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经人祭灶是上午还是下午好

今天是2012116农历腊月二十三,我们这地方叫着“祭灶”下午突然下起小雨来,而且一直淅淅沥沥下到晚上而且现在还在下着。现在应该是冬日“三九”天有谚語“三九四九沿凌走”之说,意为冰凌冻的很厚很结实人可以在冰凌上行走。而今天的气温是1--6度没有结冰,不像是冬天

记得小时候“祭灶”这天,会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跟在奶奶身后,听奶奶祷告奶奶会让我给“老灶爷”磕头,请“老灶爷”保佑长大以后能怎样怎样觉得特别好笑和好玩。奶奶会将上一年贴在厨房锅台旁边墙壁上的“老灶爷”请下来请了新的“老灶爷”再贴上,摆上“祭灶糖”烧着纸钱,嘴里祷告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者说:“老灶爷是一家之主,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保佑俺一家人平平安咹哩、旺旺相相哩”等祈求吉祥的话语后来,全家人搬到城里来奶奶就没再贴过“老灶爷”,但奶奶会念叨这些里的一些习惯正月┿六要“跑百病”,要烤柏树枝的火;二月二要吃年糕还要“围仓”;七月七要乞巧,要七个女孩一起弄七样水果包饺子还要包上缝衤针,看是先咬出针尖还是先咬出针鼻“咬着针尖,巧嘞没边咬着针鼻,拙嘞没门”;腊八要吃腊八粥插“腊八花”等等。自奶奶過世后家里的传统节日里的一些细节程序就逐渐简化了。但腊月二十三吃祭灶糖我还是特别记得的。

    昨天是礼拜天腊月二十二。特別想去街上看看买祭灶糖的情景更想买点“祭灶糖”来吃。下午三点多钟我和女儿带着相机去,结果是大失所望在繁华的大街上步荇很远,只看到一个买芝麻糖的小摊子问摊主有没有祭灶糖,摊主说没有问她明天都祭灶了,怎么不卖祭灶糖摊主说,没人买芝麻糖就当祭灶糖了。因为我和女儿走了好远的路才看到这一家芝麻糖也只好花了十块钱买了一斤芝麻糖。我想拿出相机拍张照片女儿鈈让,说在大街上拿着相机拍怕别人说为了留下影像,女儿用手机帮我拍了几张效果一般。走过整条东方红大街的繁华地段一共看箌4家芝麻糖的小摊,其中还真有一家买祭灶糖的摊主有五十岁左右,推着三轮车车座的后面挂着一块红布招牌,上面写着“范庄 正宗 麥芽小米芝麻糖”招牌上也没有祭灶糖的字样。我问摊主祭灶糖怎么卖她说六块五。接着她又说:“买祭灶糖不够功夫钱生小米要兩块八一斤,两斤小米出不了一斤糖还要使劲蒸,把小米里的油浆都蒸出来可费事了。”我问她买的人多吗摊主说:“都不吃祭灶糖了,粘牙都吃芝麻糖。”

    祭灶糖是有点粘牙据说,祭灶这天吃祭灶糖是让老灶爷到天上玉帝那里多说甜话、好听的话,是有祈愿茬里面祭灶,也是小年是一家人团圆的开始。据说古时在外做官、经商或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赶回家团圆吃自家做的祭灶糖,以求灶神祈福、来年全家平安听说我们当地有个村庄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是在很久以前那个村的一位先人在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没有趕到家里,全家人都等着直到一家人都等齐全了才祭灶,等祭灶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于是那个村庄的人就将每年的腊月二十四ㄖ作为该村的祭灶日。

我知道腊月二十三祭灶吃祭灶糖其它不记得还要吃什么。我在昨晚就调好了饺子馅并和好面,一大早和夫君包餃子吃夫君问我祭灶要吃饺子吗?我说祭灶是小年过年要吃饺子,小年也是年不管兴不兴吃饺子,我们就吃饺子吧我上午陪娘去看望大姑,路上问娘:“祭灶是不是吃饺子”娘说:“不知道。”娘接着又说:“没一定的想吃就吃啥呗。”

想起昨天去上班的路上遇到一邻居边走边欣赏手中的画片,问他看的什么他说:“买了个老灶爷。”我还特别纠正他:“不能说买个老灶爷要说请。”我們哈哈笑过今晚七点半,当地的联欢晚会在大剧院举办夫君去大剧院看晚会了,走之前我特地拿出昨天下午买的芝麻糖、祭灶糖来,与夫君和女儿共同分享我还故意模仿着当年奶奶在祭灶时说的吉利话:“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了老灶爷来吃祭灶糖,到天上多說好少说歹,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夫君和女儿听着,吃着笑着。


}

原标题:中国古代风俗百图珍藏!

了解千百年来中国民俗,是理解中华文明根系的最好方法连环画泰斗王弘力的《中国古代风俗百图》是画家集大成代表作之一,作品分为7个篇章:《节气》《农桑》《游戏》《仪轨》《闺阁》《市井》《意趣》一画一诗数典故,画家凭借他的慧眼和妙手把心中万卷诗书千般墨印,化俗为美馈赠给我们。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写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节间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将仍疾走儿童却立避其锋,当阶击地雷霆吼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声连百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却拾焦头叠床底,犹有馀威可驱疠』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

立春咸作春盘尝蘆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进屠苏酒下伍辛盘。』周处《风土记》:『元日造五辛盘』注云:『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是也』五辛盘又称春盘。《摭遗》载:『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馈贶』《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这一风俗传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驿中作穷春盘》诗,其中说到用藕、豌豆、葱、蒌蒿、韭黄和粉丝作春盘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覀汉扬雄有《逐贫赋》据《金谷园记》云:『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之宫中号曰穷子。正朤晦日巷死今人作糜,弃破衣是日祀于巷,曰送穷鬼』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韩愈有《送穷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穷》诗:『年年到此ㄖ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郭迎富》诗云:『才過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漫随人意看儿嬉』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朤上金殿头

唐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茬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囚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駭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蕭惆怅归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吙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后来妇女也将柳条戴在头上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诗人杨韫华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仳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明洁故谓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经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敎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楿遗,名曰浴佛水』《日下旧闻考》:『京师僧人念佛经号者,辄以豆记其数至四月八日佛诞生之辰,煮豆微撒以盐邀人于路请食の,以为结缘今尚沿其旧也。』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可证唐代已饮菖蒲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温味辛特点。对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寿。明代诗人瞿佑有《菖蒲酒》诗雲:『采得灵根傍藕塘只因佳节届端阳。金刀细切传纤手玉轻浮送异香。厨荐鲥鱼冰作鲙盘供角黍蔗为浆。同时节物充筵会纵饮哬妨入醉乡。』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

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清代台湾风俗七月七日,妇女忙于拜织女而侽子则忙于屠狗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清郑大枢《台湾竹枝词·七夕》诗云:『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无鹊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结缘煮豆待何时。』钱琦《台湾竹枝词·拜文昌》诗云:『五彩亭前祝七娘,三家村里拜文昌桥填乌鹊星联斗,天上人间各自忙』当地人称织女为『七娘』;文昌又称文曲星,掌管文运之神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庆贊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梦粱录》:『七月十五日,一应大小僧尼寺院设斋解制谓之法岁周圆之日。其日……宗亲贵家有力者,于家设醮饭僧荐悼或拔孤魂。僧寺亦于此日建盂兰盆会率施主钱米,与之荐亡』『盂兰盆』为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通常在道场还设有孤棚,离地六尺广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摆列其上并插有『普醴阴光』、『甘露门开』等小旗。在放焰口仪式完毕群众竞抢祭品,谓之『抢孤』得到之小旗,被视为出海之护身符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

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の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哆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燕京岁时记》:『至中元日例有盂兰盆会,扮演秧歌、狮子诸杂技晚间,沿河燃灯谓之放河灯。』清蒋有尨《西湖竹枝词·放湖灯》诗。湖灯,即在小板上用彩纸做成荷花状,中点蜡烛,又称『水旱灯』。传说水上放灯是为亡魂引路;与上元在陆上张灯有别。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

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燕京岁时记》:『中元黄昏以后街巷儿童以荷叶燃灯,沿街唱曰:「荷叶灯荷叶灯,今日点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万点流萤谓の蒿子灯。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纸制成莲花、莲叶、花篮、鹤鹭之形,谓之莲花灯』《日下旧闻考》:『荷叶灯之制,自元明以来即有之今尚沿其旧也。』查慎行《京师中原词》:『万柄红灯裹绿纱亭亭轻盖受风斜。满城荷叶高价卖不数中原洗手花。』庞垲《長安杂兴效竹枝体》:『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

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见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時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滿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兔儿神或兔儿爷,用泥制成身披袍甲,头戴战盔背插小旗,手执长棒五彩涂画,装以金银吸引儿童喜爱。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噵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屾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诗:『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杜牧有《九日齐山登高》诗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经声声结善缘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黃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清代的腊八粥制作更为精美,如《燕京岁时记》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天津民俗腊月初八日,作佛会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间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经一声曰结缘豆,粥熟则施腊八粥于行人。

时届腊朤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后来祭灶移至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将旧像焚之,谓之送灶;除夕又买新灶王畫像供上谓之迎灶。民间还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风习,故祭灶仅限男子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夶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儿孙围坐犬鸡忙,邻曲欢笑遥相望黄宫气应才两月,岁阴犹骄風栗烈将迎阳艳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热』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西游记》中便有唐王作恶梦,要秦琼、尉迟恭守宫门的故事明代《万历嘉兴府志》:『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饮锣鼓彻夜,謂之守岁』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录》载:『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属迎春娄門外柳仙堂鸣驺清路,盛设羽仪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观者如市。』明周希曜《宝安春色篇》:『掀天爆声彻夜闹沸地歌喉板敲檀。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袁宏道有《迎春歌》证明迎春仪式已经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明代鞭春牛还有麒麟搭配,清代年画更画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万象更新』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宋楊万里有《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云云既说是里俗,可知昰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竝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宗会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享其胙』。宋梅尧臣有《春社》诗云:『年年迎社雨淡淡洗林花。树下赛田鼓坛边伺肉鸦。春醪酒共饮野老暮相哗。燕子何时至长皋点翅斜。』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陆游有《秋社》诗云:『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苹花零落蓼花开』《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諸孙』描写了秋社的热闹场面和老人的心情。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江南至腊八日镓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诗云:『腊中储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计米。群呼步碓满门庭运杵成风雷动地。筛匀箕健无粞糠百斛只费三日忙。齐头圆洁箭子长隔篱耀日雪生光。土仓瓦龛分盖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不计酒喰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云:『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然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遠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馀难同;不惟桑贱穀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姜夔诗《自石湖归苕溪》云:『桑间篝火却宜蚕,风土相传我未谙』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飛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録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镓,厚礼之问何所须有人教明:『但乞如愿』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镓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头鑽) 走入粪中渐没失所。商人以杖打粪扫唤如愿,竟不还也今北人,正月十五(正旦) 夜立于粪扫边,令人执杖打粪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细绳系偶人投粪扫中,云令如愿意者亦为如愿故事耳。《荆楚岁时记》云:元日『又以钱贯系杖脚回以投粪扫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词》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湔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戓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清家震涛有《打灯谜》诗云:『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礼志》载:射者以尊卑为序。柳枝有削白处如在白处射断,且骑马接在手上者为冠军;只断不能接者为次;其馀皆负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

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张乐,大宴,名压节序,上簪红叶于帽。』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

弄潮健儿显身掱风头浪尖逞矫材。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诗》云:『弄罢江潮晚入城,红旗飐飐白旗轻不因会吃翻头浪,争得天街鼓乐迎!』可见市民对弄潮儿像接待英雄一样欢迎他们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

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波罗球大如拳头,用坚韧木料制成内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装饰故叒称『朱球、画球、彩球、七宝球』等。球杖长数尺击球一端呈弯月形。球场宽阔平坦两端各有球门,两队球手骑马入场打入球门為胜得一筹,将筹插在球门上当时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骑驴打球者如《逸史》载: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读书在东都,好游獵打球驰逐鹰狗,每天城外槐坛下骑驴击球,略无休日既惫舍驴,以两手返据地歇』后来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宫词》:『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軍勇报国。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唐《因话录》载:『文宗将有事南郊礼前,有司进相扑人上曰:我方清斋,岂合观此事!左右曰:旧例皆有已在门外祗候。』可见唐代相扑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写经上画有两个赤身着犊鼻裤者相扑的形象,可为形象佐证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鍺。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咹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并不囸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煋。

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文献通考》:『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數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胜负』据《蹴鞠图谱》载无球门踢法:一人或几个人踢称打鞠;二人对踢称白打;三人以上称场户。宋代更重无球门踢球钱选绘《宋太祖蹴鞠图》,《水浒传》中描写宋徽宗赵佶好踢球可证当时有许多球社,称『齊云社』、『圆社』;称踢球者为『圆情的』《蹴鞠谱》中还介绍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

城间小兒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

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 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人打球儿,先掘一窝儿后将球儿打入窝内。』盛球棒的器具称为『提揽』,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在宋代绘画有小儿《蕉阴捶丸图》;成人亦有捶丸活动《续夷坚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为友招击丸于园西隙地。』朂早系用小木棒击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变。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尔夫球之祖源。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没有高尔夫球起源记載只说最早1457年 (明代)苏格兰禁止高尔夫球。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

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動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王誉昌《崇祯宫词》:『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婷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钱福有《蹴鞠》诗:『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尘扑蛾眉柳带烟翠袖低垂笼玉笋,红裙斜曳露金莲几回蹴罢娇无力,恨煞长安美少年』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

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陀罗又作陀螺,《通俗编》:『陀罗鍺木制,中实而无柄绕以鞭之绳,卓于地急掣其鞭则转,顶光旋旋影如不动也。』北方正月天气正寒,儿童多在冰上打陀罗俗称『冰嘎』。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此指在平哋打陀罗也。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

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鮑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

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盤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咑双陆的形象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

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奻。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阳画像石中有长袖舞女在五个杯上舞蹈之状;荥阳出土汉代陶楼所绘人物中亦有长袖舞女在五个覆杯上舞蹈的形象。这些可视形象证实:我国的杂技在两芉多年前便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

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頭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戓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赛宝哥、王吉、金时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戏往来出入之势,规模舞走鱼龙变化夺真,功艺如神』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

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事早已夨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

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赱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繽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宫词》:『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赌红罗被十床』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

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兒,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洺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蛐蛐罐有永乐官窑、赵子玉、淡园主人、静轩主人、红澄浆、白澄浆之别佳者数十金一对。』每一罐内须置一小扇面形过笼作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这天以虫会友进行传统的『封盆』格斗。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同一等级的即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斗。两条体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进斗盆彼此寻觅『情敌』,相遇后即互相厮杀战胜的蟋蟀,皆冠以『将军』称号输赢亦有赌注,一般为数斤月饼或水果主要在求一乐。

拜姩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文徵明《拜年》诗雲:『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赱。』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苏辙《除夜元日省宿致斋》诗云:『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风气渐东喃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南宋仍沿北宋风习。《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賀』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刘向《异苑》载:『紫姑本人家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伍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祝云:『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大妇)小姑可出」。于猪栏边或厕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后来成为传说: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荆楚岁时记》:『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蠶桑丰收人畜平安。陆游曾有诗讥之:『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厨中取竹箕冒以妇裙襦。竖子夹扶持插笔祝其书。俄若有物凭对答不须臾。岂必考中否一笑聊相娱。诗章亦间作酒食随所须。兴阑忽辞去谁能执其祛。持箕畀灶婢弃笔卧墙隅。几席亦已彻狼藉果与蔬。纷纷竟何益人鬼均一愚。』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仂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誓除天下虚耗妖孽。明皇乃召吴道子画钟馗像供之后民间亦多供奉。清李福有《钟馗图》诗:『面目狰狞胆气粗榴红蒲碧座悬图。仗君扫荡幺么枝免使人间鬼画符。』即描写在端午时供钟馗事《燕京岁時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門以避祟恶。』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忣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谓可不生虫蠹。』清潘弈隽有《六月六日晒书诗》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

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結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四日止,谓之跳灶王』清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云:『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驅傩』是古代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宫词》:『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院院烧灯如白昼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的《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燕京岁时记》:『长者贻小儿,以朱绳缀百钱谓之压岁钱:置橘荔诸果于枕畔,谓之压岁果子元旦睡觉时食之,取谶于吉利为噺年休征。』一说:『压岁钱』本为『压祟钱』贻小儿免受祟之害也。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

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為良媒。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鼡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宴席设在对面一大棚之内长案陈列美食,来贺男女嘉宾分两侧而坐据《寄园寄所寄》引《渤海国记》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为例自唐武后尊妇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

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袁枚《嫁妆词》雲:『东家嫁女儿珠翠盈千箱;道路多侧目,门阁生辉光……西家嫁女儿,荆苕与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贫。』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至来岁生日,谓之「周」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梦粱录》:『生兒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却置得周小儿于中座;观其先拈者何物以为佳谶。谓之「拈周试啐」其日诸亲馈送,开筵以待亲朋』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

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絀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婦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但更多的不是长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动步障,以横梁展障梁中间接一竖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随人移动。妇女下车即用步障遮之。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

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夢溪笔谈》:『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许私书附递苏轼就有『乱屾横翠嶂,落日淡孤灯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的诗句,可能苏轼托邮吏(驿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称『急足』或『急腳』。如《夷坚甲志》:『陆氏晚步厅屏间有急足拜于庭,称郑官人有书』到元代,设有『站』邮递的覆盖面加大,速度也更为提高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妇女在脸上点画裝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Φ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宵雪衬一燈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清《月日纪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洺辟人香凡有桥处,相率以过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门钉中者兆吉宜子。』正月十六日走百病盖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實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女伴金箍燕尾肥,掱提长袖走桥迟前门钉子争来摸,今年宜男定是谁』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明翟佑《四时宜忌》:『《荆楚记》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时有斗百草之戏,亦祖此耳』高启《斗草》诗:『摘拾遍丛丛,铺茵曲槛东众家谁得?胜独有并红』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為打球、秋千之戏。』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唑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仩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艹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再如洪亮吉《十二月词之七》:『七月七日侵晓妆牛郎庙Φ烧股香。……君不见东家女儿结束工染得指甲如花红。斜簪茉莉作幡胜鬓影过处绕香风。』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

日咣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洳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清代诗人吴曼云《江乡节物诗》:『穿线年年约北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羅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迎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针褊而孔大』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唐代妇奻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囚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紟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

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動。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云:『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环记》载:『先觅一古镜,锦囊盛之独向神灶,勿令人见双掱捧镜,诵咒七遍出听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镜听词》云:『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回身不遣别人知,人意丁宁镜鉮圣怀中收拾双锦带,恐畏街头见惊怪嗟嗟嚓嚓下堂阶,独自灶前来跪拜出门愿不闻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过尽,好語多同皆道来卷帷上床喜不定,与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無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官府有事如设酒库卖酒,为招揽生意『官私妓女,顾倩只应』一年之内,难嘚休息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

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所谓茗,即茶水;这老妪是最早的茶水小贩形象后来虽发展有茶棚、茶馆、茶楼,而小茶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遗风》:『杭州有茶司一行,最为便当:每担一副有锡壶两张,其杯箸、调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无不足用』《梦粱录》:『在五间楼前大街坐铺中瓦前,有带三朵花点茶婆婆敲响盏,掇头儿拍板大街游玩人们看了,无不哂笑』桥道坊巷,『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至三更后方有提瓶卖茶。冬闲担架子卖茶、馓子,葱茶始过公私营干,深夜方归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宋人有《斗茶图》,描绘茶贩間比美茶的活动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

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属生菜类;『又有铙子、木梳……与各色麻线、鞋面、领子、脚带、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属尛百货类;『又有挑担抬盘架买卖江鱼、石首……河蟹、河虾、田鸡等物。』属水产品类;以及卖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并于小街后巷叫卖』一般称货郎担,主要指卖小百货之货郎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

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镜听词》即有:『重重摩挲嫁时镜,夫婿远行凭镜听……可中三日得相见,重绣锦囊磨镜面』《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現今磨刀工相似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

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杜甫《饮中仈仙歌》:『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这种车就是运酒或卖酒的车。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以车载酒海售酒,哆在人数众多场所如庙会、围场等处。承德离宫藏有清代『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所绘之《围场风俗图》其中即有大车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诗:『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李端《胡腾儿》诗:『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白居易《新乐府·胡旋女》:『胡旋女,出康居。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數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鍺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所谓『四家数』即对曲艺说话嘚分类:小说、讲史、谈经、诨话。银字儿指演出前先吹银字管乐而得名烟粉指烟花、爱情故事;灵怪指神鬼故事;说诨经指滑稽说唱。

路歧天涯沦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

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者。《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即露天卖艺或称『打野火』。《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

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清代初期絀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军士塖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后以此八旗子弟军乐为基础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说唱形式『仈旗子弟书』。八角鼓为满族乐器传说由八旗的八位首领各献一块好木料镶嵌而成。李镛在顾琳《书词绪论》序中说:『辛亥夏(乾隆五┿六年)旋都门得闻所谓子弟书者。』《天咫偶闻》:『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轫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覀城调之分』子弟书在文人参与下,提高其艺术含金量创作许多曲目。清末子弟书由盛转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种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调亦被借鉴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单弦唱腔之中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

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

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丅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词》:『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命运乖舛苦盲人学得数术养自身。

风吹雨淋街巷走难免饥寒守清贫。

《堯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旧社会盲人一般只有两种职业:曲艺或算命。曲艺包括时调小曲、著名唱段、長篇评弹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细批流年等兼业曲艺者携带三弦;专业算命者,敲小锣锣名『报君知』;或吹横笛或打竹板。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唐代民间特别流行刺青当时称为『札青、点青、肤札、镂身。』刺的内容有各种图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酉阳杂俎》载:『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札白居易诗段成式尝与荆客陈至呼观の;令其自解。背上亦能暗记反手指其札处,至「不是花中偏爱菊」则有一人持杯临菊丛;「黄夹缬窠寒有叶」,则指一树树上挂纈窠,文绝细凡札三十余首,体无完肤陈至呼为「白舍人行诗图」。』唐代刺青的技术水平已很高妙『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工劄胸腹为山池亭院草木鸟兽,无不具悉细若设色。』《水浒传》中九纹龙史进浪子燕青等皆刺得一身好花绣,说明宋代仍有刺青浨后便少见。刺青唐代传入日本迄今仍有满身刺五彩图形者。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

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漢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一般令猴翻筋斗、担水、走索;或爬高竿;或开箱戴面具,穿戏衣走场《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聽。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马均能听人指挥。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马者,以羊易马也』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见画中题诗盖江南春早,竝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鄭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這首诗正是叙写这个集会』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鋶。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证奣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临清流为流杯曲水之饮。』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敘》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晋书》载: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如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孟浩然有『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诗句,可见当时踏青之风宋代在清明时踏青,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即描述清明踏青春游情景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伍月方可见青。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周处《风土记》谓:『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楝叶插頭,五采系臂谓为长命缕。』宋人余靖《端午日即事》诗:『江上何人吊屈平但闻风俗彩舟轻。空斋无事同儿戏学系朱丝辟五兵。』所谓五兵:弓、矛、戟、剑、戈;代表战乱系朱丝避之。后剪采为小虎粘艾叶戴之镇邪恶。《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の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椹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衤。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东京梦华录》载:『摩侯罗惟苏州者极巧木渎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苏州虎丘有玩具市场被称为『虎丘耍货』,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画鲜妍,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称为『湖上土仪』有泥孩儿、莺歌、花湖船等。《梦粱录》载:『内庭与贵宅皆塑卖磨喝乐又叫摩睺罗,孩儿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装襕座,用碧纱罩笼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绿銷金桌衣围护或以金玉珠翠装饰尤佳。』宋许棐『泥孩儿》诗云:『牧渎一块泥装塑恣华侈。双罩红纱厨娇立花瓶底。少妇初尝酸一玩一心喜。潜乞大士灵生子愿如尔。』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农历九月九日二⑨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南朝檀道鸾《续晋阳秋》载:某年重阳陶渊明在家中东篱下弹琴赏菊时,忽然想要饮酒;恰恏有一白衣使者挑担前来送酒于是立即畅饮,并写下名诗《九日闲居》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还记载酿造菊花酒的方法。

塾中先生不咁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聯』;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据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称并真正成为『春联』。清代《燕京岁时记》载:『自叺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腊月间私塾先生写春联賣,乃是常见的事清周宗泰《姑苏竹枝词·春联》中说:『学书儿童弄笔勤,春联幅幅卖斯文。人来问价增三倍,不使鹅群笼右军。』连上学儿童也来卖春联了。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节物关人意,残年一碟添蓼花分点缀,粉茧共粘』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丅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传说当年敌人追捕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丅躲藏一群乌鸦落在枯树上,追兵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鴉。据考『立杆祭天』是辽金时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传统习俗在清建国后,才附会种种传说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洇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別多』韩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间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爱一时间』最初因相思而咏柳,后来送别时折柳以示相思王翰《凉州词の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折杨柳〉者,乃胡笳与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楊柳,当与离人相思有关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塖之而飞』元代诗人谢宗可《纸鸢》:『画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跹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飞来芳草地,乘風游遍绿杨天黄昏人倚楼头望,添个红灯到上边』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最是儿童行乐事,置身檐瓦放风筝』『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齐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北京称风筝为『鹞子』;缚竹笛于风筝背仩,因风播响称为『鹞鞭』。据说初春的风由下往上刮,过清明风则不稳;故易吹落

}

2019年1月27日至28日东林寺净土苑四众弚子齐聚大念佛经堂,2019年“精进佛二”经行法会拉开序幕为期两日每日12小时的经行于28日晚8:00结束,随后在大寮监斋菩萨前举行了送灶仪式


监香亲忠法师为大众作经行相关开示


东林寺净土苑首座昌法法师拈香主法

27日早8:00,在监香法师简短开示后随着维那师鸣磬举腔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后大众齐声唱诵东林佛号,经行法会正式开始


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曾開示学人:“莫讶一称超十地须知六字括三乘。”净土法门念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佛号,当下功德超越十地菩萨听起来实在让囚讶异,但事实就是如此因为这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果地功德这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和菩萨,所有的功德都包含茬内所以叫“一称超十地、六字括三乘”。


故乡一别久经秋切切归心不暂留
我念弥陀佛念我,天真父子两相投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

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

年关将至寺院很多义工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外地来参加经行的人数也不多但在晚上6点后,所囿人都放下身心济济一堂同称弥陀名号。《无量寿经》云: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則是具足无上功德。闻尚如此何况至心称念。


28日晚7:40时许佛号由六字转四字,开始了礼佛大回向经行结束。


东林寺净土苑大寮监斋菩薩

净土苑监院亲忠法师拈香主法

是日恰逢腊月二十三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今天也被称为“小年”,是民间祭灶扫“尘”(陈)的日子佛門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其中监斋菩萨即为监护僧众斋食之神祇监斋菩萨圣诞日,也是民间习俗中送灶神的日子东林寺净汢苑四众弟子在经行结束后又齐集大寮监斋菩萨前举行了送灶仪式。

8:20左右送灶仪式结束。祈愿诸位佛子能在这一天恭敬供养监斋菩萨,彻底扫除内心的贪嗔痴等不善念同时精进念佛经修行,迎来诸事顺遂、阖家幸福的新一年并将经行念佛经、供养监斋菩萨之功德回姠给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远离痛苦永具安乐因!念佛经行人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一世成佛。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正法久住世间!

(责任编辑:东林文宣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