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同一样本不同筛选方法的约登指数计算公式有有可比性吗

二、疾病爆发应激调查 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单纯随机抽样 系统抽样 分层抽样 整群抽样 多级抽样 一 单纯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 最简单、最基本的抽样方法; 从总体N个对象中,利用抽签或随机数字表的方法抽取n个研究对象; 总体中每个对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不适合大样本的调查工作。 (二)系统抽样 机械抽样 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 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 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计算抽样距离(N/n)。 用单纯随机方法确定一个起始号。 从此起始点开始,每隔K(K N/n)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抽样比 n / N,抽样间隔为抽样比的倒数。如抽样比为5%(1/20),则抽样间隔为20。 例如:总体中有250000个单位,决定抽取1000个作为样本。 其抽样比应为 1/250,即每250个中抽1个。具体做法是:先从1~250号中随机抽取1个作为起点,之后每隔250个抽取1个。 优点:所抽取样本在整个研究人群中分布比较均匀,此时如果研究对象差异较小,样本代表性就好,不需要事先知道总体数量,可以根据预估数确定抽样间隔。 缺点:当研究对象的差异较大或者呈现某种周期性变化时,抽样的代表性就差。 (四 )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组成样本。 此方法要求群组内研究对象的差异应与研究总体的变异相近,群组间的变异越小越好。 主要优点是易于组织和实施、节省经费,常用于大规模调查。 例:要调查20所小学约10000名小学生某疾病的现患率,现要求抽查2000人,如用单纯随机抽样抽到的对象分散在各所小学,对调查的实施不方便,但若随机抽取4所小学,抽到的学校全部学生均进行调查,则实施很方便,可节省人力、物力,也易于为调查对象接受。 但由于整群抽样的误差较大,一般样本数应在原有基础上增加20%。即再增加4×20% 0.8(所),则实际样本量为5所学校。 以上四种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由小到大依次为: 分层抽样 系统抽样 单纯随机抽样 整群抽样 (五)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 将抽样过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使用的抽样方法往往不同,即将以上抽样方法结合使用,在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中常用。 方法 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一级抽样) 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二级抽样) 依此类推… 应注意其与暴露人群的可比性(对照人群除未暴露于所研究的因素外,其它各种因素或人群特征应尽可能与暴露人群相同)。 内对照 in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内部 外对照 external controls 一群研究对象外部 总人口对照 整个地区现成的发病或死亡资料 多重对照 multiple controls 两种或以上的形式 1 资料整理表 暴露组发病率 a/ a+b 对照组发病率 c/ c+d 如果二者差异显著,并且无明显偏倚,则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队列研究发病密度资料整理 ①相对危险度RR(relative risk) 意义: 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的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RR值越大,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强度越大。 意义: 吸烟者因肺癌死亡的危险是非吸烟者的10.7倍。 吸烟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危险是非吸烟者的1.7倍。 ②归因危险度AR Attributable risk 意义 暴露人群中因暴露于该因素而增加(或减少)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暴露人群中疾病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率。 ③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AR% 意义 暴露人群中由于暴露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该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例。 ④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意义 全人群中因暴露于该因素而增加(或减少)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全人群中疾病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率。 ⑤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 意义: PAR%是指总体人群中因暴露某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该病总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确定“金标准” “金标准”指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也称为标准诊断。 真题 1.灵敏度、?特异度? 2.何谓筛检?筛检的目的有哪些?? 3.队列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4.试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5.发病密度 6.简述抽样调查的优缺点。 7.病例对照研究? 8.相对危险度 9.论述疾病暴发应急调查的步骤和内容。 1.病例对照研究的因果顺序是 A.由因追果 B.由因追因 C.由果追因 D.由果追果 2.暴露人口必须符合的条件有 A.是观察地区内的人群 B.观察地外的人群 C.不可能发病的人群 D.有患所要观察疾病的可能 E.打疫苗的人群 3

}

    C.只研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第一章名词解释1.epidemiology2.descriptivestudy3.theoreticalepidemiology4.exposure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A.疾病B.病人C.人群D.健康人绪论D.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E.只研究疾病的防制措施6.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D.方法学研究B.实验法E.以上都不是C.理论法


    7.流行病学主要应用于A.研究疾病的病因B.评价人群的健康状况C.研究疾病预防和控制D.考核疾病的防制效果E.以上均对8.流行病学的定义可概括为A.研究各种疾病的学科B.研究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如何防制的C.临科学C.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E.以上都不是因素,并研究如何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C.临床策略和措施的科学D.研究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科学E.研究各类公共卫生问题的学科E.医学统计学9.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A.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B.研究疾病的病因学C.提供诊断依据D.不涉及药物治疗E.不研究疾病的预后10.流行病学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A.疾病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B.疾病的防制措施C.疾病病因D.增进人群健康的策略E.以上都包括


    E.亚临床型病人2.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不能或不能全部掌握或控制所研究现象发生的条件,因此采用什么方法就是很重要的方法A.观察法床试验D.实验研究B.建立数学模型



    4.流行病学中的群体是指A.有典型症状的病人B.无症状的健康人C.在一定范围内的人群,可以小到一个家庭,大到全人类D.传染病患者E.病原携带者5.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从个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B.只研究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治


    11.新的疫苗或预防药物在推广应用前必须做A.通过毒理学鉴定证明其对人体无害B.通过现场试验考核其实际预防效果C.通过动物试验证实其效果D.证明其无严重副作用E.经实验室检验无有害的附加剂12.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描述性研究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以上均包括B.分析性研究C.实验


    16.流行病学的分析性研究不包括A.病例对照研究B.现场试验C.队列研究D.历史性队列研究E.匹配性病例对照研究17.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不正确的A.它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B.它以个体为研究对象C.它可以评价药物或保健措施的有效性、安全性问题D.它可以研究疾病的自然史E.它能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13.通过现场调查把疾病在时间、地区及人群中分布的特征加以描述经比较后,提出致病因素的假设的过程是A.分析性研究性研究D.理论性研究E.临床研究B.描述性研究C.实验


    18.关于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人群现场是流行病学主要的实验室B.理论流行病学研究又称数理流行病学研究C.分析性研究可人为控制研究条件D.流行病学研究可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价E.病例对照研究可提供病因线索19.以下哪一项不是流行病学的特征A.群体特征B.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C.预防为主的特征D.对比的特征E.以治疗疾病为主的特征20.关于流行病学,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从整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B.从细胞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C.从群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D.从个体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E.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健康21.流行病学的描述性研究不包括


    14.通过现况调查与随后的定期随访,对早期糖尿病或无症状的葡萄糖耐受试验阳性者观察其经过若干年后的结局和转归。这类研究属于A.疾病的自然史研究B.疾病各阶段的比例研究C.疾病的管理模式研究D.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E.疾病的预防方案研究15.美国芬兰等国提出:早期发现并治疗高血压,提倡不吸烟或戒烟,推广健康饮食以控制高血脂等来预防冠心病。这是因为A.冠心病是这些国家的主要死因B.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找出了该病的危险因素,提供了对该病的预防途径C.冠心病是由多病因造成的D.通过生活方式等的改变可以去除或减轻冠心病的这些危险因素E.这些危险因素已为广大人民所承认








    22.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不包括A.临床试验C.人群现场试验D.病例对照研究问题23~26A.现况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观察某种新药的疗效D.将调查数据建立流行病学数学模型E.基础实验室检查23.属于分析流行病学24.“非典”传播模型的建立25.属于描述流行病学26.属于实验流行病学问题27~28A.病人B.非病人C.人群D.患病动物E.非病动物27.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28.临床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问题29~32A.描述性研究B.分析性研究C.实验性研究D.理论与方法学研究E.统计分析法29.生态学研究属于30.队列研究属于31.临床试验属于32.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属于E.防治实验研究B.社区干预试验


    D.两者均否33.现代流行病学的内容包括34.传统流行病学的内容包括问题35~37A.设立对照组B.盲法观察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5.病例对照研究36.临床试验37.个案调查问题38~40A.人为控制研究条件B.设立对照组C.两者均有D.两者均无38.临床试验39.队列研究40.普查41.流行病学的基本任务是A.了解疾病的有关情况,制定防制疾病的具体措施B.研究防制疾病的对策C.研究与各学科的关系D.研究疾病自然史E.研究疾病的治疗方法42.流行病学的主要用途是A.病因的探索B.预防措施效果评价


    C.人群患病情况的分析D.促进有关学科的发展E.疾病治疗方法的研究43.关于流行病学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以人群为研究对象B.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分布及病因C.只研究传染病D.研究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对策与措施E.只研究非病人4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有A.描述流行病学论流行病学D.实验流行病学E.基础性研究B.分析流行病学C.理



    45.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包括A.生态学研究告D.病例对照研究E.队列研究B.现况研究


    关。7.预防和控制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和流行的流行病C.现患研学工作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在现场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______;另一类是______。


    46.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包括A.生态学研究究D.队列研究E.病例对照研究B.病例报告



    47.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A.一群病人人群D.个体病例E.单个健康人B.健康人群C.隐性感染



    48.关于流行病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流行病学从群体水平研究疾病B.临床医学主要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C.基础医学从人群水平研究疾病D.流行病学不是一门方法学E.流行病学主要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规律填空题


    同,主要是前者的实验是在__________中进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答题1.请简单叙述流行病学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2.请简述你对流行病学学科的认识。3.学习流行病学应当具备的3个主要观点。4.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有哪些?5.如何理解流行病学的“群体观点”6.简述流行病学定义的基本含义?7.流行病学的用途?8.流行病学的特点?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应注意,定义中包含着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四个完整的内容。2.描述性研究:根据疾病和健康状况在不同人群、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分布情况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规律,从而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依据。3.理论流行病学:又称数学流行病学,它是用不同的数字符号代表有关病因、机体与环境的各项因素,然后抽象地用数学模型或电子计算机仿真,进行理论研究,来研究流行病学的规律性,定量反映病因、宿主和环境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4.暴露:也称暴露因素,指接触到或具有某个研究因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暴露通常用来代表一切可能与疾病危险有关的、研究者感兴趣的因素。选择题1—5:CAACD11—15BEBAB.21—25CDBDA.31—35CDCAA.6--10:AECAE16—20BBCEC26--30CCAAB36—40CDCBD


    4.人群,现场,临床试验,社区干预5.曾经接触过某个因素或处于某种状态,或具备某种特征6.年龄7.病因假设,采取措施8.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9.传染病10.观察性,实验性,理论性11.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许多分支,研究方法进展迅速,疾病监测发展较快12.人群,观察13.人群,现场,临床试验,社区干预简答题1.1)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各种研究方法的基础。2)现况调查一般不能验证假设,但可以为分析性研究和实验研究提供假设依据。3)从研究方法本身对于病因的论证强度来看,实验性研究高于队列研究,队列研究高于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高于一般的描述性研究。4)实施队列研究之前,最好先有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阳性结果。5)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横断面研究都是为了评价暴露与疾病的联系。病例对照研究评价疾病并探求既往的暴露,队列研究评价暴露并随访疾病的发生,横断面研究同时评价疾病和暴露的情况。三者之间有着内在联系。2.1)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导学科。2)流行病学是从事公共卫生的专业人员用以研究疾病的基本科学工具,也是卫生科学研究人员所接受的对待卫生服务的有效性,以及医学干预的有效性的极好工具。



    3)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扩展了流行病学的内涵和研究范围,而且对其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流行病学的首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与病因,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即通过应用现代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疾病的分布与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揭示疾病的致病因子和研究其病因。现代科学技术——分子生物学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使病因研究不再仅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细胞层面,而且可以深入到蛋白质、核酸和基因水平。确定病因甚至在获得病因线索后,按照流行病学理论,就可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这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也是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对于传染病主要采取针对三个环节的措施;对于非传染病,应进行三级预防。4)流行病学是联系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甚至有的专家提出,应当将医学看作公共卫生的一部分,而不是相反。5)现代流行病学面临的威胁不是来自于新技术的应用或个体和微观分析方法的使用,而是由于这些技术可能限制流行病学家发现适合流行病学研究的问题的范围,而拘泥于所谓高新技术的应用上,从而迷失方向。在新的世纪之交,应当避免上个世纪之交出现过的类似情况。当时,流行病学被生物学所替代,结果使人们对于社会发病率、死亡率以及出生率等的变化缺乏理解。3.1)群体观点;2)概率论的观点;3)比较的观点。4.1)群体观点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3)比较的观点4)疾病多病因论的观点


    5)概率论的观点6)预防为主的观点5.1)流行病学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状态,研究疾病的发生及动态分布,从人群角度宏观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点之一。2)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是群体是“群体诊断”,是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状态的概括。3)通过群体诊断,发现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提出预防对策或公共卫生服务计划。6.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和健康。任务分为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和提供措施。三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7.1)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2)疾病的监测3)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4)疾病的自然史5)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8.1)群体的特征2)对比的特征3)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4)社会心理的特征5)预防为主的特征6)发展的特征第二章疾病的分布



    8.survivalrate9.petentialyearsoflifelost10.sporadie11.outbreak12.epidemic13.seculartrend14.distributionofdisease15.periodicity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甲乙两地年龄标化死亡率相等,而甲地粗死亡率低,原因是A.两地人群有相同的年龄分布B.甲地诊断比乙地更准确C.甲地老年人比重高于乙地D.甲地老年人比重低于乙地E.甲地诊断不如乙地准确2.在100名血吸虫病人中,60名有游泳戏水的历史,据此可以推断A.游泳戏水是血吸虫最主要的感染方式B.游泳戏水引起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为60%C.该组血吸虫病人中,60%有游泳戏水的历史D.避免在疫水中游泳戏水可使60%的人不患血吸虫病E.游泳戏水得血吸虫病的可能性较其他途径高60%3.某地高速公路交警统计,发生车祸的司机65%都是酒后驾车。因此,认为酒后驾车是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的主要原因,该结论A.正确B.不正确,因为比较不是在率的基础上


    C.不正确,因为没有比较组D.不正确,因为没有进行显著性检验E.不正确,因为患病率代替了发病率4.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脑卒中发病率的差别可以用如下方法判断A.直观两组人群发病率B.对两组发病率进行显著性检验C.对两个率按年龄、性别等有关因素标化后再进行标准化率的显著性检验D.这两个率无法比较E.男女分别比较5.疾病三间分布指的是A.年龄、性别、季节分布B.年龄、季节、职业分布C.年龄、季节、地区分布D.病因、宿主、环境分布E.时间、地区、人群分布6.描述一个人群中某种疾病的频率指标,最常用的三个指标为A.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B.发病率、死亡率、患病率C.发病率、死亡率、感染率D.发病率、患病率、生存率E.死亡率、患病率、续发率7.可通过下列指标来测量人群中患病的危险性A.发病率B.发病率乘以疾病的平均病程C.患病率D.患病率乘以疾病的平均病程E.发病率除以患病率8.某病的病死率指的是A.每10万人口的粗死亡率B.某病患者中的死亡百分比


    C.特殊原因引起的某病死亡率D.某病在所有死因中的比例E.任何疾病的死亡结局9.某病患病率是指A.某病新发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B.某病曾患病的总人数/同期平均人口数C.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D.所有疾病患病人数/年平均人口数E.某病患病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某种新疗法可延长寿命,但不能治愈疾病,可能会出现A.该病发病率将增加B.该病发病率将减少C.该病患病率将增加D.该病患病率将减少E.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都减少11.对某地40万人进行某病普查,共查出病例80人,因此得出A.某地某病发病率为20/l0万B.某地某病患病率为20/l0万C.某地某病罹患率为20/10万D.某地某病续发率为20/10万E.某病累积发病率为20/10万12.某医师检查了1000人的HbsAg,结果发现100人阳性,该调查最合适的描述指标为A.发病率率D.感染率B.患病率C.罹患



    15.对于一种危害严重的疾病,采取针对病因的措施后,评价其预防效果的指标是A.死亡率率D.病死率B.发病率C.患病



    16.1994年某县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人,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发病率率D.患病率B.罹患率E.续发率C.感染


    17.某病的续发率是指A.(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B.(同等身份的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同等身份人数)×100%C.(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D.(一个潜伏期内接触者中患有该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E.(接触者中的患病人数/接触者总人数)×100%18.某镇多年未发现伤寒,某年秋季发现一例伤寒后,在同一街道相继发生了3例二代伤寒病例,这可能是伤寒的一起A.散发D.大流行B.爆发E.复发C.带入



    13.在分析食物中毒的可能原因时,最常用的指标是A.总发病率病率B.二代发病率C.患


    19.为S了正确反映慢性疾病各年龄死亡趋势,可用A.横断面分析B.交叉分析C.年龄死亡相关分析



    E.吃不同食物者的罹患率14.评价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


    D.出生队列分析E.抽样调查20.下列哪条不是续发率的用途?A.比较不同传染病相对传染力的大小B.比较家庭大小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C.比较不同经济卫生条件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D.评价防疫措施的效果E.病因不明疾病的病因调查21.在一个城市里,甲型肝炎的发病率每年3~5月份有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A.爆发D.周期性B.流行E.长期变异C.季节性


    A.暴露对疾病的影响B.环境对疾病的影响C.致病因子与年龄的关系D.家庭对疾病的影响E.种族对疾病的影响26.研究疾病的地区分布按哪一种划分方法能较完善地收集到人口学的资料?A.按行政区域划分地区B.按城乡划分地区C.按风俗习惯划分地区D.按自然地理条件划分地区E.按经济条件划分地区27.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发病率和患病率是一样的B.现患率和患病率是不一样的C.患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E.续某病的新病例的频率D.发病率指某特定时期内人口中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E.发病率的分母中不包括不会发病的人28.罹患率可以表示为A.(观察期内的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B.(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


    22.某防疫站通过该区全年“传染病报告卡”的整理分析,可计算出传染病的A.患病率C.报告发病率发率23.疾病的季节性研究A.仅用于传染病B.仅用于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的疾病C.仅用于人畜共患疾病D.不仅用于传染病,也用于部分非传染病E.不仅用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也用于统计地方性疾病24.出生队列研究是A.将同一社区的人视为一个队列B.将同一年龄组的人视为一个队列C.将具有共同暴露因素的人视为一个队列D.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视为一个队列E.将同一种族的人视为一个队列25.出生队列分析可正确地反映B.实际发病率D.罹患率


    口数)×100%C.(一年内的新病例数÷同年暴露人口数)×100%D.(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E.观察期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29.满足患病率=发病率×病程的条件是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相当稳定B.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病程相当稳定


    C.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患病率相当稳定D.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当地人口相当稳定E.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病率和病程都相当稳定30.1990年8月,某远洋客轮上发生一起军团病爆发流行。船离开港口时载有350名乘客、50名船员。8月1日前的一周内,在一次风暴中有1/7的乘客遇难。8月份第一周中,船上有30人发生军团病,其中一半很快死亡。随后的一周内又有20人发病,但无死亡。8月7日(8月份第一周的最后一天)军团病的患病率是A.0.045D.无法计算B.0.075C.0.143


    该人群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C.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患病人口数之比D.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发病人口数之比E.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期末人口数之比34.周期性的正确解释是A.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B.疾病突然升高的现象C.疾病发病率超过一般水平D.疾病发病率保持在一般水平E.以上都不是35.表示流行强度的一组术语是A.散发、流行和爆发B.周期性、季节性和长期变异C.发病率、死亡率和患病率的大小D.传染性、易感性和免疫性的大小E.以上都不是36.平均人口数的计算方法是A.期初的人口数B.期初人口数加期末人口数被2除C.期末的人口数D.健康人口数E.患病人口数37.某地区在l周内进行了高血压病的普查,可计算当地高血压病的A.患病率率B.罹患率C.发病



    31.患病率指标来自A.现况调查资料B.门诊病例资料C.住院病例资料D.专科医院病例资料E.对所有病人的调查32.某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的比值加大,见于下列何种情况A.该病病死率高B.该病病程短C.该病病程长D.该病治愈率低E.以上情况均不影响该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的比值33.死亡率是指A.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B.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的总死亡人数与比



    38.罹患率是指A.1年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B.观察期间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


    C.观察期间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期初人口数之比D.观察期间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E.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口数之比39.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粗死亡率为A.300/10万B.60/1000C.10/1000D.100/1000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40.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死亡专率为A.300/10万B.60/10万C.10/1000D.100/1000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41.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的病死率为A.6%B.2%C.20%


    D.17%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42.某地有20万人口,1970年全死因死亡2000例,同年有结核病患者600人,其中男性400人,女性200人;该年有120人死于结核病,其中100例为男性。该地1970年结核病男性死亡专率为A.50/10万B.100/600C.100/120D.25%E.所给资料不能计算43.1994年平山县发现喘憋性肺炎的流行,暴露总人口数为83271,经调查诊断发病例数共1478例,试问在资料分析时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发病率B.罹患率C.时点患病率D.期间患病率E.感染率44.某医院心血管内科1985年和1986年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数分别101人和121人,那么和1985年相比A.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死亡危险性更大B.1986年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抢救失败的情况更为严重C.心肌梗死死亡危险的增加不会有统计学意义D.所有资料不能判断该科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的死亡频率的升降E.以上均不对45.关于患病率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患病率的增加不一定表示发病率的增加B.患病率的调查对于病程短的疾病没有多大用途C.患病率的用途没有发病率大D.患病率的单位是人年E.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得出的频率46.关于描述疾病分布常用的率,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B.病死率常用来说明疾病的严重程度C.发病率是队列研究的常用指标D.患病率等于罹患率E.患病率又称流行率问题47~49某县有人口10万人,1997年因各种疾病死亡1000人。该年共发生结核300人,原有结核400人,1987年共有60人死于结核47.该县的总死亡率为A.300/10万B.60/1000C.60/10万D.1000/10万E.资料不足,不能计算48.结核的病死率为A.60/300B.60/400C.60/700D.60/1000E.60/10万49.结核的发病率为A.300/10万B.400/10万息


    C.700/10万D.300/1000E.400/1000多项选择题50.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包括A.该病在当地居民中发病率均高,且随年龄增长而上升B.在其他地区的人群该病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C.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且发病率与当地居民相似D.迁出该地区的居民,该病的发病率下降E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发生类似疾病51.发病率可用来A.描述疾病的分布B.探讨发病的因素C.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D.提出病因假设E.研究死亡的严重程度52.疾病患病率升高的原因有A.诊断技术灵敏度的提高B.就诊机会减少C.病死率的下降D.治愈率的提高E.疾病病程的延长53.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有A.获得与病因假设有关的资料B.判断疾病的传染性C.获得与流行因素有关的资料D.掌握疾病流行规律和特点E.可为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信



    12.在非洲某地伤寒年发病率经常维持在10/10万左右,今年伤寒病人在A城发生20例,该城市30万人口,这种流行过程的强度属于____________。13.据统计某省以往病毒性肝类发生率维持在1.6‰左右,1996年其发病率达5‰,此种流行强度属于__________。14.在常年无白喉发生的自然村中,今秋(10月10-18日)突然发生白喉病人3例,此在流行过程的强度上称为_________。15.疾病流行周期长短取决于流行后剩余易感者及免疫者人数的比例,比例愈小周期间隔则_____;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时间愈久,周期间隔则_____;新易感者累积的速度愈快数量愈多,则周期间隔则_____。简答题1.研究疾病分布有何意义?2.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是什么?3.为什么疾病在不同年龄间分布存在差异?4.疾病分布出现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形成疾病周期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6.疾病季节性分布的常见原因有哪些?7.形成疾病长期趋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如何判断某一种疾病是否属于地方性疾病?9.发病率与患病率有何区别?10.死亡率与病死率有何区别?11.判断地方性的依据是什么?12.移民流行病学的概念及移民流行病学分析的原则?13.简述疾病呈散发的原因?14.影响患病率的因素?


    和,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10.散发: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发病率: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2.患病率: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占人口数的比例。3.罹患率: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新发病例的频率。观察的时间可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在一些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中经常使用罹患率描述疾病发生情况。4.感染率:指在调查时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感染的人数占人口数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5.续发率:在某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内该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的百分率。6.病死率: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7.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衡量某地区一定时间内人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按不同病种、人群特征计算的死亡专率,可反映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代特征的某病的死亡率。在比较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代死亡率时要注意标化。8.生存率:指患某种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随访满n年的病例的比例。9.潜在减寿年数:指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11.爆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短时间主要是指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爆发往往是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有共同的传染源引起。1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13.长期趋势: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及病原体型别同时发生显著变化。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都可观察到这种变化。14.疾病分布:以疾病的频率为指标,描述疾病在不同的地区、时间和人群的分布现象.15.周期性:有些疾病每隔一个相当规律的时间间隔发生一次流行的现象,称为疾病的周期性。选择题1—5DCBCE6—10BABCC11




    50.ABCDE51.ABCD52.ACDE53.ACDE填空题1.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2.年龄,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社会阶层,婚姻状况,行为。3.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原居住地


    人群,死亡率,遗传因素,环境因素。4.病因,宿主和环境5.无长度,一个月6.SAS,SPSS,STATA7.普查,抽样调查8.保护率,效果指数9.新生儿增加,易感人口迁入,疫力自然消退,免疫人口死亡10.散发,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11.探索病因,查明影响分布的因素12.散发13.流行14.暴发15.长,长,短简答题1.探索一种新的疾病或者健康状况通常首选的方法是描述性研究,疾病分布的研究重点是对某种新的疾病三间分布特征的描述。这有助于认识疾病的流行规律和疾病流行的特征;提供疾病病因线索,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途径;确定人群健康状况,确定卫生服务的重点,为合理地制定疾病的防制、保健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2.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疾病的高危人群及重点保护对象;探索流行因素,提供病因线索;分析传染病的年龄分布动态,了解人群的免疫状况;制定预防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等。3.对于大多数传染病来说,年龄分布的差别主要是由于机体的免疫状态不同。在一些非传染病中年龄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机体暴露于致病因子的强弱、暴露开始的年龄、暴露时间的长短及遗传易感性有关。


    4.男女传染病发病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暴露机会不同造成的。非传染性疾病在性别分布的差异,可能与暴露于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生理解剖特点的差异、环境、行为及心理等因素有关。5.该病的传播机制是否容易实现,是否有足够量的易感者;该类疾病的病后的免疫力,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的时间长短;新生儿的增加,易感者积累的速度;病原体的变异及变异的速度。6.疾病的季节性受当地气象因素、媒介昆虫活动力和数量、野生动物生活习性及当地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条件、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及医疗卫生水平的影响。7.疾病长期变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及环境污染等因素而导致致病因素和宿主均发生变化的结果。8.地方性疾病大多具备如下特点:居住在当地的各人群组该病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其它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该病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迁入该地区的健康人在当地居住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其发病率同当地居民相似;自该地区迁出的居民,经一定时间后,该病发病率可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势;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发生类似的疾病。9.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①患病率的分子为特定时间所调查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而不管这些病例的发病时间。发病率的分子为一定期间暴露人群中新发生的病例数。②患病率是由横断面调查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存


    在或流行情况。而发病率是由发病报告或队列研究获得的疾病频率,是衡量疾病的出现情况.10.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①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与死亡率不同,病死率并非真正的率,只是一个比值。②粗死亡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是衡量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疾病死亡专率可提供某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上的死亡变化,常用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对于病死率高的疾病可代表发病率;病死率常用于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它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11.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居住在当地的各人群组该病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该病发病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健康人在当地居住一定时间后可发病,其发病率同当地居民相似;④自该地区迁出的居民,经一定时间后,该病发病率可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势;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可发生类似的疾病。12.移民流行病学是对移民人群的疾病分布进行研究,以探讨病因。通过观察疾病在移民、移民移入国当地居民及原居地人群间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异,从其差异中探讨病


    因线索,区分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作用的大小。移民流行病学研究应遵循下列原则:1)若环境因素是引起发病率、死亡率差别的主要原因,则移民中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其原居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与移居地当地居民人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接近。2)若遗传因素是对发病率及死亡率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则移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同于移居地人群,而与其原居地人群相同。13.病因在当地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的结果使人群完成一定的免疫水平、有些以隐形感染为主的疾病、还有传播机制不容易实现的一些传染病和某些长潜伏期的传染病。14.(1)能使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2)使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高;③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第三章描述性研究名词解释1.2.3.4.5.6.7.8.9.ecologicalstudydiscriptivestudycross-sectionalstudycensuscross-sectionalstudysamplingsurveysimplerandomsamplingsystermaticsamplingstratifiedsampling


    10.clustersampling11.multistagesampling12.bias13.selectionbias14.informationbias15.selectionbias16.exposure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某地一项有关高血压的横断面研究表明:男性45~55岁组有高血压者占13%,女性占15%。从而得出结论,该年龄组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女性小。该结论A.正确B.不正确,因没区分发病率和患病率C.不正确,因为未用率作性别间比较D.不正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队列的影响E.不正确,因为无对照组2.下列哪种情况,某种疾病的患病率与发病率之比值将增大?A.病死率高B.该病病程长C.该病病程短D.暴露时间长E.多次暴露3.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中,为组织方便和节约费用,选择哪一种抽样方法更合适?A.单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系统抽样D.整群抽样E.多级抽样4.在现况研究过程中,按抽样方案抽中的


    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意以其他人代替,从而破坏了调查对象同质性的偏倚属于A.选择性偏倚B.幸存者偏倚C.回忆偏倚D.测量偏倚E.混杂偏倚5.综合描述疾病“三间分布”,最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是A.出生队列研究B.横断面研究C.移民流行病学D.血清流行病学E.遗传流行病学6.欲调查某地人群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A.个例调查B.前瞻性调查C.抽样调查D.爆发调查E.回顾性调查7.流行病学中的偏倚是指A.抽样误差B.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D.逻辑误差E.数据误差8.下列哪项指标最适合描述妇女激素替代疗法后十年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A.患病率B.危险度C.病死率D.发病率


    E.十年生存率9.普查妇女乳腺癌时测量乳腺结节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发病率B.发病专率C.罹患率D.时点患病率E.期间患病率10.关于普查的目的,以下哪一项不正确A.早期发现病例B.检验病因C.了解疾病的分布D.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E.普及医学知识11.普查妇女乳腺癌时测量疾病的频率指标应选用A.发病率B.发病专率C.罹患率D.时点患病率E.期间患病率12.临床医生进行社区诊断时最常使用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是A.个案调查B.典型调查C.现况调查D.问卷调查E.爆发调查13.欲了解某病在某地区的危害状况,进行现况调查时宜选用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病例调查D.住院病例调查况


    E.个案调查14.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A.发病率B.患病率C.死亡率D.治愈率E.病死率15.欲调查某地HBsAg携带情况,可采用A.个例调查B.前瞻性调查C.抽样调查D.爆发调查E.回顾性调查16.下列哪种情况适用于抽样调查?A.为发现某病全部病例并提供治疗B.为早期发现癌症患者以降低其死亡率C.欲调查的人群人数很少D.欲知道某地一定时间内某病的患病情


    E.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常年发病情况17.某乡5000户约2万人口,欲抽其1/5人口进行某病调查,随机抽取1户开始后,即每隔5户抽取1户,抽到的户,其每个成员均进行调查。这种抽样方法为A.分层抽样B.系统抽样C.整群抽样D.简单抽样E.多级抽样18.现况研究主要分析指标是A.死亡构成比B.某病的患病率C.某病的发病率


    D.某病的二代发病率E.某病的死亡率19.连续传播造成的流行或爆发的特点是A.病例分批出现,可以划分成代B.发病曲线突然升高,很快下降C.有一个流行高峰D.全部病例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E.流行曲线一般不留拖尾现象20.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不包括A.直接验证病因假设B.可以提出病因假设C.评价干预实验的效果D.应用于疾病监测E.评价现场实验的效果21.下列哪项不是抽样调查的优点?A.调查费用相对较少B.出结果速度快C.结果正确性高D.覆盖面大E.不适宜于少见病的研究22.描述性研究不包括A.生态学研究B.横断面调查C.队列研究D.个例调查E.病例报告23.抽样凋查的特点不包括A.以样本人群结果来推论总体人群特征B.不适应于患病率低的疾病C.设计、实施、资料分析均较复杂D.特别适用于个体间变异程度大的材料E.正确性高24.抽样方法不包括A.单纯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D.整群抽样E.随意抽样25.关于调查表设计的原则,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措词要准确、通俗易懂B.措词尽可能使用专业术语C.有关的项目一项不能少,无关的项目一项也不列D.尽量使用客观和定量的指标E.项目排列先易后难26.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抽样调查是一种观察法B.整群抽样适用于大规模调查C.单纯随机抽样所得代表性最好D.普查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E.抽样调查比普查覆盖面大27.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是一种观察法B.可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C.又称为横断面调查D.是一种分析流行病学研究E.现患调查进行时,疾病与研究变量可以同时存在28.爆发类型不包括A.同源爆发B.连续传播性流行C.混合型D.污染型E.先同源爆发,再爆发连续传播流行29.欲进行某病在某地的危害状况,进行现


    况调查,宜选用A.普查B.抽样调查C.典型病例调查D.住院病例调查E.个案调查30.对病因不明的疾病,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A.因果推断B.寻找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C.验证病因D.确定病因E.以上均不是31.以下符合生态学研究的特点的是A.属于分析流行病学B.以个体为观察分析单位C.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D.确定病因E.以上均不是32.以下关于描述性研究正确的是A.主要描述分布的三大特征:时间,地区,人群B.无需设立对照C.不能分析暴露和效应之间的关系D.是分析流行病学的基础E.以上均是33.普查的优点A.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患者B.调查质量不易控制C.两者情况都存在D.两者情况都不存在34.抽样调查中,抽样误差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B.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C.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D.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E.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35.以下对生态学研究错误的说法是A.也叫对比调查研究B.以个体为观察分析单位C.生态学谬误可以避免D.不能直接测量发病率36.根据现况调查资料可计算出A.发病率B.患病率C.死亡率D.治愈率E.病死率问题37~39A.单纯随机抽样B.分层抽样C.整群抽样D.多级抽样E.系统抽样37.调查某人群免疫水平时,各年龄组按比例抽样采血测抗体,属于38.某县为一肝癌高发区,在该县随机调查一个乡进行肝癌死亡回顾性调查,属于39.从某市若干个工厂中随机调查一个,在该厂再按不同工种抽一定比例的工人进行某病患病率的调查,属于


    问题40~42A.生态学研究B.现患调查C.个例调查D.爆发调查E.病例报告40.以人群组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从而进行暴露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称为41.在某一时段内,以人群内的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来评价暴露与疾病的状态的研究方法,称为42.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称为多项选择题问题43~44A.无抽样误差B.可发现全部现症病人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43.普查时44.抽查时问题45~46A.所有病例都集中在最短与最长潜伏期之间B.流行持续时间长,并有二代以上病例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45.一次简单的同源爆发的特点是46.连续传播性流行的特点是问题47~49A.以人群组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B.在某特定时间内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状况C.两者均是


    D.两者均否47.生态学研究48.抽样调查49.普查时50.同源爆发的暴露时间推算方法有A.从位于中位数的病例的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平均潜伏期,即为暴露的近似日期B.最短潜伏期加最长潜伏期被2除C.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个病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即为暴露的近似日期D.第一个病例发病的一个潜伏期E.最后一个病例发病前的一个潜伏期51.现况调查的目的和用途有A.描述疾病的分布特点B.早期发现病人C.直接验证病因假设D.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E.治疗病人52.关于现况调查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A.整群抽样调查对于总体是抽查B.普查结果绝对比抽查可靠C.当样本量接近总体时宜用普查D.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是抽样必须随机化,样本足够大E抽查比普查更容易设计53.爆发调查的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A.爆发的经过B.调查过程及主要表现C.采取的措施及效果D.经验教训及结论E.调查人员的健康状况


    填空题1.现况调查如果研究目的是描述疾病三间分布或确定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参考值可选择_________的人群,如果研究目的是寻找疾病危险因素的线索选择__________或高危人群,如果研究目的是为了评价疾病防制措施的效果可选择__________人群。2.抽样调查必须遵循__________的原则,且________,这样才能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通过__________信息推断___________信息。3.在描述性研究中,一般无须特设___________,其研究资料的主要分析指标是________。4.流行病学所说的偏倚一般可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确?2.对100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研究表明:喝果汁而不喝牛奶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长发育。7000名按时喝牛奶的5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152.6cm,而3000名按时喝果汁的5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只有152.5cm。其差异非常明显(P0.0001)。以上说法是否正确?3.抽样调查是现况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为保证抽样调查结果对总体具有最佳的代表性,请问应注意哪些问题?4.何为无应答偏倚?产生无应答偏倚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处理?5.对于现况研究所获得结果下结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6.现况调查的目的及种类?7.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是指以群体为基本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用代表群体特征的量度来描述暴露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2.描述性研究: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为研究疾病或健康状况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3.现况调查:是按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搜集特定时间内疾病的描述性资料,以描述疾病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亦


    称横断面调查或患病率调查。4.普查: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中每一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5.横断面研究: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有关变量、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其调查的主要指标是患病率。6.抽样调查:指从全体被研究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随机抽取部分对象作为代表进行调查分析,以此推论全体被研究对象的状况。其目的是根据调查所得的样本资料估计和推断被调查现象的总体特征。7.单纯随机抽样:按随机化的原理,直接从含有N个单位的总体中,抽出N个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每个抽样单元被抽中的机会相等。8.系统抽样:又称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把总体中的全部调查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起来,按固定顺序和间隔抽取样本。9.分层抽样:即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住址、职业、教育程度、民族等)将研究人群分为若干层,然后从每层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10.整群抽样:抽样时被抽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这些群体是从相同类型的较大群体中随机抽取的,被抽到单位的所有成员都是研究对象。群体内个体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11.多级抽样:从总体中先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称为一级抽样单元(例如省、市),接着从抽中的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二级单元(如区、街),再抽取范围更小的单元。12.偏倚:又叫系统误差,指研究结果或推


    论偏离真实值的现象,或者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偏倚可以发生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设计、实施或分析阶段,可以高于真实值(正偏倚),也可以低于真实值(负偏倚)。13.选择偏倚:指研究者在选择研究对象时由于选择条件的限制或设计失误所致的系统误差。包括无应答偏倚、入院率偏倚和幸存者偏倚等。14.信息偏倚:指在观察、收集和整理有关暴露或疾病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15.选择性偏倚:在调查过程中,被抽中的调查对象没有找到,而随便找其他人代替,从而可能破坏调查对象的同质性,而引起的偏倚。16.暴露:流行病学中暴露不仅包括那些使人群患病机会增加的因素,还包括使患病机会减少的因素,即保护因素,如低盐饮食对高血压。另外,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所发生的事件也属于暴露的范畴。凡是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变量都可视为暴露因素。暴露不仅限于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外界因素,也包括机体内部的因素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和精神因素等。选择题1—5CBDAB6—1016—20DEBAA26—30CDDBB36—40BBCDA46—49BCBB52.ACD53.ABCDCBBDB



    1.有代表性,暴露人群,已实施了该项预防或治疗措施的。2.随机化,样本足够大,样本,总体。3.对照,患病率4.信息偏倚,选择偏倚,混杂偏倚5.现患率,精确度


    6.患病率7.相对危险度8.询问,现场观察,收集标本9.简单随机抽样,机械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10.查表,计算简答题1.不正确,这是一种构成比,没有在率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学分析,且可能有入院率偏倚。2.不正确,我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统计学意义,还要考虑到生物学意义,在本题中两组学生身高相差只有0.1cm,虽然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但生物学意义不明显。3.当现况研究中人群总数过大时,将不易达到精密、迅速。抽样调查通过抽取一定的样本,根据样本的统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的信息,反映总体的特征。所以,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对信息的推断影响很大。首先,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样本量,调查对象过多,有时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而样本含量小,抽样误差大,代表性差,又不易得到预期的结果。其次,要遵循随机化的原则,即每个单位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中。综合上述两点并灵活应用,才能使样本对总体具有良好的代表性。4.无应答偏倚指研究对象中那些没有按照研究设计要求参加研究,因为无应答者在某些特征方面与应答者有所不同而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无应答的原因可能有身体健康状况、对健康的关心程度、对调查内容是否感兴趣、受教育程度、患病、迁移、死亡等。控制方法主要有:对偏倚要有充分的了解、


    掌握;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纳入与排除的标准;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取得研究对象的合作;比较无应答者与应答者的基本特征有无明显的差别;尽量随访无应答者。5.首先,检查核对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填补缺漏,删去重复,纠正错误。其次,我们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分析指标,如疾病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同时按规定的标准,对全部调查对象分组归类。不但要描述分布特征,还要做影响疾病分布因素的分析及某些与疾病有关的可疑因素关联性分析,与其他人群比较时还应注意可比性。同时,我们要注意防止偏倚。现况研究中的偏倚主要有:无应答偏倚、选择性偏倚、存活者偏倚以及信息偏倚等。6.现况调查的目的(1)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3)确定高危人群(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的效果现况调查的类型(1)普查即全面调查,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2)抽样调查,是相对于普查的一种比较常用的现况研究方法,对特定时点、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即通过对样本中的研究对象的调查研究,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7.(1)生态学研究的优点:①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可以很快得到结果。②生态学研究对于病因未明疾病的病因学研究可提供病因线索供深入研究,这是生态学研究最显著的优点。③对个体的暴露剂量无法测量的情况下,生态学研究是唯一可供选择的研


    究方法。④对于研究因素在一个人群中暴露变异范围小,则在一个人群中很难测量其与疾病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则更适合才去多组比较你的生态学研究。⑤生态学研究适合对人群干预措施的评价。⑥在疾病监测工作中,应采用生态趋势研究等可估计某种疾病发展的趋势。(2)生态学研究的局限性:①生态学谬误。②混杂因素往往难以控制。③人群中某些变量,特别是社会人口学及环境方面的一些变量,易于彼此相关,即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影响对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关系的正确分析。④生态学研究难以确定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章队列研究名词解释1.cohortstudy2.Cumulativeincidence3.Relativerisk4.Attributablerisk5.selectionbias6.losttofollow-upbias7.standardizedratio8.endpoint选择题1.队列研究的最大优点是A.控制混淆因子的作用易实现B.发生偏倚的机会少C.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时间的随访D.较直接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2.评价某致病因素对人群危害程度使用A.PARB.SMRC.AR%


    D.RRE.AR3.在队列研究中A.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B.不能计算相对危险度C.只能计算比值比来估计相对危险度D.能计算相对危险度,不能计算特异危险度E.既可计算相对危险度,又可计算特异危险度4.某因素和某疾病间联系强度的最好测量可借助于A.整个人群的发病率B.传染期C.相对危险度D.潜伏期E.以上都不是5.下列关于相对危险度(RR)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能应用于试验流行病学中B.在估计公共卫生措施的影响时比特异危险度更有用C.也可以应用到生态学研究中D.无效假设值为零E.在调查特定疾病的病因时比归因危险度更有用6.在进行队列研究时,队列必须A.有相同的遗传史B.居住在共同地区C.经过相同的观察期限D.暴露于同种疾病E.有共同的疾病史7.在队列研究中,累积发病率指的是


    A.某动态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B.某动态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C.某流动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某病现患病例数与时期开始时总人数之比D.某固定的研究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新发病例数与开始时总人数之比E.某动态的人群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病新发病例数与同期暴露人数之比8.以人年为单位计算的率为A.标化死亡比B.发病密度C.发病率D.现患率E.死亡率9.前瞻性队列研究与流行病学实验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进行了随访观察B.是否设立对照组C.是否应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D.是否在现场人群中进行E.是否人为控制研究条件10.队列研究最大的优点是A.较直接地验证病因与疾病的因果关系B.发生偏倚的机会少C.对较多的人进行较长期的随访D.较易控制混杂因子E.研究的结果常能代表全人群11.下述哪项不是前瞻性调查的特点A.可同时研究多个因素B.多数情况下要计算人年发病(死亡)率


    C.每次调查能同时研究几种疾病D.可直接计算发病率E.因素可分为几个等级,以便计算剂量反应关系12.在队列研究中,率差是指:A.病例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B.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同种率之差C.暴露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D.病例组的暴露率与对照组的暴露率之差E.以上都不是13.关于相对危险度,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的是A.相对危险度小于1,说明存在负联系B.相对危险度等于1,说明暴露与疾病关联很强C.是暴露组危险度与对照组危险度之比D.相对危险度的取值范围在O-∞之间E.相对危险度大于l,说明存在正联系14.关于分析性研究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队列研究中,相对危险度等于暴露组发病率除以对照组发病率B.特异危险度等于暴露组死亡(发病)率减去非暴露组死亡(发病)率C.病例对照研究中,可用比值比估计相对危险度D.病例对照研究中,相对危险度等于病例组发病率除以对照组发病率E.病例对照研究中,成组资料与匹配资料的效应测量值的计算公式不同


    15.下列哪项不是影响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大小的主要因素A.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B.要求研究的变量的性质C.要求的显著性水平D.要求的把握度E.假定暴露造成的相对危险度填空题1.队列研究中,根据研究的方便与可能,暴露人群通常有下列4种选择:和。、、



    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队列研究是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累计发病率如果人群数量较大且比较稳定,用开始观察的人数为分母,以整个观察期内的发病(或死亡)人数为分子,可得到某病的累计发病率。3.相对危险度是暴露组的危险度(测量指标是累计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危险度之比。也叫危险度比。4.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危险度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5.选择偏倚是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时,就会产生选择偏倚。6.失访偏倚是队列研究很难避免的一项偏倚,在一个较长的随访过程中,很难避免因研究对象迁移、外出、死于非终点疾病或因不能坚持而退出而造成的暴露组与对照组与实际情况的差异。7.标化比当研究数目较少,结局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时,无论观察时间长短,都不宜直接计算率,而以全人口发病(死亡)率作为标准,算出该人群的理论发病人数或死亡






    6.队列研究中,影响样本量的因素包括简答题1.简述队列研究中的队列种类及其特点。2.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队列研究的质量控制有哪些?4.队列研究中,人时的计算有哪些方法?5.简述队列研究的优缺点。6.分析暴露对人群的作用强度常用的指标有哪些?7.队列研究中选择对照人群的常用形式有哪些,并说明其特点。论述题1.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有哪些?并叙述其选用原则。、、、。


    人数,在求实际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与理论数之比,得到标准化比。8.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果,达到了这个观察终点,就不再继续观察该对象了,常为规定疾病的发生或死亡。选择题1.D2.A3.E4.C5.E6.C7.D8.B9.E10.A11.A12.B13.B14.D15.B.填空题1.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和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相对危险度3.失访偏倚4.归因危险度5.检验病因假设、评价预防效果、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新药的上市后检测6.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暴露组与对照组人群发病率之差、要求的显著性水平、效力简答题1.队列研究中队列可分为固定队列和动态队列,固定队列是指人群在一固定时期内进入队列,直至观察中止,成员没有因结局以外的原因退出,也不再增加新成员。动态队列是在观察随访中,原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成员也可以再随时加入。2.队列研究的基本特点为:属于观察法,设立对照组,由“因”及“果”,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关系。3.队列研究中质量控制包括:1调查员的选择2调查员的培训3制定调查员手册4加强监督。4.队列研究中,人时的计算方法有:确



    2用近似法计算暴露人年3用寿命表法计算暴露人年,该方法简单,有一定精度。5.研究的优点:不存在回忆偏倚;可直接获得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可以直接估计相对危险度;可证实病因联系;样本量大,结果稳定。缺点: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由于随访时间长,样本量大,依从性差,容易产生失访偏倚;耗资大、实施难度大;由于消耗太大,故对设计的要求更严密,在随访过程中,由于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一直变量的变化等,致使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复杂化6.暴露对人群的作用强度常用的指标有:相对危险度RR,是暴露组危险度和对照组危险度之比;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之比;归因危险度百分比,是暴露人群中的发病归因于暴露部分占全部发病的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总人群发病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7.研究中选择对照人群的常用形式有:1内对照,优点是好选择,并且可以无误的从总体上了解研究对象的发病率。2外对照,优点是随访观察时可免受暴露组的影响,缺点是费力。3总人口对照,优点是比较资料容易得到,缺点是资料比较粗糙,也可以看做外对照一种或没有对照。


    ④多重对照,即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选择的人群同时作对照,以减少只用一种对照所带来的偏倚,增强结果的可靠性。论述题1.队列研究的研究类型有:(1)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现实的暴露状况而定的,研究者可以得到第一手的资料,因而资料的偏倚较小结果可信,缺点耗时、耗钱。选用原则1应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因素必须找准。2所研究的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3应有明确的暴露因素4明确规定结局变量5应有把握获得足够的人群6大部分人群应能长期随访7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2)历史性队列研究:更据有关资料,已掌握了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一段时期的暴露和发病情况,研究开始时结局已发生,虽然研究是过去的,但也是队列的,研究对象过去一进入了队列。优点是省时、省力、结果出现快,缺点偏倚比较大。选用原则:除了要考虑一般前瞻性研究的原则,还要考虑是否有足量的、完整可靠的、在过去某一时间内有关研究对象的爆楼和结局。(3)双向队列研究:它是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在未来前瞻观察。选择原则,应同时具备以上两个的原则。2.队列研究中的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1)选择偏倚,是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时,队列研究的选择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对象拒绝参加;早期病人没有诊断出来;抽样方法不正确,或执行不严格。控制方法:首先要有正确的抽样法发;


    严格按标准选择对象;对象要尽量随访到底;对于拒绝参加的研究对象要仔细研究,如果差异不大可忽略,要进行教育。(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对象迁移、外出、不愿再合作而退出或死于非终点疾病等原因脱离了观察,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而造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失访偏倚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失访率的大小和失访者的特征以及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失访情况的差异。控制方法:尽可能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失访者和随访这的特征做分析比较,推测失访者的特征,做出比较分析。(3)信息偏倚,是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常由于使用的仪器不精确、询问技巧不佳、检验技术不成熟、医生诊断水平不高或标准不明确等。控制措施:选择精确稳定的测量方法、调准仪器、严格实验操作规程、同等对待研究对象、提高临床争端技术、明确各项标准、严格按规定操作等。(4)混杂偏倚,研究因素与结果的联系被其他外部因素所混淆。控制方法:研究设计阶段限制研究对象,获得同质的研究样本;在选择中选择匹配的方法,确保两组在重要变量上的可比性;在抽样中,严格遵守随机化原则等措施来防止混杂偏倚。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名词解释1.2.3.4.5.casecontrolstudiesmatchingadmissionratebiasover-matchingoddsratio




    D.难以保证病例和对照的可比性3.下列哪项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A.估计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时,很少或没有偏倚B.在选择出暴露因素后,可研究多种疾病的结局C.有可能确立该病的发病率D.可用于研究罕见病的病因的研究4.某人研究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他研究的条件是:选择100例确诊新生儿黄疸病例和同期同医院确诊没有黄疸的新生儿100例,然后调查产妇的分娩卡片,了解产前及产时各种暴露情况,这种研究方法是A.回顾性研究C.临床随访研究D.现况调查研究5.病例对照研究主要用于探索或验证疾病的病因假设,它的研究对象为A.暴露组与非暴露组B.试验组与非试验组C.患病组与非患该病组D.试验组与对照组6.病例对照研究按其目的可分为两类,即A.描述性和检验性B.观察性和实验性C.20%D.由C.前瞻性和回顾性D.探索性和检验性7.在一次原因不明的慢性病病因研究中,流行病学工作者从各种因素中逐一探索哪一种因素是可能的危险因素,这种研究为A.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B.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C.双向性队列研究D.历史性队列研究B.前瞻性研究


    8.confoundingbias填空题1.控制混杂因素的常用的方法有、。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来源可为人群中的___________,也可以是来自医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或者是来自病人的__________________等。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来源可来自_________,也可来自_________。4.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其中首选者应为_____________。5.在病例对照研究中,进行分析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方法。单项选择题1.在一项有500名病例和500名对照的研究中,分别在400名病例和100名对照中发现可疑病因因素。具有该因素的人发生该病的相对危险度是A.80%B.40%、


    上述资料不能计算2.与队列研究相比较,病例对照研究的最大弱点是A.花费大,时间长B.确定可疑因素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C.确定疾病结果的出现或不出现可能有偏差


    8.广泛搜寻可能的危险因子的分析性研究是A.双向性队列研究.例对照研究研究D.历史性队列研究究B.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索性病例对照研究9.在研究设计上需要对病例或对照组作出较多规定或限制的研究方法是A.生态学研究B.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C.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D.双向性队列研究10.病例与对照只要求随机但不要配对的调查研究适宜于A.生态比较研究B.检验性病例对照研究C.双向性队列研究D.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11.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与对照的选择A.病例较对照难选择B.对照较病例难选择C.病例与对照都容易选择D.病例与对照都不易选择12.病例对照研究中常用的对照来源中,下列哪组最接近全人口的无偏样本A.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班同学等B.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C.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居委、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患者D.社会人口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的抽C.探B.检验性病


    样13.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病例来自A.社区体B.医疗机构D.化验确定报告C.学校团



    14.能提供较可靠信息的病例是A.现患病例C.新发病例B.已康复的病例D.死亡病例


    15.匹配过头指匹配的变量太多A.难以获得对照B.造成分析困难C.使病例和对照的人数都减少D.将疾病的危险因子当作匹配因素16.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样本含量大小的取决因素A.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把握度(1-β)B.欲研究因素所致的发病率P1C.估计的该因素引起的相对危险度或暴露的比值比D.所希望达到的检验显著性水平α17.病例对照资料分析中,均衡性检验的目的是A.分析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B.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C.考核两组资料之间的可比性D.检验病例与对照组的频数比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18.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检验表示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即A.相对危险度额危险度D.归因危险度19.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下列哪项对研究因素的选择是不正确的B.比值比C.超


    A.与目的有关的变量绝不可少,与目的无关的变量一个也不要B.每项变量要有明确的定义,尽可能采取国际或国内统一的标准C.每项变量都要通过测量手段获得,尽量使用定量指标D.通过良好组织,由病例提出可疑的因素作为研究变量20.调查者事先知道谁是病例,谁是对照易发生A.选择偏倚杂偏倚D.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21.下列哪项不属于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统计的内容A.病例和对照的居住地和既往病史分布B.危险因素的比值比C.病例和对照的年龄、性别D.病例与对照二组的频数比例22.病例对照研究的推断性统计主要检验A.病例和对照的年龄、性别分布B.均衡性检验C.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率差异D.相对危险度23.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A.适用于常见病的研究B.可检验有明确假设的危险因素,又可广泛探索尚不够明确的众多因素C.省时、省钱、省人力D.较易组织24.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缺点A.难于避免选择偏性B.难于避免回忆偏性B.信息偏倚C.混


    C.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高的因素D.较难控制混杂的影响25.下列哪项是病例对照研究A.根据既往死亡或发病情况,对将来疾病的发生作出估计B.根据所积累的有关某病与某因素的关系的假设,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进行的既往研究作分析C.为了解病例和对照中欲研究因素的相对频率,获得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病史及其他信息D.在已戒烟的男性和尚在吸烟的对照中,研究癌症的相对危险度26.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得到如下资料,其OR值为病例暴露非暴露合计181028对照92029合计273057







    =3.3,正确的结论是A.病例组肺癌患病率明显大于对照组B.病例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对照组C.对照组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大于病例组D.不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可能性明显小于吸烟者28.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时,为了节约样本,



    B.暴露是该病的原因C.该疾病与暴露无关D.该病与暴露存在联系35.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中,计


    29.比值比主要应用于A.描述研究例对照研究D.队列研究30.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过头会造成A.对研究结果无影响B.高估暴露因素的作用C.低估暴露因素的作用D.降低研究效率31.对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分层分析的目的是A.控制选择偏倚C.控制信息偏倚D.提高分析效率32.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时,对照的选择最好是A.从医院的其他病人中选择对照B.从产生病例的人群中未患该病者中选择对照C.从病人的亲属中选择对照D.从病人的同事中选择对照33.在一项200名病例与200名对照的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有160名病例与50名对B.控制混杂偏倚B.生态学研究C.病


    算比值比公式中的分子的含义是A.病例暴露、对照非暴露于某因素的对子数B.病例和对照均暴露于某因素的对子数C.病例和对照均不暴露于某因素的对子数D.以上都不是36.在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对照的要求是A.未患某病,与病例组具有同质的人B.产生病例的人群中未患某病,而且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的人C.产生病例的人群中未患所研究的疾病,而且某些可能影响暴露与疾病关系的因素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的人D.未患某病,其他特征与病例组相同的人37.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最易出现的偏倚是A.信息偏倚察偏倚B.选择偏倚D.混杂偏倚C.观


    照具有暴露史,其中病例和对照均有暴露38.在分析流行病学研究中,下列哪项是暴史的对子为30对。据此可计算出其OR值露的最确切含义为A.12B.6.5C.3.1E.不A.暴露是指一个发病因素B.暴露是指多个危险因素C.暴露是指研究对象具有某种疑为与患病可能有关的特征,或曾受到某种疑为与患病可能有关的因子的影响


    能计算34.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有暴露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则可认为A.暴露与该病有因果联系


    D.暴露是指接触了危险因素39.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是指A.病例组的研究因素的数量与对照组完全一致B.在安排病例和对照组时,使两者的某些特征或变量相一致的方法C.在安排病例和对照组时,使两者的研究因素相一致的方法D.在安排病例和对照组时,使两者的所有特征或变量相一致的方法40.在匹配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与对照的比例最常用A.1∶164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匹配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统计效率,控制混杂因素的作用B.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相同的样本量C.保证病例组与对照组有一致的研究因素D.便于研究对象回忆暴露因素4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的含义是指A.病例组的发病率与对照组的发病率之比B.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差C.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的比D.对照组的暴露比值除以病例组的暴露比值43.在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阶段,最常用的控制混杂因素的方法是A.匹配B.标准化C.多元回归B.1∶2C.1∶4D.1∶




    44.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时,若从一所医院选择病例,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较易进行B.病例的代表性较差C.可减少选择偏倚D.其结果推论到全人群的可信程度较低45.在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时,若从全部目标人群中选择病例,则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较难进行B.花费较大C.选择偏倚较小D.其结论推及该人群的可信程度较低46.下列哪项不是病例对照研究的特征A.花费较少B.可由比值比估计相对危险度C.可计算发病率D.对既往暴露的评估可能发生偏倚47.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使用新发病例的主要优点是A.需要的样本量较小B.减少回忆偏倚C.病例好募集D.对象容易配合48.将肺癌病例与非肺癌对照按年龄、性别、职业以及文化程度进行配对,然后对两组观察对象吸烟情况进行比较。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临床试验D.回顾性队列研究49.为研究儿童肿瘤与胎儿宫内X线暴露史的关系,某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病


    例组中宫内暴露于X线者比对照组要多,对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2.01,P0.05,其结论为A.有宫内X线暴露史的儿童发生肿瘤的危险件要高2倍B.无效假设是正确的概率为95%C.宫内X线暴露史的儿童发生肿瘤的概率大于5%D.“X线暴露史的差异”可能由随机误差所致的概率大于5%50.对某地20~25岁妇女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服用口服避孕药者中,宫颈癌的年发病率为5/10万,而不服用者为2/10万。据此,研究者认为:服用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子宫颈癌的危险因子。这个结论是A.对的B.不对,因为没有区分新发病例和现患病例C.不对,因为没有进行年龄标化D.不对,因为可能存在生态学谬误51.某研究者调查了某年内发生的200例死产,将其与200例活产比较。发现死产婴儿母亲中,65%的人劳动时间长于12小时;而活产婴儿母亲中,只有11%长于12小时(P<0.05),据此,认为母亲劳动时间长于12小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该结论A.可能不对,因为没有得到高水平的统计显著性B.可能不对,因为在影响生殖结果的有无合计39口服避孕药简答题=


    其他重要因素方面,劳动时间长于12小时的母亲可能不同于那些劳动时间短于12小时的母亲C.可能不对,因为用了患病率而不是发病率D.B、C均对52.某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病人中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数比对照组的多,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0.001,由此得出结论A.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发生糠尿病的危险度比无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几乎高11倍B.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具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例之差为10.85%,出现此差异的概率小于1‰C.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高血压家族史的概率小于1‰D.出现这种家族史差异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概率小于1‰53.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某研究因素OR值的95%可信区间为0.3~0.75,那么该研究因素可能为A.危险因素杂因素B.保护因素D.无关因素C.混=10.85,P







    例作为研究对象?2.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3.为了探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李医生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他选择了病例153人,对照178人,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表1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结果请计算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比值比(OR),并解释该比值比(OR)含义。4.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有哪些?5.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有哪些?6.简述病例对照研究中常见的偏倚:论述题1.考虑一个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饮用咖啡是否引起膀恍癌。1)对照应就下述哪些变量与病例进行配比:年龄、性别、饮用咖啡浓度、咖啡加糖和吸烟,请说出你的理由。2)如果进行调查,要询问近期咖啡应用情况吗?3)你会对温习每个病例的病理报告感到厌倦吗?4)如果应用医院病例做对照,应当避免具有何种特殊疾病的病人?名词解释



    1.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一组患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2.匹配每个病例选择一个或几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如年龄、性别等)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匹配可提高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并能控制某些混杂因素。3.入院率偏倚当选择医院的病人作为病例或对照时,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的特定病例,对照是该医院的某一部分患其他疾病的病人,可能因种种原因具有不同疾病的人入院率有所不同,因此而产生的偏倚。4.匹配过度就是将一些被研究因素或者因果链的中间变量,或者将一些不必匹配的因素作为匹配因素,而造成得不出研究结果(如将被研究因素作为匹配因素),或者真实的结果被歪曲(如将与被研究因素密切相关的中间变量作为匹配因素),或浪费工作量(如将不必匹配因素作匹配)。5.OR指病例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可反映暴露者患某种疾病的危险性是无暴露者危险性的倍数。是表达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的重要指标。6.检出征候偏倚病人常因某些与致病无关的症状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的系统误差。7.时间效应偏倚对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


    疾病,从开始暴露于危险因素到出现病变,往往经历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因此,在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时,那些暴露后即将发生病变的人、已经发生早期病变而不能检出的人、或在调查中已有病变但因缺乏早期检测手段而被错误地认为是非病例的人,都可能被选入对照组,由此而产生了结论的误差。8.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填空题1.配比,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方法2.非病例,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人,亲属、同事、邻居等3.人群,医院4.新发病例,现患病例,死亡病例,新发病例5.成组比较,配对比较单项选择题1.D2.B3.D10.D4.A5.C6.D7.A有无合计口服避孕药







    1.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可以是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但最好是新发病例。因为他们对调查给出的应答信息的可靠程度各不相同。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认真而且清楚,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现患病例则不然,可能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死亡病例的信息主要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性较差。2.病例对照研究具有什么特点?病例对照研究在探讨、检验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时,应用社会学、统计学、逻辑学和医学等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推导和分析,使病例对照研究相对于描述性和实验性研究来说具有独特的方法学色彩,因此,在流行病学方法学上分属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在分析暴露与效应的关系时,通过设立专门的比较组,使暴露与效应之间的关系获得“反面”的证据。病例对照研究通过调查“现在”的病例“过去”的暴露史,即研究方向由果及因,因而具有回顾性的研究性质。正是由于“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则难以避免各种偏倚对研究的影响,因此,它在病因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被限定在“探索并检验病因假设”,而不








    是“验证病因假设”上。此外,病例对照研究还具有适合于对罕见病的研究和省时省力的优势。3.为了探讨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李医生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他选择了病例153人,对照178人,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表1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部分结果请计算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塞之间的关系的比值比(OR),并解释该比值比(OR)含义。答:OR=ad/bc=39×154/24×114=2.20含义:假如有统计学意义,口服避孕药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是未口服避孕药的2.20倍。4.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有哪些?优点:病例对照研究所需样本量小,病例易获取,因此工作量相对小,所需人力、物力较少,易于进行,出结果快;可以同时对一种疾病的多种病因进行研究;适合于对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疾病进行研究;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对治疗措施的疗效与副作用做出初步的评价。缺点:易出现回忆偏倚;外部变量的控制可能不完全,混杂因素不好控制;选择对象时易出现选择性偏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难以判断;没有办法确定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疾病的发病率;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此外,

    不能计算暴露与无暴露人群的发病率,只能计算OR。5.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有哪些?(1)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时疾病已经发生;(2)研究}

导读:流行病学――第七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五、论述题1.流行病学中年龄常常是造成混杂的一个变量,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流行病学――第十二章筛检与诊断试验,(1)选择偏倚: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总体人群而产生。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主要是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若不能从整个总体人群中选择所有或绝大多数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则应尽可能地从各类医院中选取病例,从多科室多病种选择对照

(1)选择偏倚:由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能代表总体人群而产生。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主要是合理地选择病例与对照。若不能从整个总体人群中选择所有或绝大多数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则应尽可能地从各类医院中选取病例,从多科室多病种选择对照。

(2)信息偏倚:主要有回忆偏倚,其是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弱点,很难避免。但某些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回忆偏倚的大小。例如对同一个被调查者可前后多次询问,或者由不同的调查员询问,然后比较其结果。

(3)混杂偏倚:病例对照研究常遇到很多混杂因素,其可能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控制的方法有三:①用匹配法进行研究,将混杂因素作为匹配因素;②分析时,用分层分析法,按混杂因素进行分层;③进行多因素分析。

5.举例说明什么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某年春季,在某地女性青年中发生了上百例的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病例,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她们的月经期。该病既往在该地十分罕见。调查者询问了其中50例TSS病例发病前1个月卫生用品的使用情况和品牌;同时又让每例患者各自提供3名无TSS的女性朋友,进行同样问题的调查。结果发现TSS病例比她们的朋友更多地在月经期间使用某一品牌的月经棉。该年9月份市场上禁销该品牌月经棉后,TSS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病例对照研究。

四、论述题(1)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病之间有无关联分析:χ2

结果表明,吸烟与口腔粘膜白斑病之间有关联。(2)计算和解释关联强度:OR=c/b=25/10=2.5OR的95%可信限为1.17~5.35。其意义为:吸烟患口腔粘膜白斑病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2.5倍,此危险性的95%可信范围在1.17~5.35之间。

(3)结论:在西安市,吸烟可能是患口腔粘膜白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口腔粘膜白斑病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2.5倍。但尚需要进一步证实。

从案例中给出的部分研究背景资料看,此项研究病例和对照的代表性均不强,且存在着明显的偏倚。如:仅选择一所医院进行研究,显然所收集的病例很难代表西安市口腔粘膜白斑病患者的吸烟暴露情况,当然对照也无法代表产生口腔粘膜白斑病患者的非病例人群。因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对本病认识水平的不同,有部分患者很可能不会因口腔粘膜白斑病而就诊。另外,选择牙周炎、洁牙等患者作为对照时,由于吸烟也是牙周炎的发病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吸烟常常导致牙结石的形成和牙体着色,因此进行洁牙,这就有可能造成对照组中吸烟的暴露率明显高于西安市普通人群,从而导致吸烟和口腔粘膜白斑病之间的关联强度的低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病例和对照的代表性,克服不同的偏倚的影响,进行更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提高结果的可信程度。流行病学――第七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偏倚

一、名词解释1.误差2.偏倚

3.选择偏倚4.信息偏倚5.偏倚

7.现患―新发病例偏倚8.检出症候偏倚二、单选题

1.下列哪种方法对控制混杂不起作用A.随机化B.分层分析C.标准化D.盲法E.匹配2.研究口服避孕药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时,为了避免年龄因素的影响,只选择35~45岁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控制混杂偏倚的方法是

C.便于多因素分析D.随机抽样E.明确纳入标准

3.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由于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而对病例组的询问仔细认真,对对照组的询问则不太认真。研究者认为对照组不需要像病例组那样花费精力认真调查,由此产生的偏倚是

A.诊断怀疑偏倚B.暴露怀疑偏倚C.易感性偏倚D.伯克森偏倚E.测量偏倚三、多选题

1.下列哪种偏倚属于选择偏倚?A.就诊机会偏倚B.回忆偏倚C.检出征侯偏倚D.暴露怀疑偏倚E.奈曼偏倚2.奈曼偏倚可能发生在哪类研究中?

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现况研究D.实验研究E.理论研究

3.为控制选择偏倚,可以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中。这种随机化的方法可以用于下列哪些研究?

A.队列研究B.病例对照研究C.现况研究D.临床试验研究E.现场试验研究4.控制混杂偏倚可以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B.在选择好研究组之后,根据研究组各个个体的特征来选择对照组

C.在设计阶段,可采用限制研究对象的特征的方法

D.资料分析阶段控制混杂因素采用分层分析的方法

E.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5.控制选择偏倚的方法有A.尽量选择新发病例B.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C.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D.设法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E.研究者应充分了解该项研究工作中各种可能的选择偏倚来源,并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

6.控制信息偏倚的方法有A.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B.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

C.随机化的原则分配研究对象D.提高应答率,降低失访率E.尽量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四、简答题

1.试述误差与偏倚的关系,为什么需要设法控制各种偏倚?

2.比较常见的偏倚有几种,请分别予以解释。3.简述控制混杂偏倚的主要方法。4.简述控制信息偏倚的主要方法。五、论述题1.流行病学中年龄常常是造成混杂的一个变量,部分原因是因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随年龄而改变。疾病的风险随年龄而改变的现象常常认为是年龄的效应。把年龄作为疾病发生危险性的一种效应有什么意义吗?或者考虑年龄的效应本身被其他因素混杂更敏感吗?

2.假设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可以扩展到无限大,此时可以消除哪种来源的误差?不能消除哪种来源的误差?假定随机试验可以无限大,哪种来源的误差仍会保留?

3.请解释混杂因素和潜在的混杂因素之间的差别。在什么情况下一个潜在的混杂因素不会成为一个混杂因素?

4.一名研究者认为,左利(人称左撇子)是危险的,因为左利手死亡的平均年龄比惯用右利手的人低得多。该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1.误差广义的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狭义的专指随机误差。指样本测量值与总体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2.偏倚指系统误差,研究的结果或推论偏离真实值,或导致这种偏离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在资料的收集、分析、解释或发表过程中,能够导致结论系统地与真实值有所不同的任何趋势。系统误差的原因在于研究者、研究条件、设备及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3.选择偏倚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研究的结果偏离真实的情况。

4.信息偏倚指在收集研究人群的暴露和结局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其结果是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

5.混杂偏倚当研究某种暴露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这种现象即混杂偏倚,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称混杂因素。

6.伯克森氏偏倚利用医院资料进行研究时,因为各种疾病或各种不同情况的人入院率或就诊的机会不同而产生的偏倚。

7.现患―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通常病例对照研究的病例组和现况研究中的调查对象多选自现患病例,该病的死亡病例及轻型病例或不典型病例不是难以调查就是不易发现,因而研究所获得的某种因素与某病的关系就会与新发病例得到的结果有所不同,而出现偏倚。

8.检出征侯偏倚偏倚也称暴露偏倚当选择纳入病例时,部分病例会因为某种与本病无关的症状和体征,而促成本病的发现。结果在分析时这部分人中某种疾病的检出率人为地提高了,甚至还可能得出这种疾病与该因素有一定关系的错误结论。

二、单选题1.D2.B3.B三、多选题

1.试述误差与偏倚的关系,为什么需要设法控制各种偏倚?

误差属机会造成的随机误差,偏倚为系统误差,可以说偏倚是研究过程中的失误,它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能得到与事实相反的结论。它既然是失误,当然应当设法克服或控制,而偏倚从理论上讲,也是能够控制的。

2.常见的偏倚有几种,请分别予以解释。

常见偏倚有三种,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和混杂偏倚。选择偏倚主要发生在研究设计阶段。选择偏倚指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研究的结果偏离真实的情况。信息偏倚也叫观察偏倚或测量偏倚,是指在收集研究人群的暴露和结局资料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其结果是歪曲暴露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混杂偏倚指研究某种暴露与某种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的现象。

3.简述控制混杂偏倚的主要方法。限制、匹配、分层分析和多因素分析。4.简述控制信息偏倚的主要方法。

尽量收集客观指标的资料;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尽量采用“盲法”收集资料。

1.年龄本身不是一种病因,只是标记着自出生以来的时间历程,在此期间病因产生效应。例如,当一个人变老时像动脉硬化这样的退行性过程发生。因此,年龄最好看作是一种被混杂的因素(也是一个混杂因素)。年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来识别病因,这些病因混杂了年龄的效应,但是当我们不能识别时,我们可以用年龄来替代这些因素。因为年龄只是自出生以来经历的时间的一个标记,它并不导致疾病,但是它与许多因素密切关联,如生物学的退行性变、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弱,以及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体力活动等。年龄的效应被这些因素所混杂。

2.无限大的病例对照研究中,随机误差将被消除,但是系统误差不会去掉。理论上如果所有的混杂因子都能被识别,就可能消除混杂,而在一般的研究中由于缺少充分的数据使控制混杂受到影响。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具有无限大的数据不会影响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一个无限大的随机试验没有随机误差和混杂,因为随机分组将达到均匀地平衡。如果存在系统误差,则确定误差不会被“无限大”所影响。

3.在研究中,检查其他暴露与所研究疾病的关系时,危险因素是潜在的混杂因素。然而,如果在研究人群中该危险因素在各暴露组中分布相等,它不会是一个混杂因素。例如,在高强度、高重复的工作对腕管综合征(carpaltunnelsyndrome)的影响的职业研究中,糖尿病和肥胖都是腕管综合征的危险因素。但是,除非糖尿病和肥胖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群中,比在其他人群中更普遍,否则它们不会使联系发生混杂。

4.不正确。总体而言左利手比较年轻,因为过去许多左利手被劝说改成了右利手。近年来,这种劝说不太常见了,因此使左利手的比例年轻人中比年老人中多,左利手和右利手人群有不同的年龄分布。因此左利手和右利手之间死亡率的比较应当是同年龄之间比较,而不是平均死亡年龄的比较。

流行病学――第十一章临床疗效和疾病预后研究

一、名词解释1.双盲法2.沾染3.自然史4.标准对照5.随机对照试验二、单选题

1.有关安慰剂的使用哪项论述不正确?

A.使用目的是为了排除非特异性效应的干扰B.安慰剂常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物质

C.可用于研究那些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的疾病作对照

D.安慰剂的外观和剂型与试验药物不同E.安慰剂和试验药要同步应用

2.在临床疗效试验中,进行样本量估计时,所需样本量随下列指标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某种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大

B.某种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越低,所需样本量越小C.所需样本量与某种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无关

D.数值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E.1-数值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

3.在临床疗效试验中,进行样本量估计时,所需样本量随下列指标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比较的数值差值d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B.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比较的数值差值d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

C.所需样本量与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比较的数值差值d无关

D.实验组与对照组要比较的数值差值d越大,用单侧检验计算样本量

E.差值d和某种指标在人群中发生的频率越大,样本量越小

4.在临床疗效试验中,进行样本量估计时,所需样本量随下列指标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A.检验的显著性水平a(第I类错误的概率)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B.检验的显著性水平a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

C.检验的显著性水平b(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大

D.检验的显著性水平b越大。越小,所需样本量越小

E.所需样本量与检验的显著性水平a和b无关

5.在研究抗心律不齐药物的药效时,选择研究对象正确的是

A.最好选择近期心律不齐频繁发作的病人

B.最好不要选择近期心律不齐频繁发作的病人

C.可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D.样本量越大,结果越能说明问题

E.病人的年龄和性别对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6.关于单盲法描述不正确的是A.单盲法简便,容易进行B.单盲法是指观察者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情况

C.单盲法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情况

D.单盲法对受试者的健康和安全有利

E.单盲法可以去除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7.目前进行疾病预后研究的主要方法是

A.现况调查B.病例对照研究C.生存分析D.生态学研究E.数理研究8.下列哪项不是临床试验中采用盲法原则观察结果的优点?

A.可克服来自患者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B.可克服来自亲属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C.可克服来自医生、护士等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D.可克服来自研究分析资料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E.可克服实验室人员实验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1.在临床疗效实验中常用的随机化分组方法有哪些?

A.单纯随机化B.区组随机化C.分层随机化D.多阶段抽样E.分层整群抽样

2.关于双盲法描述正确的是

A.双盲法是指研究对象和观察者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情况

B.双盲法是指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处理情况

C.双盲法不适用于危重病人

D.双盲法可以消除资料分析者带来的偏倚

E.双盲法得到的研究结果准确,没有任何偏倚3.关于三盲法描述正确的是

A.三盲法是指除观察者外都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情况

B.三盲法是指受试对象、观察者和资料分析者不知道分组情况和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情况

C.三盲法使科研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D.三盲法能消除资料分析者带来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E.三盲法能保证结果的正确和研究对象的依从性

4.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控制选择性偏倚的方法A.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人选标准B.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C.仪器和试剂标准化D.使用盲法

E.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5.在随机对照试验中,常见的偏倚和影响结果的因素有

A.选择性偏倚B.测量偏倚C.干扰和沾染D.依从性E.混杂偏倚

6.关于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随机对照试验必须随机分组并设对照

B.非随机对照试验不一定随机分组也不一定设对照

C.随机对照试验比非随机对照试验省时省力D.非随机对照试验所得结果不如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可靠

E.随机对照试验正因为设立了严格的对照,所以结果才可靠

1.简述临床疗效试验的特点。

2.临床试验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是什么?3.临床试验常用的对照形式有哪些?4.简述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及其控制。5.简述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6.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

7.常见的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有哪些?五、论述题

1.随机对照试验的实验步骤。

2.请分析比较临床疗效研究和疾病预后研究两者间异同点及内在联系。

一、名词解释1.双盲法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称为双盲法。

2.沾染指对照组的患者额外的接受了试验药物,从而人为的造成一种夸大对照组疗效的现象。

3.自然史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疾病自然发生和演变的过程。

4.标准对照以现行最有效的或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现行的药物或疗法。

5.随机对照试验将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将研究者所控制的措施给予试验人群,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果,以判断措施的效果。

1.简述临床疗效试验的特点。

(1)具有实验性研究的特点:在设计时需遵循对照、随机化、盲法及重复的原则;

(2)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临床疗效试验的研究对象是人,个体的差异不仅影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影响疗效;

(3)要考虑医学伦理学问题;(4)要科学评价临床疗效,包括试验的真实性、重复性及实用性。

2.临床试验选择研究对象的原则是:(1)被选的对象应该能从试验中受益;

(2)尽可能选择症状和体征明显的研究对象;(3)尽可能不用孕妇作为研究对象;(4)尽量选择依从性好的作为研究对象。3.临床试验常用的对照形式有:(1)标准对照;(2)安慰剂对照;(3)交叉对照;(4)相互对照;(5)自身对照。

4.简述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及其控制。

(1)选择偏倚防止的方法就是严格掌握研究对象的人选标准,并使用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的方法;

(2)测量偏倚防止的方法主要在于仪器和试剂的标准化和操作者的规范;

(3)干扰和沾染防止的方法是使用盲法并严格按治疗方案进行,不要随意增加和减少药物种类;

(4)提高依从性的方法是尽量缩短研究时间,试验开始后做好宣传工作,多提醒研究对象按时服药定期检查,与病人家属搞好关系。

5.预后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①失访偏倚;②迁移性偏倚;③零点偏倚;④集合偏倚;⑤测量偏倚。控制方法:随机化、限制、配比、分层、多因素分析。

6.疾病预后研究的意义。

①克服凭临床经验判断预后的局限性;②了解疾病的自然史、病程和疾病的危害程度,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③研究影响疾病预后的各种因素,有助于改善并干预疾病的结局;④评价疾病的防治效果,从而促进治疗水平的提高。

7.①患者的机体状况;②疾病本身的特点;③患者的病情;④医疗干预效果;⑤医院内感染;⑥社会、家庭因素。

本考题的要点是全面了解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哪些,答题时根据所学到的知识从患者本身的生理特征、疾病所具有的特点、患病的不同时期、治疗的效果、患者周围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综合考虑。因为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学习时应进行联想并进行推理,回答问题时尽可能全面。

1.随机对照试验的实验步骤。

(1)制定实验计划:包括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对象的具体要求和来源、确定研究因素和观察指标、如何进行资料收集、采用何种统计分析方法。

(2)确定研究人群:选择研究对象时应注意四条原则,可参考简答第四题。

(3)样本含量计算:样本量受四条因素的影响,即指标在人群中的发生频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检验的显著性水平和单双侧检验。

(4)严格地随机分组: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对照形式,临床试验常用标准对照,然后将确定的研究对象严格地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5)盲法的应用: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盲法,包括单盲、双盲和三盲。

(6)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根据资料的类型正确选择统计分析的方法。

2.疾病预后与临床治疗效果研究两者间是密切相关的,治疗效果好,疾病的预后则好,反之则差。因此,在进行临床疗效研究时,可以疾病的预后作为观察指标评价治疗的效果。

两者间相同点:①研究前必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②研究对象是病人;③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④统计分析比较后才能得出正确结果。

两者间不同点:①临床疗效研究主要研究干预措施的效果,而预后研究则主要观察疾病的不同结局;②进行预后研究的同时,还能了解疾病的自然史㈠临床疗效研究则不能;③研究疾病预后时,常考虑多种影响预后的因素;而临床疗效研究则主要考虑各影响因素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分布是否均衡,即组间的可比性;④临床疗效研究根据资料的性质,选择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预后研究常用生存分析的方法。

[分析]:本考题的要点是全面了解对本章掌握的程度,所以在学习时,应在掌握每节主要内容后,分析并对比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分析比较时应尽可能全面,可从实验设计、研究的目的、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持续的时间、统计分析方法,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等方面考虑。

流行病学――第十二章筛检与诊断试验

一、名词解释1.筛检2.真实性3.特异度4.假阳性率5.假阴性率6.阳性似然比7.阴性似然比8.可靠性9.阳性预测值10.阴性预测值11.平行试验12.系列试验13.灵敏度二、选择题A1型题

1.关于筛检的应用正确的是A.在表面健康人群中发现可疑的肺结核患者

B.某幼儿园的一次食物中毒的调查

C.对个别发生的肺结核病人进行调查

D.调查某学校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可不必调查该校的全部学生

E.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肝癌

2.关于筛检一般不要求具备的特点是

B.简便、快速C.经济

D.准确、权威E.安全

3.影响筛检试验阳性预测值的是A.发病率B.患病率C.罹患率D.死亡率E.治愈率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特异度也称真阴性率B.特异度也称假阴性率C.特异度也称真阳性率D.特异度也称假阳性率

E.特异度与灵敏度之和等于符合率5.关于诊断试验的论述正确的是

A.灵敏度是指新诊断方法检测出的阴性人数中真正病人所占的比例

B.特异度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人中用新诊断方法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C.真实性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用新诊断方法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D.误诊率是指在新诊断方法检测出的所有阳性人数中,误判为病人的比例

E.漏诊率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用新诊断方法误判为阴性的比例

6.为提高诊断试验的特异度,可采用A.平行试验B.系列试验

D.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E.选择个体变异小的人群7.诊断试验的真实性是指

A.重复多次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B.试验结果中真正有无疾病的概率C.受试者的测定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D.观察者对结果判断的一致程度E.诊断试验的随机误差8.眼内压的升高是临床诊断青光眼的指征之一,青光眼患者的眼内压约在2.9~5.6kPa范围,无青光眼者的眼内压约在1.9~3.5kPa范围内,若将诊断标准由眼内压>2.9kPa升高到>3.5kPa,则下述正确的是

A.灵敏度升高B.特异度升高

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升高D.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下降

E.不确定,因为不知道患病率情况

9.试验标准确定后,诊断结果的阳性预测值取决于

A.灵敏度B.特异度C.患病率D.符合率E.约登指数

10.对漏诊后果严重的疾病,要求筛检试验A.灵敏度高B.灵敏度低C.特异度高D.特异度低E.符合率高

11.关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的论述下列哪项不正确?

A.ROC曲线可表示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

B.ROC曲线常被用来直观地确定诊断试验的最佳截断值

C.ROC曲线是以灵敏度为纵坐标,特异度为横坐标

D.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处,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好,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低

E.对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诊断方法进行比较时,若将各试验的ROC曲线绘制到同一坐标图中,则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的试验其真实性最佳

12.若甲、乙两人群某病患病率分别为10%和20%,某项筛检试验分别应用于甲、乙群体,则下述正确的是

A.甲人群误诊率低于乙人群B.甲人群漏诊率低于乙人群

C.试验阳性者中假阳性所占比例,甲人群低于乙人群

D.试验阴性者中假阴性所占比例,甲人群低于乙人群

E.甲人群真实性低于乙人群A2型题

1.假定某病的患病率为10‰,用某项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0%的筛检试验检查1000人的人群,则误诊人数为

2.某社区人口为1万人,现拟用血糖试验(≥130mg/d1)来筛检糖尿病。假设该社区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0%。,其中有80例糖尿病患者血糖≥130mg/d1,7900例非患者血糖

A.不能计算,因为没有患者人数B.不能计算,因为没有非患者人数C.能计算,因为具备条件

D.能计算,因为计算约登指数不需患者和非患者人数

E.不能计算,因为不知道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问题:一项筛检试验,其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90%,将其用于患病率为1‰的人群中进行筛查。

问题:青光眼患者的眼内压约在2.9~5.6kPa范围,无青光眼者的眼内压约在1.9~3.5kPa范围内,因此可认为

5.若筛检标准定为2.9kPa,该试验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为

A.灵敏度高,特异度低B.灵敏度低,特异度高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D.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低E.不确定6.若筛检标准定为3.5kPa,该试验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关系为

A.灵敏度高,特异度低B.灵敏度低,特异度高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D.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低E.不确定7.将筛检标准定在下列哪一范围较合适?

问题:采用某种新的诊断试验方法应用于500例活检证实患有胃癌的病例和500例性别、年龄相同的未患胃癌者。结果胃癌病例中有100人出现阳性结果,未患胃癌的500人中则有50人出现阳性结果。

D.灵敏度升高,特异度降低E.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1.真阳性率2.真阴性率

3.用来评价试验的真实性4.系列试验与单一试验比较5.平行试验与单一试验比较问题6~10A.并联B.串联C.可靠性D.阳性预测值E.阴性预测值6.一系列试验中所有试验均为阳性,其结果才判为阳性

7.一系列试验中任何一试验呈阳性,其结果即判为阳性

8.运用同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试验得到相同结果的程度

9.受试者试验结果阳性时患该病的可能性

10.受试者试验结果阴性时无该病的可能性

A.高灵敏度B.高特异度C.高阳性预测值D.高约登指数E.高稳定性11.对于一些严重疾病,如能早期诊断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的,则要求试验具有

12.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且确诊及治疗费用又较昂贵的疾病,则要求试验具有

13.当误诊和漏诊的重要性相同时,则要求诊断试验具有

1.关于筛检试验的论述正确的是A.受试对象是表面健康的人群B.可以区别病人和非病人

C.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的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D.筛检出来的疾病应具备有效的治疗与控制办法或措施

E.筛检出来的疾病应有进一步确诊的方法或条件

2.关于诊断试验的评价,以下哪些说法不正确?A.灵敏度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病人中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B.特异度是指在“金标准”确诊的非病人中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阳性人数所占的比例

C.误诊率是指在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阳性人数中,判断错误的比例

D.漏诊率是指在新诊断技术检测出的阴性人数中,用“金标准”确诊为非病人的比例

E.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和漏诊率都是评价诊断试验真实性的指标

3.评价试验真实性的常用指标有A.灵敏度B.特异度C.似然比D.预测值E.约登指数

4.关于诊断试验可靠性的评价,以下哪些说法正确?

A.可靠性高,说明试验随机误差小B.可靠性高,说明试验系统误差小

C.可靠性指相同条件下同一试验对相同人群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D.当某试验进行定量测定时,可用变异系数来评价其可靠性

E.当某试验进行定性测定时,可用符合率来评价其可靠性

5.评价试验可靠性的常用指标有A.标准差B.变异系数C.符合率D.Kappa值E.预测值

6.影响预测值的因素有A.疾病的患病率B.疾病的治愈率C.灵敏度D.特异度E.Kappa值

7.下列哪些特征的疾病适宜采用筛检试验?A.易于诊断但尚无治疗方法的疾病B.罕见疾病

D.发现迟将造成严重后果的疾病

E.有较长潜伏期,早发现有利于预后的疾病三、简答题

1.简述筛检的应用原则。2.简述选择筛检或诊断试验标准应遵循的原则。3.影响筛检或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哪些?4.评价筛检或诊断试验真实性的常用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5.评价筛检或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6.筛检或诊断试验预测值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7.筛检或诊断试验的联合应用有几种方法?如何进行?

8.联合试验与单一试验比较,其真实性如何改变?

一、名词解释1.筛检在大量表面上无病的人群中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和其他方法,去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的病人或有缺陷的人。其目的和意义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病人。

2.真实性指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有无疾病)相符合的程度。

3.特异度(真阴性率)指真阴性数占非病人数的百分比,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正确识别非病人的概率。

4.假阳性率(误诊率,第一类错误,α)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将实际无病者误判为阳性的概率。

5.假阴性率(漏诊率,第二类错误,b)即用某项筛检或诊断试验将实际有病者误判为阴性的概率。

6.阳性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阳性似然比越大,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7.阴性似然比(-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阴性似然比越小,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8.可靠性指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往往同随机误差有关。而真实性往往与方法、仪器本身有无系统误差等因素有关。

9.阳性预测值(+PV)=a/(a+b)×100%,所有阳性结果中真阳性所占比例,表明受试者如为阳性时,其有该病的可能性,即阳性结果的正确率。

10.阴性预测值(-PV)=d/(c+d)×100%,所有阴性结果中真阴性所占比例,表明受试者如为阴性时,其没有该病的可能性,即阴性结果的正确率。

11.多个试验同时进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判为阳性,称为平行试验。

13.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指金标准确诊的病例被试验判断为阳性的百分比。

1.筛检试验的应用原则:

①所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地患病率较高、危害严重的疾病;②所筛检的疾病应有进一步确诊、治疗或预防的方法与条件;③疾病的自然史明确,有较长的潜伏期或领先时间;④筛检方法应简便、快速、经济、安全,预期有良好的收益。

2.选择筛检/诊断标准应遵循的原则:

①早期诊断有利于预后的疾病,如乳腺癌的诊断,应选择灵敏度高的试验;②对于治疗效果不理想,确诊及治疗费用较贵时,如肝癌的诊断,则可选择特异度较高的试验;③当假阳性及假阴性的重要性相等时,一般可把诊断标准定在最小处(即“+ ”值最小),此时约登指数最大(可作ROC曲线找最佳截断值来确定)。

3.影响筛检或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因素有:①受试对象自身生物学变异(如生理、心理等因素);

②试验方法的变异(如仪器、试剂、时间、温度等条件);

③观察者变异。4.评价筛检或诊断试验真实性的常用指标有:

灵敏度(真阳性率)、特异度(真阴性率)、误诊率(假阳性率)、漏诊率(假阴性率)、似然比和约登指数。

上述真实性评价指标均不受患病率的影响。①对于单一试验而言,当试验的灵敏度升高时,其特异度往往下降,误诊率升高,漏诊率下降。②似然比是综合性评价指标,它同时反映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若试验的真阳性率升高,假阳性率下降(即灵敏度、特异度均升高),则阳性似然比升高,阴性似然比下降。③约登指数也是综合性评价指标,它也同时受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影响,其值越接近1,试验的真实性越好。④真实性好的试验要求:灵敏度高,特异度高,误诊率低,漏诊率低,阳性似然比高,阴性似然比低,约登指数接近1。

5.评价筛检或诊断试验可靠性的常用指标有:

①变异系数(CV),该指标适用于计量资料的可靠性分析。CV越小,可靠性越好。②符合率,该指标适用于计数资料的可靠性分析。符合率越高,可靠性越好。③Kappa值,该值表示不同观察者对某一结果的判定或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情况下对某结果判定的一致性程度。Kappa值范围在+1与-1之间,Kappa值越高,一致性越好。

6.筛检或诊断试验预测值的影响因素包括试验的真实性和人群的患病率。

①患病率一定时,试验的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阳性预测值下降,阴性预测值上升。②当筛检或诊断标准(界值)确定时,即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时,随患病率升高,阳性预测值也升高,而阴性预测值则下降。

7.筛检或诊断试验的联合分为平行(并联)试验和系列(串联)试验两种。其中平行试验是将多个试验同时进行,只要有一项结果阳性就判为阳性;而系列试验则是先后进行一系列试验,只有全部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判为阳性。

8.与单一试验比较,平行试验的灵敏度升高,特异度下降,假阳性率升高,假阴性率下降;系列试验则相反,其特异度和假阴性率升高,灵敏度和假阳性率下降。

包含总结汇报、党团工作、旅游景点、IT计算机、工作范文、考试资料、人文社科、专业文献、教学教材以及流行病学-练习题等内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约登指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