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教音乐歌曲大全240首怎样离相修行:

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344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853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如何修行?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如何修行?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玄奘大师百家号修行是一个过程,意思是,通过修正言行意,符合特定风格的生活方式。以期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修行,即一刻接一刻的觉察情感、思想、言语、行动、念头。有人说:真正的修行就是一个道理:断恶修善、成就太上圣道。其实修行不应该有什么善恶之分,佛教修行的基本方法(圣严法师)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来净化人间,提升人品,使得众生,既得现世利益,也得后世安乐。如何达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去实践、去修行。佛教基础的修行方法,不出福业、定业、慧业。福业是指布施与持戒,定业是指禅定,慧业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报,也可进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称福智圆满的人。以修「禅定」的功德,可得现实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进而于身后直升禅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来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与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于现世少欲知足、少烦恼,进而能得离苦、断苦得解脱,最后可以大智深慧度无量众生。(一)布施布施是最容易的方法,通常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也无力的人怎么办呢?那你从旁用嘴说两句好话好了,哑子呢?那就只要心想这是好事,我若有能力一定去做,人家做好事,我也满心欢喜。可是如果有人,不出钱、出力,专门叫人去做好事、帮忙人,是否也算得是布施?事实上他劝人为善的行为,即是出力的布施。世界上行善布施的人,并不全是富翁,甚至所谓同病才能相怜,自己有痛苦有困难,觉得需要人家帮助,因此见到别人有痛苦困难,便也希望有人去帮助。有人厌恶不肯出钱做善事、布施的富人,而称之为“为富不仁”。其实富人的钱,如果不是横财,原是由于舍不得用钱,把一个钱一个钱省下来,积聚而成富人;如果把钱全用了出去,他就成不了富翁。所以我们应该劝富人布施,但不可挖苦他。布施有二个对象:一是布施贫穷的人,即是帮助需要救济的人;另一是布施宗教团体,即是佛教说的佛、法、僧三宝。佛教说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功德来得大。我们用钱救助人,是希望以一个钱救十个人,还是希望一个钱救不了一个人?布施给三宝,三宝所做的事是,帮助所有需要救济的人得到佛法。因为人类的真正痛苦,不在于缺少物质。佛教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在心理上解决痛苦、解决烦恼,这是彻底解决痛苦的方法。布施给三宝,三宝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解决重大的问题,所以布施三宝比布施穷人的功德来得大。(二)持戒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持戒的本意是: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没做过的好事应该去做,已做过的好事应该持续不断地做下去。总而言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禅定禅定,分成三个步骤,也可说分为三个阶段,而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第一是身心平衡,第二是物我合一,第三是物我双亡。身心平衡:就是使我们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做到了,我们便是正常而健康的人。物我合一:是一般宗教经验所希望达到的境界。即是我和世界万物合而为一,凡是中西历史上的大哲学家及大宗教家,都可能达到这一阶段。物我双亡:只有禅才能达到这一目的。禅,就是教你达到“无”的境界;无,并非等于没有东西,而是没有之中,一切都存在,可又并不等于物我合一。物我双亡是到了真正开悟之后,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完全是假的,虽然是假的,世界还是照常存在。在此三阶段之中,我们又可以用三个名词来解释。身心平衡是小我的阶段。即是平常所感到的正常心理状态之下的平静安逸的自我感。物我合一是大我的阶段。此我的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合而为一,不管上帝在我心里或我在上帝里面,都是大我的观念。物我双亡是无我的阶段。既无小我,也无大我,只是清楚地、自然地、活泼地、无碍地存在。诸位不要以为修禅定必须要坐在那里的。修禅定有许多方法,静坐只是一种基本方法而已,禅的开悟,并非只靠静坐,只是开始时,需要静坐的基本训练。实际上念佛、诵经、忏悔、礼拜、祈祷,无非是要使心力集中,而禅的初步工夫,便是如何训练你的心力集中。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便是心力集中。心无旁鹜,只有一个念头,集中在一个念头,这就禅定的初步工夫。所以诸位不可把禅定的范围看得太狭小,禅定是包括一切修行方法在内的,禅是通于大小三乘及显密二教的。(四)智慧智慧包括有三个项目:闻慧、思慧及修慧。闻慧是经由眼耳所见所闻的一切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启悟。思慧是看到、听到,或学到东西以后,加以慎思明辨的工夫。修慧是从修行前面所说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及禅定的五种方法中所得的悟境。以上六种修行方法,是一体的,其重心则在智慧上。不过,想要得到真正的智慧,则必须兼修其他的五种方法。如果撇开其他五种,仅修其中一种,譬如说老是打坐的话,纵能开悟,悟也不会深的。也有人说,出家人不做生意,也没有钱布施给人,是不是也修布施功德?告诉诸位,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因为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昨天与今天,我在此地做的就是大布施。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玄奘大师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净界法师:在我们修行中如何对待离言说相?--学佛网
&净界法师:在我们修行中如何对待离言说相?
发布:明华居士&[ &]&& 日期: 7:34:00&&
  问:师父慈悲,四堂课师父有说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就是离言说相,那我们平常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说我们会用心去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名言去对照自己的内心,那我们怎么样去把事情做好呢?  答:他说离言说相,是说你本来是离言说相,它是这样,它有两条路,叫从假入空是离言说相,但你从空出假,你又要安立言说相,叫善巧方便。  所以它是否定门进,肯定门出。菩萨戒后半段的时候,要讲柔软语,讲善巧方便,那都是安立名言。佛陀也安立言说相,要不然怎么那么多经典呢,那是佛陀说出来的,他要否定的是,我们凡夫那种遍计执的言说相,带有我法二执、贪爱的言说相,这个要先消掉。  我们现在的心境,搞得很复杂,就是很多言说相,佛陀一看,这个资料已经不能用,全部洗掉。佛陀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对不对,你看佛陀的口气是这样子的。  你看般若《金刚经》的思想,全部扫干净,因为你这个时候不扫干净,你讲任何话都没有用。所以佛陀刚开始先说离言说相,是你这个中毒太深,先恢复清净心,何期自性本来清净,离一切相,这是第一个。  但是你慢慢慢慢,你知道本性清净以后,佛陀叫你出来,你要修一切法,这个时候从空出假,又开始有言说相了,但是是佛陀的正知见,如理思惟的言说相,自利,你讲的每一句话,都是自利利他,那个时候又安立言说相,这样懂吗。  这个资料已经中毒了,只有一个方法,先洗掉。我们凡夫的言说相刚开始,都是带有我法二执,都攀缘的,所以佛陀刚开始,是先把过去的言说相洗干净,比方说《金刚经》,比方说《楞严经》,都是在破言说相,比方说唯识。  但是你看佛陀讲《法华经》,《华严经》的时候,那不一样,那佛陀是赞叹言说相。你要称赞如来,你就是要言说,你要教导众生也要言说相,但是那是后半段,那是从空出假了。  所以安住现前一念心性,有两个次第,第一个叫从假入空,从因缘的假相里面,回归到你的清净心,这个时候要离言说相,没有错,否则你进不去空的,你只要讲话,你就进不去空性。  但是你从空出假,大悲心善巧方便的时候,你知道怎么跟众生互动的时候,你又要安立言说相了,但是那个言说相的本质是菩提心,空正见,跟大悲心相应的,那是利他。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学佛网)
(净空老法师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佛门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10,540贴子: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方法
第一节、修戒  上座部佛教认为:应当首先修戒,由戒入定,由定生慧。上座部佛教把“戒”区分为思戒、心所戒、律仪戒、不犯戒。《清净道论》对思戒、心所戒下的定义是:“此中,完成不杀等或完成义务行者的思名为‘思戒’。离杀生等的离名为‘心所戒’。其次舍杀生等的七业道1之思名为‘思戒’舍贪欲而离心住等所表现的无贪、无嗔、正见之法名为心所戒。”2  律仪戒的“律仪“包括五种:别解脱律仪、念律仪、智律仪、忍律仪、精进律仪。  不犯戒是使自己的身、口、意不违犯戒律。  修戒者,应适当加修头陀行,有13种头陀行,称为13头陀支:  1、粪扫衣支。又称为百纳衣或纳衣,用垃圾布等作成的衣服;  2、三衣支。只穿安陀会、乌多罗僧、僧伽梨三衣,不能多,也不能少;  3、常乞食支。对所施之食不生好恶之念;  4、次第乞食支。不择贫富,按照次第乞食;  5、一座食支。找适合自己身份的座位,坐下就餐;  6、一钵食支。只能使用固定的钵,禁止使用第二容器;  7、食后不食支。已经吃饱,不能再次入食;  8、阿练后住支。远离村落,住空闲寂静处;  9、树下住支。住于树下,不可在屋内住。还要避开以下诸树“两国交界处的树、塔寺的树、有脂汁的树、果树、蝙蝠所住的树、空洞的树、生长在精舍中心的树。”3  10、露地住支。住于露地,使心明快,便于入定,为听佛法可以进入布萨堂,可以进入食堂工作,除以上两种情况外,不得入室;  11冢间住支。住于冢间,观察死尸臭烂狼藉火烧鸟喙,以此修习无常、苦、空之观,以厌离三界;  12、随处住支。随处安住,不挑拣;  13、常坐不卧支。如果安卧,各种烦恼便乘虚而入。    第二节、修定  禅定是上座部佛教修行的重点内容,上座部佛教禅定的基本方法是四十业处,具体内容如下:  1、食厌想。又称为一想,佛教讲的“食”,一般指四食:  ①段食。具有滋养身心的八种元素:地、水、火、风、色、香、味、滋养素;  ②触食。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③意思食。包括欲、色、无色三界的结生;  ④识食。即结生刹那的名色。  食厌想的“食”是指段食。“食厌想”,是对段食起10种观想:  ①以行乞。设想行乞时所见到的鸟粪、死尸等肮脏物;  ②以遍求。设想挨家挨户行乞的艰难与所见不净;  ③以受用。受用食物时的唾液等不净;  ④以分泌。吃进食物之后,要有胆汁、痰等分泌物消化;  ⑤以贮藏处。食物贮藏物于胃中,其胃就像是多年不洗的粪桶;  ⑥以未消化。还没有消化的食物,就像是池塘里的狗尸、树叶等,由于太阳蒸发,发出臭气;  ⑦以果。经过消化的食物,其结果长出了毛、发等污垢;  ⑧以排泄;  ⑨以涂。饮食时,涂于手、唇等的不净。  2、四界差别。又称为一差别,“四界”是地、水、火、风四大。四界有外四界和内四界之分。外四界是指人身以外的四界,内四界是指人体内部的四界。这里所说的“四界”,是指内四界。内身坚固的发、毛、爪、齿、肉、腱、骨等是内地界;内水界包括胆汁、痰、脓、血、泪等;内火界是身内的似火之热,由于这种热,使吃下的食物消化,人由此而衰老;内风界包括上行风(呕吐、打嗝等上升之风)、下行风(大小便时下行的风)、腹外(肠外)、腹内(肠内)风、肢体循环风(肢体屈伸时的风)、入息(吸气时的鼻风)、出息(呼气时的鼻风)等,通过观想四界差别“洞察空性、灭有情想。因他灭了有情之想,不会去分猛兽、夜叉、罗刹等,克服恐怖,克制不乐与乐,不于善恶取舍,成大慧者,得至究竟不死(的涅槃)或来世而至善趣。”(《清净道论》页338)  3、十遍处。修行八解脱、八胜处以后,于色等已得净相,于所观之中转变自在,但还没有达到周遍的程度。此时应当修行十遍处。  八解脱又称为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等。八解脱是通过八种定力,舍弃对色和无色的食欲。具体如下:  ①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了消除内心的色想,对于外界的各种色修不净观;  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然已经彻底消除,但是由于欲界贪欲难断,所以要观外界不净之相,使之产生厌恶,以求断除;  ③净解脱。身作证,观青、黄等八种净色,于禅定之中除去不净之相,对净色亦不贪。故称“净解脱”。身上证得了这种解脱以后,称为“身作证”;  ④空无边处解脱。灭尽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定而成就之;  ⑤识无边处解脱。弃舍空无边处以后,修识无边处定而成就之;  ⑥无所有处解脱。弃舍识外边心以后,修无所有处定而成就之;  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弃舍无所有处心以后,再也没有明胜之想,此时相当于非想非非想处定;  ⑧灭受想解脱。受、想皆灭,即入灭一切心法、心所法的灭尽定。  ①②依初禅和第二禅,活显色之贪;③依第四禅修净观,都以无贪为性;④⑤⑥⑦依次以四无色定之善为性,⑧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  八胜处又称八除入、八除处。是通过对欲界色的观想断除贪心的八种禅定,“胜处”意谓制胜烦恼以引起佛教认识的所依处。具体内容如下:  ①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色想还没有舍除,通过观外界色的少部分,以求得断灭对色的的贪爱;  ②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色想还没有舍除,但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乃至十百千万等死尸,通过观外界色的多部分,以断灭对色的贪爱;  ③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色想已经舍离,通过观外界色的少部分,以巩固之;  ④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色想已经舍离,通过观多界色的多部分,以巩固之;  ⑤内无色想观外色青胜处;  ⑥内无色想观外色黄胜处;  ⑦内无色想观外色赤胜处;  ⑧内无色想观外色白胜处。  最后四个胜处,是指内身的色想都已经舍除,通过观外界色的青、黄、赤、白,以断灭对净色的贪爱。八胜处以无贪善根为其自性,前四胜处依初禅和第二禅,后四胜处依第四禅,八胜处都不依第三禅,因为三禅天乐多心钝。前二胜处相当于八解脱的第一解脱。第三胜处和第四胜处相当于第二解脱,最后四个胜处相当于第三解脱。  十遍处又称十遍入,一种修行方式,通过胜解作意、观色等十种方法,各周遍一切处所而无间隙,具体内容如下:  ①地遍。《清净道论》说:“学习地遍者,取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须有限而非无限的,有际而非无际的,有周而非无周的,有边而非无边的,如米筛或米升那样大。彼即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于彼相,彼既作善取,善忆持,善坚定于彼相已。见于相之功德,作珍宝想,于心尊重。喜爱,集结其心于所缘之相:‘我今以此行道,诚将脱离老死’。于是彼离诸欲……具证初禅”。4  ②水遍。观想人为的或自然的水相,所观想的水必须是净水,不能是青、黄、赤、白等有颜色的水。  ③火遍。把所有脂质的硬木劈成小片晒干,中间穿一个孔,尔后点燃,观想空中火相。  ④风遍。观想甘蔗的叶端、竹端及头发等被风吹动之相。  ⑤青遍。观想花或布的青色。  ⑥黄遍。观想花或布的黄色。  ⑦赤遍。观想花或布的赤色。  ⑧白遍。观想花或布的白色。  ⑨光明遍。观想日光或月光在地上所现的曼陀罗(圆轮)。  ⑩限定虚空遍。观想壁隙、键孔的虚空相。  4、十不净业。即观想死尸的十种不净相:膨胀相(人死以后,尸体如吹满风的皮囊)、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肢体破裂)、食残相(被狗等野兽吃过剩下的尸体)、散乱相(一处是头,一处是手或脚等)、斩砍离散相(以刀斩砍的离散尸体)、血泊相、虫聚相、骸骨相。  5、十随念。《清净道论》对“随念”下的定义是:“数数起念,故为‘随念’。又於应该发生的地方而发生,故正信而出家的善男子的随适而念为‘随念’。”5具体内容如下:  (1)佛随念。以佛德为所缘,佛又称为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2)法随念。《清净道论》称:“希望修习法随念的人,亦宜独居静处禅思:‘法是世尊①善说,②自见,③无时的,④来见的,⑤引导的,⑥智者各自证知的’这样的教法或九种出世间法的功德应当随念。”6  “善说”。包括教法和出世间法。②至⑥仅指出世间法,为什么称为“善说”呢?有两个原因:第一,初、中、后都是善;第二是因为皆是圆满遍净的梵行。  “自见”。即圣者无贪的自己见解。  “无时的”。进入圣道,马上得果,没有经过长时。  “来见的”。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和涅槃这九种出世间法,是真实存在的,可以让人们来见。  “引导的”。在心中以禅定引道出世间法。  “智者各自证知的”。谁修道,谁证果,谁证灭。  (3)僧随念。《清净道论》称:“若欲修习僧随念的人,当独居静处,随念如是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即四双八辈的世尊的声闻众,是可供养者,可供奉者,可施者,可合掌者,为世间无上的福田。’”7  (4)戒随念。经常想到自己遵守的戒律无毁、无穿、无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令起于定。居士随念在家戒,出家人随念出家戒,使之不受到丝毫毁坏,此称“无毁”;他们严守戒律,不破其中任何一条,就像没有戳穿过的衣服一样,故名“无穿”;他们遵守的戒律,没有二条或三条受到破坏,就像一头赤色或黑色的牛,背部或腹部没有一点异色,故称“无点”;他们遵守的戒律,没有几条受到破坏,犹如一头母牛,没有各种杂色的斑点,故称“无杂”;他们严守戒律,已经摆脱贪爱的支配,自由自在,故称“自在”;他们严守戒律受到佛等圣人的赞叹,故称“智者所赞”;他们严守戒律,不接触贪爱与邪见,不受任何人责难,这就是“无所触”;他们严守戒律,“能令近行定与安止定,或道定与果定生起,故名‘令起於定’”。8  (5)舍随念。以离垢等德,随念于自己的施舍,并经常慷慨地给予所舍之物。  (6)天随念。修天随念者,独居静处禅思四大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等天之德,再思念自己的信、闻、舍、慧等,消除贪、嗔、痴的缠缚,镇伏五盖(贪欲盖、嗔恚盖、昏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于同一刹那生起五禅支,因为自己所具有的信等之德甚深,又随念于天德,所以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禅,因为此禅随念于天德,所以称为“天随念”。  (7)念死。有情众生命根的断绝称为死,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此称“正断死”,诸行刹那灭称为刹那死,树等无情之死,称为通俗死,由于福尽或寿尽或福寿俱尽之死,称为时死;业为断业所毁称为非时死。《清净道论》又进一步解释说:“虽有令寿命存续的(食等之)缘存在,但因令其结生的业的成熟故死,称为‘因福尽而死’”。  如现时的(阎浮提洲),不具(诸天的)趣、(劫初人的)时、(北俱卢洲人的)食等,仅仅百岁的寿量便死,名为“由寿尽而死”。  如度使魔及迦蓝浮王等,由于可令死没的业,即在那时那地断绝其生命延续而取死者,即名“非时死”。  如上述的(时、非时死)即为命根的断绝所摄。如是忆念称为命根断绝的死,为“念死”。  有人此时即镇伏五盖,证得近行定。如果按此方法,仍无法达到目的则另有八种修法:  ①以杀者追近;  ②以盛兴衰乐。健康人必至病,年轻人必至老,一切生命必至死;  ③以比较。有七种比较:(一)以大名。经常这样想:“那些有大名声的国王等都要死,我怎么能逃脱呢?”(二)以大福。经常这样想:“那些有大福大贵的人都要死,我怎能逃脱呢?”依此类推;(三)以大力;(四)以大神变;(五)以大慧;(六)以辟支佛;(七)以等正觉;  ④以身多共同者。自己的身体是八十种虫所共同的,这些虫分别住于外皮、内皮、肉、腱、骨髓等,自己的身体是这些虫的家、病室、坟墓、厕所、尿桶等,最后被这些虫扰乱而死;  ⑤以寿命无力。有情的生命需要五个条件:出入息(呼吸)、威仪(行、住、坐、卧四威仪平衡)、冷热(冷热适度)、大种(地、水、火、风四大种平衡)、食物。只要有一个条件发生故障,轻者得病,重者死亡;  ⑥以无相故,《清净道论》指出:  命、病、时于身倒处  以及趣等五种,  在这生命的界内,  那是无相无知的10。  生命长短不可确定,死无定时,这是命无相,“无相”的意思是不可知。有情因何病而死,不能确定。有情何时而死,不能确定。死者的身体在何处倒下,不能确定。有情死后,转生于何趣,不能确定;  ⑦以生命的时间限制。有情众生的寿命是有限的,最多不过百年左右;  ⑧以刹那短促。死期来临,刹那之间,即可死亡。修“念死”者,当死期来临之时,不会感到恐惧昏昧。  (8)身至念。观想地、水、火、风四大种所成污秽之身,下从足蹠之上起,上从发的尖端以下起,周围以皮肤为界限,观想三十二种不净。《清净道论》提出以七种善巧观想此身不净,以语、以意、以色、以形、以方位、以处所、以界限。  以语读诵的具体方式如下:先顺读“发、毛、爪、齿、皮”,再返诵“皮、齿、爪、毛、发”。再顺读“肉、骨、骨髓、肾脏”,再返诵“肾脏、骨髓、骨、腱、肉、皮、齿、爪、毛、发”。再顺读“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脏”,再返诵“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骨髓、骨、腱、肉、皮、齿、爪、毛、发”。再顺读“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再返诵“脑、粪、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骨髓、骨、腱、肉、皮、齿、爪、毛、发”。再顺读“胆汁、痰、脓、血、汗、脂、肪”,再返诵“脂肪、汗、血、脓、痰、胆汁、脑、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肾脏、骨髓、骨、腱、肉、皮、齿、爪、毛、发”。再顺诵“泪、膏、唾、涕、关节滑液、尿”,再返诵“尿、关节滑液、涕、唾、膏、泪、脂肪、汁、血、脓、痰、胆汁、脑、粪、胃中物、肠间膜、肠、肺脏、脾脏、肋膜、肝脏、心脏、骨髓、骨、腱、肉、皮、齿、爪、毛、发”三十二相。  一而再,再而三地诵读,使心不散乱,便于入定。“以意”是默诵,“以色”是观想三十二部分的颜色,“以形”是观想发等的形状,“以方位”是观想三十二部分的方位,“以处所”是观想三十二部分的处所,“以界限”有自分界限和他分界限两种,自己这一部分的上、下、横的界限,是自分界限,“发不是毛,毛不是发,当知如是分别‘他分界限’。”11  《清净道论》还讲到10种作意善巧:以次第、以不过急、以不过缓、以除去散乱、以假名的超越(超越假名概念)、以次第撤去(撤去那些不于心中现起的部分)、以安止(即安止定)、以增上心经典、以清凉经典、以觉支善巧经典。  修“身至念”者,可以战胜乐、不乐、恐惧等,修“身至念”者是忍辱者,能够忍受寒热等,可以证得四禅,可以证得六神通。  (9)安般念。即念出息(呼)和入息(吸),先找个森林或其他静寂处,结跏趺坐,然后进入安般念的禅定状态。安般念的作意有七种规定:①数。数出息则不数入息,数入息则不数出息。数出入息时不少于五,不多于十,中间不脱数;②随逐。出息以脐为初,以心脏为中,以鼻端为后。入息以鼻端为初,以心脏为中,以脐为后。这种出入息的初中后作意很容易引起心热恼,所以修“随逐”作意者,不应以初中后为作意,应以“触”和“安住”为作意;③触。“即于(出入息的)所触之处而数(出入息)者,以数和触(同时)而作意。即于彼(所触之)处而放弃了数,以念随行于彼等(出入息),以安止而安住其心者,而名为随逐与触及安住而作意。”12只数至鼻端的出入息;④安住。修安般念者,有三种所缘心:出息所缘心、入息所缘心、相所缘心。有了这三种所缘心,即可得近行定和安止定。  《清净道论》又进一步指出:“⑤(观察)⑥(还灭)⑦(遍净)如是于此(安般念业处)而得四种禅的比丘,以‘观察’及‘还灭’增长了他的业处,欲得‘遍净’于同样的禅,通达了五种自在,确定了名色,而建立毗钵舍那(观)。”14  (10)寂止随念。修寂止随念者,于静处禅思,随念寂止一切苦的涅槃之德,因为近行禅是由于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所以称为寂止随念。这种寂止随念只有佛教圣人才能证得,凡夫应当尊重寂止,通过听闻佛法,对寂止产生信乐之心。  6、四梵住即慈、悲、喜、舍。  对一切有情众生都持友爱态度称为“慈”,但最初修慈者对不爱的人、极爱的朋友、无关者、敌人四种人不应修慈,不要专对异性死人修慈。对不爱者起爱心会感到疲倦,对极爱者即使现起一点点痛苦,也会使修慈者悲泣。应当先对自己修慈,经过长时间修习,使自己的慈心逐步扩大,最后达到对自己、爱的人、非憎非爱的人、敌人四者都现慈心,破除这四种人的界限,进而对十方六趣一切处所的有情众生,皆现慈心,从而进入安止定。  修慈者可以得到11种功德:  ①安眠。入眠如入定;  ②安寤。安乐而寤;  ③不见恶梦;  ④为人敬爱;  ⑤为非人敬爱;  ⑥诸天守护;  ⑦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  ⑧心得迅速等持;  ⑨颜色光彩;  ⑩临终不昏迷;  (11)不通达上位。修慈不能证得阿罗汉的上位,死后生于梵天,就像睡醒一样。  修悲者对现在有财富而不晓佛法者产生怜悯之情,因为这种人的身、口、意三业不断造恶,死后肯定要转生于恶趣。此后对其他爱的人、中立者、怨敌产生悲悯之情,逐步破除自己、爱者、中立者、怨敌四者之间的界限。经过多次修习,由四种禅和五种禅中的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  修喜者应当从密友开始,逐步做到消除自己、爱者、中立者、怨敌之间的界限,经过多次修习,逐步消除自己、爱者、中立者、怨敌四者之间的界限,最后以初三禅或者四禅增长其安止定。修喜者和修慈者一样,具有“安眠”等十一种功德。  修舍者应当首先从中立者开始,然后对爱者、密友、怨敌起舍。经过反复修习,逐步做到以一切中立者破除自己、爱者、密友、怨敌之间的界限,从而生起第四禅,修舍的功德与修慈一样。  《清净道论》对慈、悲、喜、舍所下的定义如下:    先当说爱而为慈,即慈爱之义。或者对友人的态度及关于友谊的行动故名为慈。他人苦时,令诸善人震动(同情)为悲;或者拔除杀灭他人之苦为悲。或者悲乃散布于苦者以遍满而扩展之。喜即对所有之人而喜,或自己喜悦,或仅喜悦之意。舍弃愿彼等无怨等的(慈等三者的)所作而至于中立的状态,是舍的意思。    (慈悲喜舍的相、味、现起、足处、成就、失败)次于(慈悲喜舍的)相等,先说‘慈’以维持有情的利益行相为相。取来有情的利益为味(作用),恼害的调伏为现起(现状),见有情的可爱为足处(近因),嗔恚的止息为(慈的)成就,产生爱著为(慈的)失败。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苦为味,不害为现起,见为苦之所迫者的无所依怙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的)失败。  “舍”对有情而维持其中立的态度为相,以平等而视有情为味,嗔恚与爱著的止息为现起……见业为所有为足处,嗔恚与爱著是它的成就,发生了世俗的无智的舍是它的失败。  (修四梵住的目的)获得毗钵舍那之乐及有的成就(善趣)为此等四梵住的共同目的;破除嗔恚等为(四梵住的)不共(各别)的目的。即破除嗔恚为慈的目的,其余的(悲喜舍)以破除害、不乐及贪为目的。”15  四梵住各有近,远二敌。近敌是说性质同类,远敌是说性质不同,慈以贪为近敌,以嗔恚为远敌;悲以忧为近敌,以害为远敌;喜以世俗喜为近敌,以不乐为远敌;舍以世俗的无智舍为近敌,以贪和嗔为远敌。  四梵住以欲行之愿为初,以镇伏五盖等为中,安止定为后。  修习四梵住,就圆满完成了十波罗密、十力、四无畏、六不共智、十八佛法等。  上座部的十波罗密,即十度,与大乘佛教不同,具体内容如下:施、戒、出离、慧、精进、忍辱、谛、决意、慈、舍。  十力,即如来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遍趣行智力、种种界智力、种种胜解智力、根上下智力、禅解脱定等至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这和大乘佛教是一样的。四无畏是: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这和大乘佛教所说也完全一样。  六不共智,意谓不与声闻弟子所共的智慧:根上下智、众生意乐随眠智、双示道智、大悲定智、一切知智、无碍智。六不共智是上座部佛教所独有,大乘佛教无此名称。  十八佛法如下:  (1)于过去佛智不障碍;  (2)未来佛智不障碍;  (3)现在佛智不障碍;  (4)佛智遍起身业;  (5)随于佛智遍起口业;  (6)随于佛智遍起意业;  (7)欲不退;  (8)精进无退;  (9)念无退;  (10)定无退;  (11)慧无退;  (12)解脱无退;  (13)无可疑事;  (14)无诬师事;  (15)无不分明;  (16)无有急事;  (17)无隐复处;  (18)无不观舍。  上座部佛教的十八佛法与大乘佛教的十八不共佛法大同小异,大乘佛教的十八不共佛法如下:  (1)诸佛身无失;  (2)口无失;  (3)念无失;  (4)无异想;  (5)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已舍心;  (7)欲无减;  (8)精进无减;  (9)念无减;  (10)慧无减;  (11)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7、四无色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空无边处的特征是减除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入无色定者,成就不动及寂静解脱,不作意于种种想,思无边虚空,于空无边处具足而住。  《清净道论》对识边处所下的定义如下:“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思惟)‘识无边’,识无边处具足而住。”17  无所有处,是说一点残余也没有,修“无所有处”者,反复观想空、无、远离,镇伏五盖,超越识无边处,安立于念,于无所有处具足而往,以近行定等持其心。  第四无色定非想非非想处,已经超越无所有处,比无所有处更寂静,更胜妙,以为已达最细妙安止定的想,故称非想非非想。《清净论道》进一步解释说:“非想非非想处是非想非非想处入定者的(善的心、心所法),或生者的(异熟的心、心所法),或现发乐住者(唯作的心、心所法)。”在这里,是指(入定者、生者、现法乐住者)三者之中的入定者的心、心所法的意义。  次说(非想非非想处的)语义:“因为没有粗的想而有细妙的想,故不是与其他的相应之法共的禅的想亦非无想,故言‘非想非非想’;而非想非非想是属于意处及法处的处,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或者此(非想非非想处的)想不能有利想的作用故‘非想’,因有残余的诸行的细妙的状态的存在故‘非非想’,是名‘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是那其余诸法的住处之义而为‘处’,故名‘非想非非想处’。”18  修定时以十四行相产生神变,十四行相如下:  (1)顺遍。从地遍至白遍;  (2)逆遍。从白遍至地遍;  (3)顺逆遍。先顺遍,后逆遍;  (4)顺禅。从初禅开始,至非想非非想处定;  (5)逆禅。从非想非非想处定至初禅;  (6)顺逆禅。先顺禅,后逆禅;  (7)跳禅。于地遍中先入初禅空无边处,跳过二禅而跳入第三禅无所有处,再入第四禅非想非非想处;  (8)跳遍。于地遍中入初禅,跳过水遍,于火遍中再入初禅,后于风遍中……不跳禅,仅跳过一遍,故称跳遍;  (9)跳遍与遍。既跳禅,又跳遍;  (10)超支。于地遍入初禅,又于地遍入二禅、三禅;  (11)超所缘。于一切遍中,只入一禅定,故称“超所缘”;  (12)超支与所缘。既超支,又超所缘;  (13)支的确定。“于初禅确定五支,第二禅三支,第三禅二支,同样的第四禅,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为二支),只是这样的确定禅支,故名‘支的确定’”;19  (14)所缘的确定。“同样的确定这是地遍、水遍,乃至白遍,如是只确定所缘,故名‘所缘的确定’。”20    第三节、由定生慧    通过修行,能够产生九种智慧:  1、生灭随观智。从事物的生灭,随观无常、无常相,苦、苦相,无我、无我相。此称三相分别;  2、坏随观智。从事物的坏灭,随观色法和非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使智慧锐利;  3、怖畏现起智。由于事物的坏灭而起怖畏,于是放弃对于事物的爱著之情,此称“怖畏现起智”;  4、过患随观智。由于事物的坏灭而起怖畏,从而认识到一切诸行皆是过患,无喜无乐。从而认识到不生起是安稳,是寂静之道智。生起是怖畏,不生起是安稳;生起是苦,不生起是乐,是涅槃。转起、有相、造作、结生与“生起”同义;  5、厌离随观智。“厌离”即厌离尘世;  6、欲解脱智;  7、审查随观智。忆念无常,生起相审查智;忆念苦,生起转起审查智;忆念无我,生起相与转起审查智。  8、行舍智。行舍智的基本内容是观空21,首先认识一行相空,即“一切诸行是空”;然后把握二空:我空、我所空。  再认识四空:(1)我不在任何处;(2)不在任何人的任何物;(3)(他)不在任何处;(4)任何人不是我的任何物。  再认识六行相空:眼是(1)我;(2)我所;(3)常;(4)恒;(5)常恒;(6)不变易法的空。  再认识八行相空,即色不是坚实,无坚实,而离坚实如常人所认为的:(1)常坚实的坚实;(2)恒坚实的坚实;(3)乐坚实的坚实;(4)我坚实的坚实;(5)常;(6)恒;(7)常恒;(8)不变易法的空。  再认识十行相空,即观色是(1)无;(2)虚;(3)空;(4)无我;(5)无主;(6)非随欲所作者;(7)不可得者;(8)不自在者;(9)是他;(10)是(因果)分别的空。  再认识十二行相的空,即色(1)非有情;(2)非寿者;(3)非人;(4)非摩奴之子(青年);(5)非女人;(6)非男人;(7)非我;(8)非我所;(9)非自;(10)非我的;(11)非他的;(12)非任何人。  再认识四十二相空,即观色是(1)无常;(2)苦;(3)病;(4)痛;(5)箭;(6)恶;(7)疾;(8)他;(9)毁;(10)难;(11)祸;(12)怖畏;(13)灾难;(14)动;(15)坏;(16)不恒;(17)非保护所;(18)非避难所;(19)非皈依所;(20)非去皈依法;(21)无;(22)虚;(23)空;(24)无我;(25)无乐味;(26)过患;(27)变易法;(28)不实;(29)恶之根;(30)杀戮者;(31)不利;(32)有漏;(33)有食;(34)魔食;(35)生法;(36)老法;(37)病法;(38)死法;(39)愁悲苦忧恼法;(40)集;(41)灭;(42)出离。  9、随顺智。即随顺于前述八观智,又随顺于后面的三十七菩提分法。  有了智慧,即得四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预流是巴利文srotaapanna的意译,音译须陀洹。断尽三界见惑,预入圣道之流;一来是巴利文sakadagamin的意译,音译斯陀含。已经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后三品,不再返至欲界人间。阿罗汉是巴利文Arhnant的音译,又称为极果、无学果。断尽色界、无色界的一切见惑、修惑。永入涅槃。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唐代的佛教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