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往生的真实视频怎样为往生者

4被浏览470分享邀请回答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印光大师: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么?--学佛网
&印光大师:念佛人多,往生者少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净山&[ &]&& 日期: 9:06:00&&
信愿不真切,口说往生,心恋尘境。悠悠泛泛,希图来世富贵。平时不教眷属念佛,及至临终,不唯不助念,反为瞎张罗,破坏正念。哀哉!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三第194页&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一)汝所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若悠悠泛泛,心中尚在做来生福报之梦,何能得生?此病根也,不可不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第1285页&复李少垣居士书一)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只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生脱死之妙法。(《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第1677页&净土法门说要)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念佛我高兴啊!往生前两天见到阿弥陀佛并对话,陈力平往生纪实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
副标题要不要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有四个原因--学佛网
&善导大师:念佛百分之百往生有四个原因
发布:悟悠&[ &]&& 日期: 9:05:00&&
  “何以故?”为什么(往生)这么容易呢?下面说了四点。  【无外杂缘得正念】  第一,“无外杂缘,得正念故”。是因为没有外杂之缘、内心有了正念的缘故。  这一点要解释,有人以为什么叫“无外杂缘”呢?(我当初也是这样理解的)“我在家里念佛,你们不要来敲门,你要来敲门,你就是杂缘,把我打乱了;电话也把它停掉,不然一打电话来,也乱了。”好了,门关上了,亲戚朋友不来了,电话也不接了,但是偏偏不作美,有一只小鸟跑到窗户上叫来叫去,“把我的心都叫乱了……”我们总认为没有任何打扰叫“无外杂缘”,不是这样子的。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什么叫“得正念”呢?正念就是念佛,正念坚固,知道:我念佛一定往生。  比如说,有个人不会读经,只会念佛。看见别人读经,如果不懂得念佛的道理,他的心中就动乱了,他就想去读经了,他心中就有了外杂之缘,读经这个缘引起他心里边的杂乱,他想去读经了,他不想专念佛了,这叫“外杂之缘”,失掉了正念。  从另外一个角度想:他虽然会读经,读经也是告诉我们念佛必然往生,我念佛,往生无有不足,我虽然无有智慧,释迦牟尼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往生”,阿弥陀佛告诉我说“念佛一定来迎接”,我不识字,又有何憾?这样心中正念坚固,“你会读经,我不会读经,我也不羡慕你”,这叫“无外杂缘”。  同理,我没有钱,人家有钱,他有钱到寺院里建了尊大佛,建了座宝塔,做很大的功德,一般的人心中又担心了:你看看,人家用那么多钱做功德,他往生可能有分。我穷光蛋,一分钱拿不出来,我可能没分吧?如果这样想,就叫做“外杂之缘失正念”。心中应怎么想?我虽然贫穷,很惭愧,不能报佛恩,不能供养三宝,但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如我这般贫穷之人,若专念彼佛名号,决定往生,无有不足。“我也不羡慕你,我只为往生极乐净土”,这叫做“无外杂缘得正念”。其他可以依此类推。总之,见到别人修种种殊胜之行,我虽然做不到,心中没有遗憾,没有不足,这叫做“正念坚固”。念佛一定往生,不论行住坐卧。既然不论行住坐卧,那么种种因缘都可以,本来这个法门是士农工商、任何职业、任何环境状况都可以念佛,所以,只管念佛,决定往生,心中无有胆怯,心中正念充足,这叫“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  第二,“与佛本愿得相应故”。这在第三愿文里边已经说到了,“顺彼佛愿故”,你专称“南无阿弥陀佛”,就和阿弥陀佛的本愿相应了,什么叫相应呢?刚好吻合。佛的本愿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就专念弥陀名号,刚好,佛心凡心成为一体。佛心是让我们罪恶凡夫称念名号往生净土,我们凡心就念彼佛之名号、愿往生,刚好,这就吻合了。阿弥陀佛刚好要救你,要你念佛,你刚好要被弥陀救,念弥陀名号,这叫做“一心”,成为一条心,这叫相应。  有人讲“我念佛,念念念,念到心里边很清净,就跟佛相应了”,这是一种解释,但不是善导大师的解释,那样是相应不来的。像孩子跟妈妈怎么相应呢?孩子才一岁,饿了要喝奶,妈妈就喂他奶喝,这叫做“母子相应”。这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什么职业、什么智慧,他不可能理解的,要那样的话,孩子永远不能和妈妈相应了,这是一种慈爱的相应。一样的道理,如果要让我们也发四十八愿,要我们懂得经典,要我们开悟,跟佛相应,我们做不到。阿弥陀佛要救我们,我们被佛救,这就叫“相应”。母亲带孩子,喂饭给孩子吃,如果孩子不愿意吃,用手来抓,勺也飞了,碗也碎了,就不相应了。他张开小嘴巴来吃,就相应了。阿弥陀佛救度我们,说“念我的名号来往生”,我们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叫“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你自己不愿意念佛,修别的行,就好像这小孩一样,妈妈喂他这个吃,他不要,他抓别的,抓到嘴里,说不定还不是吃的,那就不相应了。  【释迦教导专修念佛】  第三,“不违教故”。“教”是教导,不违背教导,不违背谁的教导呢?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释迦牟尼佛在哪里教导呢?佛在《观经》里边教导我们说:  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观经》虽然讲到种种修行,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三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三福有十一条,这十一条是散善,就它们本身的性质来说,都算不上极乐净土的正行,而是通于一般的修行。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在《观经》里讲这些呢?就是为了引导一般圣道法门的修行者进入净土门,用他们习惯的修行方法把他们诱引进入净土门。既已进来,就不再强调这些,所以到最后十三定观也好、三福九品也好,就统统不交代给阿难了,“阿难哪,我讲这部《观经》,虽然讲了十三定观、三福九品等,但是,要点是你要持无量寿佛名号啊!”就引导我们进入专修正行、正定之业,这叫做“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不是教导你要杂行的,而是先用那些来引导你,进入专修念佛,专持无量寿佛名号。如果你不专修念佛,就是违背了佛的教导。  【诸佛证诚之语】  第四,“随顺佛语故”。什么叫“随顺佛语”呢?随顺诸佛证诚之语,这是在《阿弥陀经》当中,六方恒河沙等诸佛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  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讲的‘罪恶凡夫众生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一点没错,你们众生不要怀疑。释迦牟尼佛一佛所讲,或许要怀疑,我等诸佛一个接着一个出来证明,决定无误!应当信顺。”如果我们专修念佛,就顺了诸佛证诚之语。  【弥陀誓愿为核心】  上述四个缘故,说明决定往生。为什么呢?从我们众生这边来讲,“无外杂缘得正念”,正念坚固不动摇,同时是“顺彼佛本愿”,顺了阿弥陀佛的心意,又不违背释迦牟尼佛教导,顺了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是随顺诸佛证诚,顺了十方诸佛的心意,那你怎么不往生啊?  如果反过来,又违背释迦牟尼佛的心意,又违背阿弥陀佛,又违背十方诸佛,那你还想往生啊?那肯定是千中无一了。  这四点理由的核心是第二点,“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为什么呢?因为第三点“不违教故”,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也是来讲阿弥陀佛念佛往生之本愿,你能够与本愿相应,自然不违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第四点“随顺佛语故”,诸佛证诚之语也是证诚阿弥陀佛的本愿,你能够信仰阿弥陀佛的誓愿,专称弥陀名号,自然随顺诸佛证诚;第一点“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你了解彼佛誓愿不虚,称念名号必然往生,心中无有胆怯,无有担心恐惧,自然正念坚固,外杂之缘不能动乱。所以,得到第二点,四点全部得到。要点在此。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南师开示:临命终时如何念佛往生 - 实修驿站
您当前的位置:&>&&>&
南公怀瑾老师开示:
1、一般人对于生死问题是看不开的,不但生病时窝窝囊囊,哎呀哎呀叫,让在旁边照料的亲友心惊肉跳;死时更颠颠倒倒,痛苦得很,自身作不了主,拖累了别人。我们学佛念佛,无非是要突破生死的限制,解脱生生世世的轮回之苦。
有些朋友,真不行了,到了临终的时候,我去看他,一家人围着病床哭哭啼啼,伤心落泪。我说老哥啊,念佛吧!病人有气无力,很可怜地说,念不起来。我说怎么念不起来呢?你不是学佛几十年了吗?但是,他念不起来就是念不起来。我说你还会讲话,他说是啊,我现在在跟你讲话。嘿!这不就是了吗?既然会开口说话,怎么念不了佛?还直说不行不行。况且,我叫他念佛,他说念佛念不起来,其实不已经想到佛了吗?就这一念把握住就对了,可惜自己平常没有弄清楚这个观念。
病人说不行不行,你说他不行了吗?真的不行。明明话会讲,为什么念佛的念头转不过来?这个关键,诸位要好好注意。说话和念佛都是同样自己的心在发生作用,又有什么难呢?只怪平常念佛,对于什么是念佛这一念,糊里糊涂的,嘴巴唸唸就算,白白错过往生西方的机会。
什么是念?念有时也可以代表心。我们的生命,可分成两部分,身体上的感觉和思想上的知觉。二者合拢来,就是心,就是念。我们晓得,佛经上面经常说「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是什么?我们,人坐在这里,不要做功夫,自自然燃地呼吸,不呼吸就死了。气一呼出,不再进来,或者吸进来,不呼出去,生命便要死亡,呼吸一来一往,一进一出,这生命才活着。生命就是一口气。一口气一来一往,一呼一吸之间,依佛学讲,叫一念,而这一念还是粗略而言。这粗的一念,一呼一吸之间,究竟包含有多少感觉思想呢?佛经上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这就要靠大家去体会了。佛绝不会说谎,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譬如我们的脉搏跳动,一分钟七十几下,每跳一次,究竟有多少思想念头生灭呢?很多很多,只是一般凡夫自己察觉不出而已。
那么,我请问诸位,你们光是口中靠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想了断生死,往生西方,而实际上心中却掺杂那么多生生灭灭的妄想杂念,并非真正念佛,这样成吗?所以,念佛决不会白念,但是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却不易得力。我们念佛,却不明何谓念佛,这是自欺,自己辜负自己。
&那么,什么才是念佛的那一念呢?现在我做个比方,你欠了人家的帐,说好明天三点半前必须还人家,可是明天实在凑不出这笔钱来。此时你坐在这里念佛,心里直挂着明天三点半一到怎么办?那真是牵肠挂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整个心都悬在这件事情上面,无法忘怀。像这样子的念,才是我们念佛所需要的。又如年青人恋爱,追求异性。虽然坐在此地听课,心里头还想着他(她),现在,不知到了哪里?干些什么?如此坐在这里,心中七上八下,整个的思想都被对方的影子盘踞住了,痴痴地想,挥也挥不掉。这是思念,我们念佛也要这样,天天想着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惦记着他,乃至不需这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名字,心里头只这么挂着这个念--佛,成为一种习惯,那就对了。
&韩愈说过的两句话很有道理:「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一个人穷困无立锥之地,没钱穿衣吃饭,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喊我的天啊!有时候,不小心受了伤,或者是给人打伤,痛极了,哎呀我的妈,自然呼叫出来。人一到紧急危难的关头,这一念强烈的寻求依靠之心,正是我们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本。要以这样的心境来念,才是真正的念佛。
此时,念佛不一定有「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直到严重危急时,阿弥陀佛一字一句没有了,只剩挂着阿弥陀佛这一念,一个佛的观念深深印在心里,作为依靠。若是临命终时,就以这么一念,决定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我们念佛,如果不懂这个道理,全然想以凶猛地念阿弥陀佛佛号,求得一心不乱,那永远也没办法达到。因为你是用散乱心在念佛,一字一声,一句一句,皆是生灭法。生灭法便是散乱。
我们念佛一定要认清这个念,是全心全意的想念,不只是口宣佛号便成。什么是念呢?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影像,你永远丢不开,永远不能忘记,「心不忘失,明记为性」,这就是念。一般人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只是嘴里念念而已,根本就没到心里去。念,就须要随时放于心中,随时记得,那才是真正的念。修行的重点是在念,要把修行变成一个习惯,不能涣散、散乱,要念念清净。大家学打坐修禅要明白一个道理,打坐是很普通的事,那只是让你的身体休息一下而已,禅定的境界才是心念的功夫。至于说气动啊,脉动啊,特异功能啊,都不算什么。就好像你点蜡烛,旁边一定会有黑烟,大家如果把黑烟当成了光,那就大错特错了。
整理自《定慧初修》《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
--------------------------------------------------------------------
2、念佛修净土的更要注意喽!你现在光念佛号,到临命终时--临死的时候,这口气不来,你想念佛号念不出来。所谓念佛并不是叫你嘴里念啊!而是一个念头、一个影子。现在,你观「阿弥陀佛」也好,观「观音菩萨」也好,你只要迷迷糊糊有这个影像就好,先不要求清晰。先把它练习熟,到临命终时,念头起不来,妄念起不来,这个阿赖耶识种子所形成的这个影像依然在。那个时候四大要分散,这个肉体要死亡了,这个影像更清明,等于梦中身体一样。所以你现在练习惯了,到时候自然往生西方,往生净土,这就是念佛。
你观「阿弥陀佛」或者「观世音菩萨」,把影像就定在心中,无论你走路,吃饭,都可以一面观想,一面做其他的事。随时随地都在观想,很自然地观。懂了没有?所谓观想,并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妄想去观哦!而是第六意识的现量境,是第七识的根,第八识的功能的影像。
所以一般人跟我说:「哎呀!你是禅宗,我是念佛的。」去你的!你懂得净土?这就是净土初步的修法,你翻开《观无量寿经》看看,你看我的话错了没有?平常你看不懂,我却看懂了。就是你不修持嘛!不证得就不懂。
&讲到念头,我们只知道,心里的思想是念头,却不知道连四大地水火风也是一念所生,都是这一念变出来的。这一念就是业力,念转得 过来,业力也转得过来。所以禅宗了心,就是了这一念,这一念就是五阴,就是八识。修是修这个,不是光修第六意识。第六识一念一念来,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识、不能了第八识,还学什么禅!
我们平常只在心中搞一点意识清明,那是第六识一部分的事,差得远啊!到了临死时,四大要分散时,你平常所得的清净,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为单单一个第六意识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婴儿生下来,第六意识没有分别,老年糊涂了,也没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识还在作用,这一点要知道。所以,临死时,你叫他念佛,他说:「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么还会说话呢?这时第六意识涣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识,你学什么禅,了什么念!
整理自《习禅录影》《如何修证佛法》
--------------------------------------------------------------------
3、一个真有修持的人,他在断气以前,他的正念是存在的。譬如修密宗的人,或者修净土宗,观阿弥陀佛的人,他到这个的时候,嘴里念不出来,气力没有了,意识分散了,但是,他的信念,不去管自己死不死,只要想一个佛像,心中想着佛的这个正念存在,拿基督教来讲,他一定得救,上升了。这个叫念佛,不是嘴里念。
所以跟一般不懂的人说:「你这个时候念佛啊!」很多学佛的答复我,「唉&&老&&老师啊&&我念&&念不出&&来&&」我说,「你好笨蛋啊!你怎么会跟我讲话?你跟我讲话,这个就是念啊!念佛,就是念头里有个佛的观念,并不是嘴里在念阿弥陀佛。」可是他已经听不懂了,意识力量不够了。所以看到很多学佛的,不管学密宗、禅宗、净土宗,到最后都是没有把握,做不了主。我们用四个字批评,叫「浪死虚生」。尽管出家,在家,学佛,信其它的宗教,白活一辈子,到临死做不了主。所以很多信宗教学佛的,都并没有得到好处。
整理自《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
4、这里传给大家一个观想修法,在生病的时候,应该起一个念。这个念不是思想,但是离不开思想,所以叫思念,有那么一个作用,它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你们有发高烧的经验吧,烧得迷迷糊糊的时候,你什么都不想了,但是,你晓得现在自己病了,那个就叫作念。我们现在坐在这儿想来想去的,都是妄想,不是念。到临死的时候,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都没有了,但是这个念头要挂着。
念又可以说就是相思病,这是广义的相思病,不只是男女之间的想念。你那炒股票想发财的心理也是念,时时关心股票的价格。你有没有去想呢?没有,但是心里又随时放不下来,这就是相思病,就是念。你把这种恋爱、炒股票的念转为念佛,也就可以成就了。
这个念成就了,等到身体四大分 离的时候,你把身体放开,让它痛苦,但要把握到这个念,一剎那之间,擦!一下,就像乌龟脱壳了,就飞上天去了。这一念坚定了,没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般人念了一辈子的佛,到了临死却不知道这一念,因为身子的痛苦或者脑细胞烧坏了,没有办法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符串起来,但是那个能念佛号的,一念到这个就是了,不须要把每个字符串起来。你见过阿弥陀佛的像,到那个关头,一念之间就是这个像,能做到这样,即使不往生,再投胎来的时候,一定相貌好又聪明,决不会堕落。这个时候的念不是无知,不是妄想。
整理自《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
5、我们心里所产生的思惟从哪里生起呢?以唯识学来讲,是第六意识的作用,受到外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影响,所起的反应。但是,这些心理反应的思想还得依靠个东西才能够存在,什么东西?气,你呼吸停止了,就没有办法思想了。
我见过有些人,学佛学了一辈子,最后躺在医院里,呼吸短促,旁人说你赶快念佛啊!可是就是念不出来,没有气了。你看人死的时候,呼吸接不过来,上 头 咳 一声,下面的肛门一松,气脱开了,没有办法。我有很多这样的朋友,念佛念了一辈子,我去看他,叫他念佛,可是,却很可怜,念佛念了几十年,什么是念佛法门也不懂,只以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口念着才叫念佛,最后躺在病床上,嘴巴动不了,一筹莫展。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是念佛号,不是念佛。真正的念佛,不一定嘴巴念,心里面想着佛就可以了,也不一定要想什么庄严的佛像。如同临终前,想儿子还没有到,忍着这口气,心里头挂念着,我们只要把想念着儿子,想念着情人这一念,把对象一换成佛就对了。可惜,多少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始终没有搞清楚。你叫他念佛,他念不上来,对的呀!因为他的气散了,「阿、阿」不出来,思 惟 接 不上来。可是我请他念佛,他摇头意思说念不出来,这时他不已想到佛了吗!又怎么说无法念呢?
所以注意!我们不要忽略了「恒作是念」几个字,并不是说懂得了这个道理,有了这个观念想法之后就可以了事,须有实际的功夫。恒作是念的「念」等于佛的念,心中始终牵挂、惦记着这一件事。再例如自己的父母亲病重快要去世了,可是,还必须要在外面办公、应酬,尽管在处理事情或者在讲话,而心中则惦念着家里的亲人,没有刻意去想他,念头却始终在心中挂着,这就叫做「念」。念佛是要在心里念着、止住,并不是在嘴巴干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整理自《圆觉经略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往生我能做得到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