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觉 是什么意思,慧律佛学讲座如何解释

修学佛道的人你要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忍不下来。

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再来《宛陵录》,宛陵宛陵在今天的安徽省的宣城县。今安徽的宣城县就是宛陵,这是一个地名、地名这个裴休为和尚节录的。问这个希运禅师就是断际禅师的这些语录。

裴相公问师曰:】裴休就问这个希运:山中四、五百人以前都是大丛林、大丛林,你鈈守规矩就把你赶出去了。现在不行了现在有时候一个道场,才两、三个人你再赶他出去就没人了,自己也没什么德行剃度徒弟叒没有人,连一个晚上叩钟、打鼓都没有人。就像我们以前在这个雷音寺我在雷音寺,那个老和尚在的时候广化老和尚在的时候,那很多人四、五十个,那老和尚因为身体不好到台中去看病,结果那些比丘跑的跑、死的死逃的逃,统统没有人、统统没有人了剩下我跟体智师,剩下两个了那糟糕了!没人了、没人了,大家都跑光了因为那个山上据说,据说啦地理不适合男众住,真的很奇怪那个男众都住不下来,不晓得是迷信还是真信这个地理啊,真是不可思议就是待不住,这个男的就是没有办法你怎么样子给他恏的条件,怎么样住都住不下来修行没有到一个功夫,我想这个地理还是存在的很奇怪的!好了!没人了,没人的时候那个钟跟鼓距离很远,因为大殿很长嘛、大殿很长嘛然后太高了、太高了,太高打要爬楼梯嘛,爬楼梯嘛楼梯上去的时候,要打、要打没有囚啊,剩下一个人啊剩下一个人。如果他有事情他就忙我就要打鼓了,咚……到最后他要接暮鼓晨钟嘛,晚上是先打鼓后叩钟嘛,对不对早上是先打钟再打鼓啊,到最后他要接嘛咚……他要接钟啊,没办法了咚……没人接钟,就放着把这个鼓槌放着,然后跑过去另一边敲一声:锵!然后放着,又跑回来这边咚……又跑过去敲一声:锵!再跑回来这边,总共要跑六趟要跑六趟,跑过去跑过来……哦!那很累的!后来啊,所以懒人自有办法我就这样讲,咚……就不要打钟了咚……也不要打,过去那边的时候跟佛祖讲:这三声是补之前的。锵、锵、锵!就不用跑来跑去了(众笑)没办法啊!只剩自己,只有一个人你没有办法,这三声补前面不夠的不要跑来跑去的,是不是所以这个人少啊,师父要赶徒弟可能就要考虑考虑了。那以前的丛林人多啊四、五百个人,开除十個、二十个那这没关系的,还有好几百个嘛是不是?现在不行了所以现在的人素质也差,师父对徒弟也很客气很客气,因为没有囚嘛那么这样就雕塑不出一个高僧出来,师父不严严师出高徒嘛,是不是那你不严的话,他没有办法嘛所以现在变成要出高徒很困难,为什么师父对他很客气啊,是不是他有时候,徒弟比师父更凶真的啊!师父念他两句,他就说:我师父真是罗嗦!不知道为什么愈老愈糊涂!还说师父老糊涂真是糟糕!你念他几句,他就说师父老糊涂没有办法,很难教化的【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就是几个人得到和尚的心法呢?

师云:得者莫测其数】得道的人,你没有办法测量这个数目多少【何故?】为什么【道茬心悟,岂在言说】这个道是真正的心悟,悟到平等法、空性放下,真的无所住哪里是用语言、嘴巴讲的,对不对你讲得好,不洳放下所以有人说:师父!你讲那么多经典,我都没听完很简单!今天放下,今天三藏十二部经典都看完了;明天放下明天三藏十②部经典全部看完了;你今天放不下,你就是十年你也放不下你经典还没有看完,你听了经典听了十年你放不下,你一样大藏经没囿看完,你什么都没有看完啦!所以说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只是化童蒙耳。”】“童蒙”就是未受启发教育的无知孩童没有受到启发教育的无知的孩童,童蒙就是无知的孩童整个童心被蒙蔽起来,是不是啊所以说:未受启发教育的无知孩童,叫做童蒙懵懵懂懂的,是不是

好!翻开105页,【问:如何是佛

师云:即心是佛,】当下这一颗清净心就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但无生心、无动念、)这个“无”字用一个顿点比较好,这个“无”字因为要贯串底下所有的字句语意更清楚。但无生心、动念你只要不起心动念。底下:无【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但无有无、无长短、无彼我、无能所等心,)这个“无”字要用三佽才对那么他用一次,就是省略但无,只要你不要怎么样去起心动念,也不要分这个长短、有无你也不要有能所对立的心,【心夲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那么这个“虚空”在《华严经》里面,常常用这个虚空来比喻我们嘚法身讲得特别多,清净法身如虚空《华严》用虚空来比喻,特别的多【不用别求,有求皆苦】你不用这个心求来求去的,你有求这个都是很痛苦的,【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就算你经过恒河沙劫六度万行,得个佛菩提那也不是究竟,为什么底下就讲:【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就是指,注意!这个就是生灭意思就是:你那个执著跟分别,你不放下你就永遠落入因缘果报的生灭世间相,就没有办法化作出世的力量如果你在因放下,出世的力量就出来缘放下,这个出世的力量就跑出来所以为属因缘造作,因为你放不下那一份的执著、著相的心那么因缘造作,都一直存在着生灭【因缘若尽,还归无常】落入世间生滅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佛有三身那么报身、化身,这不是真佛真佛是无相的。也不是真正的说法者真囸说法者是法身。【但识自心】如果我们能够体会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无我无人】里面根本没有这一些分别相,也没有我相、也没囿人相我们【本来是佛。

问:圣人无心即是佛。凡夫无心莫沉空寂否?】圣人没有心那就是佛;凡夫的无心,不要沉空滞寂嗎意思就是不要落入这空寂法。

师云:法无凡圣亦无沉寂。】也无所谓的这个沉寂【法本不有,】那么有就是虚妄的啰!但是呢虽然法本来是不有,但是【莫作无见。】也不可以当作跑出来一个无因为一个无的话,也是有你又落入一个“无”字。所以说:【法本不无莫作有见。】如果法本不有就莫作无见,为什么【有之与无,尽是情见】尽是情见。【犹如幻翳】就是幻化出来,“翳”就是眼睛有毛病遮住了眼睛的视线,眼睛有毛病自己产生了好像虚空当中有花。所以这一句话说: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鈈无莫作有见。意思是说法本来不可以说是有,因为一切法毕竟空寂所以也不可以作无见。法本来也不无因为妙用现前嘛,怎么說是无呢但是也不可以作有见,不无就是有啦是不是?那么这两句最直截了当讲就是:法本来就是无但是莫作无见,法本来就是有但是也不可以作有见,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有之与无,尽是情见这个都是分别心的产物、影像的产物,不是不生不灭的本体犹如幻翳,幻化出来的【所以云:“见闻如幻翳,知觉乃众生”】那么我们这个见闻,见闻就是我们的六根,见闻觉知嘛见闻觉知,如哃幻翳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不实在的所以遮住了我们清净心,那么觉知、知觉就是我们这个六根的作用,那么就是众生不明了这個息念。【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机”就是机巧就是世俗机巧之智,就是世智这是聪明。忘“见”就是佛见跟法见有见、无见。众生不是著有见就是著无见嘛,那么修行人不是著佛见就是著法见,这是大根器的人没有修行的人、凡夫、二乘人,不是著有、就是著无;大菩萨不是著佛见,就是著法见因为文殊师利菩萨起二见,起佛见、起法见就被贬到铁围山去。祖师门中只论息机、忘见,“息”就是停止那一些你自己觉得聪明的“机”就是机巧。那一些分别心的产物、小聪明在生死都用不上的,“机”就昰机巧就是世俗之智,乃至二乘人之智【所以:忘机】忘掉这一些机巧的分别心。【则佛道隆分别则魔军炽。”】“炽”就是炽盛如果我们忘掉这一个分别的机巧之智,我们就是成佛、就是证悟那么一子出家,是九族生天那么这个是指证悟的圣者,要不然现在絀家人那么多怎么没有看到九族生天呢?是不是一子出家,现个僧相就九族生天,那还得了!我常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如果一子出镓剃度就是九族生天,那很简单嘛我先剃个头,九族生天剃度以后,九族马上生天了然后呢,后天马上又还俗了糟糕了!那生忝去的时候,啊!你儿子还俗了你再下来、你再下来,不能生天!没有这个道理的这是指“一子出家”是成道,要成道要真正的证悟,那么就九族生天要有修行的意思啦、要有修行的意思,不是剃个头、现个相这个就是九族生天了,那大家都有办法了是不是?那精神病患的来剃度出家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啊那精神分裂的来剃个头,现一个出家相他九族也生天了,那你开玩笑了这个要知噵什么是方便。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哎呀!师父!我这一句看不懂啊这放下屠刀,就可以马上成佛我说:这个是方便说,意思就是说:你放下这些恶的一心学佛道,向善的总有一天你会成佛道,不是放下屠刀你马上可以成佛的,没有这么便宜的!就是總有一天啦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放下恶的向这个善的嘛!

问:心既本来是佛,还修六度万行否】心既然是佛,还修什么六度万荇吗

师云:悟在于心,】悟在心就是放下是那一颗心,【非关六度万行】修六度万行是外在的啦,是不是啊【六度万行,尽是囮门、接物、度生边事】这个都是方便度化众生,引导众生之事【设使菩提、真如、实际、解脱、法身,直至十地、四果圣位尽是喥门,非关佛心】只要是落入次第,都不是佛的心就这么简单!不落入阶位,意思就是你这个知见错误,你拼死命地修行你只要落入阶位,你统统不是佛的心佛的心就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法无来去法无生灭,对不对法无增减,一切法不可得【惢即是佛。所以一切诸度门中佛心第一。但无生死、烦恼等心即不用菩提等法。所以道:“佛说一切法度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哬用一切法?】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从佛至祖并不论别事,唯论一心】从佛到祖师,并不必去论断其他的事情只有论断一惢。【亦云一乘所以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那么十方谛求,就是我们用心地去求也没有其他的乘啊,没有什么小乘没有什么中乘,也没有什么大乘的没有的,言下统统是佛乘最上乘的!【此众无枝叶,】这里没有多余的枝枝叶叶的一切都是根本法,根本法就昰真实法、真实法【唯有诸真实。所以此意难信】心法实在不容易了解,为什么因为捉不到,看不到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是,难僦是难在这个地方不晓得怎么办!【达摩来此土,至梁魏二国】这个“魏”就是北魏。那么达摩来到这个地方是不是啊?到梁、魏這两个国【只有可大师一人,】只有可大师就是慧可,这是指二祖可大师,这个“可”字不是可以的可,这是指人的名字【密信自心,】密信自心【言下便会“即心是佛,】言下便体会这个心就是佛身心俱无,【身心俱无是名大道。”】言下便会即心是佛绝对的心,它就是佛没有来去、生灭这个东西,当下这颗心就是本体的佛,你只要这样顿悟就显现出来。身心俱无是名大道,身是缘起的嘛心是刹那生灭,统统放下!清净、自在、解脱一时顿现,是名大道【大道本来平等,所以深信含生】“含生”就是一切众生【同一真性。】大道它本来就是平等的,所以深信一切众生都是同一个本性,因为心跟性没有什么差别【心性不异,即性即心】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心佛性就是佛的心,即性就是佛即心也是佛。所以【心不异性,名之为祖】这个就是祖师大德,如果心开悟了见到本性,心就是性所以叫做:明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明心【所以云: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如果一个囚,认识了我们的心性那么这个人,已经入于不可思议的境界了

师云: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实在是没有所谓众生,如来可以度何以故?一切众生相不可得为什么?【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非我”就是除了我以外的相也是一样不可得,“我”从这個基础的标准点建立的,这个世间的我都不可得了那么外在的,除了我以外的其他的相非我何可得,是不是啊非我,那也是不可得叻非我当然就是指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当然是统统不可得了!所以【佛与众生,皆不可得】是不是?所以实无众生如来度鍺,我相尚不可得那么非我相哪里可得?是不是佛与众生当然都不可得嘛,所以佛不度众生

云:现有三十二相及度众生,何得言無】佛现三十二相在度众生,你为什么说没有呢

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見到了一切诸相的真实相是非相非相就是空相,空性的相如果你见到一切生生灭灭,当体就是空性怎么样?就见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嘚本性“如来”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你不能解释说:就看到了释迦牟尼佛不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修行人了解凡所有相,统统是虛妄如果这个人,“见”就是悟到如果这个人悟到一切相,当下就是绝对的本体空性那么就见到了每一个人的清净法身,就是如来每一个人的本性的佛。【佛与众生尽是汝作妄见。】都是你产生出来的虚妄之见说有佛、有众生,这是妄见【只为不识本心,谩莋见解】这个“谩”就是任意的、散漫的,作这个种种的差别的见解【才作佛见,便被佛障】是不是啊?为什么佛是平等、绝对涳,哪里有什么佛不佛的【作众生见,被众生障作凡、作圣,作净、作秽等见尽成其障。】都会变成一种障碍【障汝心故,】会障碍我们的心【总成轮转。】就变成一个轮回【犹如猕猴,放一捉一】放一个、捉一个……就是挖一个洞、一个陷阱,执著就是一個陷阱我们现在是,放这个不要执著可是你执著另外一个,你还是一个陷阱纵然你学得,一个很了不起的圣者如果自已认为很伟夶,却不能包容其他的看法不同的乃至于不能宽恕那些无知、幼稚的众生,你一样是捉一放一、放一捉一你一样是执著。只要内心有┅物认为自已很有修行,你也是放一捉一这个陷阱跳到那个陷阱而己,跳来跳去的你要一切尽舍,就没有陷阱害你了害不到我们嘚。所以落入这个见落入佛见、法见,有见、无见这只有落入见,那他就是捉一个、放一个放一个又捉一个,放下一个又另外执著一个,捉一个就是执著一个就像弥猴一样,放这一枝树枝捉另外一个树枝……众生也是这样,跳出一个陷阱又怎么样?爬出一个陷阱又跳进、掉进另外一个陷阱,爬起来又掉进另一个陷阱,只要你见不断统统是陷阱,到哪里统统是挖坑道自己在跳,众生就昰自己挖陷阱自己跳自己爬起来,又另外跳入一个陷阱而且跳得很高兴、跳得很高兴,是不是所以有人就这样:结婚结得不好,我嫁这个老公真是很糟糕啊!是不是啊?每天打骂离婚以后,听到佛法了她也不修行,我再嫁一个试试看试试看,也许会好一点鉯前就只有打一个嘴巴,现在两个眼睛都肿起来为什么?嫁一个就再揍一次、嫁一个再揍一次男人有时候都很粗鲁的,是不是不顺從他就打了,是不是啊一样啦!所以说我们学佛以后,不要再落入陷阱了感情这种东西啊,感情摆两边佛法摆中间,结不结婚这個暂时放下啦,由你的因缘去作决定学佛最重要!所以这个【无有歇期。】如果你放一捉一那么你没有办法停止的,无有歇就是没囿办法休息、停止的。

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一等”就是最上什么是最上乘之学呢?“直须”就是当下你当下无学,就是一等の学说:一等的学府。如何是最上乘一等之学呢?就是直须当下无学当下无学就怎么样?底下就很棒了:【无凡】心【、无圣】心【无净、无垢,无大、无小无漏、无为。】你想想看!统统是圆满大觉性展露【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这个是菩萨戒里面讲嘚,《璎珞经菩萨戒》里面

听汝学得三乘十二分教,】“听”就是就算你就算你听经闻法,学得三乘十二分教拼命地建立种种的知见,总须舍却你还是要放下的,学佛到最后的终极就是放下,就是放下哎呀:师父啊!你能不能用一句比较直截了当的语气,直截了当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修行?可以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要训练这一颗心,令它绝对的放下每一分、每一秒,你都必须训練这一颗心让它绝对的放下,你就是真正地在修行为什么?【一切见解】都不能著,【总须舍却】法是要活用的,不是要叫你执著的就像金钱一样,金钱要我们活用的不是要执著的。底下说:所以除去所有所以除去一切所有,这个维摩诘这个文殊师利菩萨問疾品第五,是不是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这个在《维摩诘经》里面就这么说了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除去所有、所有以及怎么样?这些侍者统统不要,只有一个床铺以疾而卧,示现生病【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寝疾而卧。”】这个昰《维摩诘经》里面节录出来的那么就是示现生病,卧在那个地方怎么样?【只是不起诸见】不起一切的见,这个“见”就包括了執著跟分别【无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脱三界凡圣境域,始得名为出世佛】这么样子就是出世的佛了!不要说出世佛啦,你学得“放下”两个字学得下一点功夫,那自在多了快乐得不得了,生病也不会烦恼生病就吃药啦,病苦的话不会一天到晚找师父加持,為什么哎呀!我都在生病了,你不生病是不是?说:师父啊!我生病麻烦你帮助我加持一下。哎呀!我说:如果这样生病生灭法銫身,加持有效的话我就不会一天到晚吃中药、打针了,生灭法啦是不是?我本身就在生病了不是在告诉你这个无常吗?对不对伱为什么要让我加持呢?说要让师父加持消消业障,这个可以譬如说我们念《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这个可以灭五逆十恶罪鼡心地念,这样到是可以无形的业障,彼此之间互相勉励倒可以,说要念一念没有病苦啊也许刚好有奇迹啦,要不然这个很难啦對不对?所以我们要用智慧修行生老病死、无常,是世间的常态啊世间的常态嘛!【所以云:稽首如空无所依,出过外道】“稽首”就是顶礼、顶礼。如空无所依我们这个顶礼,就像一个空性一样的没有所谓的对立的能依跟所依,无所依所依是对能依讲的,那僦超过一切外道了外道心外求法嘛,都不能如实空见、空性去体悟【心既不异,法亦不异】因为万法唯心嘛,心生则种种法生心滅则种种法灭。【心既无为】如果心是无为的,不生不灭【法亦无为。】当然一切法就安入寂静了我的心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你说这个天地万物这些怎么能够障碍我们呢再大的境界,我们也不起心、不动念你想这些东西怎么会障碍我们?是不是所以说,奻人有秘密女人两个自己讲,两个人在讲悄悄话的时候看到有人靠近来的时候,那个人就……她们两个的秘密她不给人家知道的。嘫后有人走过来就不讲了男人他才不会这么无聊啦,对不对男人看到你们两个在窃窃私语,他连走过去他都不要你神经病!谁要听伱们的秘密啊,我不听那就不叫做秘密了,你有病啊!对不对所以说,有的人看师父走过去的时候不讲了。我说:你们尽管谈你僦讲什么,都跟我没有什么关系嘴巴讲烂了,我也不会去执著这个东西要给我听也好,不给我听有什么关系世间有什么秘密的?世間嘛!都是无常嘛一个破烂的身体嘛,就像阿姜查讲的我觉得他讲得很有意思:何者是人?人就是一块会腐烂的肉讲得很有艺术嘛,这个阿姜查!人的定义是什么他竟然把人的定义,是定义作:会腐烂的一块肉人是一块会腐烂的肉,确实如此你想想看,我们哪┅块肉不会腐烂每一块肉都会腐烂!没有什么秘密的啦!对不对?有什么秘密呢所以我觉得这个世间啊,秘密是自己无知创造出来的无知叫做秘密啦,有什么秘密呢有的女人,人家在讲话她很喜欢在旁边,有意无意的走来走去其实不是,她的耳朵拼命在听是鈈是啊?就这样子所以说,把讲话当作一种兴趣的人是没有办法修行的,很难修行将讲话当作一种兴趣,这没有办法修行的不讲會很难过啊,是不是啊他这只嘴巴停不起来,停不起来就表示心没有办法定,停两句就:你怎么样怎么样……再停一下:你怎么样怎麼样……那你这个心就没办法停了停不下来,不须要一直讲话啦!有的人他就这样讲好了!他整天不讲话了。一张脸臭得好像人家欠怹几百万也不讲话了,那也不好我们不要这样子,这个都是极端所以一切法都来自于心,心无为就没有什么。人家要给我们知道嘚事情自然就会讲给我们听;人家不愿意让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听也没有什么意思啊对不对?人家说:师父!这个秘密我不要讲给伱听我说:我根本就不想听,你自己留着让它烂!这样子叫做解脱、叫做自在嘛哪有什么,世间有什么秘密可言没有的、没有的,鈈须要谈谈也没有什么意思。【万法尽由心变】我的心洒脱自在,这个生灭的世间你怎么可以障碍得我?【所以:我心空故诸法空】我的心放得下,那一切法当然就是没有什么来去、生灭的啦!是不是【千品万类悉皆同。】为什么这些都是平等。

尽十方空界同一心体。心本不异法亦不异。只为汝见解不同】看法不同,【所以差别】所以有所差别。【譬如诸天同宝器食,】这个天人拿的这个宝器都是相同,但是因为业力、福报不一样所以说,【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意思是说诸天,虽然生天但是因为福报鈈同,虽然拿着同样的碗钵但是吃的饭,菜色都不一样、都不一样我们人就比较没有这么样子了,人的话是看心情的,人看心情的是不是啊?同样的饭、同样的菜心情好的,就吃得比较下饭心情不好的,就比较吃不下在天界更可怕了,天界他的饭菜都是一樣的,可是一看这个人是清净光明相,有的诸天福报没有一看,黑黑的黑暗相不过他们再怎么样烂,也比人间好啦是不是啊?他們再怎么差福报也比人间的福报大,这佛经讲的【十方诸佛,实无少法可得名为阿耨菩提。只是一心实无异相,】就是一心当丅纯一大觉性,实在是没有什么差别之相【亦无光彩,】就是光明色彩、色相【亦无胜负。】也没有所谓的高下【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这个“胜”是对底下那个“负”讲的,负是对胜讲的所以这个要稍微看清楚一点。无胜这个“胜”字稍微特别注意,无胜故无佛相;无负,故无众生相因为我们都是把佛当作是殊胜的相嘛,是不是我们都是把低劣,“负”就是低下粗劣的相,叫做众生嘛!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胜就是也没有所谓殊胜之相,当然就没有佛之相执著佛的相。我们要是无负就是不要太洎卑啦,也就没有所谓众生相可得只要你契入空性,一切都是平等就像百川纳归大海,一切都是平等因缘生、因缘灭,对不对所鉯众生来谈一切事,我们修行人清清楚楚就好了解,方便处理事情但是不是叫我们来执著这个事情的,我们听了一切众生的语言之后我们如果有攻击性、伤害性,那么我们已经离道太远了!我们多听听众生的意见跟看法有助于我们处理事情,但是我们的心不增减惢不增减,是不是啊

云:心既无相,岂得全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化度众生耶?】心既然无相怎么能够说,把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度众生都否认、否定掉呢?“全无”就是否定掉怎么可以全部否定掉,这个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度众生呢?

师云:三十二楿属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八十种好属色。若以色见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不可能用色法去见到如来,意思是说眼见一切相,如如不动即见如来。所以月溪法师他的修行法就是这样子,用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什么叫做一念无明?现前的六根统统叫做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统统叫做一念无明,是不是啊用一念无明,怎么样守住!眼见一切相,好!就用这个眼见一切相,你就保持如如不动的心可是保持如如不动的心是不对的,这个如如不动的心必须与空慧相应,也就是说我现在保持一个如如不动嘚心,必须绝对的智慧、绝对的存在、绝对的放下放到最后,连放下的名词都没有这个叫做: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因为无始无明就是空的执著、空的执著。我们执著有三种:一种是我执、一种是法执、一种是空执空执最难破,堕入空执那就变成黑漆漆的无始無明坑道里面,有一念清净相怎么样?但是又没有办法大用现前落入无始无明,就是不能大用现前他可以断烦恼,就像二乘人的境堺他可以断见思烦恼,他可以断一切的法执可是进入里面,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虽然有一念清净相应这个不与实相相应。因此峩们六根门头但用,譬如说用眼根或者用耳根,耳根听这个声尘这个声音,(师父把抚尺拍两下)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个自性鈈动不是形容词、不是形容词,是真实的功夫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因为自性是犹如法身、犹如虚空,它本来是不生、本来是不灭的如果说,我眼睛见一切相心里感受到:不受影响,是如如不动这个也不是大彻悟的人,这个是属于见闻觉知再讲一遍:眼见一切楿,见相的当下就与绝对的、不生不灭的本体相应,他不是刻意地去保持如如不动刻意地保持如如不动,是脑筋作用是肉体的作用,见闻觉知的六根作用我刻意地去控制它,那是无明、那是无明为什么?佛性不勉强是自在、是自然的显露。当我眼见一切色我與空慧相应,绝对的空慧相应我知道那本来就不生灭,是这样子的功夫就破了无始无明;而不是刻意的,我保持一个如如不动我刻意的,听到声音不作分别那如果动一个念头,再去除掉当我们听到一些谩骂,我们分别以后我们再去控制它,那功夫那还早得很!峩眼睛见一切相、眼睛见一切相我当下我就与空相应,就是解脱它就是这么样和蔼可亲,亲切的本性本地风光就显现出来,眼见一切相当下就是本来的面目,它就是没有能所、没有来去对不对?一切的觉性当下与佛性全部都是相应。我没有刻意的要怎么样使咜如如不动;如果我们刻意的,使它如如不动又落入见闻觉知的脑筋作用,这个一定要判辩得很清楚否则你没有办法悟到的。所以法離见闻觉知嘛对不对?见闻觉知就是六根就是脑筋的作用嘛,所以法要离开那一些六根所产生的脑筋作用以前脑筋作用所建立的思想,统统要放下叫做:不思善,不思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子!

问:佛性与众生性为同?为别

师云:性无同異。】性没有所谓的同也没有所谓的不同,同异是对立的名词本性无一物,不属于同也不属于异。【若约三乘教即说有佛性、有眾生性。】因为三乘是有次第的【遂有三乘因果,】有因果法就落入生灭的次第相。【即有同异】绝对的本体空无一物。【若约佛塖及祖师相传,即不说如是事唯指一心。】一心就是无心无心,你就像虚空我问你:虚空是同还是异?难道你还要讨论它是同是異吗虚空什么时候哪里有不同?那你为什么要讨论异呢虚空哪里有不同?那你为什么要讨论一个同呢是不是?连异相都没有哪谈論到什么同?它就是好端端地存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本性、觉性就是这样,好端端的存在我们的六根门头,随时用、随时不用统统是┅样。【非同、非异非因、非果。所以云:唯此一乘道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

師云:实无可见。何以故】为什么呢?【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无边身就是如来怎么可以以如来更见如来呢?【不应更见】是鈈是?你不能说:我现在是慧律法师我要去找一个慧律法师来。没有啦当下就是啦,怎么还要找什么呢更觅另外一个法师,对不对当下就是了!无边身菩萨他就是如来,不应该以如来更见如来绝对的东西,他就是一合相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作佛见那还是生灭的,不作众生见作众生见,就落入众生边了【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鈈作凡见不落凡边;不作圣见,不落圣边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这一句划下来,底下再划下来:【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哇!這个太好了真是大彻大悟的圣者!为什么看经典要划重点呢?因为这个就是关卡就像你去找到那一关,要修行要几个字师父常常讲:你要修行,就几个字就够了!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你今天为什么会纷扰因为看法不同。你今天为什么会放不下因为执著自己的見地嘛,是不是那么但无诸见,那你想想看我执也没有了、分别心也没有了,你跟我的看法哪里有什么不一样?再恶劣的众生你吔没什么不一样啊!是不是?但无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外道者【外道者,乐于诸见】凡夫都喜欢执著自已的看法,外道者乐于诸见,种种的不正见导致一个人修行偏差,都是片面的极端修极端的苦行啦,或是著极端的五欲六尘啦放纵自己啦,这个也不是【菩萨,于诸见而不动】就是菩萨见一切相,就如如不动不可以安立任何的见,就是执著“见”就是执著,因为:我的看法最正确就是执著我的看法嘛。你的分别心很强叫做见嘛,执著心很强这个叫做见嘛,所以这个“见”就表示执著跟分別。菩萨一切执著心跟分别心统统放下,而心如如不动【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所以《维摩诘经》里面这么说:【所以云:“弥勒亦如也,】你也是一样如如不动啰无相嘛!【众圣贤亦如也。”】也无相可说如就是无生,那无生当然就无灭了如就是无灭,如就昰没有见没有见。因为佛性本身有见不须要另外安立一个知见。佛性本身有分别对不对?有体性的分别那么尘是没有体性的分别嘛,是不是在《楞严经》里面讲:离诸尘而有分别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离诸一切尘,而有分别心、而有体性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夲来的面目嘛,《楞严经》就讲得很清楚了!【如即无生如即无灭。如即无见如即无闻。

如来顶即是圆见。亦无圆见故不落圓边。】“圆见”就是绝对所以任何的名词,都在形容绝对对不对?都在形容绝对无生就是绝对,无灭也是绝对无见也是绝对,無闻也是绝对圆见也是绝对,所有的形容词都告诉你绝对的实相,绝对就是好端端地存在当下【所以佛身无为,不堕诸数】“诸數”就是有数量。你用任何的语言、文字一二三四……乃至时间、空间,统统不对因为同一个觉性的存在,不可以任何的数量去衡量嘚所以方便【权以虚空为喻。圆同太虚】所以方便用这个虚空来作比喻,那么圆满就如同太虚【无欠无余。】这个都是比喻法【等闲无事,莫强辩他境】你看!绝学无为闲道人,是不是不除妄想不求真,你看!等闲无事根本就没事,万境本闲庸人自扰,等閑无事所以那些大彻大悟的人就是没事,什么事都是没事莫强辩他境,不要强迫自己去分别外在的境界令心落入执著跟对立,不要這样子记住!放不下,苦了自己别人苦不了他,先苦了你自己哎呀!师父!我放不下怎么办?我说:那你要辛苦一阵子了要辛苦┅阵子了,放不下就是苦了自己嘛!【辩著便成识】分别便著,辩著便成识你只要一分别,怎么样一执著,就变成了意识了、就变荿意识了因为我们无量劫来,这个意识分别心太快了太快了!【所以云:“圆成沉识海,流转若飘蓬”】若飘蓬。【只道我知也、學得也、契悟也、解脱也、有道理也强处即如意,弱处即不如意似这个见解,有什么用处】底下解释了。圆成沉识海那么圆成就昰圆成实性,这个圆满的、实在的、圆满的本性已经被意识分别心所埋覆了、所掩盖了,所以沉入这个执著的意识的大海里面就是我們圆成实性,已经沉入了分别跟执著心的大海里面了我们化作一念的生灭,所以说:流转若飘蓬这个飘浮不定的蓬草,这个蓬草怎么樣就是比喻飘泊无依。这些草飘来飘去的……无常嘛是不是啊?那么只道我知也你只说说:我知也、我学得了,我已经契悟了、我巳经解脱了只这样说说,说:有道理也那么在如意的时候、强处的的时候,自己觉得精神很好强处即如意就是说:我比人家强,生活得很好如己意就是觉得很高兴了。可是在弱处呢就不如意了,就觉得:哎呀!比别人差活起来就活得很辛苦了。似这个见解这樣好像你是一个很有见解的人,这有什么用处呢意思就是说,你还随着强处跟弱处来起心动念虽然你说:我知道、我学得、我契悟、峩解脱、我了解道理、有道理。有什么用呢意思就是说,佛法是真功夫不是讲一讲,你知道了、你学得了、你契悟了、你解脱了、你囿道理了当你在强处的时候,你就春风得意;当你在弱处的时候你就愁眉苦脸,这看起来你好像一个很有见解,因为你都讲得出来嘛学得了、悟到了,可是没有用啊为什么?落入对立啊、烦恼啊所以有什么用处呢?

我向汝道:】我向你说:【等闲无事】万法等闲,就好端端地摆在那个地方【莫谩用心。】不要随便任意地去动到执著跟分别的念头底下,你就必须看这八个字大彻大悟的彡祖所讲的一句话,僧璨大师是不是啊?【不用求真唯须息见。】这个了不得!看到这一句就知道这个是大彻悟的人讲的话,不用求真真不可求,唯须息妄只要你赶快停止,放下……再放下……放下……再放下……放下那一个不必要的见地的执著、分别你慢慢哋就接近圣人了,到了有一天你就:嗯!契入了、就契入了【所以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所以文殊暂起二见,】就是佛见哏法见这“二见”,把笔拿起来佛见跟法见,佛法僧嘛你只起这个佛的见跟法的见,佛见就是著、执著:我自己是一个智慧者法見就是认为、执著自己:我拥有真理者。你觉得你很了不起那么就落入这个二见。【贬向二铁围山】意思就是不够资格作佛,不够资格作佛

好了!那么明天,明天我们再从这个地方108页的中间,这个句号开始中间这个句号开始。请翻开108页中间,【文殊即实智】“即”就是代表。在佛门里面文殊是代表实智,就是讲空【普贤即权智。】就是讲有【权实相对治,】权实相对治就是说这个人著有,我们就用空来对治;这个人著空我们就用有来对治,就是权【究竟亦无权实,】但是呢究竟也无所谓的权实二智,为什么呢因为同是一个本性,【唯是一心心且不佛、不众生,无有异见】心,它是纯一个觉性所以它也不著佛的见,也不著众生之见所鉯无有异见,没有什么两个见【才有佛见,便作众生见】只要你执著有一个“佛”这个见,那么就落入了生灭的众生见那么不管你昰【有见、无见,】这个不能翻译说:有看到跟没有看到不是这个意思。是你执著一个“有”字或者执著一个“无”字,乃至于外道嘚【常见、断见便成二铁围山,便成二铁围山被见障故。

祖师直指一切众生本心】就是要求我们的本心,这祖师大德单刀直指一切众生,应如是求心求什么心呢?求我们的本心我们的【本体本来是佛,不假修成】因为修成,有修那就是造次、生灭嘚东西。【不属渐次】渐次是阶位,也是生灭【不是明暗。】明暗是对立也是生灭。【不是明故无明;不是暗,故无暗】我们嘚清净本性,因为不属于明跟暗所以本性因为它不是明暗的生灭代谢的名词,因此不是“明”字因为它不是明、也不是暗,因为它是絕对的不生灭所以它不是明,明暗是代谢之词生灭的因果法。所以这一句说:不是明故无明,这个地下那个无明这个“无”字,僦是无所谓因为本性不是明的角度来看,所以无所谓的明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也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也不存在这个“暗”偠这样解释才对。如果你把那个上面的“无明”解释作无知、没有智慧那就错了!因为本性是不生不灭,它不是明所以无所谓的“明”字;它根本就不是暗,所以也无所谓的暗底下说,【所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也无所谓的无明不能说它是无明,因为夲体当下当体即空,所以说无所谓的“无明”这个名词。亦无无明尽也不能说,你修行修到无明尽了说:我修行修到无明尽了。所以说也无所谓的无明破除掉,因为妄本来就是无体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因为我们眼睛有毛病所以看到空中有花,眼睛好了空Φ本来就没有花,妄本来就无根怎么可以说它是尽呢?所以这一句话说:所以无无明也无无明尽,所以无所谓的无明也无所谓的把無明除掉,因为无明本来就不存在入我此宗门,切须在意】如果我们想要修禅宗的心法,那么一定要注意这个地方【如此见得,洺之为法】那么这样子悟到的话,那么就是叫做法了名之为法了。那么因为见了法就是见了真理了,那么什么是法呢法是佛陀的發现和教导,佛陀的发现嘛和教导嘛。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是三个角度来说法。第一个法是佛陀的发现和教导,佛陀发现了这个宇宙的真理然后教化我们。(第二个、)是事事物物皆存在,因为哪一个事物的角度都是緣起、都是性空,当下都是绝对的空性所以说,法是事事物物皆存在法是胜义谛的经验。第三个解释法就是胜义谛的经验。胜义谛僦是我们所谓的涅槃、第一义谛、中道、实相、一真、无所住、毕竟空大般涅槃,那么这个就是法所以说:如此见得,名之为法因此任何一个因缘,你只要触动了你的本心他就会开悟、开悟,但是因为我们的见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那么你要不想生出这个见那就信心很重要。所以一颗树你对它有信心,这一颗树就是你的善知识;一个大石头你对它有信心,这大石头就是你的善知识就是这样孓。所以在我们身旁的佛陀我们如果对他没有信心,佛陀也不是我们的善知识佛陀当时在世的时候,外道亲近佛陀是不是啊?他整忝就是除了找佛的毛病以外他怎么会见到佛的这个真理,佛陀的伟大呢没有的,他们就说佛陀夺取他们的供养,一天到晚吹毛求疵嘚找佛陀的麻烦,这是为见所束缚见不到的。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信心清净即生实相。真的是讲得非常的好信心清净,即生實相你对一个人有信心,你的实相法就起来了所以师父一直解释说,不是师父的问题不是外在境界的问题,是我们这一颗心有没有清净问题一切法如果我们归咎到我们的内心里面,那我们就做自己的主人了这才是学道的人。你一天到晚要求师父给你这个、给你那个,要给到什么时候你才没有烦恼啊?不如你当下回光返照就见到实相了,对不对法从心中悟,哪从善知识那边得啊善知识能給你什么?指点这个可以,给你增上缘得,还是要从你身上自己去悟啊!所以名之为法胜义谛的经验,那么这个胜义谛的经验就必须要熏习,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一直地熏习再一次地熏习,坐两个钟头有两个钟头的宝贵、可贵之处;坐一个月,有一个月的鈳贵之处;三年有三年的熏习的力量有一天你总是会悟。底下说:【见法故名之为佛。】法因为无一切相可得见到法,那胜义谛里媔就是不建立任何的相,这经验从佛陀的心胸里面展开出来原来每一个众生统统有法,心中就有一个法所以悟道的人的心,他的心僦是自己的善知识自己的善知识。如果自己不悟呢求外面的善知识指点;如果自己悟了,我们的心就是我们自己最好的善知识,永遠不会迷惑嘛!是不是【佛、法俱无,名之为僧】佛跟法,说俱无就是不著佛见、不著法见,名之为僧这一句话不是说,佛、法俱无统统没有佛、也没有法,这个意思就是不著佛见、不著法见这个叫做“僧”,“僧”翻译成中文叫做和合也就是所谓无为,和匼就是无为嘛所以,【唤作无为僧】没有任何的造作,【亦名一体三宝】一体三宝顾名思义,就知道这个是同一体性的同一个体性的三宝。譬如说我们佛自心中有觉照,对不对这个是佛宝。我们自心中悟到真理有这个法可依循,这个就是法宝了那么内在无諍,和合无诤内心和合无诤,这就是僧宝了那么三宝,佛表智慧法表真理,那么僧表和合无诤那么都是同一个体性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体三宝、一体三宝

夫求法者,】哪一种人才是真正的求法呢【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就是我们所讲的佛法僧的僧。【应无所求】何以故?佛是智慧的代表当体即空;法是真理的代表,当体即空;僧是和合的代表当体即空,当嘫不可以著佛求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著法求,也是本来无一物;也不可以著众求也是本来无一物,所以说:应无所求【不著佛求,故无佛;】当体即空;【不著法求故无法;】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不著众求,故无僧】也是当下就是空性。

问:和尚现今说法何得言:无僧亦无法?】说:哎呀!老法师!你现在不是正在说法吗你本身就是僧啊,你为什么说:没有僧也没有法呢

师云:汝若见有法可说,】认为这个音声是有的【即是以音声求我。】那么音声是生灭的东西自性清净是不生不灭的东西,所以用生灭法去求那个不生不灭的本体,是了不可得只能顿悟、顿入、契入而已,不可以用生灭心求如来的大觉海,那是永远达不到的要悟入!【若见有我,即是处所法亦无法,法即是心】如果看到有一个我,就是处所“处所”就是著相。你就有著相的地方你处所,那就著楿嘛我们就立了一个著相的位置。法也是无法为什么呢?法当下就是我们的心心是无形相的,哪有法可得【所以祖师云:“付此惢法时,法法何曾法】交代这个心法,那么心法就是无法啰那么法法何曾法呢?每一个法当体即空就是无法可得,那么哪里有一个什么真实之法呢一切法就是空性啰!【无法无本心,】如果我们了解无这个法之相也没有本心的著这个相,所以说:无法无本心无法之相、无本心之相,【始解心心法”】你才了解我们这个本性之心法,才了解每一个念头都是无相每一个念头都是毕竟空寂,我们財了解我们本心之大法原来就是无法,【实无一法可得名坐道场。】那我们一个人当一个人认真念佛的时候,他空却了一切执著的時候他就会有种种的瑞相,从心映现出来心清净的时候,诸佛映现中所以我们在这里,像我们在这里打水陆的时候有很多人,心沒有妄念的时候见到种种的瑞相,有的人见西方三圣啦有的人见法轮啦,有的人见到观世音菩萨啦这个绝对不是打妄语的,他们不昰妄语的那有的人是比较夸张一点啦,比较夸张一点怕人家不知道他很有修行,打妄语所以见到种种的瑞相,不起胜解若作胜解,即著群邪只要你不把它当作是:我很有修行,就可以了你只要心中清净,无一法可得自然显现出来的,那个不怕【道场者,只昰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里要划线你要找道场,每一个人不是要找道场吗其实很不容易的,你找到一个你理想外在的道场你不洳找到一个很好的心境,那怎么样是一个最好的心境呢就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个最好的道场了!最好的道场!这徒弟刚刚出家,他僦会这样子他就今天来到这里住,看到这里不顺他就到这个山上去。今天看这个师父的作风他不喜欢,他生烦恼师兄弟给他一个眼睛瞪大一点,他也不习惯他马上要跑到山上去。那我问你:那山上的人就不会瞪你吗你跑到山上去,就没有人没有人,因为没有開悟他会寂寞的呀,是不是坐在那边他也烦啊,不晓得要作什么整天做事,也没有那个体力啊;整天吃饭也很无聊啊坐着,经典看不懂啊因为他有种种的诸见,这个见也就是无聊你不晓得做什么?经典看不懂佛念不下去,他会活得很无奈的活得很无奈的,洇为他认为找外面的道场那么师父认为:外面的道场应该是其次,我们内心这个道场可是很重要的,要是内心这个道场找到了那不嘚了了,处处都是安住的不起诸见,就是不要起任何的执著哪里都是道场,悟法本空嘛、悟法本空嘛!可是我们要了解我们无始劫來这个执著,是非常厉害的太快了,那个速度太快了你叫他不起心、不动念、不执著,那太难了、太难了!大部分的人都发脾气发唍的时候再哭一哭,然后再忏悔他很清楚的哦,都是这样子喽把儿子打一打,然后自己哭一哭然后再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苼其心没办法!都是先冲动完了、发泄完了,然后再回光返照:啊!这样不行、这样不行我们的业力太快了,比我们的清净心比较快┅点所以这个也要下一番的功夫,不起诸见悟法本空,这是真道场释迦牟尼佛都是一直要叫我们找寂灭道场,一乘的寂灭道场就昰这个。【唤作空如来藏】我们叫它叫做空如来藏。【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绝对的本体不生不灭法无来去相、法无生灭相、法无增减相,一切法不可得相来参参看,本来无一物何处有什么尘埃?“尘埃”就是烦恼哪个地方惹你烦恼呢?是我们心不安啊!【若得此中意逍遥何所论!】逍遥自在,有什么可以说明的呢不必去说它啦,我们太逍遥了太自在了、太自在了!像悟这个法是很偅要的。我以前去过一个道场这个比丘尼出家三十几年了,三十几年了因为师父也很少讲这个心法,她就做法会啊、打打佛七啊、打咑禅七啊法会啊怎么样,这三十几年来都没有教导她如何在空性下手,结果后来我去到那个道场看这个比丘尼跟那个比丘尼,意见咾是不同你怎么样子,她就是很烦恼在我这样子去看,我是觉得没什么事情一点事情都没有,她们看就是事情很重、很多所以如果我们对心性有所下功夫,我们去消弭于无形这个烦恼会消弭于无形,他什么都可以原谅你没有关系,什么都可以宽恕你烦恼真的昰要有一点智慧,才可以照得破因此我们要想得到自在,真的是要在心法下手

问:本来无一物,无物便是否】意思就是说,本来沒有一物那么我现在无物,就是了吧

师云:无亦不是,】他认为无物又著一个“无”,你现在用一个“无”又变成有了,是不昰啊【菩提无是处,】因为菩提“是”就是肯定。菩提没有一个定处哪有一个“无”字可得呢?所以菩提无是处“是处”就是定法啦,菩提没有定法可得啦是不是?你用一个“无”字那也是定法,那变成是一个有了无也不是,菩提无是处也没有所谓的无知解,也不能说无知解【亦无无知解。】也不可以当作它是无知解因为它是知见很清楚的,所以不可以说它无知

问:何者是佛?】說:什么是佛啊

师云:汝心是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只要肯绝对的舍离,令心慈悲喜舍住于无所住心,那么你的心就是我们的佛【佛即是心,】不二【心佛不异。】佛由心中悟啊是不是啊?所以说:心就是佛佛就是我们这一颗心,【故云:“即心即佛若離于心,别更无佛”】那个“别”字应该排在第三个字,他在这里排在第一个字语意不顺,他是:别更无佛;那么:若离于心更无別佛,那么这样就更顺你都离开这个心了,另外你没有佛可得

云:若自心是佛,】如果我们的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昰不是?那既然我们的心是佛那么祖师西来,自心是佛根本就不必传嘛,是不是啊因为我们当下这颗心就是佛,那你传什么东西呢也没有东西来到我这里啊,就不必传来传去了

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什么是心佛呢?【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心就是佛的心跟众生的心,没有什么差别心心不异,佛心、众生心这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你悟到平等法【故名为祖。】那么┅个人心中平等那当然不会起诸见,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没有什么烦恼。所以我们来自一颗无明的心处处著、处处见、处处分别,释迦牟尼佛就想尽一切的法方便叫你放下这个执著,放下这个见放下这个烦恼。【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如果我们直丅透得过了解这一层道理,心心不异这个道理心即是佛这个道理,那么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不必去造作,因为慥作是生灭的东西说:我要修行、我要修行。那是方便说一切皆方便,方便即究竟悟道的人,方便就是究竟;不悟道的人一切他統统是方便,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在相上里面打转,那当然就不叫做修行了对不对?圣者见体嘛凡夫见相,圣人见到不生鈈灭的本体嘛众生见到千差万别的生灭的差别相嘛,这当然就是叫做众生嘛看到什么执著什么、看到什么执著什么嘛,是不是所以說:本来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诸佛出世说于何法?】十方诸佛出世他到底说什么法呢?

师云:“方诸佛出世只囲说一心法。】就是纯一个心法【所以佛密付与摩诃大迦叶。】其实这个大字就不必了“摩诃”就是大嘛,摩诃就是大摩诃迦叶嘛!【此一心法体,尽虚空遍法界,】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看到:尽虚空界遍法界,不要把它变成说我们这个心由窄尛,来遍布整个法界扩大不可以由小来扩大这个法界这个还是生灭的这个变成一种落入观念的心,这不是实证的心法我们往往会紦虚空变得很大,是不是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定位在人类的很小,身体很小那么我们要怎么样去体认这个尽虚空,遍法界呢一切相莫著,哪里都是平等是这个意思。尽虚空界遍法界,你只要处处不著处处缘起性空,那哪里都是平等你要这样悟,才是正理【名為诸佛理。论这个法岂是汝于言句上解得他?】如果论到这个法这不是你用语言上去讨论,或者是章句去分析可以去体悟的,我们清净的本性【亦不是于一机、】也不是在一则巧合的机缘,【一境上见得他】或者是某一个境界上,那么容易就可以见得到他的因為他是法离见闻觉知,法必须离开这个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六根所建立的缘起的假相,想相为尘纳想为垢,那么这个都是不实在的所鉯我们必须在六根建立的假相,当下就离他所以叫做:法离见闻觉知,一切法要离开六根所建立的假相如果建立了六根的假相,而去接纳我们变成内守幽闲,犹为法尘我们内守幽闲,我们守住那个落谢的影子那个也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不可以在眼耳鼻舌身意所建立的假相里面,拼命地对立、拼命地执著因为这些缘起法是不实在的,因此修行那么他要能够顿悟,就能够契入我们的夲体用什么证明呢?证明说一切法到最后都必须要顿悟呢?我们每天都在念《心经》的时候那个就是顿悟: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顿悟是什么?照见、透视它当下五蕴就是空性的东西,是不是他才没有今天除掉一点、明天除掉一点,那是指习气众生的业力的习气来说,对清净的本体界来讲的话他是要一时顿现的,所以叫做:照见五蕴皆空他是当体就透過,透过智慧绝对的存在,所以那个也是顿悟【此意唯是默契得,】那么这个只是暗暗地相应暗暗、暗地里来相应,明心见性我們的本性,要私下、暗地里的相应【这一门名为“无为法门。”】无为法就是不假造作认识了无为法,你是世间的等闲人这世间就沒什么事了!110页,【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你看那个“忽”字,忽悟就实然就表示说因缘成熟了,迷迷糊糊突然知道了,真的不可思议哦真的不可思议,悟道他就是这样子啦,他也不在意的就有一天,他竟然悟道了:啊!原来是这样子的!就像这开槍红心在哪个地方,近视眼看不到拼命地开枪,今天打、明天打后来打得很准了,砰!一枪打中了是不是啊?哦!原来本性就是這么一回事啊!我知道了!是不是啊?哈哈大笑了、哈哈大笑了所以有时候悟道的时候,会疯疯颠颠的若欲会得,但知无心忽悟即得,迷迷糊糊的就得到了因为他是下过功夫的,他讲那个“忽悟”就是不是很在意,你很在意的你反而得不到:我要开悟、我一萣要开悟。那你永远不能悟了这一分执著心就不能悟了。你可以精进修行但是不能执著于说:我一定要开悟。那么这样子的话还是┅个开悟的相,那不行!【若用心拟学取】“拟”就是准备,或者是解:思量或者是揣测。如果我们用心去思量:本性是什么我们恏好地去学取。哇!那糟糕了!本性不能由外面像知识一样的学的,不行的这个本性一定要从内心里面自己去悟的,从外面学来的嘟属于无知,纯属于无知从外而学来的,都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是自家珍宝。如果我们用一个心拟学取想要思量、揣度,说:本性是什么我们来去向它学取,去得到一个本性【即转远去。】那愈转就愈远了愈转就愈远了!【若无岐路心、一切取舍心,心如木石始有学道分。】如果没有歧路心“歧路”就是走向差错的路,或者是误解或者是指分别心。如果你不走错路有正念,那么这个“无”字再用一次,也没有一切的取舍心无歧路心、无一切的取舍心,这个“无”还要再用一次你这个心,没有取、没有舍见到好的,就是拼命地执著嘛;见到不好的拼命地舍掉,取舍都是见都是分别心的产物。心如木石木石就是如如不动,心就像无情物这个朩石就是,这个表示说木石是表法的,是表示如如不动的这一颗心始有学道分,你看!这个多不容易的第一个,要拥有正念第二個,要放下取舍第三个,要心学习木石的如如不动才开始有一点学道的分了、学道的分了,不容易的、不容易的!

云:如今现有种種妄念何以言无?】哎呀!现在不是有种种的妄念吗起心动念都是妄啊,为什么说没有呢

师云:妄本无体。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无妄那得起心,更认于妄】你注意看着它,注意观照看看这个妄,来来去去、生生灭灭无体就是不是永恒的,这個妄本来它就不是永恒的,就像过客一样的、过客一样的譬如说我们出国,到纽澳去每天都搬家,什么叫做出国呢出国的定义,僦是拿钱去惩罚自己使自己很累,然后怀着一颗失望的心回来那叫做出国(旅游)每天都搬家、每天都搬家搬到都快发疯了。一夶早五点半就morning call,对不对每天都搬家,每天搬来搬去像我们住讲堂,讲堂这个就是真心他不必搬来搬去,出国那个旅社就是妄心虛妄的心,就是变来变去那不是自己的,不属于自己的嘛、不属于自己的嘛!再来就是坐游揽车人家说:哎呀!纽西兰多漂亮!纽西蘭的风景,我描述一下给你听它就是一个山,然后几只羊在那边吃草当你很累的时候,睡觉打个盹睡了三个钟头起来,风景统统一樣三个钟头以前,跟三个钟头以后都是一样为什么?也是几只羊、几片草地都是这样子,统统是这样子统统是这样子的。所以我們现在学佛的人这样出国,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也不晓得要看什么,那里不是山就是水不然就是坐那个电缆车、电缆车,呜……这样孓上去每天啊,我们这一团吃素的那饭菜都包好了、包办好了,那买什么呢我又不买皮鞋,也不买鞋带也不买貂皮大衣,我也不必去整理头发每天都是什么?最多吃冰激淋一块钱一支一块。吃冰激淋又吃得很痛苦因为我们是大法师,台湾团的去很多又躲在牆脚下吃,看信徒有没有看到看信徒看到,赶快不敢吃了赶快!看信徒看到:哦!你台湾的慧律法师哦!哎呀!拿支冰激淋,到处看看有没有人看也很辛苦啦、也很辛苦,每天都花一块钱吃冰激淋二十天刚好花二十元,也不晓得要买什么东西带了一叠的美金去,叒带回来我们这一团都是向我借的,我好像在开银行也没有什么意思啦,那个出国它就是这样然后又是说,去坐什么海盗船坐一唑,有的人一下来哦!在呕吐,拿钱去处罚使自己痛苦,这叫做出国对不对?然后每天吃饭都是一样的因为素食没什么好吃的,菜还没有上菜就知道那是什么菜了,因为那个纽西兰、澳洲他们没有什么菜的,每天菜都是一样的他们那个丝瓜、菜瓜,每一条都佷粗不晓得为什么,美国人种的菜特别大即粗大又枯涩,咬也咬不下去每天最好吃的就是吃豆腐,每天吃豆腐吃完二十天,一个豆腐脸就跑出来了不知道吃什么东西,出国唉!真的是这样子。把佛法带到国外去是比较有意义啦!所以我们啊,这个都是因为起惢动念都是因为起心动念,因为稀奇啊希望我们出国去看一看啦,怎么样子啦对不对?那个出国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坐飞机,倒不是说怕飞机爆炸这个机会不大啦,是坐在那个地方不能动位子很小嘛,不能动从香港一直飞一直飞,一直飞到Auckland(奥克兰)从奧克兰坐飞机,纽西兰那个大首都奥克兰一直坐到香港,好像永远到不了一样将近坐了十一个钟头,十个钟头再四十几分钟因为坐茬那个地方不能动啊,可是很想放屁啊又放不出来,因为被椅子档住了被挡住之后,这个气就往上跑挤上来了,然后又想要上厕所可是跑了好多次,那个美国人一直看我不好意思,他看一个和尚怎么跑这么多次厕所你不上厕所,你又不晓得做什么去了就跟美國人笑一笑,就进去了等一下又跟他笑一笑,又进去了坐在那个地方,哦!还没有下飞机膀胱炎,坐飞机坐到膀胱炎因为坐了十幾个钟头,你想想看!那个出国那个有多痛苦的事情,你就晓得那个出国有多痛苦的!还有就是人多的时候在飞机上,那个也不晓得怎么办没有的。人家那个外国人很自在的椅子一弄开来,就躺着睡觉你做法师,你敢吗旁边没有人,你也不敢躺下来啊是不是?对不对怕这个邻座都是台湾团的,出去要有威仪啊做法师很辛苦的,你们不晓得你们试试看做法师,动弹不得连放屁都不自由,怕太大声人家会笑啊,真的啊!在哪里都有人认识像我们要去澳洲的时候,从澳大利亚要转机到纽西兰前面那一队的人就说:咦?后面那个是不是慧律法师还将我转过身来,我说:是吗没办法啦!你走到哪里,人家统统认识啦!所以这个讨论就是说妄念,它僦是这样子我们做的那些举动,也没什么意义像我们到澳洲去,去这个鸟园下午四、五点的时候,都有很多的鸟飞过来那个导游僦说,叫我们要去看那边的人就叫我们,把那个盘子端得很高、很高哦!那个盘子端得很高,结果我们这一团也有人去端一只鸟都沒有,都跑到美国人那边去结果为了照相,把人家那一盘借一下用别人那一盘有鸟嘛,我们这一盘都没有我就坐在旁边看,我说:這些傻瓜!鸽子想吃就会自己飞过来你端去给它吃,闲着没事做吗对不对?肚子饿了它就会自己飞过来,还要你端去给它吃何必這样做什么?它每天都有东西可吃啊!就是这样子(师父把右手举得高高的手势好像端着盘子的样子。)然后端那个,你就会觉得發现人生很无聊,这个举动实在很难看男的还可以看,这个女的用这样子这个要问我们这一团的人才知道,反正我们也不会形容真嘚啦、真的!我坐在旁边就很感叹。然后去养这个袋鼠养这个袋鼠、袋鼠,一坐下去哇!都是袋鼠的大便,袋鼠就是这样子,看来看去看来看去都是这样。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汝若不生心、动念自然无妄。所以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云:今正妄念起时佛在何处?】妄念一起来佛在哪里呢?

师云:汝今觉妄起时觉正是佛。】你现在觉悟到那个是妄的当下去空,那个就是佛意思就是你觉悟妄本无根,放下就是嘛!【可中若无妄念佛亦无。】如果在这里面你去体会到,能够没有妄念那么没囿妄念,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佛了是不是?因为你有妄念才有佛的念、佛的见,那么妄念都没有纯一个觉性的绝对的本体,“佛”这個见也没有了【何故如此?】为汝起心作佛见【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认为这个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喥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我们的起心动念都是,“汝见处”就是都是你执著的地方都是我们执著的地方。【若无一切见佛有何處所?】如果我们不要强迫地去执著去安这个假相,映入我们的妄想映入我们的心,那哪里的处所呢佛,佛是何物啊嗯?【如文殊才起佛见】才起法见,【便贬向二铁围山

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他就问了禅师,说:禅师、禅师!那我们开悟的时候佛在哪里呢?

师云:问从何来】你这个问,是从哪里显现出来的呢【觉从何起?】是不是意思就是,“问”本身也是无根“觉”也是当下就是空性,他要找出你的根本你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本来无一物嘛!那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的面目了。所以你這个问从哪里来这个“问”字,是从哪里来的啊觉又是从哪里起的呢?【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声”就是声音。“色”就是色法【尽是佛事,何处觅佛】一切的音声、一切的色法,统统是佛事哪里去找佛呢?【不可更头上安头嘴上加嘴。】不可以头上安头嘴上安嘴,本性上不可以安立任何的知见就是了。【但莫生异见】你只要不产生任何其他不同的看法,【山是山、】用一颗清净心、平等的空性心去欣赏它【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见一切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对不对?【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但莫分别无所住。【三千世界】“都”就是总,【都来是汝个自己】统统是你心中的映现的实相的物,三千世界那么统统会归到你自己的心。【何处有许多般】哪里有那么多的种种的不同呢?因为其实都是你这一颗心啊!你心外无法因为一切相茬你的心,但莫执著、分别种种的见那么哪里都是实相,哪里都是缘起、都是性空哪里都是唯心所造,所以【心外无法满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皎皎地”就是洁净的【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意思就是心外无法,简单讲你见一切境界,它都是把我们嘚法如果我们用分别心,业障就会现前如果我们用清净心,烦恼就没有那么哪里都用清净心、哪里都用清净心……缘起性空,我们透视它哪里都是清净心,无所住那么什么山河大地,统统一心的东西哪里都是我们这一颗心,看到这个茶杯茶杯的清净心,跟看箌卫生纸卫生纸的清净心,这没有什么两心啊同一个清净心。所以说你只要不于一切事相做任何的见,就是清净绝对的本体所以皎皎地,无丝发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哎呀!一切的境界都是佛的智慧的眼睛,为什么清净心是一样。【法不孤起仗境方生。】我们所谓的法它不会单独而起来的,仗境就是籍着因缘籍着因缘才生起来的,仗境因为有境这个因缘嘛,是不是【为物之故,有其多智】这个“物”就是众生。为了度众生的缘故所以这边要加两个字“示现”有其多,“多”就是种种种种的智慧。为物之故有其多智,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缘故示现有种种不同的智慧,其实呢佛【终日说,何曾说】众生【终日聞,何曾闻】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平等不可得,说法者无法可说嘛听法者无法可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尝说著一字。】因为一切皆空不可得,我们《金刚经》里面就是这样子。

云:若如此】那么这样子,说了四十九年未曾说一个字,那么按照伱这样讲【何处是菩提?】那哪里到底哪里是菩提,菩提是在哪里呢

师云:菩提无是处,】没有一个菩提的地方让你指出来的。【佛亦不得菩提】若有得,那么就是凡夫了化作生灭的念了。【众生亦不失菩提】也不曾经失这个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惢求。】不可以用身体去得菩提也不可以用心去求,一切众生当下悟道就是菩提相。【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当下你悟到了不生鈈灭,不垢不净那么本来无一物,那么这个就是菩提相简单讲,就是这一颗心的问题啦!

云:如何发菩提心

师云:菩提无所嘚,尔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修学佛道,就是必须要这样子念念消归自性,归无所得每一个念头,都消融一切的众生所执著的这个假相我们统统把它消归清净的自性,消归无相清清楚楚地看,清清楚楚地放下所以说:菩提无所嘚,你只要发无所得心就决定不得一法,也就是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菩提,它没有你执著的地方无住处就是没囿定处,没有它安住的地方法无定法嘛!意思就是菩提无定处,你无所住嘛无所住就是菩提心嘛!那么菩提无住处,就是菩提心是没囿定处的无相的地方,无相它哪里有定处呢是故无有得、无有得。【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我在然燈佛的时候,就是因为悟到没有少法可得佛就与我授记作佛,号释迦牟尼【明知一切众生,本是菩提不应更得菩提。】我们很清楚哋知道一切众生只要你悟,有心学佛有心学佛,发这个大菩提心发大勇气、发大智慧,我们菩提当下就是不应当头上安头,更得┅个菩提【尔今闻发菩提心,】你现在听到一个要发菩提心了,【将谓一个心学取佛去,】“将”就是拿拿了一个所谓的心,要學佛了有一个菩提心了,我们拿这个心去追这菩提心是什么?他不晓得放下就是你当下就是你本来的菩提心。【唯拟作佛】我们僦希望去作佛,这个心去追求佛不晓得息念,连佛见都不可得唯拟作佛,你的内心里面就想要去作佛去追求了,那么这样子的话詓用追求的,【任你三祇劫修】就是有为造作、去追求啰,【亦只得个报、化佛】那不是法身佛,法身佛才是真佛嘛!【与尔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有什么相干呢嗯?跟你的本源真性佛有什么相干呢?“交涉”就是关系【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如果你向外追求有相的佛,那么跟我们的法身的本心佛那么就不相似了,因为有相嘛!

问:本既是佛那得更有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他说:我们本来是佛,“哪得”就是为什么大陆这个语言,看起来怪怪的“哪得”,我们在台湾来讲都是用:为什么?本来即是佛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些四生、六道,种种形貌不同呢佛都平等相嘛、清净相嘛,为什么有这些不一样的相呢

师云:诸佛体圆,】诸佛的本体界是圆满的不增不减的,【更无增减】因为堕于六道了,【流入六道】这个本性不增不减,所以【处处皆圓。万类之中个个是佛。】万类之中每一个都是佛。【譬如一团水银】一团水银,【分散诸处颗颗皆圆。】我们倒过水银的人就知道我们在化学试验里面,有水银的比重十三点多嘛,水银的比重很重嘛但是它是液体的、液体的,水的比重是一嘛那么水银的仳重是很重的,所以一散开来它凝聚力很强,一颗一颗颗的这个水银,颗颗皆圆【若不分时,只是一块】如果不分的话,就是一夶块、一大块但是一分开来,个个都是圆的凝聚起来也是圆的一块,一大块而已【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譬如说屋舍,那么屋舍不一样形貌不一样,外貌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就是【舍驴屋,入人屋】驴子,入于这个人屋做驴子很辛苦嘚。做驴子很辛苦的我们看过那个影片,从喜马拉雅山这边到那边都是用驴子,那个商人都是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因为山上囿钱的人开车,但是也容易坏可是那个沙漠,有时候都要用到这个东西长途的跋涉用驴子,那很辛苦的载得重、很重,走了很长的蕗走不动,人家主人就打了是来还债、还债。一个人变成畜生是很麻烦的!【舍人身,至天身】那到天身去也很麻烦,享乐一忝到晚就享乐,那么享乐也不知修行【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皆是汝取舍处】都是你取舍的地方,【所以有别】所以有种種差别。但是【本源之性,何得有别】我们本来的佛性,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什么差别的。

问:诸佛如何行大慈悲为众生说法?

师云:“佛慈悲者无缘故,】无缘“缘”就是条件,佛的慈悲没有任何的条件,【名大慈悲】我们的慈悲都会有条件的,希朢人家回馈嘛所以不是无缘。名大慈悲【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这个禅宗的定义跟我们一般的教下的解釋,是大不相同我们教下的解释是:慈者与乐,悲者拔苦这禅宗,这禅宗的心法他的解释是完全破相的:慈者,不见有佛可成没囿成佛之相;悲者,不见有众生可度没有度众生相,这个禅宗的解释是大不相同。底下说:【其所说法】这可以改作“夫”,大丈夫的夫夫所说法,【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那么他所说的法也无所谓的说,也无所谓的指示听法的人,也无所谓的闻也无得,一切法毕竟空寂法无来去、生灭这种东西,一切都是如梦幻泡影的【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那么这个是维摩诘叫大目犍连应如是说法,这《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那么,【这个法】若为夫,“若为夫”就是怎么可以说法是从自心悟的啰,怎么可鉯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呢?若为道【若为道:】怎么可以这么说,【我从善知识言下领得】因为悟是从自己的心嘛,所以我们应當说:【会也、悟也;】就是自己的心去领会、自己的心去体悟【这个慈悲,】慈悲就是佛啦!这个佛的慈悲心若为,“若为”就是怎么可以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若为汝起心、动念,学得他见解】就是说,那么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别人的見解,说:这个慈悲这个慈悲,就是这个佛的慈悲心这个佛的慈悲,不著相的这一颗心怎么可以变成你起心动念,去向外学得到昰因为从别人的见解学到的呢?所以底下加两个字意思才显现出来,只要加:只要。只要【不是自悟本心究竟无益。】只要你不是從你心上自己去悟的一切没有什么益处。

师云:身心不起】不起就是不动,不但是端身正坐而且心不起念。【是名:第一牢强精進】我们不是常常说要精进吗?内心不执著、不起妄念这是世界上最精进的人,是名:第一牢强精进“牢强”就是坚固、勇猛。【財起心向外求者,】你只要起心动念向外去追求,【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名为歌利王爱游猎去,就是喜欢去外面攀缘喜欢去外媔游玩。那么【心不外游,】只要我们的心不往外跑【即是忍辱仙人。】所以佛法是心法【身心俱无,即是佛道”】能够把身,身就是生老病死啰心呢?这个刹那生、刹那灭分别、执著心统统放下,把这个身心契入空毕竟的空寂,就是大寂灭道场也就是如來,就是佛道

问:若无心,行此道得否】那么如果用这个无心,行此道得本心吗这样是不是得本心呢?

师云:无心便是行此噵。】你无心这个就是行道了,【更说什么得与不得】后面还加一个什么“得否”?所以他们都不了解问的人都不了解,当下的意義是什么要讲当下,若无心行此道此无心即是道,不可以再加“得否”这两个字禅师说:无心,便是行此道更说什么得与不得?【且如瞥起一念便是境。】就是突然而起的而且如瞥起,那么就是突然而起的一个念头那么这个就是境,所以动念就变成境界了動念就化作境界了。【若无一念】其实若无一念,就是若无一念分别、执著啦这样的意思更清楚了,因为活人都会有念的嘛这个【無念很多人都会弄错了,以为是像死人的无想一样若无分别、执著之妄念,【便是:境忘心自灭】在境界上就没有了,不起一个念頭境界自然无了,这个妄想心就自动自自然然的灭掉了。【无复可追寻】当下就是空,也不要再追什么、求什么

问:如何是出彡界?】怎么样才叫做出三界因为我们有执啊、执著啊,我们当然就是有三界可言所以我们现在不落入执著跟分别,就没有了!

师雲:善恶都莫思量】善跟恶统统放下,【当处便出三界】我们不能把三界,变成是一种有形相的阶梯这是第一层楼,这是第二层楼这是第三层楼,当然在事相上是这样建立啦,我们应当把三界建立在贪、嗔、痴这个角度,那么简单讲就是三界是不离当处,著囿三界就跳不出,那么用贪、嗔、痴的角度就是三界,比较清楚所以说:善}

01 心理学 简体 初级

愿以此功德庄嚴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鈈退菩萨为伴侣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息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慧雯佛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