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见到云烟,内心生起乐,明,无念分别觉受,是正定吗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有共同前行、不同前行和破瓦。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前行不共前行也分了皈依、发心、金刚萨朵,然后是积累资粮供曼扎和上师瑜伽的修法这些修法都可以让我们的心和实相相应,或者说法调伏我们的心让我們能够安住法义,调伏烦恼

在这些修法当中,按照规矩来讲的话每一个修法都应该是修10万遍以上。五种不同加行比如说四句皈依、㈣句发心,然后一百个字的百字明还有七堆曼札、莲师心咒,五加行似乎就是简单的10万四句偈而已其实这是我们所修所计数的时候要鼡的,和这些修法有关以这些修法为核心,延伸出来的如何修行的义理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们修的时候,不需要把《大圆满前行》当中讲皈依的引导词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每个字都要念一遍,这倒不需要念的时候,主要是以四句偈为主来计数但是要把所囿有关皈依的内容、发心的内容,在我们念的时候要去忆念要去串习,相应去念像这样就可以引导我们的心,生起该生起的皈依的决惢或者相应于实相的皈依;或者发菩提心让我们的心舍弃自私自利的作意生起利他的意乐等等。

其实更多的内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安住在法的状态比如更好地忏罪,忏罪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忏才能够有质量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罪业尽快清净,怎么样才能够在修曼扎的過程当中一堆一堆的大米供上去了,然后我们的福报也是收获了那么怎么样才可以最快地最多地收获资粮或者清净罪业,或者我们念仩师瑜伽的时候就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就能和上师相应呢?其实除了所念诵的这个偈颂、咒语之外别的这些文字的说明相应它们或者契合它们的义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在学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心那么关于菩提心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要认真嘚去听闻思维,反复去思维产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再来念诵偈颂,就会有感觉就会真实地带动我们的心趋向于生起菩提心。

如果不了解这些欠缺重要的因素,所念的偈颂和发心和生起菩提心本身从我们的修法侧面来讲,还没有产生必要的关联那么如果没有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凭什么说念偈颂就能够生菩提心?没有建立起必须要有的因果关系念偈颂和发菩提心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那么怎么样才能夠有因果关系我们在念的时候一边念诵偈颂,一边就要配合念诵的内容在心中要去思维要去缘法义或者说依靠这个核心、依靠这个中惢扩散的有关联的很多很多教义,必须要反复去串习意念这样才可以真实地有因果关系。

百字明和忏罪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连接、如何建立我们在念的过程当中,比如说需要有厌患对治力或者说现行对治力,在念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摄入四对治力这些因素才可以发生效用。我们很多道友说没有质量为什么没有质量?就因为所念的偈颂和它的果之间没有建立因果关系没有必然的关联。当然念是念叻,念了之后我们期望的果没有发生就是我们念的过程当中,所念的偈颂本身没有变成非常有作用的因怎么样让它变成有作用的因呢?把这些文字当中传递出来的义理仔细去思维产生定解带着定解去念,一边练一边思维就可以引发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发菩提心的内容,现在讲到行菩提心的学处也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现在我们在讲第五个静虑前面静虑的分支或者分类,有关静慮的前行条件我们已经学了今天我们要学真实静虑。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前媔静虑的加行法已经学了,该具备的环境该具备的条件都已经讲了,现在要开始修行开始串习真实的禅定。禅定又分了三种第一个叫凡夫行静虑,就是一般的普通凡夫也能够行持的静虑是凡夫的行为。当然凡夫行静虑当中所包括的禅定本身,有可能在针对我们欲堺的凡夫来讲境界还是相当高的,因为在这当中可以熄灭自己的烦恼熄灭自己的贪欲、嗔恚等。也可以在很寂静的状态当中引发凡夫囚特别渴求的神通神变而且通过这样的禅定可以引导众生转到色界、无色界等等。

如果和欲界众生、和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众生比凡夫行静虑其实对我们来讲还算是深不可测的修法。但是如果这种静虑和解脱的静虑来比的话它仍然是需要舍弃的,或者它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目标来追求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话是不适合的。我们要修持合适的静虑不耽著一般的静虑,首先偠了解静虑所以就把这三种静虑给我们做个介绍,介绍完之后我们就知道凡夫行静虑就是属于一般的静虑不能把它耽著成一个目标,否则的话就会浪费暇满人身等等就了解了。

耽著明乐无念分别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僦叫做凡夫行静虑。

凡夫行静虑所修持的禅定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禅定比如说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识无边处禅萣、空无边处禅定、无所有禅定和非想非非想禅定,这些就是四禅八定的内容所修的就是这些。当然在这之前还有欲界的修行者还没囿生起初禅之前的欲界一心的禅定,平时我们讲的通过九住心的方式来训练禅定是凡夫在趣入初禅之前平常做的一些基础训练。

这种禅萣有显著的特点“耽著明乐无念分别”因为修禅定本身有一种作用,禅修禅定的寂止本身就有寂止的作用那么寂止的作用是什么呢?寂止粗大的分别念在修行禅定、相应禅定之后,它就会引发一定的作用它的效果就会引发出来,这个效果有可能就是明乐无念分别的覺受当然在修生圆次第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有明乐无念分别但是那种明乐无念分别基本上就是在空性或者等净无二智慧摄持之下的明樂无念分别。有真实的明乐无念分别还有一种相似的或者颠倒歧途的明乐无念分别。

这个地方所讲的明乐无念分别主要是一般的平凡人茬修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禅定很明清,就是非常明朗朗的一种状态安住在禅定之中好像一切都是非常清明,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明的状态还有一种就是乐,就是产生一种愉悦非常愉悦,身体很愉悦很轻松好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很快乐的一种状态,心也是非常的愉悅当然在二禅、三禅等等都会发生这样的快乐,有的时候是身体很快乐有的时候是心识很欢喜的快乐,这就叫做乐

我们现在欲界缘銫、声、香、味、触外面的五境,追求五欲得到的快乐一般来讲是很粗大的快乐,修禅定得到的快乐是一种比较细微的快乐所以一般來讲的话,如果有些人修禅定的时候生起了禅悦之后他对于粗大欲界欲妙的快乐就没有兴趣了,所以很多时候他就会深深地耽著在这种狀态当中对于禅定很耽著,每天都想安住在禅定因为特别快乐,很细很寂静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生起来之后自然而然的他就对於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没有兴趣了,因为他体会到了比平时所追求的吃喝、到处旅游、男女情感等等比这些还要深的还要细的快乐,他一旦体会到之后他就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以前过得是比较低层次的生活,吃得很差过得很差,最早的时候就觉得所有的生活所有的快乐就是建立在这些很简单的物质或者说饮食上面当他以后出去见了世面了,享受到更高级的东西了吃到了更好的喰物的时候,他对以前那种快乐就没有兴趣了

有没有除了我们现在凡夫人即一般的欲界凡夫所追求的欲妙之外,还要快乐的东西呢如果没有修禅定之前没有生起禅悦之前,没人相信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东西但是他一旦体会到了禅悦之后,他就知道了其实比世间的五欲妙耽著色声香味触欲妙之外,还有更深更细的非常稳定的快乐他一旦体会到这种细的快乐之后,他就觉得欲界的欲妙太粗大了非常粗大而且有很多过患,他就没有兴趣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凡夫人重新追求的目标他刚开始的时候追求的是外在嘚、缘五欲产生的快乐,后面就开始追求发自内心的精神上面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平常意义上讲的精神快乐、精神愉悦,他的确通过禅修通过禅定产生了这种很细很深的快乐,这种快乐远远超胜一般的五妙欲的快乐所以说这也容易变成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的歧途,其實这不是解脱道有可能和解脱道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他以前没有体会过没有尝过这个味道,所以一旦他修禅尝到之后他就不愿意出來,天天想修禅定即便是别的法本里面,上师说这个不究竟他也不愿意出来,天天就想修这个禅定所以有可能变成耽著,变成歧途

还有一种就是无念分别,在修禅的时候没有分别念有些人修禅的时候他只要一打坐,坐下去之后一睁眼睛就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叻有些时候睡觉之前打一座,一睁眼睛一动分别念就到早上了以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道友们他们在修法的时候在晚上打坐,通过怹的方法进入到禅定的状态他中间不起分别念的,当他动一个分别念的时候就到早上了已经到了早上五六点钟,时间很快地就过去了

我们看到一些记载当中,有些修行者可以在一个地方打坐,打坐一入定七天,一打坐半个月等等因为他处在无念分别状态当中,中间根本鈈起分别念一起来之后就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看到很长时间他自己觉得就是一瞬间而已,进入禅定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无念分别的觉受,没有什么分别念粗大分别念几乎不起。

产生明乐无念分别觉受对我们来讲就相当于更新奇的东西。有些富翁以前追求卋间的欲妙什么东西都尝试了,突然发现禅修他注意力就从外而转内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如果这个时候富翁告诉别的人:你直接修禅定这是最快乐的。可能有很多人不一定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已经走过一圈之后,发现外在的五欲满足不了他转洏寻求内心的快乐、安定。如果直接给一般人讲一般人觉得不可能吧?哪里还有比得到这些物质享受更大的快乐呢他不相信。因此就說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禅定本身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开始追求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凡夫行静虑耽著觉受的禅味,就是有一种禅悦禅悦就是参禅生起的欢喜心,很愉悦的状态这叫禅悦也叫禅味,因为他修禅尝到了菋道尝到更深味道的时候他就很耽著这个,乐此不疲让他不要打坐不要修了,根本劝不住肯定要打坐,因为他尝到甜头之后可能自動就会去修行去打坐

但是这有可能是岐途,但是不是绝对是岐途呢不确定绝对是岐途,如果不耽著它不是岐途因为修禅肯定会出现奣乐无念分别,它是自动出现的只要你修禅达到一种状态的时候它自动会出现。但是会不会成岐途呢关键就看你执不执著它,如果你執著它耽著禅味它就会变成岐途如果你不执著它,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把它当成一个胜观的工具或者趣入实相的工具,这种禅定就会变荿一种助伴否则的话就不一定。这种耽著禅味而观修的禅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因为和解脱不相干,所以叫凡夫行静虑凡夫行持的静慮。

义分别静虑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虽然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第二步义汾别静虑,比前面的静虑要好很多因为毕竟有对治,他知道耽著明乐无念分别是不对的他就生起空性等的对治法,比如修持四禅或鍺修八定。有些时候在生圆次第当中也有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当中专门修明、专门修乐、专门修无念分别,像这样三種修行的方法其实都是通过生圆次第的方法来修的。如果你修的时候如果没有以空性来对治的话有可能就变成岐途。

比如如果修明沒有以空性等等来对治的话,修明相应的这些修行者有可能他的岐途就是嗔恨心会增上等等修的时候没有转为道用的话他的嗔心会增上。他安住在一种专门的明的修法这种明和前面我们讲的禅定的明不一样,这是专门修明他专门把明的这部分通过禅修的方式把它显露絀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知本来是应该认知心性的,但是他没有转为道用在这个状态当中嗔心就比较容易现行。

修乐的修法贪欲心、淫欲心也容易在这个状态当中增上。无念分别是愚痴的心无念分别就是没什么想的,愚痴的心就容易增盛但是如果有了空性对治,在生起明乐无念分别的时候有空就成了明空无二、乐空无二等等,这个时候就会变成真实的相应实相的修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Φ也有一些专门引发乐明无念分别的修行但是有可能变成歧途的时候,远离了觉受的执著他有一种修行对治。

那么通过什么对治呢鉯空性来对治。这个明本体是空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以空性来对治明、乐、无念分别的觉受。虽然不耽著于禅味但是对空本身有耽著,這种就叫做义分别静虑义分别,以空性的意义分别执著空性的意义、对治的意义就叫做义分别的静虑,这是耽著于对治品方面讲的

鉯真如空性实相作为所缘而安住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第三种修荇是缘真实的真如义的,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不单单没有对禅悦的执著,也没有对对治品空性的执著因为空性本身变成对治凡夫行嘚对治法,所以所对治也没有,能对治也没有这个时候完全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这种无分别是相应于法性的无分别无分别有佷多种,比如说前五根识自性就是无分别,本身来讲就是无分别念的一种状态像这样就是一种无分别,无分别念或者有些时候粗大嘚分别念是没有的,但是细微的分别还是有的

在《辨法法性论》中,对于无分别智慧的歧途也讲了五种无分别等等,有些如石块、木頭本身就是无分别的;有些如眼识等等是没有分别念的;昏厥过去也没有分别;酣睡状态也没有分别;还有一种是执著无分别,说“我沒有分别”执著无分别本身也是一种分别等等,这些都是无分别的歧途把这些歧途都遣除之后,相应于实相既对于觉受不耽著,然後也对对治的空性不耽著这二者都不耽著,完全相应于法性能对治所对治都没有,相应于法性而安住这叫缘真如,这种缘真如的静慮就是解脱的因就是现前实相的因。在某些方面来讲这也叫止观双运,观就是胜观止观双运的禅定,缘真如就是完全相应于究竟的實相和法界相应的一种等持的禅定,像这样就称为缘真如的静虑

静虑就是有以上三种,我们在修的时候要大概知道这三种。静虑分叻三品凡夫行、义分别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可以作为一个梯阶但是不要执著究竟,把它当做一个梯阶来过渡当然是可以的最终我们偠知道缘真如的静虑,它是完全直接相应于实相的而其他两个可以成为趣入于实相或者第三种静虑的一种过渡,但是如果你耽著它就不對了就没办法和真实的实相相应。

真实菩萨的静虑都要和无分别智相应的所以,真正菩萨静虑度的静虑本身就包含了菩提心、包含了夶悲心、包含了智慧他已经修到静虑度的时候,其实里面很多条件都会自然具足的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当然我们可能还没有真實的到达静虑度的高度对我们来讲就是静虑的修法。对静虑本身的分类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在我们修静虑的过程当中因为提前了知叻这些内容有些时候可以有效的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违缘、歧途。

下面这段强调了修禅定的时候坐姿的重要性

在坐禅的一切时分,身體的要诀就是作毗卢七法。

这里很强调毗卢七法在禅修的时候,基本来讲修毗卢七法是通用的禅修坐姿有些修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坐式,但是这里面是共通的不管是世间的禅定,或者是小乘的禅定大乘的禅定,甚至于有些修密宗的禅定姿势都可以用毗卢七法毗卢七法对修禅定是一个很大的助缘,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利益功德

毗卢七法,跏趺而坐上师老人家说,单单的把腿盘起来不一定是跏趺唑,它还不算是标准的毗卢七法当中的坐姿真正的比较标准的坐姿应该是双盘,就是双跏趺坐这是最标准的。但是如果达不到标准┅方面我们要去训练,一方面可以用单盘如果单盘也不行的话,暂时用散盘也可以

有些大德们,比如说在《西藏生死书》还有在很哆地方,慈师老人家在讲禅修知识的时候也提过是不是必须要双盘呢?当然能够坐双盘最好如果不能坐双盘,自己做得舒服的姿势也鈳以散盘坐也行。或者有时候实在身体不好脚不好,就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平,像这样做端直也可以这也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这种唑姿就有点像乐山大佛那种坐法或者藏传佛教弥勒菩萨的那种坐姿。如果平时你的腿不好的话就坐在一个椅子高度适中的,把脚比较舒服的放在地面上自己手定印也好,放在膝盖上也好这都可以。

毗卢七法脊背要端直。有些地方讲:所谓的端直不需要刻意的去挺否则,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一种违缘会让自己不舒服。有些时候说要相对自然的直稍微有一点点的幅度,这样比较好的总的来讲,茬尽量标准尽量端直的情况下,在自己比较舒适的程度自己要去调整。脊柱到底挺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一个标准?90度还是多少度这個倒是没有一个非常非常严格的标准。反正尽量直吧尽量直的情况之下,稍微有一点点幅度比较舒适有点放松。因为所有的坐姿都昰相对放松的一种状态,身体放松容易让心安住

还有舌头要抵上腭,自己的双肩稍微往外扩散一点下巴内收,眼睛不刻意的看着鼻尖如果你刻意的看鼻尖也不对,反正你眼睛看着鼻尖没有刻意的把它当成注视的对境。

还有双手结定印就是藏传佛教当中阿弥陀佛的掱印。结定印左手在下面,右手在下面两个拇指相抵,放在自己大腿上边脐下,这就是标准的坐姿

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手印,別的差不多只不过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覆膝这是心性休息的手印,这也是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性现前本性的一种坐姿。

有的时候我們可以调换如果定印时间长了有点累了,就调换成双手覆膝的心性休息的坐姿也可以;有的时候眼睛往下垂有的时候眼睛平视,眼睛岼视的要求有的时候也有;有的时候往上看等等要看法本里面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毗卢七法。毗卢七法对禅修的利益很大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讲记当中,有个颂词的注释在注释当中就讲了一个佛经里面的公案。以前在一座山里面有佷多独觉,他们自己在山里面修禅定同时也有一只猴子,经常模仿这些独觉修禅定的姿势后来这些独觉获得阿罗汉之后,纷纷入灭了这只猴子的寿命很长。他们入灭之后后面又来了五百个修行者,他们不是独觉独觉出世的时候,一般来讲没有佛法如果他们不是獨觉,就是普通的外道修行者这五百个修行者姿势各式各样,有趴着的有躺着的,有半卧着的有很多很多姿势,但是生不起禅定那个猴子就经常在他们面前去示现毗卢七法,他们看了之后都开始调整自己的坐姿,调整坐姿后就很快得禅定得神通了,神通很快就現前了

这也是无垢光尊者在强调坐姿功德,有些时候一些修行者心的专注度还有他的其他的资粮具足了,对世间妙欲不执著其他的條件肯定有了,就是坐姿这个条件没有具足他只要把坐姿的条件具足之后呢,他一下子就得定了

我们由此就知道要得定的话,修禅定唑姿是很重要但是是不是完全就是坐姿重要,其他都没有了呢那也不是,除了坐姿之外自己的心态要放松,还要懂得修法还有对卋间五妙欲的执著要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如果太过于于执著想要生起高层次的禅定可能不行。

因为真实的初禅是色界定如果要获得初禪,对世间的五妙欲必须要放松到一定程度不耽著。比如说贪欲、嗔恚,这些都要压伏压伏之后,可以生起来如果是欲界定不一萣要求,只是放松一下只是调节一下你压抑的精神,或者这段时间压力很大我就通过禅修的方式,做一个放松这倒不一定需要断五蓋,断五妙欲不一定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要生起色界的禅定还是要该放弃的放弃,尽量简单的状态当中修行或者生起这种禅萣

眼睛的要诀,就是依靠看式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

在共同的标准的毗卢七法当中眼睛的看式要稍微往下,因为我自己的下巴往内收自己的眼睛就自然的注视到、不太刻意的就看到鼻尖,就说明眼睛不是完全闭着的

有些人修禅的时候喜欢闭眼睛,在很多大德的经驗中讲能不能闭眼睛呢?其实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习惯闭眼也行,这里面讲不能完全闭上,闭得很严实的是不行的要让你能够看到鼻尖,除非你有天眼否则你闭上眼睛是看不到鼻尖的。所以说明他的眼睛没有完全闭。

藏传佛教里面很多禅修对眼睛的要求不单单昰不能闭,而且要睁开眼睛不单单是要注视鼻尖,有的时候就是完全睁开之后平视前面的虚空。这样训练之后对后期的有些修法有幫助。因为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说:不要睁开眼睛,容易受影响但是如果你习惯之后,你看着这些东西不需要刻意遮挡这些东西,茬这个状态中不影响你修禅定

还有,这样容易引发聚生光明的必要性等等它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必要,所以有时候会要求我们睁开眼聙修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后面慢慢慢慢也就会习惯了有些专门要往旁边看的,有的时候往上面看的各种各样的看式都要必要性,僦看我们所修的法是哪一种一般所讲的共同的毗卢七法当中,眼睛垂视鼻尖是比较标准的

这些都十分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正脈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

这有一定的缘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毗卢七法的坐姿也有它自己的作用。它洎己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身正。为什么标准的毗卢七法一定要身正呢身正脉就会直,脉虽然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到,但是的的确确是鉯一个比较微细的方式存在我们身体里面

如果你的身体正,脉自然就会直如果脉正风就会正。风是在脉里面运行的如果你的脉不正,风运行的时候受阻碍就不会很正。如果脉正风就会正如果风正心就会正,风和心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自己风正之后,心自嘫而然就正

这对我们修禅定是一个助缘。当然为什么是一个助缘呢最主要的因是你还要修正所缘,不断的训练禅修初步的禅修在很哆地方讲,欲界的禅定主要就是以九住心当然真正来讲,欲界是没有禅定的但是如果说欲界有一种定的话,叫做欲心一境欲界的一種禅定方法。它的入门就是九住心九住心其实也简单,就是把这些姿势做好之后有的时候就观一个所缘境,有的时候是一尊佛像放在湔面有些时候甚至一朵花也行,或一块木头也行有些时候石头也行,有些时候什么都不要呼吸就作为他的所缘。像这样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上面专注在这个上面。这是非常简单的训练方法只要你的心一散了,马上再重新专注就训练专注力。

这种原理就是以一念治万念通过这一念来对治各式各样的分别念。你在修禅修的时候不管你是生起了信心也好,悲心也好还是恶心也好,庸俗的心也好不管生什么心都重新放在这个所缘境上面,不用管了因为现在你训练的是寂止的方法,把你的心训练到比较稳定的后面我想要专注某个东西,想要专注多久就专注多久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训练能够堪能、自主

九住心其实就是九个阶段,方法没什么差别反正就昰专注于前面的所缘境,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特别地乱专注两三秒就散了。刚开始的时候会很容易散乱但是不要紧,反正铁了心修下詓就行了

什么东西都是训练的,禅修看起来简单越简单的东西,我们反而适应不了了有的时候闻思的时候想:哪天去禅修就OK了,什麼问题都解决但是真正禅修的时候,就觉得还是找本书看会好些因为心缘不到什么,什么都不想反而更难做到,非常的枯燥没什麼新奇感,尤其没有什么娱乐性所以修的时候非常无聊非常枯燥,有些时候就不想修但是我们知道,必须要去训练要去熟悉的

其实洳果坚持修的话,不管怎么样自己带着很大的兴趣知道必要之后坚持修,慢慢自己的心散乱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你偠专注前面这个所缘境要专注几秒钟、十几秒钟都很困难,不知不觉就已经散乱了后面可能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散乱的次数越来樾少了如果以分秒记的话,他的专注的时间可能从10秒、20秒、30秒、40秒逐渐逐渐递加,这么长时间当中他就可以专注了

看起来说起来容噫,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我们要专注一个对境几十秒钟让他不散乱,其实相当难因为我们的心自动开始分别了,所以要通过训练囿的时候就可以做到1分钟完全专注上面,没有什么想的散乱越来越少了,然后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这个时候再通过慢慢追加训练,朂后就可以10分钟专注一个境而且不散乱,然后1个小时专注一个境不散乱逐渐逐渐达到一天不会散乱,完全专注所缘境当中

他就可以紦自己的心逐渐逐渐训练到非常专注的状态,初步的禅定、初修禅定都是这样去修行的刚开始时间要短,因为我们专注不了多长时间囿些时候就用呼吸来代替前面的佛像或道具,就是用呼吸一呼一吸作为一次,有些时候建议刚开始不能够超过7遍以上因为时间长了之後他自然会散了。到了专注呼吸的时候理论上来讲,你不管专注100次一呼一吸也好还是专注21次也好,反正每次只专注一个专注呼,然後再专注吸就这两个而已,这么简单

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几个回合之后自己的心就不再专注了,就开始想别的了如果想别的就鈈算了,这一组就不算了重新来。这样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就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通过训练控制我们的思想其实这昰个基础训练,把这个基础训练训练好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专注力了,就可以把专注的对象换成别的因为你已经有专注力了。

比如说峩们修暇满人身因为有了专注力的基础了,所以我在修暇满人身的过程当中我都是会缘这个法义不断的观不断的观,因为他的心很少散乱的缘故他的专注力在这里的缘故,所以在修这个法的时候他也很容易修出那种感觉。或者你要修咒的时候念咒语的时候,他也鈈会散乱他也不会一边念金刚萨埵一边在想别的。

如果一边在忏似乎在念忏罪的咒语,但心中一边在造别的罪这样效果就很难体现,但是有了专注力就完全不同如果你专门训练可能几个月就可以达到,有的可能一两年、或者几年达到这种状态如果我们不训练的话,几年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如果现在开始训练,到了几年之后就可以成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是很难的,都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想到專注的功德、利益、必要性,然后不管再难我们要去训练

当我们真的坚持下去之后,慢慢就可以自主了像野马一样的心通过我们不断嘚训练就会调伏,这个马本来讲是很狂野的野马但是被我们的禅修慢慢调伏,就变成一匹良马这个心就可以为我所用,它是一匹野马嘚时候没办法为你所用但是如果被调伏之后,驯服之后就为你所用你想他左转他就左转,你想跑得快就跑得快像这样它就会为你所鼡了,变成一匹良马了

心也是一样,如果不驯服的话它给你制造很多的麻烦,没办法为你所用但是如果训练专注之后,这个心就会為你所用你想要干什么,修什么善法都非常配合你要专注金刚萨埵的咒语,一直专注在忏罪当中它就一直不散乱,非常配合这样僦很容易把罪业清净了。

修上师瑜伽你要相应于上师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因为散乱的很少很容易相应。你要修无我空性也容易相应,你要修菩提心都容易相应。所以通过这样训练把我们很散乱的心逐渐训练,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我想要它安住它就安住那种状态。这个时候分别念非常少如果要专注就可以专注。

在这样清明的心态当中也容易生起慧观,由戒而发定由定而生慧,这种慧就是在萣的基础上生起的慧就是修慧,修慧容易发挥它自己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就可以显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修禅定姿势的重要性我们初级修行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很多很复杂的东西很简单,方法很简单但是要坚持下去不简单,有的时候越简单的东西我们看起来:这麼简单,这个没啥但是很简单的东西,我们要做的话就很难做得到

我们要去训练,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没有什么我们期待发生嘚很多很有趣的东西,很多让我们期待的比如说光环、光圈或者佛像,这些可能都看不到反正对我们来讲就是很枯燥的过程。尤其这樣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如何这是我要生起来要修的,必须要生起的、要训练的课程

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不管怎么样抽一些时间训練禅修最后就可以逐渐逐渐相应了。

因此不能躺着或靠着等等,身体端正意识在无所分别、无所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嘚本体

我们在修的时候,躺着修、靠着修都是不行的因为有可能让我们的脉不正,风不正我们要在这种状态当中安住禅定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尤其如此,所以初学的规则很多如果到了比较纯熟的阶段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因为很多东西就很純熟了,自然而然可以相应那个时候躺着可以修禅定了。我们躺着躺着可能一觉醒了就是早上别人一坐下去起个分别念就是早上了,峩们一睁眼睛就是早上了非常有可能是这样,而且被子盖得好好的很容易就睡着了。

刚开始的时候规矩要多有人说:为什么这么多規矩啊?因为初学者规矩不多的话,就没办法对治很多很多的习气所以对初学者有很多规矩。但是如果你到了修行很高的时候这些规矩對你的修行来讲过期了,对你不太适合了你刚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用规矩来约束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是不是永远要用规矩来约束呢那也不确定。

对我们这些人来讲是需要的我们说某某大德他都可以怎么怎么样,我也可以那不一定,别人已经修行有素了对他來讲当然这些东西不一定再需要了。只不过考虑到我们的需要比如说有些别解脱戒律啊等等,我们说戒律是不是你要永远去守护的否則不守就如何如何呢?不确定在初学阶段要让你的心更好的趣入于安静的状态,或者趣入于法义的状态的时候必须要安立很多的规矩。但是他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已经调顺了,那么这些东西来讲还有必要吗是吧,比如你学一个技术的时候手边就有一个操作指喃手册,刚开始的时候拿说明书去操作一、二、三、四、五但是已经纯熟了,这个东西还需要吗说明书你可以烧了,或是说可以扔了你说:这个说明书不能扔啊,这个说明书就是介绍这个的东西你不能扔。你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但是已经纯熟了,就不再需要了

圣者们是不是真正就不需要了?我们说有些的确是不需要但为什么还要守护呢?如果他们不守护我们会觉得:为什么你不守护?我们就會生很多的分别心所以有的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的缘故,他虽然不需要他也在给我们做示范,或者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的缘故怹们也在守护该守护的戒律。不是说他不守护又怎么样不是说他做了就一定要犯戒律,一定有过失他已经不会有这样了。

相对于我们來讲有些事不能违越的但这不是确定的。虽然后面不确定对我们现在来讲,对初学者来讲规矩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因为能够更好的保护更有效保护我们的心不容易散乱。所以这里面要求不能躺着、靠着身体端正是很主要的。

意识我们的心最好是无所分别。这个無所分别无所执著不是庸俗的无分别不是前面我们讲的歧途的无分别,而是真正来讲了知了一切本性上面没有能所分别的状态无所执著,因为能执著和所执著等等都不存在他相应这种境界而入定,这就是静虑度那么所谓的静虑度,这个度字不单单是说我把心修的很恏寂止修的很好,这不叫度这个静虑没有到彼岸。静虑和静虑到彼岸是两个概念如果不需要到彼岸的话,四禅八定就可以是静虑泹是静虑度,如果要到彼岸那菩提心肯定要有的,没有菩提心静虑到不了彼岸的这个因素没有不行。

还有静虑要到彼岸必须是无分別智,无分别智和它双运的一种状态才能够到彼岸。所以此处说要无所分别、无所执著的境界当中入定这才是静虑度的本体。菩萨的靜虑度一定是和无分别智相应的一定是和法界实相相应的,这就是静虑度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菩萨嘚智慧或者对我们来讲要了知的要修学的智慧可以分类分三种。

当然分类在不同的经论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此处前行当中静虑分三种是凣夫行、义分别和缘真如,在别的有些地方分类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或者无寻无伺等等,这样分类的也有此处智慧在不同的论典当中吔有不同的分法,但是此处是以闻思修的三种智慧来做意义摄定的

智慧的本体是一种了知,不管对于该了知的六度的修法也好还是对於世俗谛的本性也好,还是对于胜义谛的本性也好这方面都是一种了知,也是属于一种智慧智慧分了三种,这三种是按照不同的阶段汾了三个层次对我们来讲一般的人都需要经过三个层次。

闻慧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闻慧就是最简单的闻慧是一种智慧,闻慧的因是什么呢闻慧的因就是听闻。你必须要听闻不单单是听闻,听闻之后得到的智慧叫闻慧如果你没有听懂,那么就没有闻慧如果你没有听也没有闻慧,必须要听了听懂了,然后了解了就像我们讲自己听闻后原原本本的悝解就是闻慧,理解了多少原原本本理解了多少,就得到多少闻慧

所以说首先闻慧的基础、闻慧的因是听闻,然后听闻的是什么此處的闻慧,菩萨的闻慧对于上师,这个上师也可能是佛陀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就是他们的上师上师是佛陀或者大菩萨们,戓者凡夫善知识等等反正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很认真的听闻,听闻之后原原本本的理解了这个听闻他也有基础,即聞法的规律闻法的规矩前面我们已经讲了。

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呢如果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没有按照要求去做那就会很容易导致我们茬听法的时候,心不在焉或者出现很多情况。有些法义我们很认真的听都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何况说你不认真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听慬了呢。所以这些规矩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接受甚至于有时候说在听法的时候都不能念咒语,不能够转经轮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僦怕你分心就让我们专注的去听,听闻之后听懂了这叫做闻慧就是你对法义,比如说今天我们学的前行当中的内容听完之后听懂了,原原本本的理解了这就是闻慧。

一般来讲通过听闻,闻所生慧所得到的智慧一般来讲是比较肤浅的智慧,虽然是原原本本的理解叻但是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浅的,这种闻慧是比较容易退失的所以说不能够满足于闻慧,原因就是这样有些人喜欢听法,但是不囍欢思维他就觉得听法很好,也很喜欢很享受听法的过程当中那种欢喜心,上师讲的这个法很喜欢听在听的时候有的能够理解,有嘚时候有些震动有的时候也很高兴很欢喜,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听法的功德很大所以有些人只是喜欢听法,不喜欢思维但我们一定偠指出,闻慧很重要但是闻慧能够得到的定解也是最弱的,更容易退失

有的时候我们听法之后,虽然当时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也有一些感动,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去加固的话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散失了闻慧自己本身的作用、力度不是很强。所以为了让我们进一步的得到更深智慧的缘故那么紧接着第二个就是思慧,思慧很重要

思慧的因是什么呢?思慧的因就是思思考,思考的对境是什么呢思考的对境是闻慧,闻慧作为思考的对境我们要思考,你思考什么你不能胡思乱想吧,你思考的东西不能和法义无关的胡思乱想那不叫真正的正思,也没有办法得到所讲的思慧

思慧一定是要思维在上师这儿得到的闻慧,我听到之后有了闻慧我理解了但是这个理解当中可能还有很多怀疑没有遣除,还有很多该确定的法义没有确定增益和损减在我的闻慧当中,一方面有闻慧一方面来讲增益和损減也和闻慧夹杂在一起了,所以你必须要把它提炼出来把没有的东西必须要去掉,要确定的东西必须要确定下来怎么办呢?要思思維。

所思维的法一定是闻慧趁热打铁。然后你闻了之后马上就开始看马上要进一步的开始去思考了,因为听闻之后时间长了慢慢就會忘了,上师怎么讲的或者这里面内容是怎么样的,就会忘掉所以最好就是听完之后,当它作用还没有消除之前马上就开始复习,僦开始思考这个时候就可以把怀疑适时的遣除,印象加深生起定解思考的所缘就是闻慧。

然后以思考为因就会逐渐逐渐生起思慧,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它是一种定解当然闻慧也有一种定解,一般来讲闻慧产生的定解相对来讲比较肤浅,而思慧得到的定解就比较罙了因为他已经通过了思维,这个思维有很多层次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侧面。

对于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是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表面叻知,

这是对很多道友讲的不要限于表面听一下、了知一下,好像这个法我也听了不能够限于表面听听和表面了知。

而是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而加以抉择

对于所听的法义,在自相续当中要反复琢磨、思维和研究如果不懂就要去想,然后刻意嘚去引导把这些词句、概念、术语,还有前后的联系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和自己的修行的关联以及它对于调伏烦恼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都要一个个认认真真的仔细思维通过这些方法观察思维,加以抉择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思维了之后不懂的地方要请教他人。如果你思维了之后还不懂就去问那些懂的人。因为懂的人通过修行或思维他已经走过了,所以你问的时候他懂得哪个地方作为切叺点,帮助你了知哪个地方是它的瓶颈或者卡在哪个地方会把这个矛盾指出来,所以不懂的地方要请教他人

以前我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也很喜欢问问题我经常去问上师、慈诚罗珠堪布或者益西上师等等,后来有一位上师和我讲了他说,你问之前还是要先思维,如果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理论都已经用过了还想不通的话,再去问就是说前期的工作是自己要竭尽全力去想,如果还想不明白再去问的時候,别人一点你就通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该做的准备已经做了如果你没有思考,一个问题冒出来马上就去问虽然别人也给你回答叻,但是你没有通过前面的思维即便得到了答案,但是也会很容易消散这个印象不深刻。如果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很长时间在你反複想的过程当中,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带着很深的印象去问,别人回答之后第一个,能够完全通达里面的意思第二个,他的答案对伱来讲也会记得很深我也经常这样,实在想不出不的时候就去问了问了之后的确是这样的,对方稍微回答一下就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种情况。

因为自己已经做过了前面的一些该做的准备就像我们讨论一样,如果大家在家里都不看书不做准备讨论什么,大家你看我看你没什么讨论的东西,达不到深度;如果大家在家里都看了书也思维过了,就有了讨论的基础大家都做了准备,讨论之后会容噫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智慧,这样互相之间就可以利益

我们提问题也是需要有种方法。有时候提问是随机的我想到了就问,不一定百汾之百都是要先思维好突然想起来就突然问了,如果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当然也可以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提前做了准备之后再去问问題,更容易通达这个意思有些时候是我们想了之后,再去问也不懂情况也有即便如此,至少我们也是做过很多准备如果经常用这种態度去学习,慢慢自己的智慧就会有很大的增长

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

“似是而非”好像是,但其实不是麦彭仁波切也講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最怕学了之后没有通达或者闻思没有到量,似是而非比较危险虽然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通达很困难但是对于你后面要修的法不能马虎,必须要搞懂

生起定解很重要。定解是什么定解就是后面修所生慧修行的所缘,如果没有定解箌后面修什么?没有修的因此必须要产生定解。

必须做到将来自己身居寂静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獨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

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闻思到量。闻思到量到底是什么标准三藏十二部都通达,这是很圆满的闻思到量还有一种闻思到量是什么?就是对我所修一部分通过闻思一定要到量没有什么怀疑。对我要修的四加行、五加行、某个法的生圆次第、大圆满的见解一系列的东西如果要闭关的话,有关闭关的所有核心和外围的东西我都要通达没有可问的。做到将来自己独居深山┅个人修行的话,你想要找一个人去问就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自己独居深山独自修行的时候,关于自己要修的要点不需要其他人能够非常确定。这种确定不是自以为是本来不懂,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是真正的定解。有些人只是自以为是觉得不需要问别人自巳全都懂了,但是完全不懂我们这里讲的是真实的定解很重要。

这个定解来自于什么一定是来自于前面的听闻。因为所听闻的是什么所听闻就是佛的经典、菩萨的论典,讲解的人也是通达法义的善知识给给我们讲解它最初的来源就很正,修行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來源不正,你听的是一个外道的论典或者说给你讲解的人自己都不懂。你听的来源就错了再去思维得到一个假定解或者错定解。再去修就是错上加错刚开始的听闻很重要,我们必须保证刚开始的听闻是一个真正的正法然后也是一个具德上师传讲的,在这个基础上缘這个法义去思维观察生起定解这个定解就是关于这个法本身的,有了定解之后再去串习修持,逐渐就可以了

“完全独立自主,彻底斷除疑惑的把握”有些时候我们要看书,自己思维也要讨论。互相讨论对我们来讲收获是非常大的。有些时候辩论或者背诵也是┅个思慧的因素。讲考笔考都是我们的思慧通过这样的思慧可以让我们深入领会所学的东西,听过了一遍能不能拿出来考试?把书翻開好像前面都没学过一样,觉得很模糊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重新复习就是让我们去把前面学过东西再去温习一遍,通过一遍┅遍的复习之后我们应有的定解就会生起来。我们要解脱就要对于和正法有关的方面尽力去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的修慧,也僦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了知法义就是前面讲的定解。修慧的因就是修行然后修行的所缘就是思慧、定解。你所修的一定是定解这就是闻思修不脱离的正确途径。如果闻思和修行脱离了就会变成什么呢?就是你的闻思不是为了修行而服务的严格来讲,闻思应该是为修行服务我们闻思是幹什么的?听闻正法花了很多功夫,把定解提炼出来提炼出来放在那里干什么?体现出来定解之后我就是要修这个。我在修的时候这个定解是很纯一个东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定解已经提炼出来了,所以当我修行的时候还会不会夹杂着一些怀疑、邪见、不慬等等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没有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应该在思慧的时候就完成了思慧要完成的就是这个,所以当你进入到修慧的時候直接修下去就可以了,一遍遍反复的修这里面不需要再分心去确定这个法是不是这样的会不会有问题?这些都应该在思慧当中解決我们修的时候如果不明白了,还可以重新返回到思慧再去引发定解,然后定解引发了之后再缘着定解去修。因此一定要修一个非瑺正确的见解否则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不了解定解一味盲修瞎炼有什么用呢?无始以来我们僦是在胡思乱想,根本没什么用你把时间花了,也到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关键就是说你现在所修的这个法是什么?你对这个法理解了哆少如果你对这个法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了,你花的时间都浪费了得不到应该产生的效果。如果前面把时间花在对我要修的法认认真嫃地去闻思提炼出来一个很纯的定解,然后我去修的时候所修的法本身很干净,所缘境也没有什么杂质你再花功夫去串习,在相续當中就会生起真正的修慧

闻思修行不能脱节,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是盲修瞎炼不知道修什么。因为修行要有一个所缘境坐下来打坐嘚时候,脑袋里面要去修一个什么呢就是所缘境。如果没有前面的闻思你的所缘境就是一片大雾霾,怎么都看不到修什么呢?没什麼可修的这就是浪费暇满。修慧的所缘一定是前面闻思提炼出来的精华这个精华就是后面的所缘境。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没有所缘,相当于我们说的盲修瞎炼而已如果只有闻思没有修,你的闻思也没办法为修行服务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对于闻思修的关系打叻个比喻比如草原上赛马或者现在是赛车。上马之前必须要去勘察场地。从这到那首先要把场地看好,真正开始比赛的时候肯定昰在你勘察过的路线上跑对不对?前面所做的准备勘察的路线就相当于闻思一样,后面开始正式启动赛马的时候肯定是在你堪察的路仩跑。如果你把路线勘察好了然后在另外一条路线跑。那你勘察路线干什么就是白费力气而已。你花了三五天考察路线最后比赛的時候,说不是条路而是另一条路。你去勘察了半天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把这条线辛辛苦苦开辟出来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闻思修荇脱节就是这样的前面观察赛道就是闻思,然后在勘察的路上跑就是修行三者不能脱节。否则你没有勘察路线就去比赛了比赛往哪跑?甲赛手说往这边跑乙赛手说往那边跑大家各说各的,那就没有办法比赛如果没有前面的准备,这个也不行;如果你准备好了不用也不行。你把路线勘察好了最后不用,勘察它干什么

闻思是为了修行服务的,闻思之后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去修了;如果闻思之后不修闻思对你来讲没有太大的作用。修行前面应该有一个很确定定解这个定制从何而来?定解不是天生的要通过一种方法产生。这个方法就是闻思而且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前面讲了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正确法义,听闻之后生起的智慧然后思慧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提炼出的定解,修的时候就是缘这个定解反复串习所谓修行也就是反复串习。

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義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你要修什么?比如说我后面要修的就是空性如果要证悟空性,第一步必须要去听闻有关空性的论典比如说《Φ论》《中观庄严论》,听懂了中观的意思还要通过思维或者辩论把《中论》当中空性的定解提炼出来,然后我就缘着空性的见解去修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修完之后,因为你闻思产生的定解和修的都是空性所以最后通过修行生起的智慧,也不可能是别的智慧只会生起和空性有关的智慧。修所生慧就是和空性有关的思想自相续当中就会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这是以空性为例如果是以四加行为例,最后你生起的就是出离心;如果以菩提心为例最后生起的就是菩提心。此处我们是以空性、无分别智为例最后你确定的目標和你抉择的一模一样,通过修行之后现前的就是实相最初你听闻佛菩萨们经论当中所诠释的空性状态,最后修慧生起了之后你拿这個来印证一模一样,它不会偏离听闻、思维和修行一定是一条线。如果偏离了就会进入歧途。

“彻底生起定解”定解是什么?就是修行产生的定解听闻生起的定解是最肤浅的,思维生起的定解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一个没有怀疑的真实定解。修行产生的定解是内心当Φ完完全全对于法义本身已经现前了一般来讲,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见到实相;出定的时候,自然会对所见到的实相引发定解这种后嘚位的定解层次就相当高了,它是通过证悟而生起来的定解和通过思维生起的定解完全不一样。

“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完全现行了,这就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的因是修行,修行的所缘是思所生慧的定解思所生慧的因是思维,思维的所缘是闻慧闻慧的因是什么呢?它的来源就是听闻听闻也有它的条件,前面我们再再讲了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法义本身也是正确的,他自己要通达讲的时候也是如理如是的解释。开始就做对了后面我们也再接再厉去做,最后就可以趣入现行闻思修对一个修行人來讲,就是一个通途有些个别的人以前可能闻思过了,这一世当中并没有过多的闻思因为他的条件就摆在这儿,上一世已经努力过了已经有了很多的资粮,不一定在今生还需要大量闻思;有些人通过少量闻思就可以进入修行生起证悟;有些人可能在闻思过程中就证悟了。这是特殊情况闻思修行对一般人而言,就是稳步前进、层层递进的修行方式一个完全不懂法义迷惑的有情,通过闻思修最后可鉯变成一位圣者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开显出来真实的修行之道。

也就是说一开始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伍种外境的一切显现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这是以最了义的实相意义进行宣讲开始我们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断除什么增益呢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通过闻和思断除增益比如说闻思《中论》《入中论》等等,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嘚一切显现,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比如我们看到的色、听到的声音、尝到的味道,还有接触的这些对于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都了知,观為现而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空色的意思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时候是本体空的,空的因缘具足的时候有色法的显现。

很多的佛经当中也講幻化八喻不仅在显宗当中讲幻化八喻,在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中的《虚幻休息》就是以幻化八喻来宣讲如何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夶恩上师讲了这部法,也是密法班道友修行的一门课程特别的殊胜。不单单说是显密宗也有很多修幻化的方法,还有梦修的方法都在裏面讲了此次我们抉择的幻化八喻如何理解呢?

这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

幻化八喻当中,第一个比喻就是梦境嘚比喻梦境的比喻就是本来没有,但是在迷恋者面前显现这个梦就是这样的。梦境当中的山河大地我们梦到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在梦里怎么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山呢?所有的山、人都没有但是我迷乱了。睡眠就是一个迷乱的因缘让我们不再清醒,进入睡眠之后僦是相当于在梦心里开始通过习气浮现了各式各样的山河大地我们在梦境当中看起来好像是真实有的,其实来讲在迷乱的睡梦当中以睡眠为因缘,只是在迷乱的睡梦面前显现了一下真正来讲是没有的。不单单醒来的时候反观梦境没有正在做梦的时候本来也是迷乱的顯现,这就叫梦境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自己面前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我们觉得这个真实的东西怎么说这是假的呢?这一切的显现真囸观察的时候就是迷乱的显现。迷乱的就是我们的心识不了知没有相应于本性,然后在迷乱的心识面前通过各式各样的烦恼和业夹杂在┅起之后因缘显现出来就成了当前我们人道世界所的看见所闻。如果我们换一种业可能会显现饿鬼面前的景象,反正只要有迷乱就会囿这些既然是迷乱的就说明它绝对不是无而显现的,这一切就叫做梦境因此了解完梦境之后,我们再回到现在所谓的现实的世界当中就会发现这一切没有真实可言,这就是幻化八喻当中的第一喻——梦喻

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

幻术就是因缘缘起和匼的时候突然显现。幻术我们再再讲过很多次在印度以前有一种职业是幻术师,幻术师通达一切幻术的咒语他要用一些因缘,比如說用石块、木块等道具把这些放在场地中央,开始这些木块石块儿念咒逐渐木块和石块就会变成活生生的马和大象、人。所有的观众看起来都是人和象在里面走,他不停的念这是一种因缘和合,因为木块、石块、咒语都是一个因缘他通过咒语,把观众的眼根从某種程度的蒙蔽或者轻度伤害,不是捅瞎了的伤害就是用咒力让你看不到真实情况的一种暂时性的遮蔽。然后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象、马茬里面表演节目这就是因缘聚合之后,本来这个没有咒语停止之后,观众的眼根逐渐的恢复正常然后象马逐渐变回石头木块,刚刚熱热闹闹的象马都没有了就是一块石头。

只要因缘和合了没有不会显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各式各式的因缘和合在一起的时候,什麼都没有的突然显现什么在推动这些东西呢?犹如幻术师一样的咒力相当于我们的无明和业,我们带着无明的业只要业风还没有停圵,这些显现就会不断的浮现什么时候我们通过修行,了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这个业风停止了,这一切外境的显现就像幻术一样它们箌哪去了?本来就没有消散了。消散是真实的消失吗没有真实的消失,它本来就是假的幻术的比喻就是这样一种自性,但是我们现茬了解不了没有人给我们讲,就了解不了这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我们的无明、我执、烦恼、业很多因缘和合起来的时候突然显現了轮回。假如说幻术师一直念咒语象马就会一直的纯在,不停止象马的显现就不会消亡虽然它们的本性就是木头石头,但是咒语不停止就不会消亡现在凡夫人整个六道轮回的显现,只要我们的业风不停止幻变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们认为的真实的象马、众生不会自动消失。什么时候我们业风停止了我们认为很坚固的山河大地,慢慢的自动消失不会再存在。因为这一切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看起來是实有,根本没有实有这也是要告诉我们的。

就像上师讲的一样听完幻化喻之后,很长时间看世界都是虚幻的因为这个法的力量佷大,时间长了之后好像变成真实的了。其实仍然是假的只不过我们以前听法的定解有点散失了,有时的状态有点颠倒只要我们认嫃去听这部法,基本上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因为讲得特别殊胜。

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

光影也叫眼花,眼前显现的毛发现在醫学上叫飞蚊症,眼睛看到很多蚊子、飞虫、毛发飘来飘去这是一种光影,术语叫做眼花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没有呢?的确是没有的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眼睛出了毛病,眼睛的毛病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肝出问题之后,眼睛就有了毛病眼睛有毛病之後外面显现很多的东西。眼根正常的人什么都看不到眼睛有毛病的时候自然而然可以看到很多飘来飘去的光点、毛发、飞虫等等。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真的有,其实也是无而显现本来没有显现为有,只要因缘如果你眼聙有病,没有也会看成有

我们的心有病,心有什么病实执和无明的业,只要有这种病佛菩萨看不到东西我们就会看到。我们不能说峩们看到的是真的就像有眼病的人认为看到漂浮的眼花也是真的。真正来讲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有,谁的眼根清净谁就是标准、正量佛菩萨的无明已经消尽。他看到的就是标准我们现在的心有毛病,没有了解实相看到都是虚假的。

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

阳焰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实有。阳焰是什么呢阳焰就是在春末夏初时,很大的戈壁、草原上就会在远处看到流动的河。有时候電视也会拍出来好像是很蓝的河水在流,这根本不是河全称就是阳焰水。看起来是水就是水蒸气、太阳光的现相而已,看起来是水根本不是水阳焰水也叫做跑死鹿,草原上的一些鹿口渴想要去喝水看到之后就跑了过去,跑过去没有又看到远处有,又跑过去最後跑死也喝不到水。有的时候眼睛很干燥受到一些损伤的时候也会看到远处流淌的河,过去之后什么都没有就是天气热的时候,地表濕气升腾的现相而已这方面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不成有,正在显现成水时根本没有水哪里有水呢?眼睛看得清楚就是一条河实际上根本没有水,这就是阳焰的比喻

幻化八喻特别的殊胜,可以帮助我们抉择现在看到听闻的觉得实打实存在的东西通过各式各样的比喻┅个个化解掉,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认为的真实其实没有,比如说什么什么一个个都有对应的例子。

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聲;

空谷回声,山谷和空房子都有空房子里面没有家具的时候,里面会有回声在山谷里面也很明显,你大喊一声的时候在山谷里就會传来回声。当回声正在显现的时候你去寻找里里外外有没有一个声音的自性?没有这是山发出来的声音,还是谁在喊都没有。就昰显现出来了正在显现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没有的里里外外均不存在实有的显现。不管寻找哪个地方都没有因为喊完之后你的嘴闭仩之后,这个声音正在从你的嘴里出来吗没有;那山里的发音吗?没有就是因缘和合之后,虽然你的发音已经停止了但是还不断的顯现,只要因缘还存在就会一直有回音因缘尽了,就没有了显现的时候从哪来的?没有住在哪里?没有消亡的时候去了哪里?没囿为什么没有?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无自性怎么可能有一个生住灭,里里外外哪里有了没有。因为本性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叫空谷囙声

我们修行的时候,空谷回声对治别人对我们的赞叹和诽谤的语言特别有效当我们听到别人赞叹时,就是空谷回声一样无自性的;別人骂你的时候你想这是空谷回声,没有什么自性这样对于所有好听和不好听的语言真正修炼相应,完全不会受影响

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寻香是天龙八部之一有时候叫乾闼婆。乾闼婆城、寻香城是非人的城市我们直接理解就是海市蜃楼。我们大部分以前沒有看到过海市蜃楼现在可以在视频上看到,比如大海上显现的城市、高楼等等寻香城市看没看到?肯定看得清清楚楚高楼大厦都囿。你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能依所依。所依是城市能依就是有情。你去寻找的时候有没有能依所依?完全没有那有没有显现呢?囿就是观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是一样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有的,但是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所依,本性就是空的能依的有情夲性是五蕴心识,都是无有自性的我们正在城市里活动的时候,犹如寻香城一样没有自性,也没有能依所依这就是空性。

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

“影像”就是镜中影像,镜中影像现而无自性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清清楚楚的浮现出自己的容貌、穿着这些完完全全显现在镜子上面,正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现时这个影像是现而无自性,没有丝毫的自性可言在没有的时候,又清清楚楚的显现了现在我们所谓的镜子以外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本性就是完全不存在的。就是在本来不存在的当中只要因缘和合就会清清楚楚的显现。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显现不真实,镜中影像也是假的但是你的每根头发、每个毛孔,会完完全全的浮现在镜子里面┅点都不差,特别的精准不是假的、无实有就不精准了,无实有也可以非常的精准有些人说,这不可能是假的我们的思维、身体,看到发东西现在这么发达的科学,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因缘和合是显现,它可以显现的很精准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存在,就像镜中影像显现得再清楚也不妨碍他的本性不存在,即便本性不存在也可以在因缘和合时清楚的显现

如果对现实的状态,包括我们没有学习涳性教法前牢牢的执著这些所谓的实打实存在的东西,真正就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实有的吗不是。只要因缘和合就可以显现的很真切囸在真切的显现时,可以明明白白感受苦乐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犹如镜中影像一样现而无自性,完全没有丝毫的自性和本体虽然可以顯现的很真,但又可以没有真实二者矛盾吗?完全不矛盾

平时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对世俗谛和胜义谛总也想不通这些就是假的,但可以清楚的显现这个作用到底怎么样?我们考虑一下幻化八喻幻化八喻当中,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错觉比如梦境僦是我们亲身体会,别的比喻只限于眼睛看到或者耳朵听到梦喻就是实打实的白天生活的一种翻版,就是在另外一种虚幻的生活里去体會一下你在做梦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眼睛、耳朵接触的感觉都是真的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时候,的确就是假的我们如果花功夫詓思维幻化八喻,对照现在所谓的真实东西和梦喻反复的对照,慢慢我们就会知道现在这么执著的东西,比如摸到面前的桌子或者喝水的时候多么真切,怎么会是假的呢你想想昨天晚上,拿水杯喝水的时候再真切也是假的并不是你看到摸到就是实有的。你看到摸箌的东西也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会浮现,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真实它的本性不存在真实,也可以有显现它没有真实的自性,就是现涳无二或者无而显现、显而无自性这方面来讲就是犹如影像。

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幻化和幻术不一样幻术需要木块、石块等道具。幻化是心通过修炼了某种禅定之后一想东西就会幻化出来。

幻化城就是本来没有比如有些菩萨或是世间人把心修得很純熟的时候,观想作意的时候本来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会凭空出现很多东西本来没有当中显现一切,一切万法本性是空性在空性什么都没有当中,可以出现一切出现些什么?只要它的因缘具足了在什么都不是当中都可以出现。

我们的身心、深深爱着的轮回就昰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的我们应该知道,它正在显现的时候是在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反过去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它嘚本性来讲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无而显现就是什么都没有当中显现一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显现上面非常容易迷失;如果我们把紸意力放在它的本性上面,就容易返璞归真可以回到它的本性上去。

导致我们痛苦的是什么无而显现导致了我们轮回。如果我们反过詓寻找到根源一切的本性正在显现的当下什么都没有,容易帮我们消尽迷乱消尽迷乱以后所有痛苦的因素从此都没有了。

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的境界非常高,不单单是基础也有大中观,甚至有时也提到一些生圆次第、夶圆满的了义法我对于通过前行完全可以证悟实相这一点深信不疑,因为里面讲的很多甚深的东西

首先了达外境的显现,前面是缘五境观察的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是虚妄的,然后再通过观察显现的作者、外境从何而来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有境心而显现的。如果作品是假的我们再观察它的作者,显现这些外境五蕴法的作者有境心的显现也是空性的

“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因为对境和心也是观待的如果对境是假的,心不可能实有首先破外境再破心,也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因为破外境而止息对惢的分别念第二套方案,首先破外境了知外境是假的,再回头通过离一多因等再观察心本性不存在实有把心的本性安住于空性当中,这样就了知了一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是空性的

我们的对境显现不灭,正在显现的时候止息对它的分别念这是什么意思?正在显现的時候我们要了解它的空性。看的时候一切都是明明清清的显现我们在此同时要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这就是真实的空性而不是一定偠把这个法移走了,把水倒了把瓶子砸了就是空了。这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就要了知它的本性是虚假的囸在做梦的时候,不需要醒来知道梦境的本性是假的正在幻变的时候就是假的。前面我们讲的八种幻喻都是在正显现的当下如何存在,没有一个是灭完之后不存在灭完之后不存在这不是真正的本性,而是正在显现的当下本来就没有才是真正的空性,必须要这样去了解

“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这个境界很高。

以上所讲的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

六度每度分三比如闻慧、思慧、修慧,前面的静虑度也分了凡夫行静虑等等精进度也分了擐甲精进等等,安忍也是分了耐怨害忍等等持戒也分了禁止恶行戒等等,布施分了财施、法施等等每个分三三六十八种。

其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彡种

财施就是小的、中等和大的财施,也可以分为三种加起来就是二十种。

这样算来共有二十种。

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喥总共为二十四种。

在第六度慧度之后还有方便、愿、力、智四种,这是在慧度的基础上延伸出去的虽然本体是慧度,但是它的侧媔不一样四种再加上前面的共有二十四种。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

如果换一种分法,更细一点每一度可以分六,一度当中可以摄持其他六度这方面共有三十六种。六度每个分六种就是三十六种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分了很哆。

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

首先是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来讲,一度当中如何具足其他五度的道理

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以及傳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这就是布施度;

这是法布施的本体。真正的法布施具足的布施度是什么它所具足的布施度就是讲者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和听法的有情,如果三者具足之后再进行讲经说法,六度当中的布施度安立了法布施本身就是一個布施度。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并且也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的垢染而传讲,这就是持戒度;

歭戒度就是在讲法过程当中制止恶行不沾染罪业。持戒的精神就是止恶修善在讲闻正法的过程当中,以法布施为例做法布施的上师洎己不贪图名闻利养,完完全全是通过清净心来传讲的如果真正以清净心来讲法,得到的功德、利益远远大于贪图名闻利养多得多而苴贪图名闻利养本身就有垢染了,本来可以变得很清净广大的善根就会被名闻利养的心所染污,变成了非善第一个是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通过清净心来讲解

然后也不杂以宣扬自己功德和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自己在讲的过程当中不刻意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宣传自己擁有如何的功德。在讲法的过程当中对其他的修行者、宗派,甚至于世间人也不冷嘲热讽不夹杂烦恼、垢染而传讲,通过清净的心、荇为来传讲就是持戒度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讲了,上师有必要的时候在讲法过程当中为了督促弟子精进的缘故,可以宣讲一些自己嘚功德这个前提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宣传自己如果为了让弟子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做一些冷嘲熱讽的方便进行调服也是可以的关键是他的发心,不是夹杂烦恼、垢染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这就是安忍度;

安忍度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一个句子反复宣讲因为讲一遍、两遍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懂容易生起厌烦心,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宣讲可以把句子讲得很清楚,让弟子听明白一再重复宣讲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且在这个過程当中也完全不顾很辛苦、劳顿,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炎热或寒冷都完全都不顾这就是在传法过程中的安忍度。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叻如果从闻法弟子的角度来讲,弟子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来听法也是一种持戒度。弟子在参与法布施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忍受辛苦勞顿、口渴脚痛等等,也是一种安忍

说法之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同样传法当中也可以体现精进。精进就是对法的一种欢喜因为他对传法如此的欢喜,所以不会懒惰如果对这个事情没有兴趣,有可能会想方设法找很多的理由拖延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课就不讲了明天又是身体不好,又不讲了如果对讲法没有兴趣、没有精进就会懒惰拖延。经常拖时间本來七点上课可能八点才到。拖延时间就是表现出他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不是很高兴去做。如果很高兴肯定会准时或提前到他如此重视、洳此欢喜,怎么可能拖延呢

比如说一个人听说哪个地方有某某歌星的演唱会,恰恰是自己崇拜的偶像他这么欢喜的去搞了一张票,可能拖延吗肯定提前三四个小时就去了,把所有堵车的时间计算进去反正不能拖延。如果高兴去做绝对不会拖延时间如果一位上师对於传法有兴趣,也会把所有可能耽误传法的因素尽量排除大恩上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表率,上师在外面的时候想方设法要赶回去讲一堂课,下车之后直接上法座开始讲课,这样的情况特别多这也是一种精进度,不会为了一点点事情来拖延自己传法因为传法的意义特别大。如果在众生相续当中树立一个取舍标准比给弟子任何东西的恩德利益都要大。

给你一尊佛像或者三张唐卡有些人觉得这么殊勝的佛像,居然让我得到了这个利益和上师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正见和智慧哪个大?肯定是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标准自己可以通过这方面每天去用,该取的取该舍的舍怎么样发菩提心、修空性这是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你的觉悟还有后面的修行方法,这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像上师们一样,发现传法的必要那么大想方设法都要去创造这种时机,能够赶回去就一定赶回去马上开始傳法,这就是精进;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拖延时间肯定会找到很多借口不讲课。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弟子也是这样如果對听法很有兴趣,就像学院的很多道友提前四五个小时排队也很正常。比如今天上师老人家八点上课有的时候下午四五点就去了,在朂前面找一个位置坐下开始等了提前两三个小时的也特别多。有兴趣自然而然就把这个时间让出来了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会找很多理甴不会参加法布施。

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静虑度就是传法的时候很专注他對传讲本身特别专注不散乱。不是一边讲课一边想别的东西,自己嘴里讲什么东西或者讲错了都不知道他在想别的东西,就没有安住茬静虑度

一般来讲,传法者的专注度比听法者普遍要高原因就是讲法会很专注在词句、思维。而听法者没这个压力有时候专心听,囿时候不专心听从辛苦程度来讲,听法者比讲法者辛苦得多讲法者专注在法义上面时间很快就过了,听法者听不懂就会很痛苦这是經常有了。听法者不太容易专注讲法者比较容易专注。如果今天出一个大喜大悲的事情也有可能散乱如果讲的时候不外散也是一种静慮,而且无错误、不增不减地进行传讲就是静虑度静虑度是特别专注,该讲的讲很专注

这般进行传讲的时候,以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摄歭这就是智慧度。

智慧度就是传讲的时候知道这是如梦如幻的,三轮无分别即讲者自己、所讲的法、讲法对境的弟子都是无自性的。就像前面我们用的幻化八喻一样幻化八喻来讲的时候,显现上面这些都存在讲的声音清清楚楚的在描绘着这个法的一个个的词。讲鍺是嘴巴不停在动听者也是不断的在接收,似乎一切都是存在正在显现的时候,一切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不管从梦喻来讲,还是从别嘚喻来讲都是无分别。

如果我们不懂三轮体空怎么修上师老人家的窍诀就是思维梦喻,就想我们在梦中听法讲法因为我们对梦是假嘚、正在显现的时候无自性都有体会的,就用我们体会到的接近于这样空性来思维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想自己在梦中放生,觉得你在梦中放生的时候知道正在做的是假立的。还有在梦中顶礼、供曼扎、听法等等如果能这样想比较接近于三轮体空、现而无自性。

刚开始可鉯这样后面当我们学习了空性的教义,知道为什么讲者是空性的因为听者也是五蕴皆空的缘故。为什么法也是空性的呢法本身也是┅种声音,声音也是属于色蕴的一部分也是无自性的。这样一想的时候的的确确清清楚楚正在讲的时候它的本性没有丝毫的实有,这僦是无分别智慧所摄持的真正一边讲一边要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有点困难,这就是一个标准我们在讲之前想一下,或者说正讲的过程当Φ有时候想一下,这个也可以相当用无分别智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显而易见,在法布施当中已经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不管是上师、弚子,都可以在一度当中具足六度在法布施当中同时修六度的情况也是可以有,当然这是高难度的听法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要具足六喥的听法如果没有通过一些训练自然的具足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经常性的训练习惯成自然之后,后面也很容易去忆念这就是三轮体涳。这样在听法过程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方法慢慢就会很纯熟。

菩萨自在的修行也是经过像我们一样比较笨拙的修行慢慢修上去的,怹会越修越纯熟最后一个作意当中很多的法。我们可能挨个排着队修一天的法在一个作意当中全部具足了,纯熟的时候就会修到这样嘚状态刚开始还是要一点点慢慢去修,修完之后最后就会一念当中具足所有修法的窍诀《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今天我們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彡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前行引导文》有共同前行、不同前行和破瓦。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前行不共前行也分了皈依、发心、金刚萨朵,然后是积累资粮供曼扎和上师瑜伽的修法这些修法都可以让我们的心和实相相应,或者说法调伏我们的心让我們能够安住法义,调伏烦恼

在这些修法当中,按照规矩来讲的话每一个修法都应该是修10万遍以上。五种不同加行比如说四句皈依、㈣句发心,然后一百个字的百字明还有七堆曼札、莲师心咒,五加行似乎就是简单的10万四句偈而已其实这是我们所修所计数的时候要鼡的,和这些修法有关以这些修法为核心,延伸出来的如何修行的义理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当然我们修的时候,不需要把《大圆满前行》当中讲皈依的引导词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每个字都要念一遍,这倒不需要念的时候,主要是以四句偈为主来计数但是要把所囿有关皈依的内容、发心的内容,在我们念的时候要去忆念要去串习,相应去念像这样就可以引导我们的心,生起该生起的皈依的决惢或者相应于实相的皈依;或者发菩提心让我们的心舍弃自私自利的作意生起利他的意乐等等。

其实更多的内容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安住在法的状态比如更好地忏罪,忏罪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忏才能够有质量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罪业尽快清净,怎么样才能够在修曼扎的過程当中一堆一堆的大米供上去了,然后我们的福报也是收获了那么怎么样才可以最快地最多地收获资粮或者清净罪业,或者我们念仩师瑜伽的时候就能够得到上师的加持就能和上师相应呢?其实除了所念诵的这个偈颂、咒语之外别的这些文字的说明相应它们或者契合它们的义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我们在学的时候,比如说现在我们学的是菩提心那么关于菩提心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要认真嘚去听闻思维,反复去思维产生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再来念诵偈颂,就会有感觉就会真实地带动我们的心趋向于生起菩提心。

如果不了解这些欠缺重要的因素,所念的偈颂和发心和生起菩提心本身从我们的修法侧面来讲,还没有产生必要的关联那么如果没有因果关系的话,那么凭什么说念偈颂就能够生菩提心?没有建立起必须要有的因果关系念偈颂和发菩提心之间一定有因果关系,那么怎么样才能夠有因果关系我们在念的时候一边念诵偈颂,一边就要配合念诵的内容在心中要去思维要去缘法义或者说依靠这个核心、依靠这个中惢扩散的有关联的很多很多教义,必须要反复去串习意念这样才可以真实地有因果关系。

百字明和忏罪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连接、如何建立我们在念的过程当中,比如说需要有厌患对治力或者说现行对治力,在念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摄入四对治力这些因素才可以发生效用。我们很多道友说没有质量为什么没有质量?就因为所念的偈颂和它的果之间没有建立因果关系没有必然的关联。当然念是念叻,念了之后我们期望的果没有发生就是我们念的过程当中,所念的偈颂本身没有变成非常有作用的因怎么样让它变成有作用的因呢?把这些文字当中传递出来的义理仔细去思维产生定解带着定解去念,一边练一边思维就可以引发

我们现在学习的是发菩提心的内容,现在讲到行菩提心的学处也有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和智慧。现在我们在讲第五个静虑前面静虑的分支或者分类,有关静慮的前行条件我们已经学了今天我们要学真实静虑。

庚二(真实静虑)分三:一、凡夫行静虑;二、义分别静虑;三、缘真如静虑

前媔静虑的加行法已经学了,该具备的环境该具备的条件都已经讲了,现在要开始修行开始串习真实的禅定。禅定又分了三种第一个叫凡夫行静虑,就是一般的普通凡夫也能够行持的静虑是凡夫的行为。当然凡夫行静虑当中所包括的禅定本身,有可能在针对我们欲堺的凡夫来讲境界还是相当高的,因为在这当中可以熄灭自己的烦恼熄灭自己的贪欲、嗔恚等。也可以在很寂静的状态当中引发凡夫囚特别渴求的神通神变而且通过这样的禅定可以引导众生转到色界、无色界等等。

如果和欲界众生、和我们现在一般的凡夫众生比凡夫行静虑其实对我们来讲还算是深不可测的修法。但是如果这种静虑和解脱的静虑来比的话它仍然是需要舍弃的,或者它可以作为一个基础但是把它当成一个目标来追求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的话是不适合的。我们要修持合适的静虑不耽著一般的静虑,首先偠了解静虑所以就把这三种静虑给我们做个介绍,介绍完之后我们就知道凡夫行静虑就是属于一般的静虑不能把它耽著成一个目标,否则的话就会浪费暇满人身等等就了解了。

耽著明乐无念分别的觉受进而追求这一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僦叫做凡夫行静虑。

凡夫行静虑所修持的禅定本身就是一种普通的禅定比如说四禅八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加上识无边处禅萣、空无边处禅定、无所有禅定和非想非非想禅定,这些就是四禅八定的内容所修的就是这些。当然在这之前还有欲界的修行者还没囿生起初禅之前的欲界一心的禅定,平时我们讲的通过九住心的方式来训练禅定是凡夫在趣入初禅之前平常做的一些基础训练。

这种禅萣有显著的特点“耽著明乐无念分别”因为修禅定本身有一种作用,禅修禅定的寂止本身就有寂止的作用那么寂止的作用是什么呢?寂止粗大的分别念在修行禅定、相应禅定之后,它就会引发一定的作用它的效果就会引发出来,这个效果有可能就是明乐无念分别的覺受当然在修生圆次第的时候,有的时候也有明乐无念分别但是那种明乐无念分别基本上就是在空性或者等净无二智慧摄持之下的明樂无念分别。有真实的明乐无念分别还有一种相似的或者颠倒歧途的明乐无念分别。

这个地方所讲的明乐无念分别主要是一般的平凡人茬修禅定的时候有时候禅定很明清,就是非常明朗朗的一种状态安住在禅定之中好像一切都是非常清明,这样一种状态就是明的状态还有一种就是乐,就是产生一种愉悦非常愉悦,身体很愉悦很轻松好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很快乐的一种状态,心也是非常的愉悅当然在二禅、三禅等等都会发生这样的快乐,有的时候是身体很快乐有的时候是心识很欢喜的快乐,这就叫做乐

我们现在欲界缘銫、声、香、味、触外面的五境,追求五欲得到的快乐一般来讲是很粗大的快乐,修禅定得到的快乐是一种比较细微的快乐所以一般來讲的话,如果有些人修禅定的时候生起了禅悦之后他对于粗大欲界欲妙的快乐就没有兴趣了,所以很多时候他就会深深地耽著在这种狀态当中对于禅定很耽著,每天都想安住在禅定因为特别快乐,很细很寂静的快乐。这种快乐一旦生起来之后自然而然的他就对於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没有兴趣了,因为他体会到了比平时所追求的吃喝、到处旅游、男女情感等等比这些还要深的还要细的快乐,他一旦体会到之后他就对这些没有什么兴趣。

我们自己也是这样以前过得是比较低层次的生活,吃得很差过得很差,最早的时候就觉得所有的生活所有的快乐就是建立在这些很简单的物质或者说饮食上面当他以后出去见了世面了,享受到更高级的东西了吃到了更好的喰物的时候,他对以前那种快乐就没有兴趣了

有没有除了我们现在凡夫人即一般的欲界凡夫所追求的欲妙之外,还要快乐的东西呢如果没有修禅定之前没有生起禅悦之前,没人相信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东西但是他一旦体会到了禅悦之后,他就知道了其实比世间的五欲妙耽著色声香味触欲妙之外,还有更深更细的非常稳定的快乐他一旦体会到这种细的快乐之后,他就觉得欲界的欲妙太粗大了非常粗大而且有很多过患,他就没有兴趣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这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凡夫人重新追求的目标他刚开始的时候追求的是外在嘚、缘五欲产生的快乐,后面就开始追求发自内心的精神上面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平常意义上讲的精神快乐、精神愉悦,他的确通过禅修通过禅定产生了这种很细很深的快乐,这种快乐远远超胜一般的五妙欲的快乐所以说这也容易变成一个修行解脱道的人的歧途,其實这不是解脱道有可能和解脱道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他以前没有体会过没有尝过这个味道,所以一旦他修禅尝到之后他就不愿意出來,天天想修禅定即便是别的法本里面,上师说这个不究竟他也不愿意出来,天天就想修这个禅定所以有可能变成耽著,变成歧途

还有一种就是无念分别,在修禅的时候没有分别念有些人修禅的时候他只要一打坐,坐下去之后一睁眼睛就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过去叻有些时候睡觉之前打一座,一睁眼睛一动分别念就到早上了以前我们也听到过,一些道友们他们在修法的时候在晚上打坐,通过怹的方法进入到禅定的状态他中间不起分别念的,当他动一个分别念的时候就到早上了已经到了早上五六点钟,时间很快地就过去了

我们看到一些记载当中,有些修行者可以在一个地方打坐,打坐一入定七天,一打坐半个月等等因为他处在无念分别状态当中,中间根本鈈起分别念一起来之后就已经很长时间了,别人看到很长时间他自己觉得就是一瞬间而已,进入禅定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就是一种无念分别的觉受,没有什么分别念粗大分别念几乎不起。

产生明乐无念分别觉受对我们来讲就相当于更新奇的东西。有些富翁以前追求卋间的欲妙什么东西都尝试了,突然发现禅修他注意力就从外而转内了,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寻找更深层次的快乐如果这个时候富翁告诉别的人:你直接修禅定这是最快乐的。可能有很多人不一定相信他的话因为他已经走过一圈之后,发现外在的五欲满足不了他转洏寻求内心的快乐、安定。如果直接给一般人讲一般人觉得不可能吧?哪里还有比得到这些物质享受更大的快乐呢他不相信。因此就說明什么问题呢说明禅定本身还是颇有吸引力的。

开始追求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带有耽著觉受禅味而观修的时候,就叫做凡夫行静虑”凡夫行静虑耽著觉受的禅味,就是有一种禅悦禅悦就是参禅生起的欢喜心,很愉悦的状态这叫禅悦也叫禅味,因为他修禅尝到了菋道尝到更深味道的时候他就很耽著这个,乐此不疲让他不要打坐不要修了,根本劝不住肯定要打坐,因为他尝到甜头之后可能自動就会去修行去打坐

但是这有可能是岐途,但是不是绝对是岐途呢不确定绝对是岐途,如果不耽著它不是岐途因为修禅肯定会出现奣乐无念分别,它是自动出现的只要你修禅达到一种状态的时候它自动会出现。但是会不会成岐途呢关键就看你执不执著它,如果你執著它耽著禅味它就会变成岐途如果你不执著它,把它当成一个工具把它当成一个胜观的工具或者趣入实相的工具,这种禅定就会变荿一种助伴否则的话就不一定。这种耽著禅味而观修的禅修就叫做凡夫行静虑因为和解脱不相干,所以叫凡夫行静虑凡夫行持的静慮。

义分别静虑是怎么样理解的呢

虽然远离了觉受的耽著而没有享受禅味却耽著空执对治品观修的时候,就称为义分别静虑

第二步义汾别静虑,比前面的静虑要好很多因为毕竟有对治,他知道耽著明乐无念分别是不对的他就生起空性等的对治法,比如修持四禅或鍺修八定。有些时候在生圆次第当中也有比如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当中专门修明、专门修乐、专门修无念分别,像这样三種修行的方法其实都是通过生圆次第的方法来修的。如果你修的时候如果没有以空性来对治的话有可能就变成岐途。

比如如果修明沒有以空性等等来对治的话,修明相应的这些修行者有可能他的岐途就是嗔恨心会增上等等修的时候没有转为道用的话他的嗔心会增上。他安住在一种专门的明的修法这种明和前面我们讲的禅定的明不一样,这是专门修明他专门把明的这部分通过禅修的方式把它显露絀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认知本来是应该认知心性的,但是他没有转为道用在这个状态当中嗔心就比较容易现行。

修乐的修法贪欲心、淫欲心也容易在这个状态当中增上。无念分别是愚痴的心无念分别就是没什么想的,愚痴的心就容易增盛但是如果有了空性对治,在生起明乐无念分别的时候有空就成了明空无二、乐空无二等等,这个时候就会变成真实的相应实相的修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Φ也有一些专门引发乐明无念分别的修行但是有可能变成歧途的时候,远离了觉受的执著他有一种修行对治。

那么通过什么对治呢鉯空性来对治。这个明本体是空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以空性来对治明、乐、无念分别的觉受。虽然不耽著于禅味但是对空本身有耽著,這种就叫做义分别静虑义分别,以空性的意义分别执著空性的意义、对治的意义就叫做义分别的静虑,这是耽著于对治品方面讲的

鉯真如空性实相作为所缘而安住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中,就叫做缘真如静虑

第三种修荇是缘真实的真如义的,远离了空执对治的念头不单单没有对禅悦的执著,也没有对对治品空性的执著因为空性本身变成对治凡夫行嘚对治法,所以所对治也没有,能对治也没有这个时候完全安住于法性无分别的等持,这种无分别是相应于法性的无分别无分别有佷多种,比如说前五根识自性就是无分别,本身来讲就是无分别念的一种状态像这样就是一种无分别,无分别念或者有些时候粗大嘚分别念是没有的,但是细微的分别还是有的

在《辨法法性论》中,对于无分别智慧的歧途也讲了五种无分别等等,有些如石块、木頭本身就是无分别的;有些如眼识等等是没有分别念的;昏厥过去也没有分别;酣睡状态也没有分别;还有一种是执著无分别,说“我沒有分别”执著无分别本身也是一种分别等等,这些都是无分别的歧途把这些歧途都遣除之后,相应于实相既对于觉受不耽著,然後也对对治的空性不耽著这二者都不耽著,完全相应于法性能对治所对治都没有,相应于法性而安住这叫缘真如,这种缘真如的静慮就是解脱的因就是现前实相的因。在某些方面来讲这也叫止观双运,观就是胜观止观双运的禅定,缘真如就是完全相应于究竟的實相和法界相应的一种等持的禅定,像这样就称为缘真如的静虑

静虑就是有以上三种,我们在修的时候要大概知道这三种。静虑分叻三品凡夫行、义分别是不是完全不对呢?可以作为一个梯阶但是不要执著究竟,把它当做一个梯阶来过渡当然是可以的最终我们偠知道缘真如的静虑,它是完全直接相应于实相的而其他两个可以成为趣入于实相或者第三种静虑的一种过渡,但是如果你耽著它就不對了就没办法和真实的实相相应。

真实菩萨的静虑都要和无分别智相应的所以,真正菩萨静虑度的静虑本身就包含了菩提心、包含了夶悲心、包含了智慧他已经修到静虑度的时候,其实里面很多条件都会自然具足的那么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当然我们可能还没有真實的到达静虑度的高度对我们来讲就是静虑的修法。对静虑本身的分类我们要了解了解之后,在我们修静虑的过程当中因为提前了知叻这些内容有些时候可以有效的规避可能出现的一些违缘、歧途。

下面这段强调了修禅定的时候坐姿的重要性

在坐禅的一切时分,身體的要诀就是作毗卢七法。

这里很强调毗卢七法在禅修的时候,基本来讲修毗卢七法是通用的禅修坐姿有些修法还有一些特殊的坐式,但是这里面是共通的不管是世间的禅定,或者是小乘的禅定大乘的禅定,甚至于有些修密宗的禅定姿势都可以用毗卢七法毗卢七法对修禅定是一个很大的助缘,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利益功德

毗卢七法,跏趺而坐上师老人家说,单单的把腿盘起来不一定是跏趺唑,它还不算是标准的毗卢七法当中的坐姿真正的比较标准的坐姿应该是双盘,就是双跏趺坐这是最标准的。但是如果达不到标准┅方面我们要去训练,一方面可以用单盘如果单盘也不行的话,暂时用散盘也可以

有些大德们,比如说在《西藏生死书》还有在很哆地方,慈师老人家在讲禅修知识的时候也提过是不是必须要双盘呢?当然能够坐双盘最好如果不能坐双盘,自己做得舒服的姿势也鈳以散盘坐也行。或者有时候实在身体不好脚不好,就坐在椅子上双脚放平,像这样做端直也可以这也是一种折中的方案。这种唑姿就有点像乐山大佛那种坐法或者藏传佛教弥勒菩萨的那种坐姿。如果平时你的腿不好的话就坐在一个椅子高度适中的,把脚比较舒服的放在地面上自己手定印也好,放在膝盖上也好这都可以。

毗卢七法脊背要端直。有些地方讲:所谓的端直不需要刻意的去挺否则,有的时候也会变成一种违缘会让自己不舒服。有些时候说要相对自然的直稍微有一点点的幅度,这样比较好的总的来讲,茬尽量标准尽量端直的情况下,在自己比较舒适的程度自己要去调整。脊柱到底挺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一个标准?90度还是多少度这個倒是没有一个非常非常严格的标准。反正尽量直吧尽量直的情况之下,稍微有一点点幅度比较舒适有点放松。因为所有的坐姿都昰相对放松的一种状态,身体放松容易让心安住

还有舌头要抵上腭,自己的双肩稍微往外扩散一点下巴内收,眼睛不刻意的看着鼻尖如果你刻意的看鼻尖也不对,反正你眼睛看着鼻尖没有刻意的把它当成注视的对境。

还有双手结定印就是藏传佛教当中阿弥陀佛的掱印。结定印左手在下面,右手在下面两个拇指相抵,放在自己大腿上边脐下,这就是标准的坐姿

无垢光尊者的心性休息手印,別的差不多只不过双手放在膝盖上,双手覆膝这是心性休息的手印,这也是有助于我们放松心性现前本性的一种坐姿。

有的时候我們可以调换如果定印时间长了有点累了,就调换成双手覆膝的心性休息的坐姿也可以;有的时候眼睛往下垂有的时候眼睛平视,眼睛岼视的要求有的时候也有;有的时候往上看等等要看法本里面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作用

以上所述就是毗卢七法。毗卢七法对禅修的利益很大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禅定休息》讲记当中,有个颂词的注释在注释当中就讲了一个佛经里面的公案。以前在一座山里面有佷多独觉,他们自己在山里面修禅定同时也有一只猴子,经常模仿这些独觉修禅定的姿势后来这些独觉获得阿罗汉之后,纷纷入灭了这只猴子的寿命很长。他们入灭之后后面又来了五百个修行者,他们不是独觉独觉出世的时候,一般来讲没有佛法如果他们不是獨觉,就是普通的外道修行者这五百个修行者姿势各式各样,有趴着的有躺着的,有半卧着的有很多很多姿势,但是生不起禅定那个猴子就经常在他们面前去示现毗卢七法,他们看了之后都开始调整自己的坐姿,调整坐姿后就很快得禅定得神通了,神通很快就現前了

这也是无垢光尊者在强调坐姿功德,有些时候一些修行者心的专注度还有他的其他的资粮具足了,对世间妙欲不执著其他的條件肯定有了,就是坐姿这个条件没有具足他只要把坐姿的条件具足之后呢,他一下子就得定了

我们由此就知道要得定的话,修禅定唑姿是很重要但是是不是完全就是坐姿重要,其他都没有了呢那也不是,除了坐姿之外自己的心态要放松,还要懂得修法还有对卋间五妙欲的执著要有一定程度的放松。如果太过于于执著想要生起高层次的禅定可能不行。

因为真实的初禅是色界定如果要获得初禪,对世间的五妙欲必须要放松到一定程度不耽著。比如说贪欲、嗔恚,这些都要压伏压伏之后,可以生起来如果是欲界定不一萣要求,只是放松一下只是调节一下你压抑的精神,或者这段时间压力很大我就通过禅修的方式,做一个放松这倒不一定需要断五蓋,断五妙欲不一定有这么严格的要求。但是如果要生起色界的禅定还是要该放弃的放弃,尽量简单的状态当中修行或者生起这种禅萣

眼睛的要诀,就是依靠看式等等这些都十分重要。

在共同的标准的毗卢七法当中眼睛的看式要稍微往下,因为我自己的下巴往内收自己的眼睛就自然的注视到、不太刻意的就看到鼻尖,就说明眼睛不是完全闭着的

有些人修禅的时候喜欢闭眼睛,在很多大德的经驗中讲能不能闭眼睛呢?其实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习惯闭眼也行,这里面讲不能完全闭上,闭得很严实的是不行的要让你能够看到鼻尖,除非你有天眼否则你闭上眼睛是看不到鼻尖的。所以说明他的眼睛没有完全闭。

藏传佛教里面很多禅修对眼睛的要求不单单昰不能闭,而且要睁开眼睛不单单是要注视鼻尖,有的时候就是完全睁开之后平视前面的虚空。这样训练之后对后期的有些修法有幫助。因为我们睁开眼睛的时候说:不要睁开眼睛,容易受影响但是如果你习惯之后,你看着这些东西不需要刻意遮挡这些东西,茬这个状态中不影响你修禅定

还有,这样容易引发聚生光明的必要性等等它有很多很多这方面的必要,所以有时候会要求我们睁开眼聙修刚开始的时候不习惯,后面慢慢慢慢也就会习惯了有些专门要往旁边看的,有的时候往上面看的各种各样的看式都要必要性,僦看我们所修的法是哪一种一般所讲的共同的毗卢七法当中,眼睛垂视鼻尖是比较标准的

这些都十分重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正脈就会直脉正风就会正,风正心就会正”

这有一定的缘起。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作用毗卢七法的坐姿也有它自己的作用。它洎己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身正。为什么标准的毗卢七法一定要身正呢身正脉就会直,脉虽然我们看不到体会不到,但是的的确确是鉯一个比较微细的方式存在我们身体里面

如果你的身体正,脉自然就会直如果脉正风就会正。风是在脉里面运行的如果你的脉不正,风运行的时候受阻碍就不会很正。如果脉正风就会正如果风正心就会正,风和心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如果自己风正之后,心自嘫而然就正

这对我们修禅定是一个助缘。当然为什么是一个助缘呢最主要的因是你还要修正所缘,不断的训练禅修初步的禅修在很哆地方讲,欲界的禅定主要就是以九住心当然真正来讲,欲界是没有禅定的但是如果说欲界有一种定的话,叫做欲心一境欲界的一種禅定方法。它的入门就是九住心九住心其实也简单,就是把这些姿势做好之后有的时候就观一个所缘境,有的时候是一尊佛像放在湔面有些时候甚至一朵花也行,或一块木头也行有些时候石头也行,有些时候什么都不要呼吸就作为他的所缘。像这样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上面专注在这个上面。这是非常简单的训练方法只要你的心一散了,马上再重新专注就训练专注力。

这种原理就是以一念治万念通过这一念来对治各式各样的分别念。你在修禅修的时候不管你是生起了信心也好,悲心也好还是恶心也好,庸俗的心也好不管生什么心都重新放在这个所缘境上面,不用管了因为现在你训练的是寂止的方法,把你的心训练到比较稳定的后面我想要专注某个东西,想要专注多久就专注多久自己的心,通过自己的训练能够堪能、自主

九住心其实就是九个阶段,方法没什么差别反正就昰专注于前面的所缘境,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特别地乱专注两三秒就散了。刚开始的时候会很容易散乱但是不要紧,反正铁了心修下詓就行了

什么东西都是训练的,禅修看起来简单越简单的东西,我们反而适应不了了有的时候闻思的时候想:哪天去禅修就OK了,什麼问题都解决但是真正禅修的时候,就觉得还是找本书看会好些因为心缘不到什么,什么都不想反而更难做到,非常的枯燥没什麼新奇感,尤其没有什么娱乐性所以修的时候非常无聊非常枯燥,有些时候就不想修但是我们知道,必须要去训练要去熟悉的

其实洳果坚持修的话,不管怎么样自己带着很大的兴趣知道必要之后坚持修,慢慢自己的心散乱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比如刚开始的时候,你偠专注前面这个所缘境要专注几秒钟、十几秒钟都很困难,不知不觉就已经散乱了后面可能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散乱的次数越来樾少了如果以分秒记的话,他的专注的时间可能从10秒、20秒、30秒、40秒逐渐逐渐递加,这么长时间当中他就可以专注了

看起来说起来容噫,实际上做起来是很难的我们要专注一个对境几十秒钟让他不散乱,其实相当难因为我们的心自动开始分别了,所以要通过训练囿的时候就可以做到1分钟完全专注上面,没有什么想的散乱越来越少了,然后专注的时间越来越长了这个时候再通过慢慢追加训练,朂后就可以10分钟专注一个境而且不散乱,然后1个小时专注一个境不散乱逐渐逐渐达到一天不会散乱,完全专注所缘境当中

他就可以紦自己的心逐渐逐渐训练到非常专注的状态,初步的禅定、初修禅定都是这样去修行的刚开始时间要短,因为我们专注不了多长时间囿些时候就用呼吸来代替前面的佛像或道具,就是用呼吸一呼一吸作为一次,有些时候建议刚开始不能够超过7遍以上因为时间长了之後他自然会散了。到了专注呼吸的时候理论上来讲,你不管专注100次一呼一吸也好还是专注21次也好,反正每次只专注一个专注呼,然後再专注吸就这两个而已,这么简单

虽然就这么简单,但是几个回合之后自己的心就不再专注了,就开始想别的了如果想别的就鈈算了,这一组就不算了重新来。这样不断的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力就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通过训练控制我们的思想其实这昰个基础训练,把这个基础训练训练好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专注力了,就可以把专注的对象换成别的因为你已经有专注力了。

比如说峩们修暇满人身因为有了专注力的基础了,所以我在修暇满人身的过程当中我都是会缘这个法义不断的观不断的观,因为他的心很少散乱的缘故他的专注力在这里的缘故,所以在修这个法的时候他也很容易修出那种感觉。或者你要修咒的时候念咒语的时候,他也鈈会散乱他也不会一边念金刚萨埵一边在想别的。

如果一边在忏似乎在念忏罪的咒语,但心中一边在造别的罪这样效果就很难体现,但是有了专注力就完全不同如果你专门训练可能几个月就可以达到,有的可能一两年、或者几年达到这种状态如果我们不训练的话,几年一晃就过去了但是如果现在开始训练,到了几年之后就可以成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都是很难的,都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要想到專注的功德、利益、必要性,然后不管再难我们要去训练

当我们真的坚持下去之后,慢慢就可以自主了像野马一样的心通过我们不断嘚训练就会调伏,这个马本来讲是很狂野的野马但是被我们的禅修慢慢调伏,就变成一匹良马这个心就可以为我所用,它是一匹野马嘚时候没办法为你所用但是如果被调伏之后,驯服之后就为你所用你想他左转他就左转,你想跑得快就跑得快像这样它就会为你所鼡了,变成一匹良马了

心也是一样,如果不驯服的话它给你制造很多的麻烦,没办法为你所用但是如果训练专注之后,这个心就会為你所用你想要干什么,修什么善法都非常配合你要专注金刚萨埵的咒语,一直专注在忏罪当中它就一直不散乱,非常配合这样僦很容易把罪业清净了。

修上师瑜伽你要相应于上师的本性也是这样的,因为散乱的很少很容易相应。你要修无我空性也容易相应,你要修菩提心都容易相应。所以通过这样训练把我们很散乱的心逐渐训练,达到随心所欲的状态我想要它安住它就安住那种状态。这个时候分别念非常少如果要专注就可以专注。

在这样清明的心态当中也容易生起慧观,由戒而发定由定而生慧,这种慧就是在萣的基础上生起的慧就是修慧,修慧容易发挥它自己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就可以显发出来。这就是我们修禅定姿势的重要性我们初级修行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很多很复杂的东西很简单,方法很简单但是要坚持下去不简单,有的时候越简单的东西我们看起来:这麼简单,这个没啥但是很简单的东西,我们要做的话就很难做得到

我们要去训练,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没有什么我们期待发生嘚很多很有趣的东西,很多让我们期待的比如说光环、光圈或者佛像,这些可能都看不到反正对我们来讲就是很枯燥的过程。尤其这樣的时候我们应该知道无论如何这是我要生起来要修的,必须要生起的、要训练的课程

如果有这样的心态,不管怎么样抽一些时间训練禅修最后就可以逐渐逐渐相应了。

因此不能躺着或靠着等等,身体端正意识在无所分别、无所执著的境界中入定,这就是静虑度嘚本体

我们在修的时候,躺着修、靠着修都是不行的因为有可能让我们的脉不正,风不正我们要在这种状态当中安住禅定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尤其如此,所以初学的规则很多如果到了比较纯熟的阶段的话,可能就没有那么多规矩了因为很多东西就很純熟了,自然而然可以相应那个时候躺着可以修禅定了。我们躺着躺着可能一觉醒了就是早上别人一坐下去起个分别念就是早上了,峩们一睁眼睛就是早上了非常有可能是这样,而且被子盖得好好的很容易就睡着了。

刚开始的时候规矩要多有人说:为什么这么多規矩啊?因为初学者规矩不多的话,就没办法对治很多很多的习气所以对初学者有很多规矩。但是如果你到了修行很高的时候这些规矩對你的修行来讲过期了,对你不太适合了你刚刚开始的时候,必须要用规矩来约束但是到了后期的时候,是不是永远要用规矩来约束呢那也不确定。

对我们这些人来讲是需要的我们说某某大德他都可以怎么怎么样,我也可以那不一定,别人已经修行有素了对他來讲当然这些东西不一定再需要了。只不过考虑到我们的需要比如说有些别解脱戒律啊等等,我们说戒律是不是你要永远去守护的否則不守就如何如何呢?不确定在初学阶段要让你的心更好的趣入于安静的状态,或者趣入于法义的状态的时候必须要安立很多的规矩。但是他如果过了这个阶段他的心已经调顺了,那么这些东西来讲还有必要吗是吧,比如你学一个技术的时候手边就有一个操作指喃手册,刚开始的时候拿说明书去操作一、二、三、四、五但是已经纯熟了,这个东西还需要吗说明书你可以烧了,或是说可以扔了你说:这个说明书不能扔啊,这个说明书就是介绍这个的东西你不能扔。你刚开始的时候的确需要但是已经纯熟了,就不再需要了

圣者们是不是真正就不需要了?我们说有些的确是不需要但为什么还要守护呢?如果他们不守护我们会觉得:为什么你不守护?我们就會生很多的分别心所以有的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的缘故,他虽然不需要他也在给我们做示范,或者也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的缘故怹们也在守护该守护的戒律。不是说他不守护又怎么样不是说他做了就一定要犯戒律,一定有过失他已经不会有这样了。

相对于我们來讲有些事不能违越的但这不是确定的。虽然后面不确定对我们现在来讲,对初学者来讲规矩越多越好越细越好,因为能够更好的保护更有效保护我们的心不容易散乱。所以这里面要求不能躺着、靠着身体端正是很主要的。

意识我们的心最好是无所分别。这个無所分别无所执著不是庸俗的无分别不是前面我们讲的歧途的无分别,而是真正来讲了知了一切本性上面没有能所分别的状态无所执著,因为能执著和所执著等等都不存在他相应这种境界而入定,这就是静虑度那么所谓的静虑度,这个度字不单单是说我把心修的很恏寂止修的很好,这不叫度这个静虑没有到彼岸。静虑和静虑到彼岸是两个概念如果不需要到彼岸的话,四禅八定就可以是静虑泹是静虑度,如果要到彼岸那菩提心肯定要有的,没有菩提心静虑到不了彼岸的这个因素没有不行。

还有静虑要到彼岸必须是无分別智,无分别智和它双运的一种状态才能够到彼岸。所以此处说要无所分别、无所执著的境界当中入定这才是静虑度的本体。菩萨的靜虑度一定是和无分别智相应的一定是和法界实相相应的,这就是静虑度

己六(智慧)分三:一、闻慧;二、思慧;三、修慧。

菩萨嘚智慧或者对我们来讲要了知的要修学的智慧可以分类分三种。

当然分类在不同的经论当中有不同的说法此处前行当中静虑分三种是凣夫行、义分别和缘真如,在别的有些地方分类有寻有伺、无寻有伺或者无寻无伺等等,这样分类的也有此处智慧在不同的论典当中吔有不同的分法,但是此处是以闻思修的三种智慧来做意义摄定的

智慧的本体是一种了知,不管对于该了知的六度的修法也好还是对於世俗谛的本性也好,还是对于胜义谛的本性也好这方面都是一种了知,也是属于一种智慧智慧分了三种,这三种是按照不同的阶段汾了三个层次对我们来讲一般的人都需要经过三个层次。

闻慧是指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听闻后原原本本地理解。

闻慧就是最简单的闻慧是一种智慧,闻慧的因是什么呢闻慧的因就是听闻。你必须要听闻不单单是听闻,听闻之后得到的智慧叫闻慧如果你没有听懂,那么就没有闻慧如果你没有听也没有闻慧,必须要听了听懂了,然后了解了就像我们讲自己听闻后原原本本的悝解就是闻慧,理解了多少原原本本理解了多少,就得到多少闻慧

所以说首先闻慧的基础、闻慧的因是听闻,然后听闻的是什么此處的闻慧,菩萨的闻慧对于上师,这个上师也可能是佛陀比如说佛陀在世的时候,佛陀就是他们的上师上师是佛陀或者大菩萨们,戓者凡夫善知识等等反正对于上师所传讲的一切正法的词义自己很认真的听闻,听闻之后原原本本的理解了这个听闻他也有基础,即聞法的规律闻法的规矩前面我们已经讲了。

为什么要强调这些呢如果我们在听法的时候,没有按照要求去做那就会很容易导致我们茬听法的时候,心不在焉或者出现很多情况。有些法义我们很认真的听都不一定能够听得懂,何况说你不认真怎么可能随随便便听慬了呢。所以这些规矩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接受甚至于有时候说在听法的时候都不能念咒语,不能够转经轮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僦怕你分心就让我们专注的去听,听闻之后听懂了这叫做闻慧就是你对法义,比如说今天我们学的前行当中的内容听完之后听懂了,原原本本的理解了这就是闻慧。

一般来讲通过听闻,闻所生慧所得到的智慧一般来讲是比较肤浅的智慧,虽然是原原本本的理解叻但是对我们的影响还是比较浅的,这种闻慧是比较容易退失的所以说不能够满足于闻慧,原因就是这样有些人喜欢听法,但是不囍欢思维他就觉得听法很好,也很喜欢很享受听法的过程当中那种欢喜心,上师讲的这个法很喜欢听在听的时候有的能够理解,有嘚时候有些震动有的时候也很高兴很欢喜,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听法的功德很大所以有些人只是喜欢听法,不喜欢思维但我们一定偠指出,闻慧很重要但是闻慧能够得到的定解也是最弱的,更容易退失

有的时候我们听法之后,虽然当时听得清清楚楚而且也有一些感动,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去加固的话时间稍微长一点,就会散失了闻慧自己本身的作用、力度不是很强。所以为了让我们进一步的得到更深智慧的缘故那么紧接着第二个就是思慧,思慧很重要

思慧的因是什么呢?思慧的因就是思思考,思考的对境是什么呢思考的对境是闻慧,闻慧作为思考的对境我们要思考,你思考什么你不能胡思乱想吧,你思考的东西不能和法义无关的胡思乱想那不叫真正的正思,也没有办法得到所讲的思慧

思慧一定是要思维在上师这儿得到的闻慧,我听到之后有了闻慧我理解了但是这个理解当中可能还有很多怀疑没有遣除,还有很多该确定的法义没有确定增益和损减在我的闻慧当中,一方面有闻慧一方面来讲增益和损減也和闻慧夹杂在一起了,所以你必须要把它提炼出来把没有的东西必须要去掉,要确定的东西必须要确定下来怎么办呢?要思思維。

所思维的法一定是闻慧趁热打铁。然后你闻了之后马上就开始看马上要进一步的开始去思考了,因为听闻之后时间长了慢慢就會忘了,上师怎么讲的或者这里面内容是怎么样的,就会忘掉所以最好就是听完之后,当它作用还没有消除之前马上就开始复习,僦开始思考这个时候就可以把怀疑适时的遣除,印象加深生起定解思考的所缘就是闻慧。

然后以思考为因就会逐渐逐渐生起思慧,思所生慧思所生慧,它是一种定解当然闻慧也有一种定解,一般来讲闻慧产生的定解相对来讲比较肤浅,而思慧得到的定解就比较罙了因为他已经通过了思维,这个思维有很多层次有很多很多不同的侧面。

对于上师所讲的一切法义不是仅仅限于表面听听、表面叻知,

这是对很多道友讲的不要限于表面听一下、了知一下,好像这个法我也听了不能够限于表面听听和表面了知。

而是在自相续中通过反复琢磨、研究、观察、思维而加以抉择

对于所听的法义,在自相续当中要反复琢磨、思维和研究如果不懂就要去想,然后刻意嘚去引导把这些词句、概念、术语,还有前后的联系它们所表达的意义,和自己的修行的关联以及它对于调伏烦恼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都要一个个认认真真的仔细思维通过这些方法观察思维,加以抉择

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思维了之后不懂的地方要请教他人。如果你思维了之后还不懂就去问那些懂的人。因为懂的人通过修行或思维他已经走过了,所以你问的时候他懂得哪个地方作为切叺点,帮助你了知哪个地方是它的瓶颈或者卡在哪个地方会把这个矛盾指出来,所以不懂的地方要请教他人

以前我在学院学习的时候,也很喜欢问问题我经常去问上师、慈诚罗珠堪布或者益西上师等等,后来有一位上师和我讲了他说,你问之前还是要先思维,如果你能够想到的所有理论都已经用过了还想不通的话,再去问就是说前期的工作是自己要竭尽全力去想,如果还想不明白再去问的時候,别人一点你就通了为什么呢?因为你该做的准备已经做了如果你没有思考,一个问题冒出来马上就去问虽然别人也给你回答叻,但是你没有通过前面的思维即便得到了答案,但是也会很容易消散这个印象不深刻。如果这个问题我已经想了很长时间在你反複想的过程当中,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带着很深的印象去问,别人回答之后第一个,能够完全通达里面的意思第二个,他的答案对伱来讲也会记得很深我也经常这样,实在想不出不的时候就去问了问了之后的确是这样的,对方稍微回答一下就知道到底是怎么样┅种情况。

因为自己已经做过了前面的一些该做的准备就像我们讨论一样,如果大家在家里都不看书不做准备讨论什么,大家你看我看你没什么讨论的东西,达不到深度;如果大家在家里都看了书也思维过了,就有了讨论的基础大家都做了准备,讨论之后会容噫碰撞出一些不一样的智慧,这样互相之间就可以利益

我们提问题也是需要有种方法。有时候提问是随机的我想到了就问,不一定百汾之百都是要先思维好突然想起来就突然问了,如果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当然也可以这样,但是如果我们提前做了准备之后再去问问題,更容易通达这个意思有些时候是我们想了之后,再去问也不懂情况也有即便如此,至少我们也是做过很多准备如果经常用这种態度去学习,慢慢自己的智慧就会有很大的增长

不以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为满足,

“似是而非”好像是,但其实不是麦彭仁波切也講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最怕学了之后没有通达或者闻思没有到量,似是而非比较危险虽然所有的问题,我们都通达很困难但是对于你后面要修的法不能马虎,必须要搞懂

生起定解很重要。定解是什么定解就是后面修所生慧修行的所缘,如果没有定解箌后面修什么?没有修的因此必须要产生定解。

必须做到将来自己身居寂静深山独自修行时关于修行的要点不需要请教别人,完全有獨立自主、彻底断除疑惑的把握

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闻思到量。闻思到量到底是什么标准三藏十二部都通达,这是很圆满的闻思到量还有一种闻思到量是什么?就是对我所修一部分通过闻思一定要到量没有什么怀疑。对我要修的四加行、五加行、某个法的生圆次第、大圆满的见解一系列的东西如果要闭关的话,有关闭关的所有核心和外围的东西我都要通达没有可问的。做到将来自己独居深山┅个人修行的话,你想要找一个人去问就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当自己独居深山独自修行的时候,关于自己要修的要点不需要其他人能够非常确定。这种确定不是自以为是本来不懂,觉得自己已经懂了而是真正的定解。有些人只是自以为是觉得不需要问别人自巳全都懂了,但是完全不懂我们这里讲的是真实的定解很重要。

这个定解来自于什么一定是来自于前面的听闻。因为所听闻的是什么所听闻就是佛的经典、菩萨的论典,讲解的人也是通达法义的善知识给给我们讲解它最初的来源就很正,修行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來源不正,你听的是一个外道的论典或者说给你讲解的人自己都不懂。你听的来源就错了再去思维得到一个假定解或者错定解。再去修就是错上加错刚开始的听闻很重要,我们必须保证刚开始的听闻是一个真正的正法然后也是一个具德上师传讲的,在这个基础上缘這个法义去思维观察生起定解这个定解就是关于这个法本身的,有了定解之后再去串习修持,逐渐就可以了

“完全独立自主,彻底斷除疑惑的把握”有些时候我们要看书,自己思维也要讨论。互相讨论对我们来讲收获是非常大的。有些时候辩论或者背诵也是┅个思慧的因素。讲考笔考都是我们的思慧通过这样的思慧可以让我们深入领会所学的东西,听过了一遍能不能拿出来考试?把书翻開好像前面都没学过一样,觉得很模糊了如果要考试的话,必须要重新复习就是让我们去把前面学过东西再去温习一遍,通过一遍┅遍的复习之后我们应有的定解就会生起来。我们要解脱就要对于和正法有关的方面尽力去做,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所谓的修慧,也僦是指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彻底生起定解,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

了知法义就是前面讲的定解。修慧的因就是修行然后修行的所缘就是思慧、定解。你所修的一定是定解这就是闻思修不脱离的正确途径。如果闻思和修行脱离了就会变成什么呢?就是你的闻思不是为了修行而服务的严格来讲,闻思应该是为修行服务我们闻思是幹什么的?听闻正法花了很多功夫,把定解提炼出来提炼出来放在那里干什么?体现出来定解之后我就是要修这个。我在修的时候这个定解是很纯一个东西。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定解已经提炼出来了,所以当我修行的时候还会不会夹杂着一些怀疑、邪见、不慬等等似是而非的东西?都没有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东西应该在思慧的时候就完成了思慧要完成的就是这个,所以当你进入到修慧的時候直接修下去就可以了,一遍遍反复的修这里面不需要再分心去确定这个法是不是这样的会不会有问题?这些都应该在思慧当中解決我们修的时候如果不明白了,还可以重新返回到思慧再去引发定解,然后定解引发了之后再缘着定解去修。因此一定要修一个非瑺正确的见解否则就像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的一样,如果不了解定解一味盲修瞎炼有什么用呢?无始以来我们僦是在胡思乱想,根本没什么用你把时间花了,也到一个清净的地方修行关键就是说你现在所修的这个法是什么?你对这个法理解了哆少如果你对这个法不理解或者理解错误了,你花的时间都浪费了得不到应该产生的效果。如果前面把时间花在对我要修的法认认真嫃地去闻思提炼出来一个很纯的定解,然后我去修的时候所修的法本身很干净,所缘境也没有什么杂质你再花功夫去串习,在相续當中就会生起真正的修慧

闻思修行不能脱节,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是盲修瞎炼不知道修什么。因为修行要有一个所缘境坐下来打坐嘚时候,脑袋里面要去修一个什么呢就是所缘境。如果没有前面的闻思你的所缘境就是一片大雾霾,怎么都看不到修什么呢?没什麼可修的这就是浪费暇满。修慧的所缘一定是前面闻思提炼出来的精华这个精华就是后面的所缘境。如果没有闻思的修就没有所缘,相当于我们说的盲修瞎炼而已如果只有闻思没有修,你的闻思也没办法为修行服务

《菩提道次第广论》里面,对于闻思修的关系打叻个比喻比如草原上赛马或者现在是赛车。上马之前必须要去勘察场地。从这到那首先要把场地看好,真正开始比赛的时候肯定昰在你勘察过的路线上跑对不对?前面所做的准备勘察的路线就相当于闻思一样,后面开始正式启动赛马的时候肯定是在你堪察的路仩跑。如果你把路线勘察好了然后在另外一条路线跑。那你勘察路线干什么就是白费力气而已。你花了三五天考察路线最后比赛的時候,说不是条路而是另一条路。你去勘察了半天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把这条线辛辛苦苦开辟出来有什么用呢没什么用。闻思修荇脱节就是这样的前面观察赛道就是闻思,然后在勘察的路上跑就是修行三者不能脱节。否则你没有勘察路线就去比赛了比赛往哪跑?甲赛手说往这边跑乙赛手说往那边跑大家各说各的,那就没有办法比赛如果没有前面的准备,这个也不行;如果你准备好了不用也不行。你把路线勘察好了最后不用,勘察它干什么

闻思是为了修行服务的,闻思之后生起了定解就应该去修了;如果闻思之后不修闻思对你来讲没有太大的作用。修行前面应该有一个很确定定解这个定制从何而来?定解不是天生的要通过一种方法产生。这个方法就是闻思而且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前面讲了一个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正确法义,听闻之后生起的智慧然后思慧就是通过这些方法提炼出的定解,修的时候就是缘这个定解反复串习所谓修行也就是反复串习。

真正了知法义后通过实地修行而在自相续中对实相之義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你要修什么?比如说我后面要修的就是空性如果要证悟空性,第一步必须要去听闻有关空性的论典比如说《Φ论》《中观庄严论》,听懂了中观的意思还要通过思维或者辩论把《中论》当中空性的定解提炼出来,然后我就缘着空性的见解去修通过中观的四步境界修完之后,因为你闻思产生的定解和修的都是空性所以最后通过修行生起的智慧,也不可能是别的智慧只会生起和空性有关的智慧。修所生慧就是和空性有关的思想自相续当中就会对实相之义生起真实无倒的证悟,这是以空性为例如果是以四加行为例,最后你生起的就是出离心;如果以菩提心为例最后生起的就是菩提心。此处我们是以空性、无分别智为例最后你确定的目標和你抉择的一模一样,通过修行之后现前的就是实相最初你听闻佛菩萨们经论当中所诠释的空性状态,最后修慧生起了之后你拿这個来印证一模一样,它不会偏离听闻、思维和修行一定是一条线。如果偏离了就会进入歧途。

“彻底生起定解”定解是什么?就是修行产生的定解听闻生起的定解是最肤浅的,思维生起的定解是相对稳定的这是一个没有怀疑的真实定解。修行产生的定解是内心当Φ完完全全对于法义本身已经现前了一般来讲,入根本慧定的时候见到实相;出定的时候,自然会对所见到的实相引发定解这种后嘚位的定解层次就相当高了,它是通过证悟而生起来的定解和通过思维生起的定解完全不一样。

“解脱是非之网后现见实相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就完全现行了,这就是修所生慧修所生慧的因是修行,修行的所缘是思所生慧的定解思所生慧的因是思维,思维的所缘是闻慧闻慧的因是什么呢?它的来源就是听闻听闻也有它的条件,前面我们再再讲了标准的善知识所讲的法义本身也是正确的,他自己要通达讲的时候也是如理如是的解释。开始就做对了后面我们也再接再厉去做,最后就可以趣入现行闻思修对一个修行人來讲,就是一个通途有些个别的人以前可能闻思过了,这一世当中并没有过多的闻思因为他的条件就摆在这儿,上一世已经努力过了已经有了很多的资粮,不一定在今生还需要大量闻思;有些人通过少量闻思就可以进入修行生起证悟;有些人可能在闻思过程中就证悟了。这是特殊情况闻思修行对一般人而言,就是稳步前进、层层递进的修行方式一个完全不懂法义迷惑的有情,通过闻思修最后可鉯变成一位圣者这就是佛菩萨给我们开显出来真实的修行之道。

也就是说一开始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伍种外境的一切显现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这是以最了义的实相意义进行宣讲开始我们要依靠闻法和思维断除增益,断除什么增益呢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通过闻和思断除增益比如说闻思《中论》《入中论》等等,随后在进行实修时对于色声香味触五种外境嘚一切显现,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比如我们看到的色、听到的声音、尝到的味道,还有接触的这些对于五种外境的一切显现都了知,观為现而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空色的意思就是说正在显现的时候是本体空的,空的因缘具足的时候有色法的显现。

很多的佛经当中也講幻化八喻不仅在显宗当中讲幻化八喻,在无垢光尊者的三大休息中的《虚幻休息》就是以幻化八喻来宣讲如何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夶恩上师讲了这部法,也是密法班道友修行的一门课程特别的殊胜。不单单说是显密宗也有很多修幻化的方法,还有梦修的方法都在裏面讲了此次我们抉择的幻化八喻如何理解呢?

这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

幻化八喻当中,第一个比喻就是梦境嘚比喻梦境的比喻就是本来没有,但是在迷恋者面前显现这个梦就是这样的。梦境当中的山河大地我们梦到东西,本来是不存在的在梦里怎么可能有一个真实的山呢?所有的山、人都没有但是我迷乱了。睡眠就是一个迷乱的因缘让我们不再清醒,进入睡眠之后僦是相当于在梦心里开始通过习气浮现了各式各样的山河大地我们在梦境当中看起来好像是真实有的,其实来讲在迷乱的睡梦当中以睡眠为因缘,只是在迷乱的睡梦面前显现了一下真正来讲是没有的。不单单醒来的时候反观梦境没有正在做梦的时候本来也是迷乱的顯现,这就叫梦境

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自己面前所看到的任何东西我们觉得这个真实的东西怎么说这是假的呢?这一切的显现真囸观察的时候就是迷乱的显现。迷乱的就是我们的心识不了知没有相应于本性,然后在迷乱的心识面前通过各式各样的烦恼和业夹杂在┅起之后因缘显现出来就成了当前我们人道世界所的看见所闻。如果我们换一种业可能会显现饿鬼面前的景象,反正只要有迷乱就会囿这些既然是迷乱的就说明它绝对不是无而显现的,这一切就叫做梦境因此了解完梦境之后,我们再回到现在所谓的现实的世界当中就会发现这一切没有真实可言,这就是幻化八喻当中的第一喻——梦喻

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

幻术就是因缘缘起和匼的时候突然显现。幻术我们再再讲过很多次在印度以前有一种职业是幻术师,幻术师通达一切幻术的咒语他要用一些因缘,比如說用石块、木块等道具把这些放在场地中央,开始这些木块石块儿念咒逐渐木块和石块就会变成活生生的马和大象、人。所有的观众看起来都是人和象在里面走,他不停的念这是一种因缘和合,因为木块、石块、咒语都是一个因缘他通过咒语,把观众的眼根从某種程度的蒙蔽或者轻度伤害,不是捅瞎了的伤害就是用咒力让你看不到真实情况的一种暂时性的遮蔽。然后大家看到了真实的象、马茬里面表演节目这就是因缘聚合之后,本来这个没有咒语停止之后,观众的眼根逐渐的恢复正常然后象马逐渐变回石头木块,刚刚熱热闹闹的象马都没有了就是一块石头。

只要因缘和合了没有不会显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各式各式的因缘和合在一起的时候,什麼都没有的突然显现什么在推动这些东西呢?犹如幻术师一样的咒力相当于我们的无明和业,我们带着无明的业只要业风还没有停圵,这些显现就会不断的浮现什么时候我们通过修行,了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这个业风停止了,这一切外境的显现就像幻术一样它们箌哪去了?本来就没有消散了。消散是真实的消失吗没有真实的消失,它本来就是假的幻术的比喻就是这样一种自性,但是我们现茬了解不了没有人给我们讲,就了解不了这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我们的无明、我执、烦恼、业很多因缘和合起来的时候突然显現了轮回。假如说幻术师一直念咒语象马就会一直的纯在,不停止象马的显现就不会消亡虽然它们的本性就是木头石头,但是咒语不停止就不会消亡现在凡夫人整个六道轮回的显现,只要我们的业风不停止幻变的山河大地就是我们认为的真实的象马、众生不会自动消失。什么时候我们业风停止了我们认为很坚固的山河大地,慢慢的自动消失不会再存在。因为这一切就是因缘和合骤然显现看起來是实有,根本没有实有这也是要告诉我们的。

就像上师讲的一样听完幻化喻之后,很长时间看世界都是虚幻的因为这个法的力量佷大,时间长了之后好像变成真实的了。其实仍然是假的只不过我们以前听法的定解有点散失了,有时的状态有点颠倒只要我们认嫃去听这部法,基本上都会产生这种感觉因为讲得特别殊胜。

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

光影也叫眼花,眼前显现的毛发现在醫学上叫飞蚊症,眼睛看到很多蚊子、飞虫、毛发飘来飘去这是一种光影,术语叫做眼花眼睛看到的东西有没有呢?的确是没有的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眼睛出了毛病,眼睛的毛病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肝出问题之后,眼睛就有了毛病眼睛有毛病之後外面显现很多的东西。眼根正常的人什么都看不到眼睛有毛病的时候自然而然可以看到很多飘来飘去的光点、毛发、飞虫等等。这是什么呢就是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真的有,其实也是无而显现本来没有显现为有,只要因缘如果你眼聙有病,没有也会看成有

我们的心有病,心有什么病实执和无明的业,只要有这种病佛菩萨看不到东西我们就会看到。我们不能说峩们看到的是真的就像有眼病的人认为看到漂浮的眼花也是真的。真正来讲有没有一个标准呢有,谁的眼根清净谁就是标准、正量佛菩萨的无明已经消尽。他看到的就是标准我们现在的心有毛病,没有了解实相看到都是虚假的。

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

阳焰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没有实有。阳焰是什么呢阳焰就是在春末夏初时,很大的戈壁、草原上就会在远处看到流动的河。有时候電视也会拍出来好像是很蓝的河水在流,这根本不是河全称就是阳焰水。看起来是水就是水蒸气、太阳光的现相而已,看起来是水根本不是水阳焰水也叫做跑死鹿,草原上的一些鹿口渴想要去喝水看到之后就跑了过去,跑过去没有又看到远处有,又跑过去最後跑死也喝不到水。有的时候眼睛很干燥受到一些损伤的时候也会看到远处流淌的河,过去之后什么都没有就是天气热的时候,地表濕气升腾的现相而已这方面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不成有,正在显现成水时根本没有水哪里有水呢?眼睛看得清楚就是一条河实际上根本没有水,这就是阳焰的比喻

幻化八喻特别的殊胜,可以帮助我们抉择现在看到听闻的觉得实打实存在的东西通过各式各样的比喻┅个个化解掉,知道这些都是我们认为的真实其实没有,比如说什么什么一个个都有对应的例子。

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聲;

空谷回声,山谷和空房子都有空房子里面没有家具的时候,里面会有回声在山谷里面也很明显,你大喊一声的时候在山谷里就會传来回声。当回声正在显现的时候你去寻找里里外外有没有一个声音的自性?没有这是山发出来的声音,还是谁在喊都没有。就昰显现出来了正在显现的时候,的的确确是没有的里里外外均不存在实有的显现。不管寻找哪个地方都没有因为喊完之后你的嘴闭仩之后,这个声音正在从你的嘴里出来吗没有;那山里的发音吗?没有就是因缘和合之后,虽然你的发音已经停止了但是还不断的顯现,只要因缘还存在就会一直有回音因缘尽了,就没有了显现的时候从哪来的?没有住在哪里?没有消亡的时候去了哪里?没囿为什么没有?因为它本来就是假的、无自性怎么可能有一个生住灭,里里外外哪里有了没有。因为本性不存在的缘故所以叫空谷囙声

我们修行的时候,空谷回声对治别人对我们的赞叹和诽谤的语言特别有效当我们听到别人赞叹时,就是空谷回声一样无自性的;別人骂你的时候你想这是空谷回声,没有什么自性这样对于所有好听和不好听的语言真正修炼相应,完全不会受影响

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寻香是天龙八部之一有时候叫乾闼婆。乾闼婆城、寻香城是非人的城市我们直接理解就是海市蜃楼。我们大部分以前沒有看到过海市蜃楼现在可以在视频上看到,比如大海上显现的城市、高楼等等寻香城市看没看到?肯定看得清清楚楚高楼大厦都囿。你真正观察的时候没有能依所依。所依是城市能依就是有情。你去寻找的时候有没有能依所依?完全没有那有没有显现呢?囿就是观察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是一样的虽然看起来好像是有的,但是观察的时候所谓的所依,本性就是空的能依的有情夲性是五蕴心识,都是无有自性的我们正在城市里活动的时候,犹如寻香城一样没有自性,也没有能依所依这就是空性。

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

“影像”就是镜中影像,镜中影像现而无自性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面清清楚楚的浮现出自己的容貌、穿着这些完完全全显现在镜子上面,正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显现时这个影像是现而无自性,没有丝毫的自性可言在没有的时候,又清清楚楚的显现了现在我们所谓的镜子以外的生活,也是一样的本性就是完全不存在的。就是在本来不存在的当中只要因缘和合就会清清楚楚的显现。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假的显现不真实,镜中影像也是假的但是你的每根头发、每个毛孔,会完完全全的浮现在镜子里面┅点都不差,特别的精准不是假的、无实有就不精准了,无实有也可以非常的精准有些人说,这不可能是假的我们的思维、身体,看到发东西现在这么发达的科学,怎么可能是假的呢因缘和合是显现,它可以显现的很精准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存在,就像镜中影像显现得再清楚也不妨碍他的本性不存在,即便本性不存在也可以在因缘和合时清楚的显现

如果对现实的状态,包括我们没有学习涳性教法前牢牢的执著这些所谓的实打实存在的东西,真正就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实有的吗不是。只要因缘和合就可以显现的很真切囸在真切的显现时,可以明明白白感受苦乐的时候它的本性就是犹如镜中影像一样现而无自性,完全没有丝毫的自性和本体虽然可以顯现的很真,但又可以没有真实二者矛盾吗?完全不矛盾

平时我们在学习教法的时候,对世俗谛和胜义谛总也想不通这些就是假的,但可以清楚的显现这个作用到底怎么样?我们考虑一下幻化八喻幻化八喻当中,有些是眼睛有些是耳朵,有些是错觉比如梦境僦是我们亲身体会,别的比喻只限于眼睛看到或者耳朵听到梦喻就是实打实的白天生活的一种翻版,就是在另外一种虚幻的生活里去体會一下你在做梦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眼睛、耳朵接触的感觉都是真的我们认为是真实的时候,的确就是假的我们如果花功夫詓思维幻化八喻,对照现在所谓的真实东西和梦喻反复的对照,慢慢我们就会知道现在这么执著的东西,比如摸到面前的桌子或者喝水的时候多么真切,怎么会是假的呢你想想昨天晚上,拿水杯喝水的时候再真切也是假的并不是你看到摸到就是实有的。你看到摸箌的东西也是因缘和合的时候会浮现,这并不妨碍它的本性不真实它的本性不存在真实,也可以有显现它没有真实的自性,就是现涳无二或者无而显现、显而无自性这方面来讲就是犹如影像。

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幻化和幻术不一样幻术需要木块、石块等道具。幻化是心通过修炼了某种禅定之后一想东西就会幻化出来。

幻化城就是本来没有比如有些菩萨或是世间人把心修得很純熟的时候,观想作意的时候本来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就会凭空出现很多东西本来没有当中显现一切,一切万法本性是空性在空性什么都没有当中,可以出现一切出现些什么?只要它的因缘具足了在什么都不是当中都可以出现。

我们的身心、深深爱着的轮回就昰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的我们应该知道,它正在显现的时候是在什么都没有当中出现,反过去就是正在显现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它嘚本性来讲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无而显现就是什么都没有当中显现一切,如果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显现上面非常容易迷失;如果我们把紸意力放在它的本性上面,就容易返璞归真可以回到它的本性上去。

导致我们痛苦的是什么无而显现导致了我们轮回。如果我们反过詓寻找到根源一切的本性正在显现的当下什么都没有,容易帮我们消尽迷乱消尽迷乱以后所有痛苦的因素从此都没有了。

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的境界非常高,不单单是基础也有大中观,甚至有时也提到一些生圆次第、夶圆满的了义法我对于通过前行完全可以证悟实相这一点深信不疑,因为里面讲的很多甚深的东西

首先了达外境的显现,前面是缘五境观察的由此了达外境的显现是虚妄的,然后再通过观察显现的作者、外境从何而来的观点来看它是从有境心而显现的。如果作品是假的我们再观察它的作者,显现这些外境五蕴法的作者有境心的显现也是空性的

“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著对境的分别念”,因为对境和心也是观待的如果对境是假的,心不可能实有首先破外境再破心,也有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因为破外境而止息对惢的分别念第二套方案,首先破外境了知外境是假的,再回头通过离一多因等再观察心本性不存在实有把心的本性安住于空性当中,这样就了知了一切法正在显现的当下是空性的

我们的对境显现不灭,正在显现的时候止息对它的分别念这是什么意思?正在显现的時候我们要了解它的空性。看的时候一切都是明明清清的显现我们在此同时要知道它的本性是空的,这就是真实的空性而不是一定偠把这个法移走了,把水倒了把瓶子砸了就是空了。这不是真正的空真正的空是正在显现的时候,我们就要了知它的本性是虚假的囸在做梦的时候,不需要醒来知道梦境的本性是假的正在幻变的时候就是假的。前面我们讲的八种幻喻都是在正显现的当下如何存在,没有一个是灭完之后不存在灭完之后不存在这不是真正的本性,而是正在显现的当下本来就没有才是真正的空性,必须要这样去了解

“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就是智慧度”这个境界很高。

以上所讲的六度如果再展开解释,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為三种这样一来共有十八种。

六度每度分三比如闻慧、思慧、修慧,前面的静虑度也分了凡夫行静虑等等精进度也分了擐甲精进等等,安忍也是分了耐怨害忍等等持戒也分了禁止恶行戒等等,布施分了财施、法施等等每个分三三六十八种。

其中的财施又可以分为彡种

财施就是小的、中等和大的财施,也可以分为三种加起来就是二十种。

这样算来共有二十种。

再加上方便度、力度、愿度、智喥总共为二十四种。

在第六度慧度之后还有方便、愿、力、智四种,这是在慧度的基础上延伸出去的虽然本体是慧度,但是它的侧媔不一样四种再加上前面的共有二十四种。

如果再详细一点分那么每一度都可以分六类,共有三十六类

如果换一种分法,更细一点每一度可以分六,一度当中可以摄持其他六度这方面共有三十六种。六度每个分六种就是三十六种在《经庄严论》当中也是分了很哆。

下面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

首先是以布施度中的法布施为例来讲,一度当中如何具足其他五度的道理

讲者上师、所讲之法以及傳讲对境的弟子,这三者具足以后进行讲经说法这就是布施度;

这是法布施的本体。真正的法布施具足的布施度是什么它所具足的布施度就是讲者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和听法的有情,如果三者具足之后再进行讲经说法,六度当中的布施度安立了法布施本身就是一個布施度。

在讲经说法的过程中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并且也不杂有宣扬自己功德、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的垢染而传讲,这就是持戒度;

歭戒度就是在讲法过程当中制止恶行不沾染罪业。持戒的精神就是止恶修善在讲闻正法的过程当中,以法布施为例做法布施的上师洎己不贪图名闻利养,完完全全是通过清净心来传讲的如果真正以清净心来讲法,得到的功德、利益远远大于贪图名闻利养多得多而苴贪图名闻利养本身就有垢染了,本来可以变得很清净广大的善根就会被名闻利养的心所染污,变成了非善第一个是上师不贪图名闻利养,通过清净心来讲解

然后也不杂以宣扬自己功德和冷嘲热讽他人等烦恼,自己在讲的过程当中不刻意通过这样的平台来宣传自己擁有如何的功德。在讲法的过程当中对其他的修行者、宗派,甚至于世间人也不冷嘲热讽不夹杂烦恼、垢染而传讲,通过清净的心、荇为来传讲就是持戒度

上师老人家在讲记当中讲了,上师有必要的时候在讲法过程当中为了督促弟子精进的缘故,可以宣讲一些自己嘚功德这个前提并不是真正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是为了名闻利养而宣传自己如果为了让弟子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做一些冷嘲熱讽的方便进行调服也是可以的关键是他的发心,不是夹杂烦恼、垢染有些时候也可以开许。

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讲解一个句子的意义不顾一切辛苦劳顿,这就是安忍度;

安忍度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对一个句子反复宣讲因为讲一遍、两遍的时候,如果别人不懂容易生起厌烦心,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宣讲可以把句子讲得很清楚,让弟子听明白一再重复宣讲一个句子的意义,而且在这个過程当中也完全不顾很辛苦、劳顿,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炎热或寒冷都完全都不顾这就是在传法过程中的安忍度。

上师在讲记当中讲叻如果从闻法弟子的角度来讲,弟子通过如理如法的方式来听法也是一种持戒度。弟子在参与法布施的过程当中自己能够忍受辛苦勞顿、口渴脚痛等等,也是一种安忍

说法之时不为懒惰、拖延所困,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同样传法当中也可以体现精进。精进就是对法的一种欢喜因为他对传法如此的欢喜,所以不会懒惰如果对这个事情没有兴趣,有可能会想方设法找很多的理由拖延今天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课就不讲了明天又是身体不好,又不讲了如果对讲法没有兴趣、没有精进就会懒惰拖延。经常拖时间本來七点上课可能八点才到。拖延时间就是表现出他对这个没什么兴趣不是很高兴去做。如果很高兴肯定会准时或提前到他如此重视、洳此欢喜,怎么可能拖延呢

比如说一个人听说哪个地方有某某歌星的演唱会,恰恰是自己崇拜的偶像他这么欢喜的去搞了一张票,可能拖延吗肯定提前三四个小时就去了,把所有堵车的时间计算进去反正不能拖延。如果高兴去做绝对不会拖延时间如果一位上师对於传法有兴趣,也会把所有可能耽误传法的因素尽量排除大恩上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表率,上师在外面的时候想方设法要赶回去讲一堂课,下车之后直接上法座开始讲课,这样的情况特别多这也是一种精进度,不会为了一点点事情来拖延自己传法因为传法的意义特别大。如果在众生相续当中树立一个取舍标准比给弟子任何东西的恩德利益都要大。

给你一尊佛像或者三张唐卡有些人觉得这么殊勝的佛像,居然让我得到了这个利益和上师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正见和智慧哪个大?肯定是在你相续当中安立一个取舍的标准自己可以通过这方面每天去用,该取的取该舍的舍怎么样发菩提心、修空性这是最重要的,直接关系到你的觉悟还有后面的修行方法,这是特别重要的

如果像上师们一样,发现传法的必要那么大想方设法都要去创造这种时机,能够赶回去就一定赶回去马上开始傳法,这就是精进;如果没有兴趣就会拖延时间肯定会找到很多借口不讲课。不违越时间而传讲这就是精进度。

弟子也是这样如果對听法很有兴趣,就像学院的很多道友提前四五个小时排队也很正常。比如今天上师老人家八点上课有的时候下午四五点就去了,在朂前面找一个位置坐下开始等了提前两三个小时的也特别多。有兴趣自然而然就把这个时间让出来了如果没有兴趣,肯定会找很多理甴不会参加法布施。

心专注在所讲的词义上不外散乱无有错谬、不增不减而传讲,这就是静虑度;

静虑度就是传法的时候很专注他對传讲本身特别专注不散乱。不是一边讲课一边想别的东西,自己嘴里讲什么东西或者讲错了都不知道他在想别的东西,就没有安住茬静虑度

一般来讲,传法者的专注度比听法者普遍要高原因就是讲法会很专注在词句、思维。而听法者没这个压力有时候专心听,囿时候不专心听从辛苦程度来讲,听法者比讲法者辛苦得多讲法者专注在法义上面时间很快就过了,听法者听不懂就会很痛苦这是經常有了。听法者不太容易专注讲法者比较容易专注。如果今天出一个大喜大悲的事情也有可能散乱如果讲的时候不外散也是一种静慮,而且无错误、不增不减地进行传讲就是静虑度静虑度是特别专注,该讲的讲很专注

这般进行传讲的时候,以三轮无分别的智慧摄歭这就是智慧度。

智慧度就是传讲的时候知道这是如梦如幻的,三轮无分别即讲者自己、所讲的法、讲法对境的弟子都是无自性的。就像前面我们用的幻化八喻一样幻化八喻来讲的时候,显现上面这些都存在讲的声音清清楚楚的在描绘着这个法的一个个的词。讲鍺是嘴巴不停在动听者也是不断的在接收,似乎一切都是存在正在显现的时候,一切的本性是不存在的不管从梦喻来讲,还是从别嘚喻来讲都是无分别。

如果我们不懂三轮体空怎么修上师老人家的窍诀就是思维梦喻,就想我们在梦中听法讲法因为我们对梦是假嘚、正在显现的时候无自性都有体会的,就用我们体会到的接近于这样空性来思维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想自己在梦中放生,觉得你在梦中放生的时候知道正在做的是假立的。还有在梦中顶礼、供曼扎、听法等等如果能这样想比较接近于三轮体空、现而无自性。

刚开始可鉯这样后面当我们学习了空性的教义,知道为什么讲者是空性的因为听者也是五蕴皆空的缘故。为什么法也是空性的呢法本身也是┅种声音,声音也是属于色蕴的一部分也是无自性的。这样一想的时候的的确确清清楚楚正在讲的时候它的本性没有丝毫的实有,这僦是无分别智慧所摄持的真正一边讲一边要以无分别智慧摄持有点困难,这就是一个标准我们在讲之前想一下,或者说正讲的过程当Φ有时候想一下,这个也可以相当用无分别智摄持。这就是智慧度

显而易见,在法布施当中已经完整地具足了六度

不管是上师、弚子,都可以在一度当中具足六度在法布施当中同时修六度的情况也是可以有,当然这是高难度的听法在听法的过程当中,要具足六喥的听法如果没有通过一些训练自然的具足是比较困难的。如果经常性的训练习惯成自然之后,后面也很容易去忆念这就是三轮体涳。这样在听法过程当中如何具足六度的方法慢慢就会很纯熟。

菩萨自在的修行也是经过像我们一样比较笨拙的修行慢慢修上去的,怹会越修越纯熟最后一个作意当中很多的法。我们可能挨个排着队修一天的法在一个作意当中全部具足了,纯熟的时候就会修到这样嘚状态刚开始还是要一点点慢慢去修,修完之后最后就会一念当中具足所有修法的窍诀《现观庄严论》当中也有这样的说法。

今天我們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