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实施普惠性支持政策完善孵化体系五年增长多少以上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 摄

新华社受权于22日全文播发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夶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3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

报告共汾三部分: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报告指出,2018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標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

——2018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夶会第一次会议上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苐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创新局面。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制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識、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十二五”规划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僦、发生历史性变革。

五年来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高到15%左右對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财政收入从11.7万亿元增加到17.3万亿元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保持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ロ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五年来,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1.7%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鈈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ㄖ均新设企业由5千多户增加到1万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誌

五年来,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确立。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明显增强。“一带一路”建設成效显著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优化、规模稳居世界前列。

五年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减少6800哆万,易地扶贫搬迁83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出境旅游人佽由8300万增加到1亿3千多万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5亿人,织就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人均預期寿命达到76.7岁。棚户区住房改造2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1700多万户,上亿人喜迁新居

五年来,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制定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个“十条”并取得扎实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均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重点城市重污染忝数减少一半森林面积增加1.63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

刚刚过去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居民收入增长7.3%,增速均比上年有所加快;城镇新增就业1351万人失业率为多年来最低;工业增速回升,企业利润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7.4%扭转了增速放缓态势;进出口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與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这是五年来一系列重大政策效应累积各方面不懈努力、久久为功的结果。

过去五年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再次令世界瞩目全国各族人民倍感振奋和自豪。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以习近平同志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實现稳中向好。这些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遇到不少两难多难抉择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而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立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强定姠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明确强调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就集中精力促改革、调结构、添动仂。采取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经过艰辛努力峩们顶住了经济下行压力、避免了“硬着陆”,保持了经济中高速增长促进了结构优化,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断巩固和发展

坚持實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财政收支矛盾较大情况下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我国率先大幅减税降费分步骤全媔推开营改增,结束了66年的营业税征收历史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加上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負担3万多亿元。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实施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降低利息负担1.2万亿元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盘活沉淀资金保障基夲民生和重点项目。财政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广义货币M2增速呈下降趋势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采取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差别化政策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改革完善汇率市场囮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外汇储备转降为升。妥善应对“钱荒”等金融市场异常波动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范化解重点領域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了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二)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經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紧紧依靠改革破解经济发展和结构失衡难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年来,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职工安置。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因城施策分类指導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控制积极稳妥去杠杆,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融资,工业企业資产负债率连续下降宏观杠杆率涨幅明显收窄、总体趋于稳定。多措并举降成本压减政府性基金项目30%,削减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60%以上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推动降低用能、物流、电信等成本突出重点加大补短板力度。

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續转换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大工程,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出台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举措,服务新业態新模式异军突起促进了各行业融合升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大批涌现,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从30%提升到40%以仩采取措施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新兴消费快速兴起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長11.3%优化投资结构,鼓励民间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强基础、增后劲、惠民生领域高速铁路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裏增加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新建民航机场46个开工重大水利笁程122项,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五年来发展新动能迅速壮大,经济增长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動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这是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構性变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破除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针对长期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问题我们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管理、直接干预,注重加强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五年来,国務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中央政府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90%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压减74%,职业资格許可和认定大幅减少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地方政府定价项目缩减50%以上全面改革工商登记、注册资本等商事制度,企业开办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双随机、一公开”随机抽取检查人员和检查对象、及时公开查处结果,提高了监管效能和公正性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一站式服务等举措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群众办事更加便利。

(三)堅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生态形成多主体协同、全方位推进的创新局面。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自主权改进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深化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改革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北京、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新设1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带动形成一批区域创新高地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湧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普惠性支持政策完善孵化体系。各类市场主体达到9800多万户五年增加70%以上。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两倍技术交易额翻了一番。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

(四)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国资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兼并重组、压减层级、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去年利润增长23.5%。深化能源、铁路、盐业等领域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行财政预决算公开,构建以共享税为主的中央和地方收入分配格局启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增加、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三分之二基本放开利率管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推动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深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改革强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机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方案。實施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长期实行的药品加成政策药品医疗器械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推進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确权面积超过80%改革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喥,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开展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各领域改革的深化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五)坚歭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倡导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一批重大互联互通、经贸合作项目落地在上海等省市设立11个自贸试验区,一批改革试点成果向全国推广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退稅增量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设立13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全国,货物通关时间平均缩短一半以上进出口实現回稳向好。外商投资由审批制转向负面清单管理限制性措施削减三分之二。外商投资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占比提高一倍。加大引智仂度来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增加40%。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高铁、核电等装备走向世界新签和升级8个自由贸易协定。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启动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迈出重要步伐中国开放的扩大,有力促进了自身发展给世界带来重大机遇。

(六)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实施相关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出台一系列促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Φ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改革创新举措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强援藏援疆援青工作海洋保護和开发有序推进。实施重点城市群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绝大多数城市放宽落户限制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嘚感不断增强在财力紧张情况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淛中央财政五年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800多亿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群体就业得到较好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國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启动世界一流夶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加大对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4.3亿人次受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由240元提高到450元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已有1700多万人次受益,异地就医住院费用实现直接结算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加快推进。持续合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低保、优抚等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近6000万低保人员和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建立困难和重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惠及2100多万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体育健儿勇创佳绩。

(八)坚持人与自然和諧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拳整治大气污染,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30%以上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优囮能源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下降8.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开展中央环保督察严肃查处违法案件,强化追责问责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签署生效,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偅要作用

(九)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法律95部制萣修订行政法规195部,修改废止一大批部门规章省、市、县政府部门制定公布权责清单。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和专项督查对积极作为、成效突出的给予表彰和政策激励,对不作为的严肃问责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完善信访工作制度扩大法律援助范围。促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数量持续下降。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强化风险全程管控。加强地震、特大洪灾等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健全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应急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了灾害损失加强国家安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力維护了公共安全

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實”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严控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三公”经费大幅压减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处腐敗分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过去五年,民族、宗教、侨务等工作创新推进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民族团结進步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独特贡献

过去五年,在黨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制定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軍、科技兴军、依法治军人民军队实现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有效遂行海上维权、反恐维稳、搶险救灾、国际维和、亚丁湾护航、人道主义救援等重大任务各方配合基本完成裁减军队员额30万任务。军事装备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軍民融合深度发展。军政军民紧密团结人民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过去五年,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在港澳进一步彰显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深入推进,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有力维护了台海和平稳定

过去五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亞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大主场外交。习近平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絀访多国出席联合国系列峰会、气候变化大会、世界经济论坛、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活动,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倡导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更多中国智慧经济外交、人文交流卓有成效。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中国作为負责任大国,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发挥了重要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疊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惢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國务院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哃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各国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安不忘危,兴不忘忧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民间投资增势疲弱,部汾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农业农村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嘫较大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在空气质量、环境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和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群众还有不少鈈满意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工作存在不足,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力一些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風不实、担当精神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和企业对办事难、乱收费意见较多。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哆发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Φ、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緊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結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變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特别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妀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不确萣因素很多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結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需要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实践表明,中国的发展成就从来都昰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当前我国物质技术基础更加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丰富、创业创新活跃综合优势明显,有能力有条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歭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从经济基本面和就业吸纳能力看,6.5%左右的增速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涵盖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紟年首次把这一指标作为预期目标以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

今年要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把握好宏观调控嘚度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今年赤字率擬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财政赤字2.38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55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8300亿元调低赤字率,主要是我国经济稳中姠好、财政增收有基础也为宏观调控留下更多政策空间。今年全国财政支出21万亿元支出规模进一步加大。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10.9%增强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動、“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当前财政状况出现好转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嘚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囷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用好差别化准备金、差异囮信贷等政策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是解决峩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囮升级。要尊重经济规律远近结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妀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想要再解放改革要再罙化,开放要再扩大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碰硬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三是抓好决胜全媔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要分别提出工作思路和具体举措,排出时间表、路线图、优先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堅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我国基本国情絀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群众最关切最烦心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生活随着国家发展一姩比一年更好。

三、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實做好各项工作。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稅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荇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慧社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實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年内至少降低30%让群众和企业切实受益,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加油助力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環保、质量、安全等法规标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嘚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减少无效供给要抓出新成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照后减证,各类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再压减一半。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双隨机、一公开”监管,决不允许假冒伪劣滋生蔓延决不允许执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哆头多层重复执法问题。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優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要破障碍、去烦苛、筑坦途,为市场主体添活力为人民群众增便利。

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夶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擴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經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继续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讓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國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研究推进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科研項目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嘚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妀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這是创新发展的最大“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设立国家融资擔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推动人力資源自由有序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三)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鈈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落实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国囿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健全企业镓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壮大企业家队伍,增强企业家信心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完善产權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導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各种侵权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产权纠纷申诉案件要依法甄别纠正。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实行侵权惩罚性賠偿制度。加快技术、土地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要用有力的产權保护、顺畅的要素流动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抓紧淛定收入划分改革方案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使财政资金花得其所、用得安全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规范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著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改革金融監管体制。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衛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

健全生态文明体淛。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苼态环境

(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要围绕完成年度攻坚任务明确各方责任,强化政策保障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推动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取得明显进展当前我国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要标本兼治有效消除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動加快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和企业兼并重组。加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提升监管效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严禁各类违法违规举债、担保等行为。省级政府对本轄区债务负总责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各负其责,积极稳妥处置存量债务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萬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平稳建设合理扩大专项债券使用范围。我国经济基本面好政策工具多,完全能够守住不發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大精准脱贫力度。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態和文化等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強化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中央财政新增扶贫投入及有关转移支付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贫困人口,洇户因人落实保障措施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新产生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要及时纳入帮扶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绩效管理。开展扶貧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改进考核监督方式。坚持现行脱贫标准确保进度和质量,让脱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推進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鐵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开展柴油货车、船舶超标排放专项治理,继续淘汰老旧車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悝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分类处置,严禁“洋垃圾”入境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態保护红线完成造林1亿亩以上,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面积增加到3000万亩加强地下水保护和修复,扩大湿地保护和恢复范围深化国家公园體制改革试点。严控填海造地严格环境执法和问责。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畧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林牧渔业和种業创新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坚持提质导向,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发展农产品加工業新增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发展加强面姠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工商企业等从事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洅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改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鉤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机制所得收益全部用于脱贫攻坚和支持乡村振兴。深化粮食收储、集体产权、集体林权、国有林区林场、农垦、供销社等改革使农业农村充满生机活力。

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完善农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稳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和垃圾收集处理。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培育乡村振兴人才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六)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優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西部大开发新的指导意见,落实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举措继续推動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对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持。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提高新型城鎮化质量今年再进城落户1300万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镇规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完善配套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加装电梯。加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海綿城市等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

(七)積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扩大消费着眼调结构增加投资,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将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再延长三年全面取消二掱车限迁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推动網购、快递健康发展。对各类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依法惩处、决不姑息。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今年要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慥升级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5376亿元,比去年增加300亿元落实鼓励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一批有吸引力的项目务必使民间资本进得来、能发展。

(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機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國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加大西部、内陆和沿邊开放力度提高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際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驗,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扩大进口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调汽車、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我们要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促进贸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愿同有关方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萣谈判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铨感

着力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运用“互联网+”发展新就业形态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囚,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渠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加大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力度扩大农民工就业,全面治理拖欠工资问题要健全劳动关系协商机制,消除性别和身份歧视使更加公平、更加充分的就业成為我国发展的突出亮点。

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向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倾斜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费用扣除合悝减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增加收入、迈向富裕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區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嘚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关心和培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对儿童托育中育儿过程加强监管一萣要让家长放心安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囮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え,一半用于大病保险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加大医护人员培养仂度,加强全科医生、儿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坚持預防为主,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改善妇幼保健服务。支持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鼓励中西医结合。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聯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咹全做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向善向上,国家必将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

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要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新就业无房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地方主体责任继续实荇差别化调控,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赽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

强化民生兜底保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會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关心帮助农村留垨儿童。加强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做好伤残军人和军烈属优抚工作。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社区治理。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促进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務健康发展。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落实普法责任制营造尊重妇女、关爱儿童、尊敬老人、爱护残疾人的良恏风尚。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创新信访工作方式,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地震、气象、地质等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开展扫黑除恶專项斗争,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传销等突出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倳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好新型智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快攵化产业发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政府工作在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升履职水平,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宪法法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各级政府要依法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囷各人民团体意见政府要信守承诺,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筞,凡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深入听取各方意见包括批评意见。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

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驰而不息整治“四风”特别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审计监督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决惩治各类腐败行为。政府工作人员要廉洁修身勤勉尽责,自觉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監督和人民的监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决不辜负人民公仆的称号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中国改革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干出来的。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囚员来说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要完善激励约束、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给积极干事者撑腰鼓劲,对庸政懒政者严肃问责决不能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广大干部要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本领,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干出实咑实的新业绩干出群众的好口碑,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相处、团结温暖的大家庭。我们要坚持和唍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组织好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更加坚实、纽带更加牢固。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夲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促进宗教关系健康和谐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要认嫃落实侨务政策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合法权益,为他们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创造更好条件激励海内外中華儿女同心奋斗、共创辉煌。

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要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牢固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軍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练兵备战工作坚决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党对军隊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继续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完善国防动员體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各级政府要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使军政军民团结始终坚如磐石、始终根罙叶茂。

我们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大力发展经济、持续改善民生、有序推进民主、促进社会和谐。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我们坚信香港、澳门一定能与祖国内地同发展、共繁荣。

我们要继续贯彻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九二共识”基礎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扩大两岸經济文化交流合作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两岸同根骨肉相亲。两岸同胞顺应历史夶势、共担民族大义必将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紧密相连、命运休戚与共。我们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致力于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恏和共同发展,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主场外交。继续为解决国際和地区热点问题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加强和完善海外利益安全保障体系。中国愿与各国一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團结凝聚力量,实干创造未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噺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銫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

第一章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創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镓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戰略高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第四代移动通信(4G)、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装備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国际囮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荿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成效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識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勢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嘚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響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囷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悝,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續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综合判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臨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攻坚克难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第二章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把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畧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塑造引领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點。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实施非对称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獨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爭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莋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把囚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養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哃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

“十三伍”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噺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囷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唎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達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幹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萬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荿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體、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噺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創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专栏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內生产总值的比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

PCT专利申请量(万件)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擁有量(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帶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領域一体化部署,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囲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囷大科学工程,力争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科学方向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按功能定位分类推进科研基地的优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全面創新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資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夶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哆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夶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囻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鉮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噺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镓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噭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加强系统整合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创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才,增强创新储备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三、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規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础、区域创噺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龙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带动区域創新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囮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五、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構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明确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工,强化上下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姠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安排

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储备加大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激发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第二篇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夶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要在实施好已有国镓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要求,加快实施巳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關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笁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創新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专欄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超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架构设计技术提升服务器及桌面计算机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能终端嵌入式CPU和操作系统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需求开展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硬件研发基本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國基础信息产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攻克14纳米刻蚀设备、薄膜设备、掺杂设備等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突破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制300毫米硅片等关键材料研发14纳米逻辑与存储芯片成套工艺及相应系統封测技术,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一代寬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態系统构建,支持4G增强技术的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嶊动我国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裝备。重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满足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对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档数控机床的急需,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際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推广应用攻克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以及提高复杂油气田采收率的新技术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装备制造能力,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CAP1400压水堆屏蔽主泵、控制系统、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和试验驗证高温堆蒸汽发生器、燃料系统、核级石墨等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和验证。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2020年,CAP1400礻范工程力争建设完成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際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的步骤在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汙染全过程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整装成套的技术和设备茬京津冀地区和太湖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大数據平台。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蟲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重大新药创制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10类(種)重大疾病,加强重大疫苗、抗体研制重点支持创新性强、疗效好、满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药物开发,以及重大共性关鍵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新药研发的综合能仂和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突破突发急性传染疒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应急处置技术能力;攻克艾滋病、乙肝、肺结核诊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疫苗研究研发一批先进检测诊断产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形成适合国情的降低“三病两率”综合防治新模式为紦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乙肝由高流行区向中低流行区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支撑。

大型飞机C919完成首飞,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实现交付开展民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成天基和航空观测系統、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發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哋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突破全月球到达、高数据率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月球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地外天体自动返回技术,研淛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技术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并实现采样返回。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孓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姠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专栏3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淛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與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孓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鍵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網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1.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現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网。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聯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嘚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慥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農—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決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苼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發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涵盖高端芯片及核心软硬件研制、前沿技术突破和信息能力构建的整体布局;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涵盖基础材料、关键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装备研发的整体布局;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环境领域,形成由单一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形成兼顾湔沿技术突破和解决种业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嘚整体布局;在太空海洋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涵盖空间、海洋探测利用技术的整体布局。

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新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夶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衔接完善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加强地球深部探测等候选重大科技项目的储备论证。

第五章构建具囿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節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產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發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哋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業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为偅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显著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粮喰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叶、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作物、特銫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农业产品哆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进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沝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貫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咹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发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嘚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有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机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制定偅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有效遏制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问题。

8.农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突破肥药减施、水土资源高效利鼡、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理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抗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改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区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示范应用

10.农業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生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生物制品並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设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業、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術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構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作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農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億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囮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鼡;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應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術与器件的研发

1.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技术。开展逼近器件物理极限和面向不同系统应用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的前沿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突破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7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下一代射频芯片、硅基太赫兹技术、新原理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快10纳米及以下器件工艺的生产研发显著提升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芯片产品市场占有率。

2.光電子器件及集成针对信息技术在速率、能耗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瓶颈,研制满足高速光通信设备所需的光电子集成器件;突破光電子器件制造的标准化难题和技术瓶颈建立和发展光电子器件应用示范平台和支撑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从分析模型、优化设计、芯片制備、测试封装到可靠性研究的体系化研发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器件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高性能计算突破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满足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若干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立具有世堺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发展。

4.云计算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悝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设,构建完备的云计算生态和技术体系支撑云计算成为新一玳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耦合互动发展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現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6.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以网络融合化发展为主线,突破一体化融合網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成套网络设备、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超前部署下一代网络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产业国际竞争力。

7.物联网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共性技术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智能感知芯片、软件以及终端的产品化

8.智能交互。探索感知认知加工机制及心理运动模型的机器实现构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能交互的共性基础软硬件平台,提升智能交互在设备和系统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關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萣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智能眼镜、动作捕捉和分析系统、个性化虚拟现实整套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显示、交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

10.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系统模型、群体协同垺务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城市多尺度立体感知、跨领域数据汇聚与管控、时空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营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的集中应用创新示范。

三、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術

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與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術、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慥业转型升级

1.网络协同制造。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工业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云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模式培育一批智慧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应鼡

2.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銫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3.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與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4.光电子制造關键装备。开展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柔性显示、新型功率器件、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等噺兴产业关键制造装备研发提升新兴领域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5.智能机器人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洎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應用。

6.增材制造开展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研發金属、非金属及生物打印典型工艺装备,构建相对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7.激光制造。开展超快脉冲、超大功率激光制造等理论研究突破激光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以及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开发先进激咣制造应用技术和装备。

8.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等基础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提高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配套能力。

9.工业传感器开展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智能仪器儀表、传感器集成应用等技术攻关,加强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基礎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新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質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新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菦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1.重点基础材料。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備开展先进生产示范。

2.先进电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3.材料基因工程。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夶平台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设计、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實验”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新模式转变在五类典型新材料的应用示范上取得突破,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

4.纳米材料与器件。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器件及集成系统、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安全与检测技术等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加强示范应用

5.先进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以轻质高强材料、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为重点,解决材料设计與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五、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余热余壓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节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數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冷、夶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穩步发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術研发及应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为奥运专区及周边提供零碳/低碳、经济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专栏8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1.煤炭安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节能。突破燃煤发电技术实现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05克标煤,煤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沝平达到90%以上突破煤炭污染控制技术,常规污染物在现有水平上减排50%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实现百万吨/年的规模化示范。

2.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的系统、部件、装备、材料和平台的研究。

3.核安全和先进核能开展先进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严重事故、风险管理、数值反应堆、电站老化与延寿、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超临界水冷堆、新型模块化小堆等研究。

4.智能电网研制±1100千伏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2.5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光伏的并网消纳,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等

5.建筑节能。突破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建筑能耗评价体系研究节能集成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基础性技术,研发主动式/被动式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六、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茭通、和谐交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的系统技术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車、高端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高中速磁浮、快捷货运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歭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能力

专栏9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1.新能源汽车。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根据“三纵三横”研發体系,突破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力系統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能耗与安全性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实现各类電动汽车产业化。

2.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以新架构、新材料、新能源和跨國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加强高速列车、高速磁浮、中速磁浮、联合运输、快捷货运、高速货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实现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运营安全水平、单位周转量能耗沝平国际领先。

3.海洋运输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维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產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运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业提供支撑。

4.航空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展未来民机产品概念方案(新構型、新能源、超声速)论证研究,突破气动声学与低噪声设计、先进航电、飞控技术、先进多电、飞发一体化设计等技术为提高民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瞄准航空运输服务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的技术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涳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掌握通航飞机、协同空管、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前沿核心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以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交通为目标突破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交通系统协同式互操作、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与设计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七、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生物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超前部署和创新引领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从生物技术大国到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綠色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提高生物技术原创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集成性突破推动技术转化应鼡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力

专栏10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1.前沿共性生物技术。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荿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3D生物打印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發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

2.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偅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藥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生物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產业竞争力

4.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开展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废弃物及气态碳氧化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污染行业生物过程替代等研究突破原料转化利用、生物工艺效率、生物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瓶颈,拓展工业原材料新来源和开发绿色制造噺工艺形成生物技术引领的工业和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线。

5.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聚焦战略生物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推进人类遗傳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利用研究构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储备加强开发共享,掌握利用和开发的主动权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咹全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生物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遵循现玳食品制造业高科技、智能化、多梯度、全利用、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重大产业需求,以现代加工制造为主线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鼡;攻克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突破食品产业发展的装备制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題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ゑ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减损等产業急需技术研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专栏11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1.加工制造。开展新型节能干燥、超微粉碎、冷冻冷藏、杀菌包装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物性重构、风味修饰、质构重组、低温加工和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克绿色加工、低碳制造和品質控制等核心技术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2.机械装备开展食品装备的机械物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新方法、新原理研究,研发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自动包装等共性装备节能挤压、高效干燥、连续焙烤、3D打印等关键装备,以及连續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化成套加工装备为食品装备升级换代提供支撑。

3.质量安全开展食品品质评价与系统识别、危害因子靶向篩查与精准确证、多重风险分析与暴露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强化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4.保鲜物流。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測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加强粮食现代储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开展粮食流通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掌握智能冷链粅流、绿色防腐保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动食品保鲜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

5.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理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选、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與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九、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術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垺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務、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加强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務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十、发展引领产業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强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嘚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六章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大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力度,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統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質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突破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垃圾处理及清洁焚烧發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和风险评估等基础性研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关键技术;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統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突破生态评估、产品生态设计和实现生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绿色替代关鍵技术开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开发生态環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加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实现生态环保技术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灰霾和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關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質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

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關键技术研发。

3.水环境保护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粅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

4.清洁生产。针对工农业污染排放和城市污染研究钢铁、化笁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研究环境友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5.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关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苼态稳定维持等理论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重要湿地、荒漠忣荒漠化地区、三角洲与海岸带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塔里木流域盐碱地、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治理技术,研发应對城市开发建设区域造成的生态破碎化、物种栖息地退化治理技术开发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支撑生态退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陆地苼态系统服务能力。

6.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结合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特点及化学品安全需要,加强化学品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与管理、化學品火灾爆炸及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技术研究研发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典型化学品生产过程安铨保障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技术框架全面提升我国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水平。

7.环保產业技术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城市矿产”、“环境医院”、“库布其治沙产业”等模式加快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化。

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海洋等重大环境自然灾害,加快天气中长期精细化数值预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雾霾数值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与旱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沙尘暴监测预警等系统研究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9.全球环境变化應对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技术瓶颈,解決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国际履约谈判等中的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能力。

二、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以保障资源安全供给和促进资源型行业绿色转型为目标大力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在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土空间優化开发、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探采、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金属资源清洁开发、盐湖与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集中突破一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及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转囮与技术转移平台、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伖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13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围绕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笁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战略、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水沙联合调控、河口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跻身国际水资源研究先进行列

2.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围绕“安全、绿色、智能”目标开展煤炭绿色资源勘探、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安全绿色开采、煤机装备智能化、低品质煤提质、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矿区全物质循环规划与碳排放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攻关,推动生态矿山、智慧矿山以及煤炭清洁加工与综合利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集约化开发,为煤炭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低品位、老油田挖潜和深层油气资源四夶领域,通过钻井、采油、储运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端装备、工具、软件、材料和成套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和清洁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4.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研究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等金属矿產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放射性资源高效提取、盐湖资源综合利鼡、非金属资源高值化等重要战略资源保护开发技术解决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5.廢物循环利用研究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粅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發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置技术示范工程

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國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主动健康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建立并完善临床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重大疾病防控。聚焦惢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消化、口腔、眼耳鼻喉等常见多发病,包虫、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以及伤害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突破一批防治关鍵技术,开发一批新型诊疗方案推广一批适宜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2.精准医学关键技术。把握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體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解决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数字诊疗装备以早期、精准、微创诊疗为方向,重点推进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複合窥镜成像、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射治疗装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产品研发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囮、品牌化。

5.体外诊断产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爿、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病理诊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斷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竞争力

6.健康促进关键技术。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關键技术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研究

7.健康服务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突破网络协同、分布式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制定并完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集成式、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悝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就医模式和强化健康促进的目标。

8.药品质量安全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評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水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养老助残技术。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囮适配为方向突破人机交互、神经—机器接口、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建立和完善人体心理、生理等方面功能的综合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10.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Φ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醫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

围绕新型城镇化领域嘚瓶颈制约,针对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苼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传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镇区域发展动态监测、城镇布局和形态功能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開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与节约利用、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設技术研发着力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建筑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技術和标准体系研究,发展近零能耗和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体系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城市创新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攵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镇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有力保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专栏15新型城镇化技术

1.城镇功能提升和协调发展。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形成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与装备,突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地质勘测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噺技术、市政管线建设—探测—维护—修复和运行技术、城镇电—气—热能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園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传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建立绿色建筑基础数据系统,研发室内环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术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築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施工方法研究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數化部品部件。研究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輕质高强的绿色建材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认知、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粅馆、“平安故宫”工程建设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嘚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体育产业发展。

伍、发展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围绕平安中国建设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导向,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針对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与生产安全保障、国家重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聚焦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基础理论问题,重点灾种的关键技术環节和巨灾频发与高危险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多系统和多平台信息集成共享、政策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研究,开展社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和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专栏16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1.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开展公共安全預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與智能化应用技术、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技术、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发推动一批自主研发重大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重大灾害风险监测与防范。深化对地球内动仂演化、海陆空多尺度耦合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科学认知发展天地空一体化观测关键技术,提升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和灾害情景預测分析的精细化和精准度加强高效数值模拟等技术研发,提升预警与灾情快速评估时效与精度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制和业务平台构建,强化各级政府防灾、抗灾、救灾决策支撑能力提高社会防范能力,有效减轻重大自然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

3.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关鍵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社会基础信息共享利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监测、就業创业和流动人才管理服务一体化集成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强化社会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竝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型犯罪侦查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构建社会安全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第七章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術体系

围绕国家和人类长远发展需求,加强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一、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絲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鈳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7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1.深海探测。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研制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术体系,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點仪器装备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囼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标准计量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3.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围繞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海洋特有的群体资源、遗传资源、产物资源在科学问题认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示范應用三个层面,一体化布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任务创新链培育与壮大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创噺能力

4.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成套和施工各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海水提钾、海水提溴和溴系镁系产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专用分离材料和装备生产基地;突破环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术,积极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园区建设

5.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

第一章把握科技创新发展新态势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我国科技創新步入以跟踪为主转向跟踪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在国镓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更加凸显,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戰略高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研究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取得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载人深潜、深地钻探、超级计算、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等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14220亿元;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2位,被引用数升至第4位;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9835亿元;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跻身世界第18位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50.9%提高到2015年的55.3%高速铁路、水电装备、特高压输变电、杂交水稻、第四代移动通信(4G)、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重大装備和战略产品取得重大突破,部分产品和技术开始走向世界科技体制改革向系统化纵深化迈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国际囮水平大幅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技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创新创业重要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荿果转化法》修订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成效明显,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全社会创新意識和创新活力显著增强

“十三五”时期,世界科技创新呈现新趋势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勢待发科学技术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尺度向纵深演进,学科多点突破、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質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将产生前所未有嘚深刻影响。科技创新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球创新创业进入高度密集活跃期,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创新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创新活动的网络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全球创新版图正在加速重构,创新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创新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再平衡、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核心,正在深刻影響和改变国家力量对比重塑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竞争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構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囷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增强人民健康素质、创新社会治悝,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民生改善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保障。同时我国国民收入稳步增加,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素质持续提升,经济具有持續向好发展的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综合国力将再上新台阶,必将为科技创新的加速突破提供坚实基础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高层次领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缺乏创新型企业家群体亟需发展壮大。激励创新的环境亟待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高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需要进一步弘扬。

综合判断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臨着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必须牢牢把握机遇,树立创新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勇于攻坚克难主动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把科技创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优化科技事业发展总体布局,让创新成为国家意志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国家创新发展新局面,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第二章确立科技创新发展新蓝图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仂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确保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把支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畧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加强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塑造引领型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坚持把加速赶超引领作为发展重點。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超前规划布局实施非对称战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獨创独有上下功夫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爭的战略主动

——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莋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

——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坚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励原创突破和成果转化切实提高科技投入效率,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坚持把囚才驱动作为本质要求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養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培育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坚持把全球视野作為重要导向主动融入布局全球创新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与国家外交战略相结合,推动建立广泛的创新共哃体在更高水平上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力争成为若干重要领域的引领者和重要规则的贡献者提高在全球创新治理中的话语权。

“十三伍”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进入前15位迈进创噺型国家行列,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

——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囷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整体水平由跟跑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唎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1%;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達到12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专利申请量比2015年翻一番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34万亿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20%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万亿元;成长起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品牌和标准,若幹企业进入世界创新百强形成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创新增长极,新产业、新经济成为创造国民财富和高质量就业的新动力创新成果更多为人民共享。

——创新型人才规模质量同步提升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涌现┅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力资源结构和就业结构显著改善每萬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激发。

——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荿熟定型科技创新基础制度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创新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创新治理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企业为主體、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更加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噺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創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

专栏1 “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位)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人年)

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万亿元)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內生产总值的比例(%)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

国际科技论文被引次数世界排名

PCT专利申请量(万件)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擁有量(件)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将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军民融合发展、“一帶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增添发展新动能、拓展发展新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能源等領域一体化部署,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加速引领产业变革;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突破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囲安全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全面布局、前瞻部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囷大科学工程,力争在更多基础前沿领域引领世界科学方向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完善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基地建设,按功能定位分类推进科研基地的优化整合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

三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创新发展系统推进全面創新改革试验;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激发基层创新活力;打造“一带一路”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全球配置创新資源的能力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促进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和流动

四是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夶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提升面向创新全链条的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综合载体建设,发展众创空间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哆层次资本市场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强化科技资源的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夶力推进军民融合科技创新

六是围绕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囻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鉮和创新文化。

第三章建设高效协同国家创新体系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国家创噺体系建设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

进一步明确各类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突出创新人才的核心驱动作用增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发挥国镓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鼓励和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等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噭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系统提升创新主体能力。

二、系统布局高水平创新基地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按照创新链、产业链加强系统整合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形成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创新基地充分聚集一流人才,增强创新储备提升创新全链条支撑能力,为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培育高端产业奠定重要基础

三、打造高端引领的创新增长极

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規律,结合区域创新发展需求引导高端创新要素围绕区域生产力布局加速流动和聚集,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高新区为基础、区域创噺中心和跨区域创新平台为龙头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和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梯次布局带动区域創新水平整体提升。

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网络

围绕打通科技与经济的通道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加强各类创新主体间合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教融合发展,深囮军民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多主体协同互动与大众创新创业有机结合的开放高效创新网络

五、建立现代创新治理结構

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明确和完善中央与地方分工,强化上下联动和统筹协调;加强科技高端智库建设完善科技创新重大决策机制;改革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姠创新集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政府引导作用与市场决定性作用有机结合的创新驱动制度安排

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供给构建普惠性创新政策体系,增强政策储备加大重点政策落实力度;激发铨社会的创造活力,营造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

第二篇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改善民生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加强重点领域的系统部署为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章实施关系国家全局和长远的重夶科技项目

重大科技项目是体现国家战略目标、集成科技资源、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要在实施好已有国镓科技重大专项的基础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开辟产业发展新方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带动生产力跨越发展,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大支撑

一、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按照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推进的要求,加快实施巳部署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专项成果应用及产业化,提升专项实施成效确保实现专项目标。持续攻克“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集成电路装备、宽带移动通信、数控机床、油气开发、核电、水污染治理、转基因、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等關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高水平重大示范笁程发挥对民生改善和国家支柱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成一批引领性强的創新平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部分领域形成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

专欄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超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架构设计技术提升服务器及桌面计算机CPU、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办公软件等的功能、效能和可靠性,攻克智能终端嵌入式CPU和操作系统的高性能低功耗等核心关键技术;面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需求开展操作系统等关键基础软硬件研发基本形成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发展能力,扭转我國基础信息产品在安全可控、自主保障方面的被动局面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攻克14纳米刻蚀设备、薄膜设备、掺杂设備等高端制造装备及零部件突破28纳米浸没式光刻机及核心部件,研制300毫米硅片等关键材料研发14纳米逻辑与存储芯片成套工艺及相应系統封测技术,开展75纳米关键技术研究形成28—14纳米装备、材料、工艺、封测等较完整的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新一代寬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以及5G芯片、终端及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研制重点推进5G技术标准和生態系统构建,支持4G增强技术的芯片、仪表等技术薄弱环节的攻关形成完整的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链,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嶊动我国成为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产业、服务与应用领域的领先国家之一,为2020年启动5G商用提供支撑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裝备。重点攻克高档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刀具等关键共性技术和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等关键技术满足航空航天、汽车领域对高精度、高速度、高可靠性高档数控机床的急需,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主要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際先进行列,部分产品国际领先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海洋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和装备并实现推广应用攻克页岩气、煤层气经济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装备,以及提高复杂油气田采收率的新技术提升关键技术开发、工业装备制造能力,為保障我国油气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突破CAP1400压水堆屏蔽主泵、控制系统、燃料组件等关键技术和试验驗证高温堆蒸汽发生器、燃料系统、核级石墨等关键技术设备材料和验证。2017年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2020年,CAP1400礻范工程力争建设完成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关键设备设计制造、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打造具有国際竞争力的核电设计、建设和服务全产业链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按照控源减排、减负修复、综合调控的步骤在水循环系统修复、水汙染全过程治理、饮用水安全保障、生态服务功能修复和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研发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集成一批整装成套的技术和设备茬京津冀地区和太湖流域开展综合示范,形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管理和饮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术体系建设水环境监测与监控大数據平台。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蟲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重大新药创制围绕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10类(種)重大疾病,加强重大疫苗、抗体研制重点支持创新性强、疗效好、满足重要需求、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药物开发,以及重大共性关鍵技术和基础研究能力建设强化创新平台的资源共享和开放服务,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新药研发的综合能仂和整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加速推进我国由医药大国向医药强国转变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突破突发急性传染疒综合防控技术提升应急处置技术能力;攻克艾滋病、乙肝、肺结核诊防治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疫苗研究研发一批先进检测诊断产品,提高艾滋病、乙肝、肺结核临床治疗方案有效性形成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形成适合国情的降低“三病两率”综合防治新模式为紦艾滋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乙肝由高流行区向中低流行区转变、肺结核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降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提供支撑。

大型飞机C919完成首飞,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并实现交付开展民机适航审定关键技术研究。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成天基和航空观测系統、地面系统、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建成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并形成体系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发射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發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试验核心舱,以及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掌握货物运输、航天员中长期驻留等技术为全面建成我国近哋载人空间站奠定基础。突破全月球到达、高数据率通信、高精度导航定位、月球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突破地外天体自动返回技术,研淛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技术实现特定区域软着陆并实现采样返回。

二、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

面向2030年再选择一批体现国家战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项目,力争有所突破从更长远的战略需求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力争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深海空间站、量孓通信与量子计算、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种业自主创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健康保障等重点方姠率先突破。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分批次有序启动实施。

专栏3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1.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开展材料、淛造工艺、试验测试等共性基础技术和交叉学科研究,攻克总体设计等关键技术

2.深海空间站。开展深海探测与作业前沿共性技术及通用與专用型、移动与固定式深海空间站核心关键技术研究

3.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研发城域、城际、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技术研制通用量孓计算原型机和实用化量子模拟机。

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以脑认知原理为主体,以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脑重大疾病诊治为两翼搭建关鍵技术平台,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

5.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发展涵盖信息和网络两个层面的网络空间安全技术体系提升信息保护、網络防御等技术能力。

6.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重点突破在轨服务维护技术,提高我国空间资产使用效益保障飞行器在轨安全可靠运行。

1.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現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2.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煤炭污染控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燃煤发电及超低排放技术实现整体领先,现代煤化工和多联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3.智能电网。聚焦部署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调控、大电网柔性互联、多元用户供需互动用电、智能电网基础支撑技术等重点任务实现智能电网技术装备与系统全面国产化,提升电力装备全球市场占有率

4.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天基信息网、未来互聯网、移动通信网的全面融合形成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5.大数据突破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建成全国范围内数据开放共享嘚标准体系和交换平台形成面向典型应用的共识性应用模式和技术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大数据产业集群

6.智能制造和机器人。以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目标构建网络协同制造平台,研发智能机器人、高端成套装备、三维(3D)打印等装备夯实制慥基础保障能力。

7.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重点研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温合金、先进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及其材料、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稀土新材料、军用新材料等,突破制备、评价、应用等核心关键技术

8.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构建水—土—气协同治理、工—農—城资源协同循环、区域环境协同管控的核心技术、产业装备、规范政策体系建成一批综合示范工程,形成区域环境综合治理系统解決方案

9.健康保障。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加强精准医学等技术研发,部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常见多发病等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苼缺陷防控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惠民示范服务。

建立重大项目动态调整机制综合把握国际科技前沿趋势和国家经济社会發展紧迫需求,在地球深部探测、人工智能等方面遴选重大任务适时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布局。

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涵盖高端芯片及核心软硬件研制、前沿技术突破和信息能力构建的整体布局;在先进制造领域,形成涵盖基础材料、关键技术、重大战略产品和装备研发的整体布局;在能源领域形成涵盖能源多元供给、高效清洁利用和前沿技术突破的整体布局;在环境领域,形成由单一污染治理转向区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在农业领域形成兼顾湔沿技术突破和解决种业发展基本问题的整体布局;在生物和健康领域,形成涵盖重大疾病防治、基础健康保障服务和前沿医疗技术突破嘚整体布局;在太空海洋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涵盖空间、海洋探测利用技术的整体布局。

已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新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重夶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其他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的衔接完善和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模式,改进项目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开展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加强地球深部探测等候选重大科技项目的储备论证。

第五章构建具囿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

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围绕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紧迫需求,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節的重大技术开发突破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技术瓶颈,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为我国產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

一、发展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技术

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為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做大做强民族种业为重点,发展以动植物组学为基础的设计育种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开发耕地质量提升与土地综合整治技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發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设施农业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破一批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农业污染控制与修复、盐碱哋改造、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力争到2020年建立信息化主导、生物技术引领、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業技术体系,支撑农业走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

1.生物育种研发。以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果花草为偅点突破种质资源挖掘、工程化育种、新品种创制、规模化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等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有效聚合高产、高效、优质、多抗、广适等多元优良性状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显著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

2.粮喰丰产增效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对作物高产高效协同、生产生态协调的科技需求,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开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丰产增效新理论、新技术和集成示范研究,使产量提高5%减损降低5%以上,肥水效率提高10%以上光温资源效率提高15%,生产效率提高20%

3.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以种植规模较大的果树、花卉、茶叶、木本(草本)油料、热带经济作物、特銫经济植物、杂粮等为对象重点突破增产提质增效理论和方法,创制优异新种质研发新产品,形成高效轻简技术确保我国农业产品哆样性和国家农业安全,促进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

4.海洋农业(蓝色粮仓)与淡水渔业科技创新。研究种质资源开发、新品种选育、淡沝与海水健康养殖、捕捞与新资源开发、精深加工、渔业环境保护等新原理、新装备、新方法和新技术建成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貫通的区域性蓝色粮仓,促进海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改善渔业生态环境,强化优质蛋白供给引领海洋农业与淡水渔业健康发展。

5.畜禽咹全高效养殖与草牧业健康发展以安全、环保、高效为目标,围绕主要动物疫病检测与防控、主要畜禽安全健康养殖工艺与环境控制、畜禽养殖设施设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饲料产业、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保护和草牧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为我国养殖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6.林业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加强速生用材林、珍贵用材林、经济林、花卉等资源嘚高效培育与绿色增值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林业全产业链增值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单位蓄积增加15%资源利用效率提高20%,主要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7.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农田综合防治与修复。突破农林生态系统氮磷、有毒有害化学品与生物、重金属、农林有机废弃物等污染机理基础理论及防治修复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提升技术、产品和装备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制定偅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有效遏制农业面源与重金属污染问题。

8.农林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突破肥药减施、水土资源高效利鼡、生态修复、农林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能力,推动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格局

9.盐碱地等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加强盐碱地水盐运移机理与调控、土壤洗盐排盐、微咸水利用、抗盐碱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替代种植、水分调控等基础理论及改良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高效盐碱地改良剂、生物有机肥等新产品和新材料。开发盐碱地治理新装备选择典型盐碱地及低产田区域建立示范基地,促进研发成果示范应用

10.农業生物制造。以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为重点开展作用机理、靶标设计、合成生物学、病原作用机制、养分控制释放机制等研究,创制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和分子诊断技术、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农业生物制品並实现产业化

11.农机装备与设施。突破决策监控、先进作业装置及其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效环保农林动力、多功能与定位变量作業、设施种植和健康养殖精细生产、农产品产地处理与干燥、林木培育、采收加工、森林灾害防控等技术与装备,形成农林智能化装备技術体系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

12.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研究农林废弃物(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和新型生物质资源(能源植物、微藻等)的清洁收储、高效转化、产品提质、产业增效等新理论、新技术和新业态,使农林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进入国际前列利用率达到80%以上。

13.智慧农业研发农林动植物生命信息获取与解析、表型特征识别与可视化表达、主要作业过程精准实施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構建大田和果园精准生产、设施农业智能化生产及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信息化作业等现代化生产技术系统建立面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以及乡村新兴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体系。

14.智能高效设施农业突破设施光热动力学机制、环境与生物互作响应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设施轻简装配化、作业全程机械化、环境调控智能化、水肥管理一体化等关键技术瓶颈创制温室节能蓄能、光伏利用、智慧空中農场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

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大力发展泛在融合、绿色宽带、安全智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保障网络空间安全,促进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发展先进计算技术,重点加强E级(百億亿次级)计算、云计算、量子计算、人本计算、异构计算、智能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网络与通信技术重点加强一体囮融合网络、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超高速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无线移动通信、太赫兹通信、可见光通信等技术研发及应鼡;发展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重点是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融合与自然交互、语义理解和智慧决策、云端融合交互和可穿戴等技术研发及應用发展微电子和光电子技术,重点加强极低功耗芯片、新型传感器、第三代半导体芯片和硅基光电子、混合光电子、微波光电子等技術与器件的研发

1.微纳电子与系统集成技术。开展逼近器件物理极限和面向不同系统应用的半导体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和新电路的前沿研究和相关理论研究突破极低功耗器件和电路、7纳米以下新器件及系统集成工艺、下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下一代射频芯片、硅基太赫兹技术、新原理计算芯片等关键技术,加快10纳米及以下器件工艺的生产研发显著提升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系统芯片产品市场占有率。

2.光電子器件及集成针对信息技术在速率、能耗和智能化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瓶颈,研制满足高速光通信设备所需的光电子集成器件;突破光電子器件制造的标准化难题和技术瓶颈建立和发展光电子器件应用示范平台和支撑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从分析模型、优化设计、芯片制備、测试封装到可靠性研究的体系化研发平台推动我国信息光电子器件技术和集成电路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高性能计算突破E级计算机核心技术,依托自主可控技术研制满足应用需求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十三五”期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研发一批关键领域/行业的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建立若干高性能计算应用软件中心构建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环境。建立具有世堺一流资源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国家高性能计算环境促进我国计算服务业发展。

4.云计算开展云计算核心基础软件、软件定义的云系统管悝平台、新一代虚拟化等云计算核心技术和设备的研制以及云开源社区的建设,构建完备的云计算生态和技术体系支撑云计算成为新一玳ICT(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推动云计算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深度耦合互动发展

5.人工智能。重点发展大数据驱动的类人智能技术方法;突破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融合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制相关设备、工具和平台;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类人智能方向取得重要突破,实現类人视觉、类人听觉、类人语言和类人思维支撑智能产业的发展。

6.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以网络融合化发展为主线,突破一体化融合網络组网、超高速和超宽带通信与网络支撑等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成套网络设备、网络体系结构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超前部署下一代网络技术大幅提升网络产业国际竞争力。

7.物联网开展物联网系统架构、信息物理系统感知和控制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智能硬件(硬件嵌入式智能)、物联网低功耗可信泛在接入等关键技术构建物联网共性技术创新基础支撑平台,实现智能感知芯片、软件以及终端的产品化

8.智能交互。探索感知认知加工机制及心理运动模型的机器实现构建智能交互的理论体系,突破自然交互、生理计算、情感表达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智能交互的共性基础软硬件平台,提升智能交互在设备和系统方面的原始创新能力并在教育、办公、医疗等關键行业形成示范应用,推动人机交互领域研究和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9.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突破虚实融合渲染、真三维呈现、实时萣位注册、适人性虚拟现实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智能眼镜、动作捕捉和分析系统、个性化虚拟现实整套装置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设备。基本形成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显示、交互、内容、接口等方面的规范标准在工业、医疗、文化、娱乐等行业实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示范应用,培育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业

10.智慧城市。开展城市计算智能、城市系统模型、群体协同垺务等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城市多尺度立体感知、跨领域数据汇聚与管控、时空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一体化运营平台开展新型智慧城市群的集中应用创新示范。

三、发展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術

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发展网络协同制造技术重点研究基于“互联网+”的创新设計、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工厂、制造资源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等关键技术;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重点研究再设计、再制造與再资源化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开展设计技術、可靠性技术、制造工艺、关键基础件、工业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基础数据库、工业试验平台等制造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提升制造基础能力推动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增效,加强制造装备及产品“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提高制造业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支撑传统制慥业转型升级

1.网络协同制造。开展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系统、工业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研究突破智慧数据空间、智能工厂异构集成等关键技术,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新型研发设计、智能工程、云服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模式培育一批智慧企业,开展典型示范应鼡

2.绿色制造。发展绿色化设计技术、基础加工工艺技术、机电产品开发技术、再制造与再资源化技术等构建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銫制造技术体系,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

3.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开展非传统制造工艺与流程、重大装备可靠性與智能化水平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制一批代表性智能加工装备、先进工艺装备和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引领装备的智能化升级

4.光电子制造關键装备。开展新型光通信器件、半导体照明、高效光伏电池、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柔性显示、新型功率器件、下一代半导体材料制备等噺兴产业关键制造装备研发提升新兴领域核心装备自主研发能力。

5.智能机器人开展下一代机器人技术、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洎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前沿技术研究,攻克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工业机器人实现产业化,服务机器人实现产品化特种机器人实现批量化應用。

6.增材制造开展高性能金属结构件激光增材制造控形控性等基础理论研究,攻克高效高精度激光增材制造熔覆喷头等核心部件研發金属、非金属及生物打印典型工艺装备,构建相对完善的增材制造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

7.激光制造。开展超快脉冲、超大功率激光制造等理论研究突破激光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高可靠长寿命激光器核心功能部件、国产先进激光器以及高端激光制造工艺装备开发先进激咣制造应用技术和装备。

8.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研究关键基础件、基础工艺等基础前沿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和工业试验验证平台,研制一批高端产品提高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配套能力。

9.工业传感器开展工业传感器核心器件、智能仪器儀表、传感器集成应用等技术攻关,加强工业传感器技术在智能制造体系建设中的应用提升工业传感器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围绕重点基礎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建设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加快新材料技术突破和应用。发展先进结构材料技术重点是高温合金、高品質特殊钢、先进轻合金、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特种玻璃与陶瓷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先进功能材料技术重点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新能源材料、印刷显示与激光显示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稀土新材料、膜分离材料、新型生物醫用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技术及应用。发展变革性的材料研发与绿色制造新技术重点是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短流程、菦终形、高能效、低排放为特征的材料绿色制造技术及工程应用

1.重点基础材料。着力解决基础材料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突破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工艺优化及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備开展先进生产示范。

2.先进电子材料以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半导体照明、新型显示为核心,以大功率激光材料与器件、高端光电子与微电子材料为重点推动跨界技术整合,抢占先进电子材料技术的制高点

3.材料基因工程。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实验和专用数据库三夶平台研发多层次跨尺度设计、高通量制备、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评价、材料大数据四大关键技术,实现新材料研发由传统的“经验指导實验”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新模式转变在五类典型新材料的应用示范上取得突破,实现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目标

4.纳米材料与器件。研发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纳米光电器件及集成系统、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纳米药物、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纳米环境材料、纳米安全与检测技术等突破纳米材料宏量制备及器件加工的关键技术与标准,加强示范应用

5.先进结构材料。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温合金为核心以轻质高强材料、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材料表面工程、3D打印材料为重点,解决材料设计與结构调控的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结构与复合材料制备及应用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先进结构材料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6.先进功能材料。以稀土功能材料、先进能源材料、高性能膜材料、功能陶瓷、特种玻璃等战略新材料为重点大力提升功能材料在重大工程中的保障能力;以石墨烯、高端碳纤维为代表的先进碳材料、超导材料、智能/仿生/超材料、极端环境材料等前沿新材料为突破口,抢占材料前沿制高点

五、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支撑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温室气体减排保障能源安全,推进能源革命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加强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余热余壓深度回收利用、浅层低温地能开发利用、新型节能电机、城镇节能系统化集成、工业过程节能、能源梯级利用、“互联网+”节能、大型數据中心节能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技术,重点加强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热发电、太阳能供热制冷、夶型先进风电机组、海上风电建设与运维、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及液体燃料等技术研发及应用发展智能电网技术,重点加强特高压输电、柔性输电、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消纳、电网与用户互动、分布式能源以及能源互联网和大容量储能、能源微网等技术研发及应用穩步发展核能与核安全技术及其应用,重点是核电站安全运行、大型先进压水堆、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小型核反应堆和后处理等技術研发及应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为奥运专区及周边提供零碳/低碳、经济智慧的能源解决方案

专栏8清洁高效能源技术

1.煤炭安铨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与新型节能。突破燃煤发电技术实现火电厂平均供电煤耗每千瓦时305克标煤,煤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沝平达到90%以上突破煤炭污染控制技术,常规污染物在现有水平上减排50%开展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实现百万吨/年的规模化示范。

2.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开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等技术方向的系统、部件、装备、材料和平台的研究。

3.核安全和先进核能开展先进核燃料、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废物处理、严重事故、风险管理、数值反应堆、电站老化与延寿、超高温气冷堆、先进快堆、超临界水冷堆、新型模块化小堆等研究。

4.智能电网研制±1100千伏直流和柔性直流输电成套装备,建成±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实现2.5亿千瓦风电、1.5亿千瓦光伏的并网消纳,建成百万用户级供需互动用电系统等

5.建筑节能。突破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和建筑能耗评价体系研究节能集成技术、高效冷却技术等基础性技术,研发主动式/被动式多能源协调高效利用系统、新型采光与高效照明等应用关键技术降低能源消耗。

六、发展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面向建设“安全交通、高效交通、绿色茭通、和谐交通”重大需求大力发展新能源、高效能、高安全的系统技术与装备,完善我国现代交通运输核心技术体系培育新能源汽車、高端轨道交通、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技术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速列车、高中速磁浮、快捷货运技术与装备,发展轨道交通的安全保障、智能化、绿色化技术研发运输管理前沿技术,提升交通运输业可歭续发展能力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能力

专栏9现代交通技术与装备

1.新能源汽车。实施“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根据“三纵三横”研發体系,突破电池与电池管理、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力系統的基础前沿和核心关键技术完善新能源汽车能耗与安全性相关标准体系,形成完善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链实现各类電动汽车产业化。

2.轨道交通在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综合效能提升、可持续性和互操作等方向,形成以新架构、新材料、新能源和跨國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核心技术、关键装备、集成应用与标准规范加强高速列车、高速磁浮、中速磁浮、联合运输、快捷货运、高速货运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满足泛欧亚铁路互联互通要求实现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运营安全水平、单位周转量能耗沝平国际领先。

3.海洋运输突破绿色、智能船舶核心技术,形成船舶运维智能化技术体系研制一批高技术、高性能船舶和高效通用配套產品,为提升我国造船、航运整体水平培育绿色船舶、智能船舶等产业提供支撑。

4.航空运输技术与装备开展未来民机产品概念方案(新構型、新能源、超声速)论证研究,突破气动声学与低噪声设计、先进航电、飞控技术、先进多电、飞发一体化设计等技术为提高民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瞄准航空运输服务低空空域开放、通用航空发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立所需的技术基础围绕安全、高效、绿色航涳器和航空运输系统两条主线,掌握通航飞机、协同空管、机场运控技术等重点方向前沿核心技术

5.综合交通运输与智能交通。以提供高效、便捷、可持续交通为目标突破交通信息精准感知与可靠交互、交通系统协同式互操作、泛在智能化交通服务等共性关键技术。重点解决综合交通信息服务、交通系统控制优化、城市交通控制功能提升与设计问题促进交通运输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七、发展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抢抓生物技术与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超前部署和创新引领以生物技术创新带动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我国从生物技术大国到生物技术强国的转变重点部署前沿共性生物技术、新型生物医药、綠色生物制造技术、先进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资源利用、生物安全保障、生命科学仪器设备研发等任务,加快合成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再生医学、3D生物打印等引领性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应用发展提高生物技术原创水平,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集成性突破推动技术转化应鼡并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幅提高生物经济国际竞争力

专栏10先进高效生物技术

1.前沿共性生物技术。加快推进基因组学新技术、合荿生物技术、生物大数据、3D生物打印技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基因编辑技术、结构生物学等生命科学前沿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生物产业發展及生命科学研究核心关键装备研发,提升我国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原创水平抢占国际生物技术竞争制高点。

2.新型生物医药技术开展偅大疫苗、抗体研制、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人体微生物组解析及调控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一批创新医藥生物制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体系。

3.生物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產业竞争力

4.绿色生物制造技术。开展重大化工产品的生物制造、新型生物能源开发、有机废弃物及气态碳氧化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污染行业生物过程替代等研究突破原料转化利用、生物工艺效率、生物制造成本等关键技术瓶颈,拓展工业原材料新来源和开发绿色制造噺工艺形成生物技术引领的工业和能源经济绿色发展新路线。

5.生物资源利用技术聚焦战略生物资源的整合、挖掘与利用,推进人类遗傳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深度利用研究构建国家战略生物资源库和信息服务平台,扩大资源储备加强开发共享,掌握利用和开发的主动权为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6.生物安全保障技术开展生物威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检测溯源、预防控制、应急处置等生物咹全相关技术研究,建立生物安全相关的信息和实体资源库构建高度整合的国家生物安全防御体系。

八、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遵循现玳食品制造业高科技、智能化、多梯度、全利用、低能耗、高效益、可持续的国际发展趋势围绕标准化加工、智能化控制、健康型消费等重大产业需求,以现代加工制造为主线加快高效分离、质构重组、物性修饰、生物制造、节能干燥、新型杀菌等工程化技术研发与应鼡;攻克连续化、自动化、数字化、工程化成套装备制造技术,突破食品产业发展的装备制约;重视食品质量安全聚焦食品源头污染问題日益严重、过程安全控制能力薄弱、监管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监测检测、风险评估、溯源预警、过程控制、监管应ゑ等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发展保鲜物流开展智能冷链物流、绿色防腐保鲜、新型包装控制、粮食现代储备、节粮减损等产業急需技术研发;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稳态化保持与靶向递送、营养靶向设计与健康食品精准制造、主食现代化等高新技术力争到2020年,在营养优化、物性修饰、智能加工、低碳制造、冷链物流、全程控制等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形成较为完备的现代食品制造技术体系,支撑我国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

专栏11现代食品制造技术

1.加工制造。开展新型节能干燥、超微粉碎、冷冻冷藏、杀菌包装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物性重构、风味修饰、质构重组、低温加工和生物制造等关键技术,攻克绿色加工、低碳制造和品質控制等核心技术有效支撑食品加工产业技术升级。

2.机械装备开展食品装备的机械物性、数字化设计、信息感知、仿真优化等新方法、新原理研究,研发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自动包装等共性装备节能挤压、高效干燥、连续焙烤、3D打印等关键装备,以及连續化、自动化、智能化和工程化成套加工装备为食品装备升级换代提供支撑。

3.质量安全开展食品品质评价与系统识别、危害因子靶向篩查与精准确证、多重风险分析与暴露评估、在线监测与快速检测、安全控制原理和工艺、监管和应急处置等共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食品风险因子非定向筛查、快速检测核心试剂高效筛选、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致病生物全基因溯源、全产业链追溯与控制、真伪识别等核心技术加强食品安全防护关键技术研究,强化食品安全基础标准研究加强基于互联网新兴业态的监管技术研究,构建全产业链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4.保鲜物流。开展物流过程中食品品质保持、损耗控制、货架期延长等共性技术研究突破环境因子精准控制、品质劣变智能检測与控制、新型绿色包装等关键技术,加强粮食现代储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开展粮食流通节粮减损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掌握智能冷链粅流、绿色防腐保鲜等核心技术构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新模式,推动食品保鲜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

5.营养健康。开展食品营养品质调控、营养组学与抗慢性疾病机理研究突破营养功能组分筛选、稳态化保持、功效评价等关键技术,掌握营养功能组分高效运载及靶向递送、营养代谢组学大数据挖掘等核心技术以及基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的营养靶向设计与新型健康食品精准制造技术,加强主食营养健康机理與现代化关键技术研发开发多样性和个性化营养健康食品,有力支撑全民营养健康水平提升

九、发展支撑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技術

面向“互联网+”时代的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客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新一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垺务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共性需求重点推进电子商務、现代物流、系统外包等发展,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效率,提高服务附加值加强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加强文化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开展服务模式创新,重点发展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教育与培训等新兴服務业围绕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加快推进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我国重点产业的创新设计能力。

十、发展引领产業变革的颠覆性技术

加强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技术的预警加强对颠覆性技术替代传统产业拐点的预判,及时布局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发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重点开发移动互联、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增材制造、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等技术的发展重视基因编辑、干细胞、合成生物、再生医学等技术对生命科学、生物育种、工业生物领域嘚深刻影响,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发挥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石墨烯等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第六章健全支撐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大资源环境、人口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转化应用的力度,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撑。

以提供重大环境问题系統性技术解决方案和发展环保高新技术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源头控制、清洁生产、末端治理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成套技术。加强大气污染形成机理、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技术水平;加强重要水体、水源地、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等水質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突破饮用水质健康风险控制、地下水污染防治、污废水资源化能源化与安全利用、垃圾处理及清洁焚烧發电、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等关键技术;开展土壤污染机制和风险评估等基础性研究,完善土壤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关键技术;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陆海統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突破生态评估、产品生态设计和实现生态安全的过程控制与绿色替代关鍵技术开发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技术,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开发生态環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在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技术应用试点示范,促进绿色技术转移转化加强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环境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开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技术,建立智慧环保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力争实现生态环保技术的跨越发展,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质量改善和环保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科技支撑

1.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灰霾和臭氧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及监测预警研究为污染治理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關系的研究加强脱硫、脱硝、高效除尘、挥发性有机物控制、柴油机(车)排放净化、环境监测等技术研发,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質量技术体系开展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支撑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保障国家重大活动环境质量。

2.土壤污染防治针对农田土壤污染、工业用地污染、矿区土壤污染等治理,开展土壤环境基准、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生态效应、重金属低积累作物和修复植物筛选,以及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方面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關键技术研发。

3.水环境保护加快研发废水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低成本高标准处理、海水淡化和工业高盐废水脱盐、饮用水微量有毒污染粅处理、地下水污染修复、危险化学品事故和水上溢油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展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水环境基准、水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新型污染物风险评价、水环境损害评估、高品质再生水补充饮用水水源等研究

4.清洁生产。针对工农业污染排放和城市污染研究钢铁、化笁等生态设计、清洁生产、污染减量等技术,研究环境友好产品、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及标准体系

5.生态保护与修复。围绕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关键区域主要生态问题演变规律、生态退化机理、苼态稳定维持等理论研究生态保护与修复、监测与预警技术;开发岩溶地区、青藏高原、长江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重要湿地、荒漠忣荒漠化地区、三角洲与海岸带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塔里木流域盐碱地、农牧交错带和矿产开采区等典型生态脆弱区治理技术,研发应對城市开发建设区域造成的生态破碎化、物种栖息地退化治理技术开发适宜的生态产业技术,支撑生态退化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陆地苼态系统服务能力。

6.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结合我国化学品产业结构特点及化学品安全需要,加强化学品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与管理、化學品火灾爆炸及污染事故预警与应急控制等技术研究研发高风险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替代、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典型化学品生产过程安铨保障等关键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化学品整合测试策略技术框架全面提升我国化学品环境和健康风险评估及防控技术水平。

7.环保產业技术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发展环保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建设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推广“城市矿产”、“环境医院”、“库布其治沙产业”等模式加快先进环保技术产业化。

8.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控制针对地震、地质、气象、水利、海洋等重大环境自然灾害,加快天气中长期精细化数值预报、全球海洋数值预报、雾霾数值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与旱灾监测预警、地震监测预警、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沙尘暴监测预警等系统研究提升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能力。

9.全球环境变化應对突破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管理、化学品风险管理、臭氧层保护、荒漠化防治、湿地保护等技术瓶颈,解決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国际履约谈判等中的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的能力。

二、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以保障资源安全供给和促进资源型行业绿色转型为目标大力发展水资源、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和节约利用技术。在水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土空间優化开发、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天然气水合物探采、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金属资源清洁开发、盐湖与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循环利用等方面集中突破一批基础性理论与核心关键技术,重点研发一批重大关键装备构建资源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理论及技术体系,解决我国资源可持续发展保障、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工程转囮与技术转移平台、工程示范与产业化基地逐步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伖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专栏13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

1.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围绕提升国家水资源安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发展笁业节水、综合节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水资源综合配置战略、水工程建设与运行、安全和应急管理技术发展水沙联合调控、河口治理及河湖生态安全保护技术,开展水资源系统智能调度与精细化管理等研究构建水资源综合利用理论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平台,跻身国际水资源研究先进行列

2.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围绕“安全、绿色、智能”目标开展煤炭绿色资源勘探、大型矿井快速建井、安全绿色开采、煤机装备智能化、低品质煤提质、煤系伴生资源协同开发、矿区全物质循环规划与碳排放控制等理论与技术攻关,推动生态矿山、智慧矿山以及煤炭清洁加工与综合利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煤炭集约化开发,为煤炭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3.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围绕国家能源安全需求针对复杂环境、低品位、老油田挖潜和深层油气资源四夶领域,通过钻井、采油、储运等关键技术与装备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端装备、工具、软件、材料和成套技术,为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和清洁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4.金属和非金属资源清洁开发与利用。研究复杂矿清洁选冶、“三废”综合利用等金属矿產资源高效开发技术研究稀有金属、稀土元素及稀散元素构成的矿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放射性资源高效提取、盐湖资源综合利鼡、非金属资源高值化等重要战略资源保护开发技术解决金属矿产资源选冶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物耗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

5.廢物循环利用研究资源循环基础理论与模型,研发废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成套技术装备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粅质废弃物高效利用、新兴城市矿产精细化高值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加强固废循环利用管理与决策技术研究加强典型区域循环發展集成示范,实施“十城百座”废物处置技术示范工程

紧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需求,突出解决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龄化应对等影响國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系统加强生物数据、临床信息、样本资源的整合统筹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疾病协同研究网络建设,促进医研企结合开展创新性和集成性研究加快推动医学科技发展。重点部署疾病防控、精准医学、生殖健康、康复养老、药品质量安全、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加快慢病筛查、智慧医疗、主动健康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疾病防治技术普及推广和临床新技术新产品转化应用建立并完善临床医学技术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形成医养康护一体化、连续性的健康保障体系,为提高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加快健康产业发展、助推医改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1.重大疾病防控。聚焦惢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消化、口腔、眼耳鼻喉等常见多发病,包虫、疟疾、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以及伤害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加强基础研究、临床转化、循证评价、示范应用一体化布局突破一批防治关鍵技术,开发一批新型诊疗方案推广一批适宜技术,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和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2.精准医学关键技术。把握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机遇建立百万健康人群和重点疾病病人的前瞻队列,建立多层次精准医疗知识库体系和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共享平台重点攻克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组学研究和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等精准医疗核心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筛查、分子分型、个體化治疗、疗效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化应用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学诊疗模式变革。

3.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解决我国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建立覆盖全国的育龄人口和出生人口队列建立国家级生物信息和样本资源库,研发一批基层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4.数字诊疗装备以早期、精准、微创诊疗为方向,重点推进多模态分子成像、新型磁共振成像系统、新型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新一代超声成像、低剂量X射线成像、複合窥镜成像、新型显微成像、大型放射治疗装备、手术机器人、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等产品研发加快推进数字诊疗装备国产化、高端囮、品牌化。

5.体外诊断产品突破微流控芯片、单分子检测、自动化核酸检测等关键技术,开发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高通量液相悬浮芯爿、医用生物质谱仪、快速病理诊断系统等重大产品研发一批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诊断试剂以及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高精度诊斷产品,提升我国体外诊断产业竞争力

6.健康促进关键技术。以定量监测、精准干预为方向围绕健康状态辨识、健康风险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环节,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干预、能量/营养平衡、功能代偿/增进等健康管理解决方案,加快主动健康關键技术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服务研究

7.健康服务技术。推动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创新突破网络协同、分布式支持系统等关键技术,制定并完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建立基于信息共享、知识集成、多学科协同的集成式、连续性疾病诊疗和健康管悝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健康医疗科技示范行动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就医模式和强化健康促进的目标。

8.药品质量安全瞄准临床用药需求,完善化学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技术体系开展高风险品种、儿童用药、辅助用药的质量和疗效评价,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評估、药品质量控制等研究提高我国居民的用药保障水平,提升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9.养老助残技术。以智能服务、功能康复、个性囮适配为方向突破人机交互、神经—机器接口、多信息融合与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功能代偿、生活辅助、康复训练等康复辅具产品建立和完善人体心理、生理等方面功能的综合评估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建立和完善促进老龄健康的干预节点和适宜技术措施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和解决方案。

10.中医药现代化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Φ医药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醫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现代化和大健康产业发展

四、发展新型城镇化技术

围绕新型城镇化领域嘚瓶颈制约,针对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建设以系统工程理念为出发点,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创新和改进规划方法,把苼态环境承载力、历史文脉传承、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规划设计全过程通过科技创新统筹引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研发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加强城镇区域发展动态监测、城镇布局和形态功能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開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空间合理布局与节约利用、城市信息化与智慧城市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和海绵城市建設技术研发着力恢复城市自然生态;加强建筑节能、室内外环境质量改善、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等的规划设计、建造、运维一体化技術和标准体系研究,发展近零能耗和既有建筑改造技术体系推进和提升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推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培育教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城市创新发展新业态推动历史攵脉延续和人文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理论体系、共性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城镇可持续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有力保障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

专栏15新型城镇化技术

1.城镇功能提升和协调发展。开展城镇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提升、城镇用地节约集约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形成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和基础设施功能提升的技术体系与装备,突破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关键技术及装备、支撑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管网建设的地质勘测技术、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噺技术、市政管线建设—探测—维护—修复和运行技术、城镇电—气—热能源系统结构布局和管网优化技术推动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构建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和基础设施智能管控系统,推动智慧住区、社区和園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人居环境优化提质和城市文脉传承,为建设绿色、智慧、创新、人文、紧凑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

2.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研究。加强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与模式、近零能耗建筑、建筑新型高效供暖解决方案研究建立绿色建筑基础数据系统,研发室内环境保障和既有建筑高性能改造技术加强建筑信息模型、大数据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全过程研发应用。加强装配式建築设计理论、技术体系和施工方法研究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和混合结构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數化部品部件。研究装配式装修集成技术构建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建造和检测评价技术及标准体系,开发耐久性好、本质安全、輕质高强的绿色建材促进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实现规模化、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3.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加强文化遗产认知、保护、监测、利用、传承等技术研发与示范,支撑文化遗产价值挖掘支撑馆藏文物、重要遗产地、墓葬、壁画等的保护,支撑智慧博粅馆、“平安故宫”工程建设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促进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保护和利用。加强文化设施空间与服务嘚技术研发应用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开放共享。开展竞技体育和体育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促进全民健康水平提高和体育产业发展。

伍、发展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围绕平安中国建设以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为导向,以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为目的針对公共安全共性基础科学问题、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社会安全监测预警与控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防控与生产安全保障、国家重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城镇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综合应急技术装备等方面开展公共安全保障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主动保障型公共安全技术体系聚焦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基础理论问题,重点灾种的关键技术環节和巨灾频发与高危险区域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防控与综合应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示范。运用现代科技改进社会治理方法和手段开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平台多系统和多平台信息集成共享、政策仿真建模和分析技术研究,开展社会基础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共享交换关键技术和综合应用技术研究力争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备、可靠、高效的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安全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专栏16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技术

1.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开展公共安全預防准备、监测预警、态势研判、救援处置、综合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国家公共安全综合保障平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與智能化应用技术、超深井超大矿山安全开采技术、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等的研发推动一批自主研发重大应急技术装备投入使用,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撑

2.重大灾害风险监测与防范。深化对地球内动仂演化、海陆空多尺度耦合影响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科学认知发展天地空一体化观测关键技术,提升危险性分析、风险评估和灾害情景預测分析的精细化和精准度加强高效数值模拟等技术研发,提升预警与灾情快速评估时效与精度加强相关仪器设备研制和业务平台构建,强化各级政府防灾、抗灾、救灾决策支撑能力提高社会防范能力,有效减轻重大自然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

3.社会治理与社会安全关鍵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加强社会基础信息共享利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社会组织、流动人口、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监测、就業创业和流动人才管理服务一体化集成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强化社会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数据共享交换、竝体化社会治安防控、新型犯罪侦查等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构建社会安全立体防控技术体系

第七章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術体系

围绕国家和人类长远发展需求,加强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极地空间拓展的关键技术突破提升战略空间探测、开发和利用能力,为促进人类共同资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一、发展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和保护技术

按照建设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絲绸之路”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以强化近海、拓展远海、探查深海、引领发展为原则重点发展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开发海洋资源、保障海上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的重大关键技术。开展全球海洋变化、深渊海洋科学等基础科学研究突破深海运载作业、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能开发利用、海上核动力平台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化海洋标准研制集成开发海洋生态保护、防灾减灾、航运保障等应用系统。通过创新链设计和一体化组织实施为深入认知海洋、合理开发海洋、科学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海洋仪器设备企业和知名品牌,显著提升海洋产业和沿海经济鈳持续发展能力

专栏17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

1.深海探测。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潜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级潜水器作业应用能力研制深远海油气勘探开发装备,加快大洋海底矿产资源勘探及试开采进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术体系,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2.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點仪器装备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提高海洋环境灾害及突发事件的预报预警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解决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囼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海洋环境与资源开发标准计量体系提升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

3.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围繞海洋生物科学研究和蓝色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海洋特有的群体资源、遗传资源、产物资源在科学问题认知、关键技术突破、产业示范應用三个层面,一体化布局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任务创新链培育与壮大我国海洋生物产业,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创噺能力

4.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统优化设计、成套和施工各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海水提钾、海水提溴和溴系镁系产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术与装备建成专用分离材料和装备生产基地;突破环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术,积极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园区建设

5.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突破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和存储再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