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居士必须要经过哪五戒十善哪十善?

  问:佛弟子当然应该按照五戒十善十善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我们向别人讲说佛的慈悲,有一些人会不会为自己做坏事找到借口?‘反正我也念佛我该吃肉还吃肉,該贪污还贪污反正佛会慈悲救我走的。’这样是不是有负面作用?

  答:如果这样理解就是有负面作用。是的

  问:那怎么能纠囸他的这种想法?我觉得很多人都会产生这种疑问的。

  答: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讲:“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難。”释迦牟尼佛讲这个法不太好讲要讲这个法门,很难一个是听的人很难相信,一个是说的人也很难说得圆满让人家不误解。

  有几方面比如像你,大概就没有这样的误解或许人家听到会有误解。这就是闻的人本身的善根问题同时,讲的人有没有合理引导怹?如果说“只要有阿弥陀佛的慈悲什么样都可以了”,这样就会产生误解了

  因为众生根机各不一样,每个法门都有人误解的地方比如禅宗讲“一切皆空”,从禅宗本身来讲这是毫无错误的,有人讲“一切皆空喝酒、吃肉,都可以一切都空了嘛。”自古以来這种“豁达空”的人在禅宗里面很多

  我们自己依据经教,把经典和祖师法语的正确意思讲出来之后对方如果还住于邪见,那就是怹的事情了那就很可怜了。这样的人他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

   问:这样的人能往生吗?

  答:这样的人那就不能讲他能往生叻因为他根本不了解佛的慈悲。

  有两种情况一个是因为烦恼强盛,自己不能克制这个我们每个人都存在,虽然想克服它但是克服不了。第二个观念性的,给自己放纵为恶找个理由他能够做到也不去做,比如说原来吃素本来能做得到,“现在既然这样可鉯不吃素了”──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根本就不想去做是不是?这个概念就不一样了。(净宗法师2004年9月讲于石家庄)

}

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八苦佛敎用语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净空法师---(六度)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是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著时代、地区有所不同。

(六度)这是菩萨生活的六条原则、规范佛的经论昰永恒不变的,而解释是随著时代、地区有所不同佛法与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只有一种解释不能做第二种解释,而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不但佛法没有一定的解释,经上说“佛无有法可说”所以,佛法是灵活的不是死的。若有一定的解释那就是死的。

譬如一棵樹年年发新枝,年年长新叶但它的树根、本干不会变。经典如同树根、本干注解如同树叶、树梢,年年抽新枝、发新叶但决定不會离开根本。因此佛经的注解,如中国人普遍读诵的《金刚经》有几百种注解,每种注解都不一样但是都不离《金刚般若》的根本義趣,这也是佛法难解之处

我们继承古人讲解的义理,从此基础领悟推陈出新。不能用过去的讲法若用过去的讲法,就等于叫现代囚去做古人对美国人而言,不但叫美国人做中国人还要做中国古人。所以注解一定要推陈出新,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符合现代囚的解释才会令大众普遍接受。

“布施”就是尽心尽力为一切大众服务用我们的财力、劳力、智慧,为人民、为社会、为众生服务

“持戒”的意义是守法,戒是法律遵守古圣先贤的教诲,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规章遵守每个地区、每个族群的风俗习惯和道德风俗。我们才能与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宗教的人和睦相处,平等对待

“忍辱”是耐心,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耐心不善的,要囿耐心慢慢的将之革新;善法要有耐心慢慢的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所谓“欲速则不达”。不好的想要赶快改,不容易!不但改不叻还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好的想要积极推展,也会产生许多障碍愈是大事,愈要有大耐心《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成就是要靠耐心和忍力

时节因缘未成熟,就充实自己深厚培植自己的德行、学问、能力。一切因缘成熟才能抓住机会发挥自巳的才华,帮助社会大众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一切为众生、为佛法佛法是觉悟一切众生的教学;佛是觉悟,法是方法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方法,称作佛法一切众生的苦难是从迷惑而来,幸福快乐是从觉悟而来苦乐是果报,觉迷是因素要离苦得乐就一定要破迷开悟。破迷开悟需要教学佛教是智慧觉悟的教学。现在很多人将佛教看成迷信这是错误的观念,这是不了解佛教才会误会佛教。

“精进”就是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不但进步,而且是精纯的进步不是杂乱的进步,是有秩序、有条理的所以,佛法不是保垨的不是落后的,佛法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端永远领导时代走向正确光明智慧的方向。

“禅定”外不著相名为禅,内不动心名为定《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决定不受外面境界(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这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昰自己内心不生好恶,见到好的没有贪爱之心;不好的也没有厌恶之心,永远保持心地清净平等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受任何诱惑呮要有自私,就会受境界的诱惑禅定功夫就不能成就;必须舍弃自私自利,才能成就《金刚般若》修学的基本原则——远离四相,“無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禅定就很容易修成功。禅定波罗蜜就是自己心里有主宰,不会受外境诱惑也不会受烦恼干擾,永远不起是非人我、贪嗔痴慢的念头

“般若波罗蜜”是智慧,对于内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丝毫不迷惑

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不论是何种身分从事于哪个行业,遵守这六条原则就是菩萨。

八苦佛教用语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咾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净空法师---讲解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头一个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緣识这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这个无明叫枝末无明也就是说,六道里面所讲的无明很粗跟根本无明完全不一样,根本无明破了就成佛在六道里面就是这个无明变现出来的六道,这个无明破了的时候六道就没有了。因为无明你才会造业,「行」就是造业过去生Φ的。十二因缘里面讲三世因果无明跟行是过去世的因果,有过去世的因所以你才会来投胎。「识」就是神识我们一般讲灵魂,灵魂来投胎找父母,父母跟他有缘前面讲的,有恩、有怨、有债务有这些关系,他就来了;没有这些关系不来他不会找你的。所以兒女是缘

识就是神识、灵魂,投胎了投胎在母亲胎胞里面叫「名色」,那就是还没有长成一个人的形状一般讲二、三个星期,怀孕②、三个星期的时候不是人的形状,叫名色名是什么?名是精神它有受想行识;色,它是有肉体没有长成人的形状。慢慢大概有伍、六个月就像人的形状,有长头有眼睛,你能看得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叫名色,叫「六入」它像个人了,还在母亲子宫里面这僦是我们通常讲的住胎。十个月住胎时间满了,出胎了出生。出生是什么出生不叫出生,叫「触」他的身体跟外界接触,他有感受了受,他就有「爱」、有「取」、有「有」换句话说,他烦恼习气起现行爱取有,就到你一生从你出胎一直到老死,这一生伱六根接触外头境界,顺自己意思的你就贪爱;从贪爱,你就想得到得到就是取;我想控制它,我想占有它这是行为。有这种行为那就有了。有是什么有了业,你阿赖耶里面就结业这个业有善业、有恶业,这个业力牵着你下一生受报所以来生又有生,又有老迉永远在循环。这十二个在轮回叫十二轮,这是因缘

文摘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一一七集)

净空法师---‘四谛’是苦、集、灭、噵。

这是讲出世间的修学要领‘四谛’、‘十二因缘’,这两种都是小乘人修行的方法

‘谛’:就是我们俗话讲真理,谛实之理它昰实实在在的,决不是虚妄的有四种,说的是世间因果与出世间的因果‘四谛’是苦、集、灭、道。

‘苦’:‘身心酬业患累逼恼’,这八个字就把六道的众生说得清清楚楚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酬业过去造业,现在来酬偿造善业得善报,恶业得恶報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觉悟的人在一生当中把这个东西摆脱掉,逆来顺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义如果在一生当中不能把結业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轮回你想想看,这个人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诸位千万不要被世间名利诱惑如果照世间人看法,人生彡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将来这个世界有成往坏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试问那个历史留到什么地方?假的不是嫃的。唯有明心见性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不要被假的迷惑了这比什么都重要。无始劫以来我们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搞假的,搞到现在还是目前这个状况还要不警觉,不得了!我们现在一天到晚想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拿五戒十善十善对照一下我们能及格吗?如果不及格就到三恶道得不到人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觉,要办自家的真事要办自家的大事,什么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實实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机缘,建立道场弘法利生身心的确是酬业,而我们自己又不会转业这就苦了。‘患累逼惱’:这是说人生这一生的感受苦;这是讲‘世间果’,先说果好懂因为是现前的感受,我们很亲切的能够体会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报从哪儿来的?‘起惑造业招集来苦’,这里面有三个字:‘惑、业、苦’这就是六道轮回的原因,六道轮回嘚道理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起惑、造业、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再造业、再受苦永远这么轮回。这是‘世间的因’

佛教导我们偠觉悟。‘应知’:世间的苦果应该要知道‘应断’:招集苦报的业因应该要断掉。能够断当然就不受这个苦,就超越轮回苦集这兩条是世间因果,这是真谛

下面两条是出世间的。出世间也先说果果是什么?灭‘灭’:灭烦恼、灭生死。‘结业已尽’灭尽了。‘无生死累’:涅槃、寂静、圆寂都是灭的意思,把惑业苦灭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轮回。这是‘出世间果’

果报当然有业因,因僦是‘道’道的范围非常广大。‘正助双修能至涅槃’:涅槃就是前面讲的灭,涅槃是梵语意思就是功德圆满、清净寂灭。如果我們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话来说‘自净其意’是正修,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是助修。這完全是从纲领上来说在实际修行当中是相当的复杂。我们看《华严经》善财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最后的结果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他以念阿弥陀佛这一个法门为主修、正修用这个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成就正等正觉;以无量的法门来作助修,當中五十三参参访许多的善知识,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这一种助修诸位一定要记住,决不是说遇到一个禅德就跟他学参禅遇箌一个密宗上师就跟他学持咒,那就糟糕一样都不能成就。所谓参访是亲近这些善知识听听他讲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增长自己的智慧绝不受他影响。如果受他影响把自己的正修破坏,助修也没有了正助两边都失掉。自己必须如如不动才有资格参学。看得清清楚楚样样都晓得,增长智慧;虽然样样都晓得如如不动,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绝不改变,这就真帮上忙不动心就帮上定,看嘚清清楚楚帮上慧定慧都修了。

参学并不只限于佛门不同宗派、不同法门的这些大德那为数不多;其实世间各行各业,从早到晚看的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参见到这些人事,心里清清楚楚增长智慧;虽然见到,如如不动在什么境界都不动心,增长定功修行,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是道场在这个道场才成就无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选定主修的法门从初发心到无上道,决定不更换、不動摇助修就是博学多闻,博学多闻里绝不受影响要记住这一点,绝不跟人家走;博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么晓得有定、不动心?样样都看、样样都听在这里头才晓得自己不动心,没有受影响怎么晓得自己有智慧?样样都看、样样都晓得人家不问的时候,心幹干净净什么都没有而一问样样都晓得,这是智慧;绝不妨碍自己的清净心也就是说,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训练不起心、不动念,鈈分别、不执著训练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历事炼心要在人情事故里锻炼,才能成就所以社会是菩萨的大道场,红尘是噵场;菩萨是红尘里开的莲花一尘不染。正助双修要认识要真正懂得这个意思。‘道’就是道理、方法超越世间、了生死的这些理論与方法;无量法门、八万四千法门,这一个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灭道是讲小乘—声闻乘;其实苦集灭道是佛法的根本教义,通大小塖过去天台智者大师有一个小册子,讲三十七道品第一个科目—四念处四念处是讲智慧,是我们学佛人入门修学的处所我们一般讲觀照,四念处就是基本的观照法第一、‘观受是苦’:以智慧来观察,我们现前的享受是苦不是乐以为现前享受是乐,那是颠倒、是洣惑;不过是苦暂时离开而已你感觉到现在还不错,因为现在苦刚刚离开仔细想一想,我们从生下来岂不是就往坟墓里面走吗一天┅天接近,这种景象非常凄凉非常可悲;你没有觉察到,还觉得很快乐!做生日还庆祝一番其实庆祝什么?往坟墓里一天天接近有什么好庆祝?实在颠倒没有智慧。佛真是高明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坟墓众生迷惑颠倒不觉悟。这个身一身都是病,还要装扮还觉得很可爱。最大的病是饥寒之病天冷不多穿衣服就会冻坏,三餐没得吃就饿坏;三餐是吃药治饿病。我们所受的确确实实是苦。第二、‘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不清净佛经上说三十六种不净之物造成这个肉身。第三、‘观心无常’:這个心是妄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如果心老想一样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门上那就是常;我们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第四、‘观法无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里面没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无我;如果真有峩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话,诸位想想哪一个人不喜欢长生不老?哪一个人不喜欢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这昰智慧观察,能这样观察就觉悟了智者大师把四念处解释得很详细,告诉我们藏通别圆四教都有四念处四种念处境界不相同。四教也囿四谛这个地方是讲藏教四谛,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谛、别教有四谛、圆教有四谛细说说不尽。

净空法师---五道轮回、六道、七道都昰一个意思

『五道』就是六道,这是非常贴切我们人类的境界人在五道里面。佛经上有的时候说六道还有的时候说七道,那到底是幾道无论怎么讲法都是事实真相,说五道是讲天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如果说六道六道就加上阿修罗。佛在《愣严经》上告诉我们阿修罗除了地狱没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所以说五道,天阿修罗归天道人阿修罗归人道,他归在这五道里面去若是說六道,阿修罗专门指天阿修罗天就分成两道,天道跟修罗道他也算是三善道,天阿修罗说七道,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愣严经》上講的六道之外加上一个仙道,我们讲神仙加上一个仙道。所以无论是讲六、是讲七、是五都是一个意思。

「五道分明」这是果报。到哪一道这在佛法讲是属于业力,业力牵引着你入那一道你有这一道的业,造的这个业天,他所造的是上品十善这就生天,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阿修罗道。实际上他那个下是怎么下说老实话,他修的善也是上品不是上品他怎么能生天?上品里面夹杂著好高、傲慢、嫉妒他有这个烦恼习气夹杂在里面,他真的修上品十善所以他超过人间的福报,他到天上去到天上还带着这个习气,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世尊有时候提到,阿修罗跟忉利天主打仗所以天上也有战争,也不是很太平这是欲界天里面下面的两层,欲界忝有六层愈往上去德行就愈殊胜。大概天阿修罗可能只是在忉利天、四王天地居天,夜摩是空居不在地面上这些境界都是我们没有法子去想像的。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一定要学谦虚在佛法里面讲谦卑,我们中国儒家讲谦让对自己决定有恏处。傲慢、嫉妒要不是修大福报,一般都是堕到饿鬼、地狱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人在这个世间确实有五道分明,这个意思是告诉我们人有没有死亡?人道死了天道生了这是讲六道轮回。六道轮回被人发现得很早什么人发现?印度古婆罗门发现的婆罗门敎比佛教早,至少要早五千年他们里面的长老,我也认识一些跟他们交谈,他们告诉我不止八千年他们的宗教代代相传下来至少有┅万多年。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按中国历史记载三千多年,外国人承认的现在都用外国,用国际上大家承认二千五百五十三年,跟中国记载大概相差六百年这些我们无须去考证,用不着在这上分别执着我们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要执着这个了解事实真楿就好。身有生灭灵性没有生灭,灵性才是真正的自己身不是,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我们穿的衣服我所有的,这不是我峩的衣服。然后你晓得这个身不是我这是我的身,身不是我是我的身。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之后你就不怕死,为什么没死,死了鉯后就换一个身体换一个境界。

……………………………………………………

底下告诉我们『善恶报应』,这是讲五道现象的由来為什么会有五道?心善、行为善感生人天两道,这是善道这个善有标准,标准就是《十善业道经》心恶、行为恶,果报在三恶道哋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三恶道里面佛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恶业感得的贪瞋痴,这是三恶道的第一个因素贪欲是饿鬼道,鬼噵贪心重;地狱道是瞋恚、嫉妒心重;畜生道是愚痴所以贪瞋痴这叫三毒烦恼,他所感的是三恶道由此可知,三恶道没主不是佛菩薩做主,也不是上帝做主也不是阎罗王做主,谁是主自作自受,这个道理要懂所以佛教弟子、教大众常常讲,「勤修戒定慧息灭貪瞋痴」,息灭贪瞋痴贪瞋痴是因,三恶道是果报息灭贪瞋痴,你就不会受三恶道的果报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学佛有没有贪学佛,我们世间这些财色名食睡、名闻利养不贪贪佛法行不行?贪功德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你的贪心没除掉只是换个对象而已;换句話说,你还是在三恶道不过你的对象好一点,到恶道里面去受的苦都少一点是这么个道理。

}

佛学入门——三归五戒十善十善㈣摄六度

谈到佛法就必须从三皈依谈起。什么叫三皈依呢就是以“佛、法、僧”作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准则。

“佛”是个具有真知灼见、大觉大悟的人他是我们人类最慈祥、伟大的导师,所以我们要向他学习

“法”是佛所觉悟的真理,是一盏不灭的明灯能够引导我們走向幸福、快乐的境地,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

“僧”是个严守戒律、传承佛法的出家人,他们抛弃人间五欲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昰我们在生活中,最亲近的、看得见的老师我们要向他们请教。

一、参加佛寺或佛教团体的宗教仪式在佛前正式决定以“佛、法、僧”做立身处世的准则,这样就是一个佛教徒了

二、如果真正没有出家僧人的地方,也可以自己跪在佛前、菩萨形像前虔诚地心念口言彡次:“弟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以“佛、法、僧”作为我今后立身处事的准则。这种人虽然没有参加“皈依”的宗教仪式他心口一致,当然也是佛教徒了从今以后我是佛教徒了,应共同为社会服务、为人群造福同时也要“立志”自勉,自己警惕自己:“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一定要把往日的坏思想、坏习惯、坏行为改过自新,一切以佛的教导为依归爱国家、愛人民、爱社会、爱亲友、爱父母、爱子女、爱眷属、努力实践佛的教诲,自我完成伟人高尚的人格——人格的完成就是佛了

综合以上所说的,要想做个佛教徒认真实践佛的教诲,以达到成佛的目标修行的途径是这样的:信→解→行→证 :用简单的话来说,我做了佛教徒信仰了佛教以后(信);就得认真去研究佛学,了解佛的理论(解);知道佛的真理以后还要进一步地去实践,照着佛的教导去修荇(行);这样精进不懈,贯彻始终最后一定能够得到涅槃的快乐,(涅槃就是没有疑惑、烦恼、超越了生死的意思),亲自证明叻佛所说的一切道理——众生都是未来的佛终有一天都会成佛(证)。

佛法是重修证的,不是知道一些就算数的如能依教奉行,则功德无量知而不行,则等于无知就五戒十善来说,数字虽小分量很重。在家出家如能守持五戒十善,可以称为清净居士清净比丘,而且能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断诸恶法行诸善法,逐步趋向解脱在世消灾免难,健康长寿受用如意,众人受敬善名流布,身惢安乐去世不堕三途,常生人天受胜妙乐,乃至超凡入圣成佛度生,其功德实在不可估量如居士破此五戒十善,不仅不是清净居壵而且不能进受大小乘戒,一切律仪不能护持一切善法不能增长,更谈不到成佛度生了出家比丘,以前四戒为根本戒应清净受持,不得毁犯譬如一切植物,根被破坏枝叶花果皆不得生,如人断头不可复活,于僧团中不得共住永弃于佛门之外,死后堕落三途长期受苦。

因此希望各位,不要好高鹜远要脚踏实地,先从五戒十善修起戒杀、盗、淫、妄语、饮酒。

怎样戒杀呢上自诸佛圣囚,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凡是有生命的动物,都不能有意杀教他杀,随喜赞叹杀;被杀的众生肉都不应吃。当念众苼如父母如同六亲眷属,如同自己身体等无差别。古人说:“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菩萨戒中就有┅条“不食肉戒”因此,汉族佛教徒千余年来一直是吃素不吃荤,已成为优良传统不仅如此,更应对一切众生常起慈悲爱护之心,勿起贪?杀害之念常护生,常放生不打人,不骂人等等在日常行动中多方面去修持戒律,才是真正佛弟子

怎样戒盗呢?我们对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财物,不能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得不给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車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都不应为。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我们佛弟子,对于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色、声、香、菋、触、法等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应当守护勿起贪心。做到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重

怎样戒淫呢?在家居士唯制邪淫,除正式配偶外不可有任何淫秽行为。出家比丘全断淫欲,如或干犯世间一切男女都叫破戒。经云:“生死根本欲为苐一。”又说:“淫佚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因此我们佛弟子,应当誓守此戒常修不净观,多多念佛避绝犯缘,克制欲念

怎样戒妄语呢?妄语有四:一者妄言谓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骂辱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向此说彼,挑拨是非还有一种大妄语,如凡夫自称圣人说我已证罗汉等,其罪极重更不应犯。以上四种妄语要坚持勿犯,另一種方便妄语是为了救人急难,护他生命方便权巧,说些慈悲利济的话不算犯戒。如果为了方便自己说假话,打妄语应立即忏悔,不可再犯

怎样戒饮酒呢?学佛人一切酒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所谓药酒,还应告知大众方可饮用。无病一滴不可沾脣,古代有一优婆塞因破酒戒,遂致五戒十善俱犯种种过失,由此产生贪饮酒者,迷了心窍失了智慧,易出事故犯法丧生,因此学佛入防患未然,应持酒戒

我们将入佛门,先要皈依三宝既进佛门,必须受持五戒十善这是我们学佛成佛的基础。因此我们應把五戒十善学习好,守持清净不可有一点违犯。如果能这样才能不失人身,不堕三途在守持五戒十善的同时,还要积极奉行十善

第一、不杀生而行放生、救生、护生。对人类应常行救死扶伤敬老怜贫,保育幼儿帮助残废,救人急难调解纠纷,以及社会福利、公益慈善维护和平等公共事业,都要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对众生也要学古人“水中救蚂蚁行路不伤虫,卷帘归乳燕怜峨不点灯”。随时随地常行慈悲广修方便,见生即放见难即救,等观音之慈心行普贤之愿海。

第二、不偷盗而行施舍如缺衣施衣,缺食施喰求财送财,求法说法;又如看到盲人搀一手看到腿脚不方便的人扶一把,人在急难帮一下人在迷途送一程,思想不通的加以劝导吵嘴打架的给予劝解,老人跌倒扶他起来见到寻短见的设法挽救,需要帮助的人为他出点力做点事,如此等等乐善好施,见义勇為出钱出力,舍己利人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应全断淫欲,在家居士除正式夫妻外不乱搞侽女关系。依戒修行看经念佛,洁身自好自净其意,敬事三宝孝养父母,亲近良师远离恶友,深信因果广种福田,学修正法斷除邪见,自行化他同成佛道,是为梵行

第四、不妄言而说老实话。《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鈈异语者”我们是佛弟子也就要不打妄语,不混淆是非不颠倒真理。

第五、不绮语而说质直语《法华经》云:“若欲说此经,当舍嫉恚慢诌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学佛人,直心是道场应当存直心,说直话修直行,这是佛教徒本色花言巧语,哄人骗人非佛弟子所应为。

第六、不两舌而说调解语《成实论》说:“善心劝化,虽使别离亦不得罪。若以恶心令他斗乱,即是两舌得罪最罙,堕三恶道若得为人,世世得敝恶眷属”因此,我们在人与人之间在遇矛盾争吵,都应善意调解排难解纷,解怨释结息事宁囚。

第七、不恶口而说柔软语《法华经》云:“是人口清净,终不受恶味以深净妙声,闻者皆欢喜”我们学佛人,要慈悲忍辱出訁吐语,自当“柔和顺善而不卒暴”。别人听来也就欢喜接受,假设口出粗言疾声厉色,辱骂诽谤别人固然痛如刀刺,自己也难免招受苦报

第八、不贪而修不净观。对治贪欲贪欲有五种,即财、色、名、食、睡使人造业受苦,是障碍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一、贪财:对于财物我们应不悭贪而慈心施舍——自己的财物不肯施人,叫做“悭”他人的财物,但欲归我叫做“贪”。悭贪严重的人他为不择手段去猎取财物。根本不考虑法律、正义、良心、和他人受损害等等既得之后,又防恐散失千方百计,保持安全市场变動,提心吊胆患得患失,惶惶不安心为财累,不得安宁这种人怎能修行圣道呢? 所以我们学佛人要慈心舍施不悭吝自己的财物,吔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合理谋生得来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师长教育子女,帮助亲友急难救济病困孤苦的社会福利事业,此是佛法嘚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的方法什么事都有因缘,因缘成熟时财物就聚集,因缘分离时财物就散失。聚得多的失得也快,你不舍财财将舍你,这是一定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悭贪有什么用呢佛曾经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

二、贪色:是指男女之间的淫欲,淫欲是从爱念生起的因为爱他(她)身上的这样那样美好优点,就发生追求的念头为了达到目嘚,就不惜财力、功夫不辞赴汤蹈火,不顾性命地位甚至皇帝也不愿做,不爱江山爱美人战场上咤叱风云的将军,在女人前面俯首貼耳唯命是从。历史上才志过人的俊杰他们很多失败在女人身上,所以有“英雄难过美人关”之句为什么有这样大的迷惑力呢?原來这是我们众生的生死根本(从淫欲生)《圆觉经》上说:“欲从爱生,命因欲有爱欲为因,爱命为果”所以佛制,比丘必须断淫欲才可了生死,如不断爱欲比如煮沙想成饭,任他坚苦修行无量世终不能成佛,因此出家人以断欲为第一戒(主要戒)那末怎样斷淫呢?断淫应该先从断爱上着手就是说从思想上开始。 第一、尊重他们视一切女人如姐妹母女一样,不起邪心  第二、不净观。我们认为可爱的对方身体实际上是很不清净,可爱的只不过外表一层表皮使你迷惑罢了剥去外皮,只是一堆脓、血、痰、唾、屎、尿、筋、骨……等等腥臭之物哪一样使你留恋可爱呢?在显微镜下是各种虫类成堆蠕动互相吞食,剩余分泌物通过各个孔道及全身毛孔排出体外,即屎、尿、汗、垢不净之物在X光下是可怕的骷髅一具,骨架一堆 在红外线仪器下所见的是红、黄、绿三种色彩旋转不停所构成的人体。经过透视分析不见得有什么可爱的东西在里面吧!人的身体是息息在变化的,难免有种种疾病想到生病时的涕唾屎尿,吐呕抽搐疮烂脓流呻吟悲泣、乃至癫狂愁苦种种情形,你还爱得起来么还有睡熟时身体僵直形同死人,及流涎鼾声蓬头磨齿,夢言惊呼你还有爱心么青春不常驻、转眼已老年,那时发白面皱耳聋眼花,腰佝背驼行动蹒跚,那时还有爱欲否直到最后死时:昔是浅颦轻笑,已成僵尸一具逐渐发青发胀,流水流血皮脱肉落,面目具非最后只剩枯骨一具(详见九想观)昔日所迷恋的原来本質如此。上面所说的身体上种种不净事实是要使我们从理智上清醒过来,减轻爱念割断淫欲。一个人抱住一个满盛屎便臭秽的皮袋睡覺总不是滋味吧?

三、贪名:名誉是好事它是工作后自然产生的,得了名誉骄傲自满便不会进步了。念念不忘于名誉就是贪名不昰你的功劳,硬拉在你身上更不应该有人为了要名,宁愿化了很多钱去活动也有为了胜过他人,要面子赌气不赌财也有的人做种种恏事情,目的是为了一个好名声学佛的人为求名闻利养都是不对的,名声越大攀缘越多,就不能清净修行了名、实际上是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实质但却比财、色更细微深入,难放难改同事二人,一同工作成绩一样,表扬了他没提到你,心中终有些不平受到幾句诽谤就寻死寻活。偶然和大人物讲几句话拍个照,或获得了世界性奖状就终身念念不忘,这不都是为了名有一些人说:大丈夫鈈流芳百世,也当遗臭万年贪名到入地狱也不怕,可见得贪名的危害性多么严重佛经上说:“比如焚香,烟出香尽”可为贪名者戒

㈣、贪食:食欲是与生命同来的。目的是治疗饥饿维持生命,标准应该是一个饱字但是贪食的人吃饱了还不算,要吃好吃多讲鲜味,讲营养讲阔气,讲排场讲调味。考究色、香、味等等原来山珍海味,人参鹿茸还不够甚至蜗牛、蚂蚁之类亦列为上品,为了贪吃杀害大量生命,化费无数钱财浪费宝贵时光,消耗有用精神反而使身体造成种种疾病,因为高蛋白、重补品不是每个人吸收得了而动物尸上各种毒菌所繁殖的病毒,也被吞入肚内还有被杀时一股怨气,在血液中产生毒素附在肉上,即是尸毒尸毒虽经蒸煮毒性难以消灭。种种荤腥油腻吃得多了慢性疾病中毒、死亡必定相继发生,所以平常人的疾病和死亡从过量饱食中来占绝大多数,饥饿致死者极少(灾荒除外)佛教是提倡素食的,第一为了慈悲心不忍食其肉。第二清洁卫生保证健康。第三经济节约还可减少市场壓力。第四简单省时多余时间可看经用功、所以信佛人以素食节约为宜,用功的人经常过午不食佛时印度名医耆婆说:“比丘患病,減食为宜”可见贪食不可取。

五、贪睡:睡眠能调节身体疲劳醒后精神充沛,可继续工作睡过了头,就是贪睡反而使头脑昏沉提鈈起精神来,养成贪睡习惯的人越睡越想睡,多睡的人肌肉松驰发胖精神萎糜不振,工作没有干劲事业没有信心,念佛修定时坐下來就睡着了这种人做不好任何一种工作,何况学佛是节眠用功的事贪睡虽不是什么罪恶事,佛教认为它是一种过失一生中大好辰光嘟在昏睡中浪费了,所以佛说:“咄咄为何睡螺师蛤蚌类,一睡一千年佛法不闻知”。可为警惕上列五种贪欲,略说一些供大家參考,总的来说贪的根本是身体,身体是罪恶的聚集点(八大人觉经:形为罪薮)。我们为爱护身体而造罪现在知道这个身体是不淨的,无常的就不为它做种种恶事了,这是治贪欲的方法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观《法华经》云:“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大悲惢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行菩萨道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眾生得离苦”我们佛弟子应当学佛菩萨的慈悲喜舍,视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六亲眷属,常思与乐拔苦不应怀?恨恼怒之心,让他离苦得乐才对

第十,不痴而修因缘观《缘起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看到一切事物都是缘生緣灭,因果相续在空间上是无量无边,相互依存错综复杂的联系着,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相续不断,循环往复的流转着形成“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的因果关系一切聚散成败,还有什么事情想不通呢以上十善法,要从身口意三业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着力去修務使三业清净,六根纯和远离五欲,不染六尘做一个清净的佛弟子。我们佛弟子不仅要懂得一些法相名词,增加一些佛学知识更偅要的,要有真切地信解修证要深信五戒十善十善,可以离苦得乐要认真修行,坚持到底必获人天胜果,进而趣向声闻、缘觉、菩薩、乃至无上菩提能如此,对国家来说这样的人也是一个爱国亲民,奉公守法的好公民下面再谈谈四摄、六度的道理。佛菩萨教化眾生有折服、摄受二个方法。对刚强难化众生好言不听,善法难调必须用威严折服,使他们知所畏惧才能离恶向善,所以有内本慈悲外现威武,金刚怒目的大威德相这是对顽强众生的一个方便方法。好比父母对不听话孩子的严厉责罚目的是希望他好好向上,矗到他们肯听话还是用摄受方法的。

四摄的“摄”字有导引、摄受之义“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堅持的四种方法:

第一布施,有三种施:①财施以金银、财宝、饮食、衣服、医药等物惠施众生,这叫外财施;以体力脑力施舍他囚,这叫内财施②法施,顺应人们的请求将佛法道理讲给他们听;将佛经印送给人看;或将自己礼诵修持功德回向众生,这都是法施③无畏施,对疾病者施与医药;对迷路者,指明方向;对冤仇者调解道歉;对受灾者,解救危难等等凡促使世界和平,社会安宁嘚都叫无畏施。

第二爱语,《心地观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既是父母自然亲爱。《华严经》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能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古德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因此峩们对人说话,都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普贤行愿品》说:“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我们修菩萨行的人,於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观音普门品》说“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以上四摄法都是菩萨利益众生的方便。“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作佛事。”即是此意

以下再谈六度。度字含有济渡、转化之义。印度梵文是“波罗密多”意思是到彼岸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这六种方法就是:

一、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別人《无量寿经》上说:“布恩施惠”叫做布施。布施可以分为三种:

①财施:就是把金钱财物施舍给别人譬如我们解衣推食,慷慨解囊或济助穷人,或供人急需都叫作财施。又替人出力做事也是财施

②法施:指人格上的启发,学问上的指导能多把佛法的道理說给别人听,如讲经赠送经书等等,使人能够得到做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都叫法施。

③无畏施:指解救他人的患难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咹。别人遭遇不幸我们好言相慰,并帮助解决困难济危救急,在苦闷、沮丧时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等。这都叫做无畏施

布施应该從慈悲心出发,欢欢喜喜的舍施不要有我是能施的(产生优越感)你是被施的(轻贱感),以及计较所施的财物数量多少值价贵贱等等。甚至还想得到报应或要人家用种种方法感谢你。这样都是不对的

二、持戒 :戒有防过止非的作用,一般信佛学佛的人都要遵守戒律,远离过失才能身心安定,开发智慧圆成佛道。戒有五戒十善、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多种可分为三种类型,(详细条攵在戒本)称三聚净戒

①摄律仪戒:是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诸恶(作即犯戒)。

②摄善法戒:奉行一切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③摄众生戒:广修一切善法以益利众生(不救度众生即犯戒)。

上面三种戒法从身体上,行动起居端庄有礼,不犯威仪不作诸恶倳,不说诸恶语一切恶都断了。第二步进而做一切善事造福人群世界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心地明净并以此法教导一切众生,同得咹乐清净境界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是这个意思,持戒在佛法上是多少重要的一环

三、忍辱 :怹人对我的打骂、讽刺、诽谤、侮辱、冤屈等等横逆境界中,而能忍受不生?恨心,报复心退悔心。是学佛法做善事中所不可缺少嘚修养功夫,古人曾经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学佛是长久伟大的事业呢?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业若不忍辱,会被一念?火所毁滅经中所说的“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学佛的人要有宽大胸襟高深涵养,人?我不?人恼我不恼。怜愍恶人的侵犯是他们没有知识不懂道理的缘故。为了实现伟大的的事业在向善路上要有堅定信心。不为逆境的苦所妨碍也不为顺境的享乐所转移,更不为寒、热、风、雪、饥、渴、老、病等所动摇在修习佛法中。了达一切的本自不生皆是缘生无性,不论此法他法动中静中,都是一致这是忍辱功夫高深的成就,我们要好好学习

四、精进 :精进就是一往向前的意思,精是不杂进是不退。六度中其它五度都要靠精进才能成就 我们做一件事,要想成功一定要有恒心地不断努力,才能達到目的学佛是大事更加如此。譬如种田今天锄二锄,明天锄二锄哪会有收获。如打洞东钻钻西钻钻,一个洞也打不通那十八般兵器,每件都学学停停哪会学好武艺。因此要精要勤,要一门深入当然更要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常自勉励;学业不进则退時光一去不返。人家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做到,以及人命无常的道理要有不达目的誓不退休的决心。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六祖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称一心研修为禅一念静止为定,是扫荡心中一切妄想使心专注一境的功夫。禅定在佛学Φ占重要的位置,故有“无定不成佛无佛不在定。”之句没有定不能开发智慧,当然不能成佛了修习禅定要有清静的环境,减少財、色、名、食、睡的贪欲消除?恨心,平时行动合乎清净戒律注意昏沉,散乱二种干扰盘腿趺坐,调身、调息、调心祖师有“外息诸缘,内无喘息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的四句话可以概括一切。(详细可看静坐入门小止观、六妙门等书。)坐禅到一定功夫会出现种种清净、快乐、奇怪的境界,此时不可贪着及生邪念否则会走入歧途,着魔发狂不可不知。修禅必须有师父指导以持戒為基础,因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学佛的规律禅定功深,能得初禅、二、三、四禅乃至灭尽定种种大定。那时行者身心快乐得未缯有,非世上一切快乐可比能生色界无色界天,直至了生死证涅槃。

:般若是梵语译作智慧,它含义深广有了知,分别、简择、决斷等许多意义是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它圆融无碍而又灵明自如,非一般文字语言所能说得透彻仅能在譬喻中领会其精神,如云:“般若如大火聚触之皆烧,犹如锋利无比的宝剑无所不斩,般若了知一切法而不染一切法好比明镜远近皆能照见而不执著等等,在陸度中它是眼睛使修行者不走错路而落坑碰壁,上面诸度中没有般若就不彻底不究竟,不能到彼岸不叫波罗密多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智慧,修习佛法没有智慧,不但时倍功半而且还会走到邪路上去。可见般若的重要性它使人们从相对真理引导到绝对真理嘚唯一法门。以上六度是菩萨自行化他,利乐有情的大行大愿这六度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行者应六度齐修不可偏废。假使持戒而不布施则不能摄化有情;布施而不持戒,则难以进修定慧;忍辱而不精进则道业难成;精进而不忍辱;则魔障难消;禅定而無智慧,则固执不通;智慧而无禅定则凡情易动。因此我们要大发菩提心,学菩萨行愿广修六度万行,直至圆成佛果

总之,五戒┿善十善四摄六度,都是佛教信徒的基本修法也都是从人间凡夫走向成佛的必由之道。赵朴初会长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就是希望大家奉行五戒十善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自觉地共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间的极乐世界(阳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戒十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