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行善积德行善子孙必有后福之人却遭遇不幸 菩提洲文章

> 普贤共修 >
> 普贤讲堂 > 普贤上师言教·浅释 >
《普贤上师言教 · 浅释》第五十课
视频加载中...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历代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法王如意宝
顶礼大恩根本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本节课继续学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分为两个科判: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
  所讲之法分三: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乙三、往生法。
  共同外前行分六:丙一、暇满难得;丙二、寿命无常;丙三、轮回过患;丙四、因果不虚;丙五、解脱利益;丙六、依止上师。
  因果不虚分三:丁一、所断之不善业;丁二、应行之善业;丁三、一切业之自性。
  我们继续学习其中的第三个科判。
  不知道大家对因果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前面介绍了因果是空性的,但不是断灭的空,在空性中有无欺的因果显现。事物是无我的,却能随缘而显现,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因果律,也就是说,事物都是遵循着因果规律来发展和变化的。
  曾经有人对佛法完全不了解,于是去问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概括佛教的信仰,你会说什么?&上师想了想说:&信佛就是相信因果。&《次第花开&珍宝人生》中说道:&佛法的无我、空性等观点虽然殊胜,但一般人不容易理解,若陷入断灭、单空的观点中,见解和行为便会与正法背道而驰,那样的话,觉悟、解脱就遥遥无期了。我认为初学者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最易于实行,同时也是最深奥的因果入手,会比较稳妥、有效。&对初学者来讲,重视因果是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如果不想感受痛苦,就应该舍弃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首先讲到心念,其次就是由心念推动的行为),因为往往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就是恶业或者恶方面的起心动念。反过来,如果想快乐,就应该培养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带来快乐的行为需要逐步逐步地培养:我们最初可能没有利他心,也没有真实无伪的菩提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利他心或者菩提心培养起来,乃至于发展到究竟。
  &有人会说:&我学佛精进,行善积极,可为什么还会遭遇不幸、坎坷?而有的人尽做坏事,却逍遥快乐。这不是没有因果吗?&&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可能的确是有人行善积德了,但却遭遇了坎坷和不幸,是不是在这个人身上因果没有显现出来?因为我们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有人行善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而有人做了坏事,可眼前却感受到快乐的果报。这时我们很容易对因果的信念产生动摇,甚至会有想不通的时候。
  《次第花开&珍宝人生》中说:&我在以前的开示中曾提到: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不管我们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念头,与之对应的后果一定会产生,乃至于我们只是说一句小小的玩笑话,与之对应的后果也会产生。后果的产生有快有慢,&有些行为的后果会很快显现,而有些行为却要等很久以后才能看到它的结果。就像野草的种子播进土里不久就会长出草来,而青稞播种后却要等来年才开花结果。&我们从世间的现象中也能发现,种下不同的因,结果的时间是不同的。同样道理,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虽然种了很多善根,但仍然感到不幸和坎坷,这是我们往昔所种下的恶种子现在所结的果。我们现在精进行持,会不会没有乐果呢?不会!因为因果是不会空耗的,我们现在精进学佛、积极行持善法,必定会有它的果报,只不过果报来到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因果真实不虚。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你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一定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间成熟。所以,我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一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显现。&此处就解释了前面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努力行持善法,但是却感到不幸和坎坷的苦果?这是因为前世的因,所以在今生成熟了这样的果。而我们今生所造的精进学佛或者积善之因所产生的果是必定能够显现的(也许在今生,也许在下一世,也许在再后世),绝对不会空耗。
  &行善积德却遭遇不幸,《金刚经》中有一段话可作为解答:&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说到行善积德却遭遇苦果,那么我们现在行善积德的乐果会不会在将来感受呢?会的。我们现在以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就把下一世要感受的罪业提前在这一世成熟,并且是以重罪轻报的方式感受,之后还会因此获得佛果。&行持善法创造出新的因缘,改变了原来的因果,所以重罪轻罚。本该在后世以更惨烈的方式体现的果报,在今生投生为人尚有取舍的自由时成熟,以后就不会再受此一报了。&果报在任何人身上都不会虚耗,都会以不腐、不朽或者已作不失、未作不遇的形式出现。
  华智仁波切在本论中也讲到,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量罪业,这些罪业的果报是不会空耗的,因为因果是不会虚耗的缘故。
  【虽然今生没有积累罪业,但从轮回无始时以来所积累的罪业之边际无法现见,并且也将有不可思议的业果要感受。】这里讲到,我们今生没有造罪业,也许就认为自己非常善于调伏自心,恒时处在清净心、菩提心的状态当中,所以今生没有积累恶业。但是,从无始轮回来看,我们所积累罪业的边际是没法现见的。我们观察自己的身份,直到现在仍然还是处于轮回之中,成为凡夫众生。因此,从无始以来到今生,我们必定是造下了不可计数的罪业,会有不可思议的业报等着我们去感受。因为业是已造不失、未造作不会遭遇,并且是不会空耗的;业成熟时,也只成熟在自己的身心相续当中,因此业果必定要留给我们自己来感受。所以,我们不要造作任何恶业,乃至起心动念的恶念,我们也要把它扼杀在摇篮当中。
  【因此现在唯一行善、修习空性的那些人,采取现行对治力后,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随眠习气成熟于今世,于今生感受(那些恶趣的)痛苦。】后面会引用教证来进而说明这一点,即我们修持对治法,可以使罪业重罪轻受。
  此处讲到我们现在唯一行持善法、修行空性,采取现行对治力。什么是现行对治力呢?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行持善业对治往昔所造的恶业。本论后面也会讲到现行对治力,指尽力行持一切对治往昔所造恶业的善业,也就是说,所有的善业都要行持,乃至起心动念也要观察是否为善念。尤其如顶礼佛陀、佛经、佛塔等;随喜他人的功德、善根、福德;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即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而回向;发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两种菩提心;护持无伪实相的本体,即了知心的本体是明空无二的。从这些方面来修行,都可以属于华智仁波切所说的现行对治力。
  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有一段开示,也讲到我们对于自己所造的恶业一定要忏悔,并且不单单以现行对治力,要以四种对治力来忏悔。在清净业障方面最有效、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就是具足四种对治力来进行忏悔。四种对治力指:依止忏悔的对境;对之前所作所为的悔恨和惭愧之心;发誓永远也不再做的决心;有对治的行动。
  佛法中所说的恶业,是指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言行和想法(不管是从起心动念的恶业方面,还是从起心动念所推动的身语的不善业方面,都会给自他带来痛苦);这样的恶业是我们坚决要断除、不能行持的。痛苦不一定会立竿见影地出现,有的要等很久,在加入其他条件以后,才能让这个因果比较圆满地成熟,因和缘都具足了才能显现果报出来。比如,种子作为因,但还需要阳光、水土、雨露等作为缘,缘具足,果才能显现出来。最初造业时,有如种下一颗种子(不管我们的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都会在自己的识田中种下一颗种子),种子有一个特点,就是随着土壤和天气等条件的加入,就会慢慢地生长、发芽和结果。在此过程中,任何条件的改变都会影响到最后结出的果实。如果想结一个丰硕的果实,就要有土壤、要施肥,天气也要求比较好(如果经常发生旱灾、水灾等等,也不能长出好果实),就是需要比较适应于种子生长的环境条件,这时种子就会长出丰硕的果实。同样,如果我们造了恶业,而且没有任何的对治,任由它滋生和蔓延下去,这个恶业最后也会结出一个非常大的果,让我们感受惨烈的痛苦。如果我们造善业时没有四种违缘的影响,这个善业果也会增长广大,乃至于依靠这样的善根功德,我们可以获得佛果。
  如果缺失重要的条件,苗芽可能会发育不良或者停止成长,这样就结不出果实;同样,对于所积的恶业,如果我们具足四种对治力进行忏悔,就如同不让苗芽生长。如果把所造的恶业种子忏悔清净了,它也同样不会结出果实。对过去所有的行为生起忏悔之心,便是在改变恶业种子生长的条件,肯定会对最后的结果产生影响;但影响究竟会有多大,取决于忏悔的力量;仅是有悔心的忏悔,只是具备了一种对治力,力量不会很大,不足以终止苗芽的生长;但如果具足了四种对治力,在佛菩萨面前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在悔恨的基础上下决心永不再犯,并且采取行动,有针对性地以善良的言行,来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清净罪业。
  所以,我们要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一般来讲,把自己的过失发露出来做起来有点困难,就好像把自己的伤疤揭开一样。但如果不揭开伤疤,它就会化脓,导致肢体腐烂。所以,在佛菩萨面前,我们要勇敢地发露自己所造的过失,尤其要在金刚萨埵佛面前发露忏悔,金刚萨埵佛是非常严厉和殊胜的对境。我们要下决心永不再犯,采取真正的实际行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制止恶业,清净已造之恶业。恶业被清净的程度,要看我们内心的对治力是否足够强大。如果足够强大的话,我们就可以彻底清除恶业。
  有的业可以彻底清除,有的业是将后世转生恶趣的业力和随眠习气成熟于今生。成熟在今生的业,会不会让我们感受非常大的痛苦呢?不会。成熟于今生是业果提前感受,以我们现在人的身份而感受下堕恶趣的苦,是重罪轻受;如果下堕恶趣,我们肯定还要感受更严重的痛苦。只在今生成熟一些轻微的苦,就把以前的恶业果提前感受了,不用再下堕到恶趣中去亲身感受,这也是由于这一世行善所引发的,因此当痛苦成熟在自己面前时,我们要欢喜接受。
  总之,我们感受的痛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所有的苦都是我们前世所造的恶业所感;第二,通过精进修行,我们可以以重罪轻报的方式消尽下堕三恶趣的业,值得欢喜;第三,感恩上师加持我在有承受力的今生,就把宿债还清了。当我们今后遇到痛苦的时候,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思惟,从而把痛苦转为道用。
  后面华智仁波切通过教证来说明重罪轻报的方式。
  【如《能断金刚经》中说:&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在今生成熟。】《能断金刚经》又叫《金刚经》,翻译的法本不同,取的名字就不一样。《金刚经》所宣说的般若法门,是显宗里最高的一个法门,文字虽然不多,却是整个般若法门的精华。
  行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遭受了损害,实际上是将未来要感受的苦果,在今生提前成熟了。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提前成熟了未来所受之苦果,是因为行持般若波罗蜜多功德的感召,也是自己福德力的感召,更是上师三宝加持力所致。我们对自己所受的痛苦要有正确的认识。二、否则,如果下堕到三恶趣中,我们将会感受难以忍受的百倍千倍万倍之苦,并且时间也极为漫长;我们提前感受恶果,就是在消除以往的业障,还清以前的宿债。我们这样观想,可以帮助自己顺利的渡过生活中的种种痛苦。
  【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经》中说:&须菩提,善男子、善女子,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佛对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谁,如果读诵受持《金刚经》,今世虽然受到他人的轻贱,但是这个人先世所造的罪业(依靠此罪业,此人应该堕入恶趣当中受苦),以今世世间人对他作轻贱行为之故,而得以消尽。
  从此教证我们可以看出,的确这样的苦受是以重罪轻报的方式为我们消除业障,我们应当心生欢喜,并且生起忍耐之心来接受。应当了知:是自己前世所造的恶业感召了这样的苦果,我们应该对这样的苦受生起安忍之心;对轻贱自己的人,应作恩人想,即应当感恩害我们的人,他们是在帮助我们消除以往的宿业;同时,这也是上师三宝的恩德所致,应该感恩上师三宝,在自己还有承受能力的今天,就还清了以往的宿债,消尽了下堕三恶趣的业。所以我们应该对因果生起诚信;不然的话,就会落入到痛苦当中无法自拔。
  《透过佛法看世界》中说:&佛教讲因果,善恶有因,自作自受。达官贵人也好,平头百姓也好,若杀盗淫妄,造作恶业,都将感应恶果、经受苦报;若向佛菩萨恭敬顶礼,都会积累福报。&&果报不是惩罚,它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就像你做饭时,水和米的比例没掌握好,或者火候没注意,结果做出来的米饭夹生,烧糊了,你因此没能吃上可口的米饭,或者干脆就没饭吃。没人因为你不好好做饭而罚你饿肚子,是你自己把事情办砸了。&当业报出现的时候,我们不要怨天尤人,应该知道这是自己以往所作恶业所感召的苦果。我们感受苦果的时候,也不要从外面的对境上去找原因,要在自己的心相续中发露忏悔以往的罪业;如果没有以往所造的罪业,我们也不会感召苦果。当苦果落到了自己头上,没有落到别人头上时,就证明最开始的恶因是自己造的,所以果才会成熟在自己身上。当出现苦果的时候,我们唯一应该做的就是生起欢喜心、安忍心、感恩心,然后发露忏悔自己以往的罪业。
  &为了做好事的最终目的而在过程中做了坏事,这要分两种情况:无意的和存心的。无意中做了坏事,恶的果报会远远小于存心做同样的一件事。如果事后自己发现了,应该尽快忏悔,以在恶业成熟之前改变缘起,从而使后果相应地向好的方向改变。&一旦各方面的缘都具足,以先前做的那些坏事作为因种子,果报一定会结出来。如果在缘上下手,改变了缘,对于恶业不断地对治忏悔,就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并且完全有可能把业果忏尽,乃至不让它成熟。&如果是存心做坏事,并且真正造成了伤害,那就是造了恶业,不管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具备明确的动机、对象和造成伤害的结果,这种恶业的力量会很大,果报显现更快,而要改变结果的难度也更大。&
  &所以我们做事情首先要有好的发心&,发心一定要端正,要在善念的状态下(如在菩提心、慈悲心、四无量心等等摄持之下做事情),推动自己去做任何事情。&在做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反省检点&,因为我们凡夫人的心在遇到外境时,非常容易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心相续中没有恶业的种子、随眠习气、烦恼,也不会在遇到外缘时,心就发生变化。由于心相续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遇到外缘,我们的心就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过程中,虽然最初以善心摄持了,但中间还是要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对自己的心念、当下的行为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很容易随着自己的恶习造作恶业。因为恶习的惯性非常强大,即便我们在做善业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反观内心。&谨慎地取舍因果,尽量避免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更不能以为自己有堂皇高尚的最终目标,过程中就可以不择手段。&一定要善于观察自己的心处在什么样的状态当中,要观察自己是随着善因行持善业,还是已经落到散乱或者烦恼心中造作恶业了。我们要不断观察、爱护自己的心。就像一棵幼苗,如果想让它逐渐长成参天大树,就必须精心呵护,给它施肥、浇水;同样道理,我们只有不断地维护、看护好善心,它才能不断向善的方向发展。如果正念的主人离开了,心在不正知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作很多恶业。&因果不欺人,自己造下的恶,犹如射出的箭,箭头所指是未来的自己。&果报唯一是自作自受,必定会成熟在自己的身上,想躲也躲不开,想跑也跑不掉。
  &如果一个人造恶在先,后又拜佛,这前后的因果善恶能否抵消呢?业因果报的相续消长极为复杂,只有智慧神通圆满的佛才能把一个人生生世世、点点滴滴的因果说清楚。&即使是一般具有神通的阿罗汉,也没有办法观清楚因果,唯有佛陀才能通彻无碍地了知。
  &你看有的动物受用福报比人还大,动物属旁生道,是三恶道之一,前世必是造了大恶业,才转生为旁生;也必是行善积德了,才感得受用丰足、生活安逸。这善报恶报是同时现前的。其实,你留心看看自己周围的人,也是这样,同时承受着善报恶报。&前面讲到以念《金刚经》的善报,下堕三恶趣的业得以消灭,也可以理解为恶报使今生感受了被人轻贱的痛苦。同样道理,我们见到有些人非常有钱、有地位,但身体却特别不好,经常生病跑医院,天天吃药,这就是善报、恶报在他身上同时显现。
  &善恶相抵也是有的,我这里告诉你一个基本的道理:造恶业后,若生起悔恨之心,在佛前至诚忏悔,发誓从此洗心易行,决不再犯,并尽力弥补之前过失所造成的损害,如此反复坚持,说到做到。精诚所至,一般的罪业是可以清净的。原本在所难免的灾殃恶报减轻乃至消失,并不是佛菩萨受了他一柱香、几斤水果的贿赂,就替他办事护着他,是他自己的心力,以坚定的信心积累了福报,以真诚的忏悔改变了缘起。&我们行善积德的功德力,就感召灾殃或者恶报得以减轻,乃至消失。
  以上说明了业因果的基本原理,只有承认或者相信业果规律,才能让我们在违缘和困难面前抬起头、立住脚。同时我们要诚信上师三宝的加持和护佑,只有在真实无伪的信心当中,才能感受到来自上师三宝的加持。&正如阳光普照时,向阳的房间才温暖明亮,背阳的房间却晒不进太阳,你究竟能感应到多少佛菩萨的加持护佑,要看你有多少恭敬信心。&
  前面我们介绍了念经(如念《金刚经》)可以消除以往的罪业。同时,对于正在造善业之时却感受苦报的情况,我们要有正确的因果认识。以上进行了这样的补充。
  华智仁波切继续讲到,微小的善因也能成熟善果。不要小看小的善因,即使小的善法我们也要去做。【同样,也有(今生当中)唯一造罪业,(但因往昔)所造的微小善业成熟而暂时感受善果的。】虽然以往只是造了很微小的善业,但是最终还是成就了乐果;同样,如果造了恶业,成熟的苦果也必定会在我们相续当中成熟。
  华智仁波切接着以尼洪国家出现的事情为例,来说明善恶业的果报不会空耗与错乱。
  【例如,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宝雨,接着次第降下衣服雨和粮食雨,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压在土下而死,堕入地狱中。】讲到了尼洪国家所有人感受的苦乐果报。他们由于造了共同的恶业,最终感受了同样的果报,都被压在地下而死,而且堕入到地狱当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共同造的业(众生的共业)就会感受共同的果报。苦乐均来源于善恶业,再小的业也会成熟它的果。因此,我们不要轻视小的善业而不去行持,也不要轻视小的恶业而去造作,再小的善业或恶业都会出现它们各自的果报,并且必将是由造业者自身来感受。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恶业、行持善法。
  下面讲到造善恶业的果报永远不会空耗。
  【可见,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同样,现在无论行善或作恶,其果报也必将成熟于后世或后后世。】&行善者感受痛苦&,此时感受的痛苦实际上来自于以往所造的恶业,一码归一码,我们要分清楚;他现在行持善法,以现在所行的善法,将来必定会感受乐果,善恶的果报丝毫不会错乱。同样,&造罪者获得快乐&,实际上是他自己以前所造作的善业而感现的乐果;现在的身份是&造罪者&,所造全都是恶业,将来必定会让他自身感受苦果。所以,不管眼前是行善者感受的苦,还是造罪者感受的乐,都来自于以往善恶业成熟的果报;苦果和乐果都来自于往昔所造的恶业和善业,当因缘和合的时候,任何力量无法阻止已经成熟的果报现前。我们现在所造作的善恶业,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熟它的果报。我们必须要产生&因果不会空耗&的定解。&同样,现在无论行善或作恶,其果报也必将成熟于后世或后后世&,不会有造了善恶业而不结果的情况。如果想让所作恶业的果报不现前,只有两种方式:一是忏净,以忏悔的方式使我们所作的罪业获得清净;二是以感果的方式,让我们以往所造的恶业消尽。除此之外,不论我们作了什么样的善恶业,都会成熟果报。
  在《透过佛法看世界》里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是言行的造作和果报的显现之间需要缘来连接。缘的聚集有快有慢,所以有时我们能看到迅速的因果报应,有时却要等很久。如果你不能理清这种前后关联,只把因果连环中的一节拿出来,那当然会困惑。&对于&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这个令人不理解的现象,如果我们知道缘的聚集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因果报应显现的速度也有快有慢,我们就会很容易理解。
  &遭遇灾难是以前造作的恶业在因缘成熟时的果报显现。&不管我们遭受了什么样的灾难,都要知道这是我们以往所造作的恶业在现在因缘成熟时的果报显现。&现在是好人,不一定以前没有造过恶业。&我们认为今生今世自己是天下最好的人,心善良,做的事情也公正,但这不代表我们以前没有造过恶业。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流转,造作了很多恶业,这些种子和习气在心相续中没有得以净除,在因缘和合时,就必定会在我们心相续中感现果报。&其实在人们的概念中,&好人&的定义是很模糊的。仔细观察,我们很难找到绝对的&好人&或绝对的&恶人&,只有善行和恶行。&善行和恶行能够找到,而真正彻彻底底的&好人&和&恶人&很难找到(除非是像佛一样的人,我们说他是彻底的好人),我们观察所有的凡夫众生,很难对谁这样下定义,即使是佛菩萨来到我们身边,我们凡夫的肉眼也没有办法辨认出来。所以,所谓&好人&和&恶人&都是自己心前的变现。&而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善行恶行也有不同的定义。根据佛法,会造成伤害的行为是恶的,比如杀生、不予取等。即使是曾经或后来行善的人造作了恶行,给其他众生造成伤害和损失,在因缘成熟的时候也得感受相应的苦报。&只要是以前做了恶行,如果不积极对治,把恶业清除,此恶业所感受的果报必定会在我们相续当中成熟。因为我们曾经给众生造成伤害、损失,反过来,当因果成熟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感受到同样的苦果。
  &如前面所说,果报的显现需要缘的聚合。如果身边的善缘多,恶业的种子将因缺乏必要的缘起条件,而无法结果。&如果我们不积聚让种子发芽的缘,种子也不会发芽。比如,一个种子放在箱子里,不具足因缘就永远不会发芽。因为箱子盖上了盖,没有土壤、阳光、水分,此时种子就只能是是种子,它不会发芽。所以,对于恶业种子,我们不要再去积聚很多的缘让恶果现前;并且我们通过四种对治力,把以往恶业的种子、习气等等忏悔清净,这样就不会让我们以后感受无法承受的痛苦果报。所以,修行要从缘上入手。一般来讲,在凡夫的心相续中,都积聚了很多的恶种子;如果缘不具备,它就不可能发芽。所以,我们可以修持人无我、法无我的空性、可以依止四对治力忏悔等来消尽恶种子。
  不管怎么样,行持善法肯定会有善报,行持恶业肯定会有恶的果报。
  &若大环境不好,缺乏应有的公平和秩序,见闻和遭遇多是激发烦恼的,如此恶缘的聚集则会加速恶报的显现。&如果我们不对治自己相续中一次次产生的烦恼,我们心相续中的恶业种子,就会在因缘和合的情况下,加速恶业果报的现前。&如果&恶人风光、好人遭殃&成为普遍的现象,那么作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应该反思和帮助改进社会治理、社会价值、道德体系等,而不是急于否定因果。&此时并非在因果上出了差错,才导致恶人享受快乐,好人却遭受不幸。作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我们应当帮助改进、治理社会道德体系等,而不是急于否定因果规律。为什么不能急于否定因果呢?&正如有理智的人看见飞机上天,不会因此就说万有引力定律不灵了,因为他知道飞机上天自有它背后的工作原理,而万有引力也是一直在发生作用的(因为飞机还会落地),两者互不矛盾。&我们遇到任何事情时,都不要急于否定业因果的存在。人类的存在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我们深刻地去理解和认识业因果,只有遵循因果规律办事,我们才能活得更有价值、意义。
  华智仁波切在原文中继续讲道:【所以,恒时对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如理取舍因果非常重要,】正因为任何人都不想受苦,所以谨慎取舍因果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即使有再高深的见解也应当谨慎地取舍业因果,【不应当以高深见解的法语轻视因果。】这里的&高深见解&指&因果是空性&的见解。我们不能以这样的见解来轻视因果,为什么?因为虽然因果在胜义中是空性的,但在名言中不会空耗,有因必定会有果,如同有生必定会有死,有烟必定会有火一样。又如同梦中之人同样会感受梦中的种种事情,梦中之事在他面前是如此的真实可靠。下面以教证说明。
  【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这里以莲师的教言说明见解与行为的关系。密乘见解或大圆满的见解非常重要,但是在行为上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也就是说,在行为上要谨慎取舍因果、断恶行善,否则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如果在见解上了知万法皆空,在行为取舍方面也认为名言中善恶业皆为空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全是空性,成为空荡荡的一片,因而不注重在名言中取善业、舍恶业,就会导致恶业纵横的现象出现。
  为何这里说&将成为魔见&?我们进一步分析。
  如果见解上我们没有分清名言和胜义,或将名言和胜义二者混为一谈,这是不合理的。在胜义中万法皆空,因果同样也是空性的;但在名言中,万法如梦如幻地显现,因果同样也会在因缘和合时如梦如幻地产生,在因缘消散时如梦如幻地消散。若不重视名言中善恶因果的取舍,一味宣说名言中不存在因果缘起之理,实际上这就成了魔的见解。因此,一定要分清胜义和名言,我们可以有很高的见解,但在名言中还是要去取舍。
  如同一个做梦的人,梦未醒时,梦里的一切显现都会如实地出现。比如,梦里下雨的时候要打伞;梦里饿的时候,吃饭也能填饱肚子。同样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还没有从无明的迷梦中醒来时,实际上就如梦中人一样,同样会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因所带来的不空耗的果报。所以,虽然有空性或胜义方面的见解,但是在名言中行持的时候,还是要在行为上谨慎取舍因果,要从&相信因果不虚&这一点入手,否则我们的见解就会成为魔的见解。
  不能因为我们有了&能取和所取二者都是空性&的见解,行为就能像见解一样没有取也没有舍,这是不合理的,行为上还是要有取有舍的。如果我们是真正的大成就者或瑜伽士,那么的确可以做无取无舍的行为,但观察自己的心相续,若我们仍然是烦恼和业障充满的凡夫,在行为上就不能无取无舍。
  后面讲道:【&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相和有相所束缚,无有解脱之机会。&】同样的道理,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见解上是没有能取、所取、能舍、所舍的,万法的本体本来就是空性的,也即万法当体即空。因此,见解方面不能有实相、实执。如果见解落入有相或有执之中,我们则应修习空性来对治。因为虽然行为方面我们要有取舍,但若见解也被实有所束缚,那么就很难有解脱的机会了。
  莲花生大士进一步解释道:【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证悟实相之见解同时,必须细致地取舍因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有高深的证悟空性的见解,但是在名言(或者说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对于因果的取舍应该非常细致。可以说因果是从空性中产生的,正是由于万法是空性的,才会显现出名言中的苦乐、因果,所以越是深知万法皆空的道理,就越会谨慎地取舍因果。胜义和世俗在我等凡夫的心前恰到好处地结合并显现着,所以我们可以有大中观、大圆满或者大手印的见解,但在名言中取舍因果时应当如同粉末一样细致,乃至一个小的恶分别念也不应放过,必须采取相应的、积极的对治,尽力行持善法。对空性认识得越深,取舍因果时就会越谨慎小心。
  在《透过佛法看世界》中说:&彻底放下执着,是佛的境界。在佛的境界中,无来无去,无放下与不放下,无退与不退,无有勤作,但应有情的福德随缘显现利生事业。&佛的境界是无取无舍、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增无减的,但作为凡夫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境界,所以还是要有取有舍、重视因果。佛可以任运自成地利益有情,也就是说,佛可以在没有任何执着的情况下,任运地显现度化众生的种种事业;但是我们凡夫却不行,我们必须要在因果上进行细致地取舍,乃至去帮助任何一个众生的时候,都要谨慎取舍因果。
  &若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减少执着就要讲循序渐进。先坚持善的,坚持精进勤苦闻思修。等现量证到本性,再谈一切放下,不修而修。&我们还没有现量证悟心的本性时,不能将所有的善恶都放下。在刚刚了知万法是空性时,就把所有的断恶行善、相信因果都放下,把一切都空掉,那么这种空就变成了断灭空。而断灭空就会导致我们在行为上不知取舍善恶,并最终使我们堕入三恶趣之中,因此,千万不要有断灭空的见解。只有到了佛的境界,才能做到不修而修。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的境界,所以还是要以执着对治执着。比如我们造作恶业时,处于执着恶心的状态中,这时应立即用执着善心来对治这个恶心;在我们没有证得心的本性时,只能用这种方式进行对治了。否则一味地说&一切皆空,万法皆空&&所有的因果都是空的&,并在名言中或日常生活中不重视取舍因果,对于我们来说这将是最严重的错误行为,在修行上千万不要落入这样的歧途。
  另外,不要混淆见解和行为,如《楞严经》中说:&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见解上需要无所畏惧,不执一切;行为上要次第精勤修学,该坚持的还是应该坚持,该远离的还是要远离,也就是该行持的善法还是要去做,该断除的恶业还是要断除。&&&&& 如果我们因为有了空性的见解,就在名言中不注重行持善法、断除恶业,恶趣就必将在我们面前显现。
  华智仁波切接着讲道:【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若证悟了空性而造罪业,有害还是无害?&帕单巴仁波切答言:&若证悟了空性,便不会造罪业,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证悟空性的人实际上是不会造罪业的,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
  这里讲到了空性大悲藏。首先,大悲心生起时会为众生拔苦,而不会造作伤害众生的行为,也就是不会造作恶业。这样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证悟空性的人不会造作恶业。第二,对于空性越是了解得深刻,或者越有明确的定解,就越会相信因果不虚的道理,由此必定不会造下罪业,所以证悟空性的人不会造罪业。以上分别从空性和大悲心的角度分析了证悟空性便不会造罪业。另外要明确,既不可能在缺乏大悲心的情况下证悟空性,也不可能在证悟空性时没有大悲心,因为这两者是同时生起的。
  我们再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在见解方面应该了知,胜义中万法都是空性的,但空性从来没有离开过世俗中的显现。同样,世俗中的所有显现也都不离空性,来自空性。在能所二取泯灭之前,作为凡夫众生,我们面前始终会有这样的显现存在。名言中由因果显现的万法是本体性空的,只是在因缘聚合时,才有了如梦如幻的显现。因果的显现本身也是显而无自性的,但是因缘和合时,在凡夫面前就会无欺地显现因果不会空耗的道理;也正是因为因果本体空性,才会发挥这样的作用。如同梦中之人在醒之前,梦中的一切都会真实不虚地呈现在他的面前,丝毫不会错乱一样;同样的道理,在生死的长夜中,我们凡夫也会毫厘不爽地感受以往所造善恶业的果报,一样丝毫不会错乱。所以我们应当谨慎地取舍因果,即便是小的恶业也要断除,小的善业也要行持。在解脱的道路上,如果不前进,就只能等待着后退。人生的路也只有两条,不是解脱就是下堕。行解脱的业就是在走向解脱道,造下堕的业就是在自取苦果,故而我们应谨慎地取舍业因果。
  《大智度论》云:&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意为佛陀也说,名言中的业因果在我们面前的显现是不断不常的。
  在《寂静之道》里也讲到了&空性大悲藏&:&证悟空性与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本论中所说的&证悟空性和生起大悲心是同时的&。为什么&生起大悲心与断除恶行是同时的&?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恶劣的行为对自他唯一造成伤害和痛苦,而大悲心以拔苦为本,二者是本性相违的两个法,不可能同时存在,如同光明和黑暗不会并存一样。所以生起大悲心和断除恶行是同时的。在《寂静之道》中说:&&一悟便休&,休的是妄想,不是菩萨的六度万行。&实际上停下来的是妄想,断除的也是妄想,而菩萨的六度万行是乃至成佛之前都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行持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知道,正因为了知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才会以大悲心的推动不再行持恶业,断除所有的恶行。&真正悟道了,处世待人,和光同尘,见地比虚空高,但取舍因果比粉尘细。&见解可以比虚空还高,但取舍比粉末还细,真正证悟空性的圣者佛菩萨们才能真正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在证悟最了义的空性时,也会最了义地取舍因果。我们作为凡夫,既然处于充满业障和烦恼的凡夫地,就更应该谨慎取舍因果。如前所讲,狮子可以跳过的悬崖,兔子去跳的话,肯定会坠崖身亡的。我们如果一味认为&在名言当中因果也空性了,取舍也不用了,因为取舍也是空的&,并以这样的见解来摄持自己的行为,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在名言中,我们还是要谨慎地取舍因果,因为我们毕竟还没有从轮回中出离,还是轮回中的众生,此时轮回中的因果规律肯定会落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让我们自己来感受。
  华智仁波切讲道:【所以,若想修持正法,应当以取舍因果为主,并且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而修持。】也就是说,如果想要修持正法,我们应当在名言(或者现实生活)中细致取舍因果,谨慎小心地以断恶行善为主。每一个因都会引发它的果,这些果必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恭候我们,因果在自己身上是不会空耗的。我们的见解和行为也不能相脱离,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清楚地区分&胜义&和&名言&。也就是说,在名言中有如幻的显现,在凡夫迷乱的二取执着完全消尽之前,一定会有显现存在,并且这些显现会发挥它的作用。虽然我们如同生活在梦中,但梦中的所有事情也会发挥它的作用。所以我们即使有了空性见解,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行为;并不是见解上了知了万法皆空,名言中就空得一无所有了,这样的断空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了知,如是因必定会生如是果,应当在行为上细致地取舍善恶业。
  【那么,因果不虚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是怎样的呢?应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样。】下面华智仁波切告诉我们,如果自己生起了因果不虚的定解,就应该象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您的行为都已超越了凡夫众生的意境,那么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时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您最初是金刚持佛的化现,还是佛菩萨的化现来到我们身边的呢?【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说明你们对我的一种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没想到这居然是一种邪见。米拉日巴尊者说,一方面&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说明你们对我的一种信心&,也就是说,视上师为佛的化现,是一种信心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对正法的邪见,因为倘若相信因果不虚,就会知道凡夫一样可以获得佛果,因为对因果不虚没有产生定解(信解),才会如此发问,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这是邪见。尊者在这里是要跟大家说清楚,我们不要产生上述那样的疑问,若能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诚信因果、断恶行善的人,即便他是凡夫人,也一定也可以成就佛果。
  【&因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造了那样严重的罪业,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了,因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精进修持正法,依靠密宗甚深的方便要诀,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德。&】米拉日巴尊者因为深信因果,知道以往自己造作了严重的恶业,肯定会感召下堕地狱的果报,所以为了对治恶业而精进地行持善法,并依靠密宗的甚深方便,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的功德。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要依靠修行才能产生殊胜的功德,所以前面也讲到&解脱依己当精进&,解脱是依靠自己的精进修行的。此处&殊胜的功德&实际上指米拉日巴尊者已经获得了解脱(或者说佛)的功德。
  【&因你们对因果生不起诚信而导致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尊者在教诫自己的弟子时说到,因为无始劫以来直至今生所造作的罪业,在相续中已堆积如山,所以如果诚信因果不虚,就必定会精进修持善法、功德法;因为弟子们的相续中没有对因果生起诚信,才不能像米拉日巴尊者一样精进地行持善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为凡夫的我们如果修法不精进,肯定是在诚信因果上出现了问题;如果我们诚心诚意地相信因果,就会知道以往所造的恶业唯独依靠修持正法才能对治,想要成就佛果也是要依靠善法才行。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因果,要相信再小的善业也一定会有相应的善果。果报是不会辜负我们的,做了善业必定会有善果,做了恶业,恶果同样也在等待我们,所以一定要断恶行善。
  【&如果你们能从内心对因果生起诚信,象我那样的精进,所有的凡夫人也都能做到,那么你们相续中也会生起同样的功德。那时,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尊者继续教诫弟子:你们如果打心坎深处相信因果不会空耗的道理,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对因果生起诚信,那就会像我(米拉日巴尊者)一样精进修持;如果所有的凡夫都能这样修持,那么所有的凡夫就都能成就佛果;即便是造作五无间罪的凡夫,通过精进地修持善法、忏悔,也能成就佛果。这是因为密宗有一些甚深方便的窍诀,而其基础就是诚信因果。如果我们对因果没有那么诚信,就不会被推动着自然而然去行持善法。反之,如果自己对因果的信解越发深入,或者说越来越诚信因果,那么不用别人催,自己也会主动去断恶行善。因为我们相信因果,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哪怕自相续中只是生起一刹那的恶分别心、烦恼心或负面情绪,我们都会及时去对治的。正因这些负面情绪,或者说烦恼心、恶分别念,我们才没有办法成就佛果,而且还会在未来感受苦果。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起心动念仔细观察,一点点恶业都不要让它造作。如此坚定地行持善法,我们也会在不远的将来获得佛果的功德。
  《冈波巴大师传》中有一则公案:&(冈波巴大师要离开米拉日巴尊者时)尊者于是想传大师语诠三味灌顶,说道:&我有一个最深奥的宝贵口诀,但如果传与别人实在太可惜了。所以,唉,你去吧!&于是尊者坐在河的此岸,冈波巴渡河行了一小段路后,隐约听见尊者呼唤他的声音,就立即回到尊者面前来。尊者对他说道:&唉!我这个口诀虽然至为宝贵和殊胜,有点舍不得传人,但是这个口诀如果连你都不传,还传给谁呢?所以我还是要传给你的。&冈波巴大师心生欢喜雀跃万分说道:&那么我是否要准备一个曼陀罗作为供养呢?&尊者说道:&曼陀罗倒不需要。只要你莫辜负我这个口诀就行了。好!现在你看!&说著尊者就将衣袍撩起。只见尊者周身上下都是(因多年辛劳)而结成的网状老茧!尊者继续说道:&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口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辛苦去修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毅持忍力来修行才好。&这件事对冈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接受了尊者这个送别的礼物后,就如师所嘱向东方行去。&
  可见米拉日巴尊者也是经历了苦行,才获得了如此殊胜的成就。所以作为凡夫的我们,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堆积如山的恶业,在今生可以轻而易举的就消失无余;也不要想&以往我造了那么多的罪业,因为这些罪业,我永远也没法获得解脱了!&。米拉日巴尊者以大悲心给我等凡夫显现了一个最殊胜的示现,告诉我们,虽然无始以来我们造作了堆积如山的罪业,但如果精进地行持善法,对因果生起诚信,一定能够遣除如山的罪业,成就佛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一定要相信因果,相信因果就会推动我们断恶行善;只有断恶行善,才能够让我们从恶趣的深渊中获得解脱,才能够让我们善用暇满人身,真正从光明走到光明。也就是说,以一个凡夫学佛者的身份来获得解脱、获得佛果,这完全要依靠对因果的诚信;或者说,如果我们对因果生起诚信,就能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下一篇文章慧灯法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德行善民间福报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