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毕业薪资薪资:高学历就一定可以拿高薪吗

胡适获得35个博士学位工资是文人最高的,那一个月有多少钱呢?
胡适向来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感觉,他一生共获得35个博士学位,做过北京大学校长,还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据说他是当时文人之中工资最高的一个,那每个月能拿多少钱呢?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胡适虽然一生获得了35个博士学位,但只有一个是正式的,其他34个都是名誉博士,而这个正式获得的博士学位还曾被人怀疑造假。因为1917年他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时提交了一份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但是由于考评教授们基本上都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不了解,所以论文就被搁置了,胡适着急回国就没有参加论文答辩。回国后他那篇论文被发表了出来,署名为胡适博士,然后就有很多人质疑说他是假博士,十年后到美国访问又重新提交了那篇论文,这才正式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至于另外34个博士学位,都是外国一些高校给予他的荣誉学位,文学、法学、人文等领域都有,光美国就占了31个,其他的还有加拿大、英国和香港。后来还有一些高校要给予他同样的荣誉,然而胡适拒绝了,或许是因为他感觉博士头衔太多了也没有什么意思吧。地位高,收入高,生活无忧无虑,胡适在民国时期的文人里可以说是最幸福的。据统计,故事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时候工资是600块一个月,这里还不算其他方面的收入。600块是什么概念呢,当时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还用不了1000块大洋,胡适这一个月的工资就快能买上一个四合院了。曾经美国一个大学要聘请他当教授,年薪一万美金,相当于40000块大洋,就这他都不干。话说老胡有别墅、轿车、大型游泳池,还聘请了什么司机、保姆、看门人等,没事跟朋友来个大型的聚会,别提多自在了。相比之下鲁迅就惨了点,工资一个月虽然也有300块,不仅克扣,而且还拖欠了三年的钱,你说人家能不痛恨吗?有人说那个时候的文人是幸福的,其实也不尽然,像胡适这样的与高层关系好的幸福,鲁迅这样的就不行了,扣你工资你也没办法。施一公建议提高研究生待遇,李克强总理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独家快讯_知识分子_传送门
施一公建议提高研究生待遇,李克强总理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独家快讯
?李克强在座谈会上。来源:中国政府网,摄影:新华社 马占成编者按:昨天,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传来好消息:研究生有望“涨薪”了。据参与座谈的某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透露,是清华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提议提高研究生待遇,黄维等插话高度赞同。李克强当场同意。在随后的中国政府网报道中,总理“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研究生补贴标准较低是当前的普遍现象。在1月10日,《知识分子》推送题为《》的文章,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研究生应该拿多少“薪资”?众说纷纭。撰文 | 吕浩然、邓志英、叶水送、程莉责编 | 李晓明● ● ●据中国政府网1月17日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16日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础补贴标准,调动青年人才积极性。李克强总理当天的座谈会主要听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界人士和基层群众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据了解,施一公在发言中提议,“2008年,王小凡、饶毅和我三人联合其他57人给温总理提议给研究生提高津贴,得到批准。一晃9年过去了。这次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黄维等插话高度赞同。李克强当场同意,并责成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高研究生补助标准。小调查:研究生“薪资”状况《知识分子》在1月10日推送的《》文章里,附有一项关于研究生“薪资”的调查问卷。截至1月17日,总计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63名研究生填写了调查问卷。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几乎遍及我国各个省市地区,各年级均有体现,覆盖专业也比较广泛(见上图)。参与调查的研究生问卷结果显示,223人每月补贴在0-500元(含)区间,占比13.42%;359人每月补贴在500-1000元(含)区间,占比21.66%;450人每月补贴在元(含)区间,占比27.14%;452人每月补贴在元(含)区间,占比27.26%;148人每月补贴在元(含)区间,占比8.97%;每月补贴在元(含)区间以上的学生人数占比较低。同时,仅有11.13%的学生表示补贴金额能够满足日常使用,88.87%的学生表示补贴并不能满足日常开销。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出了一些细节——虽有个别特例,但从总体上看,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相比其它地区的平均补贴水平而言较高。而两位就读于香港地区的参与者的补贴则全部在7000元以上。同一地区的不同院校、机构,补贴差距也很明显。总体上看,科研机构的补贴要高于高等院校;985、211等重点院校补贴相对较高。从专业上来看,文理补贴也有所差异,总体上看,文科生的补贴要明显低于理科生。此次调查中,文科生补贴最高定档元(含)区间(企业管理专业,文理兼收)。“高补贴专业”多集中在生物、材料(凝聚态)、医学等方向。研究生们补助普遍较低,国际差距明显《知识分子》随后联系了一部分研究生,他们的反馈,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地区、机构甚至专业上的差异,而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可能更复杂。河南一高校一年补贴硕士生1000元,学生可以自己申请年6000元的国家补助。但是,该校一名学生说,要在国家补助网站把自己说的很惨很穷才能申请。此外,导师一般给学生一个月400元,如果导师没有课题,学生甚至连400元都拿不到。该学生很支持提高研究生待遇,并很看好在调动青年积极性方面的作用。他说,现在硕士基本都是自费,改革改得学生越来越穷,再不涨补助,读不下去了。中科院神经所一位在读博士生表示,“我现在所有固定工资收入总和每月3400,外加每年3000的学费补助。我觉得读研的工资得高于同样学历毕业生的平均工资,最好和导师的工资挂钩。因为我觉得研究生工作强度很大,每天工作时间和节假日完全没有保障,导师通过兼职提高自己收入,但是由此产生的实验和文字工作却几乎全是学生干的,而学生不会因此获益。”而在此次调查的留言中,多数学生对于补贴偏低意见较为集中,但也反映出“敢怒而不敢言”的现象。有学生表示,国家每月500元、一年6000元的“低保”可能都发不下来,每月两三百元补贴的现象虽然不多,却也并不鲜见。不少留言“哭穷”:“都是泪”“表示吃饭都不够”“能活下来实属不易”“每月500,生存全靠信仰”。还有一些同学表示,“延期发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后台留言道:我研究生毕业在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工作,工资才4000多,无奈只好放弃读博的打算,转行做码农了。事实上也是如此,研究生阶段,尤其是攻读博士阶段,大都已是成年,有的已成家,为着那遥不可及的“立业”的梦想,“养家糊口”的担子在偏低的补贴面前显得异常沉重。大猫儿留言:我是觉得做科研的人是做好了吃苦的准备的。但是吃苦不怕,不能活命就麻烦了。再说博士、博士后还要养家糊口,工资是要提高。还有学生表示,2014年秋季学期起,根据《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 (财教〔2013〕19号)》文件,补贴金额确实有所上涨。但同样在2014年,研究生也开始需要交纳相应的学费。“一进一出”的情况盘算下来,其实并没有增长,返还学费也并不是百分之百,甚至还有“入不敷出”的现象。《知识分子》后台urspecial留言:山大化学博士每月才2500,而且每年需要交10000的学费。而在香港及海外的留学生则表示,海外研究生的“薪资”则普遍较高,通常都在10000元(折合人民币)以上。这或许也是很多人才选择到海外读研究生的一个原因。据来自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的华人科学家陈育庆教授告诉《知识分子》:目前我们在读的博士年薪是29025美元,各专业有细微差别。业余学霸留言说:国内的研究生补贴太低了,很多人选择出国读博。我目前所在的南洋理工大学的课题组,博士生一个月2500新币的待遇,折合人民币接近12500元,一个月可以攒下1500新币。四年毕业可以攒下30多万人民币。张成留言:欢迎来到北欧留学,博士生工资税后18000。Tony留言:就问一句为什么不来新加坡读博?学费全免,每月最少2000新币(约合10000人民币)~2500新币奖学金。毕业之后工作法律规定(划重点)不少于4000新币。如果老板钱不够,可能会被要求和教育部签合同,毕业之后留坡工作3~6年。所以不要抱怨国内留不住人才,人往高处走!Legend留言:国外这一块就做得比较好,特别是欧洲。如果一个月的收入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不能正常入学。为的就是保证学生的正常生活,也是为了让学生能专心学术。至少,我在加拿大,老板是要找到funding发RA的钱,导师也会让学生申请奖学金,学校和学院也会提供TA岗位。所以国外读博,虽然辛苦,但是最低生活有着体制性的保证。陶小冶:在北美读博月收入折算成人民币都上万,还不算奖学金和稿费,差距真心不是一点点。众说:应不应该涨?“然而真实的情况是80%以上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只是为了获得高学历将来高薪而读,有的是时间出去教初高中家教。浪费着一线教育资源经费,难道还有国家每个月出钱养你的道理?能分清科研人和混日子的再来要求涨薪吧”。1月10日,《尊重人才从给研究生“涨薪”做起》文后的一则评论引发了后台留言区激烈讨论。neo留言:要有尊严地做科研。某些人觉得给研究生发补贴是浪费纳税人的钱,那去浪费国外纳税人的钱好不好?连这个钱都舍不得花,谈什么科技强国?宋婷婷留言:表示博一3000元(中科院某所),说有的是出去带家教的我也是无语,工作时间基本是早八点到凌晨一点,哪有时间带家教。Qianwen留言:关于涨薪这件事情总觉得有些误导,其实最应该做的事情不是要减少每个实验室研究生的数量么?真正做到少而精,一个萝卜一个坑!若是能把20~30个研究生的那种组减少一半甚至三分之二人数,关于研究生补贴的问题就不会是问题!清华大学某教师告诉《知识分子》,“从立场上来看,学生就是利用学校资源学习。学校收费都很正常,更不用说补助了。而从实际来看,学生帮导师做项目,做了实际能创造价值的工作,给补助没毛病。而且从学生的年龄考虑需求,让学生生活的舒服点也是应该的。但是不能太过分。其实如果学生感觉补助少可以做一些其他的课外工作。但是如果导师工作太重,是应该多给些”。一部分学生更加直白地表示,“薪资”是否能够上涨,一方面需要看国家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则需要看导师和老板的“脸色”。有读者在后台留言表示,有的导师可能并没有经费的独立支配权,但“好”的导师会多给学生一些补贴,而也有导师完全“卡死”的现象。一位来自上海的老师Dr.Zhu留言道:硕士在成都,每月650。博士在魔都,每月1200 ……现在当老板了,很想给学生多发点,然而土博出身,成果再好跟海归青千的启动经费比也差着好几个零呢。千辛万苦争取些经费,其中的劳务费比例就那么点……只能偶尔请大家吃点好的,平时多关心鼓励,尽力那个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吧……也是挺无奈的。飞宏留言道:涨工资才能真正让人沉下心来做科研,出去找工作难道不是因为钱不多,经济稳定才有心思造福国家……Cheristy留言:对啊!虽说涨薪不一定能够促进国家科研进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科研发展,国外的研究生根本不会因为担心待遇问题而影响了科研,因为他们有充足的科研补贴,一心一意搞科研才有可能。别告诉我,在吃不好穿不好的情况下爱,还有足够的心思搞科研,或许真的有,那肯定是少的可怜,毕竟有了物质基础,才能有更好的上层建筑。“可是研究生就等于人才吗”?另外一则评论也引来一大波留言。neo留言:那些说研究生不是人才的人,知道多少973、863的课题是研究生完成的?77留言:实际上研究生是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由研究生完成的。科研和创新不是外人想象的那么高大上,科研和创新也许0-1和99-100这两件较高难度的事是由大牛完成的,但1-99这种事真的和搬砖差不多,他们大多是由大量的研究生完成的,靠的是人数和时间堆起来的工作量。研究生也是在这期间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逐渐成为更加专业的人才的。腊留言道:建立好的考核体制,研究生也不全是搞科研的,但是认真搞科研的,绝对要给好的待遇,这样才能激励提高我们整体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RMC留言:应该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待遇而非硕士研究生,毕竟国内很多读研的只是为了学历,博士阶段才算科研,硕士只是搬砖。蜀黍留言:我是在读博士,工资糊口。我认为现在的投资不应该投资物,应该投资人。实话说中国搞科学研究不是精英层的人,所以那些喷研究生不是人才的也有道理。道理是相对的,按制度上来讲,我们这些研究生确实在中国社会中是属于人才范畴的。我们这些人是政府廉价培养出来的社会基石,是为未来铺垫的。……政府的政策是人海战术,人多了,研究出成果的概率就大,出人才的概率也大,也具有教育公平性。但分到的钱就少了。目前来看,物质建设已经大成,终于轮到我们享受经济建设的成果了。研究生的待遇肯定会提高的,只是我们生得早了。我们父母提起以前说能吃饱就是幸福了,以后我们会跟孩子说,我们那时补助多一点我也有博士文凭。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施郁认为在提高研究生入学要求和质量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提高待遇。现实是很多研究生不称职,在研究生和本科四年级混合的课程中,普遍表现不如本科生——好的学生很多出国或者没有读研。所以提高生源质量,不追求数量更重要。这就要降低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硬性要求,从而免去通过大量研究生增加单位论文数量的人海战术。应该涨多少?对于研究生补助提高多少,可谓众说纷纭。上海科技大学一名在读博士对《知识分子》表示:“作为一个在读研究生,我当然希望提高研究生待遇。从基础科研发展的角度,研究生的待遇真的是亟待提高。因为研究生多处于22到28岁之间,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压力。而目前情况下,无论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的待遇都不是很好。这导致1.愿意从事基础科研的优秀研究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2.很多研究生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兼职以补贴生活。”Besbear留言:提高基本补助啊!博士一把年纪,这房价蹭蹭蹭,博士念得心慌慌!国家控制博士招生的同时,把待遇提高到硕士毕业工作(薪资)的70%左右,也未尝不可!李光留言:博士生的工资应该是当地在职平均工资的百分之六十左右,在北京上海职工平均看收入10万左右,则博士生年收入应该是6万上下。Bio_James留言:提高基本水平,可以调动积极性,给予导师发放工资的灵活性,可以防止混日子。信天翁留言:结束上课阶段之后,硕博士就开始创造劳动价值了,边学边做,还不是熟练的研究者,和公司企业的实习生类似。所以可以参考当地公司实习生的工资给硕博生提供补助。有没有一定的倍率是社会对科学工作的重视程度决定的。科研院校的待遇追上甚至超过社会基本水平,或许可以成为吸引人才投入科研事业的新办法,而不是只靠“兴趣”。中科院、北生所、各大院校为学生提供怎样的福利,今后或许也会成为各自吸引人才的指标。从学生起,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合理和丰富的物质支持,是当今科研工作者之幸,科学发展之幸。清华一在读博士生告诉《知识分子》,研究生工资最大问题不是数额,而是透明。学校院系只要制定并公开最低标准,学生在保研或考研之前就能综合考虑,用脚投票。不要老拿个别高工资组和竞争性收入忽悠,这跟青年教师待遇一个道理。但现在大多数学生入学前是不知道能有多少工资的。数额方面,应该调研当地的生活成本,个人觉得四五千纯收入差不多了。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李斌研究员同样认为应该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他对《知识分子》表示,“我们要留住最优秀的博士在国内做博士后,就应该把优秀博士后的待遇提高到与NIH待遇相当的标准。对优秀研究生,道理是一样的。”而来自中科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对《知识分子》说,研究生工资最起码要保证在校的基本生活,但像一些研究所大幅度提高工资的措施,对指导老师、学院的经费压力不是每个实验组都能承受的。施郁说:比起辛苦打工者,那些不做多少事的研究生收入不错了。并提到复旦大学的情况———“我觉得可以了,相对于他们的能力和贡献。按一年10个月工资算,博士生/月,暑期工作导师按情况也可发补助(指本科毕业的直博生和硕士毕业的博士生扣除学费之后的“净收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研究生奖助体系由奖学金、生活津贴、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五部分组成,详细可参阅:http://phys.fudan.edu.cn/7528/list.htm。)”对于“研究生本身还是要交学费的,本意其实是在实验室的‘实习工资’?”这一问题,施郁表示,“完全同意,可以有学费减免措施,事实上我们研究生的收入是减去学费后的收入,另外做助教还有报酬。对于优秀的研究生,可以通过奖励解决。事实上已经有各种奖励措施。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到大城市读研是将它作为在大城市工作的跳板。”施郁同时提到,研究生待遇目前不是个事,普通教授待遇是大事。教授中贫富差距太大,某些学校可能甚至出现大多数教授收入低于该校教授平均收入。这个问题比研究生待遇问题迫切多了。“帽子”与收入关联太大,比如青千往往只是国外博士后回来,收入远大于很多在国内支撑国家科研教育的教授,其实后者很多也是从国外回来,只是早了一些。因此必须大幅度提高后者收入。新入职者收入远高于资深者是个国际笑话。博士后可以高收入后,教授间开互作博士后的玩笑——如果片面提高研究生待遇,也会出现互做学生的情况。● ● ●评论|张双南:关于研究生的薪酬和培养模式的思考我认为对研究生的吸引并不完全是由研究生期间的薪酬决定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就业前景。我先举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大学工作的时候,曾经参加过一个教授委员会,我们看了各个系和学院的教授的工资情况之后,发现不同系和学院教授的工资差别很大,于是我们就请校长给一个解释。校长的解释是:我们需要保证所有的教授都是该领域最优秀的人才,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能够培养出各行各业最优秀的人才。我们这个大学是州立大学,培养目标是区域性的优秀人才,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教授是本地区各个行业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给教授的工资就是要在本地区的该行业中具有竞争力,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系或者学院的教授的工资在本地区没有竞争力了,我们就会及时调整。需求决定供给,这是永远的法则。因此,我认为,笼统地谈研究生的薪酬没有太大的意义,应该区分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培养目标。比如,以职业培训为目标的研究生教育,就应该基本上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做,有些专业和领域不仅不需要高薪酬,甚至还可以收费,甚至收很高的费。对于政府鼓励发展的有些职业,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奖学金支持。行业或者企业鼓励发展的有些职业,行业或者企业可以提供奖学金。如果培养目标是高级研究人才,那就应该和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由研究项目出薪酬,薪酬标准可以根据竞争情况允许浮动。如果培养目标是比较纯的学术性人才,但是这些领域又没有比较充裕的研究经费,那么就需要政府或者行业或者基金会以奖学金的方式吸引研究生。如果想培养最杰出的研究型人才,那就需要吸引到最优秀的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设立高标准和待遇优厚的奖学金是最佳的途径,比如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 NSF 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Program(http://www.nsfgrfp.org/)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最后还是应用一下我的美学理论:没缺陷不常见才是美。千篇一律的结果即使没缺陷,也是很常见,“有缺陷很常见”的“丑”是正常现象,最好的结果只能是“没缺陷很常见”的“俗”。多样性才能出现不常见,才能出现“美”,也才有可能出现“完全没缺陷极端不常见”的“美哭”,当然也无法避免出现“有缺陷不常见”的“丑哭”,但是多样性的生命力就是不但减少“丑”和“俗”,而且具有淘汰“丑哭”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资助和培养一定要多样化,目前教育部的统一分配名额、统一管理和统一评估模式,是中国研究生虽然数量巨大、但是培养质量不好的最主要障碍。不破除这个制度性障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就不会有根本的进步,就没有“美”好的前途。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
|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授权: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点击“阅读原文”,赶快加入科学队长吧!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知识分子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1月20日 0:55
知识分子 最新文章扫描或点击关注中金在线客服
使用财视扫码登陆
下次自动登录
其它账号登录:
|||||||||||||||||||||||
&&&&>> &正文
十大低学历却拿高薪职业排行:月薪全部都过万
作者:佚名&&&
中金在线微博微信
扫描二维码
中金在线微信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onclick='javascript:AutoPicPages(event);' onmousemove='changeMouse(event);' onmouseout='removeDiv();' class='' alt='十大低学历却拿高薪职业排行:月薪全部都过万 '>
  做一名HR,混到总监,月薪也就在万元左右。可做一名月嫂,月薪就能有1.5万,比博士的薪水都高,这让职场人情何以堪。不过职场现状就是这样,热门行业,求职者挤破门,月薪仅能满足衣食住行。有些冷门低学历职业,做的人很少月薪却轻松过万。难怪有HR开玩笑的说:“不做HR了,转行做月嫂去”!
  现在我们就来扒一扒那些冷门的月薪过万的工作,看看有哪些?(高薪职业排行不分先后)
共 11 页&& 1
责任编辑:cnfol001
好消息!还在为选择留学院校而苦恼吗?还在为复杂的移民申请流程而心烦吗?818出国网微信号汇聚最新的出国资讯,提供便捷的移民留学项目查询和免费权威的专家评估,为你的出国之路添能加油!
微信关注方法:1、扫描左侧二维码:2、搜索“818出国网”(chuguo818)关注818出国网微信。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为数学博士的薪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