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离心 慈悲心 菩提心,别搞混了,不然往生甚难

【三主要道论】宗喀巴大师 造·索达吉堪布 译释(学佛三要——出离心、菩提心、不二慧) - 佛的足迹的日志,人人网,佛的足迹的公共主页
佛法不从书中求。你若想要亲证佛陀所说,不须埋首书堆中。看着你自己的心,检视身体、感觉和念头是怎么地生起和消失。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只要清醒地观照着。这是直探佛法真相的方法。修行要自然,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是修行的机会,都是佛法。——阿姜查尊者
【三主要道论】宗喀巴大师 造·索达吉堪布 译释(学佛三要——出离心、菩提心、不二慧)
&三主要道论宗喀巴大师 造 索达吉堪布 译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译于二000年十月  三主要道论简释科判(略)  三主要道论简释  宗喀巴大师 造颂  索达吉堪布 传讲顶礼释迦牟尼佛!敬礼诸传承上师!敬礼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大师!  本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论义;甲三、末义。  甲一分四:一、释论名;二、礼敬;三、立誓造论;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乙一、(释论名):三主要道论  所谓三主要道,是指学佛的根本,乃三种最胜要道法门,即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此三主要道亦是佛陀教法中所汇聚的捷径窍诀,是全部教义之精华、一切论著之结晶,论义甚深,加持极大,极为殊胜也。其论既是菩提道次第论的精华摄要,亦是九乘法门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是故此三最胜要道法门,是每个学佛者学道修行过程中缺一不可而必须要掌握的根本殊胜法门。  乙二、(礼敬):敬礼诸至尊上师!  此是宗喀巴大师于造论之首,先行礼赞之句。大师恭敬地顶礼所有诸至尊上师!至尊亦谓圣尊之义。按藏文规律而言,至尊二字可分开讲,所谓&至&是指将一切众生引入三乘法门中,&尊&是指身口意三门清净,从未染污一切烦恼。总之,大师于造论之前,首先顶礼以根本上师仁达瓦为主的所有传承上师。如是顶礼有何必要呢?主要为于造论过程中,遣除一切违缘,增上一切顺缘。如是礼赞亦是印度与雪域诸高僧大德们流传千古之优良轨则。龙树菩萨亦云:&若谁造何论,首具礼句者,则知为善论,随佛言教著。&是故具此顶礼句者,可知为佛教论著,亦便于取舍内外教。  乙三、(立誓造论):  颂曰: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此处宗喀巴大师首先说明为何造此论。佛陀为了调化各种根器的一切众生,然众生根器有千差万别,故佛陀宣说了千差万别之无量法门。然三藏十二部等八万四千法门,众生若要一一修持,于末法时期短暂的人生根本不可能做到。因此为了引导众生入于胜道,于此处将佛陀所有的佛经教义言教等,以心要窍诀的方法来归纳为三点。这种精要意义,并非我宗喀巴分别念所造,而是随行弥勒、文殊、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经常所称赞之殊胜道,也是欲求真实解脱者不可缺少之最胜大道,是故今于此处随自力为有缘者宣说此三主要道论之法义。  亦可如是解释:佛陀至言心要义、最主要之心要精华,就是出离心;诸佛菩萨所赞之道,就是唯一殊胜的菩提心;凡是欲求解脱的最胜大道,就是无二正见智慧,因欲求三有轮回中解脱者,必须要依靠缘起性空的无二智慧。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如此最殊胜的三主要道,我于此处为有缘者宣说也。  以上宣说了造论的目的。  乙四、(劝促有缘法器者谛听):  颂曰: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说真实闻受此法需要何等条件耶?首先即是於三有轮回中不察似有之一切安乐,心里一点亦不贪著和欲求而作是念:三有轮回诸安乐,如同草上的露水或阳焰等无少许实义,都是聚灭性的,一刹那亦不会安住,唯有究竟涅槃之安乐,乃恒常究竟无有变异。《积集经》中云:&凡是贪欲轮回的众生,常在流转而不得解脱。&是故应当舍弃对轮回诸乐之贪著,如世尊释迦牟尼佛,为欲出家修行而舍弃转轮王位之乐如弃唾尘,于泥莲禅河前,日食一滴清水、一粒大麦而精勤苦行,最后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豁然证道成佛。  第二个条件:即是在不贪著世乐的基础上,为暇满难得的人生获得实义,不空耗暇满人生而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勤奋努力闻思修。法王如意宝著的《忠言心之明点》中亦云:&人生难得如昙花,胜过十万宝之价。&是故应当不要空耗暇满人生而精勤闻思修行。  第三个条件:即是在不空耗人生的基础上,立志要一心一意地依随佛陀喜悦赞叹之三乘胜道法门,并对佛陀所有的教法,都具有坚定不移的无伪信心而趣入佛陀之教证法途。佛经中云:&诸无正信者,白法不生起,种子为火烧,绿芽如何生?&如是信为一切实义功德之母。如颂云:&正信如同珍宝轮,日夜修行诸善道&。莲花生大士亦云:&汝意识净得加持,心若离疑所思成&等如是所说也。  舍弃轮回诸乐之贪著,不空耗暇满人生,坚定信心趣入佛道。凡具有如是条件之法缘者,则应以清净无染的意乐心来谛听我宗喀巴宣说此三主要道论之窍诀。如是甚深要义劝请有缘众生如法谛听极为殊胜也。  甲二、(论义)分三:一、出离心;二、菩提心;三、正见。  乙一分三:一、需要发出离心之理由;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三、生出离心之量。  丙一、(需发出离心之理由):  颂曰: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凡学佛者倘若无有出离心,则彼人亦就无有息灭于三有轮回苦海之中希求安乐之方法,因此永无解脱三界轮回束缚之机会。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之无明习气所感,而贪著希求三界轮回中暂时安乐,若不具足出离心,则于三界轮回的根本无法断除,将永远沉溺于生死大海中不得解脱,是故出离心非常重要。不论是受比丘戒或沙弥戒或居士戒等何者律门,首先都必须要具足出离心,否则不可能获得戒体。是故学佛不可缺少的首要基础就是出离心。如藏印二地所传下来释迦光和功德光的戒本中亦云:&不论受何等别解脱之戒律,必须要具足的意乐条件,即是出离心。&  何为出离心?所谓出离心者,非仅厌离人道,且于三界六道都生起强烈的厌烦心,发愿超出三界轮回大苦海,方谓出离心。有者认为人道很苦,厌离人生,然欲享天乐,如是非真实出离心,乃相似出离心。因为凡于三界六道轮回中不论生于何道,皆具苦性,即使生于天界,亦有临死变坏堕落等苦。弥勒菩萨云:&不净房中无香味,三界轮回无少乐。&  昔有世尊之弟难陀,贪恋其妻不欲出家行道,世尊将其方便引入正法之门,彼虽出家,然不行所学,起心欲遁,世尊以神通力引其至雪山,此处住有一老盲雌猴,示彼问曰:此猴与汝妻芬陀日迦孰美?答曰:百千之分亦不及一,我妻为美。世尊又将其引至天界,世尊退坐一边,告言,汝自往观。彼见一切天子各住自宫,众多天女围绕娱戏,享受不可思议安乐受用而住。独有一宫,住多天女,然无天子,故问女,答曰:于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于世守戒,从彼处死后,当生天界,此即其宫。难陀听完喜乐往返,至世尊前,世尊问曰:诸天女与汝妻孰美?答曰:诸天女较我妻为美,其差别如前老盲猴与我妻芬陀日迦之别。难陀回人境后,为欲将来享受天乐,故持戒而住。世尊遂告诸比丘言:难陀乃为欲生天界而出家,汝等乃以涅槃之意乐而出家,所趣异道,是故汝等与难陀勿得议事相处,来勿与语,勿坐一座。诸比丘众皆如教奉行,时彼难陀极生苦恼,作如是念:诸比丘众虽皆舍我,然阿难陀乃我之弟,或当愍我。乃至阿难陀前,彼亦离座而去,遂问其因,告以世尊所说诸事,难陀于此忧苦煎迫。尔时世尊复来问言,难陀汝欲见地狱否?答曰:欲见。乃以神通力引其至地狱处,告言,汝自往观,难陀往见一切地狱处所,皆有无量众生在受各种无量痛苦,唯有一处有一空镬,其中火焰熊熊炽燃,众多狱卒围绕而住,遂问其因,何故镬中无余有情?答曰:人境中有世尊之弟难陀希求天乐守护戒律,当生天境享乐,善果既尽当生彼地狱处受无量痛苦。难陀听后,惊惧而返,从此以后难陀彻底断除欲享天乐之贪著心,发起了强烈的出离心,为超离三界轮回而真实守护戒律修行,最终证得阿罗汉之果位。  是故三界轮回纯如火宅,如罗刹国、宝剑林等无少许安乐,整个轮回皆充满痛苦的本性,因此心里应当生起强烈的厌离心,愿超出三界轮回。因为众生都是由于无始以来的贪著,而希欲三有轮回中暂时之安乐,是故皆被深重无明烦恼习气束缚,于生死轮回苦海中不得解脱之机会,以至感受无量难忍的痛苦。故凡欲获得超出苦海之究竟安乐者,首先应当要寻求殊胜稳固的出离心,是极为重要也。  丙二、(能生出离心之方便法):  颂曰: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现在宣说应依何方便法,才能生起真实出离心。在此宗喀巴大师为吾等宣说了一个窍诀,即是共同四加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皆苦&。此四加行亦是一切佛法诸法之真实基础。无垢光尊者之《心性休息》颂词中已广为宣说,华智仁波切之《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亦宣说很广。总之,若欲生起出离心者,则必须要断除今生和来世之一切贪欲。依什么方法才能断除呢?  首先应当思维具足八闲暇和十圆满的人身是非常难得,如盲龟值轭;亦如于光滑墙壁上洒豆,难留一粒。从它的因缘、比喻、本体等各方面而言,如是人身极为难得。  第二思维寿命无常。于内外器情世间,甚至天主圣尊等众之寿命均皆无常,我等诸众生之寿命亦复如是,都是无常的本性。  如是思维暇满难得和寿命无常而恳切修习后,就能生起断除此生中一切贪欲之功德。因为我等众生于世间诸法,总是贪恋不弃,因此要了知诸法无常,人生非常难得可贵而再再思维修习,如是则于世间诸法自然能看破而无有兴趣,并生起厌烦之心,从而彻底舍弃世间法,生大出离心。昔有弟子请问上师阿底峡尊者言:师圆寂后,我当行观想法耶?上师答曰:观修虽为善法,然不如修一法善妙。徒觉师答非悦心满意,又于师问言:则我当行讲经耶?所答如前。复于师问:我当行何法为胜?师曰:汝当依止仲敦巴善知识而行舍弃世法。于西藏?贡地方,昔有一位行者在转经绕塔,仲敦巴见彼告言:汝转经虽有功德,亦很好,然不如修一善法为妙。其念道,转经绕塔可能功德不太大,念经功德可能很大,则趣余处诵经,尊者又于彼告言:诵经虽极妙,然不如修一善法好。其念此等功德都不太大,则当坐禅可能极妙,故趣余处坐禅,尊者又复于彼告言如前。彼行者实感无奈,遂请问仲敦巴尊者,我到底当依行何法为胜?答曰:应修舍弃此世事法,乃最胜妙法也。是故于人生难得和寿命无常思维修习后,能断除于三界轮回中之一切贪欲,不仅看破人道,且于此三界轮回悉皆看破而厌弃为要。有人厌弃人生,欲求天界诸乐,如此等根本不究竟,并有极大过患,故当发究竟出离心为妙。  复次思维业果不虚者,不论是善业或恶业,凡于未受业报之前,乃至多劫亦不会空耗消尽,总有一日诸等因缘成熟时,定会感受果报的。如是非一般人之言,乃世尊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也。《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中广说了业的分类、本体、如何不空等教义,详细了知则可。但总而言之,应依佛陀之教证为主。因为业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奥密之事,于凡夫而言,微妙不可思议,所以佛陀之经教中,对于业果的宣说也较多,如《百业经》。是故于业果当深信不疑。倘若深信因果者,则于善恶诸业自然会有取舍之念,从此会逐渐断尽黑业之过,增上白业之德,如是所行极为殊胜。  复次思维轮回痛苦者:诸轮回苦海如同火宅,无少许安乐。如六道中,较好之人道,亦皆充满了痛苦之本性。一切众生皆被业恼束缚,受三根本八支分等苦煎熬着,而于轮回苦海中感受难忍极大的痛苦,如热锅中的蚂蚁,如热沙中鱼,辗转不息。  如是以业果不虚和轮回痛苦等而行思维修习后,则能生起断除贪欲后世三界轮回等诸乐之功德。此处引上世尊之弟难陀的公案来说明亦可,因为难陀亦为贪著后世欲享天界诸乐而行守戒等,于世尊方便引导下,方知三界轮回均充满了苦性,后乃发起真实出离心,严持戒律修行。  总而言之,此处说生出离心时,于三界中何处不论今生后世,都不能贪著,是极为殊胜。以上讲了生起出离心之方便法,即是思维观修四前行也。  丙三、(生出离心之量):  颂曰: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宣说出离心的界限,依靠上述四加行思维修习已后,则於三界轮回中一切兴盛之世间事法,自己心里不会生起一刹那之希求欲望、贪恋、羡慕等,并且昼夜唯有精勤不懈地寻求解脱生死轮回之心,以致真正生起了如是希求解脱之心念时,方可算是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如嘎单派格西朗日塘巴,修行一生只笑过一次,彼者时时刻刻不放逸思维人生难得,轮回皆苦等,已至日间不懈,夜间不眠地精勤修持。是故学佛者时常观察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真正具足出离心很重要。  以上第一个主要道述终。  乙二、(菩提心)分二: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二、如何发彼菩提心。  丙一、(需发菩提心之理由):  颂曰: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现在宣说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还必须要具足菩提心,此极为殊胜。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原因是前述之出离心,假若无有菩提心来摄持的话(即希求自己于三界轮回中解脱,而无度化一切众生解脱轮回的大愿),如是所持执的小乘发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果而解脱生死轮回,然此不能成就无上圆满大菩提果,因为不具最圆满究竟殊胜安乐之根本起因故。《佛子行》中云:最胜真实成就佛果之因,就是菩提心。若不仅愿自己解脱,且愿整个三界轮回之一切众生都能解脱生死苦海,今生或来世悉皆安乐,此乃具有殊胜菩提心之出离心,极为善妙。华智仁波切窍诀中云:具有菩提心者,就已具有了成就佛果之唯一根本因;若无菩提心者,则一切大乘法行俱失,虽具各种神通神变或天天面见本尊等亦无意义,或许是邪魔所引上的境相;若具菩提心者,虽未见本尊,但实际上已经具足了圆满无上菩提佛果之因。是故具有智慧的大乘根器者,殊胜法器者,应当发起殊胜菩提心,是极为重要。《入菩萨行》中云:&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应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智者弥勒谕善财,彼心利益无限量。&又云:最殊胜的无死甘露,就是菩提心。以菩提心所摄持的一切善根,都将是究竟安乐佛果之因,是故出离心和菩提心是学道修行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窍诀,否则即为人天小乘之因,非究竟也。故于闻思修等一切善法,皆以殊胜菩提心来摄持极为重要。当作是念:我为一切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而行闻思修等,若仅具如是念头,实际上亦皆变成了无上佛果之因。按宗喀巴大师的指示:凡学佛者,首要具足出离心;于出离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于菩提心所摄的基础上,要具足无二慧。这是在成就佛果之前,不可缺少的三大根本途径,最殊胜之窍诀。于众生当如何修发心耶?答曰:目睹轮回众生之一切痛苦,而生起无量的慈悲心,愿彼诸众生解脱于生死轮回等一切痛苦,是愿菩提心;在愿力的推动下,而行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等菩萨行为而救度众生是行菩提心。一般于菩提心之首,先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菩提心之前行;此前行修好后,则无伪菩提心就能随行生起,当如理而行为要。  丙二、(如何发彼菩提心):  颂曰: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整个三界六道中的一切众生,由于无明习气导至无始以来沉溺于生死轮回之大苦海中,感受无量难忍之痛苦,彼诸众生于此苦海中时常被四大瀑流(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所冲击。因为每个众生皆有生、老、病、死等痛苦,必经成、住、坏、空四种过程,此四大痛苦,喻如瀑流之苦水冲击猛励,水生动物不得自在而受难忍痛苦;如是轮回苦海中,彼诸众生亦复被四大瀑流之苦水波浪卷结冲激,无少许自在,受无量痛苦,亦难得解脱机会,非常可怜。  四大瀑流还有一种解释法,即无明瀑流、见瀑流、欲瀑流、有瀑流四种。所谓无明瀑流者:即整个三界六道轮回中一切众生都有俱生无明,如瀑流水不断。见瀑流者:于末法时期,彼诸众生充满了断见、常见、邪见等很多恶劣之见。欲瀑流者:彼诸众生皆充满欲望,贪财贪誉等等,这种贪欲喻如瀑流相续不断。有瀑流者:彼诸众生沉溺于三有轮回中,以十二因缘作联结,如同旋火轮,无始无终的旋轮流转于生死轮回三有的苦海中。  不论如何解释,总而言之,彼诸众生都在三有轮回中倍受苦海瀑流冲击而无停顿之时,彼等已被难以制止的业和烦恼之绳索紧缚,并被投入于人我执、法我执的铁网孔中(轮回的监狱里)。  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无明串习所引,不仅受四大瀑流之苦,且有业力感受等苦,极为深重的业障一现前时,是难以制止的。众生的俱生无明和遍计无明,以及无始以来的我法二执,喻如坚硬的铁网,难以穿破,并非短期修行能断开,需要很长时期的精勤闻思修行积资忏罪方能断除。亦可解释为: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沉溺在生死苦海中一直随着波浪而旋转,感受无自在难忍之诸苦,最后由业和烦恼之绳将众生紧密地捆缚,投进我法二执的铁网监狱里关闭起来,不得解脱。众生无始无明喻如大黑暗,若从智慧方面而言,既没有智慧之日光,亦没有信心之月光,二光皆无,整个天空和世间都非常黑暗。如是诸众生既无智慧,亦无信心,虽然《金刚经》及《华严经》皆云&众生皆有佛性&,余经中亦云&众生之迷,佛陀即觉&,其本性等无差别。然佛陀是已觉醒者,众生是陷于迷惑者,故唯有被无明的大黑暗所蒙蔽,无法明见心之本性,犹如太阳被浓厚的乌云遮蔽了一样,无法现见太阳。宗喀巴大师云:&众生极可怜,既有生死老病等诸苦,亦有业力感受诸苦,还有无明烦恼等痛苦及我法二执诸苦&等等。寂天菩萨云:&整个轮回众生,如同疯狂一般迷糊。&是故众生不知不觉已到了如此昏迷的状况。  何故要为众生发菩提心呢?因为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修习善法,所以无始无终地沉溺在生死轮回的大苦海中一直感受难忍之痛苦。彼等于无边无际之三有大海中生而复死,死而复生,如此无始无终地旋转,不得自在。  龙猛菩萨云:&每个众生无始流转轮回中,其生于地狱中所饮过的铁水,若能积聚者,较四大海洋还要多,其复生于微小傍生,如蚂蚁等之身肢,若能积聚者,则较须弥山还高。&《入行论》亦云:&独生此一身,俱生诸骨肉,坏时尚各散,何况余亲友,生时独自生,死时还独死,他不取苦分,何须作障亲。&彼诸道理,若具宿命通者乃一目了然、现量能见之事。  何故说每个众生曾经都作过自己的父母呢?于佛经圣教中具有很多教证之理由证明,如是了知则可。《宝鬘论》中云:&是故诸众生,流转生死海,如同旋火轮,无始亦无终。&如是经常被苦苦、行苦、变苦三根本大苦所迫害。麦彭仁波切于《智者入门》中云:&三界轮回中,皆有三大苦,众生均遭此,痛苦受折磨。&当念已沦陷在如此境地之众生等,曾经在作我父母之时,对我恩惠极大、格外慈愍,好衣好食,首先予我,对我情深难量;而今他们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感受难忍的痛苦,如今我不救度他们,谁来救度他们呢?对我有如此无限大恩的父母有情,我不能置之不理。以如是情状于心续中反复思维已后,为救度诸父母众生超出三有苦海,而于自续中发起大慈悲心和殊胜的大乘菩提心。于《佛子行》中亦如是说也。  以上第二个主要道论述终。  乙三、(正见)分四:一、需证正见之理由;二、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四、余述观察究竟之见量。  丙一、(需证正见之理由):  颂曰: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前面已叙述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是大小乘中之共同法门,菩提心即是大乘中不共同之最胜法门,亦是修证佛果之捷径要道,再加上无二慧,这三者是佛教中最基础的基础,华智仁波切于《大圆满前行》中云:学佛者,若不具足佛教中最基本的理论,则修行如同于冰地上造高楼,冰一融化,楼房即刻倒塌,如是出离心不具足,学佛亦无意义。于出离心的基础上若不具足菩提心和无二慧,非但修学大乘无义,且于烦恼之根本亦无法断除,因此成就佛果,必须依靠这三种根本主因。所以在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还需要一个正见,即是所谓的无二智慧。以彼理由而叙述:不论修显教或密教,若不具足通达无我空性之实相智慧,彼者虽然修习了殊胜的出离心和菩提心,但不能断除三有轮回的根本。因为欲除轮回之根,必须要断除烦恼障;欲断此障者,必须要通达人无我的空性智慧。若欲成就圆满佛果者,不仅须断除烦恼障,且于所知障亦必须同样断除,所以必须要证悟人我和法我的缘起空性智慧。烦恼障主要是对解脱生死轮回作障碍,障碍成就佛果之主因是所知障。因此小乘阿罗汉仅为自己超脱生死轮回,亦需百万精勤地修持后,方能证悟人我空性的智慧,断除烦恼障,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何况是修行大乘者,不仅欲超脱生死轮回,而且还要成就圆满的佛果,则更须通达人我和法我之圆满空性智慧,彻尽二障,方能圆成正觉果位。是故不论修显或修密,证悟缘起性空的正见智慧特别的重要。麦彭仁波切云:&若具足正见者,不论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密咒等,悉有功德和加持,亦会直接获得验相等。若不具正见者,于密教中修何密法,念何仪轨心咒等,亦不会有感应,显教中看何经论亦不得真正效益。&是故不论是显教或密教,抉择正见、证悟正见极为重要。但如是所许,亦并非否定平时念佛等功德,然于证悟见的层次不同,仍有功德高下之分。因此于具足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上,依靠各种方法,应当精勤不懈地通达缘起性空的根本法要。《缘起赞》云:&何法待缘起,彼即自性空,较此语奇妙,善说规何有?&所谓缘起者,亦即因缘;名言中显现有,胜义中皆空,亦谓缘起。但此处所谓缘起,是指通达证悟空性而言,《入根本慧论》中所说超离四边或八边戏论为是真正缘起。若具足如是智慧、出离心和菩提心,即能获得无勤大功德而直趣佛果。所以宗大师说,虽具出离菩提心仍不足够,还需要缘起空性的正见智慧,方能断除轮回之根,以至直趣佛陀正等觉位。显教依中观正理观察抉择,可通达如是正见智慧。密宗则依根本上师之窍诀与加持,而通达空性正见智慧。但其中证悟见最保险最稳固无有错处的,就是依据显宗所阐述的教理,依次第而闻思修习,一步一步的稳行,不违空性正见。首先依正理观察内外诸法后,抉择为现而无有自性等。具足如是闻思智慧,于抉择正见过程中自己遣除怀疑,印证境界等亦很易便。密宗依靠金刚上师不可思议的加持,开悟成就迅速,然修行者须具上等信根方能如是。有者不具闻思智慧,不精通教义正理,开悟亦太突然,故于修证过程中自己遣除疑难、印证境界等就会有困难,还有如是突然开悟的境界,受外境违缘的影响,容易退失等,所以应当按次第如法稳行,乃甚为重要也。麦彭仁波切云:&若未引上善观察,怎能生起胜定解?若未生起胜定解,怎能灭除恶增益?若未灭除恶增益,怎能禁止恶业风?若未禁止恶业风,怎能断除恶轮回?若未断除恶轮回,怎能灭尽恶痛苦?&诸中下根行人,于此应深思。  丙二、(认识正见者补特伽罗):  颂曰: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此说佛陀所喜悦赞称之道,即证悟缘起空性道,于佛经中经常赞称的,亦是证悟如是道之补特伽罗,彼者乃谓真正大乘菩萨之故。设使补特伽罗于学道修行过程中,已经现见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诸法皆是缘起,通达了轮涅所摄诸法的本来无实之空性。彼亦从名言角度而言,各种不同之因,产生各种不同之果,造善业因,得生善业果,造恶业因,得生恶业果,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丝毫不昧,乃至能取所取未消于法界之前,善恶因果于汝仍然是有利有害,均皆毫许不虚。然从真实谛胜义而言,所执所见之一切诸境,其本体本来无者,都是大空离戏之法界,于名言中不观察的基础上,虽觉诸法似有,但于胜义中入根本定的角度而言,现有轮涅诸法,都是大空离戏,诸境相皆融入法界无别体性。麦彭仁波切于《定解宝灯论》中云:&完全通达实空后,现空现于缘起性,现空何者亦不执。&如是所说,诸法本体虽然空性,但于名言中依靠缘起亦可显现。在不观察的基础上,名言中因果等诸法皆有,即破无边,于胜义中诸法无自性本空,即破有边。未证悟空性正见之补特伽罗面前诸法皆有,于通达胜义谛之究竟智慧者面前,诸法不仅皆空,且超离一切戏论。获得如是境界之补特伽罗,已得真法。是故若有通达名言诸法如梦如幻,无自性之有,胜义中根本皆无,此二亦是缘起性空的道理,如是通达之殊胜补特伽罗,已经入于佛陀真正所喜悦赞称之殊胜大道。欲证悟空性者,敬顺佛陀的教证,随行往昔诸高僧大德们的理证是极为重要。总之,佛陀所喜之胜道,即是轮涅所摄诸法,于世俗名言中现而无实有之幻相,不空;于胜义谛中诸法不仅皆空,且离一切戏论;此乃真实缘起性空之理。如是境界从根本上现前者,宗喀巴大师说彼人已趣入了佛陀之根本大道也。  丙三、(认清其见是否观察已究竟)分二:一、说未究竟之见量;二、说已究竟之见量。  丁一、(说未究竟之见量):  颂曰: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对此处观察究竟与不究竟见之问题上,各大宗派有很大的辩论。其中最主要辩论的是宁玛派、萨迦派于嘎单派的辩论。宁玛派于嘎单派如是说:汝等嘎单派所许之无遮空性等观点,并非宗喀巴大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因为宗大师为了方便引证某些众生的根器,而说无遮空性,是暂时建立一个不究竟的宗派,故并非宗师最究自宗观点。如是所说,于《定解宝灯论》中有很多辩驳,萨迦派果仁巴大师亦于彼宗说了很多。由于宗大师所立暂时不究竟观点,而引起了各大宗派如是互为辩驳后,有些人就片面地认为,是不是宗大师真正的自宗观点不究竟,或宗师见解真有如是过失等怀疑。其实并非宗师自宗见解不究竟,这是根本不必的怀疑,因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根本不可能有这些过失,其表述最究竟见解的论著亦有很多,如《金鬘疏》和给仁达瓦的信,以及《三主要道论》等,都是宗大师最究竟的见解。此等究竟见解实际上与宁玛巴所许之见解等无差别,吾等宁玛巴对宗大师少许亦不会怀疑,一刹那亦不会想其未通达中观之见等。宗大师的一些后期著作中,虽有仅许无遮空性,但这是他为了渐次引证众生根器,暂时所立的一种方便道。但随行宗大师的很多后学弟子,将宗师的暂时观点,误认为是宗师自宗最究竟的见解,并着重如是的解释,所以宁玛巴等宗派要驳斥这些后学者的主张,而并非驳斥宗大师。应当如是理解,切莫于宗大师有何邪见等。若从宗大师最究竟的自宗见解,与宁玛巴所许无别。当然以宗师所建立的暂时观点,有些显现与自宗互为矛盾,是故应当分析清楚,暂时与究竟观点的鉴别为要。  于世俗谛中,一切现相依靠缘起而成之诸法,于名言中是真实不会虚妄的。但于胜义中真实性空而言,即是超离一切所许之见。世俗中缘起现相不空与胜义中本性离许,此二正见者于何时仍见为相违矛盾,尔时此者补特伽罗尚未通达佛陀的真实密意。有些人认为,说因果等有,又说诸法皆空,空性中有显现,显现中有空性,觉有恰恰相违矛盾之过,乃至有如是执着者,还未通达佛陀密意。此有无二者,从名言凡夫人的角度而言,是相违矛盾,因为凡夫人的分别意识中,现的法空不了,空的法现不了,乃至有如是实执时,有无二者当然矛盾。但从另一种证悟智慧利根者的角度而言,现空(有无)二者本来等性不矛盾,亦互不相违。如昨晚梦中,现见山河大地等诸法皆有,于醒时皆无,是一场幻觉。梦中之有与觉时之无,是否成矛盾呢?不会矛盾。因为说有者,是指在梦境中有,说无者,是指醒时无,此二根本不会矛盾,若说矛盾者,谁亦不会承认。佛经中说诸法空性或离戏,皆从最究竟之真实义而言;于名言中,我们都象在梦中作一切事情一样,于此梦中,若不修习善法,梦则难以醒觉,唯依修习善法之力,则能将此梦逐渐断开,之后方知原来我们都在一直作梦。通过闻思修行的功德力渐尽一切梦境幻觉。如是世俗中之有与胜义中之无,此二亦复如是,根本不相违,亦有很多教证理证说明此理。若始终认为,现不可空,空不可现者,则说明彼人还未通达真正的缘起性空之佛陀密意。如是有眼病者将海螺本身的白色,亦看成黄色,彼者亦明知是自己受眼病的违缘所成,但乃至眼病在未愈之前,唯见海螺黄色,无法现见白色,待眼病痊愈的同时,此迷乱现相亦消尽,方能现见海螺俱生的白色。如是诸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所引而颠倒执着迷乱现相,明知诸法都是虚妄无实,但仍然生起实执,将迷乱现相执为实有,乃至有境习气未尽,则见境迷乱现相亦不会消尽,待无明习气消尽后,方通达诸法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其本体都是空性。以中观正理思维,亦会明知此理。是故应当精勤闻思修,以彼力量,方能断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无明习气,颠倒妄执的迷乱现相,亦皆悉灭尽也。  丁二、(说已究竟之见量):  颂曰: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此处宣说已究竟之见量,于真实胜义谛、究竟之见简略而说。若广讲者,中观应成派与自续派之别,特别应成派有很多不同特点,于此处恐繁不述。上述凡于现空二者,始终认为是相违者,则证明彼人还未通达佛陀之密意。若真正证悟者,不论是中观的说法或密宗的说法,皆无差别。是故宗喀巴大师于此处为诸有缘学者,介绍何为观察已究竟之见,亦可说谓《定解宝灯论》中所说之大中观、大圆满、大手印等,虽有取名不同,但实际意义皆无差别。如彼论颂云:&远离戏论大中观,光明自性大圆满,此二义同名不同。&倘若以正理观察,抉择究竟之见时,以通过上师加持和积累闻思修之功德资粮,以及自己的精勤努力等,一旦于现空同时现见或了知,不需轮番之际,尔时已真正通达了现空无别的究竟境界。于未证如是境界之凡夫者前,现空二者无法同时存在,唯有轮番的过程,空时无现,现时不空。于已证悟现空无别之瑜伽士面前,则现空二者勿须轮番,唯有同时,现即是空,空即是现,如《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等亦说明了现空无别之量。彼亦真正从闻思修过程中,自相续已经获得如是境界者,尔时现空则勿须轮番观察,于根本慧定中,诸法离四边戏论边执,以现空无别之故。然于名言中已经见到了诸法缘起性,少许亦不虚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乃谓无欺缘起力所现,于名言中整个因果律是不虚的,以所造何业,未受业报前,永远存在故。倘若已经证悟大空离戏之殊胜智慧,则能灭尽一切诸境执着,显现空性何者也不缘执有无是非等一切边执戏论,悉皆灭尽。如《四百论》云:&证悟境无我,灭尽有种子。&(指三有种子灭尽。)《金刚经》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是所说,若真...
阅读(1979)|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离心的修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