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司完全绝对控股是多少另外一个公司,两个公司的账务能做在一起吗

一个国有非绝对绝对控股是多少企业(参股30%系第一大股东)转让其无形资产是否需要国资部门批准?

问题:国有非绝对绝对控股是多少企业(参股30%系第一大股东)转讓其无形资产(其著名商标)是否需要国资部门批准?是否需要评估、备案

这个问题,我仔细研究了相关规定认为:评估还是需要的,备案也是需要的是否需要批准还是拿不准!根据理解:不能因为一个企业有国有股权,这个企业转让所有资产不管转让多少,都需偠履行批准、评估、备案的手续吧具体的标准有什么规定呢?涉及国有资产的规定太多立法层次复杂,很难理清楚规定模糊,需要恏好学习!

}

如果另一个公司的出资形式没有特别限定则可以

不是绝对控股是多少关系。绝对控股是多少关系是两个公司有直接或间接的股份控制题干中的股东是两个公司的股东,在持股较大时两个公司可以构成关联方关系。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掱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创业公司常见的股权纠纷大概昰这样的:

一个创业公司三个合伙人,老大出50万老二出30万,老三出20万并约定“出多少钱占多少股”。

公司做到一半老二跟老大老三鈈和,要离职于是问题出现了——当时老二出30万占了公司30%的股,怎么办

老二当然不同意退股,理由很充分:

第一 这30%的股份是自己真金白银花30万买的,退了不合理

第二, 《公司法》和公司章程都没规定股东离职还要退股退了,不合法

然后,老大老三傻了他们确實没理由把老二的股权收回来!但是,万一到时候公司值钱了老二跑回来讲这个公司30%是自己的,捞白食怎么办?

最后创始人内部陷叺无穷尽的撕逼,投资人碍于股权纠纷也不敢投资……

此时老大老三一看股权撕逼撕不出结果,就干脆想了个“破罐破摔”的法子:另開一家公司赔钱的事交给老人去做,赚钱的事由自己新成立的公司做结果,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搞成转移公司资产甚至成为刑事犯罪!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大致可以一窥绝大部分创业团队股权分配的特点:合伙人出了钱就不管了不想未来会不会继续参与这个项目;股權只有进入机制,没有调整机制也没有退出机制。

因此初创公司股权设计的核心重点是要解决两大问题——

如题主描述,假设初创公司三个合伙人一个负责内容,一个负责技术一个负责销售,大家的资历又差不多(这也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标准组合)这个时候应該如何分配股权?

大原则在于技术研发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而销售通常只在公司初创时能带来短期的资源效应而市场职能介于两鍺中间。

因此对于这三种职能的股权分配,应该按照各自职能的综合效应由高向低依次排序为——技术、市场、销售。

依据此我们還可以延伸到运营公司过程中的激励比例问题,如下表:

注意以上设计适用于单创始人结构,即在具有多个创始合伙人的情况下确立┅个核心创始人,然后由其组建职能健全的团队

创始人应当具备极强的战略规划能力,并集中指挥使整个团队的执行保持高效;不建議树立多个多核心的创始人结构,届时团队的股权分配和协调配合将会变得十分低效。

2/企业股权结构的三种模型: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创始人占三分之二以上即67%的股权,合伙人占18%的股权预留团队股权15%;该模式适用于创始人投钱最多,能力最强的情况在股东内蔀,绝对绝对控股是多少型虽说形式民主但最后还是老板拍板,拥有一票决定/否决权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创始人占51%的股权,合夥人加在一起占34%的股权员工预留15%的股权。这种模型下除了少数事情(如增资、解散、更新章程等)需要集体决策,其他绝大部分事情還是老板一个人就能拍板

这种模型的典型分配方式是创始人占34%的股权,合伙人团队占51%的股权激励股权占15%。这种模型主要适用于合伙人團队能力互补每个人能力都很强,老大只是有战略相对优势的情况所以基本合伙人的股权就相对平均一些。

这三种模型里面有几个特點:

首先投资人的股份没算在里面。

预留投资人股份存在很大的问题假设创始人预留20%股权给后面的投资人,投资人从他手里买股份這就叫“买老股”。从法律关系上来讲这是投资人跟创业者个人股份之间的关系,不是跟公司之间的关系这个钱进不了公司账户,而荿为创始人个人变现不是公司融资。而且一旦创始人卖老股,投资人出很高的溢价进来创始人马上就面临很大的一笔税。

所以不建议一开始给投资人预留股份,可以进来以后大家共同稀释

那么激励股权为什么建议预留呢?

主要原因是能充当调整机制比如,很多創始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找合伙人其实没多少选择余地,觉得凑合就一起干了但是过了段时间,发现这人能力不行此时,预留的部汾就能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早期股权分配不合理,这时候就可以调整一部分到代持的老股里面去如果后面有新人参与进来(不管是高管、合伙人还是员工),也能通过预留股权去处理

纵观国内外上市且发展良好的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占股20%左右是较常见的情况这种凊况下大家就会考虑,公司的控制权会不会出问题

事实上,不是说只有绝对控股是多少才能控制公司不绝对控股是多少的老板也能控淛公司。这里就牵涉到几种控制方式:

最典型的是京东京东上市之前烧了很多钱,刘强东的股份很少所以,京东对后来的投资人都有湔提条件就是把投票权委托写好——刘强东在上市前只有20%的股份,但是有50%的投票权

第二种,一致行动人协议

简单来讲就是所有事项先在董事会内部进行民主协商,得到一致意见否则就以老大的意见为主。

针对于有限合伙老板可以把合伙人、员工的股份放在员工持股平台上,以此把合伙人跟员工的股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

因为有限合伙分为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普通合伙人即使只持有万分之┅的股份这个持股平台里面的股份也都是他的,他可以代理有限合伙的权利而有限合伙人主要是分钱的权利,基本是没话语权

AB股计劃通常是把外部投资人设置为一股有一个投票权,而运营团队一股有10个投票权例如刘强东一股有20个投票权,所以他总够有将近90%的投票权

设置激励机制基本已经是大部分创业公司的共识,但是事实上大部分的激励机制的效果都不好。原因在于公司最后有两条路,要么仩市要么被收购,但是这对大部分的创业公司来说概率都比较低如果不设置合理的退出机制,将无法适应创业公司频繁发生人员更迭嘚情况

因此,事先约定科学的退出机制将直接解决开头案例中提出的员工离职问题。

为此我们有四点建议——

1/创始人发限制性股权

限制性股权简单来讲,第一它是股权可以直接办理工商登记;第二它有权利限制,这种权利限制可以四年去兑现;而且中间离职的情况丅公司可以按照一个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回购,这就叫限制性股权限制性股权的限制就在于,分期兑现公司可以回购。

无论融资与否上市与否,都需要套用限制性股权比如说,创始合伙人早期只掏了三五万块拿了20%的股份,干了不到半年公司做到五千万或者一個亿,谁都不希望看到他仅靠一点贡献就拿走一大笔钱所以我们建议大家拿限制性股权

第一种是约定4年,每年兑现四分之一;

第二种是任职满2年兑现50%三年兑现75%,四年100%这是为了预防短期投机行为,小米的员工股权激励就是按照这种模式的;

第三种是逐年增加第一年10%、苐二年20%、第三年30%、第四年40%。也就是干的时间越长的兑现的越多;

第四种是干满一年兑现四分之一剩下的在三年之内每个月兑现48分之一。這种以干满一年为兑现前提后面每到一个月兑现一点,算得比较清

这几种模式对团队来讲是不同的导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股份约定回购机制的关键是回购价格定多少。

有些公司一开始约定如果合伙人离职,双方按照协商的价格回购所以这里面有几种模式:

第一种,参照原来购买价格的溢价

比如说他原来花10万块买了10%的股如果到了两三倍,那一定得溢价

第二种,参照公司净资产

假如公司干到第三第四年的时候资产已经有一个亿了这时候要是按照人家原来购买价格的溢价,那么人家干的这几年都白干了所以对于此类偅资产企业,可以参照净资产来定

因为回购是一个买断的概念,相当于把对方未来十几年的财富都断掉了所以从公平合理的角度还得囿一点溢价。

第三种参照公司最近一轮融资估值的折扣价

回购为什么要打折呢?基于几个考虑:

  • 从公平合理的角度出发资本本来就是投资公司的未来。5千万、1个亿的估值是认为未来公司值这么多钱但这个估值是可变的,并不代表你离职的时候就是这个价格;
  • 从公司现金流角度如果完全按照公司估值,那公司现金流压力很大;
  • 从公司团队的导向出发这个导向就是引导大家长期干。这里面用什么价格昰以公司的具体模式为依据的

退出机制怎么去落地?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达成共识之后再谈硬梆梆、冷冰冰的规则。

理念层面是大家先溝通到同一个层面比如:

谈好是基于长期看,还是基于短期投资

未来这个公司能不能做成?能走多远能做多大?确定好主要贡献在於长期全职出力

如果股份不回购对长期参与创业的股东是不是一个公平合理的事情?

总之所有合伙人要同一套标准,游戏规则值得所囿人尊重只有在理念层次沟通好了,才能够平和理性地去谈具体的规则条款

*本文观点由以太资本人力总监 Michael 提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全控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