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亲近首愚法师容易亲近吗身边的日子,该如何落实修行

净空法师佛学问答第二十一集(一)
问:我们在家居士诵经时是站着好,还是坐着?请师父指点。
答:诵经是背诵,不需要看经本,坐着、站着都可以,这个没有一定。如果是读经,有经本,坐着比较好。不用经本背诵,这个没有关系,站着、经行都可以,散步的时候都可以背诵经典。
问:居士在家做课施大悲水,请问师父怎样施法?
答:这个“施”是布施,就是你念大悲水布施给一切苦难众生。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帮助人治病的,另外一种是布施小动物的,像蚂蚁、爬虫一类的小动物,布施给它们。大悲水,念大悲咒的时候一定要有大悲心,如果没有大悲心,这个大悲水就不灵,心地愈是慈悲,愈是真诚,这个大悲水会有感应。
问:据说在家居士可以吃白皮鸡蛋,请问师父是不是可以?
答:我不懂得什么白皮鸡蛋,鸡蛋还有很多种颜色?这个问题过去有同学问过,只要不是种蛋,吃鸡蛋就跟(吃)牛奶一样,不杀生,不伤害它的生命(就行)。如果这个蛋可以孵小鸡,这个蛋就有生命,那就是杀生。如果是不能孵小鸡的,这个不是种蛋,一般讲是可以吃的。想想大都市里面,市场里面卖的鸡蛋大概都不是种蛋。我听说种蛋很不好买,一般市场都买不到,而且价钱也会比较高一些。不过现在吃这些东西很麻烦,听说这些畜生的饲料,饲养畜生的人喂它的饲料里面掺杂着有些基因的东西,恐怕吃的时候会带来很多疾病,这一类东西还是少吃为妙。
问:我今年三月、八月四次梦礼法师,自己好像很难过,恨相见太晚,深知法师就是我一起苦苦找寻的善知识,眼前这位长者,即是值得我终身依止的好老师,愿以法师为榜样,决定尽形寿,从事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现在弟子想学经,拜请法师指导如下两个问题,第一个,如何选择学讲的经典?于我个人深爱《首楞严经》,但究竟选择哪一部经,会更有益于当今社会众生?第二,不能亲近法师身边的日子,该如何落实修行?
答:《首楞严经》也很好,(但是)分量太大,这部经典是大乘圆教(里)比较深一点(的一部经),在现前这个社会契机的面比较窄小,窄小也没有关系,这种经是对上根人说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对高级知识分子说的,你要发心学这个经,你就不是度普通人,你度这个社会受过高等教育的这些人,这很难得,也相当不容易,能发这个心也很好。学《楞严》一定要看注解,如果不看注解很难看得懂啊,注解里面比较浅一点的,近代人(的注解)是圆瑛法师的注子,用它来做基础来做入门比较方便,圆瑛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亲近善知识,不一定天天跟在善知识的面前。每一天跟在面前,有许许多多人一生都不能成就。由此可知,“亲近”这两个字就不一定指天天在面前。“亲近”这两个字真正的意思,就是佛在经典上常讲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能把这八个字做到,这是真正亲近。我们今天以佛为师啊,而且是以诸佛最赞叹的阿弥陀佛为老师,阿弥陀佛在哪里?《无量寿经》就是的,尤其是夏老居士这个会集本。诸位可以把《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另外两种会集本跟一种节校本——彭际清的节校本,与夏老这个本子,总共九个本子,你仔细看看做一番比较,你就了解了。所以这个本子很得人欢迎,这个本子度众生多,比古本,自古以来,恐怕现在这个本子,虽然推出来才十几年,度的人数不亚于古代,你就晓得它的殊胜。夏老居士绝对不是一个普通人,我在过去讲经跟大家报告过,我不敢打妄语啊,我有一年在美国迈阿密讲经,就是现在诸位看到的《认识佛教》,在迈阿密讲的,原来到迈阿密准备的讲题,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意》,我在美国东部从纽约到美国的首都,马里兰州,奥克拉荷马,然后再到亚特兰大,最后一站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这一次每一个地方都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大意》,到迈阿密一看,讲堂里面一半以上是外国人,是当地的美国人,我一看到人这么多,临时换了题目,讲《认识佛教》,把佛法介绍给美国的同学们,这里面有几位中国人所讲的特异功能,在外国人讲,他们有神通,有天眼通,主办单位的这一位居士,我在没有到的时候,结缘的经书寄了不少过去,其中有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这个本子是我们在台湾印的,前面有夏莲居老居士一张照片,这是诸位都看到的,现在这个照片流通得很多,这一些特异功能的人看到这张照片,给当时主办单位曾宪炜居士,跟他讲,他说,这个人是再来人,这个人不是普通人,曾居士很喜欢神通感应,(于是)向他请教,他说,他有什么特殊呢?这是美国人讲,他的身体是透明的。(你说这)从照片上怎么能看得出来?身体透明就是说心里头一丝毫污染都没有,得清净心了,我们这个身体,那些人看到都漆黑的,不会透明,里面被贪嗔痴慢污染了,所以他说这个人身体是透明的,而且告诉他这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了,从来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人讲给他听过,居然讲得与事实非常相应,这我们不能不佩服他,他说的感应事情很多,我们也不便多说,说了之后,说我们是妖言惑众,我们从来不讲神通,不讲感应,我们真正修行,心地清净,总有几分明了。我第一次到北京去访问黄老居士,老居士也跟我谈得很多,他说夏老往生的时候,他们都守在身边,夏老告诉他们大家,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传到中国,会传到全世界。在我们想像当中,末法有九千年,这个九千年,净土教能够发扬光大,普度众生,决定是这一部经,佛在《法灭尽经》跟这一部经都在预言,将来佛经统统灭尽,最后只剩下这一部《无量寿经》。这《无量寿经》九个版本,到底是哪个版本呢?肯定是这个本子。老居士是佛菩萨再来的,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祖师大德当中许多佛菩萨再来的,身份没有暴露,我们不晓得,可是印光大师赞叹《弥陀经要解》,他说即使古佛再来给《弥陀经》做一部注解,也不能过超过其上,那么藕益大师是什么人?如果我们知道印祖是大势至菩萨,藕益大师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夏老居士也肯定是佛菩萨再来的,不是普通人。宋朝时候王龙舒会集的本子并不圆满,因为他只看到四种原译本,《大宝积经》里面的“无量寿”这一会,王龙舒居士一生没有遇到过,所以这个会集有缺陷。如果说会集不许可,王龙舒居士往生瑞相大家都见到,他念佛是站着往生的,他的会集本收在《龙藏》里面,过去这个注解作品被收入《藏经》,就是佛门四众的弟子、高僧大德、以及朝廷肯定你的注疏与佛的教理不相违背,这才能入得了藏啊。印祖对于王龙舒的本子,对于魏源的本子都有批评,那个批评,梅光羲老居士说得很清楚,印祖不是批评不可以会集,是批评会集不当,会集跟翻译不一样,翻译自己可以斟酌用字,会集不许可,决定要保存原译本的文字,不可以更改,龙舒居士跟魏源居士都改动了原文的文字,印祖的批评在这个地方。所以夏老居士做第三次的会集,这些毛病都没有了,非常慎重啊,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才定稿,这才流通出来。当时的大德赞叹的人很多,用他这个本子来讲经的有慈舟老法师,最初为这一部经做科判的,就是慈舟法师,我们在培训班第二期,全体学生一起来参与,做了一个详细的科判,而这个科判的基础就是用的慈舟法师的,我们用它做蓝本,再深入、再详细的来分科。慈舟大师有两位学生在台湾都非常有名,受大众的景仰,一位是道源老法师,已经圆寂了,现在还有一位忏云法师,慈舟的学生,这两位大德我都亲近过,现在有一些人批评,批评的用意何在?我就不必说了,我们自己要有智慧,李木源居士告诉我们,老林长陈光别居士生病的时候就是将我讲解会集本这一套录像带,他听了五遍啊,他是确确实实往生,一点都不假,往生前三个月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前他们家里人告诉我,老居士在一张纸上写道“八月初七”,写了十几个八月初七,家里人不敢问,不知道他写的什么意思,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的,三个月之前就预知时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一带,受持这一部经,依照这一部经典修行,往生的有十几、二十位之多,这些人的瑞相我们亲眼看到,这个在佛家讲是“作证转”,来给我们做证明。我们要深具信心,这个本子是我的老师亲手传我的,嘱咐我将这个本子弘扬光大。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生前曾经讲过一遍,那个时候没有参考资料啊,他自己用毛笔写的字,写得很规矩,做成一个眉注,段落、层次都勾出来,他当年讲经用的经本,讲完之后这个本子交给我,我一直带在身边。过去在海外弘扬这个本子只有我一个人,在国内弘扬只有黄念祖老居士,也是一个人。本子流通得不多,见到的人很少,我们两个见了面之后,得到莫大的安慰,也经常不断,我们有书信往来,每一年我至少会到北京去看他一次,我们面对面来讨论,我们有师承,有使命感。无论什么人对这个本子批评,他的功过我们不说,诸佛菩萨也不会起心动念,但是护法神是凡夫,不是圣人,障碍这个经典的流通,怕护法神会找麻烦啊,这个事情是肯定的。许许多多往生的例子,我们都看在眼里,我们有坚定的信心,有坚定的大愿。
问:不知道弟子是否够资格学习讲经?
答:学习讲经,如果是中国的同学,那么你要向北京佛协报名,我们同学底下这一届学生是中国佛协选派的,下一届开班,培训班有个班主任。班主任,我们是请求中国派人来担任班主任,还请一个监学管理学生的生活,李木源居士担任副主任,负责执行事务上的工作,我们是担任教学。如果是新加坡当地同学,你就找李木源居士商量,问问他那里有些什么条件,你能不能参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缅怀梦参长老|“被关了多少年,就要再住世多少年……”(附罕见影像资料)
日(农历丁酉年十月初十)
16时30分,
当代佛门耆宿,
一代高僧上梦下参长老于五台山真容寺安详舍报,
享寿一百零三岁,
僧腊八十七。
一代高僧,就此圆寂西归,哀乎痛哉!佛门之明灯顿灭,钟磬声咽。
老和尚曾亲近弘一、慈舟、倓虚、虚云等多位近代佛教大德学习佛法,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
今因缘如幻,世事无常,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度脱更多娑婆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罕见影像资料:忏公上人与梦参长老座谈当年民国诸大德》
两大高僧忏公上人与梦参长老,座谈当年在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倓虚老法师身边的日子,座中透出虚云老和尚身份惊人秘密……
梦参长老:一生弘法利生,不忘初心
一梦入佛门
1915年梦参老和尚出生于黑龙江开通县,年少轻狂,个性机灵、特立独行,年仅13岁便踏入社会,加入东北讲武堂军校,自此展开浪漫又传奇的修行生涯。
随着九一八事变,东北讲武堂退至北京,讲武堂并入黄埔军校第八期,但他未去学校,转而出家。
之所以发心出家是因为曾在作梦中梦见自己坠入大海,一个老太太向他指示两条路,其中一条路是前往一栋宫殿般的地方,说这是他一生的归宿。
醒后,经过询问,才得知梦中的宫殿境界就是上房山的下院,遂于一九三一年,前往北京近郊上房山兜率寺,依止修林和尚出家。
之后,在修林老和尚的带领下,他在药王庙落发出家,法名“觉醒”。
但是他认为自己没有觉也没有醒,再加上是做梦的因缘出的家,便给自己取名为“梦参”。
视频:凤凰电视台采访梦参老和尚 《一梦因缘》
日后每当他遇到重大选择,迟疑下一步该如何走时就会作梦,一个梦,两个梦,三个梦,一连串的梦,每个梦都会告诉他答案,而这个答案就在他真诚的信念中一一实现了。
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梦参法师,得知北京拈花寺将举办三坛大戒,遂前往依止全朗和尚受具足戒。
受戒后,又因作梦因缘,催促他南下九华山朝山。这也使得梦参长老与地藏菩萨法门结下深缘。
1932年,受戒后南下朝礼九华山的梦参,离开九华转赴福建鼓山涌泉寺。
当时虚云老和尚于鼓山创办法界学苑,请慈舟老法师主讲华严经,他决定依止慈舟老法师学习华严经。
1937年,梦参老和尚往来东北各省、北京、天津、山东等地讲经弘法,因曾接触藏僧,即于一九四一年赴西藏拉萨,在色拉寺学习黄教经论五年。
依止第十世班禅之师赤江仁波切、灵仓仁波切,并由能海老法师引进参拜康萨仁波切,随后转至西康等地参学,总计在西藏学习密法达十年之久。
一九五0年初,却因政治因素蒙受冤狱,长达三十三年。在狱中第十年时,因一批初入狱的喇嘛需要翻译人员。
梦参长老想“我是一个出家人,怎么能做世俗的传话工作,还是军队的翻译”。一夜间将十年所学的藏语忘得一干二净,此举更加添了无尽的狱期。
在狱中,他经常观想一句偈颂“假使热铁轮,在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奠立了日后重回佛教,弘扬佛法的信心。
1982年,中央落实宗教政策,梦老平反出狱,自四川返回北京落户。老和尚出狱的第一件事便是换上袈裟,恢复出家人应有的威仪。
再度弘法立生
出狱后,老和尚任教于北京中国佛学院,时年六十九岁,并以讲师身份讲述《四分律》,踏出了重新弘法的第一步。
这时的梦参长老希望以未来三十三年的时间,补足这段失落的岁月。
后来,梦参长老的旧友妙湛法师出任厦门南普陀寺方丈。
梦参长老于1984年受邀在恢复后的闽南佛学院,担任教务长一职。
一方面培育新一代的僧人,一方面开讲《华严经》。后因万佛城宣化老和尚的邀请,前往美国,便中止了《华严经》的课程。
在1995年,梦参长老被查出患癌症。手术后,主治大夫告诉他最多活不过五年。梦老则说,“学佛之后,无论什么病痛都能面对,病苦是无论何人都无法抵制的。病来了,你要转化它。”
现在看来,主治大夫的话并没有成真,术后梦参老和尚虽生活多有不便,但仍心态平和的做他该做的事情。
此后,梦参长老更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弘法。
那时起,他开始弘扬世所罕闻的《地藏三经》:《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经》、《地藏十轮经》与《华严三品》。
梦老在海外弘法十五年,广开皈依、剃度因缘,至今,梦老所剃度的弟子,遍及加拿大、美国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
同时,在他的努力下,顺利恢复雁荡山能仁寺。
年届九十,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了。梦老最终选择在五台山度过九十大寿,并长久住锡真容寺。
在五台山,他五年多的时间,勉力克服身心环境的障碍,在普寿寺讲完《大方广佛华严经》共五百余讲,了却了多年来未曾圆满的心愿。
其间,又应各地皈依弟子之请求,陆续开讲《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论。
同时,他还承通愿法师之遗愿嘱托,鼎力掖助她的弟子如瑞法师,兴建女众戒律道场。
回顾梦老的一生,除非身体违和等特殊情形,他还是维持长久以来定时定量的个人日课,成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照耀众生。
对于自己的长寿,梦老则说“这是业障。业没了,想死也死不了,就随缘吧。缘尽了,就分开了;缘没尽,走也走不了,谁也害不死你。”
梦老法语甘露
梦参老和尚法语:你要发心出家入道,这一步很难!咱们现在只是出世俗的家,还要出烦恼家,出见思惑家,还得出无明家。最后把无明家一出掉,那才是“真正出家了”!
梦参老和尚法语:虚空本来清净,你的眼睛有毛病了,那你看虚空像翳,翳眼见虚空,空华乱舞。如果眼睛好了,咱们说明心见性,你明白了,什么假相也没有了。一切法虚妄,没有真实,明白了,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梦参老和尚法语: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我们学习华严经,或者学法华经、金刚经,不论你学什么法,你明白了是一回事,等你能够做得到那又是一回事,不是明白了就能成就的。
例如我们肚子饿了,你到斋堂去,你去了就饱了吗?你不是还得到那儿慢慢吃吗!道理是一样的。
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做各式各样的梦,但是真正会按照梦去做的人,并没有多少。
梦老百岁的人生,经历了中国最动荡的岁月,饱尝世间之疾苦,但他却说“世间上任何事都是公平的”。
正是这种平和的心态,让梦老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战胜了疾病,以103岁的高龄继续为世人弘扬佛法。
对于梦参长老在佛教界的贡献,可以这样概括其作为:讲经布道七十年,信徒遍及五大洲。潜心研究佛法僧,留下经典著作多。
梦参长老以说法度人、培育僧材为务,少着意于建立、主持道场,复兴真容寺为长老晚年心愿,为一生弘法愿力的凝聚,一个世纪漫漫旅程的归宿,也是未来际长久法运的开展。
修行的秘密藏在这三个字里!不论你修哪一门功夫,一定要做到不间断。我经常跟我们道友说功课不要定太多,太多你做不到,也容易中断。说我一天念一千声,就念一千声阿弥陀佛,时间很短。一千声好长时间?但是我天天不断,可就长了,日久才见功力,愈久功力愈大。说一劫两劫,为什么修那么长?他断了,修修断了,断了得重新再开始。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希望我们的道友,不论你修哪一门功夫,一定要做到。做到什么呢?不间断。
---- 夢 參 老 和 尚 開 示 ----
要提無相毗盧印 須向千峰頂上行
升座拈香示眾雲 光吞萬象絕諸塵
面对嗔恨心的恼害,应以菩提心回敬!
---- 夢參老和尚開示 ----
“炼心”应该在什么地方练习呢?
就在生活当中!
就在你面对一切的人、事!
处理之后,你就会知道,
你的心境是心如止水,
还是波涛汹涌?
是有功力,还是没有功力?
只有自己最清楚。
---- 梦 参 长 老 ----
学佛的人,要多反观自己。
如果总往外看,观别人过失,
那 “众生相” 是看不尽的。
---- 梦 参 老 和 尚 ----
修行的方法就是诵普贤十大愿,诵普贤十大愿也就是修观。我们能够一天诵一遍,坚持三年下来,你会开智慧的,许多不如意的事能渐渐转化。假使诵持普贤大愿王,诸魔外道不能摧毁,能够成就佛,受三界的供养,坐菩提座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妙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 梦 参 老 和 尚 ----
祈愿长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来源:湖心亭看雪公众号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学诚法师:怎样亲近善知识?善解万物百家号一、认清世间过患,远离恶友恶法我们今生得到了暇满的人身,遇到了佛法,非常地幸运。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要认清世间的过患,远离恶友恶法,多亲近善知识、善友。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人是生活在群体当中的,必定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什么环境当中,就会被熏染成什么样子。尤其现在是交通、通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联系很密切,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孔不入。如果我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远离世间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就很容易随波逐流,造恶业、堕恶道,想要学佛进步是很困难的事情。古人说“见贤思齐”,只有通过亲近善知识、善友,努力营造周围的修学环境,学佛才能够上路,并一步一步、一生一生得到增上。学佛人要远离的,第一个就是充满物质诱惑的环境。对于物质生活的淡泊、少欲知足,这些都是修道必备的、最基本的前提。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内心一定是空虚的,经常会感到无聊、彷徨、无奈、烦躁等等,因为心无所缘嘛!如何打发时间呢?只有借助世俗生活当中种种的娱乐活动来消遣。娱乐活动名目繁多,比如各种的晚会、电影、流行歌曲、卡拉OK、电子游戏等等。如果很羡慕这些东西,就会去凑这些热闹。这些消遣性的娱乐活动,只是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如果学佛的人把大量的、非常宝贵的光阴浪费在这上面,那就非常地可惜。这样下去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就远离了三宝、远离了佛法,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暇满人身,势必还会造下许多染污和堕落恶趣的业。另外,现在这个时代科技发展很快,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等传媒都很发达,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到老死,都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过日子。不论是居家还是出门,所有这些信息就犹如空气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熏染我们的耳目。不管是看到还是听到,只要我们的六根跟这些杂染境界接触,第六意识心都会随着这些染慧在转,就会不断与这些世间法相应,这叫做染慧相应。一个人内心里面一直在熏染这些东西,世间法的种子就会越来越多,想要培养出离心难乎其难。因为天天都在熏染这些世间法,怎么能够远离呢?只会越来越贪着这些境界,这样的话,对我们学佛就会构成很大的障碍。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想不看不听都不行,对于修行、用功就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如何避免染污环境对我们造成的伤害呢?首先,要有一定的节制力,如古人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对在家居士而言,对于这些消遣的工具及娱乐的场所,要有一定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否则你一天学佛修行一个小时、半个小时,或者一个星期来寺院里和大家用功一下,平时都呆在那种环境里面,修行怎么能够修得上去?修行不能停、不能断,一停一断再想相续就很难了。对于出家众而言,这方面的影响会比较小,因为住在寺院里面,环境比较清净,但是在使用手机、网络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正念正知,做该做的事情,不要攀缘杂染的境界。再者,对出家众来讲,不要时时出门,尤其是不要单独外出,不能夜不归宿,因为这些对修道都是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似乎变成白天与黑夜不分,黑白都颠倒了,人的作息、生活都紊乱了,没有了规律性,学修更不可能有规律性。出家众为什么不要时时出门呢?因为到了寺院之外,都是一些杂染的境界,怎么防护自心呢?那个心根本没办法防护。对于在家人,如果夜夜笙歌,那么家庭关系肯定搞不好,就不容易和睦。这些方面对我们闻思修佛法,都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有人喜欢跑出去?原因就是心不安,心不安就想跑一跑、动一动,这样才觉得好过一点。如果连身心都不安稳,还谈什么学修?学修的基础就是身心要稳定。比如在用功的时候,大家就容易发觉到自己的身心非常地不稳定,非常容易躁动。第二要远离懈怠。懒惰懈怠是修行的一大障碍,只要有一念的懈怠产生,就会退失对善法的希求。在《菩提行经》里面这样描述懈怠的过患:“智者行忍辱,菩提住精进,懈怠远离福,如离于风行。精进力何解?彼要分别说。懈怠不精进,如毒宜自观。贪味于睡眠,谓快乐无事,轮回苦可嫌,而从懈怠生。烦恼之舍宅,懈怠力牵入,已到无常门,云何今不知?精进为自他,此行汝不见,懈怠复睡眠,此如屠肆牛。”(卷第二)懈怠就是得过且过。今天没有修好,就会想明天好好发心,明天好好修、好好努力;明天又没有修好,那就后天再修嘛;到后天还是没有修好。这样一天一天下去,不知道哪一天才能真正去修行,哪一天才会觉得自己今天修行的成绩还不错。就像一些居士来庙里打念佛七一样,头一两天身心还没有安稳下来,第二第三第四天身心稍微有些安稳,又会脚痛、腰痛,全身发痛发麻,然后就想回去了,这样修行是很难进步的。修行就像烧开水一样,要一直烧下去,水才会开;也如同挖井一样,要一直不停地挖下去,才有可能挖到水。第三个要远离恶友。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卷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在很多经典中,佛陀都告诉弟子们要远离恶友,并一再强调恶友的过患。如《正法念处经》说:“于须臾顷,不近恶友,不与言说,不同道行。以何因缘不与同行?一切善业,近恶知识则为妨碍,是故不得与之共语去来同住。何以故?恶知识者,是贪_痴之所住处,有智之人应当舍之犹如毒树。”(卷第三十)一切恶法生起的最大助缘就是恶友,只要恶友在你旁边,他不知不觉就会影响你,就象毒树一样。毒树是什么样呢?从树根到枝叶全都是毒,连吹拂毒树的风吹到你身上都会使你中毒,你还完全不觉得,还觉得蛮爽快。《大般涅经》说:“菩萨摩诃萨观于恶象及恶知识等无有二,何以故?俱坏身故。菩萨摩诃萨于恶象等心无怖惧,于恶知识生畏惧心。何以故?是恶象等唯能坏身不能坏心,恶知识者二俱坏故。是恶象等唯坏一身,恶知识者坏无量善身、无量善心。是恶象等唯能破坏不净臭身,恶知识者能坏净身及以净心。是恶象等能坏肉身,恶知识者坏于法身。为恶象杀不至三趣,为恶友杀必至三趣。是恶象等但为身怨,恶知识者为善法怨。是故菩萨常当远离诸恶知识。”(卷第二十)在森林里,只要象群走过去,狮子老虎都会让开,由此可知大象有多厉害!所以当恶象来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可以说可怕极了,但是菩萨对恶友的畏惧远超过恶象。为什么?因为恶象最多把你的命断送掉,恶友不但把你的命送掉,还把你的净心、善根连根拔除,多么可怕!恶象只能葬送你这一生,而恶友一定把你送到地狱里面去。这一期生命濒死的痛苦不过几个小时,而到地狱里受苦则是无量劫。恶象没办法把你送到恶趣,但恶知识一定把你送到三恶道。密勒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里一位大修行人,他在教导弟子冈波巴大师关于恶知识、恶友的危害时说:你一定不能同贪_痴非常炽盛的人交友,这种贪_痴炽盛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影子都会影响你,这种人的心性和他的影子,能够破坏你内心相续的善法。因为恶友内心有很强的无明烦恼的火焰,就犹如房子着火一样,不仅把自己家里边的东西烧掉了,还能够把邻居家也一起烧掉,他的无明烦恼火也会延烧到你身上来。所以,恶知识、恶友会让自他一起堕落三恶道。刚才我们谈到的恶友,可以将之比喻为魔。魔就是影响、干扰、障碍我们学佛修行的。如何防范恶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判断周围的人是同行善友还是恶友,同行善友我们要结交,恶友就应该远离。比如说某个人脾气性格非常地古怪,心境非常地不稳定,一直引导我们做一些与烦恼相应的事情,那是非常要不得的。区分善友和恶友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引导我们厌离世间,还是引导我们贪著世间;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还是引导我们轮回生死;是引导我们成佛,还是障碍我们成佛。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讲述了菩萨所应远离恶知识的种种形象:“佛告善男子:云何离诸魔事得不坏善?谓此菩萨一切时处,应先远离诸恶知识,亦不对类诣彼方所,论世俗语,亲近利养,供养恭敬,如是多种一切时处悉皆远离。又若微细烦恼能障菩提道者,一切时处亦皆远离,善知如是所对治故。彼经复说恶知识相:谓毁正戒者,此恶知识应当远离;如是毁正见、正行、正命之者,悉皆远离;乐愦闹者,多懈怠者,着生死者,背菩提门者,乐居家眷属者,应当远离如是诸恶知识。善男子,虽乐远离此恶知识,然不于彼发起恶心及损害意,应如是住心。”(卷第四)对于以上所说的世间种种杂染的环境、恶友及恶法的过患,我们要很认真地思惟,然后进行抉择,在六根六识上面作功夫,不造十恶业,多造十善业。对世间种种的过患特别是恶友要远离,对于种种的善友、善知识、佛菩萨,我们要经常亲近。为什么呢?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孤立地生活,总是要与人为伴、跟人接触,那么你接触的是什么人就很重要了。有个经验表明,看你这个人怎么样,就看你周围的人怎么样――你周围的人都是好人,那么你这个人很可能是好人,如果你周围的人不怎么样,那你这个人很可能也不行,正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正法念处经》说:“若人近不善,则为不善人,是故应离恶,莫行不善业。随近何等人,数数相亲近,近故同其行,或善或不善。一切人求善,当近于善人,如是能得乐,善则非苦因。近善增功德,近恶增尤苦,功德及恶相,今如是略说。常近于善人,则得善名称,若近不善人,令人速轻贱。常应亲善人,远离于恶友,以近善人故,能舍诸恶业。”(卷第六十一)二、认识依师胜利,亲近善友知识在古代有一个“孟母三迁”的典故,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曾经三次搬家,就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恶友。孟子的母亲为了避免恶友的影响,三次搬迁,寻找好的环境,希望能够亲近到善知识、善友。孔子的母亲也是如此,为了让年少的孔子能够成才,她克服了极大的困难,带着孔子从家乡陬邑来到鲁国的都城曲阜,为他寻找最好的老师。世间的圣人要得到成就,都要寻访明师,我们学习佛法,就更应该亲近善知识。对于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好处,不亲近善知识有什么坏处,要多做观察思维,在内心产生决断――学佛一定要亲近、依止善知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卷第六十二)佛法是心法,学佛是心路历程,单单字面的意思要弄明白都不容易,何况文字所指的内涵,单靠自己能体会得到吗?佛法要靠文字来表达,但是,单单文字本身还不是佛法,要通过文字趣入它所指的内涵,才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体会与受用,否则我们只会在文字、名相上打转。有的人学佛多年,只留下一些爱看书、爱讲道理的习惯而已,习气毛病一点都没有改动,原因就在于此。例如我们看到“茶杯”这个词,心里马上就会现起茶杯的形象,但是当我们看到“无常”的时候,无常的感受却很难在心中现起,现不起无常的感受就发不起精进力,就得不到佛法的受用。只有靠具足教证二量善知识的引导,我们才能够趣入文字义理背后的内涵。内心的体会必须要得到善知识的印证,同时心中的疑惑也必须通过对善知识的请益来得到解决。玄奘大师天资聪颖,慧力超群,勤奋修学,在那烂陀寺短短五年内就研习了众多大小乘经典,并且透彻理解、融会贯通,道德学识日臻佳境。但是他并未自满,又周游诸国留学四年,世出世间学问都达到很高的水平。他的佛法造诣在印度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时的大乘教派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教派尊称他为“解脱天”。他的佛法成就除了与他的资质与勤奋有关外,很重要的就是靠依止善知识,在善知识的摄受教诲、耳提面命之下,很快就能将佛法的要义领纳在心中,所以祖师比喻说,亲近善知识如果能够做得好,得到佛法的心要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很多人都知道般若经中的常啼菩萨,他是一位“志力希有”地寻访善知识的行者。他对善知识的希求心是常人难以想像的,通过忆念善知识而得到无量三昧,并亲见诸佛。常啼菩萨不仅对善知识无比渴求,对善知识的种种承事、供养可以说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在寻找善知识的路上,曾用卖自身骨髓的方式来获取供养善知识的资财,因此感动了一位长者女将自己的家财及眷属供养他,并跟他一起去寻访善知识。在见到善知识后,常啼菩萨将全部的财物及眷属供养这位师长。在师长闭关入定的七年时间里,他一直在外守候,寸步不离。师长出定后,他为了给师长敷设法座,洒扫净地,在恶魔干扰找不到水的情况下,毅然刺血净地。他在亲见诸佛时,只是在资粮道的位次,但由于对善知识殊胜的供养承事,使得他能够在听善知识说法后顿登八地的境界,而在通常的情况下,这一进程需要在无数劫中累积资粮才能完成。又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过七岁已从诸三昧起,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绕往法座上坐。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见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时心得悦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散天曼陀罗华,头面礼毕退坐一面,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告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受,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善男子,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是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于坐处得诸三昧,所谓诸法等三昧,诸法离三昧,不动三昧……诸法无分别三昧,诸法不可思议三昧,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得是六百万三昧门,见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以如是相如是像貌如是名字,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萨陀波仑菩萨从是以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常不离诸佛,生于有佛国中,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一切众难皆悉已断,在所佛国随愿往生。”(卷第二十七)常啼菩萨能够这么快地完成修道的进程,在于他对善知识无与伦比的承事与依止,因此能够快速地积累菩提资粮。所以在经论中一再说明亲近善知识的殊胜利益,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其有随顺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于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行心无疑惑,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甚深最胜义利。”(卷第十三)三、了知知识德相,如理寻访明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修学佛法必须要依靠善知识的道理,以及亲近善知识的种种胜利,那么善知识有些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卷第二十五)八种德相里的第一种叫安住禁戒,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安住禁戒?谓安住具戒,善能守护别解脱律仪,如前广说。乐沙门性,乐婆罗门性,为自调伏,为自寂静,为自涅修行正行,如是名为安住禁戒。”安住禁戒也就是能够守护别解脱律仪,只要是出家人就要守戒,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要持戒清净。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戒的内涵是调伏烦恼,作为师长要调伏弟子,首先,自己必须能够调伏,自己都没有调伏而去调伏他人是不可能的事情。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 ”(卷第三十三)第二种功德是具足多闻,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具足多闻?谓若有法宣说开示,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独一圆满,清白梵行,于如是类众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如是名为具足多闻。”多闻就是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自修只要摸清楚修行的路就可以了,要想教别人的话,就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要博通三藏,对佛道次第的总相、别相要有清楚的把握,那时候才能帮助别人。第三种功德是能有所证,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能有所证?谓能证得胜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有过患想、断想、离想、灭想、死想、不净想、青瘀想、脓烂想、破坏想、胖胀想、啖食想、血涂想、离散想、骨锁想、观察空想,复能证得最初静虑、第二静虑、第三静虑、第四静虑、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最后非想非非想处,又能证得慈悲喜舍,或预流果,或一来果,或不还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别通,或阿罗汉,具八解脱静虑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势力,能善为他现三神变教授教诫。三神变者:一、神力神变,二、记说神变,三、教导神变。如是名为能有所证。”就是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第四种功德是性多哀悯,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性多哀愍?谓于他所常起悲怜,乐与其义,乐与其利,乐与其乐,乐与猗触,乐与安隐,如是名为性多哀愍。”就是对众生常常起悲悯心,有悲悯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如果没有悲悯心,就不会愿意管别人。第五个德相是心无厌倦,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心无厌倦?谓善能示现,善能教导,善能赞励,善能庆慰,处于四众宣说正法不辞劳倦,翘勤无堕,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如是名为心无厌倦。”就是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一般人,学修佛法也好,做事做人也好,常常会犯厌倦的毛病。如果我们做一做就觉得辛苦了,不想做了,学一学就不想学了,修一修就不想修了,这就是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第六个德相是善能堪忍,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善能堪忍?谓骂不报骂、_不报_,打不报打、弄不报弄,堪耐椎杵,于诸逼迫、缚录、禁闭、捶打、毁辱、迫胁、斫截众苦事中,自推己过,以业异熟为所依趣,终不于他发生愤恚,亦不怀恨随眠不舍。如是虽遭轻陵毁辱,而其本性都无变改,唯常于彼思为义利。又能堪忍寒热、饥渴、蚊虻、风日、蛇蝎恶触,他所干犯碜毒语言,身内所生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能有容纳,如是名为善能堪忍。”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_不报_、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你,你不还口,人家打你,你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事、麻烦事,都能够想到是自己的业力所感,不去责怪别人,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第七个德相是无有怖畏,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第八个德相是语具圆满,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语具圆满?谓彼成就最上首语、极美妙语、甚显了语、易悟解语、乐欲闻语、无违逆语、无所依语、无边际语,如是名为语具圆满。”语具圆满就是能够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善法欲。如果我们讲了半天,人家听完了不知所云,善法欲就产生不了。另外,根据《大乘庄严经论》里面讲,善知识的德相有十种:“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谓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惑除,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惑除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彻省>徽撸枚辔殴省>跽嬲撸耸狄骞省I扑嫡撸坏叩构省1钫撸M省@胪苏撸谝磺惺惫Ь此倒省!保淼诰牛┱飧鍪掠敫詹盘傅降陌酥纸鼋隹喜煌诤且谎摹善知识具十德,我们依止的时候,如果以十德的标准去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明师呢?尤其是对初学的人,不论是僧众还是在家居士,由于自己的佛法基础有限,就更难以认识和判断善知识的功德。这时候寻找明师就不一定要从十德去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广钦老和尚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第二种,由大家都公认的明师介绍不成名的老师,那也可以说是明师。就犹如一个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说某个人可以授予博士学位,那这个人就可以成为博士一样。也就是说你虽然还不成名,但是经过明师印证说你这人可以,那么你也就可以成为明师。第三种,是由你自己比较信任的明师去介绍另外一位明师。比如十一世纪印度佛教的顶严――阿底峡尊者,他遇到的第一个老师是胜敌婆罗门,这位老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下一位老师又介绍他去参访下一位老师……他都依教奉行,很快就得到很高的成就。我们在寻访善知识的时候,不论是用十德去找,还是用上述的方法,都要特别注意避免种种错误的心态和做法,否则不仅找不到善知识,还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第一种要避免的是“找明星”。有的人寻访明师就像找明星一样,听说哪个法师有名就找他,这就把明师变成明星了。明星是会很有名,但是他是否真正能够让我们内在佛法的智慧增长呢?不一定。合格的老师、明师,一定是能够引导我们学习正法,让我们具足正知正见、严持戒律,从他自己的言行当中散发出慈悲心,弟子们能够感受到他的慈悲。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具足一定的智慧,对于善知识的教法功德、证法功德进行观察、判断,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自己的动机,不是以世俗的名利心寻访善知识。依师是为了学法,那种借善知识的名声来抬高自己的心态是完全错误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卷第二十七)第二种要避免的是盲目拜师。现在有些人拜师非常盲目,而且往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借口,因为善财童子跑了很多地方,参访了很多善知识。但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与阿底峡尊者有类似之处,他参访善知识,下一位的善知识要由上一位善知识作介绍。他是次第参访出来的,不是自己随便乱找的。现在很多人到哪里参学、到哪里从师,都很随便,很盲目,这怎么能叫参访呢?这是乱跑。你跑再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个缘分,即便找到善知识,也是难以满愿的。乱跑的过患,首先就是心不能够安住,心不安的话,想要修学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最后白白地把时间浪费掉。其次,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好的东西不一定看得到,垃圾倒很可能捡了一大堆回来,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第三种要避免的是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是最要不得的。如果这一点不能够消除的话,善知识真正的功德看不到,反而看到的都是过失。因为我们理论上知道了作为善知识要具备的一些德相,就会有一些标准去观察,但是由于自己的烦恼没有净化,很容易吹毛求疵,看到善知识一点点小毛病就拿放大镜不停地放大。比如上面谈到乱参学的问题,有的人这个地方跑去了一看,觉得这个老师不怎么样,换一个地方,觉得那个老师也不行,那你就完了,不管你跑多少地方,注定你一辈子都找不到明师,这是肯定的。因为你的习性就是乐见人过,慢心炽盛,好像世界上面没有一个你看得上眼的明师,那就只有“老子天下第一”了。人们都说末法时代,具量的善知识太少了,但是在世间上的确有大善知识在,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光去发现,有没有条件去跟他学。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善知识,而是弟子够不够条件。佛法讲业感缘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业感的,那当你看到善知识示现过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到这是因为自己的业不清净?如果没有这种反观内省的习惯,当你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矛头永远是向外的,一直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自己却不知道。以这样的等流习性寻找善知识,永远都找不到。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一切见闻都是唯识所现,佛陀在《解深密经》中对弥勒菩萨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此中无有少法能见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卷第三)《摄大乘论》中引弥勒菩萨《分别瑜伽论》的两个教授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卷中)前面六句颂讲的是所取空,后面两句颂讲的是能取空。“所取”就是客观外境,“能取”是指我们的内心。当我们看到客观外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是所取在起作用。反过来说,这种所取烦恼的存在,也是能取内心的显现。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善法相应。我们之所以要依止善知识,是因为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破除烦恼,让我们解脱生死轮回。你如果以烦恼心去看善知识,请问你能看得准吗?你还愿意跟他学吗?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一个偈颂所说的:“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当我们真正用功忏悔,把对善知识的观过心拿掉了以后,慢慢地你就看不到他的过失,能够看到他的功德,乃至于以前认为是过失的,现在就可以看成功德。因为善知识发了悲心是来度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净化了烦恼以后才能够看到他的用心。前面提到的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老师是玛尔巴尊者。这位老师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地不近人情,近乎残酷。他对弟子可以说是百般折磨,几次三番地让密勒日巴背石头上山盖房子,盖完了不满意让他拆掉,拆完了再盖,盖完了还不满意再拆掉,就这样不停地折腾,而且还故意用种种的方式刁难他,从来不讲道理,动不动就呵斥、打骂,容不得一点的辩解、逃避。我们现在会觉得这个善知识太残忍了,可是密勒日巴尊者没有对他的老师生起一点点怨恨,面对老师的折磨,他总是想:这是我自己的业障吧!其实他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大善知识,通过种种严厉的手段,把他往昔所造的极重恶业都消掉了,所以他才会那么快获得成就。汉地祖师们也是一样,我们看禅宗的公案里,学生去找老师的时候,老师常常不是骂,就是呵,就是打。佛经中也一再告诉我们在依止善知识的时候,要听从他的教授教诫,不能观过。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又善男子,于余魔事汝应觉知,谓说法师见汝求请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都不眷念,反加凌辱,汝于此中不应_恨,转增爱重恭敬法心,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卷第三百九十八)这里告诉我们,假定说法的师长对求法的人不理睬乃至于“反加凌辱”,就是呵斥、辱骂,那时候你千万不要从这个地方观察师过,起_恚心,应该“转增爱重恭敬法心”,本来恭敬法的心还不一定那么强,反而因为这样的境界更加增上,还要“常逐法师勿生厌倦”,常常跟着老师,不生疲厌,这是非常重要的。《华严经》说:“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卷第四)这是文殊师利菩萨对善财童子的教导,说你要真正成就佛道,一定要依靠善知识,然后依靠善知识不能疲厌,随顺他所有的教诲。最后告诉他如果善知识示现不如理状态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千万不要从坏的方面去想,妄加分别,“但应恭敬,勿见过失”。因此不论是经典还是祖师的行谊,都一再告诉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必须将观过的心拿掉,这样才够条件依止学法,把我们从凡夫一步一步带到圣人的境界。四、依师乃为学法,恒常修信念恩亲近善知识的目的,是为了依师学法,按照闻思修、戒定慧的次第一步一步深入,走解脱、成佛之道。因此学佛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第一是外在的因缘――要有善知识的摄受;第二就是自己的精进努力,依着善知识的教授教诫行持;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容易产生的一种心态是以为有了善知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未必如此。在《六祖坛经》里面讲到:“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卷一)这点也就提示了我们,对于老师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说我的师父很厉害,他到时候就会来度我,那连佛都度不了你。自己不用功修行的话,指望你的老师来度你,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不修就能得度的话,那十方三世的佛菩萨无量无边,早就该把你度了。因此亲近善知识不能生依赖心,如果觉得依赖他以后就有保证了,那你的功夫怎么能够上路呢?不发心,不精进,怎么能够有成就呢?经论上讲学佛对自己要做“病人想”,是让你知道自己在病当中,所以要看病,要依止善知识学法,法才是治病的良药。不是说“我是病人,你要可怜我啊!”这个“病想”就错了,走到反面去了,这些东西都是要不得的。所以有一个偈颂说“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因此我们依师学法,就是将善知识所说的法用在自己的身心上面去实践,过失一点点地断除,功德一点点地积聚,让我们的心续同善知识的心续越来越接近,最终能够与善知识心心相印,达到善知识一样的成就。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一种是内在的。外在的是我们眼前可以接触到、可以亲近的老师。内在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善知识虽然不一定在你的身边,但是他所教导的佛法,你自己能够理解、消化。当你遇到具体的境界,遇到生活当中种种的困难和问题时,你知道如何来抉择。因为依师的目的就是要学法,学法就要得到智慧,智慧的特质就是抉择,抉择就是面对各种境界时知道怎么做。也就是通过对佛法闻思修的能力不断地提升,自己这种觉察、观照、思惟的能力都在增强,慢慢地自己就能够自立了。到了一定的程度,你会觉得自己的这种抉择符合善知识的标准。这就是说你内在的抉择能力已经同善知识的能力一样了,你的心已经能够和善知识的心相应了,这就是内在的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就是要让自己的心与善知识的心相应,你能够相应几分,就会有几分的成就。大家都知道禅宗“拈花悟旨”的公案,昔日佛陀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众皆默然不解佛意,只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时佛陀告诉大众:“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佛陀与摩诃迦叶在这一刻以心印心,心心相印。中国的祖师也是如此,当年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大师那里,经过历时八个月的学习以后,五祖把他叫到内室,为他印证讲说《金刚经》,当说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豁然大悟,脱口而出五句禅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一x那,五祖和六祖心息相通。现代高僧能海法师在亲近康萨仁波切时,得到仁波切极大的称许:“能海对我之教传心领神会,虽因汉藏语言文字不同,法相时有出入,但以我师徒两人心心相照,现量契印,彼能深刻领悟,如理作意。”如《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常恭敬听法,深信不毁谤,供养说法师,如佛世尊想。”(卷第九)《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第二十七)《华严经》(六十华严)说:“无谄于知识,智能广无量,专求佛菩提,利益诸众生。恭敬善知识,其心如佛想,勇猛精进力,具因陀网行。”(卷第五十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汝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当于是处起大师想,汝应知恩念当重报。汝善男子,应作是念,我所从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最胜真实善友,我从彼闻是妙法故,速于无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转,我由彼故得近如来应正等觉,常生诸佛严净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听闻正法植众德本,远离无暇具足有暇,念念增长殊胜善根。汝应思惟筹量观察诸如是等功德胜利,于为汝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菩萨法师,常应敬事如诸佛想。”(卷第三百九十八)在《华严经》中又讲到:“善男子,我复略说,一切菩萨行,一切菩萨波罗蜜,一切菩萨所住地,一切菩萨安忍门,一切菩萨三昧门,一切菩萨神通智,一切菩萨总持门,一切菩萨回向智,一切菩萨四无量,一切菩萨广大愿,一切菩萨普遍成就,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卷第三十三)这是经典中对善知识重要性的一个总结,所谓“万善根本从师出,能生利乐如良田”,作为一个学佛者,时刻不能忘本!我们在人生漫长的学佛历程中,选择、亲近善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我们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坚定自己的信心,在善知识的提携呵护下,建立起正确的修行知见,然后精进用功。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通过这一生的努力不断地造作依止善知识的善业,保持这种难得的等流,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更多内容请点击公众号右下角菜单--历史文章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善解万物心理训练营》。公众号:zxhy1949本公众号专注于心理素质提升,帮您建立起坚不可摧的心理系统。将道理与生活结合,真正的知行合一。敬请关注。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善解万物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注于心理建设,致力于知行合一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身边的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