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核心技术术如何创新突破

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攻坚克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九|核心技术|总书记|张建华_新浪新闻
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攻坚克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九
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攻坚克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九
原标题:核心技术要靠自己攻坚克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专家讲习之九提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行不通了,必须依靠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视察并作重要讲话时强调讲习嘉宾张建华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和张培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首席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期间,在三峡集团、烽火科技集团、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多次谈到自主创新,强调“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为什么我们要如此重视核心技术?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核心技术的突破对发展转型意味着什么?张建华:所谓核心技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区域产业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近现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西方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掌握了高端的、关键的核心科技。近年来,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发展,但必须看到,在许多关键核心领域仍有短板,许多核心的工业制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如果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我国的产业发展就会始终处于被动、跟随的落后状态,我国的产业就很难转型升级,不仅差距会越拉越大,还将被长期锁定在产业分工格局的低端。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只有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我国才能实现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在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核心芯片、核心基础软件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提供锋芒利器。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核心技术的突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我国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的重要落脚点,是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转变为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增长和绿色增长。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的核心技术突破,有助于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实现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转变,抢占全球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化缘化不来记者: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走过“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但为什么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要反复告诫我们,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真正的核心技术靠化缘化不来,是花钱买不来的,市场换不到的?张建华:“以市场换技术”曾是中国促进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该政策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汽车工业,后来扩展到各个领域。我国政府希望通过这样让渡一部分国内市场的方式吸引外资,换取或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外资希望得到中国的市场,核心关键环节的技术却不愿意出让。可想而知,即使以市场能换来技术,换来的技术也并非核心技术。经过30多年的“市场换技术”,靠吃别人的饭过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前提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要靠自力更生。当然,我们不能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要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努力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技术分类,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是市场换不来、有钱也买不来的,必须要靠自己研发,靠自己攻坚克难。“自力更生”最迫切需要抓好顶层设计记者:科技攻关要靠自力更生,那么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这种“自力更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创新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如何才能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弯道超车”?张建华:从认识层面到实践层面实现科技攻关的“自力更生”,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抓好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的体制机制,其二是创新战略部署。能够实现科技攻关在于创新,创新的内涵是知识生产。相比于创新投入,创新制度更为重要,这涉及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一系列制度。科技攻关的顶层设计不仅包含健全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应做好创新战略部署。一方面要清晰认识到现阶段主要核心技术“命门”,如以高性能计算、移动通信、量子通信、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各学科和跨学科的基础研究,为占领未来核心技术高地打下基础,因为创新不是现有技术与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革命性”变化,基础研究是引领未来技术“革命性”变化的核心力量,对各学科基础研究均应予以重视,不应差别对待。总的来说,实现科技攻关的“自力更生”,现阶段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和科学部署创新战略,以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实现规模效应和良性循环,以战略部署规划现阶段创新方向,推动各学科基础研究,为占领未来技术高地做好准备。在核心技术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弯道超车”,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在不同层面,核心技术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基础技术、通用技术是发展的保障,是夯实现有技术基础和实现未来技术“领跑”的内核所在;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是指在部分领域掌握领先技术,这是保证技术安全和技术平衡的关键所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决定产业的升级换代,掌握好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这离不开对基础技术通用技术的探索、对技术安全和技术平衡的保障。在核心技术上实现“弯道超车”应保证这三方面技术均衡发展。将湖北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记者:湖北是科教大省,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发展优势,创新不足仍然是我们的突出短板。立足核心技术这个关键点,加快创新强省建设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快步伐?张建华:将湖北的人才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好如下几个重要举措: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关键在于提升研究研发强度,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关键是研发人才的聚集。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创新人才,释放创新人才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大力度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实施重大科技基础研究专项、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和重大科技示范应用专项,强化创新条件支撑。发展高新技术,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充分依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及工业发展基础与优势,明确湖北省科技创新的优势与特点。要突出重点,找准定位,抓住关键核心环节,逐一攻克。实施对应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围绕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中心任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效率、产出质量、分布结构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创新成果加速转化。着力构建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企业、高校院所、中介服务机构、投资机构等各方的协作联动,加速提升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运行效率。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在前沿科学及产业关键技术领域的联合研发、区域间的开放创新合作、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的搭建,推动建立项目、平台、区域等多层次的科技对外开放合作体系,构建开放创新大格局。(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作者:赵广立 来源: 发布时间: 9:39:05
选择字号:小 中
中国IT企业如何实现核心技术突破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他号召科技界和企业界&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业界普遍认为,总书记此次座谈会和讲话意义深远。&核心技术突破这个问题的解决事关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后劲。&中科曙光董事总裁历军作为企业代表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时说:&总书记谈得很全面,不仅有战略上的部署,也有战术上的安排,给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进程中存在的几个重大问题定了调,非常有启发意义。&
创新:自主+开放
在信息产业领域,要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是关起门来&另起炉灶&,还是站在巨人肩上,引进吸收再创新?这个问题曾一度在业界引发广泛讨论。特别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模式,在舆论中处于下风,&遇到了巨大阻力&。
&买不到的、学不到的要坚决地关起门来自己创新,但是能够跟人家合作的,一定不要把这扇门关起来,这个特别重要。&历军说,总书记要求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既要立足自主创新,也要坚持开放创新,原则是根据我们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一些领域我们的技术处于第二阵营,难道不要去学习?学习回来以后,难道不要坚决地为我所用?&历军举例说,英特尔用了50年发展了X86芯片技术,我们不能再用50年搞一个&X87&。
如何正确对待国外先进技术?历军说,在一些广泛、通用的技术上,还要站在巨人肩膀上,效仿&高铁模式&,走开放创新之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把好安全可控这一关。
&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会关上门,只要利我、守法的国外先进技术企业,我们也欢迎他们来中国。我认为&向巨人学习&这条路能够快速缩小我们跟国际先进的企业、国家的差距,是一条实事求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道路。&历军对记者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实现我们&开着门的创新&,这也许是未来10年、20年我们最主要的方向和手段。&
联盟:融合+协同
习近平指出,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不仅要把冲锋号吹起来,而且要把集合号吹起来&。他提出,核心技术的突破涉及到&政产学研用&等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要实现突破,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是关键。
在&4&19讲话&中,习近平也在讲话中对&组建产学研用联盟&的建议&点了赞&。他建议相关单位组建诸如&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以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的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
在信息产业领域,产业联盟的现状如何?是否真正串起了创新链和产业链?记者把这一问题抛给了历军。
&曙光公司是中科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的理事长单位。该联盟是白春礼院长点名要求曙光牵头成立的以中科院先进计算为依托的产业联盟。成立这个联盟的内涵就是,依托中科院强大的综合性科研资源,融合创新,嫁接科研成果产出,破解中国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难题。&
历军举例说,远在宁夏的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提取盐湖中可供&上天入地&设备使用的重金属。&他们也亟须信息技术的支撑,需要数值模型,需要仿真计算。未来,先进计算产业联盟的信息技术、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的技术都要和中科院多年来的科学积淀对接,将科学的成果与科学的方法进行融合。&
目前,曙光公司已与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融合&出了中科三清,预计将在两三年内快速建成中国环保领域的污染预测体系;与电子所&融合&出了中科星图,未来将发力农情监测和灾害预报等领域。
&我们已经有两家合资企业了,未来有可能以每年两家或者三家的速度,全面地对接中科院这些科学成果。&历军说,产业联盟能够很好地发挥产业链协同创新效应,打破部门利益和行业利益的门户之见,实现强强联合。&
决心 恒心 信心
习近平谈到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中,&要有决心、恒心、重心&。历军对此也深有感触。
&我们的决心恐怕没问题,这是上下产业界一致的。恒心恐怕真的需要拿出来认真做一些必要的安排。&他在提到经常有人问&龙芯几年能追上英特尔?&时说:&我认为这不是一种有恒心的表现。&
&从晚清一直到今天这么一个时间维度里,我们今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距离如此之短,所以我特别希望在这样一个进程中,大家要有这样的恒心,坚持10年、15年甚至坚持20年,我们才能在这些核心技术上面追上,然后跟人家并跑、最终实现领跑&&我觉得中国人一定会领跑的,但是大家要有足够的恒心,要给时间往前走。&历军说。
&有重心就是要有所重点地布局,不能像&撒芝麻盐&没有重点。&历军提出,中国是大国,&人多声音也多&,有重心格外重要。
&围绕着核心技术的重点布局,需要国家大力推动,而重心之外的领域是要靠重心带动的。&历军对记者说,如今社会资本的体量已经非常大,&什么是有重心?国家围绕重心布局投10亿元,还要看能不能带动社会资源的100亿元,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
《中国科学报》 ( 第5版 技术经济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pan style="color:#16/5/17 12:47:03
为什么是远在宁夏的青海盐湖研究所呢?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澄清下吧
目前已有1条评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路线图
基于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以产业创新要素的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产业创新服务资源的集聚,由政府发起构建市场化运作、服务于双边市场模式的第三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创新服务的精准匹配。
创新驱动是中国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如何有效地激活创新要素、加快核心技术突破也将成为中国在中美贸易战中保持均势的关键。生物医药作为创新最为集中的产业之一,创新驱动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前进,尤其以新一代生物检测技术、新一代基因操作技术、合成生物技术、脑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关键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更是决定着未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格局。因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特点,生物医药的创新发展更受到人才、投入、信息与情报等创新要素的影响。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加有效地激活创新要素,加速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发展,对于推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抢占未来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火石创造运用大数据手段,在医健大数据服务平台基础上,全面梳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深入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以创新人才、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为基本维度,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摸底,挖掘当前我国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突破创新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创新技术研发、组建创新人才队伍、加大创新资金投入、营造创新制度环境和创新产业服务模式五个方面提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创新的路线图。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状况摸底
1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资料显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共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874人,两院院士3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6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36人。年每届新增选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生命科学和医学部分别有12人和13人当选,占比达20%,连续两届均是占比最高的学部。
图1 我国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才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在生命科学和生物药物研发领域积累了一批国际知名华人科学家。一方面,华人科学家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如2018年6月,华人科学家陈列平因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革命性成就受邀于诺贝尔奖论坛做重要学术报告。另一方面,华人科学家成为引领国内医药研发的中坚力量。目前,&风险投资+海归&或&大药企+海归&成为国内生物药物开发的两种典型模式,海归科学家主导开发了&康柏西普&、&埃克替尼&等创新药标杆,打造了苏州信达、药明生物、百济神州等明星生物医药研发企业。
图2 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知名科学家分布情况
注:科学家所属区域以其主要职务所在地划分,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从区域分布来看,当前生物医药领域知名科学家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以环渤海和长三角经济圈为核心的顶尖科学家分布格局,且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高端人才集聚中心。西部地区,随着成都生物医药产业的加速发展,其高端人才的吸引能力也越来越强。
2造就了一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
2014年,科技部在863计划生物医药领域首次设立&青年科学家专题&。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名获得者中,有52人来自生物医学领域,人获奖者中生物医药领域中占65人,占比约33%,增幅高达25%。通过多项青年人才政策的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全球视野和竞争力的青年人才,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储备人才后备力量。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医健领域研究机构307个,重点实验室934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46个。众多的企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成为生物医药领域重要的创新载体。
1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生物和医学领域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结果&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输出的重要源泉。在五年的评估期内,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5人,占评估期内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新增院士人数一半;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4人。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和重点领域创新团队64个;新增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93人;新增&千人计划&(含&青年千人计划&)274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8人,约占同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总数的60%。
2科研机构和院校成为最主要的创新载体
根据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国科学院在全球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排名第五,位于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德国马普协会和斯坦福大学之后。除中国科学院以外,我国涌现了一批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和高校,成为科研成果输出以及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最重要载体,极大地释放创新活力。
图3 生物医药领域TOP30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分布
注:TOP30名单来源于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
从区域分布来看,当前生物医药领域TOP30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北京的科研机构的集聚能力最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占40%。
3上市公司成为创新的重要主体
截至日,我国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共274家,覆盖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医药、医药流通、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领域,全部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达到40663亿元。2017年,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计达303.2亿元,约占营业总收入的2.53%,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发。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区域分布来看,广东以42家高居榜首,其次是浙江,有40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从全国来看,除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和湖南均为1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外,其他区域分布较为平衡。
图4 生物医药领域上市公司分布情况
资源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部分上市公司资料缺失。
创新要素投入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因此本文从生物医药274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情况来分析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要素投入状况。
1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大幅增长
2017年,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总计达30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从区域分布来看,研发投入较多的公司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浙江、上海位居前三位,占全部上市公司研发总支出的43%。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研发优势最为明显。
图5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区域分布
资源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部分上市公司资料缺失。
从上市公司维度来看,2017年研发投入TOP15的企业研发投入总和为110.31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研发总投入的36%,其中研发投入最高的是恒瑞医药,研发投入高达17.59亿元,研发强度最高的是贝达药业,研发强度高达37.09%。
表1 201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Top15
资源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研发强度为研发投入/营业收入。
2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区域分布不均衡
2017年生物医药A股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合计达77716人,在员工总数占比约7.32%。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区域分布基本与上市公司区域分布保持一致,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且以长三角地区研发人员优势最为明显。
图6 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投入情况
资源来源: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部分上市公司资料缺失。
创新成果主要表现是研究成果输出,基础研究成果以论文量化评估,应用研究成果以专利数据来量化评估。
1生物医药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增长
根据2018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的全球Top 30生命科学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科学院发表667篇生命科学类论文,位于全球第五位,从论文总量来看,Top 30中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2014年共发表1636篇论文,2017年共发表3405篇论文,增幅高达108%。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SCI论文发表数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次数连续3年名列世界第四位。其中,医药卫生行业在SCI发表论文数量、国际合著论文、学科被引用次数排名、中国卓越科技论文等方面均位居前列,包括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学与毒物学等医药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十位。另据统计目前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论文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论文总量的10.61%。
2生物医药专利成果快速增长
根据火石创造数据库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共有发明专利申请1102163个,发明专利授权397663个。从近五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数量来看,专利授权数在小幅波动中缓慢增长;而近五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增长,但2017年出现大幅下滑,降幅高达31%,或因2017年生物医药实用新型专利大幅下降。
图7 年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数量
注:资料来源于火石创造数据库。
图8 年我国生物医药专利申请数量
注:资料来源于火石创造数据库,发明授权为按公开日统计的当年授权量。
图9 年我国生物医药专利授权数量
注:资料来源于火石创造数据库。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存在问题
创新人才供给严重不足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其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更加依赖国际一流科学家的研究智慧。根据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7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显示,3538名高被引作者中,美国以&高被引科学家&1644人(次)位居第一位,中国有249人(次)入选,并以41%的最高同比增长位居第三位,但是人选人数仅为美国的15%。目前,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仍主要集聚在美国、英国等生物医药强国,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顶尖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尤其缺少掌握多学科先进技术和高科学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创新主体资源匹配不均
科研院所和高校是当前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研究成果的最主要载体,聚集了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资源以及院士、千人计划等生物医药领军人才资源。相比而言,企业的创新资源不足,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
创新研发投入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与跨国制药企业仍有较大差距。2017年,罗氏研发投入达到了115亿美元,且连续两年超过了100亿美元,默沙东研发投入99.82亿美元,诺华研发投入89.7亿美元。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最高的恒瑞医药,研发投入为17.59亿元,不足罗氏研发投入的3%。总体来说,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仍需要较大幅度提高。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不强
一方面,我国在生物医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起步较晚,基础研究覆盖范围小、成果少,导致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未形成产学研协同体系,院企合作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率约为5%,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品研发存严重的脱节,导致生物医药整体创新水平不高。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路线图
加强创新技术研发
完整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链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规模化发展的全过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突破创新,需要强化技术研发,构建科研机构和院校主导基础研究、企业主导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协同机制的创新体系。首先要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拓宽基础研究投入渠道,改进科学研究的组织机制,进一步提高研究质量,增强原始创新和引领创新的能力,提高基础研究质量,夯实生物医药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围绕龙头企业的核心产品,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开展关联技术的研究开发,快速提高研究开发效率;搭建以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网络型研发体系,聚集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吸引企业以网络为核心设立研发中心,或可推动由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生物医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创新联合体,并通过高效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创新合作的无缝对接,促进创新成果在网络内快速转让,顺利过渡到产业化阶段。
组建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加快推动生物医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继续实施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等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和领军人才,以政府主导投资建设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突出人才、项目和基地的有机结合,培养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设立生物医药肿瘤免疫治疗、液体活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测序等细分前沿领域的青年研究基金,发掘、鼓励最具潜力的青年科研学者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生物领域青年创新型人才队伍。以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发挥核心领军人物的凝聚力,借助其人脉网络资源,带动造就一批创新创业高端人才队伍。
加大创新资金投入
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具有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持续的大量的科研资金投入是保障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充分发挥政府、PE/VC投资机构、企业等投资主体的投入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的创新投资体系。创新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建立政府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以及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完善风险投资介入机制,激活风险投资;完善信用评估与担保体系,构建针对处在不同产品阶段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打破融资偏好支持产品开发成熟阶段的局限,满足创新型中小生物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充分发挥投融资市场对生物医药创新的支持能力;以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的强度,发挥企业在研发中的投资主体地位。
营造创新制度环境
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轮驱动&,才能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结合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环节需经过多项严格审批流程、知识产权是生物医药技术创新实现收益的保障等创新发展的制度需求,探索审批审评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动创新资源交易制度创新,推进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以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
创新产业服务模式
构建数字化专业创新服务系统。生物医药企业专业服务需求贯穿在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生产服务、检验检定、审评服务等企业研发生产的各个环节,涉及到技术、人才、资本、信息等多种服务,当前主流的专业技术服务模式是构建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技术、人才、资本、信息与情报等创新要素的数字化,打造数字化的生物医药专业服务平台系统,构建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的创新生态。通过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能够实现区域生物医药创新要素和创新实力的摸底,同时能掌握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资源的最新分布,实现创新要素的全球链接,精准对接全球创新人才、创新技术和创新资本等资源。
推动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基于产业数字化生态系统,以产业创新要素的数字化为抓手,推动产业创新服务资源的集聚,由政府发起构建市场化运作、服务于双边市场模式的第三方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实现产业创新服务的精准匹配。
E-file:吴楚扶耒的最新文章:
关注“森林旅游网”微信号:cnftour
我也说两句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如果您不填写用户名和密码只能以游客的身份发表评论。)*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发表须知:一、用户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等规定,审慎、合法地利用伊妃(E-file)平台发表言论、作品。二、用户的言论、行为若涉嫌违法或侵权,用户可能被强制承担因该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全部法律责任。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伊妃(E-file)运营方有义务提供用户资料,有义务和权利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各种必要措施。三、伊妃(E-file)中心授权网络法律专业研究服务机构“”为用户及客户提供包括免费咨询在内的全方位的法律支持。&
更多精彩在首页,
主办单位:中国湿地保护协会
支持单位: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部
E-MAIL:   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东街18号  邮政编码:100714
基于理论和技术构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突破核心技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