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还有比朝鲜党争更厉害的地方吗

万历朝鲜之役后期丁应泰弹劾朝鲜这一事件将朝鲜君臣、东征将官、北京官员卷入政治漩涡中,其背后饱含复杂而微妙的意味丁应泰的弹劾激起朝鲜君臣的强烈反应,尤其是党争的反弹致使朝鲜派燕行使赴京辩诬斡旋,而燕行使在京积极准备和行动最终取得成功。此次外交实因明朝党争而起最後也靠明朝党争而化解,集中展现了两国相互交织的党争及各自君臣之间的斗争诠释了明朝和朝鲜宗藩关系的权力性实质。

}

导读:文 海下与李氏Korea事无巨细、义囸辞严且长达近四百年的激烈党争相比东亚大国的内斗传统只得黯然失色。总统托身的政党也是聚散离合非常

文/海下与李氏Korea事无巨细、义正辞严且长达近四百年的激烈党争相比,大国的内斗传统只得黯然失色总统托身的也是聚散离合,非常不稳定朴槿惠所在的大党,前身可追溯到1990年三党合并而成的党但其后频繁分化合流,在28年里竟改了5次名。2017年朴槿惠东窗事发“亲朴”派退党出走后,又改称Korea黨Korea党。2018年6月South Korea地方大选中作为在野党的Korea党大败党内又经历了一轮洗牌,下次再改名应该不会很久事实上在半岛上,相似的一幕曾反复仩演以李氏为例,该朝国祚五百年界严格断限的“党争”就长达二百年(1575~1775年),加上前奏尾声则接近四百年时间绵延之久,烈度の大党派变幻之纷繁,足令西边国的东林、阉党之争黯然失色大敌当前,即便已朝不保夕边的流亡朝廷仍内斗不止,朝廷各大党派抓紧时间彼此弹劾在支援下,断断续续打了七八年Korea君臣依然沉陷在党争的漩涡,各大派别争相拉拢明军也因为党争,“神将”李舜臣虽然屡立却一直起起落落,仕途坎坷 KBS电视剧《不灭的李舜臣》中的元均。元均与李舜臣交恶在与北人党共同李舜臣后取得指挥权,但不谙水战屡次大败。随后Korea朝廷不得度启用李舜臣结束前夕的1598年李舜臣在露梁海战中战死,以之为靠山的南人党陷入恐慌北人党領袖立即联合丁应泰给Korea宣祖上疏,弹劾南人党骨干柳成龙勾结南人党应声垮台。获胜的北人党也没有消停多久其内部很快又分出大北派小北派,内斗传统在事关生死存亡的重大面前,竟仍能玩出宫斗剧的效果祸根早在诞生之初就已种下。1392年高丽李成桂谋朝篡位,建立李氏Korea随即导致士人内部分裂。支持李成桂的一派进入朝堂称为勋旧派部分心怀不满的儒生则以节义自勉,选择归隐林下被称为壵林派。不久Korea世祖李瑈又篡夺了侄子的王位,上演半岛版“靖难之役”这导致勋旧派内部分裂,更多人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二年(1392年)李成桂称王,赐予国号两国建立宗藩。李成桂高丽体制兴儒排佛,引进程朱理学天长日久把持朝政的勋旧派逐渐引起国王嘚不满。从第九代成宗大王李娎(1469~1494年在位)开始士林派逐渐获得重用,与勋旧派分庭抗礼朝堂缠斗之下,共四次所谓“士祸”众哆分子死于非命。在这一过程中正治斗争中的失意者不断退出朝廷加入士林派,在地方组建书院讲学士林派虽然屡受打击,但在的影響反而越来越大笑到了。勋旧派垮台后士林派完全控制了朝堂,但失去了共同对手的反对者联盟并不牢固很快陷入内讧。 宣祖八年(1574年)沈义谦与金孝元公开决裂,起因不过是争五品官的主导权但这一导火线彻底引爆了压抑已久的矛盾。朝臣被情势所逼不得不紛纷选边站队。因金孝元住在国都的东面金孝元一边的被称为“东人党”,而站沈义谦一边的称为“西人党”由此Korea进入“党争元年”。随着时间流逝党争内斗愈发精细化。东人党中分化出南人党和北人党北人党再分大北、小北,大北内部还能分个中北、肉北、骨北彡派小北中又分清小北、浊小北。西人党内部断派生党派仁祖时有清西、勋西、老西、少西之分,肃宗时又分为老论、少论彼此围繞一些小事争论不休。这样的党争此后历经数百年而不断,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东西人骨肉老少论。”此外Korea党人还特別争气,动辄干预王政、质疑王权正统甚至废立君王,这又与国党争热衷依附皇权和权阉的软骨头行径截然不同处处甘做国好学生,將“衣冠礼仪不输中土”作风落实在从思想到宫廷礼仪方方面面的Korea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与扁平化的庶民社会不同Korea是个阶级壁垒森严嘚社会,王族之外的臣民分成四个阶级:两班、中人、良民和贱民四个阶层严格世袭,互不通婚只有正女才能继承地位,这与社会普遍的诸子平分家产区别极大两班同时也大,奴婢成群古代Korea更像一种信奉思想的种姓社会。1904年正在下象棋的两班在明清时代的往往是庶民实现阶层跨越的阶梯。但在Korea也沦阶级进一步固化的工具。Korea的制分为录用文官的文、录用武官的武科、以及录用技术官员的杂科三类文又分大科(文科)和小科(生员、进士科),最受重视的大科报考资格却只限于两班子弟,朝廷高层职位由此形同世袭人津津乐噵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堂”寒门子弟一朝门生的得意,Korea士人很难体会到自然也远不如学子般懂得感恩,而是热衷于处处限制王权佷显然,李朝带有鲜明的与两班豪族共治特点在程朱理学影响下,李朝形自己独特的正治审美——天下的运行不能仅仅依靠专制权力吔应推崇公论,即为民意、天道代言的道德舆论坐像轴。在道统之说在士人内部很有市场,但只在极少数那里得到过认可在元明清彡代更不见容于官方主旋律。但Korea士人把道统发挥公论了其主流正治的一部分此外,公论并不局限于庙堂之高在野士人也可以联名上书嘚方式来表达公论。但这麼多意底哪个是“公论”哪个是“私论”这实在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于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众说纷纭攻讦不休。趁着宽松的言论环境士人们纷纷组建正治团体,抱团取暖 《南汉山城》中的Korea朝廷,两班士人咆哮公堂则相对弱势。换在皇权威偅的罪该杖毙在野士人团体的凝结核,是书院早在李氏之初,失势的士林派儒者已纷纷归隐山林在各地设立私塾,招生讲学到Korea中宗时,大力发展文教又给书院拨发了充裕的经费,其名下往往配以殷实的农庄此后地方书院蓬勃发展,到宣祖时已经不下一百所在雄厚财力和两班正治威势支持下的Korea书院,相比国同时代的书院有高得多的正治独立性上能对抗权力,下则占有大量和人口地方士林势仂集团的大本营。不同士林派别占据各书院父子相传,把同族同乡的子弟聚集起来形成一种血浓于水、师生之情交错的党派集合体。各党派在正治上得势便援引同党执政于庙堂之上;失势便回到家乡的书院,下机会在这种书院体系的有力支持下,Korea的党争自然延绵不絕绍修书院匾。李滉仿照“白鹿洞书院”建立“白云洞书院”而后被Korea国王赐名为“绍修书院”但为什麼党派又会一再分裂呢?答案其實并不复杂表面的理念、政见之争背后,人在乎的是权势和利益在文官社会,仕途与财富相辅相成但Korea八道毕竟有限,正治优越的两癍僧多粥少当党争有了大义名分,分裂内斗也再正常不过的了

由于自己的登基差点被党争阻挠,李朝一代国王英祖李昑特别厌恶士大夫以士论、清议、名分论主导的正治运作方式他主张正治应以为中心,加强中央集权节制党论。这被称为“荡平正治”英祖李昑(1724~1776年在位),抑制士人停息党争,将权力收归实际终结了士人主导的朋党正治,却又造成新的权力极团以义理道德标榜的士人舆论能咗右朝政师生门徒乡党等聚集起来的朋党也就消亡于无形。在英祖治下的党争最终终结于1775年,这一年米国独立,也已为期不远读書人的党争退出了舞台,但李氏的内斗传统依然后继有人1800年,12岁的纯祖李玜即位金祖淳辅政。次年金祖淳就把女儿嫁给纯祖,以“國丈”兼国王“义父”的身份控制了朝政大权自此,Korea进入了近一百年的所谓“势道正治”国王身边和竞相专权,时间长达百年1880年,外国势力进入Korea长期受到势道正治压迫的Korea名门,在内部申诉途径断绝之下只得纷纷勾结境外势力推翻势道正治。如庆州金氏的金弘集、潘南朴氏的朴泳孝等人选择亲日潘南朴氏的朴定阳选择亲米,牛峰李氏的李允用、李完用则选择亲俄与此同时,针对与的Korea政坛还分裂成“事大党”与“开化党”,前者坚定地追随后者则主张摆脱宗藩,谋求独立


闵妃,即明成皇后事大党的代表人物。因属一派亦被归为势道正治。在位评价并不高其形象因日后Korea的兴盛而崛起的胜负,标志着开化党取得了胜利他们随即被扶植上台组阁,开始肃清大清的影响但这不过是又悲剧的开始,1910年Korea被吞并。(来自 大象公会)参考资料:吕正理《大》群言出版社,2015蒲笑微《李氏朋党正治》延边2016年论文李岩《李朝中期四色党争的性格》,South Korea学论文集二辑潘畅和《圈的价值冲突——古代Korea和的比较为中心》,社会出版社2012姩姜秀玉、王臻编《Korea通史第3册》,延边出版社2013年曹中屏《Korea古代两班制度当议》,Korea(第十二辑)2014年
}

在中国历史上年迈的皇帝与年輕的太子争夺政治权力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情。朝中大臣们考虑到自己的政治未来自然多多少少会对太子有所算计。康熙年间废太子胤礽就是一例胤礽最后被废,在高墙圈禁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与胤礽差不多同时期的朝鲜思悼世子与其命运相似,但结局更为悲惨有關思悼世子和其父英祖的故事,在韩国影视剧中多有演绎最近代表韩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的大热电影《思悼》,其剧本也改编洎这一历史故事


1762年,朝鲜国王英祖在徽宁殿(今昌庆宫文政殿)殿前将世子关入柜中,几天之后世子活活饿死。这一惨剧发生在农曆壬午年闰五月十三日因此也被称为“壬午祸变”。朝鲜王朝第21代国王英祖()为何一定要将亲生儿子思悼世子()处死呢


祸起何处:打娘胎里就引发的党争

壬午祸变何以会发生?韩国学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说法认为当时朝鲜激烈的党争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英祖与世子的性格矛盾导致了壬午祸变的发生尤其是后来世子行为乖戾,为了国家的未来英祖不得不处死世子。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政治斗争是壬午祸变发生的主要原因,父子间的性格差异是次要原因而世子的乖戾行为则是壬午祸变发苼的催化剂。

朝鲜王朝后期的政治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党争史。朝鲜后期的党争常常被称为“四色党争”。所谓“四色”即当时活跃茬政界的四大政治势力,即老论、少论、南人、北人到了英祖时期,北人与南人已经式微北人基本上早已被逐出中央,而南人则气息奄奄只是偶有几个重要人物在中央活跃一下罢了。可以这么说英祖时期的党争主要发生在老论和少论之间,当然老论和少论也不是鐵板一块,老论里也分东党、南党、北党少论里也分为峻论(强硬派)、缓论(稳健派)等,其自身内部的斗争也非常激烈

1724年,英祖鉯王世弟的身份继承了其同父异母的哥哥景宗()的王位这一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背景,事实上也绕不过老少党争景宗身体虚弱,一矗没有后嗣老论提议立当时还是延礽君的英祖为王世弟,而少论则极力反对这一提议虽然中间曲折重重,但王世弟册封最终得以成行

也就是说,英祖的继位有老论“择君”的嫌疑。登上王座的英祖深感于党争的弊端和强化王权的需要,在政治上实行了平衡各党派嘚“荡平策”通过平衡牵制各党派来强化王权。不过虽说是“荡平”,但国王很难对各党派实实在在地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各党派嘚实际斗争并不会因为“荡平”而弱化,私下的斗争反而变得愈加激烈


英祖御真,现藏于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

1735年,暎嫔李氏生下思悼卋子思悼世子的出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老论主流所乐见的事情。在英祖第二子思悼世子出生之前英祖曾册封长子为世子,鈈过在1728年这位年仅九岁的孝章世子突然被毒死,而英祖又无其他子嗣世子位一直空悬。孝章世子死后老论提出过继宗亲的儿子立为卋子,而少论则认为英祖正处壮年尚可期待新的世子的诞生,极力反对老论的提议思悼世子的出生,意味着在立嗣路线的斗争上少論赢了。


父子不同阵:一团乱麻的关系网

随着世子的渐渐长大各党派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算计世子的政治地位在此简单介绍一下亲卋子和反世子势力的主要人物构成,就可知当时的党派斗争形势有多么复杂亲世子的人物有:英祖原配贞圣王后徐氏,英祖父亲肃宗的繼妃仁元王后金氏思悼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和平翁主,老论重臣世子的丈人洪凤汉还有老论大臣李天辅、俞拓基,以及少论大臣赵顯命、李光佐、朴文秀、李宗诚、赵载浩南人大臣蔡济恭。反世子的人物有:淑仪文氏(英祖后宫)世子同父同母的亲妹妹和缓翁主,老论重臣世子亲姐姐和协翁主的公公申晚老论大臣英祖继妃贞纯王后的兄长金龟柱,以及老论大臣金尚鲁洪啓禧,尹汲;少论大臣囿徐命膺


韩国历史剧《李祘》中,由成贤娥饰演的和缓翁主

看完这些人名,估计大家已经开始头晕了这些人物一个个拿出来解释的話,又是一篇篇长故事本文按下不表。为了理解的便利大家只需看看这些人是属于少论还是老论。显然在重臣中支持世子的少论人壵相对较多。当然这不是说少论就一定支持世子,老论少论内部围绕支持还是反对思悼世子的问题也是分裂重重,加之王室人物的介叺整个情势犹如一团乱麻。

显然世子身边集结了相当分量的政治势力。标榜“荡平策”的英祖在明面上还是维持了“荡平”的政治局媔从1749年开始代理听政的思悼世子,大致也沿用其父王这一政策——毕竟这政策符合希望压制臣权扩大王权的王室的整体利益。虽然父孓之间有过不少不和与争议但大体上还是维持了一种相对和缓的局面,直到1755年罗州挂书事件(也称己亥狱事)发生父子关系开始恶化。罗州挂书事件之后由于亲世子的少论势力遭到巨大打击,老论得势世子的地位随之发生动摇。

罗州挂书事件即有儒生将写有呼吁舉兵清剿奸臣的文书贴在了全罗道罗州客舍。事件处理过程中牵扯到相当数量的少论大臣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时任政丞的少论大臣赵載浩(孝章世子嫔之弟)带领百余名少论人士上自辨疏声讨当年主导辛壬狱事(注:发生在年间,围绕王世弟册封问题少论对老论的肅清事件)的少论人士,并且要求向涉事其中的少论大臣崔锡恒李光佐等人问罪。在老论看来少论这种上自辨疏的行为,颇有以退为進故作姿态的嫌疑。当时代理听政的世子以英祖的成命为借口反对向这些少论大臣问罪,对上自辨疏的少论人士们的批答语辞和缓洇此,老论大臣们普遍认为世子偏袒少论对他多有批判。

对此英祖并不希望将事件扩大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英祖会站在少论这边不偠忘了,当初反对册封英祖为世弟的正是少论

当年景宗突然死亡,世间纷传是英祖所为到底是不是英祖所为,尚无定论但英祖是王位继承的最大利益获得者确实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到了英祖四年即农历戊申年(1728年),还有一部分少论激进派与没落的南人联手主导叻一场反对英祖,逼其退位的军事行动史称“戊申乱”。

英祖生平最忌讳有人在他继承王位的正统性上做文章让世子代理听政,其中┅个原因也是为了表明自己对王权并无眷恋更以此委婉表明自己和景宗的死亡毫无干系。罗州挂书事件牵扯出戊申乱与辛壬狱事的老账而世子对少论又比较宽容,这很容易引发老论的反弹——老论坚决维护英祖继承王位的合法性所以,世子亲少论的行为一方面容易招致英祖的反感另一方面也破坏了“荡平”的政治局面。


壬午祸变:是性格不合还是权力争夺?

壬午祸变的导火索是罗景彦告变事件羅景彦有个弟弟叫罗尚彦,是思悼世子的下人被世子处死了。罗景彦在壬午祸变发生前的二十来天向英祖告发世子诸多罪状历数其各種乖戾行为。当然这只是个导火索,壬午祸变终究还是与党派斗争脱不了干系


水原华城(思悼世子墓所在地)所展示的柜子。

壬午祸變发生之后英祖自己也承认朝廷之中形成了父党与子党,根据实录记载英祖自己感叹道“景彦岂是逆乎? 今日朝臣之偏论, 反为父党子党吔, 然则朝臣皆是逆也。”对当时的英祖来说思悼世子与其说是王位的继承人,不如说是王权的竞争者似乎是预料到祸变可能会发生,卋子曾秘密向告病隐居在乡下的赵载浩求助虽然赵没有施以援手,但世子在如此情势之下求助于他可见危机的时刻世子内心倚重的还昰赵载浩一系的少论势力。

当然世子越来越乖戾行为也给壬午祸变的发生提供了口实。根据事变发生当日即闰五月十三日的《英祖实錄》记载,“自丁丑戊寅以后,病症益甚,当其疾作之时,杀宫婢宦侍,杀后辄追悔上每严敎切责,世子疑惧添疾。上御庆熙宫,两宫之间,转成疑阻,苴与阉寺妓女,游嬉无度,专废三朝之礼,上意不合,而即无他嗣上每为宗国之忧矣。”值得注意的是除思悼世子之外,英祖并无其他儿子所以,英祖就算想要改立世子也无其他选择。不过思悼世子之子,即后来的正祖()在学问上相当出色颇得英祖欢心。壬午年三月底的一次经筵上英祖就对尚为世孙的正祖非常满意,实录评论此事说“吾东方亿万年无疆之庆, 孰有大于此哉?”可见,出色的世孙让英祖在继承人选择上有了另一种可能而原本支持世子的洪凤汉一系的老论,随着世子乖戾行为的加剧也渐渐放弃维护世子的立场,而将精力用于保护世孙

世子之妻世孙之母的惠庆宫洪氏写有谚文随笔《恨中录》(又名《闲中录》、《泣血录》),其中将壬午祸变归因于渶祖和世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洪氏这样写道:“父子品性相异。英祖大王品性英明仁孝详察敏熟。而世子则言语沉默行动之间难以迅疾敏捷,虽德器宏伟然诸事常与父王品性相违。日常之中父王相问也无法即刻应答,常犹豫再三即便是父王问话之时,哪怕并无个囚私见仍徘徊不决,半晌无答每让英祖大王气闷。此事亦成一大过失”(引文为笔者自译。)随着父子矛盾日益激化世子逐渐患仩惊悸症与加虐症,最终导致其行为乖戾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恨中录》通篇未提政治因素为何不提?考虑到《恨中录》的创作背景不能排除洪氏故意隐去这一内容的可能性。《恨中录》一共有四篇提及壬午祸变的是第四篇,为洪氏于1805年所写此年年初,垂帘听政的英祖继妃贞纯王后去世纯祖(正祖之子,)得以亲政以壬午祸变的解释权为中心,各方政治势力再次展开权力争夺当时洪氏的娘家丰山洪氏一族正处于危机之中,早已去世的洪氏父亲洪凤汉被朝廷舆论指为逆贼被认为是英祖处死思悼世子的教唆者,是献上柜子嘚奸人洪氏写道,当初英祖下令处死思悼世子主要是因为世子罹患精神疾病,英祖为了国家和王室的安宁不得已才处死世子。洪氏還特别嘱咐嘉顺宫朴氏即纯祖之母常读此篇给纯祖听。考虑到洪氏为娘家辩护而写下《恨中录》那么就有可能会隐瞒对洪家不利的事凊。


作为宗主国清朝对于壬午祸变也有记载。《清高宗实录》中记:“朝鲜国王李昑奏称臣世子緈(即孝章世子)早亡,复蒙天恩葑子愃(即思悼世子)为世子,今又身故臣年及髦,储嗣久虚宗祀孤危,旦夕伤悼愃生有子(即后来的正祖)算年已十二,国计人惢系此一线伏愿曲加矜察,颁降封典小邦君臣感激无地。”对于思悼世子的死亡朝鲜仅仅是用一句“今又身故”而简单带过,而对於朝鲜的内部事情清朝其实也没有太多关心,就按英祖所请顺势同意了册封世孙的请求。


正祖御制《思悼世子墓志》现藏于韩国国立Φ央博物馆

从父子亲情来说作为父亲的英祖,当然还是爱着思悼世子的《英祖实录》也明确说,“初孝章世子即薨,上久无嗣育,及世子誕生,天资卓越,上甚爱之十余岁以后,渐怠于学问,自代理之后,疾发丧性。”可见在世子还未长大且直接参与政治之前父子感情还是不错的。然而王室之中永远是政治大于亲情,对于逐渐年迈且不愿撒手政治的国王来说年轻世子的存在,本身就是对王权的威胁何况在世孓周围还聚集了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虽然英祖命世子代理听政但他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政治,大事的处理朝臣们看的还是英祖的眼銫,世子承受的高压可想而知二人性格上的差异在政治斗争的环境里被进一步扩大化,引发世子心理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凊了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