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佛弟子网,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查看: 4591|回复: 135
请教:在家佛弟子除了佛经还能看什么书?
在线时间19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首先需要再强调一下,本贴请教的是在家佛弟子。
在本论坛看到很多关于佛弟子不能看外道典籍的贴子,末学有些疑问,希望能有师兄为我解惑。
1.在菩萨五明里面,有声明(语文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药学)、因明(论理学或逻辑学)、内明(佛学)。除了内明佛学之外,其他四种算不算外道典籍?在家佛弟子能不能看?
2.中国我传统文化有儒家、道家,像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道德经》,诸子百家之类的书籍能不能看?还有历史类的书籍像《资治通鉴》、《三国志》这类书能不能看?
2.在家弟子如果参考公务员考试,需要考申论,其考试内容与指导思想应该是与佛法有出入的,应该算是外道典籍了。在家佛弟子是否就一定不能学?不能参加这类考试了?
3.如果有做销售类的在家弟子,能否看销售技巧、广告学、心理学,及一切有利于销售工作的书籍?
4.还有其他各行各业都有一些职业资格考试,都需要考取一些相关的证书,那么这些书算不算外道典籍?在家佛弟子能不能学?
希望回答的师兄能够按照我上面列举的问题逐个回答。
如果您的答案是上面我列举这些书全部可以看,那么到底哪些书不能看?
如果你的答案是全部不能看,那么如果您已经成家立业的话,请问您是依靠什么技能养家糊口?您的这些技能都是不需要依靠看书获得的吗?
生活工作的书均可看;但要以出世脱轮回度众.
在线时间3808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8:25签到天数: 17 天连续签到: 1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我认为能。
只要摆正关系就行。
在线时间1863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1:20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4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看文字,估计师兄的层次也不低。
这个问题嘛,我觉得师兄心目中的答案是正确的,无须寻求其他人的支持,更没必要受一些人的影响。
论坛很多人,越学佛越狭隘。
在线时间2078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1:17签到天数: 147 天连续签到: 147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咱们小时候要是没上过学,什么书也看不明白。学佛后主要是发心,若为利益众生,多学技术也是好的。南无阿弥陀佛。
在线时间2734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3:55签到天数: 1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能感受楼主的愤懑。
其实佛弟子,是在世间来学佛修佛,肯定也要为世间的事所累,并不能像僧人那样。况且僧人,也为了开拓眼界,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学习,比如互联网等等。
佛家典籍,是开我们最根本的智慧,指导着我们的言行的根本准则。而其他书籍,是让我们感受,继续,发扬文化传统。佛弟子并不能时刻都沉静在佛家典藏中。
突然想起一个事。父亲过逝,请一班非常精进,又清净的老居们来助念。休息的时候,我因为病久身弱无力,有位老居士看到,就建议我:放下万缘,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净土。
她的话刚落,就遭到另外几位老居士的反对:你错了啊,人家还得为家为孩子的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人啊,一切都成定局,才能一心放下万事万缘,天天一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啊。
在线时间362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1:16签到天数: 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读诵世论、学诸世业与庄严无上菩提。
在线时间1738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这还是问题吗?
我当过二十几年学生,算是读过不少书;当完学生后,也在天天读书,读的范围很广。
解决生死问题,我以佛经为依据。
另一方面,可以自利利他的世间学问,我都愿意学。当然,人的精力有限,即使是有用的学问,也要有个取舍。
在线时间810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能治病的都是好药。
在线时间19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以上师兄的回复并末能解决我的疑惑。
在不少佛经里面,世尊明确说了佛弟子不能学外道典籍。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书算是外道典籍?是我们不能学的?如果是三藏十二部之外的书全叫外道典籍,那么毫无疑问,在家弟子没人可以做到,即使是出家的第子,也会有不少人看外道典籍。那么这样的说法,是否就如同过午不食戒一样,不适应当代这种情况了?现在别说是在家弟子,即使是出家弟子,能做到过午不食的会有多少?
如果说,不是所有非佛说的书都叫外道典籍。那么,到底什么书才叫外道典籍?世尊有没有给出明确说法?如果世尊只是给出了某些指示性的说明,那么,谁有资格可以说他绝对理解正确了世尊的指示,有资格把某些书定义为外道典籍?
如果对外道典籍没有明确的标准,那么毫无疑问,某些人就完全可以出于自己的喜好,将一些非佛所说的书籍,定义为外道典籍进行贬损,进而可以再把提到这些书籍的人一起进行批判。那么佛所说的关于不能看外道典籍的经文,不就成了某些人手中的“红本子”、“尚方宝剑”?
在线时间18343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2.中国我传统文化有儒家、道家,像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道德经》,
____________
我说句真心话这些书,在文句上实在比佛经难懂多了,佛经与这些书比太通俗白话了。
在线时间18343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再一个就是能不能看?谁说不能看呢?
就像我在看《经典CD唱片指南》《古典名曲欣赏入门》但我能不能向佛学论坛的师兄们来推荐用它们来给佛学指南入门呢?我想不用别人,就您楼主也不能同意吧!
还有哪个是外道,上述当中《道德经》算外道,想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佛教的不生不灭,自性涅磐,一眼就看出哪个境界高,当下立判。想想我们佛学还需要这种等级的学说助行吗?
在线时间6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牢骚太多防断肠啊。
楼主如果实在想看,就自己私下看看也就算了,当是消遣。别到处宣扬,尤其不要向学佛的人和想学佛的人宣传,以免害人家破了三皈依戒。
在线时间19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再一个就是能不能看?谁说不能看呢?
就像我在看《经典CD唱片指南》《古典名曲欣赏入门》但我能不能向佛学 ...
那么请问师兄,如果我也很喜欢音乐,你也喜欢音乐,当然我们又都是学佛的人,我向推荐你看《经典CD唱片指南》呢?
还有请问师兄,您是如何判断《道德经》为外道书籍?请给出经典依据,而不是您个人主观判断。
如果非佛说即是外道,那么《经典CD唱片指南》也应该是外道典籍,那么我们学佛当然也不需要靠这个《经典CD唱片指南》来助行了,是不是?你又为何还要看《经典CD唱片指南》?
在线时间386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首先 要明白 皈依 和读诵 是有 区别的&&!我们对佛经是以皈依的态度学习的!对其他的佛经以外的不能以皈依的态度学习的!主要看发心的!再个你还要明白外道的概念!并不是佛教以外的都是外道!比如儒家,是世间法,主要教人怎么做世间的人,我认为不是外道!天主教教人修善死后升天,脱离苦难,是出世间的法,当然是外道!
在线时间421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依三归五戒来指导
在线时间18343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那么请问师兄,如果我也很喜欢音乐,你也喜欢音乐,当然我们又都是学佛的人,我向推荐你看《经典CD唱片指 ...
非佛说不等于是外道啊!
外道的定义是以不究竟的理体来诠释终极意义的主题!道德经作为诠释宇宙生命这种大主题的意思完整性上是远不及佛教的。
而我们所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并没有声称已最终解决了终极的根本问题,只是在不断前进中完善。
再多说一句,其实就是已思考过,大家都心知肚明东西,没必要与谁辩论,因为这种辩论,别人只是一笑而过,与你辩论的情绪都没有,只是觉得你只是为了发泄某种情绪而来的辩论,完全没意思了
在线时间19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首先 要明白 皈依 和读诵 是有 区别的&&!我们对佛经是以皈依的态度学习的!对其他的佛经以外的不能以皈依 ...
那么师兄能不能再明确一下外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还有你说儒家是世间法,不属于外道,那么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弟子规》这些书,算不算外道典籍?
在线时间1920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非佛说不等于是外道啊!
外道的定义是以不究竟的理体来诠释终极意义的主题!道德经作为诠释宇宙生命这种 ...
“外道的定义是以不究竟的理体来诠释终极意义的主题!”这个是您定义的吗?还是佛说的?有没有经典依据? 如果师兄没兴趣为末学解答,那就不必回复了。
在线时间386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那么师兄能不能再明确一下外道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还有你说儒家是世间法,不属于外道,那么像《太上感应 ...
后面的当然是!但外道不等于邪道
在线时间386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外道也有和佛道有共通的地方!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查看: 833|回复: 14
释自了法师学习报告——生死心切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开示: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净空老和尚开示:这个法师,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度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我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自了法师  (第八十三集)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3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现在开始。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报告,释自了。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冒昧报告的主题是,生死心不切,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一)。   提纲。一、开头。二、提出问题:(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三、分析问题:(一)生死事大。(二)「死」字真正含义。(三)海贤老和尚榜样。(四)古人修行榜样。四、解决问题:(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五结尾。   一、开头。中峰禅师说,现在人参禅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无常当作一件大事。同理,念佛不灵验的原因是不把生死当作一件大事,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是个大问题,但这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不重视。   二、提出问题。(一)普遍现象: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十年、二十年,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什么原因?打个佛七,一开始好像念得不错,貌似很精进,可是慢慢愈念愈枯燥无味,愈念愈不想念,念不下去,什么原因?闭关念佛,刚开始凌晨三点钟起床念佛,过几天五点起床,再过一段时间八点起床,最后索性不起床睡大觉。大家不要笑,换成你你也可能也是这种状态。大部分人都是这种状态,念佛时不是打妄想,就是打瞌睡。明明知道净土法门殊胜,知道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可是这一句佛号就是愈念愈没味道,愈念愈没动力,最后干脆放弃,什么原因?   (二)根本原因:生死心不切。以上问题,我们从历代祖师大德的著作里面去寻求原因,终于找到答案,根本的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生死心不切,这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的严重的大问题,所以念佛多年,乃至念了一辈子,功夫不得力,往生没把握。我们现在先不说往生没有把握,我们连不堕三恶道的把握都没有,对吗?   (三)生死心是入道基础。因此这篇报告把彻悟大师的一句话做为题目,「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生死心不切,跟他说再多都是多余,废话。相反,真正生死心切,不需要开示,自然就会一句阿弥陀佛分秒必争、日夜不断,像海贤老和尚那样。生死心是入道的基础,仍然引用彻悟大师的原文,「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以来,犹为蚁子。八万劫后,未脱鸽身。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印光大师评价彻悟大师的这段话说,「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   三、分析问题。(一)生死事大。莲池大师年轻时便书写「生死事大」四字放在书桌,策励自己精进用功。如果我们觉得这四个字与自己无关,那么对不起,你还是门外汉。真为生死的心没有生起来,修行还没入门,念佛也没入门。印光大师说,「人生于世间,事事无不预为之计,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报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由是言之,则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讲求也。」我这一生死了,死了往哪里去?我能够往哪里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事,叫生死大事。有没有认真的、慎重的考虑过?来生,我有把握往哪里去?是要继续轮回,还是要结束轮回?古人常常提醒我们生死事大。生死事大,可是我们的现状呢?世尊在《无量寿经》说的,「世人共争不急之务」,我们整天忙着不急之务,本末倒置,对于与生死无关的事情争先恐后,却从来不把生死当成一件重大的事,也不惧怕六道轮回的苦,更不想想死后往哪一道去。偶尔有想一下,或者有时候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突然去世,暂时有一点触动,但很快又被世间的不急之务淹没了。嘴上虽然也念几句佛,念后能不能往生?打一个大问号。   (二)「死」字的深刻含义。我们听到锅漏匠的故事,一句佛号,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我们很羡慕,很向往过像他一样的日子,古人描述的,「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我们做不到。刚开始很精进,慢慢就懈怠;懈怠,长时懈怠,最后一蹶不振。关于长时懈怠,印光大师有一段简要的开示,「汝之懈怠,由于不详审未来之苦,倘能详审以思,断不至长时懈怠。」这是生死心不切,不详细去思惟,如果不能往生,来世堕在三恶道的痛苦。所以印光大师教给我们念佛的秘诀,把「死」字贴在额头上。   死,这个字有无穷、深刻的含义。古人说,「不见棺材不掉泪」,现在的人是见了棺材都不掉泪,不怕死,不害怕轮回。我们同修经常去给别人助念,看到别人临终痛苦的情形,常常有所警觉,暗下决心说,「这次回去我一定好好念佛,万缘放下」。可是没过几天,原形毕露,该怎么忙不急之务,还是怎么忙不急之务。结果?死后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所以祖师教我们用这个死字来提醒自己生死事大。他老人家简单扼要这样开示,「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然,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三)海贤老和尚榜样。上面谈到谛闲老法师的徒弟锅漏匠,念佛往生的典型代表,宋朝的莹珂法师、锅漏匠,乃至最近的海贤老和尚,其实包括《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所有往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念佛之所以能成功,都隐含了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大前提,什么呢?生死心切!生死心很切,这是他们念佛成功的共同大前提。我们看海贤老和尚的光盘,看他一生的经历,在在处处都透露出一个隐含的消息,他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定是求往生的心很切;求往生的心很切,必定是盼望自己能早一点往生。这个世界苦不堪言,我要留在这里干什么?最好是眼睛一闭,阿弥陀佛马上接我走,一刻也不愿意多停留,迫不及待。海贤老和尚就是这样,这叫真信切愿。   我们读古人的诗就能体会到这种心情。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中峰国师说,「便就今朝成佛去,乐邦化主已嫌迟,哪堪更欲之乎者,管取轮回没了时。」再比如日观大师在《怀安养》这首诗里说,「梦中哭向佛,愿早死便得,小小莲华开,永超生死窟。」意思是即使在梦里,我也不断的在阿弥陀佛面前哭着祈求,愿我早一点死,早一天离开娑婆世界,生到佛的座前。不必说更高的,只要我的一朵小小莲花能够开放,从此就超出了生死魔窟,得到永远的解脱。这就说明,他心中最大的愿望是往生极乐世界,是真心的求愿往生。   我们看两段海贤老和尚的原话,「我现在一百多岁了,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我给老佛爷求过几次,要跟他去,可老佛爷都没叫我跟他去,说我修得好,再多活两年,做个样子给大家看」、「我要赶紧念佛,求阿弥陀佛来接我」。这些话大家不要轻视了。我们扪心自问,自己一辈子有几次发自内心的想往生?又有几声佛号是在真信切愿的摄持下念出来的?所以念佛不得往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很普遍的一个问题。印光大师说,「往生者少,实由信愿不真切之所致。信愿若真切,即临终始念,亦有得生之理。」海贤老和尚一生唯持六字洪名,时时刻刻、日日月月、年复一年不曾间断。老人家为什么能做到这样?我们现在不要说一年从头到尾念佛,我们就连念一天的阿弥陀佛都念不好,精神好的时候打妄想,精神不好的时候打瞌睡,念着念着不想念了,念不下去,是不是这样?老人家为什么能二十四小时这句佛号不间断?原因就是老人家生死心很切。生死心很切,必然求往生心很切;求往生心很切,必然这句佛号昼夜不停,停不下来。   (四)古人修行榜样。看看过去真心修行的人,昼夜精进。唐朝的怀玉法师,一生之中常坐不卧,诵《阿弥陀经》三十万遍,每天念佛号五万声。宝相法师,每天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号六万声。道绰大师,每天念佛号七万声。宋朝的思照法师,每天四更时起床(凌晨一到三点)开始念佛,三十年如一日。莲宗十一祖,清朝的省庵大师,自从他二十四岁受具足戒后,一生当中日中一食,夜不倒单。到晚年的时候,每天念佛号十万声。并且在会客室写了一首《寸香斋铭》,「尊客相逢,勿谈世谛,寸香为期,唯道是语。不近人情,不拘俗礼,知我罪我,听之而已。」为什么古人修行能够日夜不停的用功,不休息?因为人家生死心很切,想到生死事大,想到无常迅速,一刻都不敢放松。我们想学锅漏匠学不来,念佛坚持不下去,佛号常常中断,原因就是生死心不切。   四、解决问题。(一)印光大师开示生死心切。一、如堕水火、如救头燃以念佛,则无业魔不消矣。二、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三、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则不恳切亦自恳切,不相应亦自相应。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四、念佛心不归一,由于生死心不切。若作将被水冲火烧,无所救援之想及将死、将堕地狱之想,则心自归一,无须另求妙法。五、念佛不昏即散,是以泛泛悠悠之心了事之现象。若能如堕水火、遇盗贼,以急求救援之心念,自无此种毛病。六、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燃,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从印祖自励的楹联,也能看到他老人家生死心很切。一、「道业未成,敢使此心散乱。死期将至,力辞一切应酬」。二、「虚度七十,来日无几。如囚赴市,步步近死。谢绝一切,专修净土。倘鉴愚诚,是真莲友」。三、「汝将死,快念佛,心不专一,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汝将死,快念佛,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二)省庵大师开示生死苦。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印光大师赞叹其,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果能依而行之,肯定能俯谢娑婆,高登极乐。里面有一段详细描述生死苦的文字,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轮回里面的状况,「我与众生,从旷劫来,常在生死,未得解脱。人间天上,此界他方,出没万端,升沉片刻。俄焉而天,俄焉而人,俄焉而地狱、畜生、饿鬼。黑门朝出而暮还,铁窟暂离而又入。登刀山也,则举体无完肤。攀剑树也,则方寸皆割裂。热铁不除饥,吞之则肝肠尽烂。洋铜难疗渴,饮之则骨肉都糜。利锯解之,则断而复续。巧风吹之,则死已还生。猛火城中,忍听叫嗥之惨。煎熬盘里,但闻苦痛之声。冰冻始凝,则状似青莲蕊结。血肉既裂,则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地下每经万遍。一朝苦痛,人间已过百年。频烦狱卒疲劳,谁信阎翁教诫。受时知苦,虽悔恨以何追?脱已还忘,其作业也如故。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识乃翁之痛?食其子而不知,文王尚尔。啖其亲而未识,凡类皆然。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粪秽丛中,十月包藏难过。脓血道里,一时倒下可怜。少也何知,东西莫辨。长而有识,贪欲便生。须臾而老病相寻,迅速而无常又至。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心无常主,类商贾而处处奔驰。身无定形,似房屋而频频迁徙。大千尘点,难穷往返之身。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峨峨积骨,过彼崇山。莽莽横尸,多于大地。向使不闻佛语,此事谁见谁闻?未睹佛经,此理焉知焉觉?其或依前贪恋,仍旧痴迷。只恐万劫千生,一错百错。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道路冥冥,别离长久,三途恶报,还自受之。痛不可言,谁当相代?兴言及此,能不寒心?是故宜应断生死流,出爱欲海,自他兼济,彼岸同登。旷劫殊勋,在此一举。」   (三)佛经祖语示生死苦。无始劫以来,我们在生死轮回当中受苦是无量的。按照《除忧经》所说的内容来思惟,能令心对轮回生起极大的厌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轮回中曾经受过的苦。「数于地狱中,所饮诸烊铜,虽大海中水,非有尔许量。生诸犬豕中,所食诸不净,其量极超过,须弥山王量。又于生死中,由离诸亲友,所泣诸泪滴,非海能为器。由互相斗诤,积所截头首,如是高耸量,出过梵世间。为虫极饥虚,所啖诸土粪,于大乳海中,充满极高盛。」下面从祖师大德的诗也可以帮助我们激发生死心。元朝优昙大师,「委骸回视积如山,别泪翻成四海澜。世界到头终有坏,人生弹指有何欢。成男作女经千遍,戴角披毛历万端。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省庵大师,「一自娑婆系业因,多生流转实酸辛。须臾出屋又投屋,迅速舍身还受身。曾作王侯争国邑,几为蝼蚁丧埃尘。这回若不思归去,依旧从前受苦轮。」以上是佛经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培养我们的生死心。下面从一个比喻和一个故事来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   (四)从比喻、故事体会生死心切。罗什大师有个至心喻,「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尔时但念渡河方便。但有此念,更无他念。当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杂余念」。这就是生死心切的样子,但有此念,更无他念。海贤老和尚就是用这种心念佛,念念都是阿弥陀佛,所以他能成功。生死心很切的人,内心只有阿弥陀佛,没有其他念头。举一个例子体会生死心切的样子。梁武帝请宝志公禅师看戏。结束时梁武帝问禅师:今天戏演得好吗?禅师答:我不知道。武帝又问:今天戏唱得好吗?禅师答:我不知道。武帝十分奇怪,禅师明明坐在这儿看戏,怎么会不知道?禅师说:陛下,明天不妨再要这一班戏子来做戏,并选一已判死罪就要杀头的罪犯,命他手捧一盘水,跪在戏台前看戏,并对他说:等戏好了,这盆水一滴都不洒出来,立刻赐你无罪;如果洒出,立刻绑去斩首。武帝虽不知用意,但还是照办。   次日,罪犯看完戏,水一滴也不洒出来。宝志公问罪犯:戏好看吗?答:不知道。宝志公又问:戏好听吗?答:不知道。宝志公问:你跪在台前看戏、听戏,怎么会不知道?答:我心顾着这盆水都来不及,哪有心看戏、听戏?武帝一听,终于明白,心不在戏,对戏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宝志公心在生死大事,而不在戏,岂能知戏演的好坏?如果我们心在生死大事,心在往生大事,那么这句佛号自然就不会中断,就算人家不让你念,你心里仍然绵绵密密,一声接一声。就像海贤老和尚,文革人家不准他念佛,他在心里念,这句佛号从来不曾丢失过。   五、结尾。印光大师在普陀山法雨寺闭关三十多年,住藏经楼,把《大藏经》熟读透了,总结出两句话告诉我们,「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归根结顶高深处,只在洪名一句中,海贤老和尚把这一句洪名默默无闻执持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海贤老和尚身上,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信愿,求往生的信愿?他老人家的真信切愿是满分,我呢?及格吗?生死心不切,哪来的真信切愿?没有真信切愿,怎么能往生?不论在家、出家,我们应该冷静反省反省,我们遇到念佛法门的时候二十多岁,今年我们三十多岁、四十多岁、五十多岁了……多少年过去了,体力一天不如一天,我们却仍然一事无成,道业上一事无成!忙忙碌碌一辈子,正像罗状元《醒世诗》说的,「辛苦到头还辛苦,奔波一世枉奔波」,古人也说,「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大多数人都是在忙忙碌碌中老去,没有几个人会想到死,知道要提早放下世间的事。再这样下去,我临终往哪里去?真的像印光大师说的,「决堕地狱,饿鬼畜生尚难求,勿妄想人天福果」。无量劫以来的生死大事,不是靠晃晃悠悠唱几句心不在焉的佛号就能解决,那叫杯水车薪。我们的佛号常常夹杂,常常丢失,常常中断。真正想在这一生往生的人,好好在信愿上下功夫,在真信切愿上下功夫。而强化信愿,首先要生死心切,真为生死。   值此澳洲净宗学院戒学研习班期间,摘录莲池大师的一段开示供养大家,共勉共进,「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门。何也?戒乃防非为义,若能一心念佛,诸恶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为义,若一心念佛,心不异缘,即定也。慧乃明照为义,若观佛声,字字分明,亦观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莲池大师的话。莲池大师作过一幅念佛堂的对联,印光大师说莲池大师这幅对联好极,但绝未见人用过,所以印光大师常常抄了送给人挂起来。由大师之德,感人必深。上联是:主极乐六八大愿之慈尊,绝限量寿命光明,不离当处;下联:过娑婆万兆佛邦之净土,妙庄严楼台池沼,原是吾乡。   最后,这篇报告其实不是我写的,而是集合祖师大德关于生死心的法语,以报告的方式供养大众,并启请师父上人讲解、开示。这些法语实在太重要了,针针见血,能够帮助我们念佛。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看了这一篇的报告。法师的德号不是自了,如果是自了,他就不提出报告了。提出这个报告,真的是供养大众,普度众生,把现在修行人的毛病从根上挖出来了,说得一点都不错。引用经典、古大德这些开示,有些我们读过的,在这里重复再温习一遍。真的要温习,为什么?全忘掉了。没有读过这些经论的,今天在此地也能够读到了。佛在经中的开示,祖师大德为我们的提醒,人生第一桩大事,确实就是生死大事。可是人都迷惑了。过去的人对这桩事情警觉性比我们高,我们现在全忘掉了。为什么会忘掉?每天忙着这个花花世界,把我们熏习迷惑到所以然的程度,对于真正大事忘得干干净净。虽有人提起来,一天提十几遍也是枉然,为什么?没放在心上。可是关系很大,这一生不能解决,来生必定沉沦,一沉沦非常可怕。   李老师在世,特别是晚年,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们,我们对这些事情耳熟,可是怎么样?没有真正去做,人没有办法把缘断掉。缘有善缘、有恶缘,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远离恶缘。但是善缘,特别是善缘能够利益众生,我们不能不做。没有缘,决定不攀缘。虽有缘,我们尽心尽力,为苦难众生做一点好事,决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与三空三昧不相应,变成什么?变成人天福报。不放在心上,能相应,就是无作无愿。无作无愿不是说真的不做,是做了,作而无作,身做了,口做了,心没做,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为什么?心是真心,所以行是正行,言是正语,三业都得其正。正不要着正的相,不要有这个念头,有念头就又变成福报,没有这个念头是功德。功德跟福德差别在此地,心里头有念头是福德,没有念头是功德。功德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受人天福报。   佛这些开示我们都得搞清楚、搞明白,我们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功德相应还是跟福德相应,这都是好的。如果跟恶业相应,跟贪瞋痴慢相应,跟自私自利相应,问题就严重了,那是什么?那是造地狱三途业,非常可怕。为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能力辨别真正的是非善恶。我们今天是非善恶是自己以为的,跟经教里所说的相差很远。这是什么?我们不虚心,我们有傲慢,甚至于还有嫉妒,我们并没有依教奉行。佛的教诲,大根大本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大乘八万细行都是从这个地方延伸出来的,小乘的三千威仪归纳起来就是三皈、五戒、十善,开合不同,开出来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这几句。我们有没有把它搞清楚、搞透彻,有没有相应?这个很重要。 这个法师,我们看了这篇东西,他不是自了,他是来度众生的,来广度众生。这篇东西,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求出离,出离六道轮回,出离生死苦海,要多看几遍,要认真的学习。我对于这篇看得很重,不亚于海贤老和尚的表法。所以我们感恩、感谢他。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自了法师 (第八十四集)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4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同修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二)
  一、我们念佛是为了什么?念佛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有一位同修,念佛四天四夜没睡觉,夜以继日的念。后来人家问他,为什么能如此精进?他说为了他女儿的户口能迁入广州。类似的例子很多,念佛求身体健康,求升官发财,求世间福报,好一点的,求开悟,求功夫成片,求一心不乱。
  我们念佛求什么?印光大师斩钉截铁的定论: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了脱生死。不可只发求世间富乐,不求生西方。能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世间灾难亦可消灭。非念佛不能消灭灾难也。」念佛,以求往生为根本。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却还是懵懵懂懂。今天,请印光大师来给我们厘清这个问题。
  二、下面是摘自《文钞》的法语:
  佛开念佛法门,唯期一切众生现生即生净土。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舍本逐末」也!
  若或有生人天之念,则西方便无分矣。以生死心熟极,一丝毫力,可敌了生死心千钧。
  倘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之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其人之愚痴可怜,不识好歹为最第一矣!
  念佛一法,乃佛普度一切众生之最大法门。若有危险,念之即可逢凶化吉。无事时念之,则可消灾增福。然必须要求生西方,方为究竟大利益。
  若不念佛求生西方,纵生到至极尊贵之非非想天,天福一尽,仍复轮回六道。若具志诚恳切念佛,纵将堕阿鼻地狱,尚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现在浩劫当前,大家通要认真念佛,求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纵得福报,也只暂时。福大则造业大,既造大业,必受大苦。若生西方,则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
  若有一念求来生人天福报之心,即修持精纯,亦名「违背佛教」。虽种善根,而了生脱死,当在驴年。可不哀哉!
  佛教人念佛求生西方,是为人现生了生死的。若求来生人天福报,即是违背佛教。如将一颗举世无价之宝珠,换取一根糖吃,岂不可惜?愚人念佛,不求生西方,求来生人天福报,与此无异。
  净土法门,以真信切愿念佛,决定求生西方为宗旨。若念佛人不愿求生西方,即为违背佛教。譬如王子寄居他国,不信自是王子,但愿终日乞食,不至饿死,便为志得意满。其知见之下劣,能不令人怜悯乎?
  须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福报,即是破戒违法!以念佛法门,乃是教人求生西方的法门。汝既念佛,不求生西方,又要求来生,是不遵佛教。此是佛教人必定要依之法,汝不肯依,故名「破戒违法」。
  欲生净土,须先认清宗旨。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若知净土宗旨,绝不预期开悟。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当须发决定心,临终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不愿更受。即为人天王身,及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大弘法化,普利众生之高僧身,亦视之若毒荼罪薮,决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决定,则己之信愿行,方能感佛。佛之誓愿,方能摄受。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轮回矣。
  净土法门,注重在信愿。有不知者,或求人天福报,或求来生为僧,弘扬佛法,度脱众生。此种心念,要丢得干干净净,若有一丝毫,便不能往生矣。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不往生,纵一生二生不迷,绝难永远不迷。迷,则由有修持之福,而所造之业,为可惧耳。恶业既造,恶报自临,求出三途,恐无其日。
  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
  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生。
  纵能执持名号,只因不求出离,便成人天因果,受享痴福。因福造业,仍沉恶道。
  以上法语,都摘录自《印光大师文钞》,印祖的开示,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他老人家自己谦称说:「印光之《文钞》,文虽拙朴,所述者皆佛祖成言,不过取其意而随机变通说之,岂印光所杜撰乎哉?印光乃传言译语,令初机易于晓了耳。然虽为初机,即做到极处,亦不能舍此别修。以净土一法,乃彻上彻下之法。」「印光学识褊浅,无大发挥。然能依之(指《文钞》)而行,决定有益无损。决定能了生死于现生,侍弥陀于没后。」
  印光大师有一段经典的开示,我们应该牢牢的记住:「佛唯欲众生超凡入圣,了生脱死。然众生根机不一,心愿各别。或有众生求福、求寿、求财、求子等,只要心诚求之,有求必应。此虽是世间法,然接引下根,渐种善根,故亦满愿。若论佛之本意,唯欲众生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临终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便出三界轮回之苦。从兹渐进,以致成佛。方为念佛究竟实义。」
  三、这次净宗学院举办戒学研习班,刚开始,部分人有所动摇,对净土的信心动摇了。确切的说,应该是我们原本对净土的信心就不坚固。不是别人要动摇我们,而是我们本来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就很脆弱,所以小风吹则小倒,大风吹则大倒。诸位是否记得,师父上人最近在《净土大经科注》第一百零三集里面讲到:「我们在此地学戒律,戒律在这一句佛号之内,没有在佛号之外」。
  善导大师为了坚定我们对净土法门的信心,在《观经四帖疏》里面说,就算「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祖师这是肺腑之言,对我们真是「恨铁不成钢」,悲心切切。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多次、反复强调,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只有一个法门,净土。这是我们唯一的一条生路,所以行策大师才说:「若不专念彼佛(指阿弥陀佛),求生彼国(指极乐世界),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以蕅益大师才说出了前人所没说过的一句话,「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蕅益大师五十岁那年,对他的门人成时法师说:「我往年念念想恢复比丘戒法,近年念念求生净土」。成时法师不解,后来才知道,大师的意思是:我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力量加持我,我才有能力回来恢复戒律。在这个娑婆世界,看到出家人不守戒律,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于是一意西驰!祖师一意西驰的举动值得我们深思。这段记载,在《蕅益大师年谱》,弘一大师编的。
  弘一大师,律宗大德,倓虚老法师曾经请他到青岛湛山寺讲戒律。弘一大师大概住了半年,临走前给大众最后一次开示,反复劝人念佛。四众弟子到山门给大师送驾,大师说有两句话送给大家做临别赠言,他掏出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乘此时机,最好念佛」。这个经过在《影尘回忆录》,非常感人。
  海贤老和尚常常说:「老佛爷(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根,是命根,我们用印光大师的一句话来诠释这句话,更为易懂:「将此一句佛号,当作本命元辰,誓求往生。纵令以死见逼,令其改辙,亦不可得。」这就是「根」的意思,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命根。
  看看莲池大师怎么说:「今人不肯念佛,只是轻视西方。不知生西方,乃是大德大福、大智大慧、大圣大贤的勾当。转娑婆成净土,不同小可因缘。汝但看此城中,一日一夜,死却多少人?不要说生西方,即生天,千百人中尚无一个。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
  「其有自负修行者,只是不失人身而已」,可不可怕?「只是不失人身而已」,这是实际情况,也是给我们敲响一个警钟。我们自诩为念佛人,最终能不能够往生?
  印光大师曾自称,「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弘法利生梦」。蕅益大师也有两句,异曲同工:「直待西方去复来,普与尘沙击法鼓」。其实,自了真的是自了吗?祖师们并不是自了汉,他们的举止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太多的人,自己没有了,忙着去度众生。《弥陀要解》一语道破,「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海贤老和尚就是最好的例子,他这一往生,度无数的众生。
  四、弟子无修无行,怎么会有心得?只是把祖师的开示搬出来,希望藉学习班这个平台,让更多的同修,透过祖师的开示,坚定念佛求往生的信愿。「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念佛,唯求往生!这条路对了,其他都不要求。海贤老和尚不是说吗?「什么感应、稀奇,不要求,什么都是自然才好。」功夫成片也不要求,功夫成片是自然而然的,不是求来的。老人家说,「念佛念到一定时候,不管什么时候都在念佛」,这不就是功夫成片吗?功夫成片是自自然然的,不是造作出来的。
  祖师,他们都是修行的过来人,他们的开示吐心吐胆、呕心沥血,句句力透纸背,没有半个字废话。千言万语,无非是为了坚固我们求往生的信愿,极乐世界非去不可!我们的信愿,要坚固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往生有望。
  夏莲居老居士说的「欲得八风吹不动,须从一句定纲宗」,一句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将一句阿弥陀佛,如靠一座须弥山一样,无论遇到任何顺逆苦乐的境界,绝不忘失这一句佛号,方为坚持正念」。海贤老和尚做到了,海贤老和尚虽然不认识字,没有文化,可是祖师大德的以上开示他都做到了,他求往生的信愿无比坚固,天塌下来都不会动摇。你问他念佛的开示,他跟你说,没什么好开示的!他不会像印光大师一样跟你长篇大论讲大道理,可是,他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印光大师文钞》,印光大师讲的道理他都圆满落实,所以他一句佛号念成功了。印祖开示我们,「一句阿弥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余裕,不学他法,又有何憾?」海贤老和尚用他的一生,把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
  夏莲居老居士作过一幅挽联,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是会集秦、唐两译《阿弥陀经》经文。弟子以为,这幅挽联拿来挽净土宗第十四代祖师海贤大师,同样适合。上联:「法音宣流(秦译),令得殊胜利益安乐(唐译)」;下联:「慈悲加佑(唐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秦译)」。
  做为一个出家人,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在结束之前,把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以各种方式重复多次的那句话再强调一遍,提醒大家。当然,印祖的原话是文言文,弟子直接把它归纳、翻译过来,这句话是:「末法时期,想要当生了生脱死,唯一只有一个法门,净土。」我们的当急之务是念佛求往生,在这句佛号上狠下功夫。
  最后,供养大家两句诗,这两句诗是省庵大师表达自己的话,也正是海贤老和尚的真实写照:「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
  今天就报告到这里,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同修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下面还有三十五分钟,还有几篇?还有两篇。我想我们听听都得受用。自了师不是自了,他是帮助我们每个人自了来的。这个自了不是他一个人专用,我们人人都应该自了。其他的我就不多说了,再听下面的。每个人的报告都好,这让我生欢喜心。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自了法师(第八十六集)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6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开始。
  学生:心得报告。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佛一边念,生死爱根一边长——从海贤老和尚反省我们求往生的信愿(三)」。
  一、开头。印祖一锤定音:「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请问,你下定决心求往生了吗?如果现在问大家:「你愿不愿意往生?」大家会异口同声:「愿往生。」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大多数是「口念弥陀,心恋娑婆」。一方面想去极乐世界;另一方面,娑婆世界的事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这就往生不了,这不是下定决心求往生。真正下定决心求往生是什么样子?对娑婆世界完全放下,没有丝毫贪恋,没有丝毫舍不得,必然是海贤老和尚那个样子,一句佛号分秒必争,从来不曾丢失。我们才知道我们的差距有多大!愿往生不是天天在佛前唱「愿生西方净土中」就叫愿往生,这是口头,内心呢?内心却坚固的贪着轮回里的人、事、物,心甘情愿沉溺在欲海当中,根本不愿意出离。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憨山大师有一帖对治此病的良药,《示念佛切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憨山大师简介。憨山大师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大师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至今肉身不坏,与六祖惠能大师肉身同在广东南华供奉。对憨山大师我们有点陌生,但是对于蕅益大师我们就不陌生了。蕅益大师二十四岁那年,一心想礼拜憨山大师为剃度恩师,但是当时憨山大师远在广东曹溪,缘不成熟,蕅益大师只好在憨山大师的高徒雪岭禅师座下剃度出家。蕅益大师是什么人?可想而知憨山大师非同凡响。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可是净宗的十祖是他再来的。净宗十祖截流大师的父亲名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为友。憨山大师圆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截流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所以印光大师作的净宗诸祖赞颂里面说:「憨山宿愿尚未酬,故复示生作截流」。通常说的净宗第十代祖师虞山普仁行策大师,即是截流大师。
  三、憨山大师开示。(一)憨山大师《示念佛切要》,我们先把这篇开示从头至尾读一遍,再把重点的地方提一下。「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元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以一切众生,受生死之苦,皆爱欲之过也。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这等任你如何念,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直如正念佛时,只说念不切,不知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这一声佛,果然敌得这爱么?果然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何必待到腊月三十日,方才了得,晚之晚矣!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这般用心,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祖师无限慈悲,读到这样的开示,我们如获至宝。这篇开示叫「念佛切要」,名符其实,切中要害!大师确实是修行的过来人,直抉病源,语语痛快。这篇开示虽然篇幅不大,只有七百多字,可是它在净宗中的分量绝对不轻!对于指导我们念佛,有切实下手处。
  提请大家高度注意文中两个地方。第一,「空求生西方」。我们求往生只是嘴上说说,好像喊口号一样,别人喊我也喊,但我们的求没有内涵、没有实质,所以大师不给我们留一点情面,说是「空求」,喊破喉咙也枉然!回头看看海贤老和尚,他的求是实实在在的!他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求阿弥陀佛赶紧接我走,所以他的佛号昼夜不停。我们现在,如果阿弥陀佛现在就来接我们去极乐世界,马上就走的,大部分人当场吓跑。我想往生,但不是现在。我还有这件事未做,还有那件事要办……这种贪恋世间的心,就是我们往生最大的障碍。所以我们这种求往生是空的(空壳)、骗人的,骗人说要求往生,佛真正来接我又舍不得走。
  第二个地方,「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憨山大师毫不留情揭穿我们,假念佛人!念佛只是门面功夫,所以佛号一边念,生死的根一边长,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相交。现在被揭穿,还好过临终时手忙脚乱才被揭穿!现在被揭穿,还来得及。自己根本没有出离心,没有真信切愿,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怎么可能往生呢?祖师们都告诉我们,念佛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可是现今万修只有二、三人去。问题出在哪里?印祖一语道破:「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真信切愿,就万修万人去;信不真、愿不切,就变成万修二、三人去。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信、愿、行不到量。不能说不信,半信半疑;并不是没有愿,又愿又要犹豫;也不是没有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比如说,往生需要百分之百的信愿,而我们只有百分之十的信和百分之十的愿,这就往生不了。为什么信、愿、行不到量?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古人说的「愿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我们连一点样子都没有!出离心是信愿的内涵。
  憨山大师劝我们放下,言辞痛切,无非为了触动我们。因为我们麻木不仁太久了!对生死的大事无动于衷。大家都会说,哎呀,放下真难啊,放不下、放不下。其实,哪有放不下的?而是我们舍不得放,舍不得放!想想看是不是?舍不得子女,子女的子女还是舍不得,样样要操心;舍不得你银行里的存款;舍不得你名下的几处房产;舍不得别人对你的恭敬赞叹……这些都是一条一条的绳索,把我们牢牢绑在六道轮回里面。舍不得放,那么生死的根就继续滋长,无量劫又无量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们对于爱的,牵肠挂肚;对于恨的,耿耿于怀,这怎么能够往生呢?所以佛在《四十二章经》感叹:「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回想一下,二十四小时里面,我有多少时间心系极乐?又有多少时间心系娑婆?我们心系娑婆的时间多,心系极乐的时间少!少得可怜,微乎其微,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十分钟想往生吗?这个比例太悬殊了!这是一天的状况,如果天天都是这样,再这样下去,年复一年,我们拿什么去往生?才知道我们有多危险!海贤老和尚、师父上人都是时时刻刻想往生,那叫真信切愿。
  海贤老和尚常常告诫身边人:「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什么都是假的。」老和尚的话,如果你能引起共鸣,听到他那样说,心想:对啊,我就是这种心态,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念佛成佛才是真的。那是实实在在想到极乐世界去,迫不及待,那么,你的求往生不是空求,不会落空;否则,赶紧加功用行。
  下面十祖截流大师的一段开示与憨山大师的《示念佛切要》不谋而合,如出一辙。上面印祖说过,「憨山示生作截流」,两人是一不是二。
  (二)截流大师《示丁耕野居士》。「譬如万斛之舟,欲有所往,樯非不高也,舵非不正也,资具非不完备也,去志非不决也。乘风张帆,有瞬息千里之势。倘若船头一桩未曾拔却,被一条缆索系住。虽种种推排,其能有济否?今时净业人,有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桩未拔,情缆犹牢故也」。祖师举个比喻:一艘船,万事俱备要启程,但船头一桩被缆索系住。这就好比念佛人啊,整天念佛,可是西方还很遥远,往生没有把握。什么原因呢?爱桩未拔,情缆犹牢也,即是憨山大师前面说的「生死爱根没断」,致命的障碍。截流大师接下来教我们对治的办法:「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华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我们念佛多少年了,往生有没有把握?这件事不必问别人,问你自己!蕅益大师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这个世界消极,才能对西方净土积极;对娑婆愈是放得下,对极乐就愈能提得起;对这个世界的感情愈淡,对极乐世界的感情就会愈来愈深。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把握;娑婆活计轻十分,生西方便有十分把握。你才会发自内心的认同海贤老和尚说的那句话:「阿弥陀佛是我的根啊!」
  憨山大师虽然不是净宗的祖师,但是他对净宗的贡献不小。参禅大彻大悟,通宗通教,劝人念佛求往生。大师著作等身,清朝赵钺居士从《憨山大师全集》中选录出二十二篇开示习禅修净学人的法语,编成一书《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一九五0年,这本书在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废纸堆中被人发现,于是印刷流通。我们再从《憨山大师净宗法要》中摘录三段供养大家参考:
  (三)憨山大师《示净心居士》。「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做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十二生肖中没驴年,即尽未来际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四)憨山大师《示修净土法门》。「念佛必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以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
  (五)憨山大师《示大凡禅人听演楞严宗旨》。「从今将一往生平,驰逐攀缘妄想之心,一齐收摄放下。折合向一句阿弥陀佛上,消归自己本命元辰,念念不移,心心不断。以前妄想,乃造生死之染因也,念佛一念,乃出生死之净因也。果能将此净念,熏前染污苦因,变而为净土真因,则顿令无量劫来生死苦因苦果,变而为净土乐因乐果矣」。
  四、结尾。念佛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印光大师说:「念佛之乐,唯真念佛者自知。」念佛的乐趣,我们体会不到,海贤老和尚体会到了,愈念愈喜欢念。这一句佛号,老人家念了九十二年,自在往生。从老和尚身上,我们每一个自诩为念佛人的人,是时候在内心深处做一次彻底的自我反省,反省我们的信愿,反省我们念佛的功夫。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装模作样,不要场面行持。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到底念得怎么样?尤其我们出家同修,憨山大师的《梦游集》里面多次提醒出家人,「三途地狱未是苦,向袈裟下失却人身,始为苦也」,我们就知道,这一生如果不往生,后果不堪设想!真是夏莲居老居士说的,「脚根无线似飘蓬,才出迷途又失踪」。古人出家都是为生死大事,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如救头燃,我们现在呢?把生死大事抛到九霄云外。
  五、附言。时光如梭,戒学研习班即将结束。这一次,我们在澳洲净宗学院聚会;将来,我们在西方极乐世界聚会,那个会,叫莲池海会。五十年后、一百年后的人们,回想公元二0一四年的秋天,净空老法师在澳洲图文巴的这一次讲经盛会,就好像我们现在回想三千年前世尊在世讲经法会一样。
  弟子笨拙,不懂用什么词句来形容师父上人,师父上人真是慈悲到了极处,念念希望众生早一天成佛,不要再在六道里面逗留。唯恐我们不能往生,还要再来轮回受苦。上根的,像海贤老和尚那种根性,让你一句佛号不拐弯,念到底;中根的,苦口婆心给你讲道理,引导你生信、发愿、念佛,争取这一生能往生;下根的,业障太重、不愿意念佛的,穷尽办法、种种善巧方便诱导你,希望你五戒十善这一生先保住人身,来生、来来生接着再干,遇缘念佛。最终总是要把我们都拽到极乐世界,不忍我们仍在六道轮回里面头出头没。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一生教学,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一生教学。「一代时教,浩若渊海。其究竟畅佛普度众生之本怀者,唯净土一法而已」,讲其他的法门,「如来普度众生之心,郁而未畅」,印光大师说的。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表演极畅本怀的净土大法,师父上人给我们重演。世尊当年在世,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个人,并且现场听过佛讲经说法;有三分之一的人,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但是一生没有见过面,没有现场听过他讲经;有三分之一的人,一生听都没听说过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不知道佛法。这样你就知道你是何等的幸运!中国目前十四亿人口,你是哪一个三分之一?恐怕是三十分之一!师父上人现在在世,就像世尊当年在世一样,而你来到他的身边。
  《释迦谱》好像有一段公案,大概是这样:释提桓因请佛到忉利天宫说法。世尊爽快的答应了,他说:「走走走,我的四众弟子大多数懈怠、懒散,不听我讲法,现在我就不告诉他们我去哪里,也不带侍者(就连他最贴身的阿难尊者也没带去),让他们尝尝渴仰于法的滋味。」(渴仰于法是指对法的希求好像口渴了对水的希求一样),于是世尊屈伸臂顷到了忉利天宫。世尊失踪了三个月,在忉利天宫说法圆满之后,回到世间就告诉大众,不久他要入灭了。于是弟子们悔惧交至、痛苦不堪。从这个小故事,回头对照我们自己:是否跟世尊当年的弟子们一样?师父上人接近九十高龄了,还天天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净土大经,可是我们珍惜吗?万一有一天,师父上人突然示现无常,我们怎么样?是不是像世尊那些弟子一样,后悔莫及?悲剧不会重演吧。我们都希望师父上人长久住世,没错,但是我们得拿出行动啊。大家记不记得李炳南老居士为什么提前走了?没有人依教奉行!所以想留住师父上人,我们要依教奉行,大家要发心,你也发心,他也发心,我也发心,听者、闻者都发心,发心做什么?发心做真念佛人!发心真求往生!师父上人讲了一辈子,不就唯一希望我们都能往生成佛吗?尤其是出家众,要带头!带头念佛求往生。不要以为你还年轻,要学些大经大论,要建个大庙,要干一番大事业……你把这些事暂先放一放,先办生死大事!因为无常不会等你准备好了才姗姗来迟,我能保证我一定能活到老吗?无常突然到来,我死往哪里去?也不要急着去讲经,道业未成去讲经,叫「相似利他」,不是真正利他。今生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出家一回。
  最后,以夏老居士的一首偈来结束今天的报告:「若问如何出爱河,只有弥陀念得多。念熟方能登乐土,倘生不免堕娑婆。」报告过程恐有错误,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望众慈悲,布施欢喜。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老法师:我们刚才听到自了师的报告,也看到文字了,确实给我们现前大众,他是代佛、代表祖师大德给我们当头棒喝。这一棒能不能打醒?希望有打醒的。当然不能打醒的还很多,由此可知,众生的业障有多重。重要的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才真正得受用;如果不能回光返照,我们这一生往生净土确实有问题。
  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常常提到科学的成就,为什么?它能帮助我们观照,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德国普朗克博士告诉我们,这是一生专门研究物质是什么东西,这个谜被他揭穿了。他发现微中子,微中子击破之后就没有了,物质不见了;换句话说,微中子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极微色、极微之微,这个东西不能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他把这个找到了,分了物质没有了,看见什么?看见是念头波动的现象。这才恍然大悟,物质从哪里来的?物质从念头来的,不是真的物质东西,是一个幻相、假相。真的,真的它根本不存在。
  我们今天看到物质现象,那就是弥勒菩萨跟世尊对话上说的,佛问弥勒菩萨,凡夫心有所念,我们今天起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多少微细念头组成的?我们才发现这个念头,单独一个念头是决定不能够想象的,你毫无感觉。弥勒菩萨回答(弥勒是唯识专家,用现在说是佛教心理学的专家),菩萨回答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是答复念头。我们起心动念,一个念头多少念?三十二亿百千念,多长时间?一弹指。「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形皆有识」,每个微细的物质现象,就是科学说的微中子,佛法讲的极微之微、极微色,它就是《心经》上所说的五蕴。我们念《心经》念了几十年,根本就不懂得五蕴什么意思,「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极微色,这个极微色由念头产生的,而且存在。我们今天时间是用秒做单位,一秒钟能弹几次?有人告诉我,我以前是想着大概五次,我弹的差不多,有比我更年轻的,体力好的、力气勇猛的,他可以弹七次。这个念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三十二亿乘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一弹指,三百二十兆再乘七是一秒钟,哪有这个东西存在!
  所以普朗克下了一个结论,这个宇宙之间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存在,你们认为物质这个东西存在,完全看错了。这个要跟《金刚经》一对,佛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普朗克证明了。假的,不是真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是《金刚经》上的话,你执着它,错了;你分别它,错了;你起心动念,也错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不把它放在心上了,破身见就不难了,身见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了师报告里面讲的,烦恼的根源是爱,爱的根源是我。这是什么?唯识里面讲的第七识,第七识就是我见。根本没有我,偏偏执着有个我,跟着我起来的,我爱、我慢、我痴,这就是贪瞋痴三个根,与生俱来的烦恼。从一念不觉,迷失了自性变成阿赖耶,阿赖耶就是这个东西组成的。阿赖耶的业相,含藏种子,从这里变现出末那,末那就是四大烦恼常相随,末那就这四个东西:我见、我爱、我慢、我痴。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如何对付贪,能把贪放下。贪的核心是爱,你看破这个东西了,晓得它是假的,你才能放下。爱是烦恼,不是好事,爱是六道轮回的根本,这个东西不去掉不能出轮回。傲慢,傲慢是瞋恚的根。怀疑是愚痴的根。
  我们学习圣教,最重要是不能怀疑。可是我们今天怀疑养成习惯,科学第一个讲怀疑,头一个就是教你怀疑,不知不觉染上严重的习气。所以我们为什么入不了圣教?就是疑没有断干净。我们信,百分之九十九信,还有一分怀疑,那一分可不能看轻它,这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那一分起作用,就把你全部功夫毁掉了。我们对圣教不疑,多难。古人容易。所以今天我们非常感叹,为什么这么难?没有扎根教育。扎根教育就是中国古人讲求的,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母亲眼不视恶色,耳不闻淫声,口不出傲言,她就持戒了,为什么?她能这样做,她的胎儿正常。小孩生下来之后,张开眼睛他就看,他那个小耳朵就在听,他就在那里学习,父母要好好照顾他,负面的东西不能让他看、不能让他听,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要看多久?一直要看他到满三岁,就是一千天,这叫扎根教育。所以小孩受这种教育,他三、四岁就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邪的、不正的他会排斥,他会拒绝。所以古人有一个谚语讲「三岁看八十」,他一生不会改变,根扎得深。
  我们今天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根,他学了佛、学了戒,到最后不能受持,来破戒犯规,这个我们要原谅他。为什么?他没根。好像建大楼一样,是盖好了,地基不稳固。《无量寿经》上佛慈悲,话说得多好:「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大慈大悲要原谅这些人,要勉励他,最重要的,自己要做好榜样给他看。像海贤老和尚,一生做样子给人看。他也是受阿弥陀佛嘱咐的。我相信他的寿命也不过就是七、八十岁,他活到一百一十二岁,那是阿弥陀佛加持的,一定要等他表法。到最后表的是,拿到这个《僧赞僧》,那是什么?那是挽救净土。现在在这个时代,毁谤净土的人、排斥净土的人太多了,能量太大了,史无前例。有个法师送我四个字「大难大难」,跟我说的,我确实是如此。我也放四个字放当中,我把它连起来,「大难大忍」,要修忍辱波罗蜜,我能忍受,「大忍大难」,这两个难字,一个是困难的难,一个是灾难的难,我们才能度过,没有忍辱波罗蜜就完了。不能起怨恨,要生怜悯心,他为什么这么做?我们传统文化丢掉两百年了,前一百年疏忽,还有一点样子,没有人真干了;最近这一百年,样子都没有了,这就多困难。所以我们总希望学佛的同修要做个好样子,那就是真正护持佛法,让社会大众看到佛的形象。佛不在了,我们所表演的就代表佛的形象。是不是释迦佛当年的形象?佛法兴旺众生有福,佛法衰了众生可怜。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了,得人身、闻佛法,又闻到净宗,又遇到真正善知识,多么幸运!
  首先,我常常劝勉大家,要破身见,不要执着身,不要想我。为什么?身见破了,边见、见取、戒取、邪见都破了,才能证初果。没有能证得的时候,初果以外没入佛门,这个要知道。没入佛门能有成就的,行,那就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给我们开这个念佛法门,没有证圣果的人也能往生。如果说八万四千法门,你不走断烦恼、证菩提,你没分,哪一个法门有带业的?所以我到八十五岁,看看这不行了,哪个经论、哪个法门都救不了我,不能帮助我脱离轮回,我回过头来专弘《无量寿经》,专念阿弥陀佛,全放下了。你们不干我干,为什么?我要想脱离六道轮回,这个轮回太苦了。我这个年龄,经过军阀割据的战争、中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亲眼看到的,佛说的八苦、三苦一点都不错。我的出离心比你们强,我受的苦太多了,出家也受苦。唯一的安慰,就是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世尊当年在世,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我现在比他还强一点,这值得安慰。想起世尊,我心里就平了,他给我做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向他学习。
  一切称心善缘不能有丝毫贪恋,要看破。一切恶缘,我们不愿意遇到,遇到了,不生瞋恚。现实的社会,从早到晚我们六根接触的人事物,我们在这修行,在这下功夫。修什么功夫?根本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物质是假的、念头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真看穿了,你就肯放下了,你不会再抓这个东西。抓这些东西干什么?抓这个东西就是六道轮回。它制造六道轮回的,它制造十法界的,我们想出离六道、出离十法界,这个东西要放下。怎么放下?假的不是真的,一口气不来,什么东西是你的?我常常劝人,我们现在穿的衣服是自己的,不穿的时候就不是我的;我住的这个房子,在这住的是我的,我离开这房子,房子不是我的;我身上装的钱是我的,银行钱不是我的。怎么?很容易丢掉,不操心,没有牵挂。佛来了要我走,马上就跟他走了,什么事都没有。还有没有牵挂?没有了,这才能痛痛快快的走。所以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放下。祖师大德苦口婆心,我们感恩。社会上这些表演,无论正面、反面的我们都感恩,时时刻刻在提醒我。有缘就做,这个缘绝对是利正法久住,利益众生的我们要做;没有缘,不生念头,随缘不攀缘,我们才能得自在。所谓心安理得,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了,心就安了,心安没有念头了。
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  自了法师  (第八十九集)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42-0089
  老法师:诸位同学,大家好!好,开始。
  学生:尊者师父上人慈悲,诸位善知识慈悲,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冒昧报告的题目是「重新认识净土法门」。
  一、开头。
  万万没有想到,听经十几、二十几年了,对净土的信心仍是这般不堪一击,「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这对我们真是冷水浇头。弘法几十年,念佛人无数,究竟有几个真的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坚定不移?我们普遍的毛病,喜欢做表面文章,说一些没用的废话,耽误自己,更耽误别人的大事。我们暂且放慢脚步,先不要炫耀一天念佛号多少万声、多少个小时,这个时候很有必要来补补课,重新认识净土法门。净土的理论,是历代传法的祖师大德开示得不够明白,还是师父上人讲解得不够透彻,还是我们自己业障太重不肯相信,为什么有人说出来的话如此这般不相应,甚至背道而驰却还洋洋得意?
  这份报告,特地摘录《印光大师文钞》关于净土法门的开示,整篇都是印祖的开示原文,不敢丝毫增减。如果这些开示不是很重要,对于坚定我们的信愿,我们绝对不敢在此浪费大家的时间。认真读读印祖的开示,读一遍,即是得到大势至菩萨一遍的加持;读一遍,自己对净土的信心坚固一遍。对净土信心不坚固的,由此坚固起来,信心已经很坚固的,则愈加坚固。
  净土法门,一言以蔽之,印光大师常常说的: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宣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已为吾遍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遍参,方为知法哉?
  二、印光大师开示
  (一)世尊出世。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本妙心,轮回生死。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众生机,说种种法。虽大小权实不同,偏圆顿渐各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又为末世众生,业障深厚,智慧浅薄,寿命短促,知识稀少,匪仗佛力,决难了脱。于是特开一总摄初中后法,普被上中下根之净土法门,俾彼已证法身者,速成佛道,未断烦惑者,亦出轮回。其为利益,超出一代时教之上。以一则专仗自力,一则兼仗佛力。譬如跛夫,尽日只行数里,若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洲。故得九界同归,十方共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故也。
  (二)特开净土。
  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净土一法,须另具只眼,不得以常途教义相例。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见之矣。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
  吾人一念心性,直下与释迦、弥陀无二无别。而释迦、弥陀,已成佛道于尘点劫前,又复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以行化导,欲令吾人,继其芳踪。而吾人以烦恼惑业,无力断除,直至今日,尚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渺不知其何所底止。纵令往劫曾闻佛法,依教修行,但以自力劣弱,不能断惑,依旧常沉溺于生死苦海中,莫之能出。静言思之,能不愧死!释迦、弥陀有鉴于此,特开一信愿念佛法门,令其仗佛慈力,横超三界。俾上中下根,同得往生西方,可谓真慈大悲,至极无加矣。
  (三)畅佛本怀。
  溯自大教东来,远公首开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畅佛之本怀,唯此法为最。自兹厥后,代有高人,续焰传灯,光腾中外,迄至于今,宗风不坠。而天台宗之智者大师,贤首宗之清凉国师,慈恩宗之窥基法师,禅宗之百丈禅师,律宗之大智律师,莫不释经着论,普劝修持,其事迹具载于《净土圣贤录》。是知禅、教、律诸知识,悉随华藏海会之班,一致进行,求生极乐,况末法根机浅薄者乎!
  始自阿含,以迄般若,莫不曲顺根性,而为宣说,令其渐次增进,就路还家。佛之本怀,秘而不宣,迨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人天权小,皆是一乘。客作贱人,实长者子。普授三根之记,大畅出世本怀。与最初华严,始终互映。可谓一大事因缘,全体咐嘱,了无余蕴矣。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断惑证真,实乏其人,以故特开净土一门,俾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以渐证夫无量光寿。其深慈大悲,实属至极无加矣。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如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是以华严海众,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四)三根普被。
  如来圣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皆可以了生死,成佛道。然于修而未证之前,大有难易疾迟之别。求其至圆至顿,最简最易,契理契机,即修即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律、教、禅、密诸宗之归宿,作人、天、凡、圣证真之捷径者,无如「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也。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契理契机之特别法。下自五逆十恶,上至等觉菩萨,皆当修习,皆可即生超凡入圣。其余所有一切高深玄妙之法,多是契理,而绝不能普契上、中、下三根之机。我等从无始来,以至今生,尚在轮回中流转。皆因夙生,或以愚而不敢承当,或以狂而绝不信受之所致也。
  (五)带业往生。
  佛愍众生无力断惑,难了生死,故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横超法门。一切法门,非断尽烦惑,不能出离生死。唯兹净土,但具真信、切愿,即可入佛封疆。念佛一法,重在佛慈加被,虽属具足惑业之凡夫,亦可承佛慈力,带业往生。余一切法,则绝无此义。末世众生,不依净土,修余法门,但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以无力断惑,则生死根尚在,何能不发生死之苗芽乎哉?末世众生,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决定做不到。何以故?以无力断惑故。念佛求生西方,仗佛慈力,未断惑者,亦可往生。既往生已,惑业苦三,悉皆消灭。喻如片雪当于大冶洪炉之上,未至而化。以西方乃佛菩萨境界,凡夫到此,凡念不期断而自断。
  佛法,法门无量,通须做到业尽情空,方可了生脱死。否则纵有所得,依旧不奈生死何。若在今时,恐举世亦难得一二做到业尽情空地位。唯有念佛一法,若具真信、切愿、志诚念佛,求生西方,纵有通身业力,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所谓带业往生者。一生西方,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矣。
  佛法法门无量,所有一切法门,同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烦惑若有丝毫未尽,仍然莫出轮回。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较彼一切法门,其难易相差奚啻天渊悬殊。吾人既无断尽烦惑之道力,若不以念佛求生西方,为自利利他之专注大事,则尘沙劫又尘沙劫,仍在六道轮回中。
(六)全仗佛力。
  学佛之人,当具择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须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自力了生死,非宿根深厚者不能,末世众生何能企及?末世众生,不仗佛力,决难现生了脱生死。念佛了生死,全仗佛力,由自己真信、切愿念佛之力,感佛垂慈接引,故能带业往生也。譬如渡海,仗自力如飞渡,仗佛力如驾慈航。飞渡难免堕落之虞,驾慈航决定有到彼岸的日子。末世之人不依此修,则虽是修行,亦可怜也,以不知仗佛力,而偏欲仗自力,则恐永无出生死之日矣。
  吾人从往劫来,固有种善根之时,但以未遇仗佛力即生了脱之法门,故致仍然在六道轮回中,不能自出也。末世众生,欲了生死,不修此法,泛修其他仗自力之法门,则但可作未来得度之因,断难获现生了脱之果矣。净土法门超胜一切法门者,在仗佛力,其余诸法门,皆仗自力,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多劫不能成佛,由修自力法门故。须知净土法门,纵临终始闻,能生信愿而念,即可往生西方,了生脱死。况未至临终,即已预修乎!
  近有一种专逞口解脱者,指念佛者为腐败待死,祈勿被此种邪说所惑。当今之世,纵是已成正觉之古佛示现,决不另于敦伦尽分,及注重净土法门外,别有所提倡也。使达摩大师现于此时,亦当以仗佛力法门而为训导。依余法门,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多多皆是但植福慧善根,不得高预圣流。王十朋、苏东坡、黄庭坚、曾鲁公等,皆是前生铮铮出众之高僧,而此生已不如前生,来生又不知如何结局。思及此,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若不发愤专修,仗佛慈力,往生净土一法者,非夫也。
  念佛一法,至极稳当,小慧之流,每弃佛力而修仗自力之法,非愚即狂,莫由挽救。吾人但当深信佛言,固守净宗之旨,当不至流入邪外,及以意见明了为亲证也。近有高明真切用功,流入偏知谬见,贡高我慢,藐视念佛者,亦复不少。此等皆因不自量,而妄以己之能了知,为能证得也。岂知坯器未火,经雨即化为尘土耳?
  近人多好立异,不肯做老实工夫,故有学禅宗、相宗、密宗者。此三法门均不可思议,然均属自力。密宗虽有现身成佛之义,而现身成者究有几人?莫道学密之人不能现身成佛,即传密宗之活佛,也不是现身成佛之人。汝等且莫随此各法门知识转,则现生便可出此五浊,登彼九品,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
  设如来不开此法,则末世众生,谁能断烦惑以了生死,出五浊以超三界乎?良以一切法门,皆须依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惑。若到定慧力深,烦惑净尽,方有了生死分。倘烦惑断而未尽,任汝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有大神通,能知过去未来,要去就去,要来就来,亦不能了。况其下焉者乎?仗自力了生死之难,真难如登天矣。
  切勿因读大乘经,或遇宗、教、密等等知识,喜其法门广大深妙,与其开示亲切高妙,遂舍净土而修其他法门。则不至徒有种了生死之因,决难即生得了生死之果矣。何以故?以一切法门皆须自力修持到业尽情空时,方可了生死。否则任汝功夫深,见地高,功德大,倘有一丝一毫烦恼未尽,则仍旧仍是轮回中人。既在轮回中,则从迷入悟者甚少,从迷入迷者甚多,又不知还能遇佛法否?即遇佛法,不遇净土之法,则仍旧出苦无期。仗自力则举世难得一二,仗佛力则万不漏一。净土法门,以自己之信愿持名感佛,佛则以誓愿摄受,譬如乘轮渡海,非己力之所可比也。
  五祖戒禅师(五祖寺名,师戒禅师为五祖寺住持,故称五祖戒),于宋初名喧宇宙,门庭高峻,若龙门然,死后为苏东坡(有事迹可证)。东坡以前世慧力,其文字见地俱不平常,而复不拘小节,其守杭时,尚常邀妓自娱,可知戒师并初果尚未能证。何以故?以初果得道共戒,(自然而然)任运不会犯戒。若不出家,亦娶妻室,纵以杀身之威胁之,令犯邪淫,宁肯就死,决不肯犯。禅者若知此义,何敢藐视净土,高推禅宗,让愚夫愚妇仗佛力以往生,自己甘处轮回,不愿出离乎?印光说此者,恐汝不知所以然,被禅者所屈,而舍佛力以仗自力,致了生死于驴年(尽未来际亦无驴年)。
  修持法门,有二种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断惑证真,了生脱死者,名为通途法门;若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以期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者,名为特别法门。通途全仗自力,特别则自力、佛力兼而有之。即有深修定慧断惑之功,而无真信切愿念佛求生,亦属自力。今以喻明,通途如画山水,必一笔一画而渐成;特别如照山水,虽数十重蓊蔚峰峦,一照俱了。又通途如步行登程,强者日不过百十里;特别如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即可遍达四大部洲。
  夫明心见性,乃大彻大悟也。若最上上根,即悟即证,则可即了。否则纵悉知未来如圆泽者,尚不免重复受生耳。至于五祖戒再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尚未至甚。而海印信为朱防御女,已属不堪。雁荡僧为秦桧,则诚堪怜悯矣。甚矣,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之难也。一切法门,皆须以戒定慧之道力,断贪瞋痴之烦恼,烦恼断尽,方可出三界了生死。在昔颇有此种人,而今则恐全世界也无一二人可得也。是以愈向后,愈宜专修净业也。
  三、结尾。
  佛念众生,比众生念佛,当切百千万倍。今有净土一法,如仍不肯修,其辜负佛天之恩德也大矣。诸位既具有信心,当依光所说之净土法门而修。须知此法,乃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所弘扬者,光不过承诸佛、诸祖、诸大善知识之语意而传述之。切勿谓汝何人斯,遂敢令人舍佛所说之禅、教、密法门,而专依汝所说而修乎?若作此议,则为不依佛教。以光之所说,乃十方三世诸佛同说者,何可以光之不才而遂不信从乎(光是印光大师自称)。
  以上都是摘录印光大师的原文,我们没听过的,重新认识净土法门;曾听过的,加深认识。虽然有一部分人随波逐流,对净土的信心轻轻易易就动摇,自己善根浅薄不愿意念佛,还振振有词拿祖师的开示来做理由。比如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五十九岁走的,你要看他老人家晚年,五十岁以后的所作所为,而不是搬他三十几岁、四十几岁的著作来充当你的论据。这些人正像印祖说的「业深障重,未应解脱」。但是我们坚信,也肯定有一部分人,对净土的信心真的是「风吹不动,雨打不湿」,多年来对净土的信心有增无减,外面大风大雨的时候,正是这些人对净土的信心愈加坚固的时候。
  刘素云老师说的一点没错,「正修是念佛,助修也是念佛」,真信切愿的人,必然正修、助修都是阿弥陀佛,海贤老和尚就给我们示范这个榜样。信不真、愿不切的人,喜欢搞一点别的,喜欢夹杂,就把他夹杂的东西美其名曰助修。佛要救你,你不愿被救还自以为是。有人请教莲池大师:「人不信净土,恐只是本来福薄?」大师答:「此言甚是。」我们的信到底有几分?善导大师说过两句话,「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憨山大师补充了两句,「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连起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此外别求,皆为邪见邪行矣」。这样的话,我们知道了也不敢说,说了别人会说我们狂妄,幸好古人早就给我们道破了。
  不肖弟子报告至此,恳请师父上人及诸位善知识批评指正,不吝赐教。阿弥陀佛!不肖弟子释自了叩呈。
  老法师:我们听了自了师这份报告,这份报告应当单独流通。像黄念祖居士《净修捷要报恩谈》,《净修捷要》是他的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作的,《报恩谈》是他的讲解,也就是他的注解。这份资料一共有四个光盘,经里面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都有很深的义理在其中。这个小册子、跟自了法师这篇文章,多多的念一些,你的信心就坚固了,你就不会动摇了。你不坚固,很容易动摇,这个我们能够理解,一点都不稀奇。为什么?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叫难信之法,你怎么会那么容易就相信?所以不能相信、半信半疑是正常的。如果真相信,那是非常人,那不是平常人,古人说的,大智慧人、大福德人他才能信能愿,能信能愿自然他就持名。不但凡夫难信,二乘难信、三乘菩萨难信,谁能相信?上上根人。上上根是什么人?是明心见性的法身菩萨,他们深信不疑。没有明心见性,不相信,我们都能够承认的,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能相信这个法门,难!我学佛到今年六十三年,前面三十年都不相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弟子文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