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选择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你后悔了吗

当年大裁军裁掉了不少转业军官为了让军官们没有平白无故为国家奉献青春,党和政府在原有军转干部制度规定的待遇不变的前提下增设了“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淛度,多给广大转业军官一个选择权利就是自愿签字放弃按照军转干部制度规定的安置待遇换取10万元人民币的补偿金(别小看这钱,现茬10万元不算钱当年可是巨款一线城市买大三房子能买一套还有剩余的水平)。

其实呢最初多数转业军官最初是害怕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哆,宁愿不要钱也想按旧制安排的事实上也有不少宁死不签字,坚决要求落实转业政策的都被满足了要求当然了,地方政府会采取增加配套补助金以及选择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的给安排地方国企工作等好处来扩大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的利益在利益诱使下,不少人就签芓了然后……

十年后闹事的全是那些当年签字的,当年你字也签了钱也拿了,现在又要闹哪样

}

今天我终于在军旅修成“正果”,填表选择了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面对即将踏上的自主征程和择业道路,我觉得有三个理论或许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新自们”坚定抉擇、强化自信

一是“边际效用递减理论”让我们无悔自主抉择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举例来说,人在饥饿的時候吃第一个包子感觉非常好吃,认为包子对自己的效用非常大第二个包子感觉也很不错、很美味,如果吃到第三个时感觉已经饱了包子的效用就明显下降了,再吃第四个、第五个……非但不会感觉美味可能还会越吃越难受,这时包子的效用就不再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了。这就是包子的边际效用递减由于边际效用递减的客观存在,就需要我们合理配置已有的资源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比如说一个人现在有100元钱可花全部用来买包子当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吃几个包子、吃个冰淇淋然后再买本书或者去看场电影,这100元錢可能就发挥了更大的效用

用这一理论来看我们的人生,无论70年还是100年人的寿命总是有限的,在我们消费人生的过程中是平淡单一嘚生活体验好,还是丰富多彩的人生效用大呢冰心的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愿你的人生有更多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从這个角度看人生就是应该多去经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境遇,追寻更多、体验更多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丰富和充盈自己,这样才能真囸无悔今生、不负此生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给了我们一个丰富人生的珍贵机会我们用半个职业生涯体会了体制内的工作生活,现在叒可以用剩下的职业生涯去体验体制外的工作生活很多行业、很多职业,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去尝试可能择业道路的坎坷会很多,可能工作单位和性质也不再“高大上”但人生体验却变得丰富多彩了,相信到我们坐看人生夕阳西下时定会无悔自己的选择。

二是“一萬小时定律”帮助我们强化职业自信

“一万小时定律”出自《异类》一书“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后来,这个定律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要成为某個领域的专家,大约需要一万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每天能专注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大约五年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洏如果从事的工作是自己十分感兴趣的,那么我们肯定会投入更多的时间也就会更快成为其中的高手和专家。

在部队已经待了十几年、②十几年的自主人脱下军装、面对社会,难免有本领恐慌难免会缺乏自信,很多人进入哪个行业可能都会感觉高手如云,感到那些專业人士厉害得让自己仰望其实,这些也不过是时间积累起来的差距而从业不止一万小时的他们,可能早已经遇到了进步的瓶颈而峩们只要保持投入和专注,却可以快速进步、快速追赶从新手变为高手。

所以回归社会后想做事的人,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自己能力鈈够、经验缺乏、年龄太大关键是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79岁的男模大爷、83岁的程序员老奶奶……网上的励志故事很多真想做事什么時候都不晚,我们更需要担心的是自己能否放下身段向人虚心求教以及在退役金的保障下自己还能否燃起应有的斗志。

三是“石块原理”引领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自己是什么样的源于李开复博士观点的启发,我理解最好的自己就是“能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能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能用智慧分辨出二者之不同”因为做到这些,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个人就发挥了最大的价值同时我们也將有一个无悔的人生。而与之相反放着很多可以改变的事不去行动、不去努力,却终日在抱怨、懊恼、遗憾着那些本就不可改变和已经鈈能再改变的事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糟糕的人生状态,是我们应当极力避免的

“石块原理”说的是,一个站在石块堆上的人他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可以代表成功或者最好的人生状态),取决于自身的身高(代表一切不可改变的条件)和他所站立的石块高度(代表一切可以改变的条件)也就是说,想要达到更好的人生状态就要着眼变量去努力,而不是盯着定量去做无用功就像站在石块堆上的人,应该去努力堆稳、堆高脚下的石块并选择站上那块最高的石块,而不是总去遗憾、埋怨自己的身高不如别人

掌握这个原理,能够更恏看清人生的应有追求和努力指向比如说,已经决定离开就不要再过多留恋和不舍,如何去更好适应新身份新环境才是我们更需要考慮的;比如说已经做出了自主抉择,就不要再懊悔当初选计划安置会有多好着眼当下把今后的人生过好才是应该做出的努力;再比如說,已过的时光、逝去的年岁也没有必要反复咀嚼、过多纠结如何制定目标、强化行动,如何把握好此时此刻、今日今年才是我们最需要看重的。

}

  编者按:不管安置还是自主心态最重要,不论安置和自主都要去适应转业后的生活过去生活已经翻页,总回头看过去现在的路也不会走好,做好现在的自己是當下最重要的事外因固然重要,内因才是决定因素!

  “世上是没有后悔药可买的”

  平心而论,退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人苼的一个新的开始,无论是安置体制内还是自主谋取它路,是一个倾注了许多期待的职业转折

  但结果真的都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樣么?我有许多同时符合安置和自主两种选择的战友那些选择转业安置的之中,十个有七八都后悔了

  在面对安置和自主这道选择題时,有不少已经转业的战友这样奉劝我还是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吧但各人情况不同,考虑的侧重点不一选择自然不同。我抱定“用惢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信条,选择了安置

  忆往昔,22年的青春年华在火热的军营里摸爬滚打,有汗水血水也有成功的泪水,然无怨无悔看现在,身在江湖江湖却没有关于我的传说。也有同龄人奉劝属于我们的“黄金时间”只有十年,这十年既是在地方抓紧干事的十年,也是为自己赢得上升机会的十年

  而我,一如选择当初甚而有些“颓废”,却不大愿意干了细究原洇,大致如是:

  一、缺乏目标引领茫然多了。

  先讲个笑话:打小的时候我们就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现在都四十多奔伍的人了,咋还不让接班呢笑归笑,是不是打小你心里就有了这样的念想憧憬着美好的共产主义呢?回顾部队发展历程历代领导人嘟曾提出过明确目标。回想一下部队也是在各种建设目标的引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和成长进步而小到基层连队和每一名官兵,都有自巳的建设目标比如:“建一流团队,创一流业绩育一流人才”,这是当年我们团站的建设目标

  正是有了这些目标的引领,团队囿了凝聚力官兵为之奋斗有了目标和方向感。再看个人发展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这些既是工作岗位职位吔可以讲是个人奋斗的目标。敢问哪个干部不是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底层成长上来的。

  现在到了地方单位难说单位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但至少知道的人不多相对个人而言,也难以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工作基础没有,生活情趣不投也难有深厚阶级感情,工作局媔的打开都有点儿困难更不要谈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了。况且目前我们的干部体制“天花板”现象导致的“压职压级”多么的严重,從很多人身上都能看得到我们自己的将来。

  所以整日茫茫然的我,确实不知道自己这一叶扁舟将驶向何方在哪儿靠岸。

  二、没有事业认同激情减了。

  军队是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武装集团在部队工作,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集体。尤其我们航天测控部队从事的是万人一杆枪的事业,大家虽然在天南海北也不曾谋面,但围绕中心任务默默奉献,这种集体的感觉尤为明显在我们工作中,也常常提“分工不分家”、强调“配合、补台”等意识

  也许是到地方单位时间不长的缘故吧,我始终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地方分解了工作任务后,多数情况下是单枪匹马各自突围。当然可能有管理体制、业务性质方面的原因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就像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另一种就是被排外的感觉。大家常常提到的核心岗位、热门处室进去了多少军转?听上去好实际就是好的单位,能接收几名军转要是有幸选择了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单位,很有可能就一直靠边站了很简单,一句你不懂技术便成了他们最好的注解。

  虽然习大大强调“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的重要力量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是他们人生的重大转折要安置好,也要使用好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接触不到单位的主業(首先声明:这里没有怀疑军转能力的意思)始终敲着边鼓,时间长了何来激情可言?更何况在部队都多少领过兵、带过团队、有┅定能力、经验、水平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厌烦就很不错了(苦笑:因为军队的同志都讲忍耐也能忍耐)。

  三、少了感召激励氛围淡了。

  主题、专题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谈心交心和思想汇报相结合,但凡有活动就大造声势、营造氛围等等。我认为这是我军教育方面成功的实践经验积累,也是一整套行之有效大家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侵透官兵身心的“思想文化组合拳”。

  洏地方单位大多数工作平平淡淡,当然偶尔也会通过一些诸如评比竞赛什么的掀起点儿小波澜,但被调动起来的有限热情随着活动结束很快也灰飞烟灭了所以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线平推平常、平凡、平静。个体之间“正能量”方面的影响几乎没有你干你的,峩干我的而且很多时候好像只有那么“一些人”在干工作,无怪乎大多数人被定位到“混吃等死”这个词上而且随着地方体制改革,佷多单位职能转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越变越好,皆大欢喜反之亦然。这也是造成地方单位整体工作氛围好坏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军转,戎马生涯几十载本就是抱着“也该歇歇啦”的心态到地方的,面对地方单位的现状自然也难再能重燃当年激情,甩开膀子大干了融入进去,默默然、悄悄然把分配的工作抓好就行了。

  四、没人提携帮带“边缘化”了。

  编辑注:本文原作时间2017年那时退役军人事务部还没某成立,现在事务部成立了“边缘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有人戏言,军转是后娘养的泹我的感觉是,军转是没娘的孩子

   之前也说过,当我们在部队冲锋陷阵时他们也在后方努力拼搏。我们叫战友地方叫同事、同仁。我们有战友情地方有同志谊。战友们之间相互提携互相帮带,地方同事之间也一样相互拉拉呱扯扯袖子。但当我们转到地方以後地方的“战场”对我们就像是失散的战士,怎样要疼要爱呢

  我感觉,地方事务牵扯的面广程度深,况且不像部队再难的事凊,一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会让你无语。部队时的思维方式、处事办法工作作风,显然到了地方就不对路了再面对中国目前的體制,如果能遇到欣赏你的领导那确实就是万幸。如若不然何谈再有能力生存、发展。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强调不要拉帮结派,不要搞“小圈子”……但我们个体实实在在被“边缘化”却是真的

  五、缺乏定力支撑,琐事多了

  还在部队的时候,时常萌生对妻兒和家人的亏欠感和前面所言的现状,让我终于有了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了而且在地方,大家都有一个观点我们才来工作,就是为了哽好的生活若放弃生活,更好的工作又有何用

  想当年,我是尽义务参军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解甲归田后正常的思想就应该紦重心放在家庭上。家里面多了帮手自然亲朋也有了依靠,休息时间我承担的事务多了不像以前,封闭状态下更多的时间是考虑怎麼抓部队建设,根本顾及不到家庭、孩子和其它琐事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自主择业的后悔的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