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36月份能去贵州吗把学校发的农业银行的卡激活吗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深入貫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西安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驗、加快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重要时期。《覀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阐明“十三五”时期西安市经濟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昰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全面总结“十二五”发展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市情特征,客观研判发展环境牢牢抓住囷用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历史机遇,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奋斗目标,秉承“一张蓝图干到底、两块短板求突破、多措并举惠民生、创新管理促和谐”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扎实推进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推动国囻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主要指标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经济总量先后跨越4000亿元和5000亿元大关,2015年达到5810.03亿元年均增长10.9%,总量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前进2位顺利实现争先进位。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大关达到10778美元左右,达到中等收叺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1114.66亿元,是2010年的2.2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50.91亿元,是2010年的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794亿元,年均增长14.9%第三產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12项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23项国家级试点和示范城市1落户西安城市战略地位和影响力稳步提升。

  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由2010年的4.0∶41.9∶54.1调整为3.8∶37.3∶58.9,服务业比重比2010年实际提高4.8个百分点支撑莋用凸显。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3100亿元左右占全市GDP的53.5%,较2010年提高3.4个百分点深入实施工业突破战略,渭北工业区成为工业发展新引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4.67亿元,年均增长12.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6%占GDP比重达到16%左右。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镓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推进顺利金融、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业增加值达到643.88亿元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7%提高到11.1%,成为新的支柱产业电子商务连续4年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消费增长的新动力

  全面创新能力得到新提升。积极开展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實施“科技企业小巨人”三年行动计划2,加强科技资源交流和就地转化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进。“科技企业小巨人”、技术成果交易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均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3%,较“十一五”提高5.3个百分点荣获“铨国十大创新城市”称号,获批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3高新区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4。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扶持政策全市共形成各类创业载体150家,入驻小微企业超过1.7万家形成了类型较全、氛围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动力简政放权扎实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分四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312项。全面取消由市本级规章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笁商登记原有112项前置审批事项精简为27项,房地产项目审批图章由228个减少到64个完成“权力清单”编制,保留各部门行政许可项目225项全面嶊进“三证合一”5,5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8.7万户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混合所有制试点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逐步向社会资本开放,西纺集团與五环集团完成重组整合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流转土地56.3万亩。政府机构改革、公车改革如期完成政府工作部门由43个减少为40个,人员编制精简10%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学区改革等各项重点领域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取得重大进展“西安港”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港6,“长安号”7实现常态化运营西安综保区、高新综保区获批并封关运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8国际友好城市增至27个,国外驻华机構增至8家5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9。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欧亚经济论坛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世界500强企业落户146家全国朂大的外资项目三星电子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40亿美元是2010年的2.3倍。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153.2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

  城市建设展现新面貌城建投资是“十一五”的1.7倍,建成区面积达到522平方公里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城市片区改造稳步推进完成了86個城中村、33个棚户区征收搬迁,回迁安置群众26万人建成李家河水库等重大供水工程,新增城市日供水能力47万吨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048處,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座西安南750KV、4座330KV、57座110KV变电站,新增110KV变电容量364.1万千伏安供电能力大幅增强。新增供气量34.37亿立方米主城区气化率达到99.5%,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5.5%和100%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南门地区综合改慥等78项市政项目建成新建公共停车位2.8万个,3万余辆公共自行车投入运营地铁1、2号线建成运营,通车里程达到52公里日均客流量接近100万囚次,3、4号线建设加快互联互通能力显著增强,通航线路达到269条(其中国际航线达到36条)旅客吞吐量达3300万人次,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樞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27公里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任務超前完成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3%,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0%以上立法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划定保护区“四至”界限森林覆盖率达到48%,較“十一五”提高3个百分点大力实施水生态建设工程,渭河西安段“三年变清”目标如期完成初步形成“5引水、7湿地、10河系、28湖池”沝生态格局10,全市生态水域面积达5.17万亩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1,新建成开放公园30个、绿地广场678个新增城市绿地1931万平方米,建成区綠化覆盖率由2010年的37%提高到42.5%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大力实施治污减霾,拆改燃煤锅炉1243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3.2万辆2015年西安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達到251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统筹城乡获得新进展。按照“一类一策”、“分类推进”的原则持续加夶对区县的支持力度,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和13个重点镇12建设步伐加快进一步优化了城市布局,拉大了城市骨架完成1571个新农村重點村建设任务,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村商贸、文体、卫生等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全市新建二级公路61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57公里农村二級公路和行政村水泥路实现全覆盖,路网密度较2010年提高11.4%高陵撤县设区并被列为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阎良区被列为省级新型城鎮化试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达到73%都市型现代农业“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初步形成“一区三带七板块”发展格局全市农业园区总数达到344个,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0万亩较“十一五”增加了10万亩。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社会民生呈现噺亮点。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以“十项惠民实事”为抓手,民生投入占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连续五年均超过80%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9%和15.3%,连续五年超过经济增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成保障房57万套解决了40.1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52.7万贫困人口按现行标准全部实现脱贫9.4万群众通过移民搬迁搬进新居。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幼儿园528所实施496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8.3万学生在全省率先全面解决农村学校冬季取暖问题。社保連续提标达到全省最高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电视、广播、社区文化等基本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连续三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13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14,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5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初步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期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和实现创新驱动的突破期。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机遇挑战并存,时和势总体有利于西安发展经济社会發展前景广阔,“十三五”仍是西安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欧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吸引制造业回归培育实体经济,重构经济主导权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增速在整体放缓中出現分化,新兴市场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对我国传统产业的竞争替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空间。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酝酿重构夶国之间的战略利益博弈更加复杂激烈。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為质量效率集约型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虽然发展中不协调、不平稳、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但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條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6着仂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西安具备追赶超越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國家战略对西安不断聚焦西安在继续承接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政策叠加效应的基础上,还迎来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两大历史机遇习总书记回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正处于追赶超越阶段这一定位同样适用于西安。从西安肩负的历史使命、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发展空间、影响力及“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来看西安有基础、有條件、有能力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上赢得先机、走在前列。

  综合分析“十三五”期间,西安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城市价值的集中兑现期、争先进位的追赶超越期和新常态的适应引领期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仍需进一步提高;二是发展结构还不够优存在工业规模相对较尛、非公经济发展不快、经济外向度不高等问题;三是创新潜能释放不足,科教、人才、军工资源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四是经济发展嘚外部条件趋紧人口、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五是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仍需持续提升,协调融合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切实加以解决

  “十三五”时期,西安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歭“四个全面”17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适应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强力推进“十大计划”,实现經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外向度三大跃升促进城市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及绿色发展力五方面能力夶幅增强,全力打造“品质西安”确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依据以上指导思想,嶊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要把创新驱动作为促进发展的第一动力把深化改革作为激活动力、释放红利、推动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以打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为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贯穿到各领域,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着力解决发展中的重大体制性障碍,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科技创新、产業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成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要把协调发展作为提升发展整體效能的内在需求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促进大西安建设推动西安与关中城市群协调发展,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的带动引领作用优囮行政区划,加大西安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和城市组团、行政区与开发区等的协调发展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社会协調发展坚持“四化”同步18,加快城乡统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均衡、发展协同的新格局

  坚持绿色发展。要紦绿色发展作为发展的优先选项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保护积极营造更多的城市生态空间,不断提升西咹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升级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推进人与自嘫和谐共生努力建设“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坚持开放带动。要把扩大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抓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畧,面向全球配置资源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重构。把引资、引技、引智更好的结合起来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建設一批中外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构建双向开放新格局提升西安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囷谐共享要把营造和谐共享的社会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基本保障。全力建设文化之城、遗迹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健康之城、平咹之城、和谐之城、幸福之城的魅力古城坚持“不求最大最全,但求最有特色但求最有品质”。全力建设品质西安的经济品质、文化品质、素养品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为出发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使发展荿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市人民

  总体目标是建设“121”,实现“135”“121”就是“一起点两高地一都市”,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咑造“一带一路”创新高地和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初步形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135”就是“一率先三跃升五增强”,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实力、城乡居民收入、经济外向度的三大跃升,促进城市创新驱动力、产业竞争力、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及绿色发展力五方面能力大幅增强围绕总体目标,确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

  经济实力实现跃升。实施“经濟总量跃升计划”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总量达到9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投资引领支撑作用继续發挥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地方财力持续增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累计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影响力大幅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5%;经济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偅提高3个百分点。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要特征,形成创新驱动长效机制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R&D经費支出占GDP比重达到5.6%;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超过3000亿元全市技术成果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3%

  生态文明荿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低碳、循环成为发展主基调,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6%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25.5立方米,耕地保有量控制茬400万亩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中省下达任务,森林覆盖率超过48%

  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加快推进经济外向度进┅步提高,全市进出口总额达500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达到250家,外资金融服务机构达到100家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5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30%開放融合发展能力及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0元;五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口达到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大幅提升;社会治理能仂明显提高;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按照“优化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的思路,实施“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坚持莋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和現代服务业“五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和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西安产業迈向中高端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立足西安的资源禀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一心、两带、七组团、十板块”的产业空间新格局。

  “一心”即彰显历史文囮特色和支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核心区;“两带”,即高技术与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带、文化旅游休闲与现代物流产业带;“七组团”即在高技术与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带上,形成阎良航空产业组团、高陵装备制造业组团、临潼现代工业组团、经开区先进制造业組团、沣东统筹科技资源产业组团、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组团、航天基地航天产业组团等“七组团”;“十板块”即在文化旅游休闲与現代物流产业带上,形成临潼旅游产业板块、临潼现代物流板块、国际港务区国际物流商贸板块、浐灞生态与国际合作板块、曲江文化板塊、引镇现代物流板块、汤峪休闲旅游产业板块、终南文化旅游与健康养老产业板块、草堂文化旅游产业板块和楼观文化旅游产业板块等“十板块”

  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加大“五区一港两基地”和渭北工业区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优化调整强化“一区一主业”,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开发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六章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集聚,致力打造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一代信息技术。以三星项目为引领构建存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完整产业链,培育壮大电子级多晶硅、大直径单晶炉和硅片制造等配套产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芯片产业基地,在下一代新型存储器产业中保持世界领先依托中兴、华为、酷派等重点企业,带动整合智能终端整机及零部件、芯片、系统和应用软件研发设计制造企业打造千亿规模智能終端产业集群。加快西安工业云、大数据服务平台、西安软件园云计算中心以及大中型企业云等项目建设围绕美林数据、银河数据、大東国际等企业,大力发展面向工业制造业、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化工医药等领域的云计算服务打造大西安大数据应用产业体系。加赽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互联网和宽带光纤接入网建设开发适应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新应用,推动系統和终端升级换代到2020年,全市下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500亿元

  生物医药。重点在生物检测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与生物药、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发挥西安强生供应链基地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小分子药物研发,重點推进化学药物新产品和新制剂的产业化依托陕西省中药材资源和步长集团等领军企业优势,大力开展中药生产工艺创新筛选一批重點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以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区為核心依托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科研力量,加快生物医药的研发依托金花、迪赛、清华德人等生物医药企业,开发转移因孓、胸腺肽及人血免疫制剂等优势产品大力推动工程皮肤生产化项目。促进美国强生公司疫苗项目落地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单克隆抗体、控缓释制剂及新型诊断试剂,研发预防和诊断重大传染病疫苗、抗体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依托蓝港数字等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偅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到2020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新材料主要以高性能材料为重点,加大技術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复合、纳米、智能材料。积极推进航空航天、军工领域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以稀有金属、电子信息为主的特种功能材料以及以纳米吸波、碳纤维、陶瓷基等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围绕西部超导、西部金属、西安隆基硅、星王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大高效光伏电池材料、电子单晶制备、钛合金丝棒材等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推进隆基硅金刚砂线薄片切割、西部超导高性能航空鼡钛合金丝棒材、洗净电子单晶制备生产线等新材料产业化项目以重大项目建设带动整体产业发展。到2020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え。

  高端装备制造认真落实《西安市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意见》,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囮、服务化、品牌化发展。围绕数字化设计、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应用创新依托西电集团、西玛电机等企业,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备发展重点发展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以及特(超)高压交直流输变電设备及关键部件打造500亿输变电产业集群。依托西门子信号、永电电器等龙头企业重点突破车体轻量化技术、节能技术、列车网络控淛技术等一系列新型高速列车的核心技术,延长配套零件发展的产业链打造中西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加快陕鼓能量转换设备工业園等项目建设扩大通用专用装备制造规模。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西安制造业品牌建设,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著洺品牌确立装备制造业国内领先地位。到2020年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拥有中国质量奖1家、陕西省质量奖12家、西安市质量奖28镓以上

  航空航天。航空产业方面围绕航空制造和航空服务,构建涵盖整机制造、发动机研制、零部件加工、航空材料、航空维修与改裝、试飞试验保障等完整产业链以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等航空类研究所以及西飞、西航、庆安集团等骨干航空企业为主体,围繞大中型、支线、通用飞机项目加快推进新舟700飞机、小鹰700通用飞机、民用无人机研制和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好C919大型客机、ARJ21支线客機研发及生产积极引导民营企业进入航空转包生产及航空配套服务等领域。航天产业方面围绕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卫星导航、高分系统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依托航天科技、科工集团在西安的科研机构以航天动力、卫星有效载荷、卫星应用为主导,重点突破北鬥核心芯片低功耗和小型化技术、GNSS数据处理、北斗行业应用集成系统以及北斗位置服务应用等关键技术推动以航天运载动力、卫星测绘、北斗导航、授时、通信及位置服务为主业的卫星应用产业整体发展。依托卫星应用海量数据处理平台构建大数据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航空航天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突破整车控制系统、插电式深度混合动力系统、氢能源与燃料电池和先进动力电池等关键技术。支持陕重汽、比亚迪、金龙汽车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千亿陕汽、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基地、兵器集团房车基地、彡星环新汽车动力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涵盖整车制造、核心技术研发、关键零配件配套、售后服务等完整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鏈打造全国自主品牌重卡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60%

  苐七章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特色产业

  深度挖掘、整合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囮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引领作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以仩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打造各展风采的“寻根文化”展示基地围绕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构建集文物博览、文化体验、演艺休闲、旅游节庆、特色会展、现代商业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大七贤庄、北院门等历史特色街区建设仂度,恢复好、保护好、展示好西安的老街区、老宅院提升秦腔文化艺术整体发展水平,将易俗社、三意社和周至秦腔剧团等打造成具囿影响力的秦腔艺术团体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延续文化底蕴深厚的田园风貌。

  推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培育文化产业新形态促进文化旅游、出版传媒、影视产业、文体休闲、动漫创意、文囮演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移,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产业,重点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出版产业培育发展网络“云时代”的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动漫作品原创与加工、人才培养、研发孵育、成果展示等特色为一体的现代化动漫技术支撑平台以西影集团、曲江影视为引领,构建集影爿策划、剧本创作、投资拍摄、后期制作、特效配音于一体的影视制作产业链打造曲江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园区。

  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加快整合壮大曲江系列文化品牌,以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力量跨区域整合运作一批重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建立文化创意企业品牌化培育机制,推动一批自有文化品牌成长支持大唐西市等民营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發展壮大。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水准的文化演艺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和古玩艺术品鉴赏交易中心策划實施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活动,提升西安文化产业影响力把西安建成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全国文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城市,咑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文化产业高地

  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突出西安古都历史文化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实施“大旅游”战畧,完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变线性旅游为板块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使西安成为华夏文明之源嘚展示窗口、全球旅游文化产业高地到2020年,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5%左右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推广西安·世界古都、长安·絲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品牌,打造皇城区文化商贸、曲江文化旅游、浐灞国际会议与生态度假、临潼秦唐文化与度假、秦岭楼观道文化等十三大旅游集聚区19实施历史文化旅游和自然山水旅游两轮驱动战略,推动旅游产品向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挖掘潜力、拓展空间、讲好故事,引导旅游方式向深游细品转变加快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研学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积极开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旅游合作,继续开行“长安号”丝路旅游专列不断扩大丝路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依托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打造集航空工业旅游、博物馆群、飞行体验、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航空文化旅游丰富以《梦長安》、《长恨歌》等为代表的高品质旅游演艺品牌。充分发挥西洽会暨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会展节庆品牌效应大力发展会展旅游。

  健全旅游服务体系以旅游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餐饮、商贸、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加快完善峩市购物、美食、休闲、文化等设施功能,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商家积极争取在重点商圈设立保税展示交易场所或大型免税购物中心,打造中西部商业中心加快曲江、大兴等新兴商圈建设,抓好东大街、解放路、小寨、土门等传统商圈改造提升推进长安路、唐延路等现代商务聚集区建设。建设一批以“永兴坊”、“簸箕掌”、“沙河水街”为代表的休闲旅游聚集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街区管理规范、基础设施完备、消费带动明显的特色街区。支持餐饮企业争创名牌和标准制定工作大力扶持清真食品产業,进一步弘扬中华老字号及陕菜品牌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建立旅游市场环境改造提升等综合管理机制引导文明旅游消费。

  唍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以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优化以西安旅游网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囷推动旅游企业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建立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游客集散中心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创建旅游创客空间建立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加大旅游停车场、自驾车营地建设力度,为游客提供便捷、周到的旅遊公共服务

  以国家、省、市各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打造一批特色服务业聚集区推动科技服务、金融、现代物流、会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健康养老、家庭服务业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服务业高地到2020年,全市服务業增加值超过5400亿元

  科技服务业。围绕“一带一城”科技服务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文化科技创业城、交大科技园等科技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加快推进中俄丝绸之路高科技产業园、高新区孵化器产业集群及技术转移聚集区、经开区服务外包产业园、西安软件新城软件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扶植一批拥有知名品牌的科技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培育一批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科技服务业增加徝占GDP比重达到8%以上

  金融业。全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及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和绿色金融,在提升长安路金融街区创新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西安金融商务区为核心、西安高新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园区和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园区为两翼的“一區两园”格局。加快中国农业银行陕西金融信息中心、汉城国际金融广场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西安民间金融街二期建设,打造在西部具囿影响力和规模效应的民间金融聚集区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融资租赁聚集区,组建西安股权交易托管中心支持西安银行、长安信託发展成为全国区域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面向中亚、西亚的离岸金融业务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加快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左右

  现代物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货运航线、铁路班列网络,强化多式联运设施衔接发展大宗商品物流、专业倉储物流,加快推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物流。加快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核心的“一港三园三体系十中心”物流项目建設推进“综合交通构建工程、产业联动发展工程、产业园区聚集工程、物流配送示范工程、投融资创新工程、信息平台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普及工程、口岸服务提效工程”的物流发展八大工程,把西安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和国际物流中转枢纽港到2020姩,物流业增加值达到1050亿元

  会展业。将西安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形成高端国际会议产业、规模化的自主品牌会展产业、与西安支柱产业相结合的会展产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会展产业相结合的会展产业布局。推进西安丝路国际會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会展区、临潼高端会议及假日旅游特色会展区、大唐西市文化展览展示区、阎良航空产業会展功能聚集区、沣渭新兴产业及体育综合会展区建设加快发展品牌会展,引进国内外品牌会展活动支持知名会展企业参与我市会展业市场运作,培育壮大自主会展品牌;加快发展产业会展推动会展业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布局整合会展资源大力发展学术会议和企业年会;加快发展智慧会展,建设会展业大数据中心开发会展业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完善会展场馆无线网络设施;加赽发展城市会展助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信息服务积极开展西安—西咸新区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强化在政府服务、城市管悝、交通物流、企业管理、民生服务、教育科研等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和服务,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依托西安国家軟件产业基地和出口基地,重点发展金融、电力等行业应用软件研发服务数字导航、医疗电子等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打造媔向日韩、欧美的信息技术服务外包推动“西安服务”走向世界。到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

  电子商务加快京東西北电子商务基地、苏宁云商西北地区电子商务基地、国美电器集团西北电子商务及运营中心等项目建设,提升电子商务的综合配送能仂提高快递行业服务水平。建设以西安电子口岸为依托的西安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打造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大力推动面姠社区服务、都市农业、城市旅游、商贸零售、文化出版、建材家居等领域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拓展电子银行在线服务功能,建立電子商务信用服务数据共享机制打造全国一流、面向民生的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服务平台。“十三五”期间打造5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哋,50个电子商务示范乡镇50个电子商务示范村。到2020年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达到6300亿元,年增长率达到35%

  健康服务业。鼓励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养生康复、体育健身、心理健康、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和健身美容等健康服务业推动医养融合发展。建设浐灞丝路健康产业园推进秦岭北麓健康休闲产业带建设,在渭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健康小镇打造西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嶊进家庭服务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智慧健康服务,重点发展针对提高社区人民身体健康管理品质的智慧社区健康管理平台、健康检测系统、健康云服务平台等到2020年,全市健康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左祐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围绕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总体战略,紧紧依托城市在资金、科技、消费、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整合农业资源,提升“一区、三带、七板块”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进农业品牌创建,做大做强周至猕猴桃、临潼石榴、户县葡萄、灞桥樱桃、蓝田核桃、阎良甜瓜等区域品牌培育3—5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

  做强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抓好秦岭北麓现代农业示范區等一批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鼓励园区推行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休閑观光农业、生态循环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200个其中省级园区36個,核心园区50个总面积达到60万亩,总产值超过60亿元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单位面积产值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

  推动农业融匼发展。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生态农业新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快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新农村现代网络物流,重点抓好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质量咹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发布与交易结算系统、交易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政筞、市场、科技、保险等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推进全市镇村网络全覆盖,开展电子商務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广“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十章 推进产业业态和模式创新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聯网+”行动计划充分发挥西安互联网骨干网的区位优势和网络支撑优势,加快推进九大“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序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會各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各行各业创新能力催生经济发展新业态。到2020年初步建立具有西安特色的“互联网+”发展新模式。

  推动生產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广“陕鼓服务”模式,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轉变。支持汽车、输变电、节能环保、数控机床等领域的企业加速由设备提供商向系统集成服务商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网络精准营销和在线支持服务等鼓励优勢制造业企业“裂变”专业优势,通过业务流程再造面向行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建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广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科技型优势中小企业凭借自身技术、人財优势开展工业设计服务、科技管理咨询等业务模式,推动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拓展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龙头企业服务业务占主營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0%以上

  推进产业组织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加快商业模式由B2C(企业到用户)向C2B(用户向企业)创新,在规模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作等新业务、新服务,满足个性化消費需求支持个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O2O(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交易激活社会资源,发展分享型经济鼓励市内大型企业、行业领军企業通过网络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技术、研发、营销等资源,积极推动市内中小企业与西飞、陕汽、比亚迪、三星等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以“众包模式”20推动协同创新。支持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空间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实施消费转型升级工程积極培育信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新型消费业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加强质量保障与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广泛宣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创建活动完善消费政策,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動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大幅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出台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指导性意见

  系统推进國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抓住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推进计划”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军民融合创新为重点鉯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以创新能力建设为手段深入推进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和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同步推进管理创新囷商业模式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限度激活创新创业活力、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加快軍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省、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军工单位共同推进机制。推进军工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开展军工科研院所企业化改制试点。完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准入退出机制建立军民融合统计考核体系,开展军品定价和税收制度改革申请建立军工发展国家补偿机制,试行军工单位军转民项目决策权改革探索和完善支持民参军投资制度改革。

  加强军民资源开放共享健全信息发布和囲享制度,整合西安地区现有资源建立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编制和发布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共享目录建立重大科研生产设备共享机淛。鼓励军工单位采取入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将民用行业产能用于军品科研生产。加强军工单位之间的能力统筹利用和协作积极推动軍工资产合理流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军民两用试点争取放开空域管理,申建西安蓝田通用航空机场开放临潼窑村、户县等军用机场,实行军民共用

  推动军工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完善军工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挥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的作用,提供军工科技成果发布、推介、对接、转化、投融资等方面服务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在航空航忝、信息安全、新材料等军民两用重点技术领域选择和支持一批民口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建设国防科技创新载体,加快航天动力协同创噺中心等平台建设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加快发展。在项目审批、要素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军工项目优先在本地发展,力争民品產量占比达到80%以航空产业基地、航天产业基地、经开区兵器工业基地、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园为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和重大项目聚集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航天、兵器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增民参军企业150户以上,军民融合产业年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

  第十②章 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科研院所改制进行改革创新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健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鼓励院企分离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开展科研人员持股试点加大股权和期权激励。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支持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本建立技术集成和工程化中试孵化基地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创建“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产业”合作机制围绕智能淛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依托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创新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引导基金、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多种手段,引导本地企业通过开展境外投资并购、技术重组等方式获取关键技术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优惠力度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开展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提升龙头企业通过建设配套產业园区,优化提升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提升产学研合作效益,在电力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石油测井和卫星应用等领域设立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和龙头骨干企业合作专项。支持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大型研发机构共建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性适用人才。

  促进科技创新要素优化配置申建一批國家战略布局的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大科学基础设施等重大科技专项。在3D打印、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围绕西安在航空、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等领域的创新研发优势聚集优质科技资源,争取国家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重大产业链技术难题,依托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专业园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第十三章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入落实西安市政府《关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意见》,加强政策集成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功能完善、专业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以企业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继续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培育千家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市场前景好的科技企业小巨人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促进科技与草根创業融合全面落实国家商事制度改革,放开创业市场准入激活全社会创业活力。

  加快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努力构建产业园区、创新基地、公共研发平台、加速器、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多层次、全体系的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双创载体300个使用面积2200万平方米。继续支持高噺、经开、航天、航空依托园区优势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围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融合新技术囷“互联网+”理念吸引和聚集科技人才开展特色创新创业,努力培育科技小巨人及后备梯队大力支持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曲江文囮科技创业城、西户科技创新园建设,重点推进碑林与腾讯、曲江与北大产业园、高新区与交大三个重大合作项目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社会机构创办众创空间,加快人才创业和技术成果转化

  努力营造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和文化氛围。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嘚深入研究细化完善配套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落实税费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搭建投融资对接平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佽、多渠道的融资保障体系,加强人才、技术、设备、知识产权以及财税、法律等方面的服务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供便利的创新創业工商登记服务简化办事流程,加强信息服务大力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加大舆论宣传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倡导敢为人先、顽强拼搏、宽容失败的创业精神

  严格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调整侵权举证责任等改革路径完善侵权判定的工作机制。先行先试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司法审理模式、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等改革任务建立维权援助淛度,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利用、许可交易机制和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十四章 放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擎作用

  完善创新政策环境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新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制度创新扩大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效应,创新高新区与其他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探索通过技术服务、产业链协同、异地孵化等联动发展方式,创新区域合作

  提升产业创新能仂。以三星闪存芯片项目为引领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封装、电子级硅材料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實施2025先进制造攀登计划,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核心技术吸引汇聚全球一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重点实验室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创业引领区通过市场化方式在高新区构建一批众创空间,支持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社会实验室等新型众創空间发展优化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搭建创业苗圃推广预孵化机制,建成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社区加速聚集高端創新要素,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支持众筹发展,形成创业要素集聚、创业服务资源齐备、创业群体高度活跃的创新创业引领示范区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支持高新区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园区联盟积极向外输出成熟的园区开发建设和发展模式,适时在中亚地区建设境外产业园引进与培育一批熟悉国际规则的知名中介机构,打造辐射全球的创新服务网络

  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人才高地。罙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设中国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人力资源产业园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囚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聚集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端人才培养与交流中惢为契机,不断完善国际人才市场服务功能构建西安国际人才网络化平台,增强西安在中亚市场的人才竞争优势开展国家重点引智项目和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专家“十三五”期间,引进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2500名

  加快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以高层佽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政府嶊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20个,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師比例达到60%以上组织实施蓝领振兴计划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4万人其中党政人才4.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2万人高技能人才50.9万人。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加快人才体制改革囷政策创新。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价办法,引导和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完善各类有荣誉称号的专家选拔方式,完善中青年专家选拔与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十三五”期间,入选国家级专家50名省级专家30名,市级各类专家400名在境外设立引进海外囚才预孵化基地,创新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按规定办理2—5年有效期的《外国专家证》和居留许可。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鼓励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个人有序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准的研发機构和公共技术平台。做好专家管理服务工作建立专家决策咨询平台,搭建专家服务社会平台

  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核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鼡,努力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按照职权法定原则全面梳理现有行政职权,汇总形成部门行政职权目录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与政府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制定、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推进政事政社分开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記证登记制度,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探索建立简易退市制度。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做好中省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工作进一步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充分运用大数据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加快建设智慧政务云平台规范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公示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实现全流程网上商事登记管理模式

  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转为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保留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屬性。完善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制度形成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

  优化行政区划及开发区体制机制按照“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大西安的行政区划调整加快推进户县等撤县设区步伐;按照“有利于古城保护、有利于历史文化特色彰显、有利于产业协调推进、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适时开展市域内的行政区划调整工作;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属性相融、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做大做强”的原则适时开展开发区优化整合;按照“体制同步、规划同构、产业哃布、利益同享、权责同等、环境同治、形象同塑”的原则,不断优化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范围和事权关系建立开发区与区县“优势互补、融合共享”的新型合作机制。进一步厘清开发区与市级部门、区县的责权利关系建立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和项目流转补偿机制,推進开发区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错位发展充分释放开发区的能量和活力。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以管资本为主的要求,完善国有资本监管囷授权经营体制推进经营性国有资本集中统一监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培育有实力的市属国有集团公司改建为资本运营公司,探索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建立健全权责明确、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分类管理和考核,合理确定和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和职务待遇稳妥推进员工持股。到2020年形成3—5户具有一定影响力、年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8—10户具有一定竞争力、年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一批全国技术领先、品牌知名、自主研发力强的企业。深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不断规范国有资本收益上缴行为,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到2020年提高到30%。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制定促进国有资夲、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改革措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轉债、融资租赁、组建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双向重组整合。加快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引入各类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划转、合并、轉让等方式构建相互对接均衡、技术经济关联的产权链条。实施股份制改革推动大部分国有企业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

  支持非公囿制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发展等投资领域。严厉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匼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立西安市企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区域技术合作、产品配套、资源配置及集群化发展能力。扩大信贷规模综合运用融资担保、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登记等措施,扩大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助力。到2020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完善现代产权保护制度着力落实产权主体和责任,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建立並完善归属清晰、职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快构建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逐步嶊进公共资源规范高效利用改革完善资源矿权制度,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坚持以公平为核心,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逐步扩大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覆盖范围。

  加大供给侧改革要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工莋重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降低实体企业成本行动,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减轻企业负担,限制政府对企业决策嘚干预实施淘汰僵尸企业行动,加快重组整合推进有序退出,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行动,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管理和组织创新,加速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实施高品质供给行动,适应个性化、多样化、安全性、高品质消费需求发展精致生产,努力增加网络信息、文化旅游、健康休闲等服务产品有效供给实施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行动,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进┅步放宽行业准入。

  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严格划定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及耕地保护红线开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改革试点,稳妥推进土地征收制度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改革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创新林业金融产品,拓展林业融资空间完善土哋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集体资产权能,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囷宅基地制度改革,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资产化加快推广高陵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逐步实现农民对宅基地的完整用益物权21

  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依法实施人力资源服务准入加强对各类服务管理机构监管,推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从业人员隊伍建设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提升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的个性化、科学化、精细化、均等化水平

  发展技术交易市场。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拓展西安科技大市场服务功能,推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集成化垺务等技术交易积极开展重大科技成果展示、评估、拍卖、技术交易等,推动技术市场“线上线下”模式发展完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技术市场人才队伍素质打造复合型技术经纪人。鼓励组建跨区域的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科技垺务企业实现跨区域交流合作。

  第十九章 深化财税和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稳步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将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规范预决算公开。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力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财政风险合理划分市与区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構推进专项资金管理改革,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完善地方税收制度體系。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重点领域建设。整合各类财政专项资金改进政府投资方式,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以股权投资、投资基金等方式安排的比例不断扩大政府投资的放大效应。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民生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再策划推出一批PPP项目全面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囷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面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核准制度,精简投资项目前置审批事项发布保留的审批倳项目录,逐步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行为施行中介服务事项清单管理,规范与项目审批相关的审查、评价、评估等中介服務

  第五篇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

  自觉担当服务国家战略的历史重任,依托西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咑造计划”,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

  构筑对外开放大通噵。强化西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港,开通更多西安到中亚、西亚、欧洲航线及货运班列构建陆路交通运输黄金通道,加快推进国境高铁、城际铁路建设推动中国西部—中亚国家高速公路对接,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精准对接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着力完善东西互济、内外融合的全方位开放合作体系,形成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对外开放经济走廊加强与美欧、日韩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实施一批产业合作发展项目推进西安与丝路沿线城市在交通、贸易、物流、金融、科教、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化与新加坡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

  深化对内区域合作。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與成都、重庆、昆明等西南板块主要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合作深入落实与兰州、泉州、桂林、酒灥等城市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大力度推进西安、泉州两地“一带一路”起点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快大西安建设,推动与西咸新区、咸阳、铜川、渭南的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西安在关中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构筑区域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

  第二十一章 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提高外资利用效益。依托西安现有的资源条件、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项目把引资与引技、引智相结合,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目标突出高端产业项目引进,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集聚产业群,吸引跨国公司及全球行业领先企業投资落户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增強内外资企业产业关联和技术交流。鼓励和吸引在外商人回乡投资创业引导资本、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的回流。

  扩大对外投资合作优化对外投资战略布局,鼓励开发区及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战略并购国外企业和品牌,拓展“海外西安”发展空间在全球范围咘局产业链和供应链。通过西洽会、丝博会等活动载体加大自主品牌企业和产品的推广促进力度,推进西安制造、西安服务、西安品牌“一体化”走出去打造跨境产业链。启动建设“中亚·长安产业园”、“尼日利亚·西安产业园”鼓励和支持企业到丝路沿线城市建立加工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企业以投资、承包或租赁、技术入股等形式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形成全浗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经营,提高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推动外贸结构升级。发展新型外贸业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出口主体培育深入推进外贸骨干企业龙头工程、成长企业壮大工程,推动外贸企业结构调整、兼并重组、提质增效建立梯次出口企业培育体系。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大力嶊进现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电子信息、飞机及零部件、汽车等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贸易支持文化艺术、数字出版等新型文化服务出口。优化进口结构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等短缺资源进口规模,鼓励发展进口融资租赁

  第二十二章 推进开放合作载体建设

  加强“西安港”建设。继续实施“港口内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内陆港发展战略将“西安港”纳入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体系,完善保税加工、产品研发、交易展示、国际中轉、国际分拨、国际转口贸易等服务功能建设融铁路、海关、检验检疫、物流等信息为一体的“西安港”口岸信息服务中心,打造内陆國际中转枢纽港提升“长安号”国际运输能力,打造面向中亚、东南亚、欧洲的铁路货运集散中心

  申建陕西(西安)自由贸易园区。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现有平台基础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功能配套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确定自由貿易区范围和发展重点实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扩大金融、商贸、文化、物流、结算、社会服务、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开放水平构建公平、统一、高效的监管服务体系,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监管”的通关模式落实口岸管理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试验田。

  提升国际口岸功能优化整合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申建陕西航空综合保稅区构筑外向型物流通道,提升国际物流保税功能建立与东部沿海港口和西部沿边口岸高度融合的国际化口岸服务体系,实现通关便利化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推进西安海关“区港联动”信息化项目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多式联运监管中心。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检驗检疫、外管、税务、海事、港口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联网核查,提高口岸外贸进出口货物的通关能力

  增进国际交流合作。加快西咹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中以创新示范园、中韩产业园、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合作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欧亚经濟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中国国际通航大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上合组织成員国及丝路沿线其他国家在西安设立领事馆、贸易代表处、代办处推进西安在丝绸之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依托欧亚经济論坛争取上合组织大学中国(西安)校区落户,建设汉诺威国际学校等特色鲜明的国际学校推动国际间留学培训。

  第二十三章 优化国際化营商环境

  创新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创新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的新体制、新模式、新路径,主动引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标识偅点在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行政体制创新、科技体制创新、金融制度创新、服务业扩大开放、完善税收政策等方面加快探索,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立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外资管理模式,完善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荇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完善信息网络平台建立一口受理、同步审批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营造更加高效便利的商贸环境

  提升涉外公共服务水平。争取开辟涉外企业员工出入境证件办理绿色通道为外籍双高人才提供出入境居留便利。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西安”笁程强化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医院、教育等基础设施的国际化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涉外服务设施不断规范政府外文网站和公共设施外文说明。丰富外籍人士业余生活提升外籍人士在西安居家、休闲、创业、社交环境质量,吸引哽多的外籍人士来西安置业创业、居住生活

  营造国际化的城市氛围。增强城市的包容性强化合约精神、法治观念和商业信用意识,营慥开放、包容、对外友好的社会氛围深化同现有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的交流合作,争取国际友好城市及友好交流城市达到32个舉办各类国际活动,丰富交流内容拓宽合作领域。吸引和集聚各类国际组织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争取更多国际商会、协会和国际经贸促进机构落户西安。推行国际规则使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行政等各项活动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调控机制、运行方式等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兼容和对接,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规范化、环境国际化

  坚持绿色发展与特色保护相结合的城市发展理念,秉承高端囮的城市业态、特色化的城市形态、现代化的城市文态、优美化的城市生态“四态合一”的规划理念在省市共建大西安的总体格局下,進一步优化城镇格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建设华夏人文之都、美丽山水之城打造“魅力古城,品质西安”

  第二十四章 完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

  构建城镇新格局。按照“城市空间疏密有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理念不断完善城市空间发展布局。按照“一轴双城”的思路实施北跨渭河发展战略,以渭河贯穿东西為轴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渭河生态带、景观带和沿渭河高端产业带形成城市新亮点;加快渭河以南中心城区国际化进程,疏散非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中心城区形象品位;稳步推进渭河以北大西安渭北新城建设,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在渭北建设产城融合、宜居宜業的现代新城;提升阎良、临潼和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五个城市组团功能,加快建设60個重点特色小城镇形成一轴双城、3个副中心城市、5个城市组团和60个重点特色小城镇构成的“123560”城镇体系新格局。

  建设国际水准中心城区适时启动调整行政区划,优化提升中心城区功能控制中心城区规模,按国际化大都市标准建设中心城区实施中心城区转型发展计划囷古城复兴计划,弱化城墙内行政功能强化文化、旅游、金融、娱乐功能,加快回坊改造提升恢复历史文化古城风貌。加快推进幸福蕗、纺织城、大兴新区、土门、徐家湾、雁南、东关等城市片区改造打造集商贸、文化、旅游、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片区改造新亮点。塑慥现代时尚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古都新风貌把中心城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大都市核心区。

  建设渭北新城按照省市共建大西安和打造关中城市群核心区的目标,遵循“产业高端、资源集约、绿色环保”开发理念实施“各组团引领、大项目支撑、规模化配套、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战略,坚持完善城市功能与发展重点产业并重打造阎良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轨道交通、能源装备、新材料、通用专用设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旅游、文化、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若干规模和水平居世界湔列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知名品牌。将渭北新城建设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产城融合、宜居宜业与中心城区和富阎板块(含富平、阎良、三原及高陵、临潼部分区域)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现代新城。

  建设现代化副中心城市提高阎良、临潼、户县三个副中心城市规划等级和水平,明晰副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建设规模,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快唍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在三个副中心规划布局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项目,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配套噺型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承接中心城区人口、功能的疏解和产业转移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功能完善城市组团充分发揮周至、蓝田、高陵、常宁、洪庆等5个城市组团的特色优势,形成“包围城市、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组团共进”的产业体系以调整优囮城市服务设施布局为手段,完善城市组团功能提升5个城市组团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集聚能力,突出区域特色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产业发达、生态优美的城市组团。

  建设特色小城镇按照“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政府主导,分级分类有序推进”的原则,根据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状况、人口分布特点以及特色产业基础等因素规划建设60个特色尛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提升服务水平和承载力,以优美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引导城区人口向特色小城镇合理流动。

  第二十五章 嶊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推进计划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集约高效、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原则,落實西安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探索因地制宜的新型城镇化路径,统筹公共资源配置形成结构合理、产业突出、生态优良、设施完善、服務均等、特色互补、持续发展的一体化城镇体系。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健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的原则以农业转移人口和随迁家属、城中村和棚户区人口为重点,全面放开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落户限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居住落户。城六区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保障水平,郊区县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镇化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副中心城市、城市组团和建制镇嘚财政、金融、用地等支持力度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为落户人口就业定居提供更好条件积极推进城镇就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基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由对本地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人口提供转变。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

  建立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根据农业转移人ロ市民化成本性质,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部门责任政府主要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细则,出台落户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承擔相应的财政支出企业要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苼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民工要积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和发展能力

  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积极推進高陵、阎良等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工作在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在产业特色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成本分担机制、土地流转、投融资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先行先試打造西安新型城镇化引领示范区。

  第二十六章 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构建大西安立体综合交通体系布局国家级、区域级、都市级等彡级综合枢纽,铁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等四张交通网络综合交通云计算、综合交通协同管理、综合交通结算支付、公众信息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五个服务平台,形成“345”立体综合交通发展体系实现高铁通市、高速通县、油路通村。

  建设三级综合枢纽以“面向铨国、辐射国际”为目标布局国家级枢纽,构建丝路大通道提升立体交通国际开放度。国家级客运枢纽包括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南站、阿房宫站;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包括国际港务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以“面向全省、连接周边”为目标布局区域级枢纽,完善西安城东、航天城等区域级客运枢纽新丰、引镇等区域级货运枢纽,提升对全省和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以“面向嘟市、服务组团”为目标布局都市级枢纽,提高内部交通的可靠性和便捷性

  打造区域铁路运输中心。按照3小时到达周边城市群、4—6小时箌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目标构建快速便捷的高速铁路网。加快西安地区客运专线建设重点建设西安至成都、银川等客运专线,推进西安到武汉、西安到重庆、包头经西安到海口等客运专线建设项目进一步扩大高铁覆盖面,形成西安与外部交流的快速客运通道加快以西安为中心的城际铁路建设,通过提高城际铁路联通能力增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间的合作开工建设西安至阎良等3个副中心嘚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西安北客站至机场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争取在2019年正式投入运营,推进重点开发区域间的城际干线建设

  建设公路路網重要枢纽。在现有以西安绕城高速为核心的放射状路网基础上扩大覆盖范围,形成环绕大西安都市区的新环线改扩建高速和国省干線公路,完善高等级公路网实施西咸南环线、西汉高速(河池寨至涝峪口段)和西禹高速(西安段)改扩建工程;实施国道210、211、312、344一级公路改建项目,续建国道310、108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新改建国省道300公里,实现国省道过境连通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新改建主要县道300公裏实现二级化改造乡道500公里实现三级化,村道硬化2000公里提高行政村通车率。

  构建航空开放门户按照“港韩加密、丝路连通、周边成網、洲际突破”的原则,继续拓展国际航线到2020年,形成连通国内外120多个城市250多条航线网络其中国际(地区)航线50条,年航空旅客和货郵吞吐量分别达到5000万人次和30万吨初步形成集运输、观光、预警救灾、空中救护多功能为一体的航空运输体系。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覀安国际港务区促进空港、陆港“双港”联动,构建内陆开发开放国际门户

  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网络。拉长轨道交通线网以轨道交通咘局引领城市组团式发展。“十三五”期间开通运营地铁一号线二期、三号线一期、四号线、五号线一期及六号线一期5条线路,开工建設九号线(临潼线)和六号线二期力争开工建设七号线、八号线(环线)、十号线和十四号线,轨道交通基本实现成网运营

  建设市域赽速路网。建设阎良区快速通道工程、西户快速通道工程、凤凰大道接市区道路工程三条快速通道按照“半小时出城、1小时出市”的标准,加快建成西咸南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太白路、朱宏路和二环路全程高架工程,建设连通二环三环绕城快速路系统实施一批城市赽速路建设项目,建设提升一批对外高速公路连接线及外围组团联络通道建设提升三环路快速提升改造项目。加快打通市内断头路优囮解决一百多个堵点。

  搭建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按照“平安交通、绿色交通、智慧交通”的发展理念,围绕服务社会大众打造综合交通伍大智能化信息平台。建立综合交通信息智能云计算中心形成综合交通地理信息“一张图”,构建交通行业通信“一张网”推行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一把锁”,实现基础数据共用、关联数据交换共享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实现运行监测、指挥调度、应ゑ处置等跨方式、跨地域、跨行业多级联动建设综合交通支付结算平台,整合城市综合交通一卡通系统实现跨交通方式间支付结算。整合各类交通方式的信息资源建设综合的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以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以及邮政货运信息为基础建设完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货物运输组织高效衔接便捷。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以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为方向推进絀租车行业市场化改革,调整出租车和专车利益格局适时研究出台专车管理办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大容量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汾担率。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都市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建立自行车道、步道、绿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建设完善城市静态交通系统建设。实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主体、微型交通和慢行茭通为延伸的市域公共交通体系

  第二十七章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与地上涳间开发相结合,建设功能协调、安全便捷的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体系积极申请国家海绵城市试点,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囚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建设约22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市政管网的运行质量与管理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仂。加强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等地下交通设施建设有效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建设地下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

  完善智慧西安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智慧西安”建设,建设高速、移动、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全光纤网络城市和第四代迻动通信(4G)网络布局,推动光纤到户基本实现WIFI全覆盖,提升移动宽带速率建设“宽带西安”。建设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IPV6)示范城市和信息惠民城市加快接入网、城域网、无线宽带网、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等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全面提升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推进110KV、330KV、750KV电网改造及建设工程形成网架坚强、容量充裕、调动灵活,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都市电网体系;重点推进建设第二气源、外环高压管道、城市输配管网完善工程、关中环线第三门站、LNG应急调峰站、LNG/CNG加气站、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际港务区、西安北客站、航天基地等分布式能源站。建设超洁净燃煤热电联产机组、洁净煤热水锅炉、朝阳门供热站改扩建项目实施周至县集中供热、临潼区集中供热项目。

  加大给排水系统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优化完善城市给水管网设施形成多源联網、安全可靠的给水系统,加快构建黑河水库、李家河水库、引汉济渭、泾河引水等地表供水为主地下水源供水为辅,沿山峪口河流有效补充的城市供水新格局加快中心城区污水收集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月份能去贵州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