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岸勤和空勤哪个好,不是说哪个高温津贴发放规定高

年间美国海军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以及航母航空兵的发展 作者:Ryan David Wadle 目录 1、序言 2、海军航空兵, 3、以往的演习, 4、“来路漫漫,前途遥遥”: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 5、舰队作战中的航空母舰:第十、十一次舰队问题演习 6、“最有趣的研究”:第十二次舰队问题演习 7、战时的无价之宝:第 4 次联合大演习和第十三次舰队问题演习 8、失败与奖赏: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 9、结论第一章 序言 自从 1911 年尤金?伊利首次从军舰甲板上驾机起降的那天起,美国海军对 于航空的兴趣便与日俱增, 一战的爆发更加速了其发展的步伐。美国海军航空兵 虽然不断壮大, 并初步取得了政治层面上的支持,然而其进度仍然落后于其他国 家,尤其是英国。已经在“混血航母”上做过测试的英国人于 1918 年服役了该 国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 而美国海军直到 1919 年才获得了建 造一艘航母的拨款。 2 0 年代初期,美国海军决定利用每年冬季舰队集中的机会来举行演习,以 便让舰队的大部分兵力都能参加。这一系列年度演习一直举办到二战前夕。在初 期的舰队问题演习中, 飞机出场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海军航空兵此时还处在襁褓 之中,而且美国也只有一艘航母——试验性的兰利号。第二、三艘航母——列 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于 1927 年服役, 使得美国海军可以对航空兵在舰队战中 扮演的角色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探讨。这两艘新型航母因华盛顿条约而诞生,并 从 1929 年起参加年度演习。 本文将会分析航空母舰在
年间的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 习中的表现。 虽然已经有许多著作提到了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航母活动,特别是演 习对于海军观念发展的影响, 但此前还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航母的演习表现对于未 来航母设计的影响、 航空兵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或是舰队问题演习的政治影响 等等问题。 从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到第十四次,航母部署方式和演习背景设定的 变迁过程反映了海军航空兵对于独立性、进攻性的航母空中力量的向往,这一点 也表现在了约克城级航母的设计中。 然而即便是这样大张旗鼓的公开演习也没能 加快航母的建造步伐。 (译者注: 序言的后面一大半篇幅都是对现有相关论文、 书籍的简介和评价, 这里不再译出。 貌似“舰队问题演习”这个题目还不曾有人专门写过,现有文献 均着墨不多。于是本文作者多少有些以我为尊,不是说甲不够全面,就是嫌乙不 够深刻。现在想起来,诸如此类的事情我在上大学时也没少干……)自上而下为:列克斯夫人、萨拉小姐、兰利,1929 年 11 月 11 日摄于华盛顿州 布雷默顿伊利从伯明翰号上起飞 第二章 海军航空兵, 莱特兄弟和其他航空先驱们固然创业较早,美国海军却迟迟没有跟进,直到 1908 年才对航空事业投之以官方的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 为当时的发动机不够可靠,飞机的滞空时间也不长。又过了两年,海军才开始实 际接触飞行。 1910 年末,海军终于开始逐步运用航空兵,这一年的 11 月 14 日,尤金? 伊利(Eugene Ely,一位为格伦?柯蒂斯 Glenn Curtiss 打工的试飞员)从伯明 翰号巡洋舰艏部临时搭设的木头平台上成功起飞。 柯蒂斯本来担心这次试验一旦 失败将有可能危及他向军方出售飞机的计划,这次飞行显然不能算是失败,但也 没成功到能够赢得军方大力支持的程度。两个月后的 1911 年 1 月 18 日,伊利 从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的甲板上起飞,降落,随后再次起飞。到了 3 月 4 日,海军已经对航空兵的潜在价值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一共拨款 25000 美元购 买飞机。 关于航空重要性的另一个标志是, 华盛顿?埃尔文?钱伯斯 (Washington Irving Chambers)上校在航海局里获得了一个职位,他在 1910 年的大半时间 都非正式地从事航空工作。 在伊利先生成功试飞之后, 海航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培训第一批海军飞行 员,包括从 1911 年起为期两年的训练,地点分别在圣迭戈、安纳波利斯、以及 纽约州的 Hammondsport——格伦?柯蒂斯开办的航空学校和测试中心所在 地。在这批老鸟中有一位名叫约翰?H?陶尔斯(John H. Towers) ,他日后将成 为海军上将,并在戎马生涯中屡任要职。 同期,布莱德利?费斯克(Bradley Fiske)少将,一位著名的海军改革家和 杰出的枪炮技术发明家于 1911 年提交了一个用鱼雷机群来保卫菲律宾的计划。 毫无悬念的是,他的上司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费斯克虽然受挫,但仍在此后多 年中致力于制造适用的鱼雷机。 随后的进展发生在 1914 年。年初,旧战列舰密西西比号被选为海军第一艘 用于航空作战的测试舰。舰长亨利?穆思定(Henry Mustin)少校把军舰开到佛 罗里达州彭萨科拉,那里有一个专为航空训练设立的全新海军站。4 月,一支由 威廉?S?西姆斯(William S. Sims)少将率领的舰艇支队路经这个海军站,在此 期间有命令传来,飞机奉命转场至墨西哥的 Tampico,密西西比号(及其载机) 则驶向 Vera Cruz(墨西哥海港) 。在到达 Vera Cruz 外海不久后的 4 月 24 日, 一架飞机起飞去侦察港口, 这也是美国飞机在作战环境下的首次飞行。两支分遣 队(指陆上飞机和舰载机)此后的飞行都平淡无奇,6 月 13 日,密西西比号带 着全部载机离开墨西哥水域,返回彭萨科拉。 在 行 政 方 面 , 钱 伯 斯 不 断 申 请 建 立 一 个 航 空 办 公 室 ( Office of Aeronautics) ,但始终没有成功,而且他在工作中得到的各方支持也十分薄弱。 费斯克显然认为钱伯斯并不能算是一个强有力的海航支持者,1913 年 12 月他 用马克?布里斯托尔(Mark Bristol)上校换下了钱伯斯。按照费斯克的设想, 布里斯托尔在军械方面的专长也许能对航空兵有所帮助, 但布里斯托尔的表现却 是好坏参半。虽然钱伯斯飞行的时间不长,但他总是听取飞行员的意见,想群众 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反过来,布里斯托尔认为冷漠,超然的态度更有利开展 工作,他时常无视飞行员的期望,甚至是合理的实践经验。举例来说,飞行员要 求用拉进式飞机取代推进式飞机,但布里斯托尔却迟迟不予答复,这一延误导致 了多人丧生。 然而, 布里斯托尔确实设法让航空兵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更大也更为 持久的立足之地,这也许不仅仅是出于追求个人晋升的动机。最终,不成熟的航 空技术加上海军体制的变更让布里斯托尔的希望落空了, 而他也缺乏像此后的航 空领袖威廉?莫菲特(William Moffett)等人那样的个人魅力来挑战这种变革。 在海军航空兵的初创时期,先驱者们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坚实的制度基 础。费斯克作为一名航空支持者,固然能轻易革去钱伯斯的小小乌纱。但在布里 斯托尔担任海军航空总监(Director of Naval Aeronautics)期间,航空兵仍然 没有从统治着海军官僚体系的各个局手中赢得独立的地位。 海航缺乏坚实的立足 点,使得它很容易受到个人兴趣或偏见的影响,第一任海军作战部长(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NO)威廉?本森(William S. Benson)的例子就是如此。 1916 年,本森上校超越了多位将军(包括费斯克) ,被选为第一任海军作战 部长。原因是在此之前担任这一职务的前身——作战官(Aid for Operations) 的费斯克与海军部长(Secretary of the Navy)约瑟夫斯?丹尼尔斯(Josephus Daniels)的关系闹得实在太僵了。设立“海军作战部长”一职是为了在海军官 僚系统中建立新秩序,也是由于海军内部有很多人认为延续 70 年的陈旧官僚结 构无力筹划并打赢一场战争。 本森在海航形成时期的表现同样是要一分为二来看的。 虽然他的传记作者宣 称本森对航空很感兴趣, 但与其同时代的人并不都这么认为。航空兵的地位在本 森任职期间有所弱化, 布里斯托尔的 “海军航空总监” 职位被撤销, 他改任的 “航 空勤务队司令(Commander, Air Service) ”一职也更像是一个位于北卡罗莱 纳号战列舰上的指挥职务(注) ,该舰代替了密西西比号成为航空作战舰。总务 委员会(General Board)的一份批评性质的报告也未能扭转形势。然而,可以 用来为本森辩护的事实是, 在他的指导下海航于一战期间迅速扩张,战后他也试 图建立一支独立的、统一的空军。 注: 布里斯托尔此前一直没有满足过彭萨科拉海军站提出的需求,穆思定对 此人并无好感。布里斯托尔调职后也来到了彭萨科拉,穆思定又怎会舒服呢? 在美国参战前, 陶尔斯和其他在国外担任武官的飞行员曾向华盛顿的官员们 报告说欧洲的飞机设计远胜于美国。1916 年海航的拨款大大增加,但还没达到 许多人的期望值, 这是因为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向国会申请的拨款数额远远少于海 军提出的要求。1917 年 4 月美国参战后,航空支持者们多年梦寐以求的发展愿 望终于实现了。人员训练和物资调拨数字节节高涨,在战争期间一共有超过 37000 名官兵受训成为飞行员或技术人员。 1917 年 6 月,第一批飞机和飞行员在肯?惠廷(Ken Whiting)上尉的带领 下到达法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海军继续在西欧和意大利组建航空部队,他们 需要训练更多的飞行员,需要确定适当的部署位置,需要确定飞机扮演的角色,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便推迟了他们初阵的时间。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这些航 空部队才最终经历实战。 对大量地面目标进行的轰炸 (主要由陆战队飞行员完成) 以及巡逻机实施的 25 次反潜攻击,这些就是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成 绩。 在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 总务委员会为了考量海军航空兵的地位和潜力,曾 经举行过大量的听证会,最杰出的海军飞行员代表,包括穆思定、惠廷和陶尔斯 等人都曾上场发言。他们坚信飞机不仅能起支援作用、更能成为一种进攻武器, 委员们对此却满腹怀疑(注) 。不管总务委员会与海军飞行员在航母角色的问题 上有过怎样的分歧,1919 年 4 月总务委员会还是建议将木星号运煤船改装成航 母(即后来的兰利号) 。 注: 最明显的例子是 1922 年的听证会, 当时委员会的怀疑态度接近于敌意。 战后初期最引人注目的事情是陆军准将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 试图建立一支独立于陆海军的空军。在 1918 年 12 月曾有人就此寻求国会的支 持,但以失败告终。1919 年初米切尔从欧洲回国后,便亲自上阵大力游说,乃 至口出狂言,宣称各国海军在压倒性的空中力量面前已然完全落伍。此后两年, 米切尔及其支持者要求建立独立空军的呼声从未减弱, 而他本人也在 1919 年的 总务委员会听证会上亮过相。 在有关航空兵的论战中,海军决定以旧战列舰印第安纳号作为靶舰进行试 验,以验证空袭对于设有分隔舱的军舰的效果。对印第安纳号的试验内容包括: 从飞机上投下模拟炸弹,随后安放炸药以模拟炸弹在舰上和周边爆炸。海军于 1920 年 10 月 14 日至 11 月 1 日举行了上述试验,其本意是对外保密的,然而 印第安纳号因炸药爆炸而受创的照片竟然外泄了。米切尔对此善加利用,1921 年初他向国会陈述说: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我们已经可以摧毁或击 沉任何现有的军舰。 ” 米切尔在国会的表演导致论战愈演愈烈,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于 3 月 1 日下 令进行新的轰炸试验,目标是旧战列舰衣阿华号和一批原属德国的战争赔偿舰, 包括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 轻巡洋舰法兰克福号、 雷击舰 G-102 以及三艘 U 艇。 试验从 1921 年 6 月 20 日开始,第一批被击沉的是 U 艇。海军飞机在 6 月 29 日衣阿华号的试验中出场,对该舰(加装无线电操纵系统,可以航行)进行空中 搜索,并用模拟炸弹进行轰炸。7 月 13 日,米切尔亲自带队进攻 G-102,20 分钟就击沉该舰。7 月 18 日法兰克福号被陆海军飞机联合击沉。对于东弗里斯 兰号, 预先设定的试验规则是在 7 月 20 至 21 日花两天时间用 1000 磅和 2000 磅炸弹击沉这艘原德国战列舰, 每次攻击之间还要进行损伤评估,但是米切尔对 这些规则完全无视,一口气将其击沉。考虑到这些德国军舰没有自卫手段、没有 护航、没有损管人员,而且在晴朗天气下处于锚泊状态,对她们的试验很难说是 有结论性的。两个月后,米切尔又对退役战列舰阿拉巴马号进行了类似的试验。 由于这些轰炸试验, 米切尔建立空军的努力已经家喻户晓,但与此同时海军成立 了航空局(Bureau of Aeronautics) ,力图保持对于海军航空兵的控制权。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米切尔对于统一的空军的诉求反而刺激了海军高层人 物,使之最终决定在海军内部永久性地建立一个航空机构。正如 Charles Melhorn 所说的那样,海军中的某些人也许对于航空兵的未来评价不高,但是 如果有一个“外人”试图把持海军的某个部分的话,他们便会对此深恶痛绝,甚 至比对某些推销低效能武器的“飞行暴发户们”还要厌恶。正由于此,米切尔的 举动才最终让相当一部分海军高级军官统一了意见,于 1921 年 7 月 10 日建立 独立的航空局。此后偶尔还有人重提建立独立空军的念头,但在 1926 年米切尔 遭受军事审判后,这种观点沉寂了 20 年。 航空局的首任局长是威廉?莫菲特少将,在该局建立之前,他实际上已经在 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担任了四个月的航空顾问。 虽然莫菲特投身航空的时间相对 不长,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不知疲倦的鼓吹者,推崇一切形式的海军航空兵(包 括舰载航空兵) 。莫菲特的表现极为成功,以至于此后又连任两届航空局局长, 直至他 1933 年在阿克隆号飞艇坠毁事件中英年早逝, 结束了如恒星般闪亮的生 涯。 虽然航空局掌握的权力比其前身要强大许多, 它还是没有像鼓吹者们希望的 那样,全面控制一切航空事宜。例如,航海局(Bureau of Navigation)仍可 以对海航的人事问题施加影响,其他各局也关系到能否取得空战所需的重要部 件,比如军械和无线电台。就像陶尔斯 1925 年向莫罗委员会(Morrow Board) 抗议的那样, “军官们觉得航空局是一个有全责而无全权的机构。 ” 1921 年 11 月在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开始就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展开磋商。 莫菲特作为有关航空事务的附属委员会成员, 说服了各国代表不要对飞机的发展 设定限制。最初的航空母舰总吨位限定为 80000 吨,英、美、日三国保持与主 力舰相同的 5:5:3 比例。受到英国代表团和他本人的海军顾问团的压力,国务卿 查尔斯?埃文斯?休斯( Charles Evans Hughes )将航母总吨位的限制提高到 135000 吨。英、美、日这三个主要海军强国均可以将两艘原定拆毁的战列巡洋 舰改造成航空母舰, 美国的两艘改装舰便是后来的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虽 然各国代表同意将单艘航母限制在 27000 吨以下,美国海军顾问团还是成功地 将改装航母的吨位放宽到 33000 吨,再加上条约新增的一条“允许现有舰船再 额外增加 3000 吨重量用于改装”的条款,美国的两艘改装航母便保持在条约范 围内了。 照片中带礼帽的那位就是人称“史上最强的反舰武器”的国务卿休斯, 有评论说 “休斯先生在半小时内击沉的军舰比几个世纪以来所有海军上将击沉的军舰的 总和还多!”旁边穿军礼服的是大西洋舰队总司令 Hilary P. Jones 上将。1922 年 8 月摄于马里兰号战列舰上 反动派围绕着改装前后的列克星顿级模型,弹冠相庆中。左二为莫菲特 航母航空兵显然是华盛顿会议的受益者, 他们得到了两艘由战巡改装而来的 航母。此外,Mark Allen Campbell 认为五国海军条约以及此后的限制海军军 备条约将战列舰的发展延缓了 15 年,节约的资金可供航母和飞机使用,航母航 空兵也因此间接受益。 除了这些甜头,条约对航母的限制在间战时期的余下时间 里严重影响了航母航空兵的发展。 关于设计、建造、操作海军飞机的实践经验,以及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部的 合法地位方面,一直要到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才出现若干重大进展,由此确保 了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的一席之地。 1925 年 11 月莫罗委员会的建议书或许引发了最为重要的制度变更。莫罗 委员会由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总统创立,德怀特?莫罗(Dwight Morrow)任主席。其使命是调查整个军用航空事业,由于委员绝大部分来自民 间, 该委员会据信可以在陆海军之间保持不偏不斜的公正态度。最终莫罗委员会 得出了鼓励航空发展的结论, 并且提出了许多关键建议。国会根据这些建议立法 后,海军航空兵的未来也得到了保障。 国会立法中最著名的一项, 是制定了在 1931 年前建造 1000 架飞机的规划。 这一规划意味着大大增强海航兵力,它后来也导致了一些困惑:1000 架是不是 海军所有飞机的总数上限呢?国会在 1934 年拨款建造总共 1650 架飞机,从而 澄清了这种困惑。 另一项关键性的变革, 是立法规定所有的航母、水上飞机母舰和陆地航空站 都必须由航空人员(aviator,包括飞行员和航空观察员)指挥。由此,航空人 员可以与当时主宰着海军上层指挥结构的水面舰艇军官们一样, 平等地晋升到指 挥职务。 在莫罗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公布后,海军成立了泰勒委员会(Taylor Board) , 令 其 就 如 何 使 用 1926 年 国 会 《 海 军 航 空 兵 扩 充 法 案 》 ( Naval Aviation Expansion Act) 拨给的资金一事提出建议。 在蒙哥马利?泰勒 (Montgomery M. Taylor)少将的领导下,委员会提议增建航母,并制造各种专用飞机,而不是想 方设法弄出一种三脚猫的多用途飞机。 与此同期,约瑟夫?里夫斯(Joseph Reeves) ,一位拥有近三十年军龄的德 高望重的海军军官加入了海军航空兵。他在 53 岁的年纪参加航空兵的确切目的 无人知晓, 而且他此前的航空经验也比其他高级军官少,但他将在随后几年成为 海军航空兵的领袖人物之一。里夫斯投身航空兵的方式是参加航空观察员 (aviation observer)课程,这是莫菲特为了吸收中高级军官而设计。他们因 此无须经受训练新飞行员的全套程序——那即使是里夫斯一半年纪的年轻人也 是很难通过的,航空观察员的课程短得多也容易得多(译者注) 。 译者注:1935 年 5 月 15 日,53 岁高龄的海军上校“公牛” ?哈尔西取得了 飞行员资格。他坚持选择飞行员课程,而不是容易得多的航空观察员,并以全班 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 他随后执掌萨拉托加号。 顺便一说, 里夫斯的绰号也是 “公 牛” 。
年间,里夫斯作为战斗舰队的飞行部队司令(Commander, Aircraft Squadrons, Battle Fleet) ,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兰利号上,该舰是由 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来。 虽然这艘航母此前已经服役三年,直到里夫斯上任之后 才真正有人努力将兰利号的作战活动融入舰队的整体。 里夫斯对兰利号的第一印 象是纪律松弛(注) ,非得好好整顿一番才能形成战力。当时形势严峻,莫罗委 员会还在开会讨论, 结论未定, 而米切尔准将和支持他的国会议员们始终置疑海 军发展航空兵的能力问题。为了集思广益,里夫斯设计了后来被称作“一千零一 问”的问卷,问题范围涉及航母作战的各个方面。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兰利号 及其官兵才能做好与舰队并肩作战的准备。 注:按某些书的描述,兰利号上的工作节奏是“懒洋洋的” 。 为了把兰利号从实验室变成一艘战舰,里夫斯采取的两条主要措施:一是大 大扩充舰载机数量(此前一般为 6-8 架) ,二是提高飞机的起降频率。但他发 现其他航空人员并不赞同, 比如陶尔斯便基于安全的考虑反对提高起降频率。里 夫斯将诸如此类的顾虑抛在脑后,一年过后,兰利号已经能携带 20 架以上的飞 机。到 1927 年 6 月,里夫斯相信兰利号可以在战时携带多达 48 架飞机。 飞机运作数量如此戏剧性增长的原因,是甲板人员通过“甲板系留” (deck park) 的方式提高了起降效率。 比如说, 把飞机移动到甲板上不影响起降的部位, 而不是花时间降下机库甲板。 因为每次起降之间如果间隔数分钟,就意味着即使 像兰利号那样载机极少的航母有时也要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让整个航 空大队降落。 现在的做法不是每降下一架飞机就把它送回机库,而是将其推到飞 行甲板的前半段, 好让其他飞机继续降落。这一改进导致了后来把相当比例的舰 载机停在飞行甲板上的习惯做法。 在海军有机会使用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之前——这两艘在战列巡洋舰 舰体上改建的航母于 1927 年末服役, 美国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突击者号 的性能参数就已经确定下来。 突击者号的设计方案受到了兰利号的运用经验、以 及海军军事学院在 20 年代中期一系列战术推演的影响。海军军事学院从这些推 演中得出结论, 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放出尽可能多的飞机将会决定航空作战 的胜败。 人们习惯性地担心将太多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将舰队的全部航空兵力 集中于一两艘大型航母而不是四艘较小的航母的做法,也存在类似的风险。既然 列、 萨两舰已经占用了华盛顿条约为美国海军规定的 135000 吨航母吨位的将近 半壁江山,就意味着为了使航母数量最大化,必须选择更小、更有效率的平台。 由此,建造多艘小型航母(如排水量 13800 吨的突击者号)而不是数量较少的 大型航母(如 33000 吨的列、萨之流)似乎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当这三艘 航母服役后,实践将会最终改变这一结论。 当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 1928 年加入舰队时, 海军航空兵已经在海军中 站稳了脚跟。虽然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还落后于英国等其他强国,美国在 20 年 代已经迅速追赶上来。 虽然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还处于襁褓之中,只拥有性能有 限的兰利号,但是在制度和操作层面上,某些关键性的障碍已经于 1929 年之前 得到克服。 海航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但航空兵在海战中应该扮演哪种或是哪些 角色?这个问题仍需解答。答案蕴含于间战时期的海军演练和舰队问题演习中, 特别是
年间的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里夫斯(左)和莫菲特(右)在兰利号舰桥上 兰利号“甲板系留”一例,1928 年 5 月摄于珍珠港突击者号 第三章 以往的演习, 美国现代化海军的演习始于 1889 年。这一年,美国海军为了预备从风帆动 力转向蒸汽推进,挑出了最先进的几艘军舰单独组成一队。这个所谓的“变革中 队” (Squadron of Evolution)包括“ABC”防护巡洋舰(即亚特兰大、波士 顿、芝加哥)外加较小的约克城号炮舰。中队里最大最强的是旗舰芝加哥号,排 水量约 4500 吨,但以当时欧洲海军的标准来看,其武器和装甲都羸弱不堪。从 1889 年 12 月至 1890 年春,中队利用首次巡航的机会拜访了欧洲 11 个主要港 口,美国军舰的薄弱程度在横向比较之后显得尤为刺眼。 这次巡航或许是自内战以来美国海权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展示, 但中队 司令约翰?沃克(John Walker)少将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军舰与欧洲海军之间 的差距。 沃克在给海军部的一封信中提到了约克城号的诸多机械故障,随后他写 道: “一想到要进入某个外国港口或是与某艘外国舰艇碰面,我便会犹豫再三, 唯恐让这个美国工业的可悲范例在外人面前抛头露面。 ”欧洲巡游结束之后,变 革中队经南美回国,于 1892 年并入北大西洋中队。 变革中队最重要的工作是教导美国水兵学会蒸汽舰艇编队航行以及其他重 要技能。 当美国的战略重点从传统的破交战转变为舰队战时,这些技能将会非常 关键。 当然这次巡游也有其公关目的,其一是让美国公众相信有必要建立更强大 的海军,其二是向欧洲国家发出信息——美国正在强化其海权。 在变革中队存在之际, 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海军都在迅速扩军。与后来的历次 舰队问题演习如出一辙的是, 变革中队也被海军赋予了在战术和技术上探讨新型 舰艇使用方式的重任。 然而, 由于内战之后美国海军未能跟上欧洲海军的技术步 伐,此时的美国人有很长的路要追赶。除了建造前面提到的“ABC”巡洋舰外, 国会 1886 年拨款建造美国第一批战列舰——缅因号和德克萨斯号,两舰均于 19 世纪 90 年代初服役。 海军军官们与有影响力的民间领袖掀起了一场大海军主义的运动, 从而激发 了以上进步。这一运动的思想领袖是斯蒂芬?卢斯(Stephen B. Luce)准将和阿 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上校。两人都已在“后内战时期” 的美国海军里呆了许多年, 目睹着欧洲海军的迅速扩充,而美国海军越来越执迷 于争取预算,却在技术上故步自封。两人出于海军发展(和个人晋升)所作的努 力引发了社会名流(不论是否从政)的更大关注。马汉在其 1890 年出版的著作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论述了英国海权的崛起过程,他随后又 在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鼓吹海权的文章,使得公众的关注上升到了狂热的地步。 在美西战争中, 海军的增强使美方占了上风,更为现代化的美国舰队在菲律宾和 古巴消灭了劣势的西班牙舰队,为美军奠定了胜局。 变革中队 缅因号,油画作者 Richard C. Moore大白舰队启程 在美西战争后、一次大战前,美国海军最重要的演习是
年的冬 季机动演习。 与之前变革中队的演习和之后的舰队问题演习不同,这次演习并不 是出于技术目的,而是为了达成政治影响。这次演习在加勒比海东部举行,以回 应英、 德、 意因为委内瑞拉无力偿还债务而发动的封锁。 封锁舰队虽然规模很小, 只有 14 艘军舰,但在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眼里,这却是一次对于美国在西半球 统治权的严重挑战。与后来的舰队问题演习每年所做的相似, 年机 动演习集中了美国当时在役可动的大部分军舰。总共有 54 艘舰船参加演习,根 据罗斯福总统的要求,舰队由著名的乔治?杜威(George Dewey)上将指挥, 表现了总统对于事态的严重关切。 美国海军领导人此前不久刚刚开始制定一系列战争计划, 这次演习实际是在 排演“黑色计划” 。该计划假设在敌对情况下,德国将试图在加勒比海占领一个 基地(可能是古巴或波多黎各) ,并用这个基地来骚扰美国航运,攻击美国海岸 城市。作为对德战争的反应,美国海军将增援波多黎各,随即搜索任何开来的德 国舰队。 海军军事学院已经进行过一次搜索推演,以确定在北大西洋进行搜索行 动的可行性。 在这次演习的搜索阶段,处于希金森(F. J. Higginson)少将指挥下的北大 西洋中队将要阻止乔治?萨姆纳(George M. Sumner)少将指挥的黑色舰队抵 达任何一个加勒比海主要港口。11 月的最后一周,舰艇陆续集结到波多黎各, 演习于 12 月 4 日开始。萨姆纳决定将舰队一分为二,最慢的四艘从南面,其余 舰艇从北面,一起攻向波多黎各的 Mayaquez。他的计划十分有效,两支部队 都设法躲开了蓝色舰队的侦察,于 12 月 9 日抵达 Mayaguez。 杜威直到搜索演习结束的前一天——12 月 8 日才加入舰队,他参加了在波 多黎各外海举行的机动演习。舰队于 12 月 20 日合兵一处,在波多黎各海岸上 练习登陆战。 舰队于圣诞期间解散,随后又重新组织起来进行最后一周的战术操 练,1903 年 1 月 5 日演习结束。 罗斯福后来宣称他在演习期间曾向德国大使发出最后通牒, 但这份最后通牒 的存在与否至今仍有争议。 杜威相信,正是由于他的舰队当时在场才能迫使德国 作出退让,于 1903 年 1 月结束了这场危机。根据 George Baer 的说法,与美 国海军演习的影响相比, 危机的结束更多地是由于英国在委内瑞拉作出让步后撤 销了封锁,从而使德国陷入孤立境地。不管怎么说,在演习结束后不久,杜威便 要求进一步扩充海军;作为《海军规划概要》 (General Naval Scheme)的一 部分,他提出要以一年四艘的速度建造 48 艘战列舰。国会没有同意如此雄心勃 勃的造舰计划,但在 1905 年批准建造 10 艘战列舰和 21 艘较小的舰艇。
机动演习最重要的成果是改变了海军的部署方式,虽然舰队在 过去的十年中已经日趋集中, 但仍然是以中队作为部署单位,这种做法甚至可以 追溯到风帆时代。在演习后,中队体系仍然保留,但所有的战列舰,包括那些在 太平洋服役的,都被编入北大西洋舰队,以便强化训练。这是对内森?萨金特 (Nathan Sargent,杜威的副官)中校等人意见的反应。萨金特认为当时海军 的“……编队队形,不管是横队还是纵队,都十分混乱,距离和方向控制不好, 速度不能协调一致,转向不能熟练完成。 ” 在美国参加一战前后,海军都定期举行演习,但就重要性而言,没有一次能 够达到之前和之后的演习那样的级别。但是在这一期间,航空兵开始在舰队机动 演习中展现身姿。航空兵参与的第一次发生在 1913 年 1 月。总务委员会建议新 生的航空部队与舰队一起南下, 参加每年一度在南方温暖水域举行的演习。 1913 年 3 月 6 日,海军飞机首次用于侦察任务,陶尔斯上尉驾机发现了一个“敌方” 战列舰编队。不幸的是,机载无线电台出了毛病,舰队没能收到他发出的警报。 演习中的其他试验包括模拟轰炸、航空照相、发现下潜的潜艇等。为了在军官团 之中激发对航空兵的兴趣,几位军官作为乘客参加了飞行。可以说,飞机与舰队 的初次合作是成功的。 一战以前,舰队与航空兵的另一次重要互动发生在 1916 年春。当时奉命携 带并试验飞机作战的北卡罗莱纳号在关塔那摩外海加入舰队参加演习, 内容包括 模拟空袭和侦察, 并试图为战列舰炮火的空中校射创立一些理论观念。飞机发动 机、 电台以及北卡罗莱纳号弹射器在演习期间故障不断,为航空作战平添了许多 烦恼。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规范性流程也不齐全。与 1913 年的演习、1914 年 将海军第 1、2 航空组的 4 架飞机部署于墨西哥并在占领地 Vera Cruz 上空做侦 察飞行的成功案例相比,这次演习对航空兵而言并不成功。 一战后, 航空兵被整合到间战时期的舰队问题演习之中,至此它才永久性地 成为海军演习的组成部分。战后初期,每年到了“集结”期都会举行演习,大西 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在冬季一起训练,地址通常是在加勒比海或是巴拿马附近。 舰队编制在 1922 年底发生了变化, 从原来的大西洋和太平洋舰队转变成战斗舰 队(Battle Fleet)和侦察舰队(Scouting Fleet)体制。此后的年度集结演习 也被正式地称为“舰队问题” (Fleet Problem) 。下辖有最新锐战列舰和全部航 空母舰的战斗舰队驻在太平洋, 而主要由比较老旧的战列舰组成的侦察舰队驻在 大西洋。 (译者注) 译者注:个人认为在“Fleet Problem”一词中,Fleet 等同于“海军” ,而 Problem 指的是“想定的冲突情节(scenario) ” ,合起来就是“海军根据想定 情节而举行的模拟战” 。 1922 年舰队改组意味着海军主力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 因为在一战结束后, 日本就荣升为美国海军的头号假想敌。 舰队问题成为了间战时期演习体系中最全面、最持续的一支,从 1923 年起 每年至少举办一次。 只有和陆军联合举行的联合大演习 (Grand Joint Exercises) 才能在规模和复杂程度上与之相提并论, 但联合大演习在 1925 年之后就只举办 过一届。而舰队问题演习一共举办过 21 次,1941 年的“舰问二十二”由于国 际局势紧张而取消。 虽然在间战时期有过许多次陆军参与的其他演习,但是对海 军来说舰队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海军借此验证了在各种想定情节下控制海权所需 的战略和战术。侦察舰队和战斗舰队分别扮演交战双方,一方是“好人”蓝色舰 队,另一方则是“坏蛋”黑色舰队;为了达到兵力混成的效果,两个舰队之间还 会做一些舰艇调动。20 年代的许多次舰队问题演习将背景设定为防御巴拿马运 河区, 因此在中美洲西海岸和加勒比海曾经举行过多次演习,另外夏威夷和加利 福尼亚之间的东太平洋水域也是一个频繁的演习地点。 实际上, “舰问一”的想定情节便是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模拟攻防。由于兰利 号还没有准备好参加演习,战列舰俄克拉荷马号和纽约号被假设成了“航空母 舰” 。两舰各出一架水上飞机,分别代表将来由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携带的 一个航空大队。水上飞机对 Gatun 水坝泄洪道发动的攻击被判定为成功,但海 军里的人们或是其他兵种并不把这些攻击当成一回事。 原因之一是水上飞机的航 程比当时的任何航母舰载机都要长得多,一直到二战前夕,这一点对所有舰载攻 击飞机仍然适用。 原因之二是孤零零一架水上飞机与一队攻击飞机相比,不易引 发守军的反应。防守者对这种“以少代多”的空袭缺乏模拟应有的反应,这一问 题在多年后的“舰问九”里仍会出现。重要的是,在此次演习过后有人提交了一 份建议,要求尽快获得航母,特别是“又大又快的那种” 。 “舰问二” 是兰利号参加的第一次舰队问题演习,但她本身并没有加入到演 习对抗中去, 该舰的军官们成为了演习观察员,海军将由此决定她加入未来的舰 队问题的最好方式。 兰利号虽然没有配属给任何一方,仍然派出一队飞机飞临地 峡上空,对地面设施拍照,几架飞机对 Porto Bello 的港口发动了一次模拟鱼雷 攻击。这次展示的目的是表明位于狭窄港口内的舰队在空袭之下是何等的脆弱, 但显然没有给高级军官们留下深刻的影响,在演习后的讲评报告中,兰利号的存 在仅仅是被提到而已。 总的说来,兰利号在初期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表现是默默无闻的。在演习中, 她总是从事侦察工作, 并为舰队提供空中掩护。 她甚至连这种任务都会力不从心, 因为其 16 节的航速居然比战列舰队还要慢。因此这艘航母不得不经常在放飞飞 机时脱离编队。即使在里夫斯少将努力将兰利号载机量提高到 36 架后,飞机相 对较少的问题仍必然地导致她的角色局限于简单的空中掩护, 而这也就是保守派 军官们对于航母的定位。 事实很简单,海军手头的航母舰载机不足以对敌方舰队 形成显著威胁,或是履行多种任务。兰利号在载机量和速度上的限制也意味着, 即使舰长或是其他航母拥趸们挖空心思地揽到了攻击任务或是独立作战的机会, 兰利号也八成会搞砸。 正由于此,兰利号在初期舰队问题演习中的角色实际上是 助长了人们对航空母舰在未来海战中的作用的怀疑。 考虑到兰利号的初期服役记录,她可以被看作是护航航空母舰的前身,后者 在二战期间的船队护航任务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因此永垂史册。早在 1928 年,莫 菲特就看到了把商船改造成为与兰利号相似的航母的价值,他认为这是一种“对 潜艇和水面舰艇造成非常严重威胁”的武器,效果好且效率高。 兰利号克服固有缺陷的例子屈指可数,其中有一次发生在 1927 年 3 月初、 “舰问七”前夕的一次陆海军联合演习中。在里夫斯少将指挥下,该舰奉命支援 一次针对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一侧的海上攻势。 但是里夫斯不甘心接受舰队防空 和炮火观测之类的标准角色, 他指挥兰利号舰载机群护航并协助一队水上飞机攻 击了陆军机场。 坏天气和飞机故障影响了这次进攻的规模,但演习裁判组仍然判 定负责保卫运河太平洋一侧的陆军飞机已被成功消灭。 据 Thomas Wildenberg 说,里夫斯的上司对兰利号 10 分钟起飞 20 架飞机的效率评价甚高。在当月晚 些时候的“舰问七”过程中,里夫斯又对敌方驱逐舰队发动空袭。然而这两次进 攻只是例外,并不是兰利号在“舰问”中的通常表现。 兰利号的典型体验是在 1928 年 4 月的“舰问八”中。此时列克星顿和萨拉 托加还在整训,尚未加入舰队,因此兰利号作为唯一的航空母舰,被指派去侦察 一支试图登陆夏威夷的黑色舰队。对于兰利号,这次演习了无趣味。但在“舰问 八”结束后,她有机会在 5 月 16 日对珍珠港发动一场突然的空袭。 一个月后的 1928 年 6 月,列克星顿号抵达夏威夷,搭载了里夫斯本人和兰 利号的部分飞机, 随即高速驶向西海岸。在这次返回加利福尼亚的短暂航程中进 行的演练是新航母富有意义的首次行动,也暗示了列、萨二舰的能力。新型航母 的加入, 使得舰队能够对空海协同进行更为广泛的试验,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 题演习将为大型舰队航母大展拳脚提供舞台。 兰利号,摄于 1928 年圣迭戈外海列克星顿号,摄于 1928 年 3 月 25 日巴拿马外海第四章 “来路漫漫,前途遥遥(WE HAVE GONE FAR, YET WE HAVE FAR TO GO) ” :第九次舰队问题演习 在讨论海航特别是航母的发展历程时, “舰问九”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从 1929 年 1 月演习举行之日起, 它便饱受关注, 并时常为后世的历史学者引用, 作为二战之前美国航母成熟理念的证据。 举办“舰问九”的目的,一是让军方探讨如何保卫巴拿马运河免受海空联合 攻击的方案,二是让舰队在诸如侦察、船队护航之类的任务中得到锻炼。这两个 目的都达到了, 但这次演习最大的贡献是验证了航母独立发动空袭的威力。这次 演习也为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以及争取更多造舰预算的报告提供了素材。 然而细致研究表明, 虽然航母航空兵在演习中表现出了巨大潜力,但要使其 真正成为一种合格的武器还需要解决许多重大课题。 其中最重要的包括早期舰载 机的技术缺陷,以及确定航母在战时的护航舰艇数量和舰种比例。 海军不太愿意将这次演习以及两艘新型航母称作是一次完全的成功, 这也是 有一定理由的。海军保守态度的最好体现或许是美国舰队总司令 (Commander-in-Chief, United States Fleet=CinCUS)Harold Wiley 上 将在“舰问九”结束报告中的最后一句评语: “航空兵已经在舰队里找到了位置, 其角色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是关于‘舰问九’的分析尚无力动摇以下结论: 战列舰才是海军命运的终极裁判者。 ” “舰问九”的想定情节仍是老一套的攻击巴拿马运河。早在运河完工前的 1913 年 5 月,陆海军联席委员会(Joint Army-Navy Board)就建议举行演习, 以确定保卫航线安全的最好方式。 “舰问一”和“舰问三”的想定情节都包括从 海上进攻运河设施,此次演习中黑方舰队的里夫斯少将也亲身参与了这两次攻 击。20 年代大量修建的海岸防御工事固然可以部分抵御来自海上的攻击,但对 空防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关于运河区内哪里最适于建立各种航空设施,军方内 部曾经有过广泛的争论, 标准之一就是驻扎的飞机受到攻击时的反应能力。最早 在 1920 年就有人意识到运河防空的困难程度,宾夕法尼亚号舰长 George C. Day 上校在给海军航空总监 Thomas Craven 上校的信中预测在战争爆发时运河 将立即遇袭,敌方会用“快速水面舰艇或航母舰载机发动进攻,目的是暂时瘫痪 运河,由此将我们的海军兵力分隔开来。 ” 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号于 1928 年春加入舰队。所以“舰问九”将是头一次 攻防双方都能拥有航母的演习。 在最初策划时,曾打算让兰利号和她的小妹妹们 一同参加演习。然而兰利号的大修迟迟不能结束,只好由水上飞机供应船 Aroostook(译者注)冒充出场。 译者注:真是不查不知道。美国参战后,快速客轮邦克山号被海军征用,改 装为布雷舰 Aroostook,1918 年在北海布下 2510 个水雷。战后初期加装水机 设备,参加陶尔斯带队的跨越大西洋飞行。20 年代初期她的户口还落在布雷舰 队里,但是,随着航空兵势力逐渐抬头,她也慢慢倒向了原力的黑暗面…… William V. Pratt 中将指挥的战斗舰队扮演“舰问九”的黑方。他拥有三个 战列舰分队、 三个巡洋舰分队、 两个驱逐舰中队、 若干潜艇、 各种舰队辎重船只、 以及一个中队的扫雷艇。最重要的是萨拉托加号和 Aroostook 仍留在 Pratt 麾 下。除了各类舰艇外,黑色舰队还拥有来自萨拉托加、Aroostook 和其他水机 搭载舰的 116 架飞机。此外为了补偿兰利号的缺席,她的全部舰载机被移交给 萨拉托加号, 好让飞行员们仍然能得到必要的训练和经验,此举让后者的载机量 提高到 87 架。 Montgomery M. Taylor 中将(译者注)指挥的蓝色舰队由侦察舰队作为 主力,加上(从战斗舰队抽调的)列克星顿号和一些地方单位(包括若干陆基航 空中队和扫雷艇) 。列克星顿正常载机 63 架,算上各种水上飞机和陆基飞机, 蓝色舰队共有 145 架飞机。 译者注:也就是前文中“泰勒委员会”的主席 Taylor。 里夫斯在演习准备阶段制定了计划, 要求萨拉托加号及其护航舰艇向南作一 个大迂回,随后再放出飞机。里夫斯相信这次迂回可以赢得突然性,并且大大降 低被蓝方侦察兵力发现的概率。原先呈送给 Pratt 司令的作战预案里并未包含这 一机动,是里夫斯赶在黑色舰队离港前向 Pratt 提交了计划,并当即被采纳。 里夫斯的计划于 1 月 22 日开始实施,此时距离演习正式开始还有三天。萨 拉托加号在奥马哈号轻巡洋舰的护航下脱离了打击舰队(Striking Force) ,高速 向南行驶。两舰在放出飞机攻击运河水闸之后,应于 1 月 26 日与黑方打击舰队 的其余兵力会合, 为抵御蓝方飞机和战列舰队可能发动的进攻提供保护。当萨拉 托加号向南划出一条大弧线的同时,黑色舰队的其他舰艇继续朝巴拿马航行。 黑色舰队的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部分是支援舰队(Support Fleet) ,包括第 四战列舰分队、Aroostook 以及补给船队。1 月 26 日,Aroostook 要在打击舰 队西面很远的某个地点放出她唯一的一架水上飞机, 这架飞机被赋予了摧毁运河 大西洋一侧多个水闸的重任。 有一个因素大大提高了 Aroostook 空袭的突然性: 蓝方此前并没有被明确告知 Aroostook 将会代替兰利号,而这架飞机实际上代 表了兰利号正常携带的 24 架飞机。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率,Aroostook 也没有 遵守关于航程的安全标准 (这一标准迫使萨拉托加号机群在离陆地近得多的地方 起飞) 。实际上 Aroostook 飞机的起飞点距离海岸线超过 150 英里,是一次有 意进行的单程攻击。萨拉托加号的飞行甲板,可能摄于 1929 年“舰问九”期间。后甲板停放的是 T4M 型鱼雷轰炸机 列克星顿号冲出驱逐舰制造的烟幕,摄于 1929 年 2 月水机供应船 Aroostook 当演习于 1 月 25 日 0001 时正式开始时,黑色舰队已经排开阵势,准备进 攻。 当天晚些时候, 向南迂回到 Galapagos 群岛的萨拉托加号最终改变了航向, 开始掉头向北狂奔,以便第二天发动空袭。虽然里夫斯的大胆迂回十分精彩,但 蓝色舰队至少已经部分预料到了这种情况。 Taylor 派出了两队驱逐舰, 一队侦察 巴拿马以西航线,另一队侦察南方航线,萨拉托加号的接近方向也被覆盖其中。 1 月 25 日 1613 时,南方侦察队中的布雷克号驱逐舰第一个发现萨拉托加号。 奇怪的是布雷克号似乎把她当成了列克星顿号(译者注) ,里夫斯的参谋长 Eugene E. Wilson 上校将错就错,命令萨拉托加发报让布雷克号尾随其后,萨 拉托加号随后开炮射击,裁判组判定驱逐舰被击沉。 译者注:萨拉小姐烟囱上的黑色竖条那时候大概还没有刷上去。 根据这一判决, 布雷克号在演习剩下的时间里只能做一个看客,但是她设法 发出的警报已经被本方的底特律号轻巡洋舰收到。1810 时至 1922 时,底特律 号与萨拉托加及其护航舰交火, 她发现自己所处的情况十分罕见:居然与一艘火 炮口径比自己更大的航空母舰展开水面交锋! 底特律号遭受了与布雷克号相同的 命运,被判定击沉,但她仍然继续跟踪萨拉托加号,并且不断向本方其他部队通 风报信。 虽然萨拉托加号的迂回已经失去了突然性,但截至目前只有驱逐舰和轻 巡各一艘发现萨拉托加号的事实仍可以被视作是一次成功。据此,里夫斯和 Wilson 正确地判断出蓝色舰队里最可怕的军舰——列克星顿号并不在把守南方 航线。已经没有值得一提的蓝方部队挡住萨拉托加号的去路。 萨拉托加号在演习的第一天幸存下来,而列克星顿号就没这么幸运了。 25 日下午她的位置很靠南, 但还无法拦截萨拉托加。由于一同跟踪黑方打击舰队所 属战列舰队的其他蓝方舰艇犯了个错误, 使得列克星顿号舰长误以为黑方战列舰 的距离比实际要远 17 英里。1218 时,她从一片暴雨区中冲出,便一头撞在黑 方战列舰队的炮口上,让人大惊失色。当时航母侦察机没有起飞,发现敌方战列 舰时已然为时太晚,来不及利用 12 节的航速优势进行规避。裁判组判定列克星 顿号沉没,但是为了该舰能继续参战,好让船员积累宝贵的操作经验,唯一施加 的处罚是将最高航速限制为 18 节。最重要的是,裁判组的这一判罚允许她继续 进行航空活动。 在 26 日拂晓前,萨拉托加号终于到达了预定地点,0430 时飞机开始起飞, 到 0458 时,83 架飞机组成的攻击波已经放飞完毕,一举创下了当时单艘航母 一次出动最多架数的纪录。 里夫斯知道时间的重要性:萨拉托加号机群必须在母 舰受到攻击或是保护运河水闸的战斗机有反应之前起飞并攻击运河。 攻击的目标 是运河太平洋一侧的 Miraflores 和 Pedro Miguel 水闸。蓝方指挥官没有派出 巡逻机,这就大大简化了萨拉托加号机群的任务。判定的结果是攻击成功,两座 水闸均被摧毁。 虽然空袭取得成功,萨拉托加号本身却度过了一个糟糕的早晨。0625 时该 舰发现了三艘战列舰,舰长以为对方是预定当天早晨会师的黑色战列舰队一部。 事实并非如此, 这三艘属于蓝方的战列舰立即向航母开火。黑色战列舰队一部在 导航上犯下错误, 使得她们无法及时与萨拉托加号会合,后者由此暴露于水面攻 击之下。萨拉托加被蓝方战列舰队击沉,但与列克星顿的例子一样,裁判组没有 施加严厉的处罚,允许她继续参加演习。0740 时,来自列克星顿号的一队飞机 发现并攻击了萨拉托加。 由于当时萨拉托加号上空没有战斗机巡逻,她也刚刚开 始回收航空大队,因此裁判组判定她至少是“大破” 。里夫斯争辩说,后一次攻 击以及由此导致的“损坏”在战时是不可能发生的。他解释说: “如果是在实战 中,我当然会利用萨拉托加号的速度远走高飞,避开战斗,只需付出重创运河水 闸所必须的飞机和人员代价。 ”然而这是一次演习,为了飞机的最大安全起见, 萨拉托加号必须留在最佳的回收位置上,不管自身遭受何种危险。 几乎是在萨拉托加号进攻的同时,Aroostook 的那架水上飞机也慢吞吞地 飞上了天空。它对运河大西洋一侧的 Gatun 水闸发动的攻击没有遭受像样的抵 抗,在一场被判为成功的攻击后,水上飞机根据预先的命令在位于 Coco Solo 的陆军机场上降落。 虽然蓝色舰队司令与其下属之间的沟通失误加剧了空袭的突 然性, 区区一架不足为惧的水上飞机也很难让人提高警惕,但这次攻击可以被理 解为航母奇袭效果的一次展示。与萨拉托加号相似的是,Aroostook 同样与蓝 方水面舰艇纠葛不清。26 日 17:22 时,她在离开支援舰队主力前去搜索爱达 荷号战列舰丢失的一架水上飞机时被马布尔海德号轻巡洋舰击沉。 26 日晚些时候,所有的舰艇一律恢复正常状态,准备进入演习的下一阶段 ——大决战。下午,双方停战休整,敌我双方的舰只常常结伴而行。 决战于 1 月 27 日拂晓前拉开序幕,双方战列舰队在远距离展开较量。黑色 舰队凭借射程较远的有利条件逐渐占了上风。 萨拉托加号当天的角色被局限于支 援战列舰队作战, 她对抗了若干空袭,其中有几次是由陆军飞机从陆上基地发动 的。虽然这一天的交战漫长而又激烈,却没有出现像前一天那样一边倒的状况, 不过经验教训还是有的。 列克星顿号航空大队向萨拉托加号发动的多次空袭增大 了防御的难度,这是此后两次舰队问题演习的预演。 1 月 28 日结束的演习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大部分是积极的,但是 很难评估这种关注对于公众和国会产生了何种影响。 《纽约时报》指定了一名特 派记者 Lewis Freeman 作全程报道,多条消息见诸报端。Freeman 报道的质量 很高,连海军部长也称其“异常地准确” 。 《纽约时报》1930 年的一篇文章推断 了战列舰的未来,作为立论的基础,文章引用了多次海军演习——包括“舰问 九”的信息,以及不久前退役的 Eugene Wilson 的观点。虽然该文热情洋溢地 赞扬了航母的作用,文中还是写道: “只要敌人还在建造战列舰,战列舰就不会 过时,因为飞机的鼓吹者们没有宣称他们可以使无畏舰失去战斗力。 ” 媒体对于 “舰问九” 的关注恰好让莫菲特少将使海航处于聚光灯下的一贯努 力成为了现实。整个 20 年代,出于公共关系的需要,海军飞机不断试图打破速 度纪录,大量单位——包括航母和飞艇前往大城市进行宣传访问。这些活动赢 得的人气有助于莫菲特的个人政治斗争,也有利于确保海航从国会获得拨款。 1929 年初,莫菲特为了在即将到来的胡佛政府任期内谋求航空局长的连任而努 力奋斗。他最终取得了胜利,胡佛政府保留了他的职务。 “舰问九”同样在海军内部吸引了大量注意力。海军学会《学报》上刊登了 《纽约时报》Freeman 文章的节选,以及一些原创文章,大部分都聚焦于萨拉 托加号的行动上。里夫斯的一篇题为《舰队中的航空兵》的文章描述了飞机的角 色。 他只是简要叙述了航母舰载机的弹着观测和侦察活动,而是把焦点集中在航 母的攻击性任务上, 并用萨拉托加号攻击运河的例子来证明这种能力。里夫斯没 有排挤战列舰大炮的作用, 他所鼓吹的是在航母空中力量和战列舰之间建立一种 互补的关系。 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我们以往的努力已经赢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 但是每一点成功又展现出在舰队作战中飞机新的可能的使用方式, 同时又强调运 用我军水面舰艇所能携带的最大数量飞机与舰队一起持续协同作战的极端重要 性。 ” 在另一篇文章《关于航母和巡洋舰设计的若干问题》中,海军少校福雷斯特 ?谢尔曼(Forrest Sherman 译者注) ,未来的海军作战部长,同样主张为航母 空中力量赋予攻击性的角色。 和里夫斯一样,谢尔曼认为航母需要护航舰艇提供 保护。他同时认为,对敌方舰队主力发动空袭是航母的一项重要职责, “萨拉托 加和列克星顿号具有较高的持久航速、重火力和大载机量,十分适合从事此类任 务。 ”谢尔曼也预料到了此后美国航母设计的不同分支,他分别称作“空中力量” 航母、 “战列线”航母和“侦察”航母;另外还有一种他称之为“航母巡洋舰” 的东西,将重巡洋舰舰体和航母甲板混为一体。这种军舰装有若门 8 寸炮,但只 能装 30 至 40 架飞机。在谢尔曼的描述中,列克星顿级属于最大最强的空中力 量航母,而他鼓吹的战列线航母相当于突击者号。 译者注:这个福雷斯特?谢尔曼与后来担任列克星顿号末代舰长的弗雷德里 克?谢尔曼是两个人。 考虑到参加演习的三艘航母均被击沉,其中萨拉托加号还沉了两次,难怪海 军中的某些人会不愿意承认航母将会取代战列舰成为海军的头号主力。 这次演习 向里夫斯证明了航空母舰需要一支由巡洋舰和驱逐舰组成的屏护舰队, 以抵御空 中和水面的威胁。 有一点得到了明确,必须用护航舰艇而不是航母自身的武器来 对抗水面威胁, 当航母的 8 英寸主炮开火时, 其后座力会严重损坏停放在飞行甲 板和机库甲板上的飞机。我们尚不清楚“舰问九”期间是否已经有人认识到这种 损害。但是在 1935 年有人建议拆除 8 寸炮,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可能对飞机 造成的损害。 还有一点也得到明确, 舰载航空大队无法提供足够的防御。飞机上携带的军 械可以摧毁航母和更轻型的舰艇, 却无法对装甲更厚的巡洋舰和战列舰造成严重 伤害。空投鱼雷也许提供了一条攻击战列舰装甲薄弱部位的途径,然而当时的 T4M 型鱼雷轰炸机飞得很慢,投下的鱼雷也容易摔碎。航母飞机无力携带用来 攻击主力舰的重磅炸弹, 加上飞机相对较短的航程,这种情况意味着航母所做的 承诺只不过是一纸空文。 “舰问九”过后,对于航母空中力量的怀疑仍然存在。海军自演习中收获颇 丰, 其中之一便是应该让航母更多地融入舰队整体。这主要归因于列克星顿级性 能较好,能派上用场,又小又慢的兰利号此前是没法做到。萨拉托加号较强的实 力使得她能独立执行攻击任务,这将成为二战航母战术的标志。 “舰问九”影响了下一级航母的设计。演习之前有许多海军军官认为列克星 顿级太大,以致于不能有效运作。美国海军的下一艘航母,突击者号的设计工作 此时已经铺开,她的设计方案受“小航母,大用场”的思路影响颇深。突击者号 比其前辈至少短了 100 英尺,名义排水量 16578 吨。更重要的是她的最大载机 量比列克星顿级少 25%,但她在实践中通常能带同样多的飞机。突击者号的最 大航速只有 29.5 节,这一点在有效的弹射器出现前曾经饱受诟病。较慢的最高 航速意味着飞机起飞时需要更长的滑跑距离, 也增加了突击者号在起飞作业时保 持编队的难度。 突击者号较低的最高航速加上有限的载机量,使得她在二战期间 的活动局限于欧洲水域, 她注定无法和后续的大型舰队航母们一起在太平洋战场 上并肩作战。 CV1-4 的舰徽 T4M 自列克斯夫人起飞“舰问九”结束后,41 艘参演军舰组团访问了纽约。图中的纽约号战列舰就是 其中之一 如果那次运河空袭的主角不是萨拉托加而是突击者,其难度将会高出许多。 话虽如此,美国舰队总司令的“舰问九”总结报告中仍然建议继续建造较小型的 航母。 两艘大型航母在 “舰问九” 中无力逃避厄运的情形给海军造成了一个难题, 因为这两艘军舰一旦覆灭就意味着损失大部分海军航空兵。1929 年初,把飞机 集中于少数大型航母、 以便提高攻击力的想法屈居下游,而让空中力量分散于多 艘军舰的期望却占得上风。再过上两年,这种观点将会改变。 列克星顿级摆弄飞机时碰到的麻烦促使萨拉托加号舰长 John Halligan 上 校向里夫斯建议, 在突击者号设计案已有的两台升降机之外再加上第三台。此举 将会加快航空作业时的飞机换位,这条建议为突击者号的设计案所采纳。 “舰问九” 影响了航母护航舰队的编成。里夫斯发现奥马哈号作为航母直卫 舰是不够格的,龙骨的毛病致使她的航速降至 25 节,跟不上全速 33 节的萨拉 托加。 里夫斯进一步认为, 航母的最佳编队位置是位于巡洋舰和驱逐舰队组成的 屏护幕当中, 这样就可以在战斗条件下保护航母免受水面舰艇和潜艇的攻击,也 允许航母在独立于舰队大部分兵力的情况下作战。Pratt 支持这条建议,并在参 与撰写美国舰队总司令报告时将其列入点评。此后的演习中,里夫斯的建议被广 为接受,航母特遣舰队由此诞生了。 航母护航任务的障碍之一在于护航舰艇有限的燃料携带量,这一点在“舰问 九”后得到了修正。奥马哈号和驱逐舰队无法跟随萨拉托加号进行大迂回,这一 点突出了改进燃料补给技术的必要性。Pratt 建议对列克星顿级进行改装,使她 们可以利用自己巨大的油舱,在海上为护航舰补充燃料。这种改装在 1930 年下 半年完成,虽然赶不上“舰问十”和“舰问十一” ,但在“舰问十二”和更后面 的演习中十分有用。 莫菲特和陶尔斯上校在参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译者注)面前作证时引述了 航空母舰在“舰问九”中取得的成功,以说服国会批准建造 5 艘突击者级航母。 这笔拨款是所谓的“巡洋舰法案”的一部分,该法案要求建造 25 艘巡洋舰和 5 艘航母,国会却大刀阔斧地将其削减到 15 艘巡洋舰和 1 艘航母。参议员 Hiram Bingham 曾经试图再争取 2 艘航母的预算, 为此他引述了列克星顿号沉没一事, 认为舰队里的飞机应当分散在更多的航母上, 以便减轻损失一两艘航母所造成的 影响。为了证明观点,他还引用了海军作战部长 Charles F. Hughes 上将一年前 的话,Hughes 曾说道: “年复一年,航空母舰越来越成为舰队高效作战的必需。 我军目前有效的航空战力仅有两艘,即萨拉托加号和列克星顿号,损失其中一艘 就会使我军的航母战力削弱 50%。 ” Hughes 的意见固然体现出一个朴素的真理, 但是 Bingham 参议员的努力最终还是落空。突击者号得以建造,但这一级不会 再有后续舰。 译者注:向 Ben Tillman 致敬! 国会批准的 15 艘巡洋舰,也就是后来的 2 艘波特兰级重巡、7 艘新奥尔良 级重巡、5 艘布鲁克林级轻巡、以及威奇塔号重巡。她们构成了二战爆发时美国 海军巡洋舰队的中坚,并为太平洋上的初期航母作战提供护航。由于“舰问九” 的参加者们对于巡洋舰的短缺状况多有抱怨, “巡洋舰法案”的出台弥补了这一 不足。1929 年提供的这批巡洋舰最终证明是颇有价值的,但海军军官们还是嫌 少。 “舰问九”凸现出海军对于更多巡洋舰的渴望,这一点反映在一份总务委员 会关于 1931 年造舰计划的文件中: “所有的军事演习——不管是军事学院的推 演还是公海上的实践——和对我国广阔贸易航线进行的研究,都强调了增加巡 洋舰数量的必要性。 这一数量要求源自美国舰队总司令和总务委员会的结论,代 表国家的需求,是以战争经验以及战后年度舰队演习的经验为基础的。 ” 相比之下, “舰问九”对于巴拿马运河防御的影响要小得多,而这本该是演 习的主要目的。海岸炮兵原封不动,而防空力量得以加强。 “舰问九”时的防空 炮火未能保护运河水闸,但此后必定是有了显著的改善,因为在 1933 年的当地 演习中,防空炮成功地保护了运河设施——除了 Gatun 周边地区外。1933 年 演习过后,为了防御 Gatun 泄洪道和 Gatun 水闸,又于 1934 年制定了敷设鱼 雷防护网的计划。 建网材料的短缺,使得人们有时间对防雷网进行一次更为透彻 的研究,分析结论是:保护水闸的防雷网效果不佳,因为飞机仍然可以在网和水 闸之间投下鱼雷;但是保护泄洪道的防雷网还是有用的,因此予以敷设。此后直 到 1939 年,强化运河防御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 也许是由于军种之间的矛盾,美军在巴拿马运河防御问题上无甚作为。从演 习目的是否达成的角度来看, “舰问九”可以说是一次失败。但在另一方面,它 却给海军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舰问九”的结果虽然(至少对航母来说)喜忧参 半,它还是对海军航空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从这次演习起,两艘新型航母 在历次舰队问题演习中稳定地占据一席之地,并如预想的那样大显身手。在“舰 问九”结束时,Pratt 对空中力量的信念已经大为增强,在他担任海军作战部长 期间,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经常作为舰队主力参加“舰问”演习,他的这种 信念将会在后来的演习中受到考验。虽然一部分海军军官(特别是由水面作战舰 艇军官们组成的所谓“大炮俱乐部” )仍然对航空兵将要扮演的角色疑虑重重, “舰问九”还是通过正面的公关宣传,成功提升了航空兵的地位。在“舰问九” 结束之初, 海军选择较小的突击者号作为未来航母的设计方案,幸好这种航母只 建造了一艘。当技术,特别是飞机技术成熟后,从“舰问九”以及其他演习(特 别是第 4 次联合大演习和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 中学到的理念就会运用于未来 的航母作战。海军作战部长旗 历任海军作战部长由左至右分别是: 第一任海军作战部长 Benson, 第四任 Hughes, 第五任 Pratt 第五章 舰队作战中的航空母舰:第十、十一次舰队问题演习 自 “舰问九” 起, 两艘列克星顿级航母成了演习的常客。 突击者号一直到 “舰 问十四”才加入,为航母作战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试验基础。虽然只有两艘舰队航 母和一艘老迈的兰利号可供操纵, 舰队问题演习仍然体现出海军正有意评估航母 空中力量的能力及其有效运用的方式。航母在“舰问十” 、 “舰问十一”中承担的 任务比以往具有更高的独立性, 但在许多方面仍不过是兰利号此前曾单独承担任 务的升级版。老一套的水面舰队交战依旧主宰着 1930 年的“舰问十”和“舰问 十一” ,但是新型航母的存在确确实实地影响了两次演习的结局。 除 1924 年以外,1930 年是唯一一年内举行两次舰队问题演习的年份。第 一次的“舰问十”在加勒比海西部举行。在想定情节中,一方是与南美各国及加 勒比海南部岛屿结盟的黑色国家集团, 另一方则是美国及其位于中美洲和东北加 勒比海地区的盟友。之前交战的损失已经使双方的海军实力降至大致均等的水 平。 蓝色舰队将代表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部队,此时赶来增援大西洋方面的残 兵败将。为了在演习中模拟出这一点,蓝色舰队的出发点设在巴拿马东 /北海岸 的 Colon。 由 Louis Nulton 上将指挥的蓝色舰队的任务,是消灭加勒比海上的黑色舰 队,以便恢复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海上霸权;William C. Cole 中将的黑色舰队则 将与之针锋相对。三艘航母在演习中的分配方案与“舰问九”相似,萨拉托加和 兰利号归蓝方,列克星顿归黑方。 在演习的计划阶段, 双方舰队司令均未把航母视为主攻手, 但两人都认识到, 正如海军军事学院举办的多次图上推演所预言的那样, 取得制空权对于最终的胜 利至关重要, 因为赢得制空权的一方能够随心所欲地空袭对方,也可以不受干扰 地为战列舰炮火提供空中校射。Nulton 上将对“空中力量”部队(蓝方两艘航 母在此次演习中的称呼)下达的命令十分简洁: “一发现列克星顿号就攻击。 ” (When Lexington is located attack Lexington.)Cole 的命令远没有这么干 脆利落,列克星顿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兰利和萨拉托加。 两支舰队关键性的差异在于航母部署位置不同。 萨拉托加和兰利号是蓝方主 力的一部分, 后者包括了除潜艇和辅助船以外的蓝方绝大部分舰艇。而列克星顿 在演习的大部分时间里作为“航母大队”的一部分,与几条驱逐舰一起在黑方主 力的前方侦察。航母在演习中不同的部署位置将会决定双方的胜败。 演习前夕, 对于参演的各个航空大队作出了一项变更,由于鱼雷机发动机不 可能, 双方舰队司令一致决定禁止其参加演习。鱼雷机的缺席意味着航空母舰无 法对敌方除航母以外的主力舰发动任何有效的打击。纵然海军对于马丁 T4M 鱼 雷轰炸机有着诸多不满,该机型仍然留在海军服役,它后继型号五大湖 TG-1 (1928 年) 和 TG-2(1930 年)也只作了细微改进。 (译者注)这三型飞机问 题频频,再加上 30 年代初期美国空投鱼雷低劣的技术水准,意味着航母在 30 年代初的其他几次演习中基本上没有攻击战列舰的有效手段。 即使是这一时期在 役的轰炸机和战斗机也更加接近一战水平,而不是二战初期水平。飞机本身的技 术限制以及海军在演习中为了降低安全隐患而施加的人为限制, 导致这些飞机无 力完成应尽的任务,令人遗憾。 译者注: 马丁公司将旗下的克里夫兰工厂卖给了五大湖公司, 因此 T4M (M 指 Martin)后继机型的代号改成了 TG(G 指 Great Lakes) 。 1930 年 3 月 10 日正午, “舰问十”拉开了序幕。蓝方准备从 Colon 启程, 黑方则位于海地岛以北。当蓝色舰队以 13 节航速驶向东北时,恶劣的天气使得 萨拉托加和兰利号无法放出侦察机。与此同时,列克星顿与数艘驱逐舰行驶在黑 色主力的前方,同样的天气也妨碍了她们的侦察活动。坏天气持续到次日,蓝方 飞机仍旧不能起飞, 而黑方指挥官们认为天气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列克星顿因 此派出 4 队侦察机,它们实际上飞过了蓝色舰队上空,但却未能发现对手。此时 黑方航母大队和蓝方舰队主力已经处于接触的边缘,但是由于天气恶劣、侦察不 利,双方舰队司令对于航线前方的情况一无所知,因此不约而同地掉转船头,拉 开距离,使一场接触化为泡影。 12 日天气好转,萨拉托加和兰利号总算起飞了侦察机群,总数达 68 架,蓝 色舰队也恢复了东北航向。飞机未能发现任何“敌舰” ,孟菲斯号轻巡却报告说 看见了列克星顿号。 蓝方据此展开了一场徒劳无功的追逐,因为列克星顿实际上 远在 120 英里外,正忙于自己的侦察活动。与前两天不同的是,列克星顿号不 再前进,而是保持位置,于是乎双方舰队始终没有遭遇。13 日的进一步侦察也 没有促成双方的实质性接触。 14 日,接触终于发生了。前一天晚上列克星顿号与黑方主力会合,在战列 舰队以东很远的地方占据了战位。萨拉托加和兰利号则位于双方舰队主力之间。 黎明时分,三艘航母都放出了侦察机,其中蓝方的飞机由于恶劣天气中途折返。 这一次,同样的天气还是没能挡住列克星顿号侦察机的脚步,0815 时,它们向 萨拉托加号发动俯冲轰炸,使其前部飞行甲板无法使用。大约 15 分钟后,又有 40 多架列克星顿号的飞机前来攻击萨拉托加号、兰利号和一艘蓝方轻巡,两艘 航母的飞行甲板双双完蛋,轻巡沉没。空袭过后不久,黑方巡洋舰队也跟兰利号 接上了火,兰利号虽然幸免不死,却被判定“大破” ,以致于在演习的剩余时间 里毫无用处。 几乎是在空袭航母的同时,列克星顿号还对蓝方战列舰队发动了进 攻,击伤其中数艘。由此,双方空中力量的首次实质性接触以黑方完胜告终,黑 方在不到一个小时内取得了完全的空中优势。 在早晨接下来的时间里, 列克星顿号的飞机又开始拿蓝方巡洋舰队开刀,但 是这场演习已经演变成为一场主要在双方战列舰队之间进行的水面交锋。 由于黑 方的空中优势有利于进行空中校射,黑方在初期占了上风,但是最终的比分显示 黑方战列舰队所受的损伤只是比蓝方略轻而已。 在演习过后的点评中, 有一条建议是把舰队的各个航空大队按照机种分开部 署,一艘航母携带全部的战斗机和侦察机,另一艘带上轰炸机和鱼雷机。这条建 议后来得以应用,并在 1932 年的第 4 次联合大演习中受到考验。 “舰问十”点评的重点论题之一是关于航母的脆弱性。黑方飞行部队司令 Henry V. Butler 少将写道: “位于同一战略区域内的敌对航空母舰,恰如竞技场 上双眼被蒙、手持利刃的两个斗士。一方或双方随时可能突然毙命。如果去掉一 方眼前的蒙布,另一方就必死无疑。 ” (译者注)后来的演习对于航母脆弱性的点 评没有这么戏剧化, 但是航母在空袭下十分脆弱的事实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初见 于“舰问九” ,在 30 年代初期也没有简易的解决办法。美国海军解决这一难题 最常用的手法,正如在“舰问十”和此后多次演习中看到的那样,是围绕“进攻” 二字展开的, 也就是先下手为强, 抢先发现并消灭敌方航母。 只是到了二战初期, 雷达和战斗机引导技术出现后, 航母舰载机才能可靠地保护母舰免受空袭。在此 之前,航母的脆弱性一直都被当成是无须质疑的事情。 译者注:不由得让人想起老丘的“大锤蛋壳说” 航母脆弱性的弥补办法之一,是允许航空母舰及其护航舰单独活动。黑方的 航母已经享受到了这种自由,时任美国舰队总司令的 Pratt 上将把列克星顿号所 在的编队称为“攻势侦察”分舰队,他进一步展开道: “一个像这样(由一艘航 母和一个驱逐舰屏护幕) 组成的快速大队具备了执行广阔搜索任务所需的一切要 素:它有速度,必要时可在优势敌人面前退却;它有武器,可以对发现的任何合 适的目标——敌方航母或战列舰(可能是通过空袭的手段)造成非常严重的打 击。 ”在对前一年里夫斯的“萨拉迂回作战”给予明确肯定的同时,Pratt 说: “在 大决战之前, 用飞机进攻以取得优势的做法似乎言之成理,前提是不能完全无视 本身的安全。 与被束缚在一个巡航编队中、承担某种多少有点消极的舰队防空任 务、 等敌人攻过来相比, 航空母舰在从事 “攻过去” 的任务时比较不容易被发现。 ” 从洛杉矶号飞艇(ZR-3)上俯视,由近至远分别为:Patoka 号油船(AO-9) 、 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时间约为 1930 年。海军陆战队第 14 侦察机中队(VS-14M)的沃特公司 O2U-2“海盗”观察机飞 临萨拉托加号上空,准备着舰,注意后座下方机身上的陆战队标志。时间约为 1930 年。 “舰问十” 结束后, 参演部队分散到加勒比海的众多港口, 准备第二次演习。 “舰问十一” 的想定情节要求舰队从和平时期的战备状态下转入动员。双方舰队 的编成与“舰问十”相似,只是角色互换了。Cole 中将指挥蓝方,列克星顿号 再度处于他的麾下;Lucious Bostwick 中将指挥包括萨拉托加和兰利号在内的 黑色舰队。 这次演习的背景又是一次已经持续了几个月的战争, 加勒比海中部较大的岛 屿和中美洲各国与蓝方算一伙, 南美各国和加勒比海南部岛屿跟黑方结盟。此外 还假设黑方已经在特立尼达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为了进一步使演习复杂化,想 定情节中还规定在两周前已有一项停战协定生效, 由此导致海军各单位在演习开 始日分散于多个加勒比海港口。 其中列克星顿位于维尔京群岛的圣托马斯,萨拉 托加在巴巴多斯,兰利在特立尼达。 在规定的起始时间 4 月 14 日 0800,两支舰队从各自的港口出击,航向都 指向牙买加, 因为双方舰队司令都认为该地是控制整个加勒比海的关键所在。蓝 色舰队沿着海地岛的北岸向西航行,黑方则从其位于加勒比海南部的基地向西 走。 两支舰队第二天继续向牙买加前进,萨拉托加截听到一些据信是列克星顿拍 发的电报, 通过无线电测向, 确定了对方的位置, 但是距离太远, 飞机还够不到。 当天晚些时候,为了找回几架迷航的侦察机,萨拉托加号不得已用明码发报,她 随后脱离了黑方侦察线掉头向南,以免被蓝方发现。 15 日夜,蓝方以列克星顿号为核心,辅之以四巡四驱,组成了航母大队, 该队奉命前出,向东南方向展开侦察。当夜萨拉托加归队,回到了黑色舰队主力 前方、轻巡组成的侦察线稍后面的老位置上。16 日两艘航母的侦察都不成功, 列克星顿号的一队侦察机因为下雨而提前返回。 16 日 1616, 伴随列克星顿号的蓝方轻巡之一底特律号报告发现了一艘黑方 轻巡,那是雷利号,萨拉托加的马仔之一。糟糕的能见度导致了一场主要在轻巡 之间爆发的混战, 其中几艘根本没跟敌人打上照面。同样的理由也意味着两艘航 母上的飞机都没有参战, 还是以轻巡间的炮战为主。裁判组最终判定双方各折损 一艘轻巡。 战斗过后,两艘航母退出战场,黑方轻巡里士满号曾试图追击列克星顿,但 在夜色中跟丢了。 以下这个例子可以反映出指挥官们在这两次舰问演习中对于航 母的重视程度。16 日夜间,黑方驱逐舰德卡特号放弃了一次雷击蓝方轻巡辛辛 那提号的绝好机会, 因为舰长担心以后有机会攻击列克星顿号时出现鱼雷不足的 情况。 (译者注) 译者注:殊不闻“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林”乎? 17 日早晨,列克星顿号位于海地岛以西,萨拉托加号以北。整个早晨,列 克星顿的侦察机都没发现萨拉托加,但是它们找到了黑方三艘潜艇中的两艘,击 沉其中一艘。这天早上萨拉托加也同样放出了侦察机,0655 她利用无线电测向 技术确定了列克星顿号的位置,并根据这一发现,于 0800 和 0942 分别派出一 队飞机,后者于 1045 攻击了列克星顿号。她的侦察机队没有遇到蓝方巡逻战斗 机或是防空火力的任何抵抗, 于是也积极参加,但是判决的结果只是飞行甲板损 坏 15 分钟。一小时后,萨拉托加的一个完整的中队再次进攻,这一次取得了击 毁飞机 15 架、飞行甲板损坏 1 小时的成绩。裁判长得知这次攻击后,将处罚追 加到了 24 小时,但是列克星顿号直到将近黄昏时才收到新的决定。截至此时, 舰长已经对黑方发动了两次空袭,无一成功。在列克星顿号刑满释放之前,这次 演习就将结束,黑方在演习的剩余时间内将会享受空优。 1108 起,萨拉托加和她的巡洋舰伙伴们抵御了蓝方巡洋舰的一次进攻,双 方轻巡部队再次展开厮杀,但这一次飞机在交战中起了关键作用。1130,萨拉 托加号起飞了一队战斗机和侦察机, 和已经在空中的其他飞机一起攻击了蓝方巡 洋舰队。 空袭的战果是击伤三艘黑方巡洋舰,但蓝方也付出了轻巡特伦顿号被炮 火击沉的代价。为了躲避危险,萨拉托加在战斗期间向南方撤退。 18 日 04: 30, 又一次向北航行的萨拉托加号遭到一队据信是蓝方主力的战 列舰的炮击。这些战列舰实际上是黑方主力,直到 12 分钟后才有人认清对方是 自己人。 这件事引起的混乱持续了 5 个小时, 裁判长得知后判定萨拉托加号沉没。 在演习后的点评中,黑方舰队主力的裁判指出,在实战中不太可能发生“大水冲 了萨拉托加” 的事情,因为列克星顿级的侧影与当时任何在役的别国航母都大相 径庭。 18 日早晨,萨拉托加号的飞机在判决下达之前队蓝方潜艇和水面舰艇发动 了几次进攻。 兰利号的活动局限于在战列舰交战期间为校射飞机提供掩护。那一 次窝里斗是“舰问十一”的高潮部分,演习于上午晚些时候结束。 在“舰问十一”后的点评中,Cole 中将和 Butler 少将都作出了富有洞察力 的评论。Cole 认为航母大队应由一艘航母、四艘巡洋舰和两个驱逐舰分队组成, 他列举了航母大队可能遭受的几种威胁。然而,如果这些威胁得以克服, “航母 大队的部署方式就出现了多种可能性: 远距离收集情报; 在全面制海权确立之前, 先取得部分的控制;战术侦察;削弱敌人实力;也许还有其他我们目前还想象不 到的方式。这应该是我军研究和演习的最重要课题。 ”Cole 最后的那句话很有预 见性,日后的舰队问题演习,从“舰问十二”起,都是以早期的航母大队为中心 展开的。 Butler 对 Cole 的观点作出了响应,他建议组建“半永久性的特遣大队,每 个大队由一艘大型航母、 一个巡洋舰分队和一个驱逐舰分队组成。让她们在频繁 的演习中一同训练。 ”除此以外,他绝大部分的评论是关于:通过扩大侦察机中 队规模来提高侦察活动效率;研制一种新型侦察机;在航母舰载机上普及电台。 在上述两次演习进行的同时,伦敦海军会议也正在召开。会上的争议绝大部 分是关于列强之间的巡洋舰吨位分配,但也影响到了航母航空兵。会前,莫菲特 曾经建议美国代表团(他也是其中一员)提出将列克星顿级重新分类为“试验航 母”的要求,但没有成功。会上,英国曾提议将航母吨位减至 10 万吨,但莫菲 特成功地设法保持原有的 13.5 万吨不变。在他的推动下,通过了一项将部分巡 洋舰吨位分配用于建造“飞行甲板巡洋舰”的提案。美国海军在以后三年中反复 研讨过这种军舰,最终将此类混血军舰的建造方案束之高阁。 1930 年的两次舰问演习进一步将航母空中力量融入了美国海军整体。航母 在演习中的表现不像在“舰问九”中那样光彩夺目,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海军只允 许媒体作十分有限的报道。1930 年演习成功促进了观念的发展,使之向独立的 航母特遣舰队进化。 此外, 莫菲特成功避免了当时或是以后对于美国航母实力的 任何裁减。1930 年下半年 Pratt 就任海军作战部长,航母成为舰队问题演习的 中心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第六章 “最有趣的研究” :第十二次舰队问题演习 历数那些标志着美国海军的快速航母时代开端的舰队问题演习,1931 年的 “舰问十二”或许是其中最让人着迷的一次。另外几次演习(比如“舰问九” ) 当然也含有航母独立作战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争议性,但媒体和国会都 把“舰问十二”看成是一次澄清“航母 VS 战列舰”争论的尝试。纵然里夫斯等 人抱有航母取胜的期望, “舰问十二”的结局还是青睐战列舰一方。更加细致的 分析表明,通过这次演习,一些海军军官已经认识到:不管航母及其载机还存在 怎样的缺陷,一支强大的航空战力对于舰队整体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舰问十二”的想定情节是由某个太平洋海上强国——黑方,对抗代表美 国的蓝方。此外还存在一方“褐色”势力,代表某个可能倒向黑、蓝之中任何一 方的欧洲国家。 蓝方因此不得不将绝大部分战列舰留在东海岸,以应对可能来自 褐色的威胁。 (译者注)黑方的任务是夺取或摧毁巴拿马运河以及一条位于尼加 拉瓜的假想运河,后者虽可使用,但防御很弱。 译者注: 恐怕地球人都知道这里的黑方是指日本。 而褐方很可能是暗指英国, 暗示 1921 年失效的英日同盟可能死灰复燃。 也只有英国才能迫使蓝方将大部分 兵力留在大西洋。 处于守势的蓝色舰队由 Arthur Willard 中将指挥,包括航空母舰列克星顿 号和萨拉托加号、战列舰阿肯色号、若干巡洋舰和驱逐舰、飞艇洛杉矶号以及水 上飞机供应船莱特号。 里夫斯少将去年由于担任岸勤职务错过了演习,这次他将 指挥第二航空母舰分队的两艘航母。进攻方黑色舰队由 Frank Schofield 上将指 挥,集中了美国海军绝大部分战列舰,兰利号是黑方唯一的航空支援手段。 Willard 知道,让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与黑方战列舰队硬碰硬没有任何的胜 算,他决定分兵,让里夫斯带领航母去攻击黑方的辎重队,希望能拖住黑方朝两 条运河挺进的步伐。 里夫斯在演习全过程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他把两艘航母分 开, 自己率领萨拉托加号保卫尼加拉瓜, 命令欧内斯特?金 (Ernest Joseph King) 上校指挥列克星顿号防守巴拿马。而 Schofield 也把黑色舰队一分为二,Port Culebra 分舰队突击尼加拉瓜,Bahia Honda 分舰队则攻向巴拿马运河。 1931 年 2 月 16 日演习开始的几小时后, 里夫斯命令金前去侦察 Galapagos 群岛。显然里夫斯担心黑方可能像他在“舰问九”时那样从这个方向发动攻势。 18 日,金根据命令向西南方向前进,并派出轻巡米尔沃基号打头阵,用她的水 上飞机侦察了群岛。列克星顿号满意地发现这一地区没有敌舰,她转头向北,但 此时已经失去了攻击黑方 Bahia Honda 分舰队的位置,直到次日才赶回来。 与此同时在北面很远的地方,里夫斯排出了一个巡洋舰侦察线在前、萨拉托 加号在后的阵形,类似于“舰问十”中黑方首次采用的“攻势屏护”舰队。当里 夫斯西进的同时,黑方 Port Culebra 分舰队航向东北,逼近蓝方的南翼,也就 是说里夫斯已经绕到了黑方的背后。认识到这一点后,里夫斯于 18 日下午掉头 向东。 19 日 10:10 时,莱特号的水上飞机发现 Bahia Honda 分舰队。三小时后 洛杉矶号飞艇也找到对方,并抢在被判定毁于黑方炮火之前报告了位置。 15: 20,列克星顿号终于拉近了距离,并根据上述接触报告起飞了 33 架飞机。飞行 员们很快发现,由于此前报告的方位有微小误差,黑色舰队的距离是 75 英里而 不是 40 英里。虽然方位报告有误,列克星顿号的飞机仍设法在下午晚些时候攻 击了兰利号。 攻击波中的侦察轰炸机群在日落前安全返回了母舰, 但是由于距离估计的错 误,加上针对母舰预测位置的联络失误,其余飞机(包括毛病缠身的马丁/五大 湖鱼雷轰炸机)无法赶在 18:00 后不久的日落之前返回列克星顿号,被迫实施 夜间着舰, 这在当时是一项全新的挑战。担心损失飞机的金上校命令打开航母灯 光,以便飞行员们在黑暗中找到母舰。所有飞机都安全返回,这对于飞行员的生 命和老金的前程来说都是一件幸事,列克星顿号乘着夜色退向东面。 与此同时,萨拉托加号花了一个晚上追踪黑方 Port Culebra 分舰队,到 19 日早晨,她已经位于黑方的正西面。不幸的是,黑方分舰队此时差不多已经到达 了终点, 留给萨拉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在拂晓出发的侦察机群能够发现黑色分 舰队之前,萨拉托加就急不可耐地打出一记 62 架飞机的攻击波。结果是侦察机 没有找到对方,攻击波不得不返回母舰加油,浪费了更多的宝贵时间。在最终确 认了黑方位置以后, 攻击波于 11: 00 再次起飞。 飞机成功地攻击了黑方分舰队, 可惜史料中对于造成的损失情况语焉不详。 由于一个鱼雷机中队归舰晚了近两个 小时,萨拉托加当天没能再放出攻击波。次日(20 日)早晨她发动了更多的空 袭,但是黑方分舰队最终到达了 Port Culebra,尼加拉瓜水域的战斗于 10:00 时停止。 20 日, 列克星顿继续对抗 Bahia Honda 分舰队, 并在早晨发动了一次空袭, 这一次,双方的损失记录仍然缺少记载。11:20,黑方重巡彭萨科拉发现了列 克星顿,金回敬了一个 13 架飞机的攻击波。蓝方驱逐舰队和轻巡辛辛那提奋力 保护母舰, 驱逐舰迅速施放了一道烟幕屏障。飞机和护航舰最终联手击沉了彭萨 科拉,代价是辛辛那提号沉没。下午,列克星顿分别于 14:17 派出 26 架飞机、 14:55 派出 27 架飞机进攻,这最后一搏也没能奏效,演习于 18:00 结束。此图描绘的是胡佛总统任期()内的一次总统阅舰式。 由两艘拥有威力强大的四十一公分巨炮的科罗拉多超弩级战舰领衔的受阅战队 整齐如一地驶过御召舰,鸣炮致敬。大统领立于飞桥之上,挺身脱帽作答。空中 翱翔的是九架双翼机和洛杉矶号飞艇,暗扣“九九归一”之数,上合天命,下应 地理。当真是百年盛世,和谐米国,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以下略去五千字, 反正满赛满赛满满赛就是了)1931 年 9 月 24 日,侦察分舰队(SCOFOR)第一航空母舰分队(似乎只有兰 利一艘)司令 Steele 上校在兰利号机库甲板上视察。 列克星顿号 30 年代的全家福 “舰问十二”中,航母作战的最大障碍来自想定情节本身。由于有两条运河 需要保护, 蓝方无法有效集中其空中力量,而单艘航母基本上不可能阻挡一支防 守严密的庞大水面舰队。 虽然蓝方航母未能阻止黑方的推进,不均衡的舰队兵力 配置(imbalanced fleets)仍将成为 Pratt 担任海军作战部长期间历次“舰问” 演习的通常设定。从“舰问十二”算起,Pratt 任期内每次演习双方的兵力配置 都不平衡,只是在“舰问十三”中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才分属不同的舰队。 整场演习, 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都在以全速或是接近全速行驶,这显然有助 于保护她们免受像以往演习中那样的水面攻击的伤害。对于列克星顿号来说,她 在演习最后一天遭遇彭萨科拉的过程更是证明了这一点。演习显示,航母在高速 行驶并采取规避动作时是一种很难捕捉并杀死的猎物, 但这种机动方式的代价是 大量耗油。到演习结束时,两艘航母已经用掉了将近三分之二的油量,附近也无 处补给。因此,虽然刚刚发展出了航母为护航舰加油的技术,航母作战仍然要挂 着一条后勤的尾巴,受到一定的限制。 虽然里夫斯对于“舰问十二”的结果很失望,他还是从航母的表现中找到了 一些闪光点。在点评中,里夫斯写道: “总而言之,我认为本次演习的结果清楚、 确凿地显示出: 空中力量无法阻止战列舰队的推进, 也无法防止其采取登陆行动; 战列舰队与空中力量是互相依赖的; 战列舰队与空中力量通过协同作战可以互相 促进; 远程炮击在校射机的帮助下更加有效,因此空中力量在舰炮最大射程的问 题上直接影响了战列舰设计。在‘舰问十二’中,要是黑方拥有一支足以对其炮 击实施控制的空中力量的话, 黑方战列舰队的大炮本来是可以把蓝方航母部队轰 杀两次的。 ”里夫斯的服役记录显示,他对于舰载航空兵的兴趣更多地是在实践 上,而不是想成为像比利?米切尔那样气势汹汹的鼓吹者,或是像莫菲特那样圆 滑世故、官僚主义的操纵者。里夫斯的评论承认了航母的失败,认为航母和战列 舰必须互相依赖才能达到最大效能。 Pratt 上将对于“舰问十二”的反应与里夫斯相似。人们眼中的 Pratt 并不 是一名特别坦率直言的舰载航空兵鼓吹者,他曾在比利?米切尔的军法审判中出 庭作证,驳斥了米切尔和威廉?西姆斯上将关于海军军事学院的战争推演已经证 明战列舰过时的说法。 “舰问九”的结果使他看清了舰载空中力量的潜力,1929 年 8 月他在海军军事学院演讲时引述了演习的大致情况。 他在演讲中斥责了海军 中的某些人: “……将战列舰视为打击主力的观点在海军中是如此地广为传诵、 深入人心,以致于没有做好完全的准备去接受以下观点:如果情况需要,真正的 打击舰队可以基本上完全由一支得到适当支援的空中力量组成。 ” Pratt 对于舰载航空兵的支持也许并不像他在演讲中表现的那么深。在大萧 条初期预算锐减的时候,Pratt 曾支持将两艘列克星顿级轮换退役的做法,一艘 服役时,另一艘便暂时退役。为数众多的反对声音,特别是总务委员会的反对, 阻止了任何此类安排, 理由是舰船退役和重新服役所需的开销使得这种做法几乎 省不下什么钱。这种做法正应验了人们对 Pratt 越来越深的成见,认为他总是支 持那些在海军圈子里不受欢迎的政策,比如 1922 年和 1930 年的海军限制军备 条约,目的是让他本人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政府的总体政策周围。 在“舰问十二”的点评中,Pratt 写道: “……战列舰仍是海军的中流砥柱。 ” Pratt 看到蓝方在演习大部分时间里都能有效地追踪黑方,但却完全无力投送出 足以遏止敌方的火力。在这些花言巧语的背后,Pratt 似乎仍然很重视舰载航空 兵的价值。Pratt 承认黑方达成了演习目标的事实,但他总结说由于在演习全过 程中缺乏空中支援,黑方受到了“摧残” 。不管 Pratt 在这件事上采取了何种姿 态, 在他担任海军作战部长期间的随后两次演习中还将继续测试航母独立作战的 价值。 “舰问十二”的媒体覆盖率可以与“舰问九”相媲美,不止一篇文章上了头 版。Hanson Baldwin,一位获得过普利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津高温津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