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关村的总价和电商时代如何创业报价相差很多

  1978年至2018年,40年改革开放的岁月浓缩在7.2公里的中关村大街上。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到全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陈春先、纪世瀛、柳传志、段永基、王选、王文京、俞敏洪、李彦宏、雷军等无数个鲜活的名字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发展和变化,一代又一代的 “中关村人”用智慧和汗水留下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探索故事。

  从上一代人的“下海潮”到当代青年的“双创”大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那些骄傲的追风少年虽然已两鬓斑白,但创新的精神和试水的勇气一直在延续。它不会因为拆除白颐路的尘土飞扬而消逝,也不会停止于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空飘散的咖啡香气中。

  少长咸集,风云际会,40年过去了,中关村的发展已经跃入新轨道、新方向,中关村的故事也在用新表达和新主旨,来面对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中关村“第一人”陈春先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年,时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的陈春先也悄悄地、艰难地播下了如今已闻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三次访美的陈春先坚定了移植硅谷经验、搞技术扩散的想法。从硅谷回国后,他再次审视曾熟悉的中关村:人才密集程度上与硅谷极其相似,但大学教授、科技人员只满足于实验室的成果,转化为产品后老百姓是否买得起,从不是他们考虑的范围。陈春先想一改中关村面貌,要在这里建立“硅谷体制”。

  1980年10月23日下午,陈春先在数百人报告厅,面对那些没去过美国的同事们,做了一场访美报告。“美国尖端科学高速发展的原因在于技术转化为产品特别快,那里已经形成几百亿美元产值的新兴工业。我总觉得中关村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革新体制。”

  报告会后,陈春先带着纪世瀛、崔文栋、曹永仙、汪诗金、吴德顺、刘春城、罗承沐、耿秀敏、潘英、李兵等同仁,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一间十几平方米平房仓库,占用了小半间房子,悄无声响地成立了“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之所以称为服务部,未叫公司,是因为没有研究所办公司的先例。但陈春先既是等离子体学会的副理事长,又负责服务部全部工作,实际上和办公司差不多。他拿着从北京市科协讨来的“批准文件”,到公安局刻了一个公章,到银行开了一个账户,“公司”便成立了。

  谁也不会想到,这平凡的一天会成为中关村公司的诞生日,会成为北京甚至全国第一个民营科技公司的雏形,成为日后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中关村的第一粒种子。

  服务部成立完成的两年间,陈春先和同事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跑业务,总共承建了27项开发研制和咨询项目,每人每月可以领到30元的津贴。不料风言风语也紧随而来,小小的服务部面临关停。这场风波直到1983年初,党中央领导同志表态,对陈春先的探索给予了肯定,才平息了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年的“电子一条街”白颐路已经改为中关村大街,电子商铺也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到拥有17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科技园区。

  从“倒爷一条街”到“两通两海”

  在陈春先等第一批创业者的带动下,“两海”、“两通”(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等民营科技企业呈井喷状态,“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逐步成形。但是也有很多公司以“科技开发”的名义,走私、倒卖电子产品。“电子一条街”又被称为了“倒爷一条街”。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有的产物,“倒爷”利用计划内商品和计划外商品的价格差别,在市场上倒买倒卖有关商品进行牟利。时任海淀区委书记,《中关村改革风云纪事》作者张福森表示,“中关村有倒爷,但不是倒爷一条街。就是说他在倒买倒卖产品的过程当中,有智力投入、有服务、有开发,当时叫技工贸相结合的企业,所以中关村是科技开发企业一条街,而不是倒爷一条街。”

  虽然争论一直都在,但中关村的发展却没有停下脚步。科技人员从高等学校、研究所走出来,科技人员的“下海”大潮正式拉开。王洪德“五走创京海”的举动轰动北京城,也刺激了中科院和海淀区。“科技人员能办企业,官方为什么不能搞?”中科院计划局与海淀区决定合作,从“新菜田改建基金”中刨出10万,创办官民合办的“科海”。京海、科海的先后尝试,也让更多科研人员的心眼活泛起来。

  1984年5月16日,四通在四季青乡会议室宣告成立,乡里出资2万,请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当名誉董事长。一度与四通同台共舞的,是信通。这是中关村第一家股份制企业,由中科院计算所、科仪厂、海淀区各投100万,于1984年11月开业。后来大名鼎鼎的联想也在这一年登上了历史舞台。

  是端起泥饭碗,还是丢掉铁饭碗?虽然“两通两海”创造的财富鼓舞了一大批创业者,但当时的整个社会舆论环境对于“下海”不理解的还是占多数。直到1988年5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获批,“中关村”正式诞生,压抑了十余年的创业热潮就此喷涌。

  从“大卖场”到创业大街

  虽然还没有高楼大厦,但20世纪80年代的“电子一条街”无疑是城西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当年的“电子一条街”白颐路已经改为中关村大街,电子商铺也从零星几家小店,发展到拥有17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3941亿元、出口创汇27亿美元的高科技园区。

  位于中关村大街1号的海龙电子城就是中关村进化中的产物。它的开业标志着中关村电子卖场时代的开始。“买电器到海龙”曾成为大家的共识。鼎盛时期,海龙年销售额达60亿元,店内商铺数量多达600家,生意好时一家店铺一天能接上百个订单。但从2007年起,随着电商兴起,海龙开始走下坡路。假货横行、鱼龙混杂成了这里的代名词。直到2015年3月,海龙电子城挂牌“智能硬件创新中心”,标志着海龙开始从传统电子产品经营向智能硬件创新转变。2016年7月7日,海龙大厦贴出告示:即日起一至五层停止营业,升级改造。有17年经营历史的海龙电子城停止营业了。今年5月初,中关村最后一个电子卖场广安中海电子卖场也被拆除。

  海龙等卖场的停业虽然令一代人唏嘘,却挡不住距离海龙西侧几个路口的创业大街飘散过来的咖啡香气。升级后的中关村大街全长7.2公里,形成一批创新创业、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集聚区。2018年1-5月,中关村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企业达89家。

  新一代的创业者在这里崛起,而“中关村”的概念,也早已突破地理上的“中关村大街”,向北边的上地,乃至全国各地辐射。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阵地,中关村形成了“一区十六园”的格局。十六个分园不断强化创新服务功能,落地了一批高精尖项目,建成了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中关村正立足世界科技前沿,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目前,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其中上市公司320多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618家。

  谈到中关村,就不得不提到中关村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创新者们眼中的中关村精神,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问我们说,中关村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我们只能回答中关村有改革”。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王汝芳表示,中关村一直是以改革谋发展。

  “中关村不可复制,但是中关村的精神可以复制。”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纪世瀛表示。

  “创新一定是超前的,一定要切忌超前不能过多。超前半步是先锋,超前一步以上很可能会成为先烈。”在四通控股董事长段永基看来,走过35个年头的四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勇为改革添动力,矢志创新求发展。“不上高山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段永基的这句座右铭,仍然激励着如今中关村的年轻人为创业百折不挠,奋勇当先。

  “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创新。”北京科海集团原总裁陈庆振表示。站在今天回头看,企业家口中的创新既包括试水的勇气,也离不开分寸的把握,创新道路上从来少不了艰辛,但那些被创新照亮的高光时刻,即便隔了40年,依然闪闪发亮。

  除了站在一线的企业家们,特殊时代下的集体智慧和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解放也让中关村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灵魂。中关村发展集团总经理宣鸿认为,中关村一直在探索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一直在以简政放权,壮大市场力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我们不是以政府的眼光判断谁是有利的,谁是市场力量,而是营造市场环境让合适的、有竞争力的、有价值的公司自己迸发出来,我们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雨后春笋冒出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重要市场力量,我们支持社会服务业的发展,社会服务业在推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支持需求拉动创新,需求、市场成为我们创新重要引导力。”

  “我的看法就是三句话:改革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创业的精神。”张福森表示,从某种含义上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改出来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放出来的,放就是改。完全按计划经济那些规定走,就没有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改革是宏观的,没有宏观的改革,创新、创业都是走不动的。“总是在瞄准世界的前沿,所以我是希望中关村永远扛着创新的大旗,在方方面面走在前头,这也是中关村的一种精神。”

  《中关村笔记》一书的作者宁肯曾感慨,有些曙光,你不走那么远是看不到的。今天的中关村也只是中国创新道路上的一个缩影。

中关村已经是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国际知名的创新创业活跃区。

  四十年间,中关村人用事实证明了知识加科技加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作为北京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完美地诠释了“创新”能够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带来的强大推力和无限可能。

  在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眼中,中关村的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新风云史,更是一部勇于突破敢为天下先的奋斗史。

  1978年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最有名的企业是海淀锅炉厂和四季青锅炉厂。2017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5万亿元;拥有70家独角兽企业,占据了全国一半、全球的近四分之一。四通打字机、联想电脑、用友软件、新东方英语培训、汉王电纸书、新浪网、百度搜索、神舟飞船、京东、美团点评、小米等中关村的企业和产品,早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

  一个想法带来一种创新。2012年,智能手机尚未普及,手机上网资费很高,时任盛大创新院院长的陈大年希望手机上网不再是一件昂贵的事情,让更多的人用得起网。2012年9月,WiFi万能钥匙正式上线。如今,网络已经成为像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帮助全球用户进一步消除数字鸿沟。

  一项技术改变了一种习惯。古代人们通过壁画承载、表达内容,后来是竹简、纸张。进入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成为人们便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让百度公司成为一个时代的宠儿。移动互联网时代,无论你身处何地,只需要轻轻地用指尖轻触屏幕,就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想要的信息。如今,拿起手机说话,拍照甚至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搜索偏好、为你推荐个性化内容,信息的获取方式变得更加智慧。

  一种算法带来效率的提升和安全。人脸识别技术在机场、高铁站的应用提升了人证比对的效率,由商汤科技研发的SenseID身份验证一体机和无人自助进站的“刷脸科技”保障了交通枢纽的安全。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让教育可以无处不在,一根网线,一名老师,孩童学习英语、学习编程变得更加简单,也涌现了如哒哒英语、编程猫等多家在线教育的独角兽。就连困扰经济学家多年的“柠檬市场”也迎来了转变,因信息不对称而被人诟病多年的二手车电商行业迎来了消费升级,激活了存量市场,人人车等科技公司也在积极地推动二手车电商行业的标准化、技术化、品牌化。

  今天的中关村,有2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490多家创投机构、500多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助力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高清和液晶显示技术等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已逐步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交通、新兴服务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

  “关键是体制机制!是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破壳而出引爆了中关村。”纪世瀛坚定地认为,中关村在突破计划经济、冲破那种固有思维的桎梏,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精神这方面,“要远远超过硅谷的作用”。

  于是,中关村迎来了变化,出现了转机。转机来自于改革开放,更来自于永远创新、勇于自我涅槃的勇气。正如矗立在中关村广场的金色双螺旋雕塑《生命》,因为雕塑的位置造成交通拥堵,它搬过家。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中关村人的血液中。不久,改造后的海龙科贸过街天桥也将以“双螺旋”造型出现,它与雕塑《生命》遥相呼应,诠释着中关村创新创业精神。

  70多项改革举措

  近年来,中关村先后实施了“1+6”、“新四条”、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投贷联动、“国际人才20条”等70多项改革举措。

  8万件有效发明专利

  2017年,中关村专利申请量7.4万件,获专利授权4.3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8万件。

  330项国际标准

  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已累计主导创制发布标准7858项,其中国际标准330项,并在海外设立近千家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占全国1/3技术成交额

  中关村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1/3,近80%辐射到京外地区。

  3万多归国留学人员

  中关村聚集了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外籍从业人员总数近1万人,留学归国人员3万多人。

}

中关村见证了我国科技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中关村自海淀区而起,海淀区也因中关村而兴。海淀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核心区,经过40年的砥砺奋斗,形成了独特内涵和价值体系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也积淀了丰厚创新文化底蕴和创新生态。

如今,在这一片创新的土地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原始创新的高度正在这里标注,高精尖产业体系正在这里集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这里绘就。

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再到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过去40年,中关村特别是作为核心区的海淀区,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担负着国家战略的责任和使命,都打上了国家战略的烙印,标注了民族发展的符号,它是我国改革开放宏大事业一个缩影。

中关村见证了我国科技创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中关村自海淀区而起,海淀区也因中关村而兴,海淀作为中关村的发源地和核心区,经过40年的砥砺奋斗,形成了独特内涵和价值体系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也积淀了丰厚创新文化底蕴和创新生态。

如今,在这一片创新的土地上,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国原始创新的高度正在这里标注,高精尖产业体系正在这里集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正在这里绘就。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我国科技工作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专家陈春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斩获一等奖,并被破格提拔为中国最年轻的正研究员。

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和纪世瀛、崔文栋三人把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间废弃仓库收拾出来,成立了北京市等离子体协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这一天,被公认为中关村的公司诞生日。

之后京海、科海、四通、信通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跟进,成为当时中关村知名的“两通两海”。

科技人员下海创办高科技企业,得到了北京市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4年4月召开的海淀科技大会上,首次提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开发新型产业”作为海淀发展的战略措施和目标。到1987年,中关村地区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其中就包括1984年柳传志等在传达室创办的联想公司。百余家高科技企业在中关村沿线形成“电子一条街”。

随着中关村地区不断涌现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得到了党中央、北京市和海淀区的大力支持。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这是中国第一个关于高新区的地方行政法规。《条例》首次明确,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设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由此,中关村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9年,国务院批准创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阶段,海淀园内的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不断涌现,以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大学科技园,以海淀留创园为代表的留学生创业园,以中关村软件园为代表的专业园区开始在海淀冒出新芽,不断壮大,同时也引发了全国的科技创新创业热潮,成为北京和全国人民的骄傲。

2009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作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在1+6政策体系、新四条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示范引领。

如今,海淀区正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以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为总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40年来,海淀区不忘初心,持续的创新,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样板间,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40年间,陈春先、纪世瀛、王洪德、段永基、柳传志、王选、王文京、俞敏洪、刘迎建、尹卫东、雷军、俞孔坚、李彦宏、刘强东……一代代“中关村人”见证着中关村的创新发展,留下了许多饱含创新的标识和无数关于探索创新的故事。

同时,也涌现出现了联想、小米、京东等一大批领军企业。还有更大批的新兴科技企业群星闪耀:寒武纪、华捷艾米的AI、AR芯片,商汤、旷视、地平线的智能识别,百度、驭势科技的自动驾驶,百济神州的抗癌新药,中航激光的大型钛合金3D打印,京东方的柔性显示……正日新月异地改变中国科技产业的面貌。

“在海淀这个积累了多年的区域,原始创新和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海淀的基因,是海淀的一个特征,也是海淀的符号。”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表示,海淀不断产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开拓新的路径,也积累新的经验。

中关村创业大街可以说是海淀创新发展的一个靓丽缩影。2014年6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通过主动调整海淀图书城业态,积极引入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探索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打造出了全国知名的中关村创业大街。

截至2018年6月12日,4年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及入驻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921家,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355家,获得融资1038家,融资成功率35.5%,总融资额277.8亿元。累计举办活动4899场次。

“未来,中关村创业大街将继续以‘产业创新’和‘全球创新’为核心,努力实现从资源集聚向融合聚变、从机构集聚向产业驱动、从本地运营向全球创新的升级。”中关村创业大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关村创业大街将积极对接整合产业资源与全球创新资源,发挥资本助推力量,厚植产业创新土壤,持续打造促进产业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创新平台。

中关村创业大街全力打造“升级版”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双创风向标。而2016年7月23日,全国首家以智能制造垂直领域全产业链服务为特色的创新型科技园区“中关村智造大街”在海淀区开放运营。中关村智造大街正逐渐形成特色服务链,成为引领“硬创”、推动海淀研发能力升级的先行示范街区。

同时,海淀区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城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2017年,海淀区双创工作在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中得到通报表扬,在首批全国双创示范基地评估中名列第一。

今年年初,海淀区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跃升计划”等9大计划和“城市空间更新”等7大行动,合称“创新发展16条”,旨在打通创新发展的“痛点”和“堵点”。海淀的创新发展迎来升级版。其中,“创新合伙人”计划显示,海淀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科技经纪人等重点群体,培养一批具有高度黏性、扎根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创业的“创新合伙人”。

8月1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名誉所长王田苗教授及其团队、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北航天汇孵化器、智友种子基金、雅瑞资本等,分别以“创新合伙人”身份联合发起的“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正式启动,落地北京市海淀区。

而王田苗就是被海淀区政府聘任为科学顾问的15位全球顶尖科学家之一,中关村智友天使学院也是海淀区政府科学顾问以“创新合伙人”身份实体落地的项目。

未来,智友天使学院将联合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与产业基金,聚焦高端制造、精准医疗、智能服务等方向,投资培育20个以上的专业领域头部创业项目或独角兽项目雏形。

智友天使学院仅仅是“创新合伙人”激活新动能的一个缩影。除了创新合伙人,作为我国智力最密集区域,海淀区一直深化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激发人才新动能。截至目前,海淀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040人、北京市“海聚工程”319人,中关村“高聚工程”248人,分别占北京市的70%、36%、67%。

同时,海淀区积极用资本蕴育双创新能量。在扩大创业投资来源方面,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打造全国乃至全球创业投资聚集高地;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目前已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家国际创新机构建立创新合作,汇聚2000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累计孵化创业团队2459个,其中获得融资团队905个,创业团队总融资额达141.8亿元,平均融资额1567万,融资超过1亿元的50多家。“海淀创新16条”显示,三年内将形成1000亿元规模的“海淀创新基金系”,推动一批科技型企业上市。

如今的海淀区已形成了以21家大学科技园、93家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55%)、105家市级众创空间(占北京市的49%),148家区级集中办公区为主体的创业服务载体,总孵化面积达260万平方米,涌现了引领全国的创客孵化、天使投资、创业社区、科技媒体、创业培训等典型孵化模式。探索双创服务新模式,加快构建对标硅谷、引领全国的双创服务体系正在海淀区加速形成。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了从强调企业服务的1.0版和侧重协同创新的2.0版,向突出创新生态建设和产业组织培育的3.0版的跨越发展,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有一组最新数据可以说明海淀初步形成的高精尖经济结构特征。今年上半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0.8亿元,居北京市首位。其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4%,增速较去年同期增长高达25%。引领科技创新的信息业、科研业占到了地区经济比重的一半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80%。知识密集型和创新型行业为主导的高精尖产业经济结构特征显著。

“抓整体设计,系统谋划和推进高精尖经济结构布局。”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创新发展16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施高精尖产业引领计划,未来将落地建设2-3家国家实验室,支持国内外具有重大价值、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基础研究和技术探索项目,支持建设贯穿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全链条的新型研发平台,建设一批科研设备租赁中心、共享型产业中试基地,每年还将安排5亿元资金多渠道支持高精尖产业发展。

目前,海淀区在北京十大高精尖领域中,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好、带动作用强、战略意义大的领军企业,培育一批优势主导型高精尖,成为构成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

比如,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聚集百度、联想、滴滴等企业5000余家,产值达1000亿元,总收入规模在3000亿元以上。

大数据产业聚集了全国近1/3的基础设施和全市85%的大数据领域企业,总收入占北京市六成以上。

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聚集北斗星通、四维图新、高德等一批自主创新领军企业,产值约占中关村示范区50%。

集成电路领域企业70余家,总收入超200亿元,约占北京市80%。

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中关村45%的有销售收入的生物医药类企业,收入规模超500亿元。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安泰科技、碧水源、中科三环等一批领军企业,总收入超2400亿元。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总收入超5600亿元,占北京市四成以上。

同时,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海淀区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趋势进行超前布局。目前,已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高端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8月15日,从商汤科技获悉,商扬科技与Rockchip瑞芯微达成战略合作,联手打造集成AI算法与芯片的人脸识别一站式解决方案。据了解,商汤人脸识别SDK将在瑞芯微旗下芯片平台实现全线预装,这是商汤科技在人脸识别领域场景化、商用化落地的又一重要举措。

成立于2012年北京深晶科技有限公司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全球首家提出“车脸”识别概念,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推出业界领先的“车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等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公共安防、海关、边检、高速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海淀区一大批前沿潜力型高精尖产业正在加速形成。在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了深度学习、智能芯片与操作系统、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等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优势。智能制造产业培育方面,正在依托中关村智造大街、海龙大厦等区域,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硬件产业集聚区。轨道交通产业聚集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中铁建等大型央企的总部及其下属企业,正在打造轨道交通技术创新中心。航空航天及通用航空产业方面,正在争取航空发动机重大专项落地建设。此外,石墨烯、前沿光电、量子信息等前沿产业领域布局也在抓紧推进之中。

此外,在引领新经济发展方面,爆发式增长的独角兽企业代表着海淀区新经济培育取得新成效。今年3月发布的《2017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家,其中,海淀区独角兽企业37家,占全国的近1/4。

唯有源头活水来。原始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不仅能够引发大规模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理论突破或重大发现、发明,更能带来新兴产业的崛起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正是因此,海淀区将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涵养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和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的主要抓手,围绕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聚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比如,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落地,推动筹建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国家实验室。设立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探索基础研究领域协同投入新机制。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企业创新创业、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军民融合展示交流等平台,建设北理工军民融合创新园、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玉泉慧谷信息安全产业园三大园区,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四十年,创新未歇。新时代,海淀区重任千钧再扬鞭。如今的海淀区正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打造支撑和引领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开启新时代海淀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奋力谱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新篇章。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商时代如何创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