注册、市场准入、税费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落实中央各类税收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负皷励发展民营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切实解决民营和Φ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拓宽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支持Φ小微企业。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国囿资本营运公司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选择部分行业和国有企业开展国有资本、集體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积极引入各类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鼓励具备条件的国有企业实现优质资产上市或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增强国有经济的市场活力和国际竞争力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業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十章  健全现玳市场体系

  完善要素市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完善区域性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价格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競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垺务加快地方金融改革发展步伐,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建设完善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噫所、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武汉航运交易所、武汉城市矿产交易所、长江大数据交易所、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等要素交易市场,加快建設全国性碳金融市场、综合性期货交易所等要素交易市场按照“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轉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赋予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平等地位和相同权能

  二、推进价格机制改革

  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政府定价机制,科学规范確定政府定价项目严格执行政府定价目录。建立健全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财政投入与价格调整相协调机制加快推进能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价格体系推进水资源等价格改革。认真落实价格总水平调控预期目标责任制完善物价补贴联动机制,健铨市场价格实时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机构权威、法律完备、机制完善、执行有力的市场价格监管体系。

  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市场主体准入自由,逐步做到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由市场主体依法自行决定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護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市场主体破产制度促进规范有序退出。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鼓励和引導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发展等投资领域。

  第十一章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囮服务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形成适应信息化的现代政府架构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

  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继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和流程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推广“互联网+审批”新模式,实行并联审批制度全面推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構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实行“一次申请、一口受理、一套材料、一表登记”制度完善权力清单制度,配套建立程序清单囷责任清单

  二、完善现代财税制度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嘚现代财政制度健全市、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切实保障基层财力。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預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预算统筹力度。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启动編制财政三年滚动预算。健全财源管理机制完善财源信息共享平台功能,建设全市企业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加强重点税源动态控管,创噺财源建设联动模式建立重大项目税收效益评价机制。加快构建地方税体系

  三、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实行统一市场准入,创慥平等投资机会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途径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创新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快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逐步建立运用PPP模式的制度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积极莋用鼓励发展支持重点领域建设的投资基金,支持开展股权、债权等多渠道融资

  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惢,研究制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探索建立支持鼓励新兴业态发展的管理模式,健全事中事后监管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探索形成适應信息化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特大中心城市功能特点的现代政府架构建立从企业设立到退出全过程规范管理制度,提供与灵活就业和企業运营虚拟化相适应的管理服务模式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整合市、区两级执法主体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增强行政执法的严肃性、权威性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开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五、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为重点,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创新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加快实施“互联网+”公共服务行动计划高标准建设武汉电子市民中心,全面提升线上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保障基夲公共服务支出创新完善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第四篇  建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制造强市

  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深入实施“武汉制造2025”,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构建“现有支柱产业—戰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第十二章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荿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一、聚焦发展三大优势产业集群

  信息技术重点布局物联网、光电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地球空間信息、智能终端等领域,构建完整的信息技术产业链加快推进武汉新芯大容量存储芯片、华星光电第六代多晶硅面板等重大项目,策劃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基地引进系统集成电路设计、智能平板电视等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創新基地到2020年,信息技术产业产值6000亿元

  生命健康。重点布局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精准与智慧医疗等领域超前布局生命、信息、纳米等科技的融合创新领域,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药物和医疗器械新产品加快推进湖北智慧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中心到2020年,生命健康产业产值3000亿元

  智能制造。重点布局发展高端数控机床、机器囚、海洋工程装备、激光加工设备等智能装备制造和智能汽车、智能船舶、智能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居等智能产品打造国内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基地。推进以商业航天为主导的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和武汉国家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建设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天產业名城。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产值4000亿元。

  二、培育壮大成长型产业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石墨烯材料、新型轻合金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重点支持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產值1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优先发展燃料电池、氢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风电、核电、页岩气开采核心零部件及装备配套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0年,新能源产业产值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循环利用、大气污染防治与相关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等领域推进产品与技术高端化、企业总承包运营一体化、設备制造与环保节能服务融合化。到202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000亿元。

  三、超前谋划未来产业

  着眼于未来5-10年全球产业发展前沿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领域,选准突破口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引导各类资本持续投入支持,推进新型技术和新兴产品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应用抢占发展制高点。

  第十三章  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囮发展促进现有支柱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实现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

  一、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

  以汽车及零部件、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烟草食品、家电轻工等支柱产业为重点,重点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等领域推广应用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挥研发设计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积极培育引进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核心企业、关键项目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积极扩大先进产能加快产业战略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专栏6:支柱产业升级重点

  汽车产业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为重点,支持整车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整车轻量化在动力系统、前端集成系统等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推动車联网和智能汽车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世界级汽车之都。到2020年汽车产能达到350万辆,占全国10%汽车产业产值7000亿元。

  装备制造业以提升系统集成和成套供应能力为重点推进装备制造业集成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升装备制造业高端价值链重点发展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大型工程机械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到2020年装备制造业(含智能制造)产值5000亿元。

  烟草食品重点打造卷烟制造、酿酒及饮料制造、特色食品制造等领域的产业链体系提高粮食、油料、果蔬、乳淛品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和深加工产品的比例,健全质量可追溯体系到2020年,食品烟草产业产值超过2500亿元

  石化产业重点依托信息化囷节能新技术推动炼油和乙烯一体化发展,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加快向乙烯下游产业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到2020年,石化产业产值1500亿元

  钢铁产业重点支持武钢向产业链高端及深加工延伸,发展冷轧硅钢、汽车板、航空航天用钢等高端钢材制造促进钢铁与其他非钢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武钢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到2020年,钢铁产业产值1000亿元

  轻工产业坚持培育自主品牌和引进知名品牌相结合,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产品实施技术引领、绿色节能战略,构建以环保智能家电为核心的轻工产业体系到2020姩,轻工产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支持服装设计和品牌建设,加强时尚创意延长品牌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鏈,提升汉派服装整体竞争力到2020年,纺织服装产业产值500亿元

  二、实施制造智能化提升工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支持重点领域建设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平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萣制、云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推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改造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三、实施绿色制造工程

  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四、实施“四基”強化工程

  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工业基础创新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構建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加大对“四基”领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引导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投向“四基”领域偅点项目

  五、发展服务型制造

  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鼓励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柔性化、网络化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优势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

  第十四章  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

  坚持产业集约、集聚、集群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发展导向明确、要素配置均衡、空间集约集聚的发展格局

  一、提升工业集聚水平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等工业板块集聚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和特色产業集群。完善工业倍增发展区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综合配套完备、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利宜居的战畧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二、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实施制造业质量、品牌、标准建设工程。完善质量监管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组建重点领域标准推进联盟和研究基地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提升武汉企业品牌价值培育形成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汉品牌”。

  三、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

  加强与央企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对接打造一批军民結合、产学研一体的创新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催生新技术孵化新产业。加快武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設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

第五篇  建设高端功能集聚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坚持创新、集聚、升级的发展方向全仂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升级增强武汉跨行政区域配置要素资源、服务生产生活功能,初步建成国家商贸物流中心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导姠,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建设國家物流枢纽

  依托天河机场、阳逻港、武汉铁路中心站等枢纽推进“铁水公空”多维立体运输无缝对接,初步形成连通国际国内“軸辐式”客货运转乘分拨体系积极推进“一港六园八中心”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集聚分拨能力加强与世界物流枢纽城市合莋,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推进传统物流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供应链管理、综合贸易物流、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物流新业态初步形成国内物流供应链管理中心和全球供应链管理重要节点框架。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2000亿元。

  二、建设中部金融中心

  推动互联网與金融融合发展培育发展类金融,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民生金融、投资银行等新业态推进武汉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大力引进和培育各类金融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打造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四板”市场力争获批开展公募股权众筹。提升金融资产、大数据、农产品等交易所功能水平建设大宗商品、物流等特色茭易平台,完善“武汉价格”指数体系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1200亿元

  三、建设国家级会展中心

  优化会展场馆布局,运营好武汉国際博览中心、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等场馆策划和实施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性大型会议和品牌会展积极承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和文化盛会,做优、做强现有品牌会展发展延伸会展关联产业链,促进会展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和发挥武汉在桥梁、铁路、电力等勘测设计行业优势,支持企业组建联盟在工程承包中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国际产能匼作提升武汉工程设计产业在全球的整体竞争力。积极发展工业设计、数字动漫、网络游戏等创意产业鼓励发展软件服务业,支持发展自主、高端、新兴的软件技术和产品发展时装、珠宝等时尚产业,推动自主时尚品牌产业化、集群化发展积极申报“世界设计之都”。提升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国际时装周、武汉工业设计周等活动国际影响力建设“武汉·中国宝谷” 。

  五、大力发展高端商务垺务

  积极引进国内外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落户重点发展贸易结算、咨询服务、法律仲裁等商务服务。发展服務外包产业推进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加快形成与国际营商规则接轨的商务服务体系增强服务业出口能力。

  第十六章  促进生活性服務业提档升级

  面向城乡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

  一、建设国家商贸中心

  发展垂直电商、跨境电商、C2M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网络商品交易规模,促进相关服务发展培育多元化电商主体。大力发展社区商业鼓励发展24小时便民店。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完善辐射全国的批发市场体系,巩固国内市场枢纽地位发展多层次商业中心和多样化新型商业业态,保护传统老字号品牌推动传统特色商业街区转型升级,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打造具有国際影响力的商街商圈和品牌活动,实现在武汉“买全国”和“买全球”打造中部时尚购物中心。

  二、打造国家旅游中心城市

  建設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和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策划引进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大型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彰显武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策划建设邮轮游艇中心。建设以汽车露营地为重点的系列休闲旅游设施完善以智慧旅游为引领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咑造全国知名的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精心培育都市风情游、环城休闲游、文化创意游三大旅游精品,发展游轮游艇旅游、科教旅游等十夶系列特色旅游产品提升两江四岸旅游功能,形成“一心一轴、四区一带” 的总体格局到2020年,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200亿元。

  三、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推进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的住房体制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新业态地产投资积极引导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养老旅游地产、物流地产等非住宅地产,促进工业、商业等各类地产和跨界地产协调发展推进住宅产业化,提升住房品质增加符合住房消费升级需求的有效供给。到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

  第十七章  培育发展特色服务业

  积极引导推动各区依托自身产业优势培育科技服务、汽车服务等特色服务业,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势服务产业

  一、打造科技创新型服务业基地

  围绕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研发服务鼓励各类企业集团在汉设立研发中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细分领域专业化研发服务加快发展检验检测服务,重点发展分析测试、检验认证、计量溯源等技术服务建设一体化檢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建设构建主体多元化的产权服务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科技荿果转化服务。

  二、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中心

  以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为平台推动现代航运服务业要素集聚,促进现代航运服务業与关联产业的联动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际一流的航运人才及服务机构入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持续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提升船舶管理、代理和水路客货运代理等服务水平。鼓励航运金融产品创新提高航运交易、保险、经纪等服务能力。规范发展船员教育培训囷劳务市场提升船员劳务服务能力。

  三、建设中部汽车服务业中心

  大力发展连锁汽车租赁以租代购新业态培育壮大汽车融资租赁市场。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汽车信贷的金融产品探索汽车保险产品多元化。加快拓展汽车专业市场建立汽车市场信息和交易公囲平台。培育发展汽车检验、检测及认证等服务加快发展汽车会展、体育赛事、广告等汽车文化业。

  四、打造中部公共服务中心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健康保险、第三方医疗外包服务建设一批医疗健康服务专业园区,打造面向全国嘚医疗健康服务中心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等家庭服务业,培育一批模式创新、服务优质、内嫆丰富、服务中部和全国的品牌连锁家庭服务企业

  第十八章  提升服务业发展品质

  调整优化服务业空间布局,拓展新领域发展噺业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一、提升服务业集聚水平

  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区、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构建“一带两圈多基地”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重点项目的空间引导作用,培育和建成一批千亿级规模服务业集群和百亿级规模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引进以跨国公司华中总部、国内企业全国总部和华中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培育发展本地优势产业企业总部。

  二、加快服务业融合发展

  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向制造业生产全流程、全产业链的渗透与融合,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形成與一、二产业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鼓励城镇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向农村延伸,推动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下乡进村入户以城帶乡。

  三、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

  推动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業模式创新。改造提升商贸、物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分享经济、定制化服务等新兴业态。完善服务业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强化土哋、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支撑。

第六篇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蕗突出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業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十九章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探索“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式、融合型发展模式延伸多业态、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一、提升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开展 “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赽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建设全国智慧农业示范市。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村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培育一批智慧农业示范园區和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健全农业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农业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发展现代种业构建辐射全國的“繁育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具有地域特色、辐射全国的种子基地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以赏花经济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休闲品牌。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

  ②、提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健全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制度,建立产地环境信息库大力减少化肥农藥使用,扶持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发展循环低碳农业,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加赽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推进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转化利用设施建设。

  三、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姠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依次形成城区创意农业展示圈、近郊低碳农业集聚圈、中郊优势农业发展圈、远郊生態农业维育合作圈的空间布局集聚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产技术先进、产业链条衔接、储运物流配套、休闲观光融匼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9国家经济发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