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问一下兄弟们部队组织去白求恩的主要事迹学院学习卫生员一般是什么时候去学习?听说是9月份出发,具体时间不清楚

解放了弱者的肉体,那还不是真正的解放。毛泽东教导弱者应该自尊自强,作社会、人生的主人公。他也解放强者,让强者明白生活的意义不是压迫和剥削。他教导人们应该怎样建立合理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世界。
他是人类的精神导师!
毛泽东是公平与正义!
一些人总想成为人上人,但另一些人总想着帮助别人。一些人要把别人践踏在脚下他才活得舒服,但另一些人看到别人受苦他就难受。毛泽东看不得社会上有人压榨别人,更容不得人吃人。
毛泽东是无私无我!
他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不是一个自私的个体。他是人民大众的共同命运。他的生命,与人民大众的生命是连在一起的。他走后,没有给儿女留下地位和财富,也没有从私情出发给他们留下权力保护。他的确已没有私心和特权观念,完全把自己和家庭看作是社会大家庭里平等的一员了。
毛泽东是智慧和力量!
他一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韬略,展现出极高的思想境界,深含着极妙的艺术灵奥,产生出震烁古今的强大力量,成为无数人苦心参悟的哲学。
毛泽东是大无畏和奋斗!
他一辈子不知道什么是害怕。他从未把敌人放在眼里。他认准了真理,认定了目标,就会全力以赴,排除千难万险去争取胜利。
毛泽东是牺牲和坚强!
他的家庭,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了好几位亲人。他的晚年,为了继续革命事业,甚至不惜让自己粉身碎骨。
毛泽东是质朴和耐心!
他对人民的感情是极其自然的。他与群众没有距离,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极富耐心,是真正的人民教师。
毛泽东是谦虚和谨慎!
他认为人民群众是聪明的,他在作人民教师的同时也作人民群众的小学生。他的事业极其辉煌,但他认为万里长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毛泽东是真诚和忠诚!
他有着赤子般的率真坦诚,从不掩盖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他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信仰,忠诚于集体事业。他的真诚和忠诚,让一切在他面前玩弄权术阴谋的政客显得黯然失色,猥琐不堪。
毛泽东是傲骨、正直和大气!
作为领袖,他不能忍受高高在上。他也从不媚俗,从不作秀,从不自欺欺人。他能够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诚恳地团结人民群众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他是非分明而有富于人情味,踏实细致而气吞山河。他的领袖风格是,既平易近人,又恢宏大度。
毛泽东是勤奋与好学!
他一辈子,活到老,学到老,暇不掩卷,孜孜不倦,求学进知,活学活用。他是学问大师,使那些不学无术的政客相形见绌。
毛泽东是多情与浪漫!
他为人间正义事业的胜利而泪飞顿作倾盆雨,他在战火纷飞的征途上的马背上吟诗。他的心灵那么敏感,山水自然和人群社会时常触动他的情思。他的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叫那些不自量力、极力贬低他的“精神高度庸俗”的政客尽显自心的狭隘肤浅。
毛泽东是无情和冷严!
他从不让步于邪恶,从不徇私,从不招集小人,从不放纵下属。越是到晚年,他对某一部分人就越加冷峻,管束得越紧。
毛泽东是理想与理性!
他是诗人,也是哲学家。他的理想高远,他的理性异常超拔。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中,他以他的理想在前面引导,同时以他的理性不断地调整前进的方法和步骤,带领革命队伍和人民群众奋勇向前。
毛泽东是青春和朝气!
他一辈子都是青年领袖,充满阳光和激情。他早年是学生领袖,他晚年继续成为红卫兵和知青的领袖。他永远年轻,这叫其他那些心术不正的老政客对比之时,尽显腐朽、老暮气息。
人类最可宝贵的各种精神元素,凝聚成了壮丽的“毛泽东形象”,成为人类进步文化的人格象征。毛泽东形象以其触动人类心灵的深度和广度,足以使一切追求光明的人们崇敬和学习,当然也会使一些心地黑暗的人恐惧和排斥。
有志于从事人类解放事业的人们,你从毛泽东形象上能得到些什么启发呢?
毛泽东: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领袖
来源: 作者博客 作者:石华宁 时间:日 14:33 1787次浏览 3条评论 76次顶
这篇文章《毛泽东:五千年文明史上最伟大的领袖》,是一个在网上被广泛转贴的帖子,作者是本人。此文被成千上万网友转贴,是我最大的骄傲。以后还以《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民领袖》为标题发布过。当初发布此文时,由于不愿声张没有署名。如果今后转贴,请注明作者姓名及链接,石华宁。
一生不会打枪,却能带兵打下江山。他用写文章和个人风范统帅军队。多少英雄豪杰,面对这个文人书生俯首称臣,炽胆忠心。这样的领袖,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在他之前,多少英雄豪杰,都是为自已打天下,为皇帝打天下,唯有他,为穷人闹革命。他一生斗地主、反官僚、反剥削、反压迫,只为着工农的利益,穷人的利益,而不是富人的利益,权贵的利益。
他灵魂中的上帝是工农大众,是无产阶级,为他们生,为他们死。最神圣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工农的政权,穷人的政权。从兄弟姐妹到妻子儿女,家人都因他而死,亦然矢志不渝。即使当了国家主席,还要把宝贝儿子送上朝鲜前线。这样的领袖,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是烧杀抢虏,让百姓惊恐,让山河破碎。毛泽东的军队不杀百姓,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受百姓拥戴。这样爱民的反叛军队,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他不是用金钱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用主义和理想便召唤来一支强大的军队。
这是中国历史近千年来最不畏生死的军队,出生入死不为金钱,不为今天,只为信念,只为明天。金钱打造不出这种有信念的军队,打造不出不怕死的军队。毛泽东用写文章打造出一支神奇军队,精神的力量胜过无数金钱。这样的军队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毛泽东的军队只用半年时间连打三大战役,便打败了蒋介石,夺取全国胜利。在这么大的国家,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取胜,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毛泽东靠什么秘诀快速取胜?靠信念造就了一支铁军,靠民心赢得了胜利。得了民心便得了天下。毛泽东的军队经过之处,受群众拥护,受群众支持。被俘虏的国民党军队,纷纷掉转枪口成了解放军。与其说是解放军打败了蒋介石,不如说是毛泽东用写文章打败了蒋介石。这样的改朝换代,中国没有过,世界没有过。
他打仗太神奇,几乎没有败过。三大战役,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朝鲜战场,没有飞机,没有坦克,毛泽东的军队就靠不怕死,打败了当今世界上不可一世的美军。从唐朝李世民以后的一千三百年里,中国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比毛泽东的军队勇敢。
从清朝末年直到到日本侵华,中国军队总是软弱可欺,怕死鬼多,常打败战。几千个英法联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占领首都北京,逼着中国人将外国国旗插遍京城。几万日军,便可以快速占领大半个中国。是毛泽东的军队,重振了晚清以后中国的军威、国威,从此,中国军队成为世界上最勇敢的军队,中国再不是软弱可欺的中国。
在他之前的旧中国,由于人口多,土地少,而且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每年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穷人饿死。人均寿命男人只有25岁,女人23岁。是他为穷人分配了土地,解决了穷人的吃饭问题。人均寿命很快就延长到六十岁。毛泽东拯救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生命,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国运。他是穷人的的大救星,他是中国的大英雄。
蒋介石能做到吗?不可能。因为蒋介石靠的是富人,根本不敢也不可能,把地主的土地分给穷人,解决近百年经常饿死人的问题。
毛泽东靠的是穷人,蒋介石靠的是富人。毛泽东胸怀千年史要改变旧世界,要建立一个不由富豪当家做主的中国。蒋介石是靠富豪和军阀治理国家,要维持地主的土地,把分给穷人的地再还给地主,怎么可能得到穷人的拥护,赢得民心?!
蒋介石30岁就能拿下那么多军阀,也算是一代枭雄。可生不逢时遇上毛泽东,注定失败。毛泽东的胸怀气度远远大于老蒋,从其书法、诗词、长相一看便知,有毛不会有蒋。
从明代以来,中国开始衰落,从毛泽东开始,中国走向强势。
这个千年帝国在近代曾屡经屈辱,是毛泽东改变了这个东方大国的命运,让中国重新挺立世界。他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命运,而且挽救了近乎衰落的中国文明。是毛泽东让我们走向强盛,是毛泽东让今天的中国文明重新焕发青春。
他给整个中国带来了自信,让整个中国团结一心。他让这个千年帝国的封建割据永远离开,让千年来的民族矛盾彻底化解。他勒紧裤腰带研制的原子弹,让全球华人挺起头来。
如果把他比做“皇帝”,他是中国二千年来最仁慈的“皇帝”,最俭朴的“皇帝”,最受人民欢迎的“皇帝”。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一招手,全中国人就会欢呼,不可能再有人有这样的魅力。 
他让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主动找上门来示好。他在很牛气的斯大林机面前大声说不。他的人民爱他,他的对手敬重他。他没有敢于小看他的对手,只有敬重他的对手。
比起马克思,他不仅敢想,而且敢干,还干成了。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更重要的是一个实干家。他不仅用思想征服了世界,而且用丰功伟绩征服了世界。他是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中国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亚非拉的革命,当年的欧洲街头到处是毛泽东的画像。
四十年前的欧洲,到处都是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画像。他是年轻人追求个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精神偶像。现在这些人正活跃在欧洲的政坛上。而今,毛泽东的崇拜者更是遍布世界。
建国后他一直在反封资修,在古老的中国形成了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千年封建帝国焕发出思想解放的青春。在很多国家,这样的思想解放要经历几百年,经历很多战争,死很多人,他一句话就改变了。
过去的中国,什么都不能变。今天的中国,怎么好就怎么变。毛泽东给中国人思想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思想无禁忌,观念无禁忌,变化和创新没有了任何观念束缚。
毛泽东一句话,中国妇女就有了选举权,就可以自由恋爱,一步实现男女平等。欧美很多国家的妇女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有了平等的选举权。中国妇女今天扬眉吐气,全因毛泽东。
毛泽东搞民主,但他鄙视西方的富人民主,搞的是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有两千多名代表,是世界上最大的议会。他按比例给工人,农民,妇女,少数民族分配代表名额,让民主能代表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声音。从没见过那个西方国家的议会,会给工人,农民,妇女,少数民族保留代表名额。与中国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议会只给富人和贵族保留了名额,设置参议院,参议员是世袭的贵族或富人。在这样的议会里,你只能听到富人的声音,永远也听不到穷人的声音。
他的诗作,王者之作,气势无比,李白杜甫不能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书法,唯我独尊,气势如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的文风,纯粹的群众语言,大白话,但哲理深刻,一句顶一万句。只有他才能说出这种话。
他不信神,把中国人从几千年来的神权、皇权思想中解放出来。
他的哲学思想,让科学家、哲学家自叹弗如。他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启迪了整个中国人的思想。毛主席语录成为很多中国人的行为指南。
他的历史观,又深又透,让历史学家叹服。他给曹操翻了案,只有他这样的英雄才能识得这一代枭雄。多少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但毛泽东说诸葛亮害了刘备。打不过魏国还要几出歧山,是好逞能的小聪明。
中国比西洋落后,不是毛泽东的错,从毛泽东开始,中国开始追赶世界。
他是人而不是神,也会犯错误,但与他对中国人民所做出的贡献相比,这些错误是一时的,是可以改正的。
他创立中国共产党,这个党尽管犯过错误,只要党纲中始终有无产阶级先锋队这句话,就一定是平民的代言人。他创建的共和国,领导层注定不会由富豪所控制。尽管今天中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大,只要这个党不是一个富人党,这个国家不是一个富豪控制的国家,就一定会改变过来。
爱他的人,胸怀的是世界,看到的是未来;骂他的人,考虑的是个人,看到的是过去。爱他的人,在他身上感受到的是豪气;骂他的人,在他身上闻到的是脚气。
他的思想与三大宗教相比,他让人们敬畏人民,而不是神。他与三大宗教的创始人相比,他把自己看成人,而不是神的代言人.。他相信是人推动社会进步,而宗教认为是神在控制社会。
因为他是人,他会犯错,他的理论可以变化。而宗教却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经书,不可以改变,那怕那是二千多年前的观念.。
神的经书,因不可变而一天天退色。他的理论,因可变而常青。
与基督教相比,他不叫人感觉自己是天天受罪,而且罪有应得。在压迫面前做一只驯服的羔羊,别人打你左脸,给他右脸也让打。他认为生命在于创造,人人生来平等。
与佛的世界相比,他不叫人无欲无求,不求进取,躲进深山老林里靠化缘混日子。他要人们胸怀世界,用双手改造社会,用智慧战胜自然。
因为宗教,世界上有三十亿人在信神。因为有他,十亿中国人不再怕鬼魂,不相信有主宰个人命运的神灵。他不是神的代言人,他是人的代言人。
他让人重回自信,他比神伟大。只要你是无神论者,敬畏人而不是敬畏神,相信命运由自己主宰,主张男女平等,你就是受了他的影响,是他的信徒。他有10亿中国信徒。无需寺庙教堂,信徒却会生生不息。
他创建了一个平民为官的国家,他让中国人看到了没有神只有人的精神世界。从他开始,不再会有洋人敢打我们,也不再会有连年不断的内战。只会发展,不会倒退。
他出身平民,一生体现了平民奋斗的信念和毅力,是平民奋斗的偶像,是平民社会个人奋斗最典型的代表。他有着崇高的境界,平民的情怀,简朴的作风。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比他更能代表平民的领袖,平民的楷模。
在神禁锢人类思想的两千年里,耶稣的形像影响了整个人类。在神性消退,人性崛起,平民政治的当代社会,谁将成为人类的第二个精神偶像,毛泽东!他代表的是平民,追求的是平等,改造了中国,也可能会改造世界。
他的功业,也许一百年后人们才能真正认识。他的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这样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中国唯一,世界唯一。
当回首中华民族二千年多灾多难的历史时,你会为生长在毛泽东时代而感到幸福。你会为与巨人相逢而幸运。
附记:从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七六年,二十多年时间,毛泽东将一个农业国家建成了一个初步的工业化国家。文革期间,中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高速发展。原子弹氢弹是在文革期间试验成功的,是在文革期间进入联合国的,中国人的腰杆是在文革中挺立起来的。说文革期间经济崩溃,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文革期间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打下的基础,农业改革不可能快速见效。水库是建起来的,不是改出来的,粮食是靠改良土地和种子增产的,不是靠文件增产的。工业改革也是一样,没有文革时的基础,改革的对象都不会有,更不可能有什么增产增效。没有电力,交通,能源这些基础,不可能一改革就会出成效。
有些中国人推崇美国总统华盛顿,仇视毛泽东。这些人可能忽略了中国的现实。华盛顿时的美国只有二三百万人口,每家每户有几千亩土地,家家都是大地主。从不缺吃少穿,发生饿死人的状况。美国地理位置特殊,从不会有什么国家会侵略美国,给美国人带来灭族之灾。因此美国人无须国家,更无须总统。当年的美国人多数是无政府主义者,无须国家保护,还担心国家要收税。美国人是在独立多年后,为了还战争款才组建了政府。华盛顿只是让二三百万的地主,有了一个松散的国家形式。毛泽东是让一个有四亿人口贫穷落后的国家重新焕发青春。华盛顿那样的人干不了中国这么大的事情。华盛顿是地主的代表,毛泽东是穷人的救星。华盛顿是为神而奋斗,毛泽东是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华盛顿根本没有毛泽东那样的崇高理想,更没有毛泽东那样的丰功伟绩。
华盛顿是美国的开国领袖,不是中国人的开国领袖,不是为中国人谋利益。毛泽东是中国的开国领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的翻身解放而奋斗。作为中国人没必要崇拜一个与已无关的外国领袖,反而仇视一个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中国人自己的领袖。这种人可能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中国人,而是把自己当成美国人了。
可能有些人很看重华盛顿任满两届后,退休回乡。这根本无须赞叹。对于美国人来说,政府本身就不是一个很必要的事物,总统更不是多么重要的人物。地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不同,用中国人观念感叹华盛顿不爱做官,是时空错位,就如赞叹美国人不爱玩麻将一样,会过高的评价这位美国总统。对中国人来说,毛泽东身上的民族精神,崇高理想,平民情怀,才是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
青年人如何学习毛泽东?毛泽东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的深渊中走出来,经过无数艰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公平最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一身的读书积累,尤其是青年时代读书的扎实积淀是分不开的。我们往往容易看到的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容易体会毛主席为什么总是那么“神”。伟人之伟,也并不完全是天赋,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漫长细致的积累。一个人在帮助他人、在奉献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实践越多,越扎实,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独处的时候便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有这样丰富道德实践的人,更容易相信善,进一步实践善,而不是简单的批评者和旁观者。毛主席的一生,是善的实践和善的力量不断积累的一生,伟人之“伟”,全在“为”与“积累”二词。切断毛泽东所为之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后来的毛泽东。
读毛泽东札记——我们怎样读书?
来源: 大学网新人圈 作者:小龙也是龙 时间:日 09:23 4335次浏览 7条评论 85次顶
核心提示: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么样读书?只有清楚了这几个问题,读书的过程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个人与社会结合,而不是走马观花、死记硬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毛泽东的读书之路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值得思考和借鉴。
毛主席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从苦难的深渊中走出来,经过无数艰辛把中国建设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公平最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他一身的读书积累,尤其是青年时代读书的扎实积淀是分不开的。我们往往容易看到的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不容易体会毛主席为什么总是那么“神”,总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作出正确的路线调整,为什么比别的老将老帅更能把握中国的前途和方向。王震在晚年说:“毛主席比我们这些人早看五十年。”伟人之伟,也并不完全是天赋,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漫长细致的积累。尤其在读书方面,恐怕历史上拎出来任何一个思想家都难与毛主席相比。
一、读书刻苦认真,博览群书。
他的堂嫂回忆说,只要是书,哪怕远隔千山万里,他便是走上几十上百里,十里八乡,认识不认识,都回去借来读。
当兵的饷银除了吃饭都花在报纸上。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半年的求学,从开馆到闭馆,每天只有两个米饼充饥。
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其中三分之一买报纸。从,从未停止过阅读北平、上海、湖南的日报。
对我们的启示,我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每天花在阅读新闻、思考社会国家问题的时间有多少。我们今天信息传播更有效率了,但我们是不是有意识去迅速掌握重要信息。不要舍不得上网,不要乱上网,上网就要认认真真看新闻,关心社会中发生的大事情。
二、经史结合,历史是活的历史,经典哲学著作也可以读“活”。
毛泽东读了六年的私塾,主要积累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传统经典思想,而这期间,他并非只是像常人一般,接受这些死的知识,记忆和背诵。而是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罗曼史”,也就是历史小说、演绎、故事类的作品。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西游记》等,这些活的历史和经典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思想和具体的历史实践相对照,这便通了,活了。
三、理论和自我的实践结合,体会深刻的道理以指导实践。
引经据典和父亲的斗争:父亲经常责备他“懒惰”,毛泽东说年纪大些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做些,而他到了父亲那样大的时候,一定比父亲更出力做工。关于“不孝”,他说:经书上讲的,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就是说,必父慈而后子孝。
经书上学到的概念、文字,能够在现实中使用、对照,在运动变化和矛盾的发展中认识抽象的概念,然后再思考其中的道理,指导实践。而不是像我们很多人读书,想得是一套理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没有办法结合起来。只是接受了知识、观点,而没有把这些死的知识变成智慧,为我所用。今天所谓有思想的年轻人,不论是持左派的观点、还是右派的观点,很多都不能和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这些建筑起来的知识的空中楼阁,除了相互空对空持着迷信教条的文字去辩论,又能对社会改造的实际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四、史传结合,历史现实和历史人物相联系,认清个人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同时也读了大量历史人物的传记、笔记,包括西方的华盛顿、威灵顿、俄国女皇等。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在去阅读英雄人物对历史改造的故事过程中,体会英雄人物的博大胸怀,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自信,与现实的黑暗不公结合思考,树立了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
历史人物与历史的互动,有助于一个人思考如何组织,如何形成力量,如何团结人。
五、深切地关注现实,才能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前述毛泽东读报纸,关心社会时事,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统统都要看。《湘江评论》创刊号就发表了不少毛泽东对外国新闻时事的评论文章。另外早年对毛泽东影响很深的一部书是《盛世危言》。这本书讲到日本占领高丽和台湾,中国失去安南、缅甸等,唤起了毛泽东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责任。后来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总是和现实的中国社会的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领导教育界讨薪,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抵制日货,还是关心妇女解放,为赵五贞鸣不平,都是和毛主席对社会的紧密深刻地关心离不开的。
六、各种社会思想的辨析,为寻找真理而努力。
在确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之前,青年毛泽东接受过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乡村改良思想等。研读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并且自己尝试去实践,去体会到底哪条道路更适合中国。
七、把一本书读厚,联系、比较、深入思考,加以使用。
周世钊在谈到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情况时,说毛泽东有“四多”的习惯,就是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这里我尤其看重写的多,一是写批注,二是写评论。批注是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去思考书中的观点、概念、语句、逻辑。这样能把一个人的思想和其他许多的事情联系起来,尤其擅于发现其中的矛盾,直面矛盾,解决矛盾,那么对这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就能把握得很深,而不是浅尝则止。写评论的好处是,一个观点、故事、道理,你可以直接去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体会什么时候能用什么时候不能用,这样就能把握事情的分寸。我想,我们要特别学会多写,在写的过程中,才能沉淀思想的精华,不断积累精华,通透事物的本原。
八、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而非为个人谋取功名利禄。
改造社会的心越迫切,就越是无暇顾及琐事,注意力就越集中,读书的效率就越高,积累就越快、越扎实。旁人读书,总是心中念着谋取私利,便不能静下心来。心底无私,一心为了人民,在读书的时候想着是百姓的苦难,国家的危机。这样的读书,才能把书读透,才能真正追求到改造社会的真理。这样的读书才不会浪费时间,所学的知识统统都为了一个目标,为我所用。我们今天读书的问题是匆匆看过,眼过心不过。记一些死的结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简单地总结,读书最重要的是学会联系,个人与社会联系、历史与现实联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联系,抽象与具体联系,心与脑联系,脑与眼联系、读与写联系、听与问联系……学会在运动的、矛盾的过程中去使用读书的内容,让文字走到现实中,动起来,那才是真知识……学会全面地认识事物,不局限于一个领域,不迷信一种教条的理论框架,框死广泛阅读的路径,贯通书与书之间的共性,掌握事物的整体全貌。
从青年毛泽东心路看为善的动力机制
来源: 大学网 作者:小龙也是龙 时间:日 09:28 9799次浏览 7条评论 302次顶
青年时代空心大树型人格的养成——从青年毛泽东心路看为善的动力机制
一、对外界自然环境的感知与挑战,培养探险精神,树立“我”的主体自信。
爬山、风浴、雨浴、露宿、游泳等是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锻炼身体的方式,重要的是这些锻炼身体的方式,本身就是对自然环境中风险和困难的挑战。与天奋斗,其乐无穷。战天斗地的激情,塑造了毛泽东的“我”的主体自信,这是一个人青年时期培养“胆识”“勇气”的基本方式,而不简单是意志的磨砺。爬山向高度、险度挑战,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翻越韶峰、历险滴水洞;游泳搏击风浪,冷水浴挑战寒冷,露宿荒野挑战黑暗和孤独,将自己置身于困难、危险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战胜自然风险对于人的束缚。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也开阔了心胸,塑造了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气概。“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就是体会英雄与自然关系的内心写照。
探险精神在切·格瓦拉的身上也体会比较明显,一是骑摩托车环游南美;二是在对自己哮喘病的抵抗过程中也逐渐培养了突破极限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我们今天的很多同学“阳气不足”,在成长经历中很少有一种对困难克服挑战的精神,往往遇到困难就逃避,认识到一点点黑暗就退缩,一点小的责任都担当不起,奢谈去改造社会。这跟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背景有很大关系,很多人从小学开始,就被束缚在校园里,接受着半封闭或者全封闭的管理,唯一接触大自然的过程可能是城市的人造公园,或者农村的田野小溪,谈不上对自然之险的对抗,就不容易感受自我的力量,改造和创造的激情。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面对困难风险,往往选择规避而不是克服,往往是小草型人格,比较容易满足于现有的生活状态,在成长中不太容易接受不同观点,趋于保守,逆来顺受。
对于当代青年先天教育环境的不足,我们希望在后天的成长经历中弥补。有些学生社团或者班级、小团体,也组织一些面向自然的活动,然而在活动中缺乏挑战性、对抗性,都是一些经过开发的人工景点,比如香山、凤凰岭、司马台长城,已经有现成的铺好的道路。经过开发之后的自然不再具有原来的激发人激情和自信的特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原始的自然环境,未开发的、有险峰的挑战,使得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迎难而上,发掘潜力和智慧,从容应对多变的、不确定性的世界,锻造强大的内心世界。如果是集体探险,则可以进一步培养人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共同体意识。青年人应当利用节假日到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去磨砺,比如徒步穿越森林、草原、沙漠,退而求其次,徒步穿越城市或乡村也可以经历磨砺。在实际穿越活动或类似的活动中,可在保证基本安全的情况下,增加活动的不确定性和困难程度。比如,像毛泽东不带一分钱去徒步游历,多一分挑战,便多积累一点勇气和智慧。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则可以直面险恶天气,克服自身的恐惧、生理极限。比如,下雨的时候可以不打伞,青年毛泽东称之为“雨浴”;烈日的时候就迎接曝晒,这叫“日光浴”;顶着大风去爬山,则可体会“风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可以主动创造挑战自我的机会的。
小草是需要各种各样呵护的,而大树是经历风雨雷电、艰难困苦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反而有可能去呵护小草。我想,面对自然的自信、智慧和霸气,是大树型人格的基础。
二、对所处社会环境的深切感知,良知与正义感,空心的基础。
1、青年毛泽东在和劳动群众共同参加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人民的疾苦,培养了扶弱抑强的根本价值立场。
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经常和长工一起下地劳动,遇到穷人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并支持穷苦人民起来造反。他反感父亲的吝啬自私,父亲让他去要债,他看到人家很穷很苦,便设法去帮助别人,而不是维护自家利益。这样的活动可以总结为“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实践,这样的道德实践,是自发的理想主义人格的基础。一个人在帮助他人、在奉献自我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实践越多,越扎实,一个人在面对逆境和独处的时候便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念。有这样丰富道德实践的人,更容易相信善,进一步实践善,而不是简单的批评者和旁观者。
对于知识分子或青年学生,从事生产的劳动、耕作养殖的历练能够培养人扎实苦干,脚踏实地的品质。这一点,恐怕是刘仁静、张国焘、王明等党内历次路线斗争中的著名人物们所缺乏的。
我们今天青年人的成长,往往是缺乏体力劳动的锻炼的。体力劳动的锻炼整体可以培养人扎实、细致工作的精神,但是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被动的、重复性的劳动,一种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劳动。前者就如今天流水线上工人的工作,简单、机械,压抑人的活力和激情;而后者如农耕的实践,与自然的、多变的、长期的、复杂的物打交道。农耕需要考虑天气,天气是多变的;需要考虑病虫害,也是不确定的;需要考虑物种的搭配、每种作物的习性,和昆虫、动物的关系,土壤的特性等等诸多复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不同的劳动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增强人的自信心。
2、读书忘我,总是过目不忘,见书就读,经史结合,犹重史书和英雄人物传记。
毛泽东读书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集中在历史小说的演绎和斗争中,往往忘记了自己,读书也是一种忘我的、无我的心境。投入书中,与历史人物换位思考,这样的读书才能领会书中的智慧,读到的便是活的思想,处理复杂矛盾的智慧。读史的过程就是在积累间接经验,而亲自去投身抵抗强权的实践(包括驱张运动、组织学生军、组织工人夜校、办《湘江评论》等)是在积累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一旦和理论、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改造现实社会的真实力量。这是毛主席一生的读书思考和党内种种教条主义者主要的差别。
毛泽东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同时也读了大量历史人物的传记、笔记,包括西方的华盛顿、威灵顿、俄国女皇等。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尤其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在去阅读英雄人物对历史改造的故事过程中,体会英雄人物的博大胸怀,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自信,与现实的黑暗不公结合思考,树立了改造社会的宏大理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英雄人物作为榜样和偶像的同学,关心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愿望比较强烈,有正义感和斗争精神,能够成为凝聚人、团结人的骨干力量并积极投入去认识黑暗不公。比如荆轲、曹操、鲁迅、毛泽东、拿破仑。读英雄人物传记并树立榜样,也有利于形成大树型的人格。
毛泽东读了六年的私塾,主要积累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传统经典思想,而这期间,他并非只是像常人一般,接受这些死的知识,记忆和背诵。而是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罗曼史”,也就是历史小说、演绎、故事类的作品。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岳飞传》、《西游记》等,这些活的历史和经典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思想和具体的历史实践相对照,这便通了,活了。
理论和自我的实践结合,体会深刻的道理以指导实践。一个引经据典和父亲的斗争的例子:父亲经常责备他“懒惰”,毛泽东说年纪大些的,应该比年纪小的多做些,而他到了父亲那样大的时候,一定比父亲更出力做工。关于“不孝”,他说:经书上讲的,父慈子孝,父慈在先,就是说,必父慈而后子孝。
经书上学到的概念、文字,能够在现实中使用、对照,在运动变化和矛盾的发展中认识抽象的概念,然后再思考其中的道理,指导实践。而不是像我们很多人读书,想得是一套理论,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没有办法结合起来。只是接受了知识、观点,而没有把这些死的知识变成智慧,为我所用。今天所谓有思想的年轻人,不论是持左派的观点、还是右派的观点,很多都不能和自己的实践联系起来,这些建筑起来的知识的空中楼阁,除了相互空对空持着迷信教条的文字去辩论,又能对社会改造的实际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3、三不原则,视野放在“国事”、“大事”、“社会之事”,更趋向于认识整体。
《盛世危言》等进步书籍,激起了毛泽东对国家现状和民族前途的忧虑,开始思索如何救国的问题,并逐渐将视野放到国事、大事上来。不谈琐事、金钱、女色。这是把小我融入到了救过救民的大我中。在韶山结识宣传进步思想的老师、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征募志同道合的青年,在北京结识李大钊、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使得交际范围圈定在一群忧国忧民、救国救民的人身上。
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依然还是很缺乏社会忧患意识,总是关心些琐事,很大程度上还是被集体的氛围和感情所羁绊,关注点不在底层,不在工人、农民和其他底层的实实在在的群体,不在各种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往往还停留在没有定位的简单的爬山骑行的阶段,读书修学都还是为了个人的成功,寻找个人理想和价值,很难和社会目标和方向联系起来,导向和目标不明确。
4、农、工、商、兵、学,对社会各阶层的认识和体会,是一个整体的认识视野。
在进入第一师范之前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毛泽东深刻体察了各个阶层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这对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及提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提出做了铺垫。对各个阶层的深入的认识了解,也使得毛泽东趋向于革命而非改良,看到了整体社会的问题,而非局部。也只有对这人群结构的认识和了解,才能在革命的具体每一个策略中,把握分寸,掌握主要矛盾,各个击破,懂得团结哪些人,打击哪些人,而非一味高喊革命口号。
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可以到农村去、到工厂去、去街头贩卖小商品、去部队参加军事训练,丰富、直接的社会生活使一个人综合地感知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扭曲和生存悲剧。这便有了改造他的强大动力。
5、注意研究社会时事,心力始终向外向下。
毛泽东在参军期间,军饷的大部分都用来买报纸,每张报纸通版都看,一条新闻不漏,非常注重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在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也是如此,经常和杨昌济、黎锦熙等老师探讨国际国内新闻。毛泽东后来回忆,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的求学期间,一共用了一百六十元,其中三分之一买报纸。从1911年到1927年,从未停止阅读北平、上海、湖南的日报。
毛泽东读报纸,关心社会时事,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统统都要看。《湘江评论》创刊号就发表了不少毛泽东对外国新闻时事的评论文章。《盛世危言》讲到日本占领高丽和台湾,中国失去安南、缅甸等,唤起了毛泽东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责任。后来青年毛泽东的思想总是和现实的中国社会的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领导教育界讨薪,组织湖南学生联合会、抵制日货,还是关心妇女解放,为赵五贞鸣不平,都是和毛主席对社会的紧密深刻地关心离不开的。
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关心社会时事的比较少,或者偶尔关注,不能持续。我们的心力始终还在“我的成长”身上,还不能投入较多精力去认认真真关注社会时事,建立起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也就难以树立高远的社会理想。
三、家庭环境中人格的相互影响,善与恶的斗争。
1、父亲军人气质的传承,强悍、倔强与勇敢。
毛泽东说父亲是执政党,有家长主义作风,经常大发脾气。面对父亲的自私和专横,他公开反对,据理辩驳,展开斗争,甚至以跳井相威胁,在斗争中使父亲妥协下来。他总结说:在父亲的暴力面前,决不能示弱屈服。
不屈服于强权,勇于斗争,无论是五四运动、驱张运动,还是创办湘江评论唤起民众,都展现了毛泽东通过行动去对抗强权的勇敢精神。这一点,即是对父亲身上优良品质的继承,同时也是在与父亲的矛盾中激发出来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都有。
2、母亲信佛,是“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
母亲的无私与父亲的自私形成对比,结合少年时代传统文化的熏陶,毛泽东站在母亲一边,承袭了母亲经常帮助穷人、换位思考、朴素的关爱他人的精神品质。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总是前方百计地接济和帮助贫苦乡民。这使得毛泽东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对善恶的感知比较敏感,使得在青年毛泽东走出“乡关”之后能有对社会问题更加深刻的感知和体会,对其树立远大志向,走向职业革命家道路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一个人在少年遭受挫折时,如果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则一生容易倾向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反之,如果总是在挫折时,遭到别人的指责、批评、呵斥、训诫,则容易形成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更加容易聆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断调整自己的实践方向,更加乐观和有为;相反,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太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容易陷入到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中,割裂自己与真实世界的互动关系。毛泽东的母亲在他的成长遇到挫折时,能够去帮助他、理解他。在父亲打骂他的时候,母亲总是为他说好话,从中调解矛盾。母亲是毛泽东走向革命道路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和鼓励者。如果一个人在追求理想的早期,没有一个一直的支持者,鼓励者,是难以坚持在理想的道路上前行的。
四、博采东西方文化精髓,建立整体论、矛盾论的哲学。
毛泽东是中国最大的理想主义者,也是最大的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是植根于现实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又是以理想为航向的现实主义。因为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民不聊生的现实,触动了毛泽东的心灵,开始为苦难的中国寻找出路,他曾经相信君主立宪、推崇康梁维新变法;他后来主张民主共和,力挺孙中山做总统;随后,他深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主张过呼声革命、平民主义、民众的大联合、联省自治、教育救国,曾倾心于杜威的实验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论、克鲁泡特金的社会互助论、武者小路笃实的新村主义等等,对各式各样的无政府主义,有的还亲身实践过。他不迷信任何一家的学说,去寻找真正适合中国出路的思想,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他和党内其他人不一样,马克思主义只是他改造社会的基本理论工具,而非照搬照抄的教条。一切的理论、知识、经验,在毛泽东那里,都要服从于改造社会的长远目标。毛泽东的理想是世界大同的儒家理想,而马克思主义使得它清晰化了,和现实中国社会结合起来了。在毛泽东那里,改造现实世界,才是理论的最终归宿。
青年毛泽东安贫乐道,忧国忧民,高度专注于解决中国和世界问题的方法和主义,这并非从马克思那里得到的,而是深受成长环境影响,得益于中国传统智慧的熏陶。儒家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在于解决公与私的问题。《礼记·礼运》中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种公天下的思想,正是毛泽东一心为公、心力向外关注民生疾苦的人生之“道”所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儒家担当社会责任,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己任的最高理想。也是东方型的知识分子的特点。“为xx做xx”而不是“我要做xx”,是换位思考,帮助他人,而不是个人维权。是人人利他,互助合作,而不是人人利己,相互制衡。是亲自去实践,去改变社会,而不是对别人的实践批评指责,监督约束。而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在党的历史上若干次路线斗争中,都可以看到那些执行错误路线的海龟或者大知识分子领导总是指责别人,而不是反思自己,不是身体力行去改变,而是一味追究执行者的责任。深受东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恰恰是理想主义和现实高度结合的,既不容易教条,也不容易盲动,立足于“经世致用”。毛泽东实践并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同时代的青年人,大多不过赶了一场马列主义的大“集”,他们对这个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关心程度,显然不能与毛泽东相提并论。革命成功之后,很多人开始惦记起怎么样过好自己的生活,于是特权思想泛滥,当自己的利益和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们开始为了自己的利益打击群众,打击公心较强的干部。这是毛主席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的历史原因,早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就在一代青年人身上埋下了历史反动的伏笔。
那个时代的青年,包括毛泽东接受西方现代政治思想,主要在与富国强兵,积聚物质力量以改变中国,从洋务运动开始,就看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希望有朝一日我们有强大的物质实力。而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中国国产党,最终实现了这个目的。靠的是从无到有,点点滴滴的力量积累。早期建党时期党的活动经费还严重依赖共产国际,到后来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才真正解决了物质实力的积累问题,有了物质实力,才有了实际的可以使理想持续的基础。西方国家通过血腥的殖民掠夺,最终战胜了东方这个老大帝国。于是我们在人民一盘散沙加精英腐朽政权的基本国情下学习西方技术不成,转而向西方学习强盗逻辑演绎的文化思想。这个学习的进程中,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使得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走向夭折。毛泽东则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同时注重现实世界物质力量的斗争,注重弱者从强者的游戏规则和文化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在读书、实践,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普遍联系着的客观世界,他走过的中国农村、城市,接触到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士兵、商人、军阀、政客,都使得他建立起一个整体而有结构的世界,他也就懂得了哪里是薄弱的环节,是突破口。饱读历史的毛泽东,结合历史上革命与造反的实践启示,懂得了革命的成功靠的是矛盾力量的强弱转化,而非知识分子一厢情愿诉诸的工人罢工运动。于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才使得中国革命的前途走向光明。斗争、革命的自由主义情绪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燃遍世界的思潮,而毛泽东带领底层社会的群体自由主义造反精神则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
五、为善的动力积累,不断冲破昨天的“我”,塑造新“我”。
常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提高对真善美的追求?怎样保持足够的动力去探索真理,更深入地认识社会?
在社会实践期间,大家往往激情澎湃,因为深入底层感受和认识真实的社会,触发了内心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剥削压迫的反思。实践中的集体主义生活,使同学们置身于互助互学、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中,产生很多疑惑,激发起心中的求知欲。但是回到现实中,同学们面临着专业学习的压力、社会上各种主流思潮的诱惑,又往往被拉回到颓废、散漫的生活中,继续空虚与迷茫。
为善的动力何来?关键就在一个“为”字,有了“为”就有了积累,有积累就能体会到自己为善的价值和意义,进而动力就增强了,小善会积累成中善,中善会积累成大善。如果没有持续的“为”,那么实践中的触动和疑问就仅仅是一种短暂的效应,很快会被冲蚀。善的积累和持续才会形成信念、信仰和理想。确立理想和远大的志向,人奋斗的动力才足够强,不容易动摇。
《为学》开篇讲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是我们在大学期间迈出“善”或“恶”积累的第一步。不停止“为”的脚步,便可能经历各种风浪的考验,使自己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有观点的人;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仅是会做事的人。
善是如何积累的?“为”是如何持续的?我想回顾毛主席的成长经历,体会一代伟人大善的积累过程。
“为”是需要点胆量和气魄的,是需要反思旧的思想,反思现实世界默认合理的东西的。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冲破父亲的世俗教导,在种田之余抓紧时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按照父亲的想法,希望他经商以继承家业,如果不为,则继续在平淡的米店生意中庸庸碌碌生活下去;如果为,就挑战自己,进一步选择读书,选择远离家乡。毛选择了后者。
我们还记得毛主席去东山学堂写的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此间“出”字乃是惊人一笔,我想,也正是这一“出”,翻开了伟人奋斗积累的壮丽篇章。与同时代的农村少年相比,这一“出”,便极大的打开了少年毛泽东的视野。
毛泽东在东山小学只读了半年,这个学校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1911年春,毛泽东说服父亲,走进省城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堂。他可以选择不为,做一个东山小学的好学生,但是他选择了接触更复杂深刻的中国社会,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寻找方向。在长沙,毛泽东才更直接地触摸到了时代的脉搏。在毛泽东来到长沙的一年以前,长沙城里曾发生饥民抢米风潮,遭到地方当局的残酷镇压,旗杆上悬挂着示众的人头。事件发生的当时他还在韶山家中,那许多天里,他都和友伴讨论这事,为饥民深感不平。但真正身在长沙,才切身感受到了晚清政局中新旧势力的复杂斗争,体会到了民众的疾苦。他讲自己的命运和社会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湘乡驻省中学堂,他剪掉了辫子,将表达自己政见的文章帖子学校的墙上……他冲破种种束缚,奋起而“为”。
他当然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一样在湘乡驻省中学堂继续读书,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进入中学堂半年左右,毛泽东结合形势又作出了新的选择,10月底,他成为长沙新军第二十五混成协(旅)第五十标(团)第一营左队里一名列兵。他又一次选择了“为”,这种“为”,看起来仅仅是参军,是要为完成革命尽一份力量。
如果不为,他可以从列兵开始做到军官,平稳发展,好好做自己的革命士兵。但是,他和其他列兵不一样的是,他把军饷节省下来用在读报纸上,贪读不厌。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权达成协议后,不久就宣告解散,南北“统一”了。毛以为这一场革命已经没有什么事情要他做了,决心退出军队,回到他的书本子上去,他一共当了半年兵。
他一连投考了几个学校,警察学堂、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实业学堂等等,都不惬意,有的住了个把月又退出来。1912年春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省立第一中学。又是半年后,毛退学,选择了去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期间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1913年,因经济压力考取不要钱的湖南第四师范,后合并为第一师范。之后的青年毛泽东在第一师范“为”什么?《恰同学少年》一剧已有说明。
为,则有挑灯夜学,饱读图书馆的大量书籍;为,则嘤鸣求友,张贴海报;为,则有夜宿岳麓山,雨中狂奔的恣意豪情;为,则有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徒步游学;为,则有不谈琐事、不谈男女之事、不谈金钱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为,则开办工友夜学;为,则印发进步文章书籍,广泛传播;为,则训练学生军,手无寸铁而击退溃兵……
毛主席的一生,是善的实践和善的力量不断积累的一生,伟人之“伟”,全在“为”与“积累”二词。切断毛泽东所为之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是后来的毛泽东。从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亲戚朋友的道德实践,到社会生活中帮助穷人的道德实践,再到学校生活中帮助同学的道德实践,再到社会群体中帮助工人的实践,联合民众的实践,最终在政治生活中,推翻一切不合理旧秩序的伟大的新民主主义实践、社会主义实践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实践。从小到大,从个体到群体。
真善美的追求和升华,不在于读几篇文章、看几部电影,不在于欣赏话剧、音乐剧、壮丽的诗篇、动人的小说,不在于酒肉穿肠后的嬉笑怒骂,更不在于脑海中的徘徊臆想,而全在脚下的路,身边的事,在于将小我不断超越,不断更高地追求与社会的结合和改造的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再进步。没有对生活的反思,没有对自我的超越,没有对世俗的冲破都不可能增强动力,往往是不积累的善,是浑浑噩噩的看客。
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写下这样一句:“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我们应该反思的是,现实中有人渴望一劳永逸的成功,渴望不斗争小恶、中恶,不付诸实践就想等待做博士、学者或社会名流之后凭借自己的力量斗争大恶,这样的幻想中,似乎真没有积累的概念,在成为成功人士的道路上,往往是积累恶,而不是积累善。往往是斗善,而不是斗恶。抵抗大恶,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作为今天愿意追求社会主义理想的青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
动力的源泉,是抵抗而不是屈服;是放下小事、小我,而不是犹豫不决、逡巡不前;是深化积累,而不是浅尝辄止。动力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他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所以,择善固执是有起点的“执”,无终点的“固”。改造社会是漫长和复杂的过程,行大善而抵抗大恶,需要我们这代青年有大行动,有大智慧!
处理和认识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都对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时期内横向的综合塑造作用。而个人内心世界不断冲破今天的“我”,迎接新生“我”的矛盾斗争,则是循着时间纵向积累“善”,由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青年毛泽东从帮助穷人的小善到立志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的大善;从在家庭和父亲的斗争到驱赶校长、驱赶省长、直到把日本人赶出中国,把蒋介石赶到台湾,建立一个没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理想社会,正是在处理各种关系的错综复杂的心路中,破除私心,一心为公,成为一代伟人的。
走近毛泽东(一):“通才”毛泽东因为其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人们对毛泽东的印象往往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实,毛泽东是一个在各方面都颇有造诣的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辩证法大师”。他是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不仅具有实战性,而且具有前瞻性,雄踞人类军事思想的高峰。他是诗人,其诗词融现实与浪漫于一体,在中国诗词史上独树一帜。他是书法家,遒劲飘逸的书法不拘一格,自成一派。他是文学家,晚年的胡适回忆起他,还是不无欣赏地对身边人说:“共产党中,白话文写的最好的还是毛泽东。”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毛泽东都是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物。虽然至今仍有人躲在阴暗中诅咒他,但他的精神、政治和全部意识形态遗产已永远地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笼罩着未来的全部中国历史。像毛泽东这样巨大而深刻地影响过世界历史的巨人,我们只能说是“千年一遇”了。
毛泽东军事思想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记者 时间:日 09:47 1234次浏览 0条评论 29次顶
中国自古以来军事典籍浩如烟海,军事思想博大精深。围绕如何认识中国军事学在世界军事中的独特地位,梳理与传承其思想精华,展望未来军事学的发展,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4周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
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的有两个顶级人物
《中国社会科学报》:1990年6月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兵书总目》一书,计收上古至1911年的兵书4221种。而由解放军出版社与辽沈书社联合出版的《中国兵书集成》,选刊中国兵书要籍计50册,约1800万字。从这个数量规模来看,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吗?中国军事学在世界上应当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刘精松: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认为在世界上都是独占鳌头的。根据现有资料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军事典籍。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当然更多的是精华,是军事思想的精华。从这些古代军事典籍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中国军事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军事学发展的高峰,或者说中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您认为最集中体现在哪里?
刘精松:无疑雄踞人类军事思想高峰的有两个顶级人物,一个是孙子,一个是毛泽东。《孙子兵法》我们都不知道学了多少遍了。《孙子兵法》虽然只有6000多字,但是它把军事学说的精粹、战争的基本规律,解释得清清楚楚。世界上所有国家,无论是学者还是将军,都奉之为圭臬、兵经。迄今,《孙子兵法》早已经翻译成不下30种文字流传海外,久盛不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的军事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再说毛泽东军事思想。这里我要强调指出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指引我们党、人民解放军打败了国内外一切强大敌人,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我们今后建军、指挥作战不可替代的法宝。毛泽东之所以能够率领共产党、解放军打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毛泽东打的是人民战争,以人民为核心;而蒋介石恰恰是背离人民,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深深根植于人民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力量源泉就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人民当中。
刘精松:正是。毛泽东一辈子只有两次出访苏联,并没有到其他国家去过。这恰恰是毛泽东的优势所在。他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民之中,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把古往今来人民的向往、人民的渴求研究得最透;把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怎样才能求得解放研究得最透。毛泽东有一篇文章,叫《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其一,红色政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红色政权的根基在于人民,红色政权的力量源泉来源于人民。可以说只要人民存在,红色政权就能存在,这是一个闪光点。其二,红色政权充分利用了反动力量军阀割据、各自为政的形势,积极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军事思想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其产生、运用与发展,是以人民为核心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创建军队,为了人民的利益指挥我军战争实践,是充分地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组织人民、武装人民来从事战争的。毛泽东战略战术的基础就在于人民,毛泽东军事思想深深植根于人民当中,其力量源泉在于人民,所以是永远战无不胜的。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活”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讲话中,我能感觉到您对毛泽东军事思想情有独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您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刘精松:我的成长应该说最得益于毛泽东军事思想。过去,毛泽东军事文选,包括他指挥打仗的那几百篇电报,我几乎都背得下来。我反复地学,深入地研究,从字里行间探索领会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艺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可以概括为一个字——“活”!
毛泽东指挥打仗从来不拘泥于条条框框,他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从实际出发。他指挥中国革命战争,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从不墨守成规。他讲究的是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比如红军长征前,他曾成功地组织过四次反“围剿”;长征的时候,又成功地指挥了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这些都可以看出他用兵艺术的高妙所在。
要坚持前瞻性、实践性和理论性
《中国社会科学报》:军事学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精松:在中国军事学的发展中,我们既要反对厚古薄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特别要反对崇洋媚外。外国的军事学术都是好的和先进的吗?我不这么看。扬我军事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宣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永远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综合国力的强盛、军事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是常说在提高国家硬实力的同时,要注重提高国家软实力吗?其中军事学术的发展是题中应有之义。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军事学说,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要坚持前瞻性。要将中国军事学术发扬光大,就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和体系思维。掌握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定要有前瞻性,准确把握学术动向,要以敏锐眼光捕捉到影响军事学术发展的新的技术、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体系。如果把握不住前瞻性,那是不会有光明前景的。
二是要坚持实践性。军事学说的实践性非常强。军事学说的发展,来源于实践,军事学也是用来指导实践、接受实践检验、接受血与火检验的学科。通过实践检验来不断地修整和扬弃军事学说。所以,军事学要反对空谈,反对把军事学说束之高阁,反对纸上谈兵。今天也要防止“网上谈兵”,误了军事理论发展的实践性问题。
三是要坚持理论性。军事学说不上升到理论,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军事学说,包括我们的战争经验、实践经验,都必须上升到理论高度方能传承和弘扬。我们在军事学说研究当中,既要反对机械论、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也要反对浮躁,特别要反对崇洋媚外。现在一谈到现代军事学说、现代军事思想,必谈美国。美国是有些东西值得参考,但是不能将其看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更不能让美国的军事思想束缚我们的军事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中国未来军事学发展有何冀望?
刘精松:探讨未来军事学发展,毛泽东同志有句箴言: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这句箴言可以作为我们预测未来的一把钥匙。我想这中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历史地、辩证地、唯物地看问题。中国的军事典籍浩如烟海,而中国的军事学必然要经历一个传承、创新的过程。我希望我们的有志青年以及关心国防建设的仁人志士,都来关心军事学的发展,把中国军事学发展好,运用好,使其在实践领域更加方兴未艾,越来越强盛。
东西方战争观存在巨大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于《孙子兵法》推崇有加,是否也可以简单概括《孙子兵法》的灵魂?
刘精松:《孙子兵法》的灵魂在于它能够辩证地看问题,辩证地审视战争。如奇正、虚实、分合、疾缓等等,孙武自觉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来全面分析研究战争,强调从辩证当中抓住战争命脉。如《孙子o虚实篇》提出“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唐李问对》说:“千章万句,无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可见,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即争取战争主动权,实为历代作战思想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东方兵学,与以《战争论》为代表的西方战争理论,根本的不同在什么地方?从这些不同,能否折射出东西方战争观存在着巨大差异?
刘精松:反观西方的一些军事理论著作,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其与东方兵学最大的不同点在哪?西方兵学是以暴力对付暴力,就是暴力至上;以暴制暴,其战争是以杀戮为目的,要置对手于死地。而我们东方兵学,首先是讲究战争的正义性,道义居首;讲究以柔克刚,上兵伐谋,尽可能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从这种人本思想出发,其战争目的就仅仅是让对手屈服于我的意志而已。所以,这反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观。
走近毛泽东(二):从文化的角度看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是多源的,他接受过进化论思想,也接受阶级论、唯物论、辨证法思想,可能也有西方启蒙思想。毛泽东对佛学非常关心,曾经有一个关于研究佛学的谈话,写的十分精彩。毛泽东对宋明理学是有褒有贬,具体分析的。他称赞张载、王夫之等气论思想,称赞朱熹等人辨证因素,肯定朱熹是大思想家,但整体上,对理学是沿袭清人和五四以来的看法。毛泽东对考据学也很重视,一生都关注古籍整理。毛泽东的一生,不仅创造了一种史无前例的改变人类社会的思想,他不仅用仁义、善良、教化人,譬如教育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斗私批修,教育国民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教育医务工作者发扬人道主义……超越于佛教、耶稣、儒术最大的功绩在于,他还是这一成功改造了世界与社会的思想的实践者。毛泽东可谓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
毛泽东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
来源: 大学网 作者:烈风 时间:日 09:15 7824次浏览 20条评论 198次顶
我们理解的历史都是割裂的历史
新中国建国后那一大批历史学家把中国的历史搞混了,割裂了对经典的初始的认识。《汉书》你们都没读过,《尚书》你们都没读过,你们都不知道这些事情。所以知道这些的向何新这些人,他们都不反对儒家。他们都知道儒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五四运动以后说的那个样子。五四有两个传统,一个是反帝反封建,另外一个是全盘西化。这两个传统是同时在进行的。五四运动之所以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在于它的反帝反封建的一面。而另外一面,全盘西化,是错的。胡适他们主张的就是这一面。周恩来他们继承的是第一个方面,把新中国建立起来了。全盘西化是出了严重的问题的。到了汉初的时候,就开始了这种教条主义的传统,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同时存在、相互关联的。
什么是修正主义?刚才我们讨论过商汤伐纣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问题。最后皇帝说,不争论。这个不争论就是说,现在开始,你们的思想要为我服务了。如果你们的思想还是反对过去的君主、不适应我统治阶级需要的话我就不要你了。我举一个例子,东汉光武帝叫刘秀。刘秀当了君主后很忌“谶讳”这一套。“谶讳”是王莽那时候搞起来的。民间流传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家里面挖出来一本书,是孔子写的,还是一本预言书,说到了今天,王莽就要当皇帝了。然后把这本书献给王莽。王莽说,你看,这是上天让我当皇帝的,不是我篡夺刘氏的宗室。西汉末东汉初的时候谶讳说非常非常流行。刘秀也信这个,他在进行政治决策的时候,就会说,这个地方我们要靠“谶”来决策。古代有什么“河图洛书”啊,说这里面的东西教会了我该怎么办。但是“谶讳”这东西是不符合儒家经典思想的,有一个大臣就给他指出来,大量地讲了孔子他们的思想。结果汉光武帝大怒。
你看我们怎么评价蒋介石。首先,他割裂了儒家所坚持的政治理念、政治实践和人的道德修养。他把人的道德修养单独拿出来,但他政治上所实行的那一套全部和儒家历朝历代实行的非常非常具体的那些政治经济措施是相反的。这个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这方面的积累,包括你的廉洁怎么办?税收怎么办?民国时期那么重的税,他这是尊孔吗?尊儒吗?儒家是不主张重税的。儒家主张重农,儒家反对货币化,儒家主张耕战合一,一个集体式的政治道路,国民党并没有走。但国民党却在那里尊孔、尊儒,他其实是把新的东西和实践的东西割裂开来,这就是像我之前说到的从汉朝开始出现的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传统,我们单纯从这个传统上是看不到问题所在的。
问题在于什么地方?问题在于儒家所需要的这些人去执行的那条政治经济的实践道路被表现在很多的方面。我这儿要为董仲舒辩护一句。董仲舒在汉初的时候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就在于他发明了“孝廉”制度——举孝廉制度。汉初的时候,拥有政治权利的官员是怎么选拔出来的?三个主要的途径:一个途径是豪强;一个途径叫做“红二代”,就是打江山那些人的子女继承官位;还有一个就是靠有钱的买官。这三种人都不是有明确的政治思想的人,他们都不是有对为公的政治经济制度有感情的人,都不是,他们都是私利心非常非常强的人。董仲舒讲“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面搞糊涂了,都不知道“百家”是指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独尊儒术”,他在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又提出一个“举孝廉”的制度。从董仲舒的时候开始,他就主张选拔人才不能只靠那些豪强的子弟、也不能只靠那些世代官吏、那些官吏的后代,而是要选拔那些明经的人,这些人不是只会背《论语》,而是还要读《尚书》《春秋》这些,这些书中讲述了大量的政治经济的实践的思想和策略。所以董仲舒主张的是由那些有政治头脑、政治思想的人来承担政治方面的义务。这才是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键。因为在汉初的时候,诸子百家里面流行的有纵横家,这在战国末期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那时候墨家已经衰落了,剩下的两家,一个是法家,一个是纵横家,还有一个是残存的儒家。儒家的思想到战国末期已经是式微了、衰亡了,按儒家的话说是“不绝如缕”。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传承就是“不绝如缕”,就好像只剩下一根线,如果这根线断了,那就彻底断掉了。到了战国时期,就是纵横家,比如苏秦、张仪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发达挑动六国之间的战争啊,干这种事情。这些人是当时主要的社会精英。
(问:讲到汉朝那时的举孝廉,不就是“举孝廉、父别居”那些东西吗?)
对对,这是批判“举孝廉”制度已经失去了它原初的社会价值。什么叫“举孝廉、父别居”?以前这个人是孝顺的,才把他选举来当官,他一个是孝敬父母、一个是廉洁,结果后来他连父亲都不养了,就是“父别居”。本来是要每天供奉父亲,要服侍他,可是现在父亲都住到别的地方去了,你还自称“孝廉”。这已经不是举的“孝廉”了。这恰恰是称赞举孝廉这个制度本身那种思维方式。
中国历代王朝走向衰落的原因
中国一旦不能走上正确的政治经济道路的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就会导致中国内部政治上四分五裂、经济上剥削压迫越来越严重,还有作为华夏族的产业文明的话,就会成为一个“肥大”国家,就是说我们的军事实力就会下降,内部的贫富分化、阶级矛盾就会越来越严重,导致国力、国防、抗灾能力等各方面都会非常差。阶级矛盾、内部矛盾、人民的矛盾冲突就会越来越多,异族入侵非常严重,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导致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在汉朝时,错误的政治经济道路就导致西汉灭亡,后来东汉也灭亡了。这两个灭亡的关键,西汉是对匈奴的作战过多,东汉是对羌族的作战过头了,导致国内非常虚耗。
汉末之后就是三国,这和西周分裂是一条路,不应该把三国和东汉割裂开来。三国是东汉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内部的分裂、阶级矛盾、贫富分化等都非常巨大,另一个是异族入侵非常严重。当时羌、匈奴等少数民族是杂居关中的,就是在陕西那一带。鲜卑是在北方。这些民族在文化上还没有被汉族同化过来,他们还不是产业文明,但是他们在生活上已经和汉族杂居了,互相之间矛盾冲突非常多。这导致西晋的时候——西晋是一个贵族掌权的国家——汉晋时候有竹林七贤这些人,这些人比如说我去当官,当步兵少尉,阮籍是竹林七贤中非常有名的一个,就是步兵少尉,为什么?因为当步兵少尉就有好酒喝。这些人能够承担起他们的历史使命吗?能够承担起他们的政治责任吗?能够带领国家走上正确的政治经济道路吗?西汉的时候还非常奢侈,到什么程度?他给人劝酒的时候是用美人头来劝酒,如果你不喝这杯酒,向你端酒的这个美人就要被砍掉头。他们不把人命当人命。这导致了西晋亡国,国家四分五裂。
之后就是南北朝。南北朝是非常惨的。我对少数民族并没有成见,但少数民族入侵实质上是奴隶制入侵产业文明。当时以北魏为代表的那些奴隶制国家他们南下抓了中国的汉人去做奴隶。给你一把麻,你自己去纺衣服,纺得成就穿,纺不成就冻着。到了冬天时还要去砍柴,抱着火炉子,皮就一层层掉下来。那时候奴隶是非常苦难的。那时候南方是信佛教的,儒家的影响非常小。梁武帝晚年的时候,八十多岁了,一点荤也不吃,就吃素。难到是他非常廉洁吗?不是的。那时候寺庙都是大庄园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嘛,那“楼台”是怎么盖起来的?那时候佛教的教徒还能娶老婆,都是非常奢侈和腐糜的一些人,只是国君吃东西吃得少一些,他是为了不杀生。梁武帝他不信儒家,于是“侯景之乱”就亡国了。侯景本来是依靠那些穷困的老百姓起来造反,但是后来他却去掠夺这些穷困的老百姓。那时候江南非常富庶,但是十户人中却有八九户饿死。
之后是唐朝。唐朝是盛世吗?不是的。唐朝开国之前,隋炀帝、隋文帝都不认同儒家思想,都是典型的法家思想。靠大运河、靠商业经济来维持国家的运转。到了唐初,李世民稍微有一点类似于儒家的思想,可是他死了之后他儿媳妇专政,军阀割据、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整个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从东汉之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老百姓没几年是消停的。而且是非常凄惨的,灾难非常严重。隋朝的时候老百姓为了躲避被征兵对外征伐,把自己的手砍下来,用这种方式来避役。当时有儒家文化吗?没有。当时选拔政治人才是什么?是靠的诗词歌赋。老百姓写诗之类是很差的,都是贵族的诗词歌赋,但老百姓对社会问题是了解得比较深刻的。可国家选拔人才却不选拔这些对社会问题了解比较深刻的人,而是选拔诗词歌赋写得非常好的人,所以才有“唐宋八大家”。后来我们接受的教育是什么?说唐宋八大家他们文章写得好,错,其实是他们文章写得不好。他们文章写得通俗易懂,要掀起一场新的文化运动,叫做“复兴儒家的思想”。一个是儒家的政治经济道路上的复兴,另一个是执行政治经济道路的人的复兴。宋朝,在五代十国,也是没有什么儒家文化。到了宋初的时候存在一个怎么复兴儒家文化的问题。当时从程颐到朱熹,他们搞的是把大量的传统典籍翻译一遍。他们就是类似我们现在把马克思主义重新解读一遍的教条主义者,他们擅长阅读外国的典籍,擅长用现代的语言把那些诠释出来,这是必经之途。
他(朱熹)一生中做的最大量的工作就是学习的工作、翻译的工作。他搞的就是把儒家的经典重新整理了一遍。这些经典在五代十国的时候流失的那么严重,老百姓存不存?官吏存不存?将军存不存?皇帝存不存?他们要这些书没用。隋炀帝写得一手非常漂亮的文学文章,还有南后主李煜,写得一手那么好的诗词,可是他们懂儒家思想吗?比如井田制、以德治国,他懂这些吗?他们不懂,他们只会写诗啊。你说儒家思想在南唐有哪些体现?没有,对吧?宋初的时候就是走的文艺复兴的道路。这培养出了一大批非常优秀的人才,比如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这些人。王安石变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为老百姓服务的,他推行井田制,而且在考核官吏的时候提出要考“经术”,叫做“对策”,就是把国家的一个具体问题交给你,你写一个对策出来。你出的策略棒,你这个人有本事,就选你来当官。但是苏轼反对,他是靠写诗词歌赋上来的,从唐朝开始有名的宰相很多都是靠写诗词歌赋上来的啊,凭什么你说我们这些人没本事?这就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所以儒家思想在宋初的时候也算不得核心思想。
朱熹他们搞的理学,就是重新回归经典,结果培养了一大帮教条主义者。我们怪理学,其实怪错了。理学为的是让国家走上正确的政治经济道路,选拔、培养这样的人才,他们觉得是要靠对经典的了解。类似于我们现在让大家去读马克思主义、读毛主席的著作。但后来发现这样的路不行,因为它培养出来的是一大批教条主义者。特别是到后来,那些人在斗争能力上非常差。之后宋朝灭亡。这要结合全球体系的背景才能认识到。这个以后有机会我可以和大家聊一下,还要结合到明朝的时候。
毛泽东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
为什么王阳明要搞心学?他终于发现一种活的思想要由活的人来执行。这个问题不在于教条本身不被理解,不在于朱熹他们的理学做得不够,而在于对人的培养不够,人的“良知”“良能”没有被发掘出来,什么东西都照着教条来办,就没有得到活的思想。王阳明在明朝的时候开创了一个心学学派,心学学派大量的人物不是理论家,全部都是政治家,特别是东林党人这些人。他们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被魏忠贤等人杀死在牢里面都不屈服的。包括像于谦,都是非常坚定的,虽然他是在王阳明之前。王阳明他创建心学的目的,不在于向人们阐述一种非常完善的思想——我们现在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王阳明就全错了——大家现在提的问题都在说王阳明心学他的世界观如何如何,都错了——他是对你说的,如果你们自己不擅长于用活的思想活的灵魂体会别人的思想本身,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法其所以迹”,而不是“法其迹”,学会他是怎么走路的而不是学他的脚印。
这个过程需要有三方面的知识,第一方面是要有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与你的实践有关的,如果你是政治经济的实践,你需要知道政治上怎么样、有历史的知识,经济上会怎么样、有非常丰富的经济知识,这是外物的那一方面。内心的这一方面,你要有情感,情感基础。你一定要对老百姓有情感。心学学派是要把人的情感发掘出来,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情感首先要自己有情感。如果像教条主义者把你变成一台机器的话,变成一个理论工具,你的情感使你不具备认识其他人的情感的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在大跃进过程中,刘邓路线教育出来的教条主义者,他们在执行一条教条主义路线的时候,老百姓就要过苦日子。人人都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他们对老百姓没有那么深的情感,所以他们“宁犯路线错误,不犯组织错误”,这就是问题所在。这种情感基础在于保护你自己的良心,然后才能把内部的情感和外部的政治实践结合起来,变成一个执行你选择的道路的坚定的执行者。
之后,你还需要两方面的东西。一个是斗争的经验,一方面是实践的能力。以前儒家的缺陷在什么地方?孔子是集大成者,可是他之后的儒家思想就割裂了人心的那一块,不培养你自身的智慧。可是如果你没有智慧,如何培养正确的思想?所以像董仲舒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教条主义者没有把国家带上正确的道路。但是从王阳明之后,国家开始好转。为什么说好转?王阳明的心学学派在历史上、政治上一直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包括毛主席当年,湖湘学派,最近一百年,虽然曾国藩他们是镇压农民起义的,但是另一方面他们是有丰富的斗争经验的,能在他们选择的道路上把路走对。只是他们最后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没走上真正的儒家的道路。
这是为什么?儒家积累到心学这一步,还是不够的。因为他没有选择正确的组织力量、正确的斗争方式。为什么?儒家从非常早期、孔孟的时候开始,就非常强调人民的利益,可是他们却依托于现成的、非常完善的统治阶级的组织,他们依靠君主,世世代代就是依靠君主。明朝许多大臣都非常高风亮节,“死谏”,你皇帝杀我是我的光荣,结果成烈士了,什么都做不了。
毛主席年轻的时候也搞的心学方面的东西,强调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实践、强调人的情感,可是那时候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组织力量和队伍。毛主席后来总结,中国革命第一条经验就是党的建设。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列主义之后,中国那些有为公精神的、集体精神的、为人民着想的仁人志士,终于找到了几个武器:一个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力量是无产阶级,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非常有组织的、革命性的政党,在实践斗争中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个要结合中国的革命具体来谈。我们找到了工农联盟,不再靠那些昏君了,只能依靠人民自己。把人民群众锻炼出来、培养出来,培养出属于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骨干力量、武装力量、政党力量,而这个政党本身是需要有非常强的动员能力的,比如宣传上的动员能力、宣传上的动员能力,才能够和外部力量相对抗。以后有机会我再给大家讲一下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历史。
你要知道中国所处的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外部压迫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国任何的路线选择都不能只是单凭国内的路线选择,而是要结合与外部各种各样力量的斗争。有马列主义核心的斗争经验,而新中国所选择的政治经济道路是和中国儒家的思想的高度一致的。很多真正了解儒家的人都会说,只有毛主席才真正把这条路走通,毛主席是集大成者。那还要尊孔干什么?你要尊儒家思想的话就先去尊毛主席。这是现在的“儒左派”的说法。很多人说学儒的一定反毛。这是错的。儒左派对毛主席都是非常敬仰的。另一方面,对人的培养方面,毛主席其实是大量运用了儒家的思路。比如五七干校、知青上山下乡,他都是要把人改造活了,实践论讲的就是这个东西。梨子什么味道,你看着不知道,你要亲自去尝一尝。还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问题。西方哲学讲究“合二为一”,中国文化讲究“一分为二”,什么事情不要把它混为一谈。不同的矛盾阴和阳是同时存在的,有的时候阴是主要矛盾,有的时候阳是主要矛盾。但是西方,正电荷就是正电荷,负电荷就是负电荷,要分开来。所以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包括他对人的培养,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对身边的人循循善诱,对身边的警卫员都教他们读书识字,而不是让他们服从自己就好。他的这种思想就是运用了心学方面的思想。上面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的正确的道路,而中间有马克思主义、结合了几百年的左翼革命的实践方面的斗争经验,还培养了一大批能够执行、符合这条正确道路的人。所以毛主席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集大成者。
(全文完)
毛泽东与诸子百家
来源: 大学网 作者:毛主席润芝中华 时间:日 09:54 749次浏览 0条评论 17次顶
毛泽东思想是多源的,他接受过进化论思想,也接受阶级论、唯物论、辨证法思想,可能也有西方启蒙思想。也有儒家、道家、法家思想,但其核心是阶级论无产阶级专政论。这在他的晚年也没放弃。
本文探讨毛泽东和诸子百家的关系,重点是毛泽东的学术观点,涉及各专门领域。不是一般的理论、原则、方针、政策。
对毛泽东,从政治、军事、革命、外交、诗歌等方面评价比较多,但很少有人从专门的学术领域评价他,我们的评价,可以看出一个阅览广博,知识丰富,在学术领域也有自己见解的毛泽东。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把历代学术思潮概括为: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证学,这个概括受到不少人肯定。
而我我认为,在诸子前,应有一个原典时期,应该充分认识到它是中国文化源头,给以足够的评价。经学原典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官方文诰,有的国家制度及礼制,有的是哲学和神学,有的是历史明鉴,有的诗歌和音乐,非常丰富,应做独立思潮研究。忽视原典,这个历史错误必须纠正。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毛泽东对经学讨论不多,我们下面还要讨论这点。
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走向民间,私学纷纷创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统治者缺乏统一、安定天下良策,竭力求贤,除隐者外,学者到处游说,各种观点互相争论,百花齐放。有的因政治斗争被杀,而学说却保留下来。用诸子学来概括这一时期学术是适当的。当时儒、墨是显学。但在统一进程中,法家被秦国接纳,在统一中国中作用巨大。
法家对社会人情有深刻观察,主张“依法为教,以吏为师”,主张中央集权,他们认为显、荣、逸、乐人之所好,羞、辱、劳、苦人之所恶,必须用赏罚两种手段,诱导、驱赶人们参加农战,农能富国,战能强兵,富国强兵,统一中国。为此排斥儒家主张,排斥游说知识阶层,宣布善悌修仁等是“六虱”。排斥商人,认为商人重利,战时可以跑掉。
虽然法家两位代表人物商鞅、韩非都被杀了,但他们思想、政策在秦统一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毛泽东对法家是很肯定的。我对毛泽东对法家感性趣的原因没有全面考察,只是根据我看到一些材料谈谈看法。大概一是肯定统一,二是肯定郡县制,三是领导方法的改造,四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五是法家某些治国原则,如“一致于法”,“利出一孔”等,并没有发展成建立法制国家的地步。
毛泽东对道家有浓厚兴趣。他称赞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他认为马恩列斯著作太长,他认为《论语》很短,但这两部书影响很大。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毛的短视,我到觉得有些道理。我看过大量书、稿,因此知道许多书精彩处并不多,新义更少。
过去有一派认为《老子》是兵书,毛泽东肯定这个看法。当然其中辨证思想是和毛泽东哲学基础合拍的。
毛泽东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是一个笔耕不止的人,据说一生写过东西有200卷,可惜大部分被尘封着,因此我们难以寻找他的心路历程,做不到以发展观点来看待他。毛泽东早年受传统文化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后来也受到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不久,毛泽东和他的朋友蔡和森都接受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毛泽东领导革命军队,不是农民起义队伍,是在有理抡、有纲领、有纪律政党领导下队伍,是前无古人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儒家思想抱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毛泽东不停地批儒,一方面他的著作中,经常出现儒家的名言警句,经常有儒家思想闪现。我们现在都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既结合了中国革命实践,实际上又与中华文明作了有机结合。到底毛泽东有没有吸收儒家思想,回答是肯定的。
我认为吸收的儒家思想核心有三条,一是公私观的内容,二是儒家重民思想,民本主义。在儒家思想历史演变和积累中,这两条内容非常丰富,毛泽东继承的具体成果就是老三篇。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执政者宗旨,立党为公,为新领导集体所强调,江泽民说:“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毛主席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说明先进的共产共产党人正在护卫这一道德理想。
一条是辩证法思想。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把对立对立统一规律看作辩证法核心,和中国传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二程和朱熹发现事物是普遍相互对待(对立)时,高兴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以辩证法在中国流传有它深厚历史基础。
中庸和辩证法有同有异,同是二者都强调变化云为,都必须在变化中掌握,同时注意事物内在差异性和对立性。不同是辩证法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及转化,中庸是差异对立中寻找合度点,作到恰到好处。
此外,在知行关系上,如果把《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和《实践论》做一个对比,看看二者总体结构上同异点,可能是一个不小的发现。
无庸讳言,由于毛泽东是阶级论者,他对儒家核心思想——仁,持批判态度,这可能是毛泽东伦理思想中最薄弱部分。孙中山先生在这一点上解决的比较好,他把“仁爱”列为他所倡导的八德之一。我们今天弘扬儒学,不在于举行多少祭祀活动,最重要的是把仁爱列为基本德目。
毛泽东是辩证法大家,他的矛盾论,并不是简单的“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只是个通俗表达罢了。他实际把矛盾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系统不是平铺的,无主次之分,而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做事是要抓主要盾,并促进矛盾转化。但矛盾是运动的,因此发展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事物有无限可分性,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吸收了老子、庄子和墨子思想。
墨学是先秦先学之一,汉后归于沉寂,除魏晋稍受注意外,几乎成为绝学,到近代提倡科学、民主和博爱,焕发了墨学生命,《墨子》特别是《墨经》受到广泛关注,《墨经》中的科学和逻辑得到进一步阐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注意到《墨经》中无穷尽思想,并把他和当代物理学联系起来。
毛泽东谈道:“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思想解放的时代,道家、佛家各家的思想,都得到了发展。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很有名。玄学的主流是进步的,是魏晋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正因为思想解放,才出了那么多杰出的思想家、作家。”
毛泽东重视魏晋玄学,早年曾王弼青年时代创立学派,这次谈话又肯定玄学主流是好的。王弼一生只活24岁,他同何宴一起创立了新的学派,魏晋思潮创新有多种原因,除社会因素外,在思想方面,两汉经学出了许多大师,在恢复文化和阐释古籍中取得很多成绩,但出现两个毛病,一是过分烦琐,缺乏义理。,二是走向谶纬化,神学化,这时知识界转向义理,于是三玄——《周易》、《老子》、《庄子》成为人们关注对象,那时经常有各种聚会,讨论起来昼夜不停,王弼年轻,但发起言来举座皆惊。他们讨论许多
问题,如有无,本末,体用,动静等等,在伦理思想中争论焦点是名教与自然关系,有名教出于自然说,有越名教而任自然说,有名教即自然说,总之有一种清新自由的空气,评价人物有了多样角度,更具美学意义,使人被压抑的自然性得以解放。
毛泽东晚年,从哲学上探讨了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从毛泽东肯定魏晋玄学中,我总觉得作为个人的毛泽东,思想中有渴望自由的东西。
毛泽东对佛学非常关心,曾经有一个关于研究佛学的谈话,写的十分精彩。
毛泽东对宋明理学是有褒有贬,具体分析的。他称赞张载、王夫之等气论思想,称赞朱熹等人辨证因素,肯定朱熹是大思想家,但整体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求恩事迹简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