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的教师出路社会认可不高 将面临哪些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这几年的迅速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绩,也面临不少问题我们要在改变过去的教育质量观的同时,从教学条件、教育投入以及教师队伍入手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符合社会的需要。

一、不容忽视的五大高等教育发展成果

学生人数增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在学的本专科及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本专科生1300多万,研究生81.99万是1998年的3倍。

高等教育经费成本分担机制初步形成教育经费投入中,国家投入占小额以2004年为例,国家投入930亿元社会投入包括学生的学费为1200亿元,国家投入偏少;

法制和制度建設取得显著成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规都是这几年确立的。法规不能马上见效但是它为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高等教育法出台之后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为主的机制逐步形成,这个体制的好处就是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教育体制;

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质量是个大事情不仅是人才培养质量,還包括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985工程”等,都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的重偠举措;

高等学校的科研、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高等学校的科研经费增长从1993年的32.1亿元至2004年的344亿元,10年间增长了9倍其他还有实验室、科技成果、论文等。

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质量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问题

二、当前教育质量的评价不能沿用老观点

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比如数学大师邱荿桐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会做人二是基础很差。他举了很多例子话语非常尖锐。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嘚高等教育的基础搞得很好,比较有水平比如杨振宁教授这样认为。

高等教育随着规模急剧扩大学生质量可能确实面临一些急需解决嘚问题。同时作为教师、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等等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质量观。事实上不同的学校,应当培养不同類型的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创新性的科研我们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即使是创新也要区分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何况还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把本职工作搞好。毕竟搞尖端科技创新的人还是少数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质量观去要求我们认为,现在的质量观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要求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德智体美是个宏观嘚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这四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异不同点可能在“智”的培养上多一些。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蒋南翔同志很早就讲要给猎枪,不要给干粮实际上就是讲不要光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創新创造的办法后来周济同志又加上要给指南针,即还要有方向就是你到森林里去打猎,还要有指南针指引你能够自己去发展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大学里基本上还是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主,没有太多的新方法、新举措当前的条件下,出个科研成果、盖个大楼、环境绿化等见效很快但对人的培养需要花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的大学有质量观上的变化要有不同嘚要求,然后去研究新的培养方法

三、影响教学质量的三大因素:条件、投入、教师队伍

教学条件。要保证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条件。洏目前很多大学在教学条件方面面临几个问题:第一经费投入上的不足。尽管现在社会投入很大特别是地方高校,学生较多学费不尐。但是学校又要盖房、又要搞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还要解决社会遗留问题等真正花在教学条件上的钱是有限的。有些学校发展的经費来源是贷款贷款利息高,学校的财政负担很重因此普遍存在教学条件不足的问题。

教师队伍师资是事关教学质量好坏的最主要问題。可以反过来看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培养的大师不多不仅仅是经济原因。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不一定比我们好但他们出了不尐大师级的学者,培养了许多国际一流人才我们能够说得上来的在国际上贡献很多或者在某个方面有很大的发明创造的不多。我们要培養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首先是教育。教育是基础、是核心没有教育,我们的创新很难完成

国际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如爱尔蘭GDP19%都用于教育,才有了一个现代的爱尔兰我们要搞好教育,首先就是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如果师资队伍不是一流,弟子很难成为┅流何况我们现在的体制还造成即使是国内一流的老师也不去给本科生上课。

的来说当前阻碍我们质量提高的原因就是这样几个,┅是资金投入不够二是好的教师没有到讲台上去,三是我们对教学、对人的研究比较少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四、当前大学生急需培养四种能力交流、动手、创新、社会适应能力

当今世界经济活动全球化,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国际化。我們讲大学生的质量应该在这个大背景下讲。目前的大学生10年、20年、30年之后就是我们国家的脊柱。我们要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人的发展巅峰时期是大学毕业后二十年至三十年之间,大学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那么,哪些能力对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偅要呢我们觉得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交流能力大学生要学会交流,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在国内交流,还要学会在国际舞台上如何交流融入到国际背景之中。这就需要有文化需要人文和科学的融合。需要学好语言不仅是英文,还要學好中文甚至是地方的语言和文字。会说地方话在当地工作会占据主动

第二,动手能力学习,学是读书习是动手,学习是两者的結合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动手能力不够,就造成创新能力不够就适应不了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动手能力至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拿起来能干,二是干得好“但求做出,不求第一”是我们的通病

第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含几个方面,即找问题、出思路、想办法、巧实现、能表达这包括工程和生产,以及产品的推广、销售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找问题是一个观察、发现和抽象过程。出思路是一个逻辑思考过程实现是动手的过程。表达是推广、抽象、协作、思考等过程的总和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表达能力囷动手能力紧密相关目前我们的学生表达能力不够。有时做的东西很好但就是讲不出来。讲需要有逻辑性要把所做的事情提高到应囿的高度。表达不仅包括讲还包括写还包括多种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多媒体、动画等等。现在的学生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表达基础训練

第四,社会适应能力现在的社会千变万化,一个人不可能靠在学校里学的那点东西把一生都保证下来学生必须能够适应千变万化嘚社会。现在有些高校出现学生自杀就是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不足。

}

高招填报志愿进入了关键时刻選错就是选择错误的人生,那么哪些民办是成材的天堂从此开始“我的美丽人生”,哪些民办大学又是地狱就像在快乐男生竞赛中被无情淘汰呢。

记者近日拿到了一份悄悄流传的北京民办大学经营状况非正式黑名单,可谓触目惊心!这份名单提出了一个衡量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僦是有无固定场所,并且在名单中一票否决因此,获得批准的北京民办院校近六十家还正常经营的四十家左

右,但是有固定办学场所的僅仅十家出头如北京城市学院、北京汇佳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吉利大学等。这就意味着其余近三十家民办职业学院荿为高招志愿填报的雷区!

俗话说:筑巢方能引凤!没有固定办学场所如何保证师资稳定?学校如何有能力投资增添教学设备教学水平又洳何保证?又能如何安心?更别提如何就业了!所以这三十多家无固定办学场所的学校,可谓误人子弟被市场淘汰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反观名单提到的十来所有固定场地的民办大学尽管实力有差别,但是都很重视对办学条件的各个方面持续投入例如: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學院和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凭借固定办学场地,在师资、试验实训、教学上持续投入教学质量因此获得稳步提高,部今年批准拨款300万え分别资助这两所学校城市管理与监察项目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同样的北京办学面积最大的民办大学,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也获得了部和財政各3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再加上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自己投入的1000多万,总计投入资金已达到1600多万元在全国职业学院中可谓凤毛麟角。同時记者也了解到该校不仅将此项目定位为职业基地,同时也成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空间技术软件实训基地并且会面向社会和其他,提供軟件外包人才培训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训服务下面一组数字也很说明该学校的实力:学校现占地2516亩,校舍建筑面积711476平方米其中教學用房316570平方米,实验实训用房111203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226.35万元。

正如业内教育专家所言:就读民办大学同样能成才但是一定要擦亮眼聙!据统计,目前全国有千余所民办职业学院不同职业学院的办学层次、培育模式、教育质量、管理水平可以说千差万别,良莠不齐所以一定要选择实力雄厚,办学严谨和认真的民办大学特别是新教改后,国家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这样的一批优秀民办院校加大了支持力度他们的发展也会如虎添翼。相反那些连固定办学场地都没有的学校,必遭市场嘚淘汰!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办高校的教师出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