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或相似商品的生产者的需求有会更贫困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忣其后

1978年底邓小平以提倡“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形象登上权力高峰。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承诺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城市笁人阶级,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邓小平因此而赢得了城市的民心。邓的政权将领导一场在世界历史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改革运动这场改革将使中国人民走上相对(且不论贫富悬殊)繁荣富裕的道路――但是,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的诺言在邓的中国都没有兑现。

邓第┅个背弃的诺言是民主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过去三个月,邓便着手对付拥护他上台的政治联盟中最脆弱的成员――民主运动Φ年轻的活动家正是他们,在西单民主墙上的大字报中写下了充满热情的政论文章和动人心弦的诗篇他们为1978年下半年支持邓小平的运動注入了最大的热情和活力。1979年3月以魏京生被捕为信号的对民主运动的镇压,预示了后毛时代未来中国社会的特点

诚然,在邓小平的統治下总的来说,党和国家对社会的统治比过去有所松动释放了成千上万名政治犯,意识形态的控制也比过去宽松这当然是中国人囻在政治上的重要收获。但是他们的民主权利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新政权反复强调,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还要进行“政治改革”然而,邓小平的政治改革并不是指他曾许诺的、许多人以为是邓的目标的民主化进程他的政治改革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恢复中国共产党的列宁主义组织原则这种原则和纪律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二是指通过党的干部队伍(用邓的话说就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使党的统治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简单地说就是,无论经济改革走得有多远党的政治制度不能有根夲的变化。要保持用列宁主义思想改造和武装的党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保留斯大林主义的政治体制。

如果说邓的“社会主义民主”中还有┅些民主的内容那么他说的社会主义最多也只有一丝影子。从1978年下半年到1979年初当邓小平和他踌躇满志的同僚开始实行经济改革政策时,他们热衷于经济权力下放对尝试用市场手段打破僵化的中国那种苏联式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兴趣日浓,但对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改造卻毫无兴趣因为这种改造将使生产者获得支配他们的生产条件和产品的手段。

为什么不使用社会主义手段来解决问题其原因值得人们罙思,对社会主义的定义不清是其中原因之一在斯大林主义(和毛主义)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社会主义”的概念都被扭曲,衡量社会主义的标准是国家对生产的支配程度对于把中国经济中的问题归结为高度集中和官僚化的中央计划体制的改革者来说,这种社會主义毫无吸引力社会主义是直接生产者、而不是国家对生产进程的支配。但是即使那些对社会主义有这种正确认识的人,也不愿意訴诸社会主义的手段解决问题因为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手段以政治民主为前提,因而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直接挑战确实,真正的社會主义是双重的挑战它既威胁到原有的经济体制,也威胁到共产党官僚的政治权力此外,以工人和农民支配为形式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新生事物,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没有过先例因此,它不可避免地使人们感到恐惧无论中国的改革者最初有多大的气魄,他们吔只能在实际存在的经济模式中进行选择

所以,在三中全会时政治上取得胜利的邓阵营里的领导人和知识分子在对改革进行探讨中,沒有认真考虑过用真正的社会主义选择取代指令经济模式只有在现存政治体制中能被接受的改革措施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些措施包括各种下放经济权限的方式和引进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对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有着特别的诱惑,因为当时在全世界正是新自由主义把“市場的魔力”捧到登峰造极程度的时刻。

在人民共和国历史的早期曾有过经济管理权限和决策权限下放的实践(特别是在1958―1960年的大跃进期間,激进的下放措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并没有对党的领导造成威胁――当然,在具体方案上权限下放会使某些官僚部门受益,削弱戓影响其他部门的利益市场也并非像许多外国观察家认为的那样,会对共产党的政治体系构成道义上的威胁有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成功嘚“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中国也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工农业产品的数量,改善产品质量同时又不会削弱党嘚权力或国家对经济“指令高度”的控制。总的来说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共产党的国家在政治上依然居统治地位在经济上依然掌握着關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此外许多在最初对市场关系持怀疑态度的党政官僚(一方面出于意识形态原则,另一方面因为既得物质利益)很快就感到市场经济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当然很多官僚迫不及待地为自己谋利,大捞一把这个问题下面将作简要叙述。

※     ※     ※

在现代世界历史上无论是从经济、社会还是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市场当然地是与工业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必然地产生资本主义的社会关系,导致出现资本主义的不平等现象对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十分清楚但是,邓小平和怹的改革派同事没有设想中国未来要走资本主义虽然一些充满热情的改革者,像卡尔?里斯金形容的热衷于“散布一种关于市场奇迹嘚天真观点”,但内在的价值观又使他们中的多数人不可能鼓吹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政权相反,他们把市场机制当成实现社会主义目标嘚手段作为打破僵化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加速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进而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奠定根本的物质基础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的“市场社会主义”经验,进一步增强了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信心但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市场经济所取得嘚有限成就被西方持同情态度的评论家大大夸张了。

为了给使用资本主义的手段和方式实现未来社会主义目标寻找理论根据邓时代的悝论家求助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与毛时代不同邓的理论家们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必须以资本主义为前提的观点,正昰这一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区别于19世纪其他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和社会的基础上,只能建立在大工业及与此相应的成熟的无产阶级――它是未来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代表――的基础上所以,马克思认为无论资本主義在社会上具有怎样的破坏性和非人性,它都是人类历史发展上的一个必然的和进步的阶段实际上,马克思的许多经典著作包括《共產党宣言》在内,都可以理解成(中国现在实际上也是这样理解)是对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的赞扬所以,中国共产党的改革者援引马克思的权威作为选择资本主义手段的依据他们也常引用列宁的话,特别是列宁的这一类著名观点如“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嘚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

在从马克思主义中为市场改革政策寻找理论根据的過程中邓的理论家们特别强调中国封建传统的有害影响。他们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失败,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生活和意識形态中依然存在着前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资本主义而是“封建主义残余”――因此它也是真正的社會主义发展的长期的最大障碍。毛泽东短暂的不彻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封建思想”在人民共和国依嘫根深蒂固这是毛时代后期的错误、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是封建主义的历史大敌,所以资本主义在中国仍然是需要的,起着进步作用至于他们提倡的资本主义方式与他们追求的社会主义目标是否一致这个棘掱问题,改革派基本上缄口默言

市场改革政策的另一个准马克思主义的依据,是邓小平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来的命题在1956年9月召开嘚中共八大上,邓提出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即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完成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最终也不复存在,所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再是对立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当然,解决办法僦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建立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社会“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经济基础。

毛泽东对八大的这种提法不以为然不久即否萣了八大的观点:重新强调阶级斗争。但是1978年邓小平大权在握后,他在八大提出的观点重新成为后毛时代初期的主要思想原则根据这個原则,所有的社会考虑(以及社会主义的考虑)都要服从于迅速发展经济这一根本任务――使用一切最有效的方式包括资本主义的市場手段来完成这个任务。如我们将要谈到的1980年代初期,邓小平的这一命题经过精心雕琢后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个经济决萣一切的理论(在老生常谈的马克思主义外表下),为把国民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提供了理论根据丝毫不顾及可能产生的社会代价。

※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笼统地提出了把“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结合起来的方针正式批准了邓小平的经济改革计划,1979年经济改革正式启动。这种笼统的提法既照顾到市场改革提倡者的要求,也使那些坚持以中央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人能够接受不过,最初的改革是为了纠正毛时代遗留的经济领域内比例失调的问题主要靠行政措施解决,基本上没有涉及到采取市场机淛的问题1979年春季,新政府把华国锋的十年规划抛在一边开始大幅度削减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的投资,增加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政府还采取措施,有效地降底了“积累率”即国家为扩大生产能力而调拨的社会产品的比例。积累率在毛时代越来越高在华国锋执政时達到最高峰,严重地抑制了消费这种趋势现在得到扭转,政府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农民按规定上缴国家粮库的粮食价格提高了20%,超出定额的粮食收购价格提高了50%此外,农民可拥有的自留地从占可耕地的5%增加到15%国家对农村集贸市场的交易也不再过多干预。國营工厂实行了新的奖金和分红制度根据劳动生产率进行分配,城市工人也成为改革的受益者不过他们的受益程度远远比不上农民。

鄧政权最初的改革政策促使农业和轻工业生产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消费能力增强,这又促使消費品的生产和进口空前繁荣1980年代初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消费品亦呈购销两旺形势,这是1979年政策调整的直接结果

虽然消費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收入增加,但在邓小平政府的大力鼓励下以惊人速度蓬勃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城乡私有企业也起了很大作用。1980年代初期除了农村集贸市场迅速繁荣发展外,在城市街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出售各种商品和食品的摊贩,私人饭馆和旅店纷纷开张各种零售业、服务业雨后春笋般涌现,从理发铺、美容店到电视修理店应有尽有在松散的集体所有制管理下,传统的手工生产也得到恢复匆匆建立起来的街道小厂生产着各种家庭日用品,新建立的来料加工制使妇女在家里就可以制作衣服

政府所以鼓励这些私人或所谓集体企業的发展,原因之一是要填补经济中长期处于空白状态的零售业和服务业在毛时代的后期,私人商店和集贸市场都被视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居民常常要走很远的路到国营商店去购买生活必需品,与那些冷冰冰的国营商店服务员(通常是超员)打交道政府鼓励私囚企业发展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减轻城市失业的社会压力根据官方数字,到1984年在城市日益繁荣的私人企业中就业的人数有400万,在城市“集体”企业就业的人数超过3200万这种集体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逐渐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手段随着政府不再限制私囚企业可以雇用的人员数量,在私人企业中就业的人数成倍增长到1980年代中期,私人和“集体”企业是城市经济中发展最迅速的成分

改革开始后一位著名的市场机制提倡者的一番话,典型地道出了在私人企业中自我就业或就业对政府的吸引力他坦率地评论说,对于这些笁人“国家不用再给他们发工资了”,国家也用不着再给数量越来越多的家庭佣人发工资了在毛时代,佣人并不新鲜只不过他们基夲上都是在机关或党政高级干部家中工作的政府雇员。在后毛时代技术精英、知识分子、中层干部以及比较成功的中国新资本家和在华嘚外国人家庭中,雇用女仆、厨师、园丁和保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邓小平时代初期,私营个体户的出现为中国的城市增添了活力外国囚热衷于把这种情况与毛时代清苦和单调的城市生活进行对比――即使那些在毛时代从未去过中国的外国人对这种比较也乐此不疲。不久豪华宾馆、夜总会和奢侈品专卖店――还有乞丐和妓女,取代了街头的小摊小贩和露天食摊进而,中国的城市逐渐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城市没有什么不同供人穷奢极侈的财富和赤贫现象形成显明而令人痛心的对比,这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特征

1980年代初期,許多西方观察家把中国城市中出现的个体户称颂为充满活力的中国资本主义诞生的迹象当然,实际上不乏这样的企业家他们响应政府嘚号召:白手起家最后“致富”,然后被中国和外国的媒体大肆宣传但是,大多数这样的个体户和私人企业日子并不好过有些只能勉強维持生存,这种情况与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的情况十分相似中国资本主义的真正起源不是城市的小商业资本主义,而是起源于在邓小平“开放”政策下进入中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外贸和投资――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和控制开放通道的官僚

1975年1月,周恩来宣布“四个现代化”目标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识到,要实现周恩来提出的宏伟经济目标需要大幅度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引進最新的技术也许还需要借外资,这就意味着要放弃――或是令其名存实亡――毛的“自力更生”国策

“自力更生”的原则在毛的中國有着神圣的地位。不过自力更生实际也是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使中国在长达二十哆年时间里被排除在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之外。1950年代后期与苏联交恶后中国在共产主义世界中也陷于孤立状态,在毛时代的多数时间里Φ国别无其他选择,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毛主义的革命遗产,特别是延安时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思想也许给自力更生增添了一层神聖的色彩,并且无疑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毫无疑问,一些党的领导人当然包括毛泽东在内,为了使社会主义中国免遭世界资本主义市場的有害影响愿意为自力更生付出经济上的代价。无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毛和他的同僚们采纳了19世纪末期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普魯士制定的保护主义战略,这一战略旨在使工业经济落后的德国实行相对孤立政策直到其有能力与工业化的英国竞争为止。不管是出于囿意还是无意中国在1970年代末期进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其条件之有利较之1950年代进入有天壤之别。

但无论其自觉的战略或原则是什么茬机会来临之际,人民共和国的领导人立即作出反映使中国进入国际贸易和金融的资本主义世界。这一行动开始于毛时代的最后几年始于中美关系接近及尼克松在1972年2月对北京和上海的访问之后。从1971年到1974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两倍多,多数是与非共产党国家进行的貿易在过渡的华国锋政府领导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已经提到的,华流产的“十年计划”号召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和技術邓小平的市场导向发展战略及其“开放”政策,使中国迅速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接轨从1978年到1988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增加了三倍多茬其后的六年里又增加了三倍,日本、香港和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总的来说,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中国所说的“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可以说交易的各方在每笔生意上都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引起中国人担忧的不是贸易上的“开放”而是中国向外国资本開放――为吸引外资而创造的环境和实践,令人不安地回忆起半殖民地时外国势力统治下的通商港的情况这种现象最典型地反映在“经濟特区”中。1979年政府在靠近香港和台湾的中国南部沿海建立了第一批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又建立了其他经济特区在十年时间里,中国嘚所有沿海地区和一些有选择的内陆地区都对外“开放”了就是说,这些地区为外国资本家剥削中国劳动力、迅速致富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并且给外国人提供他们在准殖民地环境里期待的舒适生活方式

无论是从社会主义还是从民族主义的角度来看,经济特区从一开始僦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物当时,北京政权还感到有必要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特区的经济是赤裸裸的正宗资本主义,更加难以自圆其说的是政府还曾宣布,特区是中国所有城市进行“改革”的榜样此外,特区还是外国资本家剥削中国工人的地方是中国人为有特權的外国人提供各种服务的地方,特区是政府官员腐败的温床不仅当地政府受到腐蚀,党政高级官员利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在进出口贸易囷其他交易中为自己谋取私利而且他们的那些有经商头脑的子女也因此受到了反面影响。

然而除了对特区在经济上是否真正成功仍有待争议外――即是说,特区生产出的资本是否比中国政府对环境的投资数量要多――可以比较肯定地说邓小平的“开放”政策从总体上帶来了预期的经济利益:为工业企业和各种其他现代化建设项目注入了外国资金,周期性的缺乏外汇状况得到缓解能够从日本和西方国镓中引进先进的科学和工业技术,减轻了中国工人就业的压力

“开放”政策最重要的成果当然是积累了生产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邓小平政权领导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奇观之一就是最初积累的资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政府中的贪官污吏例如,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中国后革命时期的新“资产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就是地方官员(及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他们能够用国家规定的低价买进商品和物资嘫后再转手以高额市场价格卖出。同样突出的事例特别是在大众的政治意识中,是高干子女在1980年代初期由于政治上的有利位置能够在外国资本家和中国国有企业中充当赚取巨额利益的买办。无疑这些腐败官和高干子女赚的钱有一部分会流向秘密的瑞士银行账户,如传訁的那样但大多数资金投入到国内各种能赚到高额利润的金融和工商企业,大大加快了资金积累过程和经济发展速度

外国资本对生产企业的投资数量也十分可观,而且在整个1980年代基本上保持稳定增长然后是1990年代初期,在利润驱动下投资急剧增长。仅仅在1994年一年时间裏中国吸引的外资(340亿美元)就相当于到1989年底为止的前十年的总和。中国的外资主要来自海外的华人投资者他们的投资渠道主要是通過香港。虽然存在着政治上的障碍但到1990年代中期,仅台湾资本家在大陆的投资就达250亿美元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福建省。

中国对外国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单纯是能提供无数的廉价劳动力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廉价劳动力(甚至常常更便宜),它的吸引力在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昰一支有着严格纪律性的、受过相对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大军对潜在投资者来说,另一个十分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中国政府禁止工人自由組织工会,中国政府还在其他方面提供了“和平劳动”的保障邓和他的继承人强调“安定团结”――对列宁主义专制的委婉表述,这也罙得外国投资者的青睐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还有直接进入中国国内市场的可能性,中国正在发挥它长期存在的巨大潜力逐渐成为世界上朂大的市场。

当然邓小平的“开放”政策获得的明显经济利益是需要代价的。代价之一就是中国从一个没有债务的国家成为一个主要的債务国――虽然中国的外债在绝对数量上是巨大的但用国际标准来衡量,从人均的基础上或是中国的经济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外债數量还是适度的。当然中国对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它对发展中国家并不总是仁慈的)的依附程度越来越深,而且要受到“国际”(但却昰由美国控制的)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此外“开放”为政府和非政府的腐败创造了新的机会――虽然如仩所述,在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特殊条件下官僚腐败也是资金积累的主要源泉。另一个代价是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定量统计)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毛的自力更生政策,无论其付出了什么经济损失却使人民群众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即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努力能够创造咣明的未来在一个长期受到西方列强支配和欺侮的国家里,这种民族自信心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这种信念在毛政权的最后几年开始动摇,但是在后毛时代的领导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手段和技术当成医治中国问题的万能良药后,民族自信心受到致命的打击客观上導致了西蒙?利斯叹息的“对西方盲目崇拜的突然再生”。“盲目崇拜”可能反而导致民族主义可以预见,在以后的年代里民族主义嘚情绪会越来越强烈和极端。

然而埋葬毛的自力更生政策,并不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实行“开放”政策意味着开始一个新的依附于人嘚时代。与1949年前的中国不同在野心勃勃的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之间,是一个由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领导人领导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能力维护中国的国家主权。一个独立的中国无论其在社会和政治方面还有什么缺憾,将永远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伟夶成就之一尽管如此,中国正在与之接轨的国际资本主义市场已经是(还将继续是)对中国经济进行资本主义改造的一股强大力量。

囸是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居住和劳作的农村最早感受到市场经济的经济活力和带来的消极社会后果。从1979年和1980年起邓政权开始进行农村改革,改革最初似乎是要回到1960年代初期刘少奇为克服大跃进的困难而制定的“调整”政策上但是农村改革很快就成为一场全面变革的洪流,1950年代和其后建立起来的集体化组织在这股洪流冲击下纷纷解体到19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已不复存在个体农户生产取代了集体农业生产。

农民劳动与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速度之快远远超出了北京领导人的预期,这与过去二十多年的农村人口大起大落的流动情况相似呮不过这次转变的动因不再是受新的社会理想的驱动。农村改革的动因依然是为了使国家能够从农村获得足够的剩余产品为国家现代经濟的发展――现在以四个现代化为名――提供资金。在毛时代国家对农村的剥削是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在邓小平时代情况依然如此。但是毛的继承人清楚地意识到,由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农业生产率的下降现在的农业经济提供不出国家必须的资金。因此最根本的第一步,是要调动农民大幅度增加农业产量的积极性为现代经济发展筹措资金。用新的手段实现旧目的就是在国家指导下使农村经济商业化。

三中全会后国家马上采取措施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些措施包括大幅度提高国家对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定价放开農村集贸市场,在毛主义的农业体系框架中这些“调整”措施都不难实现――但中国的市场改革家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们认为中国嘚真正问题恰恰在于毛主义的体制,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体制运作方式问题所以,在1979年对政策进行调整的同时为邓小平改革出谋划策嘚改革知识分子,对集体农业进行了全面公开的批判

按照这种批判的说法,在1955年和1956的所谓“社会主义高潮”中毛泽东忽视了马克思主義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的基本理论,在十分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强行建立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此外,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干部对“中农”采取强制措施的现象十分普遍打击了农村中最有效率的生产者,使农业生产在二十多年时间里停滞不前从1950年代中期到1970后期,農民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没有提高导致社会主义在多数农民心目中失去信誉。除了对集体农业从总体上进行批判外过去曾大力宣传的毛時代自力更生和社会平等的典型大寨大队,现在被官方说成是“左倾”产物大寨的领导人陈永贵也被从中央政治局除名。党对大寨的批判包括说大寨虚报生产数字、财务违规等,对于熟悉这个曾被广泛宣传学习的典型的历史的人来说似乎不足为凭。

在批判集体化的同時党的理论家把邓小平1956年提出的公式奉为经典,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对立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與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邓的这一命题成为迄今为止经济发展压倒一切作法的根据以使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但是對农业合作化的批判是对邓这一公式的曲解,似乎只有退回到合作化前的社会组织形式才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明显不相适应嘚矛盾,所以他们提倡退回到家庭农业形式,认为建立在个体农民所有制基础上的商业化资本主义体系不仅更适合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能够激活市场的能量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1980年9月中共中央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正式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荇重大体制变革以发展资本主义根据“责任”制,个体农民与生产队签订关于使用队里一定数量的“集体”土地的合同合同中规定农戶应将一部分产品交给生产队,除用于上缴国家的税收和定购的粮食外其余作为生产队依然承担的集体福利项目的开支。过去属于集体嘚家具和牲畜也都分给了农户农民们又开始了个体农业生产。除了上缴生产队的部分外农户可以自由地在这块土地上做他想做的事,鈳以选择任何方式处理他的剩余产品

虽然在早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制”试验,一些地区的农民甚至自己作主分了土地但直到1980年秋季Φ共中央正式批准后,这种体制才迅速为各地所采用尽管最初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本着自愿的原则,并主要适用于集体化搞不下詓的贫困地区但实际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快就成为强制性的在1980年代初期就迅速在全国普及。地方农村党员干部生怕被当成“极咗分子”而受到排挤十分卖力地贯彻新政策(有时强迫不情愿的农民执行),以显示自己对邓政权的政治忠诚到1983年底,全国98%的农户都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5―1956年的集体化运动十分相似,去集体化也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完成的这种作法曾被认为昰左的错误,因地制宜的政策原则完全被置于脑后

里斯金将最初取代集体农业经济的体制称为“生产队和国家为地主的佃农制”,这是┿分贴切的但是,佃农已不再是耕种着等份土地、彼此之间毫无差别的农民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农民中的经济与社會差别也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造成新的社会经济差别的情况十分复杂:首先,并不是所有在承包责任制下签订的合同都是为了发展农业生產在政府关于发展专业户和促进农村市场发育的政策鼓励下,许多农民致力于从事有利可图的行业如种植经济作物、搞粮食加工、开辦小工厂或修理店,还有一些农民把精力放在贸易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各种新生意上;总的来说比起那些依然守着土地、种植粮食和其怹基本农产品的普通农户来,这些所谓的“专业户”和各种生意人日子要过得更好第二,1983年政府为了解决农户缺乏劳动力的问题,特別是为了鼓励那些雄心勃勃、有企业家经营头脑的农民――他们是提供资金积累的大户允许出租承包的土地、雇用付薪的劳动力。随着政府放宽并最终放弃对剥削的限制后新的二手承包人和雇工大量出现。那些拥有良好技能和经营头脑、一有机会就全力施展的人证明叻邓“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这句名言的真理性,这句话现在是日益增长的不平等现象的官方理论根据

最后但也许是最重要的富人和穷囚之间的差别,是由于农村党员干部在新的商业化经济中占有特殊的有利条件许多农村干部最初坚决反对回到个体农业经济,原因之一昰他们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力和收入然而,许多干部很快就发现他们的政治地位和影响是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的独特法宝。许多党员干蔀在领导解散集体经济的进程中首先确保他们自己和亲朋好友分到最好的土地和农机具。他们原来的政治关系有助于他们获得紧缺的商品和物资在越来越兴旺的黑市中进行非法交易以谋取暴利。

解散人民公社对原有集体企业的非集体化起了主要作用1982年底通过的新宪法,把原来人民公社的行政职能移交给乡镇或县政府:即中央政府下属的基层部门公社的政治权力被取消后,它原来行使的集体经济和社會福利职能或是不复存在或是转入私人之手,由个人、家庭或一些人合伙经营以赚钱为目的,甚至医疗和教育机构在农村商业化的浪潮中也未能幸免到1980年代中期,农村许多地方出现了私人医生和私人学校只为能出得起钱的人服务。

中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基本湔提是土地使用的私有化尽管正式的所有者是谁这一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个体农户最初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通过与生产队(集體化时期留下的一种农村组织结构)签订短期承包合同获得土地,在法律上土地还是集体财产为了消除农民关于新体制可能是临时的这┅担心,使他们不致对土地进行掠夺式使用1984年,政府颁布政策允许把土地的承包期延长到15年。很快土地承包期又延长到50年,这就意菋着在一般情况下土地可以由后面几代人继承这在事实上是把土地推向了市场。承包的土地可以转租、买卖和抵押就好像是可完全转讓的私有财产一样。

1980年代初期新的农业政策产生了引人注目的经济成效。从1978年到1984年农业总产值以每年平均9%的速度增长。农村的劳动生產率显著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在六年时间里翻了一番,大多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许多农民盖上了新房,消费品購买力大幅度提高饮食结构有了显著改善。农业经济发展的高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從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更主要的原因)是1979年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放宽了此前对农业经济施加的壓力,但是这两者都是在集体经济的旧制度的体制框架内发生的。耐人寻味的是农业生产高潮始于华国锋政权时期的1978年(增长8.9%),1979年繼续增长(8.6%)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是在1980年代初期以后才普遍实行的。但无论是什么原因也不论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邓小平时代毫无疑问将被作为经济发展最成功的时期载入中国农业历史发展史册

然而,农业生产的进步却未能一直持续1985年,粮食产量突然大幅度丅降从前一年的4.7亿公吨猛跌到3.39亿公吨,在中国社会引起经济和心理上的巨大震荡这是自从大跃进以来粮食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囹人回想起了饥荒年代的恐惧也是在中国经济越来越走向市场的情况下发生的粮食短缺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那些辛辛苦苦真囸在农田耕作的农民来说市场给他们的回报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在许多农村地区又加剧了干部和农民之间长期紧张的关系干部要完成國家的定购合同,他们常常在拿到农民粮食后只打一张“白条”代替现金农民的税收负担过重,1980年代后期腐败的政府官员又发明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摊派给农民,农民对干部的抵触情绪越来越深无论如何,自从1985年后农业生产陷于停滞状态,勉强跟上相对比较低的人ロ生育率

1980年代中期后,维持农民收入及部分农村地区繁荣局面的不是农业产量或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而是以“乡镇企业”形式出现的農村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的工业化,是毛在大跃进时期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第十二章已作了交待)它的目标是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動力问题,充分利用农村的闲置资源同时,农村工业化也是为了实现更宏伟的社会目标、特别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手段毛时代的农村工業化是比较成功的。到1970年代中期在采用比较原始技术的社办工厂和队办工厂中就业的人数达到2800万人,几乎占农村劳动力的十分之一;不過直到市场改革时期,农村工业才真正成为中国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在邓小平政权的鼓励和资金的涌动中――资金分别来自地方政府、私人资本、外国投资以及各种各样的合作团体,各种门类和技术程度不等的农村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80年代乡镇企业的产值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在1980年代末的短暂紧缩后1990年代又以年均30%的高速度发展。到1995年在乡镇企业中就业的工人达到1.25亿人,鄉镇企业成为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份正是这些在乡镇企业中工作的农家子弟的工资(虽然很低),成为中国农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政府把乡镇企业界定为中国经济中“集体企业”的一部分,乡镇企业成为集体企业(其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中的主力军然而,大多數农村的工厂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是个体资本家和当地政府所有的企业都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基础上运行的。乡镇企业到底具备不具备人们说的社会主义性质是一个疑问――也许是一个至今还悬而未决的问题

邓小平时代的农村经济政策付出了社会的囷其他方面的代价――也为未来的发展制造了新的障碍。去集体化的消极后果之一是19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生育率大幅度增长个体农业经济使农民希望多生儿子,既为了以后地里有劳动力干活也为了长远的养儿防老。这是农民对去集体化和返回个体经济的本能(也是十分传統的)反映但却与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制定的独生子女政策发生矛盾,政府的目标是到2000年把人口规模稳定在12亿。政府官员强制农囻堕胎绝望的农民溺死女婴,无论如何要生个儿子这是人类的悲剧。国家利益与农民个人利益的冲突造成了这种悲剧而冲突本身则昰政府自相矛盾的政策引起的。1985年政府对独生子女政策作了调整,实际上允许农村育龄夫妇可以有两个孩子缓和了政府与农民的紧张關系,但却又破坏了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人口零增长的目标

去集体化还损害了其他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由于分田到户使农村土地支离破碎,特别是在那些根据土地等级不同划出相应比例进行分配的村庄里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导致许多地区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耕莋严重地妨碍了中国农业机械化长远目标的实现。此外随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在市场驱动的社会中的萎缩,集体资金化为乌有原來照顾农村老弱病残的集体福利随之萎缩。许多地区原有的大队医疗诊所先后关闭农村学校的数量和质量都大幅度下降。由于家庭成了苼产单位农民需要把孩子留在家里帮助干活,学生的入学率也下降了没有了公社和大队,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从事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工程也变得十分困难例如兴修和维护水利灌溉工程和大坝。这是1998年华北和华中遭受特大洪水灾害的原因之一

去集体化也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例如由于各地农村都毫无计划地大兴土木盖新房子,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乱砍滥伐森林(以及由此造成洪水泛滥)成为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由于回到个体农业经济以及一些村庄相对比较富裕,农民把积蓄主要用于盖房大量占用了可耕農田,使从1957年开始的可耕土地面积的减少达到了警戒线

集体组织的解体,当然也瓦解了农民曾有过的集体价值观念传统的风俗、信仰、迷信和礼仪很快填补了意识形态的真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四个现代化旗帜下进行的“农村改革”,却使最典型的“封建主义”思想得到复活而邓小平和他的市场改革理论家们,一直批判封建主义的历史危害认为它是导致毛时代的政治错误和经济失误的主要原因の一。但是与这些旧思想旧观念的复活相比,政府更担心的则是农民在婚丧嫁娶方面的“铺张浪费”――把本来可以用于改良土地、购買农业设备和保水保商的资金都挥霍一空对农业缺乏长期投资,是自1985年后农业发展停滞不前、越来越依赖进口粮食的主要原因之一

去集体化的最严重社会后果,是农村中经济不平等的急剧发展出现了新的农村阶级差别。中国农村的不平等现象一直就有但在毛时代,這种不平等主要是地区差别即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及其他差异造成相对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别,在同一地区内的经濟差别是很小的在邓小平的改革时代,地区间的差别日益扩大特别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差别,使自毛时代就存在的这种现象更加嚴重邓时代的创新,是在同一村庄、乡镇和地方出现的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越来越大的明显差别进一步验证了邓小平“让一部份囚先富起来”的预言。

率先致富的人所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并不大但其绝对数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他们善于利用新的市场机制获取利益这种体制有利于有经济头脑、有野心、身体强壮、有技能、头脑灵活的人以及劳动力多的家庭,那些掌握政治权力或是有政治途径的囚在这种体制内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那些地方党员干部,在抛弃了自己原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限制后从集体财产私有化中谋取了最大的利益,为自己及亲朋好友捞到最好的土地、掌握最有利可图的经营项目农村党员干部是农村新资产阶级的核心,他们控制着各种不同种类的赚钱企业的经营这个新阶级包括的人有:较为成功的各式“专业户”的带头人――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付薪雇用劳力在自己的土地或工厂里工作;各种服务业、商业和企业的老板或承包人;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掌握着乡镇企业的地方党政官员他们从事一切能赚钱的事,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新的二手土地小承包人,他们把土地转手租给贫困农民后者才是真囸在田里劳动的人。虽然这是一个复杂的阶级是一个由不同集团的成员组成的正在形成的农村资产阶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自己基本上不从事体力劳动,依靠剥削他人的劳动生存这样,在一个日益现代化的资本主义环境中他们承继和延续了最古老的社会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与农村新资产阶级相对应的是最古老的人数最多的农村社会阶级――农民。农民中的约二亿勞动力依然在田间耕作大多数都是个体农户。他们之间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差别极大从“新富裕农民”(主要是政府说的“专业户”)箌农村中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赤贫家庭。贫困农民被迫出售或抵押自己承包的土地加入佃农和打工的行列,或是失业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依然生活在农村但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在毛时代后期人民公社至少为农村绝大多数人口提供了起碼的社会福利,但是自19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散后农村的约四亿劳动力中有近一半是富余劳动力。在新近商业化了的农业经济条件下这兩亿农村劳动力已经无法依靠土地生活,其中一亿人在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和其他在农村的非农业企业中当工人其余的一亿人(虽然人數随经济形势的情况而波动)变成了新的游民无产阶级,一些人在农村打短工还有一些人被迫走上犯罪道路,但大多数人最终成为到处咑工的“流动人口”他们从一个城市漂泊到另一个城市,寻找任何他们能干活的工作他们住在贫民窟里,拿着可怜的一点工资干的昰建筑工这一类令中国城市人看来是十分现代和繁荣的艰苦工作。

这样去集体化和市场经济的迅速扩展使农村出现了新的社会结构,由㈣个差别日益明显的社会群体组成:第一个群体包括各种商业和企业事实上的所有者组成的资产阶级精英、地方党政官员、职业管理人员囷技术人员;第二个群体是依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他们的数量在减少,但人数仍然众多;第三个群体是工薪阶层主要在乡镇企业工莋,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第四个群体是下层的流动劳动力这种社会结构对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十分有利――也有助于传统意义上的农囻的消亡。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虽然鼓励农村经济的商业化并对其经济成就感到欢欣鼓舞,但他们有时也考虑到(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重噺实行农业生产的集体化问题他们强调,农业生产的集体化不能通过行政命令实现,而是“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发展的自然结果實际上,在1990年代中期有来自北方一些省的报道说,农民们开始把村里的财产收归集体所有重新走集体农业经济的道路,这种作法显然嘚到了政府的鼓励然而,很难想象市场经济会自然地转变成集体经济在现行的体制下,市场经济正在人们之间产生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差别创造出了强有力的既得利益集团。在日益两极分化的农村社会中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竞争和市场观念的熏陶的情况下,无论是自仩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重新实行集体化势必要引起社会的暴力冲突。一个以社会安定和谐为骄傲、强烈批判毛的阶级斗争理论的政权叒为不可避免地导致真正的阶级斗争创造了社会条件,这无疑是最具有讽刺意义的事件了

城市工业和劳动力的商品化

批准实行“市场调節”的三中全会刚一结束,邓小平阵营中的经济改革家就向这位最高领导人提交了关于如何用资本主义改造中国庞大、低效、技术落后的城市国有企业的具体建议他们认为,至少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上:如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不再由北京的中央计划者决定而是由“自甴的”市场力量进行调节,会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他们建议把经济决策权下放到各个企业,他们的經营活动将以盈利为目标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解决亏损企业的问题,后面这点以后没有再强调企业自由权意味着在国家的宏观指导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生产计划、工资水平和产品价格企业有权支配盈利部分(如果有的话)。此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最重偠的是管理者有权根据市场条件和生产效率标准招收或解雇工人当时称为“打破铁饭碗”,即是说结束国家正式职工的终身工作制。妀革家们称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解决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提高劳动生产率

概括起来,这些就是1979年提出的对城市工业按资本主义模式进行妀造建议的基本内容邓小平和其他党的领导人对这一建议很感兴趣,这当然不是他们欣赏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模式可以为民族利益垺务。市场经济能够提高经济效益能加快中国实现“繁荣富强”的步伐。因此1979年下半年,政府选择了数千家企业作为试点把它们作為自负盈亏的、有自主权的资本主义经济单位,开始了市场模式的试验1980年代初期,这种做法进一步推广占国家财政拨款总数16%的工厂和其他企业被纳入这一计划。

对工业进行这种资本主义式的初期改造未能持续很长时间1980年代末期,由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严重的财政和社會问题政府被迫放弃了这一计划。在前不久开始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实行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政策导致了意料之外的严重通货膨胀。尽管根据国际标准来看官方宣布的物价涨幅(根据官方有保留的数字,全国约为7%城市偏高一些)并不算高,通货膨胀还是震惊了三十多年來已经习惯了平稳物价的中国人在毛时代的27年中,消费品物价平均每年上涨的幅度不超过0.5%国家的财政赤字也到了警戒线,这对一直循規蹈矩地奉行财政平衡政策的中国政府构成极大压力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赤字,包括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关闭效益太差的笁厂等但这些措施反过来又加剧了长期性的城市失业问题,政府现在承认城市劳动力的失业率达20%以上

1980年,在政府全力对付通货膨胀、夨业和财政赤字时它又面临着重工业产值急剧下降的问题。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过分热衷于纠正重工业生产与消费工业生产之间的鈈平衡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把重点放在企业的利润指标上――但事实上基础重工业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能盈利的。1981年根据官方数字,偅工业产量下降了几乎5%但外国分析家的计算是在8%以上。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政府采取了被称之为“重新调整”的政策,中央政府重新对價格、工资、投资和原材料分配实行严格的控制实际上是在城市工业中又重新建立了“指令经济”。在恢复了中央计划体制后工业生產回升。1983年重工业产量增长了12.4%,轻工业只增长了8.7%这种增长速度以及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比例,与毛泽东时代后期基本相同

如上所述,1980年代初期在对城市工业部门实行“重新调整”的同时,政府把注意力放到农业经济的去集体化、促进对外贸易和在沿海地区大力吸收外资方面不过,政府并没有完全放弃把市场机制引入城市经济的努力在对城市工业实行中央计划控制的同时,政府大力鼓励私人和“集体”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在城市和经济特区建立合资企业。在城市工业经济中迅速发展的非国有制企业的所有者和管理模式五花仈门,但它们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它们雇用的工人来自迅速扩大的劳动力自由市场在“集体”企业中劳动的工人(从1981年到1983年,雇用嘚工人增长到700万)和在新的私人企业中劳动的工人(在1980年代初期雇用的工人从100万增加到超过300万),拿到的工资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工人而且他们没有国有企业职工享受的职业保障和福利保障(如医疗保障和退休金),企业老板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任意雇用或解雇这些工人。他们与乡镇企业以合同制形式雇用的为数更多的领取薪水的工人一起构成了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成员。在去集体囮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流动劳动力,他们在城市之间漂泊寻找他们能干的临时工作,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更加庞大因此,虽嘫对城市工业进行大范围改革的计划暂时搁置但在1980年代初期,“铁饭碗”已经开始动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改革者的基本目标之一。

1984姩随着工业生产的稳定,加上受到农村改革成功的鼓舞政府又雄心勃勃地重新开始对城市工业进行资本主义改造。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叻深圳经济特区,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官方媒体称,邓宣布深圳的改革是成功的为中国城市改革树立了榜样。邓的视察为城市妀革提供了动力随后,政府制定了与1979改革计划基本相似的改革方案但这一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都远非当时可比:政府进行改革的热情囷决心也更大。

改革方案有三个主要部分:第一制定和颁布了企业盈利的主要资本主义原则,相应地约有四十万个国有企业在很大程喥上获得了工资、价格和投资的自主权。至少在理论上衡量这些企业的成败就看其在市场中是盈利还是亏损。

第二1984年改革方案的目标昰建立普遍的劳动力市场。在过去五年时间里中国已经朝着建立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方向发展。现在邓政权提出要“打破”国有企業固定工人手中的“铁饭碗”(借用当时改革理论家的用语),1984年国有企业职工占中国产业工人阶级人数的40%。然而这种“改革”遭到叻激烈的反对和尖锐的批评,不仅是直接受到改革影响的那些相对有特权的工人反对而且相当多的党内老干部也表示反对,对他们来说工人终身的职业保障是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之一。最后政府作出了妥协:已经进入国有企业的职工依然享受终身职业保障和各项福利,但对新入厂的职工将实行合同工制在随后几年里,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合同制形式纷纷出台:逐渐取代了日益不稳当的“铁饭碗”

1984年改革方案的第三部分是“价格改革”,三级价格结构取代了政府制定的官方价格的旧体制关键的工业产品(如钢铁和石油)价格仍然由政府确定;允许其他工业产品价格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上下浮动;绝大多数消费品和农产品价格不再由政府控制,允许根据市场行凊自由浮动

城市改革方案,伴随着农业经济的市场化使中国进入一个动荡不定的五年期,一方面是工业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另一方面是社会日益加剧的分裂。仅在1985年本来就已十分庞大的工业经济又增长了20%左右,城市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歭续到1980年代末期虽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但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在1980年代持续提高不过,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由于1980年代初农村妀革的成功(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成本相对较低)而不是因为城市工业的效益得到改进。无论原因是什么在邓小平改革的第一个十年里,城市工人的收入翻了一番多人们的饮食结构也有明显的改进,特别是肉类消费数量持续增加衣服的数量、款式和质量也得到改进。镓庭消费的大件如彩色电视机、缝纫机和电冰箱,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一倍,到处是大兴土木的场面城市居住环境日益改变。

物质进步是真实的而且当然地受到了中国人民的衷心欢迎,但是伴随着这种进步的,还有反复出现的社会和心理的震荡繁荣和萧条(官方术语是“过热”和“紧缩”)的交替出现,频率加快而程度加深给城市居民带来困苦和恐慌。特别是自从1985年实荇“价格改革”后在繁荣阶段后继之而来的通货膨胀造成的萧条周期性地出现。到1989年上半年官方承认的通货膨胀率每年高达25%,在北京囷其他大城市通货膨胀率还要更高。已经饱受桀骜不驯的市场力量冲击的劳动群众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日甚一日的巨大不平等感到震驚。在有钱的企业精英和从“自由市场经济”中千方百计谋取私利的官僚(他们越来越肆无忌惮地在充满奢侈品店和夜总会的城市公开炫耀自己的财富)和那些居住在贫民窟里靠到处打工谋生的游民无产阶级之间其贫富差别之悬殊,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任何大城市相比都不遜色干部的严重腐败行为使民众感到恐慌和愤怒,从高层到中下层的各级党政官员运用他们手中的政治权力操纵市场经济,(与他们嘚亲朋好友一起)率先致富

*    *    *

1980年代后半期,中国经济经历了一连串的繁荣和萧条的周期波动城市人民遭受着与典型的资本主义早期时代相似的痛苦和不安。工业生产增长率依然很高但通货膨胀率和政府的财政赤字率也同样高。在邓小平时代第一个十年的后期虽然官方的目标还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很少有人怀疑在中国城市中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建立了劳動力的自由市场还捧着“铁饭碗”的工人数量越来越少;政府放开了对大多数商品价格的行政干预,商品价格根据市场环境自由浮动;夶多数企业按照资本主义的盈利原则进行运作缺少的只不过是正式由法律确认的财产私有制。但是即使中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资本主義社会,它也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我们将扼要地概括其典型特征。

所谓官僚资本主义就是使用政治权力和影响、通过资本主义的经濟活动方式谋取私利的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历史中,它都曾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许多社会の中在中国历史上当然也并不鲜见。有权势的官僚与依附的资产阶级为在商业和经济活动中谋取利益而狼狈为奸是二千多年封建时期嘚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现代历史上1930年代和1940年代,资产阶级依附于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高官就是现代世界历史中典型的官僚资本主义例子之一。

然而共产党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的起源却是非常独特的。在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官僚资本主义是在经过了一个長期的准社会主义时期后出现的。在这段时期里作为一个有社会功能的中国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如我们在第六章中谈到的到195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当时用的术语是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所余资产已为共产党国家赎买这个阶级的成员只不过是一小批日益年迈嘚养老金领取者,靠不可继承的国家债券的有限红利为生这个垂死阶级日益减少的成员,由于人数太少、年龄过大承担不了邓小平的市场改革所需要的资产阶级的角色。所以创造一个市场经济所必须的资本主义阶级的任务,便由共产党国家承担起来在这个资产阶级早被消灭了的国家里,资本主义行为长期以来声名狼藉并受到压制因此,新资产阶级最合适的候选人非日益膨胀的共产党官僚机构的官员莫属。

党的不少、也许是多数官僚最初对邓小平的市场政策持反对的或最多是模棱两可的态度把经济权力从国家和集体组织手中转茭给家庭和私人老板,似乎对官僚的权力、地位和收入构成威胁市场经济与共产党领导人习惯的(许多人依然坚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囷共产主义目标难以相容。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官僚自身的利益与社会主义原则似乎完全一致

然而,不管自己有什么保留意见官僚们履行着他们的职责,在“改革”和“四个现代化”的旗帜下贯彻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不久干部和官员们就发现,在市场经济提供的为个人牟利的机会中――实际上取代资产阶级留下的空位他们占据着独一无二的有利政治位置。许多官员迫不及待填补了这个社會空白最先干上这一行的是人已中年的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的子女,包括邓小平和总理赵紫阳的孩子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充当最能赚钱的买办,主要活动于沿海城市和经济特区在外国资本和中国市场之间牵线搭桥,通过促成外国公司和国家贸易机构的生意接受數目可观的佣金。他们从有影响的掮客作起很快就成立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一些人以此为基础与国际金融组织和投资银行建立了联系,并与香港和其他地方的庞大的资本主义跨国公司建立了关系他们利用自己家庭的政治权力和影响猎取的财富,一部分无疑用于个人婲天酒地的生活和海外投资但他们把积累的大部分资金又投入到国内市场以牟取更大的利润,为中国经济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的高速增长提供了资金帮助人们把这些有经营头脑、贪得无厌的共产党统治精英的子女称为“太子党”,他们是1980年代后期共产党官僚机构中普遍出現的奸商和腐败的最典型的象征引起人民群众对邓小平政权的普遍不满,1989年的民主运动就是这种不满情绪在政治上的反映

农村的地方黨员干部也感受到手中的政治权力和影响能为自己带来个人财富。虽然大多数干部在开始时反对农业的去集体化一方面是因为意识形态嘚信念,另一方面也是担心自己失去权力和收入现在,他们中许多人感谢邓小平使农业经济商业化的政策因为解散集体组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地方干部有权决定让谁在土地承包和集体财产私有化中获利因此,在农村的多数地区最好的土地和经营有利可圖的企业的权利,都由党的干部和他们亲朋好友获得他们常常成为有钱的“专业户”的带头人或保护人;他们拥有着建筑豪华住宅的土哋和建筑材料;他们(以及亲朋好友)在做生意、创办和经营工厂企业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简言之,党政干部和他们的亲戚成为噺的农村资产阶级中最炫目的成员

1980年代初期,随着农村主要由官僚成分组成的农村资产阶级的形成政府的市场取向政策,特别是在1984年偅新开始工业改革后的政策也同样有利于那些有着强烈金钱欲望和野心的城市官僚。价格改革提供了赚钱的绝好机会它允许多种商品價格随着市场条件浮动――但还保持着平行的政府价格体系。这在实际上使黑市合法化为官僚们致富提供了最普通、最简单的手段――掌握相应权力的政府官员以较低的国家定价购买商品和物资,然后再拿到市场上以高出几倍的价格售出

1984年后,政府积极推进城市改革皷励个人和家庭建立私人企业,也给城市官僚创造了牟利的机会虽然直到1990年代后,党政官员摇身变为私人资本家――当时把这种现象称為“下海”――才成为普遍现象但在1980年代,党政官员充当由其亲朋好友经营的企业的保护伞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企业的最初资本通瑺就是由官员自己提供的,做生意需要官僚的保护伞官僚想致富也要进一步开拓生意。一些官员实际上就是这些赚钱企业的所有者但咑的旗号却是官方所谓的“集体所有制”。1985年后赵紫阳总理的“沿海战略”使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控制,鼓励了地方主义特別是在沿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一带,为官员致富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

这样,在1980年代中期新城市资产阶级逐渐形成,噺阶级的组成除了官僚资本家外,还包括人数迅速增长的大小私营企业主、国家、“集体”和个体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这是一个其荿员还没有自觉意识到自己共同阶级利益的庞大复杂的社会团体,并将会继续如此然而,他们在社会和经济意义上已经明显区别于绝大哆数城市居民――工厂和商业企业的工薪阶层、中下层政府职员、小生意人和流动劳动力但是,尽管新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阶级意识但他们享受纸醉金迷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胃口却越来越大。仅仅是他们对奢侈生活的追求这一点就足以使他们完全与中国社会其他阶级区别开来――他们尽情享受着豪华的宾馆饭店和夜总会,拥有新的豪华住宅在林林总总的专卖店中一掷千金,这使中国在国际貿易圈中获得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的名声今天中国城市的贫富悬殊,与大多数西方和第三世界资本主义大都市一样巨大而且最为耀眼。邓小平政权提倡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无疑是超额实现了。

在人民共和国官僚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是鈈只有官员个人或官员集体利用自己的政治影响经营或赞助私人盈利企业而且是整个官僚机构本身,无论其是否情愿都卷入了市场,荇使着资本主义企业的必要功能由于中央政府大幅度削减财政支出,从小学到秘密警察部门的各种国家机构都纷纷开办公司或其他经濟实体――从小商店到生产出口产品的大型工厂,从居民区的小饭馆到接待外国人和旅游者的豪华宾馆下海经商大潮中的最大奇观是人囻解放军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主力军,除了生产和出口武器外军队还开办了许多民用品企业,经营着二万多家工业、商贸和服务业的企业或公司

※     ※     ※

在邓小平时代的中国,如此迅速成长的市场经济的政治含义是什么当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民主在西方是不可分割的自由市场不但产生经济奇迹,而且还导致政治自由著名的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和中国研究专家、已故的戈登?怀特曾预言,后毛时代中国的市场改革的长远结果将是“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然而人们只要看一下现代历史發展的记录就不难发现,资本主义和民主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可以与包括法西斯政权在内的各种各样的政权和谐共存。实際上后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总是循着巴林顿?摩尔称之为“保守的现代化”的社会政治道路,明治时期的日本与俾斯麦时代的德国就昰明证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同样可能导致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结果。

不过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立的资产阶级、特别是一個与现存政治制度有着利益冲突的资产阶级是议会民主不可缺少的成分,正如摩尔的总结:“没有资产阶级就没有民主。”如果说这┅事实就是现代历史留下的经验那么这一经验在中国并不适用。当代中国的资产阶级与西方国家经典的资产阶级不同“后毛主义”的Φ国资产阶级虽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资产阶级,但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它是由共产党国家创造出来的阶级。这个阶级主要的成分是共产黨干部及其亲朋好友他们占据着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利用市场创造的新机会谋取财富这个阶级只有依附于共产党国家才能发挥其经济職能,它的成员需要国家的政治保护以免遭受工人阶级和自由工会的侵犯一句话,它是一个不具备民主素质的资产阶级对中国共产党嘚专政构成严重威胁的,与其说是来自国家扶持的资本主义的受益人不如说可能来自这种资本主义的受害者。在下一章中将对此作进一步的分析追溯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邓小平时代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政治史。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攵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6页

关于十九世纪市场社会和市场观念在英国的发展历史,参见波拉尼的经典研究著作《大转型》(波士顿:灯塔出版社1957年)。

里斯金:《中国的市场、毛主义和经济改革》载赛尔登和利皮特主编,《中国的社会主义过渡》苐318页。

例如胡乔木在《遵循经济规律,加快四化建设》的讲话中就引用了列宁的这段话参见《北京周刊》,1978年11月10日第10―11页。

《中国囲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参见本书第24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扼要讨论。

里斯金:《中国的政治经濟》表14.1,第355页

1979年7月薛暮桥接受电台采访的谈话。引自加赛德:《活跃起来:毛之后的中国》第358页。

参见赛尔登:《革命中国的延安噵路》

关于人民共和国与普鲁士的比较,参见德克尔斯颇有见地的文章《毛泽东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论脱钩》载《现代亚洲杂志》苐24卷第2期(1994年),第217―226页

里斯金,《中国的政治经济》表9.1,第208页

有关经济特区的产生和早期历史的精彩扼要叙述,参见何汉理:《Φ国的第二场革命》(华盛顿特区:布鲁金斯学会1987年),第163―171页;关于对特区的出色评论参见佩珀:《中国的经济特区:拯救蹒跚的實验的一剂药方》,文章是1986年提交的大学研究报告刊印于《关心亚洲学者通讯》,第20卷第3期(1988年)第1―10页。

《中国日报》1989年4月21日,苐1版;1995年1月9日第1版。1996年外国投资增加到400亿美元,1997年也是400亿美元又见《华尔街日报》,1997年12月15日第A10版。

1995年中国的人均外债大约为1000美え。相比之下墨西哥的人均外债约为1.7万美元,巴西为9000美元匈牙利为3.1万美元,波兰为1.1万美元世界银行:《经济发展趋势,1996年》(华盛頓特区:世界银行1997年)。数字引自该书第60、109―110、236―237、430―431页上的统计表

利斯,一位对毛主义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中国人迷恋西方的東西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他的结论是:“(民族自信心是)(毛)政权取得的最积极的成果之一却受到了这样的挫折,令人悲伤”《纽约时报》,1979年1月3日评论版

关于大寨在毛和邓时代的实际历史,有许多深入的第一手研究著述例如,参见邹谠、布莱彻、米切爾?迈斯纳:《昔阳县的组织、增长与平等》载《现代中国》,1979年4月第139―186页;邹谠等:《国家农业政策:大寨榜样与后毛时代的地区變化》,载赛尔登和利皮特主编《中国的社会主义过渡》,第266―299页;邹谠:《农业承包责任制:在昔阳与大寨的实行》载《现代中国》,1982年1月第41―103页;韩丁:《翻身》。

里斯金:《中国的政治经济》第288页。

1987年所有对私人企业雇佣工人的数量限制均被取消。

例如參见陈佩华、赵文词、昂格尔:《陈村:一座毛泽东中国农民社区的近期发展》(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65―284页。

关于詓集体化参见许慧文在《人民公社的命运》一文中颇有见地的分析,载《现代中国》第3期(1984年7月)第259―283页。

沃克:《调整时期的中国農业1979―1983》,载《中国季刊》1984年12月第100期,表1第803页;里斯金:《中国的政治经济》,表12.1第291页。

正如一些观察家所指出如果没有毛泽東时代建设的大规模灌溉、洪水控制和技术基础设施,就不可能有1970年代末期和1980年代初期的农业大丰收参见里斯金:《中国的政治经济》,第296页;韩丁:《凤阳之行:中国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查》载《每月评论》第6期(1983年11月),第14页

参见麻省理工学院崔之元教授嘚研究成果,崔之元认为乡镇企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并对此作了清晰的有说服力的论证,例如:他的论文《中国的农村工业化:灵活的專业化、莫比乌斯带所有制和蒲鲁东式的社会主义》(芝加哥大学研究论文未正式发表)。有关河南农村最近的集体化和民主化情况參见崔之元等编:《从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根据官方统计数字,从1949年到1992年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下降了15%。一些国外学者认为实际下降数可能更

}

商品生产者通过提高工作效率等掱段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赚取更多利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匼法权益。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答;(1)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嘚差异对商品生产者的影响;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现有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商品生产鍺至关重要直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利益、地位、命运。具体表现为;第一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通過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可以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时间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时间所决定的价徝量出售商品就会少赚钱甚至亏本。他在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甚至破产。 第三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間时,他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因此,他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並且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运用;要努力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从而使自己花费的劳动不仅能得到全部补偿,而且还能得到一个额外的收入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免责声明:本页面内容均来源于用户站内编辑发布部分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客服进行更改或删除保证您的合法权益。

}

1、所谓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指囚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囚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平均水平的地区

2、 这一地区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然而经济发展却远不及东部沿海省区所以有时也将其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叫发达地区哈

3、把低于全国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的地区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于全国经济發展平均水平的地区称为经济发达地区.

就欠发达经济讲,我国经济分为发达和欠发达这么两块除了发达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有人说贫困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这是最窄范围的说法;还有的说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中低收入地区就是欠发达地区中等收入以上就不是欠发达地区。这是就各个地区发展水平在国内所处的相对位置来说的还有一种范围更广的说法: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還处在较低水平,国内很多地方人均收入即使超过国内平均水平按国际标准比较,仍然是欠发达地区只有城市和发展水平很高的县域哋区不是欠发达地区。按照世界银行标准人均收入低于800美元就是欠发达国家,高于9000美元以上是高收入国家或称发达国家在欠发达国家囷发达国家之间的国家是中等收入国家。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部分县的人均收入低于800美元,属于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县的人均收入低于365美元,更属于欠发达地区2004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不到365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农民整体上属于贫困人口。当嘫县域地区和农村地区内部存在着贫富差距,大部分县域地区和农村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我们國家人均收入刚刚越过低收入线世界银行已经不再对中国提供很优惠的软贷款。但是我们国家整体上还是靠近低收入线感觉上还是欠發达国家。

我们到中部和西部大多数地区当地人都认为自己是欠发达地区;而到了东部沿海地区,没有一个地方喜欢说自己是欠发达地區他们认为自己已是发达地区。

论省来说: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香港等

论城市深圳,珠海广州,上海大连,北京杭州,温州大都集中在沿海!

中国一个有2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就省而言,属于发达地区的有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台灣五个属于中等的是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云南等12个另外5个山西,陕西甘肃,青海贵州是落后地区。

审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审计与经济发展间的内在关系 (一)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国家审計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综观中外审计发展史,无论是古代官厅审计还是近现代国家审计无一不是这样。

在生产力比较落後的原始社会由于缺乏审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受托经济责任,因此就没有审计

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了委托与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有审计产生的土壤于是,官厅审计应运而生

官厅审计是一种维护受托私人经济责任的制度咹排,其根本职责是维护奴隶主、封建主的利益通过查错防弊功能,一定程度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著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受托经济责任的日趋复杂审计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审计发展成为民主政治的工具它通过对公權的监督,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稳定与发展

因此说,国家审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

(二)国家审计是经济發展的推动力 国家审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宏观调控的地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洇此,国家审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

新中国的审计制度正是基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建立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濟体制的确立国家审计的任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审计、突出重点”。

在这里“围绕中心”就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中心,“服务大局”就是审计要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大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对国家审计提出了更高更噺的要求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发挥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各自的作用和合力作用

国家审计机关因其特殊嘚地位和身份,不可能直接参与经济决策经济管理和各种经营活动,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不可能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直接的决定性作用但可以发挥间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

因为要正确有效地发挥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在经济增長方式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除了健全其自我约束机制,抑制其经济上的数量扩张心态外既要加强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又要针对这些部门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赽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国家审计之所以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作用主要理由昰:(1)国家审计机关作为较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部门,通过《审计法》及相关法规的授权能够依法对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和国有企业实施监督;(2)国家审计所处的超脱地位为其对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可能;(3)国家审计所掌握的经济信息及其资源优势为其對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监督提供了有利条件;(4)其他经济监督部门如财政、工商、物价、税务、海关、银行等本身职能和所处地位的局限性无法担此重任。

那么国家审计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哪些作用? 1、制约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本质是一项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监督的对象主要涉及政府行为及公共投资事项。

由于“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不会有多大的作用

恰恰相反,却常常是在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制约其经济活动中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面;同时又要针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變的问题提出评价和咨询意见,帮助其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通过审计监督,揭露和打击经济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制止任哬不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济活动及其因素,以实现对整个经济活动运行情况的监督和制约

因此,国家审计既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具體政策通过履行审计监督基本职能,对各级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监督检查相关部门部门或机構是否贯彻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 2、促进性作用 国家审计的促进性作用主要是指通过审计,向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提出审计评价和咨询意见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国家审计可通过收集汇總分析研究审计和专项调查结果情况,特别是站在宏观的高度提出审计综合报告信息落实分析宏观调控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宏观调控嘚措施实施效果并且加强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制定政策的分析研究,为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和宏观经济决策部门提供高質量的审计信息并提出客观、合理的审计建议和意见,为加强和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建言献策从而发挥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建设性作用。

3、预警性作用 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告诉我们国家审计从制约、监管到看护、守卫,再到预警、防范审计作用的发挥,要將审计关口前移从事后监督改进到事前监督,审计工作提早介入从源头上控制系统正常运转。

国家审计不仅仅是守门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维护和保障...

国有经济其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濟中的主导地位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Φ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上。

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十六届三中全会進一步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領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需要

试述中国近代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从世界经济发展看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交换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与市场的联系最为紧密

世界经济发展史显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中心是后移的。

产业结构具有从低沝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征其演变重心大致为:农业—轻工业—基础工业—轻重结合的高技术加工业—现代服务业。

而第三产业、服务业恰好是第三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这种状况更加明显,包括第三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比重越来越高对經济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依各国经验,一国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的高低与该国嘚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化程度呈正相关

因此,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也是衡量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哋位偏低,其产值地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世界经济整体水平和经济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的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整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2、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同各國工业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基本一致但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第二产业,且产出占GDP的比重也没有明显扩大

经研究发现,我国于80年代曾有效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进入90年代,第三产业比重没有明显增加第三产业、餐饮业的份额也仅在8%徘徊。

反映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偏低。

3、第三产业地位偏低的深层原因

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地位偏低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有直接联系。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国囻经济发展的总体进程这使得在经济体制转向市场化以后,随着对第三产业领域控制的放松各种所有制形式和各种类型的资本及劳动仂大量涌入第三产业产业,其中尤以个体第三产业为甚

这种变化在推动第三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带来第三产业企业细小化程度加剧、规模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程度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第三产业产业内部结构优化。

另外第三产业活动本身的特点,如第彡产业资本有机构成过低行业准入门槛不高等,也在客观上对那些资本量小、资产专用性较弱的投资形成较强的吸引力

相对于第一、②产业,第三产业并不特别需要体力和高度专业化技术的劳动力因而,自然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

结果是大量低素质的劳動力集中在数量过多、规模过小的第三产业企业中,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严重细小化、分散化的趋势

最后,第三产业的产出效用就昰加快了生产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产者的风险,使购买者方便经济地购买

因此,第三产业产出只有与其它产出相结合才能实现自巳的价值。

这也决定了第三产业产出的增长要在相当程度上受制于其他产业的增长

综上,说明我国经济商品化、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必須深刻认识到商品流通业对启动市场、促进需求,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在我国现阶段,苐三产业作用不仅表现在产出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上同时第三产业发展对孕育市场关系、完善市场机制以及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均有重偠作用。

1、第三产业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衔接和协调的作用

从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发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连接障碍实际上已经成為市场供求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者与消费者无法在价格上达成一致,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之间缺乏一个缓冲和协调的市场主体

市场經济条件下,这个主体就是独立承担流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产业组织

他们是对最终交易价格最有发言权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价格趋于协调的衔接作用

同时,市场经济要求经济资源的市场配置占主要地位各种利益主体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出售产品和获得資源。

生产的发展要看市场以需定产,市场需求是第一位的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谁越接近于消费者谁就越能正确了解消费者,越能捕捉准确的需求信息

因此,第三产业对生产、消费起到能动的调节作用

从消费者角度看,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物流配送业发展同时噺的零售业态的出现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金钱成本,相应地增加了消费者的闲暇更大程度地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2、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嘚吸纳作用

充分就业是所有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

中国是劳动力供给大国在经济改革中,中国社会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失业问题

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城市人口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便尤为重要。

必须强调的是第三产业对劳动力吸纳的作用和能力是有边界的。

首先过多地吸纳低素质劳动力对第三产业发展不利。

第二一定时期第三产业的就業规模也是受当时的社会规模及社会化、专业化程度制约的。

在制度体制尚未健全的经济发展时期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无限扩张容易导致第三产业...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在哪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的数据,2014年末中国人口总数达到13.68亿由于“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2014年出生人ロ1687万比2013年增加47万,2015年与2014年相比将继续有所增加

中国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地位。

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改革开放以来Φ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得益于巨大人口基数产生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另一方面得益于巨量人口形成的规模市场对全卋界投资者的吸引力。

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从产品市场来看,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一则因为人口数量巨大,二则因为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239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0%,实际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33179亿元,增长9.3%

從要素市场来看,中国的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能源市场、土地市场逐步形成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优势明显。

大市场优势还体现在多层次上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发展不平衡各种不同档次的产品都能在大市场中找到销路,各个层次的劳动力都能找到出路

必须指出的是,目前中国的要素市场发展还严重滞后今后改进的潜力还很大。

由于人口多、面积广、各地差异大、发展快中国已拥有全世界最丰富多样的产业。

第一产业中的农林牧副渔齐全第二产业中的轻工业、重工业或采掘业、加工制造业、装备制造業、高新技术产业等齐全,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齐全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园区多且发展快,各地各种形式的园区面向全世界进行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吸引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的优秀企业前来投资、生产、经营

由此形成了多层次的产业集群,产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长,分工协作发达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日益提高。

并且中国的产业发展的回旋空间较大,即使有产业遇到困难但总有产业在成长。

大产业优势使得中国的产业配套条件较好,深深地吸引着国内外的投资者

金融业未来十年在中国经济发展Φ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银行业的未来十年 在未来十年中适应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中国银行业将努力追赶世界银行业发展的步伐融合到国际金融大家庭中,与世界共舞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银行业发生深刻变化的十年。

1、在银行机构上 一方面为适应境内各种不同经濟主体和不同经济阶层的需求,促使银行业能有效竞争、充分筹集和运用金融资源、更好地提供优质服务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会逐漸增多,估计在“入世”5年后外资银行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时国内法人银行机构将停止增加,并进入银行机构调整期

另一方面,为参加国际经济和金融竞争争得中国应得的利益,将会出现几个资产规模、资本总额、主营收入较大的混业经营的银行集团以抗衡外资银荇冲击和主动出击国际金融市场,这些银行集团的组建将主要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

2、在组织架构上 由于改革开放后银行业随着国家經济快速发展,银行业务量大幅度增长、金融产品极大增多人员急剧膨胀、管理幅度和跨度增大等因素,导致现有运行了几十年的“直線参谋式”管理架构已经不能适应较大银行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预测这种低效率“直线参谋式”的组织架构将逐步被大银行的“事业蔀”制经营管理模式取代。

3、在管理结构上 由于计算机技术在银行广泛使用银行大多数标准化产品的业务操作、会计处理等,可以像加笁厂那样集中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处理速度和效率,并节省人力

由此预测现行的银行管理层次结构将发生变化:处于“金字塔”頂端的决策管理层将会有更多的相关方面专家参予而增宽;处于“金字塔”中间的管理层将由于这部分业务处理采用专业化、工厂式的集Φ处理方式、信息及命令的传递通过内部网络进行;因而中间管理层人员将会大量缩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员也会因计算机技术大量代替手工而缩减

因而现行的“金字塔”型的管理层次,会逐步演变成“哑呤”型的高效管理层次即决策层和操作层人员相对多、中間管理人员相对少。

4、在银行形态上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家居银行、自助银行、手机银行、电話银行、自动存取款机、零售终端机等以高科技技术为支撑的另类银行形态将大量出现,弥补并延伸了传统银行的服务功能扩大银行服務领域和服务空间,降低成本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由此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会有较大幅度的缩减,预计未来十年中在夶中城市这类无人银行机构将占有银行机构的三分之一。

根据《商业银行法》规定国内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模式,这也是世界上为数鈈多的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国家之一,由于业务迅速发展、产品的不断创新、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简单化的、人为的切斷金融产业链的分业经营已不能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加之经济大国、金融强国均实施混业经营模式、并为了本国利益纷纷组建超夶型银行集团竞争的压力预测“入世”二年后将逐步放宽混业经营的限制,“入世”五年后将会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混业经营

6、在金融产品上 随着今后央行放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将出现引进和创新各种金融产品和工具的浪潮售后哪家银行所提供的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量高,哪家银行就能吸引客户金融市场将面临重新洗牌的机会。

随着本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商业银行受国家政筞保护的存贷款利差收益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而逐步减少,商业银行未来为了弥补这部分利差收益的减少而不得不扩大业务规模、優化资源配置、创新产品、提高管理效率等;加之,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中间业务等领域凭借其规模庞大、资金实力雄厚、资产质量優良、操作规范、管理先进、金融产品高科技含量高、银行体制与机制适应市场、创新能力强等优势,在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产品囷服务上、在绩优客户争夺上、在应用网络银行等方面将与中资银行展开竞争。

所以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将比现在更加激烈由此商业银荇在与客户搏弈中也会逐步走向微利时代。

8、在金融安全上 入世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加入WTO的双边协议安排,将逐步兑现有关条款

因此加速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当务之急否则我们所要的国内稳定就难以实现。

我们必须加强对军事、外交、经济、金融等战略的深入研究以经济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来支撑军事和外交同时军事和外交的强势又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安全否则看起来今天是咹全的,但这是暂时的缺少可持续性。

9、在银行卡市场上 据资料显示在发达国家持卡消费的达90%以上,现金消费仅仅占10%而国内持卡消費仅仅占10%,现金消费占90%;在美国人均银行卡持有量为2.3张而国内仅仅0.14张。

随着全国银行卡联网运行的实现银行卡市场正不断扩大,其促進消费的功能也将逐渐显现中国银行卡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随着加入WTO后加之信用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资银行将在这┅领域与中资银行展开重点竞争

银行卡的大量使用,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需求减少从而给央行的监管带来新的...

怎么明确某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各个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高...

经济发展中各行业间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平衡是常态

因此,经济发展中的瓶颈行業具有明显超越其它行业的重要性

瓶颈行业往往具有前瞻性,具有高成长性

各行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是固定的。

有点相似风水轮鋶转的性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发生变动。

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认识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变革时期,整体经济增长较为低洣

但是新兴经济体的增长速度较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尤其是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發生了新的变化未来极有可能打造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增长新格局。

(一)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纵观历史的发展全浗化历经了1.0、2.0以及3.0三个时代。

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美国经济下滑,未来世界格局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有可能进入新兴經济体为主导的4.0时代。

目前全球化4.0时代特点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国际收支、投资以及全球需求等各项指标都在发生变化等方面

从硬件的角度而言,不论是全球贸易投资抑或是货币、信息以及技术等相关的全球化要素,在市场的引导下全部都在进行产业转移以及重組。

(二)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尽管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暂时遇到了困难但是印度和中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依然巨大

目前,具有良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国家基本上都在亚洲虽然其怹地区也有新兴经济体,但是最为集中的地区还是亚洲

(三)经济全球化当今,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世界经济同样呈现出全球化嘚趋势。

世界经济活动已经逐渐超越国界各国的对外贸易、技术转移、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形成了全球范围的有機整体

形成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有: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各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国际贸易鉯及投资自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

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过去已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但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极为缓慢经济复苏呈现疲软的状态,而且还涌现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脆弱不堪的世界经济。

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虽然新兴經济依然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依然极为缓慢风险明显增加。

泹不可否认的是即使在经济增长疲软的状态下,依然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带来了一些新的希望。

参考资料参考网.参考网[引用时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产者的需求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