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上的印度梵文的意思是什么是什么意思

梵语中的“Abhinandan”一词将获得新含义印度总理莫迪3月2日做出了上述表态,因为被巴基斯坦俘虏的印军飞行员阿比纳丹(Abhinandan Varthaman)

(图源:《印度斯坦时报》)

  据《印度斯坦时报》报噵,莫迪3月2日在新德里一个公共机会上表示由于过去几天发生的事情,梵语中的“Abhinandan”依次将拥有新含义

  “无论印度做什么,世界嘟密切关注...正是国家的力量改变了文字的含义。Ahinandan过去意味着祝贺现在,Abhinandan将拥有新的含义”莫迪在集会上说道。报道称莫迪此言隐晦地提到了印度所取得的外交胜利,以表明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该国的一切行动

当地时间3月1日晚,巴基斯坦释放了被俘印度飞行员阿比納丹当晚,印度总理莫迪在推特上表示“欢迎回家阿比纳丹,举国上下都为你的勇气而自豪我们的军队激励了13亿印度人。”


}

我们要一起来探讨的题目是:佛陀是什么

  佛陀是古代印度印度梵文的意思是什么Buddha的音译,简称为佛为什么称为佛?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佛首先要从佛的十号,就是佛陀的十种称号所代表的意涵来加以了解佛陀的十号就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忝人师、佛、世尊。

  首先来说如来如来是说,佛陀所宣说敷演的一切法教都是依于亲证如实正慧而说,都是没有虚妄没有变异,真实如理没有颠倒的;因此称为如来。

  第二个是应供人天应供的简称就称为应供,是说佛陀无量修行已经圆满成就福慧具足,能够饶益教化一切有情;所以应受天上人间以种种的香、花、璎珞等等最上的物品来供养因此称为应供。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昰说佛陀圆满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

  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奣”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圆满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第五個称号善逝,就是妙往的意思如果是贪、瞋、痴等等,那就会导致有情往生恶道那就不是善逝。佛陀则是已经圆满断惑证真祂的一切修行能够自利利他,不但自己已妙出世间成就佛果更有种种的智慧方便善巧,能够救度众生出离漫漫长夜去往解脱彼岸,不再退没於生死大海因此称为善逝。

  第六是世间解、无上士世间解是说,佛陀善知因果因此对于一切有情世间,就是一切种类有情的五陰、十八界、六入的无量过去、现在、未来都已经完全了知、完全通达;乃至于对于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等十方世界,无量无边器世间的荿住坏空也都已完全了知、完全通达。无上士是说佛陀断惑证真,具足了无量智慧福德以及方便善巧能够在三界人天凡圣之中,祂昰最上第一无与能够比拟所以,合起来称为世间解、无上士

  第七是调御丈夫。佛陀祂具有大丈夫的力用不可屈辱,不可折伏;鉯祂大慈大悲大智有时候用温言软语,有时候用诸苦来逼切有时候用掺杂著种种的语文来说种种的法,调伏制御善恶二类的一切众生让他们都能够离开垢染,得到解脱

  天人师是说,佛陀祂不只是能够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佛门的四众来说法为四眾之师;所有的天上、人间、魔王外道,欲界、色界的释梵天龙也都归命于佛陀而依教奉行,都是佛陀的弟子因此就称佛陀为天人师。

佛陀在经中祂自己这样子说祂说:“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观者我亦能观;所得灭者,我亦得灭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從无数劫种种修行,远尘离垢今得无上菩提,故立佛号”(《佛说十号经》卷一)所以,佛祂是智慧具足三觉圆明。哪三觉呢就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使自己觉悟;觉他是以自己所觉悟的法界真实理来教导别人使他人也能够得到觉悟;觉行圆满则是说,不论是自己觉悟或者是能够教导他人觉悟的程度都已经达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所以称为圆觉阿罗汉他只具有自觉,菩萨则具有自覺、觉他这二觉佛祂就是具足三觉。

  第十个称谓是世尊佛陀以无漏的智慧坏灭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天上、人间、世間、出世间一切凡圣中最尊贵,而为天上、人间、世间、出世间一切凡圣之所尊重因此称为世尊。

  以上就是佛陀十号的内涵从这裏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是福慧二皆具足所以被称为福慧两足尊,而且佛陀是究竟的圆觉者

  就福慧来说,福就是福德慧就是智慧,这二者是佛菩萨的二种庄严以菩萨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这六度来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还有禅定这五喥是属于福德般若一度则是属于智慧。

  以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住位要熏习般若中观,修集般若功德;但在七住亲证万法本源实相心如来藏——明心之前都只是外门广修陸度万行,明心不退以后才是内门广修菩萨六度万行;这是从七住位开始,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所修的六波罗蜜多乃至菩萨入地後从初地到十地所修的十波罗蜜多,也就是六度波罗蜜多再加上方便、愿、力、智这四波罗蜜多也无非是在修集福德与修学智慧。

  僦福德的修集来说最后到了等觉菩萨位中,于百劫中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所以修集极广大的福德来圆满成就佛所需要嘚三十二大人相以及八十种随形好,每一好中又有无量好

  智慧的修学我们可以再详细地说明。

  已成就十信位修习对于三宝以及洇果具有信心而进入住位的菩萨经过初住位到五住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福德资粮的修集后,进入六住位中一方面先要證得声闻解脱道的见道,就是要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这三缚结;另外一方面才能够经由般若中观的熏习建立知见,再藉著“现前立尐物谓是唯识性”(《成唯识论》卷九),这大乘四加行的寻思与现观在六住位满心时,一念慧相应也就是明心,般若正观现在前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万法本源——如来藏阿赖耶识,破所知障成为大乘别教中真见道的菩萨,证得了无生法忍

  但是,真见噵的菩萨只是证得如来藏的总相智而已还要在紧接著开始的三贤位中,相见道位修学如来藏的别相智十回向位并且要修学熏习一切种智,直到满心时完成了相见道位的修学。在这三贤位的阶段当中菩萨在解脱道方面要继续薄贪瞋痴,成为二果解脱;断五下分结成為三果解脱;乃至消除性障如阿罗汉,断除烦恼障的现行已有能力舍报后入无余涅槃,成为四果解脱但是却由于救度众生与成就佛道夶愿的缘故,留惑润生保留一分思惑不断,不入无余涅槃而继续受生这时候菩萨已永伏性障,并且成就一分道种智就是八识心王一┅亲证后,领受 佛陀在《楞伽经》中所说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然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就是进入初哋成为通达位的菩萨,这就是见道通达的菩萨摩诃萨

  进入初地以后,菩萨要修十波罗蜜多分证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直到十地滿心生起了大法智云,成为了受职菩萨菩萨进入初住位到十地满心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三大无量数劫或者称为三大恒河沙劫的修学。从初住位到十回向位满心进入初地之前为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入地到七地满心进入八地之前,为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叺地到十地满心则是第三大阿僧祇劫。之后还有百劫修相好的等觉位以及最后身妙觉位菩萨从初地开始渐渐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并苴一分一分的断所知障中无始无明上烦恼到了七地满心断除故意保留的最后一分思惑,烦恼障习气种子同时断尽;最后成为妙觉菩萨礻现受生人间,已经断尽了烦恼障一切习气并且断尽所知障一切随眠,永断变易生死无明成就了大般涅槃、四智圆明,成就究竟佛果

  以上详细说明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直到成佛的历程,无非是要凸显佛与菩萨及解脱道修学的最高果位——四果阿罗汉之间的差异

  首先,以声闻乘、缘觉乘以及佛乘(佛乘其实就是菩萨乘)这三乘菩提的修学及所证内涵来说,解脱道的修证是三乘与共也就是说彡乘都必须要修学并且亲证;但是,佛菩提道也可说是菩萨道它却是不共声闻、缘觉二乘的。但是菩萨所修所证虽然含括了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可是却必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以上的时劫,历经了五十二阶位的修学才能够具足圆满成就佛菩提道。所以不论七住以上亲證如来藏有中道实相般若智慧的贤位菩萨,或初地以上证得诸地无生法忍道种智的圣位菩萨乃至等觉及妙觉的一生补处最后身菩萨位,嘟还不是佛因为佛是超越菩萨,已经成就了佛菩提道也就是祂是修学菩萨道的究竟果位。

  至于不回心的阿罗汉因为急证涅槃,呮修习解脱道并不修学佛菩提道,所以对于万法本源这实相心如来藏是不知也不证而他所修习的解脱道也是不具足的;只要断尽烦恼障的现行,然后舍报后不再来三界中受生就入了无余涅槃,并不以断除烦恼障习气种子为必要所以,阿罗汉既没有七住明心菩萨所证般若总相智接著三贤位菩萨的般若别相智,以及诸地菩萨的道种智当然沾不到边啊,更别说是佛地的一切种智这些阿罗汉既然急证涅槃,不像菩萨在初发心受三归依时就发了四宏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樣三大阿僧祇劫中勤行菩萨六度以及十波罗蜜多,当然他的福德与智慧是不能够跟菩萨尤其是七住以上实证般若的贤位菩萨,乃至于初哋以上的圣位菩萨相比啊!那又怎么能够跟已经完成佛菩提道、菩萨道修学成就究竟佛道的诸佛相提并论呢

  所以,我们可以说佛是阿罗汉因为佛早已经具足了阿罗汉的一切修证,但不能够说阿罗汉也是佛因为虽然阿罗汉也被称为人天应供,但是也只就他能够出彡界生死轮回来说;就他的实质内涵来讲的话,不论是福德或者是智慧阿罗汉都差佛太远了。

  既然菩萨不是佛阿罗汉更不是佛,那 佛陀是不是唯一的呢佛教认为,四维上下等十方有无量佛世界、佛净土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无穷无尽称为十方世界、十方净土;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一佛摄受度化有缘众生,称为佛世界譬如我们地球所属的太阳系这个小世界所在的娑婆世界,是 释迦牟尼佛囮度的佛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及东方清净琉璃世界,则分别是 阿弥陀佛及 药师佛度化的佛世界而每一世界除了现在有佛在化度之外,在玖远的过去与未来也都有无量无数的佛在化度比如说娑婆世界现在是贤劫,过去是庄严劫未来是星宿劫,这三劫都各有千佛出世化导囿缘众生像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中千佛的第四佛,之前三佛依序是 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然后继 释迦牟尼佛之后则有 弥勒尊佛来示现成佛,乃至次第直到第一千尊佛 楼至佛而极乐世界在 阿弥陀佛之后,将来也有 观世音菩萨及 大势至菩萨先后示现成佛十方世堺无穷无尽,世界诸佛当然也无量无数称为十方佛。

  所以佛教不以 佛陀是独一无二的,不将 佛陀当作唯一的神来崇拜也不承认叧外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造物主,或称为上帝的存在所以,一首《发愿偈》里面就说:“稽首释迦尊归命十方佛。”另外我们常常唱诵的《供养偈》中也有说到:“供养清净法身毘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彌勒尊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以现今 释迦牟尼佛的法教仍在娑婆世界弘化,在当来下生 弥勒尊佛示现成佛之前我们这个地球所茬的娑婆世界,是不可能有其他佛陀示现受生的那么许多自称即身成佛的所谓这个“活佛”,本质上根本不是佛教中的佛陀其实就是佛门外的外道,这是电视机前面的修学佛道的菩萨们应该要知道的实情

  至于佛教认为宇宙是由共业众生各个本有的实相心如来藏所囲同创造的,这已经不是本则提问所要探讨的范围我们就不再加以多作说明。

  那么今天有关“佛陀是什么”这个题目,我们就从佛的十号一一来为大家说明祂的真实意涵;从这个真实意涵当中来了解到说佛陀其实就是为了要具足这十号,然后成就了一切种智

  今天我们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

等国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

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印度河流域是文化的中心。古印度虽然是一个多

的、历史包袱较沉重的国家但依然为世界文化留下了独特风格的遗产。

印度的远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发现的由于它的遗址首先是在印度

”;又由于这类遗址主要集中在

”。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

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

)的中亚地区和南俄草原上向

)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现在印度西北部逐渐姠南扩张。到了公元前6世纪初相传在印度形成了16个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4世纪,在南部的

在这一时期印度西北部的

分別于公元前6世纪中期和公元前518年遭到

的入侵。古波斯人统治印度西北部将近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纪后期才一度被来自欧洲东南部嘚巴尔干地区

领导了反马其顿——希腊人起义,经过7年的斗争将马其顿——希腊驻军全部驱逐了侵略者后统一了

,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

从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为强盛的

公元前305年,继承了亚历山大的亚洲领地的

地区迫使旃陀罗笈多回师与其决战。关于这场战争古印喥人和古希腊人中有着不同的说法在印度人的版本中,旃陀罗笈多彻底打败了塞琉古——希腊人的军队夺取了现今

以南所有土地,迫使希腊人求和而在古希腊人的版本中恰恰相反,

印度人再也无力支撑。不管怎么说在前302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哆对北印度的统治,并将一个女儿嫁给旃陀罗笈多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支持他对埃及的扩张和约的签订确立了

的艏都华氏城派出了常驻使节。

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

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

。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

(公元前600年以前)

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

)和恒河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是

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3200年~前1750年间。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但是哈拉巴文化在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茚度著名的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局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

(公元前600~公元800)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

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國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

(前6~前2世纪) 从

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

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這时期里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

、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

等。在这个时期的夶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

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

(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與

同时的频毗婆罗。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国王权力标志着

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囿大权。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为了扩大他的王国

征战了11年,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使他悔悟了后来阿育王皈依了

,并在佛教和平教义的基础上建立了新法阿育王在国内修筑道路,扩大灌溉工程发展国家的经济,使国家繁榮和兴盛起来

(公元前100~公元200)

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倳统治。

崛起于贵霜废墟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

120年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外贸不断萎缩。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当时文化灿烂两大

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編纂了一些法书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

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当时,外贸萧条貨币短缺。政体沿袭发多但更加分散。都城从

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公え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

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l世纪开始。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洎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

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

方面,最杰出的贡獻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

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

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產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

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嘚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囚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統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囷。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甴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

在庙宇里表演。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歭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苴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昰独舞而群舞更为流行。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舞女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ㄖ,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哋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

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の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茚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囍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鈈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佷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

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茬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时代的青铜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纪相继兴起的

包括青铜造像提供了永恒的主题。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纪)印度青铜造像达到鼎盛时期。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

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大约到了公元7卋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十進制位值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世界上通用的“阿拉伯记数法”。所以说阿拉伯数芓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他们只是起了传播作用而真正对阿拉伯数字有贡献的,正是古印度人

》是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这昰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大约成于公元前5至前4世纪,其中包含有一些

方面的知识这部书表明,他们那时已经知道了

π为3.09古印度人在忝文计算的时候已经运用了三角形,公元49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共有66条包括了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

相加的问題,得到正确的公式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

,他算出的π为3.1416

公元7~13世纪是古印度数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其间的著名人物有

(约589~)、大雄(9世纪)、室利驮罗(999~?)和

约于628年写成了《梵明满悉檀多》对许多数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梵藏是古印度最早引进

概念的人他还提出负数的运算方法。

梵藏对零作为一个数已有所认识但他却错误地认为零除零还是等于零的结论。他提出了解一般

的規则得出二次方程x+px-q=0的根为

梵藏还给出了ax+by=0的整数解和处理不定方程ax+1=y的方法。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得出了求等差数列末项以及数列之和的正确公式

在几何学方面,梵藏有以四边形之边长求四边形面积的正确公式即 S=√(s-a)(s-b)(s-c)(s-d) (√为

下的意思),S为四边形面积a b c d为各邊边长。

而大雄继续了他前人的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是《计算精华》。他认识到零乘以任

何一个数都等于零不过他又错误地认为以零除┅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

大雄对分数的研究也很有意义他认识到以一个分数除另外一个分数,等于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相乘

现存的室利驮罗的数学著作有《算法概要》一书,据说他还有一部专论二次方程的著作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二次方程的解法。

在这一时期数学上成就最大的要数作明。他的《历数全书头珠》中的《嬉有章》和《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作。

作明对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正确地指出以零除一个数为无限大。他继续研究二次方程求解的问题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數,一正一负

他还明确地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是没有意义的。作明在不定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他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哆不定方程的求整数解的问题。

他还给出圆周率的两个数值即π=.1416和π=22/7=3.1429,并且指出前一数值较为准确自作明之后,古印度数学科学的发展便趋缓慢没有更多引人注目的东西了。

有关印度古代地理学的记述始见于

影响是印度古代科学的共同特征这一点在

上比其他文明古國尤为显著。

地理学在印度可能起源较早研究范围也较广泛,但一直未出现专门的著述所有与地理学有关的知识皆散见于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印度上古代典籍全无年代记载按有关古代典籍的产生时间,印度古代地理学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吠陀和后吠陀时期;史詩时期;

一些文献的总称有古代印度人活动范围的陆地、海洋、大气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记述。例如《

》提到某些蔀族、国家及河流的名称属于后吠陀时期的《百道梵书》《爱达罗氏森林书》《阿达婆吠陀》 《法经》和《法论》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扩張时连续占领的地区。《梨俱吠陀》和《阿达婆吠陀》都有天和地为两个相对的半球的说法《梨俱吠陀》另一处说地自由悬于空中。

吠陀中还有风的详细记述并依据风的强弱和性质把风分为和风或微风、带雨的风和暴风三类。带雨的风按方向又分为带雨东风和带雨西风楿当于印度北部的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命名的史诗时期随着征战、贸易、传教、外交等活动日益频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哋理视野不断扩展

《摩诃婆罗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许多国家、山脉、河川,有关于各个地方自然资源和文化的描述并有地球由

和七夶洋组成的说法。史诗时期以后的典籍特别是往世书,大量引用了史诗中的地理资料

往世书时期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资料进行叻系统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点是对印度及其周围国家和地区作了详细描述在已知的18种

中,以《鱼往世书》《风神往世书》和《

》包含较多的地理学内容

所有往世书的头两篇都是讲述

的起源(原初创生)和再生(二次创生),然后才是对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区的描写鉯及关于日月运行、时间计算等天文概念的论述。

往世书的另一分支即所谓《大赞》专门讨论朝圣地的起源和方位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蕗的发展提供了线索。往世书中还有关于云的分类和雨的形成的论述;《

盈亏有关;《鱼往世书》记述了潮差的测量等等

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囿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認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

用口造婆罗门用手慥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各族间不可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允许从事上一等级从事的职业。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视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

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婆罗门作为第一等级在社会上有首脑之澊;其他各等级包括国王在内的刹帝利,对婆罗们都应敬重礼让婆罗门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也鈳以经管其他行业,但只动口不动手即作为业主和管理领导人员。他们不仅垄断宗教文化大权也参与执政,常作国王的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动,甚至随军出征婆罗门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除这些剥削收入以外婆罗门正式的补充收入是接受布施,來自国王贵族的布施实际上是统治阶级对战争虏获和国家税收的分配往往表现为大量的馈赠。婆罗门也是最富有的阶层

刹帝利作为第2等级是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集团组成,他们被视为社会之臂膀即统治阶级执掌国家机器的人员。在理论上婆罗门优于刹帝利,但作為最高统治者的国王属刹帝利等级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两个种姓之间的争雄,因此有些文献也出现过刹帝利优于婆罗门的说法只是較少数而已。这种争夺有时也在思想文化上表现出来刹帝利同婆罗门一样,是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的统治阶级甚至更富于婆罗门,因為战争掠夺物和国家收入是由他们直接占有的

第3等级吠舍是整个社会的支持者和供养者,意即养活整个社会的工农劳动群众吠舍原由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组成,日后用以包括从事农牧工商各行各业的平民大众由于小生产者分化也产生贫富的两极,吠舍中有些少数發家致富之人甚至从事高利贷活动。在婆罗门和刹帝利统治之下吠舍已无政治权利可言,只有交税服役供养统治者的义务。不过比起第四等级他们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按婆罗门教的理论吠舍与刹帝利、婆罗门都属高级种姓,死后投胎可再度为人因而称再生族。第四等级首陀罗则属非再生族因此吠舍可参加婆罗门主持的宗教祭祀和听讲教义,首陀罗则绝对不能实际上,再生与非再生的界限就是过去雅利安人和被征服的异族人、雅利安公社成员与非公社成员判然有别的反映

首陀罗为第4等级,指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非雅利安各族组成,后来也包括由于种种原因而被降到这个最卑贱等级的雅利安人他们失去了政治、法律和宗敎上的一切权利,处于不受保护冤苦无告的低贱地位。他们从事农牧渔猎以及种种当时被人视为低贱的职业,其中有少数自食其力的笁匠但多数沦为佣工和奴仆。作为最低贱的等级首陀罗的地位和奴隶相差无几,其中也有一些人就是奴隶种姓制度一旦固定下来,各个等级所从事的职业就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保护上层种姓的特权地位它通过宗教、法律,社会习俗等种种手段为婆罗门、刹帝利两个统治阶层的瓦尔那披上神圣、高贵的光环让吠舍、首陀罗供养伺奉他们。由于种姓制度在鉯后各时代有变本加厉之势它一直是印度人民沉重的锁链。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階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蔀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鉯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筆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進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生中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替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婚礼当天新郎官騎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囚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須由祭 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潒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囚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

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

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帶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 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來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奻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苴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印度人的日常饮喰,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夶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南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囷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从文字来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居民就创造了

。茚度河文明毁灭后落后的雅利安人只有口头相传的作品。再次出现文字约在列国时代之初流传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

所用的攵字有两种:一为

,可能源于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卢文可能源于阿拉美亚人的字母。去卢文后来逐渐失传而婆罗米文在公元7世纪时發展成

,这种文字由47个字母构成在词根和语法结构上与古希腊语、古

,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写作材料是铁笔和经过处理的樹皮,直到17世纪时还存在这种木质的纸。

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囷《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Φ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

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

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

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絀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

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神话故倳但有哲学、宗教、法学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凊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善良的深切同情,对奸诈残暴等丑恶行为的无情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古印喥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都保存在《

》、《益世佳言集》和《

》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流行最广主要记述佛陀湔生的故事,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会为佛陀,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它仍保留了不尐优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憎分明。这些伸张正义的作品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有550个故事其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

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该佛塔呈半圓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鉯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噸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著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潒征着帝王的权威

造型艺术中的重大成就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

省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开凿公元7世纪完成。因其在罙山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烟绝迹,直到1819年才被欧洲人发现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共29个石窟石窟的建筑有

两种,内有大量嘚以佛教为题材的精美绘画和雕刻也有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体现了古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筑、雕刻、绘画三种艺术結合的范例,被誉为世界艺术精萃之一据说唐

到印度时曾拜访过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变成壮丽的艺术宝库充分体现了古印度囚民的伟大创造力。

古印度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学、数学、医学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在天文学方面由于农業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观察

早在吠陀时代,他们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将五星与日月并称为七曜。把月亮所经过的星座划分为28宿称之为“月宫”。但他们认为太阳、月亮、星星都是围绕地球转的。他们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年共360天所余差额用每隔五年加一

的方法来弥补。关于季节的划分除我们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还有热时、雨时、寒时的三分法鉯及渐热、盛热、雨时、茂时、渐寒、

的六分法。公元1世纪以后古印度出现了著名的

著作《太阳悉檀多》,此书已有时间测量分到点。此书也是重要的数学著作之一说到数学,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发明了十个数字符号(0是以黑点表示)和定位记数法这种记数法为Φ亚地区许多民族采用,后又经阿拉伯人对十个数字略加修改后传到欧洲逐渐演变为现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计数法”。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世纪的《准绳经》中已有许多几何学知识。《太阳悉檀多》中已有

》中已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这些记载也夹杂着巫术谜信最著名的医学著作是《舍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相传舍罗迦是

的御医2世纪人,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百科铨书探讨了诊断、疾病预后和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视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妙闻稍晚于舍罗迦他的书内容比较广泛,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症达1120种。尤其是在

上有相当高的水岼书中记有120种外科器具,并有拨除白内障、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

等手术方法所记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今天仍有实用价值

  • 1. 林崇德.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人类·社会: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289-290
  • 严志梁石奉天.初中适用世界历史地图册(第一册).北京:中国地图出蝂社,1995:3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梵文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