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的房子里有房东留下的佛像还是梦见观音菩萨佛像之类的。房东不带走。我没有任何信仰,可不可以用干净的布遮起来。

(窥见卑鄙的我)
(Zorg影像后期)
(乱世小佛爷)
第三方登录:通灵佛教网&||||||
略 知 佛 教
  略&知&佛&教  大&舟&纂&辑  缘&起  唐太宗仔细阅读了玄奘译毕的100卷《瑜伽师地论》后,感慨地对侍臣说:“我看佛经如同瞻天观海,莫测高深。儒、道、九流比起佛经来,就像小水池去比大海一样。人们说儒、道、佛三家齐岭,这是妄谈啊!”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先生说:“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佛法高深圆融,博大精微,宗派林立,佛经卷帙浩繁,古文辞意艰深,佛教专用的名相术语特多,古人读佛经,尚感莫测高深,今人又多了一重文字障碍,这对初涉历者真是困难重重。笔者的经验是从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开始。读了几百本小册子,对佛法有了大略的了解,再去读佛经,就有轻车熟路之感,较易把握经论的要点及精神实质。  笔者未学佛前,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只相信科学,只崇拜科学,认为科学是评判一切、检验一切的试金石,视气功、宗教等为迷信、精神鸦片、唯心论,不屑一顾。十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第一本佛教小册子《觉海慈航》,其中提到的“中阴身”引起了我的注意和兴趣,读过不少文史哲、科普方面的书籍,从未听说过什么“中阴身”!  凭着这一点好奇心、求知欲,我又读了《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人生》《什么是佛法》《佛陀的教育》《佛教的精神与特色》《命自我立》《正信的佛教》《真智慧之门》《认识佛教》《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佛教科学观》《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佛法概要》《生命的重建》《学佛群疑》《佛法要领》《生命不死》《心地与命运》《佛教科学论》《般若花》《六道轮回的问题》等,越读越有兴趣,越读心中的疑问越多——“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于是我参加了三年佛学院的函授学习,读了《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金刚经》《净土五经》《成唯识论》等基本经论,读了陈兵教授写的《生与死》,读了《维摩诘经》《楞严经》《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圆觉经》等大经,后来又到寺院去住了几年,接触了许多出家人(其中有本科、硕士、博士)与居士,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证实佛所说不虚,才基本上确立了佛教信仰。  二十年的坎坷曲折,困惑,摸索,走了不少弯路,为了让我的亲友、同学、同事这些知识分子省时省力地接近佛法,笔者纂辑了《略知佛教》这本小册子,将自己读过的佛书中的精粹尽可能地融汇到一起。  《略知佛教》由四个单篇组成,第一篇《名人与佛教》,第二篇《博士学佛》,让读者了解佛教不是愚夫愚妇的迷信,还有许多伟人、名人、高学位者对佛教评价非常之高;第三篇《澄清误会》,将二十多种对佛教的误会一一厘清,扫除接触佛法途中的障碍;第四篇《〈生与死〉摘录》,将陈兵教授27万字的大部头浓缩成6万多字,系统地介绍正信的佛法。  末学闻思修欠缺,智慧浅薄,心有余而力不足,真诚地祈盼各位善知识斧正,不断修改完善,让这本小册子在弘法利生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舟&合十  目&录  第一篇&名人与佛教  一、&革命家与佛教  二、&政治家与佛教  三、&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与佛教  四、&李娜学佛  五、&金庸学佛心路  六、&演艺界名星学佛  七、&世界名人论佛教  第二篇&博士学佛  第三篇&澄清误会  一、&析宗教鸦片论  二、&宗教与迷信  三、&信佛非迷信  四、&佛法非唯心论  五、&佛教非消极  六、&佛教并非不关心社会  七、&佛教非落伍  八、&佛教不崇拜偶像  九、&佛法与科学简说  十、&文艺作品的误导  十一、&对教义的误会  十二、&对佛经内容的误会  十三、&对佛教修持的误会  十四、&由佛教制度而来的误解  十五、&由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十六、&对佛教道德的误会  十七、&对出家僧尼的误会  十八、&对学佛居士的误会  十九、&对寺院功能的误会  二十、&其它误会  二十一、&西方人看佛教  二十二、&“美式佛教”初露峥嵘  二十三、&英国将佛法列入学校课程  二十四、BBC:佛教为何如此流行?  第四篇&《生与死》摘录  生死之谜——人类理智面临的尖刻挑战  第一章&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第二章&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第三章&“业”与轮回  第四章&众生相种种  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  第七章&生死之超越  第八章&中土人士的生死观  第九章&史料中的轮回事件  第十章&轮回说与心灵学  对生死之谜破解历程的反思  第一篇  名&人&与&佛&教  大&舟&纂&辑  学佛乃追求人生真理、升华生命境界、解除烦恼痛苦、了脱人间生死、自利而利人的积极行为。从古到今,由于各人根性不同,有毁佛、谤佛者,真诚信仰认真学佛者更不少。“杰出人士学佛多”乃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历代名僧,如隋之慧远、宋之永明、明之憨山及近代弘一法师等,大多是当时英睿特出之士、社会文化之精英。至于社会上尊崇佛教、研究佛教、与佛教有胜缘乃至精修佛法之著名人士,其载诸史册,见于典籍者,代不乏人。  帝王如梁武帝、唐太宗、唐宣宗、宋孝宗、元世祖、清世祖、清世宗等;贤相如范仲淹、王安石、张方平、富弼、张商英、耶律楚材、宋濂等;文人名士如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黄庭坚、司马光等。在近代,著名人士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无不研究佛学、尊崇佛教,其思想和行为都深受佛学思想的影响。  本来名人自是名人,佛教自是佛教。然“名人”一般而言乃当时社会所公认的成功者,许多乃是一个时代之文化精英。佛教既以宗教为基本形象,确有庇护弱者、慰藉心灵的基本宗教功能,然古往今来杰出人士、文化精英的学佛,就足可令人深思:佛教是否迷信?学佛是否消极?佛学中是否有人生大智慧?他们何以学佛?为什么学佛?  下面介绍一般人不太熟悉的名人与佛教的事迹。  一、革命家与佛教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及佛教的思维,持肯定态度:“辩证的思维——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上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恩格斯认为辩证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而佛教的思维正是一种辩证思维。  马克思在一封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表现出对一部佛教书籍的关注:“在柏林还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科本……他赠送给我两卷他所著的《佛陀》——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科本是德国的政论家、历史学家、佛教史专家。他所著《佛陀》一书,全名为《佛陀的宗教》,第一卷记述佛陀的生平与阐述南传佛教的纲要;第二卷阐述西藏的密宗。  德国是西方国家中最早洞察佛教教义并明显赞美佛教的一个国家。科本《佛陀的宗教》是德国出版的第一部佛学专著。  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兴国撰写的《毛泽东与佛教》,1996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下面摘录部分内容。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信仰佛教,是与其家庭,特别是母亲的影响分不开的。他遵母嘱,拜过“石观音”。青年时代也游过寺院。他读过《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法华经》等,受过佛教哲学的影响。他作报告、写文章,妙语联珠,每每涉及佛教寓言、故事。  毛泽东对佛教的评价,过去鲜为人知,如,他肯定佛教是被压迫民族的人创立的,是替受压迫的人说话的,《六祖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他肯定佛教是文化,他充分肯定佛教“普度众生”的教义,与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相协调。他肯定佛教可以“佐教化”,肯定佛教的“中道”思想的辩证因素,强调“佛教的优良传统”。  本书对“文革”中间为何出现毁佛的极左过激行动,毛泽东是如何看待的,叙述不多,分析甚少。  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社会革命之前,曾接受佛教思想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他的一生。“因研究佛学试解人生问题,而有菩萨行和为佛教人间化的心愿。”并“努力于以出世间的功德和以文化救中国的功夫。”此时瞿秋白才二十一岁。他以虔诚的佛教徒的姿态宣告:“菩萨行的人生观、无常的社会观渐渐指导我一光明的路。”  由此可见,大乘佛教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的思想对青年瞿秋白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来积极投身救国救民的社会革命,不能不说是这种影响的反映。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回忆“十六、七岁开始读老庄之类的书,随后是宋儒语录,随后是佛经《大乘起信论》。”  据瞿秋白当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就学时的同学回忆,瞿曾表示,他从事革命,实起缘于《大乘起信论》和印度佛学的研究和启发。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当时他“盘足而坐”,其绝笔诗写道:  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  诗中所云“心持半偈”,即是佛教中著名的偈子: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半偈即指此偈的前两句。由此可见,佛教的思想,影响他投身革命事业,在就义前,又使他如此坦然、视死如归。  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写的“感事抒怀”,笔端流出“观宇宙之无穷,念人生之须臾,反复其言,以励晚节。”在林彪集团得势的时候,他曾多次说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然要报。”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佛教所阐述的“诸法无常”“善恶有报”等真理是深信不疑的。  鲁迅与佛教的因缘,一般人很少知道。  鲁迅幼时,父母就送他到绍兴的长庆寺,拜当家和尚为师,师父赠送他一个银八卦,上刻“三宝弟子法号长根”。鲁迅成年后,在广泛探索社会、人生问题时,一直没有放弃对佛教的研究。他结识的许多好友,有许多是佛教徒,如日本的内山完造,在教育部时的同事许季上(教育部主事)、许寿裳等。  一九一四年,鲁迅研究佛学甚勤。这一年,他购买佛学书籍多达七十五种,共二百十三册,占全年购书总数的二分之一。他在阅读了《瑜伽师地论》、《翻译名义集》、《肇论略话》、《大唐西域记》、《玄奘法师传》、《高僧传》、《阅藏知津》等书后对好友许寿裳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巳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据许寿裳回忆,民国三年以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他在读了《大乘起信论》后,还与许寿裳订了合购佛经的协定,互通有无。  这一年,鲁迅为了祝贺母亲生日,施资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一百本,余资用于《地藏十轮经》的刻印。  鲁迅虽非佛教信仰者,但从他与佛教的因缘来看,他对佛教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误解佛教,认为是宗教迷信。  二、政治家与佛教  林则徐,当代小学生都知道他是民族英雄、清官,鸦片战争中闻名遐迩,大英帝国首都伦敦都塑有他的蜡像,但是,中国历史系本科毕业生,没有几个人知道林则徐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林则徐二十五岁中进士,早年进入仕途,有缘得闻佛法,即深信不疑,亲书小册经咒,随身携带,虽政务繁冗,坚持课诵,经常在旅途中坐在轿内读经,行持诚笃,终生不变。  在《林则徐日记》中可以查找到不少供佛礼佛、求佛祈雨、抄经赠友、忌日持斋、参拜佛寺的记述。在《林则徐诗集》中,也有不少反映林公参禅诵经、弘扬佛法、赞扬佛子、以佛咏景、以禅喻诗以及和佛教界人士交往的内容。林公丧母,也请僧人作佛事超度亡灵。林公曾两次将太湖的铜观音请至杭州、苏州祈雨,极为灵验。  他受佛法熏陶,并深信力行,奠定他终生坚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做人作事准则的深厚思想基础。他曾撰联语为座右铭,一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为:“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所以他当年能不顾威胁利诱,不怕判罪杀头,毅然焚烧帝国主义的鸦片,正是他这种正气凛然的大无畏精神的表现。  在流放期间,他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新疆地区农田水利工程上,组织开垦荒地近百万亩,提出解决沙漠中水利问题的“坎井”计划。  林则徐写的《十无益格言》,对现代人仍然有深刻的教育和鞭策意义。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  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为富不仁,积聚无益;巧取人财,布施无益;  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淫逸骄奢,仕途无益。  谭嗣同,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戊戌变法失败后慷慨就义,年仅三十三岁,梁启超称他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谭嗣同知识广博,接触佛教后,他觉得“平日所学,茫无可倚”,“徒具深悲”。他开始对佛教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并且还进行学佛的实践:“于是重发大愿,昼夜精持佛咒,少不间断,”“渐渐自能入定,能历一二点钟始出定。”  一八九六年,谭嗣同到南京,跟随著名佛学家杨仁山居士学佛一年。就在这期间,他“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衍绎南海之宗旨,成《仁学》一书。”  谭嗣同接受佛学,是因为佛学博大精深,并且有着“自贵其心”、积极进取的救世精神。在学术上,谭嗣同认为佛学广大,“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故言佛教,则地球三教,可合而一。”在应用上,佛学有着舍身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善学佛者,未有不震动奋勇而雄强刚猛者也。”  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度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佛学思想。梁启超赞叹说:“然真学佛而能赴以积极精神者,谭嗣同外,殆未易一二见焉。”  1916年8月,孙中山视察象山、舟山军港途中,顺道去普陀山,在佛顶山慧济寺前,看到极为罕见的奇景,遂作《游普陀志奇》一文,摘录如下:  “已登临佛顶山天灯台,凭高放览,独迟迟徘徊,巳而旋赴慧济寺,才一遥嘱,奇观现矣!  则见寺前恍矗立一伟丽之牌楼,仙葩组锦,宝幡舞风,而奇僧数十,窥厥状,似来迎客者。殊讶其仪观之盛,备举之捷,转行转近,益了然。见其中一大圆轮,盘旋极速,莫识其成以何质,运以何力!方感想间,忽杳然无迹,则巳过其处矣。  既入慧济寺,亟询之同游者,均无所睹,遂诧以为奇不巳,余脑藏中素无神异思想,竟不知是何灵境,然当环眺乎佛顶台时,俯仰间,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涛白,烟螺数点,觉生平所经无似此清胜者。耳听潮音,心涵海印,身境澄然如影,亦既形化而意消焉乎!此神明之所以内通。  已下佛顶山,经法雨寺,钟鼓镗哒声中急向梵音洞而驰,暮色沉沉乃归,至普济寺晚餐。了馀、道阶宣佛理,与之谈,令人悠然意远矣。”  民国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孙文志  原载《佛教文化》96年3期,附孙中山先生亲笔影印件,并有图章。  章太炎,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国学大师,鲁迅曾听过他的课。1903年因反清而被捕入狱,在狱中三年,“晨夜研诵《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论,最后“乃悟大乘法义”。他认为佛教中那种“自贵其心、依自不依他”的精神,“万法唯心”、“缘起性空”的理论,能使人“勇猛无畏”、激励人们的斗志,树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以求自强自立。提倡佛学,还可以增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制恶见,清污俗”、“欲兴民德,舍佛法其谁与?”佛教还可以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改变一盘散沙的状态。  他说:“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人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贵的。”  由此可见,章太炎是以非常积极的、进取的精神来接受佛学,并以佛学的一些观点作为指导中国社会革命的理论。  三、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与佛教  杨振宁博士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二日专程到纽约大乘寺参加玉佛塔的落成典礼。美国《华语快报》说杨振宁是一位“信奉佛教的科学家”,他在典礼上发言说:“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以后,对古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雕刻,建筑艺术与佛教有渊源的关系,文学、诗词也融进了许多佛教的思想。宋朝的苏东坡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还强调,自己亦向往于佛法大同与宁静无私的境界。杨博士还在科学研究和讲授之余坚持修定,并多次参加美国万佛城“佛七”的宗教活动。  杨振宁、李政道博士曾说:如果我们早一点学习佛学,何至于七十年代才认识量子力学!  杨博士有句名言值得人们深思:“物理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宗教。”  徐悲鸿(一八九五——一九五三)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抗战期间,屡以自己画作出售得款,救济难民,并参加民主运动。后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一九三九年冬,徐悲鸿应印度诗圣泰戈尔和谭云山教授的邀请西行印度求法,停留一年多,研习佛法瑜伽学说——禅,并用于艺术实践,开拓佛教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他在印度创作了三百多幅高水平之画,这些画被当作珍贵的艺术财富收藏在印度各地。  在印期间徐悲鸿普遍阅读瑜伽经典,细心研究,值得参考的地方总要放上书签或作笔记。他同谭云山(大乘佛教教徒)、巴宙(曾出家,小乘佛教教徒)、万地(密宗教徒)研讨各宗派,每日早晚修炼,从不间断。  那年暑假,他到大吉林写生,在喜马拉雅山之巅,研习禅修吐纳妙法,即智慧、妙悟、灵感瑜伽,吐尽了家难国难所形成的心中郁结,启迪了创作的灵感,攀登了一生艺术的最高峰。他认为禅是超越庸人智慧的。  他曾对谭云山说:“在空气纯洁、一望万里的高山之颠,习此瑜伽之术顿觉心境开阔,胸中郁结一扫而净,创作灵感如泉水般涌出,脑海中清晰显出画不尽的题材,作画时随心所欲,轻松极了。”“我仿佛觉得我的艺术修养巳升华到新的境界”。  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他曾两次写信给佛协赵朴初会长,提出佛教是文化,佛教可以也应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同时还问:“你们办佛学院,修不修定呢?要注意修定,定生慧。”  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电影导演谢晋,在电影《清凉寺的钟声》开拍时,答《解放日报》记者说“世界上五十亿人,有三十亿人信教。我们应以进步的、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宗教。”“《清凉寺的钟声》这部片子,佛教占的成份很重,现代法师明镜经历了一切苦难后,悟到人类需要的不是金钱和私欲,而是博大精深的人心之爱。他所以不愿留在豪华的东京与生母相聚,而愿呼唤博爱,走向清凉寺的大佛。这不是空前绝后的悲剧,而是感情境界的升华。”  凌子风先生乃当代著名导演,曾创作过《骆驼祥子》、《边城》、《狂》及反映近代高僧弘一法师生平事迹和伟大精神的《弘一大师》等佳作。他说:“我是崇敬、信仰佛教的,首先是从做人方面。”&“现在政府为发展旅游业,修复了许多古代遗留下来的庙宇,庙还没有修好,就有人去烧香磕头,这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为什么这些烧香的人中还有许多是西装革履?看来佛教的影响不容低估。”&“佛教必将会更深入人心。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  塑造过焦裕禄、宋江等艺术形象的著名演员李雪健说:佛教文化中特别讲究一个“心净”,要干净,要真诚。&“真诚相待,好有好报”。对别人要真诚,对社会要真诚,对自己也要真诚。不管对什么人、干什么事,都要真,都要诚,那么才有一个“好有好报”。一般算命什么的,我还不太信,但佛教文化里,我从中感受到三句话,叫做“看破”、“放下”、“自在”。它里头有好多人生哲理。就是你真正喜欢这几个道理,具体去做,也有一定难处,但你真正做到了,就会感到什么事都不再是一种负担,它是一种乐趣,甘心情愿,将精神变成一种财富,一种动力。……难事不难了,烦事不烦了,有成绩也看的淡了。  “能尽人心即佛心”,从这句话中可以明白,佛心并不是高悬在空中的。能尽人心才能达到佛心,就是说你要得到佛心,必须先做一个真诚的人。你从自己这个“人”做起,做好了,才能达到成佛的高度。佛教文化又是非常高尚的,它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仅仅是和尚庙。和尚庙,只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一九九二年春的一天,洛阳龙门和白马寺来了一群引人注目的游客。人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一张张在荧屏上早已熟识的面孔:赵忠祥、倪萍、蔡国庆、解晓东、那英、黄宏、朱世慧、黄晓娟……在龙门石窟,每见到一尊佛像,赵忠祥、倪萍等人都要低头肃立,双手合十,闭目默祷,久久伫立,脸上的表情是那样肃穆虔诚。当看到有一尊佛像已经残破到只剩下一双赤足时,赵忠祥的脸上现出了痛苦的表情,他双手合十,喃喃自语道:“罪过,罪过……”在被称为“中国佛教祖庭”的白马寺,明星们每进一座佛殿,赵忠祥、倪萍、蔡国庆等人都要双手捧香,双膝跪倒,以首磕地,和身边那些普通信众一道行拜佛大礼。  在八亿人八个戏的时代,《红灯记》中李铁梅的扮演者刘长瑜红极一时。后来无意中触怒了江青,成了批判对象。四人帮垮台后才平反,以后荣誉接踵而来。然而她却感到一种莫名的困扰,她把握不住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但是当她阅读佛经佛书时,却找到了一种归宿感。终于在1990年秋天皈依了佛门,法名静瑜。  国家一级画家、中央美院教授史国良,其作品《刻经》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大奖。1995年在美国西来寺出家,法名慧禅,成为中国当代著名画僧。现回国任北京几所大学的教授。  80年代著名神童宁铂,中科大少年班毕业留校,19岁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大学讲师,2003年出家为僧。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常读佛经,每日都要燃香拜佛,这在他自己来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台湾工商界巨擘王永庆,资产以数十亿计,富可敌国。然其皈依佛门,恒以朴素为本,淡泊自守,舍弃一切虚靡奢华。一浴巾用至数年,补了又补,犹不肯丢掉。家中每日两粥一饭,清淡有如寺院的斋饭,而甘之如饴。食前全家默诵:“一粟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其自奉之薄如是,而于社会文化、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则大力襄助,受惠者遍布域内,不下数十万人。  四、&李娜学佛  曾以一曲《青藏高原》震撼人心的李娜,她曾为一百六十多部影视剧配唱过二百多首歌,十年的歌唱生涯使她和无数的奖项连在一起,中国影视剧中几乎一半叫响的歌都是由她首唱的。九六、九七之际,正当李娜歌唱技艺处于颠峰状态之时,她却急流勇退,毅然决然地在山西五台山削去青丝、落发为尼,一九九八年远赴美国专志学佛,日前回国将到湖南张家界天门寺当住持,并在那里长期研学佛学。时隔七年,当初事业如日中天的李娜,为何会剃度出家?这个问题至今仍深深困扰着热爱李娜的歌迷们。  当时有一篇报道曾这样议论道:“这不是一盏青灯古佛,毁了一生前程么?”李娜的一位朋友则如是评论说:“李娜出家是她经过长期思考后作出的理性决定,毫无沽名钓誉之嫌,更没有功成身退的意思。”  其实李娜出家之前的某些生活动向,已暗示了她未来的人生走向。有篇文章曾记叙道:出家前,李娜将户口迁到了张家界,并在天门山山顶一块有树有水的“宝葫芦”地造了几间木屋。图纸是她亲自设计的,屋后还挖了一块菜园地。小屋建成后,李娜天天缠着守林员漫山遍岭挖野菜,什么汁儿根、百合、石蒜等等,她自己说,大自然给人类最真实的馈赠,她要返朴归真,回到人的“本真”状态……  还是听听李娜自己的声音:“人有四种境界:一是衣食住行,那是人的原始阶段;二是职业、仕途、名誉、地位;三是文化、艺术、哲学;四是宗教。只有进入第四种境界,人生才闪出亮点。”  “一九九五年,我的两个信奉佛教的朋友说我脸色不好,给了一本经书让我念,我当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放了许多天没去管它。几个月后的一天,突然心血来潮,就拿出那本经书读了起来,突然就有了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于是就喜欢上了佛。与佛结缘使我深深体会到:人的命运真的会在瞬间被改变!”  “从顿悟的那一刻起,浸满身心的就是兴奋痛快的感觉,至今仍是如此。记得刚上五台山时,兴头高的不得了,就像小孩子找到了好玩的东西,舍不得放手。做早课时,看到有人打瞌睡,觉得简直是大逆不道。后来由于高山反应,浑身浮肿,自己却一点也没有觉察,还是别人发现的,只因全部身心都已沉浸在佛经中。”  “原来生活在物欲横流的圈子里,为名利拼搏,为金钱挣扎,现在则有了一种坐在岸上,看人在海中游泳的感觉。”  “我喜欢清净,没有家庭和孩子,这样好,我喜欢。实际上该尝试的都尝试过了,我拥有过爱情,谈过恋爱,只是没有结婚生子而已。我喜欢新的事物,接触佛教才四年,还是个刚起步的孩子,唱歌还唱了十年呢!”  “修行就是修心,要先度已才能度人,我觉得人要活得真实,活得善良,活得柔和。”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或是其他行业的什么人转而研究佛学,人们就不会感到奇怪,就因为我是歌手,大众人物,就引得人们那么关注。而我并不认为有什么特别,我喜欢做就去做了,就这么简单。说起还俗,我没有还俗的问题,我现在与俗就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我人就在俗中,与别人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  不用再引述更多的话语,一个基本已上道的出家人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了。如果李娜是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之人的话,那她最后所说的几句话则表明她的实证功夫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佛法的确不是什么怪异、神通的大展台,佛法也绝不是拒人千里之外的清玄之谈,佛法就是生活的智慧!在日常流动的生活长河中,处处都泛起佛法的涟漪,只不过有人意识不到,有人又太过搜奇揽胜而已。在一番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我们已约略体会得出李娜拥有的那颗平常心。无一法不是佛法,能将社会当成修道场;既能自我修炼,又能无声润物;一方面随顺众生,一方面又不舍初衷,这并不是一个凡夫可能做到的。  李娜不仅自己走上了解脱之道,还将母亲也度入佛门。李娜自己说:“后来我就到了美国,然后把妈妈接来与我同住。第一年我们母女有很多磨擦,妈妈没日没夜地劝我还俗,但她说服不了我,我也说服不了她,我们常常抱在一起哭。再后来,妈妈渐渐地感受到我的变化,渐渐接受了我的选择。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好,妈妈每天念佛,跟我一起吃斋。最近我给人看庙,妈妈也跟我一起住在庙里。”  五、&金庸学佛心路  著名作家、北大客座教授金庸(查良镛)与日本池田的对话,记录如下。  池田:金庸先生信奉佛教,且对佛学甚有造诣,先生皈依佛教,是缘起于什么事呢?  金庸:我之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而且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雳,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间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池田:失去孩子的父母亲的心情只有当事者才可理解。我也是这样,我曾失去我的次子。我的恩师户田先生也有过这样痛苦的经历。他还年轻的时候,他的仅有一岁的女儿夭折了,这是发生在他皈依佛教前的事。他曾经感伤地缅怀道:“我抱着变得冰冷的女儿,哭了整个晚上。”过了不久,他的夫人也撒手人寰,这使得他认真地思考有关“死”的问题。  金庸: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Man’s&Concern&with&Death)。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这篇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池田:户田先生也曾在失去长女及妻子之后的一个时期信奉过基督教,但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却始终无法令他信服,也无法解答困惑和疑问。您之所以认为基督教不合您的想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能解答“生死观”的问题吧!  但是,佛典浩繁,不可能一口气学完,那种苦读和钻研殊非易事啊!  金庸:是啊!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其中迷信与虚妄的成分太重,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贬称之为“小乘”佛经。  池田:能以汉译的佛经与英译的佛经相对照比较,才可以对之进行研究。  金庸:英文佛经容易阅读得多。南传佛经内容简明平实,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像我这种知识分子容易了解、接受,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语文中原文意义为“觉者”)的的确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他将这道理(也即是“佛法”)传给世人。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池田:我希望您能原原本本地谈谈当时的心情。  金庸: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夸张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池田:《法华经》富于艺术性,有“永恒”,有广阔的世界观、宇宙观,有包容森罗万象一切生命空间的广大。其中许多警句般的经文有影像般的美,简直可以说是一本庄严的“生命的摄影集”,可以一页一页翻转似的,那一瞬一瞬的画面如在眼前浮现。  金庸: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中充满幻想的夸张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池田:《法华经》是“圆教”,如果从作为大乘经典最高峰的《法华经》来看的话,其他的佛经,都可谓各执真理一端的说教,一切经全部都可收纳于“圆教”的《法华经》中,宛如“百川归海”。您先学小乘佛经,后再研读大乘经典,得出的结论认为《法华经》是佛教的真髓,这确实反映出先生对于佛教的认真探索之精神。  金庸: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六、&演艺界名星学佛  武打巨星李连杰在一次座谈会上对近千名观众公开表示:“40岁后,我会淡出影坛,用心钻研佛学。”此语一出,立即引来许多观众的惊诧和质疑。  其实演艺圈中,明星落发出家者早有先例。八十年代以《霍元甲》而风靡内地及港台的演员黄元申,在成功地扮演了霍元甲后没多久,他就上九华山出家修道。“佳视”前节目主持人廖凤明看破红尘,削发为尼;“无线”艺员庄文清、伦志文等人相继削发步入佛门;《水浒》武打设计的导演袁和平的弟弟袁振洋,曾做过演员和武术指导,他也出家做和尚;还有台湾巨星崔苔青等,在他们事业正处于巅峰之时,先后悄然皈依了佛门,这在当时曾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究竟是什么使他们厌倦了红尘,放弃名利双收的演艺事业,甘愿与一盏青灯为伴呢?  演艺圈中信佛的艺人不在少数,他们中还有许多人是寄名的俗家弟子,像成龙、谭咏麟、梁朝伟、柯受良、齐秦、曾志伟、梅艳芳、王菲、许茹芸、刘德华、郭富城、谢霆峰等港台明星均是俗家弟子。而且像曾志伟等人还慎重地在家中设有佛堂,供时时参拜之用。他们常常还会不定期地到寺庙小住或去泰国参拜佛界大师,请他们指点迷津或分忧解愁……  这股信佛的风气,近几年也在内地的演艺圈兴盛、流行起来,如臧天朔、江姗、张国立等人就与佛教的大师往来如朋友,并做了寄名俗家弟子。3月20日,佛教的一个盛事“大法会”将在昆明举行,据圈内资深人士透露,届时,戴军等内地演艺界的许多艺人将会集体参加这个“大法会”。由此可见,演艺圈越来越多的艺人对佛发生了兴趣。究其原委,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他们“从佛”了呢?记者近日采访了几位圈内人士。  李连杰今年刚满40岁,5年前,他皈依佛门,成了一名佛门俗家弟子。李连杰说,当年拍摄电影《少林寺》时,有位方丈大师在看他第一眼时,就跟他说他有佛缘,应该出家。当时这话没让他太在意,然而时隔十多年后,他不期然地与佛愈来愈近。  李连杰先是笃信密宗,近年又皈依了显教,他称:这一切都是缘分,宗教秉善心、作善事,放诸四海皆准。而且他还说:“越接近佛法,越能把贫富荣辱看得开。”同时他说自己不是看破红尘,而是在红尘里看透,李连杰在美国的家,有10间卫浴设备,但到了北京、甚至更偏远的地方,他照样能够和大伙儿一起去蹲公共厕所,完全不会不舒服。在拍片空档,李连杰到青海修行,来回要跋涉6天,非常考验人的意志与耐心。在闭关处,寂静朴素,吃的是咸菜白粥,水源短缺,3天没澡可洗,但心灵的尘垢,被修行洗涤一空。  李连杰最近接受英国杂志采访时说:自己皈依佛门多年,深信人生不过是轮回过程而已,所以即使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也不会害怕,更没什么后悔和遗憾。  李连杰在好莱坞拍戏时,曾多次想退出演艺圈全身心去研习佛法,即使是现在他仍然未放弃此念。  林青霞信佛后,不但活得独立,面对生死也更豁达。5年前全台大跳电时,人在台湾的林青霞紧张得以为两岸战事爆发,想要收拾行李逃难,但在3天前的大地震,她正好陪伴父亲在台湾10楼家中,体验了瞬间的摇晃,她笑说:“我紧张了一下,但也觉得摇掉了烦恼。”  林青霞在母亲过世后,经常回台北陪伴父亲,但她从不需丈夫公司配车接送或员工协助,总是自己租出租车带着父亲到医院检查,而照顾小孩也不假他人之手,生活简单而独立,而讲话的语调与精神也都较以往“玉女”时期,开朗许多。  天后王菲是虔诚的佛教徒,曾经以美妙歌声唱出佛经音乐,这张专辑也成为她在烦燥时恢复心情的最佳良药,她直言“三不五时还会拿出来听”,而这张专辑所募得善款全用以协助兴建庙宇。  接触了佛教,王菲坦承信仰让她更容易静得下心,一些风风雨雨不会看得那么重,让她更加豁达,也更能放得下,活得更随心所欲,更能忠于自己的感觉,即使心烦,翻翻佛经,心情就平静了。而王菲笃信佛教也发挥了她的影响力,影响周围朋友的信仰,包括前男友谢霆锋在内,从认识进而信奉佛教。  25岁以前的谢丽金,几乎是天天过着与“鬼”为伍的日子,她说:“我只要一生病、身体一虚弱,就会看到第三度空间的事物。”她看过各式各样的形体,有人,有一片黑纱,也有大头鬼、红毛鬼等,其中红毛鬼,还曾经“堵”过她2次,都因为她的“求生意志”强,才熬过关卡。  后来她皈依了密宗,“阴阳眼”也自动消失,她感触良多地直说:“我算是误打误撞,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不过这些困扰能消除,我真的很开心。”  目前她修习密宗多年,也很推荐索甲仁波切所写的《西藏生死书》,她笑着说:“人生有太多变数,能超越生死的恐惧,整个眼界、视界才更宽广。”  香港女星彭丹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彭丹说自己信佛是小时候受了妈妈的影响。“我小时候在美国长大,在海外,许多华人都信佛。我妈妈是一个佛教徒,每次她去寺庙烧香拜佛时我都跟着。现在,我常常与香港演艺圈的朋友们一起去泰国拜见高僧,每次感到迷失的时候,高僧会在方方面面给我们指点迷津。”  对于演艺圈中为何许多艺人信佛,彭丹说主要是因为整个演艺圈的人都感到生活和工作太忙碌,压力和竞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隔阂,本来演艺圈就是一个名利场和是非地,很少有人文关怀的东西,而佛倡导人们向善,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地方,于是很多艺人把佛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七、&世界名人谈佛教  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伯特《慈悲的佛陀》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槃之路。  ——普拉·康提帕罗《宽容》  的确,神秘的东方,这块孕育宗教的大地,佛教赐予我们一个真实的启示,佛教让我们认识到:在人类的深处本能地具有一种道德的纯美与洁净,焕发它们,使其明光重享,靠的是人自己的心力而非任何神祇的力量。  ——查尔斯·戈汗  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具有任何完美且具领悟力的思想可以超过佛的“八正道”和“四圣谛”思想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  ——里斯·戴维斯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傻子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恶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罗候罗  显而易见,乔达摩(佛陀),这位玄妙印度思辨哲学的杰出者,其思想理论的精辟是任何现代著名思想家均无与伦比的。  ——赫克斯利《进化与伦理》  佛教徒不是哪一本书的奴隶,也不是哪一个人的奴隶,它不需要以牺牲自己的思想自由来换取一个佛的弟子的美称。作为佛教徒,甚至在佛的果位上,他完全可以自由地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知识。这是因为,人人都是未来佛(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  ——那兰陀长老《什么是佛教》  只要去读一段佛经便会发现,远在2500年前,佛的弟子们就懂得了比自己受称赞还要多的有关我们现代心理学上的问题,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研究这类问题并找出了它们的答案。  ——格雷厄姆·豪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把全人类获得彻底解脱的博爱教理展示给人类的宗教,佛成道后,就派遣了他的六十一个弟子沿着不同的方向为人类的幸福安宁普施广教。  ——贾亚铁拉克《佛教与和平》  佛教徒从不强迫任何不情愿改变自己信仰的人接受其思想或信仰,也不企图使用任何压力,任何阿谀奉承、欺诈哄骗的手段来获取自己观点的附庸,佛教布道师们从不在商业中心地以竞争的手段获取皈依。  ——玛拉拉赛克拉  有人以为佛教是那种黯淡无色、使人抑郁的宗教,其实不然,佛教是教人乐观向上的宗教,当我们阅读菩萨——未来佛本生故事时,我们由此知道佛是如何培养宽容和忍耐的完美品质的,这有助于我们在逆境中寻找快乐,在他人的福祉上产生欢乐。  ——德国佛教学者&戈那铁拉克  即使是到了今天,佛教也不可能被视为是一个陈旧过时、一无所用的体系,因为佛教是根植于那些不可动摇的永恒不变的原理之上的思想体系。  ——格特鲁德·加拉特  没有感官的快乐,生活还能维持吗?没有对永恒的信仰,人还能有道德吗?没有对上帝的崇拜,人还能去追求正直吗?是的,佛回答道,这些目标可以通过智慧来获得,智慧才是通往高尚之路的关键,是人生唯一值得追求的东西;智慧能够把人带到和平、宁静的生活境地,从而使人不再在意和关心那些物欲世界的激动。  ——阿难陀·卡萨里亚亚那  佛比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  ——著名政治家&尼赫鲁  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教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  释迦牟尼佛是把智慧之光投射人类心灵的第一人。  ——印度总统拉克斯坦  佛教是一个民主的运动,它在宗教、社会、政治中都倡导民主。  ——安贝德卡博士  在这个地球上,他(佛)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提高了不仅是印度的而且是人类的伦理水平。佛,是这个世界所得到的最伟大的伦理天才之一。  ——阿尔伯特·施维泽  在人类的编年史上,佛教为世界文明和真实文化的进步所做出的贡献比任何其它力量所做的要多得多。  ——H.G.威尔斯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曾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戴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这是历史的证言,是不容置疑的。  ——巴帕特教授《2500年的佛教》  佛陀从来没有在任何场合下怒火中烧,也没有从他嘴里冒出过半句不善之词。  ——S·拉达克里希南博士  就我所知,在整个佛教辉煌漫长的千百年中,还不曾有佛教徒迫害其它宗教徒的记载。  ——雷斯·戴维兹博士  佛教由于否定所谓的“灵魂”,“自我”,或叫做“阿特曼”(Atman)的存在,这点使它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  独特。概括佛陀的教法,自我的思想是一种假想的,并无任何现实与之相对应的观念。它产生有害的思想,如“我”,“我的”,以及自私的欲望、贪婪、执著、仇恨、恶意、欺诈、傲慢、自我中心主义和其它一些恶习。它是这个世界上从个人冲突到国家战争的所有烦恼的根源。&简言之,此世间所有的罪恶都要追溯到这个错误的见解上。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生与死的区别仅在一念之间:今生最后一念决定了所称作“来生”的第一念,而此念实际上是同一序列的延续。其实,就在此生中,前念也决定了后念。所以,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死后续存算不上一个大的秘密,在这个问题上佛教徒是从来不去多操心的。  ——尊者W·罗睺罗博士《佛陀教了什么》  如果有什么宗教能自如地应付现代科学的要求的话,那就是佛教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这点上科学是拿不准的。而佛教却敢于迎接原子的挑战,因为佛教的出世间的知识境界是科学“到此为止”的地方。这点对任何研究过佛教的人来说是再明白不过的了。因为,通过佛家的沉思,构成物质的原子成份可以被看到和感觉到,我们可以照见悲哀,不满意(或苦),及它们的生灭迁化(缘起)所形成的那个我们称为“灵魂”或“阿特曼”的东西——佛的教法中称此“灵魂”或“阿特曼”的幻觉为“有身见”。  ——艾格尔顿·C·班普蒂斯特《佛陀的至高科学》  佛陀不仅仅悟到了最高的现实,他也清楚明白地展示了他那“超越所有人天”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毫无神话或荒唐无聊的伪装可言的──它是用如此使人信服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致于凡是能够遵循佛陀教法的人都会发现,佛法是积极的,并且也是不言自明的。  ——乔治·格里姆《佛陀的教法》  佛教这种信仰体系,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上苍”,也否定人的灵魂,把对永生的信仰看作一个大错,也拒绝杀生祭祀和祷告的功效。佛教期待人们依赖自己的努力得解脱,而不要去指望别的什么东西。佛教从它诞生之时起,就不需要谁去发誓服从,也从来不要谁去寻找什么“世俗的左膀右臂”。但它却在古老世界的很多地方以飞快的速度传播。而且,不管被强行掺入了什么卑琐的迷信成份,佛教依旧是人类中很大一部份人的主导信仰。  ——T.H.赫胥黎  佛教的罪恶观与基督教有些不同。罪对于佛教徒来说只不过是无明或愚蠢。罪恶的人是一个无知或无明的人。只要他需要指导,他就不需要被惩罚和声讨。他并不被认为是一个违背“上苍命令”的人或是需要乞求神灵怜悯和饶恕的人。倒是他的朋友们应当以人道的方式使他懂得讲道理。佛教徒不认为罪人可以靠祷告来与“上苍”讨价还价以期逃脱其自身愚行所带来的果报。  ——约翰·华特士《不可动摇的心》  在人类历史上,佛陀第一个请求和呼吁人们不要杀生,不要对神灵祷告、赞美或杀生祭祀。以其无碍的辩才,世尊情真意切地宣布:神们自己也迫切需要救助。  ——雷斯·戴维兹博士  佛陀对这个世界并不气恼。他只是认为,娑婆世界不能令人满意并且变幻无常。但佛陀并不认为,此世界是“罪恶的”;佛陀认为,此世界是“无知的”,而不是什么“暴乱的”或者“叛乱的”。对于那些不愿意倾听他的人担心甚少,佛陀从来没有任何神经过敏、激动暴躁的表现。  ——艾略特教授《佛教和印度教》  整个宇宙是一个宽广的战场。到处都有斗争。生存不外乎是一场徒劳的斗争——反抗恶疾病菌,分子对抗分子,原子对抗原子,电子对抗电子。人的思想则更是一个战场。色,声,味等等,都是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力量的结果。斗争的存在本身就证明了还有一个完全和平的状态——即是我们所说的——涅槃。  ——拉那达·特拉尊者《菩萨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菩萨顶巨佛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