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问儒家与道家的区别老祖是不是孔子道家是老子兵家是苏武佛家

竞在古代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竞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争竞;角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物竞之无所争。——[英]赫胥黎著;比赛)2. 同本义 [contest]竞,逐也。——《淮南子·俶真》竞于道德。——《韩非子·五蠹》负势竞上。——《说文》职竞用力。——《诗·大雅·桑柔》犹不能与罗者竞多。——《淮南子·原道》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 严复译《天演论》而与之竞火器(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本义
1、春秋时代,以★★★的出现为标志,表明社会生产力获得显著的发展。文化空前发展,诞生了孔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天文历法、数学及医学等科技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新成就。 A:春秋五霸 B:反战性质的弭兵运动 C:铁器、牛耕 答:C:铁器、牛耕 2、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他的地位没有受到严重冲击过,在五四之后,虽然很多人很多次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似乎效果也不怎么理想。关于孔子的生平,最可信的当然是《史记·孔子世家》,关于孔子的思想,最能直接体现的恐怕也便是《论语》。我们讨论传统文化,从孔子和《论语》开始是比较恰当的,虽然我个人认为《周易》是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的思想传统。 A:在《论语》编辑成册以前 B:在五四之前 C:在文革期间 答:B:在五四之前 3、据《史记》记载: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起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A:周游列国 B:从事教育 C:在地方参政 答:B:从事教育 4、孔子“三十而立”,开始收徒讲学,如颜路、曾点、子路、子贡、颜渊等。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普及。 A:学在官府 B:因材施教 C:苏湖教法 答:A:学在官府 5、东汉班固(32--92),字孟坚,他学习《史记》的体制,著成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共100篇,叙述了自汉高祖6年至王莽地皇4年230年的断代历史。从文学价值上讲,它不及《史记》,但其中也不乏许多成功的传记作品,如《霍光传》、《苏武传》等。一般来说班固不象司马迁那样于行文叙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而只是单纯地评述事实与人物的言行,但也能明确地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张禹传》,只通过张禹自己的言行和生活表现他虚伪狡诈、贪财图位的丑恶形象。《苏武传》是可与《史记》名篇媲美的一篇,它通过许多具体生动的描写,突出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的语言严密工整,倾向排偶,又喜用古字,重词藻,尚典雅。这与《史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A:《汉书》 B:《外戚传》 C:《朱买臣传》 答:A:《汉书》 6、多年以来,中国重要的史书★★★告诉人们,东汉时期蔡伦开始造纸。由于★★★作者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它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目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纸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古纸主要用麻织物和很细的丝织物制作,用于书写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 A:《史记》 B:《后汉书》 C:《通典》 答:B:《后汉书》 7、玄宗在位三十年后,改元天宝。经过开元时代的长期升平,玄宗开始纵情声色,无心政事,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唐朝的国运开始由盛而衰。而★★★是唐之国势由巅峰滑落的转折点。 A:“安史之乱” B:“三藩之乱” C:“藩镇割据” 答:A:“安史之乱” 8、杨贵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乐人(陜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后安史之乱,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杨贵妃与★★★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B: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貂婵 C:杨贵妃与西施、杜十娘、李师师 答:A: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婵 9、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没有发生战争。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A:六百多年 B:六十多年 C:三百多年 答:B:六十多年 10、被形容过着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实行“炮烙之刑”的峻法暴政的是★★★ A. 夏桀 B. 商纣王 C. 秦始皇 D. 隋炀帝 答:B. 商纣王 11、我国奴隶制的瓦解时期是★★★ A. 西周 B. 春秋 C. 战国 D. 秦汉 答:B. 春秋 12、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 A. 墨子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D. 韩非子 13、中医沿用的四诊法来自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孙思邈 D. 李时珍 答:A. 扁鹊 14、不是发生在楚汉之争的成语为★★★ A. 十里埋伏、四面楚歌 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C.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D.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答:B.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15、促使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最主要原因是★★★ A. 隋亡之鉴 B. 从谏如流 C. 善于用人 D. 励精图治 答:A. 隋亡之鉴 16、元朝最大的港口是★★★ B. 泉州 C. 明州 D. 厦门 答:B. 泉州 17、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谋士是★★★ A. 李善长 B. 刘基 C. 朱升 D. 胡惟庸 答:C. 朱升 18、丝绸之路指汉代从中国到西方的交通大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但中国和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都依赖这条通道。通过它,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袄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先后传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的纺织、造纸以及一些工艺技术(如制作金银器、绘画等)也传到西方。 A:私路 B:小路 C:商路 答:C:商路 19、★★★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40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主要表现在: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从自身做起,提倡俭约;改革刑法,废除终生劳役、连坐、酷刑;废止诽谤妖言之罪等等。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文帝盛世 答:A:文景之治 20、★★★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 A:百花齐放 B:百家争鸣 C:诸子百家 答:B:百家争鸣 2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完善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首先改“王”为“皇帝”。皇帝的命为“制”,令为“诏”。皇帝自称“★★★”,印章称“玺”。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相互监督。 A:寡人 B:哀家 C:朕 答:C:朕 22、王莽当政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新”朝的统治,打出《周礼》的旗号,宣布实行改制。公元9年,王莽宣布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仿照古代★★★,规定一家男口不满8口而田过一半(900亩),多余的土地分给九族、邻里、乡党。无田的人,一夫一妇可以受田百亩。同时,他还把私家奴婢改称“私属”,也不许买卖。王莽要推行的所谓“井田圣法”,不仅没有解决社会土地问题,相反又把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不仅没有解放奴婢,而且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固定下来。实质上是复古倒退的改革。 A:保甲制 B:井田制 C:圈地制 答:B:井田制 23、东汉★★★,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皇帝形同虚设。他们一方面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敢豪夺;同时又把持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A:党锢之祸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答:A:党锢之祸 24、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一些渠道。这些渠道虽然断断续续,却使大运河的开凿,在江南和中原地区初具规模了。 A:大运河 B:天宝河 C:邗沟 答:C:邗沟 25、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从627年到649年共计23年。贞观之治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封建统治比较稳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融洽,社会升平的局面的艳称。他曾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民众好比水,人君好比船。”很注意倾听不同意见,鼓励群臣犯颜直谏,并留心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当官,不计身份,不别亲疏,推行“任人唯贤”的政策。 A:李渊 B:李世民 C:杨广 答:B:李世民 26、“★★★”是张居正在经济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重大变革。明朝初年的赋税制度十分繁杂。当时的赋税以粮为主,银绢为辅,分夏秋两季征收。此外,还规定农民要服各种徭役,并交纳特殊的土贡等等。“★★★”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大大简化了征收手续,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实行这种办法,使没有土地的农民可以解除劳役负担,有田的农民能够用较多的时间耕种土地,对于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同时,把徭役改为征收银两,农民获得了较大的人身自由,比较容易离开土地,这就给城市手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来源。没有土地的工商业者可以不纳丁银,这对工商业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A:以工带赈 B:徭役税 C:一条鞭法 答:C:一条鞭法 27、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山东牟平人。嘉靖中,任都指挥佥事,在山东备倭。他曾用“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表达自己消除倭患的决心和志向。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从★★★调到浙江抗倭,他看到卫所官军毫无作战能力,而人民却英勇抗战,于是召募义乌等地的农民和矿工3000人加以训练,组成戚家军。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旺盛。戚继光注意到倭寇的倭刀、长枪、重矢等武器的特点,创造了新的阵法鸳鸯阵,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在抗倭战斗中,屡建奇功,戚家军名闻天下。 A:福建 B:山东 C:河南 答:B:山东 28、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有几十里的浅沙滩。★★★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殖民者弃械而逃。 A:英国 B:日本 C:荷兰 答:C:荷兰 29、清康熙二十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两国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共六款,明确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外兴安岭(即斯塔诺夫山脉)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界,凡岭南一带土地和流入黑龙江的河川,全属中国;以北一带土地及河流,全属俄国。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遏止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流域的武装入侵,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条约签订后的★★★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重大的边界冲突。 A:150 B:50 C:300 答:A:150 30、日,力倡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向道光皇帝上疏,提出一个“重治吸食”的严禁方案,主张吸鸦片的人,必须在1年内戒绝,过期不戒者,普通百姓则处以死刑,官吏则罪加一等,本人处死,其子孙不准参加科举考试。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陶澍等支持黄爵滋的主张。 A:穆彰阿和琦善 B:邓廷桢 C:林则徐 答:C:林则徐 31、1841年5月下旬(清道光二十一年四月上旬),奕山与★★★侵略者订立屈辱的《广州和约》。广州人民目睹★★★的侵略暴行和清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卖国,自发地起来抗击侵略,保卫国土。三元里位于广州城北2.5公里,贴近泥城、四方炮台,是一个有几百户居民的村落。日,义律和陆军司令卧乌古纵容★★★侵略军,带着武器在这一带行凶作恶。他们到处奸淫虏掠,杀人放火,又抢粮食,又宰猪牛,甚至盗掘坟墓,从棺材里劫取殉葬品。当地人民深受其害。其中泥城、西村、三元里、萧冈一带村落受害最深。于是各乡绅民便利用旧有的社学形式自动组织起来,“集众公盟”,联合保卫身家田园,开展打击★★★军队骚扰的正义斗争。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答:B:英国 32、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他们见物就抢,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场浩劫,正如★★★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A: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B:列宁 C:法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 答:A:法国著名作家雨果 33、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首的★★★,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开明绅士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在不动摇封建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即戊戌变法,又称戊戌维新。但是,变法运动一开始就遭到封建顽固派的抵制和反对,随着运动的开展,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和斗争迅速加剧。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派发动政变,慈禧重新“训政”,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等6位维新志士惨遭杀害(这6位志士为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新政全部被推翻,变法运动彻底失败。 A:公车上书四君子 B:维新派 C:保皇派 答:B:维新派 34、日,英、法、美、德四国驻华公使联合发出通牒,以出兵“平乱”胁迫清政府,限令在两个月内“剿除”义和团,不然就派出水陆各军代为“剿平”。为了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法等八国于5月28日一致决定,以“★★★”为名,派兵进入北京。西方列强还分别照会清政府,“不论中国政府的态度如何,各外国公使已决定调兵来北京”。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慈禧太后竟下谕同意洋兵进京。 A、反恐怖 B、商业侨民 C、保护使馆 答:C、保护使馆 35、1.“礼不下庶人”是我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答:B、奴隶社会 36、★★★是迄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五经”之一。 A、诗经 B、尚书 C、易 D、春秋 答:D、春秋 37、书院始于唐代,是官方★★★的机构。 A、教学 B、出版 C、教育行政管理 D、修书、藏书 答:D、修书、藏书 38、古时候,有个人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来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他则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这个人是: A:荀子 B:孔子 C:韩非子 答:A:荀况 39、《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因此书思想活跃,有许多纵横阴谋之术,不合于★★★的思想,故被★★★所排斥,未得在世广泛传播,后来便逐渐残缺不全。所以,历史上就存有两种文本的《战国策》,刘向所编为古本,曾巩所校补的为新本。 A:道家 B:儒家 C:佛家 答:B:儒家 40、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他写出了名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开始在中国介绍有关世界史地知识,当推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A:《海国图志》 B:《清夜斋诗稿》 C:《四洲志》 答:A:海国图志 给你40个,努力学习!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竞逐。本义:争竞;角逐;比赛,
比赛,竞争····
其他4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文档分类: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下载前请先预览,预览内容跟原文是一样的,在线预览图片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页未读,继续阅读
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八 诸子喻山水 迁移训练.ppt
文档介绍:
八《诸子喻山水》迁移训练
【迁移重点】 ●本课文言实词。 ●写作特色:比喻论证、排比、对偶。 ●素材主题:兼容并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而苦县也因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前535-前470年,汉族人,齐国乐安(今山东省惠民县)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春秋末期军事家。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著有《孙子兵法》。
孔子名言语录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I.知识迁移孔子问礼于老聃 (1)孔子将之周问礼于老聃。子贡止之曰:“赐闻老聃徒乐山水,辟世而独居,终生不取。以自然为舍,尚无为而治。夫子问礼于老聃,譬如熊熊之火求与于混混之水、杲杲之明求与于翳翳之昏、昊昊之天求与于茫茫之地。夫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何可交也。”孔子嫣尔,曰:“君子不厌己达,宜志于达人,纵吾尤也,亦可尝之。”
“避”,躲避
“娶”,娶妻
把.....当作
同“滚滚”
明亮的样子
昏暗的样子
微笑的样子
“餍”,满足
(2)孔子道曲阜行三十舍而至洛阳。老子庐于深山中,及几其居所,古木参天,道科丛生。孔子置车马而往,久乃见其庐。其旁沟浍未涸,老子新沐,被发,木然盘坐堂中。孔子前揖曰:“愚乃孔丘,慕先生声闻,今问礼于先生,冀取于先生以弘之扬之。”老子闻,必知其意,取旁一简,曰:“汝以仁与道为人之本,欲弘之扬之,且以之为绳墨,以佐朝政、束人行。吾之闻寡陋,亦知汝何其迂也!夫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人莫易之。汝宜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三十为一舍
“毕”,完全
固定的规律
(3)孔子犹刑者受辞,甚不服,乃曰:“世不以‘仁’,将以何行之?”(4)老子曰:“以‘道’。‘道’为宇宙之本,‘道’即阴阳,两者交而生万物,‘道’法自然。汝不舍昼夜,克已复礼,以图宦达.然后治国平天下,名垂于史。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知若愚。子多欲与***志,乃背‘道’而然,斯必毒子之身也!身有患,又言何礼乎?汝之儒道何可取哉!” (5)孔子反,子贡亟问,孔子不能辞,乃叹曰:&鸟,吾能知其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老聃者皆不是也。” (6)子贡哂之。
“返”,返回
(—)在原文行间空白处解释加点词。(二)根据例句提示,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达 A.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诸子喻山水》) B.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表》) ①君子不厌己达,宜志于达人。( ) ②汝不舍昼夜,克已复礼,以图宦达。( )
2.道 A.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诸子喻山水》) B.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C.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种树郭橐驼传》) 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①汝以仁与道为人之本。( ) ②孔子道曲阜行三十舍而至洛阳。( ) ③汝宜放德而行,循道而趋。( ) ④夫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何可交也。( )
3.辞 A.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诸子喻山水》) B.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①子贡亟问,孔子不能辞。( ) ②孔子犹刑者受辞,甚不服。( )
内容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件大小:1.28 MB
下载次数:明清与春秋时的中国人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我的图书馆
明清与春秋时的中国人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明清与春秋时的中国人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导读】
 春秋时的中国人,生机勃发,品格清澈。汉唐时的中国人,雍容大气,自信心很强。及至明清,一个个却是那么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明清时的中国人和春秋时的中国人相比,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记得读过一个日本人写的帖子。他说,我们尊敬古代的中国人,不尊敬后来的中国人。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和后来的中国人很不一样。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从头到尾细读中国史,你会发现此话有点道理。春秋时的中国人,生机勃发,品格清澈。汉唐时的中国人,雍容大气,自信心很强。及至明清,一个个却是那么麻木、懦弱,缺乏创造力。明清时的中国人和春秋时的中国人相比,简直是两个不同的物种。
  如果你不信,我随手举几个例子。
  先说尚武精神。
  春秋时代,贵族个个下马能文上马能武,侠客遍地,武士横行,一言不合就拔剑相斗。那时的中国人,不喜欢一步三摇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不论男女,皆以高大健硕为美。
  所以《诗经》言庄姜之美,必先言“硕人其颀”;写鲁庄公之美,必说他“猗嗟昌兮”。那个时代美男子的标志是大个子、卷头发、浓胡须,最好还带点狐臭味儿。《齐风·卢令》赞美猎人,就说他“美且鬈,美且偲”,即卷发多须。同样,《陈风·泽陂》中说,“有美一人,硕大且卷,有美一人,硕大且俨”,于是令女主人公心生爱意,在单相思中苦闷不已。
  春秋战国时代,那些争雄竞长的大国,个个都强悍好战。《诗经·秦风·无衣》中有注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班固在《汉书》中也说:“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
  东方大国齐国民风剽悍,百姓都是急性子、倔脾气,和今天的韩国人差不多。贵族们常在道路上驾车相撞,国家立法也不能禁止。
  连今天说着吴侬软语的吴越地区,在先秦时代也是一片气质刚劲的土地。《淮南子·主术训》篇说:“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班固描写这片土地的尚武遗风:“(吴越)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
  再来看看后来的中国人。
  明朝万历年间,到达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意外地发现,中国的男人都如此文弱。他在写给罗马的信中说,“很难把中国的男子看作可以作战打仗的人”。不仅如此,他还惊讶于这个帝国里最聪明的人看起来都像女人:“无论是他们的外貌气质,还是他们内心的情感流露,他们看起来全像是温柔的女子。要是你对他们尊敬礼让,他们便会比你更加谦和。”
  居留中国的几十年里,利玛窦也看过上流社会的人打架,不过其情景却让他哑然失笑:“彼此争斗时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妇道人家的愠怒,相互殴斗时揪头发。”“他们很少残杀,他们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这种争斗的方式。这不仅是由于他们没有什么真正的男子阳刚之气,主要是,他们大多数人连小刀之类的兵器都没有”,“这些男人们不惜每天花费两个小时来梳理他们的长长的头发,考究地整理他们的服饰,他们就这样悠闲自得地打发着美好的时光”。
  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外国人,更惊讶于中国人的胆小。古伯察说:“傲慢、尊大的、看上去颇具刚毅的中国人,一旦遇到态度坚决,意志不挠的人,马上就会变得软弱,像患了癔病。面临困难的中国人嘴里常说'小心’,即'胆子要小’。”罗斯则说:“中国儿童不像欧洲儿童那样蹦蹦跳跳……对武力的赞赏已经完全没有了。大男子当众啼哭而不以为耻。”
  侠义文化和侠义精神的失落
  一个例子也许说明不了问题,我们再来看看侠义精神。
  春秋时代,是中国侠文化最灿烂的时代。侠人义士救危扶困,振人不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报,赴火蹈刃;受人之托,一诺千金。赵氏孤儿、聂政刺侠累、荆轲刺秦王,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演绎了那时男人们的壮烈与决绝,告诉后代什么叫轻生重义、生死相许。
  春秋时代的侠客,最大的特点是极端重视人格的独立与平等。豫让刺杀赵襄子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去刺杀赵襄子,设法混进赵府,他用自残的方式,吞炭漆身,化装易形,吃尽了苦头。
  在被抓住之后,审讯者对豫让说,你当年也曾为范家、中行家效力,这两家都被智伯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倒为智伯卖命,为什么今天智伯被人灭了你就这样死心塌地为他报仇?豫让回答说,当年范家、中行家随随便便看待我,我也这样对待他们;智伯待我像对待国士,我自然要用国士的行事方式来报答他。
  豫让的这句回答,开了两千年来“士为知己者死”的滥觞:我豫让不是你们任何一个人的附属品,我就是我自己,我没有给你们报仇的义务,给不给你们报仇全在乎我自己。
  豫让追求的是等级社会里平民的个人尊严和社会、他人对自我价值的承认,尤其是在向来瞧不起平民的贵族阶层面前。既然我不是你们的附属品,那么我们之间的交往就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如果你不肯和我平等相交,我们之间就只有利益关系,人走茶凉。
  这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是战国时代侠文化中最可贵的部分。他们行侠仗义,不是为利,甚至不是为名,而是为了心中的一股豪气。他们如同珍视眼珠一样珍视自己的个人尊严,对“平等”二字甚至达到了敏感的程度。“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即使在座位安排这样的小事上,他们也不能容忍任何的不平等。
  及至明清,“侠客”们却自愿攀附权力,沦为权力的附庸。
  看《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在官人面前个个自称“罪民”,以向权力规则屈服为荣。 第45回钻天鼠卢方初见包拯,对身边的展昭说道:“卢方乃人命要犯,如何这样见得相爷?卢方岂是不知规矩的么?”于是自上刑具,而“众人无不点头称羡”。
  第48回写五鼠面见宋仁宗,这些英雄好汉见到皇帝,都“心中乱跳”、“匍匐在地”、“觳觫战栗”,所谓的“江湖自由身”与权力一遭遇,立刻显出十足的奴性。“钻天鼠”、“翻江鼠”被皇帝改成“盘桅鼠”、“混江鼠”这样驯化式的名字,他们也都欣然接受。
  清代儒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思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什么操守、尊严、人格,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如鲁迅所说,春秋时的侠客,是以“死”为终极目的,他们的结局也确实是慷慨赴死而去。清代小说中的侠客,却个个成了地主官僚,黑白两道通吃。如《三侠五义》所写,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家里广有田产,实乃地产豪绅,五鼠则是陷空岛渔霸。
  鲁迅说,《三侠五义》中的英雄,表面上是侠客,实质上却是奴才,“满洲入关,中国渐被压服了,连有'侠气’的人,也不敢再起盗心,不敢指斥奸臣,不能直接为天子效力,于是跟一个好官员或钦差大臣,给他保镖,替他捕盗”。他们“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雄,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
  清代儒臣的动物式生存方式
  说过了侠,再来看看上古的儒和后世的儒有什么不同。
  后来被统治阶级作为统治工具的“孔孟之道”,诞生之初其实并不像后来那样充满奴性,而是相当刚健清新。春秋士人每以君王的师友自居,将自己所学之“道”凌驾于权势之上,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点,以儒家最为突出。孔子周游列国,不留恋高官厚禄,不屈服于任何政治权威,只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孟子相较孔子,更锋芒毕露。孟子性格外向,感情丰富,行事张扬。他自负到公然宣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特别强调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与国君交谈之际,毫无奴颜媚态:“说大人,则藐之,勿视之巍巍然。”胸有浩然之气的他,居然敢说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话,在后世看来几乎有点大逆不道。
  中古时代,虽然在世俗层面,儒学信徒对皇帝和权力秩序服从尽礼;但是在精神层面,他们中的许多人却以“圣人”自期,追求“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希望能实现自我完善,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格独立。
  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严光,曾出山帮助刘秀取得天下,刘秀登基后想召他做官,他不肯接受,而是隐居富春山耕钓自娱。及至唐代,虽然唐太宗发明了使天下英雄尽入我毂的办法,但李白仍然可以做他的帝师梦,希望自己能在“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逃离权力的控制。
  到了清代,大儒们却已经完全被驯服成了“绕指柔”的奴才。儒学要求人们忠君孝亲,历代莫不大力提倡。然而清代帝王认为,一个大臣如果过于注重自身修养,也会妨碍他们不打折扣地为皇帝服务。作为臣子,不但身体要属于君主,心灵也应属于君主,不应有任何自己的独立意志、个人尊严。
  雍正皇帝就曾直截了当地在《朋党论》中说,“要根除朋党之源,那么全国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那么一切是与非的标准都必须唯我是从”,“你们各位大臣如果将朕之所好者好之,所恶者恶之,是非画一,则不敢结党矣”。
  清代儒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思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什么操守、尊严、人格,对他们来说都是不着边际的空话。
  五百年诗坛,没有激情和冲动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诗歌中反映的精神面貌。
  《诗经》里面有许多篇章,大胆地描写爱情,甚至性爱。例如《诗经》的《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意思是说,一个少女动了情,吉士就趁机挑逗她。最后三句很生动地表现出那个少女和男子一起走向密林深处的心情:轻轻地走,慢慢地走,不要急躁,不要碰我腰间的佩巾,不要惹那黄狗吓人地汪汪叫。
  这首诗不直接写性,只是描写二人向林中深处走去的心情,多么含蓄,多么自然健康。那时中国人的自然本性还没有被后来的文化阉割。先民们的天真烂漫和心无杂念,如同狂风暴雨洗后的天空,高远而纯净。《诗经》里面充满了生命的欢欣,充满了野性、活力、大自然和美。所以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唐宋时代,中国人在思想上不再有原创力,但是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却突然勃发。唐诗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生命力,精神蓬勃、气象光辉,其风格或高昂明朗,或雄浑壮大,或具“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宋词则为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细腻化、生活化开辟了新天地,其清新婉约更胜唐诗一筹。李泽厚说:“只要中国人还说汉语,只要中国人还用方块字在进行写作,那么唐诗宋词的魅力是永恒的。”
  然而明清500年,所谓诗人们的才性、阅历、学识均大幅崩塌,他们以拾前人余慧为荣,不敢越藩篱一步,写了大量模仿杜甫或者黄庭坚的诗。500年的诗坛,没有激情和冲动,没有真性情,甚至没有真表情——除了纳兰性德外,中国居然再没产生一个有影响的诗人。
  失去创造力、感受力,就没有了灵魂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
  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他们画地为牢,处处模仿着过去,重复着过去。书法家以重复前人为最高标准,诗人以写得像唐或者像宋而沾沾自喜。
  遇到花朝或者月夕,或者其他任何人生情境,他们都已经形成固定的解释方式、感受方式和表达方式。中国只剩下一个外壳,没有了灵魂;社会如同一潭死水,散发出一种腐败气味。
  从上层到下层,人们都既狡猾又愚昧,既贪婪又懦弱。用汤因比的话来说,这种生活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存在”,“它之所以能活着只是因为它已经僵化了”。(汤因比《历史研究》)如果说这几百年中国人有什么进步,那就是在政治厚黑学和民间骗人造假术上的进步。
  清代儒臣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思想、无操守,除功名利禄外无所关心。他们选择了动物式的生存方式。在皇帝明察之下,他们老老实实,卖命效力,以图飞黄腾达;皇帝一旦放松警惕,他们就大肆贪污,尽一切可能盗窃皇帝的家产。什么操守、尊严、人格,对他们来说都是无意义。
  宋以前的中国人和宋以后的中国人,确实已经成了两个物种,其差别就好比一个好罐头与一个变质的罐头,或者说是钻石与石墨——虽然同是由碳原子构成,性状却已完全不同。中国人的性格历史,如同我们的黄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见底;汉唐是中游,虽泥沙俱下,毕竟有波涛汹涌之雄大气象;明清是下游,已经常断流、奄奄一息了。
(来源:凤凰文化 文/张宏杰)中国历史,我为你忏悔&&——《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悲剧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这首元曲把中国古代历史写的很糜烂,难道说中国历史真的如此不堪入目?
  张养浩是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代的元朝散曲家,他出生前四十三年,西夏被蒙古军种族灭绝。他出生前三十六年,金朝被蒙古与南宋联合攻灭。他出生时,山东大地早已处在蒙古统治之下。他出生的第十年,蒙古消灭了南宋。
  可以确信的是,张养浩的时代是一个完全没有人权和博爱的末日社会。
  张养浩长大后成为了元朝公务员,曾经官拜礼部尚书,在寻访陕西时写下了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他存在过的那个时代在明朝人写的《元史》中,处处有着'人相食’的字样。
  一个'人相食’的社会,又是多么可怕的炼狱?后来汉族人苦苦挣扎了整整九十年才得以建立明朝,摆脱了这种地狱式的生涯。
  '人相食’那是没有人性的噩梦。在这个时代,没有人道,没有公正,那里还会有公理?一个没有公理的时代,则恰恰是一个遍地强盗的时代,而元朝正是一个这样的时代。
  孔子曾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尽管元朝疆域再大,它也只是一个庞大的'奴隶制’国家监狱而已,这里根本寻觅不见幸福。
  春秋时代,子禽问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元朝时代的朝廷根本没有给过我们祖先温、良、恭、俭、让的回忆。
  在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让蒙古贵族点亮人性的烛光又是多么艰难?温良恭俭让,一串多么美好的词汇,可是在他们玩世不恭的谈笑间完全灰飞烟灭了。
  后来蒙古人被朱元璋赶出中原,他们的故都哈拉和林被明军焚毁,再后来,蒙古北元朝廷在漠北捕鱼儿海被明朝蓝玉军全歼,北元亡国。
  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蒙古人两手空空被撵出中原,又回到了游牧、打猎、自相残杀的原始社会。
  元朝时代没有给过我们温暖,在后世者的眼睛里,那个时代只有暴政。
  早在春秋时代,《道德经》五十八章就曾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的淳朴善良来自于政治的宽容诚实,人民的暴戾凶险亦是来自于政治的严苛残酷。
  老子亦曾言“绝圣岂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
  老子认为天下人能够复归淳朴的前提条件是不矫揉造作,不伪装仁义,不贪得无厌。这时人民才能够天性善良,人民天性善良了,才能够净心寡欲,人民净心寡欲的时候,天下才能够复归太平治世。
  然而这样的时代在春秋离乱之世,乃至以后的两千年里,是不可遇,更不可求的。
  见素抱朴?仿佛是一个我们不知何时完成的神话。
  是非善恶的量变质变——从商鞅变法开始
  公元前三世纪流亡到秦国的魏国人公孙鞅在自己的变法策论中津津有味的写道:“壹民、壹教、借力、杀力”。
  公孙鞅就是商鞅,他策论中的“壹民、壹教、借力、杀力”表面意思指的是让人民只有一种出路,让人民只接受一种教育,然后借用人民的力量消灭东方六国,使得秦国统一天下。
  后来商鞅受到了秦孝公嬴渠梁的赏识,官拜丞相。由此商鞅便开始大刀阔斧的实施他所谓变法图强、吞并天下的政治抱负。
  所谓的让人民只有一种出路深层含义就是指在秦国取缔一切工商业活动,让人民接受耕战国策,闲时种地,战时充炮灰。所谓的让人民只接受一种教育深层含义就是指让人民接受'忠君爱国’思想,让人民在无知无觉中甘心情愿充当人体炸弹去为国家牺牲性命。所谓借用人民的力量消灭六国,保卫秦国江山深层含义就是转移人民意志,消灭外患同时,瓦解本国内部人民抵抗力量,从而达到王权永固的专制目的。
  血腥政变过后,清澈的渭水河畔被人血染红,咸阳宫阙变得恐怖而肃杀,秦国人民被迫屈服了,接受了商鞅的洗脑与领导,从此中国开始了恶的质变与退化。
  秦孝公和商鞅得以如愿以偿,从此淳朴诚实的秦国人化作了虎豹豺狼,远远望去,秦国人披散着头发,腰间捆着敌人的头颅冲锋陷阵。秦国军队完全变得像恶魔一样可怕,秦国成为了军事强国,令东方六国闻风丧胆。
  到了秦始皇时代,秦皇嬴政运用秦孝公、商鞅流传下来的恶棍手法奋六世之余烈,真正统一了全中国,东方六国人民开始沦陷在恐怖气氛中。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销天下兵器铸以金人十二,什么是伐百越、讨匈奴,什么是焚书坑儒,什么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性开始变得残酷而阴冷,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了继承皇位,残忍的杀死了所有的兄弟姐妹。为了防止秦始皇陵墓日后被盗,就把为秦始皇守墓修陵的工匠全部活埋坑杀,秦始皇的皇帝陵被封死了,秦国这个残忍时代也该结束了。
  被发配渔阳充军的几百戍卒半路上因遇大雨,道路泥泞,无法准时到达发配地,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按秦国法律误期当斩。为了活命求生,戍卒长陈胜、吴广杀死了监军校尉,在河南发动了大泽乡起义,秦末时代地崩山裂的大动荡由此全面爆发。
  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彼可取而代之”。是“大丈夫应如是也”。从这些激昂口号中完全能够想象出那个时代的人性是多么躁动嘈杂,然而寻觅遍了当时所有时代背景之后,这个时代的社会与人性中确实找不到“平等、博爱、民主”等词汇。
  经过三年多的残酷血战,来自山东沛县的平民起义领袖刘邦推翻了秦国的残暴统治,然而这一时期的中国战乱并没有彻底止息。
  秦朝灭亡的当年,山东的刘邦集团便与江东的项羽集团因为统治权之争发生了内战,持续四年的残酷内战使得中国大地更是雪上加霜,哀鹄遍野。旷日持久的战争结束后,中国这个拥有五千万人口的大国仅仅剩下了一千多万人口,人口毁灭足足十之七八,以至于当时田间万里真空,荒无人烟,经济蹉跎而百业凋零。汉朝的布衣将相都没有良马可用,经过了秦末大乱能种下太平粮者,可谓不幸之万幸也。
  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坐稳了皇位,期间诛杀韩信,剿灭彭越,讨伐英布,使得诸侯林立的异姓王时代绝迹于神州版图,汉朝国家政权终于巩固了。
  刘邦死后,吕后掌握了汉朝的国家统治权,果断免去了天下所有的苛捐杂税,推行《二年律令》,承认土地私有,实行三十税一税收国策,开放了田间所有的田川沼泽,使耕者有其田。
  就这样原始的自由经济得到了复苏,财富的到了积累,人民也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汉文帝时代,汉朝更是节省民力,不与民争利,朝廷把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当做国策来对待,文化上也相当宽容,文景时代出现了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
  时光走到汉武帝时期,汉朝已经步入了鼎盛时代,那个时代经过了吕后、文帝、景帝三代人的积累,汉朝国力强大,囤积在官仓的稻米都无处摆放,以致于不得不放在露天的广场上,府库里的钱财都堆积如山,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汉朝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让所有人都神魂颠倒的帝制者——汉武帝
  公元前二百年汉高祖刘邦有意要削掉天下所有的异姓王,于是就把削藩的矛头对准了韩王姬信。姬信为了活命被迫逃亡匈奴,于是刘邦亲率大军追到了匈奴,准备把匈奴和韩王姬信一并都灭掉。匈奴冒顿单于用诱兵之计将刘邦军队吸引到白登山上,刘邦轻敌被骗,在白登山中埋伏,被四十万匈奴骑兵围困七天七夜。刘邦被迫接受了谋士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阏氏,祈求单于网开一面,刘邦才得以率残军逃回长安,这就是'白登之耻’。
  公元前一九四年,刘邦病逝,妻子吕后称制,消息传到匈奴冒顿单于耳中,于是冒顿单于致国书回复吕后说:“现在你寡居了,我的妻子正好也去世了,不如你就委屈一下做我的阏氏吧!”。面对如此轻佻的国书,大将军樊哙首先自告奋勇说:“吾愿率十万铁骑横扫匈奴中”。大将季布紧接着说:“就应该杀掉樊哙,当年高皇帝刘邦率二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于白登山,今天你樊哙又怎能率十万人横扫匈奴呢?”。
  面对奇耻大辱,吕后当然想消灭匈奴,然而经过秦末大乱后,中国实力已经极度虚弱了,百废待兴,万民飘摇于四野之上,又焉能打败匈奴?吕后毫无办法,只能回复匈奴单于说:“我已经容颜老褪了,牙齿都掉落了,我送给你许多年轻貌美的女子,就让她们代替我侍奉你吧!”。这就是屈辱的匈汉和亲,这种屈辱一直持续到了汉武帝初年。
  公元前一四一年,汉景帝的幼子汉武帝刘彻继承了汉朝皇位,当时汉武帝刘彻只有十六岁,他还很年轻,但他志向已经相当远大,在他的心灵里汉朝绝对不可以仰其他国家鼻息,看其他国家脸,凡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就应该是汉朝的领土。
  我们可以窥测出白登之耻、吕后被欺、汉匈和亲在汉武帝刘彻脑海中是多么的耻辱,愤怒的汉武帝刘彻恨不得要立马洗刷掉这一切,洗刷掉这些耻辱,他要聚民力、练强兵、选猛将与匈奴开战。
  汉武帝刘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获得人民的支持,想要获得人民的支持,则必须要有一套说服人民的思想办法,汉武帝刘彻开始大规模扶植儒家思想,并渐渐的疏远了道家思想,汉武帝刘彻不喜欢宁静的无为而治,他要大有作为。
  公元前一三四年儒生董仲舒向汉武帝刘彻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应该“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就这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学说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极大认同,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
  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里,皇权是神授的,皇帝是天生的,皇帝除了只膺服于上天外,万民则必须要膺服于皇帝,要忠君要爱国。有了这套思想,汉武帝刘彻的政治地位猛然高涨起来,王国势力被董仲舒的强干弱枝手法急剧削弱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盛筵更是被汉武帝刘彻与董仲舒联合绞杀了···。
  儒家思想固然有很好的一面,但是这并不能表明其他学说都是谬论,其他思想都是落后的,可是自从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人的思想盛筵得不到新的升华,新的结晶,新的生命,从此中国人只能听到一种声音,仿佛天空变的更加沉闷,仿佛河流变得那么一澜不惊。
  汉武帝刘彻满意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汉武帝刘彻的思维理念似乎成为了天地间最伟大思想,仿佛天地间所有的儿子都应该不计对错的听从于父命,仿佛天地间所有的妻子都应该不计对错的听从于丈夫,仿佛天地间所有的人民都应该不计对错的听从他汉武帝刘彻的诏命,就这样中国人灵魂上与肉体上的自由被汉武帝刘彻在无形之中褫夺干净。
  道家思想宣称心灵纯净,人格自由,无为而治。不要紧,汉武帝刘彻有了天人感应,有了三纲五常之后还理会道家思想干嘛?汉武帝刘彻这个皇帝已经被董仲舒等御用文人描画成上天派下来统治人民的伟大君王,汉武帝刘彻还能怕的了谁?刘彻做一个梦,梦到一堆小木人,都能爆发出'巫蛊之祸’,死一大群人,所谓的道家思想又岂能制衡的了他的步伐?况且唯一能够制衡汉武帝刘彻的窦太后早已不在人间,公元前一四一年后确实是汉武帝刘彻一个人的时代。
  董仲舒因汉武帝刘彻而权倾朝野,汉武帝刘彻因董仲舒而权力巩固,这是多么完美的一对搭配。
  董仲舒似乎把《孟子》里面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忘了一干二净,但是忘记了这些只能导致皇权的无限制膨胀,以及人民的无限制奴性与愚昧。
  此后忠孝仁爱、礼义廉耻都开始膺服于三纲五常,中国人的思想精华完全被董仲舒与汉武帝刘彻掏空了,有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之后,人民仿佛像被灌了迷魂汤一样对汉武帝刘彻无限忠诚。
  商鞅思想仿佛是苦涩辛辣的毒药,董仲舒思想仿佛是香甜可口的毒药。当人民意识到商鞅思想有剧毒之后,开始拿起武器奋起反抗,终于几经血战有了生路,而人民喝下汉武帝刘彻与董仲舒研究的迷制毒药后完全陷入了迷失之中,一直沉睡了两千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中国对匈奴俯首称臣都是民族的耻辱,匈奴人对中国人的屠戮侵略都人类的罪恶,因此汉朝与匈奴必然都会有一战。汉武帝刘彻通过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已经聚够了人气,于是练强兵、选猛将与匈奴撕破脸,开始了大规模的北伐匈奴战争。
  通过三次残酷大战,骠骑将军霍去病一直打到最北方的贝加尔湖,大将军卫青一直打到杭爱山附近,匈奴远遁大漠西北,再也不能构成汉朝的威胁了,然而经过历次血战之后,汉朝几十年的辛苦积累已经挥霍一空,并出现了群盗满山的凄惨局面。
  战争太残酷,是无量头颅无量血的牺牲,无数人民瞬间化作了尸体与白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究竟谁对人民祸害更重呢?是匈奴单于,是汉武帝刘彻?
  或者汉朝'无为而治’的宁静局面本来就不该打破。
  忠臣良将的噩梦——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辛弃疾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写道:“绿树听鹈鴃。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处寻,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辛弃疾的这首词感古伤今,表达了他对南宋苟安一隅的极大不满。词中的昭君出塞、戴妫归陈、李陵苏武送别、荆轲易水悲歌是中国古时候的四大人间悲剧。昭君貌美如花,因为不满西汉宫廷的枯燥生涯而被迫下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过起了饮毛如血的苦日子,可谓悲剧。戴娓因为夫君卫庄公离世,儿子公子完被杀,又被卫国人遣返回陈国,可谓又悲剧。太子丹披麻戴孝易水送荆轲,满座衣冠似雪,荆轲刺秦王功败垂成,引发燕国灭亡可谓更悲剧。李陵、苏武河梁桥送别可谓悲剧中最悲剧也,因为李陵北伐敌国匈奴兵败被擒,汉武帝刘彻就认定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于是诛杀李陵三族,致使李陵无家可归,李陵被迫背负汉奸骂名投降匈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苟延残喘于世间,真可谓悲剧中最悲剧也。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是多大的苦?李陵也是将军,也曾爱国,骨子里也有英雄血,也不是懦夫,可是他不但要承受世人的唾骂,还要承受整个家庭的生死离别,还要世世代代与胡虏为伍,还要世世代代在胡虏中生存也无法摆脱家庭的毁灭与名节的破碎,他变得生不如死,亲人都因他北伐匈奴而死,而他却因为汉武帝刘彻孤独惭愧的苟活于天地间,这又是多大的苦?
  李陵投降匈奴,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与情有可原,一句'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又岂能说的完?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广在平定汉景帝年间'七国之乱’时立下过奇功,又曾经长期守卫边塞而威震匈奴。唐诗中描写李广说:“林寒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射虎南山秋,没入石棱中”。在天昏地暗的一个夜间,李广打猎时,一次不小心竟然把丛林中石兽当成了猛虎,李广一箭射中,走到近处一看,原来躺在地上的大虫根本不是什么猛虎,而是一只石兽,由于箭簇射的太深,就连李广自己也拔不出来了。由此可见,李广的箭法是多么高强。
  可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至死都不能封侯拜相,大将军卫青率汉军北伐匈奴时,李广一部中途迷路,便再也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回到长安后,李广受到御史的问责与羞辱,愤而自刎。
  李广死后,儿子李敢认为父亲是大将军卫青谋害死的,于是扬言要杀掉卫青。卫青认为自己清清白白,就没把李敢放在心上,而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倒是认为李敢绝对不会善罢干休,于是在陪同汉武帝刘彻打猎时,竟然放暗箭射死了李敢。汉武帝刘彻为偏袒霍去病,也只好谎称李敢被野鹿撞死,至此李家衰落了。
  仇人霍去病几年后病死于朔方,李家已无仇可报。而李广的孙子李陵却依然雄心勃勃,他梦想李家能早日复兴起来,能够重展往日的雄风。
  时光走到汉武帝刘彻统治中国后期,敌国匈奴重新死灰复燃,李陵自告奋勇要请兵出击匈奴,汉武帝刘彻对此相当满意,就给了李陵五千人马,让他北伐匈奴。
  李陵仅率五千人马就如下山之猛虎,刚一接触匈奴即初战告捷,之后又在漠北浚稽山大败匈奴单于兵。匈奴大震,单于不忍蒙羞,即调集全国兵力围剿李陵,李陵在浚稽山苦力难支,丧失汉军驰援,决定撤军。
  司马迁在描绘李陵时写道:“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有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李陵确实是国士,在汉匈战争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士卒死者堆积如山仍然干冒白刃血战匈奴。
  经过数日血战之后,李陵军队完全陷入了匈奴包围之中。这时李陵已经寡不敌众,粮绝簇尽,又横遭叛徒出卖,南归道路已经被断绝,覆灭在即也。李陵为了避免全军覆没,只能下马诈降。
  此刻李陵心中想到的可能不止是诈降匈奴,最终又逃回汉朝的大将赵破奴,或许还想到了项羽,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陵已经羞愧至极了,在他的脑海里,自己根本不如项羽,在深陷绝望的最后一刻里,李陵眼中又迸发出常人的求生欲,他要像勾践卧薪尝胆那样活下来,只有自己活下来才能重回汉朝,才能杀死匈奴单于,为自己战败赎罪,想到这里,李陵心肺俱裂,可是别无他法,李陵只能暂时诈降。
  映着大漠上空将要降下的落日余晖与曲调粗狂的草原牧歌,李陵已经被匈奴大队人马裹挟而去,他人生中最凄凉的漫漫长夜已经到来,相信他此刻内心一定还有“身在胡营心在汉”的爱国情愫,他有朝一日一定要重归汉朝。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起初汉武帝刘彻认为自己不及时出兵援救,还有几分自责的意思,第二年时候,就派大将公孙敖再次出击匈奴,打算救回李陵,谁料抓到的匈奴俘虏却说李陵已经真实的投降匈奴了,并帮助匈奴练兵,准备攻打汉朝。公孙敖听后极度愤怒,于是率军返回汉朝。
  汉武帝刘彻得知这件事后,同样异常震怒,于是下令夷平李陵三族,李陵家族自此被汉武帝刘彻从人间抹去。
  实际上李陵只是诈降匈奴,他在寻找时机,时刻准备刺杀单于,帮助匈奴练兵的将领根本不是李陵,而是一个叫李绪的汉族降将。
  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求情,却遭到了最冷酷的待遇,被处以宫刑,加以侮辱。
  面对最直接的肉体耻辱,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著作——《史记》,勉强忍了下来。
  司马迁遭受奇耻大辱后,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可以列于君子之林矣”。
  任安看到朋友司马迁这封信后,异常感动,然而任安同样没有躲过日后的劫数,太子刘琚巫蛊之祸平息后,汉武帝刘彻以任安'坐观成败’为名将任安腰斩于市。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信义和平、勇敢诚实的美好精神在这一时期都被汉武帝刘彻与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揉碎了,仿佛天地间谁都不可以作恶,谁都不可以犯错,只有他汉武帝刘彻才是人间最伟大光荣正确的,后来乃至于董仲舒本人因为说错了话,都几乎被汉武帝刘彻下狱论死。
  话说深陷匈奴的李陵知道汉武帝刘彻已经杀光了他全家,顿时悲恨欲绝,自己是为汉武帝刘彻打仗才被俘虏的,如今自己不但得不到汉朝的眷顾,还杀了他全家。李陵经过几番生死轮回的精神挣扎之后,对汉朝,对刘彻彻底绝望了,于是真实且诚心的投降了匈奴。
  想那年李陵也是华夏人,也是汉朝人,更是以忠臣孝子自诩,他希望建功立业,希望能在汉朝史书上留名青史,然而他完全错了,他大错特错,他命中不该与汉武帝刘彻相逢。
  经过那次浚稽山的血腥较量之后,匈奴单于更加重视李陵了,就封李陵为右校王,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也许这仅是李陵后半生唯一的慰藉吧。
  时至近代,钱穆评价李陵说:“李陵之才气,及全军之勇决,令千载读史者想慕不已”。
  张承志评价李陵说:“他无家可归,祖国执行不义时候,叛变也许是悲壮的正道”。
  李陵蒙受了家族毁灭的巨大创伤,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老母,自己的兄弟,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结发妻子,或许在那个时代里李陵战败后,唯有一死了之,才能摆脱家族的毁灭,才不会背上汉奸的骂名,才不会百战将军身名裂。
  后来苏武出使匈奴时,李陵在《答苏武书》中说的很明确:“然陵不死,有所作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身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苏武告诉李陵,汉武帝刘彻已死,现在汉朝幼主刘弗陵、大将军霍光都希望李陵能回到祖国去,而此时的李陵已经伤透了,他再也不希望回汉朝受二茬罪了,因为他的祖国曾经杀光了他所有的亲属,让他无家可归,让他彻底心寒。
  苏武被匈奴发配到贝加尔湖边上,一直被扣押了整整十九年才被放归汉朝,苏武回到汉朝时,老母已经病死,结发妻子也改嫁了,后来苏武在孤独中渡过了自己的后半生。
  苏武将要回归汉朝时,李陵作《别歌》曰:“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亏。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苏武听后动容不已,在这沉闷的大悲剧气氛中,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李陵与苏武二人。
  李陵把苏武送到河梁桥畔,以泪送别,此时他真实的心情正是辛弃疾词云:“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李陵虽然得到匈奴单于的眷顾,成为了匈奴贵族,但人的感情与血液有时候是真的不能融合的,他的内心时常像闹钟一样提醒着自己是一个汉族人,这是他永远都不能摆脱的魔咒,二十多年后,李陵终于得到解脱,如愿以偿的老死在异域荒野。
  汉武帝刘彻病死了,司马迁屈辱死了,任安被腰斩了,苏武在汉昭帝年间孤独死了,李陵也客死在大漠穷荒之中,这就是一场绝世悲剧。
  汉武帝年间,功臣良将仅仅因为与刘彻政治理念不合,就被诛杀了数十家,后来汉武帝连亲儿子都猜忌不肯放过,竟然在'巫蛊之祸’中将亲儿子刘琚活活逼死。汉武帝在世时候垄断了汉朝所有的军事、政治、民生、经济、文化、思想大权,他成为了真正的帝制者。汉武帝刘彻费尽心机也没有完全吞并掉匈奴,在他即将死去的时候,汉朝人民的反抗形势已经到了揭竿而起的地步,是群盗满山,他再向前走一步就又是'始皇死而天下分离’那样的悬崖峭壁。
  在汉武帝年间,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局面完全被好大喜功的独裁统治取代。汉武帝横扫匈奴背后留给人民的是千家万户生荆棘的可怕现实。
  李广家族、卫青家族、霍去病家族建功立业自然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有幸,可又是他们的不幸,正应了那句叫做'伴君如伴虎’的成语。
  祖国已经被帝制的魔王所裹挟,当祖国执行不义的时候,也许背叛就是最合理的正道。李陵的背叛有着太多情有可原。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信义和平、诚实善良没有错,李陵、苏武、任安、司马迁也没有错,错就错在这些伦理道德完全被一句'君为臣纲’所裹挟,此后任何道德信仰都变得脆弱不堪。
  当一个执政者无论做任何事都不需要制衡,无论做任何事都是'正确’的时候,又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时代?'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那完全是被逼出来的,父子反目,横刀相向的'巫蛊之祸’也是被逼出来的,'群盗满山’的人民背离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人活在这个世上都要生存。
  追亡逐北,血流漂橹与人文价值的复醒
  兵者,所谓何物也?不祥之器也。战争更是不祥之事也,战争可以在你最想发生的时候发生,但不意味着在你最想结束的时候结束,而残酷的战争开始后,则往往又意味着千百万人甚至是上亿人的非正常死亡。
  春秋战国战争一直持续了整整五百五十年,尔后秦朝短暂统一了中国,然而秦朝从来不识仁爱为何物,短短十五年就又被推翻,接下来就是楚汉之争,经过几番血肉白骨的打磨之后,中国五千万人口,死亡四千万之多,刘邦也统一了中国。
  汉朝在太平祥和的环境中仅仅渡过了六十年,就在汉武帝年间发动了汉匈全面战争,这场战争断断续续一直打了二百二十多年。在汉武帝年间,中国曾一度把匈奴人驱赶到大漠西北,但这付出的是全国二分之一青年战死的代价,才扭转了战略被动的局面,后来一直到东汉和帝年间的金微山之战以汉朝全歼匈奴本部的胜利,才算正式结束。不管怎样,匈奴人制造的边患总算彻底解决了,然而不久后,鲜卑人占据了漠北高原,又成为了东汉的新威胁。
  汉朝统治了中国整整四百年。四百年后,东汉朝廷如前代夏商周秦一样日趋腐败,终于在公元一八一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黄巾起义又直接导致了汉末军阀混战与三国鼎立。到公元二二一年三国鼎立正式形成时,全中国由六千余万人口仅剩下了百余万人口存在,直到西晋建国时,中国才重新增长到七百六十多万人口。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时代,中国人口损失掉了百分之九十八点三,有诗人描述那个时代的现状正是:“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曹操也曾说:“经历了黄巾之乱后的种种劫数,全国人口百余其一”。原来从军阀混战,再到三国鼎立一甲子,是因为那些王侯将相掌控的人口太少,实在是打不动了,才有了鼎立相持的局面。
  西晋短暂统一之后,又是八王之乱、十六国乱华,传说当时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此时关中地区人口仅仅剩下了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
  十六国后赵时期,石氏皇族奢侈糜烂、大修宫室,向民间大肆征收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百姓卖儿卖女都交不完苛捐杂税,只好全家自颈而死,后赵城市农村的大街小巷两侧树木上到处悬挂着上吊自杀的尸体,后来前燕王朝率兵攻陷后赵国都邺城时,后赵数万名宫女竟然被前燕鲜卑军烹食。
  唐朝安史之乱时代,经过了历时八年的血腥战争,整个黄河流域万里萧条,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四分之三的人口死于这场战争,活下来的人也变得极度赤贫,甚至贫穷到以纸为衣的地步。唐朝末年,起义军首领黄巢战败逃往陈州,甚至堕落到开人肉作坊,拿人肉当军粮的地步,陈州附近的百姓被黄巢吃完了,就抢掠许、汝、唐、邓等州县,继续吃人。
  宋朝末年,蒙古元朝兴起,在中国境内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中国境内有七千余万人无辜丧生。
  明末混战,到清军入关,再到南明沦陷,中国人死亡八千万到九千万之众,清朝《温江县志》记载张献忠屠川后“人类几灭”,张献忠被豪格击灭后的第十三年,温江县仅存三十二户,男三十一人,女二十三人。民国《简阳县志》记载:“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十四户”。
  清军入关时代,整个中国几乎被杀到“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的地步,他们在征服漠北准格尔蒙古人时甚至杀到只有最后一个牧童,才肯封刀。清朝白莲教大起义时,全国有一亿人死于这场战争,屠杀之下不知道号称仁柔的嘉庆皇帝有何仁德?而不久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更是把人口大灭杀推向极端,在满清和太平天国互杀之下,全国四点三亿人口中竟有整整两亿人死于这场屠杀。
  追亡逐北、血流漂橹后的人口大灭杀场面又何止中国有之,十五六七世纪,随着西方殖民者东扩,他们在传播耶稣教,掠夺世界各地物质财富同时,同样双手沾满了各地土著人的鲜血。
  在古老的西方社会里同样出现过政治压迫,同样出现过信仰迫害,同样出现过思想禁锢,同样对异族、异国人民展开过灭绝性的大屠杀。十五世纪时,哥白尼的所谓异端邪说受到了耶稣教廷的审判,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上,在那个时代,如果哪个欧洲人敢否定上帝,就已经提前宣布了他的死亡。后来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法兰西殖民者在非洲展开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在美洲对印第安人展开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直到美国成立前夕,甚至于美利坚的开国国父华盛顿都曾说:“杀死一个印第安人,应该把尸体的臀部以下割裂,这样可以制成长筒靴”。
  或许华盛顿真的穿过用印第安人的人皮做的靴子。
  迟至二十世纪的上半叶,欧洲又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策源地。
  从历史中醒来,从前有过的劫难实在太可怕,从有人类史到今天,我们的路走的很漫长,但是我们没有白走,幸亏此时的大多数地球人已经懂得了什么是博爱,什么是宽容,什么是人权。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宽容的态度,博爱的心胸,人权的尊重,还要我们踏踏实实躬身实行。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依然还有许多困惑,甚至于很多灾难,如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展开大屠杀了,如中国的城管在大街小巷殴打小贩了,如血腥暴力拆迁了,如计划生育闹出人命了,如偷渡到鸭绿江的朝鲜边民被朝鲜边防军枪杀了···这些我们都应当关注。
  已经走到了现实的社会,我们的人文价值应当复醒,不要因为你没有出生在伊拉克,就对伊拉克的大屠杀漠视不顾,不要因为你不是小贩,就对小贩在大街小巷遭遇的种种侮辱保持沉默···假如我们都对这些保持沉默了,又怎能说明我们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人呢?如果我们的整个民族都保持沉默了,又怎能证明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有博爱之心的民族呢?一个没有博爱之心的民族又是多么可怕的民族呢?
  曾几何时,血气方刚的少年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博爱,便跟着黄巢、李自成、张献忠参加了起义军,便对贫穷的百姓展开了最残酷的掠夺。曾几何时弱肉强食的少数民族士兵入主中原便展开了灭绝人性的大屠杀。
  他们根本不懂得什么是推己及人,什么是仁慈博爱,也许是迫于上司的压力,迫于生活的贫穷,才进行了劫掠,也许这又是一种误解,也许他们从来就认为砍瓜切菜式的屠杀是一种快感,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假如哪一天他们或者是他们的子孙遭受这种砍瓜切菜式的屠杀又是一种多么可怕的结局呢?
  有一天那个手沾数十条人命的匈奴兵被霍去病的北伐军砍断了双臂,疼痛的他在地上打滚时,他可曾想过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最终报应。
  有一天那个屠杀过大半个四川,甚至于连亲儿子都杀的张献忠,被豪格一箭射死在丛林里时,可曾想到过这就是'恶人自有恶人磨’的最终结局。
  有一天与天斗、与人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革小将可曾想过,把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捆在大树上,用鞭子抽死是多么的残忍?假如某一天这帮文革小将人之将老时,他的子孙辈用这种方式对待他们,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假如文革持续下去了,这帮文革小将荣升为地主阶级的时候,下一辈文革小将又以斗争地主为名,将他们按在草坪上屈打成招的时候,他们又是什么滋味呢?
  我们希望,有一天这种残酷的自虐与虐待情节能在我们的灵魂密码中彻底抹去,然而即便是现代社会,我们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又是大压迫,又是大虐待,又是大屠杀,在血腥中畏畏缩缩的苦难大众可曾想过,有可能下一个挨刀子的人就是你自己,所以即便是在血流成河的恐惧中,你也要强大起来,勇敢起来。对待罪恶不能勇敢,而是畏畏缩缩的选择妥协便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当初曹魏高贵乡公曹髦宁可战死沙场也不坐以待毙,就是选择了最真实的勇敢与气节。与其坐以待毙,孰若奋勇杀敌?奋勇杀敌或许还能光荣的战死,甚至于死中求生,找出生路来。
  锦衣玉食的相公,豪迈威武的将军你可曾想过,你们是为终结人类罪恶而来,而不是为弱肉强食而来,你们最大的责任是保护你们的同胞与子民,而不是为肆意杀戮而来。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每个人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主人,你们为什么泯灭良知用自己手中的权柄像砍瓜切菜一样去迫害人民呢?风水轮流转,当有一天那些高傲的统治阶级变为最底层的普通民众后,不知道他们能不能适应这种吃人环境呢?
  助纣为虐、为虎作伥、伴君如伴虎,你可曾想过,当年李广、司马迁、任安、李陵堂堂正正,都被像老虎一样可怕的汉武帝刘彻一口吞掉,更何况那些做过恶事的乱臣贼子们最后的下场有几个人不知道呢?是他们毁灭了他们的国家、家庭与权力。
  《尚书》上有一句很精典的话就是:“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均”。我想泯灭良知的人想到这句话时,应当好自思量一下。
  面对五六千年的历史,我们需要忏悔,需要反思,我们应该勇敢去制止暴力的流行,即便这种暴力是来自于国家的、皇家的、教会的,我们也要制止这种暴力的流行,孔子说过:“胜残方能祛杀也”。止戈方为武也。结束暴力蔓延不是为了复仇,而是为了更好地去爱人。
  所以仁者爱人,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爱人就应该好好去做人,而不是去害人,众生都是平等的,我们无故终结无辜生灵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种罪孽。
  《道德经》五十八章曾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政治的宽容、诚实成就了人性的淳朴善良,同样,政治的残忍、黑暗也铸就了人性的残忍黑暗。事实上,很多时候,人类放弃了淳朴善良的品质,恰恰是来源于统治者的诱导与破坏。统治者的诱导、破坏、控制,使得朝廷、政权的良性规则逐渐丧失殆尽,朝廷、政权良性规则丧失殆尽,残忍、恶毒的性格开始在社会上广为蔓延,于是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法西斯统治的地狱。
  事实上秦孝公、商鞅变法如此,秦始皇、李斯焚书坑儒如此,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如此,乾隆帝、纪晓岚修四库全书也如此,他们绑架了文明,他们就是天地间最大的黑暗。
  所以为了避免来自祖国的迫害,国家、政权、政府的行政职能只能与人民共同分享,国家只能由人民主宰,而不是国家去主宰人民的死活。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诚如是也。
  朱熹有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府应该是公正、透明且有自我更新力的,所以为达到这一目的,只能靠人民来主宰,才能有效的避免血流漂橹后的大屠杀场面。因为每个人都是为追求幸福而来,而非刻意为屠杀而来。
  正因为我们是为追求幸福而来,而非刻意屠杀害命而来,所以我们必须要尊重人权,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尊重别人的权力,别人又岂能尊重的了我们?
  十八世纪末,法国《人权宣言》上曾经庄严的写出:“对人权的无知、忽视、蔑视是吃人的唯一原因”。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一个吃人与被吃的环境里盘旋下去?所以我们必须要懂得尊重人权与热爱天地生灵,而不是像成吉思汗、多尔衮、张献忠一样去吃人。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六十七章中说道:“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所以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慈悲,我们才能懂得什么是正道,什么是良知,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为,我们才会坚守最勇敢的底线。因为我们节俭了,所以我们就不会奢靡,因为我们不会奢靡,所以我们才不会欲火焚身,把自己烧掉。因为我们不敢为天下先了,所以我们才会谦虚,才不会傲慢,才不会侵夺成性,才能尊重别人,能尊重人了,懂得爱人了,才不会滥杀,世间的悲剧才会停止。
  盈则满,圆则亏,利器不可以兼并
  历史需要我们去忏悔,大黑暗过后,有一天我们终于明白了,当有一天政治垄断了文化,文化就会变得扭曲,甚至于会随意被统治者强奸。有一天政治垄断了思想,人的思想就会变得单一,乃至于愚昧。
  秀才见了兵,有时候真的是有理也说不清,除非这位秀才打算去拼命。秦始皇时代,一句'焚书坑儒’的狠话便使得四百多名儒生瞬间被活埋,夏商周、春秋、战国时代无数珍贵典籍瞬间化作乌有。而汉武帝时代一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帝王政令就使得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同时下岗,甚至悲守穷庐过完一个又一个世代都不能抬头。清朝康雍乾时代文字狱更使得知识分子的脊梁彻底被打断,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破四旧运动、文化大革命更使得我们大陆的传统文化几乎被摧毁。
  由此可见,权力裹挟了人类的文化与思想之后,不仁者们很自然的就会高举起'君为臣纲’的政治牌匾为所欲为,比如今天迫害几个能臣将相了,明天骄奢淫逸盖几座华丽宫殿了,后天强征点苛捐杂税了,于是某一天人们被彻底逼反了,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彻底爆发了,国家进入了一个彻底互杀的年代。
  在这个彻底的互杀年代里,军人势力渐渐掌握了国家实权,他们与经济财团互相勾结,往往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军阀割据势力,这些军阀势力做大后,往往又形成了改朝换代的种子,他们在平定地方农民起义后,便开始互相攻杀,往往在军阀混战中,又是千百万人民的流离与伤亡。
  事实上,中国汉、隋、唐、五代时期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灾难就是如上述所言,是国家半数人民的死伤。因此军事势力绝对不可以捆绑经济。如果军阀势力与经济财团势力真勾结在一起了,很自然的国家就陷入了分裂与大混战的梦魇之中。
  大乱过后,天地如同初辟一般,人民从九死一生的大磨难中摆脱了出来,如果大乱过后的平民群体还是不懂的用平等、民主、勇敢的人文修养与朝廷、官府交往,不敢去维护本属于自己的天赋人权,那么他们很自然的就又会被朝廷、官府所裹挟。朝廷还算人道的时候,还很脆弱的时候往往会对人民好那么一点,比如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了,比如'十五税一’了,比如'三十税一’了,然而有一天这个朝廷、这个官府强大到无法制衡的时候,这个朝廷、官府便开始变本加厉的搜刮民财,想方设法的把双手伸向百姓的口袋中,于是朝廷、官府便想尽一切办法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如西汉武帝刘彻时代的'盐铁国营’了,'采炼加工铸造国营’了,总之帝制时代的独裁者蜕变成与民逐利的野猪之后,要想尽办法来榨干百姓的骨髓,于是平民群体在朝廷与地方官府的双重搜刮下变得愈发贫穷,国民经济上也百业凋零,所以政治绝对不可以捆绑经济,否则必然是与民逐利而引起政权易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领导人蒋经国曾经说:“当官的就别想发财,发财的就别想当官”,事实上权力、官位与资本、经济结合到一块之后,永远是人民的灾难。
  不但如此,任何强势势力互相勾结在一起,都有可能会成为人民的灾难,不但政治实体不可以控制文化,不可以控制思想,不可以控制经济,甚至连宗教都不可以多碰。
  政治实体过多干预文化,极有可能演变成文字狱的惨剧,政治实体操纵社会思想,极有可能演变出焚书坑儒的丑剧,政治实体与经济财阀苟且到一块后极有可能就是贪污横行,官僚控制了社会,就是又汉武帝那样的国营经济。同样政治实体也不可以与宗教势力勾结在一起,如果这两者厮混到一块之后,不是政治实体强奸了宗教势力,就是宗教势力给国家洗脑,把国家变为邪教堂。
  倘若某一天人类的思想完全被控制,我们的灵魂完全被宗教束缚,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稍微顶一下嘴,极有可能就会受到死亡的威胁,古老的罗马教廷又是多么的可怕。
  两千年前古老西方世界的黑暗悲剧不可以再重演,人类不可以再被洗脑。自公元二世纪罗马帝国扶植耶稣教为国教之后,罗马耶稣教廷便瞬间蜕变为国家政权奴役人民的工具,人民开始蒙受政权与宗教的双重压迫,以致于教皇控制了人类的所有,人们不可以对《圣经》有半点的怀疑,不可以怀疑上帝,不可以有任何的自由理念,乃至于文艺复兴前,连最基本的性欲望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后来启蒙运动开始了,但是伴随着启蒙运动启迪灵魂的同时,半信半疑的欧洲人又开始野蛮杀戮殖民地人民,如针对印第安人展开了种族灭绝,对非洲黑人群体展开了三角贸易。尽管此时白人群体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火药技术,但是他们依然不知道该如何做一个现代人。
  似乎来自中东地区的《圣经》已经被彻底扭曲,当人们不信仰耶稣上帝时,就意味着被乱石砸死,似乎这本身就是一种邪恶的摧残,此时正教也变为了邪教。
  所以历史需要忏悔,盈则满,圆则亏,利器不可以兼并,强势势力不可以勾结。
  回归人性就是对历史最好的忏悔
  在这五千年里中国经过了八十多个王朝政权的更迭,世界各国也经过了几番沧海桑田的变化,面对着历史上的种种伤疤与遗恨,我想我们应该学会彻底的反思与忏悔,然后在忏悔中找出我们未来的方向。
  我们完全可以假设自己就生活在历史之中。
  比如当我们面对秦始皇兼并六国战争,我们是应该坚持分裂呢?还是要拥护统一呢?比如我们面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我们又该如何决断呢?比如当我们面对人口大灭杀,又该如何做呢?比如我们被黑暗势力俘虏裹挟,我们又该如何做呢?
  事实上,即便是天地间再黑暗,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人性的善良,因为有了善良,有了对天地万物的悲悯之心,我们才能够以更负责、更认真的心态改变这一切,有了改变这一切的想法与勇气,我们必然会勇敢的实行我们的良知。
  天注定,人道最美是良知,世间最美莫过于良知,我们的良知得到了升华,大爱的种子才会在天地间生根发芽。
  相传从二战时代德国纳粹集中营里走出来的美国校长吉诺特,经过了那段刻骨铭心黑暗之后,总结人类一生的价值时说道:“我曾经是一名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世间最不该发生的悲剧。屠杀异国人民的毒气室是由技能高超的工程师建造的,妇女是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的,儿童是由训练有素的护士杀死的,所以我怀疑教育的意义。因此请回到教育的根本上来,而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人性的人。教师的努力不应该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者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书、写字、算数的能力才有价值。
  事实上,不但教育需要回归人性,甚至于宗教、政治、道德都需要回归人性,一个没有人性的社会是多么可怕?倘若社会没有了人性,是不是我们的未来还会经历王朝更迭时代的大灭杀呢?是不是还会有康雍乾时代的文字狱呢?是不是还会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浩劫呢?
  可是我们应该清楚,人性的回归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社会回归人性,最基本的人文前提就是博爱、良知、忏悔与宽容,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这些。
  所以我们必须极度重视我们的学校,让学校更富有爱心,而不是把学校摧残成功利化的发财工具,事实上任何学校与功利沾上边之后,都会变得虚假,因此学校只能诚实,此外善良的宗教、温馨的家庭还需要紧密与学校互相结合,让每个人都时刻沉浸在爱的环境中,自然他们走向社会后,会去改变种种黑暗,让大地变得光明。
  我相信当一个人内心世界充裕善念的时候,当一个人充满敬天畏地爱人的之心之后,当一个人学到饱满的知识与能力之后,即便这个社会再黑暗,他也会去坚定执着的去改变这个不良的社会。
  即便政治再落后,经济再萧条,科技再低能,环境再恶劣,资源再匮乏,疆域再窄小,司法再不公,敌国再猖狂,当我们有一个善念与执着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时,我们或我们的子孙总能摆脱厄运的,相信愚公终可以移山矣!
  一百多年前,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说:一个社会改变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心,二是政令,三是物质。依这个顺序,开头困难,但终能成功;顺序反过来,看似快捷方式,但终究走不通。
  福泽谕吉说的很对,改变社会如果不从人心、人性上入手,是根本行不通的。
  然而面对优秀思想、人性理念的传播,官员、工人、农民、甚至于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优秀思想的推手或阻挠者。尤其是那些官员,他们完全可以使用国家武器,焚书坑儒来毁灭人类的思想,面对不幸,我们又该需要什么样的官员呢?
  孟子说:“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所以我们的官员必须要有一个仁道的品质,守候好自己的救世职责而不能去作恶,才是官员的分内之事。
  除此外,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去监督官员群体的操守与质量,不但人民需要监督他们,媒体需要曝光他们,反对党需要制约他们,甚至于政府官员本身就应该履行互相制衡的职责,因为行政群体拥有绝对的权力会产生绝对的腐败,产生绝对的罪恶。
  《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所以做为一个公务员必须要有一个诚实的心,不害民,不说谎,不贪污,认真对人民负责。
  千百年来,中国人走过了太多离乱与苦涩,元朝时代那种'人相食’的场面不可以再有,满清时代那种灭绝种族的大屠杀不可以再有,汉末三国时代的大内讧不可以再有,商鞅时代的借力杀力不可以再有,秦始皇时代的焚书坑儒不可以再有,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可以再有,康雍乾时代的血腥文字狱不可以再有···。
  我们国家的历史与未来必须做到最真实的回归人性、回归良知才有希望,面对从前的诸多不幸与罪恶,我们必须做到最真实的忏悔与救赎才不会重蹈覆辙。法国《人权宣言》上曾经写道:“对人权的无知、忽视、蔑视是吃人的唯一原因”,因此我们必须慈悲起来 ,努力学会去爱人,而不是恨人,我们的前路才能坦荡光明。
  此刻我想到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永远都是人民与国家的耻辱,这种罪孽应该得到永恒的终结。
  铭记历史,为历史而忏悔。
  译文(1)
  摒弃狡诈巧智,百姓才能有百倍的利益;摒弃虚伪的'仁’与虚伪的'义’,百姓才能够回归'孝慈’;摒弃机巧私利,盗贼自然会消失。虚假的圣智、仁义、巧利只是粉饰太平的东西,不足以治理天下,要使百姓有所归属,必须要坚守淳朴,减少私欲,摒弃欺骗虚假的世俗学问,从而达到没有忧患的目的。
春秋初各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