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的56个民族的民风民俗性和地域性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浅析马来西亚传统高脚屋建筑
助理规划师|
总评分3.9|
用知识赚钱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举例说明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_百度知道
举例说明民俗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我有更好的答案
  北方:以东北的少数民族为代表,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粗犷、豪放。特别突出的是蒙古族的摔跤、赛马,鄂伦春人的狩猎,鄂温克人驯养四不象,赫哲人制作鱼皮工艺品和朝鲜族敬老爱幼和能歌善舞等。  西北丝绸之路地区:热情、奔放、欢快、勇敢。颇具特色的民族活动如哈萨克的姑娘追、叨羊,维吾尔族的盘子舞、手鼓舞、沙巴依舞,锡伯族的射箭活动等。  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民俗特点多姿多彩,极富于情调。主要活动如壮族的赛歌会,僳僳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蝴蝶会和绕三灵等活动。  中原地区古民风:例如北京四合院,老舍茶馆,天桥乐园,天津杨柳青和潍坊杨家埠子年画,河北吴桥杂技,山西乔家大院,河南开封宋都御街。重要节庆有:北京地坛庙会、潍坊风筝会、吴桥国际杂技节和河南少林寺武术节。  江南水乡风情:主要有南京秦淮河夫子庙,苏州丝绸博物馆,杭州茶道表演,绍兴咸亨酒店和乌蓬船,黄山西递村,以及安徽九华山庙会。  一江(长江)两湖(湖南、湖北)楚国民风:主要有武汉编钟博物馆,荆州渔家乐,湘西猛洞河漂流和土家族的吊脚楼,以及岳阳洞庭湖国际龙舟大赛。  岭南风情:主要有深圳的民俗村,泉州的南音会馆,莆田妈祖庙,通什民族博物馆等。
采纳率:88%
轻死易发”[16]、萨满教等。此外,仍有不少民族处于奴隶制、阿尔泰语系;“楚……,民食鱼稻、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兰教。宋代以降,由于各地经济,务本业,而汉藏语系中又有藏缅语族、壮侗语族、笮,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气候条件、文化传袭等不同而在民俗上产生地区间的明显差别,不仅结束了宋与辽金的对峙,而且也统一了大夏,如北方的匈奴、鲜卑。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匈奴、乌孙,大漠南北是荤粥、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造成的,都在民俗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更有所发展、契丹、柔然。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生态环境不那么复杂的国家的民俗。显然,班固已认识到民间风俗的区域性特点,反映在民俗上,便构成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并存的特点。  从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很大差别。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东部淮河流域是东夷;“河内……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南方长江流域是三苗。从历史上看,生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中国民俗的整体,夏商周以来。  各民族民俗的差别是因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许多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与汉族杂处,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和同化、党项、蒙古等族。五代十国和宋代,各民族在文化上经历了长期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时代,各民族也不平衡。不同的经济方式必然形成不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习俗,已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如上古时期、粤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不同地区便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不相同,汉族很早就进入了封建社会,而许多少数民族却长期处在原始的氏族社会、沙漠、海岛,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曾长期从事游牧经济,都述及民间风俗的地区差别。实际上,某些人数较多,形成华夏族。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除记载了各地的山川物产外,还叙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别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中原、荆楚、文化的不平衡发展,都市与农村、江南与西北、沿海与内地、交通要冲与边地僻壤,在生活习惯、民间风俗上都存在很大反差。秦代,当时的东夷、南蛮、南亚语系、印欧语系,至春秋时期、@⑤、夜郎等族皆统一于秦王朝,其后,以渔猎山伐为业、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故谓之俗”,如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与内蒙草原上的蒙古族,甘肃、人生仪礼、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差别明显、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除民族间的差别外;“秦地,西北黄湟一带是羌族,语族之下还有不同的语支,一直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方式,好稼穑、密林、水乡,还有一些民族则保留着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包括祖先崇拜。上述可见,各民族历史进程的不同、百越、诸戎,……其民有先王遗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得到加强和巩固,文化交流也有很大发展,中原黄河流域是夏族、塔塔尔。这一点实际上在日益兴起的区域文化研究中,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则长期以原始的渔猎、采集为主要的经济方式,而东北,重淫祀”;“吴,在民族性格、吴越,就有着不同的民俗、回鹘和大理等政权,而各民族的文化也得到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明清以后,并不等于说各民族的民俗也是一致的,事实上,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中国民俗的重要特征,故《幽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与某些民族比较单一,当今我国已是具有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扶余等族又逐渐统一于汉王朝、游记等、通古斯满语族、突厥语族、东胡、肃慎、图腾崇拜、巫教。当然,肯定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则实行不同的经济方式,虽出现过多元割据的局面、南岛语系等不同语系、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回、维吾尔、柯尔克孜。因此,后世的地方民俗专著、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以及笔记,气候条件也东、南、西、北相差极大。东北山林中的民族与南海岛屿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与江南水乡的民族,必然会在各方面存在重大差别。从历史发展看,而不同的社会状况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民俗、社会心理、审美情趣、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中又有蒙古语族,……信巫鬼,但元代大一统后、半奴隶制、封建制、封建农奴制,甚至氏族社会阶段。以汉族为例。  中国民俗的上述特点、传统惯制等方面、云南的藏族与青藏高原的藏族,有很大不同。汉族的先民早在八千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农业,在研究中国民俗时,切不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活动区域较大的少数  民族也有此类差别,到近代。这告诫我们,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环境  三、民族和地区间存在明显差别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则选择入土为安的土葬,而地处高原的藏民,大多数属渔民,常年吃住在船上,以船为家。本文纯属原创,由于知识面太窄,文字组织跟不上,故而欠佳,具有地域性、局限性和民族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民俗也具有地域性,依据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人死后只能采用水葬。陆地上的我国汉民,比如,我国东南沿海地带,他们就选择了天葬。这就说明了民俗来源于实践,以水为邻。因此
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1]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民俗传统的国家,在中国境内土生土长的各民族中,都有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这些民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增加了民族凝聚力。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中国各地的民俗差异很大,但在吉祥方面的追求却是相同的。因此,烟标体现最多的是吉祥、喜庆题材。利用文字、图案通过对某些自然物象的寓意或谐音,表达美好愿望。 妈祖民俗妈祖民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古老民间习俗。它有别于其他妈祖信俗集体性活动,主要指信众个体信仰活动,具有个人化鲜明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妈祖游灯为湄洲岛百姓为祈福、庆丰收举行传统民间活动。在节日尤其元宵节期间晚上,人们都提着“妈祖灯笼”绕境游乐。谢恩敬神这是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无论男女老少均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恭请妈祖参加,感谢圣恩,表达崇敬之情。圣杯问卜当信众家庭、事业遇到困难时,常会到妈祖庙用木质半月形“圣杯”问卜,祈求如何解决疑难问题。换花求孕指湄洲岛已婚未育妇女为祈生子育女到妈祖庙,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妈祖赐孕。佩带香袋指信众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如今仍有许多信众保持着这一习俗,以避邪保身。大门贴符指信众在大门贴上妈祖神符,保佑全家平安。颈项佩玉指信众脖子上挂妈祖玉像,寓意妈祖时刻相伴护佑在身。托看小孩指信众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因为妈祖是他们最信任保护神。妈祖挂脰指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虔诚祈愿。诞辰禁捕指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民俗显著特点,一千多年来世代相传,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充分体现妈祖民俗普及性和深入性,并与其他妈祖信俗一起,成为妈祖文化有机组成部分。莆仙民俗民俗是一门社会科学,它不仅因为民俗事象见之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渗透了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而且亦反映着民族的心理和精神。我们认为通常所说的民俗就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包括社会里的方方面面。在某一个地区里,就我们莆仙两地来说,不但显现出富有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体现出民众的淳美之风,甚至制约其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从而构成的莆仙文化因子的重要基础。同时体现在社会物质的社群的、人际的、精神的及语言、行为、习惯等诸多层面,构成的民间文化的基调。民俗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为我们人类文化范畴的一大领域而且有丰富的内涵、历史、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形态。它还有多变的功能,包含一定的欣赏性、教育性、文化性和宗教性等复杂的社会基因。研究民俗对认识民族文化、地域人文、历史社会等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莆仙民俗丰富多彩,同一个习俗在不同的区域里,就有所异样变化,体现多变性和灵活性。例如春节元宵节,各地的活动日期不同,其项目内容、规模、形式等都存在差异性。元宵节期间,平原人举行游灯、枫亭游灯最为典型。沿海人元宵节,举行神祗出巡郊游、摆粽轿、演戏等。莆仙各地宫观寺庙数不胜数,而各个地方的宫观所举行的神祗庙点活动地大大不同。但其功能或性质是大致相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怡神祈望:平安吉祥、子孙昌盛、万事如意。民俗不光在过节上,风行的不成文的生活样式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民俗学概念范畴中,民间文字相当活跃,它以语言为主要传播媒介。在当代亦借助文字、图像或录音等符号与信息系统,在民间阶层广泛流传,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这是非人文独创原作的雅作,也无宗教文学神圣的光晕,其语言不佶层聱牙,流露出粗俗野语。但是,其感情相当朴实,表达明朗,主题鲜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流传在莆仙一带的《梅妃故事》《师泉井的传说》《妈祖故事》《平海由来》和《阔口桥轶事》等等,不一而足。当然,民间文学还包括俚歌、民谣或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等。民俗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资源,在民间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出无数文化符号,成为不竭的民俗资源。它的价值在现代旅游中正日益展示出宝贵而颇具的吸引力的项目之一。民俗旅游能把自然与社会、文化与生活、观览与体验、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葆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而显示着特殊的文化魅力。如“妈祖信仰习俗”、“九鲤舞”、“九莲灯舞”等等。民俗技艺、歌舞、音乐、工艺美术、民间信仰祭奠,还有“划龙船”、“巡游”、“摆粽轿”等,都吸引人们观赏、趣味性浓烈。还有许多纯粹属于宗教性质的民俗项目。都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亦颇具观赏旅游价值。由于受到地域文化影响与制约,民间方言或普通行为习惯,亦产生出许多颇具特色的地方习俗。譬如莆仙人的禁忌、崇尚、喜好等,形成一系列习俗。莆仙方言中的独特语音,亦产生了很多与语言表达有关的习俗。例如吉祥语、口头禅、打比方、典故、夸张、讽刺、谩骂、幽默等等口传习俗。有些是现代汉语里完全无法替代的语句。总之,莆仙民俗是一部写不完、说不尽的书,是珍藏在民间一项极其宝贵而丰厚的精神财富,是莆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文化魅力。成为莆仙文化的一个极其闪耀的亮点,并且将永远伴随着莆仙人日常生活中。它是不知不觉之中在不断的传承与发展,进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停地丰富与延续下去。11各地民俗编辑河北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椹,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甘肃省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江苏省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四川省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字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下,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淅江省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江西省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湖北省黄岗县端午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宜昌县端午竞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湖南省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福建省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广东省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新兴县端午,人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凡魅。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台湾省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蒲艾兼插禾稗,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彼此以西瓜、角黍相馈遗。好事者于海口浅处,用钱或布为标,三皮渔般争相夺取,胜者鸣锣喝彩,号日斗龙舟。午为小儿女结五采缕,男系左腕,女系右腕,名日神炼。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插艾、榕能使身体强健。俗话说“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私塾里的学生,照例要在端什节送红包给先生作谢礼,先生则以一把扇子作为回礼。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年)记载,丧期中的家庭,端午节不包粽子,而是由亲友赠送,称之为“送节”。丧家则以糖做为回礼。而农家把称为“福金”的金纸来在竹竿上,插在间,据说可以防害而获丰收。有些地方在端午节有作“咸茶”的习俗,就是用盐来腌紫苏叶和蕃石榴叶,据说可以当药茶,清除一切毒气。日治时代的屏东县佳冬乡,还有在端午节这天打石战的习俗。石战在佳冬地区已流传了数百年,每年到了端午节前几天,众人纷纷拳擦掌,准备打场硬仗。石战以村落为单位,组织一如军队,并设有参谋长等职位。男人在“前线”掷石作战。妇女则在后方负责运送石头。单况泪烈时,动辄造成伤亡。战胜的一方可至战败的村子大肆吃喝一番。战败的村民则落荒而逃。若不幸被对方俘虏了,会被强迫脱裤处罚,当众羞辱一番。这项奇特的习俗,据说可保一整年好运,所以佳冬人乐此不疲。但是因为石战常造成严重的伤亡,再加上地方政府一再的禁止,遂在日治末期逐渐式微。端午节,家家户户还有打“午时水”的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最富传奇色彩的午时水,则来自大甲镇砧山上的剑井。传说井是当年郑成功插剑祷泉的地点,而自又相传鎑砧山盛产各种灵药仙草,于是剑井午时水的功效便被传说得神奇无比。每年端午节,剑井旁边争没午时水的人总是挤得密不通风。据说端午节正午对着井中仔细观看,还可以看见郑成功的那把影。而看见剑影的人,这一年一定无灾厄。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台中南屯的头店,自清朝中叶,就有在开春后,穿木醒穿山甲的习俗。光复后,这个习俗固定在每年的端什节举行。犁头店在清朝,是台中最繁荣的地区,据说,这是因为当地位居穿七甲穴的缘故。所以,当地居民每年端午都会穿上木屐,来回重踏地面,以期用巨大的声响震醒穿山甲。这项习俗已改采趣味竞赛的型式。由四个人自组一队,穿上两条长木皮钉成的环木屐竞走。卡卡的木屐声,确也震醒了犁头店居民们怀旧的情绪。在节日食俗方面,台湾俗传端午吃桃、茄子及菜豆,可以健康、长。俗话说:“食茄吃到会摇,吃豆吃到老老”。台式的粽子制法分为南北两种。北部作法是米漏泡于水中,沥干后用油炒香,并君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将米蒸熟后再用竹叶包裹填馅,再一次使人味。也有人宜接用油将米粒炒至半熟,包裹真馅后蒸食。南部的作法是用纯白糯米漏泡后加肉馅,以绿竹叶包裹,水煮至熟透。因为制作方式有别,所以南北两地的粽子也风味各异。北部的粽子有浓郁的五香胡椒味,南部的肉粽则带有淡淡的竹叶清春,各特色。料的内容则有猪肉、香菇、虾米、花生、咸蛋黄、红葱头、栗子、蚝干等,随个人喜好增添。苗栗地区的客家人过端午,也吃茄子及长豆、桃李等。但这些食物所代表的意义则和南人有别。吃子固然是取其长之意,吃李子则象征子孙繁衍,有人还认为可以预防中暑。吃长豆是为不被蛇咬(因长豆形状像蛇)。吃茄子则可预防蚊子咬(茄子客语叫做“吊菜”,而“咬”,土音为“ㄉ一ㄠ”,取其谐音)。客家人包粽子还分碱粽及咸粽。碱粽特别是用来祭祀的。客家人过端午须准备四份牲醴,一付拜土地公,一付拜万善爷,一付拜附近的大庙。而碱粽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祭品。咸粽则分米粽及粿粽两种,纯粹用来解馋。平遥民俗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风俗返朴而远,居民遗风起源于唐尧。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性刚而仁厚且尚武,尚武者人才辈出,文武全才者有之。且多慷慨好义之风。婚、丧、寿、生日、修建庆典遗风尤为盛旺。平遥民多土地贫瘠、少耕织、多商贾,并善经营。陶唐遗风虽已古远,但平遥忧存。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民族性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圈。 六,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民俗变异是普遍现象。 七,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八,地方性。又叫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指民俗发展在空间上(地域上)的特征。各地民俗存在一些差异,故而形成了民俗的地方性。 3、民俗有哪些社会功能?分别论述 答:第一、历史功能。民俗文化,就其整体而言,是一种历史文化创造和积累,而且这种积累往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民俗文化事象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出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的规律。民俗学工作者首先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历史层次去剖析,去了解一民族文化的历史。这种功能,表现在民俗事象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者说它本身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曾经存在过的民俗事象消失了,有些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而所有的这些都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生活产生过影响。就具体的民俗传承者而言,他们总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是后代牢记祖先的创造和功德。特别是在没有文字或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他们的历史主要靠口头传承的,民俗活动在一个民族历史的传述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教育功能。民俗文化的产生,起初总是含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教育功能就是其中的一项。民众总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对本民族民众实行传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从来都寓于具体的民俗事象之中。如人的一生中,总在接触不同的民俗文化。这种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到的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得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如尊老爱幼、大公无私等道德观念都是在具体的民俗活动中形成的。民俗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时时渗透到各类民俗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就是一些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传授。 第三,娱乐功能。民俗文化不仅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供民众享受和利用。在众多的传承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极浓厚的娱乐性质。就是一些比较隆重和严肃的宗教习俗和丧葬习俗也充斥着娱乐内容。民俗的娱乐功能起着调节精神的作用,还和各民族人民的审美仪式结合在一起,它常常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操,有时还表现为各民族民众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独特喜好。如划龙船、唱山歌。 4、民俗学的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分别论述 答:第一、田野作业法。民俗学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研究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中把这种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它是民俗学研究中最
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以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第二、历史研究方法。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纵的历史联系。任何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 第三、比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在民俗学的研究中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做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横的纵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办法。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二是将历史上没有了联系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比较研究法又可以分为历史比较法、类型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控制比较法以及交叉比较法。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好的把握它的特点和规律。比较研究法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者的视野和胸襟,教会我们如何让正确对待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对本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排外,更不使它成为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障碍。 5、何为服饰民俗?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服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服饰的形成,主要是为了人们能在广阔的的空间活动时(如狩猎、打渔、种植等),也能如同在室内一样安全,这就是人类自身的保护,服饰的发明。 因素:第一,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各民族的流行的不同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饰样式的及其使用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且用料、缝制工艺十分讲究;而热带和亚热带由于气候温暖,样式就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 其次,除环境和气候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气候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居住在容易搬迁的蒙古包里,服饰上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第三,由于各民族的审美观不同,影响服饰的不同。服饰民俗总是和时代的审美潮流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 6、村落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论述 答: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同姓村落或者单一家族村落。这是最初的村落。当人类以氏族为共同的生活单位时,家族是以大家庭的形式出现。当一个个小家庭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居住,生产和消费单位,当这样无数个小家庭固定在特定的地方,共同处于同一地缘之内,并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其特点是各个家庭以同一血缘相联系,各个家庭实际上是同一血缘的无数家支。家族长成为村落的当然头人,他的权利十分大,可以裁决村落的一切事务。由于村落大都由本民族、本氏族个体家庭组成,所以组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第二,在同姓家族村落基础上发展成更为复杂一些的亲族村落。亲族中包含了姻亲关系。在这种村落中,家族个体家庭和亲族个体家庭杂居于同一地缘内。村内的管理由于加入姻亲个体家庭,已不像同姓、同族村落那样单一。一般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家庭共同推选村务主持人,调节村民关系,实行对外交涉。 第三,杂居村落。它是中国大多数地区和民族中普遍传承的村落结构形式。造成杂居的原因很多。战争、移民、逃荒、联姻等,使一部分个体家庭在共同的命运中移居在一起,形成同一地缘的多姓杂居。这种村落,村落事务大都共同协商,共同推荐村落的负责人。 7、民间组织具有哪些民俗特征? 答:第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大都是参加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自由结合的。这种自然结社的方式,决定民间组织具有自发性的性质。比如生产中的劳动互助组织,有些是以亲缘、血缘或地缘关系结合而成,有的则是农忙季节发起组织的变工活动。 第二,民间组织除了有自发性以外,还具有临时性的特征。大多数民间组织一般不立常设机构,负责人由公众推举,业余充任。比如许多民族地区的及时贸易,大都有传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平时并不需要组织出面干涉。易聚易散也是民间组织民俗的一大特征。 第三,民间组织大都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民族之中,空间活动的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民间组织受地缘关系影响极深,它不可能向更广大的地域发展成员。有时向外扩展,也只是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如同乡会、同学会。 第四,民间组织中的职业集团,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的专业性质、技术性质决定了这种组织集团内部民俗的特点。首先,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的系谱。其次,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 8、职业集团与社会集团相比,具有哪些不同的民俗特征? 答:职业集团的专业性质、技术性质决定了这种组织集团内部民俗的特点。 第一,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的系谱。即在某一行业内部,技术的传承严格控制在师承系谱之内,绝不外传,如有绝技,只传给儿子,不传女儿等等。为了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和增加在同行内的竞争力,这种技术工艺程序的保密封锁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且扩大本行的影响。当然这种技术传授上所谓封锁性,也有不利的一面,造成
了许多名牌因传授者的封锁和死亡,技术失传或产品消失。 第二,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奉祀祖师、神灵是普遍的民俗。木匠、泥瓦匠奉祀鲁班祖师;土医、药铺奉祀药王;酿酒业奉祀杜康;商号奉祀财神等等。 9、岁时民俗具有哪些特征?分别论述 答:第一,时间性。岁时民俗,顾名思义,和一年中时序的变换有关。中国各民族无论采取何种历法,一年中的岁时活动都可以按年、月、日的顺序排列出来。有关的民俗活动都严格按这一时序进行。在民俗调查和研究中,可将某一地区和民族一年中的岁时习俗按时间顺序加以排列。不同的民族虽然岁时习俗不同,但是时间性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第二,地域性和民族性。岁时习俗还受到地域和民族因素的影响。即在同一岁时之中,由于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常产生很大的差异。岁时习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随处都可以体现出来的,民俗学研究中值得充分注意。 第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岁时习俗的民俗传承形式多样。大部分随季节变换默默进行,成为没有组织,但又约定俗成的活动,如各种农事活动。也有的岁时民俗,以节日等特殊形式表现出来,但活动规模的大小、活动区域的宽窄、活动方式的集中与分散,都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有差别。 10、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群婚。群婚的概念不是指杂乱的性交,而是一种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男女配偶关系中,实行群婚习俗。表现在婚姻关系上,只是废除杂乱媾和,而在血缘内部,则可互婚,这就是血缘群婚或集团内婚。但它排斥不同辈分之间、双亲与子女之间的通婚。而在同辈之间,男女可以互为夫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加上人类在自身生产中逐渐发现血缘婚配影响了后代体质和智力的正常发育,即由集团内婚发展到集团外婚,即族外婚。它仍是群婚,表现形式是禁止氏族内婚 ,男子或女子必须到另一个氏族选择配偶。 第二,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夫妻双方通过一定的婚姻手续共同生活,但是没有独占的同居,而且婚姻常可以根据任何一方的意愿轻易地解除。走访婚是对偶婚的低级阶段。后来走访婚的发展导致了真正的对偶婚的产生。对偶婚已经是较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这种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对子女共同承担义务,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对偶婚家庭唯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是,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这是走访婚的残余。 第三,一夫一妻制婚姻。这是婚姻史上比较完备的婚姻制度。它是在人类总结了以往各类婚姻形态后所作的选择,是人类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随着母系氏族的社会的瓦解,父系统治地位确立,私有制的巩固和发展而称谓婚姻的主要形式的。它的突出特点是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在其表现形式上是男娶女嫁,妻子随丈夫居住,子女从父姓,而且有财产的继承权。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建立在夫权上,不可以轻易离异,这是普遍的特点。一夫一妻制比群婚、对偶婚均优越的多,它避免了如上婚俗的种种弊病,包拯人类的繁衍和健康发展。 11、我国的葬式有哪些? 答:中国个民族对死者的安排,比较流行的葬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岩洞葬、高架葬、塔葬、二次葬、合葬等,其中主要是以下几种葬式: 第一,火葬。火葬,又叫火化,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葬式。火葬最原始的方式是纵火焚尸,然后弃之不管。火葬在许多民族中都曾流行,如傣族、藏族、裕固族等。在信仰佛教的民族中,僧侣阶层多用火葬。有些民族中,进行火葬的理由是因为死者非正常死亡或得传染病而死。 第二,土葬。是中国另一种比较流行的葬式,至今还在农村喜用,并成为中国的主要葬式。大约从原始社会开始,一直流传到今。一般用棺木盛尸,在事先选好的墓地挖穴埋葬,其上堆砌坟头做标记,也有不做标记的。 第三,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这种葬法实际上有弃尸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早的方式是苇箔裹尸,悬之于树,也有弃于荒野的。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佛教国家都行天葬。中国西藏的天葬是手印度的葬俗影响而形成的。 第四,塔葬。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之一,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只有极少数大活佛死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先把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藏入塔内,永久保存。 第五,悬棺葬。这种葬式不用埋葬,而是把棺木置于悬崖峭壁上,或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凿石成穴,或凿空安桩,以置棺木。 12、试述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以及特征? 答:原因:当时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他们一方面要依靠经验去战胜自然力,以求得生存;另一方面又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他们对自然界所发生的许多现象,诸如风雨雷电的产生,日月星辰的展现,以及死亡、生育等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生理现象不可理解,总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存在着,人们对此不可抗拒。这中潜在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千方百计用尽各种办法,换取超自然力的同情。这种把自然力视为申领,并通过一定的仪式求得自然力的保护行为,就产生了原始宗教。 特征:第一,自发性。民俗宗教在其最初形成时,都是自发产生的。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故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产生种种崇拜,对现实中的种种无法理解的苦难,归咎于超自然的力量,即神的作用。它的自发性不仅表现在其产生上,还表现在它的传承和传播上。原始的信仰仪式,并胡需要更多的组织工作,就可以得到所有信仰者的参加。 第二,功利性。它是指民俗宗教在民间传播时,都和它的实用、功利目的紧密相连,如狩猎民族在行猎之前祭祀山神、林神、猎神,都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猎物。民俗宗教的功利性是直接的,所有的信仰对象,如天神、地神等神与众多的鬼魂,都是为了获得直接的功利目的而设置的。
第三,神秘性。这是民俗宗教产生的思想和认识基础。换言之,一切民俗宗教都带有神秘性,没有神秘性,就不会有信仰活动的产生。神秘性在民俗宗教中,表现是极其复杂的,多神信仰是导致这种复杂性很重要的原因。许多民俗宗教及其信仰的神秘性,是不可理解的。 第四,民族性、区域性。民俗宗教中的原始信仰大都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这种封闭性是某一民族和文化世代相沿的结果。这种现象的产生和某一民族的居住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有关,也和这一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关。民族性、区域性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民俗宗教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是某一民族和文化世代相沿的结果。 第五,散漫性。民俗宗教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崇拜对象之多、范围之广、形式之复杂,决定它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有效的控制手段,表现出组织上的涣散。 第六,复杂性。首先表现在它与现代宗教互相渗透和影响。从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习俗来看,无不表现出这种复杂的性质。特别是多神信仰的民族和地区,很容易受外来宗教的影响。多一个神或少一个神是无所谓的,所以常出现重复信教现象。其次,民俗宗教从认识论体系来看,是唯心主义的,但有些民俗宗教含有唯物的成分,含有对自然力积极抗争的因素。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他以萨克逊语的folk(民间、民众)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folklore”具有民俗和民俗学的双重内涵。 3、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和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4、民俗学与历史学:从广义上来说,人类一切社会生活与文化创造都是历史,民俗当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但狭义的历史,指的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已经成为过去的生活与事件,而民俗具有非书面传承和现实性的特点,因此历史学与民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任务都有很大的不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因为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学理论。 5、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和享用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俗是人民大众的生活文化,自然也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有的国家,民俗学被看做是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但是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这与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是不尽相同的。 6、民俗学与社会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与民俗学侧重点不同,社会学主要研究社会本身的结构与社会过程,诸如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社会问题等等,强调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民俗学则主要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只对具有传承性的,反复出现的生活模式及相关的精神现象进行探究。换句话说,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7、民俗学与民族学:二者都是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族学的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是它们在许多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例如,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等。
8、民俗志:一种对全国或某一民族、某一地区的民俗事象进行综合或单项的科学记述的作品。 10、民俗的社会性和集体性。民俗的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所形成和约定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既具有地域性,又具有民族性。有时是一个村寨,有时是数个村寨,有时是一个民族,有时甚至遍及全国。所以民俗的社会性,实际上是指群众性。民俗的集体性,首先是指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 11、民俗的传承性和传播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传播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和在空间上的传播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 12、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这就是民俗的变异性。变异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和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 13、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它是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为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约束其行为的标准。 14、民俗的规范性与服务性:民俗的规范性,是指民俗文化中对某一民俗的约定俗成。民俗的服务性,首先指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再次,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15、民俗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民俗的教育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调节功能。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第二章
物质民俗 1、“仙人柱”,俗称“撮罗子”,是一种圆锥形的帐篷。它既不用钉子,也不用绳,而是利用木杆本身的枝杈交叉而成。首先用几根顶端带枝杈、能够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个倾斜度约60度的圆锥形架子,然后将其它木杆均匀地搭在这几根主架之间,使之形成一个伞状的骨架,上面再覆盖上狍皮或桦树皮即可建成。帐篷在古代称为“穹庐”,俗称“毡房”“蒙古包”等。 3、干栏式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一层无遮拦,用来养牲畜、家禽或放农具、织布机等。 4、火塘禁忌:火塘被认为是家庭中最神圣的地方,因此,许多少数民族甚至把火塘敬奉为神灵,也由此形成了许多带有象征性的禁忌规范。火塘里的火须常年不断,明火熄了,也得用草灰捂住以保存火种;儿孙长大分门立户时,须将火塘里的火炭分成相等的份数,各人带走一份。最忌火塘边生霉菌、长杂草,那是家道衰亡之征兆。切忌向火焰喷水,也不准在火堆里拨撩,更不准向火塘吐唾沫、抹鼻涕以及烘烤鞋垫、裤衩之类,更不准从火塘中央跨过。 5、风水,其实质就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观念和方式。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室、寺观、村落、城市诸方面。其中涉及住宅的称为“阳宅”风水,涉及陵墓的称为“阴宅”风水。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房基地的选择,往往追求一种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满足的地形条件;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选择和改造,如考虑房屋的朝向、位置、高低大小、出入口、道路、水源等因素;其三是在上述基础上添加某种符号,以满足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要求。 6、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作用?首先,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除环境和气候条件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作用。其三,社会分工和等级身份的不同,也影响服饰的不同。 7、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加冠之礼,届时把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髻,用帻(头巾)将发髻包住,然后加冠。女子成年不加冠,只用笄簪(发簪)来固定发髻,这就是古代的冠、笄之礼。 8、湘西土家族的姑娘有编织“西兰卡普”的习俗。土家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9、丧服制度是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而制定的一套等级制度。我国古代的丧服分为五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五种服制。 10、大理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第一道茶叫“苦茶”,寓清苦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苦境。第二道茶叫“甜茶”, 寓苦去甜来之意,代表的是人生的甘境。第三道茶叫“回味茶”代表的是人生的淡境。 第三章
社会组织民俗 1、家族,又称宗族,指的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2、父子连名制的表现形式为:尼久(祖父),久地(父亲),地波(己名),波确(儿子)。 3、祖、父、子连名制的具体表示形式为:里甘老(曾祖父),甘老奏(祖父),老奏麻(父亲),奏麻俄(己名),麻俄当(儿子)。 4、推算亲族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垂直的,以本人为基点,向上推延四代和向下推延四代。一般来说,上四代和下四代以内为近亲。 另一种是平行关系。在血缘关系范围内,本人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一旁系;父亲的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二旁系;祖父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三旁系。 5、类别式称谓。不仅把亲生的父亲称作父亲,而且把父亲的所有兄弟(包括堂兄弟,表兄弟)都称作父亲;同样,把自己的孩子及同胞兄弟的孩子及表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凡母亲的同袍姐妹、表姐妹,统称作母亲。类别式称谓的基本特征是,在众多的亲属中,不问其对“我”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人的都用同一种名称来表示。 6、叙述式称谓。家族和亲族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为称呼,或是用这种名称的组合来称呼。每个人对“我”(自己)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来加以表述。用叙述式称谓,不仅父系与母系关系分明,直系、旁系、长幼关系也很分明。 7、“从妻居”, 即婚后丈夫到妻子家定居的结婚习俗,俗称招婿入赘。 8、村落的集体意识,即每一个村落成员自觉地站在村落立场上,主动维护村落的集体利益。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中,最古老的表现形式是“血族复仇”。 9、云南的哈尼族,家中如果有老人死了还要举行隆重的“莫搓搓”丧礼。“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亡的老人跳舞。 10、广西三江侗族的程阳桥,又叫做“风雨桥”,上有凉亭、板凳,可以供人们躲避风雨和休息。 11、瑶族的“瑶老制”。“瑶老”是一个统称,一般指在村寨里负责处理对内、对外的各项事务,而又得到群众信任的老人。 12、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一种石牌制度。所谓石牌制度,就是把有关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制成若干条文,把它刻在石碑或书写在木板上,当众宣布,让全体成员遵守。石牌头人则负责检查石牌条文的执行情况或处罚那些违反石牌法的人。 13、苗族的“议榔”制度,也是一种民间议事会组织。议榔组织
对内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生产劳动,调解民间纠纷,对外抵御外侮外患,包括组织军事行为等。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榔规一经制定,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 14、云南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在村落信仰习俗中,是非常典型的。“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故称为“本主神”。 15、民间组织。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民间组织的狭义概念,是指人们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和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16、民间组织的民俗特征:第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大都是参加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自由结合的。这种自由结社的方式,决定民间组织具有自发性质。第二,民间组织除自发性之外,还具有临时性特征。大多数民间组织一般不设立常设机构,负责人由公众推举,业余充任。第三,民间组织大都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民族之中,空间活动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第四,民间组织中的职业集团,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的专业性质、技术性质决定了这种组织集团内部民俗的特点。首先,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的系谱。即在某一行业内部,技术的传承严格控制在师承关系系谱之内,绝不外传。其次,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信奉行业祖师神。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1、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2、岁时节日的形成,有两项必不可少的要素:一是相对固定的节期;二是节期中有特定的民俗活动。 3、“七曜”是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称“七曜”或者“七政”。 4、“二十八宿”指的是在黄道、赤道附近由恒星组成的二十八个星区,分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人们再把苍龙七宿、玄武(龟蛇)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分别加以想象,形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古人就是依靠这些作为坐标来观察测量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5、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是是“古尔邦节”和“开斋节”。 “古尔邦”意为“献祭”、“献牲”的意思。“开斋节”是按照伊斯兰教义举行的,每年回历9月为“斋月”,要进行斋戒。通常也称“封斋”、“把斋”。 6、七月半,道教称之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 7、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第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第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文关怀;第三,节俗的内容与功能由单一性向复合性发展。 第五章
人生礼仪 1、人生礼仪,是指人的一生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人生礼仪,在民族学、民俗学研究中有一种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民风民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