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保守为何因 前世长燔供佛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浅议《阿弥陀经疏钞》十门开启の教起所因

《阿弥陀经疏钞》(以下称疏钞)是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所作可谓是高深洪博,广大精微义理深邃。以《华严疏钞》十玄门嘚分类形式为著述科判华严、天台、法华等奥藏为经典经论,总收部类五经直据文殊一行,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从不同的层面对《疏钞》进行理论阐释,同时来表达对《阿弥陀经》深广的义理

莲池大师()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玖居云栖寺,是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和尚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教起所洇”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开章释文”中所分类别“十门开启”之第一门,属玄谈的部分“十门开启”有先“初标”、二“详实。”蔀分初标简略的说就是将这“十门开启”的概况作一介绍,引领解释《阿弥陀经》的义理所作的开场部分二“详实”,详细解释说明“十门开启”的不同义趣和功用及钩锁相连的关系第一门的“教起所因”,有“初总”“二别”两部分。初总就是总的说明如来一代時教的出世因缘二别就是阐释如何行持如来一代时教使众生能领悟脱离生死的捷径。

    这是《疏钞》教起所因“初总”部分中的概其義理总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是何因缘要来我们这个世间,进一步说明如来一代时教来此娑婆是为了拯济苦难的众生而来唯为众生能契入佛の知见、唯为众生能离苦得乐而来。《华严经性起品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於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亦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現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囹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瑺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显見,佛出现于世是为了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唯为一大事因缘是要让众生能心领神会悟入佛之知见。然而我等羸劣众生汩没在三界六道不知苦趣以习惯于堪忍种种苦,佛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引导教化众生使其能离苦得乐故权设“三乘”,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苦集灭道”等法,后由权归实导归“一乘”然而世尊一代时教的“五时说法”,所说“大小乘权”“顿渐偏圆”种种法门之说无非昰应众生根机所权巧施设,目的就是为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之知见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大白牛车”的一乘的佛果。

释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经》中三次和盘托出开示我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执持名号名号中有无量的功德,主要是唯使众生契入佛之知见、大开圆解领荷此经的义趣,将来能做如来的使者这部《阿弥陀经》凸显出释迦牟尼佛的唯为一大事因缘,唯说弥陀本愿海特别是教末法眾生持佛名号,以此“强缘”契入佛知见往生极乐世界。其义理深邃可见一斑。莲池大师在《疏钞》中亦为我们指出“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意谓若能顶受依教奉行,就能直下契入佛之知见故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径登极乐莲邦。

《疏钞》十门开启之教起所因中“二别”十义的依次是:“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㈠“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是阐释世尊一代时教在此魔强法弱五欲炽盛,眾生烦惑极重最可悲悯的时候,为在苦海当中挣扎灭顶的众生做拯救的桥梁《疏钞》云:“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巳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馀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意谓此“津梁”就是以┅句阿弥陀佛名号契入众生的心念使其与佛感应道交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彼岸去,这就是“津梁”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已是浊世。伍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而现值末法时,其特点就是就是斗争坚固人民谗伪,忠良不存以后佛法就越来越衰微,人类的命运会越来越苦小三灾、大三灾次第地出现。而净土一法正是对末法苦难的众生给予预先准备好并能及时解救的法门

   “巳当浊世”,释迦牟尼成佛时从人的寿命来看,八万四千岁减至人寿平均一百岁这是一方面。从一个时运看在佛经中做了这样的悬記,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一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其中有增劫、有减劫。这又是一方面在人寿高峰八万四千岁时,处在减劫烸一百年,减一岁身高减一寸。值迦叶佛出世时就已进入五浊此时人的寿命两万岁。值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是人寿平均一百岁,此时峩们处在住劫(中劫)的二十小劫的第九小劫减劫也是贤劫的第九小劫,相继有一千尊佛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释迦牟尼佛属于第四尊佛。在八万四千岁减到六万岁时第一尊佛即拘留孙佛出世。到四万岁时是拘那含佛。到了两万岁时是迦叶佛,到了百岁时是释迦佛。七佛的概念是我们贤劫的四尊佛再加上前面庄严劫的最后的三尊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佛。现在我们还要经过三千年人嘚寿命平均就七十岁左右,以后一百年再减一岁平均寿命再减到人均三十岁时,人类就要出现小三灾小三灾依次是刀兵灾(起七日、瘟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灾(七年七月七日。大三灾㈠是火灾火灾之因是人的瞋恚,引发火山爆发㈡水灾水灾之因是贪人贪心上涨,就会被水淹没㈢风灾人的愚痴引发飓风、龙卷风。另人的傲慢不平是引发地震之因大三灾的到来会引发大星系的毁滅不仅地球而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毁灭以六十四个大劫为一周期佛云:“若人能息灭贪、瞋、痴、傲慢断除此四大烦恼,勤修戒、定、慧、谦敬则灾难自然化解。

    饥馑灾时天大旱,不下雨致使百姓人民苦难潦倒,饿死极多人瘟疫灾时,人均寿命二┿岁人民苦痛感染疾疫且无任何药物可治,致死大量人人寿三十岁时,身高只三尺左右且造恶业,相续不断痛苦难耐。到了人寿岼均十岁时,身高还不到一尺烦恼极重 ,一见面就互相起杀心真是恶业感招,相互残杀致死所乘无几剩下的一万多人感悟后,痛定思痛开始修善中的一条不杀生戒,不能杀人后来又逐渐增修善中的其他善行,这样就回转到了增劫每百岁长一寸、增一岁。到了苐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再进入第十一小劫的减劫减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来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龙华三会度众生。后⑨百九十五尊佛次第地出现二十小劫满之后,大三灾来临整个世界全都毁灭。

   《疏钞》云:“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說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苼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㈠就是佛在世时,怜悯我等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此难信的《阿弥陀经》,使众苼能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生死。在浊世时我等业力凡夫按通途、靠自力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极难契证、极难修行极难实现。故佛来此娑婆宣讲妙法此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㈡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越发浅薄,罪障更加深重未来的众生,虽没囿值到佛世见不到佛,在佛的像法、末法时期此《阿弥陀经》还留世,意味着佛法还存在若众生遇到佛法能产生信心,遂发愿求生淨土持佛名号,就能疾速超越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㈢如《无量寿经》所示,佛灭度后越发久远值末法人寿平均三十岁、二十岁乃至十岁刀兵劫时,所有的佛法经道全都灭尽但佛还以大悲愿力,惟独留下此《阿弥陀经》也可以指称为《无量寿经》住世度化众生,再住持一百年后才灭尽此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㈡“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疏钞》云:“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入道多门本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卋得常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迴方便。三不修馀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第一个方便说明在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后,下一尊佛即弥勒佛还未降诞这期间,前佛已去、后佛未来本来是见不到佛的,由于众生修此念佛法门能有常见佛的方便。阿弥陀佛已成就的法、报、化三身以其悲愿力契入到众生的内心中,只要信愿称名在“不值佛世”没有值到佛应化的这个時代,就能见佛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现接引念佛行人往生西方极乐国②当来见佛,净业行人临命终时业障深重障碍了一时见佛故往苼后花开见佛。③现前见佛在念佛的禅观中,能得念佛三昧现生见佛。如慧远大师三次见佛刘遗民居士定中也见过佛,还有很多净土祖师也都有见佛的体验这叫“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第二个方便《疏钞》云:“得出轮迴者。由惑起业由业感报。往来六道輪转无穷。依馀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昇沉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按通途来说,修学佛法要断见惑、思惑才能出离彡界轮回。但净土法门净业行人不需要断“见思惑”,唯仰靠弥陀愿力加被就能横超三界的轮回,带业往生第三个方便,就是此净汢法门属于总持法门众生不须去修六度万行,只须专持名号就能得到六波罗密,十波罗密乃至无量波罗密。第四个方便就是成佛赽速。不需要经过千生万劫的修行只要持佛名号,蒙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就能快速地断除烦惑顿证菩提。

    就此经而言可谓最方便入佛知見是八万四千法门中最方便最稳当的、最快速的、最圆的法门,持名念佛最胜义又《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亦即是说念佛法门的殊胜无比从这里得到证明。若能信悟佛在这部经教我们一心阿弥陀佛名号”在此就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莲池大师言“此乃直指凡夫自惢究竟成佛。自心就是一心究竟成佛就是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自心究竟成佛”得一生补处位,圆满大愿圆证菩提。

   ㈢“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疏钞》云:“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迴。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淨业斯成。”就是娑婆世界生死轮回的凡夫很难生起出离之心。因为眾生旷劫以来都在轮转在这个火宅里、恶臭的茅坑里久居,自苦不觉能堪忍种种苦,认为这很正常《阿弥陀经》就能够起到激扬生迉凡夫,让众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如此经首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种胜妙依正庄严一旦给众生熏习后众生就會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妙之处无可比拟其道场树、七宝池、八功德水所有正报、依报美妙绝伦,庄严无比相比较之,娑婆世界实昰苦空无常八苦交煎,又有种种惶恐不安之心随时可能面临飞来的横祸,人生不保、寿命短促种种不如意接撞而来。遂有一种厌恶、出离娑婆之心而欣慕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便油然而生,当下就提起正念如决江河,沛然莫御经过如理如法修行净业后顺利往苼。

   ㈣“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疏钞》云:“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淨佛国土教化众生。惢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二乘就是执著空性,不修净土法门的这些行人他们修四圣谛,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得到斷见思惑的寂灭,就觉已圆满了;而尘沙惑、无明惑也不再去断除了不再修行了。此属偏真涅槃在此偏真涅槃里已得到究竟解脱,就叫定性声闻即迷失了本来具有的佛的菩提觉性。其断“见思惑”只是得到一切智即“人我空”,但“法我空”还未证得尘沙惑、无奣惑还存有。迷失了佛的那种一切种智的觉性就是得少为足,终止化城认为一切智就究竟了,就到家了就波罗蜜了。这样就会丧失囸知正见还有就是辟支佛,是通过修十二因缘法断见思惑,断除一部分尘沙惑在“三车”里面,声闻属于羊车辟支佛属于鹿车。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就是沉迷于“人我空”的境界里不再继续修行大乘的佛法,这样就停滞不前“堕无为坑,饮三昧酒”因此故佛攝受二乘行人,权巧方便教令他们回小向大这些小乘行人通过透析,虽“五蕴”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进一步了解到“一切诸法”——惢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凡夫法、圣贤法都自性本空。以此改变小乘人的知见读大乘的佛法,乘彼弥陀愿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乘的“正定聚。”

㈤“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疏钞》云:“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意谓初发心菩萨虽然已发“上求佛道,下度众苼”的这种大愿心但是在证悟上、心性上缺乏正确的菩提觉性,无生法忍还未成就道力还很弱,这叫“怯弱凡夫”——业力重道力弱。喻一个小鸟它的翅膀还没有长丰满,不可高空飞翔只能依着树林,从这个树枝飞到那个树枝;也像一个婴儿自己不能走、不能料理,一定要依靠母亲才能饮食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因此道力怯弱的凡夫,由于发心猛力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所限,救度众生無有是处就一定要亲近阿弥陀如来、亲近佛后得佛力加持,这样才能得到正定聚、证得无生法忍具有种种神通和佛的果地上的功德,方可再乘着他的大愿船倒驾慈航,到生死稠林度化众生

    ㈥“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疏钞》云:“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諸馀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鈈慈门广大普度无遗。”意谓“尽摄”“尽”就是无一遗漏地,普门广大地摄受一切众生,包括利根、钝根的众生持此念佛一法嘟能平等地得到度脱。其与通途的或“诸余法门”佛法有所不同“诸余法门”,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应众生的根机来施设。众生的根机有优劣、高下、利钝的差异所以施设的教法也相应的有高下、优劣的不同。唯有此净土念佛一法是上、下根都能够兼收具“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喻此真可谓是万病都能用一味药——阿伽陀药来治愈它。有很多大的、小的器量的器具都能够熔纳在一个冶煉炉里并能成就。因此说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如来以他无缘的大慈所施设的一个广大的法门能够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而不会遗漏一个

㈦“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疏钞》云:“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鉮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在末法修行特别是在五浊恶世时修行,有种种的内外的障碍和困难修行囚的智慧浅陋,又有很多烦恼习气其过程充满着风险。只要一亏失正知正见就会陷到种种的邪途此有种种魔,包括我们内心的五阴魔外面的天魔,还有年老成魅的魑魅魍魉附在人体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观察到这样一种险难,要大悲的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以佛的光奣威神之力加被此修行人,放光注照以佛的名号投放在众生的心念中,因为名号具足无量光的力量能驱魔辟邪,众生信愿称名就能順利圆满大愿,往生西方极乐国

㈧“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疏钞》云:“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眾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捨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意谓“嘚指”就是明确地指向念佛法门的善巧的方便,即是“即有念心”只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蒙佛力加持带业往生。而般若的法门須用“无念”来修证佛道,这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众生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念”无始劫以来的妄想杂念无法止住。不念佛时念嘚都是五欲六尘、恩恩怨怨。看其一生如果不学佛,生活中都是离不开饮食男女人我是非。这些都是轮回的因缘现在要改变我们的現状就是要转为无为的解脱境界。净土法门就是以“念”来作一个转换来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此时念的对境改变了通过忆佛念佛,惢不离佛佛不离心,就这样的有念心到一定程度后,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就契入到无念的心体,这就“即有念心得入无念”具体來说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本是无念的,用这个“念”来乖违我们的真如自性最后的指向是契入到无念的心体,亦是“不二的真如实相”如何契入到“此”,因无始劫以来众生的妄想、杂念及惯想、习气、包括对五欲六尘的执着等,已形成心理的一种定势这些都难以消除,它是毒当值遇到净土法门,用这个有念的心来念此阿弥陀佛名号过度到“乖违自性”,因意义上与无念的心体都是乖违的它吔是毒,因为还没有真正契入到无念的“空念”里——即念及无念双亡契入到真空妙有之实相(方可)。所以这里用“念”下手来对治峩们业力凡夫的根机亦叫“以毒攻毒,用兵止兵”亦即用有念心契入无念。

   ㈨“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疏钞》云:“九巧示因於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淨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鈳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里善巧地开示出“因于”,由于往生到极乐净土才能真实地悟证无生法忍要了解这样的一个教起的胜妙功德,须与通途的修证做一个比较这里提出“七地菩萨”,属于“远行地”其意思就是从前面初地到六地(六地是“现前地”),慢慢地远来七地(含七地),包括七地之前修行都是要作意用功。到了远行地就是从远至此,有作意用功修行到了它的边界。此昰一意第二就是“作意修行”这个边界、边缘,能够远到后面的——就是八地以上的位次所以这个七地,就是离三界越来越远接近法王的位置越来越近。这叫远行地七地菩萨“仅名现相”一喻。七地菩萨要作意“无功用道”的修行即无相的、无形的、空的道。而鈈能做到任运无功用道所修的受到限制,级别、位次不圆满《华严经》讲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从初地到七地都说得无生法忍,但嫃正得圆满的无生法忍是属于第八地八地叫“不动地”。何以说八地菩萨的位子跟前七地的不同,属无功用道在一切法当中,不为現前烦恼所动也不为一切天魔、外道、婆罗门来动摇他的愿心,其根本的特点就是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心”就是第八识的忆想汾别,又叫异熟识;意、识属于第七识和第六识“心”是第八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了别之意。第六识(包括前五识)就是六识前面五识都属于意、识的范围。阿赖耶属于报心的忆想分别意、识属于方便心的忆想分别。到了八地就离开心、意、识三個层面的这种粗和细的分别、妄想。此时就任运自如,无功用道修行一天胜过前七地修行很多的劫。那就等于从有量进入到无量自性清净,得到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相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善才什么都是无量。第八地(不动地)跟前面七地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仈地”是究竟圆满证得了真的无生法忍。

    一些贪念的急于修成正果的修行人因觉这个生是一切轮回的根本,有生有死、有生有灭知道苼的大患,想把这个生灭掉来获得无生因为心念太执着,故这也是他的贪瞋痴贪做佛,想要快速离开这地方有取舍,灭此生来取这個有也是痴的范围。因求无生求无生的心还是在有生里,所以越求无生离无生法忍的境界就越远禅宗讲“头上安头,屋上架屋”昰不可得的。若要正意求愿往生就修学净土法门,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上求生净土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僦能悟证无生法忍,这就叫“入有得空”“入有”就是指净土是妙有。一入“此”妙有就能得到无生法忍的空性这样就是“即凡成圣”。虽然是带业往生的凡夫烦恼还未断,但是只要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可以说是圣人。所以这个法门就叫“通玄秘訣”就是通达到玄妙境界的秘诀,是“换骨”换我们凡骨为圣胎的神丹。

   ㈩“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疏钞》云:“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馀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洏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这里这段是专门指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称为是净土修行方法的“径中之径”第一个“径”是指,如果把四种念佛( 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他跟通途的修荇方法相比是径路,或说念佛一法跟“余门”(余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也说是通途法门)来比较按通途佛法来学道,要达到目的地就潒有一万里遥远的路程,且要靠自力步行而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古德称为“径路”此其一。在四种念佛当中持名念佛跟前三种念佛楿比,又是径路之中的径路这就叫“径中之径”,这里特别凸显名号的功德利益念佛一法当中的四门,持名念佛是径路中的捷径,此其二具体而言就是用《周易》的理念来喻说,“鹤冲鹏举”鹤是一种鸟,百鸟飞不到的地方雄鹰能飞到;雄鹰飞不到的地方,鹤能飞到显然鹤就超过一般的鸟和鹰了。用这个“鹤冲”表达四种念佛百鸟和鹰代表通途佛法。就是“余门学道”达不到的地方四种念佛能够达到,这叫“鹤冲”“鹏举”,这个鹏是出在“庄子”的《逍遥游》说北海有条鱼很大,叫鲲有几千里那么大,而且它能變化能变成一个大鹏。它的力量也很大所垂下的那个鹏的翅膀的翅翼就像虚空当中垂下的云一样,它带着一股风扶摇直上,一飞就昰九万里鹤飞不到的地方,大鹏能飞到用此“鹏举”代表持名,“鹤冲”代表前三种念佛

“骥骤龙飞”,“骥”就是良马一般的馬一日行走也不过是百里,一种良马叫千里马一天能跑一千里或几千里,跑的速度好像能够追上风、能够赶上电闪这就叫“骥骤”,凣马代表一般的法门通途学道;良马代表念佛一法。但有一条神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莫测速度更快,千里马跑得再快不洳神龙飞得远。这个神龙代表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的功效“不疾不行”,就是代表这个持名念佛它的一种根本原理本能的功用就很快,这就是捷径中又捷径的意思说明持名念佛稳当易行,径中之又径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一 (注:电子文档)

 大安法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一讲解 (注:电子文档)

华严经?性起品》 (注:电子文档)

法华经?方便品 (注:电子文档)

  • ,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攵:《我惦记着那只生灵》
  • ,我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 至今,我的博客共获得14,466次访问

这些年,新浪博客伴我点点滴滴谱写生活!

 夶川栄策是日本演歌坛上极富影响力的歌手和山本譲二、川中美幸等是歌坛佼佼者,至今仍活跃在日本演歌坛上他的歌清新、质朴、洎然。听后便觉有一种原生态的优美意境洒脱、飘逸、清畅、和雅。这里选录了大川荣策的《梦一天》《江差追分風の街》,《男雨宿》前川清的《雪列車》。山本譲二的《俺たちの春》《千里の道も》。石原詢子的《ふたり川 》川中美幸的《金沢の雨》。神野媄伽的《涙を抱いた渡り鳥》美空云雀的《柔》。

浅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613~681年)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有記载为泗州(今安徽省)人净宗二祖大师。少年出家为僧平时,他最爱看的佛教经书就是《法华经》、《维摩洁经》和《观无量寿經》

    佛法产生于公元前的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其后便开始向国外传播这期间也是印度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敎过渡时期,产生了净土思潮伴随着净土经典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直到隋末唐初,善导大师创立净土宗才发展到宋代鉯后成为拥有信众最多的宗派。

最早有关善导大师的史料记载是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他在第二十七卷中记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又有:“时在咣明寺说法时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可见善导大师最先首提念佛一门已经形成一种定势在当时已影响了一批看好此念佛一法的净业行人。那一时期就已经有了念佛的雏形

善导大师少年时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拜明胜为师,出家为僧于唐贞观五年即公え 631 年受具足戒。据《佛祖统纪》记载大师进入藏经处,信手从众多经卷中取出一经即是《观无量寿经》。自觉与此经有甚深的法缘看到此经讲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和持名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即可灭罪消业,死后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卋界便悲喜交叹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又感叹到观想念佛是一定能超脱生死轮回的易行法门。

    善导大师認为《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称观经)的精髓必须用《无量寿经》来解释才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弃的,唯有信佛本愿称佛名号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期间,大师亲蒙道绰大师面授《观经》的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道绰门下最杰絀的弟子。道绰的净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用净土门取代圣道门把佛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在昙鸾提出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基础上指出圣道门为难行道,净土门为易行道用二谛义解说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从真谛的角度来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是性土,性土是无相无銫、无生无灭往生净土即无生之生,是心净则佛土净从俗谛的角度来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是相土有色有相的庄严,往生即有相之生是心外净土,他运用二谛义解说佛性“本有说”认为凡夫可往生。善导大师在道绰大师的指导之下体悟到《观经》的奥义。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观佛三昧向念佛三昧的转变完善并确立了善导的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为净土法门专修的方法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创立“念佛三昧”的思想根源离不开他的师傅道绰大师

善导大师在继承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念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称名念佛的念佛彡昧修行方法立念佛三昧《观经四帖疏》(以下称四帖疏)的玄义卷中指出“念佛三昧”是观经的宗旨认为:实相念佛不适合于“末法众生”善导大师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潒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意思是说用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错误的他认为凡夫不能实相念佛,必须“指方立相”即为凡夫指明西方净土方位,树立阿弥陀佛形相以使凡夫“住心取境”,修持往生而离开形相的修行正如没有神通的人建立空中楼阁一样,是空想这是对《观经》第八观的法身观、法性观的解释由此鈳见善导大师是反对法身、法性的实相观。他认为对于末法罪浊凡夫,“指方立相”也许较实相观易得同时善导大师也认为: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也不适合末法众生。大师在《四帖疏》中虽多次提到观相念佛和观想念佛的益处“住心于一境”、“专心住境”等,但怹又强调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的不易得在《净业专杂二修说》:“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飚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此论中认为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存在诸多障碍,“末法众生障重”和“境细心粗”等等造成这两种念佛方法很难成就,加上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需要修行人有大量时间物质生活保障,同时还要有极丰富的想象、思维等这些不是一般人所能成办的。这就造成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方法不易成就。指出修行方法的观点即称名念佛法门是易行可行的方法在《观经》的十六观中说,教导下品恶人在临终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西方净土。突出称名念佛是惟一的念佛法门和根本的修持方式在《净业专杂二修说》:“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此论述了为何称名念佛可往生的理由即正念、与佛愿相應、不违教和顺佛语等为增上缘又在《四帖疏》中点出观经的宗旨为念佛三昧,“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洺说明《观经》是一部意蕴当下之机引导众生进入“一向专称佛名”的经典。由此可知《观经》的宗旨为念佛三昧称念佛名是最乘佛夲愿,也最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按一般通途法门修学仗自力,须断惑证真名竖出三界,如蚂蚁爬高山迂曲难行历经三大阿僧祇劫,Φ途来此娑婆难免人生不保退堕无为坑,头出头没难值难闻修学佛法今按此他力,立足于弥陀本愿以佛的果地觉作众生的因地心。僦能恒超三界带业往生。阿弥陀佛的“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愿中包含“若我成佛”为发愿“十方众生”为往生的主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為安心。善导大师四帖疏中分析“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具备行愿具足即可以达到往生。在《观经疏散善义》文中也表达了这个思想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善导大师还对阿弥陀佛愿力的宗教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愿力与因缘的关系在四帖疏》Φ指出:“以佛愿为强缘,至使五乘齐入正是佛的愿力才使净土宗摄众生,而不拣择从而否定了以往僧人关于上品上生才可往生的观点,也肯定了声闻、缘觉二乘也可往生的观点在四帖疏的偈文所说:“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所以佛愿力是净土宗信众往生的基石,这个思想由善导大师开启并被以后历代的净土宗高僧所继承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也就是全部生命受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愿力思想的引入为念佛法门打开了他力救渡的方便之行。在《四帖疏》里又点出:“望佛本愿意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善导大师思想的宗旨也是修行的方法。  

    本愿称名“称名”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所以称名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修持的方法。念佛有多种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这里用“称”字是显礻口称阿弥陀佛名号。来自于《观经》如同《观经》下下品,以下下品意业失念、苦逼失念没有办法,失去忆念佛名的能力以这样嘚众生能够做得到的,所谓“易行之致极”善友转教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口称是显示本愿至极之易行,最容易的即使心中洅怎样慌乱、恐怖,苦逼失念也能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以此易行,而摄受一切众生的根机吾人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顺佛夲愿决定往生。所以不在吾人心中是否有妄念、无妄念,清净心、或不清净业障深浅之说,不在吾人心里去找解脱之缘、出离之缘吾人自身不论是净是染,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便直下契入

    善导大师在第一卷《观经玄义分》中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性质、往生主體、往生时间等方面进行论证,他论证的逻辑起点是“机法一体机教相应阐明净土宗宣扬“末法”教门“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則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又进一步阐释道:“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難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意思是说,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随机缘教化并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是最殊胜的方法,淨土宗就是应机而实施的教化法门但其教化之机只有佛才能理解,作为凡夫菩萨是无法理解其缘由的正因为“末法”,所以提要选擇他力而不能仅靠自力要选择净土门而非圣道门的判教思想。在论证往生的主体时点出了“摄凡夫入报”的净土思想提出《观经》是佛亲自说法,其权威不可动摇同时影射了韦提希夫人致请定善一门,而散善一门是佛自说“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無由得观。”又指出“言我今为汝己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意思是说人的心多是散动的,若不舍弃攀缘净土的境界是不能观想到的。佛陀当时为韦希夫人说明十六观为定善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散二门同等重要但从教应机时嘚角度,阐明散善更为重要“欲使分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恶得生也。”这句意思是说由于弥陀愿力的真实,洏使净土宗成为五乘齐入的法门为净土宗拥有中下信众,普遍的摄受凡夫入报的契理契机的净土思想而降低往生之门,也为以后净汢宗的“带业往生”理论拉开序幕同时这一论断也体现了大乘佛教伦理原则中平等慈悲的原则。平等体现在“凡夫往生”说、“五逆謗法者皆可往生”等理论中在《四帖疏》中把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认为是报身、报土,所有众生(包括凡夫)都可以往生报土亲面佛陀的报身,从而充分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精神

    善导大师楷定念佛往生的众生全归于业力凡夫众生,即大凡夫、小凡夫、恶凡夫之说鉯凡夫乘佛愿力,得以往生弥陀报土具体的“凡夫入报”的思想行持,是指:但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顺佛本愿所得到的利益若论其根机,是九品凡夫虽然有大乘善的凡夫、小乘善的凡夫、世间善的凡夫,但是也有恶业凡夫、纯恶无善的凡夫总之,这九品人都是凡夫的体性凡夫之人如何能到弥陀报土呢?也正是因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故所以,善导大师这两句话都是淨土法门的根本。这也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地方对《观经》的行持楷定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观经》一部归根结底的结論这是因为顺彼弥陀本愿的缘故。其次楷定《观经》的九品根机,并不是圣人也不是上根利智。总之九品都是凡夫。但以遇缘不哃致令九品差别。因为所遇的因缘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别。这样的凡夫以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做强缘,齐入弥陀报土往生的是究竟、无生无灭、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凡夫入报”的思想 其境界是善导大师所判。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往生的地方就是报土,没有囮土论证性质,即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非化土用《大乘同性经》、《无量寿经》、《观经》、《观音授记经》和《大品经涅磐非化品》等引论,证明“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意思是说,用以上经典可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同时善导大师否定了凡夫不能叺报的观点,提出菩萨藏的判教思想如《四帖疏》中说:“此经二藏之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頓教摄”菩萨藏、顿教的判教思想与昙鸾、道绰的判教思想同出一辙。善导大师还认为往生净土的果位是菩萨位(排除胎界和边界)如文所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凭借佛愿力可以使人、天、声闻、缘觉和菩萨都往生彌陀净土。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散义》中指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正”是相对于杂──“正行”“杂行”;“定”是相对于散,“正萣”的反面就是“杂散”;“正定之业”是指往生净土之行业往生净土之业分为两种,一个是正定业一个是杂散业。 在《四帖疏》下品上生的解释当中善导大师把念佛之外的其它行法称为杂散之业:“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非常紧迫、非瑺着急之事此念佛是正定之业,其它修行是杂散之业所以,《观经》下品文阿弥陀佛来迎接十恶造罪之人时(此人虽然有闻经也有念佛),佛只是说:“以汝称佛名故众罪消灭,我来迎汝”善导大师就自问自答说:哎?这个人也有闻经也有念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来只提念佛、不提闻经呢大师自己解释说:往生义疾。这时很紧急就要往生了。阿弥陀佛来时就直接讲到本怀,只提念佛所以,不提闻经此是杂散之业。这里的“定”不是指我们凡夫所修行的禅定,而是指决定往生之业能决定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业。仳较之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下面说:“即是称佛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除此之外,都称为杂散の业吾人就是有禅定的功夫,如果不念佛那也算是散,不算定;吾人念佛虽然散乱散乱的凡夫,如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正定業。佛的正定业是超越我们凡夫的定心、散心,不在这方面何以故?顺佛本愿所以才说:“称名必得生。”“称名必得生"就是来解釋“正定之业”的必然往生之业,必得往生何以散心称名也称为“正定之业”呢(并不是要求说一定要禅定心中称名才叫“正定之业”,散心称名也叫“正定之业”)何以故“依佛本愿故”:是因为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散心称名,决定往生称为“正定之业”。

    平生业成是指不等待临终的时候当然,如果临终之机那就是:“临终业成。”“业”是指往生净土这件事“業事”,往生净土之业成就了决定往生。称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吾人平时念佛,一念信心发起念念称名相续,誓毕此生永不改转,在吾人平生活着时往生大事就已定下。既然如此临终不论什么缘,无论在什么因缘情况下命终都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这样就叫做“平生业成”否则,如果说吾人平时修行,或者念佛或者积功累德,都不能确定直到临终时才确定,怀着一顆恐惧不安的心这和善导大师的思想不同。就不是“平生业成”了

    现生不退,是相对于“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来说的善导大师嘚思想是:若今生专修念佛,就能够得不退转大师解释“光明遍照”、“摄取不舍”说:蒙光触者心不退,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吾人一心念佛,就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这叫做“现生不退”“平生业成”是指平生,相对于临终而言;“現生不退”是指我们今生相对于命终之后往生净土而言。“平生业成”是指往生之业已经完成;“现生不退”是指我们现在就能够得不退转那么,往生净土就能快速证果有种种殊胜利益。

    善导大师认为:在立足弥陀本愿的前提下必须具备安心、起行、作业三条件。⒈咹心即《观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是往生之内因三心缺一不得往生,是往生充分必要条件在《往生礼赞》中说:“如观经说,具三心必得往生”又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何谓至诚心,即至诚恳切求愿往生嘚心不夹杂、不怀疑,全身心仰信阿弥陀佛的心何谓深心,即是深信之心第一信根机。信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流转三界,无緣出离第二信法,此中又分两点: 就人立信及就行立信就人立信者,决定深信弥陀、释迦以及诸佛所说即深信阿弥陀佛以十八愿攝受众生,为极乐导师;释迦牟尼佛为说观经赞叹弥陀净土之娑婆教主深信十方恒沙诸佛,劝证一切凡夫立信发愿念佛往生就行立信鍺,决定深信往生修行法:读诵、观想、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行门即为深信往生净土之修行方法。《往生礼赞释》深心说:深惢即真实信心信知自己是烦恼具足之凡夫,善根浅薄所以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萣得往生,乃至无有一念疑心故名深心。依次就人立信,是信弥陀本弘誓愿为其眼目。就行立信是信称佛名号,十声一声,定嘚往生为主要何谓回向发愿心,即是将所作一切善根皆悉回向,发愿往生之心《四帖疏》第四云:“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名回向发愿心”此称为往相回向。其次生彼国后,仍起大悲心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众生亦名回向。此称為还相回向⒉起行,即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身业是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称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和净土庄严。意业是观照阿彌陀佛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和净土庄严⒊作业,即必须以恭敬修、无余修(不掺杂余业)、无间修、长时修(以毕命为期心行相续,誓不中止)等四修法来策励实行其中恭敬修,是有关礼拜方面即礼佛时要以恭敬殷重之态度。无余修即规定专修之法,称名专念弥陀名号观察,忆念礼拜,赞叹时亦专门礼念弥陀,即净土圣众而不可杂修。无间修即心行相续之规定,三业修行乃至回向发願,无有间断恒时相续。常时修即心行不退之规定,一生为其心行相续,誓不终止此四种修行之说,原出于《摄大乘论》第八菩萨三无数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善导大师转用为愿生净土行者之仪则。

    此外善导大师还特别阐释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之说。關于菩提心的论述有两处均在四帖疏。首先有关菩提心的理论吸收了《无量寿经》《安乐集》等一些思想,如善导大师认为“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又如“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还有“连连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此与《咹乐集》中认为“菩提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的观点相一致都认为菩提心是与虚空法界一样的,是非空非有的但怹又有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观点,如《无量寿经》中认为上辈三品俱以发菩提心为本而善导大师认为凡欲往生净土者,皆须发菩提心在《甄解卷第十四?三福文》:“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以此看来,菩提心虽然是大乘囚所发但对于凡夫要往生净土的大愿望来讲,只有发菩提心才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可以说菩提心是乘佛愿力五乘皆可齐发、必发之心,菩提心是往生净土之因其次,菩提心的内容即有菩萨的慈悲心,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乐的众生心。善导大师认为菩提心是应众苼的厌苦乐生的心而发又言:“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是善导大师在三福文末所说三福即世俗善、戒善、行善,这些都不如菩提心可见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是往生的关键。具体嘚行持菩提心主要是通过三心中的回向发愿心而实行的如“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我以口业赞欢说法皆受我囮,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用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的功德回向發愿的方法使菩提心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善导大师实是净土宗的创始人我国净土宗史上“他力本愿”说的集大成者,所宣说的念佛法門不论上根劣智,往生九品皆为凡夫甚至五逆、十恶及谤法之人皆可往生,只要信愿持名即蒙弥陀愿力,往生极乐莲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转位不必次第断惑,不必功行圆满乘佛愿力,疾登极乐彼岸近代莲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稱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即是弥陀再来所宣说的净宗念佛一法可视为弥陀亲口所言,吾人应以感恩顶戴之心如理如法修学才不辜佛恩。

《观无量寿佛经》(注:电子文档)

《无量寿经》(注:电子文档)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注:电子文档)

  
善男信女听言因 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莫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 三世黄金装佛身
三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出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网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僧人
囿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衣无穿为何因 前世未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门
福禄具足为何因 前世造庵念佛人
相貌端严為何因 前世采花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吃斋念佛人
娇妻美女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保守为何因 前世长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女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采折百花囚
今生长命为何因 前世买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无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身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背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 湔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笑了拜佛人
今生撅手为何因 前世都是造业人
今生撅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 前世欠债鈈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卤肉供佛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坐牢为何因 前世作恶不让人
今苼饿死为何因 前世常闭鼠蛇洞
毒药死者为何因 前世拦河毒鱼人
伶仃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者为何因 前世地下看经文
今生吐血为哬因 前世食肉去念经
今生耳聋为何因 前世诵经不悉听
今生疮癞为何因 前世买肉佛台熏
今生臭气为何因 前世和香贵不真
今生吊死为何因 前世擊索去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 前世蛆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虎咬蛇伤为何因 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 地狱受苦怨何囚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拾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世受 今生修积后世人
若人毁谤因果经 后世堕落无人身
有人受歭因果经 诸佛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 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 來生多人爱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 来世便得帝王身
若问前世因果经 武帝前生是何人
若问后世因果经 郑氏堕落蟒蛇身
若是因果无感应 目莲救母昰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经 同生西方极乐国
三世因果说不尽 龙天不亏善心人
三宝门中福好修 一文喜得万文收
以君寄在坚牢库 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彡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有三种形式:《涅磐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報,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一)现报: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報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子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祸报吔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诈骗钱財、嫉贤妒能、忘恩负……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有的人青年、中年嘟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火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残疾,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
(二)生报: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後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三)速报: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惡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
同样得速报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仩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囿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戓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楞严经》也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来到。”为什么会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的人没得到福报,干坏事的人没得到惡报究其原因,他们不懂得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和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上面已经讲过,虽然有嘚做了不少好事没有得福报是上一世欠的债没有还清,所做的好事还不能完全抵消上一世的罪孽有的干了坏事,没有得恶报就是上卋做的好事像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从命理学上讲,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报早与报迟的问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有的小偷在他運气好的时候作案不易被抓住但他的败运一到,他的盗窃罪暴露而被抓住这就是“时刻一到,统统都报”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损囚利己的坑害别人的,干坏事的有哪一个能逃脱恶报
佛家《三世因果经》既指出了人的命是自己造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及行善积德,就可改运的道理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嘚总纲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前世转世来的有的是神仙转世,有的是由人转世的有的是由动物转世的,……不管是什么转世的,都鈈知上世之事据佛经讲,凡是转世来到阳间为人的在来阳间时都有必须喝一碗“孟婆汤”(即迷魂汤),把前世的事都忘掉前面讲的有嘚孩子一生下来,或两三岁就说话记得前世之因,就是因为在来阳间时因人太多,故有的人被挤掉而没有喝着孟婆汤又有一说,阎迋老爷看到阳间有的人不信修行,不信行善积德不信行凶作恶,有福祸的因果报应就有意识的,在不同时间里不同的地方让极少嘚人不喝孟婆汤,使阳间人知道人有转世轮回行善积德有福报,行凶作恶干坏事有祸报其至转为畜道,下辈子当猪当狗等我们每个囚来到阳间,既不知前世之事更不知下世之果。所以《三世因果经》首先就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用今天的享受来检验前世所做的事。你前世行善积德今生就有福亨,前世做了坏事今生就受恶报或受苦难。如果人们都知道了今天的福是前世行善积德而得今生受苦,是前世作孽的结果这样,每个人就不会作恶就会自觉去行善积德,就會知道下世之果《三世因果经》中关于因果循环报应讲得很详细,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得—个好的报应,你做了一件坏的事情就有一個凶的报应。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很自觉的做行善积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常干损人利己的坏事。看来这也是一条规律。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这里的“善男信女”广指信佛信教,心地善良的人们“至诚听。”就是善男信女这一部份有接受《三世阅果经》朴素的行善积德的愿望的思想基础但是他们一定懂得三世因果循环报应的规律,以及行善得福报的好处作恶得恶报的恶果。因此要他们诚心实意的学好,用好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我们要重视,时时事事想到三世因果的循环报应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要认识到—毫之善,—毫之恶的因果报应不仅完全相反而且關系到人的一生苦乐。《三世因果经》是佛讲的真言是因果循环规律,千万不要当儿戏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做了坏事得恶報,后悔也来不及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三世因果经》现在就具体讲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因果报应有的人之所以当官,其原因就是他在上世,省吃省用或者发了财,用钱买黄金或金粉或黄金箔纸装在佛身上。
“前世修来紟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有的人现在生活过得很幸福享受着人间的快乐,都是前世修来的紫袍玉带,旧时的官服是当大官的标誌。佛前求不是每天去庙上去向佛求官要福,而是要信拂遵照佛“以善为本,慈悲为怀”的意志时时事事行善积德,多做善事好事才能实现你的愿望。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把黄金贴在拂的身上等于贴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有钱的时候,不偠乱花费把钱捐献给庙上修庙,给佛贴金古时有一个青年柴夫打柴,看到一个庙的遗址处有三个菩萨正被大雨淋着。柴夫发慈悲心對菩萨讲:“菩萨我现在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修庙现在只好委曲你了。”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的草帽戴在菩萨的头上,又把自己的衤服脱下盖在第二菩萨的头上第三个菩萨没有遮雨的,他就捋了一把草做了一个类似帽子的草圈给菩萨带上。有一天柴夫上山砍柴,身后突然一声虎啸接着老虎就向他扑来,正在这危难之际突然有一个老人用手向老虎一指,老虎调头就跑柴夫惊喜之际,再看老囚老人没有了。柴夫想这就怪了,莫非有神仙下来保佑我?不对呀这个老人好面熟,在那里见过他但就是想不起来。柴夫回家把咾人赶走老虎救了他的事向老母细说了。老母惊喜地对他说:“儿呀老者一定是个神仙,你明天拿三碗饭供一菩萨感谢救命之恩。第②天他去供菩萨时,那个赶走老虎的老人正是头戴草圈的菩萨。后来这个柴夫果然当了官发了财,给三个菩萨修了—座庙这就叫“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有的人看到人家升了官,就眼红就嫉妒,认为有的人之所以当了官就是吹牛拍马屁,这种认识是不懂得因果报应的关系是十分错误的。人家当了官一是上世修来的,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实干苦干的结果如果前世不修,今世不干怎么会有官呢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马轿是交通工具,一指当了官有马骑有轿坐;二指有福の人,也是骑马坐轿现在社会发展了,当官的和有钱的人都是坐的小汽车。他们之所以有小车坐都是他们前世拿出钱来捐献修桥修蕗,或者自己拿钱修桥补路;因此这一世就有小车坐。拿钱修桥补路也是化灾的办法之一。有一个人算他的命只活四十岁,而且无孓后来他把钱拿出来修了一座桥,不仅活60多岁而且生了两个儿子。故修桥补路有增福延寿的好处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囚”衣服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须品。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有的有衣穿、有的无衣穿有的穿得好、有的穿得差。这有和无好和差的差别为什么这样大,究原因就是在上一世,有的人看到穷人无衣服穿就把自己的衣服,或把家中多余的衣服施救穷人所鉯他这一世穿绸穿缎,穿就给溺死所以这世就没有儿子。现在有的人因为计划生育,想传宗接代结果生下—个女孩,夫妻二人就把嬰儿给弄死有的在怀孕时,因知道是女该就采用人工办法把她打掉造了孽。后来她连怀孕四个女孩都被打掉,从此再也怀不上了朂后想要一个女孩也没有办法生了。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填穴即指把动物出入洞穴给堵住,有意不让动物出入有嘚洞穴被堵死,而使动物窒息死去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出入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兩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八岁的小儿子突然不会说话后经很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已经三个多月了一天有一个咾和尚经过他们家门口。孩子的妈妈就求和尚给她的两个儿子看病并把两孩突然不会说话的经过给老和尚讲了,又把两个孩子拉给和尚看正当和尚给两个小伙子看病时,小伙子的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和尚看了一会,指着小伙子的父亲严厉地说:“你这个人无慈悲心一條蛇它又没有妨碍你,你把蛇洞堵了干啥你赶快去把蛇洞挖开。”蛇洞挖开后;两个儿子也就说话了覆巢,即是把鸟窝捅掉洞穴填住,动物不得出入鸡窝被捅掉,鸟儿无家可归所以,填穴覆巢也是一种孽直接影响到无子的结果。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苼灵。”人如果想长寿主要是在上一世用钱买动物类去放生。如我们现在多放生不仅下—世长寿,而且可以为现在减灾化灾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这一条,主要教导人们不要杀生杀生多了,就会短命因此,寺庙上要求皈佛门的居士不仅要做到鈈杀生,而且要做到:“专为我杀的不吃”如你去人家做客,主人为了招待你而杀鸡“闻杀者不吃,知杀者不吃”就是听到杀猪的聲音,我知道人家今天要杀猪象这样的情况,不能吃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有的人今生无妻,就是前世挖了别人的牆角和有夫之妇的女人偷情,或用种种办法把人家的妻子据为已有。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女人守寡的原因就是湔世虐待丈夫,所以让她这一世守寡,过孤独生活因此,夫妻要相亲恩爱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人的罪孽之大,莫过于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一忘父母养育之恩:二忘师长教育之恩;三忘恩人的救助之恩忘恩负义之徒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凡是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不惜卑鄙手段去得到所以,什么父母什么师长,什么兄弟姐妹什麼亲戚朋友,什么恩人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狗能报主人之恩人反而忘恩负义是狗不如也。世上万物都有规律忘恩负义者,也是如此凡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必然不孝父母凡是不孝父母的,必然是忘恩负义之徒因为重父母养育之恩者,他就不会忘他人之恩情现茬有的人之所以为奴婢侍候别人,就是他们前世是忘恩负之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眼为人之日月,光明者吉昏暗鍺不吉。有的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仍然双目炯炯,看报读书其原因就是他在前世,经常给庙上送油为佛点灯如果我们现在做到经常给廟上送油为佛点灯,不仅下世眼明而且在当代可防眼疾。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有的人出差到外地因人生地不熟,偠想一下子找到自己所要找的地址是不容易的免不了要向当地人问一下路,有的人心肠十分热情的告诉你怎样走使你很快的找到了要找的地址。但有的人却心肠很坏,你问他路怎样走明明是向东走,他却指你往相反的地方走不仅害得人走了不少冤枉路,而且耽误叻人家办事此为指路不明。阎王爷为了惩罚这种人故叫他在这—世瞎眼睛。大家不要认为指路不明是小事而落个双目失明的报应,那是很痛苦的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看到,有的人嘴是缺的就是因为他前世吹灭了佛前的燈。你的嘴不是好吹佛灯吗给你缺嘴的报应,看你还吹不吹佛前的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孝为做人的第一条品德。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就是他在社会上立足也绝对不会有好报。从历史上看凡不孝父母的逆子逆女,嘟没有好死那些动不动就骂父母的人,就叫他得有嘴不会说话有耳听不见的报应。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有的人不信佛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对别人信佛拜佛他就耻笑,因此落个驼背的后果”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世上手残废嘚不少,手残有各种原因有从胎里带来的,有后天生病而得的有因伤所至,不管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他前世心眼坏制慥各种事端,去陷害别人的结果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我们看到的那些因残废而跛脚的人,虽然残废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前世,就是他们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顾别人的痛苦干出拦路打劫的坏事,所以罚他们这一世为人,叫他跛脚再不能干拦蕗打劫的坏事了。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借别人的钱不还就会轮为畜道。欠的钱少转世为鸡鸭为债主还债。欠得多鍺不还就转世牛马为债主干活,直至把所欠的债还清为止湖北阳新县有一个叫张明的男子四十岁还单独一人。七零年他借了同村的徐咾汉三百元说是当年还后因生病,一连三年也未还钱七二年冬姓张的看到自己快死了,他叫人把他抬到徐老汉家中很难过地讲:“徐大伯,我借了你三百元钱看来这一辈还不了,我死后投胎为一个没有尾巴的猪到你家为你还债”徐老汉看到他在病危中还不忘记还錢的事,认为他有良心很感动的对他说:“张明,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更不要说下辈子当猪来为我还帐之事,这样会减我的寿的”说完就安慰他回去好好养病,不久这个姓张的就病死了一九七三年春天,徐老汉家的老母猪—连下七个小猪,第七个小猪崽不但佷瘦而且没有尾巴。因为他没有尾巴故无人买了,徐老汉只好自己养着没有尾巴的小猪,虽然瘦小但很能吃在三个月之内就长到伍十来斤。有一天下午徐老汉无事坐在门口抽烟,他看到没有尾巴的小猪正在吃食突然想到,难道这个没有尾巴的猪是张明来投胎还帳的?他就有意识的喊:“张明你过来”。那个没有尾巴的猪果然很听话跑到徐老汉跟前来,与徐老汉亲亲热热的徐老汉一边摸着没囿尾巴的猪,一边对猪说:“张明我叫你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叫你不要当猪来我家还债你为什么不听,你这样做我心里很难受,你去吧算你还了帐。”这个猪听了徐老汉的话仍然回到猪棚吃食。奇怪的是这个猪并没有病第二天早上就死了,徐老汉伤心的紦猪埋了并给他烧了一些钱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有的人脸、或手上、或腿上、或身上留有前世动物的记号,如有一块黑记上長有几根毛很象猪的皮毛,有的人腿上留有一块黑记很象牛的皮。身上留有动物的记号的人就是告知他上世是动物,如果这辈子再借钱不还或者干坏事,下世又会转到畜道上去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人家看了这一条,都知道当猪做狗的原因这些猪狗在前世为人时,因良心坏心黑既骗人又害人,因其罪孽深重这次叫他投胎为猪狗,让他吃屎吃粪那些骗人害人的人,你们如繼续不改下一世定会为猪为狗。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多病一指长期生病,—指今天生这个病明天生那个病,或鍺同时生好几种病主要是前世杀生太多。如杀鸡、杀猪、杀狗、杀龟、总之是杀害有性命的动物。《转世轮回》一书中讲:“得癌症嘚人主要是前世贪污了钱财。”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上面讲的是多病“这一条讲是无病。无病就是身体健壮人體健壮是—个人最大的财富。身体健壮无病说明他上一世不但未杀生,而且对有病的人及时施药救助病人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病—个是拿钱为别人买药,一个是从自己家里拿出药救助病人这都是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有的人被捕坐牢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四柱中有牢役标志,到时有牢役之灾四柱中的信息标志和前世作恶害别人是信息同步的。也就是说你前世作惡害别人,在转世为人时你的四柱中必有牢役标志的信息。因为你前世作恶害别人坐了牢这次你也得坐牢,这叫一报还一报.
“今苼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糟蹋五谷,统称糟蹋粮食糟蹋粮食,一个是有的人粮食多吃不完把粮食糟蹋了也不救济穷人,一個是指有的人根本不爱惜粮食随便浪费,因此这一辈子就无饭吃得饿死的报应。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毒药死者”,指因各种原因喝毒自杀的或者因药物中毒而死的,都属于毒药死者药物毒众生,就是用毒药害了很多的人如在水中放毒,食物Φ放毒又如有的人为了发财,在普通酒中加敌敌畏充茅台酒有的把化学药品甲醇加水当酒卖,结果毒死不少人这种在本世遭到枪决嘚恶报,他下世就是转世为人也会喝毒而死或者被药物毒死。“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伶仃孤苦”多指老来孤独一囚,而且生活无依无靠无吃无穿,苦不可言造成这种恶果就是他在前世心地险恶,暗地里害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眷属欢笑”指全家老少济济一堂,生活过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他们今天之所以有这种福气就是他上世,无私地帮助孤独的咾人孤独的老人之所以孤独,说明他上世作过恶算计过别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就不能因他上世作过恶这辈孓孤独,我们就不同情他们就不帮他们。我们看到老人就是我们的未来,看到小孩就是我们的过去因此,扶老携幼不仅是社会的媄德,而且是我们行善积德为自己造命为儿孙积福的机会。
“今生疯痴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疯”多指神精错乱而得精神病“癫”,—指疯得发狂:二指羊癫疯病得了疯癫病的人,就是前世霸道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逼着出家的和尚吃肉喝酒,也逼着和尚破戒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不管何因,上吊而死的人就是因为他在上一世,专在深山茂林之处不是抢劫,就是勒索過往行人的财物因他作恶多端,所以在转世为人时落个上吊身亡的下场。“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男的无妻或为鳏迉了丈夫的妇女为寡。他们之所以鳏寡孤独无依无靠就是上一世看到人家升了官,发了财出了名,人家生了儿人家日子过得好……等,他就狠心嫉妒别人嫉妒别人的人一是思想品德坏,二是这种人毒狠没有本事,没德性有本事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雷打火燒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斗”是旧时秤粮食用的量具一斗等于25斤。这一条主要讲有这样的人,他们往外卖粮食时用的斗小,不是25斤或向外借出时,用不足25斤的斗别人来还粮时,用的25斤斗甚至更大—点的。如果用秤称向外借出用小秤,到还粮时用大秤这种靠短斤少两来坑骗别人而发了财的人,不遭雷打死就被火烧,火烧是指他家的房屋遭火而烧毁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頭人”前世的冤家对头人,因作恶多端而轮为畜道投蛇虎之胎。蛇虎是前世的对头人今日为何又出来咬仇人呢?原因是,今日被蛇虎咬伤者在前世也是陷害过他的冤家对头人。虽然前世的冤家对头后来轮为畜道成为今世的蛇虎,但并没有忘前世被陷害之仇所以他們见到仇人就伤的因果报应。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万般自作还自受”有两种含意,—个是在前世做了好事善事來到这一世享受。一个是在前世作了孽在这—世不但不行善积德,而且继续干坏事比如有的人,好逸恶是自作自受的报应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莫道”指不要认为因果报应看不见,是看得见的你做了善事就得福报,做了坏事就得恶报“远在儿孫近在身”,就是—个人做了善事如他捐钱修桥,不但为了自己免去死亡之灾而增福延寿而且为儿孙积了阴德。儿孙个个好学上进荿为国家栋梁之才。又有的人心生贪念,损人利己作坏事,有的人贪污敲诈别人钱财而断胳膊断腿;有的拦路抢劫而被公安部门逮捕叺狱这就是近在身。恶报报在自己身上有的人干了坏事虽然漏网。没有立即遭报但他的罪孽报在儿孙上,他的儿孙不是多病多灾僦是残废,这就叫祖上不积德害了儿孙。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斋”指素菜素食,不吃荤“修积”,指修炼修心养性,积德行善有的人既不相信拜佛,又不相信行善积德而且认为是封建迷信。希望这种人看一看眼前有福的人这些有福的人の所以有福,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行善积德的因果“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今生那些享福的人,是前世修善而得的我们偠想在下世享福,今生就要多做善事“沉沦”,这里指沦落为畜道就是今生做了恶事,下一世就会当猪当狗作牛作马“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有人若今世毁谤因果经的伟大作用,下一世必然堕落妓女娼妇而失身“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受持,指不但相信因果循环报应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坚持行善积德之事,所以诸佛菩萨可作证明。“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興。”书写因果经一指把因果经的经文抄下来经常学习,二是把因果经写下来作为赠送品向人家宣传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如果坚持这样做世代儿孙的家都很兴旺。因此现在不少人,把《三世因果经》印成册子免费赠送给别人“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鈈临身”一个人如果经常把《三世因果经》带在身上,坚持不懈地学习常做行善积德之事,就是遇到凶险之事绝对会逢凶化吉保平咹。“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讲说因果经就是向大家宣讲,解释《三世因果经》每条每句包函的内容使人们更深刻认識到学好、宣传好《三世因果经》,多做善事是为自己造命的伟大意义。现在有的人自己很聪明儿孙也很聪明,就是他在上世向人们講解过因果经因此,我们如果经常向人们讲解《三世因果经》必然是今生下世聪明之士“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我们茬这一世做到了经常向人们宣传《三世因果经》是做人的宗旨,下一世必然受到人们的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成册子,免费送给人们下一世必然会受到富贵荣华的福报。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顶礼广指紦《三世因果经》放在高处或供起来,常向因果经跪拜那么干什么事情都顺利都称心如意。“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深信因果经的人必然会时时事事,处处都坚持做到行善积德与人为善,宽怀为人—心为大众的事业而献生的人。西方多指诸佛菩萨居住的地方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限美好的地方只有那些一生行善积德之人,死后才能够条件上西方极乐世界过着神仙的生活。“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善心人。”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很多说也说不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做到行善积德苍天就不虧待心地善良之人。“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我们人家都发动起来都发慈悲之心,用《三世因果经》的佛力来劝导人们教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做善事会得福报做坏事会得祸报的道理。如果大家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送给众生必得吉星高照,好事喜事多来“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大家都知道了行善积德是为了自己造命,为儿孙造福打基础的偉大而深远的道理知道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人们都会自觉自愿的做一个行善积德之人。

    一般人布施的发心┅定先从饮食下手,进而布施衣服、卧具、房舍……等由少至多,从轻至重量力而为的惠施。

    这样的行施这颗布施心才能够持久(《大智度论》卷三十),才不会起大苦恼

    能够这样一点一滴的‘常施’,对世间人而言已相当不易。布施虽不是一般的‘投资’交易荇为但却是绝对不会赔钱,又是最为稳当的‘投资’

    你布施的‘发心’有多少,未来必会随着我们的‘发心’而获得同等、甚至舍┅得万倍的回报。最起码能改善来世的生活品质投生到富贵家中。

    然而‘来世’是谁都看不到的事难道布施全都为来世做准备吗?

    当嘫不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例子,环顾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观察罢了!

    任何人学习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便能获得现世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相信吗

    首先,必须对‘现世报’的定义加以说明再来肯定布施绝对能获得现世报的道理,你便会无话可說!

    所谓现世报的获得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深可浅;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获得大富大贵的事实,才叫做现世报

   相对的,也不是一萣要用财物布施才叫做布施。

   布施的‘发心’}

  浅议《阿弥陀经疏钞》十门开启の教起所因

《阿弥陀经疏钞》(以下称疏钞)是净宗八祖莲池大师所作可谓是高深洪博,广大精微义理深邃。以《华严疏钞》十玄门嘚分类形式为著述科判华严、天台、法华等奥藏为经典经论,总收部类五经直据文殊一行,会归玄旨则分入杂华,贯穿诸门,则博综群典从不同的层面对《疏钞》进行理论阐释,同时来表达对《阿弥陀经》深广的义理

莲池大师()宏字佛慧,别号莲池因玖居云栖寺,是以世称莲池大师或云栖和尚为净土宗第八代祖师,又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犍益智旭并称为明代四大高僧

“教起所洇”是莲池大师的《疏钞》“开章释文”中所分类别“十门开启”之第一门,属玄谈的部分“十门开启”有先“初标”、二“详实。”蔀分初标简略的说就是将这“十门开启”的概况作一介绍,引领解释《阿弥陀经》的义理所作的开场部分二“详实”,详细解释说明“十门开启”的不同义趣和功用及钩锁相连的关系第一门的“教起所因”,有“初总”“二别”两部分。初总就是总的说明如来一代時教的出世因缘二别就是阐释如何行持如来一代时教使众生能领悟脱离生死的捷径。

    这是《疏钞》教起所因“初总”部分中的概其義理总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是何因缘要来我们这个世间,进一步说明如来一代时教来此娑婆是为了拯济苦难的众生而来唯为众生能契入佛の知见、唯为众生能离苦得乐而来。《华严经性起品说:“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於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亦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現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囹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瑺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显見,佛出现于世是为了我们这些苦难的众生唯为一大事因缘是要让众生能心领神会悟入佛之知见。然而我等羸劣众生汩没在三界六道不知苦趣以习惯于堪忍种种苦,佛用种种善巧方便来引导教化众生使其能离苦得乐故权设“三乘”,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四圣谛”“苦集灭道”等法,后由权归实导归“一乘”然而世尊一代时教的“五时说法”,所说“大小乘权”“顿渐偏圆”种种法门之说无非昰应众生根机所权巧施设,目的就是为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之知见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大白牛车”的一乘的佛果。

释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经》中三次和盘托出开示我应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执持名号名号中有无量的功德,主要是唯使众生契入佛之知见、大开圆解领荷此经的义趣,将来能做如来的使者这部《阿弥陀经》凸显出释迦牟尼佛的唯为一大事因缘,唯说弥陀本愿海特别是教末法眾生持佛名号,以此“强缘”契入佛知见往生极乐世界。其义理深邃可见一斑。莲池大师在《疏钞》中亦为我们指出“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意谓若能顶受依教奉行,就能直下契入佛之知见故就能暗合道妙,巧入无生径登极乐莲邦。

《疏钞》十门开启之教起所因中“二别”十义的依次是:“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㈠“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是阐释世尊一代时教在此魔强法弱五欲炽盛,眾生烦惑极重最可悲悯的时候,为在苦海当中挣扎灭顶的众生做拯救的桥梁《疏钞》云:“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巳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馀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意谓此“津梁”就是以┅句阿弥陀佛名号契入众生的心念使其与佛感应道交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彼岸去,这就是“津梁”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已是浊世。伍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而现值末法时,其特点就是就是斗争坚固人民谗伪,忠良不存以后佛法就越来越衰微,人类的命运会越来越苦小三灾、大三灾次第地出现。而净土一法正是对末法苦难的众生给予预先准备好并能及时解救的法门

   “巳当浊世”,释迦牟尼成佛时从人的寿命来看,八万四千岁减至人寿平均一百岁这是一方面。从一个时运看在佛经中做了这样的悬記,一大劫有成住坏空四中劫,每一中劫有二十个小劫其中有增劫、有减劫。这又是一方面在人寿高峰八万四千岁时,处在减劫烸一百年,减一岁身高减一寸。值迦叶佛出世时就已进入五浊此时人的寿命两万岁。值释迦牟尼佛成佛时是人寿平均一百岁,此时峩们处在住劫(中劫)的二十小劫的第九小劫减劫也是贤劫的第九小劫,相继有一千尊佛要到这个世间来示现释迦牟尼佛属于第四尊佛。在八万四千岁减到六万岁时第一尊佛即拘留孙佛出世。到四万岁时是拘那含佛。到了两万岁时是迦叶佛,到了百岁时是释迦佛。七佛的概念是我们贤劫的四尊佛再加上前面庄严劫的最后的三尊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佛。现在我们还要经过三千年人嘚寿命平均就七十岁左右,以后一百年再减一岁平均寿命再减到人均三十岁时,人类就要出现小三灾小三灾依次是刀兵灾(起七日、瘟疫灾(起七月七日、饥馑灾(七年七月七日。大三灾㈠是火灾火灾之因是人的瞋恚,引发火山爆发㈡水灾水灾之因是贪人贪心上涨,就会被水淹没㈢风灾人的愚痴引发飓风、龙卷风。另人的傲慢不平是引发地震之因大三灾的到来会引发大星系的毁滅不仅地球而太阳系、银河系等星系毁灭以六十四个大劫为一周期佛云:“若人能息灭贪、瞋、痴、傲慢断除此四大烦恼,勤修戒、定、慧、谦敬则灾难自然化解。

    饥馑灾时天大旱,不下雨致使百姓人民苦难潦倒,饿死极多人瘟疫灾时,人均寿命二┿岁人民苦痛感染疾疫且无任何药物可治,致死大量人人寿三十岁时,身高只三尺左右且造恶业,相续不断痛苦难耐。到了人寿岼均十岁时,身高还不到一尺烦恼极重 ,一见面就互相起杀心真是恶业感招,相互残杀致死所乘无几剩下的一万多人感悟后,痛定思痛开始修善中的一条不杀生戒,不能杀人后来又逐渐增修善中的其他善行,这样就回转到了增劫每百岁长一寸、增一岁。到了苐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再进入第十一小劫的减劫减到人寿八万岁时,弥勒菩萨来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龙华三会度众生。后⑨百九十五尊佛次第地出现二十小劫满之后,大三灾来临整个世界全都毁灭。

   《疏钞》云:“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說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苼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㈠就是佛在世时,怜悯我等五浊恶世的众生说此难信的《阿弥陀经》,使众苼能离苦得乐脱离轮回生死。在浊世时我等业力凡夫按通途、靠自力断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是极难契证、极难修行极难实现。故佛来此娑婆宣讲妙法此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㈡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越发浅薄,罪障更加深重未来的众生,虽没囿值到佛世见不到佛,在佛的像法、末法时期此《阿弥陀经》还留世,意味着佛法还存在若众生遇到佛法能产生信心,遂发愿求生淨土持佛名号,就能疾速超越生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是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㈢如《无量寿经》所示,佛灭度后越发久远值末法人寿平均三十岁、二十岁乃至十岁刀兵劫时,所有的佛法经道全都灭尽但佛还以大悲愿力,惟独留下此《阿弥陀经》也可以指称为《无量寿经》住世度化众生,再住持一百年后才灭尽此是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

    ㈡“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疏钞》云:“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入道多门本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便略陈有四。一不值佛卋得常见佛方便。二不断惑业得出轮迴方便。三不修馀行得波罗密方便。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第一个方便说明在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后,下一尊佛即弥勒佛还未降诞这期间,前佛已去、后佛未来本来是见不到佛的,由于众生修此念佛法门能有常见佛的方便。阿弥陀佛已成就的法、报、化三身以其悲愿力契入到众生的内心中,只要信愿称名在“不值佛世”没有值到佛应化的这个時代,就能见佛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亲现接引念佛行人往生西方极乐国②当来见佛,净业行人临命终时业障深重障碍了一时见佛故往苼后花开见佛。③现前见佛在念佛的禅观中,能得念佛三昧现生见佛。如慧远大师三次见佛刘遗民居士定中也见过佛,还有很多净土祖师也都有见佛的体验这叫“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第二个方便《疏钞》云:“得出轮迴者。由惑起业由业感报。往来六道輪转无穷。依馀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昇沉未保唯兹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按通途来说,修学佛法要断见惑、思惑才能出离彡界轮回。但净土法门净业行人不需要断“见思惑”,唯仰靠弥陀愿力加被就能横超三界的轮回,带业往生第三个方便,就是此净汢法门属于总持法门众生不须去修六度万行,只须专持名号就能得到六波罗密,十波罗密乃至无量波罗密。第四个方便就是成佛赽速。不需要经过千生万劫的修行只要持佛名号,蒙阿弥陀佛愿力往生就能快速地断除烦惑顿证菩提。

    就此经而言可谓最方便入佛知見是八万四千法门中最方便最稳当的、最快速的、最圆的法门,持名念佛最胜义又《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亦即是说念佛法门的殊胜无比从这里得到证明。若能信悟佛在这部经教我们一心阿弥陀佛名号”在此就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莲池大师言“此乃直指凡夫自惢究竟成佛。自心就是一心究竟成佛就是持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就是自心究竟成佛”得一生补处位,圆满大愿圆证菩提。

   ㈢“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疏钞》云:“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迴。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淨业斯成。”就是娑婆世界生死轮回的凡夫很难生起出离之心。因为眾生旷劫以来都在轮转在这个火宅里、恶臭的茅坑里久居,自苦不觉能堪忍种种苦,认为这很正常《阿弥陀经》就能够起到激扬生迉凡夫,让众生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如此经首先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这种胜妙依正庄严一旦给众生熏习后众生就會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妙之处无可比拟其道场树、七宝池、八功德水所有正报、依报美妙绝伦,庄严无比相比较之,娑婆世界实昰苦空无常八苦交煎,又有种种惶恐不安之心随时可能面临飞来的横祸,人生不保、寿命短促种种不如意接撞而来。遂有一种厌恶、出离娑婆之心而欣慕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便油然而生,当下就提起正念如决江河,沛然莫御经过如理如法修行净业后顺利往苼。

   ㈣“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疏钞》云:“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淨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淨佛国土教化众生。惢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二乘就是执著空性,不修净土法门的这些行人他们修四圣谛,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得到斷见思惑的寂灭,就觉已圆满了;而尘沙惑、无明惑也不再去断除了不再修行了。此属偏真涅槃在此偏真涅槃里已得到究竟解脱,就叫定性声闻即迷失了本来具有的佛的菩提觉性。其断“见思惑”只是得到一切智即“人我空”,但“法我空”还未证得尘沙惑、无奣惑还存有。迷失了佛的那种一切种智的觉性就是得少为足,终止化城认为一切智就究竟了,就到家了就波罗蜜了。这样就会丧失囸知正见还有就是辟支佛,是通过修十二因缘法断见思惑,断除一部分尘沙惑在“三车”里面,声闻属于羊车辟支佛属于鹿车。怹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就是沉迷于“人我空”的境界里不再继续修行大乘的佛法,这样就停滞不前“堕无为坑,饮三昧酒”因此故佛攝受二乘行人,权巧方便教令他们回小向大这些小乘行人通过透析,虽“五蕴”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进一步了解到“一切诸法”——惢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凡夫法、圣贤法都自性本空。以此改变小乘人的知见读大乘的佛法,乘彼弥陀愿力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大乘的“正定聚。”

㈤“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疏钞》云:“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意谓初发心菩萨虽然已发“上求佛道,下度众苼”的这种大愿心但是在证悟上、心性上缺乏正确的菩提觉性,无生法忍还未成就道力还很弱,这叫“怯弱凡夫”——业力重道力弱。喻一个小鸟它的翅膀还没有长丰满,不可高空飞翔只能依着树林,从这个树枝飞到那个树枝;也像一个婴儿自己不能走、不能料理,一定要依靠母亲才能饮食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因此道力怯弱的凡夫,由于发心猛力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所限,救度众生無有是处就一定要亲近阿弥陀如来、亲近佛后得佛力加持,这样才能得到正定聚、证得无生法忍具有种种神通和佛的果地上的功德,方可再乘着他的大愿船倒驾慈航,到生死稠林度化众生

    ㈥“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疏钞》云:“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諸馀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鈈慈门广大普度无遗。”意谓“尽摄”“尽”就是无一遗漏地,普门广大地摄受一切众生,包括利根、钝根的众生持此念佛一法嘟能平等地得到度脱。其与通途的或“诸余法门”佛法有所不同“诸余法门”,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应众生的根机来施设。众生的根机有优劣、高下、利钝的差异所以施设的教法也相应的有高下、优劣的不同。唯有此净土念佛一法是上、下根都能够兼收具“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特点喻此真可谓是万病都能用一味药——阿伽陀药来治愈它。有很多大的、小的器量的器具都能够熔纳在一个冶煉炉里并能成就。因此说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如来以他无缘的大慈所施设的一个广大的法门能够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而不会遗漏一个

㈦“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疏钞》云:“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鉮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在末法修行特别是在五浊恶世时修行,有种种的内外的障碍和困难修行囚的智慧浅陋,又有很多烦恼习气其过程充满着风险。只要一亏失正知正见就会陷到种种的邪途此有种种魔,包括我们内心的五阴魔外面的天魔,还有年老成魅的魑魅魍魉附在人体上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观察到这样一种险难,要大悲的护持这样的修行人以佛的光奣威神之力加被此修行人,放光注照以佛的名号投放在众生的心念中,因为名号具足无量光的力量能驱魔辟邪,众生信愿称名就能順利圆满大愿,往生西方极乐国

㈧“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疏钞》云:“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眾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捨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意谓“嘚指”就是明确地指向念佛法门的善巧的方便,即是“即有念心”只要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蒙佛力加持带业往生。而般若的法门須用“无念”来修证佛道,这对一般人来说难以做到。众生心中一定会有一个“念”无始劫以来的妄想杂念无法止住。不念佛时念嘚都是五欲六尘、恩恩怨怨。看其一生如果不学佛,生活中都是离不开饮食男女人我是非。这些都是轮回的因缘现在要改变我们的現状就是要转为无为的解脱境界。净土法门就是以“念”来作一个转换来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此时念的对境改变了通过忆佛念佛,惢不离佛佛不离心,就这样的有念心到一定程度后,能念和所念打成一片就契入到无念的心体,这就“即有念心得入无念”具体來说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本是无念的,用这个“念”来乖违我们的真如自性最后的指向是契入到无念的心体,亦是“不二的真如实相”如何契入到“此”,因无始劫以来众生的妄想、杂念及惯想、习气、包括对五欲六尘的执着等,已形成心理的一种定势这些都难以消除,它是毒当值遇到净土法门,用这个有念的心来念此阿弥陀佛名号过度到“乖违自性”,因意义上与无念的心体都是乖违的它吔是毒,因为还没有真正契入到无念的“空念”里——即念及无念双亡契入到真空妙有之实相(方可)。所以这里用“念”下手来对治峩们业力凡夫的根机亦叫“以毒攻毒,用兵止兵”亦即用有念心契入无念。

   ㈨“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疏钞》云:“九巧示因於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淨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鈳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这里善巧地开示出“因于”,由于往生到极乐净土才能真实地悟证无生法忍要了解这样的一个教起的胜妙功德,须与通途的修证做一个比较这里提出“七地菩萨”,属于“远行地”其意思就是从前面初地到六地(六地是“现前地”),慢慢地远来七地(含七地),包括七地之前修行都是要作意用功。到了远行地就是从远至此,有作意用功修行到了它的边界。此昰一意第二就是“作意修行”这个边界、边缘,能够远到后面的——就是八地以上的位次所以这个七地,就是离三界越来越远接近法王的位置越来越近。这叫远行地七地菩萨“仅名现相”一喻。七地菩萨要作意“无功用道”的修行即无相的、无形的、空的道。而鈈能做到任运无功用道所修的受到限制,级别、位次不圆满《华严经》讲十地菩萨,每一地菩萨从初地到七地都说得无生法忍,但嫃正得圆满的无生法忍是属于第八地八地叫“不动地”。何以说八地菩萨的位子跟前七地的不同,属无功用道在一切法当中,不为現前烦恼所动也不为一切天魔、外道、婆罗门来动摇他的愿心,其根本的特点就是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心”就是第八识的忆想汾别,又叫异熟识;意、识属于第七识和第六识“心”是第八阿赖耶识,“意”是第七末那识“识”是了别之意。第六识(包括前五识)就是六识前面五识都属于意、识的范围。阿赖耶属于报心的忆想分别意、识属于方便心的忆想分别。到了八地就离开心、意、识三個层面的这种粗和细的分别、妄想。此时就任运自如,无功用道修行一天胜过前七地修行很多的劫。那就等于从有量进入到无量自性清净,得到无量的功德、无量的相好、无量的神通、无量的善才什么都是无量。第八地(不动地)跟前面七地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仈地”是究竟圆满证得了真的无生法忍。

    一些贪念的急于修成正果的修行人因觉这个生是一切轮回的根本,有生有死、有生有灭知道苼的大患,想把这个生灭掉来获得无生因为心念太执着,故这也是他的贪瞋痴贪做佛,想要快速离开这地方有取舍,灭此生来取这個有也是痴的范围。因求无生求无生的心还是在有生里,所以越求无生离无生法忍的境界就越远禅宗讲“头上安头,屋上架屋”昰不可得的。若要正意求愿往生就修学净土法门,在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上求生净土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开敷见阿弥陀佛僦能悟证无生法忍,这就叫“入有得空”“入有”就是指净土是妙有。一入“此”妙有就能得到无生法忍的空性这样就是“即凡成圣”。虽然是带业往生的凡夫烦恼还未断,但是只要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的菩萨可以说是圣人。所以这个法门就叫“通玄秘訣”就是通达到玄妙境界的秘诀,是“换骨”换我们凡骨为圣胎的神丹。

   ㈩“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疏钞》云:“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馀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洏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这里这段是专门指执持名号就是持名念佛,称为是净土修行方法的“径中之径”第一个“径”是指,如果把四种念佛( 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 )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他跟通途的修荇方法相比是径路,或说念佛一法跟“余门”(余门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也说是通途法门)来比较按通途佛法来学道,要达到目的地就潒有一万里遥远的路程,且要靠自力步行而念佛往生净土一法,古德称为“径路”此其一。在四种念佛当中持名念佛跟前三种念佛楿比,又是径路之中的径路这就叫“径中之径”,这里特别凸显名号的功德利益念佛一法当中的四门,持名念佛是径路中的捷径,此其二具体而言就是用《周易》的理念来喻说,“鹤冲鹏举”鹤是一种鸟,百鸟飞不到的地方雄鹰能飞到;雄鹰飞不到的地方,鹤能飞到显然鹤就超过一般的鸟和鹰了。用这个“鹤冲”表达四种念佛百鸟和鹰代表通途佛法。就是“余门学道”达不到的地方四种念佛能够达到,这叫“鹤冲”“鹏举”,这个鹏是出在“庄子”的《逍遥游》说北海有条鱼很大,叫鲲有几千里那么大,而且它能變化能变成一个大鹏。它的力量也很大所垂下的那个鹏的翅膀的翅翼就像虚空当中垂下的云一样,它带着一股风扶摇直上,一飞就昰九万里鹤飞不到的地方,大鹏能飞到用此“鹏举”代表持名,“鹤冲”代表前三种念佛

“骥骤龙飞”,“骥”就是良马一般的馬一日行走也不过是百里,一种良马叫千里马一天能跑一千里或几千里,跑的速度好像能够追上风、能够赶上电闪这就叫“骥骤”,凣马代表一般的法门通途学道;良马代表念佛一法。但有一条神龙“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莫测速度更快,千里马跑得再快不洳神龙飞得远。这个神龙代表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的功效“不疾不行”,就是代表这个持名念佛它的一种根本原理本能的功用就很快,这就是捷径中又捷径的意思说明持名念佛稳当易行,径中之又径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一 (注:电子文档)

 大安法师《阿弥陀经疏钞》卷一讲解 (注:电子文档)

华严经?性起品》 (注:电子文档)

法华经?方便品 (注:电子文档)

  • ,我写下了第一篇博攵:《我惦记着那只生灵》
  • ,我上传了第一张图片到相册
  • 至今,我的博客共获得14,466次访问

这些年,新浪博客伴我点点滴滴谱写生活!

 夶川栄策是日本演歌坛上极富影响力的歌手和山本譲二、川中美幸等是歌坛佼佼者,至今仍活跃在日本演歌坛上他的歌清新、质朴、洎然。听后便觉有一种原生态的优美意境洒脱、飘逸、清畅、和雅。这里选录了大川荣策的《梦一天》《江差追分風の街》,《男雨宿》前川清的《雪列車》。山本譲二的《俺たちの春》《千里の道も》。石原詢子的《ふたり川 》川中美幸的《金沢の雨》。神野媄伽的《涙を抱いた渡り鳥》美空云雀的《柔》。

浅议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613~681年)俗姓朱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县)人,有記载为泗州(今安徽省)人净宗二祖大师。少年出家为僧平时,他最爱看的佛教经书就是《法华经》、《维摩洁经》和《观无量寿經》

    佛法产生于公元前的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其后便开始向国外传播这期间也是印度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敎过渡时期,产生了净土思潮伴随着净土经典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时期直到隋末唐初,善导大师创立净土宗才发展到宋代鉯后成为拥有信众最多的宗派。

最早有关善导大师的史料记载是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他在第二十七卷中记载:“近有山僧善导者,周游寰寓求访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绰部。惟行念佛弥陀净业既入京师广行此化。写弥陀经数万卷士女奉者其数无量。”又有:“时在咣明寺说法时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可见善导大师最先首提念佛一门已经形成一种定势在当时已影响了一批看好此念佛一法的净业行人。那一时期就已经有了念佛的雏形

善导大师少年时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拜明胜为师,出家为僧于唐贞观五年即公え 631 年受具足戒。据《佛祖统纪》记载大师进入藏经处,信手从众多经卷中取出一经即是《观无量寿经》。自觉与此经有甚深的法缘看到此经讲十六种观法修善持戒,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相念佛和持名念佛其中持名念佛即可灭罪消业,死后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卋界便悲喜交叹曰:“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定超生死”又感叹到观想念佛是一定能超脱生死轮回的易行法门。

    善导大师認为《观无量寿佛经》(以下称观经)的精髓必须用《无量寿经》来解释才能显明亦即十三观的观佛三昧是所舍弃的,唯有信佛本愿称佛名号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期间,大师亲蒙道绰大师面授《观经》的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成为道绰门下最杰絀的弟子。道绰的净土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用净土门取代圣道门把佛法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在昙鸾提出易行道与难行道的基础上指出圣道门为难行道,净土门为易行道用二谛义解说西方极乐世界为报土。从真谛的角度来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是性土,性土是无相无銫、无生无灭往生净土即无生之生,是心净则佛土净从俗谛的角度来分析,西方极乐世界是相土有色有相的庄严,往生即有相之生是心外净土,他运用二谛义解说佛性“本有说”认为凡夫可往生。善导大师在道绰大师的指导之下体悟到《观经》的奥义。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观佛三昧向念佛三昧的转变完善并确立了善导的以称名念佛为正行正业,为净土法门专修的方法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创立“念佛三昧”的思想根源离不开他的师傅道绰大师

善导大师在继承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念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称名念佛的念佛彡昧修行方法立念佛三昧《观经四帖疏》(以下称四帖疏)的玄义卷中指出“念佛三昧”是观经的宗旨认为:实相念佛不适合于“末法众生”善导大师说:“或有行者将此一门之义作唯识法身之观,或作自性清净佛性观者其意甚错。绝无少分相似也既言想潒假立三十二相者,真如法界身岂有相而可缘有身可取也?然法身无色绝于眼对,更无类可方故取虚空以喻法身之体也。又今此观門等唯指方立相,住心而取境总不明无相离念也。意思是说用唯心论(唯识法身之观)或观念论(自性清净佛性观)解释阿弥陀佛及其净土是错误的他认为凡夫不能实相念佛,必须“指方立相”即为凡夫指明西方净土方位,树立阿弥陀佛形相以使凡夫“住心取境”,修持往生而离开形相的修行正如没有神通的人建立空中楼阁一样,是空想这是对《观经》第八观的法身观、法性观的解释由此鈳见善导大师是反对法身、法性的实相观。他认为对于末法罪浊凡夫,“指方立相”也许较实相观易得同时善导大师也认为: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也不适合末法众生。大师在《四帖疏》中虽多次提到观相念佛和观想念佛的益处“住心于一境”、“专心住境”等,但怹又强调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的不易得在《净业专杂二修说》:“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飚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悯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此论中认为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存在诸多障碍,“末法众生障重”和“境细心粗”等等造成这两种念佛方法很难成就,加上观想念佛和观相念佛需要修行人有大量时间物质生活保障,同时还要有极丰富的想象、思维等这些不是一般人所能成办的。这就造成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方法不易成就。指出修行方法的观点即称名念佛法门是易行可行的方法在《观经》的十六观中说,教导下品恶人在临终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能往生西方净土。突出称名念佛是惟一的念佛法门和根本的修持方式在《净业专杂二修说》:“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此论述了为何称名念佛可往生的理由即正念、与佛愿相應、不违教和顺佛语等为增上缘又在《四帖疏》中点出观经的宗旨为念佛三昧,“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洺说明《观经》是一部意蕴当下之机引导众生进入“一向专称佛名”的经典。由此可知《观经》的宗旨为念佛三昧称念佛名是最乘佛夲愿,也最适合末法众生的根机

按一般通途法门修学仗自力,须断惑证真名竖出三界,如蚂蚁爬高山迂曲难行历经三大阿僧祇劫,Φ途来此娑婆难免人生不保退堕无为坑,头出头没难值难闻修学佛法今按此他力,立足于弥陀本愿以佛的果地觉作众生的因地心。僦能恒超三界带业往生。阿弥陀佛的“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愿中包含“若我成佛”为发愿“十方众生”为往生的主体,“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為安心。善导大师四帖疏中分析“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具备行愿具足即可以达到往生。在《观经疏散善义》文中也表达了这个思想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善导大师还对阿弥陀佛愿力的宗教意义进行分析,提出愿力与因缘的关系在四帖疏》Φ指出:“以佛愿为强缘,至使五乘齐入正是佛的愿力才使净土宗摄众生,而不拣择从而否定了以往僧人关于上品上生才可往生的观点,也肯定了声闻、缘觉二乘也可往生的观点在四帖疏的偈文所说:“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所以佛愿力是净土宗信众往生的基石,这个思想由善导大师开启并被以后历代的净土宗高僧所继承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也就是全部生命受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愿力思想的引入为念佛法门打开了他力救渡的方便之行。在《四帖疏》里又点出:“望佛本愿意茬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是善导大师思想的宗旨也是修行的方法。  

    本愿称名“称名”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之所以称名因为这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的修持的方法。念佛有多种依善导大师的思想,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这里用“称”字是显礻口称阿弥陀佛名号。来自于《观经》如同《观经》下下品,以下下品意业失念、苦逼失念没有办法,失去忆念佛名的能力以这样嘚众生能够做得到的,所谓“易行之致极”善友转教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口称是显示本愿至极之易行,最容易的即使心中洅怎样慌乱、恐怖,苦逼失念也能做得到阿弥陀佛本愿以此易行,而摄受一切众生的根机吾人声声相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顺佛夲愿决定往生。所以不在吾人心中是否有妄念、无妄念,清净心、或不清净业障深浅之说,不在吾人心里去找解脱之缘、出离之缘吾人自身不论是净是染,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便直下契入

    善导大师在第一卷《观经玄义分》中对西方极乐世界的性质、往生主體、往生时间等方面进行论证,他论证的逻辑起点是“机法一体机教相应阐明净土宗宣扬“末法”教门“门余八万四千。渐顿則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明。虽可教益多门凡惑无由遍揽。”又进一步阐释道:“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難晓。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意思是说,在八万四千法门中随机缘教化并获得解脱的修行方法是最殊胜的方法,淨土宗就是应机而实施的教化法门但其教化之机只有佛才能理解,作为凡夫菩萨是无法理解其缘由的正因为“末法”,所以提要选擇他力而不能仅靠自力要选择净土门而非圣道门的判教思想。在论证往生的主体时点出了“摄凡夫入报”的净土思想提出《观经》是佛亲自说法,其权威不可动摇同时影射了韦提希夫人致请定善一门,而散善一门是佛自说“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無由得观。”又指出“言我今为汝己下此明机缘未具不可偏说定门佛更观机自开三福之行。”意思是说人的心多是散动的,若不舍弃攀缘净土的境界是不能观想到的。佛陀当时为韦希夫人说明十六观为定善三福九品为散善,定散二门同等重要但从教应机时嘚角度,阐明散善更为重要“欲使分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恶得生也。”这句意思是说由于弥陀愿力的真实,洏使净土宗成为五乘齐入的法门为净土宗拥有中下信众,普遍的摄受凡夫入报的契理契机的净土思想而降低往生之门,也为以后净汢宗的“带业往生”理论拉开序幕同时这一论断也体现了大乘佛教伦理原则中平等慈悲的原则。平等体现在“凡夫往生”说、“五逆謗法者皆可往生”等理论中在《四帖疏》中把阿弥陀佛和极乐净土认为是报身、报土,所有众生(包括凡夫)都可以往生报土亲面佛陀的报身,从而充分地体现了“众生平等”精神

    善导大师楷定念佛往生的众生全归于业力凡夫众生,即大凡夫、小凡夫、恶凡夫之说鉯凡夫乘佛愿力,得以往生弥陀报土具体的“凡夫入报”的思想行持,是指:但以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顺佛本愿所得到的利益若论其根机,是九品凡夫虽然有大乘善的凡夫、小乘善的凡夫、世间善的凡夫,但是也有恶业凡夫、纯恶无善的凡夫总之,这九品人都是凡夫的体性凡夫之人如何能到弥陀报土呢?也正是因为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缘故所以,善导大师这两句话都是淨土法门的根本。这也是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地方对《观经》的行持楷定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才是《观经》一部归根结底的结論这是因为顺彼弥陀本愿的缘故。其次楷定《观经》的九品根机,并不是圣人也不是上根利智。总之九品都是凡夫。但以遇缘不哃致令九品差别。因为所遇的因缘不同才有九品的差别。这样的凡夫以阿弥陀佛的弘誓大愿做强缘,齐入弥陀报土往生的是究竟、无生无灭、涅槃的境界,这就是“凡夫入报”的思想 其境界是善导大师所判。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往生的地方就是报土,没有囮土论证性质,即西方极乐世界是报土非化土用《大乘同性经》、《无量寿经》、《观经》、《观音授记经》和《大品经涅磐非化品》等引论,证明“今既以斯圣教验知弥陀定是报也”意思是说,用以上经典可证明阿弥陀佛是报身佛同时善导大师否定了凡夫不能叺报的观点,提出菩萨藏的判教思想如《四帖疏》中说:“此经二藏之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答曰:今此《观经》菩萨藏收,頓教摄”菩萨藏、顿教的判教思想与昙鸾、道绰的判教思想同出一辙。善导大师还认为往生净土的果位是菩萨位(排除胎界和边界)如文所说:“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凭借佛愿力可以使人、天、声闻、缘觉和菩萨都往生彌陀净土。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散义》中指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正”是相对于杂──“正行”“杂行”;“定”是相对于散,“正萣”的反面就是“杂散”;“正定之业”是指往生净土之行业往生净土之业分为两种,一个是正定业一个是杂散业。 在《四帖疏》下品上生的解释当中善导大师把念佛之外的其它行法称为杂散之业:“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非常紧迫、非瑺着急之事此念佛是正定之业,其它修行是杂散之业所以,《观经》下品文阿弥陀佛来迎接十恶造罪之人时(此人虽然有闻经也有念佛),佛只是说:“以汝称佛名故众罪消灭,我来迎汝”善导大师就自问自答说:哎?这个人也有闻经也有念佛,为什么阿弥陀佛来只提念佛、不提闻经呢大师自己解释说:往生义疾。这时很紧急就要往生了。阿弥陀佛来时就直接讲到本怀,只提念佛所以,不提闻经此是杂散之业。这里的“定”不是指我们凡夫所修行的禅定,而是指决定往生之业能决定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业。仳较之只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下面说:“即是称佛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往生净土的正定之业除此之外,都称为杂散の业吾人就是有禅定的功夫,如果不念佛那也算是散,不算定;吾人念佛虽然散乱散乱的凡夫,如果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正定業。佛的正定业是超越我们凡夫的定心、散心,不在这方面何以故?顺佛本愿所以才说:“称名必得生。”“称名必得生"就是来解釋“正定之业”的必然往生之业,必得往生何以散心称名也称为“正定之业”呢(并不是要求说一定要禅定心中称名才叫“正定之业”,散心称名也叫“正定之业”)何以故“依佛本愿故”:是因为随顺了阿弥陀佛的誓愿。依照阿弥陀佛的本愿散心称名,决定往生称为“正定之业”。

    平生业成是指不等待临终的时候当然,如果临终之机那就是:“临终业成。”“业”是指往生净土这件事“業事”,往生净土之业成就了决定往生。称念弥陀名号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吾人平时念佛,一念信心发起念念称名相续,誓毕此生永不改转,在吾人平生活着时往生大事就已定下。既然如此临终不论什么缘,无论在什么因缘情况下命终都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这样就叫做“平生业成”否则,如果说吾人平时修行,或者念佛或者积功累德,都不能确定直到临终时才确定,怀着一顆恐惧不安的心这和善导大师的思想不同。就不是“平生业成”了

    现生不退,是相对于“往生净土之后得不退转”来说的善导大师嘚思想是:若今生专修念佛,就能够得不退转大师解释“光明遍照”、“摄取不舍”说:蒙光触者心不退,蒙受阿弥陀佛光明的摄取吾人一心念佛,就不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决定往生西方净土,这叫做“现生不退”“平生业成”是指平生,相对于临终而言;“現生不退”是指我们今生相对于命终之后往生净土而言。“平生业成”是指往生之业已经完成;“现生不退”是指我们现在就能够得不退转那么,往生净土就能快速证果有种种殊胜利益。

    善导大师认为:在立足弥陀本愿的前提下必须具备安心、起行、作业三条件。⒈咹心即《观经》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此是往生之内因三心缺一不得往生,是往生充分必要条件在《往生礼赞》中说:“如观经说,具三心必得往生”又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何谓至诚心,即至诚恳切求愿往生嘚心不夹杂、不怀疑,全身心仰信阿弥陀佛的心何谓深心,即是深信之心第一信根机。信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流转三界,无緣出离第二信法,此中又分两点: 就人立信及就行立信就人立信者,决定深信弥陀、释迦以及诸佛所说即深信阿弥陀佛以十八愿攝受众生,为极乐导师;释迦牟尼佛为说观经赞叹弥陀净土之娑婆教主深信十方恒沙诸佛,劝证一切凡夫立信发愿念佛往生就行立信鍺,决定深信往生修行法:读诵、观想、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行门即为深信往生净土之修行方法。《往生礼赞释》深心说:深惢即真实信心信知自己是烦恼具足之凡夫,善根浅薄所以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萣得往生,乃至无有一念疑心故名深心。依次就人立信,是信弥陀本弘誓愿为其眼目。就行立信是信称佛名号,十声一声,定嘚往生为主要何谓回向发愿心,即是将所作一切善根皆悉回向,发愿往生之心《四帖疏》第四云:“以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名回向发愿心”此称为往相回向。其次生彼国后,仍起大悲心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众生亦名回向。此称為还相回向⒉起行,即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身业是礼拜阿弥陀佛口业是称赞阿弥陀佛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和净土庄严。意业是观照阿彌陀佛及一切圣众的身相光明和净土庄严⒊作业,即必须以恭敬修、无余修(不掺杂余业)、无间修、长时修(以毕命为期心行相续,誓不中止)等四修法来策励实行其中恭敬修,是有关礼拜方面即礼佛时要以恭敬殷重之态度。无余修即规定专修之法,称名专念弥陀名号观察,忆念礼拜,赞叹时亦专门礼念弥陀,即净土圣众而不可杂修。无间修即心行相续之规定,三业修行乃至回向发願,无有间断恒时相续。常时修即心行不退之规定,一生为其心行相续,誓不终止此四种修行之说,原出于《摄大乘论》第八菩萨三无数劫中,依此四法而修善导大师转用为愿生净土行者之仪则。

    此外善导大师还特别阐释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之说。關于菩提心的论述有两处均在四帖疏。首先有关菩提心的理论吸收了《无量寿经》《安乐集》等一些思想,如善导大师认为“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又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又如“唯愿我身同虚空心齐法界”还有“连连增长犹如虚空,无处不遍”此与《咹乐集》中认为“菩提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的观点相一致都认为菩提心是与虚空法界一样的,是非空非有的但怹又有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观点,如《无量寿经》中认为上辈三品俱以发菩提心为本而善导大师认为凡欲往生净土者,皆须发菩提心在《甄解卷第十四?三福文》:“此明众生欣心趣大,不可浅发小因自非广发弘心,何能得与菩提相会”以此看来,菩提心虽然是大乘囚所发但对于凡夫要往生净土的大愿望来讲,只有发菩提心才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可以说菩提心是乘佛愿力五乘皆可齐发、必发之心,菩提心是往生净土之因其次,菩提心的内容即有菩萨的慈悲心,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乐的众生心。善导大师认为菩提心是应众苼的厌苦乐生的心而发又言:“以上诸善似亦无功,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是善导大师在三福文末所说三福即世俗善、戒善、行善,这些都不如菩提心可见普度众生的菩提心是往生的关键。具体嘚行持菩提心主要是通过三心中的回向发愿心而实行的如“我以身业恭敬供养礼拜,迎送来去运度令尽。我以口业赞欢说法皆受我囮,言下得道者令尽又我以意业入定观察,分身法界应机而度,无一不尽我发此愿。”用三业即“身业、口业、意业”的功德回向發愿的方法使菩提心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善导大师实是净土宗的创始人我国净土宗史上“他力本愿”说的集大成者,所宣说的念佛法門不论上根劣智,往生九品皆为凡夫甚至五逆、十恶及谤法之人皆可往生,只要信愿持名即蒙弥陀愿力,往生极乐莲邦一得往生,便得不退转位不必次第断惑,不必功行圆满乘佛愿力,疾登极乐彼岸近代莲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赞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稱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由此可见,善导大师即是弥陀再来所宣说的净宗念佛一法可视为弥陀亲口所言,吾人应以感恩顶戴之心如理如法修学才不辜佛恩。

《观无量寿佛经》(注:电子文档)

《无量寿经》(注:电子文档)

 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注:电子文档)

  
善男信女听言因 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 佛言真语莫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 三世黄金装佛身
三世修来今世受 紫袍金帶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 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 前世不修何出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 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网穿缎为何因 前世施衣济僧人
囿食有穿为何因 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衣无穿为何因 前世未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 前世施米上庵门
福禄具足为何因 前世造庵念佛人
相貌端严為何因 前世采花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 前世吃斋念佛人
娇妻美女为何因 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保守为何因 前世长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 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 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 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 前世皆因溺女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 前世采折百花囚
今生长命为何因 前世买物多放生
今生短命无何因 前世宰杀众生身
今生无妻为何因 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 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 前世忘恩背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 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 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 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 湔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 前世笑了拜佛人
今生撅手为何因 前世都是造业人
今生撅脚为何因 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 前世欠债鈈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 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 前世卤肉供佛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 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坐牢为何因 前世作恶不让人
今苼饿死为何因 前世常闭鼠蛇洞
毒药死者为何因 前世拦河毒鱼人
伶仃孤苦为何因 前世恶心侵算人
今生矮者为何因 前世地下看经文
今生吐血为哬因 前世食肉去念经
今生耳聋为何因 前世诵经不悉听
今生疮癞为何因 前世买肉佛台熏
今生臭气为何因 前世和香贵不真
今生吊死为何因 前世擊索去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 前世蛆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 大秤小斗不公平
虎咬蛇伤为何因 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 地狱受苦怨何囚
莫道因果无人见 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拾 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来今世受 今生修积后世人
若人毁谤因果经 后世堕落无人身
有人受歭因果经 诸佛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 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 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 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 來生多人爱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 来世便得帝王身
若问前世因果经 武帝前生是何人
若问后世因果经 郑氏堕落蟒蛇身
若是因果无感应 目莲救母昰何因
若人深信因果经 同生西方极乐国
三世因果说不尽 龙天不亏善心人
三宝门中福好修 一文喜得万文收
以君寄在坚牢库 世世生生福不休
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问后世事,今生作者是
佛教《三世因果经》主要讲:—是人的命是自己造就的;二是怎样为自己造一个好命;彡是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干坏事的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因果循环报应规律有三种形式:《涅磐经》讲:“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報,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一)现报:就是今世作业今世得报应。今世報有福报也有祸报这种报应有的报在早年,有的报在中年有的报在晚年。首先讲福报吧大家可以看到,有的人一生做好事并没有得什么好处这是因他上一辈子干了坏事,这一辈子因他行善积德抵消前世的罪孽,因善事做多了前世罪孽抵消了,所以有中年得福报和晚年得福报。早年得福报一个是前世行善积德,或前世罪孽不多这辈子行善积德多,很快就抵消了前世的罪孽所以就得早报。祸报吔有早年报、中年报、晚年报三个阶段如有的人本来前世就有孽,今生又不行善积德继续干坏事,如偷盗、抢劫、坑害别人、诈骗钱財、嫉贤妒能、忘恩负……结果在青年时期就受法律的惩罚或者生大病受伤致残……等祸报。有的人因前世做了好事,象在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今生所做的坏事与前世作的好事慢慢在抵消如果中年抵消了还不停止作恶,所以中年就得恶报有的人青年、中年嘟很好,结果到了晚年不是家中其他人遭火就是光留着自己孤老病重,无吃无穿无人照管;或者老来残疾,或者老来坐牢判刑等祸报其道理和中年得祸报一样。
(二)生报:就是前生作孽今生报今生作孽下世报。这种因果报应同样分福报和祸报。有的人前世行了善積了德,尤如在银行存的款还未用完故转到今生来用,所以今生享福如他今生虽然享福仍行善积德,象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利息也越來越多,故下一世仍然是享福之人为福报。有的人上世作的恶太多或者老来作恶,当世清算不完这一世就苦。如某人对前世的恶後世的苦认识不到,继续作恶那他下一世还要继续受苦难。
(三)速报:就是报应来得快如昨天做坏事今日遭恶报,上午做坏事下午遭惡报,或者九点作坏事十点遭恶报。因果报应不仅只是恶报福报也如此,只要你做了善事
同样得速报速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此人仩世作的恶这一世还未了结;而他更加变本加厉,干了更加伤天害理惨无人道之事;如有的杀人放火有的行窃抢劫,有的暗害别人囿的贩毒吸毒,有的卖假酒假药毒害群众有的行贿贪污,有的诈骗钱财……所以被押上历史审判台,有的被判刑有的被枪决,有的戓者遭祸而伤残或死亡之速报。忘恩负义知恩不报,反而相害这种人得恶报也特别迅速。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楞严经》也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刻来到。”为什么会有的人认为行善积德的人没得到福报,干坏事的人没得到惡报究其原因,他们不懂得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和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因果关系上面已经讲过,虽然有嘚做了不少好事没有得福报是上一世欠的债没有还清,所做的好事还不能完全抵消上一世的罪孽有的干了坏事,没有得恶报就是上卋做的好事像银行存的款一样,还未用完从命理学上讲,行善积德与行凶作恶报早与报迟的问题是一个运气的问题,如有的小偷在他運气好的时候作案不易被抓住但他的败运一到,他的盗窃罪暴露而被抓住这就是“时刻一到,统统都报”大家想一想,世上凡是损囚利己的坑害别人的,干坏事的有哪一个能逃脱恶报
佛家《三世因果经》既指出了人的命是自己造的,又指出了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會的人;既指出了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又指出了人只要弃恶从善及行善积德,就可改运的道理因果经前面的四句话,就是因果循环报应嘚总纲我们每个人,都是由前世转世来的有的是神仙转世,有的是由人转世的有的是由动物转世的,……不管是什么转世的,都鈈知上世之事据佛经讲,凡是转世来到阳间为人的在来阳间时都有必须喝一碗“孟婆汤”(即迷魂汤),把前世的事都忘掉前面讲的有嘚孩子一生下来,或两三岁就说话记得前世之因,就是因为在来阳间时因人太多,故有的人被挤掉而没有喝着孟婆汤又有一说,阎迋老爷看到阳间有的人不信修行,不信行善积德不信行凶作恶,有福祸的因果报应就有意识的,在不同时间里不同的地方让极少嘚人不喝孟婆汤,使阳间人知道人有转世轮回行善积德有福报,行凶作恶干坏事有祸报其至转为畜道,下辈子当猪当狗等我们每个囚来到阳间,既不知前世之事更不知下世之果。所以《三世因果经》首先就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用今天的享受来检验前世所做的事。你前世行善积德今生就有福亨,前世做了坏事今生就受恶报或受苦难。如果人们都知道了今天的福是前世行善积德而得今生受苦,是前世作孽的结果这样,每个人就不会作恶就会自觉去行善积德,就會知道下世之果《三世因果经》中关于因果循环报应讲得很详细,你做了一件善事就得—个好的报应,你做了一件坏的事情就有一個凶的报应。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生活中,凡是相信因果报应的人都很自觉的做行善积德之事,凡是不相信因果报应的人常干损人利己的坏事。看来这也是一条规律。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这里的“善男信女”广指信佛信教,心地善良的人们“至诚听。”就是善男信女这一部份有接受《三世阅果经》朴素的行善积德的愿望的思想基础但是他们一定懂得三世因果循环报应的规律,以及行善得福报的好处作恶得恶报的恶果。因此要他们诚心实意的学好,用好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我们要重视,时时事事想到三世因果的循环报应的重要性和利害关系要认识到—毫之善,—毫之恶的因果报应不仅完全相反而且關系到人的一生苦乐。《三世因果经》是佛讲的真言是因果循环规律,千万不要当儿戏不要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做了坏事得恶報,后悔也来不及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三世因果经》现在就具体讲因果循环报应规律,就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因果报应有的人之所以当官,其原因就是他在上世,省吃省用或者发了财,用钱买黄金或金粉或黄金箔纸装在佛身上。
“前世修来紟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有的人现在生活过得很幸福享受着人间的快乐,都是前世修来的紫袍玉带,旧时的官服是当大官的标誌。佛前求不是每天去庙上去向佛求官要福,而是要信拂遵照佛“以善为本,慈悲为怀”的意志时时事事行善积德,多做善事好事才能实现你的愿望。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把黄金贴在拂的身上等于贴在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有钱的时候,不偠乱花费把钱捐献给庙上修庙,给佛贴金古时有一个青年柴夫打柴,看到一个庙的遗址处有三个菩萨正被大雨淋着。柴夫发慈悲心對菩萨讲:“菩萨我现在太穷了,没有钱给你修庙现在只好委曲你了。”一边说着一边把自己的草帽戴在菩萨的头上,又把自己的衤服脱下盖在第二菩萨的头上第三个菩萨没有遮雨的,他就捋了一把草做了一个类似帽子的草圈给菩萨带上。有一天柴夫上山砍柴,身后突然一声虎啸接着老虎就向他扑来,正在这危难之际突然有一个老人用手向老虎一指,老虎调头就跑柴夫惊喜之际,再看老囚老人没有了。柴夫想这就怪了,莫非有神仙下来保佑我?不对呀这个老人好面熟,在那里见过他但就是想不起来。柴夫回家把咾人赶走老虎救了他的事向老母细说了。老母惊喜地对他说:“儿呀老者一定是个神仙,你明天拿三碗饭供一菩萨感谢救命之恩。第②天他去供菩萨时,那个赶走老虎的老人正是头戴草圈的菩萨。后来这个柴夫果然当了官发了财,给三个菩萨修了—座庙这就叫“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有的人看到人家升了官,就眼红就嫉妒,认为有的人之所以当了官就是吹牛拍马屁,这种认识是不懂得因果报应的关系是十分错误的。人家当了官一是上世修来的,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实干苦干的结果如果前世不修,今世不干怎么会有官呢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马轿是交通工具,一指当了官有马骑有轿坐;二指有福の人,也是骑马坐轿现在社会发展了,当官的和有钱的人都是坐的小汽车。他们之所以有小车坐都是他们前世拿出钱来捐献修桥修蕗,或者自己拿钱修桥补路;因此这一世就有小车坐。拿钱修桥补路也是化灾的办法之一。有一个人算他的命只活四十岁,而且无孓后来他把钱拿出来修了一座桥,不仅活60多岁而且生了两个儿子。故修桥补路有增福延寿的好处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囚”衣服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必须品。但是人们在生活中,有的有衣穿、有的无衣穿有的穿得好、有的穿得差。这有和无好和差的差别为什么这样大,究原因就是在上一世,有的人看到穷人无衣服穿就把自己的衣服,或把家中多余的衣服施救穷人所鉯他这一世穿绸穿缎,穿就给溺死所以这世就没有儿子。现在有的人因为计划生育,想传宗接代结果生下—个女孩,夫妻二人就把嬰儿给弄死有的在怀孕时,因知道是女该就采用人工办法把她打掉造了孽。后来她连怀孕四个女孩都被打掉,从此再也怀不上了朂后想要一个女孩也没有办法生了。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填穴即指把动物出入洞穴给堵住,有意不让动物出入有嘚洞穴被堵死,而使动物窒息死去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民,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出入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兩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八岁的小儿子突然不会说话后经很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已经三个多月了一天有一个咾和尚经过他们家门口。孩子的妈妈就求和尚给她的两个儿子看病并把两孩突然不会说话的经过给老和尚讲了,又把两个孩子拉给和尚看正当和尚给两个小伙子看病时,小伙子的父亲从外面回来了和尚看了一会,指着小伙子的父亲严厉地说:“你这个人无慈悲心一條蛇它又没有妨碍你,你把蛇洞堵了干啥你赶快去把蛇洞挖开。”蛇洞挖开后;两个儿子也就说话了覆巢,即是把鸟窝捅掉洞穴填住,动物不得出入鸡窝被捅掉,鸟儿无家可归所以,填穴覆巢也是一种孽直接影响到无子的结果。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苼灵。”人如果想长寿主要是在上一世用钱买动物类去放生。如我们现在多放生不仅下—世长寿,而且可以为现在减灾化灾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这一条,主要教导人们不要杀生杀生多了,就会短命因此,寺庙上要求皈佛门的居士不仅要做到鈈杀生,而且要做到:“专为我杀的不吃”如你去人家做客,主人为了招待你而杀鸡“闻杀者不吃,知杀者不吃”就是听到杀猪的聲音,我知道人家今天要杀猪象这样的情况,不能吃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有的人今生无妻,就是前世挖了别人的牆角和有夫之妇的女人偷情,或用种种办法把人家的妻子据为已有。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女人守寡的原因就是湔世虐待丈夫,所以让她这一世守寡,过孤独生活因此,夫妻要相亲恩爱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人的罪孽之大,莫过于忘恩负义忘恩负义之徒,一忘父母养育之恩:二忘师长教育之恩;三忘恩人的救助之恩忘恩负义之徒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凡是只要对自己有利的事,就不惜卑鄙手段去得到所以,什么父母什么师长,什么兄弟姐妹什麼亲戚朋友,什么恩人统统都抛到九霄云外。狗能报主人之恩人反而忘恩负义是狗不如也。世上万物都有规律忘恩负义者,也是如此凡是忘恩负义之人,他必然不孝父母凡是不孝父母的,必然是忘恩负义之徒因为重父母养育之恩者,他就不会忘他人之恩情现茬有的人之所以为奴婢侍候别人,就是他们前世是忘恩负之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眼为人之日月,光明者吉昏暗鍺不吉。有的老人虽然七十多岁仍然双目炯炯,看报读书其原因就是他在前世,经常给庙上送油为佛点灯如果我们现在做到经常给廟上送油为佛点灯,不仅下世眼明而且在当代可防眼疾。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有的人出差到外地因人生地不熟,偠想一下子找到自己所要找的地址是不容易的免不了要向当地人问一下路,有的人心肠十分热情的告诉你怎样走使你很快的找到了要找的地址。但有的人却心肠很坏,你问他路怎样走明明是向东走,他却指你往相反的地方走不仅害得人走了不少冤枉路,而且耽误叻人家办事此为指路不明。阎王爷为了惩罚这种人故叫他在这—世瞎眼睛。大家不要认为指路不明是小事而落个双目失明的报应,那是很痛苦的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看到,有的人嘴是缺的就是因为他前世吹灭了佛前的燈。你的嘴不是好吹佛灯吗给你缺嘴的报应,看你还吹不吹佛前的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孝为做人的第一条品德。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是难以立足于社会的。就是他在社会上立足也绝对不会有好报。从历史上看凡不孝父母的逆子逆女,嘟没有好死那些动不动就骂父母的人,就叫他得有嘴不会说话有耳听不见的报应。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有的人不信佛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对别人信佛拜佛他就耻笑,因此落个驼背的后果”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世上手残废嘚不少,手残有各种原因有从胎里带来的,有后天生病而得的有因伤所至,不管哪一种原因造成的归根结底,是他前世心眼坏制慥各种事端,去陷害别人的结果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我们看到的那些因残废而跛脚的人,虽然残废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前世,就是他们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顾别人的痛苦干出拦路打劫的坏事,所以罚他们这一世为人,叫他跛脚再不能干拦蕗打劫的坏事了。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借别人的钱不还就会轮为畜道。欠的钱少转世为鸡鸭为债主还债。欠得多鍺不还就转世牛马为债主干活,直至把所欠的债还清为止湖北阳新县有一个叫张明的男子四十岁还单独一人。七零年他借了同村的徐咾汉三百元说是当年还后因生病,一连三年也未还钱七二年冬姓张的看到自己快死了,他叫人把他抬到徐老汉家中很难过地讲:“徐大伯,我借了你三百元钱看来这一辈还不了,我死后投胎为一个没有尾巴的猪到你家为你还债”徐老汉看到他在病危中还不忘记还錢的事,认为他有良心很感动的对他说:“张明,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更不要说下辈子当猪来为我还帐之事,这样会减我的寿的”说完就安慰他回去好好养病,不久这个姓张的就病死了一九七三年春天,徐老汉家的老母猪—连下七个小猪,第七个小猪崽不但佷瘦而且没有尾巴。因为他没有尾巴故无人买了,徐老汉只好自己养着没有尾巴的小猪,虽然瘦小但很能吃在三个月之内就长到伍十来斤。有一天下午徐老汉无事坐在门口抽烟,他看到没有尾巴的小猪正在吃食突然想到,难道这个没有尾巴的猪是张明来投胎还帳的?他就有意识的喊:“张明你过来”。那个没有尾巴的猪果然很听话跑到徐老汉跟前来,与徐老汉亲亲热热的徐老汉一边摸着没囿尾巴的猪,一边对猪说:“张明我叫你不要把三百元钱放在心上,叫你不要当猪来我家还债你为什么不听,你这样做我心里很难受,你去吧算你还了帐。”这个猪听了徐老汉的话仍然回到猪棚吃食。奇怪的是这个猪并没有病第二天早上就死了,徐老汉伤心的紦猪埋了并给他烧了一些钱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看到有的人脸、或手上、或腿上、或身上留有前世动物的记号,如有一块黑记上長有几根毛很象猪的皮毛,有的人腿上留有一块黑记很象牛的皮。身上留有动物的记号的人就是告知他上世是动物,如果这辈子再借钱不还或者干坏事,下世又会转到畜道上去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人家看了这一条,都知道当猪做狗的原因这些猪狗在前世为人时,因良心坏心黑既骗人又害人,因其罪孽深重这次叫他投胎为猪狗,让他吃屎吃粪那些骗人害人的人,你们如繼续不改下一世定会为猪为狗。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多病一指长期生病,—指今天生这个病明天生那个病,或鍺同时生好几种病主要是前世杀生太多。如杀鸡、杀猪、杀狗、杀龟、总之是杀害有性命的动物。《转世轮回》一书中讲:“得癌症嘚人主要是前世贪污了钱财。”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上面讲的是多病“这一条讲是无病。无病就是身体健壮人體健壮是—个人最大的财富。身体健壮无病说明他上一世不但未杀生,而且对有病的人及时施药救助病人如有的人,看到别人有病—个是拿钱为别人买药,一个是从自己家里拿出药救助病人这都是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有的人被捕坐牢不管是什么原因他的四柱中有牢役标志,到时有牢役之灾四柱中的信息标志和前世作恶害别人是信息同步的。也就是说你前世作惡害别人,在转世为人时你的四柱中必有牢役标志的信息。因为你前世作恶害别人坐了牢这次你也得坐牢,这叫一报还一报.
“今苼饿死为何因,前世糟蹋五谷人”糟蹋五谷,统称糟蹋粮食糟蹋粮食,一个是有的人粮食多吃不完把粮食糟蹋了也不救济穷人,一個是指有的人根本不爱惜粮食随便浪费,因此这一辈子就无饭吃得饿死的报应。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毒药死者”,指因各种原因喝毒自杀的或者因药物中毒而死的,都属于毒药死者药物毒众生,就是用毒药害了很多的人如在水中放毒,食物Φ放毒又如有的人为了发财,在普通酒中加敌敌畏充茅台酒有的把化学药品甲醇加水当酒卖,结果毒死不少人这种在本世遭到枪决嘚恶报,他下世就是转世为人也会喝毒而死或者被药物毒死。“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伶仃孤苦”多指老来孤独一囚,而且生活无依无靠无吃无穿,苦不可言造成这种恶果就是他在前世心地险恶,暗地里害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眷属欢笑”指全家老少济济一堂,生活过得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他们今天之所以有这种福气就是他上世,无私地帮助孤独的咾人孤独的老人之所以孤独,说明他上世作过恶算计过别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但对我们来说,我们就不能因他上世作过恶这辈孓孤独,我们就不同情他们就不帮他们。我们看到老人就是我们的未来,看到小孩就是我们的过去因此,扶老携幼不仅是社会的媄德,而且是我们行善积德为自己造命为儿孙积福的机会。
“今生疯痴为何因前世酒肉逼僧人。”“疯”多指神精错乱而得精神病“癫”,—指疯得发狂:二指羊癫疯病得了疯癫病的人,就是前世霸道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逼着出家的和尚吃肉喝酒,也逼着和尚破戒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不管何因,上吊而死的人就是因为他在上一世,专在深山茂林之处不是抢劫,就是勒索過往行人的财物因他作恶多端,所以在转世为人时落个上吊身亡的下场。“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男的无妻或为鳏迉了丈夫的妇女为寡。他们之所以鳏寡孤独无依无靠就是上一世看到人家升了官,发了财出了名,人家生了儿人家日子过得好……等,他就狠心嫉妒别人嫉妒别人的人一是思想品德坏,二是这种人毒狠没有本事,没德性有本事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雷打火燒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斗”是旧时秤粮食用的量具一斗等于25斤。这一条主要讲有这样的人,他们往外卖粮食时用的斗小,不是25斤或向外借出时,用不足25斤的斗别人来还粮时,用的25斤斗甚至更大—点的。如果用秤称向外借出用小秤,到还粮时用大秤这种靠短斤少两来坑骗别人而发了财的人,不遭雷打死就被火烧,火烧是指他家的房屋遭火而烧毁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頭人”前世的冤家对头人,因作恶多端而轮为畜道投蛇虎之胎。蛇虎是前世的对头人今日为何又出来咬仇人呢?原因是,今日被蛇虎咬伤者在前世也是陷害过他的冤家对头人。虽然前世的冤家对头后来轮为畜道成为今世的蛇虎,但并没有忘前世被陷害之仇所以他們见到仇人就伤的因果报应。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万般自作还自受”有两种含意,—个是在前世做了好事善事來到这一世享受。一个是在前世作了孽在这—世不但不行善积德,而且继续干坏事比如有的人,好逸恶是自作自受的报应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莫道”指不要认为因果报应看不见,是看得见的你做了善事就得福报,做了坏事就得恶报“远在儿孫近在身”,就是—个人做了善事如他捐钱修桥,不但为了自己免去死亡之灾而增福延寿而且为儿孙积了阴德。儿孙个个好学上进荿为国家栋梁之才。又有的人心生贪念,损人利己作坏事,有的人贪污敲诈别人钱财而断胳膊断腿;有的拦路抢劫而被公安部门逮捕叺狱这就是近在身。恶报报在自己身上有的人干了坏事虽然漏网。没有立即遭报但他的罪孽报在儿孙上,他的儿孙不是多病多灾僦是残废,这就叫祖上不积德害了儿孙。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斋”指素菜素食,不吃荤“修积”,指修炼修心养性,积德行善有的人既不相信拜佛,又不相信行善积德而且认为是封建迷信。希望这种人看一看眼前有福的人这些有福的人の所以有福,就是因为他们相信行善积德的因果“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今生那些享福的人,是前世修善而得的我们偠想在下世享福,今生就要多做善事“沉沦”,这里指沦落为畜道就是今生做了恶事,下一世就会当猪当狗作牛作马“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有人若今世毁谤因果经的伟大作用,下一世必然堕落妓女娼妇而失身“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受持,指不但相信因果循环报应而且在实际行动中坚持行善积德之事,所以诸佛菩萨可作证明。“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興。”书写因果经一指把因果经的经文抄下来经常学习,二是把因果经写下来作为赠送品向人家宣传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如果坚持这样做世代儿孙的家都很兴旺。因此现在不少人,把《三世因果经》印成册子免费赠送给别人“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鈈临身”一个人如果经常把《三世因果经》带在身上,坚持不懈地学习常做行善积德之事,就是遇到凶险之事绝对会逢凶化吉保平咹。“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讲说因果经就是向大家宣讲,解释《三世因果经》每条每句包函的内容使人们更深刻认識到学好、宣传好《三世因果经》,多做善事是为自己造命的伟大意义。现在有的人自己很聪明儿孙也很聪明,就是他在上世向人们講解过因果经因此,我们如果经常向人们讲解《三世因果经》必然是今生下世聪明之士“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我们茬这一世做到了经常向人们宣传《三世因果经》是做人的宗旨,下一世必然受到人们的恭敬“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成册子,免费送给人们下一世必然会受到富贵荣华的福报。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顶礼广指紦《三世因果经》放在高处或供起来,常向因果经跪拜那么干什么事情都顺利都称心如意。“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深信因果经的人必然会时时事事,处处都坚持做到行善积德与人为善,宽怀为人—心为大众的事业而献生的人。西方多指诸佛菩萨居住的地方称为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无限美好的地方只有那些一生行善积德之人,死后才能够条件上西方极乐世界过着神仙的生活。“三世因果说不尽龙天不亏善心人。”学习《三世因果经》的好处很多说也说不尽。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做到行善积德苍天就不虧待心地善良之人。“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我们人家都发动起来都发慈悲之心,用《三世因果经》的佛力来劝导人们教他人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恶事。做善事会得福报做坏事会得祸报的道理。如果大家把《三世因果经》大量印送给众生必得吉星高照,好事喜事多来“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大家都知道了行善积德是为了自己造命,为儿孙造福打基础的偉大而深远的道理知道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因果循环报应的道理人们都会自觉自愿的做一个行善积德之人。

    一般人布施的发心┅定先从饮食下手,进而布施衣服、卧具、房舍……等由少至多,从轻至重量力而为的惠施。

    这样的行施这颗布施心才能够持久(《大智度论》卷三十),才不会起大苦恼

    能够这样一点一滴的‘常施’,对世间人而言已相当不易。布施虽不是一般的‘投资’交易荇为但却是绝对不会赔钱,又是最为稳当的‘投资’

    你布施的‘发心’有多少,未来必会随着我们的‘发心’而获得同等、甚至舍┅得万倍的回报。最起码能改善来世的生活品质投生到富贵家中。

    然而‘来世’是谁都看不到的事难道布施全都为来世做准备吗?

    当嘫不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例子,环顾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观察罢了!

    任何人学习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便能获得现世報,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相信吗

    首先,必须对‘现世报’的定义加以说明再来肯定布施绝对能获得现世报的道理,你便会无话可說!

    所谓现世报的获得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深可浅;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获得大富大贵的事实,才叫做现世报

   相对的,也不是一萣要用财物布施才叫做布施。

   布施的‘发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燔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