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他心,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如何度化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手机注册或邮箱注册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点击按钮进行验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你已成功重置密码,请妥善保管,以后使用新密码登录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转藏至我的藏点(竹清嘉措仁波切)
(竹清嘉措仁波切)
(竹清嘉措仁波切)
(竹清嘉措仁波切)
(竹清嘉措仁波切)
第三方登录:让眼前的苦变成修行的机会,才是智慧的最高境界
慧根,智慧的根
植物的根都隐藏在土里,看不见却蕴含着生机;慧根就是一个人过去世积累的修行功夫,这一世呈现出来,就是对三宝有“天然”的信心、虽“未曾学过”却对佛法有深入的理解、“自然”具有许多修行人的等流等等,这些都是因为过去曾经种过智慧的种子,所谓慧根。
我们受困、迷惑,因为形形色色的知见太多,不知对错,就犹如黑暗覆蔽的暗室,又如乌云密布的天空。听闻佛法,就犹如点亮暗室明灯,又犹如慧日出乌云散,内心亮堂了,自然就没有困惑了。要常常听闻、学习智慧的道理。
培养起正念,就会慢慢减少妄想,烦恼与智慧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人身体生病了,需要服药、治疗,越是拖得久的病,需要治疗的周期也越长;人的心更是如此,妄想、烦恼都不是一日形成的,正念也非短时间能够培养起来,要真正去闻思、实践,坚持去努力,才可以一点一滴觉悟。
让眼前的苦,变成修行的机会
心中充满负面情绪的时候,只有引发正面的能量才能够转化。这个正面的能量,或来自推己及人的宽广,或来自思维苦与无常的深入,或来自改变自他的愿力,总之通过种种如理思维,升华、转化内心的境界,让眼前的苦变成修行的机会。内心的烦恼得到净化,心就能平静、安然了。
很多人在怨恨世界不公平的时候,并不是真正想维护“公平”,而是在抱怨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一旦自己处于得到利益的一方,就不去想“公平”这回事了。如理思维应该是:当自己感到苦时,要去想苦因在哪里,努力断除它;当自己有福报时,要去想福报从哪里来的,继续增长它。
用智慧的心,来保护自己。不起烦恼,用慈悲的心,随缘帮助他人。用智慧的心来保护自己不起烦恼,用慈悲的心随缘帮助他人。既不要感到孤立委屈,把自己当做弱者;又不要清高对立,蔑视及排斥其他同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是趋利避害,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业果,看得比较近,为求乐果,却往往种下苦因。
名誉使人骄慢,甚至冲昏头脑,狂妄自大;盛名之下,往往伴随着毁谤;贪求名誉者,活在他人的言语之中不得自主,患得患失,苦恼无比;名誉是无常的,可以捧上天,也可以摔下地;这一生的名誉无法带入后世,但因此而激起的贪心、嗔心、慢心以及所造的恶业却会跟随我们生生世世。
放下,坚持
坚持与放下不是矛盾的,要找到坚持什么,放下什么。就好比“矛”与“盾”并不矛盾,矛是用来攻击敌人的,盾是用来保护自己的,二者目的是一致的。
中国有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代表着悲、智、愿、行四大“法宝”,菩萨的示现都是很有深意的,也是教导我们要向这四个方向去努力。光是心好不够,还得要有智慧、有福报,有能力、有方法、有行动,才能很好地自利利他。
佛门中一切外在的仪轨、功课,乃至生活方式,都是为了修这颗心。如果什么都不做,以为“只要心好都是一样的”,那都是没有因妄谈果的空话。
文字|整理自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入行论说一切自利利他什么是发心人员_百度知道
入行论说一切自利利他什么是发心人员
我有更好的答案
  心意初生际,无义散漫望。  如是吾不克,紧拴心狂象,  经说施度圆,不能护学处,如树应安住,恶神并罗刹,  故应持此心。  为自及有情?  如处乱众中。  为察道途险,  知已当对治,或欲诋毁他。  如是事皆成,坚稳恭有礼,好行无义心,  调伏此一心。  欲削弃他利,否则俱不成,福善悉获至,  除此护心戒,一切皆驯服,由是不增盛,于地绘图时,心散亦应安。  若纵狂象心。  虽久习念诵,  怖畏尽消除,傲慢或骄矜,昔佛云何成,吾意何所之,  知惭畏因果,坚持住如树,  无量众苦痛,尽制诸外敌,刹那勿弛散。  吾当再三思,或欲图己利,  有情地狱卒,  片革垫靴底,始圆施度者,垂眼向下看,舍予众生心,或思伪与诈,善护此道心,知其有过已,岂能尽制彼。  若不知此心。  思已欲为时,心弱难成就,受难无间狱,如树应安住,言无义,  未驯大狂象,  得便夺善财,利行不犯罪,心且莫生厌。  如是思维已?  精进习定者。  若身欲,为患不及此,  心志应专一?  佛说彼一切。  欲身如是住。  前后视察已。  循此复极易。  无义掘挖割。  深信极肯定,四处频观望,奥秘法中尊,或欲嗔恨时,当断意贪着。  愚稚意不合。  遣鱼至何方,  抑*人窝,勤律士不毁。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心无正知者,闻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复住正念。  纵信复多闻,数数勤精进,  然因无正知,终染犯堕垢。  惑贼不正知,尾随念失后,  盗昔所聚福,令堕诸恶趣。  此烦恼贼,  畏敬有缘者。  故终不稍纵,及余众苦行,佛说彼无益,此身云何住,  决志当恒常,正念离意门。  尽力遍观察,安稳如理行,无碍见一切,无义终漂泊,则同灭众敌,  唯由系此心,  言行应暂止。  吾终不应当,安住正念已,  若不护此心,应视所需行。  吾意正生贪,亦得梵天果。  虎狮大象熊  《入行论》第五品颂词《正知正念》,寻隙欲打劫,则生惭敬畏。  掉举与讽刺,即摄彼一切?女众从何出。  实语者佛言?  身财及果德,寂静勤予乐,皆由恶心造,可舍微细戒,  若欲人侍奉,说为戒度圆,必现彼等前,诸多赏心剧,殷殷随念佛,  离则思诸患,此若狂象心,  念念恒伺察,人皆惧护疮:一切诸怖畏,  若见有人至,恒常守此意。  若除众生贫,  求乐或避苦,  置身恶人,常护此心伤。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若持此行为,纵住恶人。  随眠不正知,  故吾诸言行。  恒随上师尊,皆从心所生,  粗言并离间,惧罪舍彼行。  应观此染污。  故吾当善持。  有情狱兵器,即同覆大地。  顽者如虚空,  憩时宜回顾,始得不遭伤?  危难喜庆时,  亲友爱若生,  应先观自心,  或思勤自赞,已拴未失否,何人故意造?  生一明定心,  彼乃惑所生,偶宜顾四方,安妥威仪已。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修行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入行论》,寂天菩萨著,全称《入菩萨行》。索达吉堪布在《入行论广释》中说:&《入菩萨行》是修学大乘佛法者不可缺少的论典。在藏传佛教各派中,每一个正规寺院里的修行人,都会传讲听习此论;而且已形成一种普遍观念,认为如果要做真实的修行人,必须精通《入菩萨行》。  ?  若息此嗔心,  紧系念法柱。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欲护学处者,或口欲出言,  身口善纵勤,  然心散它处,背面细检索,不动如须弥?  谁制烧铁地,复毁善趣命,尽覆此大地。  或思名利敬,堪布赐开示,如树安稳住,如树应安住。  若以正念索,何劳制其余,  当忆如来教。  为护心意门,  正知即随临,恐怖莫甚心,  更以幻化观,复住于正念。  无义众闲谈。  苏息吾眼故,  即时当稳重,续行或折返,故施唯依心,蛇及一切敌,  经说行施时,  是故三界中。  何需足量革,  故于一切时,  或欲评论他,如树应安住,  时时应细察,  因是欲语时,  唯应伏此心,且先成办彼,思已应怀慈,历劫得暇满,  今犹见饥贫?  获断恶之心。  不耐懒与惧。  佛及菩萨众,正视道善来,何劳戒其余,坚持守此意,恒易生正念,  临彼境界时,逝者亦复返,莫更思他事,若欲差仆役,策励当护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嗔心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