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国的哈佛毕业生到中国年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哪个

当然是中科院院士了两者不是┅个级别的,中科院院士的对比对象应该是美国的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1 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學

2 科学院和国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最大的亲戚是江通过他,搞到了“知识创新工程”(原来我还以为是路院长的报告写得好的原因呢!)

3 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张劲夫外行领导内行很成功;方毅任期是科学的春天。周光召慧眼识英才;路会搞钱救活了科学院。

4 建立中国人茬国内做科技的信心

5 科学院何处去科学院做什么?人才从哪里来清华北大人才竞争力给科学院压力很大。如果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出茬大学科学院可就没有面子了,位子也难保

结语:我老了,看你们的了

————————————————————————————————————

  人年纪大了,喜欢起回忆不过又怕不准确,所以从来不敢写但是失传好

像又可惜。反正不是正史勉力为の写个“话说”吧,力争比演义好点不过用

词比较矛盾,有时想尽量用当时的词语又怕现在青年听不懂,有时自己也给新

词语改造过來了但是又改造的不完全(“旧的思想根深蒂固”吧),所以写来

写去在遣词造句上,结果有点上海人说的那个“洋泾浜”自己接觸总有限,

也不是一生全在科学院工作记下的不可能是全貌,算是侧影吧除了大家知道

的有名的人,其他就避免写人名了不是他们鈈重要,而是算保护一点他们的隐

  I. 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学

  许多技术是科学院和科学院的人做出来的做原子弹和氢弹嘚二机部九院许

多科技人员是科学院出去的、有些一直兼两边职位,用现在的话可以叫首席科学

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同时是科学院的原子能所所长做导弹的国防部五院

(后来的七机部)科研人员也是科学院去的多,五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首

席科学家”)钱学森吔是科学院力学所的所长最早积极推动中国建卫星的是科

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他也是科学院卫星设计院的首任院长)。科学院58年

建嘚科学仪器厂到65年成了卫星总装厂卫星研制在科学院快要做完了,才交给

七机部现在的航天工业总公司也是科学院下的蛋。那个时候爆炸一个核弹、

发一个火箭、卫星,就是头版头条里面总是说成就归功于“我国工人阶级、解

放军指战员、革命知识分子”。科学院裏面有人就会读成“科学院的人和科学院

输出、培养和指挥的人”当然这有点本位主义,有人还因为这样说的时候不注

意场合在文革被人检举批判的。

  科学院在教育上做过开路先锋比如说文革以后第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得博士

学位的是生物物理所的郭爱克,当时可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所长贝时璋握着

郭爱克手祝贺他得博士(德国的博士)。第一个我国自己的博士答辩是1982年

2月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马中骐(导师胡宁是北大和科学院兼职)那时博

士很新奇,到1983年国家还隆重地在人民大会堂搞学位授予大会其中多数博士

  科学院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是政治漩涡中心1956年的“百花齐放”和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毛主席正式提出来(他老人家说: “艺术问

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但是双百的来源和科学院有关口号

本身是科学院副院长陈伯达先说的,科学院在青島召开遗传学会议讨论遗传学

派斗争,又和这个方针有密切关系现在不太有人说了,不过双百方针曾经好多

年(50到80年代)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的救生圈能有机会就抱住。(顺便说一

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毛主席他老人家”这个说法也是一个尊

重的句法,现在想来有点奇怪;看你怎么发音,同样这句话听过去可以带讽

刺挖苦,要是在那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没人敢用这样的說法了)。

  邓小平二次复出后75年派胡耀邦到科学院,胡主持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

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要搞科学、要专家领導、要整顿,结果“四人帮”批

邓时《汇报提纲》是供全国人民大批判的“三株大毒草”之一,科学院是全国

  文革高潮期间有个純粹诬陷的“梅花党”案件,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间

谍故事有些小孩还觉得很好玩。对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科学家来说那可是个大

冤獄。多少老科学家被罚到黑暗、冰凉的地下室挨打要他们交待和台湾、美国

的特务关系。有些人屈打成招国民党时期中央研究院朱家驊临走前主持的一次

院务会议,变成了梅花党的集会

  “四人帮”倒台后,郭沫若大呼:科学的春天来了那可真是当时我国知识

分孓的心里话。全国科学大会也是知识分子欢欣鼓舞的大会。现在想来大会

的科技成分不重要,但是对当时气氛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前常用语)

  全国青少年兴起热爱科学的高潮也和科学院分不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

巴赫猜想》描写的陈景润是科学院数學所的一时间,多少青年学子要做科学家

啊象我们这样不年轻的人,看着那时青年人的一股劲都激动不已。后来各种

说法比如说紦陈景润说过头了、科学家不是都是书呆子、科学上有没有“皇冠

上的明珠”等等,副作用是有一些不过正作用也不能抹杀,特别是那個时代

我估摸,现在40到60岁的我国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受陈景润报告文学影响的。

  想起一个事情来和科学院无关:有时后代不容噫介绍历史故事,因为人的

观念随时间地点改变了我们年轻时也是一样。我记得有个在延安时代看过《白

毛女》的同志看到解放后演絀时他议论,说贫农的女儿白毛女不想做地主黄世

仁的老婆在解放前的农村是说不过去的,是不合当时社会常理的所以最早贺

敬之编嘚情节是黄世仁始乱终弃白毛女,白毛女没有做成小老婆才出走以后革

命形势发展,这样的情节好像显得穷人没志气才变到后来的样孓。这一变好了

以后我们没有到过农村的人,都以为最早的版本不可能不反映现实,我那时还

和延安干部争论过觉得是他小资产阶級思想看不去农民,现在想来因为我们

不懂农村情况,带上知识分子的爱情观才是错的,而他是对的这是题外话了。

  II.科学院和國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好像都是问国家要钱花的人。不仅国家领导不和他

们平等交谈就是各部委的大官小官也多半瞧不起科学家,都当科学家是讨钱的

是现在科学家自己不行了?还是现在当官的架子越来越大了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那是经常约科学家谈话李四光、竺可桢、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等等都是他们的座上客,五十年代有名的科学家回国

毛主席周总理要设宴款待。不仅毛主席款待钱学森全国都知道还有周总理设宴

招待钱学森的副所长(科学院力学所)郭永怀回国。如果青年哃志们以为毛主席、

周总理只关心制造武器的科学家那也不对。上海那时有个生物学家张香桐刚从

美国回来郭沫若设宴不算,周总理還让陈毅副总理见他毛主席周总理对科学

家看才能、不拘国内外。留洋的受重视的多一点是水平高的人多一点。国内的

比如植物学家蔡希陶拉周总理也很关心。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对待科学家其

他高级干部、元帅将军对当时顶尖科学家不象现在当官的那样居高临下。聂荣臻

元帅和科学家走的很近罗瑞卿、陈赓等大将常向科学家讨教。

  毛周不仅征求科技项目时要见科学家毛主席喜欢和科学家閑聊天文、地质、

数学、物理。周总理会细致地和科学家聊家常、温暖人心当时有些人的比喻毛

主席象父亲、周总理象母亲,当然现在偠这样说好像不太妥当,但是那时确实

有人是这样感觉的毛犯错误、刮的风有时也把知识分子屁股打的很疼,而周总

理有时的工作就昰出来摸一摸平这点也给人父母的感觉,何况当时封建思想还

是没有肃清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问题。

  文革以后我们國家领导和科学家的这种联系没有了。毛主席周总理时代

最高领导人对科学家就是大专家对待,以后我国官本位盛行行政级别一马当先,

没有当官的科学家基本见不到国家领导人。见的时候也是和见农民、工人模

范或者学生代表一样,走过场领导到科学家家里慰問,也是官样文章做亲切

状。现在话叫做秀吧这和毛主席周总理和科学家经常交谈可不一样。交谈是互

相的不是大官对小兵的关心。而且毛主席周总理和科学家的交谈多数都没有见

报现在国家领导和部长一级见个什么科学家,可都上报纸是给老百姓看的。

  说箌这里想起来五十年代领导人合影没有以后那一套排位子的规矩,除了

最高领导自然在中间以外其他人可以随便,我有个同学在好几個最高领导旁边

拍过留影我比较不敢出头露面,一张挨边的都没有后来有些后悔。等以后胆

  对科学院的管理老早周总理过问的哆。院的建制、正副院长的任命他都

亲自过问。第一批的所长任命(叫“授命书”)也是周总理签名、国务院签署的

第一批院长副院長里面,阴错阳差周总理直接拍板的是陈伯达(目的是平衡文

科要有马列主义),不过陈的职位多、没太过问科学院文革时陈伯达支歭和煽

动过科学院的造反派,他还鼓励科学院年轻人写了两篇批判爱因斯坦的“雄文”

给刘西尧(教育部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时的國务院科教组组长)挡住没发表。

陈伯达对科学院有过两个阴错阳差的贡献: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双百方针还有一

个是文革期间,他向毛主席提了“电子中心论”全国兴起大搞半导体的群众运

动,现在说来好笑但是当时国家可是增加电子研究的钱,还激青少年搞电子的

熱情不过那是笑话还是必定的。我们国家曾经全面研究电视机生产过程花了

很多钱,结果以后全部采纳进口生产线研究白费了,后來没有作为一个教训

这个教训还不都是政治教训,因为是决定做什么技术研究为什么做的问题。

  上一段因为陈伯达扯远了一点還回到国家对科学院的领导吧。70年代初

周总理派武衡管了几年科学院。邓小平二次复出后派胡耀邦、李昌到科学院。

所以从前是中央最高领导直接过问科学院,到后来对科学院的直接领导逐渐

过渡到副总理。到90年代是李岚清分管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

  科學院的领导人在国家的重要性也有变化有两任是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

的郭沫若是政务院副总理兼科学院院长第二任方毅,有段时间昰兼科学院院长、

国家科委主任(现在的科技部长)不久又升国务院副总理的。以后科学院院长

在国家领导中的地位下降基本是一般蔀委首长。

  老早副院长里面不仅第一任里面的陈伯达当时政治地位高,李四光也是地

质部长兼科学院副院长75年胡耀邦做过中国科學院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现在

叫副院长还有一个一般人不熟悉的裴丽生,解放前清华毕业生(很多老革命大

学一般没毕业)先做过屾西的省长,再50年代中到科学院做秘书长到60年代

做过几年副院长。他的副秘书长是杜润生原来是中央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给

毛主席批评以后来科学院(说他和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是“小脚女人”)本

来科学院要杜做党组副书记的,不巧又给毛主席知道了不让杜莋,文革后杜

润生是国务院农村政策室主任,那可是农村改革的大功臣

  科学院也输出过许多领导。不仅胡耀邦早先还有钱三强昰科学院原子能所

所长以后去二机部做副部长,钱学森是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出去做国防部五院做院

长刘华清70年代中期和胡耀邦一道来科學院、做过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

员(以后一直做到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近年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

徐冠华分别从科學院所长和副院长职位调到国家科委先做副部长国务委员兼计

划生育委员会的彭佩云以前也在科学院工作过。教育部的陈至立部长从湔是科

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

  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关系50年代就有问题,那时是和高教部的矛盾弄的毛

主席也出来说你们不要吵叻。还是文革期间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过一段时间以

后科学院和教育部还是有资源分配的矛盾。有了国家科委后也有一定矛盾。科

委箌90年代完全主导科技经费变得科学院很多人要向科技部申请经费,这不是

最初50年代设计的结构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和其它专业部委吔有一些过矛盾。

  科学院和中央领导有过几次亲戚关系60年代,胡乔木的妻子谷羽做过科学

院新技术局局长直接参与领导卫星工程。她勤奋、能干是个女强人。文革中

整的偏瘫她的工作职位不能说是因为胡乔木,不过因为知道她和胡乔木的关系

她要出去给科学院办事的时候,不少部委领导人会出面接待她

  80年代周光召用了胡启立的姐姐胡启恒,做了多年副院长胡启恒很低调,

外面知道她嘚人不多而且她自己的学历很高,六几年留苏得的副博士学位在

那一代是很优秀的。做副院长为人谦虚、特别清廉联想集团老总柳傳志以前在

科学院时也是她手下分管的,她也从来没有从联想得好处她的副院长一直做到

胡启立下台很久以后的96年,就是因为她弟弟在囼上时她不耀武扬威靠自己,

弟弟下台也就没人对她妒忌、落井下石

  最近一个那是科学院结的最大亲戚。江绵恒留学美国德拉舍爾大学回国后

在上海冶金所。路甬祥任院长后在中央的人脉太弱,提江绵恒做副院长加强

了和中央的关系。通过这条渠道路甬祥讓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计划”,直接

上达总书记由朱总理亲自批示后,李岚清副总理落实李岚清当时不仅管教育

和科技,还分管财政也给科教一个特别机会。江绵恒上北京带了上海冶金所的

施尔畏做秘书长80年代以来,科学院秘书长也管财务周光召时代是物理的竺

玄做秘书长。比较跌破眼睛的是:2004年施尔畏升副院长方毅下台时说过的院

长一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最多只能个别不是科学家这个鈈成文的规定,在

2004年被打破因为现在副院长里面有两个行政管理人员。

  III.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正规说起来科学院有五任领导和五個时期。分别是郭沫若(49到78)、方

毅(79到81)、卢嘉锡(81到87)、周光召(87到99)、路甬祥(99至今)不

过,这样以院长划分时期不能反映实际

  郭沫若没有实际领导过科学院。他作用很有限:他不是自然科学家而科学

院主要是自然科学,所以他专长不够、发言没有分量;政治上他是摆设,而且

科学院还不是他扮演的最大摆设(有副总理头衔)在他名义上做院长将近30年

里面,实际管科学院的有好几任職位一般是副院长,党内职位是党组书记:最

初是张稼夫时间不长(两年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张劲夫从56年到

67年,张劲夫实際领导科学院

  49年任命的科学院第一批副院长是陈伯达、李四光(他被任命时人还没回

国)、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其中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都是陈毅领导的

华东局推荐的陶孟和是文科,解放后不兴文科他在科学院没多少科技的工作

(管出版、图书),开會也可以不叫他来陈伯达、李四光都在科学院外有事忙,

做事务的副院长就是竺可桢、吴有训但是,科学院的副院长通常也没有掌大權

大权是科学院党组,党组成员行政职位可以不高但是决策权在党组。如果党组

书记愿意可以给科学家院长副院长一些权。如果现茬谁以为当时的副院长在决

策圈里面那就搞错了。实际上张劲夫的党组成员有裴丽生、杜润生、秦力生、

谢鑫鹤、武衡、郁文等

  攵革张劲夫被夺权后,有几年科学院是谁领导搞不清那时国家科委被军管

了,科学院是革命委员会(革委会)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标兵王锡鹏做过

科学院革委会成员,不过天晓得有多大的权1970年科学院曾经和国家科委合并

(保留科学院名义),还大量把科学院的研究所下放给地方管理71年又和教育

部合并成科教组,先后由李四光、刘西尧任组长72年左右,周总理派武衡入主

科学院名义是业务一组副组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在一起的时候)和科学院核

心小组副组长(组长郭沫若)。75年邓小平派胡耀邦、李昌等入主科学院名义

上郭沫若是核心小组组长、胡耀邦是第一副组长、李昌是第二副组长,李昌是实

际业务领导人不过时间很短就下台。科学院核心小组成员里媔有个“四人帮”

的柳忠阳他76年批判李昌,好是得意过一段不过还不能算领导过科学院。

  文革后好像77年方毅到科学院任党的核惢小组第一副组长,78年郭沫若去

世后方毅正式任命为院长77年国家科委恢复后,方毅兼主任所以有几年方毅

同时做科学院院长和国家科委主任(分别由李昌和武衡协助),方后去国务院做

副总理方毅以后,科学家才真正领导科学院这和方毅也有关。他留话科学院

院长┅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除非个别也要是科学家,他的继任卢嘉锡是化学家

卢嘉锡的班子里只有一个留下的团派干部胡克实。

  周光召时期全部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家,实际权力在科学院党组但是

周光召把关系理顺了,副院长多数是党组成员(除了非党员以外)另外他也有

非副院长的党组成员,纪检委书记是派驻他自己任命的非副院长党组成员也是

科学出身,只是不能算科学家

  路甬祥時期,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出身开始有一个不是科学家、2004年

有两个不是科学家。科学院副院长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平衡学科囷地区

目前学科和地区都不平衡。

  科学院有影响的领导第一个要数张劲夫从56年到67年,张劲夫主导科学院、

就是全国科技也有相当嘚影响如果光从他的资历来看,来科学院以前他做过地

方工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文革后他做过财政部长和安徽省长,所以张劲夫不

昰党派到科学院职位最高的他来科学院是因为以前分管科学院的副总理陈毅是

他从新四军到华东局的老上级。在科学院那11年张劲夫做嘚是出乎意料的好,

是有口皆碑的出乎意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科学背景,党给科学院派干部常选有

大学背景的人如果有清华背景更好。张劲夫没有这些却不仅能胜任、而且还

和科学家很合的来。现在想来是他的个人素质特别好啊。不要说那时就是现

在,许多人领導别人的时候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要是张劲夫有这样心理不安,

科学院就要遭殃了张劲夫能组织科学家、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在那时嘚革命干

部里面是很突出的张劲夫保护科学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56年民盟曾昭抡、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在《光明日报》發表

《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加上黄药眠为六教授其实黄的文

章和以上五教授是分开的两份)。反右时这篇文章夶受批判、定性是“一个反

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那时戴上这顶帽子可了不得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曾昭抡

(曾昭抡做过高教部副部长)囷钱伟长被定为右派分子。而科学院的几个人只做

检查没有被打右派,完全是张劲夫保护的结果张劲夫亲自向毛主席建议说科

学家是國宝,要求毛主席给科学院特殊政策毛主席当时都吃惊他敢于提出,那

时要是提不好轻则立场不稳撤职,重则自己也要挨批的其他蔀委和地方都不

敢提,知识分子成堆、问题多的科学院还敢那是要有相当勇气。毛主席还真对

科学院的科学家网开一面这样保护下来許多科学家。张劲夫不仅要了政策提

出保护名单,还直接保护过一些人沈阳分院把葛庭隧内定右派了,张劲夫从内

部得知后跑到沈阳詓把他从名单上划掉他还劝科学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唐棣华不

要和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黄克诚(原总参谋长)离婚。

  民盟五教授的意见書中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一条这句话在全国出了名。

在科学院这当然可以被认为是针对张劲夫等党派来的人了实际上,科学院有囚

明确检举批判说这是要张副院长下台张劲夫当时上任不久,学历、资历都不高

年龄也只四十多一点,一般人很容易在那样的形势下趁机整人我以后就看过一

些学历、资历比他高的人,为没有这么严重的事而生气、整人的张劲夫不仅不

整,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內保了科学院那几个对自己“含沙射影”的人现

在讲起来,张劲夫是人格高尚

  张劲夫组织科技项目(特别是两弹一星)也起了很夶作用,绝对应该算“两

弹一星”的功臣他也是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导之一,做过国务院科学

  从早期开始一个对科学院和峩国科技有很大影响的是科学家钱三强可以说

是科学家里面对科学院影响最大的,特别是文革前的科学家里面这点,光从他

的任职現在一般人不会知道。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先任计划局副局长(竺可桢

任局长)和局长近代物理所副所长(所长吴有训)、所长,正式莋科学院副院

长是78年到 83年但是钱三强实际影响从科学院没有成立就开始了。49年钱三

强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计划局也是他为主。54年他任科学院学术秘书

处秘书长这个职位权力很大,那时其实就是学术主导职位(副秘书长武衡、秦

力生等都是党组成员实际相当於当时真正管事的副院长)。要成立学部时也

是钱三强以郭沫若的名义邀请全国的科学家推荐学部委员。56年钱任第二机械工

业部副部长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我国制造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名人。钱三强留学法国学的是核物理

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博士。但是这些不够。那时也还有其他老科学家,而他在

物理学家里资格算年轻的。他在清华做过吴有训的学生、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是严济慈的学生但是他在科学院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吴有训和严济慈。他的专

业核物理对新中国很有用钱三強成为对科学院和我国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

还因为他和党的联系。他的法国老师约里奥·居里是法共党员,钱三强和中共旅

法支部及其领导人刘宁一有密切联系还见过在英国的邓发。钱三强54年入党那

是科学家中很早的那时入党很难,许多大科学家因为不能入党而自卑这些是

他能在新中国开始政治挂帅时代能被党信任的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和党的关

系还是不能成为中国科学的第一个帅才(钱學森当然也是帅才,不过比钱三强

晚回国)和他同时留法的数学家吴新谋在法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基

本就是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钱三强思想活跃、热情高、组织能力强,而且办事公道他是党和科学家的

联络员。为筹集科学院他求教比自己年高的叶企孫、周培源、王竹溪(杨振宁

的硕士导师)等,为建近代物理所他请浙大王淦昌、清华的彭桓武来做副所长。

为搞原子弹他请院外的朱光亚在物理所成立研究室,到二机部以后又会挖人:

科学院的学术秘书邓稼先、在上海的电镜专家李林(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生

囮学家邹承鲁的夫人)、能把氟化铀变成金属的金属所副所长张沛霖,都是钱三

  钱三强精力充沛他兼的事多,而且重要除了刻苦鉯外,钱三强会“弹钢

琴”的工作方法他的工作丰富多彩。最近有本书“往事并不如烟”写的好。

不过那里面的人物当时活动很少洳果有章怡如那样的笔才,把钱三强的工作和

生活写出来那肯定要丰富多彩许多。

  70 年代初武衡和秦力主持过科学院的工作顺便说箌,科学院正式一般说

自己来源是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实际上主要就是后

两者。要说延安可能因为武衡在那里工作过。武衡以前读过清华地学系解放

后主要在科委。有一件出名的事情和他很有关73年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

加2的证明,论文寫好了不敢拿出来发表武衡知道了,不仅在科学院全院大会

上表扬陈景润还向周总理反映。在当时这是对科学院知识分子的宝贵支歭。

可以说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里面有很多人已经被批、被骂的没有自尊心了,连钱

学森这样的人都恨不得自己能被接受是劳动人民的┅员,有人来说哪怕一句好

话都感动的不得了75 年胡耀邦在科学院纪念长征四十周年大会上鼓励青年在

科学技术上做贡献,听报告的场面佷感人也是科技人员被骂久了,现在要是谁

讲那样的内容肯定没人要听。

  方毅任期是科学院的春天

  卢嘉锡大概不能算有影響的院长。他在老一辈科学家里面算不出名的自己

也没有什么魄力和眼光。

  周光召是科学院院长里最有科学成就的他当年在两弹莋的理论对造两弹有

直接贡献,那个年代搞两弹一星真刀真枪干,没有真本事他们(于敏、周光

召一批)没有留学学位的出头不容易。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朱光亚、邓稼先都是

美国的博士文革以后正式到科学院,卢嘉锡时期周升副院长那时就开始显出

比卢嘉锡更有領导才能。周光召时期科学院工作是比较艰难的国家对科学院定

位不明,以前为国家军事服务到了80年代经济发展时期,科学院能做什麼不清

楚而且老年科学家精力不济,中青年都奔出国

  周光召是学者型,但是他很有领导艺术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领导都是他当

姩伯乐识马、点将出山的。他的继任路甬祥没有科学院背景是周光召一手从浙

江大学提拔到科学院做副院长。现在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是周光召提成副院

长、送到科技部。现在的北大校长许智宏从上海提到北京做副院长,也是周光

召的知遇之恩周光召还提拔一个佷年轻的副院长白春礼,现在是副院长里面唯

一的候补中央委员可以说周光召的人才布局是科学院院长里最成功的。

  路甬祥是工科絀身被周光召看中他的人才。如果说周光召是思想型的那

路甬祥可以说是实践型的。虽然我国经济在90年代中已经不错没有路甬祥积極

肯干,恐怕科学院不能得到那么多的支持路甬祥也给科学院的改革带来了新气

象,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时机重要,把握时机的领导吔需要眼光和魄力科学

院一些科学家对他工科的疑虑,很快因为他的才干而消除90年代以后,科学家

自信强多了要消除他们顾虑,没囿相当才能是不成的

  虽然现在院长路甬祥给科学院干不少事,不是没有人说风凉话的其中一个

就是他任命江绵恒。不过说实话蕗甬祥如果不用江,他不一定能在北京开展工

作至少不能那么快给科学院带来经费、带来那么多。当时路甬祥是周光召提拔

的没有科技界以外的联系。到其它部委也不会有人买账。用了江对科学院、

对路甬祥是否没有副作用大概也有不能完全这么说,而且有些问题鈳能是始料

  IV.建立中国人在国内做科技的信心

  解放前我国刚刚开始建立科研机构,除了地质调查、考古以外可以说科

学研究还昰很少的。许多开山鼻祖型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外做过博士以后,回

国几乎没有做过研究数学里面,陈省身在清华的老师还在国外发表过他在中国

做的论文其他几个虽然很有名,研究也是很少物理里面叶企孙、胡刚复、饶

毓泰、吴有训算是开山鼻祖,回国后只有吴囿训做过研究到后来也是做大学行

政,来科学院以前也很久没有做研究了

  科学院建立后,把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力量都保留了而苴经费增加了。有任

务带动的科研特别促进了一些学科和专业数学所,虽然没有争取到陈省身但

是得华罗庚回国主持数学所。物理的除任之恭以外主力都留下了化学除吴宪以

外都得到了。钱学森回国当时他是唯一做过美国正教授的,又和导弹有关更

  但是,我們在国内能不能做科学有多大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很多人是

没有底的。作为国策现在重新看“抗美援朝”,是可以有不同意见的但是,

当时能打赢美国人对我们的士气还是很鼓舞。共产党二十多年就能革命成功

也鼓舞当时青年们要敢有作为。有士气并不能唍全保证有作为。实际上五十年

代全国科技界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树立。我个人觉得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信

心真正信心稳固是64年左祐。

  五十年代科学院做的多的还是资源考察一类比如对新疆、青海、甘肃进行

综合科学考察啊,勘察黄河、长江流域灌区土壤编《中国植物志》啊、《中国

地震区域划分图》啊,等等

  就是要搞两弹一星,起初也是学习苏联科学院有过两任苏联派来的院长顾

問柯夫达和拉扎连柯。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都是科学院的人去苏

联学习、培训然后由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104机)也是

在苏联帮助下仿造苏联的。王淦昌领导的小组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在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这是重要科學发现,但是有人担心要在国内就不一定

  确立中国人在国内的信心靠的是国内的成绩。应用物理所在58年做出了我

国第一批晶体管60姩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成功地发

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探空火箭。那时候条件差啊发射场没有通讯设备,传达

命令靠口呼叫、手势和吹哨子自行车打气筒用来加推进剂。王大珩领导的长春

光机所在61年用国产红宝石做出了我国第一台激光器62年科學院的几个天文台

授时精确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哪。以后中国人再

也没有觉嘚自己科技不行的时候如果有副作用的话,就是搞的有些人反过来以

为没有科学规律什么都能做。当然有这种情绪不是真的科学家洏是当时在社

会蔓延的过度乐观情绪。不过到那时中国人已经在世界上受了百年欺负,过分

高兴一下当时谁也不反对。到65年紫金山忝文台发现新彗星、58年开始的人

工合成牛胰岛素也在65年成功,锦上添花冯康在65年发展了有限元法,他是科

学院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当姩科学院送他留苏,以后回科学院工作他的数学

成以后就连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都佩服的。丘成桐这个人很傲得过菲尔茨奖,

中国嘚陈景润、吴文俊都不在话下就说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三个。

  64年我们多数人哪里想的到文革就马上要来了、许多科技项目要被摧毁、

许多导科技的老干部和科学家要受惨无人道的迫害。谷羽被拖出去批斗哪里象

是拖人哪。最积极推动卫星的赵九章64年给周总理写信说做卫星的时候到了可

是他没有看到自己钟爱的卫星上天,就在文革中不堪迫害、含冤自杀多惨哪。

郭沫若虽然经常和毛主席和诗文革一来也吓的不敢坐到科学院的主席台上,写

信辞职不过发信的对象错了,张劲夫自己马上就要被批倒文革中还有的一些

科研都昰特殊保护下来的课题,象氢弹爆炸可是科学院受的冲击很大。下放到

湖北潜江的有许多得了血吸虫病科大也是那时搬出北京的。

  有文革前打下的基础才有惯性推动以后一些项目。才有机会等待科学的春

天重新出现就不说具体哪些工作吧,从64年以后对中国人茬国内做科技的疑

  V. 科学院何处去?

  照说人老了,不该多想什么前途不过老人有的是时间思考,也不用患得

患失不用顾虑他囚怎么对待自己的意见,也算发挥余热吧

  科学院发展这么多年了,以后何处去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学院

  科学院做什么?首要解决的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最初,五、六十年代科

学院是围绕国家迫切军事和生产的急需。那时国家实力小而且有事关國防的大

事,科学院围绕迫切需要是理所应当而且科学院是立了大功的。以后国防研究

有好几个专门部门核武器和导弹分别都有,卫煋发射也有了大型的军民结合的

公司其它和生产有关的部门,也都逐渐分出去很多本来就是开发性质的研究,

也就慢慢不在科学院洏到生产部门去了,比如计算机所开发部分到联想公司

一些光学机械制造工艺也不在科学院。

  但是科学院从技术为主改向科学为主昰漫长、有时还是痛苦的过程早在73

年,江青抓样板戏要用彩色胶片就要求科学院新成立的感光化学研究所要研制

彩色胶片。武衡就认為这样的工作不是科学院的正业说科学院搞胶片是“名不

正、言不顺”。江青很恼火武衡把他赶下了台,武衡用的那句话是孔子的74

姩“批林批孔”运动一来,正好说武衡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本来四人帮的

批孔也影射周总理,武衡是周总理派到科学院的批武衡僦是批孔,在科学院有

  最早慎重提出科学院要做基础研究还是周总理。72年这一年周总理三番

五次给部门领导、国内科学家和海外來访美籍华裔科学家提出中国要搞基础研究,

而且明确指示生产部门以实际为主、可以搞理论而科学院要以基础理论为主,

也要结合实際这个方针提出是周总理和杨振宁谈话引起的,但是仔细观察就

能体会到总理当时已经发现科学院五十年代模式到七十年代就不能沿鼡以前任务

带研究的模式了。当时周总理就要求落实基础理论和基础科学建高能所、接管

兰州近代物理所、搞加速器等基础研究相关项目,就是那时开始

  方毅时代也提出科学院要“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

务”。但是以后中央精神是科学院應该以应用研究为主。到赵紫阳时代中央

领导重视经济发展,科学院要求“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但是,國民经济不象国防需要主战场又没有给科学院提出很多什么急切

的任务,科学院就彷徨李鹏时代,科研经费慢慢增加朱镕基时代,知识创新

计划算是特别提高了科学院的经费到2002年,路甬祥明确把基础研究作为科学

院首要任务也要关键技术。这才重新回到周总理72年僦在调整的科学院目标

  许多人低估了学工科的路甬祥对科学院的贡献。他给科学院带来了观念更新

路甬祥大胆提出科学院着重基礎研究,为“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

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是面对我国已经不需要科学院做生产部门的开发研制

车间嘚现实,也是顺应国际潮流提出了科学院对社会长期的贡献目标。所以路

甬祥是有思想的领导而不是简单的行动家。提出方针能不能坚持下去?现在

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外界责难做基础研究的人不多。经济总有循环波动经济下

坡的时候,外界批评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僦必然要增加那时能不能坚持?能不能

建立机制保证科学院不给波动所破坏这些都是以后要解决的问题。

  人才从哪里来科学院茬外要和西方国家竞争人才,对内要和高校等竞争人

才这两个竞争就决定了科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中国的地位。五、六十年代

毛主席周总理开始也是很着急要科技人才。一批是国民党时期留下的那时科技

界除了少数人去台湾,多数是向往新中国留下了。从海外吔是吸引了一批很强

的人周总理让人带信到海外的就有好一些。主席、总理经常和科学家露面也是

要感召科学家回国那时招来了蛮多囚。留苏的一批到六十年代也可以用了。

以后荒废了一代80 年代左右开始读大学的人,到90年代可以用的时候许多

最好的却不在国内。這是和五、六十年代很不同的那时候,除了少数几个以外

多数最优秀的专业人才都在中国,而且那时只要对知识分子政治待遇好一点、客

气一点吸引人才成本不高、效益很大。现在才知道那时外国对海外华裔还有

歧视,很多人都是学生在海外的前途并不稳定。现茬竞争人才可是成本高吸

引留学生回国恐怕政治的影响很小,而经济的、生活的影响很大在我们那几代,

爱国是很强烈的感情有几個人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现在恐怕爱国口号

没有什么作用我就没有看到多少留学生谈爱国,还看到过留学生笑话“爱国”

  囿一个可能就是不用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人才最好的都输送给美国,那我们

国家不是永远要吃亏吗

  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数学和悝论物理现在我国的条件和美国差别不大,工资、工作的硬件都能

和美国媲美而且中国人数学、理论从小就好的多。但是目前回国的鈈多也许

是要争取的重点。数学的田刚、夏志宏、林芳华都回国访问合作科学院和高校

竞争他们,目前还不清楚哪边有优势田刚做叻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去科学院

时间没有特别增加也许和丘成桐在科学院办了晨兴中心有影响。也许必须加强

和夏志宏、林芳华、还囿侯一钊、舒其望等数学家联系看能否争取他们多到科

学院。科学院的冯康奖发给过侯一钊不过他去科学院还不是很多,可以争取

目前,田刚、鄂维南都去北大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佘振苏,是学科交叉特

别有专长的人材他以前用数学做流体力学厉害,现在还莋生物信息学他目前

在北大是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如果这些人里面有一两个真的全

时去北大那北大的数学就要明显仳科学院占优势。佘振苏去的可能性很大去

年评院士,他落选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全时回国科学院在科学方面吸引

人材还要加強很多才行。

  统计学也是一个要重视的学科现在国外做统计的华裔占的地位比其它学科

都重要。象哈佛的刘军一类有几个是独当一媔的青年明星我国也能提供他们很

好的工资和硬件。而且我国有很多生源我们国家大学里头数学专业毕业生最后

能做纯数学家的不多,到统计和其它应用数学可以胜任而且统计在我国也有广

阔的应用。当年冯康数学的贡献最初是因为生产应用的要求,数学不够才使

  地球科学的宋晓东,地学的发“自然” 和“科学” 可不容易宋晓东都发

过,他发现地球内核自转又提出地球内核呈层状分布理論。现在伊利诺伊州大

学是科大毕业生,在我们科大兼了职他对地震预测也懂,理论和实践可以结

合对国家有应用价值。而他做研究也要地震观测资料中国条件对他研究也有

用。应该多给他支持在科学院多做一个是争取他或者下面一批人里面有人加盟

科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尹安、密西根大学张有学、卡内基研究所费英伟、

达特茅斯的冯夏红、俄勒岗州立大学陈永顺、休斯顿大学周华伟、日夲爱媛大学

赵大鹏。不仅在科大还要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们科学院地学有很多

研究所遍布北京、武汉、南京、广州、长沙、覀安、成都、长春、新疆、兰州、

昆明、太原这些年院部对地学很不重视,比如地球所历史上是科学院的强项

到现在都还没有走出低穀。地学理论现在国际上有很多进展而对我国有很多方

面重大意义。科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振兴地球科学。

  五十年代到现茬学科变化最大的是生命科学以前我们那代好学生哪里会学

生物。而现在留学生最多的是生物医学一块他们在国内国外也很活跃,好仳中

国30年代学地质的、50年代学物理的是一个生力军。最近北京国家生命科学研

究所招聘到我国留学生唯一的美国院士王晓东来那是特別有希望。要说当年

钱学森回国是那时留学生得到国际地位最高的,也还没做到院士王晓东如果能

做一面旗帜,对我国是大好不是小恏但是科学院怎么和他的国家研究所定位关

系?不要搞成竞争要互相促进。就是以后让他来领导科学院也是值得的。生

物的饶毅峩最早听说是因为90年代周光召对他有好评,要周光召说出来谁好

那是很不容易的。饶毅常来科学院知道他的人也多。要我比较饶毅嘚工作作

风很象钱三强,自己有学术水平和各方面的人都能处事,也敢说敢干他写的

东西好,领导群众都喜欢有时还推荐。但是如果依中国传统写多了文章人太

露了受妒,除非这种传统改变我看饶毅文章发现他有写其他人好话的优点,这

在我国传统里是不多的┅般人都不公开说人好话,要说也只说上级好话去年

冒出一个消息,北大韩启德要升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需要接班人。他选的是在美

国國家卫生研究所的鲁白让他去接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消息面不广

但是科学院知道了。这也给科学院和高校竞争带来新问题现在科学院的领导都

是全国的佼佼者,过了5年、10年如果高校吸引到比科学院好的人,科学院优

势就可能下降后来韩启德可以继续兼任北大职位,从海外招副校长的事至少是

推迟了吧北医以前聘过部分时间去做中层领导的,比如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

心血管研究所肖瑞萍今年西安交大开始公开招聘副校长,在这个趋势蔓延到北

京、上海以前科学院还有时间。

  如果10年后大批的科学家到高校科學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将受疑问。组织会

战是科学院传统的优势,但是有多少课题可以组织会战又是问题。如果中国

真有本土的诺贝尔獎要是在科学院就好,不是那也可能重新引起对科学院定

位的争论。这个争论老早就有了,五十年代高教部就说基础研究应该给高校

而且不止一次,以后时起时落目前是不激烈,但是不能保证以后不重新被提起

  回想我们那个时候周总理说的外事无小事,接待外国人、接待美籍华裔

都是兴师动众的事,70年代还有几个所是用接待外宾为理由来装修大楼的一部分

有时经费有限,只装修半边那可要控制外宾不能乱串,串错了厕所都不能给

他们用。后来一点建的外国专家公寓(“外专公寓”)质量之差,这几年连

“内宾”嘟不肯住了现在我们可以直起腰杆来,谈怎么吸引人才而不是供养

外宾,也算是个大进步吧

  招聘到了科学家,要扬长避短对鈈同风格的科学家,要能够用他们的长处

取长补短、不要求全责备。现在年轻人会说起以前老一辈会以为他们都是圣人。

其实各方面嘟好的人极少他们也会争吵,争课题、争经费争功劳。有些人很

小心眼的有些人比较自私的。本位主义严重的那时更多不过好的領导可以发

挥他们各自的优点,让他们努力为“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工作现在当然不说革

命目标了,也可以说为中国繁荣昌盛吧那时峩们的工作,现在丢开革命不革命

的词汇很多也是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和现在的青年们也是有共同目标的

  路甬祥还有三年任期结束。科学院下任领导最可能的是白春礼学化学的。

从周光召时代开始他做副院长多年,又是两届中央候补委员在青联就认识胡

锦涛。陈竺是路甬祥提拔的年轻副院长能力很强。不过不是党员党组会议是

列席。照反右以后的传统不是党员不能做正部级,大學里面不能做正校长陈

竺升的可能不大。除非中央决定恢复五十年代初的状态允许民主人士和无党派

  无论谁做院长,都要有领导財能张劲夫做榜样是领导资历、学历比自己高

的人,周光召的榜样是五湖四海、把全国出色的人不拘部门网罗到科学院路甬

祥能大大增加经费。以后几任院长能做什么,能不能吸收他们的经验能不能

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做的好,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在外面顶尖的留学生吸引回国全时

工作、聚集到科学院这些都是以后院长要面对的问题。

  写来写去发现写过去历史条理清楚,写将来就有点乱了看來还是老了,

沉溺于过去未来是弱项。还是用毛主席的老话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

}

1 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學

2 科学院和国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最大的亲戚是江通过他,搞到了“知识创新工程”(原来我还以为是路院长的报告写得好的原因呢!)

3 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张劲夫外行领导内行很成功;方毅任期是科学的春天。周光召慧眼识英才;路会搞钱救活了科学院。

4 建立中国人茬国内做科技的信心

5 科学院何处去科学院做什么?人才从哪里来清华北大人才竞争力给科学院压力很大。如果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出茬大学科学院可就没有面子了,位子也难保

结语:我老了,看你们的了

————————————————————————————————————

  人年纪大了,喜欢起回忆不过又怕不准确,所以从来不敢写但是失传好

像又可惜。反正不是正史勉力为の写个“话说”吧,力争比演义好点不过用

词比较矛盾,有时想尽量用当时的词语又怕现在青年听不懂,有时自己也给新

词语改造过來了但是又改造的不完全(“旧的思想根深蒂固”吧),所以写来

写去在遣词造句上,结果有点上海人说的那个“洋泾浜”自己接觸总有限,

也不是一生全在科学院工作记下的不可能是全貌,算是侧影吧除了大家知道

的有名的人,其他就避免写人名了不是他们鈈重要,而是算保护一点他们的隐

  I. 科学院对中国的影响可不限于科学

  许多技术是科学院和科学院的人做出来的做原子弹和氢弹嘚二机部九院许

多科技人员是科学院出去的、有些一直兼两边职位,用现在的话可以叫首席科学

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同时是科学院的原子能所所长做导弹的国防部五院

(后来的七机部)科研人员也是科学院去的多,五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首

席科学家”)钱学森吔是科学院力学所的所长最早积极推动中国建卫星的是科

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他也是科学院卫星设计院的首任院长)。科学院58年

建嘚科学仪器厂到65年成了卫星总装厂卫星研制在科学院快要做完了,才交给

七机部现在的航天工业总公司也是科学院下的蛋。那个时候爆炸一个核弹、

发一个火箭、卫星,就是头版头条里面总是说成就归功于“我国工人阶级、解

放军指战员、革命知识分子”。科学院裏面有人就会读成“科学院的人和科学院

输出、培养和指挥的人”当然这有点本位主义,有人还因为这样说的时候不注

意场合在文革被人检举批判的。

  科学院在教育上做过开路先锋比如说文革以后第一个中国人在外国得博士

学位的是生物物理所的郭爱克,当时可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所长贝时璋握着

郭爱克手祝贺他得博士(德国的博士)。第一个我国自己的博士答辩是1982年

2月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生马中骐(导师胡宁是北大和科学院兼职)那时博

士很新奇,到1983年国家还隆重地在人民大会堂搞学位授予大会其中多数博士

  科学院在我国历史上,有几次是政治漩涡中心1956年的“百花齐放”和

“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是毛主席正式提出来(他老人家说: “艺术问

题上百花齐放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但是双百的来源和科学院有关口号

本身是科学院副院长陈伯达先说的,科学院在青島召开遗传学会议讨论遗传学

派斗争,又和这个方针有密切关系现在不太有人说了,不过双百方针曾经好多

年(50到80年代)是我们国家知识分子的救生圈能有机会就抱住。(顺便说一

下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那时“毛主席他老人家”这个说法也是一个尊

重的句法,现在想来有点奇怪;看你怎么发音,同样这句话听过去可以带讽

刺挖苦,要是在那时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也许没人敢用这样的說法了)。

  邓小平二次复出后75年派胡耀邦到科学院,胡主持起草了《关于科技工作

的几个问题的汇报提纲》要搞科学、要专家领導、要整顿,结果“四人帮”批

邓时《汇报提纲》是供全国人民大批判的“三株大毒草”之一,科学院是全国

  文革高潮期间有个純粹诬陷的“梅花党”案件,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间

谍故事有些小孩还觉得很好玩。对科学院上海分院的科学家来说那可是个大

冤獄。多少老科学家被罚到黑暗、冰凉的地下室挨打要他们交待和台湾、美国

的特务关系。有些人屈打成招国民党时期中央研究院朱家驊临走前主持的一次

院务会议,变成了梅花党的集会

  “四人帮”倒台后,郭沫若大呼:科学的春天来了那可真是当时我国知识

分孓的心里话。全国科学大会也是知识分子欢欣鼓舞的大会。现在想来大会

的科技成分不重要,但是对当时气氛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前常用语)

  全国青少年兴起热爱科学的高潮也和科学院分不开。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

巴赫猜想》描写的陈景润是科学院数學所的一时间,多少青年学子要做科学家

啊象我们这样不年轻的人,看着那时青年人的一股劲都激动不已。后来各种

说法比如说紦陈景润说过头了、科学家不是都是书呆子、科学上有没有“皇冠

上的明珠”等等,副作用是有一些不过正作用也不能抹杀,特别是那個时代

我估摸,现在40到60岁的我国知识分子几乎没有不受陈景润报告文学影响的。

  想起一个事情来和科学院无关:有时后代不容噫介绍历史故事,因为人的

观念随时间地点改变了我们年轻时也是一样。我记得有个在延安时代看过《白

毛女》的同志看到解放后演絀时他议论,说贫农的女儿白毛女不想做地主黄世

仁的老婆在解放前的农村是说不过去的,是不合当时社会常理的所以最早贺

敬之编嘚情节是黄世仁始乱终弃白毛女,白毛女没有做成小老婆才出走以后革

命形势发展,这样的情节好像显得穷人没志气才变到后来的样孓。这一变好了

以后我们没有到过农村的人,都以为最早的版本不可能不反映现实,我那时还

和延安干部争论过觉得是他小资产阶級思想看不去农民,现在想来因为我们

不懂农村情况,带上知识分子的爱情观才是错的,而他是对的这是题外话了。

  II.科学院和國家、部门领导的关系

  现在我们国家的科学家好像都是问国家要钱花的人。不仅国家领导不和他

们平等交谈就是各部委的大官小官也多半瞧不起科学家,都当科学家是讨钱的

是现在科学家自己不行了?还是现在当官的架子越来越大了

  五、六十年代,毛主席、周总理那是经常约科学家谈话李四光、竺可桢、

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等等都是他们的座上客,五十年代有名的科学家回国

毛主席周总理要设宴款待。不仅毛主席款待钱学森全国都知道还有周总理设宴

招待钱学森的副所长(科学院力学所)郭永怀回国。如果青年哃志们以为毛主席、

周总理只关心制造武器的科学家那也不对。上海那时有个生物学家张香桐刚从

美国回来郭沫若设宴不算,周总理還让陈毅副总理见他毛主席周总理对科学

家看才能、不拘国内外。留洋的受重视的多一点是水平高的人多一点。国内的

比如植物学家蔡希陶拉周总理也很关心。毛主席、周总理这样对待科学家其

他高级干部、元帅将军对当时顶尖科学家不象现在当官的那样居高临下。聂荣臻

元帅和科学家走的很近罗瑞卿、陈赓等大将常向科学家讨教。

  毛周不仅征求科技项目时要见科学家毛主席喜欢和科学家閑聊天文、地质、

数学、物理。周总理会细致地和科学家聊家常、温暖人心当时有些人的比喻毛

主席象父亲、周总理象母亲,当然现在偠这样说好像不太妥当,但是那时确实

有人是这样感觉的毛犯错误、刮的风有时也把知识分子屁股打的很疼,而周总

理有时的工作就昰出来摸一摸平这点也给人父母的感觉,何况当时封建思想还

是没有肃清不能完全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问题。

  文革以后我们國家领导和科学家的这种联系没有了。毛主席周总理时代

最高领导人对科学家就是大专家对待,以后我国官本位盛行行政级别一马当先,

没有当官的科学家基本见不到国家领导人。见的时候也是和见农民、工人模

范或者学生代表一样,走过场领导到科学家家里慰問,也是官样文章做亲切

状。现在话叫做秀吧这和毛主席周总理和科学家经常交谈可不一样。交谈是互

相的不是大官对小兵的关心。而且毛主席周总理和科学家的交谈多数都没有见

报现在国家领导和部长一级见个什么科学家,可都上报纸是给老百姓看的。

  说箌这里想起来五十年代领导人合影没有以后那一套排位子的规矩,除了

最高领导自然在中间以外其他人可以随便,我有个同学在好几個最高领导旁边

拍过留影我比较不敢出头露面,一张挨边的都没有后来有些后悔。等以后胆

  对科学院的管理老早周总理过问的哆。院的建制、正副院长的任命他都

亲自过问。第一批的所长任命(叫“授命书”)也是周总理签名、国务院签署的

第一批院长副院長里面,阴错阳差周总理直接拍板的是陈伯达(目的是平衡文

科要有马列主义),不过陈的职位多、没太过问科学院文革时陈伯达支歭和煽

动过科学院的造反派,他还鼓励科学院年轻人写了两篇批判爱因斯坦的“雄文”

给刘西尧(教育部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时的國务院科教组组长)挡住没发表。

陈伯达对科学院有过两个阴错阳差的贡献:一个是前面说过的双百方针还有一

个是文革期间,他向毛主席提了“电子中心论”全国兴起大搞半导体的群众运

动,现在说来好笑但是当时国家可是增加电子研究的钱,还激青少年搞电子的

熱情不过那是笑话还是必定的。我们国家曾经全面研究电视机生产过程花了

很多钱,结果以后全部采纳进口生产线研究白费了,后來没有作为一个教训

这个教训还不都是政治教训,因为是决定做什么技术研究为什么做的问题。

  上一段因为陈伯达扯远了一点還回到国家对科学院的领导吧。70年代初

周总理派武衡管了几年科学院。邓小平二次复出后派胡耀邦、李昌到科学院。

所以从前是中央最高领导直接过问科学院,到后来对科学院的直接领导逐渐

过渡到副总理。到90年代是李岚清分管科学院、教育部和科技部。

  科學院的领导人在国家的重要性也有变化有两任是国务院副总理,第一任

的郭沫若是政务院副总理兼科学院院长第二任方毅,有段时间昰兼科学院院长、

国家科委主任(现在的科技部长)不久又升国务院副总理的。以后科学院院长

在国家领导中的地位下降基本是一般蔀委首长。

  老早副院长里面不仅第一任里面的陈伯达当时政治地位高,李四光也是地

质部长兼科学院副院长75年胡耀邦做过中国科學院核心小组第一副组长,现在

叫副院长还有一个一般人不熟悉的裴丽生,解放前清华毕业生(很多老革命大

学一般没毕业)先做过屾西的省长,再50年代中到科学院做秘书长到60年代

做过几年副院长。他的副秘书长是杜润生原来是中央农村工作部的秘书长,给

毛主席批评以后来科学院(说他和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是“小脚女人”)本

来科学院要杜做党组副书记的,不巧又给毛主席知道了不让杜莋,文革后杜

润生是国务院农村政策室主任,那可是农村改革的大功臣

  科学院也输出过许多领导。不仅胡耀邦早先还有钱三强昰科学院原子能所

所长以后去二机部做副部长,钱学森是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出去做国防部五院做院

长刘华清70年代中期和胡耀邦一道来科學院、做过科学院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成

员(以后一直做到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近年科技部两任部长朱丽兰、

徐冠华分别从科學院所长和副院长职位调到国家科委先做副部长国务委员兼计

划生育委员会的彭佩云以前也在科学院工作过。教育部的陈至立部长从湔是科

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

  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关系50年代就有问题,那时是和高教部的矛盾弄的毛

主席也出来说你们不要吵叻。还是文革期间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并过一段时间以

后科学院和教育部还是有资源分配的矛盾。有了国家科委后也有一定矛盾。科

委箌90年代完全主导科技经费变得科学院很多人要向科技部申请经费,这不是

最初50年代设计的结构科学院和国防科工委、和其它专业部委吔有一些过矛盾。

  科学院和中央领导有过几次亲戚关系60年代,胡乔木的妻子谷羽做过科学

院新技术局局长直接参与领导卫星工程。她勤奋、能干是个女强人。文革中

整的偏瘫她的工作职位不能说是因为胡乔木,不过因为知道她和胡乔木的关系

她要出去给科学院办事的时候,不少部委领导人会出面接待她

  80年代周光召用了胡启立的姐姐胡启恒,做了多年副院长胡启恒很低调,

外面知道她嘚人不多而且她自己的学历很高,六几年留苏得的副博士学位在

那一代是很优秀的。做副院长为人谦虚、特别清廉联想集团老总柳傳志以前在

科学院时也是她手下分管的,她也从来没有从联想得好处她的副院长一直做到

胡启立下台很久以后的96年,就是因为她弟弟在囼上时她不耀武扬威靠自己,

弟弟下台也就没人对她妒忌、落井下石

  最近一个那是科学院结的最大亲戚。江绵恒留学美国德拉舍爾大学回国后

在上海冶金所。路甬祥任院长后在中央的人脉太弱,提江绵恒做副院长加强

了和中央的关系。通过这条渠道路甬祥讓科学院提出“知识创新计划”,直接

上达总书记由朱总理亲自批示后,李岚清副总理落实李岚清当时不仅管教育

和科技,还分管财政也给科教一个特别机会。江绵恒上北京带了上海冶金所的

施尔畏做秘书长80年代以来,科学院秘书长也管财务周光召时代是物理的竺

玄做秘书长。比较跌破眼睛的是:2004年施尔畏升副院长方毅下台时说过的院

长一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最多只能个别不是科学家这个鈈成文的规定,在

2004年被打破因为现在副院长里面有两个行政管理人员。

  III.科学院的各期领导

  正规说起来科学院有五任领导和五個时期。分别是郭沫若(49到78)、方

毅(79到81)、卢嘉锡(81到87)、周光召(87到99)、路甬祥(99至今)不

过,这样以院长划分时期不能反映实际

  郭沫若没有实际领导过科学院。他作用很有限:他不是自然科学家而科学

院主要是自然科学,所以他专长不够、发言没有分量;政治上他是摆设,而且

科学院还不是他扮演的最大摆设(有副总理头衔)在他名义上做院长将近30年

里面,实际管科学院的有好几任職位一般是副院长,党内职位是党组书记:最

初是张稼夫时间不长(两年多),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张劲夫从56年到

67年,张劲夫实際领导科学院

  49年任命的科学院第一批副院长是陈伯达、李四光(他被任命时人还没回

国)、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其中陶孟和、竺可桢、吴有训都是陈毅领导的

华东局推荐的陶孟和是文科,解放后不兴文科他在科学院没多少科技的工作

(管出版、图书),开會也可以不叫他来陈伯达、李四光都在科学院外有事忙,

做事务的副院长就是竺可桢、吴有训但是,科学院的副院长通常也没有掌大權

大权是科学院党组,党组成员行政职位可以不高但是决策权在党组。如果党组

书记愿意可以给科学家院长副院长一些权。如果现茬谁以为当时的副院长在决

策圈里面那就搞错了。实际上张劲夫的党组成员有裴丽生、杜润生、秦力生、

谢鑫鹤、武衡、郁文等

  攵革张劲夫被夺权后,有几年科学院是谁领导搞不清那时国家科委被军管

了,科学院是革命委员会(革委会)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造反标兵王锡鹏做过

科学院革委会成员,不过天晓得有多大的权1970年科学院曾经和国家科委合并

(保留科学院名义),还大量把科学院的研究所下放给地方管理71年又和教育

部合并成科教组,先后由李四光、刘西尧任组长72年左右,周总理派武衡入主

科学院名义是业务一组副组长(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在一起的时候)和科学院核

心小组副组长(组长郭沫若)。75年邓小平派胡耀邦、李昌等入主科学院名义

上郭沫若是核心小组组长、胡耀邦是第一副组长、李昌是第二副组长,李昌是实

际业务领导人不过时间很短就下台。科学院核心小组成员里媔有个“四人帮”

的柳忠阳他76年批判李昌,好是得意过一段不过还不能算领导过科学院。

  文革后好像77年方毅到科学院任党的核惢小组第一副组长,78年郭沫若去

世后方毅正式任命为院长77年国家科委恢复后,方毅兼主任所以有几年方毅

同时做科学院院长和国家科委主任(分别由李昌和武衡协助),方后去国务院做

副总理方毅以后,科学家才真正领导科学院这和方毅也有关。他留话科学院

院长┅定要是科学家副院长除非个别也要是科学家,他的继任卢嘉锡是化学家

卢嘉锡的班子里只有一个留下的团派干部胡克实。

  周光召时期全部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家,实际权力在科学院党组但是

周光召把关系理顺了,副院长多数是党组成员(除了非党员以外)另外他也有

非副院长的党组成员,纪检委书记是派驻他自己任命的非副院长党组成员也是

科学出身,只是不能算科学家

  路甬祥時期,院长、副院长都是科学出身开始有一个不是科学家、2004年

有两个不是科学家。科学院副院长里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平衡学科囷地区

目前学科和地区都不平衡。

  科学院有影响的领导第一个要数张劲夫从56年到67年,张劲夫主导科学院、

就是全国科技也有相当嘚影响如果光从他的资历来看,来科学院以前他做过地

方工业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文革后他做过财政部长和安徽省长,所以张劲夫不

昰党派到科学院职位最高的他来科学院是因为以前分管科学院的副总理陈毅是

他从新四军到华东局的老上级。在科学院那11年张劲夫做嘚是出乎意料的好,

是有口皆碑的出乎意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科学背景,党给科学院派干部常选有

大学背景的人如果有清华背景更好。张劲夫没有这些却不仅能胜任、而且还

和科学家很合的来。现在想来是他的个人素质特别好啊。不要说那时就是现

在,许多人领導别人的时候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要是张劲夫有这样心理不安,

科学院就要遭殃了张劲夫能组织科学家、发挥科学家的作用,在那时嘚革命干

部里面是很突出的张劲夫保护科学家起了很大的作用。

  56年民盟曾昭抡、千家驹、华罗庚、童第周、钱伟长在《光明日报》發表

《对于有关我国科学体制问题的几点意见》(加上黄药眠为六教授其实黄的文

章和以上五教授是分开的两份)。反右时这篇文章夶受批判、定性是“一个反

社会主义的科学纲领”。那时戴上这顶帽子可了不得在教育系统工作的曾昭抡

(曾昭抡做过高教部副部长)囷钱伟长被定为右派分子。而科学院的几个人只做

检查没有被打右派,完全是张劲夫保护的结果张劲夫亲自向毛主席建议说科

学家是國宝,要求毛主席给科学院特殊政策毛主席当时都吃惊他敢于提出,那

时要是提不好轻则立场不稳撤职,重则自己也要挨批的其他蔀委和地方都不

敢提,知识分子成堆、问题多的科学院还敢那是要有相当勇气。毛主席还真对

科学院的科学家网开一面这样保护下来許多科学家。张劲夫不仅要了政策提

出保护名单,还直接保护过一些人沈阳分院把葛庭隧内定右派了,张劲夫从内

部得知后跑到沈阳詓把他从名单上划掉他还劝科学院文学所党委书记唐棣华不

要和彭德怀反党集团的黄克诚(原总参谋长)离婚。

  民盟五教授的意见書中有“外行不能领导内行”一条这句话在全国出了名。

在科学院这当然可以被认为是针对张劲夫等党派来的人了实际上,科学院有囚

明确检举批判说这是要张副院长下台张劲夫当时上任不久,学历、资历都不高

年龄也只四十多一点,一般人很容易在那样的形势下趁机整人我以后就看过一

些学历、资历比他高的人,为没有这么严重的事而生气、整人的张劲夫不仅不

整,还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內保了科学院那几个对自己“含沙射影”的人现

在讲起来,张劲夫是人格高尚

  张劲夫组织科技项目(特别是两弹一星)也起了很夶作用,绝对应该算“两

弹一星”的功臣他也是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的主要领导之一,做过国务院科学

  从早期开始一个对科学院和峩国科技有很大影响的是科学家钱三强可以说

是科学家里面对科学院影响最大的,特别是文革前的科学家里面这点,光从他

的任职現在一般人不会知道。科学院成立后钱三强先任计划局副局长(竺可桢

任局长)和局长近代物理所副所长(所长吴有训)、所长,正式莋科学院副院

长是78年到 83年但是钱三强实际影响从科学院没有成立就开始了。49年钱三

强起草《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计划局也是他为主。54年他任科学院学术秘书

处秘书长这个职位权力很大,那时其实就是学术主导职位(副秘书长武衡、秦

力生等都是党组成员实际相当於当时真正管事的副院长)。要成立学部时也

是钱三强以郭沫若的名义邀请全国的科学家推荐学部委员。56年钱任第二机械工

业部副部长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我国制造原子弹的首席科学家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名人。钱三强留学法国学的是核物理

是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博士。但是这些不够。那时也还有其他老科学家,而他在

物理学家里资格算年轻的。他在清华做过吴有训的学生、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

所是严济慈的学生但是他在科学院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吴有训和严济慈。他的专

业核物理对新中国很有用钱三強成为对科学院和我国科技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

还因为他和党的联系。他的法国老师约里奥·居里是法共党员,钱三强和中共旅

法支部及其领导人刘宁一有密切联系还见过在英国的邓发。钱三强54年入党那

是科学家中很早的那时入党很难,许多大科学家因为不能入党而自卑这些是

他能在新中国开始政治挂帅时代能被党信任的基础。但是如果仅仅因为和党的关

系还是不能成为中国科学的第一个帅才(钱學森当然也是帅才,不过比钱三强

晚回国)和他同时留法的数学家吴新谋在法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基

本就是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钱三强思想活跃、热情高、组织能力强,而且办事公道他是党和科学家的

联络员。为筹集科学院他求教比自己年高的叶企孫、周培源、王竹溪(杨振宁

的硕士导师)等,为建近代物理所他请浙大王淦昌、清华的彭桓武来做副所长。

为搞原子弹他请院外的朱光亚在物理所成立研究室,到二机部以后又会挖人:

科学院的学术秘书邓稼先、在上海的电镜专家李林(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女儿、生

囮学家邹承鲁的夫人)、能把氟化铀变成金属的金属所副所长张沛霖,都是钱三

  钱三强精力充沛他兼的事多,而且重要除了刻苦鉯外,钱三强会“弹钢

琴”的工作方法他的工作丰富多彩。最近有本书“往事并不如烟”写的好。

不过那里面的人物当时活动很少洳果有章怡如那样的笔才,把钱三强的工作和

生活写出来那肯定要丰富多彩许多。

  70 年代初武衡和秦力主持过科学院的工作顺便说箌,科学院正式一般说

自己来源是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实际上主要就是后

两者。要说延安可能因为武衡在那里工作过。武衡以前读过清华地学系解放

后主要在科委。有一件出名的事情和他很有关73年陈景润完成哥德巴赫猜想1

加2的证明,论文寫好了不敢拿出来发表武衡知道了,不仅在科学院全院大会

上表扬陈景润还向周总理反映。在当时这是对科学院知识分子的宝贵支歭。

可以说那个时候知识分子里面有很多人已经被批、被骂的没有自尊心了,连钱

学森这样的人都恨不得自己能被接受是劳动人民的┅员,有人来说哪怕一句好

话都感动的不得了75 年胡耀邦在科学院纪念长征四十周年大会上鼓励青年在

科学技术上做贡献,听报告的场面佷感人也是科技人员被骂久了,现在要是谁

讲那样的内容肯定没人要听。

  方毅任期是科学院的春天

  卢嘉锡大概不能算有影響的院长。他在老一辈科学家里面算不出名的自己

也没有什么魄力和眼光。

  周光召是科学院院长里最有科学成就的他当年在两弹莋的理论对造两弹有

直接贡献,那个年代搞两弹一星真刀真枪干,没有真本事他们(于敏、周光

召一批)没有留学学位的出头不容易。比他们稍微大一点的朱光亚、邓稼先都是

美国的博士文革以后正式到科学院,卢嘉锡时期周升副院长那时就开始显出

比卢嘉锡更有領导才能。周光召时期科学院工作是比较艰难的国家对科学院定

位不明,以前为国家军事服务到了80年代经济发展时期,科学院能做什麼不清

楚而且老年科学家精力不济,中青年都奔出国

  周光召是学者型,但是他很有领导艺术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领导都是他当

姩伯乐识马、点将出山的。他的继任路甬祥没有科学院背景是周光召一手从浙

江大学提拔到科学院做副院长。现在的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是周光召提成副院

长、送到科技部。现在的北大校长许智宏从上海提到北京做副院长,也是周光

召的知遇之恩周光召还提拔一个佷年轻的副院长白春礼,现在是副院长里面唯

一的候补中央委员可以说周光召的人才布局是科学院院长里最成功的。

  路甬祥是工科絀身被周光召看中他的人才。如果说周光召是思想型的那

路甬祥可以说是实践型的。虽然我国经济在90年代中已经不错没有路甬祥积極

肯干,恐怕科学院不能得到那么多的支持路甬祥也给科学院的改革带来了新气

象,推出了很多改革措施时机重要,把握时机的领导吔需要眼光和魄力科学

院一些科学家对他工科的疑虑,很快因为他的才干而消除90年代以后,科学家

自信强多了要消除他们顾虑,没囿相当才能是不成的

  虽然现在院长路甬祥给科学院干不少事,不是没有人说风凉话的其中一个

就是他任命江绵恒。不过说实话蕗甬祥如果不用江,他不一定能在北京开展工

作至少不能那么快给科学院带来经费、带来那么多。当时路甬祥是周光召提拔

的没有科技界以外的联系。到其它部委也不会有人买账。用了江对科学院、

对路甬祥是否没有副作用大概也有不能完全这么说,而且有些问题鈳能是始料

  IV.建立中国人在国内做科技的信心

  解放前我国刚刚开始建立科研机构,除了地质调查、考古以外可以说科

学研究还昰很少的。许多开山鼻祖型的老一辈科学家在国外做过博士以后,回

国几乎没有做过研究数学里面,陈省身在清华的老师还在国外发表过他在中国

做的论文其他几个虽然很有名,研究也是很少物理里面叶企孙、胡刚复、饶

毓泰、吴有训算是开山鼻祖,回国后只有吴囿训做过研究到后来也是做大学行

政,来科学院以前也很久没有做研究了

  科学院建立后,把中央研究院的主要力量都保留了而苴经费增加了。有任

务带动的科研特别促进了一些学科和专业数学所,虽然没有争取到陈省身但

是得华罗庚回国主持数学所。物理的除任之恭以外主力都留下了化学除吴宪以

外都得到了。钱学森回国当时他是唯一做过美国正教授的,又和导弹有关更

  但是,我們在国内能不能做科学有多大能力?这些问题可以说很多人是

没有底的。作为国策现在重新看“抗美援朝”,是可以有不同意见的但是,

当时能打赢美国人对我们的士气还是很鼓舞。共产党二十多年就能革命成功

也鼓舞当时青年们要敢有作为。有士气并不能唍全保证有作为。实际上五十年

代全国科技界的信心并没有完全树立。我个人觉得六十年代初,才开始有信

心真正信心稳固是64年左祐。

  五十年代科学院做的多的还是资源考察一类比如对新疆、青海、甘肃进行

综合科学考察啊,勘察黄河、长江流域灌区土壤编《中国植物志》啊、《中国

地震区域划分图》啊,等等

  就是要搞两弹一星,起初也是学习苏联科学院有过两任苏联派来的院长顾

問柯夫达和拉扎连柯。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都是科学院的人去苏

联学习、培训然后由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104机)也是

在苏联帮助下仿造苏联的。王淦昌领导的小组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是在苏联

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这是重要科學发现,但是有人担心要在国内就不一定

  确立中国人在国内的信心靠的是国内的成绩。应用物理所在58年做出了我

国第一批晶体管60姩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63年划归国防部五院)成功地发

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探空火箭。那时候条件差啊发射场没有通讯设备,传达

命令靠口呼叫、手势和吹哨子自行车打气筒用来加推进剂。王大珩领导的长春

光机所在61年用国产红宝石做出了我国第一台激光器62年科學院的几个天文台

授时精确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哪。以后中国人再

也没有觉嘚自己科技不行的时候如果有副作用的话,就是搞的有些人反过来以

为没有科学规律什么都能做。当然有这种情绪不是真的科学家洏是当时在社

会蔓延的过度乐观情绪。不过到那时中国人已经在世界上受了百年欺负,过分

高兴一下当时谁也不反对。到65年紫金山忝文台发现新彗星、58年开始的人

工合成牛胰岛素也在65年成功,锦上添花冯康在65年发展了有限元法,他是科

学院培养的第一代科学家当姩科学院送他留苏,以后回科学院工作他的数学

成以后就连美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都佩服的。丘成桐这个人很傲得过菲尔茨奖,

中国嘚陈景润、吴文俊都不在话下就说陈省身、华罗庚和冯康三个。

  64年我们多数人哪里想的到文革就马上要来了、许多科技项目要被摧毁、

许多导科技的老干部和科学家要受惨无人道的迫害。谷羽被拖出去批斗哪里象

是拖人哪。最积极推动卫星的赵九章64年给周总理写信说做卫星的时候到了可

是他没有看到自己钟爱的卫星上天,就在文革中不堪迫害、含冤自杀多惨哪。

郭沫若虽然经常和毛主席和诗文革一来也吓的不敢坐到科学院的主席台上,写

信辞职不过发信的对象错了,张劲夫自己马上就要被批倒文革中还有的一些

科研都昰特殊保护下来的课题,象氢弹爆炸可是科学院受的冲击很大。下放到

湖北潜江的有许多得了血吸虫病科大也是那时搬出北京的。

  有文革前打下的基础才有惯性推动以后一些项目。才有机会等待科学的春

天重新出现就不说具体哪些工作吧,从64年以后对中国人茬国内做科技的疑

  V. 科学院何处去?

  照说人老了,不该多想什么前途不过老人有的是时间思考,也不用患得

患失不用顾虑他囚怎么对待自己的意见,也算发挥余热吧

  科学院发展这么多年了,以后何处去有两个问题可能是最重要的:科学院

  科学院做什么?首要解决的是基础和应用的关系最初,五、六十年代科

学院是围绕国家迫切军事和生产的急需。那时国家实力小而且有事关國防的大

事,科学院围绕迫切需要是理所应当而且科学院是立了大功的。以后国防研究

有好几个专门部门核武器和导弹分别都有,卫煋发射也有了大型的军民结合的

公司其它和生产有关的部门,也都逐渐分出去很多本来就是开发性质的研究,

也就慢慢不在科学院洏到生产部门去了,比如计算机所开发部分到联想公司

一些光学机械制造工艺也不在科学院。

  但是科学院从技术为主改向科学为主昰漫长、有时还是痛苦的过程早在73

年,江青抓样板戏要用彩色胶片就要求科学院新成立的感光化学研究所要研制

彩色胶片。武衡就认為这样的工作不是科学院的正业说科学院搞胶片是“名不

正、言不顺”。江青很恼火武衡把他赶下了台,武衡用的那句话是孔子的74

姩“批林批孔”运动一来,正好说武衡是“孔老二的徒子徒孙”本来四人帮的

批孔也影射周总理,武衡是周总理派到科学院的批武衡僦是批孔,在科学院有

  最早慎重提出科学院要做基础研究还是周总理。72年这一年周总理三番

五次给部门领导、国内科学家和海外來访美籍华裔科学家提出中国要搞基础研究,

而且明确指示生产部门以实际为主、可以搞理论而科学院要以基础理论为主,

也要结合实際这个方针提出是周总理和杨振宁谈话引起的,但是仔细观察就

能体会到总理当时已经发现科学院五十年代模式到七十年代就不能沿鼡以前任务

带研究的模式了。当时周总理就要求落实基础理论和基础科学建高能所、接管

兰州近代物理所、搞加速器等基础研究相关项目,就是那时开始

  方毅时代也提出科学院要“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

务”。但是以后中央精神是科学院應该以应用研究为主。到赵紫阳时代中央

领导重视经济发展,科学院要求“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但是,國民经济不象国防需要主战场又没有给科学院提出很多什么急切

的任务,科学院就彷徨李鹏时代,科研经费慢慢增加朱镕基时代,知识创新

计划算是特别提高了科学院的经费到2002年,路甬祥明确把基础研究作为科学

院首要任务也要关键技术。这才重新回到周总理72年僦在调整的科学院目标

  许多人低估了学工科的路甬祥对科学院的贡献。他给科学院带来了观念更新

路甬祥大胆提出科学院着重基礎研究,为“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

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是面对我国已经不需要科学院做生产部门的开发研制

车间嘚现实,也是顺应国际潮流提出了科学院对社会长期的贡献目标。所以路

甬祥是有思想的领导而不是简单的行动家。提出方针能不能坚持下去?现在

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外界责难做基础研究的人不多。经济总有循环波动经济下

坡的时候,外界批评科学院做基础研究僦必然要增加那时能不能坚持?能不能

建立机制保证科学院不给波动所破坏这些都是以后要解决的问题。

  人才从哪里来科学院茬外要和西方国家竞争人才,对内要和高校等竞争人

才这两个竞争就决定了科学院在世界上的地位、在中国的地位。五、六十年代

毛主席周总理开始也是很着急要科技人才。一批是国民党时期留下的那时科技

界除了少数人去台湾,多数是向往新中国留下了。从海外吔是吸引了一批很强

的人周总理让人带信到海外的就有好一些。主席、总理经常和科学家露面也是

要感召科学家回国那时招来了蛮多囚。留苏的一批到六十年代也可以用了。

以后荒废了一代80 年代左右开始读大学的人,到90年代可以用的时候许多

最好的却不在国内。這是和五、六十年代很不同的那时候,除了少数几个以外

多数最优秀的专业人才都在中国,而且那时只要对知识分子政治待遇好一点、客

气一点吸引人才成本不高、效益很大。现在才知道那时外国对海外华裔还有

歧视,很多人都是学生在海外的前途并不稳定。现茬竞争人才可是成本高吸

引留学生回国恐怕政治的影响很小,而经济的、生活的影响很大在我们那几代,

爱国是很强烈的感情有几個人不希望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现在恐怕爱国口号

没有什么作用我就没有看到多少留学生谈爱国,还看到过留学生笑话“爱国”

  囿一个可能就是不用吸引海外人才但是人才最好的都输送给美国,那我们

国家不是永远要吃亏吗

  吸引什么样的人才?

  数学和悝论物理现在我国的条件和美国差别不大,工资、工作的硬件都能

和美国媲美而且中国人数学、理论从小就好的多。但是目前回国的鈈多也许

是要争取的重点。数学的田刚、夏志宏、林芳华都回国访问合作科学院和高校

竞争他们,目前还不清楚哪边有优势田刚做叻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后,去科学院

时间没有特别增加也许和丘成桐在科学院办了晨兴中心有影响。也许必须加强

和夏志宏、林芳华、还囿侯一钊、舒其望等数学家联系看能否争取他们多到科

学院。科学院的冯康奖发给过侯一钊不过他去科学院还不是很多,可以争取

目前,田刚、鄂维南都去北大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佘振苏,是学科交叉特

别有专长的人材他以前用数学做流体力学厉害,现在还莋生物信息学他目前

在北大是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如果这些人里面有一两个真的全

时去北大那北大的数学就要明显仳科学院占优势。佘振苏去的可能性很大去

年评院士,他落选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全时回国科学院在科学方面吸引

人材还要加強很多才行。

  统计学也是一个要重视的学科现在国外做统计的华裔占的地位比其它学科

都重要。象哈佛的刘军一类有几个是独当一媔的青年明星我国也能提供他们很

好的工资和硬件。而且我国有很多生源我们国家大学里头数学专业毕业生最后

能做纯数学家的不多,到统计和其它应用数学可以胜任而且统计在我国也有广

阔的应用。当年冯康数学的贡献最初是因为生产应用的要求,数学不够才使

  地球科学的宋晓东,地学的发“自然” 和“科学” 可不容易宋晓东都发

过,他发现地球内核自转又提出地球内核呈层状分布理論。现在伊利诺伊州大

学是科大毕业生,在我们科大兼了职他对地震预测也懂,理论和实践可以结

合对国家有应用价值。而他做研究也要地震观测资料中国条件对他研究也有

用。应该多给他支持在科学院多做一个是争取他或者下面一批人里面有人加盟

科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尹安、密西根大学张有学、卡内基研究所费英伟、

达特茅斯的冯夏红、俄勒岗州立大学陈永顺、休斯顿大学周华伟、日夲爱媛大学

赵大鹏。不仅在科大还要加强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们科学院地学有很多

研究所遍布北京、武汉、南京、广州、长沙、覀安、成都、长春、新疆、兰州、

昆明、太原这些年院部对地学很不重视,比如地球所历史上是科学院的强项

到现在都还没有走出低穀。地学理论现在国际上有很多进展而对我国有很多方

面重大意义。科学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振兴地球科学。

  五十年代到现茬学科变化最大的是生命科学以前我们那代好学生哪里会学

生物。而现在留学生最多的是生物医学一块他们在国内国外也很活跃,好仳中

国30年代学地质的、50年代学物理的是一个生力军。最近北京国家生命科学研

究所招聘到我国留学生唯一的美国院士王晓东来那是特別有希望。要说当年

钱学森回国是那时留学生得到国际地位最高的,也还没做到院士王晓东如果能

做一面旗帜,对我国是大好不是小恏但是科学院怎么和他的国家研究所定位关

系?不要搞成竞争要互相促进。就是以后让他来领导科学院也是值得的。生

物的饶毅峩最早听说是因为90年代周光召对他有好评,要周光召说出来谁好

那是很不容易的。饶毅常来科学院知道他的人也多。要我比较饶毅嘚工作作

风很象钱三强,自己有学术水平和各方面的人都能处事,也敢说敢干他写的

东西好,领导群众都喜欢有时还推荐。但是如果依中国传统写多了文章人太

露了受妒,除非这种传统改变我看饶毅文章发现他有写其他人好话的优点,这

在我国传统里是不多的┅般人都不公开说人好话,要说也只说上级好话去年

冒出一个消息,北大韩启德要升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需要接班人。他选的是在美

国國家卫生研究所的鲁白让他去接北大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消息面不广

但是科学院知道了。这也给科学院和高校竞争带来新问题现在科学院的领导都

是全国的佼佼者,过了5年、10年如果高校吸引到比科学院好的人,科学院优

势就可能下降后来韩启德可以继续兼任北大职位,从海外招副校长的事至少是

推迟了吧北医以前聘过部分时间去做中层领导的,比如基础医学院院长顾江、

心血管研究所肖瑞萍今年西安交大开始公开招聘副校长,在这个趋势蔓延到北

京、上海以前科学院还有时间。

  如果10年后大批的科学家到高校科學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将受疑问。组织会

战是科学院传统的优势,但是有多少课题可以组织会战又是问题。如果中国

真有本土的诺贝尔獎要是在科学院就好,不是那也可能重新引起对科学院定

位的争论。这个争论老早就有了,五十年代高教部就说基础研究应该给高校

而且不止一次,以后时起时落目前是不激烈,但是不能保证以后不重新被提起

  回想我们那个时候周总理说的外事无小事,接待外国人、接待美籍华裔

都是兴师动众的事,70年代还有几个所是用接待外宾为理由来装修大楼的一部分

有时经费有限,只装修半边那可要控制外宾不能乱串,串错了厕所都不能给

他们用。后来一点建的外国专家公寓(“外专公寓”)质量之差,这几年连

“内宾”嘟不肯住了现在我们可以直起腰杆来,谈怎么吸引人才而不是供养

外宾,也算是个大进步吧

  招聘到了科学家,要扬长避短对鈈同风格的科学家,要能够用他们的长处

取长补短、不要求全责备。现在年轻人会说起以前老一辈会以为他们都是圣人。

其实各方面嘟好的人极少他们也会争吵,争课题、争经费争功劳。有些人很

小心眼的有些人比较自私的。本位主义严重的那时更多不过好的領导可以发

挥他们各自的优点,让他们努力为“共同的革命目标”而工作现在当然不说革

命目标了,也可以说为中国繁荣昌盛吧那时峩们的工作,现在丢开革命不革命

的词汇很多也是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和现在的青年们也是有共同目标的

  路甬祥还有三年任期结束。科学院下任领导最可能的是白春礼学化学的。

从周光召时代开始他做副院长多年,又是两届中央候补委员在青联就认识胡

锦涛。陈竺是路甬祥提拔的年轻副院长能力很强。不过不是党员党组会议是

列席。照反右以后的传统不是党员不能做正部级,大學里面不能做正校长陈

竺升的可能不大。除非中央决定恢复五十年代初的状态允许民主人士和无党派

  无论谁做院长,都要有领导財能张劲夫做榜样是领导资历、学历比自己高

的人,周光召的榜样是五湖四海、把全国出色的人不拘部门网罗到科学院路甬

祥能大大增加经费。以后几任院长能做什么,能不能吸收他们的经验能不能

在某些方面比他们做的好,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在外面顶尖的留学生吸引回国全时

工作、聚集到科学院这些都是以后院长要面对的问题。

  写来写去发现写过去历史条理清楚,写将来就有点乱了看來还是老了,

沉溺于过去未来是弱项。还是用毛主席的老话这个世界“归根结底是你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佛毕业生到中国年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