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是不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会和罗马教皇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_国际_
试论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文化转型的意义
核心提示:
【摘要】16世纪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罗马教会的分裂,路德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使自由精神、理性精神深入人心;加尔文的新教伦理思想成为资本主义的精神,论民政的思想成了资本主义宪政的基本内容;英国的宗教改革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对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兴起,都起了直接促进作用。
【关键词】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近代西方文化 转型
西方文化从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转向17、18世纪近代理性主义时代,其间几百年时间生长出来的自由精神、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族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伦理道德、民主宪政等构成近代西方文化的主要内容。过去学界过分强调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这一重大转型的重要作用,而对16世纪宗教改革的影响和作用却重视不够,或者把二者相提并论,忽视了二者之间的不同。实际上16世纪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近代转型的影响和作用远远大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武汉大学教授赵林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文艺复兴,而是宗教改革。&①他认为:在15~16世纪,南部欧洲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北部欧洲则在进行宗教改革,到17世纪,这两场运动都接近尾声,虽然两场运动的矛头都对准中世纪堕落、腐败的罗马天主教会,但是历史结果却大相径庭:那些经过宗教改革而信仰新教的国家,后来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宗教改革深深影响了西方文化的精神氛围,客观上为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文艺复兴运动在科学和哲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建树,意大利人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反而使道德更加堕落沦丧,与罗马天主教会成了一丘之貉。赵林教授指出:&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②当基督教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且获得高于王权的高高在上的权力之后,罗马教会不可避免地腐败堕落了,正应了那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教皇、主教及教士们表面上遵从基督教的精神&贫穷、贞洁、顺从,暗地里却大肆捞钱,发&赎罪券&、买卖圣职,表面不结婚暗地却蓄妾,建立&宗教裁判所&,铲除所谓的&异端&,对任何与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赶尽杀绝,荒唐地迫害所谓的&女巫&,完全背离了基督教的基本精神,道德的堕落、信仰的虚伪,仿佛历史又回到古罗马时代。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原本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荒淫无耻、虚伪伪善深恶痛绝,可是他们站在感性的立场而非理性的立场,过分强调人的感官欲望和感官享受,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这正中罗马天主教会的下怀,最终导致罗马天主教会和人文主义者同流合污。一个人文主义者曾说:&没有人比我再憎恶那些教士们的野心、贪婪和放纵生活的了。尽管如此,我在教皇的宫廷上的地位还是使我不能不为我自己的利益而希望他们是伟大的。&③罗素写到:&大多数学者痛感当时教皇的罪恶,然而他们还是乐于受教皇的聘用。&④而教皇也给人文主义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和金钱上的赞助。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是在科学和哲学上却是个&不毛的时代&,罗素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几乎都不尊重科学,他们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保留下来,从教会里得到解放的最初结果,并不是使人们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让人对古代样样荒诞无稽的东西广开心窍。&⑤因此有学者认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并没有明显和剧烈的变化。过去学界普遍认为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以人性对抗神性,以人间对抗天国,具有反宗教反神学的意义,这可能是个最大的误解。与对待人文主义者的态度相反,教皇视宗教改革者是死敌。15~16世纪的宗教改革主要包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安立甘宗、圣公会,无一例外,宗教改革都把矛头对准了罗马天主教会,希望通过改革使基督教信仰重回奥古斯丁时期的纯洁,使道德净化、高尚,可是导致的历史结果却是改革家们始料未及的,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基督教从此被称为&新教&(Protestant)。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
&日,为了反对购买&赎罪券&,路德贴出&95条论纲&,宗教改革由此开始。作为虔诚的基督徒,路德有着高尚的道德品格、坚强的意志和清洁的家庭婚姻生活,路德改革的目的就是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不畏教皇权威而重建信仰权威,当时的德国虽然贫穷、落后,但虔诚的信仰让德国人普遍道德淳朴、高尚,看不惯罗马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道德堕落、败坏,路德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一呼百应。路德改革的思想核心是&因信称义&,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虚假的&善功称义&,称义不在于善功,而是上帝白白地给人的恩典,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他认为只是信,才使人称义、使人自由、使人得救,《圣经》是基督教信仰的唯一权威,他轻视信仰外在的形式化表现,注重内心的信仰虔诚,使得信仰从外在形式变成了内在的精神自由,突显了个人精神的自由,路德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康德和黑格尔,使得德国理性精神的发展达到顶峰,这都可以在路德的内心信仰虔诚这里找到根源。马克思对路德有段著名的评价:&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⑥但是这心灵的锁链是德国人的精神家园,是德国人所需要的。虽然路德强调一切以《圣经》、信仰作为标准,压抑了科学理性精神,加上宗教战争,近代的德国长期在政治、经济上发展缓慢,可是在道德、在人的自由思想方面却结出了累累硕果。虔诚的信仰对于自由精神、伦理道德是有贡献的。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家,即便科技发达、物质丰富,也难以避免精神空虚、道德沦丧。人毕竟是一种有灵性的生命,他不可能长久生活在一种无信仰的精神荒漠中。
加尔文宗教改革的重要意义
加尔文一生未婚,拼命工作,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他勤俭节约、内心清洁,反对一切浪费奢侈行为。他提倡、鼓励通过生产、经商等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不是为了私利享受,而是为了荣耀上帝。在日内瓦,找不到酒吧、戏院等奢侈消费的场所,他鼓励多积累,提倡少消费,因此加尔文教又被称为&清教&,清教徒为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奠定了经济基础。加尔文教特别有利于在商业和生产竞争中成功的优胜者,反之,那些游手好闲、挥霍浪费的行为却不被上帝所喜悦。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论证了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基督教新教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所起到的重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运动。在他随后著作《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伊斯兰教》中,他试图说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这些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马克斯&韦伯指出:&即使在德国,加尔文教的影响也是最强的;加尔文宗比其它教派更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在一些即以苦修来世又以腰缠万贯而著称于世的派系中,笃信宗教的生活方式和非同寻常的经商手腕结合了起来&&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的觉醒往往被归功于新教。&⑦韦伯进一步论证了新教伦理道德精神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他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⑧他还论证了新教徒对职业即天职的观念、在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加尔文在《基督教要义》一书中有段名言:&神安排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有其当尽的本分,也为了避免任何人越过自己当尽的本分,神称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呼召。如此,地位低的人会在自己的岗位上毫无怨言,免得离开神所呼召他的岗位。此外,人若知道神在万事上引领他,就会极大地减轻他一切的担忧、劳苦和其它的重担。如此,官员会更甘心乐意地尽自己的本分,家长会拒绝离开神对他的呼召,每一个人只要确信生活上一切的困苦、烦扰、疲劳和担心都是神亲自给他的重担,他就会忍耐到底。&⑨在加尔文看来,即使是最卑微的日常工作,只要是为服侍神,其中就会闪耀着神的荣耀,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加尔文教发展迅速,在英国、荷兰、德国、北欧诸国以及美国等都有大量的&清教徒&,造成的历史结果是这些国家最后都发展成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一直到19世纪末期,清教徒勤俭节约和清洁的精神仍然是美国的主流精神。& 加尔文早年学习法学,精通法律,《基督教要义》一书以&论政府&一章结束,颇有深意。加尔文反对只强调基督徒的自由而忽视政治上、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认为人需要国家、需要法律,他说:&设立政府,为要维持对神的崇拜,保存纯正的教义,维护教会的组织,约束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遵守国家的法律,彼此和睦,维持治安。&⑩加尔文主张政教分离,两个国相分离;清教徒要顺服国家,国家不能压制清教徒;他主张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贵族共和政体,他认为:&政体分三种,君主政体,由一人掌权;贵族政体,由国中的主脑人物掌权;民主政体,或平民政治,政权属于全体民众。&君主政体容易导致专制,民主政体是多数人的统治,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最好的政体就是贵族共和政体,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洛克和孟德斯鸠。加尔文认为主张无政府主义的人,是愚昧无知的。加尔文论民政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近代西方的民主宪政。
英国宗教改革的意义
同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相比较,英国的宗教改革最不彻底,很少涉及神学、教义、教规,保留的天主教残余最多。英国的宗教改革是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进行的从上至下的改革,他主要关注的是教会的政治权力以及教会的财产而不是教义、教规和神学。亨利八世改革的意义主要为王权的壮大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他确立了国家至上的原则,王权大于教权,国王至尊,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直接促使英国民族国家的迅速发展;通过宗教改革,剥夺了教会的土地和财产,这才有了后来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大量涌入城镇,刺激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得英国最早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也称清教徒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安立甘宗最先开创了宗教宽容的原则,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强盛、民主政治的生长和实验科学的发展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土壤,使得英国在近代发展为欧洲最强盛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也有许多证据证明新教对英国实验科学的发展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科技革命以及现代科学的兴起大致发生在17世纪的欧洲,是在宗教改革之后。而其中的加尔文宗尤其是清教徒对于此项事业可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资料统计: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家,新教徒占70%,他们认为通过认识自然,人们能够认识上帝,发展科技是对人类有益的工作,能够荣耀上帝、有益于人类。科学家可以在他研究的科学领域把上帝悬设起来,放在一边,可是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他却不得不面对上帝。新教的思想主张与现代科学精神也有一致性。新理性精神、观察、实验的方法、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以及和谐、有序的发展、最终造福人类的目的等,构成了现代科学精神最主要的内容;而新教主张: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本身就代表了最高理性,他创造了有理性的人,他创造的自然界也是有理性、有秩序、有规律的,因而人们研究自然、探索自然从而认识上帝,这不仅不会冒犯上帝反而会获得上帝的喜悦。《圣经》把人类比喻成上帝的管家、仆人,上帝把他创造的世界交给人类管理而不是让人类破坏大自然,疯狂掠夺、榨取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的贪欲,上帝创造的世界是好的、善的,人类只能按照上帝的旨意尽职尽守管理好主人的产业而不能去破坏它,这显然表达了一种人与世界和谐发展的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不谋而合;新教也摧毁了中世纪对亚里斯多德权威的迷信以及教皇的统治,抛弃了正统经院哲学的思维方式,上帝具有完全自由意志,而人类理性是有局限性的,因此人类只能尊重事实而不是理论,这直接导致17世纪普遍的科学方法即观察、实验的方法。可见,新教对17世纪兴起的科学革命是有贡献的。新教主张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拯救,这与现代科学精神主张最终造福人类的目的也是一致的。总之,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和英国的宗教改革虽然侧重点不同,各有特色,导致的历史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罗马天主教会,宗教改革直接导致了统治欧洲达千年之久的罗马教会的分裂,此后民族国家纷纷崛起。路德使人获得精神上的真正自由,在政治、经济相对落后的土壤上却结出丰硕的自由精神、理性精神之果;加尔文的&天职观&、勤劳节俭清洁的新教伦理成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民主政治成了资本主义宪政的基本内容;英国的宗教改革对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以及对近代自然科学、实验科学的兴起,都起了直接的促进作用,随着宗教战争结束而来的宗教宽容,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理性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完成了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转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硕果累累,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相剥离,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了个人的事情,宗教精神慢慢衰落了,世界变得越来越世俗化,这也是宗教改革家们所始料未及的。(作者为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副教授)
【注释】①赵林:《在天国与尘世之间》,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52页。②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26页。③[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54~455页。④⑤[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15页,第16页。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页。⑦⑧[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第29~30页,第56页。⑨⑩[法]加尔文:《基督教要义》(下册),徐庆誉、谢秉德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718~719页,第772页,第775页。责编/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天主教第一世纪生活的概结【罗马教皇国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贴子:
天主教第一世纪生活的概结
天主教第一世纪生活的概结第一世纪下半叶在罗马帝国发生两件大事,导致基督所创立的刚诞生不到三十年的天主教会断脐,走上一个崭新的生命。第一件,公元六十四年,罗马帝国皇帝内罗内(Nerone)发起迫害基督信徒的大教难,在众多殉道者中,包括昔日耶稣亲自召选的十二位宗徒中、被立为教会的磐石的渔夫伯多禄,以及耶稣选为外邦人的宗徒的保禄。第二件,罗马帝国东部边陲地区巴勒斯坦省的犹太人早就有反抗罗马帝国的活动,他们或以言论、或以暴力与罗马作对,设法重建自己的独立国家,好能按照祖先的法律及传统来敬拜天主。公元七十年,罗马帝国派大军一举消灭了犹太人的反抗,把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夷为平地,将他们的精神堡垒耶路撒冷圣殿彻底摧毁。早在犹太人发起暴动反抗罗马统治之初,耶路撒冷的基督信徒团体便已逃往约旦河东岸避难,圣殿既已摧毁,犹太人便在耶路撒冷西边靠地中海沿岸的雅姆尼雅(Jamnia)重新组织他们的宗教,并对基督信徒更加怀恨。基于伯多禄和保禄两位教会的栋梁已在帝国京城罗马殉道,而犹太人的都城耶路撒冷和圣殿又被毁灭,因此,信奉耶稣基督的犹太人便与自己的传统宗教犹太教完全脱离关系,一心一意跟随基督宣讲的福音。这样的根本改变意味着犹太教已经完成了它所负的旧约时代的历史使命,天主在昔日与犹太选民所定的盟约如今已经实践并结束,救恩的历史从此走入新的里程,是为新约时代。在第一世纪下半叶最后几十年间,逐渐产生了有关基督的训诲的着作,而基督信徒也慢慢地收集保禄宗徒所写的书信。这些文字资料便是初期基督信徒信仰的重要依据,但还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这些文字资料才定稿,成为日后基督信徒共同奉行的新约圣经。第一世纪末年,天主教会已经把传播福音的地区锁定在欧洲西方世界,而且借用罗马帝国的行政结构体系来建立教会传教的管理运作方式。从新约圣经的记载,我们后世的人可以知道在第一世纪期间,教会以耶路撒冷为出发点,在中东、近东、希腊和意大利半岛的发展情形。那时的教会包括以活泼的安提约基雅教会为核心而发展出来的小亚细亚地区的各教会团体,保禄宗徒在希腊几个城市奠定的教会团体,若望宗徒在默示录中所谈到的他所教导的小亚细亚七个教会团体,以及至今仍然不知由谁开创的罗马教会团体。关于罗马教会的起源,圣经上没有任何记载,根据圣经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推测,罗马教会很可能是由曾经侨居在耶路撒冷的罗马人,在聆听伯多禄宗徒的宣讲而皈依基督后,把福音传到罗马的。至于伯多禄来到罗马的事,史料并没有很明确的记载,不过传统上是这麽说的。但是有关这方面的消息,都要等到后来的旁敲侧击才渐渐明确。现在,一般都认为伯多禄约在公元四十四年,也就是克劳迪奥当罗马皇帝之后,或至少在公元五十四年内罗内皇帝登极后,来到罗马,并在这里奠定宗座的。保禄宗徒于公元五十八年从希腊半岛的格林多城写了一封长信给罗马教会的信友,从这封信的内容可以领会到,在保禄心中,罗马教会已经是个有资历、而且重要的信仰团体。如果说伯多禄宗徒仅是在公元五十四年,顶多是在公元四十四年以后才来到罗马,则罗马教会不可能是伯多禄所建立的。罗马教会是不是伯多禄宗徒所建立的,这与他是否为罗马的主教有没有关系呢?根据教会的传统,伯多禄和保禄两人是在罗马殉道的,而且他们两人被认为是罗马教会的两大石柱,罗马自古便保存着他们的坟墓。可是历史评论家们以为有关这两位宗徒在罗马殉道的证据只能追溯到第一世纪末年而已,所以可靠程度不很高,他们愿意作进一步的考据。这项考据工作很重要,因为天主教会一向主张罗马教宗在普世教会中的最高领导地位是基于罗马的主教乃是伯多禄宗徒的继承人。这项主张在十六世纪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时,曾遇到誓反教的反对,因为誓反教以为圣经上找不到任何章节记载伯多禄曾来到罗马,如果有任何方面的记载,只能从后来的'伪经'中看到有关伯多禄宗徒在罗马被钉死在十字架的文字而已。今天的历史学家们都已经同意:伯多禄宗徒来到罗马并在这里殉道的事是可靠的,因为不论是从新约圣经、从极古老的基督信徒的文字记载、从礼仪经文的仔细分析,或从考古出土的文物,都足以证明伯多禄和保禄两人确实来到罗马,并在此地为基督而致命。那些考古出土的文物以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殿地下和罗马城外圣保禄大殿地下挖掘出来的最为可靠真实。公元九十五年,罗马主教、第四任教宗克莱孟(Clemente)在写给希腊格林多城教会的信中,曾提到伯多禄和保禄在罗马殉道的事。第三第四世纪间巴勒斯坦的凯撒勒雅的主教欧瑟伯(EusebiodiCesarea,265-339AD),在他所写的十大册教会史中,也提到在罗马何处可以找到伯多禄和保禄两人的坟墓和遗骸,因为那两个坟墓都写了这两位宗徒的名字。总之,根据史料,伯多禄宗徒约在公元六十四年在罗马致命,保禄宗徒则在公元六十三年或六十七年在罗马殉道。按照欧瑟伯主教所写的教会史,他猜想昔日宗徒们在耶稣死后,便彼此商定各自出外传教的方向和地区,例如多默宗徒前往今日的伊朗一带,玛窦前往埃塞俄比亚,巴尔多禄茂则到印度,安德肋到黑海以北俄罗斯南部地区,若望到小亚细亚附近,伯多禄赴今日土耳其中部和北部地区,最后又来到罗马,并在这里致命,保禄则从耶路撒冷出发,经过近东,到巴尔干半岛传教。至此,从耶稣基督死后到第一世纪末年的六十几年间,十二位宗徒传播福音的足迹大约已经遍及南欧、东南欧、中东近东、黑海以北和南亚这片广大的区域,他们为基督作证的魄力和效果真令后人瞠目结舌。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图文】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教案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欧洲宗教改革复习教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西方文明史――宗教改革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英国宗教改革:英国人和天主教的恩恩怨怨(下)
<div class="post-content ng-star-inserted" itemprop="articleBody" innerhtml="在《》中讲到又为新教扳回了一局,英格兰再次成为新教的天下。但这场宗教竞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欧洲大陆上天主教与新教冲突激化,战事连年不断的背景下,英国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伊丽莎白在英国宗教改革上遗留的问题会在不久后爆发,暴风雨即将袭来。
暴风雨前的寂静
伊莉莎白一世被称为“童贞女王”,故而也没有留下子嗣,此后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詹姆斯一世也是苏格兰国王,和大多数苏格兰人一样,信仰新教。
这位国王刚刚即位就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刺杀计划。1605年,由于詹姆士一世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一群英格兰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国会开幕典礼当天炸掉英国国会大厦,以杀害正在其中的英国国王一家及其他新教贵族。所幸刺杀计划提前暴露,阴谋策划者盖·福克斯被杀。这场刺杀被称为“火药阴谋”,此后为每年的11月5日,人们都燃烧盖·福克斯的肖像,作为阴谋败露的纪念。死里逃生的詹姆斯一世从此对天主教徒进行了更加严苛的对待,而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对立关系进一步加剧。
詹姆斯一世在位时,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三地间的族群、文化与宗教高度分裂与对立:苏格兰的贵族长老议会与英格兰国会都觉得自己应该当老大,试图支配对方并改变对方之政体国体,而爱尔兰则依旧对罗马天主教教廷高度虔诚,与信仰新教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冲突激烈。
但詹姆斯一世不愧是“欧洲最聪明的傻瓜”,他巧妙地缓解了三方的宗教冲突,在他执政期间,英国的宗教问题还算平缓。但到了他儿子手上,事态就不妙了。
第一波暴风雨
1637年,查理一世竟然未与苏格兰国会和苏格兰教会协商,就下令在苏格兰启用内容新祈祷书。这版祈祷书的内容几乎和英格兰公祷书一模一样。向来骄傲的苏格兰长老会和民众们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认为,启用新的祈祷书是要把英国国教引入苏格兰。这最终导致了苏格兰的叛变。
詹姆斯一世晚年极力避免英国卷入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是一场由新教与天主教冲突导致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几乎全欧洲都卷入了该战争。詹姆斯试图通过联姻来避免战争,他让儿子威尔士亲王查理迎娶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亚公主,尽管对方是英格兰议会和人民讨厌的天主教徒。但这场联姻最终因宗教问题而落空,英格兰议会和人民无不欢欣。之后查理娶了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这位新王后依旧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再次嗅到了天主教崛起的味道,敏感的英格兰民众又在小本本上记了查理一世一笔。
当苏格兰风波刚平,爱尔兰风波又起。由于爱尔兰的新英格兰移民大多是新教徒,而很多当地天主教徒的土地转给了新教,双方遂起争端。爱尔兰于1641年发生暴乱,查理一世被传也参与其中,加上他之前拥有过一支强大的爱尔兰军队,议会和民间都对国王不再信任了。天主教阴谋论一时间尘嚣甚上,英格兰甚至开始发生骚乱。接着有传言说国会将要弹劾天主教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查理一世一怒之下决定采取激进措施,他要求国会以叛国罪解除6名议员的职位,并不顾议会反对要强行逮捕其中五人,双方剑拔弩张。日,查理一世被迫离开了伦敦,逃往北方组织军队对抗国会,英国第一次内战随之爆发了。
战争以国王失败告终。日,查理一世在怀特霍尔宫外被执行死刑。
此后查理一世的主要反对者、圆颅党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为一手遮天的护国公,在他当政期间,在苏格兰、爱尔兰对天主教信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祸害。
第二波暴风雨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死后政坛混乱,贵族与军官纷纷企图夺权,而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继位者其子理查·克伦威尔无力掌控大局,国会只能请查理二世复辟。
此时大多数英国人早已厌倦了动荡的政局、克伦威尔严酷的统治以及清教徒禁欲的教规,迫切希望回到原来自由安定的生活。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查理二世。为顺应民心,保障自己权位的稳固,查理二世继位时仍然信仰英国国教。大概是经历过清教徒战争的惨痛,查理二世主张宗教宽容,他曾在1672年试图通过宽容宣言(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给予不信国教者与“异端”的天主教徒共享平等的权利,但因遭到议会谴责而落空。
查理二世即位后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室的凯瑟琳公主,这位新王后依旧信奉天主教。查理二世的复辟似乎让英国国内的宗教矛盾有了缓解,但反天主教的情绪却早已在英格兰人民心中深种了。
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查理二世支持颁布了克拉伦敦法案,重新巩固了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的地位,规定不信国教徒(清教徒的新名称)与天主教徒形式上不得出任公职,并对他们实行一定的压迫。
1666年,伦敦大火,天主教躺枪,大部分的英国民主相信大火是罗马教皇指使天主教徒纵火的结果。1677年,一个谣传教皇密谋改变英国政府的匿名小册子在民间广为流传。1678年,亲辉格党的提图斯·奥茨,制造了“天主教密谋”的谣言,宣称王后授意她私人的天主教神父,阴谋联合天主教信徒正在策划一次暗杀国王查理二世的行动,好让国王信仰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取而代之,天主教即将在英国死灰复燃。尽管这个谣言荒诞不经,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了,其中甚至包括大部分议员。
英国开始了长达3年的恐慌期。到1681年,总共有35人因“天主教阴谋”案被处死。谣言和民众天生就是一对,更多新的谣言不断民间智者被发明创造:有的谣传法国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即将攻打英国,有的谣传英国的天主教徒已在秘密地屯兵准备暴动,有的则谣传天主教徒会再次在伦敦纵火,有的甚至谣传在下院附近听到挖掘的声音。贵族们出门都武装到牙齿,时刻提防天主教徒的袭击。英格兰人的反天主教情绪被煽动到了极点。日,盖·福克斯之夜人们燃烧了罗马天主教教皇的肖像,而不是罪犯盖·福克斯的。天主教徒的住宅被搜查,他们的武器被没收。有的地方甚至召集了民兵,随时处于战斗戒备状态。
但查理二世从始至终都未曾相信过这些荒唐言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也多的人也逐渐清醒,意识到自己被玩弄了。日,查理二世再也忍受不了这般胡闹了,以煽动言论罪逮捕了奥茨,但后来迫于议会的压力将其释放。1683年一群反对约克公爵詹姆士继承王位的新教徒,计划在黑麦屋刺杀国王与詹姆斯,让新教君王即位。这件事后来被称为“黑麦屋阴谋”事件。事败后,查理二世借机削弱辉格党势力,清教徒也因此再次受到迫害。
日,查理二世驾崩,临终前皈依了天主教。
第三波暴风雨
查理二世的胞弟、约克公爵詹姆斯继承王位,即詹姆斯二世。詹姆斯在处理宗教问题上不如他哥哥圆滑,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早在1673年议会订立宣誓法(Test&Act)时,这位当时的约克公爵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辞去海军大臣职位并公开其天主教信仰,引得英国上下不满。事实上他几年前便私下从新教改信为天主教了。若非查理二世顶住议会压力,拒绝因王后不育而再婚,詹姆斯不可能在一片反对声成为王储,并在后来登基。
詹姆斯二世初登宝座,就遭遇了自己侄子、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的叛变。尽管叛变被镇压,却让詹姆斯失去了安全感。人一旦害怕就容易犯大错误,詹姆斯决定一反英国传统,建立一支强大常备军。对于议会制约下的君主,这绝对是一大忌。詹姆斯二世紧接着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天主教徒指挥这支军队中的几个军团。于是,原本支持新国王的托利党也看不下去了,双方起了争执,詹姆斯干脆在1685年11月解散了国会。从此,詹姆斯在恢复天主教上一条路走到黑。
1686年,詹姆斯着手计划取消《立誓法》,他还任命天主教徒以政府部门、教会、大学要职,解除了许多反天主教势力的职务,并在伦敦接见了已经100多年没有到过英格兰的罗马教廷代表。1687年詹姆斯二世颁布《宽容宣言》,下令废除所有迫害天主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的法令。这些措施使得詹姆斯彻底失去了民心。
日,詹姆斯的儿子出生,新生儿将成为罗马天主教徒。这意味着未来的国王也将是一位天主教徒,而两位新教公主将无法继承王位,天主教卷土归来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英国民众这次彻底被激怒了。最不高兴的人当属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她本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1677年,为了向英国的新教徒示好,玛丽被父亲嫁给了信仰新教的荷兰王子威廉。一些新教徒领袖开始与詹姆斯的女婿威廉三世谈判,要求威廉带兵攻打詹姆斯二世。接下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
日威廉亲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当他登陆英国后,詹姆斯二世所有的新教徒军官都叛变了,连公主安妮也对父亲倒戈相向。众叛亲离,詹姆斯二世只能流亡法国。议会于1689年1月宣布詹姆斯二世退位,2月威廉和玛丽则被共同加冕成为英王,称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1689年12月,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签署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罗马天主教徒不得成为英国国王。12年后,继任的安妮女王又签署了《王位继承法》,再一次强调天主教徒不能继承王位。
此后,英国再无天主教君王,詹姆斯二世成为史上最后一位。天主教徒在英国也一直被当做异端,直到1829年乔治四世签署《天主教救济草案》,才得以在政治和各方面享有较为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这场持续了300年的恩怨纠葛,表面上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背后则是教权、王权、民权三方的博弈。300年前,亨利八世首先利用宗教改革将腐败的教会扳倒,这是王权对教权的一次胜利。100多年后,《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基本的确立,民权从此置于王权之上。300年后的《天主教救济草案》意味在英国向自由平等又迈进了一步。教权和王权从此衰弱,再无法轻易剥削普通公民了。可惜这一切都沉浸在鲜血之中,300年里,不知有多少新教徒(包括清教徒)和天主教徒遭受迫害甚至丧命。
如今,英国的新教和天主教尽管还有分歧,但早已不存在当年那般的血腥暴力了。然而历史今天依然在别的地方重演。我们只能希望人类彼此包容,世界太平。">在《》中讲到又为新教扳回了一局,英格兰再次成为新教的天下。但这场宗教竞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欧洲大陆上天主教与新教冲突激化,战事连年不断的背景下,英国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伊丽莎白在英国宗教改革上遗留的问题会在不久后爆发,暴风雨即将袭来。
暴风雨前的寂静
伊莉莎白一世被称为“童贞女王”,故而也没有留下子嗣,此后詹姆斯一世继承王位。詹姆斯一世也是苏格兰国王,和大多数苏格兰人一样,信仰新教。
这位国王刚刚即位就遭遇了一场可怕的刺杀计划。1605年,由于詹姆士一世拒绝给予天主教徒同等权利,一群英格兰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国会开幕典礼当天炸掉英国国会大厦,以杀害正在其中的英国国王一家及其他新教贵族。所幸刺杀计划提前暴露,阴谋策划者盖·福克斯被杀。这场刺杀被称为“火药阴谋”,此后为每年的11月5日,人们都燃烧盖·福克斯的肖像,作为阴谋败露的纪念。死里逃生的詹姆斯一世从此对天主教徒进行了更加严苛的对待,而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的对立关系进一步加剧。
詹姆斯一世在位时,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三地间的族群、文化与宗教高度分裂与对立:苏格兰的贵族长老议会与英格兰国会都觉得自己应该当老大,试图支配对方并改变对方之政体国体,而爱尔兰则依旧对罗马天主教教廷高度虔诚,与信仰新教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冲突激烈。
但詹姆斯一世不愧是“欧洲最聪明的傻瓜”,他巧妙地缓解了三方的宗教冲突,在他执政期间,英国的宗教问题还算平缓。但到了他儿子手上,事态就不妙了。
第一波暴风雨
1637年,查理一世竟然未与苏格兰国会和苏格兰教会协商,就下令在苏格兰启用内容新祈祷书。这版祈祷书的内容几乎和英格兰公祷书一模一样。向来骄傲的苏格兰长老会和民众们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们认为,启用新的祈祷书是要把英国国教引入苏格兰。这最终导致了苏格兰的叛变。
詹姆斯一世晚年极力避免英国卷入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是一场由新教与天主教冲突导致的大规模国际战争,几乎全欧洲都卷入了该战争。詹姆斯试图通过联姻来避免战争,他让儿子威尔士亲王查理迎娶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玛丽亚公主,尽管对方是英格兰议会和人民讨厌的天主教徒。但这场联姻最终因宗教问题而落空,英格兰议会和人民无不欢欣。之后查理娶了法兰西的亨利埃塔·玛丽亚,这位新王后依旧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再次嗅到了天主教崛起的味道,敏感的英格兰民众又在小本本上记了查理一世一笔。
当苏格兰风波刚平,爱尔兰风波又起。由于爱尔兰的新英格兰移民大多是新教徒,而很多当地天主教徒的土地转给了新教,双方遂起争端。爱尔兰于1641年发生暴乱,查理一世被传也参与其中,加上他之前拥有过一支强大的爱尔兰军队,议会和民间都对国王不再信任了。天主教阴谋论一时间尘嚣甚上,英格兰甚至开始发生骚乱。接着有传言说国会将要弹劾天主教王后亨利埃塔·玛丽亚,查理一世一怒之下决定采取激进措施,他要求国会以叛国罪解除6名议员的职位,并不顾议会反对要强行逮捕其中五人,双方剑拔弩张。日,查理一世被迫离开了伦敦,逃往北方组织军队对抗国会,英国第一次内战随之爆发了。
战争以国王失败告终。日,查理一世在怀特霍尔宫外被执行死刑。
此后查理一世的主要反对者、圆颅党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成为一手遮天的护国公,在他当政期间,在苏格兰、爱尔兰对天主教信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祸害。
第二波暴风雨
1658年克伦威尔去世,死后政坛混乱,贵族与军官纷纷企图夺权,而奥利弗·克伦威尔的继位者其子理查·克伦威尔无力掌控大局,国会只能请查理二世复辟。
此时大多数英国人早已厌倦了动荡的政局、克伦威尔严酷的统治以及清教徒禁欲的教规,迫切希望回到原来自由安定的生活。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查理二世。为顺应民心,保障自己权位的稳固,查理二世继位时仍然信仰英国国教。大概是经历过清教徒战争的惨痛,查理二世主张宗教宽容,他曾在1672年试图通过宽容宣言(Royal Declaration of Indulgence),给予不信国教者与“异端”的天主教徒共享平等的权利,但因遭到议会谴责而落空。
查理二世即位后迎娶了葡萄牙布拉干萨王室的凯瑟琳公主,这位新王后依旧信奉天主教。查理二世的复辟似乎让英国国内的宗教矛盾有了缓解,但反天主教的情绪却早已在英格兰人民心中深种了。
为了安抚民众的情绪,查理二世支持颁布了克拉伦敦法案,重新巩固了英国圣公会(Church of England)的地位,规定不信国教徒(清教徒的新名称)与天主教徒形式上不得出任公职,并对他们实行一定的压迫。
1666年,伦敦大火,天主教躺枪,大部分的英国民主相信大火是罗马教皇指使天主教徒纵火的结果。1677年,一个谣传教皇密谋改变英国政府的匿名小册子在民间广为流传。1678年,亲辉格党的提图斯·奥茨,制造了“天主教密谋”的谣言,宣称王后授意她私人的天主教神父,阴谋联合天主教信徒正在策划一次暗杀国王查理二世的行动,好让国王信仰天主教的弟弟詹姆斯取而代之,天主教即将在英国死灰复燃。尽管这个谣言荒诞不经,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了,其中甚至包括大部分议员。
英国开始了长达3年的恐慌期。到1681年,总共有35人因“天主教阴谋”案被处死。谣言和民众天生就是一对,更多新的谣言不断民间智者被发明创造:有的谣传法国和西班牙等天主教国家即将攻打英国,有的谣传英国的天主教徒已在秘密地屯兵准备暴动,有的则谣传天主教徒会再次在伦敦纵火,有的甚至谣传在下院附近听到挖掘的声音。贵族们出门都武装到牙齿,时刻提防天主教徒的袭击。英格兰人的反天主教情绪被煽动到了极点。日,盖·福克斯之夜人们燃烧了罗马天主教教皇的肖像,而不是罪犯盖·福克斯的。天主教徒的住宅被搜查,他们的武器被没收。有的地方甚至召集了民兵,随时处于战斗戒备状态。
但查理二世从始至终都未曾相信过这些荒唐言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也多的人也逐渐清醒,意识到自己被玩弄了。日,查理二世再也忍受不了这般胡闹了,以煽动言论罪逮捕了奥茨,但后来迫于议会的压力将其释放。1683年一群反对约克公爵詹姆士继承王位的新教徒,计划在黑麦屋刺杀国王与詹姆斯,让新教君王即位。这件事后来被称为“黑麦屋阴谋”事件。事败后,查理二世借机削弱辉格党势力,清教徒也因此再次受到迫害。
日,查理二世驾崩,临终前皈依了天主教。
第三波暴风雨
查理二世的胞弟、约克公爵詹姆斯继承王位,即詹姆斯二世。詹姆斯在处理宗教问题上不如他哥哥圆滑,他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早在1673年议会订立宣誓法(Test&Act)时,这位当时的约克公爵拒绝宣誓信仰英国国教,辞去海军大臣职位并公开其天主教信仰,引得英国上下不满。事实上他几年前便私下从新教改信为天主教了。若非查理二世顶住议会压力,拒绝因王后不育而再婚,詹姆斯不可能在一片反对声成为王储,并在后来登基。
詹姆斯二世初登宝座,就遭遇了自己侄子、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的叛变。尽管叛变被镇压,却让詹姆斯失去了安全感。人一旦害怕就容易犯大错误,詹姆斯决定一反英国传统,建立一支强大常备军。对于议会制约下的君主,这绝对是一大忌。詹姆斯二世紧接着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让天主教徒指挥这支军队中的几个军团。于是,原本支持新国王的托利党也看不下去了,双方起了争执,詹姆斯干脆在1685年11月解散了国会。从此,詹姆斯在恢复天主教上一条路走到黑。
1686年,詹姆斯着手计划取消《立誓法》,他还任命天主教徒以政府部门、教会、大学要职,解除了许多反天主教势力的职务,并在伦敦接见了已经100多年没有到过英格兰的罗马教廷代表。1687年詹姆斯二世颁布《宽容宣言》,下令废除所有迫害天主教徒和其他宗教信徒的法令。这些措施使得詹姆斯彻底失去了民心。
日,詹姆斯的儿子出生,新生儿将成为罗马天主教徒。这意味着未来的国王也将是一位天主教徒,而两位新教公主将无法继承王位,天主教卷土归来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英国民众这次彻底被激怒了。最不高兴的人当属詹姆斯二世的大女儿玛丽,她本才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1677年,为了向英国的新教徒示好,玛丽被父亲嫁给了信仰新教的荷兰王子威廉。一些新教徒领袖开始与詹姆斯的女婿威廉三世谈判,要求威廉带兵攻打詹姆斯二世。接下来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
日威廉亲率大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当他登陆英国后,詹姆斯二世所有的新教徒军官都叛变了,连公主安妮也对父亲倒戈相向。众叛亲离,詹姆斯二世只能流亡法国。议会于1689年1月宣布詹姆斯二世退位,2月威廉和玛丽则被共同加冕成为英王,称为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1689年12月,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共同签署了《权利法案》,明确规定罗马天主教徒不得成为英国国王。12年后,继任的安妮女王又签署了《王位继承法》,再一次强调天主教徒不能继承王位。
此后,英国再无天主教君王,詹姆斯二世成为史上最后一位。天主教徒在英国也一直被当做异端,直到1829年乔治四世签署《天主教救济草案》,才得以在政治和各方面享有较为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这场持续了300年的恩怨纠葛,表面上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背后则是教权、王权、民权三方的博弈。300年前,亨利八世首先利用宗教改革将腐败的教会扳倒,这是王权对教权的一次胜利。100多年后,《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基本的确立,民权从此置于王权之上。300年后的《天主教救济草案》意味在英国向自由平等又迈进了一步。教权和王权从此衰弱,再无法轻易剥削普通公民了。可惜这一切都沉浸在鲜血之中,300年里,不知有多少新教徒(包括清教徒)和天主教徒遭受迫害甚至丧命。
如今,英国的新教和天主教尽管还有分歧,但早已不存在当年那般的血腥暴力了。然而历史今天依然在别的地方重演。我们只能希望人类彼此包容,世界太平。
分享到微信分享到微博复制链接进行分享21个人已收藏0个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