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印度民间黄金之后美国让印度独立而不是据为己

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
我的图书馆
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
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 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 王 琛 [关键词]罗斯福;丘吉尔;印度国大党;美英关系 [摘 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英国殖民地印度的热情陡然上升。美国同情和支持印度的自决。为促使印度支持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美国力促英国让步,并希望英国按照美国的榜样给予印度自由。然而,美国的两次努力均为英国拒绝。对美英关系可能恶化的担心,以及对印度国大党不妥协态度的不满,使美国最终停止了努力。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态度经历了从积极支持到有限支持直至最终停止的过程,美国的非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实践反映了美国支持印度自决的政策底线,其意识形态诉求受制于它更高远的战略目标,这预示了美国战后在其他地区自决问题上的政策选择。 关于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和印度。美国学者阿什利·盖伊·霍普、盖瑞·赫斯、威廉·R.路易斯、肯顿·科莱玛和澳大利亚学者奥瑞尔·魏格德等人的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美国的非殖民主义政策的影响①【注】 阿什利·盖伊·霍普:《美国与印度独立:美国在印度独立中的作用》(Ashley Guy Hope,America and Swaraj:The U.S.Role in Indian Independence),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公共事务出版社1968年版;盖瑞·赫斯:《美国与印度的相遇()》(Gary Hess,America Encounters India,),巴尔的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威廉·R.路易斯:《陷入困境的帝国主义:美国与英帝国的非殖民化()》(William Roger Louis,Imperialism at Bay: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the British Empire,),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77年版;肯顿·科莱玛:《寻求自由:美国与印度独立》(Kenton J.Clymer,Quest for Freedom:the U.S.and India’s Independence),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奥瑞尔·魏格德:《丘吉尔,罗斯福和印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战》(Auriol Weigold,Churchill,Roosevelt and India:Propaganda during World WarⅡ),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8年版。。与此相左,印度学者批评了美国对印度独立持冷淡和软弱的态度。M.S.文卡塔拉马尼和B.K.谢里瓦斯塔瓦认为,罗斯福虽然常常以反殖民主义者自居,但他在殖民地问题上的表现却非常天真和孤陋寡闻,这反映了美国长期的孤立主义传统②【注】M.S.文卡塔拉马尼、B.K.谢里瓦斯塔瓦:《离印运动:美国对1942年斗争的反应》(M.S.Vekataramani and B.K.Shrivastava,Quit India:The American Response to the 1942 Struggle),新德里:埃米尔亚洲图书公司1979年版;《罗斯福、甘地和丘吉尔:美国与印度为自由而战的最后阶段》(M.S.Vekataramani and B.K.Shrivastava,Roosevelt,Gandhi,Churchill,A-merica and the Last Phase of India’s Freedom Struggle),新德里:南亚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在分析美国政策时,美国学者更多重视美国的自身态度、安全需求、种族观念和对印度社会的认识,较少考虑印度的内部因素和中国有关立场③【注】 陈谦平教授详述了蒋介石力促英印妥协的努力,但是没有论及蒋介石与罗斯福总统就此问题的互动(陈谦平:“1942年蒋介石访印与调停英印关系的失败”,《南京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意大利学者萨马里尼也论述了二战期间蒋介石与国大党的关系,对中美联合推动英印妥协语焉不详[G.萨马里尼:“蒋介石、尼赫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印关系”(Guido Samarami,“Chiang Kai-shek,Nehru and China-India Relation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瑞典隆德大学东亚和东南亚研究所:《2005年第11号工作报告》(Centre for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Studies,Lund University,Sweden,Working Paper No11,2005)]。的影响。本文使用美国已开放的档案和其他资料,对1942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得出新的结论。 一 美国开始关注印度问题 美国在独立后长期自我孤立于美洲,对亚洲的兴趣只限于东亚地区,对南亚地区兴趣索然,次大陆长期作为英帝国殖民地的性质也限制了美国对这一地区的了解。二战爆发前,美印之间的商业和文化交流极其微弱,美国对印度的历史、哲学、政治、宗教等方面所知甚少,许多认识甚至到了荒谬可笑的程度①【注】 安德鲁·J.罗特:“性别关系、外交关系:美国与南亚()”(Andrew J.Rotter,“Gender Relations,Foreign Relations: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Asia,”),《美国历史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第81卷(1994年)。。不仅如此,作为帝国主义分子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甚至违背美国的非殖民主义传统,一度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大唱赞歌,他说:“在印度,我们见到了具有欧洲血统的人在另一大陆进行成功管理的这样一个例子。这比罗马帝国的功绩更大。印度帝国的成功管理一直可谓是两个世纪中白种人所取得的最引人注目和最令人羡慕的成就之一。”②【注】 计秋枫、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194页。可以说,美国在二战爆发前极少且不愿关注印度,不了解印度事务,它与南亚次大陆的联系是极其有限的。 二战的爆发及其在远东地区的扩展给予美国建立世界领导地位以大好时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开始介入南亚事务。 美国对印度事务发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从东南亚一路西进威胁到了印度的安全,以及印度国大党拒绝支持英国的战争努力。 二战的爆发改变了美国此前对印度次大陆的态度。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时间虽未参战,但是,法西斯国家的节节胜利给美国带来了日益增大的安全威胁,使之不可避免地迅速走向战争。1941年下半年,美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对德国的准战争状态。在远东地区,日本的南进政策导致美日关系快速恶化,僵持的谈判预示它们之间的战争行将不远。日本于12月初偷袭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最终解决了美国加入战争的所有难题。在太平洋战争之前英国忙于欧洲战争的时候,美国与次大陆之间的贸易关系已经得到迅速发展。1941年7月,在征得英国同意后,美国开始与印度互换代表,建立准外交关系,支持印度独立的前驻加尔各答领事托马斯·M.威尔逊(Thomas M.Wilson)成为美国首任驻印专员,印度在英国驻美使馆之下设有驻美总代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全力以赴地投入战争,次大陆地区的战略地位、丰富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对盟国的战争努力也越发具有更大的意义。美国一方面积极关注和报道印度事务的发展,要求提升美国驻印外交人员的级别,另一方面相应地提升在美国的印度总代表的级别,希望英国使印度成为英联邦的平等成员③【注】 盖瑞·赫斯:《美国与印度的相遇()》,第49~51页。。 在美国日益关注和重视印度的同时,太平洋战场也快速向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扩展,日本军队占领马来半岛后迅速向缅甸推进。日,西进的日军占领了仰光。不久之后,日本舰队开始出现在锡兰和印度东海岸地区,而英国远东海军力量在南中国海几乎被日军全歼后,无力保护次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加尔各答民众开始逃往内地。与此同时,盟军在北非连遭败绩,德意法西斯兵锋直抵埃及,英帝国这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最重要殖民地开始成为战争前线,盟国不得不考虑法西斯国家东西夹击和占领中东的可怕前景。英美两国官员认为,如果日本军队像占领东南亚那样横扫次大陆,业已危急的中东局势将更加恶化。为了中东地区特别是伊朗——盟国所必需的石油的重要产地和向苏联输送租借物资的重要通道——的安全,就必须保证印度的安全④【注】W.艾夫里尔·哈里曼著,南京大学历史系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译:《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75页。。 然而,就在次大陆安全日益危殆之时,印度最大的政党国大党却拒绝支持战争,与英国关系持续恶化。 英国向德国宣战仅几个小时之后,英印总督林利思戈勋爵(Lord Linlithgow)不征询印度中央立法会议就立即宣布印度参加战争,印度主要代表印度教徒的国大党表示坚决反对,并立即宣布退出英印政府,号召印度民众抵制英国的战争努力。国大党强调,如果英国不把印度作为一个平等的国家对待,国大党就不可能支持英国作战。为迅速取得独立,前国大党主席、激进反英领导人鲍斯及其追随者甚至投入德国法西斯一方寻求支持,部分印度民众仇英之情更甚于仇日,他们甚至视日军为解放者,并投向日军一方与盟军作战。已经与国大党分道扬镳、代表次大陆主要穆斯林并力主建立穆斯林国家的政党穆斯林联盟,则以英国承认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治作为它支持战争的条件。此时此刻,英国政府不可能支持两大政党的上述要求,英国与南亚两大政党、特别是国大党的政治僵局及其对盟国战争努力的不利影响使美国领导人深感忧虑。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指出,正是由于日本在亚洲的进攻向西扩展并向印度边境的推进,“美国对印度事务显出直接的日益增加的兴趣……美国政府开始对印度问题表示意见”①【注】 温斯顿·丘吉尔著,韦凡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300页。。 美国关注南亚事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非殖民化政策以及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积极政策实践。 美国的非殖民主义诉求主要缘于独立之前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经历,在逐步成长为美洲大国直至世界大国的过程中,该政治理想以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政策适用于拉丁美洲和东亚地区,以其独特的作用推动了美国利益的增进和国家的崛起。作为伍德罗·威尔逊的自由主义思想的追随者和光大者,富兰克林·罗斯福很早就注意到,欧洲的殖民主义制度严重阻碍了美国世界秩序构想的实现,它不仅与美国追求的政治自由和民族自决相悖,也损害和排斥了美国商业的自由扩张,挑起了暴力与革命,最终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不利于美国全球利益的实现。罗斯福本人的自由主义理想及其人道主义的本能,更使他对殖民主义深恶痛绝②【注】 罗伯特·J.麦克马洪:《帝国的限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与东南亚》(Robert J.McMahon,The Limits of Empire: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east Asia Since World War II),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他曾指出:“殖民制度意味着战争,对印度、缅甸、爪哇资源的剥削,掠夺走那些国家所有的财富,但从不回报给它们任何东西,如教育、适当的生活水平、最低限度的健康条件——这一切是在积聚导致战争的某些问题。”③【注】埃利奥特·罗斯福:《如其所见》(Elliot Roosevelt,As He Saw It),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46年版,第74、37页。 罗斯福执政后,开始把非殖民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付诸实践。他确定了美国在菲律宾的非殖民化的时间表,希望其他欧洲列强效仿美国的这一非殖民化的模式④【注】 亨利·格利摩尔:《非殖民化:英国,法国,荷兰及比利时帝国()》(Henri Grimal,Decolonization:The British,French,Dutch and Belgian Empires,),博尔德:韦斯特维尔出版社1965年版,第151页。,并通过《租借条约》和《大西洋宪章》的条款向欧洲列强施加压力。罗斯福认为美国正处于重塑世界历史的地位,宣称“我们,美国人民,正在书写新的历史。我们认为任何民族,无论多小,都有成立自己独立国家的与生俱来的权利”⑤【注】 戴维·瑞恩:《世界历史进程中的美国外交政策》(David Ryan,US Foreign Policy in World History),纽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0年版,第103页。。 1941年8月,罗斯福总统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目标之一就是在民族自决的原则基础上重建世界和平。其中第三条指出:“尊重所有人民选择其愿意生存下的政权形式的权利,那些被以暴力剥夺走的领土主权和自治必须得到恢复。”⑥【注】A.N.波特,A.J.斯图克维尔:《英帝国政策与非殖民化()》(A.N.Porter and A.J.Stockwell,British Imperial Policy and Decolonization,)第1卷,伦敦:麦克米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罗斯福一直认为,既然美国参加了战争,就无论如何不能允许欧洲国家保留其殖民帝国,战后殖民地的政治状况必须进行变革。他在纽芬兰会议上指出:“我不相信在没有使全世界人民从一种落后的殖民政策中获得自由的情况下,我们还能够进行一场反对法西斯奴役的战争。”⑦【注】埃利奥特·罗斯福:《如其所见》(Elliot Roosevelt,As He Saw It),纽约:格林伍德出版社1946年版,第74、37页。即便是丘吉尔拒绝受《大西洋宪章》有关非殖民化条款对英国的限制,罗斯福总统仍然提议给予印度自由。他的这一立场得到了国大党和印度民众的欢迎。 美国领导人关注印度事务还在于中国领导人的推动。英印当局与国大党之间的政治僵局和缅甸糟糕的军事形势对中国政府的影响恐怕比对美国的影响更大,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殖民地遭遇感同身受,并深切同情和支持国大党的民族解放事业,更在于英国军队在缅甸连遭败绩,使中国远征军几乎陷于绝境。作为对国大党领袖尼赫鲁1939年访问中国的回应,中国最高领导人、盟军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于~21日访问印度,劝说甘地和尼赫鲁解决党内分歧,打破国大党和和英印当局之间的僵局。在劝说国大党领袖暂时放弃完全独立的要求并与英国合作支持战争的同时,蒋介石多次会晤英印总督林利思戈和英国驻华大使卡尔,要求英方顺应历史潮流,在印度独立问题上做出让步,团结一致投入战争。蒋介石的南亚之行虽然没有成功,但向英国表达了支持印度独立的强烈愿望。在回国几天之后,面对印度严峻的政治和军事形势,蒋介石一方面训令驻英国大使顾维钧向丘吉尔表达中国对解决印度问题的原则立场,另一方面在2月24日致信罗斯福总统,请求美国行动起来,促使英国寻求合适的途径来解决南亚政治僵局和冲突。在英印政府镇压国大党发动的“离印运动”使南亚形势更趋恶化后,蒋介石于7月24日电示其驻美代表宋子文向罗斯福总统转交他的信件,强烈请求后者为解决印度问题向英国施加更多的影响①【注】 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第5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0页;B.桑杜:《未解决的冲突:中国与印度》(B.Sandhu:Unresolved Conflict:China and India),新德里:桑伽姆图书有限公司1988年版,第80~81页;G.萨马里尼:“蒋介石、尼赫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印关系”;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R 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942年第1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局1960年版,第604~606、696~698页。。 二 美国首次干预和美英交涉 美国官员担心,如果英国继续拒不让步的政策而任凭事态发展下去,就会有更多的印度人倒向日本。印度民众的不合作运动损害了盟国的战争潜力。为了保卫中东和印度,动员印度丰富的人力和经济资源服务于战争,就必须促使英国对印度的要求做出让步。罗斯福认为,让印度人心甘情愿参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们觉得是为印度而战。所以,在丘吉尔1941年11月访问华盛顿的时候,罗斯福第一次和他讨论了印度问题,向英国强烈要求给予印度自治的地位。丘吉尔后来回忆说:“我的反应极为强烈,这样他再也不在口头上提及此事。”②【注】 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第300页。此时任罗斯福的总统驻英特使的艾夫里尔·哈里曼(W.Averell Harriman)回忆说:“日本人向印度边境挺进之时,印度已经成为罗斯福主要关心的一个问题,其程度丝毫不亚于丘吉尔。罗斯福的意见与许多美国人一样,即除非早日答应印度独立,否则不能激励他们全心全意地抗日,(1942年)2月26日,哈里曼接到指示,递交罗斯福的一封私人绝密信件,询问丘吉尔打算采取什么步骤来安抚印度领导,从而激发公众在努力作战方面的更大热情。”③【注】 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147~148页;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04页。 丘吉尔对美国干预印度颇为恼怒,认为罗斯福总统不了解印度的复杂性。他向哈里曼表示,他决心自行处理这个问题,而不需要华盛顿过多地指手画脚。他直率地表示,对于罗斯福总统突然对印度事务发生兴趣,他是一点也不感激的。“鉴于丘吉尔愤愤不平的态度,哈里曼回想起来,这是他为罗斯福办理的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哈里曼回电称: 首相不愿采取任何会疏远一亿穆斯林居民的政治步骤,在印度军队和志愿人员中大约百分之七十五是穆斯林,剩下的人中不到一半,或者说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二的人同情国民大会派。穆斯林人口超过一亿,印度的用于战斗的人员来自北部各省,这些省份大都是敌视国民大会运动的。中部和南部省份的广大居民则毫无与敌人战斗的魄力。 印度的问题不在人力,而是在于训练和装备。有大批志愿人员是乐于打仗的④【注】 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147页;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08页。。 3月4日,丘吉尔致电罗斯福说,英国不能在这危机的关头宣布给予印度自治领地位,英国无论如何,决不能与一亿必须依赖的军队的主要来源的穆斯林决裂,因为那样将在日军入侵前夕将印度推到混乱的深渊中去⑤【注】 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第300、301页;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12页。。 丘吉尔认为熟悉印度教徒的美国对穆斯林的情况不甚了了,于是同时将有关印度形势的三个文件致送罗斯福总统,其一来自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其二来自印度总督执行委员会的穆斯林成员菲罗兹·努恩。他们二人都坚决要求分治,坚决反对英国把权力转交给印度教徒的任何解决方式。第三个文件是印度事务大臣的军事顾问关于印度陆军的情报,详细说明了印度军队的地域和宗教来源,以此向罗斯福证明印度并不缺少兵源,因为英国依靠的是忠于英国的尚武的穆斯林,而不是国大党和印度教徒,穆斯林是支持战争的①【注】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第301~304、304~305、307页。。 在3月7日致送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中,丘吉尔不厌其烦地解释印度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宗教结构的内情。他认为,印度的明显事实是,一个以印度教徒占优势的独立印度国家的前景,使千百万穆斯林感到害怕。多少世代以来,他们都是指靠英国人的保护来对付占多数的印度教徒的。若要做出新的宪法安排,那么像真纳一类人要的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一个是穆斯林占优势的国家,另一个主要是印度教徒的国家②【注】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第301~304、304~305、307页。。 罗斯福仍然不放弃努力。他在3月10日致丘吉尔的信中介绍了美国的建国经验,概述了美国从十三个殖民地、十三个主权州,通过大陆会议和大陆军队松散地联接在一起走向以美国宪法为基础的联邦共和国的过程,希望英国如法炮制,以打开印度的僵局。电文最后声明,他完全是为英国考虑的: 也许从年间美国的问题和辛勤的努力中可以类推出一种方法,可以使印度具有一种新的看法,因而使那里的人民忘记怨恨,对英帝国变得更加忠心,在强调和平变革比混乱的革命有利的同时,重视有遭受日本统治的危险。 这一动议完全符合半世纪以来世界的变化情况和一切对纳粹主义进行战斗国家的民主程序。我希望您,不管您打算怎样,动议应该由伦敦方面提出,而且,要肯定在印度那儿没有不愿意的或被强迫的怨言产生。虽然我极愿相助,但是看在上天的份上,千万不要将我带进去。严格地说,这件事与我毫不相干,无非因为它是你我正在进行着的成功的战斗中的一个部分而已③【注】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15~616页。。 丘吉尔并不认可罗斯福把不同时代而且实际情况完全不同的背景之下的情形加以比较④【注】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部,第301~304、304~305、307页。。 尽管对美国和中国的介入非常不悦,但面对印度所受到的巨大威胁及为了应付美国的压力,英国战时内阁绝大部分阁员均不同意丘吉尔的强硬政策。他们认为,要组织有效的印度防御,就必须打破政治上的僵局。工党领袖艾德礼批评丘吉尔的印度政策“致命的短视且带有自杀性质”⑤【注】 亚历克斯·V.滕泽尔曼:《印度的夏季:帝国寿终秘史》(Alex V.Tunzelmann,Indian Summer: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End of an Empire),伦敦:西蒙与舒斯特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121页。。为了应付战时国内和美国的压力,丘吉尔做出姿态,于1942年2月同意工党领导人、前驻苏联大使斯塔福德·克里普斯(Stafford Cripps)所提的方案,以图调解英印政府和国大党之间的关系。克里普斯方案声称在战后给予印度自治权,其任何一省都有权保留现存的宪法地位,不愿加入印度联邦的省可获得与印度联邦之同等地位。3月23日,克里普斯率团抵达印度,29日公布了方案内容,但使团与国大党和穆盟的谈判举步维艰。国大党内部分歧严重,尼赫鲁虽表示了一些兴趣,但甘地坚决反对,他认为英国的许诺就“像是从一家行将破产的银行兑换的一张待填的支票”,更主要的是,国大党坚决反对方案中可能导致印度分裂的规定。穆斯林联盟认为,虽然克里普斯方案向分治迈出了一步,但它没有明确支持“巴基斯坦”的建国原则。总之,国大党要求完全的独立而且认为方案对穆盟让步太多,而穆盟却感到让步还远远不够,至于是否立即获得独立,它倒不像国大党那样关心。4月13日,克里普斯只能空手而归⑥【注】G.阿拉纳著,袁维学译:《真纳传:一个民族的经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86~303页。。 为了调解英国与国大党之间的僵局,在直接向丘吉尔施压的同时,3月19日,罗斯福总统任命比威尔逊级别更高的美国前助理陆军部长路易斯·约翰逊(Louis Johnson)以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领部长衔)出任新的驻印专员,赴印调解英国与国大党之间的谈判⑦【注】 盖瑞·赫斯:《美国与印度的相遇()》,第49~51页。。印度民族主义者盼望得到主张民族自决的美国的干预,因此约翰逊的任命受到了包括国大党和穆盟等印度所有民族主义政治组织的一致欢迎。然而,美国此时最关心的并非印度的国内问题,而是使印度积极投入战争。约翰逊抵印后,帮助克里普斯修改谈判方案,并直接介入谈判,建议英国给印度更大的防务责任,尽快使国大党回到政府中来。与此同时,约翰逊希望国大党修改此前立即独立的要求。他告诫尼赫鲁说:“美国将因战争目的而支持大不列颠,在最大限度内保持英帝国的完整。”他特别强调说,如果国大党希望获得美国的同情,就必须全心全意地支持战争①【注】肯顿·科莱玛:“富兰克林·D.罗斯福、路易斯·约翰逊、印度与反殖民主义:另一种视野”(Kenton J.Clymer,“Franklin D.Roosevelt,Louis Johnson,India,and Anticolonialism:Another Look”),《太平洋历史评论》(Pacific Historical Riview)第57卷(1988年8月号),第267~268、271~273页。。 克里普斯得到约翰逊的协助,却得不到伦敦的支持。丘吉尔本来就不愿让步,在很大程度上,克里普斯赴印谈判只不过是他转移印度人民视线和应付美国压力的姿态。4月9日,国大党以英国让步太少而再次拒绝“克里普斯—约翰逊方案”,谈判于13日终告破裂。约翰逊认为他本可以使国大党重回政府,认定伦敦的拒不让步是谈判失败的根源,这种认识使他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一周之前,他还对英国持同情态度,此后他却因国大党的拒绝而喝彩,认为这一拒绝代表了自由的精神。他甚至向罗斯福建议重新检讨此前的政策,撇开英国,直接与印度打交道,向印度提供直接的援助②【注】肯顿·科莱玛:“富兰克林·D.罗斯福、路易斯·约翰逊、印度与反殖民主义:另一种视野”(Kenton J.Clymer,“FranklinD.Roosevelt,Louis Johnson,India,and Anticolonialism:Another Look”),《太平洋历史评论》(Pacific Historical Riview)第57卷(1988年8月号),第267~268、271~273页。。 罗斯福失望之余再次做出努力。4月11日,他指示总统驻英代表哈里·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转交信件给丘吉尔,要求尽最大努力避免破裂,为此要求霍普金斯推迟克里普斯离开印度的行程,直至能避免谈判破裂时为止。他认为:“僵局之出现实因英国政府未能把自治权力交予印度人。”然而,使他更失望和担忧的是,丘吉尔宁愿辞职也不肯让步,他12日复函罗斯福总统称,来函让他“感到心碎”,而且,“在这可怕的斗争高潮中,必然会深深地伤害我们两个国家”③【注】 温斯顿·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上,第312~317页;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33~635页。。再者,美国副国务卿萨默尔·韦尔斯(Summer Wells)和霍普金斯坚决反对因印度事务而与英国不睦,进而破坏美英在战争中的合作。鉴此,罗斯福不得不停止向英国施加压力。在此情形之下,约翰逊的建议当然也不可能被采纳。由于他在印度的反英言论触怒了英国政府,国务卿科德尔·赫尔(Cordell Hull)4月底警告他不要与印度民族主义者太过亲近,5月则干脆将其调回美国④【注】 罗宾·摩尔:《丘吉尔、克里普斯和印度()》(Robin J.Moore,Churchill,Cripps,and India,),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132页;斯里尼瓦斯·M.蔡利:《鹰与孔雀:美国对独立以来印度的外交政策》(Srinivas M.Chary,The Eagle and the Peacock:U.S.Foreign Policy toward India Since Independence),伦敦:普雷格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15、616页。。 三 “离印运动”后美国干预的消退 尽管罗斯福总统表示印度不是美国的事,而且因交涉遇挫而对印度一度表现得相当冷漠,但他仍然不能避免卷入。不久之后印度事态的再度恶化,使美国再次干预印度事务,与英国开始另一轮交涉。 在美国调解失败之后的几个月里,国大党代表的印度民族主义者与英印当局的分歧和仇视持续加深。7月14日,国大党工作委员会拟就“离印决议案(Quit India Resolution)”,决议要求英国明确承诺在战争结束后立即给予印度独立,要求罗斯福总统或者盟国担保该承诺的实现,否则英国将面对全印度范围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17日,尼赫鲁在一次记者会上首次宣布了上述决议,并呼吁罗斯福总统和同盟国家给予支持。8月8日,国大党全国委员会批准了该决议案,发起了“离印运动”。对此,英印政府报之以迅疾和残酷的镇压。一夜之间,包括甘地和尼赫鲁在内的许多国大党领袖被捕入狱,超过十万人被监禁,许多人遭枪杀⑤【注】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711、712页。。印度形势骤然恶化,英印当局与国大党的关系臻于崩溃的边缘。 印度形势对美国形成了新的压力,也激起了美国驻印度官员乔治·米勒尔(George Merrell)的新的热情。米勒尔在7月17日和21日两次致电国务卿赫尔说,在印度,一种视美英为一丘之貉的情绪正在迅速增长,这将危及美国的道义领导及其战后在亚洲的地位①【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85~688、690~694,695~699,699、700页。。 几乎就在米勒尔催促上峰采取行动时,7月25日罗斯福总统收到中国领导人蒋介石一封言辞激动的长信,要求他向英国施加影响,使之勇敢地行动起来,给予印度自由。在奉命递交信件时,宋子文向美国副国务卿萨默尔·韦尔斯明确表示,中国政府希望美国帮助担保国大党所说的解决方案②【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85~688、690~694,695~699,699、700页。。与此同时,蒋介石训令驻英大使顾维钧再度向英国表达对其印度政策的强烈不满,中国政府发言人表示“中国对印度的解放不能满足于一点良好的愿望”,蒋介石还为此召见英驻华大使卡尔,言辞激烈③【注】 顾维钧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5卷,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9、25页。。 29日,罗斯福提议把蒋介石的秘密来信转给丘吉尔,副国务卿韦尔斯表示异议,他支持蒋介石的看法,反对把蒋的来信交予丘吉尔,建议美中两国一起参与调解,也许会达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安排④【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685~688、690~694,695~699,699、700页。。但是,罗斯福还是不顾反对,把蒋介石的来信转给丘吉尔,询问其对信件建议的看法。丘吉尔31日回信称,与其说要他走得比克里普斯方案更远,还不如让他辞职下台。他强烈要求罗斯福“劝阻蒋介石不要再干他那十足错误的事情”⑤【注】肯顿·科莱玛:《寻求自由:美国与印度独立》,第90、90~91页。。 罗斯福将蒋介石的信件转交给丘吉尔,表明他仍然不认可英国拒不让步的印度政策,不认可英国关于克里普斯方案失败的原因的解释,他要借蒋介石之口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此同时,这种行为除了表明他不愿意与丘吉尔直接冲撞之外,也由于他对国大党领袖们拒不让步的顽固态度的不满。因为这种态度威胁了美国将印度作为向中国提供援助以及未来向东南亚日本军队发动反攻的基地的希望。8月5日,美国官员罗伯特·谢伍德致信罗斯福说:“我们不能同情对我们的敌人有利的政策。”同一天,美国驻印官员、后来担任驻印大使的亨利·格拉迪,也要求总统在战争期间不要对印度政策作更多的改变。甚至对非殖民主义比总统更为支持,常常因过于自由主义的言论而给总统带来烦恼的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也表达了对国大党拒不让步导致克里普斯使命失败的不满。她在6 月26日给国大党领袖J.J.辛格写信说:“假如轴心国赢得了战争,对印度以及对任何其他人而言,均不会再有任何自由的机会。”⑥【注】肯顿·科莱玛:《寻求自由:美国与印度独立》,第90、90~91页。可以说,在罗斯福总统看来,赢得战争在此时此刻超越了任何其他的考量。 罗斯福抵制了中国以及周围某些助手要他主动干预的压力。他虽然同情印度人民的境遇,但仍然把美英同盟关系置于优先的地位。罗斯福告诉属下:“我们应该更现实一些。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快就得到解决。在压倒性防御和独立之间,我们当然选择防御。”此外,像罗斯福夫人所说的那样,国大党一再拒绝支持战争也使罗斯福颇为不快。他在给蒋介石的回信中抱怨说,印度人民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日本,甘地仇英甚于仇日并打算对日本也待之以非暴力不抵抗政策的想法太过天真,因为与日本相比,英国毕竟文明得多,它起码还允许非暴力运动的存在⑦【注】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2年第1卷,第724页;斯里尼瓦斯·M.蔡利:《鹰与孔雀:美国对独立以来印度的外交政策》,第12页。。因此,罗斯福在间接向英国同行表示不满的同时,更是对国大党的政策提出了批评。 罗斯福对印度有限支持甚至批评的态度,在选派新任驻印代表一事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自约翰逊5月回国之后,驻印专员的职位一直空缺。为向印度表示美国的关心,10月底,罗斯福选择资深外交官、前副国务卿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接任已空置5个月之久的美国驻印专员职位。菲利普斯既不谙南亚事务,又不同情民族解放运动,而且一向亲英,罗斯福选他为驻印代表并令其直接自英国前往印度,一方面是为了取悦英国,另一方面是使其免受华盛顿同情印度的官员的影响,以免在印度事务上再造成美英之间的摩擦①【注】肯顿·科莱玛:“威廉·菲利普斯的教育:自决与美国对印度政策()”(Kenton Clymer,“The Education of William Phillips:Self-Determination and American Policy toward India,”),《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第18卷(1984年冬季号)。。 然而,在广泛接触熟悉印度事务的各界人士后,菲利普斯的认识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赴印之初,菲利普斯还对英国人的说教深信不疑,但不久之后他就感到,英国官员,特别是在印度的英国官员,不仅反对妥协,而且继续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破坏国大党和穆盟的和解努力。国大党和穆盟之间尽管存在矛盾,却都希望英国人离开印度。日,菲利普斯致电国务卿赫尔,认为“问题的核心是印度人对英国政府的诺言缺少信心”②【注】肯顿·科莱玛:“威廉·菲利普斯的教育:自决与美国对印度政策()”(Kenton Clymer,“The Education of William Phillips:Self-Determination and American Policy toward India,”),《外交史》(Diplomatic History)第18卷(1984年冬季号)。。 印度形势的发展给美国政府带来新的压力。2月10日,甘地在狱中开始绝食,印度形势进一步紧张。印度总督林利思戈态度冷漠,并拒绝任何让步。菲利普斯视之为英国政策破产的又一例证。在印度人士的要求下,他电请国务院授权干预。经过几天的犹豫,罗斯福于17日指示菲利普斯向林利思戈总督表达他对甘地生命和印度不断恶化形势的关注。上述行动被拒后,罗斯福20日又指示赫尔与英国驻美大使爱德华·哈利法克斯(Edward Halifax)交涉,要求英国让步,拯救甘地的生命,以免事情不可收拾。深谙罗斯福底牌的丘吉尔丝毫不为所动③【注】 盖瑞·赫斯:《年美国与印度的相遇》,第199~200页。。面对印度几近绝望的形势以及印度人对美国不断增长的失望与不满,菲利普斯在3月初建议罗斯福采取以下大胆的行动:美国总统设法取得英国的同意,召开由美国主持的主要由美、英、苏、中参加的国际会议,由大国保证印度在战后获得独立。菲利普斯认为,无论会议成功与否,都将提高美国在殖民地人民中的威望。4月初,他还要求华府为他与甘地相见,对英国施加压力④【注】 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943年第4卷,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局1963年版,第205~207、211页。。 然而,罗斯福不想走那么远。尽管菲利普斯的建议在国务院得到了不少官员特别是近东司司长华莱士·默里(Wallace Murray)的支持,但遭到副国务卿韦尔斯的坚决反对,更大的阻力则来自罗斯福总统。在与丘吉尔一度短兵相接后,罗斯福总统再也不愿为印度弄得两人不和。无论菲利普斯如何回国面陈利弊,罗斯福始终没有再次鼓起斗志,继续向英国提出印度问题⑤【注】 阿什利·盖伊·霍普:《美国与印度独立:美国在印度独立中的作用》,第27~29。。这说明加强与英国的战时同盟关系仍是美国决策者压倒一切的考虑。 在1943年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罗斯福和丘吉尔两人在触及印度问题时仍是各敲各的鼓,各唱各的调。对此,哈里曼写道:“首相毫不掩饰他维护英帝国的决心,尽管他深知其难。罗斯福则喜欢自言自语地谈论其预料中的巨大变化——殖民帝国的瓦解和席卷亚洲和非洲的新独立国家的兴起。‘我感到他的目标是正确的,’哈里曼说。‘我认为他相信,凭个人和身为美国总统的巨大威望,足以影响潮流。他认识到民族主义在殖民地人民中间的兴起。他认识到丘吉尔是个地地道道的19世纪殖民主义者。因此他谈这些事情部分是为了刺丘吉尔一下,但也是从一个基本信念出发的,即旧秩序不能维持下去了。’”⑥【注】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216、297页。 日,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与斯大林在首次会晤时首先谈及印度支那问题并决定在战后终结法国殖民统治,之后在触及印度问题时,“两人一致同意关于印度前途问题不在德黑兰提出来,因为,正如斯大林所说的,这是一个触及丘吉尔痛处的问题。总统说,将来有一天,他很想同斯大林再谈谈印度问题。他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彻底进行改革,稍微采用一些苏联的办法’。斯大林答道,‘彻底进行改革就意味着革命”。他指出,印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水平不一,种性(之间)有没有联系’”。“‘我以为在讨论印度问题时,斯大林表现得比罗斯福更为通达。’哈里曼回忆道,‘斯大林竟然懂得印度社会的复杂性’。”⑦【注】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216、297页。 如果说此前的罗斯福对印度问题的解决还保持信心,还希望有所作为的话,上述哈里曼的回忆,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罗斯福不仅对印度问题厌烦有加,其中更有许多的无奈和恼怒,他甚至于想拿来苏联的办法在次大陆使用一番,足以说明他对印度已经到了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抓狂的程度,除了发泄一番情绪之外,他是再也不能有所作为了。所以,他的想在印度引入苏联革命的办法,即便是亲信助手哈里曼也不能认可。 四 结 论 二战期间美国对印度自决的政策经历了从积极支持到有限支持直至最终停止的过程,在考察美国决策者的诸种考虑时,可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 首先,美国的政策变化过程充分说明了罗斯福政府支持非殖民化运动的政策底线所在。对美国和罗斯福而言,非殖民化与民族自决目标无论多么高尚,也始终处于次要地位,一旦与战胜法西斯的战争目标发生冲突,美国就不能不厚此而薄彼了。美国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打败法西斯国家,它在印度问题上向英国施压是为了这个目的,此后对英国妥协退让亦复如是。大敌当前之时,美国政府只是希望在不触怒英国的前提下和平结束后者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所以,即使约翰逊和菲利普斯的主张得到了不少官员的支持,尽管罗斯福也一向自诩以反对殖民主义为己任,但他仍然踯躅不前。美国驻印代表关注南亚一隅,而罗斯福总统却放眼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全局。纵观美国政府对印度事务的政策变化,可以看出,它始终关注的只是全球目标,当地区目标不甚重要或与其全球目标相悖时,该目标就只能被暂时牺牲。美国领导人的这种决策逻辑,为理解战后美国的东南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其次,印度教徒的文化传统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外力很难有所改变,而这深深影响了美国对印度的态度,是美国干预印度事务未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英国人的高压还是美国人的循循善诱和表达不满,均不能使国大党在立即独立的要求前有些许的退让。对致力于支持印度获取自由的罗斯福等人而言,后来不再有所努力的原因之一,恰恰是源于对印度国大党领袖们极力坚持原定要求而不作任何退让和妥协的不满和无奈,也许是这一点使罗斯福认为印度社会需要一点革命才能有所改变。丘吉尔所说的,也是哈里曼所承认的,罗斯福对印度社会完全缺乏了解。这种了解的缺乏,还将在未来影响美国对独立后印度的政策选择。譬如1953年时的尼克松副总统,在与尼赫鲁等人见面后,就认为印度教徒性格怪异乖张不可理喻,更相信英国人一直渲染而穆斯林一直深以为傲的非常不正确的理论,即印度教徒女性化而尚武的穆斯林才是真正的战士。这在美国确定冷战时期的南亚政策时起了重要的影响①【注】美国国务院编:《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U.S.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年第9卷第一部分,华盛顿特区:美国政府印刷局1983年版,第423~426;安德鲁·J.罗特:“性别关系,外交关系:美国与南亚()”,《美国历史杂志》1994年第81卷,第518~520页。。 再次,英国在这场较量中赢得了胜利,还在于丘吉尔首相的鲜明而强硬的态度。在回应美国这个英国所依靠的战争盟友的干预时,他竭力抵抗美国同伴在非殖民主义问题上强加于英国的革命性思想。1931年12月,丘吉尔说:“英国若是让印度离开了它帝国的怀抱,就永远不再成其为一个强国了。”1941年9月,在与罗斯福总统签署《大西洋宪章》的次月,丘吉尔发表正式声明,明确把英帝国的殖民地排除在外。他辩解说:“在大西洋会议时,我们所设想的,主要是恢复当时在纳粹桎梏下的欧洲国家和民族的主权、自主政府和民族生活。”②【注】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6、257页。即使他本人很清楚,殖民主义时代行将过去,他也不能做主持英帝国解体的首相,此事即便要发生,也还是要由别人来做。哈里曼评论说,丘吉尔最终对没有成为英帝国解体的主持者而感到欣慰③【注】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216页。。丘吉尔展露无遗的不妥协性格不仅是不愿意成为结束大英帝国的首相,还在于他对印度的复杂民族、种族、社会等一系列尖锐矛盾的了解,这不仅成为坚持己见的信心所在,也成为他抵抗、甚至是说服罗斯福总统的有力武器。丘吉尔早在1929年就认为:“在印度陷于异常严重的种族和宗教纠纷折磨的时候,无疑是不能给予自治领地位的……我们对印度35 000万人的幸福负有责任,而印度的政界人士仅代表了其中微不足道的少部分人,因而不可能赋予这种地位。”1930年12月,丘吉尔在一次关于印度问题的辩论中断言,马上给予印度自由将意味着“或者是印度的专制主义……或者是使残酷内战重新爆发”。1933年10月,丘吉尔在一份声明中指出,印度与欧洲一样,是一个地理上的抽象概念,不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而是一个聚居着许多民族的大陆①【注】 亨利·佩林著,沈永兴等译:《丘吉尔》下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第432,435,451页。。这种关于印度民族主义的看法虽属偏见,但正确地指出了其他国家领导人,譬如说罗斯福总统等人所根本不了解的次大陆的极端复杂和尖锐的各种矛盾,以及在印度现代历史上得到了反复证明的次大陆各教派发生的频繁的冲突。丘吉尔在印度问题上的鲜明甚至顽固的立场,一方面来自他所认识的对大英帝国的忠诚,另一方面来自对次大陆问题可怕后果的深刻了解。所以,哈里曼评论说:“在印度问题上,那位大英帝国当之无愧的监护人丘吉尔和主张一切人自决的战士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没有也不可能有想法上的一致。印度问题一直是他们之间摩擦的棘手问题。”②【注】W.艾夫里尔·哈里曼:《特使:与丘吉尔、罗斯福、斯大林周旋记()》,第148页。 (本文的撰写得到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孙建党教授的帮助,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池 豫】 The Policy of the U.S.toward the 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Wang Chen Keywords:F.D.Roosevelt;Winston Churchill;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Party;relations between the U.S.and the U.K.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the U.S.enthusiasm for Indian self-determination rose dramatically,in order to urge the Indian to support the allied country,President F.D.Roosevelt encouraged the U.K.to give India free according to its example.However,the exertion was denied by the U.K.several times.In view of the worry about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dissatisfcation with the leaders of the Indian National Congress Party,President Roosevelt ceased his struggle finally.it is quite clear that,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US Policy,the U.S.Indian policy is subject to its strategic goal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That Indicates the U.S.colonialism policy choices in other areas during the post-war period. 收稿日期: 作者王琛,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河南,郑州,450001。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印度钢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