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出笼 哪些股是首选目标

四调存准率 万亿流动性出笼
日02:29  来源:
  每经记者 姜艳艳 马超彦  百日内5次降息,4次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银行的钱现在非常“充裕”。  “下半年存款准备金率3个点的下降,至少为银行提供1万亿的新增流动性”。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清议昨天表示。贷款基准利率从7.14%降至5.31%,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流动。  不过,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银行依旧是惜贷的心态,企业投资意愿动力不足。央行把流动性解冻也好,向社会注入流资金也好,但是这些资金要被社会所接受,被银行所放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清议表示:“2009年应该大幅度的减息。”
  宽松货币政策释放流动性  12月26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再次重申中国的银行业“救急、救穷不救乱”的管理方针。银行作为放贷主体,目前正处于“资本充足率在历史高点,不良资产率在历史低点”的阶段。据悉,截至11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总资产,已经突破了60万亿元,达到了61.1万亿,是1978年的323倍。年均增长21.2%。资本充足率达标的银行,从在2003年的8家增加到现在的193家,占整个银行总资产的99.5%。  银行自身的资本金充足,加上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下调,放贷额度的扩大,银行业显得“钱潮涌动”。此外,降息也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流动,从下半年开始的降息周期还将延续到明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陈道富表示,以现在的货币供应量计算,央行降息一个百分点的话,就会有4000多亿的流动性解冻。  资金流动需冲出银行的圈子  到了现在,钱似乎已经不是市场最迫切的问题,问题是钱应该怎么花?  “就算银行有资金,也有放贷的需要,但是如果企业发展能力下来了,用不了那些钱,有资金也没有用。”在清议看来,2009年最应该确立的政策是以大幅减息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减息虽然不能立刻达到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目的,但是却能够让企业减少压力、获得生机。”  清议调查发现,国内不少企业的还款压力和人力成本相当,在还不起贷款的情况下裁员或者就是自保的惟一道路。“央行虽然把钱松了下来,但是如果企业的后顾之忧不解除,生存都无法生存,又怎么会贷款发展?”  “2009年应该大幅度的减息。”清议担心的是,如果今年年底银行内资金过多,明年春天央行回笼资金时发现有大量资金剩余,会再次“错误地采取加息政策”。清议认为,应迅速大幅降息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从根本上保证就业才能熬过2009年这个经济对冲谷底。  国都证券金融证券业分析师邓婷的判断与清议相似。“2009年的流动性的确比较丰富,但是我们认为更多的可能还是会在银行间流动,购买彼此的或者国债等。”邓婷表示,企业很难用足这些流动性额度,毕竟政策影响还主要是政府投资或者央企这一块,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利好政策要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细化。  邓婷认为,国家刺激房贷政策不断出台,商业银行投资政策渠道的拓宽,以及国有企业并购业务推动,都会让市场资金流动找到方向。  媒体转载、摘编本报所刊作品时,请注明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及作者姓名。  每经订报电话  北京: 010-  上海: 021-  深圳: 8  成都: 028--
【来源:】
(责任编辑:和讯网站)
12/27 01:3212/27 01:2912/27 00:4312/26 21:5112/26 11:4812/26 09:2412/26 02:1512/26 02:15
用户名: 密码:&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和讯网友 您好,欢迎您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和讯注册用户,请先!
感谢您的参与!查看[]【字号: 】 【】 【】
万亿信贷资金出笼 哪些股是首选目标
作者:来源:证券日报
  编者按:受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2010年下半年A股饱受资金匮乏之痛,股指一路下探。新年伊始,好消息传来,从各方面得到的情况看,今年1月信贷增量资金破万亿已几无悬念。那么在资金面充裕背景下,哪些品种将成为万亿增量资金青睐的目标呢?
  【三类股或成投资首选】
  【一、高送转】
  关注业绩高增长 挖掘高派息、高送转潜力个股 荐15股
  高送转股票的投资价值 荐10股
  商业贸易业:高送转投资策略 荐10股
  【二、“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电气设备与行业 重在输电设备龙头 荐5股
  十二五:铁路建设"十二五"目标明确 业绩估值双提升 荐6股
  十二五:备战2011年建材市场机会 荐4股
  电气设备:打开智能电网“十二五”这扇窗 荐9股
  传媒文化:积极布局迎接十二五开局之年 荐10股
  机械业:布局十二五把握 荐7股
  【三、抗通胀】
  业:优选消费升级和抗通胀品种 荐11股
  围绕抗通胀进行积极配置 荐17股
  煤炭业:抗通胀与资源整合 煤炭股投资正当时 荐5股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公网安备-1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股票/基金&
信贷资产证券化“出笼”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两个月后,这一制度终于迎来了实质性启动。根据下发的批复,27家银行获批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至此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迎来常态化的发展阶段。有业内人士预测,今年全年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总规模会在4000亿-5000亿元左右。但是也有不少银行业人士担心,在银行信贷额度不紧张的状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热情又有多高?
  27家银行获资格未现国有大行
  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之后,首批名单也随之现身。然而,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和政策性银行没有出现在首批名单中。
  根据,、(,)、(,)、(,)、、(,)、(,)、(,)、恒丰银行、、(,)、晋商银行、、(,)等27家银行获得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光大银行、恒丰银行、晋商银行和锦州银行尚未公开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同时,昨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携手交银国际在间市场成功发行首期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成为首家推出此类产品的外资银行。
  首批名单的确认,意味着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的启动。按照银监会此前发布的《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证券化产品前需进行备案登记,已备案产品需在3个月内完成发行,3个月内未完成发行的须重新备案。而此前实行审批制时,监管部门需要逐笔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审核,审核内容不仅包括发行主体的资质,更重要的是对入池资产和发行规模等具体内容进行审批,一单证券化产品一般耗时大半年,最快也要花两三个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批复的名单既没有政策性银行也没有国有大行。对此,知情人士称,这27家银行全为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是主管上述两类银行的银监会银行二部主导批复的。至于剩下包括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外资行等机构的相关业务资格,将陆续会由对应的主管部门批复发布。
  信贷资产证券化十年一剑
  通俗点说,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将自己的贷款打个包卖给投资者,如此一来,银行可以先行回笼资金,然后再释放资金,投资者则可以分享到银行贷款的收益。至于“包袱”里的东西,则有多种,例如住房按揭贷款、基建贷款等。
  据(,)测算,不考虑新增信贷等因素,我国可操作、有现实动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约有2万亿元。盘活如此大的存量信贷资源,不但可以调整信贷结构,降低存量信贷的融资成本,还可以丰富市场投资品种。同时,随着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多元化,贷款类别向小微企业、三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倾斜,资金配置更加有效,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资源将增多。
  从2005年试点启动至今,资产证券化已经发展近十年。但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监管机构由于担忧过度创新,暂停了国内资产证券化
  试点。直至2012年5月才重启。由于参与机构种类较少、审批制等原因,信贷资产证券化一直发展缓慢,到了2014年现象才有所改观。
  据统计,2013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行6单产品,金额约193亿元, 2014年激增至65单,发行金额2770亿元。在备案制推出后的一个多月中,
  发行的产品就达到了15单689亿元。
  中诚信国际发布的预测,2015年全年发行总规模会在4000亿-5000亿元左右,其中,城商行和农商行会在发行单数上占据半壁江山,交
  易所市场的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将呈爆发式增长。
  银行放开手脚盘活存量
  此次批量化批复,将更快速地盘活银行的存量资金。“备案制市场已经有充分的准备和预期,这一批复属于落地文件。2014年试点额度其
  实没有用满,所以额度不是瓶颈。但备案制对发行效率是很大的提升。同时,决定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的关键是利率环境、投资者培育、二级
  市场培育以及银行商业模式的转换。”兴业银行相关分析人士直言。
  “此次的实质性落地,首先打破了此前的审批制流程,其次打破了发行规模的限制,同时品种的限制其实也打破了。”一位股份制银行相
  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此前所谓的审批制其实是监管层给予银行固定的额度,银行提交方案由监管层审批,审批通过后再开始着手准备发行事宜,而备案制后,
  最快可能只要两周的时间,而且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相应的资产进行打包。
  虽然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发放,能让银行减少行政束缚,更放开手脚盘活存量资金,不过,前述银行业人士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心,“
  如果银行没有信贷额度可以通过存量资金盘活更多的信贷,但是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并不紧缺,所以各家银行的发行热情如何还有待市
  场考量。不过,监管层的批复可以让银行将更多种类的信贷资产打包”。
  而未来如果商业银行疯狂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会否产生相应的风险?一位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虽然出现了一定的风
  险,但是出现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极小,这一担心暂时不必要。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闫瑾
(责任编辑:HN026)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网上投洽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资本狂欢上半场:房企1.5万亿资金等待出笼 信贷政策收紧大势所趋_财经评论(cjpl)股吧_东方财富网股吧
资本狂欢上半场:房企1.5万亿资金等待出笼 信贷政策收紧大势所趋
  2015年全国房地产销售数据是7.3万亿,而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4.9万亿,难怪恒大将全年销售预期提高了50%,到3000亿元。房地产的火爆显然是“稳增长”与“供给侧改革”平衡的结果,当“风景这边独好”时各路资金大举涌入房地产业就不足为奇了。但需要警惕的是,房地产企业手中大约1.5万亿资金犹如高悬的“堰塞湖”,为其疏导出合理的归宿是下一步需要考量的重点。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未来一年房价不涨超过50%,或未来三年房价上涨不超过100%,“地王”都将面临巨大的入市难度,对房地产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将不可忽视。  本轮市场的大幅升温,正使得一年前还深陷泥潭的房地产业,迅速转危为安。  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为15.3%,继续处于高位。自3月以来,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一直快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这说明,企业的资金状况愈加良好。  从宏观背景来看,利率偏低、房地产市场向好、实体经济不振等因素,正在催生一场新的资本流动大潮,房地产业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  有分析认为,鉴于经济形势很难在短期内逆转,加之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升温势头,预计短期内房企的资金状况会继续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将彻底得到救赎,高价地的扎堆出现,以及新增贷款持续进入楼市,正在警示市场风险的存在。政策层面的控制,则有可能使这些风险在明后年集中显现。  从负债泥潭到持币待购  在刚刚发布的房企半年报中,资金层面的改善成为一个重要特征。在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很多企业将现金余额作为一项指标而独立发布。  其中,截至今年6月底,融创手中的现金超过40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半。同期,虽然经历了对中信部分地产业务的收购,中海的资金流仍然超过了1000亿元。号称要冲击3000亿销售规模的恒大,则声称手中的现金超过2100亿元。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8135亿元,同比增长15.6%。尽管低于今年4月和5月,但这一增速仍然创下2014年来的最高值。而去年同期,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仅为0.1%,且去年3-5月,上述指标增速为负。  也就是说,仅仅一年多之间,房企就从负债泥潭中走出,并过渡到“持币待购”的阶段。  其中,今年1月挂牌上市的融信中国,就成功借助国内房地产的回暖和资本市场的便利,将净资产负债率调整至90%,比去年同期下降63.6个百分点。  从分项数据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这种变化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长34.1%,个人按揭贷款增长57.0%,这两项指标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4.3%。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指标的增速分别为-0.9%和10.0%,占总体资金来源的比重为36.1%。这也说明,销售回款仍然是房企最主要的资金渠道。  与此同时,利用外资的增速,从去年上半年的-3.9%,进一步降至-63.2%。这被看做是企业通过国内发债的形式,大幅替换美元债的结果。  这一结果正体现了宽松的货币环境。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金便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部分房企发行3年期及以上的公司债,利率成本可以控制在4%以下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其他资金流入房地产业,也成为近期资本流动的重要特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在二级市场举牌房企股票外,保险资金介入拿地和项目操作阶段的行为,在东部城市普遍存在。从年中开始,一些保险公司甚至独立拿地。在福建、浙江等省份,很多制造业资金转而炒房,或者以入股的方式介入项目开发,同样是今年以来常见的现象。  冲高后的风险警示  进入下半年,房企面临的环境似乎愈加乐观。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88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虽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连续4个月维持在15%的高位以上。  但在投资端,前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3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3%。且该指标已连续5个月低于到位资金增速。  资金来源充裕,投资没有起色,结果便是企业手中的可用资金越来越多。一旦出现优质项目,就很容易受到追捧。今年下半年以来,土地市场的争夺愈加激烈,“地王”的诞生也更加密集,便是一种体现。  这种情况可能随着市场的升温进一步加剧。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其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287万平方米,环比今年7月增长9.2%。这也是在经历了连续三个月下滑后,房屋交易市场首次出现升温。  尽管本次升温有政策刺激下的恐慌因素,但由于传统旺季“金九银十”即将到来,因此今年市场的第二波行情仍然被认为有可能出现。  严跃进就表示,从目前市场的购房情绪看,购房积极性在增加,如果企业继续抓住时机去库存,那么销售回款资金的增加,也会使房企的资金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  但潜在的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土地市场的过热,以及经济结构中“房地产独大”的现象,已经引发政策层面的关注。且有观点认为,在经历今年的销售“大年”之后,明年楼市降温将不可避免。因此,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步伐或将放缓。  莫尼塔(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认为,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几乎全部来自于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因此可以看到,信贷驱动的楼市风险进一步加剧。该机构表示,工行、建行在部分热点城市开始收紧外来人口购房按揭贷款,信贷政策收紧或是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最大风险。  上述机构还指出,随着热点城市地王频出,土地交易中银行无限配资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已引发监管层关注,信贷政策收紧将是大势所趋,初步估计在四季度实施。届时,市场热度将骤然降温,触发拐点。  就这些高价地项目本身而言,其后续运营的前景也并不明朗。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未来一年房价不涨超过50%,拿了“地王”的企业都将面临入市难题。未来三年,如果周围房价上涨不超过100%,这些“地王”都将面临巨大的入市难度。其对房地产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将不可忽视。  专家论货币政策&&&        
买一回,错一回,不可再买,应立即全部卖出,等待观望。
我们的房市股市都是畸形的。
楼市、地产祝您一路上涨,永远上涨!
2年要涨50%,3年要涨100%!你的脑子是否进水了!2万变3万?4万变8万?你以为老百姓开印刷厂?房价都是像被你这样的砖家忽悠上去的!骨盘总有倒下去的一天!
房价涨,才会让买者看到赚头,想买者看到希望,不买者才敢进场啊??
房价这么涨,作死的节奏啊!
到时,又去库存,去杠杆。
大溃败在即
还在保护房地产,看看日本当年的房产泡沫
楚江新材002171是高性能锂电池石墨类负极材料的龙头 用于新能源汽车 有锂电池中股价是最低的 所以潜力最大要把握看好融资标的的股,可以用本金买002171 用融资买自已中意的标的 这样可以分担风险 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蓝子里!并利用市值打新股 特别是买入002171打新股的运气特好!融资余额逼近万亿是把双刃剑,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股灾中亏损的大多是因为加杆杠,所以这些融资的资金都接受了教训、都成了快进快出的短线投机资金;近来股市很难向上突破的一个原因就是一旦有所上涨融资客就成了空头!  融资资金越大、越多,就会成为“获利了结”的做空力量!  因此,尽量避免买那些“融资标的”股!
根据“戴维斯双击”理论 控股顶立科技并且中报业绩暴增的楚江新材002171 第一目标位为27元左右 第二目标位为38元左右 第三目标位为50元左右未来就算楚江新材股价过100元也不要感到奇怪,顶立科技的高科技产品价值比业绩更重要,楚江新材控股顶立科技未来的价值是无限的,不可估量的!炒股票就是要炒股票的未来前景,而不仅仅是现在。很多亏损股都没有业绩可言,但都敢猛炒,比如广晟有色50元左右了、科恒股份70元左右了现在连业绩很差的西藏矿业、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中航动力、中航飞机、航天通信、中航电子和亏损股宝钛股份的股价都高过楚江新材,所以说楚江新材的潜力很大。
再涨50%~100%?国民收入涨多少?GDP涨多少?这是不崩不罢休的节奏啊!
反正我东西都淘宝 要买贵的出国买 商业先崩 然后住宅
照去年到今年房价这么个涨幅,中国很快就要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养老金上涨6.5!房价肯定涨3.5!
迟早一天一场暴跌风暴彻底将楼市一扫而光。20年后的今天
笑死人了,去库存。
一个不为行业长远利益考虑的集团可能暂时被人羡慕嫉妒但绝不会被人尊重,比如国内的房地产商集团。
个人认为国家应该对房地产贷款的上限有所限制,进行宏观调控,如果任其发展必将带来中国的房地产的危机。日本因房地产经济迟滞二十多年,美国因房地产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后都对经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只是最后产生形式和后果有些许差别而以。
预祝明年房价翻翻
恒大老鼠仓一个月就赚了几百亿,3000亿太少
饮鸩止渴。
虽然我买不起房,也没炒房,但我祝愿房价一直猛涨,你们都懂!
央行应该加息加准对抗通胀,抑制资产泡沫,造福百姓!
我就不明白地产企业现在都是满满的现金为什么就不能转型呢
进来骂就对了
那边好炒就去那边,随风倒
评论该主题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
作者:,欢迎留言
提示: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
  2015年全国房地产销售数据是7.3万亿,而今年上半年就已达到4.9万亿,难怪恒大将全年销售预期提高了50%,到3000亿元。房地产的火爆显然是“稳增长”与“供给侧改革”平衡的结果,当“风景这边独好”时各路资金大举涌入房地产业就不足为奇了。但需要警惕的是,房地产企业手中大约1.5万亿资金犹如高悬的“堰塞湖”,为其疏导出合理的归宿是下一步需要考量的重点。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未来一年房价不涨超过50%,或未来三年房价上涨不超过100%,“地王”都将面临巨大的入市难度,对房地产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将不可忽视。  本轮市场的大幅升温,正使得一年前还深陷泥潭的房地产业,迅速转危为安。  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国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为15.3%,继续处于高位。自3月以来,房地产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一直快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这说明,企业的资金状况愈加良好。  从宏观背景来看,利率偏低、房地产市场向好、实体经济不振等因素,正在催生一场新的资本流动大潮,房地产业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受益者。  有分析认为,鉴于经济形势很难在短期内逆转,加之房地产市场也呈现出升温势头,预计短期内房企的资金状况会继续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将彻底得到救赎,高价地的扎堆出现,以及新增贷款持续进入楼市,正在警示市场风险的存在。政策层面的控制,则有可能使这些风险在明后年集中显现。  从负债泥潭到持币待购  在刚刚发布的房企半年报中,资金层面的改善成为一个重要特征。在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下,很多企业将现金余额作为一项指标而独立发布。  其中,截至今年6月底,融创手中的现金超过400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近半。同期,虽然经历了对中信部分地产业务的收购,中海的资金流仍然超过了1000亿元。号称要冲击3000亿销售规模的恒大,则声称手中的现金超过2100亿元。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今年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68135亿元,同比增长15.6%。尽管低于今年4月和5月,但这一增速仍然创下2014年来的最高值。而去年同期,企业到位资金增速仅为0.1%,且去年3-5月,上述指标增速为负。  也就是说,仅仅一年多之间,房企就从负债泥潭中走出,并过渡到“持币待购”的阶段。  其中,今年1月挂牌上市的融信中国,就成功借助国内房地产的回暖和资本市场的便利,将净资产负债率调整至90%,比去年同期下降63.6个百分点。  从分项数据中,能够清晰地看出这种变化的原因。今年上半年,定金及预收款同比增长34.1%,个人按揭贷款增长57.0%,这两项指标占房企资金来源的比重为44.3%。而去年同期,这两个指标的增速分别为-0.9%和10.0%,占总体资金来源的比重为36.1%。这也说明,销售回款仍然是房企最主要的资金渠道。  与此同时,利用外资的增速,从去年上半年的-3.9%,进一步降至-63.2%。这被看做是企业通过国内发债的形式,大幅替换美元债的结果。  这一结果正体现了宽松的货币环境。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金便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部分房企发行3年期及以上的公司债,利率成本可以控制在4%以下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其他资金流入房地产业,也成为近期资本流动的重要特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除在二级市场举牌房企股票外,保险资金介入拿地和项目操作阶段的行为,在东部城市普遍存在。从年中开始,一些保险公司甚至独立拿地。在福建、浙江等省份,很多制造业资金转而炒房,或者以入股的方式介入项目开发,同样是今年以来常见的现象。  冲高后的风险警示  进入下半年,房企面临的环境似乎愈加乐观。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79881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虽比1-6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但仍连续4个月维持在15%的高位以上。  但在投资端,前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536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3%。且该指标已连续5个月低于到位资金增速。  资金来源充裕,投资没有起色,结果便是企业手中的可用资金越来越多。一旦出现优质项目,就很容易受到追捧。今年下半年以来,土地市场的争夺愈加激烈,“地王”的诞生也更加密集,便是一种体现。  这种情况可能随着市场的升温进一步加剧。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8月份,其监测的30个典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287万平方米,环比今年7月增长9.2%。这也是在经历了连续三个月下滑后,房屋交易市场首次出现升温。  尽管本次升温有政策刺激下的恐慌因素,但由于传统旺季“金九银十”即将到来,因此今年市场的第二波行情仍然被认为有可能出现。  严跃进就表示,从目前市场的购房情绪看,购房积极性在增加,如果企业继续抓住时机去库存,那么销售回款资金的增加,也会使房企的资金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  但潜在的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土地市场的过热,以及经济结构中“房地产独大”的现象,已经引发政策层面的关注。且有观点认为,在经历今年的销售“大年”之后,明年楼市降温将不可避免。因此,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步伐或将放缓。  莫尼塔(上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认为,7月份银行新增贷款几乎全部来自于居民新增中长期贷款,因此可以看到,信贷驱动的楼市风险进一步加剧。该机构表示,工行、建行在部分热点城市开始收紧外来人口购房按揭贷款,信贷政策收紧或是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的最大风险。  上述机构还指出,随着热点城市地王频出,土地交易中银行无限配资带来的高杠杆风险已引发监管层关注,信贷政策收紧将是大势所趋,初步估计在四季度实施。届时,市场热度将骤然降温,触发拐点。  就这些高价地项目本身而言,其后续运营的前景也并不明朗。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未来一年房价不涨超过50%,拿了“地王”的企业都将面临入市难题。未来三年,如果周围房价上涨不超过100%,这些“地王”都将面临巨大的入市难度。其对房地产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将不可忽视。  专家论货币政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贷员工作计划与目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