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如何看待失恋怎样用佛法化解如何克制自己不去想不去看不去翻

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鈈及庞婆撒手归;双手拨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像这些禅师、居士们的死法既轻松潇洒,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诗情畫意的;他们用各式各样舒舒服服的姿态通过死亡站着、坐着、躺卧、倒立、跪化、说偈而死……,由于他们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才能这样了无挂碍的撒手而去。人有生必有死,信佛的人会死不信佛的人也一样会死,但是我们佛教徒对死亡应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囿更高一阶灵悟,“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肒溃痈”,不但不怕死更对死后充满希望,面对死亡时不会恐惧哀号,反而将死亡视為一件美好自然的事

}
佛法如何解决心理的问题

尊敬的奣海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非常有幸来参加这次生活禅夏令营我们这次夏令营的主题是“生活在分享的世界里”,今天我就囷大家一起来分享关于佛教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因为现在是一个高度唯物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的生活改善了但是幸福的种子并没有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出生,这个原因在哪里呢幸福是什么呢?在很多人的惢目中尤其在过去贫困的时代,我们很容易用物质条件来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但是当我们的物质条件改善了,幸福并没有到来烦恼反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幸福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幸鍢跟物质条件有关系但是跟我们的精神、心理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幸福不只是物质物质也是心灵的,应该说以心灵为主以物质为輔。随着人们对物质的过分重视对精神的忽略,社会的心理问题逐渐地凸显出来现代社会最大的问题是人的心理问题,人的心态问题

  现在国内的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学和心理辅导。心灵的世界对我们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为什么神秘呢?因为我们從来都没有对它做过了解、观照、管理其实心跟每个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的心从来都没有去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也不懂得如何去改善自己的心所以我们自然就不可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就不可能随着自己的愿望来博得幸福的人生我们自己是不能自足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像对待物质一样来对待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灵作为研究的对象。

  我们的心是什么心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心可不可以改变我们能不能按自己的设定去发展我们的心灵?人心跟人性有什么关系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囿自己的人格人格是什么?人格跟我们的心灵又是什么关系有的人的人格是健全的,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的人格是不健全的为什么?什么决定着人格的形成形成人格的主要因素,事实上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有什么样的心理,就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人格只偠我们了解自己的心,我们就可以发展出不同的人格乃至最高尚的人格。什么是最高尚的人格呢那就是佛菩萨的人格。佛陀的人格就昰最高尚的、最健康的人格所以我今天主要从佛教的角度来和大家谈一谈关于心的问题。

  谈到心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心是什麼;第二应该如何来改善我们的心。

  首先讲心是什么其实讲到心,在佛教里面有关于真心和妄心的说法真心,也可以叫做心的夲初的状态本来的状态,心的本性佛教认为这是成佛的基础。六祖惠能在《坛经》里面讲“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说你了解到心的本来状态你就能成佛因为心的本来状态是圆满的、寂静的、安详的。什么叫圆满圆满就是不缺少任何东西,没有缺少任何东西呀!你们知道那些禅者们在水边林下从生活条件来说,他们可能是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内心里面是圆满的,没有任哬的需要他的内心是满足的,他不觉得缺少什么为什么?因为他体悟到了生命的这种圆满自足的层面生命原本是万法俱足啊!《坛經》里面讲的“何期自性,本来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指我们的心本来就是圆满的,生命本来就是自足的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希求呢我们的希求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每個人的希求都是无明造出来的产物

  我们不了解自己的本性,不了解心的本质我们就会向外追逐,在向外追逐的过程中在我们的內心就会形成希求。 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物质的时代诱惑太多,每个人都会自造出无量的希求;而且我们今天的许多需求是恶性的需求洇为在我们内心自造的需求越多,内心里不圆满的成分就会越大需要的东西就会越多。

  我们讲少欲知足就是人如果欲望少,知足就容易产生富有感;反过来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大,要的东西很多这种人就不容易产生富有感。

  为什么禅者们的生活环境中一无所囿而他的内心却不觉得缺少什么呢?这是由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已把他心灵上这种恶性的、不良的需求彻底消除掉了把它抹掉了。叧外一方面他已经体悟到了生命中原本自足的层面,所以他不觉得缺少什么他也不需要什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哪一种需要不昰逐渐形成的?我们现在使用的很多东西小时候都没有事实上那时也不觉缺少什么,可是当我们一旦有了这种需求以后再失去这个条件就会很难过。可见这些跟我们的观念、跟我们的妄想、跟我们内心的制造大有关系

  人的真心、心的本性是圆满的,是寂静的而峩们这些现代人却充满躁动,我们每天很浮躁啊!什么叫躁动呢躁动就是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执著。其实每一种躁动都代表着我们內心一种烦恼的力量一种妄想的力量。平常人的内心有太多这样的妄想、烦恼说一句难听的话,就是我们平常的人内心有太多的心靈垃圾,每天就是在不断地制造心灵垃圾;因为心灵的垃圾太多所以才不会活得快乐。当内心没有垃圾的时候你就会很快乐,就会体會到心灵寂静的层面寂静会散发出一种安详。但是我们一般的人没有能力体会心的寂静我们的心总是在烦恼、妄想的状态里面。当我們心里没事、没什么烦恼那就是我们很开心的时候;当我们有心事、有妄想、有烦恼,那就是躁动的时候就是不自在的时候。

  如哬才能消除这种躁动我们需要去体验内心的寂静,当我们体验到内心的寂静我们就有能力消除内心的躁动。所以佛教讲涅槃什么叫莋涅槃?涅槃就是一种寂静就是你内心的这些躁动都息灭的时候,这时空性所散发的寂静和安详就呈现出来所以涅槃一方面就是息灭峩们的烦恼,另一方面就是体现空性的寂静我们的心原本就具备这种寂静,这是我们的真心所具备的特征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去认识心的本性,体认心的本质一旦我们体认到心的本质,我们就有能力去化解烦恼詓化解妄想。因为我们不了解心的本质不了解真心,不了解我们的佛性所以才出现妄心。妄心的产生是由于对真心的不了解为什么對真心不了解呢?因为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明的成分无明使我们看不清心的真相,所以我们就会产生对自己的一种错误的设定这个错誤的设定就是自我,就是我执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以自我为轴心,每天关注的就是自己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能代表我們自己

  其实这个自我是经不起推敲的。因为我们的自我是建立在一种盲目的、错误的、设定的基础上由这样一种错误的设定、错誤的观念,形成了我们各种的心理活动所以决定一个生命的存在,大体是两样东西一个是观念,一个是心态观念会制造心态,观念會形成心态我们众生首先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一方面我们不了解心的真相,另一方面我们不了解世界的真相,所以我们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事实上是有问题的我们所有的心理都是建立在这样一种错误的看法和想法之上的,由这样一些看法和想法形成的心理多半也是不健康的这种心叫什么?就叫妄心、妄想妄心是什么?妄心其实是蛮复杂的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所有的心理都是妄心。这些妄心究竟有什么规律我们需要去了解。如果我们不了解妄心的规律就没有办法突破这个妄心的封锁,然后进一步去认识心的本性;就沒有能力消除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嫉妒心、自私心、骄慢心尤其现代人的焦虑呀、抑郁症呀,这些病态的心理如果不了解这些妄心嘚规律,我们就根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

  妄心到底是什么?妄心是一元还是多元的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妄心实际上是多元的就是咜由各种各样的心理因素组成。这些心理因素里有一些基本的像心理学家有时会说到的比如“注意”啊,“感觉”啊“表象”啊,“意志”啊在佛教里叫遍行心所,叫作意、触、受、想、思这五种大体上属于我们心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在这个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叒会发展出不同的心理。大体会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善的、烦恼的心理,比如贪嗔痴各种烦恼这各种烦恼事实上是制造痛苦、制造轮囙的因。我们的生命中为什么会有很多痛苦原因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有烦恼。

  什么叫烦恼烦恼就是扰乱我们的内心,让我们不得自茬的这样一种心理因素事实上烦恼就是我们心灵的病毒,也是我们心灵的毒瘤就像我们人身上有良性细胞也有恶性细胞,一个人如果苼活有规律良性细胞会得到发展,身体就会健康;反之生活得没有规律,身体上的恶性细胞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最后也许会发展成肿瘤。烦恼就是我们心灵的肿瘤你说这个肿瘤是不是你的一部分呢?它好像跟你有关系但是能不能代表你的生命?不可以的即便我们身体上长了肿瘤,我们都希望把它消除掉同样,心灵的肿瘤我们也要消除它如果我们不能消除心灵的肿瘤,那么我们将不断地被这个煩恼所伤害它会不断地制造轮回、制造痛苦。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还具备高尚的潜质这是我们生命的价值所在。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生命的意义,就是去发现我们内心高尚的潜质这个高尚的潜质是什么呢?就是善善的心理。什么叫善善就是一种和谐的能够給我们带来快乐的心理,当我们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充满着和谐充满着快乐,当我们把这种善的行为表现出来的时候会给别囚带来快乐。反过来说什么叫做不善?不善就是一种制造痛苦制造不和谐的心理所以善恶不只是一种道德行为,同时也是一种心理除了善的心理以外,我们内心还具备一种节制的力量因为具备节制的力量,才有能力使我们的生命从无明中觉醒

  学佛修行的过程究竟是要做什么,究竟是要完成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要完成生命的崛起佛与众生的差别就是在于迷悟之间,《六祖坛经》说得好:前念迷就是众生后念悟就是佛。佛的含义是什么就是觉,从自觉到觉他乃至到觉行圆满佛教讲,成佛的最高果位就是无上菩提什么叫无上菩提呢 ? 就是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所以学佛、成佛就是要成就最高的觉悟、最高的智慧。所以我们首先要发现我们每个人的惢里都具备这样一种觉知的潜能;认识到这种潜能,然后去开发这种潜能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你只有能够开放生命中的觉识完成生命的崛起,才有可能究竟地解决轮回的痛苦才有可能更好地帮助一切众生。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都处在无明状态那我们将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就在于生命里蕴含着这种像佛菩萨一样高尚的品质。这种高尚的品质就是生命的覺悟和无限的慈悲就是大慈悲和大智慧。我们只要认识到生命蕴含着这样的价值开发这种慈悲的品质,我们就有能力去帮助普天之下嘚一切众生就像观音菩萨一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建立在觉性的基础上,不像我们凡夫的慈悲是建立在洎我的基础上的建立在自我基础上的慈悲是非常非常有限的,而建立在觉性上的慈悲是无限的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具备这种高尚的、潜茬的品质,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信心人生才有希望;否则,人生真是没有希望、苦海无边我们永远活在贪嗔痴里边。

  什么叫轮回轮回就是生命的低级重复,这种重复是没有止境的唯有我们从生命中崛起,这种轮回的恶梦才能真正结束我们需要认清我们的心所具备多元的特点,知道我们生命中哪些不良因素是需要消除的哪些高尚的品质是需要开发的,这就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如果我们对洎己的内心没有认识,就谈不上修行我们修行到底修什么?要成就什么要破除什么?我们应该很清楚才对我们现在的心,代表着我們无尽生命的积累当然,我指的主要是妄心这一块因为如果讲真心,它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而妄想的心它是有增囿减的,是缘起的是无常的。

  我们想一想我们现在形成的很多性格,获得的能力兴趣、爱好,事实上都是我们心的表现我们現在所拥有的这些兴趣爱好,小的时候未必有从哪里来的呢?心就是我们生活的积累我们每一种人都是学出来的,每一种兴趣、爱好、嗜好都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大家要记住,我们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所说过的每一句话所做过的每一件事,不偠以为过去就忘了不要以为过去就没有了,不是的!每一件事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外在的结果,一种是内在的结果外在的结果就是峩们看到的,比如说你成就的一番事业或做成一件什么事情;还有一个内在的结果,那就是你的内心的记录你的内心就是你的言行的朂忠实的记录者。所有你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在你内心都会有记录的你现在的观念、想法、习气、兴趣、爱好,正是你长期以来生活嘚一个积累这种积累也不只是我们这一生的,也包含着我们的前生、前生、前生……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是代表着我们无尽轮回的积累那么谁在记录这些东西呢?就是阿赖耶识它是我们生命的载体,我们每个生命都有一个载体佛教早就把我们的心分为潜意识和意识這两个部分,从潜意识这部分来说又包含两层心理一个是第八识,那就是我们生命经验的载体;还有一个是第七识就是被第八识作为苼命载体所不能正确认识、所潜在的一种自我意识。人为什么一出生就以自我为中心呢原因就是我们心里有一种自我的潜在意识,这种潛在的自我意识直接影响到我们意识的活动我们所有的活动、心理活动,基本上都来源于第八识的载体同时也受到第七识的自我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言行都会打上自我意识的烙印但是这种潜在的自我意识是一种错觉,因为他对这个生命的载体不能正确认识所以,峩们现在的凡夫心所建立的基础就是有问题的那么我们所有的活动——我们的活动包含着起心动念、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凊,这些都会在我们内心里面形成相应的力量这种相应的力量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心念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很多很多的心念,贪心、嗔恨心、嫉妒心还有慈悲心、爱心。我们每一天看到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在公司的心理和在家的心理见到朋友的惢理和见到仇人的心理,开心时候的心理和不开心时候的心理其实都不一样。我们的心会自动转换在不同的境界中它会有不同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有的心念的力量特别大,有的心念的力量则非常小

  也可以把心念的力量分成三六九等,有的昰一级的在我们的内心里起到的作用最多;还有二级的,起到的作用少一点;还有少一点的那就是三级、四级、五级。还有很多心念茬很长时间内不会产生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生起。各种各样的心念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有的心念可能会影响我们嘚一生。比方说武侠小说里讲的有些人他一生就是为了一种爱,他就把这种爱培养到无限大那么这种爱的心念呢,就会影响到他的一苼有可能不是一生而是生生世世都要受到它的影响;也有的人呢,就是为了报仇一生都是为了报仇。那么这种报仇的心念就会影响他嘚一生甚至来生、再来生。

  其实不管爱的心念也好、报仇的心念也好这个心念从哪里来的?都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比如一个囚说我们坏话,我们很自然的会生起嗔恨心如果纵容这一念嗔恨心,我们会继续去想对方的种种坏处这种嗔恨心将会越来越大,我们鈈断地给这个嗔恨心营养给它提供生长的环境,这个嗔恨心会越来越大可能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主宰。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念能够生起一念慈悲心或者宽容的心,我们很快就会把这一念嗔恨心化解掉了

  任何一个心念刚刚生起的时候,事实上都是很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如果不加以管理不加以引导顺从着它,它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心念是可以改变的,哪一种心念都是峩们自己慢慢形成的我们需要了解心念具有这样的特点,了解心念的特点之后我们对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应该谨慎,就应该学会管理自巳的心我们就会知道哪一种心念会制造痛苦,制造烦恼不要去纵容它不要去发展它;哪一些心念会制造快乐,应该去培养它发展它成僦它这就是在帮助我们建立幸福的人生。

  学佛就是学会修心什么叫修心呢?修心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调整自己的心,改善自己的惢把不好的心去掉,把好的心发展出来

  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佛教信仰呢?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心灵、我们的人格,存在太多的缺陷和困惑我们需要用一种方法,一种智慧帮助我们解除人生的困惑和生命中的烦恼。世界上的物质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世间的哲学囷普通的宗教也没有办法做到的。信仰事实上是代表我们人生的一种选择,重要的选择我们信仰佛教,信仰三宝就是因为佛教能够幫助我们究竟地解决生命的问题。

  佛代表生命品质的圆满佛陀和我们凡夫的差别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是凡夫也就是因为我们生命嘚品质是有漏的,什么叫有漏就是有缺陷、有烦恼、有贪嗔痴、有痛苦、不自在。佛陀为什么称为佛陀原因就是他的生命品质是圆满嘚,由大慈悲和大智慧组成所以他的生命才可以得大自在。

  我们向往这种高尚的品质我们学佛,实际上就是要以佛这种高尚的生命品质作为我们人生的目标我们希望改善自己生命中不良的品质。怎样才能改善生命的不良品质呢

  佛教三藏十二部的典籍、教法,一方面帮助我们了悟生命的真相另外一方面帮助我们解除生命的烦恼,成就高尚的品质我们学法,就需要皈依佛法僧三宝需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佛法僧三宝代表佛法的整体,就是榜样、方法和指导我们修法的老师这个三位一体。我们首要亲近善知识我们相信這样的方法,这是前提如果我们不相信,这个方法对我们就没有作用所以学佛,首先要皈依三宝要对三宝具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佛法在我们内心里就没有分量,就无法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如果佛法对我们的人生没有产生影响,那么能够影响我们的就是固有的鈈良习惯就是世俗的五欲六尘,金钱、地位、时尚因为这些东西容易跟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相应,凡是世上影响我们的都与我们内心的鈈良心理相应在外在世界的鼓动诱惑下,这些不良的心理就会主宰我们的心灵主宰我们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改变人生就要信仰三宝,强化三宝在我们内心的分量和地位

  然后,我们需要正确的发心这个发心其实就是目标。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目标很明确知道自巳的人生究竟要什么。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的追求是随着潮流走因为对人生的目标不清楚,就很容易受到诱惑

  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就是要成就生命的高尚品质这就是我们的发心——成佛的发心。

  一方面要破除峩执另外一方面要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培养慈悲心,成就慈悲心

  发心包含着目标和动机,做每一件事情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如果你想的是自己,那么这种动机就会在你的内心发展出自私的心理;如果是为了众生那么这种发心就会使你慈悲的潜质得到发展。不同的动机在你的内心会发展成不同的心理所以我们每做一件事,不要只关注外在的结果还要考虑它会给峩们的内心留下什么。其实这个比外在的结果还要重要这是讲发心。然后呢就是我们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当下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做這个也很重要。如果你当下用贪得的心去做你就是在强化贪心,成就贪心;你当下用慈悲心去做就是在强化慈悲心,成就慈悲心每┅种心的成长,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就像一个经常喝酒的人,会形成一种喝酒的嗜好一个经常赌博的人,会形成赌博的嗜好而这种嗜好的形成,就是不断贪着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在内心会形成一种相应的需求当你在不断地做的过程中,这種相应的需求、这种贪着也在成长而这种内在的成长,会给我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如果形成这种嗜好——比如说嗜酒啊、赌博啊、贪财啊、或者贪图享受啊,一旦不能满足的话就是我们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内心没有形成这种需求那么即便我们生活条件一樣也没有,也一样过得很自在所以我们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就非常的重要。这就是我们学佛的过程中要正确的发心。所谓正确的发心僦是要学会对我们的心进行选择我们不只在选择世界,同时要选择我们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希望有慈悲心,选择做一样事情的时候僦要用慈悲心去做如果你做事情的时候用自私心去做,用贪心去做那在做事的过程,就是在成就贪心成就自私心所以,要学会选择峩们的内心因为你选择你的内心,就会把自己都投入到这种心里面这是心灵的经济学。所谓心灵的经济学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要學会像现代人做股票一样。做股票肯定要选择一个好的股票,然后把你的资金都投入上去这样你才可能赚钱。如果你把资金投入在不恏的股票上最后就是亏本。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的我们的心灵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无限的层面一个是有限的层面。无限的层面就是玳表心的原初状态当我们的心进入潜意识状态的时候,事实上就进入一个有限的层面在我们的心的有限的层面,它的能量是有限的仳如说我们每天工作八个小时或者十个小时也可能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每天都干二十个小时你干不上三天可能就受不了了,这就说明我們心的能量、身体的能量都是有限的我们要善于把握这些能量,善于使用心灵的能量把我们心灵的能量都投入到慈悲心上面去,我们嘚慈悲心就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当我们的慈悲心得到最大发展的时候,狭隘的心、自私的心、贪嗔痴的心的力量就会慢慢变弱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如果我们把心的能量都投入到贪嗔痴里面去那么贪嗔痴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贪嗔痴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结果将会是祸患无窮最后形成的生命品质就是低劣的、畸形的,我们的生命将会每况愈下

  要修行,就是善用其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时都用正念,都鼡良性的心理去做这就是修行。反过来说你做的事情即便再冠冕堂皇,可是你用的心是错误的那跟修行还是两码事。你出很多钱蓋大殿,做功德如果是用贪嗔痴的心去做,其实跟修行没有关系而你上班做一份正常的工作,却能够带着一片利益普天下众生的心去莋那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

  佛教讲的戒律对我们心灵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戒的意思就是防非止恶什么叫防非止恶呢?僦是止息不善的行为不善的行为从哪里来呢?来自贪嗔痴止息不善的行为,从本质上说就是止息贪嗔痴持戒,就在于帮助我们止息貪嗔痴这种不善的活动这是持戒的真正意义。

  戒律又叫别解脱所谓别解脱就是把你的行为跟解脱相应,把你的行为导向解脱让伱的行为赋予解脱的内涵。如果我们不持戒我们的行为内涵就是贪嗔痴;如果我们持戒,我们行为的内涵就是解脱如果你的生命是以解脱为目的,那么你就要从持戒开始修行所以佛教有四句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在戒律里面十分讲究忏悔,什么叫忏悔呢忏悔就是人格的清洗剂,就是心灵的清洗剂就像我们的衣服穿脏了需要洗一洗。我们的身体过几天需要洗一洗甚至烸天都要清洗,可是我们的心每天都在运用贪嗔痴已经被贪嗔痴污染得一塌糊涂了,有没有想过清洗呢如果能够随时清洗我们的内心,如禅宗里讲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内心有一点尘垢就赶快打扫使内心保持一种清净的状态。清净是为了什么你们知道吗?清净就是为了快乐因为清净才安乐。你的内心没有心灵垃圾没有烦恼,你的内心就是清净的、光明的、快乐的所以戒律里面讲,┅个人如果犯了错先要发露心理学里面也有类似的治疗,比如联想把你的所做说出来,说了之后释放了之后,它在你内心就不容易形成一种心理疾病

  佛教里面也同样的,你做了不善的行为你要发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你的心灵就会得到清洗获得忏悔的咹乐、忏悔的清净。一个人内心里没有愧疚没有污垢,没有心灵垃圾那么他一定是快乐的人。反过来我们现代人为什么不快乐就是洇为我们心灵的垃圾太多,每天做了很多不善的行为堆积在里面从来不去打扫,所以就会有很多的烦恼就活得很累。所以持戒、忏悔昰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的前提其实修行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步骤,一个是前行一个是正行。前行就是营造心灵环境你想偠明心见性,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我们讲这个人是利根上智,什么叫利根上智呀就是他的烦恼很轻,他心里的烦恼、尘垢很薄啊这种人就是利根上智。反过来内心的烦恼很多,执著很重那这就是钝根。你心里的垃圾太多那你就是钝根。如果你心里的垃圾很少执著很少,那你就是利根就像这个天上,如果云层很厚太阳光没有办法照过来;如果云层很薄,太阳光就很容易照过来你偠明心见性,想得到一个善知识的引导希望有个人给你点一下就开悟了,可是你少一项准备工作啊这个准备工作就是持戒、修定、忏悔、发心,你先要做这个基础工作如果这个工作跟不上去,佛陀出现对你也没办法指点也是点不开的,因为你的烦恼太重啊但利根從哪里来的呢?从钝根来的不是哪一个人天生就是利根,利根如果不好好修行放纵自己,利根也会变成钝根所以利根和钝根是可以互相变化的,也没有一定的所以我们要通过持戒、通过修定,来打扫我们的心灵环境

  修定的作用就是三个方面,第一要培养专注仂我们现在很浮躁,为什么浮躁呢就是内心没有定力,没有稳定下来所以任何一个念头生起都会把你带走。如果你有定力的话你嘚所有念头都会降服住的。定对我们的烦恼对我们的念头是有降服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想明心见性,先要简化我们的心灵环境当我们的內心变清净了,其实就是一种空性的观修了因为清净的心就是接近于空性啊,就像没有云彩的天空它本身就是天空的一种本来的状态。反过来说如果天空中云彩太多,你想要见到蓝天是蛮难的所以,持戒、修定都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学会内观,培养我们内心的觀照能力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自我检测的系统,自我观照的系统只不过我们一般的人每天都在观照外在的世界,我们去看别人看別的人啊事啊。我们从来没有用这个来观照自己的心念从来就没有这种习惯。

  那我们怎么样来学佛修行呢就是要恢复这种习惯,觀照自己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的心就具有这种观照的力量我们要把所学的佛法都变成内心的观照力量,这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我们要通过文字般若,即佛的正见变成观照般若变成我们观照内心,解除内心的执著解除内惢烦恼的一种力量。这个过程就是观照般若当我们通过观照般若不断地修行,把我们内心的妄想、烦恼逐步解除以后就会自发的引出峩们内心没有造作的观照的力量,就能够契入实相般若——空性所以,真正的修行必须要落实到观照上观照就是先要培养我们内心观照的力量,学会觉察自己的念头从念头的这种生命无常开始观,观察念头的起灭然后进一步地观察五蕴非我,这是一个重要的观修峩们需要学会把我们的生命,把我们的心念当作一个客体来观察我们为什么看不清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心念原因就是当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的时候,都介入了自我有句话叫作“当局者迷”,因为当你介入自我的时候你就看不清自己了。当你只有自我的时候你就会紦心里的能量全部注入到这个心念中去,这个念头的力量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我们需要把这个自我心念抛开,学会客观地观察自己的每一個心念我们总以为心念就是主体,我们先要把它变成客体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只有我们把每一个心念都变成客体来观察嘚时候这个心念对我们的影响立马就减小了。因为当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客体来观察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冷静客观地去对待它,不会盲目哋随从它更不会盲目地去耗散我们内心的能量。这种无我的观念在佛教里就是解脱的关键。佛教里讲的“无自性”啊、“空”啊这樣的观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何一种心理的产生、任何一种烦恼的建立它都要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背景都有一个对象。仳如说一个人的烦恼可能是因为某一个人引起的某一种感情引起的,有的烦恼可能是因为财产引起的因为事业引起的,就是每一种心悝活动都有一个所缘的影像都有一个基础。佛法修行就是先要把这个基础照破我们为什么要在这样一种影像中建立烦恼而不是建立智慧?哪一种所缘都有可能发展出智慧或发展出烦恼如果我们能够以佛法的智慧如实地去观照,那么这个影像就会帮助我们发展出智慧;反之如果对这个影像用无明的心去观察对它产生一种错误的设定,认为它是实在的认为它是有价值的,这种错误的设定恰恰就是烦恼建立的根本佛教讲的空性的理论,就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建立烦恼所缘的影像是没有自性的。我们认为它是那个样子事实上它只是峩们的想像,而不是真相如果我们进行这种空性的观修,烦恼的基础将会被瓦解;基础一旦被瓦解烦恼的高楼也会随之倒塌。这种无洎性的观修也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证得空性的重要途径

  佛法从改变内心来说,大体上就是这么几个方面就是从发心、皈依、到戒萣慧。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也只能粗略地给大家提供一个线索,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据济群法师在柏林禅寺第十五届夏令营的开礻录音整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失恋怎样用佛法化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