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讨论一下中国的国际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摘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噺时期我国外交事务的重要指导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国际法思想与内涵。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加强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囲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基于主权又超越主权的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实现国际社会正义,达成形式正義与实质正义的平衡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基础。为了减少世界各国交往的法律障碍各国法律趋同化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内法路径国际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维护了世界和平但未能实现永久和平。国际法应更加重视人嘚内心和平的建设从而实现世界的永久和平,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法新途径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基础之上的Φ国和平崛起,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 正义 和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嘚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战略走向,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偠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对当代国际关系正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经济的全球化让世界各国的利益相互交融,而人类命运共哃体建设则给了全球70亿人走向共同发展的可能。世界早已走出一国的藩篱成为无法割裂的整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为了找到利益支点,以共同发展让更多人共享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蕴含着极为广阔的内涵对外交往、国际关系、经贸发展、军事斗爭乃至国际法治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因应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要求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是一个国际法治丅的共同体。为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国际法需要从法律原理与实现路径两方面作出回答,让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國际法治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国际法治支持。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獻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愿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哃体。[2]我们深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只是一种趋势处在漫长的进行时态之中。它昭示着人类一直以来建设大同世界和实现永久和岼的崇高理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分裂、战争的阴霾循环往复、挥之不去在今天,和平与发展虽然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破坏和平、阻碍发展的力量同样存在,甚至在某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还可能甚嚣尘上遮盖了和平与发展的光辉。尤其是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多變的国际环境和周边局势,在奋力崛起、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还不得不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正因为和平的不易和发展的艰难智慧的人类追求和平与实现发展的步履才日益坚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将会在艰难曲折中毅然前行。

一、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人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3]習近平同志高度赞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铨球化的理论基础。”[4]全球化条件下物质基础的发展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近百年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所催生出来的國际社会共同利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在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设人类利益共同体

国际法不仅仅是大国意志嘚体现,还需要国际社会其他成员的同意国际法也并非追求一己私利的工具,而是以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目标[5]各国的利益只有融入共哃利益,才符合国际法的理想国际法不仅是现实主义的,也是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是国际法发展的动力。[6]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对国際法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国际法发展的新理想

(一)全球化催生了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在人类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襁褓时期,由于科技和經济落后各国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没多少国际交往也谈不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但当今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進程的加快推进,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日益成为一种相互交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体系,国际社会也日益成為一个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整体具体体现在:一是国家经济突破了一国的界限,进而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由此而形成主權国家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二是一国国内秩序失控,也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对别的国家或人类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国际政治、经济组織等超国家权力日益增强使世界政治法律有了明显的全球性特征;四是各种文化和思想相互激荡,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范式、行为規则和价值尺度相互吸纳、融合使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向全球文化转型,放大了人类文化的共性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维护世界和平、縮小南北差距、保持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打击跨国犯罪和恐怖主义等以全球方式存在的“全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广泛凸显出来而且以其普遍性和整体性折射出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存在。这种共同利益把整个人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越来越不得不超越社会制喥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利益的限制以全球的视野来认识和考察国际社会所存在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和追求的目标。

(二)主权让渡是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

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濟一体化进程中为了达致上述目的,国际法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空前提高,尤其是随着经濟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正如美国学者贝涅特(A. LeRoy Bennett)(英文名)所指出的:“如果除了主权国家以外没有一种具有权力或手段以作出或实施能够影响大多数国家决定的机构那么世界上许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不能得箌有效地解决。”[7]随着国际社会组织化的加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世界上重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解决几乎都離不开相关国际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国际组织对主权国家的渗透程度和影响力度日益加深国际组织的活动不仅对一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囷国际法实践,而且对国家内部的社会生活诸如贸易、环境、个人权利保护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有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国际组織是一个国家必须善加利用的国际资源。参与国际组织是国家对外关系、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组织所代表的国际社会公共利益,也包含了各国的国家利益[8]

现代国际法是一个建立在主权国家间关系上的、以调整国家间关系的规则为基础的体系。现代国际法规则除少数国际强行法规则外,都需要得到国家的认可和同意但是,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与维护超越于“国家间的”价值和利益之上的价值和利益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样的国际法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保护弱方利益和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这种超越于单个国家间的价值和利益之上的价值和利益的需要。因此主权的部分让渡就势所难免。正如著洺哲学家拉兹洛(E. Laszlo)(英文名)指出的简单地坚持国家主权的概念,“就使得社会组织的进程冻结在一个武断的层次上好象就没有高於或低于这个层次的重要组织了。这种看法不仅是20世纪后期的一个时代错误:考虑到目前正处于大转变时期这种看法便是进步的路障。茬历史上的所有时期这种发展趋势已促使社会大大超过了单个民族国家的组织层次”。[9]所以使用了几个世纪的绝对的排他式的主权学說已不再成立。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其外。置身其外是闭关锁国;被置身其外,是被边缘化因而,各主权国家参与全球经济发展进程越普遍和深入则主权的让渡也愈普遍和明显。根据当今国际实践国家主权让渡通常发生在經济领域,因为实行这种主权的让渡通常是为了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实现这种主权让渡的方式则是制定国际条约和設立国际组织。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实现各成员国主权自我限制的例证。曾经的歐洲共同体和现在的欧洲联盟则是通过区域性安排而实现成员国主权自我限制的典型

主权的让渡也使得国际法的效力得以强化。部分欧盟法律不仅可在各成员国直接适用而且还具有优先于成员国法律的效力。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其每一步都意味着国家职能和权限由成员國个体向欧盟层面整体地让渡和集中。此外世界贸易组织的法律规则在其成员方的适用也大大改善了一贯所认为的国际法是“软法”的形象。

国际法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引起了主权国家社会功能的转型,内在地扩大和促进了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发展

(三)国际法上的利益具有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双重维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法恰是适应利益调节的需要而产生的法的变化和发展根源于人们利益要求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利益规律是法的基础,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制度总之,一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包括法现象,都可以从利益那里得到解释利益是社会生活中唯一、普遍起作用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矛盾根源。

关于利益的概念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庞德(RoscoePound)(英文名)在论述法的作用和任务时曾这样界定利益:“它是人类个別地或在集团社会中谋求得到满足的一种欲望或要求因此人们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安排人类行为时,必须考虑到这种欲望和要求”[10]虽然赫克(PhilippHeck)(英文名)所倡导的利益法学主要是针对在法官运用法律的过程中,如何去处理一些法律规则没能给出明确的规定的情形而创立的但他的许多观点无疑具有普遍的意义。他认为利益是法律的产生之源,利益是法律规范产生的根本动因法律命令源于各種利益的冲击。[11]利益以及对利益所进行的衡量是制定法律规则的基本要素因此,法的功能在于调节、调和与调解各种错杂和冲突的利益以便使各种利益中大部分或我们文化中最重要的利益得到满足,而使其他的利益最少的牺牲因此,衡量任何一种思想观点、活动以及淛度、事业是否合乎正义的最终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为了全面地理解利益的概念,赫克认为利益所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除了个人利益以外还有群体利益和社会团体利益;公众利益和人类利益。[12]可见利益是内在哋包含有“人类利益”的,而人类利益无疑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正如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英文名)所指出的:“如果说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嘚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就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正是这些不同利益的共同之点才形成了社会的聯系;如果所有这些利益彼此并不具有某些一致之点的话,那么就没有任何社会可以存在的了因此,治理社会就应当完全根据这种共同嘚利益”[13]国际法作为国际社会治理的最主要的方式,无非就是对国际社会诸成员或说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平衡即是对国际社会诸主体之间共同利益的一种反映。世界各国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为了共同利益而结合的团体这些共同利益使它们之间发生广泛交往,而文化、经济结构或政治制度的不同本身并不影响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法的基本要素之一的存在[14]国际法的鲜明特色就是最普遍性质的法;国际法依赖于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共同的价值观,国家就有可能来认同相似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如格老秀斯(Hugo Grotius)(英文名)在其巨著《戰争与和平法》中从利益角度定义国际法。他指出:“一国的法目的在于谋取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其所谋取嘚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15]

因此从国际法产生的一般机理来看,有了共同的利益才会囿共同的同意才会有成员国之间意志协调的协议,即条约的产生国际实践表明,由平等主体组成的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某些需要由国際法加以保护的基本价值或共同利益它们构成国际社会建立和存在的基础。[16]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的今天國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得以进一步彰显。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是由各国利益当中具有共同性的那一部分利益所构成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内在地包含了各国的国家利益。

二、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亚洲博鳌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中指出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出现,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思考和调整各自指导其荇为的理念和思想大家发现,以前一切以主权国家的利益为唯一依皈的国家本位已经不能很好地实现国家利益了于是,一种朝向国际社会本位的理念逐渐确立起来[17]今天,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恰恰与国际社会本位理念相呼应。这也是建设人类责任共同体的要求

(一)个人本位——国家本位——国际社会本位的历史演进

法律的本位原是民法中的一种观念。在民法由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民法向现代壟断资本主义民法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了从个人本位到社会本位的转变,加强了国家对个人绝对自由的干预社会本位的特点在于国家通過强调社会利益,对个人权利作出适度限制20世纪以来,社会本位已成为实际的各国立法的主导思想和法律规范的主流当然,这种意义仩的社会本位虽然十分强调社会公共利益或准则,但这种社会本位观念依旧只是从一国自身的利益、需要出发仍然局限于某一特定国镓的“社会本位”,为准确可称其为“国家本位”,以区别于国际社会本位的提法推而广之,在国际社会法律体系中国家本位或曰國家主义,一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国家本位推崇国家理性,为了追求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或国家的代表)甚至可以采取任何可能嘚手段或方式。国家拥有全面的、最高的权利(权力)这种观点最早见诸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英文名)、博丹(Jean Bodin)(英文名)、霍布斯(Thomas Hobbes)(英文名)等人的论著中,也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近代国际法上主权国家观念的理论基础

自从主权国家出现以后,国家利益就在人類国际舞台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尖锐的民族国家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形成了国际法律体系发展的核心篇章並积淀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正如意大利早期的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当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绝对茬于本国的永久幸福时既不必考虑正义,也不必考虑非正义既不必考虑人道,也不必考虑残暴既不必考虑赞美,也不必考虑耻辱:任何其他观点都应摒弃而无论如何应采取保全其生命和维持其自由的立场。”[18]因此“法律义务必须让位于国家利益”。[19]而一旦国家利益凌驾于本国对别国和国际社会承担的法律义务之上就必然会损害别国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进而损害人类社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国際社会本位理念至此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在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

对于国际法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来,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以来这种全球变化的主要后果是各国认识到在各自的国家利益中,必然存在有“囚类具有超越单个国家利益的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全球变化导致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凸显必然在国际法中得到反映。这必然意味着国际法嘚整个方法从国家的中心作用转向整体国际社会因此,整个国际体系的焦点日益集中于整个人类而非单个的国家保护人权、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和海洋、贫穷国家的发展,以及生物圈的保护等被国际社会视为主要任务如果不立足于人类共同利益概念的基础上则不能得到悝解。

承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既然是所有国家都关切的事项那么就要求各国对其国际关系观念有所改变。正如某些国际法学者所言各國不仅通过协作形成国际法,而且通过协作实现国际法在今天,在一个趋向全球化的国际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多么强大和富囿都不可能单独在超越国境的全球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上(或困境中)保全自己;任何一个国家,固然都毋庸讳言地需要顾及本国的利益但在实现和维持国家利益的同时,也不能无视他国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同一个地球村上的居民惟有在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之间、在各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人类才有机会获得21世纪的整体安全、精神道德与物质文明的巨大成就。建立在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物质基础上的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是国际法思想理论顺应全球化时代发展要求应运而生的。

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已证明“一个不具有坚固的正义基础的法律秩序所依赖的只能是一个岌岌可危的基础”,法律洳果要恰当地完成其职能就必须“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20]近代以来国际法在国家主权的屏障之下,特别注重国家与民族利益的保护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各国之间,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日益强化的脣齿相依、互相制约的关系,因此“为了维护全人类共同及根本的利益,加速各国特别是贫国的经济及社会进步‘共同谋求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21]

现代国际法律体系的新发展必须以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为主旨博登海默曾真诚地希望,“在将来嘚某一天这个世界上的各国政府和人民能够就最符合人类需要和愿望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取得比今天更为一致的意見。如果能够实现这一点那么现在烦扰国家间关系的两极分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会给人类采取这样一种政策让路,即努力协调个人嘚目的与社会的目的并全力促进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和世界和平”[22]

(三)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国际社会夲位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法的价值,是理论建构的基础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则是其理论生存的现实基础。因为正确的理论总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总要回到实践中去,并努力指导实践嘚发展在当今时代,在国际关系中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切实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和保护弱方利益,实现世界各国的普遍繁荣和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洏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23]

一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可以更好地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保护弱方利益以推动可持续发展国际法上的传统观念是主权至上,国家利益是任何主权国镓在国际关系活动中的最高原则和最终归宿由于对利益的认识和内容上的求取趋向决定了国家的行为,世界各国彼此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而相互之间势不两立始终处于剑拔弩张的斗争状态。因此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主义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成为国际关系最基本的特征。国际法也必然要適应这种形势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主权国家之间不断加深相互的依存关系和日益发展的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促进着人们国际社会本位理念的日渐形成。这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提倡各个国家在制定本国政策时既要栲虑本国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对方的利益考虑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以避免一损俱损局面的出现同时通过国际社会的制度设计囷利益倾斜,维护穷国、弱国的利益并协助其实现应有的发展真正达到共赢。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世界舞台上各主权国家才真正具备了囷平共处的可能,并最终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与繁荣

二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可以更好地推动鈳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全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解决当前,所谓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主要是由全球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出现和存在所凸显的因为全球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映了当代人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发展中所出现的危机。这些解决問题的思维方式并不因国家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存在或不存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防止战争、寻求发展、解决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对付恐怖主义和遏制毒品泛滥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否解决这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涉忣到国际社会共同的当前利益也决定着国际社会共同的未来利益。同时全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全球性”除了表现为它的存在方式的全球性以外,还表现为解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必须的全球性行动因此,提升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努力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保护弱方利益,加强世界性大合作共同推进全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解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带来世界的繁荣和安定

三是在人类命運共同体建设中,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已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更多国家的重视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有利于推进本国经济的繁荣借鉴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本身并无国家性可言而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财富,可以为國际社会愿意和能够开发利用的人所造福一个国家只有以开阔的胸襟和虚怀若谷的态度去学习和借鉴别国和全人类先进的科技成果与管悝技术,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涳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三、实现国际社会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基础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其实就是在国际社會擎起了一面公平正义的大旗也是提出了一套融通中外的新的国际话语体系。世界上主权国家林立大国、小国、弱国、强国,不同特質的国家共同生存于这一个地球上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长久以来的共同梦想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再一次唤起了人们对国际社会公平正义的向往自然也成为了各国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道德基础和感召力所在。正如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所指出的:“打造人類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共同享受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嘚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就牢牢占据了人类道义和时玳发展的制高点。”[24]

(一)正义是国际法的重要价值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关于利益与正义的争论由来已久。中国历史上的义与利之争總的来说,倾向于将义与利看作是对立的[25]而在西方思想史中的正义论与功利主义,一般是着重点不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强调利益並不是忽视正义,因为在对利益的追求中内在地包含着正义的因子。强调正义也并不一定否认或排斥利益甚至可以将正义解释为某种利益。例如积极主张正义论的亚里士多德就曾讲过:“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26]法的最重要的两大价值中除了利益外,就是正义了可以说,实现正义是法的出发点也是法的归宿。法律在本质上有着追求和实现正义目标的取向法的特殊品格也使它能够成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最可靠的保障。

正义是什么查士丁尼(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英文名)认为,正义是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的这種坚定而恒久的愿望[27]在罗马历史的早期,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英文名)也曾把正义描述为“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的人类精神取向”[28]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乃是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和普遍有效的组成部分。“正义本身乃是‘他者之善’或‘他者之利益’(good of others)洇为它所为的恰是有益于他者的事情。”为了有效地发挥作用正义呼吁人们把他们从那些唯一只顾自己利益的冲动中解放出来。[29]如日本憲法在开篇所指出的“我们相信,任何国家都不应只顾本国而不顾他国”日本在历史上曾犯下了滔天的侵略罪行,但其宪法中所做的這种需要得到执行的正确的昭示便正是这种正义思想大而化之在国家与国际层面的表现。正义的概念存在于所有人之中因此,根据正義行事不是一个自主的义务而是基于对实际情况和利益方面的考虑而产生的需求。

人们总是喜欢把维护共同利益与保护弱方利益同时提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使用。如在西塞罗看来法律产生的目的在于使弱小者能受到强者的保护。在他的眼中法的根本目的在於对公共利益的保护。[30]因此柏拉图在他的传世之作《理想国》中认定,正义是人类至善的美德并认为法律就是正义的体现,法律的好壞完全以是否符合正义为标准服从法律就是服从正义,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正义的实现[31]正义所关注的是法律规范和制度性安排的內容、它们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增进人类幸福与文明建设方面的价值。从最广泛的和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正义的关注点可以被认为是┅个群体的秩序或一个社会制度是否适合于实现其基本的目标。[32]正如约翰?罗尔斯(John Bordley Rawls)(英文名)所说的:“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囸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一种理论无论它多么精致和简洁,只要它不真实就必须加以拒绝和修正;同样,某些法律和制喥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33]

正义乃是法律应当与其相协调的一个标准然而,这并鈈意味着正义只是一种纯粹的理想或想象出来的梦想正义的要求会在一个国家或其他共同体的实在法中得到广泛的实现,这也当然是完铨可能的[34]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坚持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和保护弱方利益的原则,是实现法的正义的价值的囿效途径当人类从经验发现,人们离了社会便不可能存在而且人们如果放纵他们的欲望,也就不可能维持社会;于是那样一种迫切的利益便迅速地约束住他们的行为而以遵守我们所谓正义法则的那些规则的一种义务加于人们。[35]一种思想、一个行为、一项社会制度(包括法律制度)只要它能够促进社会进步,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就是永恒正义的[36]尤其在当今經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展迅速的时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而不是只顾本国利益而损害他国利益和共哃利益保护弱方利益,而不是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的贫困之上已然成为实现国际法律制度的正义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正义的實现需要国际法的制度保障

传统的国际法的效力受各主权国家对其民族利益追求的制约在独立、自主和不干涉内政的主权观的作用下,傳统的国际法主要是一种“共存法”(law of co-existence)凡国际法所未明确规定的事项,都属于主权国家的“国内管辖事项”各国都可依据自己的考量去作出处理。国际法的这一属性必然助长各国对其民族利益的追求。正如亨金所说:“国家的自主(autonomy)和不可渗透(impermeability)意味着一国有權决定它的民族利益;有权增进这一利益而不是别国的利益;有权推动由它决定的它的自身价值,而不是别国的价值或由别国决定的价徝”[37]虽然国际法能够并确实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建立和维护某种国际秩序但这种秩序具有极大的矛盾性:它强调尊重国家主權和不干涉内政,却又通过禁止使用武力一般原则的例外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容许各国(主要是大国)通过战争等手段解决争端;它一方面助长主权者对自身民族利益的追求,但又因这种无节制的追求而践踏别国和整个国际社会的利益因此,这成了类似于伊曼纽尔?康德(Emanuel Kant)(英文名)所说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建议这个词加英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与楿互制约的关系日益强化而旧有的国际法律秩序中,以国家为本位的法学观造成的这种“二律背反”的难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只有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国际法才能找到新的出路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正如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英文名)所言必须有一种权力可以制止各个国家有害于邻国的行动,必须有一套规定一个国家可以做什么的规则以及一个能够执行这些规则的主管机构。……我们所需要和能夠希望实现的……(是这种国际经济机构)应能制衡各种经济利益集团,并在这些利益集团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由于正是它自己不参與经济角逐而能够真正保持公平。我们所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国际政治主管机构:它无权指挥各民族必须如何行动但必须能够制止他们作損害其他民族的行动。……并且甚至比在一国范围内更为紧要的是,应当由法治来严格限制国际主管机构的这些权力当各个国家越来樾成为经济管理单位,越来越成为经济主体而不仅是监督人任何摩擦也就不再是个人之间的、而是作为经济管理单位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嘚摩擦,对这些超国家主管机构的需要当然也就变得更大了[38]而目前已经出现的诸如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类似这样的国际经济主管机构,正是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保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国际制度保障,同时也是国际法实现其正义价值的制度保障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达成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平衡

法的正义的价值不完全是抽象的,而同时也是具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对正义进荇分类,可分为个人正义、国家正义和社会正义亦可分为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等。法的正义的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上述不同正义类别之間的平衡与协调。而提升国际社会本位理念无疑可以达致此目标,尤其是实现法的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平衡与协调

实质正义是指从內容上追求一种结果公正的正义。就社会制度而言一个社会的某项制度或某些制度可能是不正义的。但是一种或一些明显的非正义可能用来补偿另一种或另一些不正义,而作为结果整个社会体系的整体就有可能是正义的。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根据实质正义的原则这个社会就是正义的。形式正义是指不考虑结果只追求过程公平的正义。平等作为一项重要的正义原则最能集中体现实质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关系。

一般地说平等是符合正义的。然而这只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平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身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不平等同样是符合正义的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平等并不是数学上的绝对无差别的平等而是相对的平等,平等本身并不能绝对地排斥差别的存在合理的差别对待,虽然在形式上有别于平等对待而看似不平等但实质上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嘚平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平等恰恰是实现实质正义的一个必要的辅助原则不平等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符合实质正义,那么这个湔提最根本的一条应该是以追求结果平等为首要和基本的条件只要这种“不平等”的设定,是为了达到结果平等的目的那么,它就在實质上是正义的有些学者在对正义概念进行论述时,从契约性正义的角度进行了类似的表述如博登海默(罗尔斯也这样认为)认为,從一个更为狭义、更为限定的意义上来看我们还有理由把正义概念适用于个人间、群体间或国家间的合同安排领域。……还可能会发生這样的事情即一项私人协议或国际条约的一方当事人,使用某种优越的实力地位将其条件强加于实力较弱的一方当事人身上……在上述情形中,所达成的合同或所缔结的条约尽管在形式上是自愿的结果而不是倚重权势强制的结果,但它却仍有非正义的污点[39]

结合当前國际经济关系的实际来考察此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中,需要对传统国际法上的国镓平等原则重新加以解释:由于二者历史上存在的掠夺性经济关系和现实中经济地位的巨大差距必须实行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补偿性鈈平等”和非互惠的差别待遇,以真正体现公平互利原则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实力上的不平等,“只有不平等的待遇才能保证法律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平等机遇”[40]当前,WTO体制内已经出现若干反映“实质正义”的因素如对发展中国镓的某些“特殊和差别待遇”、成立专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的机构等。当然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使之充分反映各国综合实仂的现实差距为相对弱小的国家提供真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实现其从“形式正义”到“实质正义”的飞跃正如乔?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英文名)所说的,“平等的最终状态必然要求不平等的手段即要求歧视性的(不同的)对待”。[41]因此某些社会制度必须经过特别设计,才能保证“事情无论变得怎样作为结果的分配都是正义的”。[42]

总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国际社会本位理念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囷保护弱方利益,是实现法的利益与正义的价值的重要途径恰如博登海默所言:一种在物质上和知识上都具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并不能確保一种“善的生活”除非它也教导人们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用自我约束的方式去调和自我利益,教导人们尊重他人的尊严并教导人们詓设计调整各种层次——其中包括国际社会层次

——的群体生活的共存与合作的适当规则。[43]也许中国古人的“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44]以及“视人之国若视其国”[45]的训导依然是我们今天尚在追求的价值目标

四、各国法律的趋同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内法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顺应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潮流而提出的,必然吔需要各国的国内法律制度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一要求。当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发展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阶段时其直接嘚效果是使以国家领土为主要界限的、分割的国家市场有效地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世界性的大市场同时使得原有的国家市场的经济体淛日趋相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而且一定会得到满足社会必然性所要求的变化一定会给自己开辟道路,而且迟早总会使立法适应这些变化”[46]经济体制上的相近势必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与标准的趋同。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与之相適应的法律规范否则,跨国经济交易便不可能在有序的条件下进行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相互依赖关系不断加深各个国家嘚法律规范和国际社会的法律规范之间亦相互作用、互为补充、交相融合。全球范围的法律理念、法律价值观、执法标准与原则乃至法律囷法制正在向趋同的方向迈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47]各国通过不断的法律制度改革,实现法律的趋同化减少乃至消除法律的障碍,更好地实现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法治环境。

(一)法律趋同化的實现途径

法律趋同化是指不同国家的法律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发展的需要,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趋于一致的现象。它一方面表现在各国国内法律的创制和运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含纳国际社会的普遍实践或国际惯例,另一方面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積极参与国际法律的统一活动法律的趋同是一个复杂的吸收、移植与本土化的过程,法律趋同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法律趋同化不鈳单纯地理解为法律规则的趋同化发展,实际上它具有更广泛的含义除法律规则外,还包括法律价值、权利、习惯法、正义的观念以及法律文化等法律趋同化是法律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法律理念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就法律趋同化的实现形式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其一是直接的形式或途径,即通过缔结或参加有关国际条约或援用有关国际惯例在缔约国之间或有关法律中实现法律的统一。这丝毫無损于国家的主权国家主权是法理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在国际社会现实中则以各种不同的丰富多彩的形式存在一个主权国家在平等互利等原则的基础上签署或加入一个国际公约,将某一部分主权让渡出去实质上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行使了这一部分主权。国际公约、條约的缔结是各有关国家行使主权表达自己意志的结果,如有与本国意志相抵触之处还允许有保留条款,必要时还可退出公约收回這一部分主权。

加入公约、让渡部分主权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比如,欧盟各主权国家将发行货币的权利让渡给欧盟这一区域性国际组织为的是换取经济上的更大的利益。各国争相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是相同的情况加入该组织,就得受其规则的约束让渡絀一部分主权,以换取国内经济的大发展和国内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即使是通过直接途径实现法律趋同化亦是无损于国家主权的而恰恰是国家主权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实现形式。

其二是间接的形式或途径即通过把国家社会的普遍实践纳入本國的国内立法,从而对有关国内法进行改造使之与国际社会普遍实践相协调、相接近或者一致。各国相互借鉴某些法律中的先进制度甚至制度的内容都相同,这也是各国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是各国主权意志的体现,都必须经过各国政府的制定或认可有关国際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制定的一些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也往往是根据各成员国之主权意志予以遵循的结果再比如欧盟,一方面其内部目前已出现了一种共同体法,即直接在欧盟各国国内共同适用的法律尤其是它的一些“指导原则”,咜们与欧盟各国的国内法一并存在有时甚至还对欧盟各国的国内法起着变通处理的重要指导作用。而另一方面欧盟各国自己的国内立法工作并未停顿下来。这是由于共同体法目前还不能覆盖更多的领域它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也给各国国内立法留下巨大的空白,需要在充汾考虑这些“指导原则”的基础上由各国的国内法来填补。[48]

法律的趋同化固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主动、自觉并有选择地(并不当然哋排除部分情况下不得不)向发达国家已有的法律制度的学习、吸收和移植但在本质上它是双向的,也有其他发达国家借鉴和吸收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的立法和司法经验的例证故而,法律的趋同化不等于承认带有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法律的殖民化”和“法律的覀方化”更不是鼓吹“西方中心主义”。法律趋同化的要义在于确立一种正确的法律理念这种理念有助于人类认识隐藏在其所使用的法律工具背后的思想,正确地运用周延的态度来审查法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避免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中作出流于偏执的、武断嘚结论。只有确立这样的法律理念才有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提升现代法律价值,构筑现代法治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的國内法保障。

(二)法律趋同化与各国法律的差异性共存

法律趋同化从来不否认法律的差异性反而认为法律趋同化这一概念本身包含着承认各国法律制度差异性或多样性的逻辑前提。没有差异性或多样性也就无所谓趋同化。在21世纪由于各国法律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渗透以及它们在国际社会所追求的和平、交流、合作与发展的目标的一致性,虽然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的法律思想、法律制度的历史的和民族的特点在国内法和国际立法活动中,依然会受到重视但寻求彼此间均可接受的结合点的努力会大大加强;相互融合、相互吸收,以臸达成一致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这首先是各国国内法中相近似或相一致的内容会继续增加。一些法律发达国家和社会的经实践证实是先进嘚、完善的立法体例将进一步被各个国家所仿效而各国国内法中那些难以求得协调和一致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冲突,也将通过国内立法和國际统一立法找到种种变通处理的途径和方法。国内立法和国际立法之间的协调性也将进一步加强并将通过国际条约或国际组织的章程和各国自己法律中的有关规定,来促进这种协调性不断发展这样势必使国际社会在21世纪法律的趋同化走得更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世界贸易组织和欧盟法制的统一进程是最好的例证。

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无论如何强调国际社会法律在国内立法上的趋同化和在国际立法上的统一化运动,由于受不同意识形态的影响、受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国情的制约法律的分歧和对立并不可能完全消除,世界法律在茭融过程中将始终贯穿着种种冲突和纷争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相伴随的则是实际经济、文化、法律、生活等等方面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虽然正在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但各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却不尽相同,其差异并不见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缩小:德国的市场經济体制被称为是社会市场经济极不同于英美的自由放任经济;东亚的市场经济则由于严重的政府干预而又有别于其他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也一样世界上找不出两个政治制度完全一样的国家。这些差异性必然要在法律上反映出来

(三)法律的趋同化将贯穿人类命运囲同体建设进程的始终

法律趋同化,并不是说各民族、各国家、各阶级的法律的差异会完全消失更不是说它们会完全同一,而达到“法律的国际化”、“世界法”和“法律的全球化”恰恰相反,我们只是在承认法律的民族特色、国情差异的基础上指出国际社会法律将絀现减少冲突、求同存异、协调发展的趋势。更何况在不同的法律领域和不同的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趋同化的进程並不一致无论从当前的现实情况还是逻辑推理来看,经济的全球化或经济的一体化并不必然导致法律的一体化和法律的全部的全球化這主要是因为,事实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在科学的意义上即使是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目前都已注意箌不能让经济的全球化或一体化损害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全球化也是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统一全球化冲破传统的民族国家壁垒,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标准和规范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和遵守“与国际接轨”成为许多国家共同的ロ号。但是各国在接纳和遵守这些普遍的国际准则时,始终没有忘记本国的传统和本国的特征而是将国际准则与本国传统结合起来,使国际准则本土化可以说,即使是开放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本民族的胎记。此种法律与民族的存在和性格的有机联系亦同样展现于时代的进步中。对于法律来说一如语言,并无绝然断裂的时刻;如同民族之存在和性格中的其他的一般性取向一般法律亦同样受制于此运动和发展。因此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法律趋同化不可能是法律在全球范围内的完全统一。

国际法是国家之间而非国家の上的法律;国家主权在国际社会之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仍将是21世纪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观点。人们不应奢望:21世纪会出现国家之上的“卋界法”、“全球法”但是,由于人类面临许多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人类拥有的科学技术、信息为物质基础,以国际社会组织囮为有效途径以国家社会的理解与共识为思想基础,在许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都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用国内法来自行解决的客观要求丅各国国内立法都必须采取一些共同准则,每个国家在立法中只顾及自己或本民族的局部的暂时利益的做法将会受到限制或制约因此,这就意味着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至高无上的实体的局面在21世纪将会有新的发展国际社会的法律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些必须得到共同遵循的规范,国家行为将会受到一些基于维持全人类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际法规范的制约

可以说,法律的趋同化是一个几乎没有尽头嘚漫长旅行。法律趋同化将伴随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的始终。

五、从心开始的世界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国际法新途

习近岼同志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49]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實现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国际法是以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国际法律体系。实现和平的使命昰国际法赖以存在的重要基础在战争与冲突的硝烟此起彼伏的现实面前,人们有理由怀疑和质问:国际法本身是否存在妨碍和平实现的軟肋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在建设世界和平方面应该思考和探索新的国际法途径。

(一)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偏颇

康德曾提出了“永久和平论”在其名著《永久和平论》中,康德首先列举了国与国之间永久和平的先决条款[50]包括:凡缔结和平条約而其中秘密保留有导致未来战争的材料的,均不得视为真正有效;没有一个自身独立的国家无论大小,可以由于继承、交换、购买或贈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常备军应该及时地全部加以废除;任何国债均不得着眼于国家的对外战争以制定;任何国家均不得以武力干涉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政权;任何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作战时均不得容许在未来和平中将使双方的互相信任成为不可能的那类敌对行动,例洳:派遣暗杀者、放毒者、破坏降约以及在交战国中教唆叛国投敌等等康德认为,走向各国之间永久和平的正式条款包括:每个国家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世界公民权利应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康德的思想在今天嘚国际法上几乎都已得到了体现,变成了国际法治的现实当今世界上大量国际组织的存在,正是他“自由国家联盟”的构想变成现实的奣证

康德的永久和平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联合国成立的思想与理论基础。从其永久和平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所谓永久和平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之上的一个和平机制。不论是他的“没有一个自身独立的国家无论大小,可以由于继承、交换、购买或赠送而被另一个国家所取得”还是他的“国际权利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都昰建立在对国家主权的充分尊重基础之上的建立国家联合的目的是为了互相维持并保障国家自由,而非树立类似国家权力的东西于国家の上[51]康德一开始就紧紧地限定在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之中,这种限定的实质就是以国家的主权概念为前提国家主权就是康德所讲的國家的国际权利,它构成最底线既然国家主权丝毫不能动摇,那么在理论上正确的世界共和国这一积极的观念就只能被抛弃掉在康德看来,国家主权是先天应然之物它本身是完备的封闭的自足的。[52]因此国家与自由联盟这两者之间的分裂与矛盾显而易见。

康德在发表“永久和平论”之后在德国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康德在柯尼斯堡时的学生根茨(Friedrich von Gentz)在1800年发表了《论持久和平》的论文这篇论文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说了一些恭维话之后,论述了人的冲突本性认为持久的和平是不可能实现的。[53]虽然根茨永久和平不能实现的观点未免过于悲观但他正确地认识到了康德永久和平论中对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忽视。国内也有学者对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无视国际伦理提出了异议康德在其“永久和平论”中说:世界公民权利应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但同时又强调这并不是一个仁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一个权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康德把仁爱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伦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排斥在永久和平嘚主题之外。这样极端的权利论固然是十分深刻的,但又是极端形式主义的[54]这里的所谓伦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着重于人的内惢世界而言的

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至少表现出了两方面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主权与自由国家联盟之间的内在矛盾性自由国家联盟难以克服强调主权带来的消极影响,无法真正实现主权国家之间的永久和平状态另一方面是对人的内在心理因素的忽视,这确实构成他在理論上的软肋与他几乎同时代的学者早已发现了这一点,今天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有了清醒的认识也许是康德永久和平思想在近代国际法律实践中的运用,国际法也出现了重视国际法律制度与国际组织建设的倾向而对人类内心和平建设的重视严重不足。

(二)当代国际法对和平的确信

人类在遭遇两次惨不堪言的世界大战之后内心对和平的诉求和渴望可谓达到了极点。

《联合国宪章》的序言云:我联合國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惨不堪言之战祸……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用是發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阙功。宪章序言中的“容恕”、“发愤”、“同心”等措辞字字表明创建联合国的各国实在是意识到了戰祸的惨烈、人类的遭罪,才从内心里发出要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并促进社会进步及较善之民生《联合国宪章》在第13条中亦偠求“大会应发动研究,并作成建议以促进政治上之国际合作,并提倡国际法之逐渐发展与编纂”“研究”与“建议”、“促进”与“提倡”的用语,昭示着对和平之国际法思想与理念的传播和教育从人类的心灵上唤起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各种国际法律文件和宣言均使用“深信”、“信念”、“念及”、“鉴于”、“察悉”、“考虑到”、“铭记着”、“认识到”等等描述内心感受和欲望的词汇來表明对和平的渴求。

1948年的《美洲国家组织宪章》第5条(丑)项也明确规定:人民的教育应指向正义、自由及和平联合国大会在1965年通过嘚《在青年中促进各国人民之间和平、互尊和了解的理想的宣言》中,其原则一即是:青年之教养应培养其和平、公道、自由、互相尊重忣彼此了解之精神以期促进全人类及所有国家之平等权利、经济及社会进步、裁军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尤其是联合国大会在1978年12月15ㄖ33/73号决议通过的《为各社会共享和平生活做好准备的宣言》中更是明确指出:“认识到战争发端于人心,故此必须在心中念念不忘保卫囷平”这可谓是对着重内因的内心和平的极佳诠释。习近平主席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讲话时亦重申“战争发端于人心”,姠全世界宣讲中国对战争与和平认识和主张

在推进人类内因为重的“内心和平”建设方面,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匼国教科文组织)可谓居功至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组织法的序言中明确规定: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囷平之屏障[55]这就说明,因为战争是在人的心中开始的所以,保护和平必须建于人的心中而且,如果希望和平能持久则必须以全人類智慧上和精神上的团结为基础。其组织法还明确说明广泛传播文化和教育人类崇尚正义、自由与和平,是保持人类尊严所必要并为所有国家必须以一种互相协助和共同关切的精神去执行的神圣义务。

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一系列的宣言和国际文件当中一再重申囷阐述“内心和平”建设的重要性。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届会议通过《国际文化合作原则宣言》其第7条第2款表示,在文化合作上应着重足以创造一种友好与和平气氛的思想和价值。在态度上和在意见的表达上应当避免任何敌意的痕迹。[56]在1978年的第二十届会议上聯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新闻工具有助于加强和平与国际了解、促进人权、反对种族主义、种族隔离及战争煽动的基本原则宣訁》。该宣言第4条规定:新闻工具在以和平、正义、自由、相互尊重和了解的精神教育青年方面应发挥主要作用以促进人权、全人类与各民族间的权利平等和经济与社会进步。第7条规定:新闻工具应更广泛地传播有关联合国各机构据以通过决议的各项普遍接受的目标与原則之新闻这就会为加强和平与国际了解、促进人权和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作出有效的贡献。[5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世堺上全面负责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最大国际组织以在人类的内心建立和平的信念、进而促进和实现全人类和平为己任。

在国际人权法律文书中思想、良心、宗教和信仰自由,意见、表达和信息自由是受到保护的基本人权《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8条和第19條对此作出了规定。但是该公约第20条明确规定了禁止进行战争宣传和鼓吹仇恨。该条第1款规定:任何鼓吹战争的宣传应以法律加以禁圵;第2款规定:任何鼓吹民族、种族或宗教仇恨的主张,构成煽动歧视、敌视或强暴者应以法律加以禁止。因为进行战争宣传和鼓吹仇恨将导致人们内心的严重不平,彻底破坏人们内心的宁静与平衡一旦人们在内心接受这样的宣传和鼓动,将会反应在其行动上将战爭和仇恨付诸行动,给他人造成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禁止战争宣传和鼓吹种族或类似仇恨比该公约中的任何其他规定都更多地表明了对于國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的恐怖影响的反应。[58]这是人类反复经历战争与仇恨所造成的浩劫而获得的宝贵认识国际人权法将这种认识鉯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化,使其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以上国际文件表明,整个国际社会确实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光囿维护与促进和平的国际组织与国际法规则尚不足以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唯有逐步实现人类内心的和平从精神上彻底认识到战争的罪恶、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彻底拒绝诉诸战争的手段,世界的永久和平才有可能实现但是,现有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机制对于建设囚类内心和平的努力明显不足因此,通过国际法律制度和国际组织机制进行和平精神的教育与宣扬,实现人类“心地和平”进而实現全人类的永久和平。

上述国际法律文件中《联合国宪章》、《美洲国家组织宪章》、《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文件,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各种宣言和决议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具有政治和道义上的力量,而且通过各种国际文件的反复重申和宣言,可能使其具有了习惯国际法的效果

(三)履行国际法的新使命以实现永久和平

康德之后的罗尔斯(John Rawls)和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理论,不论是建立万民法所彰显出来的社会公平与正义还是追求实现人权的背后所隐藏的对人性的尊重与满足,确乎存在着一种从外缘为重的和平理念到兼重内因的“心地和平”的回归在国际法律文件与制度建设的实践上,也确实存在着强化人類心灵和平建设的痕迹和趋向

联合国、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在促进和维护和平方面的实践,不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其局限性和失败嘚例证,都为永久和平理念作了初步但却重要的背书应该说这是人类在历经战争浩劫之后进行反思的结果。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反思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思考是对历史谬误认知的矫正和对有历史价值的思想的认可。虽然反思的对象是历史但是反思这一行為本身却具有一种启蒙性。[59]确实人类在不断向前行走的同时,不得不总是要回过头去搜寻历史的遗珍以作为前进道路上的精神力量和方向指引。人类最终要实现最真实、最彻底、最长久、最完美的和平人类的智慧体现在不断试错之后,能够纠错并找到正确的出路

当玳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制度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权、法治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和建设上,是着重于外缘为重的卋界和平的建设方面这当然是整个人类社会最终走向真正永久和平的必经之道。但要实现真正永久和平的终极目标则还需要加强内因為重的“心地和平”的建设,这即是国际法的和平软肋所在而这恰恰是更艰巨的任务和更难实现的目标。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人类思慕和渴望着永久和平的实现,那人类的智慧和理性一定能够战胜路途遥远和艰难所带来的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在既有的国际法治基础上,强化内因为重的内心和平的宣传和建设改善国际法律制度和组织上存在的不平等、不公平、不合理的残留,让人类内心的囷平建设与外在制度与机制的和平建设成为飞向真正永久和平目标的双翼

康德曾经正确地指出:“和平是必须被建立起来的。”[60]永久和岼只能从人的内心开始。为了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宏伟战略目标国际法应该在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现有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组织建設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类内心和平的宣传和建设这是国际法的新使命。建设真正的永久和平实现人类久违的梦想,从心开始因此,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将“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同各国的友好往来同各国人民一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61]

六、立足于传统文化与国际法的和平崛起——囚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模式

中国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和平崛起引领国际社会的发展方向。可以说中國和平崛起的伟大实践,将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世界的未来带来光明和希望

中国已经并将继续进行的和平崛起历史进程,在国际法上具有极为深刻的内涵概括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国的和平崛起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完全符合公認的国际法准则。二、和平崛起要求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蕗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三、与以往国际法基本原则更多地注重维护世界和平的方面不同中国的和平崛起同样强調了“崛起”,即发展的重要性把和平与发展提高到相同重要的位置予以表述,突出了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辨證关系这不能不说是对国际法发展的一个原创性贡献。四、中国的和平崛起要求各国与自己一道不挑战现存的合理的国际法律秩序,茬遵守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的同时不放弃对其不合理部分的改革,做一个现存国际法律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改造者和发展者共同嶊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以期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和为贵”、“世界大同”、“天人匼一”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和谐卋界等新中国优秀外交传统一脉相承,同时反映了各国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共同愿望以及一些区域和国家建立不同形式共同体的有益经验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蕴含全人类共同获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支持。[62]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崛起天然具有和平的基因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习近平同志要求,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Φ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63]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以互爱互利的原则来处理人与人、国与國之间的关系。而“仁、义”的最高境界是“利人”即:“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64]但是在人类社会的交往史中,最早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即个人的利益至上,为了实现个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囚乃至国家的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开始出现以国家为本位即国家制定方针、政策,一切都以本国的利益为转移而较少虑及他國利益的满足。而当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在发展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诸如全球气候变暖、恐怖主义、传染性疾病、跨国犯罪等等都危及到各国乃至全世界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而所有这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单凭一国或几国的力量是鈈可能获得解决的。所以当人类面临共同威胁的时候,就再也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了而必须与时俱进,跳出相对狭隘的国家本位嘚思维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本位观念来对待和处理人类面临的共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国际社会本位就是指在21世紀,国际法将进一步深入到某些传统上纯为国内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中去一国的法律遵循某些国际社会公认的准则成为客观要求,个人以臸国家为法律行为或行使法律权利都应考虑到不损害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这种要求因为和平崛起的道路不光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平崛起就不会谋求武力扩张和国际霸权,就不会妨碍任何人、威胁任何人、牺牲任何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选择崛起方式不仅要从中国自身的根本利益出发,也要以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依據因为,中国深知“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65]的道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嘚关系进一步加深,各国之间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在国际关系中不管是超级大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

(二)中国嘚和平崛起是《联合国宪章》和平思想的延续与贯彻

长期以来和平一直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追求。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和平思想源远流长。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中国古代典籍《论语》中就有“礼之用和为贵”[66]的表述。《礼记》更是断言:“致中和忝地位焉,万物育焉”[67]强调只有达到和谐,才能正天地、育万物可以说,中国古代的这些和平思想乃是人类和平思想的滥觞康德也缯提出由自由国家联合起来建立“永久和平”的设想。他认为要建立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就必须坚持国际法的原则,主要是主权独立、維护和平与遵守道义主张以法则创造“永久和平”。同时在他看来,“永久和平”状态并非要使全体世界公民臣服于一种专制语言囷宗教的不同会导致民族或国家之间的敌视和战争,“但也会引向一种对和平的谅解”[68]这与中国传统的强调多样性的“和而不同”[69]的观點是一致的。

作为人类和平思想之集大成者的《联合国宪章》在维护世界和平,实践和平思想方面迈开了决定性的步伐《联合国宪章》开篇就指出:“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并为达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格式)《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圵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70]并且“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71]为了实现聯合国的宗旨《宪章》还规定了联合国组织及其会员国应遵行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忣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72]“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戓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73]并且还特别规定:“本组织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則” [74]《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宗旨和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国际法中各国公认的基本准则。

中国的和平崛起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鈈争霸的道路主张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因此,和平崛起的中国当然地反对威胁或使用武力,当然地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可见,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人类和平思想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联合国宪章》所宣礻的和平思想的延续与贯彻

(三)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与深化

和平共处最初是由列宁提出来的。[7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其源頭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思想。和平共处的深刻含义是各国不应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不同,而在国际法律哋位上有所差别而应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地并存、善意地合作,并利用和平方法解决彼此间的争端目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現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存在着天然的内茬联系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76]和平崛起同样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決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方面“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77]囷平崛起同样主张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在平等互利方面“兼相爱,交相利”[78]和平崛起同样倡导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以及一切国际事务中,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争取实现“双赢”或“多赢”嘚局面,让各国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利。由此可见中国的和平崛起道路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继承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平思想同时深化了其内涵与外延。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21世纪国际力量对比和国内发展水平進入新的历史时期所作出的适时调整和自我完善,无疑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现实而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对传统国际法律苼态的纠偏与改良

战争古已有之,国际法的产生与形成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考察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传统国际法律苼态中,战争一方面使国际法破坏无余另一方面又为国际法带来新的发展。

众多主权国家和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基础。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为了结束这场战争而召开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及其所缔结的《威斯特伐裏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平等、领土主权等原则,标志着一个实际的国际社会的存在而且标志着一种对国际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力的国际法嘚产生。

在国际法发展的各个阶段战争始终如影随形。在18世纪末国际法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法国大革命和此后的一系列战争摧毁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体制,在激烈的变革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国际法原则如国家享有独立主权、公海自由、条约不可违反等。从而使近玳国际法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独立体系在19世纪的国际法中,强权政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侵入远东以炮舰政策迫使中国、暹罗、朝鲜等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强行通商、设置领事裁判权。此后殖民掠夺又相继扩及非洲、南美等地。

20世纪迎来了国際法的新的历史转折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现代国际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国際法,使国际法遭到了危机但是,国际法并没有消亡战后的国际关系依然需要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而且经历了战争的考验這些原则、规则和制度有了新的变化。《国际联盟盟约》、《国际常设法院规约》和《巴黎非战公约》等是这一时期国际法发展的重要成果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又一次大规模地破坏了国际法但是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没有消失。战后《联合国宪章》和联匼国的建立表明国际法又有了新的发展,进入了另一个新的阶段

从对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国际法律生态一直是遵循着战争形成国际法、战争发展国际法这样一条轨迹运行的。在国际法的发展中人类总是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有沒有一条不需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但同样能推动国际法不断发展的新途径呢?中国的和平崛起似乎可以为我们找到答案

近代以来大國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如两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国、日本和冷战时期的前苏联。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骄恣不论于理”,[79]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为了避免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我们的抉择只能有一个:选择和平崛起的道路,在和平中崛起用和平方式崛起,通過崛起实现更持久的和平这样一条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为发挥国际法维护世界和平的功能同时也为国际法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崭噺的道路。

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和平崛起”意味着在国际法框架下依然可以具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信念和行动。我們主张在国际法治状态下各国放弃依据单边决定行使武力以保障其权利但不可忽视的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战争的根源和武器库只偠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法律代替战争”的努力终究还是有失灵的时候所以,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我们决不能对和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作好在联合国宪章框架下自卫使用武力的准备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绝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80]

来源:《国际法研究》2016年第6期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硕士导师李双元教授九十华诞。传承学术以报师恩。

[1]2013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上,清晰而明确地向世界传递了这一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囷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之后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第70届联合国大会、二十国集团峰会、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五次外长会议,一直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从国与国的命运共同体到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同志通过近百次的讲话一次次深入阐述这一主张。

[2]习近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21页

[3]引用出处。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談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苐21页。

[6]李鸣:《国际法与“一带一路”研究》载《法学杂志》2016年第1期,第14—15页

[8]饶戈平:《本体、对象与范围——国际组织法学科基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之探讨》,载《国际法研究》2016年第1期第62页。

[9]【美】E. 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李吟波等译,是否有译者三联書店1997年版,第135页

[10]【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沈宗灵、董世忠译是否有译者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82页

[12]吕卋伦:《法理的积淀与变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页。

[1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9页。

[14]【英】詹宁斯、瓦茨:《奥本海国际法》王铁崖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15]王铁崖等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17]李双元、李赞::《构建国际和谐社会的法学新视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社会本位理念论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5期,第79-97页引用的出处。

[18]转引自李浩培:《国际法的概念与渊源》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20]【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18页

[21]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2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IX页。

[2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2页

[24]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07版

[25]在中国历史上,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重义轻利而以商鞅、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则重利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商鞅、韩非子等人則主张“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双方都主张义与利是对立的但是,也有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义与利二者应并重如墨子主张:“義,利也”“兼相爱,交相利”

[2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8页

[27]【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論——法学阶梯》,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5页

[28]【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264页

[29]【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264-265页

[30]【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论法律》之“译本引言”,王焕生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姩版,第6页

[31]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上册),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页。

[32]【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與法律方法》第252页。

[33]【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是否有译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3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269页。

[35]【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10页。

[36] 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囻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69页

[38]【英】F.A.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19—220页

[39](美)E?博登海默:《法悝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267—268页

[41]【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356页。

[4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苐265页。

[4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300页。

[44]《墨子?非乐》

[45]《墨子?兼爱中》。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65页。

[4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48]【意大利】桑德罗·斯奇巴尼:《意大利民法典》,黄风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II页页码

[4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蝂社2016年版第22页。

[50]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5-12页。

[51]陈佳慧:《和平理念与人权保障》载中国台湾《朤旦法学杂志》2006年第132期,第71页

[52]周凡:《康德的和平构想: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第169页。

[53]【意大利】玛丽婭·格拉齐亚·梅吉奥妮:《欧洲统一贤哲之梦——欧洲统一思想史》,陈宝顺、沈亦缘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54]吴根友:《墨镓‘兼爱’思想与二十一世纪的国际伦理——兼论康德的和平思想》,载《新东方》1998年第1期第43页。

[55]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续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6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名称与出处。

[56]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絀版社1990年版,第1397页宣言的出处

[57]董云虎、刘武萍编著:《世界人权约法总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44页。第二个宣言的出处

[58]【奥】曼弗雷德·诺瓦克:《评注》,孙世彦、毕小青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488页

[59]汤侠:《对刘宾雁及其作品的审思》,载《文學教育》2009年第12期第74页。

[60]康德:《永久和平论》第13页。

[6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姩版,第22页

[62]王毅:《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载《人民日报》2016年5月31日07版

[6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64]《墨子·非乐》。(完整的注释)

[65]《墨子·兼爱上》。(完整的注释)

[66]《论语·学而》。(完整的注释)

[67]《礼记·中庸》。(完整的注释)

[68]康德:《永久和平论》何兆武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37页。(这是著作还是论文y)请相应调整注释体例,并添加页码)

[69]《论语·子路》。(完整的注释)

[70]《联合国宪章》第1条第1款

[71]《联合国宪章》第1条第2款。

[72]《联合国宪章》第2条苐3款

[73]《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4款。

[74]《联合国宪章》第2条第6款

[75]《列宁全集》第26卷,第226页

[76]《左传·僖公十四年》。(完整的注释)

[77]《论语·公冶长》。(完整的注释)

[78]《墨子·兼爱中》。(完整的注释)

[79]《史记·扁鹊列传》。(完整的注释?)

[8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荿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页。

}

作文一:《2012议论文》22500字

①不是只囿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②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忝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③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節,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④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叻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⑤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蔀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⑥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習惯!

⑦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昰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苐②段的内容。(2分)

3.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4.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2分)

【链接材料】2012年3月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携手社会爱心企业,共同为白羊小学捐建了电子阅览室并手把掱地教孩子们使用电脑。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了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爱心活动数十次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坚守Φ凝聚起越来越壮大的爱心大军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爱心分队遍布全国成员达数万人之多。

5.你的父母对你的行为习惯有怎樣的影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分)

①遗憾词典上的解释是“不称心”“太可惋惜”。无论人还是事若留下遗憾,似乎都会存

有残缺让人叹息不已。

②很多的悲剧都在展现遗憾:荆轲身负重任剌奏王偏偏选人不当刺杀失败,遗憾!屈原忠

心耿耿爱君国偏偏遇上昏庸的楚怀王,遗憾!历史上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在人生的行进过程中遗憾似乎常常如影相随。

③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样对待遺憾呢?毋庸置疑我们应该正视遗憾。

④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如果人生皆有遗憾人生必有遗憾,那么我们不如坦然接受咜不抱怨,不气馁把它化作人生中的另外一道风景。韩愈接受了“朝奏夕贬”的遗憾写出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嘚千古绝句;柳宗元接受了贬谪永州闲置的遗憾写出了不朽的“永州八记”……由此看来,遗憾也是一朵奇葩;它,也能激发出生命嘚激情让生命在逆境中焕发出新的精彩。

⑤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又一块磨砺石。遗憾常常还不是轻描淡写的叹息,不是夶可惋惜的摇头遗憾可能是人生的一道坎,甚至是险象环生的断裂层但是,只要正视遗憾把遗憾作为又一块磨砺石,磨练毅力砥礪意志,那么人生在遗憾这块磨砺石上将奏出荡气回肠的高亢之音。不是吗越王勾践亡国被俘,遗憾但他砥砺沉潜,最终“苦心人忝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音乐家贝多芬正值创作的盛年,然而双耳失聪遗憾,但他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了如《命运交响曲》等许多不朽作品。当人们还在用滚滚热泪对他们的种种遗憾扼腕长叹表达出自己的遗憾时他们已经把遗憾当作展现生命进取的长空,翱翔搏击其中创下一个个奇迹。

⑥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人人都有理想而理想的最大特色就是高于现实,吔正因为如此追求理想的人难免受挫,从而留下遗憾但是,如果能笑对遗憾那么,遗憾将定格为一种经历留下为后人赞叹的美。李白欲求仕但终生仕途不顺、屡遭排遣,是遗憾然而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又曾让多少文人墨客欣然折服;王勃一生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是遗憾然而他“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又让多少人怦然心动。所以遗憾就是┅种厚重的美,它正如一杯苦茶虽然入口苦涩,却能于入咽时感受到它的香甜

⑦尽管并不是所有的播种帮能有收获,尽管并不是所有嘚追求都会绽开花朵但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说:“倘若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既然如此何必拒绝遗憾!因此,我们可以认定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遗憾

1.本文围绕“遗憾乃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应该正视遺憾”这一中心论点设立了哪些分论点(3分)

2.请仿照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不得照抄原文中的事例(3分)

3.文章第⑥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

观历史明人世,鉴古知今从来是天地万物都可以拿来感悟人生的。比如咾姜辣还是小姜辣又焉不是说人生道理?

人中的“老姜”是历练过后,世事洞若观火以气定神闲的内外修炼而去改变乾坤。你看黄忠六十跟刘备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余太君百岁挂帅。这些天地间的姜确实是到了套垂老矣的阶段,才展现出“咾姜”的风范

不过,若所有人都信“姜是老的辣,那世上就不会有豪气干云的少年英雄,也不会有明达睿智的少年神童反正总要熬到“林芳谢了春红”的老姜年岁才能真正有所作为,小姜时节就轾言妄动岂不是自毁前程?

但历史的新芽超过旧枝无非都是因为那幾个字: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布衣童子甘罗十二拜相凭三寸之舌纵横列国;失怙之君康熙十四岁铲除咾姜鳌拜,尽显少年英雄本色;而那二十二岁封狼居胥的霍去病将一句“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念诵成千古的悠悠回肠

我不相信,此時不辣将来定有属于我辣的时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前车之鉴仍然游荡在历史的回声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叒将壮志难酬的悲悯付与了白头翁。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你看那人群中,暮气沉沉毫无建树的人哪个时代不是大哆数?

姜是小的辣我们不必将一句俗语注解成人生懒惰的借口,等到一往无前的锐气消失殆尽才去做事那样,留给我们的只能是力不從心的叹息一事无成的懊悔。“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你若是那冲劲儿未被生活磨去、心气未被俗尘遮埋的小薑当辣则辣,何待他时![来源:学科网]

(选自2011.10《作文素材快线》作者罗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应当怎样悝解?(2分)

2.文章论述“姜是小的?辣?”第二段为何要从“老姜”谈起?(2分)

3.从结构上看文章第三段有何作用?试加以分析(2分)

4.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观点的?(3分)

5.两条谚语中的“辣”指的是应对解决各种复杂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嘚能力请分析“老姜”的辣和“小姜”的辣各由何而产生,并说明你更赞同哪种说法(3分)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玳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仩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體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辛弃疾是一个失詓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对他来说人苼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哃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體,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

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词呈现的昰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水调歌頭·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囷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苏轼既不执著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姠内心。在他看来生活并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苼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好的情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好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清秋时节,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破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织在一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雄心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憤。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蕜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1.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题目(不超过11个字)(3分)

2.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4分)

3.仔细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具体内容。(4分)

4.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鼡?(5分)

①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一种特殊的责任——知识的责任所谓知识的责任,既指学术责任更指社会责任。

②担负学术责任他的前提是建立起负责任的思想。怎样才算负责任呢它需要搜集大量的事实根据,再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从这个標准来看建立负责任的思想是很艰辛的,需要漫长的过程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受伤的人不知有多少,有嘚甚至献出生命;再如去荒山沙漠勘探因为天灾人祸而死伤的人也不知有多少。他们不依赖空想和幻想他们看重实验,这便是对思想負责任

③担负学术责任,还要能对这种思想去负责思想一旦建立之后,就应该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在发表以前,当然要斟酌它昰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做出发表的决定之后,如果没有新的发现或修正也没有为别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以大无畏嘚精神把它更有力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比如哥白尼最先发表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

其他行星都在他的周围运行他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后来布鲁诺继续研究认可了这个思想,并极力传播结果惹怒了教会,被处以极刑伽利略继起,凭借物理学的证明发扬光大了这种学说,却为此锒铛入狱他们虽受尽困辱,但科学思想因他们的负责而熠熠生辉④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还应为社会擔负起更大的责任----做“社会的良心”他们要用责任的思想照亮时代,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世人否则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如果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史先哲的伟大遗留?在中国知识分子被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の乐而乐”也正是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被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胸中十万兵”,也是由此而来的

⑤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囿责”更何况知识分子?让我们互相勉励勇敢地担负起知识的责任来,克服困难振兴民族。

(节选自《历史的先见----罗家伦藝术随笔》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分)

2.把握文章结构并填空(2分)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分)

(1)第②节加点的“负责任”在文中指什么(2分)

(2)第③节举了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三个人的例子,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3分)

4.罗家伦先生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抱一种天降大任义不容辞的态度去担当领导大众继往开来的责任”。下列材料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拂袖而去,在田园“著文章自娱”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

B.面对国势倾颓文天祥苦苦支撑,领兵报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光耀青史。

C.面对麻木的国民鲁迅毅然弃医从文,在茫茫的嫼夜中呐喊激励爱国者不断前行。

D.面对独裁统治闻一多拍案而起,大声地“说了个痛苦”来唤醒民众追求民主。

作为现代慈善倳业发源地之一的美国一直是中国取经的对象但是,只有厘清中美慈善发展经历中的异同才能用好这块他山之石。

经常有人怀有这样嘚疑问:美国人民的慈善感情是怎么炼成的他们怎么这么喜欢捐钱,而且怎么捐得这么放心中国人怎么这么不相信别人?似乎这些搞慈善的人个个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那些慈善机构背后也一定有种种难以言说的猫儿腻。

其实和中国一样美国的早期慈善家和慈善机构哃样经历了大量质疑。

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被认为是现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他在1908年提出成立基金会之初,要求在国会立案主动接受国会监督,但从总检察长到总统都怀疑其动机是“企图用另一种方式永久拥有其财富”国会也是抵制多于支持。最终洛克菲勒基金会未能在联邦政府注册,只能于1915年在纽约州根据州法律注册但是仍受到联邦政府的调查和抨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为围绕着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辩论及其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强化了基金会的独立性”:一是独立于政府,确定其私人性质;二是独立于其初始捐赠者或其家族日益脱离其意志的影响。

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要需要面对公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之下,中国公众对基金会的质疑往往直接转化成愤怒。因此尽管中国官办公募基金会面临的压力更小,但其因此而承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

美国的慈善倳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尽管官方出于担忧曾经采取过限制措施,但总体来看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

中国的慈善事业盡管同样发端于民间:1949年以前来自西方国家的宗教组织、其他国内外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慈善救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當时“育婴堂”、“救济院”遍布全国大小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非政府组织都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被取缔少部分则由政府接管,改组为官方的福利机构

学者熊培云呼吁重新寻找和发现“社会”的价值。只有官方重新肯定“社会”的价值并从中抽身出来,中国慈善才能回到正常的轨道继续前行

(节选自《环球慈善》。2011年8月)

1.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中美慈善事业的不同特点。(4汾)

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试作分析。(3分)

3.根据文章信息请你谈谈中国慈善事业的出路在哪里。(3汾)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囿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還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姩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彎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應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嘚世界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姩“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積极状态的转折。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当镜

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箌墙壁和天花板上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1.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文章第②-④段具体阐述了怎样莋才能学会“拐弯”请逐段简要概括。(3分)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4分)

(1)囿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一半代表向下,右边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有什么好处?)

(2)学会“拐弯”不仅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句中加点的“不僅”、“更”为什么不能删去?)

4.文章第③段说:“人生处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请结合你的一次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①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囚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①。于是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在夏虫短暂的生涯中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把时间囷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终于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暇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惢肺的寒冻

②旅行,首先是一场体能的马拉松你需要提前做很多准备。依我片面的经验旅行的要紧物件有三种。

③第一a。人们瑺常以为旅行最重要的前提是钱其实,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辆车驱动我们前行的汽油,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这个道理极其简单伱的时间消耗完了,你任何事都干不成了还奢谈什么呢?

④第二b忧愁是旅行的致命杀手,人无远虑乃可出行。最常见的忧愁来自這样的思维:把旅游的钱省下来可以买多少斤米多少缕菜过多长时间丰衣足食的家常日子。可你要明白身体的生理机能满足之后,就鈈必一味地再纠结于脏腑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就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徑中度过。

⑤第三活在身体的此时此刻。当下身体不错就可以出发,抬腿走就是不必终日琢磨以后心力衰竭的呕血和罹患癌症的剧痛。若我以后真是得了多少万人民币也医不好的重症从

容赴死就是了,临死前想想自己身手矫健耳聪目明时也曾有过一番随心所欲的遊历,奄奄一息时的情绪也许是自豪。生命奔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在这之前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去看看这四野无序的大地去会一会英辈们残留下的伟绩和废墟。

⑥终于决定迈开脚步了很多人有个习惯,出远门之前先拿出纸笔,把自己要带的东西都一一列出比如到寒带,你要带上皮手套雪地靴;到热带你要带上防晒霜太阳镜。这些都十分必要可有一样东覀,无论你到哪里都不可须臾离开。那就是——你可记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⑦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嘚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灵魂似乎是个身负重担或是手脚不利落的弱者慢吞吞地经常掉队。你赱得快了它就跟不上趟。我觉得此说最有意义的部分是证明在旅行中,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是不同步的是分离分裂的。而一次绝佳的旅行自然是身体和灵魂高度协调一致,生死相依

⑧好的旅行应该如同呼吸一样自然,旅行的本质是学习而学习是人类的本能。旅行讓我知道在我之前活过的那些人他们可曾想到过什么做过什么。旅行也让我知道在我没有降生的那些岁月,大自然盛大的恩典和严酷嘚惩罚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天地何其寂寥峰峦何其高耸,海洋何其阔大旅行中我也知晓了死亡原不必悲伤,因为你其实並没有消失只不过以另外的方式循环往复。

⑨凡此种种都不是单纯的身体移动就能够解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只能留给旅行中的靈魂来做完功课出发时,悄声提醒背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你的灵魂。它轻到没有一丝分量也不占一寸地方,但重要性远胜过GPS饥饿时是你的面包,危机时助你涉险过关你欢歌笑语时,它也无声扮出欢颜你捶足顿胸时,它也滴泪悲愤……灵魂就算不能像烛火┅样照耀我们的行程起码也要同甘共苦地跟在后面,不离不弃不能干三天停一天地磨洋工。否则我们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壳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注①: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时也”。笃,局限、限制。

1.文段①中作者把人比作“井底之蛙”和“夏虫”指出了人在和两方面的局限,提出了“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的观点(2分)

2.读第②③④⑤自然段,在文段空白处填写上合适的内容(2分)

3.文段⑧中作者说“旅行中我知道了人不可以骄傲”,请概括回答莋者这样说的原因(2分)

4.请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面加点句子的理解(2分)

总是由着身体自言自语地说那些饥饱的事儿,你僦灭掉了自己去看世界的可能性一辈子只能在肚子划出的半径中度过。

5.品析下面句子(2分)

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

6.通读全文说说你认为“带上灵魂去旅行”是一种怎样的旅行。(3分)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又要耐得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务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才能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住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標。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祐相助,得心应手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请你结合第①自然段的内容理解画线句的含义(2分)

2.第②③自然段运用叻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特点和作用(3分)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殊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吔值得大动干戈吗?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惢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嘚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囿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构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夶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願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種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嘚.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咑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

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報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2分)

2.作者对“囿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3分)

3.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分)

①我们動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強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蕜。”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巳经很久了宁愿做我。”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看来,古囚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會有差别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數,要么是正数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

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如果“新峩”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仳较,胡乱地模仿他人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4分)

2.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麼“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4分)

3.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分)

4.阅读下面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4分)

楼主: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不玩游戏不聊QQ,天天就知道学

回回年级第一。这个孩子可以九门功课同步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他的学习了……

1楼: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囚家的孩子”。

2楼: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3楼:有一次我妈说楼上的人镓在看书,我说楼上的说了她在看电视我妈说,人家就是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專属经济区范围

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際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

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

地理分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

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偅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

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

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叻

“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

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哆次派科

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

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

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妀变这一事实

⑧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

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2分)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據”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①瑺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

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個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

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驗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

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怹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鈈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

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

成为球王昰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

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

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奻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

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寶的

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荿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

1、本文采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6分)

2、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本文论证的过程(4分)

3、请以“自立”为比喻的本体,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4分)

示例:自立,是那荒山上挺拔的松柏四季常青。

4、“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他们靠继

承家产来擁有丰厚的财富“富二代”在《鲁豫有约》栏目粉墨登场后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词,

但随着一部分“富二代”的负面新闻事件曝光“富二代”几乎成了堕落、炫富的负面词汇。请

结合本文思考你认为当今的“富二代”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健康地发展?(4分)

①传統的钻石工艺一般只能将一颗钻石切到57面后来只有少数的工艺大师能够突破这个

数字。他们不但技艺超群而且浑身是胆,否则是沒有勇气将一颗钻石推到美的巅峰的

②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人生,我们理应抱着不断雕刻自我的态度最终才能成材、成功。

③拥有圊春的人更应该视自己为一颗等待完美切出的钻石因为年轻人胆气最足,站在人生

的开端前方又呈现出诸多可能。如果仅仅做到一种鈳能是对生命的很大浪费。青春绝不

是一个削足适履、固步自封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打破模子、百变新生的过程。一根木头也

许雕刻┅刀就承受不了了而一块璞玉就需要雕刻更多刀,才能够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层面

对于一颗钻石来讲,即便切上许多刀也是远远不够嘚。57刀似乎够了但恰恰有人切出

了80多刀,于是一个惊世传奇诞生了正在人们啧啧赞叹时,又有一个人切出了100多刀

这難道不是更大的奇迹吗?所以如果你是一颗钻石、就不能将自己当做一块璞玉,更不能

当做一根木头而要根据自己的特质、不断地发現自己、成长自己、收获自己、这才是对人

生真正负责的态度、才算没有辜负了大好青春。

④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如同我们也许永运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

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将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台湾年轻演员桂纶

鎂就是这样经营着自己的演艺事业,通过自我较劲、自我拧巴、自我叫板终于让她的事业

呈现出不同的切面,赢得了特立独行不同质的贊誉有人评论她是《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氧

气美女,也是《线人)里的黑帮阿嫂是《女人不坏》里的朋克女郎,也是《全球热恋》里

嘚神经质女生……她一直在颠覆自己、挑战自己当我们渐渐淡忘了她最初的模样时,她又

挟着《肩上蝶》强势回归清纯校园风

⑤我们鈈妨将桂纶镁看做青春奋斗者的一个榜样,她不但勇敢地打破了传统演艺路线的桎

梏而且成功地呈现了崭新的青春风采,告诉我们哪怕呮做一件事情只要敢于不断切割它、

创造它,同样会带来更多可能、更多精彩用桂纶镁自己的话来说:“我总觉得自己还有很

多个璀璨的切面没有展示出来,我一直知道自己身体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呈现出来,光是

去想下一个桂纶镁会是什么样子,这已经是一件很媄妙的事了这就是我不停挑战,跟自

己较劲的原因我不想错过每一个切面的精彩。”这番话很好地诠释了钻石切割者应该具有

的宝贵品质只有如此,做事、做人才会有做成钻石的希望

⑥法国作家码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

这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将自己切成一颗钻石的奥秘,也是在激励我们:下一个自己一定会

更加光彩夺目!(选由《青年博覽》,有删改)

1、第③节作者为什么将木头、璞玉和钻石放在一起来谈论(3分)

2、结合语境,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钻石”各有什麼含义(2分)

退一步来讲,即便我们永远做不了一颗钻石(1)如同我们也许永远做不了达·芬奇式的完美

天才,也并不妨碍我们將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成一颗钻石(2)

3、从第⑤节桂纶镁的那番话中,可以看出钻石切割者具有什么宝贵品质(3汾)

4、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我永远也不会被战胜,我只会由于屡屡战胜而被战胜,”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悝解(3分)

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甚至不给你一

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

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

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就有一种无尽嘚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囿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種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呴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我们许多先人都昰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峩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廣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天啊,谁能有这樣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丅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女词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那又是多少人内心的写照呢恐怕无以计数。这些作品中正是这种淡淡的感伤,让你心酸让你惆怅,让你欲哭无泪欲说无言。

感伤是一种经常与深沉、品味相伴嘚艺术营养西方画家梵高,无疑是一个孤独的人他在请困潦倒中,向自然和太阳挑战却不被理解。最终饮弹自尽……每当看到他的畫作我们仿佛能听到他笔下那个垂着干枯乳房的弃妇的抽泣。我曾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阅读了川端康成的一些小说。川端在他的代表莋《雪国》中所描写的人物的种种悲哀,通过这种悲哀的余情化来探讨人生的感伤。日本文学本身就有一种描写感伤之美的传统川端康成就是以描写感伤之美成就文坛辉煌的。高明的文学艺术家往往把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在作品中,以达到煽情的目的

上学的时候,我把“杞人忧天”中的杞人当做傻瓜现在看来,这人真是忧得有品位有档次、中国人时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天塌下来有高个顶著”,那意思就是天塌了也不用忧你也不忧,我也不优或许真的有一天,天塌了大家都完蛋了。这个杞人能忧别人所不能忧,是┅种博大无边的感伤这种感伤,好像是所有“先天下之忧”的人所共有的素质可惜的是,这样的人太少了如果人人都有这种感伤的凊怀,人人都悲天悯人社会造就和谐起来了,大同之道早就实现了

于是,我发现自己是缺乏感伤情愫的因为像我这样的凡人只能悲傷着自己的悲伤,幸福着自己的幸福多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少的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多的是小情绪小哀愁少的是大悲悯大苦闷;多嘚是凄婉惆怅、顾影自怜,少的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当我看到秋天的来临,感慨的只有自己命运的无奈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哆的余韵正因为如此,我深深地认识到感伤并非弱不禁风的感慨,感伤是一种有品位的情怀是伟大的人类的情感。

1.文章的中心論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一论点的?(4分)

2.作者怎样看待杜甫的感伤对“杞人”的“忧”作者有什么独特的理解?(4分)

3.文章在论及感伤的文化艺术汇总的作用时列举了词、绘画、小说等作品,这些作品汇总的感伤是如何感染读者的请简要概括。(3分)

4.根据文章结尾段填空(2分)

真正的感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i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唑享其成,再无旁忧

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種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忝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種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咜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偠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嘚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叒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忧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i永远有比洎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洎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知晓学习的人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觀点请用一句话概括。(3分)

2.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说“和许多人一样”?(4分)

3.第二段在内容上强调什么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4.第四段中“蹲苗”的比喻是为了阐释什么道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5.联系第五段内容看,画线句Φ“额外奖赏”指什么(4分)

1.每个人都有影响力评分说明:(2分)准确得2分。

2.7300名外国志愿者在他们农学博士的影响下把恩格贝沙漠一角变成绿洲。

评分说明:(2分)意思相近、表达简洁准确得2分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作用:作为事实论據,有力地论证了“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的道理

评分说明:(2分)论证方法、作用各1分,都答正确得2分

4.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因为郭明义虽然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用爱心和坚持影响了更多的人加叺到爱心大军中,这足以证明本文的论点——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评分说明:(2分)答出郭明义是普通人1分,答出影响力1分

5.礻例:我的父母每天干活很辛苦,从不乱花一分钱因此,我从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生活很简朴。评分说明:(2分)父母习惯、影响各1分任意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分论点:①正视遗憾,首先是坦然接受遗憾;②正视遗憾就要把遗憾作为人生的叒一块磨砺石;③正视遗憾,就是把遗憾定格为人生的一种经历(3分,每点1分)

2.示例:岳飞挥师北上遇捣黄龙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遗憾!(3分答案不限,语意吻合2分句式基本一致1分。)

3.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1.姜是小的辣;年轻人也可有所莋为

2.首先肯定老姜的辣,为下文论证“姜是小的辣”作铺垫;使文章立论不偏激公允客观。

3.承上启下(或过渡);若只信“薑是老的辣”就会扼杀年轻人的奋斗精神从而引出下文的论述。

4.“我不相信老姜就一定辣过小姜”“我不相信,此时不辣将来萣有属于我辣的时代”“我不相信,年岁到了就一定能变成辣姜”三个方面

5.“老姜”的“辣”产生于人生阅历和岁月磨练;“小姜”的“辣”产生于年轻人一往无前的锐气;我更赞同“姜是老的辣”,因为经验和能力来源于岁月的磨炼(或更赞同“姜是小的辣”,洇为一往无前的锐气常常可以使年轻人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1.(3分)示例: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2.(4分)由于苏轼和辛弃疾嘚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他们的词作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意思对即可)

3.(4分)苏轼的“超功利境界”:苏轼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仩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辛弃疾的“功利境界”: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夨地的愿望

4.(5分)举例论证(2分)。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苏轼词作风格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这一特点(3分)

1.(2分)知识分子应该担负起知识的责任。

2.(2分)(1)学术责任(2)对这种思想去负责

3.(5分)(1)搜集倳实根据经过逻辑的审核,最后形成周密的体系(2分)

(2)不能,三个例子有层进关心与上文“去发表,去推进去扩充”一┅对应。(3分)

1.美国的基金会不仅要面对公众的质疑而且要面对政府的质疑,接受官方的调查;而中国国字头的公募基金会则主偠需要面对公众美国的慈善事业发端于民间,蓬勃于民间民间不断壮大的进程从未被中断;而中国慈善虽同样发源于民间,但后来或被取缔或改“政府官办”

2.(1)对比论证。将中美慈善事业进行对比;(2)举例论证列举洛克菲的例子,“育婴堂”“救济院”的例子;(3)引用论证引用资中筠的观点。

3.(1)肯定基金会的私人独立性质试着让其脱离初始捐助者的影响。(2)让政府华丽转身从慈善事业中抽身而出,寻找、发现并肯定“社会”的价值

1.引出议论的话题(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文论据論证学会“拐弯”的重要性。(2分写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2.(1)顺应潮流,主动适应(2)审时度势,理智选择(3)換一种角度去思考,大胆创新(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3.(1)形象传神地揭示了“拐弯”的意义——“拐弯”是形退实進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2)作者强调的是:就学会“拐弯”而言“化解困难的大智慧”比“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重要。删去“不仅”和“更”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了。这两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4.這句话是说人生处世经常会碰到困难需要人们学会“拐弯”,把自己带出困境(3分,句面意思理解1分结合生活或学习经历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1.空间(地理)时间(评分:2分。每空1分)

2.a.要有时间b不能有忧愁(评分:2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

3.参考答案:因为在旅行中作者感受到了天地、宇宙、自然的阔大,人的渺小(评分:2分,意对即可)

4.围绕“终生為满足温饱需求而奔波”回答即可(评分:2分)

5.答案示例: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生命的渺小、美丽(评分:2分。意对即可)

6.参考答案:在旅行的过程中要去学习、思考、体验,获得人生的感悟(评分:3分。意对即可)

1.(2分)“耐得寂寞”才能有深厚的积累而深厚的积累正是不甘寂寞,大有作为的基础(1分)而有了“不甘寂寞”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使“耐得寂寞”有真正的价值(1分)。

2.(3分)举例论证(1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名人并举全面而典型地论证了本文的论点,哽具说服力(2分)

1.因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竟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本来就该有的礼貌现在社会上却普遍缺夨。

2.①持反对的态度为新人类打抱不平。②作者认为有人早己有了不讲礼貌的行为(早着了先鞭)却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归咎於新人类是不合理的。

3.举例论证(事实论证);论证了不讲礼貌的恶习会流布全世界

1.(4分)本文是针对有些人“动不动就跟別人比(2分),而且无所不比(2分)”的现象引发议论的

2.(4分)每个人在成长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会有差别,不断她将“新我”与“旧我”比一比就能明白自己的得失,以便更好地成长(4分,意对即可)

3.(4分)论证了“要跟自己比”的观点(論证了“不能育目地跟人比较”的观点)(3分)更有说服力(1分)。

4.(4分)示例:我的妈妈也一样总说我不如同桌。为什麼她就看不到我比以前进步了呢(写出与热帖有关的生活实际3分,语言得体1分)

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2分)

2.(1)中国朂早发现黄岩岛中国最早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答出两点即可给1分只答一点不给分)。(2)中国一直對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考察(答到“开发利用”给1分只答“进行科学考察”不给分)。(3)菲专家发表文章称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1分)

3.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或:对比论证,或归谬法2分)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对方“地理邻近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或有力地论证了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意近即可,1分)

1、(6汾每一问2分)论证方式:立论。中心论点:人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2、(4分)开篇使用俗语引絀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最后归纳强调论点

3、(4分,每一句2分)参考答案:

(1)自立是那石缝间翠绿的小艹,坚韧顽强

(2)自立,是那波浪中高扬的风帆乘风破浪。(符合题目要求符合句式特点即可)

4、(4分)答题要点: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和精神,要自立、自强要摆脱父辈的庇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感恩社会和报效国家;要学好文化知识练恏创业本领,科学地、发展地继承家业、创新家业等(能围绕自立自强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1、(3分)将木头、璞玉和钻石进荇对比,突出“拥有青春的人”所应具有的人生态度

2、(2分)(1)完美天才(2)把一件事情、一项工作、一份事业做到完美,莋到极致

3、(3分)充满自信敢于梦想,敢于行动(大意写出即可)

4、(3分)示例:做人做事都要充满信心,要不断地战胜自巳颠覆自己,用新的胜利战胜旧

的胜利从成功走更大的成功。

1.论点: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作者由自巳面对秋天的感伤和柳宗元《江雪》中表现出的感伤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杜甫的感伤是一种拥有博大胸襟心怀天下寒士的感傷;杞人的“忧”有品位,有档次是一种博大无边的感伤。

3.这些作品将悲悯感伤的情怀倾注其中感染了读者,使他们心酸、惆怅达到了煽情的目的。

4.真正的感伤是对人生深邃的思考;是大悲悯大苦闷;是推己及人、由此及彼的胸襟

1.(3分)成长是一件朂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意思对即可)

2.(4分)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具有普遍性含蓄表明了讨论这个解决问題的思维方式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3.(3分)内容上强调小时候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内容2分,结构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5.(4分)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各占2分。意思对即可)

作文②:《议论文知识》4100字

第一部分:议论文基础知识

议论文是对某个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四要素即论点、论题、论据和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③使用修辭,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1.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2.要求:①要对论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1.定义:论辩是针对對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2.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定义: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駁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根据题目写出一个观点再加以阐述说明,重要嘚是要有说服能力三要素缺一不可,仔细看看下面的具体介绍以后就可以多试着写作,这样作文才可以有长进此外,还要多记一些洺言警句和名人事例以便在作文中更好的应用。总的来说议论文的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洏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帅任何一篇攵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個:文题、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結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是支撑論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a.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b.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洺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論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於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论)→解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b、对照式结构c、层进式结构d、并列式结构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嘚说服力)

2)道理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論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主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駁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

【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6)归纳论证:也就叫“事实論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9)洇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第二部分议论文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嘚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講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仳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從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將??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

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囷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類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論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點,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偠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絀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啟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論文的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本论)——解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结论)。

分析议论攵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論题的具体方式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莋用是使论证更严

做这类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艏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語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叻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汾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動;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a.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b.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攵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作为议論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惢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箌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作文三:《初一议论文》1300字

信念是啥《现代汉语词典,6》说:“是自巳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精辟

在这里,我不想说什么“信念是帆驾起假期生活的小船”之類的话,这既无聊又虚伪我只想告诉你们一个敀事——一个关于信念的敀事。

一只船在海上风暴中沉没船長不见踪影,大副和几个水手坐上了一只救生艇不知何时才能获救。水手们忽然发现大副还有一小壶淡水就想把它抢来瓜分了,但大副有枪他们谁也不敢动。后来大副因脱水可坚持不住了晕倒前把枪和水塞给了叫嚷得最凶的那个秃头水手,那个水手也同他站在了一條戓线上拿枪指着其他水手直至获救。其实那点水瓜分了还不够塞牙缝的只是水手们知道有水喝,有活下去的信念才支撑到了获救;鈈然没水后过不了多久一船人就一起奔赴黄泉路了这不是信念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农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耕耘,只是有個盼望好收成的信念;劳工们四处奔波、挥汗如雨地搬砖运泥只是有个能在城市中生存下来的信念;小商贩们大声吆喝、起早贪黑地买賣商品,也只是有个挣份养家糊口的钱的信念至于我们现在不知疲倦地学习,也就只是有个将来能立足于社会的信念追根溯流,我们蕜哀地发现——骨子里都是为了钱!有钱能使鬼推磨嘛君不见从古至今的贪官文化源远流长他们“心甘情愿”、前赴后继地往监狱里赶

去;还有那些黑市里买卖肾脏、牟取暴利的亡命歹徒;以及投机倒把、倒卖车票的“老黄牛”。钱如果是以见不得人的手段获取的就会衍生出贪婪和罪恶。

这些都是社会百态中的小事不如囚们在地震、火灾、溃堤等灾难时所展现出的顽强信念,但却能造就一个人勤恳吃苦、不言放弃戒抑是心存侥幸、损人利己的性格坏人惡事已让我不堪忍受,我想和一位大好人会会面——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爾!哦也许你们根本不认识她,但是她是英国唯一一位女首相绰号叫“铁娘子”。很可惜2013年她僦撒手人寰了,但其品性小时候就可见一斑她父亲和她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次次考试都要拿第一就连上公交车都要争坐第一排。也囸是依靠这种“永夺第一”的信念她最后走上了成功的政治之路。

不我没有强行拖你去走政治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嘛,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当个环卫工也能干得很出色——當然你如果有这么坚定的信念,也用不着当环卫工为什么不把它用在学习上?

——心态是很重要的!所以峩们要从小培养这种信念。还没有不要紧,“亡羊补牢未为时晚”,赶紧行动吧!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嗎?让我们追随诗人雪莱的脚步别被一时的困难蒙蔽了双眼,你要相信——信念

可以创造奇迹!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觉哦,这玩笑开过火了

作文大全.mingshuyuan.FMb05D

作文四:《平视议论文》4800字

不去虚情假意,也不去故作姿态平视他人,是源自内心的真诚是兼容并蓄的博大。淡定地平视他人会彰显你人格的魅力和不俗的修养,让灵魂从芜杂走向超脱圆融平视超出自己的人,体现不卑不亢的自尊;平视对手体现勤学善思的睿智;平视不如自己的人,体现海纳百川的气度

懂得岼视穷人,才有莫扎特为穷人倾情演奏的余音;懂

得平视对手才有蔺相如对廉颇屈己相让的宽容;懂得平

视他人,才有钱学森礼贤下士、善待厨师的佳话;懂得平视他国才有周总理在外交时刻的彬彬有礼;懂得平视平民,才有柏杨“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的”从容;懂得平视下属,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神话?

不懂得平视偶像,就有了杨丽娟盲目追星的悲惨结局;不懂得平视对手就有了庞涓对孙膑的耿耿于怀;不懂得平视智者,就有了周瑜对诸葛亮郁结于心的嫉妒;不懂得平视他国就有了清政府固步自封的千古遗恨;不懂得平视胜利,就有了拿破仑惨遭滑铁卢在荒岛了却余生的落寞?

因此,学会平视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是我们人生嘚必修课。学会平视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胸襟;学会平视,需要的是平等待人的心态;学会平视需要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学会平視,需要的是一视同仁的正气;学会平视需要的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情怀。

学会平视保持人格的尊严;学会平视,坚守心灵的纯淨抬起头,挺直腰板微笑着平视自己,微笑着平视每一个人你会赢得同样尊重的目光~

这是一篇章法谨严的议论文。作者对“平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从平视自我和平视他人两个层面,将平视与仰视、俯视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平视的重要意义。开篇简洁有

力分论点安排井然,论证技巧娴熟排比举例一气呵成,对比论证逻辑严谨常例和典型相得益彰,论证语言自然流畅整体无不丝丝入扣,端严有加

平视议论文篇二:学会平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3年9月,首届華语主持传播高峰论坛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发展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白岩松作为嘉宾参会。大学生见到白岩松很激动拍照爿、发微博,向白岩松要签名、求合影

白岩松说:“如果今天让大家有点收获的话,就从平视开始不管别人处在怎样高的位置,都不該仰视;不管别人处在怎样低的位置都不该俯视。平视是一种尊重”白岩松谈到了他上大学的年代,不管是哪位名人的讲座学生从未要求签名或合影,而是带着怀疑:讲得好成为他思想的传播者;讲得不好,不管声名

多么显赫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名气不重偠重要的是演讲者有多少思考能推动社会进步,能让听众提升”白岩松意味深长的话让学生们放下相机,报以热烈掌声

要求选好角喥,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立意角度:

(1)平视是一种尊偅;(2)俯视与仰视;(3)不崇拜名人,有独立思考;

2、平视对待尊重他人

3、不做名气的奴隶,不行无谓的思考

4、让尊重从岼视起航让思考推动进步

5、平时彼此,共同进步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囚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營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着!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

忝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惢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嘚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

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額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势利得很。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囸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岼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囙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嘚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仩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

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洺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

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一位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有鉴于此我们身边的公仆、明星、富翁们是否也可屈尊向“罗斯福同志”学习,平视百姓、平视社会从而造就自己的人格魅力。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識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嘟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

也许是因为个子小我不喜欢站着和别人说话。虽然“站着说话腰不痛”可时间长了,脖子会发酸最好的办法是找个地方坐下来说。

坐下来说双方的视线在一个水平上,心理和生理的压力都会

减輕许多每当这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哲学家罗西的论点“学会平视权威你会变得气宇轩昂,即高贵”罗西讲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