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 索达吉堪布布答:请问,菩萨的梦和凡夫的梦有什么区别

下载费用:10 库币 &
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讲座第03品029-035 思考题问题及答案.doc 1第二十九节课 前面已经讲了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 、第二品“忏悔罪业” 。 在“净化自相续”这一科判中,主要分为八个方面( 供养、顶礼、皈依、忏罪、随喜、请转法轮、祈请不涅槃、回向福德。 ) ,第二品讲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四个方面。既然宣讲了四个方面,那为什么只叫“忏悔罪业”呢?大家应该清楚,这一品虽然讲了其余三支,但主要讲的是忏悔支,从这个角度将品名叫做“忏悔罪业” 。 今天开始学习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 本品先讲了八支供的其余四支,首先是随喜支。所谓随喜,根据《俱舍论》的观点,就是指无有任何嫉妒心,对别人所做的一切善根发自内心地欢喜。在大乘论典中,随喜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现观庄严论》第二品中就讲到了三种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其中,令未生起的善根生起,叫做信解修道;令已生起的善根不失坏,叫作回向修道;令善根不坏且越来越增上,叫做随喜修道。一般而言,这三种修道从资粮道到十地末尾都必须具足。 菩萨的善心不能离开随喜,随喜在整个大乘佛教中一直具有无比的功德。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假如我们听到别人行持善法,心里没有嫉妒的恶心,且诚心诚意对他的善根进行随喜,那么佛陀说此人能获得同等的福德。 (原文:“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 ” 2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从前,波斯匿王迎请世尊及其眷属应供,当时有位贫女对此非常的随喜,认为波斯匿王是由往昔所积累的福德才成为这样的君王,如今又遇到释迦佛这样殊胜的福田,仍然积累这般广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世尊对此清清楚楚,在傍晚回向功德时问国王:“你所积累的这份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获得福德更大的人呢?”国王说:“谁的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 ”于是世尊先念那位贫女的名字作了回向。可见,若是发自内心地随喜,可以获得无量福德。 然而,从实际行动中来看,随喜的善根也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别人行持善法、享受快乐,这时候一定要看看我们有没有嫉妒心、嗔恨心、懊恼心,通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真正随喜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了这部论典,希望大家今后不管看到别人做什么样的善法、有什么样的功德,都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尽量生起无有嫉妒的善心,这一点极为重要! 辛五(随喜)分二:一、随喜世间善;二、随喜出世善。 今天讲的随喜,分为世间的随喜、出世间的随喜两个方面。按照有些高僧大德的分法,也可以分为下士道的随喜、中士道的随喜、上士道的随喜这三种。 壬一、随喜世间善: 欣乐而随喜,一切众有情, 息苦诸善行,得乐诸福报。 作为大乘修行人,内心应该随喜一切众生能息除恶趣痛苦的诸3种善行,以及他们在善趣中享受人天安乐的福报。这里包括了因随喜和果随喜。 先讲对世间善的因随喜: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都害怕堕入恶趣受苦,希望能够获得人天善趣的种种圆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行持十种善法,如戒杀放生、不妄语、不邪淫等,以及修持四禅定、四无色定,这些善业都是不会堕恶趣的因,我们看见任何人行持这些善法,都应当从内心数数随喜。果随喜:倘若有人往昔造过十善业,或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等善法,即生中不但没有堕入恶趣——地狱、饿鬼、旁生,反而获得了圆满的人身、天身、阿修罗身,并且正在享受各种福报,这时候也应该对他随喜。这即是所谓的世间随喜。平常我们也应该这样,假如看见某人已经发财了、获得地位了、今天赚大钱了,当他获得这些世间福报时,应毫无嫉妒地对他随喜。世间上有一些求福报的人,其实求福报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他们通过积累资粮,发愿将来成为富裕的人,或获得四大天王、梵天、帝释的果位,当他们为此而造各种善业时,我们的随喜就是因随喜;如果他们真正获得了这些地位或果位,那时的随喜就是果随喜。 然而,有些人看到别人坐豪华轿车,或者买了新房子搬到里面去,虽然表面上说“随喜、随喜” ,但心里马上想“他的车很高级啊,要是我的就好了” 、 “他的房子真阔气,我为什么住得那么差” 。凡夫人就有这种毛病,一看到别人有福报,就希望自己也能获得,这是非常不好的! 4前段时间我遇到一个大老板,他说自己一年能赚一亿多,我当时就想“要是给我们学院投资一千万该多好啊” ,尽管这种发心不是为了我自己,但毕竟是为了我所,后来我立即转变念头:“这是非常不好的,应该随喜别人的功德!”怎么随喜呢?希望他的福报比现在还大,更多地获得种种资财受用。以前我们学院中有位法师就是这样,他一听说别人什么有财产,或看到别人富裕、身体健康,就口口声声地说“多好啊、多好啊” ,他的随喜非常诚恳,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 实际上,随喜应该是身、口、意三方面的随喜,身体比如说眼泪直流、汗毛竖立,有一些不同的表情,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他一见到别人给上师做事,就挤眉弄眼地说“随喜、随喜” ,这种表情就不是真正的随喜;从语言上,要用一些话语来赞叹, “你这样做真是功德无量” 、 “你真了不起”等等;心里没有任何杂染,以非常纯洁的欢喜心来随喜,这才是所谓的随喜。然而,有些人可能身体不具足,或者语言不具足,或者内心不具足,因此平时在随喜的时候,一定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喜。尤其在世间当中,有些人做一些世间善法、享受一些世间福报时,我们一定不要掺杂自私自利、而是要远离我和我所、发自内心地进行随喜,生起这种善的分别念。平时我们不管到哪里去,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别人有一个好名声、获得了什么快乐,都应当从内心中马上随喜,这就是对世间的随喜。反过来说,假如别人造恶业,你心生随喜,也能获得同样的过5失。前不久有些人说“日本人以前对我们中国如何如何,要是日本发生地震多好啊” ,还有些人说“阿富汗出现这样的灾难,真是大快人心” ,包括有些佛教徒在内,也是在心里或口里这样说。要知道,作为大乘佛教徒,这样随喜是非常不合理的,看到别人杀人,你在心里随喜,那你也有杀生的过失。所以,随喜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对境,一切善法应该随喜,一切恶法不能随喜,否则自己照样有这些过失。 值得一提的是,随喜的对境如果不同,获得的功德也有差别。譬如,若对佛和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只能获得一部分功德,而不是全部,这是对上等者的随喜;对中等者诚心随喜,可以获得同等的功德;对下等者随喜,能获得超越他的功德。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如果对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的善根进行随喜,能不能获得同等功德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毕竟是凡夫,文殊菩萨一刹那度化众生的无量善根,如果一随喜就得到了,那我们早已经成就了。但与我相当的人在做善事的时候,若对他进行随喜,可以得到同等的功德。或者比我更差的人,譬如我发了菩提心,另一个人只是为了世间八法而修佛塔、做一些善事,我对他进行随喜,那我能得到超越他的善根。因此,前面公案中为什么贫女获得了超过波斯匿王的功德,原因就在这里。 在随喜功德的问题上,有些现象值得分析。有些人说:“我作为凡夫,天天在家随喜释迦牟尼佛就可以了,这样的话,我的善根跟释迦牟尼佛是一模一样的。 ”去年还是前年,听说有个老太太天天6绕大幻化网坛城,有个年轻的居士问:“你绕了多少圈啊?”她说:“不告诉你!如果告诉你,你会随喜我的,你一随喜,我的功德就全没了。 ”这也不一定,她的功德并不是别人一随喜就马上抢走了,不会这样的。那天我在深圳时,有个居士说:“你们去放生,我不出一分钱在这里随喜就可以了,只要随喜,别人放一百万,我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 ”实际上随喜并不是这个意思,所谓的随喜,前提必须是内心非常纯洁,不杂有任何烦恼,假如你什么事情都没做,光是投机取巧地随喜,能不能获得功德也不好说。 可见,随喜获得同等功德也有一定的界限,佛陀告诉我们,对于随喜,应该分析在哪些情况下获得同等的功德,哪些情况下获得超越的功德,哪些情况下只得一部分功德,在这些问题上,大家值得好好思考。当然,如果你亲自去造一些善业,这个功德是最保险的。 以上讲了对世间善法的随喜,下面是对出世间善法的随喜,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士道善根的随喜,二是对上士道善根的随喜。或者可以说,上面是对“随福德分”善根的随喜,下面是对“随解脱分”善根的随喜,这又分为随喜声缘阿罗汉的善根、随喜大乘菩萨的善根。 壬二、随喜出世善: 随喜积善行:彼为菩提因。 随喜众有情:实脱轮回苦。 随喜小乘善行包括因和果两个方面,因随喜:欣然随喜获得声7闻、缘觉果位之因的一切善法。果随喜:随喜众生真正脱离轮回的痛苦,获得声缘阿罗汉的果位。 大家应该清楚,作为声闻行人,将整个轮回视如火坑,相续中有强烈的出离心,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通过修持四谛十六形相,完全证悟了人无我空性。缘觉是自己修持十二缘起,证悟了部分法无我,最后获得了这种果位。如果有人修持十二缘起、抉择四谛,或者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我们应把他当作自己的对境,生起极大的欢喜心,这就是对中士道的因随喜。倘若有人获得了声闻阿罗汉果位,或者获得了缘觉果位,如在佛陀时代,很多弟子一闻佛语马上证悟了一来果、无来果、不来果、阿罗汉果,或独觉果位,我们也应该加以随喜:“佛陀的某某弟子获得了阿罗汉果,真是非常高兴,多么随喜啊!”如果产生这种心态,就叫做果随喜。 现在已经过了释迦牟尼佛的果法期,真正获得阿罗汉果、缘觉果位的现象非常罕见,但在这个世间中,希求自我解脱的修行人是非常多的,不管是修密法还是显宗,相当一部分人都希望自己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若把他们当作对境生起欢喜心,这也是对中士道的随喜。 另外,斯里兰卡、泰国等处的小乘行人,受持清净的别解脱戒,每天也是托钵化缘,对于这种庄严的威仪,我们应该从内心当中随喜。汉传佛教的大多数出家人过午不食,守持比丘、比丘尼戒,居士守持八关斋戒,这些都是获得小乘果位的一种行为,对于这些功德也要进行随喜。同时,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帮助病人、救济贫8困众生,或者为上师、为众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发自内心地随喜。 然而,现在很多人并不是这样,两个人同时为上师做事,表面上互相随喜,但过一段时间这种随喜的密意才能揭开。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一个人,他对我说:“上师,您老人家身边有某某人这样做,我非常随喜、非常随喜!”我当时真的以为他很随喜,但后来通过他的好多行为,跟别人的种种摩擦,才发现——哦,这种随喜原来是不了义的,并不是真正的随喜!所以,你们有时候如果实在不能随喜,口头上也不要说好话,欺骗人是没有必要的,真正为上师、为三宝做事情,应该从内心由衷地随喜,这是很重要的! 如今这个时代中有没有阿罗汉或独觉,我也不是特别清楚,不过,以前宣化上人在讲《妙法莲华经o随喜功德品》时讲过一个公案:有位阿罗汉从印度来到汉地,途中看到两位童子在虚空示现神变飞行,他便以神通将他们定住,并问他们到哪里去。童子答道:“中国有华严菩萨,我们准备取出他的牙齿到印度的文殊讲堂供养。 ”言毕,阿罗汉就放了他们。后来阿罗汉来到长安,当时皇帝的国师——清凉国师已经圆寂,据有关记载,清凉国师有四十颗牙齿,他到棺材里面一看,两颗牙齿不见了,于是后人皆称清凉国师为华严菩萨的化身。从这个公案来看,清凉国师的那个时代,距今不是特别遥远,那时候也有阿罗汉应世。大概在十年前,新加坡也有位法师声称获得了无来果,是真是假不太清楚,但不管怎么样,我们看到别人获得这些圣果,一定要从内心中随喜。 9颂词说“彼为菩提因” ,这里的“菩提”是指声闻、缘觉等小乘果位, “菩提因”就是修持四谛、十二缘起,随喜作为声闻缘觉菩提之因的善行,叫做因随喜;随喜众生远离整个轮回,获得声闻缘觉的果位,这就是果随喜。 以上讲了对中士道的随喜,下面讲对上士道的随喜。 随喜佛菩提,佛子地诸果。 亦复乐随喜:能与有情乐, 发心福善海,及诸饶益行。 对大乘菩萨善根的随喜,也包括因与果两种。果随喜:对于究竟的佛陀果位,以及暂时的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果位,我们应当一心一意地随喜。世间中出现过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无量无边的佛陀,每一尊佛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对于这些佛陀的功德善根,我们要随喜;一地到十地之间也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如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这些菩萨每一刹那利益众生的行为也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无法言说,这些也应该随喜,此为果随喜。因随喜:没有嫉妒地欣悦随喜给众生带来安乐的如大海般的菩提心,以及利益众生的一切善行。这种因随喜不仅包括了帮助众生的发心,而且还有行持六度四摄的实际行动。在这个世间上,有无数圣者获得了佛菩萨的果位,我们不管念诵还是修法,对这些果位应该生起极大的欢喜心。有些人虽然没有获得佛菩萨果位,但他相续中有一颗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在实际行动中也一直帮助众生、饶益众生,这些利他的发心与行为,都值得10我们随喜,佛陀在经中说:“最初发菩提心的善根是无法衡量的。 ” 《般若摄颂》中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不可量。 ”意思就是说,若将三千大千世界的须弥山碎为极小的微尘,一个一个地称量,尚有穷尽的时候,但随喜的善根,任何人也无法衡量。要知道,真正不可思议的功德,唯有大乘的随喜才有。虽然表面上看来,随喜他人的随福德分善根,是一种功德;随喜声闻缘觉的随解脱分善根,也是一种功德;对佛菩萨的因和果随喜,还是一种功德,但这些功德之间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把随喜的对境定为诸佛菩萨或者他们的发心和行为,这个功德的确无法衡量。 有关随喜的功德, 《华严经》以微尘为比喻宣讲了很多,在《法华经o随喜功德品》中也专门讲了随喜听闻此经的殊胜功德, 《普贤行愿品》中也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意思就是,对于一切众生的善根,我们要随喜;对声闻缘觉的有学、无学道的善根,我们也要随喜;对所有佛和菩萨的善根,我们还是要随喜。这些功德随喜,包括了以上所讲的一切内容。 当然,口头上谁都会说“随喜功德” ,但实际上必须要了解随喜的对境、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生起随喜,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所谓学习佛法,不是只会讲一些名词就行了,有些人因为没有好好学习佛法,随喜也是修不来,看到别人行持善法、获得快乐,心里始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不高兴,这样不太好!别人考一百分,自己就算得零分,也应该随喜别人;作为单位里的同事,如果别人赚了一百11多万,你不但不赚反而亏了很多,这时候也应该替他高兴,希望别人再多赚一点,千万不能想“他赚了这么多,我赚一点多好啊!他不要再发财了,应该让我发大财,三宝加持,保佑保佑”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你随喜学得一点也不好。 有时候随喜也很不容易。前段时间汉地很多寺院迎请了一些上师开光,做了不少善事,我当时观察自己的心态,有时候随喜得很不错的,这些高僧大德到各地为无明愚痴的众生宣讲佛法,令他们明白取舍的道理,每每听到这些善举,心里都不禁数数欢喜。但有时候对于某些上师的行为,到底能生起随喜还是生起邪见也说不清。昨前天听人说,某地举行了隆重的法会,邀请了一些了不起的上师,但是见上师必须要交五百到七百块钱,交钱以后,他可以给你宣讲大圆满,让你马上证悟,甚至他的弟子也要交钱。别人让我随喜,但我随喜的心始终生不起来,心想:如果证悟要靠钱来买,那世间上的大富翁应该很快成就了,毕竟几百块钱对他们而言,根本就微不足道。所以,这些行为对佛法有利还是有害,有时候也不好说。在我们学院中大多数人是随法者,但有个别人也是随信者,一听说“某某大德很了不起,他的功德如何如何” ,就来不及观察,马上跑去依止。真正有智慧的人,必须通过再三观察,觉得这位大德确实如理如法,才去依止的。也许是我智慧浅薄之故吧,对于某些现象经常困惑不解,随喜心也生不起来,但有时候真的觉得有些大德的行为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心里生起欣然快乐。 但不管怎么样,无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我们作为修学12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负起责任。传授佛法的这些上师,发心不应该是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我看现在的很多上师,不管是财产还是名声,该有的已经有了,如果再对佛法一点都不负责任,做一些不如法的行为,今生没有报应,来世肯定有的!无论你是什么佛菩萨的化身,都应该对因果负责,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身为修行人,所作所为一定要观察对众生有没有意义,对佛法有没有意义,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即使别人赞叹你、随喜你,有没有功德也不知道。假如没有功德,随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就像山谷里的水在“哗哗”响,我随喜水声那么大,这到底是功德还是过失,也说不清楚。所以,有时候大家应该观察自己的行为! 已经讲完了随喜支,下面开始讲第六个问题。 辛六、请转法轮: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苦惑迷众,燃亮正法灯。 世间上有许许多多的可怜众生,他们被无明烦恼的黑暗遮蔽着,被业力的绳索紧紧捆缚着,一直处于轮回的可怕深渊中,倘若没有点亮正法的明灯,他们始终没有解脱的机会,这些众生缺乏正法和善知识的引导,为了利益他们,我于十方诸佛菩萨面前,恭敬合掌而祈请转法轮。 据佛教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观察众生不是法器,于七七四十九天中不说法,独自安坐于林中。后来因帝释和梵天的百13般劝请,供养各种供品,世尊才在印度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进而转了八万四千法门。从此以后,这在佛教史上也是一种不共的缘起,有些善知识对弟子的邪行生厌离心,或者有些上师一生的度生事业圆满,他们不再转法轮,但若依靠某些善缘具足弟子的请求,他也会重转法轮的。 因此,世间中如果佛陀没有转法轮,我们要祈请转法轮,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如果有些上师没有转法轮,显现上对众生生起厌烦心,在这种情况下,请求转法轮是非常有必要的。从世间上来讲,如果老师看到下面的学生没有兴趣,没有祈求他,他不一定愿意讲,佛法也是同样的道理,上师自己印一些法本,然后说“你们快过来啊,我今天要转无上法轮” ,这样好多弟子就会对这个法不重视,佛法就丧失了它的尊贵性。但若上师稍微有点客气,说“我不想转法轮” ,弟子们就会殷勤祈请,以此为缘起上师也会继续传法的。 我们以后不管是在哪个地方,看到有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转法轮时,一定要恭敬祈请。堪布根霍在讲义里说:“如果祈请高僧大德转法轮,自己生生世世都会得遇正法光明,不会堕入邪见的黑暗之中。 ”乃至在一些年老的善知识面前,请转法轮也是很重要的。原来我们寺院有位年近八十的老堪布,有次大家请求他传一部法,在传法的过程中,他虽然已近八十高龄,但里面的教证、理证、上师的窍诀全部记得清清楚楚,令人生起极大的信心。后来有人问他:“您老人家讲得那么好,为什么不给别人转法轮?”他说:“没有人叫我讲啊,我也不好意思,所以没办法!”大家听后觉得非常可14惜,现在的众生这么缺少佛法,现在明明有善知识在眼前,却不请转法轮,让他一直住在那里,真是太可惜了! 我们以后如果有能力,应该主动给别人转法轮。听说有个道友要到别的地方去,首先打电话问:“我要不要给你们讲一个《佛子行》啊?” “什么是《佛子行》呢?” “你们听后就知道了,要不要我讲呢?”最后结局如何也不太清楚,但这种给人传法的方式,可能谁都不愿意听。如果说“我有很多很多教言,但我不愿意传” ,那肯定有不少人拿着哈达来找你。 总而言之,今后在一些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我们应该祈祷转法轮,这是第六个问题。 辛七、祈请不涅槃: 若佛欲涅槃,合掌速祈请, 住世无量劫,莫令世间迷。 假如众生的福报尽了,佛陀将要示现涅槃,这时候我们应当在佛前恭敬合掌,祈请佛陀长久住世,千万不要涅槃,不要舍弃轮回中的迷乱众生,一定要救度他们! 以前释迦牟尼佛即将趋入涅槃时,纯陀优婆塞在佛前再三祈请住世,后来佛陀应允,又住世三个月为众生讲法(也有历史上说是四个月) 。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按照一些伏藏大师的授记,他老人家本应于六十七岁示现圆寂(跟麦彭仁波切住世时间相同) ,但因为僧众们的再三祈请,上师依靠幻化身在人间又多住了很多年。 所以,我们若看到一些善知识将要涅槃,一定要在他面前祈求15长久住世。但有时候上师稍微感冒头痛了,一大群弟子马上捧着长寿佛、 《长寿经》 ,拼命地哭着:“上师,您老人家不要死啊……”我觉得这样也没有必要,上师稍有点不舒服,也不一定马上就要死了,你们祈请应该掌握分寸!第三十节课 下面继续学习第三品“受持菩提心” ,这一品主要宣讲了随喜、回向以及舍施的道理。随喜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讲回向。 辛八(回向福德)分二:一、总回向;二、别回向。 壬一、总回向: 如是诸观行,所积一切善, 以彼愿消除,有情一切苦。 以上学习了供养、顶礼、皈依、忏悔、随喜等善举,观想将这些善根全部回向给所有众生,但愿他们获得无比的快乐,暂时得到人天福报、健康无病等利益,最终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菩提果位。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过:“我们的回向就是愿众生获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目标,在此之前让众生获得各自所求,只是暂时的回向。诸佛菩萨的回向都可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当中,这十大愿归纳起来,就是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快乐。此乃回向的所有内容。 ” 我们平时所做的善根应该回向给一切众生,并心里观想:以此16善根,愿众生获得快乐、佛法兴盛。这两个问题大家不能忘记,如果这样回向,无量的众生肯定能得到真实利益,这就是佛菩萨不共的加持、功德和威力。 所以作回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超度亡人的过程中,回向对其有不可思议的利益。关于这点,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从前,广严城的人们准备迎请佛陀应供,前一天晚上有五百饿鬼来到佛陀面前乞求:“明日广严城的人们供养您的善根回向给我们吧。 ”佛陀明知故问:“为什么要回向给你们?”它们说:“我们是广严城这些居民的父亲母亲,以吝啬之业而转生为饿鬼。 ”“那么明日回向时你们也来,我可以作回向!”饿鬼们说:“我们投生为这般丑陋的身体,感到十分惭愧,实在不敢前来。 ”佛陀呵斥道:“你们造恶业时本该羞愧,可那时候你们却不知羞耻,而现在已经投生成低劣的身体,惭愧又有什么用呢?如果不来就没办法回向给你们。 ”于是它们不得不答应。第二天来了以后,广严城的人们特别害怕,佛陀说:“大家不必惊慌,这些饿鬼都是你们的父母所转生,能否将善根回向给它们?”人们答应后,佛陀就为那些饿鬼作了回向,以此善根它们死后都转生到三十三天。 通过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回向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假如我们平时做的善根没有回向,就像《宝箧经》中所讲,一旦相续中生起恶念,这些善根是很容易被摧毁的。上师如意宝也经常在课堂上说:“我们所做的善根一定要回向,否则一刹那的嗔念就会毁坏所有的善根。如果立即回向于菩提,乃至获得佛果之前,这些善根永远也17不会耗尽,并且蒸蒸日上、不断增长。 ”这就是我们传承上师的教言,因此大家行持任何善法时,一定要记得回向! 那么,回向和发愿有什么差别呢?无垢光尊者是这样分析的:对以前已做过的善根,以念诵愿文和心愿作印持,称为回向;对没有做过的善根,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立誓要做,这就是发愿。这两者一定要分清楚,在积累任何善根的时候,必须要以回向来摄持。 不仅已做的善根可以回向,根据《华严经》中所述,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经中说:“众生一切善,过去现未来,回向普贤地,悉皆获妙善。 ”意思就是说,众生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都可以回向给菩萨地,若能如此,所获的善妙功德无法言说。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的善根也可以回向。关于这一问题,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有一些宣说(《宝鬘论》宣讲了发愿和回向的很多道理) ,对此喇拉曲智仁波切解释道:“未来的善根可以回向,就如同有些人未来会获得一些财物,现在可以发愿与某人共享,这并不是不现实的事情,而是可以实现的,同样,回向未来的善根也是如此。 ” 既然回向在大乘佛法中如此重要,那么,回向的方法大家一定要懂得。在回向的时候,不能将善根执为实有,而应以如梦如幻的智慧来摄持。 《中般若经》云:“须菩提,当以诸法如梦如幻、善根亦如梦如幻之方式而作回向。 ”假如对善根、对所回向的众生耽执为实有或特别贪执,这种回向是不究竟的。 《般若摄颂》云:“佛说如食杂毒食,缘于白法亦复然。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就像在食物中掺18毒一样,若执著白法为实有,其危害也是同样。 所以,回向的方式要以如梦如幻来摄持,回向的善根可以是未来、过去、现在的一切善根,倘若没有回向,所做的善法不一定成为菩提之因。故而无垢光尊者说:行持任何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中间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中,最后缘无上菩提而作回向,倘若能以三殊胜摄持,此善根即为随解脱分善根,否则,只是随福德分善根,无法成为佛道之因。我们所有的人,不管是听法也好,讲经也好,积累任何善根都应该让它有意义,就像一个工人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应该将它用在关键的地方。当然,所谓的回向,许多大德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布施” ,有些说是“赐给” ,但我认为应该是“用于” ,也就是把这些善根用在哪些地方,是人天福报上,还是利益众生上,或是自己升官发财上?就像那个工人把赚来的钱是给亲友子女买衣服玩具,还是给自己买一些饮食,或是买摇头丸到舞厅里过一种精神病的生活?回向也是同样,有些人把善根用于利益一切众生,有些人只想自己获得快乐,有些人把善根用来损害冤敌,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回向可以理解为“用于” 。 要知道,我们能听经闻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在寂静的地方各方面条件可能比较具足,但在外面的城市里,居士们每次集聚时,坐车要花很多钱,听几堂课也是很辛苦的。所以你们在集中听课的时候,发心一定要清净,听完后一定要回向,不能听完就直接走了,而应该将闻法的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并且念一些回向文,19这种闻法方式是最好的。当然,所念的回向文,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一定要用一地以上菩萨所说的成实语,不是随随便便做的一般回向文。要么是佛经中的,要么是真正一地以上圣者造的,比如念诵《普贤行愿品》 ,或是昔日世尊转为慈力王以自己血肉布施罗刹时所诵的回向文:“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藏文: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 ” 因此,回向的意义非常重大,大家知道了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务必要行持,将每天所做的善根转为菩提之因,千万不要随便浪费了! 壬二(别回向)分三:一、为患病者回向;二、为饥渴者回向;三、为贫穷者回向。 癸一、为患病者回向: 世间上患有疾病的众生非常可怜,就连听法都坐不住,在我讲法的时候自己也很痛,一定要动来动去,尤其是得脊椎病的人,坐在那里特别难受,对这些人应该回向,嘿嘿…… 乃至众生疾,尚未疗愈前, 愿为医与药,并作看护士。 乃至所有众生的疾病没有完全康复之前,我愿成为治疗他们的医生、包治百病的妙药,以及照顾他们的护士。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也是这样发愿的,他认为当国王不太好,20当商人也不好,当医生的话,如果心地善良,就可以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他发愿当医生。我们的善根也应该这样回向:为了治疗世间上的所有疾病,我一定要像释迦牟尼佛因地时那样当医生。 《本生传》中有这样一个公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转生为人药王子,母亲从怀孕时起,身体任何部位触碰众生,所有的疾病都能得以治愈。王子降生以后,只需用手等身体任何部位与病者接触,即可治愈患者一切疾患。在其逝世之后,他的骨灰若敷于身体病变部位,也能治愈一切病痛。所以,我们内心应当发愿像人药王子那样,真正治愈众生所患的恶疾,令患者完全康复。 现在各大医院里的医学教授、著名医生,有些人可能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而工作,但有些人的发心相当清净,他们将一生献给了社会、献给了可怜的病人,日日夜夜为这些病患着想,我们也要发愿当这样的医生来利益众生。有时候看见一些医生,不要认为医生没什么了不起,眼科医生心脏不太好,牙科医生没有头发,不能这么想,也许他们正是诸佛菩萨的化身。 至于妙药,在世间中不管是中药、西药还是藏药,都可以说是诸菩萨的化现,或者为了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我们也可以发愿变成妙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生为莲花王,该国的民众普遍得一种瘟疫病,只有若和达鱼肉方能治疗,而这种鱼当时没办法得到,于是国王发愿舍弃生命,跃入河中变成若和达鱼,让人们割取它的身肉,以此医好了所有人的瘟疫。按这个公案所讲,我们也应该发愿变成妙药。 21不过,有时候我们中药不想喝,西药不想吃,藏药也不太愿意接受,尤其是一些病人,常年和药罐子打交道,一看到药就特别害怕。其实,这是我们不懂这方面的道理而已,如果真正懂的话,所有妙药都是佛菩萨的幻化和加持,应该这样观想而享用,然后自己也发愿将来变成妙药利益众生。如果说我们吃的药与诸佛菩萨的发愿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 除了医生和药物之外,我们还要做护士来照顾病人。 《毗奈耶经》中讲,佛陀曾亲自以身作则,前往病房里帮助病人擦拭身体、照料饮食、宣讲养生常识等等。同时,还在戒律中谆谆告诫大家:照顾病人,是我们每个修行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如果看见可怜的病人,都应该尽心尽力地照料他们,这一点相当重要! 总之,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看见护士、药物或者医生,都应该想这是诸佛菩萨的化现,同时自己在心里发愿:世间上有这么多的可怜众生,我应该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若能这样,功德也是非常大的。阿底峡尊者说:“照顾长期的病人、孝养老年的父母、帮助远游的客人,这三者的功德等同于修持大悲空性。 ”尊者精通显密一切教法,完全照见了因果的这一规律,所以告诉我们,如果照顾可怜的病人,确实就有无量的功德。 本论在此处的三种回向,分别对应了人寿减少时的三大灾难——疾疫劫、刀兵劫、饥馑劫。根据《瑜伽师地论》 、 《成实论》及《俱舍论》中记载,在人寿 20 岁的时候,人类造不善业极为严重,22非天不悦而降下瘟疫,怎样服药治疗都没有效果,只有依靠诸佛菩萨的发愿力、功德力和加持力,才能让他们得到利益。我想不仅是在未来,现在社会上的可怕疾病也处处可见,比如说以前鼠疫爆发时,全世界死了 1 亿多人,后引发的 8 次霍乱,光是英国就有 14 万人死亡。现在又流行艾滋病、非典、禽流感等等,实际上这与未来的疾疫劫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某些瘟疫是世界性的,倘若没有控制好,灭绝整个世界上的人类也不是很困难的。 所以,我们平时发愿时应该想到:让世间上所有的可怜众生都获得快乐,愿他们身心中的痛苦早日消除。在有能力、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哪怕帮助一个病人也可以,如果身体比较好,就用身体帮助他们;如果条件比较好,就用物质来帮助他们。现在有很多高僧大德或是一些善良的人,经常建立免费的医疗机构和佛教医院,为这些病人解决了很多痛苦。其实病人是很可怜的,我们看见以后一定要尽量帮助,在最快的时间内救护他们。 但有时候因为众生的业力所致,来不及救的情况也有。前两天听说有些人来借学院的救护车,事后我询问了一下情况,原来是附近村子里有个年青人,三天以后准备结婚,他非常高兴地到县上发请贴,没想到在半路翻车了。当时我们的救护车没有用上,别的车送他到了外面的医院,据说人当场就已经死了。听到这件事情,我深深感到无常特别可怕,原本他打算三天以后开始新的生活,为了这个目的却在半路上离开了人间,我们确实很想救他,但由于中间的因缘不具足而鞭长莫及,这类事情也时有发生。 23作为大乘佛教徒,身边有一些可怜的众生马上要失去生命时,我们一定要全力地帮助他。这方面学院有些道友就做得特别好,为了照顾病人,不管是白天也好、晚上也好,他们经常不顾自己的一切,衣不解带、废寝忘食地看护患者,有时候——“他快不行了,不管怎么样,我马上送他去医院!”看这种态度,他们对众生的生命还是非常重视的,应该要这样!毕竟这些人若能活在世上,依靠佛法对其今生来世都会有利益,我们帮助他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癸二、为饥渴者回向: 盼天降食雨,解除饥渴难, 于彼灾荒劫,愿成充饥食。 遇到饥荒的时候,祈盼诸佛菩萨加持,天上能降下饮食之雨,解除众生的饥渴危难,让他们获得饮食圆满。 佛经及《俱舍论》中记载,在未来人寿 30 岁时,世间上将出现可怕的饥荒,那时人们根本没有饮食,就像寻找如意宝一样,寻找古代人遗留下的粮食颗粒。倘若侥幸找到一粒人寿 80 岁或 100 岁时的粮食,他们都说:“这是有福报的人所遗留下来的,如果把它熬汤喝,就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命。 ”所以,他们对这粒粮食非常重视,将其锁在铁箱子里,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将所有的生存希望都寄托在这一粒粮食上。或者他们在挖地时,有时候能挖到人寿 100 岁时的骨架,他们说以前的人类有福报,所以骨架有营养,用来熬汤喝也能维持生命,不会因饥荒而饿死。这种饥荒确实非常可怕,因此我们应当发愿:在众生遭遇这种灾难、没吃没喝的时候,愿我变24成他们面前的饮食,帮助这些可怜众生解除饥渴之苦。或者发愿:世间上有如此多的难民和贫苦众生,祈求诸佛菩萨加持,愿他们早日获得饮食,远离这些痛苦! 不仅未来有如是可怕的情景,现在的很多国家也经常发生饥荒,如非洲、伊拉克等,经常出现成千上万人因得不到饮食而饿死的现象。上个世纪大概是 1959 年,整个世界爆发了一场大饥荒,死亡人数高达 522 万,到 1960 年时,增至 1550 多万人。那时我们还没有出生,在座的老菩萨们应该了解具体情况。如今藏地的许多老年人,包括我父母在内,当年都亲眼目睹过人饿死的场面,甚至有些人一死,马上就被别人将精肉挖出来吃掉,十分可怕!即便是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没办法解决人们的饮食问题,有时候看一下新闻报道,的确感到富裕的人不少,但贫穷的人也特别多,一幕幕犹如饿鬼世界来到了人间。 前段时间,有位领导写了一篇文章,向上级反映农民的真实生活,题目是《农民真苦!农民真累!农民真穷!》 ,用这三个方面来叙述农民的辛酸苦辣。其实,我们如果去一些偏僻的地方,真的发现那里的众生非常非常可怜,见到这些现象时,我们一定要发愿:凡是出现饥荒的地方,愿我化作众生的充饥之食。 世间上有很多大的慈善机构,如国际红十字会等,经常为灾民和难民提供衣物、药品等方面的援助,这一善举,是不是诸佛菩萨的幻现也很难说。因此,我们以后若看到可怜的众生,不管自己能解决多少人的饮食,哪怕只是一个人,在他遇到贫困时帮助他,那25我们来到人间也是有意义的。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应该关心自己的修行,但在看到众生痛苦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是责无旁贷的! 癸三、为贫穷者回向: 为济贫困者,愿成无尽藏, 愿诸资生物,悉现彼等前。 为了赈济一切穷困潦倒的众生,愿我变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就像古代的如意宝或大国王的宝库一样满足众生的所需,使各种各样的资具用品展现在这些贫困有情的面前。时时刻刻也应当这样发愿。 《宝积经》中说,众生遇到饥荒的时候,佛陀化现为宝珠,普降食物等妙雨来解除人们的痛苦。可见,倘若众生遭遇贫困,有些人前来帮助或通过一些途径让他们获得财物,这可以说是佛陀的化现。因为佛陀的化现不可思议, 《华严经》中云:佛陀能以婆罗门、梵天、帝释、比丘等各种形象来度化众生。 《趋入不可思议智境经》中也说:“若显现为乐园、珠宝、妙药、明咒、所需资具能调化,则现彼等相应之显色与形色。 ”所以,我们有时候看到妙药、资具,包括夏天里的空调和风扇,公共汽车、出租车、舟船、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应该说是佛陀的化现。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讲过,佛陀还化现为莲花、如意树、乐园、美宅、经堂,当商人漂泊在荒野中时化现为城市,在大江大河中化现为船筏、航船与桥梁。当然,没有信仰的人、唯物主义者,或是对大乘不可思议的幻变力一无所知的人,不一定相信这些教义,但是对佛菩萨的26加持力和发愿力真正深信不疑的人,应该会懂得这些道理。 《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说:“佛陀化现为桥梁、道路、门等,为人们提供各种方便。 ”所以大家在受用一些外境的时候,应该意识到这可能是佛陀的化现。譬如看见一座大桥,作为佛教徒,不应该认为这座桥与佛陀的化身没有任何关系,不管你到哪里去,只要看到利益众生的一些资具,都应该想到:这是依靠佛陀无始劫来所发的不可思议之大愿,才让我们暂时获得了这种利益。 可见,佛陀的加持始终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远离过。 《百业经》中有个假设句说:“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 ”《现观庄严论》中也讲过,佛陀的事业无有间断,只是可怜的众生看不到而已。假如佛陀来到你的面前,真正解决了一些问题,你会说“佛陀的加持不可思议” ,对这件事情你是认可的,但除此之外,佛陀似乎从来没有帮过自己,甚至有些
文档加载中……请稍候!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库币 &&0人已下载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a href="UserManage/CopyrightAppeal.aspx?bid=60931" title="版权申诉" class="fLeft works-manage-item works-manage-report" target="_blank"
关&键&词: 索达吉堪布 菩萨 讲座 03 029 035 思考题 问题 答案 主编 大学 免费 下载
& 天天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索达吉堪布《入菩萨行论》讲座第03品029-035 思考题问题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
当前资源信息
编号: 50194
类型: 共享资源
格式: DOC
大小: 190.00KB
上传时间:
&& 广告或垃圾信息
&& 色情、淫秽、低俗信息
&& 反政府、反人类、反社会等反动信息
&& 散布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等信息
&& 侮辱、诽谤等人身攻击信息
&& 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达吉堪布批评南怀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