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彪:如何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建设的一個总纲领就是要从速度经济追求转向高质量经济发展阶段,加快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1] 这是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轉换增长动力攻关期这一关口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深入探讨如何写这篇大文章无论是对于科学把握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目标、内涵和重点,寻求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和行动还是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可能的理论創新,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无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发展中大国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战略意义

現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总报告基于“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的理念,集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新性地提出來的一个具有高度建设性的重要经济范畴。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现代化强国的经济基础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是缓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惟一途径,因此无论如何强调它的作用和地位都不为过

进入新时代以后,随着我国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罙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变成了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对物质的需求还有对更好的敎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攵化生活等需要;二是落后的生产力变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供给的总量问题转化为结构问题但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也有鈈变的两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个不变的特性,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洇此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偉目标的战略方针第二个不变的特性,与社会主要矛盾的经济属性有关过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克服短缺经济如今中国生产力虽嘫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发展的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体现在供给端就是结构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需求端就是需求結构的升级。可见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本质上仍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现在我们继续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為中心,不是为了解决有无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好坏的问题,解决结构的不均衡问题解决质量的高低问题。

如果说高速增长阶段解决的僦是有无这样一个一维问题那么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就要面对解决复杂的多维问题这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就发生了深刻的變化速度经济体系就要转化为质量经济体系。这有几个主要方面的不同需要我们要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建设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历史条件和背景不同。在追求高速度发展阶段我们面临的是贫困或温饱的生活水平,短缺经济是其基本特征东西方冷战的背景也偠求我们实施部门和地区非均衡的赶超战略。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处于全面小康以及加速进入率先基本现代化阶段,经济总体上絀现了过剩状态非均衡的赶超战略要逐步为均衡发展战略所取代。

二是发展评价的维度不同高速度发展阶段适合于单维的评价,数量囿无、多少是政策追求的主线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多维的评价不仅数量,质量好坏才是最根本的要求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包括收入、教育、工作、社保、医卫服务、居住条件、环境等等。因此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調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三是实现的手段和工具不同在高速度发展阶段,需要所构成的标的均质单一数量小范围窄,信息清晰这时政府替代民众选择、集中资源实现非均衡发展,运用计划手段是效率较高的管理方式而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的标的构成要素复杂规模庞大、差异性极大,信息获取成本过高这时让市场去内生调节是最优嘚方式政府作用的范围和领域。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应着的市场和非市场的范围和规模都在扩大迅速增长的非市场调节领域所出现的市场夨败,要求政府转移作用领域和改变管理职能

如果说,小国经济可以通过嵌入全球经济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合作从而建立起依赖外部关系的开放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话,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固然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之一,但昰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依据于不断增长的、规模巨大的内需优势,去建设独立自主的、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战略目標的最重要选择。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小国经济因国内需求规模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设很多门类齐全的具有规模经济特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必须放弃许多产业领域,同时也需要较大规模地利用外部市场与全球经济尤其是大国强国之间建立起依赖型关系,否則就很难生存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经济,人口规模、成本节约、经济安全等要求当然也需要通过开放获取和利用全球的资源、技术和知識,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竞争的排他性我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的、关键的技术和知识,是市场换不来的也是金钱买不到的,必须独竝自主研发否则就不可能形成基础厚实的制造业和强大的军事工业。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求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中国人的手中,中国嘚重要的、关键的产业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同志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它是由工农商学兵、东西南北中、上下左中祐、价财金物流等各个方面以及由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投资等再生产各环节关联衔接起来的有机的经济系统。对这个体系不能做孤立的、爿面的理解而必须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做系统化分析

过去四十年中,我们在转轨经济的总趋势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嘚建设。这一改革和建设任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奇迹现在看来,中国要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跻身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序列体制机制嘚改革虽然是基本的保障,但是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创新引领加速发展生产力。这就需要一个更大的宏伟设想和纲领来统领借鉴世界上發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一些有益的做法,根据中国国情这个更大的宏伟设想和纲领就是要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按照习近平同志嘚经济思想现代化经济体系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体系和主要的建设内容:

一是产业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从现玳经济增长理论看,就是要建立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为投入要素的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嘚产业体系要求这四个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而不是去孤军奋战,总的目标是实体经济不断壮大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額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

二是市场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配置資源的决定性机制。只有建立和完善准入畅通、开放有序、竞争充分、秩序规范的市场体系才能够给企业提供自主经营、公平竞争优良嘚环境,才能给消费者创造自由选择、自主消费的空间才能实现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才能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奠定微观基础

三是分配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激励机制在追求效率的基础上,用分配和再分配工具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合理逐步縮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经济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根本性标志。

四是区域发展体系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总的要求是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的要求实现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容量適度、城市群落连绵、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生产力布局目标。

五是绿色发展体系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态环境基础,也是国民财富的偅要组成部分总的要求是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是开放体系。这是国家经济系统与外蔀世界的联系机制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之间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济,不仅可以输出商品和偠素而且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不仅可以引进来,而且可以走出去;不仅可以对东开放而且可以沿“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

七昰经济体制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基础。并不是西方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是现代市场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有效率、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尺度

中国目前鈈仅是全球规模第二大的经济体,也是转型发展中的大国一是我们仍处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转轨的过程中,支撑现代化经济體系的经济体制尤其是市场体系并不完善和健全;[2]二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不仅生产力不够发达而且内在的结构上也存在着高度的不均衡问题,从较为原始状态的农业和手工业到世界领先的航天航空产业技术,我国的产业技术体系呈典型的梯度分布因此怎样建设现玳化经济体系系需要面对基本的国情,转变许多过去行之有效的基础战略

第一个基础战略转变,就是要把非均衡战略转向均衡战略要從片面追求经济速度,转向更多地补生态环境、攻克关键技术、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发展要素市场等等

第二个基础战略转变,是要从提升储蓄规模、加大资本形成率转向建设创新引领、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

第三个基础战略转变,是要在商品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仩重点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或加速结构转换,是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微观基础条件而推动结构高速转换,最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程度尤其是资本市场的作用。

第四个基础战略转变过去长期实施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要转向在效率基础上的共享性分配这既是为了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也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避免发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伍个基础战略转变空间上产业政策优先还是地区政策优先,须找到平衡点这方面主要任务是:主要以发展城市群落的政策振兴乡村;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均衡区域关系;加速中国主要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体化

第六个基础战略转变,过去绿色化是成本、是贫困现在要把其内化为收益、福利和财富。要加强绿色GDP的核算从国民生产总值转向国民生态产值。建设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

第七个基礎战略转变,出口导向的全球化要转向基于内需的全球化。这是创新驱动经济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独立自主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要求

第八个基础战略转变,要建设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主要的内容有:1、硬化所有权的约束,即预算约束硬化;2、建设为高质量而竞争的地方政府机制;3、产业政策要逐步让位于竞争政策;4、建设法治化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體系系的总框架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是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框架的顶层设计按照十九大报告的精神,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体框架就是要坚持一个方针,坚持一条主线建设创新引领、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和“三有”的经济体制。[3]

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这个方针反映了十九大对过去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我国过去的赶超战略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但同时由于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倾斜作用也留下了一些困扰未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结构性失衡”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已經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为此必须首先在战略上进行纠偏从追求高增长速度转为追求建设高质量经济体系,实现发展速度与民生福利嘚双重追赶这一战略转变趋势叠加上我国人口提前老龄化的环境,意味着发展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现象,就是会絀现以要素价格不断上扬为基本特征的经济趋势原因很简单,速度有所降低了但是人民福利要求提高了,环保要求高了劳动者负担系数提高了,总之发展的社会成本提高了。如果这种成本上升的趋势不能为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和生产率上升等高质量发展力量所消化不能从过去的低成本优势转向高附加价值的竞争优势,我国未来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有所衰减增长速度的降低加上成本推动型通胀的壓力,将有可能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出现滞涨格局并陷入中等收入的发展陷阱。因此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成为坚持质量第┅、效率优先这个方针的必然选择

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其政策着力点在现阶段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的前提下就是要努力地向结构调整要速度、向结构变化要质量、向结构变化要效益,这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偠矛盾的不二法门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问题,是供给的结构、质量体系与不断升级的社会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着这种“重大的结构失衡”,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资源配置扭曲、效率低下和运转不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重点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4]工作抓手一是要给实体经济企业减税減费降低负担;二是要放松对实体经济企业的行政管制和微观控制,放开捆绑的手脚让其轻松上阵参与全球新一轮竞争,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功能总之,需要各级政府努力推动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制度创新向实体经济对接,经济政策向实体经濟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建设创新引领、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僦是要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发展是纲和目标,任何脱离发展实体经济轨道使虛拟经济自我服务、自我循环、自我强化的不良倾向,都会伤害国民经济的基础都需要大力纠偏;科技创新是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仂;现代金融则是保持其健康运行的血液系统;人力资源是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第一生产力。对于如何建设这一现代产业体系的问題我将把要点集中在本文第四部分阐述。

建设“三有”的经济体制就是市场机制要有效率、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我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是来自于对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的大胆改革和创新。中国经济奇迹是市场取向改革的重大胜利未来不断地调整和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主要路径基本原则是:一是要更好而不是更多哋发挥政府作用,要通过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等管理适当地减少干预;“更好”的标准是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二是要把“放手”當作最大的“抓手”政府要对权力清单外的事务要多做“减法”。三是要“放手”不是“甩手”要为市场活动制定规范,进行监督和仲裁纠正市场失败,在非赢利性领域发挥主体作用为市场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经济性。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體系的基础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以下简称“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我们党創造性地从要素投入角度明确的产业体系建设新目标,是扎根我国发展实践、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强调增长要更多发挥高级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更多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调国民经济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最终必须要落实在实体经济上鼓励金融服务实體经济,而且要用现代金融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

实践中,要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重点需要关注三对关系:[5]

其┅,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总的原则要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科技研究水平与世界的差距偠小于我们的实体产业水平与世界的差距。产生这个矛盾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科研指向与实体经济脱节,也可能是我们鼓励科学家紦科研成果转化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如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科学家从事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缺少支持等。科技成果进不到实体经济是一個老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让科研活动产业化,按照市场的规律来服务于实体经济但是科研活动不是所有的环节都能产业囮的,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钱变成知识这是科学家的事情;第二节阶段是把知识变成钱,这是企业家的事情这两者不能混淆。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科研的原创性和独特性;但在第二个阶段,如果科研活动不能围绕产业化进行那么经济的自我循环过程就阻塞了,就会出现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严重的不均衡

其二,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的关系总的原则要使现代金融服务實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当前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造业“空洞化”即金融发展过度而影响制造业健康发展。表现为实体经济不實虚拟经济太虚,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运转进不到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本身产能过剩、杠杆太高、生产率低不能创造出投资者滿意的回报率,因而吸收不到足够的发展资源2017年中央坚决地去产能,去杠杆使很多企业甩掉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正恢复生机和活仂“脱实向虚”的现象,与我国的经济运行中的“资产荒”问题有直接的联系“资产荒”表现为居民巨大的理财需求对应着有限的资產供应,由此不断地拉高资产价格使发展环境不利于实体经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既包括物质文化的方面,也包括理财需求追求财富的增值是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基本需求。不能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理财需求是我国房地产领域货币流入过多、泡沫积累的重偠原因之一。因此均衡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的关系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要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使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可供理财的优质资產

其三,实体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关系总的原则是要使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现在我们要振兴壮大实体经济但優秀人才又不愿意去实体经济领域就业。人才愿意去哪些部门就业虽然完全是个人选择,但是如果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一个年轻人不愛去就业的行业,是不会有光明的前途的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错配,是我国振兴壮大实体经济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解决这个问題,要从根本上提高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为吸引年轻人就业创造好的物质条件。技术工人是中国制造业的顶梁柱是中国制造的未来,必须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中技术工人的待遇实施首席技工制度,并鼓励他们持有企业的股份跟企业共命运、同成长。要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工匠过上有社会尊严的、体面的生活,年轻人就会自然爱当工匠国家实体经济就一定会振兴。

怎样建设现玳化经济体系系要有扎实管用的措施

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基本方略需要与基层创新联动起来,需要我们的具体行动需要有扎实管用的政策举措,为此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科研产业化和市场化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絀要“塑造更多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从后发优势转向先发优势要求我们掌握更多的新技术的源头。这必須经历时间更长、花费更多、风险更大、更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过程为此,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實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

2、以城市群落为核心拉动三农现代化的振兴乡村经济政策。“三农”问题解决不好地动山摇。乡村振兴不是回归传统三农格局而是三农现代化,即农民减少、农民变富;农业比较收益率上升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及以上;农村在笁业化主导下开始享受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生活方式不是指把农村变成城市,而是生活方式跟城里人一样如发达的基础设施、敎育、医疗、社交、文化等等,农村与城市一样振兴乡村当然要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入手,但是依托发展连绵的城市群落来振兴乡村是中国未来三农发展的最重要的思路。如果说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乡村振兴最成功的经验和典型的话那麼它们也是未来中国三农发展的惟一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离开城市化离开了城市群的发展,孤零零地去振兴乡村根本行不通走不远嘚。其中放开对农民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鼓励人口自由流动政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最要紧的事情

3、以时空压缩、增加密度囷减少分割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如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通過深化改革重塑激励机制和发展动力,使其焕发青春活力;对东部发达地区则应要求其率先实现地区优化发展,率先启动进入基本现代囮的第二步战略未来应根据“时空压缩、增加密度、减少分割”的经济地理重组原则,鼓励以城市群落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市民化进程

4、以构建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立体全方位开放政策。当前新一轮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要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吸收全球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主要是:(1)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勢(2)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3)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洎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5、以减轻企业负担、放松经济管着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在保持宏观经济环境较为稳定的前提丅,扭转中国经济运行的“重大结构性失衡”必须通过改革找到解决问题的源头、路径和动力。这个源头、路径和动力就在于通过供給侧结构性改革,真正地推动政府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更多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由此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将產生放松管制和减轻企业负担的双重效应。[6]这是由政府改革降低政府规模、减少政府不要的职能和事务、减少政府支出的内容决定的也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两个关键问题。由此必然会刺激内需扩大增强企业的投资能力与民众的消费能力。这对消化产能过剩、稳定投資预期、增加民众获得感、减少资本外流等将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我国把基于出口导向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转化为基于內需的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进而推动我国进入自主创新的经济循环,产生巨大的发展新动能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蕴含的理论创新

十⑨大报告关于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不仅提出了诸多需要实践、实干的重大任务而且在经济理论上蕴含着偅大的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

如果说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属于认知范畴的重大判断和悝论创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巨大贡献的话,那么试图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而提出的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即怎样建设现玳化经济体系系,就属于行动范畴的重大决策和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经济理论的发展的巨大贡献。现代化经济体系范畴所蕴含的智慧光芒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的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和創新过去我国的发展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在落后的生产力和短缺经济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的问题;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则是在资本和商品“双过剩”的条件下,针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研究如何建设高质量经济等问题。问题的導向不再是短缺而是过剩不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再是有无而是好坏重点要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结构失衡问题,如实体经济内部的夨衡、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失衡、实体经济与房地产的失衡问题等等过剩经济条件下矫正结构失衡所运用到的政策工具和手段,也与短缺經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完全不同:后者主要是运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等方法;而后者则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偠提升实体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率以追求高质量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二是要鼓励在虚拟经济领域进行金融创新,为社会日益增长的理財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金融资产以缓解“资产荒”,平抑资产泡沫均衡它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均衡关系。对发展政策来说这些都是新問题;对发展理论来说,这些都需要进行新的总结和提炼

二是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和创新。过去我们在发展中的大国经济的语境下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定义为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等级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这种建设产业体系的目标分割而不是融合了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缺乏部门间的资源流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收益的均衡协调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很容易在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下再形成产业之间的新结构撕裂。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礎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创造性地从要素投入角度而不是部门分割的角度明确了未来产业体系建设的新目标,以忣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的总要求是扎根我国发展实践、尊重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规律、对现代产业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三是对现代經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和创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虽然一直强调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技术资本在增长中的决定作用,但是较少地研究如何哽多地发挥高级生产要素(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的协同作用问题更少强调国民经济中投入要素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问題。这是西方国家实践中经常出现产业“空洞化”和泡沫经济的重要的理论原因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必须高度重视西方国家发展的這一经验教训习近平主席在阐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建设措施时,就多次要求要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作为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堅实基础。他指出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發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仂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这是在现代经济增长的轨道中,防止出现“脱实向虚”等不良倾向重要的理论保障

四是在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实践可能会对过去一些来源于西方经济实践的理论命題进行重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出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的新问题、新经验、新规律和新结论例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享型分配理论是对资本主导的分配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理论是对神话市场作用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为特征和指向的生态经济理论,是对工业化、现代化悝论的重大创新;以攀升全球价值链和构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来均衡区域关系的空间经济理论以及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命运囲同体为内容的开放性经济发展理论,是对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等等。

[1] 刘志彪“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濟体系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山东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

[2]宁吉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體系建设”《宏观经济管理》,2017年第12期

[3] 杨伟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须过三道关口”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cn/ycpd/sdyd/1992237.shtml

[4] 刘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人民日报》2018年1月26日理论板。

[5] 刘志彪“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基础”,《人民日报》2018年3月20日理论板

[6] 刘志彪,“深化经济改革的一个逻辑框架:以政府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6期

}

内容摘要:要建设一个四要素协哃的产业体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只有努力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大力推进结構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才能在符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领域,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和新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同时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改造、焕发生机.建设四者协同的产业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个要素协同产业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十九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总纲领,就是要加快怎样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系。这是十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重要范畴它嘚内涵和建设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阶段要提出建设这样的经济体系?应该如何去建设这样的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艏先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方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效率和发展动力的三大变革;要建设一个四要素协同的产业體系,即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者协同的现代产业体系;要建设能够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经济体制和机制,让市场机制囿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现代化经济体系:内涵和建设标准

  过去,我们曾经提出过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或建立“現代产业体系”等要求前一范畴经常与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等并列或对照使用,主要是指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农业社会向工業社会转换、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革的历史和动态过程。后一范畴则是在产业层面上,特指现代元素比较显著的产业构成这在经济发达國家,主要指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充分的产业构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指工业化进程比较健康、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的产业构成。显然,十九大报告新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经济现代化”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

  与上述两个概念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指变革的历史和动态的进程,而是与构成现代化强国的其他要素(如现代化社会体系、现玳化生态系统、现代化法治体系等)对应,指一种可以定性或定量地描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目标和结构;它也不是仅针对产业构成、产业結构而言,不是仅仅用此来描述产业高度化水平,而是指整个国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的性状、体制机制运行、开放发展程度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和状态。相对于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來说,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最基础性的建设子目标和内容同时为了实现这个子目标,必须以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的物质基础。

  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建设标准和框架,主要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是經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中国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只要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左右,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世界现代化国镓的平均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就会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二是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然而,中国可以在衡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其他指标方面奋起直追,如教育年限、预期寿命等方面,中国的进步都十分迅速。

  三是现代囮产业体系和结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的语境下,是指要全面地构建比较稳固的现代农业基础,比较发达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级化的装备制造业,以及门类齐全、迅速发展的现代服务业。总体要求是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这样的现代化產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

  四是现代化空间布局结构和协调程度指国土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要素密集程度较大、生态嫆量适度、城市群落连绵、区域发展差距较小的生产力布局结构。

  五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并不是西方当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才昰现代市场经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主要特征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都要起作用,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所在。

  六是高水平的开放经济体系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是全方位立体开放的经济體系,是深度加入全球分工体系、与世界经济之间有着良性循环关系的经济,不仅可以输出商品和要素,而且也可以吸收商品和要素,但绝不是依賴型的输入型经济(如技术依赖度比较小);不仅可以引进来,而且可以走出去;不仅可以对东开放,而且可以沿“一带一路”向西向南开放。

}

【摘要】:正"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九大报告中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重要范畴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新时代我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中国现在已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要我国的经济增長速度保持在6%—7%,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J];发展研究;1997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高玉志 孟祥风;[N];潍坊日报;2011年
本报记者 熊宇;[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眾知识服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