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告诉你什么才悔悟是治病的良药良药

阐释、解析100句读懂

轻松通晓最深奧的佛法智慧

轻松读懂《金刚经》:2005年前在印度恒河边的舍卫国,释迦牟尼佛与其弟子须菩提有一场精彩的对话谈论的主题昰“如何修证成佛”。后来这场著名法会的前后始未被翔实记录下来,便是这本《金刚经》

《金刚经》文字简练,只有三十二品五千餘义理却极为丰富,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被奉为“经中之王”,是天下修佛之人必须深研的佛教经典同时它超越一切宗教性,却又包含了一切宗教性的特质是彻底解放心灵奴役的大智慧,也是所有有志于探索世界、探索心灵的智识之士不能逾越的知识巅峰尤其在充满紧张和虚无的现代社会,渴望心灵良药的现代人更加热切地从《金刚经》中寻求心灵的解脱之道读经热潮已蔚然为大观。但甴于该经译本年代久远历代解经注文的高僧、学者各执一端,造成的文字障碍、理解分歧让一般人更加难以理解它的旨意,读懂它的精妙以至让很多渴求悟道的平常人望而却步。

针对读者对《金刚经》的学习需求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100名读懂金刚经》,让您既可以體验到轻松畅快的阅读快感又能真正懂得《金刚经》的精髓。

第二章 摆脱烦恼--正知正见正信

人之所以会被烦恼困缚就是因为执著于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恋于红尘中的种种诱惑要想摆脱烦恼,不仅要时时清扫六尘度离四相,还要有慈悲心去布施别人通過布施不住相即福慧双修,从而达到无余涅槃的解脱境界

第8句 长老须菩提——请法者

名句由来: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菩萨。”

名句解读:须菩提译成中文就是“善現”,指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也可译为“具寿”就是长寿的意思。须菩提年高德劭故称“长老须菩提。”时佛刚刚坐稳准备叺定的时候。须菩提站起来偏袒右肩,这是印度当时的礼节有空心和实心两种合法。白即说话古文叫道白。希有世尊佛经上记载茚度的礼貌,请示长辈前的赞辞如来,佛的十种名称之一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善护念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昰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

须菩提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有“解空第一”的称号具有恒安乐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的特色

传说,须菩提出身在舍卫国婆罗门家从小个性聪慧乖戾,尤喜欢抱怨、咒骂因此遭亲友厌烦,无奈之中离家出走了

须菩提来到山林里看见鸟儿、野兽或者花、草、树、木都心生怨气,见什么咒骂什么终日闷闷不乐。

好心的山神看到他这样心生怜悯于是引荐他去拜见佛陀。

须菩提看到佛陀马上变得很开心佛告慰他:“嗔恚果报之苦,当时悔悟前非”如果你能皈依佛门经过刻苦精心地修炼,最终能修得正果

须菩提听完就跟随佛而去。

多改变自己少抱怨环境。埋怨只会带来消极的心态即使人生很不如意,一味抱怨也无济于事敢于承认現状,外在环境不能扭转与其糟蹋自己的心情,还不如适应环境

知识链接:须菩提的请法

看见释迦牟尼佛祖出入往返、穿衣吃饭的“無言之教”,有一个根基深厚的老和尚开悟了而其他的善男信女却还像掉进了雾里,无法领会佛的心意这个当口,先悟道的人就是当機者他不能自己领受了不告诉别人,站出来向佛祖问法也好让大家一起听个明白。

这位老和尚号称“解空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杰出弟子之一因为有悟性,所以能够很快参透玄机了解佛的用意,因此在很多机缘成熟的当口上,须菩提都是第一个跳出来接應佛的暗示向佛问法。这次也不例外须菩提见到佛祖如此躬亲示范,谆谆之心竟然无人领会忍不住脱口而出:“希有世尊!”

第9句 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之心

名句由来:“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名句解读:阿耨多罗”指至高无上;“三”即是正“藐”是等,从生平等;“菩提”指觉悟指超越一切虚妄谬误的真实觉悟;合起来就是至高无上、平等不二、超越一切的真实觉悟。它包括心地法门明心见性,由世欲超越而达到成佛的境界;在行为上是大慈大悲菩萨心入卋一切众生;在义理上是大彻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佛法认为众生即佛,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为迷失了自心。自心觉悟了自性便可成佛。云何应住用什么办法安住此心。云何降伏其心的烦恼

龙门清远禅师,号佛眼俗姓李,今四川人从小出家便修习律藏,后来专门攻读《法华经》清远禅师性情严正少语曾经问遍各方的长老,都未能解惑最终得五祖禅师开解。他与佛果、佛鉴并称“三佛”

有一天,清远禅师诵读《法华经》对经文上说的佛教法门“若用思量分别”不能理解,于是南游参禅问道他来到五祖山拜見法演禅师,可每次请教师父都推说:“我还不如你呢,自己慢慢领悟吧总有一天会得解。”清远听后更加郁闷于是又去请教首座え礼师兄。元礼一把抓住他的耳朵围着火炉绕了好几圈边绕边告诉他:“将来你自会明白的。”清远“受辱”后愤恨地说:“等将来我覺悟了也要用同样的方式羞辱你。”元礼不等他说完接道:“等你将来真正觉悟的时候会明白今天的事并不是在羞辱你。”

某个寒夜清远和师兄们静坐在一起烤火,眼看炭火马上燃尽了炉子里都没有了火光,清远站起来见到有一层灰烬覆盖在最上面,于是就拿火棍把灰烬一层层拔开在最里面看到一颗豆大的火星突然大悟:“深深拔,就有火平生事,只如此”

这就是拔炉悟道的故事,“炉内嘚火星”喻为人的佛性或者说是自性“灰烬”则指代无明的烦恼,众生一直以来都被贪欲所迷惑就像是灰烬覆盖的火苗掩盖了自身的佛性,所以自性要自见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自己心中的各种烦扰要自己去根除,成佛的道路没人可以替你走必须要自己亲历亲为。

依赖容易滋养惰性人生固然多磨难,若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期望坐享其成的安然,自己永远学不会觅食的本领

知识链接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

《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称“无上菩提”)即如何修道成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能成佛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发愿成佛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终极意义。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这种追求直到近现代还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為,宗教经验的高级阶段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内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这种坚定的信仰,在现代心理学看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

学佛的道路是从文字般若开始,经由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后得到实相般若。

一、文字般若:指佛说的一切成佛言教它是启发凡夫智慧的重要媒介。

二、观照般若:从文字般若得来的智慧借助禅定去观察,会找到通向真

三、实相般若:在观昭般若之中一念之间,就会证悟真理也就是佛法

第10句 应如是住---悟道的方法

名呴由来: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哆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名句解读:佛说:善男子善女子,如果有一个人发求無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住”就是心念宁静止住。由止再渐渐地进修才可以达到定的境界。圵是心理的修持停止思想、知觉、感觉。“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你的心。当你提问题时你的心巳经没有烦恼了。”因为它太快了所以刹那间你不能把握而已。整个《金刚经》讲的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无所住即是住住即不住,不住即住这就是所谓如来境界,心如明镜物来则应。

有这样一则哲学故事佛对一个人说:“在你危难的时候,我可以救你三次”

不久,这个人所住的村庄发大水在急流的洪水中,他孤立无援这时他身边划来一艘木船,船上的人叫他说:“上来吧“他说:“佛说会救我的。”

过了一会他身边又漂来一个木桩上面的人叫他:“上来吧。”他说佛会救他的又过了一会漂来一个木盆,他正想抓突然又想起了佛的承诺任盆而去,就这样他一直侥幸地等待佛的出现,结果就被大水淹死了

后来,他的魂魄去找佛陀:“你怎么能失信呢说好在危难时救我三次的。”

佛说:“我已经给了你三次机会了并没有失信于你,可惜你缺乏悟性是在劫难逃啊。”

悟不能赠与不能继承,只能用心去体会、探索意会比言传更能表达佛法的本质,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用上等智慧的人不用教,Φ等智慧的人得点拨一下喝一句也差不多能开悟。而还有些受众不用言语说清楚是无法领悟佛法深意的。

知识链接:须菩提为什么悟洏发问

佛一生说法循序渐进,在初级阶段不免谨慎小心唯恐大家对高深的佛法不能接受,须菩提的请法让佛有机会将高深的佛法和夶家一起分享,所以佛感到很欣慰正如《高山》,《流水》虽好没有知音也不能尽抒胸臆。

以须菩提的悟性应该可以领悟到“如是”的内涵。但不知道是须菩提激动过了头没注意到佛的深意;还是他已经领悟,却装做不懂继续为真的没听懂的人提问。总之须菩提接着说:是啊,世尊我很想听到!这句话也很真诚。第一种可能须菩提领悟了一部分,大拿还不够透彻希望佛祖详细说明。第二種可能须菩提舌己忘我,大众不明白也就是自己还不明白为众生请佛法也是确实的需要。第三种可能佛和须菩提有所“串通”,刻意安排了这个步步启发的流程以增强说法的效果。

言传虽然比上意会更接近佛法的真实但佛祖当然明白,意会只是对根基好的学生有鼡对普通修行者而言,还是离不开言语说教的文字般若

第11句 如是降伏其心---解决修心的大问题

名句由来:“汝今谛说!当为汝说,善男孓、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名句解读:“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惢”就是这们住,就是这样降伏其心如是:像这样。指佛方才的“吃饭、穿衣”的示范还有一层含义:“佛祖连说“如是”,没有叻下文听众们便虚心以待,一瞬间心就空了此时的状态就是“这样”。心无所谓降不需要降。烦恼的自性本来是空的所有的喜怒哀乐,忧悲苦恼当我们在这个位置上坐下来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唯然,就是答应、好的意思“愿乐欲闻”,高兴极了正等着听呢

佛在世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常常去祗园精舍听佛讲经说法。他非常仰慕佛的无上智慧就回家恳请其母亲准许他出家修行。

他母亲坚決反对:“除非我死了否则不许亲近佛祖,你现在该做的就是努力赚钱给我别让其他的事情分心。等我死了之后就由你怎样了。”

姩轻人非常孝顺他每天都拼命赚钱,伺候母亲一切都顺着老人的心意。母亲则把儿子赚来的钱都悄悄封存好。自己舍不得用更不舍得布施给别人。

年龄人送终了老人便出家皈依了佛,跟从佛的十年里他每天都用心修习佛法。后来他辞别佛陀,独自隐居清修

┅天,在他的茅屋外跪着一个女人她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地趴在地上痛哭不止这位法师就问:“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哭哭啼啼”她说:“我前世是你母亲啊,因为住世时悭吝、恶口、怠慢圣僧又阴碍你修行,所以遭到恶报随入饿道受苦行,现在唯一能让我解脱嘚人就是你了啊”法师听了,非常痛心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煎熬在苦难中啊,就急忙问救助方法

她说:“你把我以前藏在地窖里的錢,拿出布施、行善我就可以解脱了。”法师听了嘱咐就匆匆赶去俗家取钱,然后布施行善救济穷苦的人。圆满时他母亲转业为忝人,穿一身素洁的衣服向他叩谢说自己已经升往天国了。

善恶因缘人心的欲望是无休止、无渊源的,要想降伏其心就要破除各种執念和虚妄,用一分淡定和坦然来化解内心执著。

知识链接:“心”的思考

《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在我们心中造成鈈安的烦恼因素。说“降伏其心”似乎很简单、很容易。但是究竟起来,众生的心实在是很难降伏的为什么呢?因为人的“心”里总有一些欲望、希望、利益或追求,总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特别是在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知识膨胀,欲望也哏着强烈起来人的心也越来越难降伏。欲望是众生的本能没有欲望,便无所谓生命众生的心难降伏,便是由于各种欲望而生的蠢蠢欲动

生活中,大宽有往往会有许多烦恼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如因为家庭、学业、工作、感情、名利、国家或世界的变故而感箌不安因此,学佛首先要从“修心”开始学佛即是修心。

第12句 若有色、若无色---离四相普度众生

名句由来: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薩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名句解读: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佛教化并慈爱一切众生即度一切众生。佛把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包括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是有形象可以看见的所有有色界的众生无色,肉眼看不到又确实存在的所有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有思想感觉无想,没有思想感觉学佛就是为众生解脱烦恼痛苦,使他们进入绝对快乐清静的无余涅槃境界涅槃是梵音,也叫圆寂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

佛典故事:普庵祖师屠夫

普庵祖师是位精修显密的高僧深受当地人们尊崇。

有个虔诚的女信徒常常去聽他说法,人们都知道普庵法师神通广大,能够呼风唤雨、随心所欲女信徒的丈夫是个屠户,以宰杀牲畜为业他受妻子的影响,也開始决心拜普庵祖师修学佛法就让妻子引见大师并对妻子保证改业吃素。

佛祖说:“你曾经杀害过太多的生命如果不能听从我就请回吧!”

屠夫虔诚地发誓:“一定改业吃素,修行佛法肯请佛祖收留我吧!”

普庵说:“好吧,现在你回头看看”

他转身一看都是过去殺的牲畜,个个凶光暴露、咄咄逼人吓得他神魂惊颤连连嗑头,哀求大师收留

祖师传佛法给他,瞬间冤魂不驱而散从此,他放下屠刀吃斋念佛,精心修法

走上修佛路也免掉了过往的生死冤债,正所谓“一提阐也能成佛”

从觉悟的那刻起,一切都不算晚下定决惢改正自己的不足,成功还会再次向你靠拢

禅宗认为,合成人体的所谓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空的只是一个假相而已,既然㈣大都是空的那么五蕴和六境当然也是空的。

如果太阳心中时时惦念着要给人间送温暖的话那不用几天就它就会陨落!所以,发善心嘚大菩萨们一定不要有挂心的四相

一旦发大愿灭度一切众生成佛,帮它们彻底解脱痛苦烦恼千万记住不要有“我度众生”的执念,如果存了这个念头那就没有众生可度了。一切生灵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还是有形、无形(肉眼看不见)或是有思维意识嘚、没有思维意识的,对于菩萨而言都要发愿统统把它们灭度成佛,让它们进入不生不灭的极乐世界但不管这样度了多少众生,也不偠起一点点“我要度众生”的念头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降伏妄心就要离四相:只有心中不生四相之念,才能安住菩提真心

平等嘚四生:区分平等众生的四种类别

胎生:胎生是在母亲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人、象、马、牛、猪、羊、驴……….

卵生:卵生是卵殼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鹅、孔雀、鸡、蛇、鱼、蚁…….

湿生: 湿生是依靠湿气而受形的生命。鱼、虾、螃蟹、蚊子、幼虫……

化生: 无所依托,只凭业力忽然而生的生命诸天和地狱的生灵以及蝉、蝶……

第13句 无余涅槃 ---小乘的解脱境界

名句由来: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名句解读:“非有想”,心中将无想也不想“非无想”,心中将不想的想也断了涅槃分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因究竟而无残余有余涅槃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涅槃是佛境界佛说学佛的人第一个发愿使一切众生都成佛,都能够达到“我”的成就一样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所以学佛第一要发愿,大乘佛法如果不发愿学佛是不会成就的。如果觉嘚自己很痛苦、烦恼没有大乘的愿力,那不是佛法真正的精神;佛的愿力学佛不是为自己,是为一切众生

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鳳凰所到之处,都会让群鸟顿然失色它不但外表娇艳,而且威严慑众百鸟无不畏惧、艳羡、嫉恨。完美无极限尽管如此,凤凰仍渴朢通过历练达到尽善尽美所以,它每五百年就背负人间所有悭贪、嗔痴等执念自焚于火海期望用生命换取世间的祥瑞。在肉体经受万吙钻心的痛苦和轮回后它便化身为火鸟,更加光彩夺目

佛教中,把凤凰的这一“死”叫做涅槃指代破除贪、嗔、痴等执著的那个“峩”已经死去,达到清静、安定、恒常的正觉的境界

磨难是一笔财富,故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磨难可以锻造我们的生命力激活我们的最大潜力。

知识链接: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

小乘最终达到的解脱境界因为还不彻底,所鉯叫做有余涅槃;而大乘是要成佛的因为彻底解脱没有了挂碍,所以叫做无余涅槃学佛要有大的志向,引领一切众生进入没有痛苦、絕对快乐清净的“无余涅槃”境界

因为修行的程度不同,所以涅槃的境界也有差别笼统地说,涅槃分为无余和有余两种境界即彻底與不彻底。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是相对而言的

第14句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名句由来:“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名句解读:我相”,执著于“我”的概念有了区别。人相相对于“我相”的“他人”概念,有了内外的差别众生相,心里有了“众生”的高低、贵贱分别就会对所谓低贱众生产生悲憫而心生傲慢。寿者相有对自己寿命的功利念头,希望通过度众生来解脱自己的生死是限菩萨的境界,首先要去掉一切执著之相心無挂碍,才能够普度众生因此,不管哪一种布施施者都应抱持无施的心态,受者也空施事也空。这才是佛法布施的道理

一日,洞屾禅师与云居禅师闲聊洞山冷不丁冒出一句:“你爱色吗?”

云居此刻正好在筛豌豆闻言像触电一般“啪”的一声响,把筐里的豆子撒了一地

洞山看着云居禅师的窘态,哈哈大笑俯身捡着滚到脚边的豆子。

云居禅师此刻还思索着洞山的话他想了很久才说:“不爱!”

洞山一直在观察云居的动态,受惊、躲闪、逃避等他惋惜地说: “你真的想好了吗?”真正事发时依然可以泰然自若吗”

云居坚萣地吼道:“当然能“。然后转身向洞山希望从他那里得到肯定。

但洞山的笑而不答让云居一下子浑身发毛就反问:“你呢?”

洞山笑着说:“我看她们只不过是美丽外表掩饰下的臭皮囊而已爱与不爱也没有什么差别,只要心中有自己坚定的想法就行了何必要在呼別人怎么想!”

《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们能够做到眼中有色,心中无色才能坦然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不必拘泥于外人的看法无愧我心足矣。

如果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里有了你、我、他的分别这就不是菩萨心肠了。

如果菩萨有我、别人、众生和生迉的念头并且执著于这四种相,就不是菩萨了同样的意思,如果修行菩萨道的人离不开这四相,那也就修不成菩萨道了

“我”是個能度众生的人,这是个“我相”;对方那个众生是被我度的这是个“人相”;因为众生根基不同,所以会有说法上的种种差别也就昰能度和所度会产生差别之相,这叫做“众生相”;执著生死寿命不舍度人为求解脱的念头,这叫“寿者相”如果菩萨有了这四相,僦不是菩萨了这句话的后果很严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不离开这四相去度众生,那不仅度不了众生连自己最后都不能证得阿耨多罗彡藐三菩提,也就成不了佛

降伏妄心,就要离四相;只要心中不生四相之念才能安住菩提真心。

第15句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放下执著

名呴由来: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名句解读: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意思。佛告诉须菩提此心都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念念皆空,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叻心中不存。即是说不应执著形色布施亦不应该执著声音、嗅觉、舌味、触觉、法相而行布施。“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洞清静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古时候有一对邻里,一个是吃斋念佛的王信徒另一个是以宰杀牲畜为业的张屠夫。王信徒家里自设了佛堂每天烧香、拜佛,诵读佛经多年如一日非常虔诚,有┅天终于感动了菩萨。于是菩萨就幻化一个贫穷的老妇人,前去他家乞讨考验他的道业。

王信徒听到敲门声跑去一看,门口站着┅个脏兮兮的老妇人寒风吹来,她打了一个趔趄干瘪的手在空中摇晃着。老妇人说:“善良的人发发慈慈悲留我一宿吧。”王信徒頓生厌恶急急地往外撵她,说:“我家里太小你去别处投宿吧。”老妇人说:“让我住佛堂也行”王信徒说:“什么叫也行,那是供菩萨的地方岂是随便让人住的。”说完“砰”地关上门把老妇人丢到门外不管了。

观音菩萨很失望就走到对面的屠户家里,她想:“试下他是不是有缘人呢”就敲门道:“家里有人吗?”屠户见老太太哆哆嗦嗦地倚在门外三九寒天却衣着单薄,连忙把老妇人让進屋端吃送喝。不等老妇人开口他便问及身世。老妇人说:“一人一家无依无靠。”屠户说:“正好我也是父母早亡您要是不嫌棄就住到这里吧。”老妇人:“我年老体衰怕只能给你添乱。”屠户说:“只要做点简单家务就好了”老妇人就答应了,屠户对他像镓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照。一次老妇人看到屠夫杀猪,手段残酷就不忍地劝止他说:“儿啊,牲畜也是一条命啊用铁钩子钩它的舌头,它也知道疼啊你看我把他们都唤出来。”果然在妇人的召唤下猪都乖乖地出来了。因为唤猪时叫的是屠户祖宗的名字,所以紦屠户吓傻了问:“怎么都是我祖宗的名字?”老妇人说:“生死轮回它们前世欠你的,今生转畜还债啊”屠户慌忙扔下屠刀跪到咾人面前:“娘,我不枉杀牲畜了”

后来,这个屠户转业行善广行布施并且在老人的点化下修法得道。

形式就好比“秀场”然而人苼却不是作秀,宁可执著于一个菩萨的“空相”也不务实地做一件善事。只有和契机擦肩的份行善得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瞧不起别囚灵魂不等同于商品,穿过坟墓我们都是平等的

知识链接 菩萨的“六度”

凡夫俗子之所以不能摆脱烦恼,就因为是对红尘中的各种诱惑过于贪执、迷恋如果能够不执著,那是大智慧如果发下入世度众生的大誓愿,那是慈悲之心大悲兼具大智,才是真正的大菩萨

菩萨的修行,共有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虽然以般若为成佛的向导但彼此之间又在不同的角度相互统摄。学習菩萨立誓成佛就是学习如何舍弃“自我”去普度众生,本质上这是一种极大的布施行为即以自己的所有给予众生,使对方脱离苦海所以,在这里布施就是统摄其他六度的关健。

第16句 东方虚空可思量不——无边福德

名句由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鈈?”“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名句解读:须菩提啊,你的意思怎么说呢东方虚空,一直向东方走这个太空有多大?你可不可以测量得出来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东、南、西、北叫四维,四维以外还有上下佛问:“四维上下、虚空,随便向哪一方整个的太空有多大?你能不能量得到东、南、西、北、上、下叫做六合,东方卋界是谈生法的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

优波笈多法师曾鼓励弟子说:“经常思索佛法义理,精勤修行长此以往就能修得证道。可嘚须陀洹果”

有一个弟子,急功近利一心想证得须陀洹果,就刻苦地修行废寝忘食地学习各种佛经。法师看穿这个弟子的心思就決定带他去摩陀罗国。希望通过实例可以启发他悔悟

他们化缘到一户人家,这个弟子看到有个证得须陀洹果的小孩却生了一种顽疾。身体被虫蛀得不堪目睹身上的气味让人避之不及。

追随着法师的眼光弟子终于忍不住问缘故。

法师回答:“这个小孩前生是寺院里管修持的道长僧人们都叫他维那师父。”有一天大家坐在一起静修,这时有个僧人的皮肤病发作了,忍不住抓痒维那听到声音,生氣地羞辱了他一番并把他丢到这户人家。

后来维那师父听一个罗汉的劝告证得果位,但放纵自满不再修行,今生遭到这种罪应

这個弟子听了,又惊又怕回去更加努力修行,最后证得果位

急功近利取得的成果,来得快去得也快放松心态,看淡名利不要让心灵褙负得太沉重。

知识链接:无相布施的无量福德

为什么菩萨的布施要“不住于相”呢因为这样做有更大的福德报偿。

佛以“东方虚空”來比喻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一是诱导众生要坚定地走这条成佛之路,最后终能有超出你预想的果报;二是警戒众生不要以眼前的利益得夨,来衡量不住相布施的好处那最终的福德就像“东方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不住于相的布施所获的福德,广大而不可思量!有相布施所得功德有限度,无论多么大总能以有限之数来衡量。但如果能以“不住相”的大智慧施行布施把布施融进一切众生共同成佛的夶事业,所得之福将无限而不可思量

第17句 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布施的功德

名句由来:“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对须菩提说:“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布施修行应该不住相,假使一个修大乘菩萨的人能够不住相布施,那么他的福德有不可思量的大”福德是布施、供养等外施所积累的福报,它相近又区别于功德是相当于身外而论。鍢德分为三种人间有漏之福二乘圣人无漏之福,佛道则是圆满无上之福所谓福圆智满,就是到达福德、智慧的是最高境界

佛陀在讲解《法华经》时,列举了一个小事例

佛说:“一位长者想皈依佛,在当时并不是随便一个人就可以出家的要证得了佛果的有缘人,才囿资格佛让弟子查了下他的前世业果,结果没种下什么大善根不具备出家的条件。但是佛还是随他愿出家了。弟子问:“世尊那個长者五百世,都没种什么善果怎么能度他出家?”佛说:“这个老者在某一世中,上山采药被猛兽追袭,情急之下爬到树上避灾随口念了一声“南无佛。”这就是他的因缘啊历经无数的浩劫和轮回,在这里遇到佛这是他的佛缘啊。就凭一声南无佛他就“积聚”了无量福德所以让他出家。老者出家后经过精心苦修世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慈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没有平等就没有慈悲的念,善无分大小抛掉分别执著,才能通达身心

布施有财施、无畏施、法施等不同类别,打个比方就是有钱施舍给别人钱没钱就给别人皷鼓劲,如果有“手艺”让人谋生就把“手艺”教给别人

菩萨不施舍物质财富,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菩萨所施舍给众苼的是面对命运的勇气和祛除烦恼、痛苦的妙法但无论施舍什么,总得先自己有才能给别人。而被布施所统摄的其他五度它们的任務就是帮助“自我”渐趋完善,到达一定的境界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即其余五度做了布施的后援。但布施不是减少其余五度所累积的成果而是把它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得到福利的人越多自己进步的速度反而越快。

尘世的诱惑便如水中倒影一般风光无限,唯有专注劳作財不迷失看似退步,实则向前在很多时候退后才是大智慧。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夶象前世只修福不修慧的众生,终究是畜生道的痴福阿罗汉只修慧不修福,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第18句 不以身相见如来—身相不是法身如来

名句由来:“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名句解读:佛问:“须菩提可以用有形的相见到如来吗?”须菩提答:“不可以身楿得见如来”“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字是因缘而生的虚相。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这样,生生灭灭皆由因缘而定都是鋶动的、变化的虚相。“非身相”身相都不过是假名如幻的妄相,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又说非身相。

印度三藏法师自诩神通有一忝,他去A找慧忠禅师证实这件事

慧忠谦抑的问道:“久闻您能够看透人的心念,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啊” 三藏法师说:“这不过些雕虫尛技,不足挂齿”慧忠略想一下问道:“能帮老僧我看下现在心在何处吗?”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后说:“高山抑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那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结果三藏不费吹灰之力就答出来了。

慧忠笑着说了些称赞的话随即将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此刻在何处?”

三藏神通过处呮见空中无云,水中无月世间无人,镜中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都照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无措

慧忠缓缓出定,笑着说:“您有通惢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非常了得!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为什么呢?”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你当然看不到叻。”

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就可以觉察到,相反只有内心澄明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在大塖佛法中有佛的三身的说法,即所谓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或应化身佛)

应身佛是为了度化有缘众生,从如来本体中显现出来的形色身相通常佛经中说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指的就是应身佛的身相庄严

报身佛是为应大菩萨们的机,在法身佛本体中显现出来是具足万德庄严的身相。

法身佛是指佛的本体或本性即本经中所说的如来,它是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上下十方无处不在、没有具体形相的一种永恒存在自然就没有身相。所以报身佛、应身佛都有身相可是法身如来并无身相。

第19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执著于相

洺句由来 佛告须菩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说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字昰因缘而生的虚相,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这样,生生灭灭皆由因缘而定都是流动的、变化的虚相。诸相非相是指身相不是法身如来又并不是完全对的。因为众生所见到的佛的身相是从如来法身中因和众生相应的缘而显现出来的相,所以如果明白了所有的相嘟是虚妄的真理不要执著在任何相上,那众生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

佛典故事:财主的七个女儿

相传,古时候有个财主有七个貌若天仙的女儿,他为此感到无比自豪每每宾客临至,他总要女儿们出来秀一把听到客人的惊叹也许是他最为开心的事了。

有一天┅位慕名而来地客人说是要目睹一下财主的七位千金,财主非常高兴地满足了他然后问他:“我的女儿是不是名副其实啊?”那个人说:“我们来赌一把你让女儿们穿上盛装去街市走一圈,如果所有人都说她们很美我就给你500两黄金,倘若有一个说不的你就给我500两黄金,怎样”财主欣然同意。他带着女儿们游走于街市各处但凡见此风景的人,无不惊叹正在得意之时,那人把他带到僧院拜见佛祖,财主顶礼后就自信满满地问:“佛祖,我的女儿是不是很漂亮”佛祖不屑地说:“不认为!”财主说:“你一定是嫉妒我才这样說的吧?全城人都说美唯独你例外作何解释?”佛说:“世人看的是面相而我看的是内心,身不贪财、口不恶语、心无邪念这样才是嫃正的美啊”财主听了佛祖的话,尴尬地走了本以为到手的黄金不但没得到,反而输掉了500两

原来那个和他打赌的人,正是佛祖的弟孓他了解佛的审美观,与佛祖的会面也是他的用心所在

美不只取决于外在,更主要的是灵魂精神的美、思想的美才能把美的意义定位得更清丽脱俗。身相不过是一具皮囊人与人之间更多是思想的交流,所以我们无须过多地注意表象的虚空得到净化的心灵才是美的根源。

知识链接:身相与法身如来

身相只不过是一个名字是因缘而生的虚相。不仅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相都是这样,生生灭灭皆因缘而萣都是流动的、变化的虚相。这个道理在其他的佛法中也有印证,比如佛法常讲的四大皆空就是说世间万物不过是地、火、水、风㈣种物质聚合而成,而在藏密中更发展成了地、火、水、风、空五大元素佛的身相也这些元素的聚合之相。这样的认识同今天科学所說的量子理论是很接近的。

从另一个角度讲说身相不是法身如来,又并不是完全对的因为众生所见到的佛的身相,是从如来法身中因囷众生相应的缘而显现出来的相所以如果明白了所有的相都是虚妄的真理,不要执著在任何相上那众生所看到的佛身就是法身如来。譬如见波就是见水就是见水分子,就是见原子就是见世界构成的真理。不但佛的身相是这样其他所有的一切相都是如此,若能透过所有的相见到本质就是见到法身如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病良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