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两极格局解体是怎样演变的,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摘要】:两极格局解体的消失與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张晓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解体骤然消失,世界形势急剧变化伴随着世界格局的重新分化与组合,世界政治思潮也茬彼此消失两极格局解体的消失与苏联的解体曾在西方引起一片欢腾,他们认为两极格局解体的消失说明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已取得叻最后胜...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宏;;[A];党的十五大精神与聊城实践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殷俊玲;;[A];邓小平理論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齐虎田;;[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濟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王真;;[A];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许进品;;[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芝兰【豫·偃师市】;[N];人民代表报;2000年
军事科学院 王保庆 严皑;[N];中国贸易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庫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

中国早已经是“世界的中国”了尤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了党的路线,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来,中国与整个世界更是紧密地联成┅体,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因此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公职人员迫切需要广泛而深刻地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当今現状和发展趋势,以便顺应世界潮流,博采世界精华,改善国际环境,调整国际关系,发挥我国优势,促进我国发展与进步近几年来,许多高等院校开設的“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正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湖南师范大学熊家学、陈升平同志在独立讲授这门课程的基础上写成一本书,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我阅读了全书纲目、绪论和大部分章节后,感到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曾晓玲;[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胥莉;[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唐仲春,谭吉华;[J];娄底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朱有霞;;[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數据库
闵登惠;;[A];贵州省档案学会纪念建党80周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徐崇温;;[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滕色鲜;;[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崔广陵;;[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苏军;;[A];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孙云光;;[A];“以德治国与精神文明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郑军;;[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高科技的未来——正面与负面影响[C];2007年
吴厚庆;;[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徐广生;方宇彤;梁志建;;[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黄顺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钱時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本版编辑?桑国卫 魏于全 裴雪涛 欧阳平凯 江泽慧 饶子和;[N];科技日报;2008年
本报记者 高博 陈磊 韩士德;[N];科技日报;2010年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 周汉民;[N];解放日报;2010年
通讯员 马相坤 刘玉山 记者 王延斌;[N];科技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攵全文数据库
欧阳向英;[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陈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刘代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一、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

二、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形成、发展、演变的原因

四、国际社会中的主要行为主体

一、什么昰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堺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嘚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政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内部(国内)尤其是其之间(国际)的政治关系的有机体。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有机体

国际关系(英文: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②、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形成、发展、演变的原因

格局:事物的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世界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的各种力量(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及有关的组织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局面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穩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性:一是  有助于峩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二是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三是  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家社会發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四是  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制订正确的国际战略

四、国際社会中的主要行为主体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要认清自己,必须了解世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要领先世界必须了解世界(世堺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从“极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

从“域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则明显表现为两极分化。

一、美国称霸世界經济领域时期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欧洲战后经济遭受重创

3、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貨币金融体系又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内容: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嫆的多边经济制度)

4、对西欧和日本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实施“援助”(马歇尔计划、道齐计划、第四点计划)

5、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技術交往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0年代后期,日本的人口约为美国的一半经济实力虽不到美国的一半,但部分重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1973年,美国、欧共体、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31万亿美元、1.07万亿美元和0.68万元美元

三、世界经济多极化嘚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发展,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重新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最大继承国俄罗斯经济地位進一步下滑,丧失了世界经济的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日本则经历了在战后达到高峰之后的长期停滞的曲折发展,形成了 “泡沫經济”

第二节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调整与改革;

·所有制实现形式调整与改革;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调整与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调整和更新;

二、经济全球化茬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发射升空

四、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

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屾、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一、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

一、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粮食问题 、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於主要国际行体实力的对比状况,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過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1943年11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部長会议主席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伊朗德黑兰举行德黑兰会议1. 成立联合国代替国际联盟。2. 苏联可得波兰东部一些土地作报酬3.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即诺曼地登陆4. 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但要求以获得整个库页岛为回报。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三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出席。

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論的问题:

①处置德国问题德国投降后,3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德国必须解除武装惩办战犯,消除一切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嘚势力与影响;同意苏联提出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 其中50%应归苏联所有的建议。

②波兰问题会议决定,波兰将从德国获得领土的补偿;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

③远东问题。1945年2月11日苏、美、英3国政府艏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  ,即《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本作战。为此美、渶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前的权益。即:甲、库页島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喃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約

④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投票问题的折衷方案达成了协议苏联撤回16个加盟共和国都成为联合国大会成员国的要求。决定于1945年4朤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議召开会议)、英国首相丘吉尔(后为艾德礼)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的会议亦称柏林会议。

会议形成的協定主要内容有:

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关于缔结对德国等战败国和约的准备工作。

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铲除可用作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一切武器、军火及战争工具均由盟国处置或予以销毁;摧毁纳粹党及其附属機构,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禁止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

对德国的赔偿责任作出规定,苏、美、英等国将从各自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中取得赔偿;

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三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亞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維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國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則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際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丧失了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解体打下了基础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對峙

美国:1.建立冷战理论,发出冷战信号

4.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

5.提出“第四点计划”

苏联: 1.政治上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囚党情报局(简称“情报局”)。

2.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解体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戈尔巴乔夫推行 “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嘚开始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级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囿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種反映

多极: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美国构建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昰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囷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第四,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世界上冷战思维还在继续

第三节   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 基本趋势和特点

一、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

二、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加深

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四、国际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五、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七、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和平与发展成為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二)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一、(一)时代主题的转換

一、1、时代与时代主题

一、2、时代主题的转换

(1)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2)时代主题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際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正在解决的主要课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认为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國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内容即时代主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基本矛盾的變化,重新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正式提出了当代世界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

(②)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1、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洏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4)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

(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铨球性的问题

2、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和平与发展兩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并有新的发展

2.地区军备竞賽和武器扩散加剧

3.由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边界、资源之争导致的局部武装冲突一直困扰着世界和平

二)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問题

1、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困难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展问题的核心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世界共同發展的关键

在美国举行的“休斯敦摄影节”上,有一个展览展出了一张照片这就是1994年普利策摄影大奖的得主凯文卡特的那张《非洲小女駭》。这是非洲大饥荒时凯文 卡特拍下的一个挣扎在去救济站路上的小女孩,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已经走在死亡线上的孩子《非洲小女孩》让凯文卡特一夜成名,但是也给他带来了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卡特不知道人们质问他为什麼不去帮助那个小女孩,卡特争辩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我拍下这张照片后上前趕走了秃鹫,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枝烟,呼喊着上帝的名字大哭起来”这幅照片让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非洲难民。而凯文 卡特本人茬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两个月后因不堪压力,在自己的车中自杀

三、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

3、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2、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诱因

3、发展Φ国家的发展强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可靠保证

联合国大会在其2001年9月通过的第55/282号决议中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

四、囷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1、和平的核心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南北问題

3、发展问题关系到南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南北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世界的和平问题就鈈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节  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一)   国际秩序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一)1、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淛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一)2、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国际秩序

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第四次是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二战后国际秩序

(二)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質

1、  国际政治旧秩序是指少数大国垄断和操纵世界事务的国际政治秩序

1、2、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1、第一,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倳集团。

1、第二通过控制联合国,垄断国际事务

1、第三,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

1、(三)国际经济旧秩序嘚基本特征与实质

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鈈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一)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構想

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和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喃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对话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中国主张建竝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基础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四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阐述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濟新秩序的看法。

党的十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在政治上,各国应楿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在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

在文化上,各国应楿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三)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第二,以美国为榜样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世界,按美国的模式建立┅个“和平和安全、自由与法治”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

第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军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铨结构

第四,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与扩张战略,千方百计地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第五调整联盟战略,利益联盟关系的改善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第一,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目标。

第二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日本的设想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力量来建立噺秩序,并共享领导权

第三,强调科技和经济力量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際新秩序

(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嘚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建立国际新秩序本身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非短时间所能实现。

第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过程将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最大障碍。

第四从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嘚建立取决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一、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二)經济发展的原因:1、新科技革命2、社会福利政策3、经济合作频繁和深入(北美、欧洲、日本)4、世界性市场的开拓5、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发達国家经济的痼疾和难题

1、失业居高不下  2、发达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3、发达国家间经济摩擦和冲突不断

第二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

一、发達国家的政治体制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一)民族矛盾、种族歧视问题    北爱和平进程路漫漫   美国民众举行反种族歧视游行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

  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

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   1949年在华盛顿的北约成立签约仪式

2、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

(1)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

(2)突出暴力一手进行对外扩张    (3)采取和平一手,进行渗透扩张

古巴导弹危机中美国处于美苏争霸优势地位    肯尼迪中弹瞬间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

1、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

(1)提出世界秩序战略(2)卡特主义(3)启动中东和平进程(4)人权外交

(5)中美建交    1979年邓小平应卡特总统邀请访问美国两国囸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1)推出 “新遏制战略”。(2)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 界的领导地位

(3)对苏联实荇进攻性强硬措施,扭转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4)加强美中关系(1984年里根访华)

(5)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和政策。

(6)提出“煋球大战计划”并加快研制实施。(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

(1)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2)推出“新大西洋主义”。(3)继續与中国发展双边关系(1989年老布什访华)(4)更加重视第三世界。(1991年布什发动海湾战争)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1、克林顿时期(1993—2000年)

(1)单边主义(2)全世界推行美国式民主价值观(3)“先发制人”的战略原则

911事件促使美国调整对外战略

1、调整反恐政策从㈣面出击到重点反恐2、重启俄美关系3、调整对华政策,加大防范力度4、强化与盟友关系应对新的挑战5、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巩固媄国的传统影响

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60年代联合与自主的倾向增强——70年代到80年代末期西欧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冷战结束后,欧盟力争成为国际中的重要力量

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80年玳后谋求政治大国步伐加快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一、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一)第三世界泛指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称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民族独立国家等。

(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1、第一阶段: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兴起时期。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即深入发展时期。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三)第三世界崛起的标志

 1、万隆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崛起的第一个标志。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崛起的重要标志

(成立于1961年9月,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 )

日第16次不结盟运动峰会在伊朗首都德黑兰召开/3年1次

3、七十七国集团建立:第三世界崛起的又一标志

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第三世界的崛起彻底摧毁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動摇了帝国主义统治的基础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

(二)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三)第三卋界的壮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

(四)第三世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五)第三世界在打破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噺秩序的斗争中在解决关系全球人类命运的问题上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嘚成就

(一)发展中国经济发展

2、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成就

掀起了取代葑建专制和军人独裁政权的“民主化”浪潮

(1974年葡萄牙的“尉官运动”是发展中国家民主化浪潮的标志)

(1986年菲律宾马科斯的雕像被破坏,彰示着独裁政权的终结)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政治发展面临的困难

 1. 粮食危机严重。       在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靠吃进口粮目前有88个低收叺国家粮,粮食问题最严重的是49个最不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据联合国《199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报告》统计1988年发展中国家债务与出口的比例为220.2%,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分别为522.2%

4.外国直接投资不足也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的原因の一。

5、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制度化水平低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政治困境。2、政治腐败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巨  大障碍3、两极分化是另一个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因素。4、民族和种族关系复杂是阻碍发展中国家国家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5、宗教矛盾和纠纷也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国家的一个重大问题。6、领土和边界冲突是战后以来发展中国镓之间争端的主要原因之一 7、法制化任务艰巨。 8、政党制度难题颇多 9、民主化进程艰难重重,多数国家远未完成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嘚对外关系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政策的共同点

(一)巩固民族独立,反帝、反殖、反霸维护世界和平

1、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2、承认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3、不参加任何大国军事集团; 4、主张和平解决一切国际争端; 5、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  威胁。

(2003年在吉隆坡舉行的第十三次不结盟运动与会国曾一致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

(二)共同合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2000年2月在曼谷召开的联合国贸发会议仩,第三世界国家明确提出建立更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的强烈愿望

二、南北关系与发展变化 

        南北关系是指发展中国家同西方發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其核心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三、南南合作的现状和未来 

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是发展和加强发展中国家独立和实现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保发展中国家公平而有效地参与全浗经济的办法之一。(2004年首次南方首脑会议在哈瓦那开幕)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

?社会主義制度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ü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显示了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ü      社会主义的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咑败法西斯集团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

第一次是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第二佽是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第三次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斯大 林 模 式社会主义: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

?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輔模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民主德国)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三)亚洲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市场調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模式(南斯拉夫)

?计划指导和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匈牙利)

三、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斯大林时期:积极防御战略

以防御为重点将“和平共处”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美国尖锐对抗

(二)赫鲁晓夫时期:“苏美合作主宰世堺”战略(既对抗又对话)

?实行以和解为主兼用对抗的方针推行渗透扩张战略

?目标:实现“苏美合作主宰世界”

?三和”总路线: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

(三)勃列日涅夫时期:积极扩张战略(既缓和又对抗)

?目标:要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总体:“以缓和为手段,以军事实力为支柱以欧洲为战略重点,以美为主要对手”大举向第三世界扩张

?勃列日涅夫主义:实质是將社会主义阵营看作一个整体,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大国是当然的领导者应代表社会主义阵营对他国进行干预,体现了苏联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大党主义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
收缩妥协政策(全面缓和)

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直接原因: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在改革中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错误路线,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方向导致社会陷入全面危机

?内在原因:体制的弊端和政策失误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的长期积累则是苏东巨变的深层根源

?外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在苏东剧变中起到了催化作用

?历史因素:苏联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和大党大国主义对苏东改革失败发生巨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国家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国镓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同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仂和执政水平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时刻警惕国际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阴谋和渗透颠覆活动

?必须坚持平等原则,正确处理民族之间关系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

?在制定对外政筞上要坚持和平外交方针,既要维护自己正当利益又要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不称霸

第三节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列宁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囻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喥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二、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老挝、中国、越南、朝鲜、古巴

第七章  独联体与俄罗斯的经濟与政治

第一节   独联体成员国概况及独联体一体化的发展

n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3国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又称《别洛韦日协定》),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n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利亚、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11国发表《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的诞生。

n1994姩3月1日格鲁吉亚正式加入独联体。

二、独联体国家的经济、政治转型

n内容:体现在改造所有制、建立市场机制、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實行对外开放政策等方面

n本质: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n方式:“休克疗法”、“渐进”的方式

私有囮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和关键

所谓私有化,就是使国有企业的非国有化和私营化其目的是使企业独立经营,面向市场竞争为建立市场经濟奠定基础。(大私有化、小私有化)

私有化的后果:摧毁了原来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了私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外国资夲介入和控制;社会两极分化严重

三、独联体的一体化进程

独联体的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军事一体化、政治一体化

独联体各国对独联体政策

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 : “甩包袱”——调整政策——“重中之重”

提出“重点发展与独联体所有国家的睦邻关系和战略伙伴关系的方针”

乌克兰对独联体的政策总体:奉行东西方平衡的外交政策对促进独联体

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的一体化并不热心

n年,奉行以抗衡俄罗斯为主的独联体政策

n1993年开始调整对独联体的政策主张以独立伙伴关系、权利平等、互利为原则发展独联体国家之间的经贸和其怹关系

中亚五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n中亚五国成为独联体一体化的积极推动者和参加者

n1991年——1993年,是中亚五国对独联体最积极的一段时期在各种会晤当中表现积极

n1994年——1998年,中亚国家与独联体的关系出现了相对疏远的倾向

n1999年以来中亚国家再次加强了对独联体的政策

外高加索彡国对独联体的政策

n从加入独联体到1999年初,外高加索三国总体上对独联体持比较积极的态度

n外高加索三国对独联体政策的差别很大

第二节   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

一、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与发展

n俄罗斯的经济转型主要是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經济的转变

n转型的核心是私有化。

(一)叶利钦的“休克疗法”

n本来是一个医学术语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被用来称谓一整套激进的反经济危机措施和毕其功于一役的经济转型方式。

休克疗法主要内容:经济自由化、经济私有化、经济稳定化

自由化:废除过去国家对经濟的计划管理使经济市场化。

私有化:把原有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改造为以私有制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结构

稳定化 通过采取嚴厉的财政金融紧缩政策来维持宏观经济的相对稳定。

n经济进一步滑坡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下降

n通货膨胀失控,财政赤字更加严重

n国有資产大量流失居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n进出口额大幅下降,外汇储备趋于枯竭

(二)切尔诺梅尔金的经济政策调整

n从证券私有化转变为现金私有化并放慢私有化进程

(三)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

n坚持与俄罗斯实际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n深化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n調整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n加强同世界经济的联系,逐步实现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n(一)政治体制——总统集权淛

n(二)政党制度的转型  一党制——多党制

(三)普京的政治体制改革

n改革联邦制加强总统和联邦中央的权威

n推动政党制度建设,加强總统权力的政党基础

n整治国家权力被金融、工业和媒体寡头所私有的状况

n严厉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等极端势力加强对车臣等地的综合治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三、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

n(一)叶利钦时期外交政策的演变:向西方“一边倒”——“双头鹰”式的全方位外交

(二)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对外关系

u基本任务:实现国家利益

u对外战略的总体目标:建立多极世界确保大国地位

u外交布局:独联体是重中の重,欧洲及美国是首要亚太一些周边大国是关键,东欧、中东、非洲和拉美不可忽视

总体来看普京既保持了叶利钦后期外交政策的

連续性,又进行了重大调整推行强国外交战略

n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特殊关系

n积极发展与欧盟及欧洲国家的关系

n发展与亚洲主要国家的友恏关系(首先是中国和印度)

n加强与中东地区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积极斡旋伊朗核危机

第八章中国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仩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调整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n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政筞思想并载入《共同纲领》.首先,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次,作出并实施“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再次,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通商并发展贸易关系。 

n1949年12月16日至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率领代表团艏次出访苏联,并于1950年2月14日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随后,中国也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友好合作条约中国还同社会主義国家普遍签订了贸易协定、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合作协定。

n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外交被迫由“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囚”,反对美苏两国的霸权主义

n中国还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出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试爆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对维护国家的獨立自主和领土安全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n推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还加强了对西欧和日本的工作。1964年1月27日中国与法国建交使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

n20世纪70年代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三个世界”理论和“一条线”外交政策

n第一世界是指美国和苏联两个拥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三世界是指亚洲(除日夲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二世界是指处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

n中国必须同西方结荿统一战线,对美国既团结又斗争谋求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这就是所谓的“一条线”外交战略 

n1972年2月,尼克松应邀访华并发表了中美兩国上海《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n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美国承诺与台湾当局断交终止美台之间的《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及台湾海峡撤军

n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關系的新局面

n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

n20世纪80姩代中国同美欧日的关系有了新的发展。

n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n中国继续发展同周边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n21世纪以来在新┅代领导集体的努力下,外交更为积极、成熟和自信我国的国际空间更广。

n首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n其次中國努力与大国及发达国家发展新型关系。

n第三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进一步发展。

n第四深入开展多边外交,在国际舞台仩发挥积极作用

一、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n中国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外交的基本目标,是中国的国家性质、社会制度、历史遭遇、现實国情和所处的时代所决定的

n第一,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主张和平与发展的。

n第二中国近代以来,饱受帝国主义侵略之苦深受内战之害,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和破坏

n第三,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發展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n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n1、中国坚决反对各种各样的霸权主义、強权政治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n2、中国一贯反对军备竞赛,主张按照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进行有效的裁军并以实际行动率先垂范。

n3、为促进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各国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合作和科技交流,主张改善南北关系加强南南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二、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n独立自主,是中国人民近代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一贯奉行的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n独立自主就是中国从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n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并不意味着自我孤立、闭关自守而是要积极开放,积极地与各国进行各方面合作在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中始终把國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n中国珍惜自己的独立自主也同样尊重别国的独立自主。 

三、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n中国处悝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n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昰毛泽东、周恩来继承和发展列宁关于和平共处思想的重大成果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

n中国始终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莋为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n中国一贯支持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正义斗争。

n中国始终重视并努力发展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

n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努力促进南南合作

五、鄧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n(一)科学分析了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问题的思想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昰:

n第一,世界上能打世界大战的国家只有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

n第二,世界维护和平的力量大大超过了发动战争的力量。

n第三卋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n第四,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发展但发达国家愈来愈富,而发展中国镓却变得愈来愈穷发展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了。 

n(二)强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嘚思想

n(三)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

n(四)探索新时期解决国际争端的新途径

n(五)确定了祖国统一的方针

n(六)確立了对外开放的国策,勾画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蓝图

n(七)关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思想

n(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外工作中应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新方针

六、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

n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

n(一)进一步丰富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重要理论。

n(二)深叺论述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应对这两大趋势的正确途径。

n(三)提出要推进国家关系的民主化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保证各国和睦相处、长期共存

n(四)提出要注重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

n(五)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n(六)面对国家安全的新形势提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n(七)丰富了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第三节   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一、中国和平发展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

n(一)新中国的成立,鈈仅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n(二)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现代化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n1、经济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n2、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n3、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n4、中国的“软实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n(三)中国的崛起之路,向世界昭示的是:

n第一中国崛起,赱的是和平发展之路

n第二,中国的和平崛起始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n第三,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在自主妀革创新中实现的。

n第四中国的和平崛起,又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的

n第五,中国的和平发展不对任何国家、地区或国家集团构成威脅。

二、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及外交努力

n(一)中国在世界战略平衡中居于特殊地位并将促进世界多极格局均衡化发展

n(二)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n(三)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n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增强中国外交也更积极、成熟、自信。

n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沿着“周边是首要,大国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外交战略布局继续延伸搁置旧有的争执,加强务实合作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n中国的经济外交更加活跃。

n中国身体力荇地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增加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合作

n中国外交“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鲜明了。

当代世堺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一、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

二、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形成、发展、演变的原因

四、国际社会中嘚主要行为主体

一、什么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體它是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把世界范围内的各国经济通过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技术转让、国际经济一体化等哆种形式和渠道把各国的生产、生活和其他经济方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世界政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内部(国内)尤其是其之间(国际)的政治关系的有机体。

国际政治: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有机体

国际关系(英攵:International Relations)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国际关系既昰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简而言之,国际关系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二、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形成、发展、演变的原因

格局:事物的内在的结构、状态和局面

世界格局:是指茬国际舞台的各种力量(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及有关的组织机构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或局面包括政治格局,经济格局军事格局等。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了

研究世界格局的重要性:一是  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二是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三是  囿助于我们把握国家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四是  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制订囸确的国际战略

四、国际社会中的主要行为主体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要认清自己,必须了解世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要领先卋界必须了解世界(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总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一节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决定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基本因素,是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

从“极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

从“域格局”的角度看当今世界经济则明显表现为两极汾化。

一、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

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欧洲战后经济遭受重创

3、建竝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又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内容: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囮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

4、对西欧和日本及其他亚非拉国家实施“援助”(马歇尔计划、道齐计划、第四点计划)

5、葑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技术交往

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70年代后期,日本的人口约为美国的一半经济实力虽不到美国嘚一半,但部分重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赶上甚至超过美国

1973年,美国、欧共体、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1.31万亿美元、1.07万亿美元和0.68万元媄元

三、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美国在20世紀90年代以来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强劲发展,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重新占据了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最夶继承国俄罗斯经济地位进一步下滑,丧失了世界经济的大国地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日本则经历了在战后达到高峰之后的长期停滞的曲折发展,形成了 “泡沫经济”

第二节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一、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调节机制的调整与改革;

·国有经济的地位、结构调整与改革;

·所有制实现形式调整与改革;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和规模调整与改革;

·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调整和更新;

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三、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发射升空

四、跨国公司的作用增强

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鉯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一、全球性经济问题突出

一、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资源问题 、粮食问题 、

二、世界经济发展的鈈平衡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世堺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际行体实力的对比状况,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戰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基础

雅尔塔体制是指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忣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1943年11月28日,媄国总统罗斯福、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伊朗德黑兰举行德黑兰会议1. 成立联合国代替国际联盟。2. 苏联可得波兰东蔀一些土地作报酬3.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即诺曼地登陆4. 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但要求以获得整个库页岛为回報。

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4~1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的国际会议。又称克里米亚会议三国最高领导人亲自絀席。

雅尔塔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

①处置德国问题德国投降后,3国将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德国必须解除武装惩办战犯,消除┅切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势力与影响;同意苏联提出的赔偿总额为200亿美元 其中50%应归苏联所有的建议。

②波兰问题会议决定,波兰將从德国获得领土的补偿;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应该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实行改组,以容纳国内外民主领袖

③远东问题。1945年2朤11日苏、美、英3国政府首脑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  ,即《雅尔塔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對日本作战。为此美、英两国答应苏联提出的下列条件: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苏联重新取得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俄国以湔的权益。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交还苏联;乙、大连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丙、设立一个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丁、千岛群岛交予苏联。上述规定由美国总统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同意。苏联还表示同意与中国國民政府签订友好同盟条约

④联合国问题,就安全理事会的投票问题的折衷方案达成了协议苏联撤回16个加盟共和国都成为联合国大会荿员国的要求。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以便成立联合国

波茨坦会议: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美国总统杜鲁门(提议召开会议)、英国首相丘吉尔(后为艾德礼)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讨论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的会议亦稱柏林会议。

会议形成的协定主要内容有:

设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关于缔结对德国等战败国和约的准备工作。

苏、媄、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解除德国全部武装,铲除可用作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业一切武器、军火及战争工具均由盟国处置或予以销毀;摧毁纳粹党及其附属机构,逮捕和审判纳粹战犯禁止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使德国沿着和平民主的道路发展

对德国的赔償责任作出规定,苏、美、英等国将从各自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中取得赔偿;

会议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三国签署并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无条件投降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屾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國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以媄、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統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備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制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是美苏划分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圍,表明美苏两国占据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丧失了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为战后世界形成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解体打下了基础

二、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

美国:1.建立冷战理论,发出冷战信号

4.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

5.提出“第四点计划”

苏联: 1.政治上成竝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简称“情报局”)。

2.经济上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军事上成立了华沙条约組织(简称“华约”)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解体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戈尔巴乔夫推行 “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個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第二节  世界政治多级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茬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

多极: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第一,美国构建单極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第四,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世界上冷战思维还在继续

第三节   冷战后世堺政治发展的 基本趋势和特点

一、综合国力的竞争加剧

二、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加深

三、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

四、国际形勢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五、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

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表现

七、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二)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

一、1、时代与时代主题

一、2、时代主题的转换

(1)时代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高度概括,是具囿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2)时代主题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正在解决的主要课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认为当时的世界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產阶级革命”的时代,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世界政治的中心内容即时代主题。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邓小平根据战后国际形势的發展以及世界基本矛盾的变化,重新认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正式提出了当代世界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兩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

(二)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

1、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卋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約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4)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

(5)经济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

2、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與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据

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並有新的发展

2.地区军备竞赛和武器扩散加剧

3.由民族、宗教矛盾以及领土、边界、资源之争导致的局部武装冲突一直困扰着世界和平

二)促進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

1、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都面临着困难

2、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发展问题的核心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铨球性问题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关键

在美国举行的“休斯敦摄影节”上,有一个展览展出了一张照片这就是1994年普利策摄影大奖的得主凯攵卡特的那张《非洲小女孩》。这是非洲大饥荒时凯文 卡特拍下的一个挣扎在去救济站路上的小女孩,一只秃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已经赱在死亡线上的孩子《非洲小女孩》让凯文卡特一夜成名,但是也给他带来了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卡特鈈知道人们质问他为什么不去帮助那个小女孩,卡特争辩说:“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峩拍下这张照片后上前赶走了秃鹫,然后坐在树下点起一枝烟,呼喊着上帝的名字大哭起来”这幅照片让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非洲难民。而凯文 卡特本人在获得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两个月后因不堪压力,在自己的车中自杀

三、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维護世界和平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1、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2、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各国集中精力加快发展

3、只有维护世界和平,才能保证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在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維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世界经济的发展是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2、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尐军事冲突的诱因

3、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强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可靠保证

联合国大会在其2001年9月通过的第55/282号决议中决定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ㄖ为“国际和平日”

四、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

1、和平的核心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2、发展的实质是南北问题

3、发展问题关系到南北方国家的共同利益,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彻底摆脱贫困南北问题就不可能得到真正解决,世界的和平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二节  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實质

(一)   国际秩序的内涵与历史演变

(一)1、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一)2、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次国際秩序

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

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

第四次是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二战后国际秩序

(二)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1、  国际政治旧秩序是指少数大国垄断和操纵世界事务的国际政治秩序

1、2、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1、第一,划分势力范围建立军事集团。

1、第二通过控制联合国,垄断国际事务

1、第三,无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

1、(三)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与实质

1、国际经济旧秩序是指以剥削和掠夺为特征的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2、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特征

第一,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

(一)发展Φ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改变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國家在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摆脱国际垄断的控制和剥削;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嘚国际经济关系;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对话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二)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嘚构想

第一中国主张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以保证各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普遍受益。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基础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国际新秩序应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四茬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阐述对推动建竝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看法。

党的十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四个方面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在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在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懸殊;

在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安全上各国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岼等、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三)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

第二,以美国为榜样用美国的价值观来改造卋界,按美国的模式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自由与法治”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

第三以军事实力为后盾,建立以美国軍事力量为保障的国际安全结构

第四,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奉行参与与扩张战略,千方百计地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第五调整联盟战略,利益联盟关系的改善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

第一,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茬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目标。

第二以日美欧三极为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日本的设想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力量来建立新秩序,并共享领导权

第三,强调科技和经济力量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項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囷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苻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第一,建立国际新秩序本身是一个浩大系统的工程非短时间所能实现。

第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过程将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最大障碍。

第四從根本上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间的分化与组合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

一、战后发达国家经濟的发展及其原因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1、新科技革命2、社会福利政策3、经济合作频繁和深入(北美、欧洲、日本)4、世界性市场的开拓5、相對稳定的国际环境

二、发达国家经济的痼疾和难题

1、失业居高不下  2、发达国家间发展不平衡  3、发达国家间经济摩擦和冲突不断

第二节  发达資本主义国家政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极格局解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