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机械专业,请问有什么画图兼职招聘的渠道的渠道可以介绍一下

【机械cad制图兼职】 - 58同城
其他人在搜什么?7被浏览6,001分享邀请回答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写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81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机械专业一分钟自我介绍范文
下载积分:5
内容提示:机械专业一分钟自我介绍范文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836|
上传日期: 19:23:2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5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机械专业一分钟自我介绍范文
关注微信公众号您的位置是: > 机械工程学院 > 教学科研 > 课程建设
【会议速录】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与中国制造专题研讨速录稿
主办: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
协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装备专业委员
&&&&&&&天津职业大学
&&&&&&&中国汽车文化促进会
&&&&&&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
时间:6月24日上午9:00-12:20
&&&&主持人:我们今天上午的论坛开始了,这个论坛的主题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与中国制造专题研讨,第一个论坛叫做人才成长篇,第二个是人才培养篇,成长篇我们大概进行到10:30就结束。
&&&&人才成长篇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首先请三位优秀的高职毕业生来介绍他们成长的经历,时间大概是30分钟,然后请优秀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和我们的媒体代表一起来探讨他们成长的经验,分享他们的一些成长特点,供大家借鉴。
&&&&第一个,论坛由我来主持,我是麦可思公司的王伯庆。我是从2006年开始一直在跟踪中国大学毕业高职本科生毕业以后的成长和培养质量,所以今天由我来主持这个论坛,也正好是我的对口专业,也非常荣幸能够帮助大家来参与这个活动。为什么我们叫人才培养与中国制造?大家知道,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了,但不是经济强国;中国已经是一个制造大国了,但不是一个制造强国。中国要想在民族复兴上变成文化强国,首先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所以如果没有很好的职业人才就没有很好的中国未来,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民族复兴,职业教育应该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或民族复兴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在座的都是从事职业教育的,我常常说,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国家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就是中国转型的根本,职业教育就是在座诸位的生命。
&&&&下面进行论坛的第一步就是人才成长篇,首先请出广州番禺职业学院的毕业生黄德智,他的单位是广州机床厂,这个毕业生先后获得&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他有多大岁数?我不知道,在座诸位在您的单位中能够获得这个荣誉的有几个人?我们现在想请出这位毕业生给我们讲一下他的成长经历,掌声欢迎他!
&&&&黄德智:我的成长之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叫黄德智,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01届的毕业生,现在在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工作。出生于70年代的我,骨子里继承着父辈们诚实本份、勤奋踏实的人生信念。不管是读书期间,还是工作以后,我一直坚持扎根基层、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我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所以我每天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
&&& 13年前,当我考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时,就一直为自己3年后何去何从而烦恼,总感觉读这么一所高职学院一定会被人看不起,无形中总有一种很大的压力。但进入学校学习一年后,我发现高职学院完全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它有着自己一种独特的理念和精神,它着重培养我们的职业技能、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朴实无华的学而致用校训至今还深深影响着我。它不仅重视我们当前的学,更重视我们今后的用,一技之长加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在给予我们敲门砖的同时,又着眼培养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尤其是它那种把我们的课堂带到企业,使企业课堂奋斗到我们的课堂,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更使我们中的不少同学被用人单位提前挖走。一个好学校的正确选择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3年后,我从母校毕业,进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工作,该公司非常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我当时可以进入技术部门工作,但我认为,刚毕业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基层做起,只有打好基础,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我毅然地选择到劳动强度较大的车间当一名普通操作工,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加工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那时车间引进了一台德国的DC55中心,数控操作界面和资料都是德文和英文,他们都是按步就班地操作,设备利用率很低。而我觉得这是一种技术的浪费,很可惜。因此我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德语和英语,把机械的资料翻译成中文,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作为一名外来工,我当时的想法受到很多人的冷嘲热讽,面对压力我不但没有打退堂鼓,反而更加坚定了决心。不久后,当我把厚达3000多页的说明书翻译稿摆在工友面前,大家都沉默了。第二年我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刚好公司需要优秀技术人员来搞技术攻关、改造和生产发展,于是我被推荐到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工艺改进工作。面对新的岗位,我更加刻苦努力地学习,自学了数控车床、机床等多种新的加工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绘图和各种加工工艺,编制出了大量简单明了的技术加工程序,并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改进了多项工艺和加工方案。
&&&&工作第四年,当公司成立津滨加工分厂,由于技术过硬,我被任命为技术主管,开始掌管厂里最精密、最尖端的设备。当了技术主管后,我更加注重车间加工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改善和成本的降低。我这个人有点坏脾气,骨子里总充斥着不肯服输的精神,所以有时为了工作我经常加班加点,还熬到深夜。用我同事的话说,就是我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要比家人长,与设备相处得时间比同事长。就是在这种不服气、敢于坚持的干劲下,使我工作10年来先后设计和制造出了65种制造工艺和特殊道具,完成小改小名项目200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30多个。通过实现精密车床自动加工,使效率提高了15%,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0%,并先后获得了&广州市技师技能&、&广州市模范技师&、&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殊荣。
&&&&现在,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但我还是放低自己的心态,多年来只是踏实工作。只是不断在平凡的岗位中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只是尽到自己的责任还是不够的。对于未来,我认为,技术无峰顶,好好努力,希望自己不被淘汰。最后,我想告诉在高职院校读书的师弟师妹们,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会有出息。我以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家,在职业学院掌握一技之长,同样能成才,同样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前途同样海阔天空,同样能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谢谢大家!
&& &主持人:谢谢黄德智。听他的领导讲,他是一个腼腆的人。看得出来稿子可能不完全是他写的,但是他有几个特点,他一上来就说他是一个平凡人,有机会到技术部门去他不去,从小事做起,主动学德语来翻译资料,专著于工作,其实这个就是成功的要素。
&&&&我也是在美国留学的,美国人有一句话(觉得成功的人要注意),年轻时要做到简单一点、傻一点。我们现在的人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总是会投机倒把。我们最近对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做了一次跟踪调查,发现凡是坚持在一个岗位一个步子做下去的,都是薪资最高的。反过来告诉我们的高职院校,虽然今天他没有讲技术部分,但我们高职的管理者和培养者想一想,他讲了很多做人的事情。
&&&&我们第二位要请出的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数控行业的,毕业10年的黄立波。他2009年获得国务院高技能人才政府津贴,2010年被七一七所评委首席技师。前一位主要是民用工业,这位是从事军工相关的工作,他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欢迎黄立波介绍他的成长经历,掌声有请!
&&&&黄立波: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好!很荣幸参加今天的论坛,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黄立波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2001届毕业生,目前在中船重工集团七一七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光电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产品涉及海陆空多个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产品生产,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几家工艺的编制和管理,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生产工艺发展规划。在我们所里有近50人都是我的校友,这些年来我们共同取得了一些成绩,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获省五一劳动奖章,9人获中央省级企业技术能手。常常有人问我成功原因,我认为之所以自己能够取得这样小小的成绩,得益于在学校打好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学校军工精神的熏陶。
&&&&记得开学第一课是先让领导介绍专业现状和发展的美好前景,我决心一定要把专业知识学好。我很好奇,它为什么能够自动动起来呢?太不可思议了。老师告诉我们要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能力,不懂编程就不能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势,不懂外语连机器的说明书都看不懂。我对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让我爱上了专业,激发了学好计算机、学好英语的热情,除了课内实训,课余时间我常常去实训室,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生产任务的,我们时不时操作一下,一来二去我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深。理论学习和实训实习相交替的教育模式,再加上实训室主动面向学生的开放式教育模式,让我们既学到了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培养了我们的过硬动手能力。
&&&&营造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这是母校一贯的传统。热爱军工,遵守机密,安全意识强,上岗适应快,这是九江学院学生的共同特点,这也是许多军工企业为什么一直青睐九江学院学生的根本所在。
&&&&如果说母校的培养是我成功的基石,那么七一七所给了我走向成功的舞台。我2001年参加工作,当时操作普通机床,大概两个星期后就能够独立操作。之后调取数控加工岗位学习,知道我的师傅正在加工一个关键零件,一去师傅就给我来了一个入学考试,让我在两个小时内把图纸看懂,好在我功底扎实,很快就看懂了图纸,顺利过关,从那一刻我就开始了自己的数控加工生涯。那时,所里用的散体和学校实训室用的一模一样,我常常和师傅讨教加工工艺和编程方法,很多时间都在琢磨零件怎么加工。车间领导破格让我提前转正,有一次车间需要加工一个三维曲面零件,只能靠钳工修蹉出来,凭借着在学校的计算机辅助指导课程的知识功底,我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编好了程序,形状和尺寸精密的零件出炉了,从那以后,车间领导就特别重视我,使我在以后工作中得到了成长和锻炼。
&&&&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学习其他工种,主动向师傅请教,久而久之,掌握的技能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在最后的几年里,我先后组织和参与了注入研制具有过载保护功能的装置,连续变焦图能精加工技术攻关和多项QC技术攻关工作。今年年初,我所研发的某新型光电中需要用到一对特制的管体,该管体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光电的跟秒精度,师傅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在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该零件。作为首席技师,解决这个问题责无旁贷,于是我带着一名校友查阅了大量资料,最后从球面的形成原理入手,将该零件加工出来,精度完全符合要求。
&&&&付出总有回报。在过去10年里,我曾三次在国家级的数控技能大赛中获奖,先后获得国防511高技能人才,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到底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的激励机制,所以我想说,感谢我的母校&&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感谢曾经细心培养我的技师,感谢我的单位七一七所,更要感谢为我们技能人才提供展示平台的各级国家机构,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没有我们高职生的今天,也没有机会站在这个讲台上发言,所以我想代表所有的高职生感谢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级领导。
&&&&饮水思源,当母校需要我助一臂之力的时候我义无反顾,从2006年开始我被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主要工作是指导学校派过来的学生顶岗实习,定期为学校进行项目式教学,我的课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两点值得我骄傲的事情。一是作为兼职教师我参与母校的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这个专业的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我是成员之一。二是从学校到所里实习的学生中,有一名叫刘建华的学生,那年我和他一起参加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分别获得职工组和高职学生组加工中心第二名,我很开心母校给我这样的机会,我更愿意为母校尽我自己的努力。最后我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几句话,提几点建议:一,查准定位,不达目的不罢休;二,快乐学习,快乐工作;三,不怕吃苦,吃得苦中苦,方能成大器。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发言的是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黄立波,他发言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在学校打下的扎实基础,谈到自己的体会就是在后期对学校的教学反馈,他给我们高职毕业生的一个建议就是做事情要持之以恒,要吃苦。在座很多的高职管理者可能在学生教育中间已经把这些信息传达到。我们最后请出的和前两位不同,前者是工作者,而后者是创业者。他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03级高技术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凌华章,他是食用菌的培育和推广中心的创造者,他是四川省十佳青年,也是四川省首届大学生创业之星,下面我们掌声欢迎凌华章给大家分享他的成长经历。
&&&&凌华章: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我叫凌华章,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一名普通毕业生,和前面两位学长相比我03年入学,06年毕业。我既不是全国劳模,也不是首席技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一名农业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农民。但是我有6年的创业经验,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为服务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及为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提供人才支撑,这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搭建各层次、各类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交流平台,构筑人人皆可成长、人人皆是人才、各级各类人才皆可大有作为之路。论坛分为人才培养篇和人才成长篇两部分,一起分享我这段经历与感受。谢谢大家对我的鼓励,下面我从创业动机、创业储备、创业行动这三个方面和大家一起交流。
&&&&贫穷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想改变贫穷,我的老家在宜宾市的一个县里,是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所以叫平山县。记得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为了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要出发,走两个小时才能到学校。那时在山区,我们只要身体好,出力就能维持生计,所以大家认为不一定非要读书。但是我看到我的父辈那么辛苦,我还是想读书,争取走出大山,让父母生活得更好。10年之后,回过头看,这段经历赋予了我什么,让我拥有了健壮的体格和坚韧的性格,也给了我一个朴实的创业梦想。刚进大学没人管,我不太适应,松松散散地过了一段时间,记得一次普通话课时,老师让我用普通话讲自己的老爸,当时讲得我泪流满面,农村的孩子早当家,父母那么勤苦供我上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于是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报答他们。我开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并天天坚持总结,在学校我担任了很多职务。在大二上学期,我看到学校有很多大棚想搞一个协会,园艺学会成为全院会员开展次数最多的活动,产生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学会。感觉到有了目标之后,就有了使不完的劲,而我觉得人生的关键在于如何打好所谓的牌,再好的学校也有最差的学生,这完全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资源。那时的我,我觉得可以开始我的创业梦想了。
&&&&然而,当我满怀激情的向父母说出,毕业后准备回家创业时,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我却要自己选择命运,他们很难理解,还有邻居们的嘲笑。他们说付出这么大的心血,如果不能成功的怎么怎么样,这些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曾使我一度黯然。但是我不甘心就这样被打败,就像一首歌唱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为了得到父母、亲友的肯定和支持,我开始积极寻求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家里的丰富资源,我利用每年的暑假期间,邀请老师同学到家乡进行了考察,带着科学的考察结果,发展食用菌是符合各项条件的好项目。终于2005年6月得到父母和亲友的肯定和支持,开始用了农作物辅料进行食用菌生产。在调查中发现,建立食用菌基地虽然切实可行,但是农民最讲究的是实惠,必须先实验做示范后推广,而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政策支持。
&&&&为此,我向母校的领导汇报了我的情况,并提交了我的发展规划及可行性报告后,学院委派老师进行了7次技术支持,先后对生产的品种选择等关键技术给予攻关,并积极争取政府的相关部门支持。2007年6月我投入16万元,在自家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实验实训基地,刚开始,我想的很简单,一人负责技术,一人负责资金,我负责土地的租用及原材料的采集。由于平山县没有大规模地搞食用菌生产,算下来半年来一个人能挣几十万,我每天天不亮就准备好工具,安排好收集材料的地方,自己充当购买材料的老板和民工,负责技术的师傅成天带着做菌种的工人做菌种,起初三批都失败了。为了材料不被雨水冲刷和霉变,短短的一个月,我们就收集了200多亩的稻草,虽然材料的买本平均才几十块,但是人工费太多,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于是我叫停所有工作,带着团队到外面学习,虽然加温但也增长很缓慢,而且人家要先用机器和各种手段。
&&&&寒风刺骨,家家都在准备过年,而我们天天却忙得不可开交,过年前我们完成了6000袋菌种的制作,虽然气温回升,这6000袋菌种都正常成长了。于是心里略微轻松了些,感觉还可以将生产继续下去,可到了农历二月初,菌种大量生长,一次用手抱6袋、8袋丢在地上,砸在我们的心上,最后剩下不到1/3。但是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我们也绝对不放弃,我们算了算,买种子种下去,比我们把租来的地闲置及材料的浪费要划算得多。那时正值农忙时节,找不到民工,于是父母和哥嫂天天加入到种植当中,一个月完成了种植,看到食用菌生产情况很好,亏本的几率还是不大的。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夏季,我们遇到了多年难遇的苦旱,由于没有充分的水源,种植竹笋大量死亡,我们血本无归。负责技术的师傅走了,我的亲友也纷纷前来要债,而我经常被大家质问。那时不知道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我甚至都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我与同学总结,在自己不懂技术的情况下,不要依托任何人,在没有任何各种灌溉设施的保证下不宜入地栽培。调整计划后,我们利用几千万元资金,种植出了2万多袋的食用菌,我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6.5万元,生产恢复到正常化,几个生产线得以顺利实施。这一年来,我们建立了一个实验、示范、培训、推广中心,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在我村落户,国家省市农办到我基地参观并给予了好评,即是宜宾市委书记希望我依托基地形成一个产、供、销相结合的基地。07年我注册了一个公司,并任总经理,公司下设农业技术服务部,同时经营农资,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免费培训农民20余次,带动了106户农户致富,平均每户年收入从原来的200元左右到现在的3000元左右,公司下一步将结合地方市场经济,注重品牌效应,把精力用在建设4个农资分公司及农产品收购方面转移,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温情+技术+服务的模式。我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就是亲农、事农、兴农、敬业、亲业、创业,这恰恰是母校的文化精神。最后,借用平凡的世界中的几句话结束我的演讲,永远不要鄙意我们的出身,它带给我们的财富将一生受用不尽。谢谢各位!
&&&&主持人:我们下面进行讨论和交流阶段。刚才凌华章介绍了一下他的创业过程,创业的人和其他的人不一样。第一,他说话有气场,他毕业年龄是最短的,可是我今天都错把他当成那个学校的老师。他提到我们以后要鼓励自己的毕业生创业,一定要加强学校的社团活动,对他帮助非常大。
&&&&还有一点经验,所有人认为创业的人一开始要想得简单,因为一开始想得复杂你根本不敢进去。一开始想得简单,总想着天上掉馅饼,但是不管多么后悔,边怀疑你自己边做,创业的人都有这样的特点。下面就是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用人单位,赵韶东是广州机床厂的党委书记、总经理,还有黄德智。下一个是中船重工七一七所重工副所长胡冠林,还有黄立波。还有一位是三一重工的人力总监,我们很想听听他们这方面的观点,他就是王务超经理,最后我们请一位高职院校人人都熟悉的中青报前副社长谢湘女士。
&&&&一开始的时候我可不可以提一个问题,我问了一下高职学院的领导,我们很想问一下,广州机床厂的总经理,你是这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经理,你为什么要重用他?
&&&&赵韶东:这个问题我想说,发展到今天越来越清晰了。我认为企业有两个基础核心,一个核心是研发能力,就是技术开发这块的能力;第二个应该说有它的制造能力,因为有很好的设计,但是能否把它生产出来,还在于制造。所以企业的发展还是需要一批高技能的人才。所以企业真正要得到快速发展,必须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好而且用好。
&&&&主持人:我问一下,广州机床厂这些年来引进了不少毕业生,在黄德智之后也引进了很多毕业生,你为什么重视他这个人?他有什么特点让你觉得你愿意花力气培养,让他培养成今天,其实你可以不需要他,可以需要另外一个人。
&&&&赵韶东: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也需要一个跟企业的发展理念,或者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认同的员工。公司会比较关注这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企业发展有信心,或者他自己发展的行业有兴趣的人,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是能看到的,是能够关注到这点的。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也会让他有一定的发展机会。也就是您所说的,他是那种能够静得下心来,专著于你交给他任务的员工,而且在这里面能够体现出他在这方面有成长空间,你就会去关注他、去培养他、给他创造成长的空间,给他提供成长的动力。
&&&&主持人:有没有一两件小事情是你在接触他的过程当中能够特别地打动你的地方?
&&&&赵韶东:应该是有一些印象。记得有一次是进行设备验收时,他是公司派出的验收人员,我是作为最后去和其他人洽谈的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听到他和同事聊天,能感觉到他对原来的传统文化比较了解,比如老子、孔子,这方面他也有一定的基础。
&&&&主持人:胡所长,您是黄立波的用人单位,你为什么要重用黄立波?
&&&&胡冠林:从我自身来讲,也是高职教育的成果,今天来参加这个经验交流会,从两个方面说这个事,第一方面是从高职生自身来讲,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是如何立足岗位,干好自己的工作。第二,是如何克服自己的自卑心态,来激发自己的热情来对待工作,这是自身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个方面就是从职业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讲的,学校的教育是他成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企业、用人单位如何能给他们提供他们发挥才华空间的平台,这也是成就他们今天作为先进代表的最重要方面。我们单位主要是从事军用光电装备研究的单位,我们单位也是集设计、实验到产品交付全过程的研究单位。从我们单位来讲,构成人员的主体还是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工人在物化这块应该是我们相对地位比较靠后的部分。
&&&&从他们所指出的来看,首先从我自身做好是一个前提。然后就是在新的岗位之后,单位如何看待这些人,如何寻找或打开一个支持他们的平台。我们所从事的专业应该是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导致我们的产品更型换代周期特别快,这么一来,对他们物化这个阶段,对他们来说挑战非常大。最后,由于设计开发周期相对偏紧,所以需要在后续物化过程当中,要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要把设计人员没有想到的事情想好了,我们所的每件产品也凝聚了作为一线生产工人的心血。
&&&&从我们单位来讲,我们在用人方面,确确实实坚持了自己的理念,我们叫四有,是有活儿才能生活、有了任务才能生存、有才才有财、有了才干才能积累你自己的财富。虽说所里业务上有主次之分,但是在对待每个人成功的奖励上都一视同仁,到现在为止,他也是我们单位唯一获得单位奖励房子的代表。应该说在研究所里也是难能可贵的一个,没有因为他是一线工人和技术人员区别开。再有就是有智才有智,有为才有位。
&&&&这么多年来,我们单位也是在九江学院的同学努力之下,也树立了他们学院教育的一个良好形象。我们所一线的90%以上技能工人都来自于九江学院。在这个团队里面,通过辛勤劳动也为我们所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所里本着&四有&理念,对所里所有有贡献的人都给予一视同仁的奖励,无论从他们个人的自信心来讲,还是所里的示范作用来讲,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主持人:现在如果是九江学院的毕业生到你们院来你们肯定会雇佣吗?
&&&&胡冠林:会。
&&&&主持人:下面我们想问一下,我们国家民办的三一重工的人力总监,这在重工行业里是做成民营企业是很少见的,我们想请王务超总监给我们讲一下,你接触了各样的毕业生,能不能谈一下对高职生的用工情况?谈一谈您有什么经验,还有他们身上具备的特点?
&&&&王务超:如果说高职生我觉得今天来的三位都是我想用的,实际上为什么想用他们。取决于他们这三位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非常鲜明的特点,我从他们的特点里面讲,用人单位要回避什么样的人。从他们过去的工作经历或者是创业经历来看,首先都有一点,就是他们坚持着一种理念,或者是一种意愿,无论是凌华章创业的梦想,还是黄德智一开始想从企业理念的根本做起,包括黄立波同学立足于技术,不断攻克难关的精神,这都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回过头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毕业生他们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己内心最原始的想法。
&&&&主持人:其实我也在不断地找高职本科生,他们是有理想的,但是要坚持并不容易。
&&&&王务超:首先要有意愿,接下来才有意志。意志的培养来自于他的生活经历,来自教育,来自他周围老师、同学、家人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个特点都非常鲜明,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走下去,这点非常不容易。第一位广州机床厂的赵总他提到了他的企业为什么要用他们这几位。回过头想,如果是我,我也一样愿意用他们这样的人,因为企业的发展是希望员工能够给他带来价值,而他们是可以为企业带来价值的。企业的价值主要来自技术领域,能够不断地为企业的未来增值创造原动力。第二怎么把这个产品做起来,是制造的技术,就是怎么解决制造和技术的落后问题,能够在这中间不断地给自己带来增值,也给企业带来增值,至于他为什么能够带来增值,取决于他们过去所掌握的技能、知识、个人的素养,归根到底还是他们的想法。回过头想,我们每年也是找几千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今年我们有近5000名的毕业生储备。在储备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挑,我们喜欢挑农村的孩子,为什么挑农村?因为想当然地,或者说我们认为农村孩子能吃苦,实际上不等于城市的孩子不能吃苦。第二个,我们希望挑的这些孩子是技术真正好的,这取决于他们在学校的成绩,现在学校的学生往往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实践的水平和现实出现了一个脱节,很多学校有实践的课程,即使学过的很多同学,到了企业还是要花半年的时间去摸索。实战的操作也是我们在挑人时非常关注的方面。黄德智以前不懂德语,但是他能够翻译3000页的资料,这就是持续学习的能力。自身的素养非常好,企业里面欢迎这些不断地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人才,这是我对他们初步的感受。
&&&&主持人:我来理解一下,第一点,就是有理想,而且要坚持。第二点,就是这个高职生到了企业能不能发展好,关键在于你对企业有没有价值贡献,你的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面,学校只有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有价值了,学校的价值也就存在了。
&&&&第三点就是你讲的要有再学习能力,我们意识到没有一个本科学校(越好的本科学校),或者是高职学校,能够培养出来马上上手的学生,而且今天上了手,明天换了产品怎么办?换了岗位怎么办?这给高职院校提出了一个要求,学生的人文素质怎么样?再学习能力怎么样?待会有机会还要让你再补充。我想给你提一个问题,根据我从06-10届这5届的大学毕业生,从本科到高职来看,毕业半年后,高职和本科的毕业生离职率是40%,这个数字不断地被证明,离职的原因主要是主动辞职,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务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受到这方面的困扰,第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企业发展。这几年来,应该是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的在人才竞争方面出现了一些恶性竞争,甚至会出现定点来挖角的情况。第二,企业内部的管理。首先是他们有没有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内部的管理这方面有所懈怠,或有一些疏漏,然后从学生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一个取决于他对发展的价值,他是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还是追求长期的发展,实际上他们这两位工作了10年,一直在一家单位,他们能够获得国务院的津贴,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如果不是坚持,是非常难做到的。离职的原因来看,员工追求的是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发展,其实我也经常在企业内部给工人和管理人员交流座谈时都会谈这个概念,一个人的跳槽有很大的成本,他跳到一个单位,要有适应期,要重新适应环境,熟悉领导、上司和周围的同事,甚至每到一个地方都有半年不产生价值的时期,这是浪费。
&&&&他一个人能够得到成长的学习,首先取决于企业要了解他,了解他有没有能力,了解他的人品,这都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回过头来讲,跳槽率高说明了一个外部的环境有变化,也说明企业的内部管理有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是来自学生自己对未来成长的路线不清晰,或者是思考不成熟,如果说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都能够引导学生,将来怎么走,通过学校、企业,个人,都能够把这方面给大家引导好,我相信跳槽的概念会降低,如果说恶性的市场行为也很难说,但是这种现象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遇到。
&&&&主持人:从高职院校来讲,他本身控制不了,他只关心我培养的学生对企业有忠诚感,要有长期的打算,这样的话比较喜欢。人生不是硬盘,可以随时拿来格式化,格式化其实损失很大,在国内外,如果是三年之内跳三次槽,这个人基本上就差不多了,就要充气了,这是非常严重的。我们最近发表的一次调查,凡是在三年后,一个雇主都不换的学生,薪资最高,晋升次数最高的话,领导需要对你的优缺点进行观察,怎么样发挥你,你也需要观察领导,来思考怎么样能够把工作做好。
&&&&王务超:高职院校,现在普遍的大学本科生、研究生一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主持人:高职生在这方面并不是更突出,而是整个社会现在有这种学生比较浮躁的趋势,看重眼前的利益,在高职学生培养中,学工工作注意到这方面要改变学生被雇主受欢迎的程度。下面我请谢社长谈谈你的看法。
&&&&谢湘:我是非常热爱职业教育的,因为在30多年前我从农村的知识青年招工时,我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在湖北的襄樊棉纺织长印染厂工作,我就是一名印染工人。当时我的老师就是我们襄樊校委的学生。知青和他们来就有差距,他们对专业的热爱,他们对调试机器的熟练,他们对配置药水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都让我们非常佩服。到现在来讲,到中国的今天来讲,我对高职这块更加有信心。从上星期五,我就做了一趟京沪高铁,我在那满眼看去,无数都是在职业教育接受培训的学生,不管是餐车,还是驾驶列车的司机,还是做列车维护的人,他们好多都是职业院校的学生。
&&&&所以我想,现在中国确确实实在崛起,我们刚才说的高铁,可以看到跨海大桥,可以看到整个从奥运会到世博会,到亚运会,等等等等,我觉得中国的高职就像正在行进的高铁一样地迅速。所以我对中国的未来,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充满信心。我相信它一定会有很灿烂、很美好的明天。
&&&&具体到职业教育来说,我想我也有我的一些看法。我后来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了将近30年,也符合刚才从一而终,我在看记者或者挑人的时候,和其他的用人单位一样,我希望看到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我希望他们是阳光的,有一种自信,这样的学生我们喜欢。同时我们也喜欢那种有能力的,没有能力的比如说有一个采访任务来了,派你去,你最后去了,回来告诉我什么也没有采访到,不能如期交出合格的稿件,这样肯定不行的。
&&&&第三,我们也希望有那种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事业的关注度。没有忠诚,没有关注这个事情也很难做成。
&&&&主持人:谢社长,到了中青报还不忠诚啊?
&&&&谢湘:当然了,刚才王总监也说了,一方面,现在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状态,激烈竞争,有时候把人才的价值给竞争出来,因为他有更高的薪水聘请他。因为他在那边可以值这样一个价值。再一个就是我们的企业怎么样来优化我们的人才成长环境。他很好,可是你这内部的懈怠、不振奋,或者说奖赏不分明,不是说有一个现存的电话他就一定再这,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我想对用人单位来讲,也应该有一个更高的标准,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建设作得更好,这一点我也有体会。
&&&&刚才说了,高职的发展,我特别钦佩你们,职业教育的角度能够看到我们国家发展的大好趋势,我想我们应该从国家的发展宏观战略去找我们个人发展的位置。第二,我现在觉得很多学生应该从教育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把个人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结合好,这样的成长会更好。现在都希望用农村的孩子,好像他们就更加朴实,这不是一个完全的结论,其实这些年来中国的变化有多大?世界的变化有多大,高科技不断地发展,现在包括IT,3G,包括机电一体化、数字机电,都是近些年来才发展的,它就需要我们有很好的素质的技术人员,而且我说兴趣和热爱是最好的导向,他有热爱,就不在乎苦和不苦。
&&&&而且现在,由一个产品几十年不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小型、多样,各式各样的产品不断地创新,所以学习能力在这里面也非常重要的。
&&&&在谈到人才培养的规律时,规律是已经定型的东西。无非就是热爱、忠诚、关注、认真、踏实,这一系列东西都是我们职业院校应该培养的人才的基本品质,学校方面要努力培养,我们学生要有有意识地锻炼自己这一点。
&&&&主持人:其实职业院校在进行技能培训过程中,知识培训过程中,其实职业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节,所以职业学校应该把这个东西拿到很高的地方。你说的专著、忠诚、坚持,这些我们在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高职院校做得好的话,我想我特别不希望职业院校这样做。
&&&&&谢湘:我觉得真正的职业教育要得到他的地位的话,要让基础教育做的更好,这些教育应该是在九年基础教育当中做的,基础教育能够把它的基本本质打到比较好的基础,到了职业教育以后,应该更多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根据国家需要的东西找到结合点来发展自己才能够走得比较久远。
&&&&主持人:国家提倡创新教育,大多数人是要被别人雇佣的。但是也有创业教育在里面。我们发现,高职院校的创业理念大大高于本科院校,这个是非常有趣的,创业是高职院校很特殊的特点,今天我们有一位创业的毕业生,我想请他给在座的高职院长和领导们讲一下,如果从创新和创业角度来讲,你对他们的教育上面有什么方面的建议吗?我特别想请你讲一下。
&&&&凌华章:我非常荣幸参加这次会议。首先我有一个建议,我不想让学生轻易地去创业,创业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准备好了没有?
&&&&主持人:我很支持他这个观点,我们最近对三年半以后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才加入创业后,三年后成功率就比较高,创业往往不是没有准备好就去做的事,创业比被受雇佣的条件更高。
&&&&凌华章:第一个就是必须要准备好,第二个就是在创业过程当中,在创业之初你要想到假如我失败了我怎么办?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没有这样的准备,一旦遇到了挫折,肯定就放弃了。
&&&&主持人: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一开始就想到了失败,你有多大的勇气想进去?
&&&&凌华章:发展一个项目时,肯定有老师、同学在评估,成功的几率有多大,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去做这个事情,实际上有自然灾害的原因,假如没有遗弃的原因,我觉得不会很失败的。
&&&&主持人:你现在基本上走过了失败的瓶颈了,如果你当初创业时想到有这么艰难,想到有这么大的阻力、困难和失败过程。你还敢创业吗?
&&&&凌华章:我认为,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人家说高职院校的学生胆大。也有很多人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是在初中、高中时没好好学习的同学,但是这部分的同学心理素质非常好。
&&&&主持人:对,他支持了我们的统计数据,在中国我做了5家大学毕业生调查,创业比例最高的是前10所大学,如果再拿来985比的话就比211低,211又比其他应用本科低,高职最高。
&&&&国外并不是这个现象,说明什么呢?有些时候高考或者是我们前期读的书越多,就把我们的锐气读没了。这一点也要感谢高职能够给我们这样一个勇气和胆大。还有没有其他的建议呢?
&&&&凌华章:我认为在学校创业时一定要利用学院这个资源,做好充分的准备。
&&&&主持人:虽然我们的时间到了,但是因为今天推迟了一点,我们稍微晚几分钟,我们想知道下面的老师和管理者有没有特别的问题想提出来?
&&&&提问1:你好主持人,我是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我有一个问题,关于创业,现在社会竞争激烈,高职的起点特别低,我觉得刚才这位凌华章说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会有很多陷阱,你刚才也谈到了,这里面有可能要失败,如果高职生做创业,你能提点建议吗?我真的觉得太不容易了。
&& &凌华章:其实我是这样想的,失败乃成功之母,但是我不赞成这个说法。是不完全赞成。很多人在创业之初,实际上根本没有机会失败。我创业时,我没有金钱,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就靠银行贷款就开始创业了。在创业开始之后,血本无归。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债,我认为一定要准备好所有的条件。
&&&&主持人:我们对毕业生的连续跟踪调查发现,高职生认为最困难的是资金,他原来预测到可以赚钱的时候没有赚钱,第二笔钱从哪里来?第二是把东西卖出去比较困难,第三,你要打造一个团队,你自己没有江湖经验,选人非常困难。这是高职毕业生创业过程当中的三座大山。这些都是可能预见到的困难,而且国外有一个统计数字,30岁以后创业的人,前两年创业企业倒闭率是95%,因此准备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提前把所有的问题都想到。如果你准备好了进去也失败了,这不是问题,因为你曾经经历过了,你出来的话很多雇主可能愿意选用你这样的人。创业有陷阱,但是有时候你就要去闯这个陷阱,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创业者,创业的人是一种不同的动物。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创业人,我是北京城岁数最大的创业人,是50岁才创业的,我今年都57岁了,我是北京城最大的IT创业人,创业的事情我都能理解。
&& &再给下面的人一个提问的机会。
&&&&提问2:听到三位优秀学生代表的发言,我感到非常地钦佩,作为院校的管理者,我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三一重工的人力总监提一下,你们今年准备储备5000人,我们院校不能完全解决,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被动选择带有很大的沮丧和失望,包括他的信仰、信心,这不是能在高职院校完全解决的事情。企业在这个问题上有什么样的想法吗?
王务超:这位老师问的问题非常好,过去我们跟一些学校已经有了十几年的互动,就是怎么样使校企能够更加无缝地对接,你刚才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企业怎么跟学校互动。一个是企业招人时面临的困难,他招不到适合自己的人,
第二就是学校也有问题,我们的毕业生推向市场,总不是市场所希望的,这是一个矛盾,这里面根本的问题在于,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要主动,学校也要主动,学校主动找和你培养学生专业相接近的企业。我认为如果能够这样来互动,企业是市场驱动的要素,我讲我们准备了5000名的储备人,不是今年要招,而是指未来几年,现在我们就要跟各个院校签订战略合作,把这个工作部属好,部属以后我们会做出一系列的安排。我们会请这些学校的老师定期到企业里面来了解我们的生产和工艺,以及企业的文化。我们也会请学生定期到企业里面来参观、感受,也会把企业里面的杂志,企业动态给学生传达,包括我们会派企业内部的老师跟他们交流,给他们讲课,这样才能够使学校企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招人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困境,就是学校的学生,他的实践和企业实践中间的差距其实还是很大的,这个很大怎么来解决?就需要在过程中解决,过程中要模拟这种场景,这种工艺,甚至这种环境,是到企业里面做,还是在学校做?我们以前就在学校做一些模拟的实训室,将来这些学生培养出来了就是适合我们的学生。
&& &我觉得软的素质,就是文化方面,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甚至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刚才谢社长也提过了,不能老用农村的孩子,但是不能吃苦怎么办?现在的学生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的学生所谓的吃苦精神不够,跳槽率高,甚至有更多的钱他都不愿意挣,他觉得太累、太苦了。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同样也说明我们制造的工艺还没能够跟得上现在学生的思想要求,但是现在就是这样,必须需要有人干这个活儿。吃苦精神就是企业和学校怎么样培养企业所需的个性和特质。我们希望学校派有文化的老师到企业学习,我们给他去培训,我们也会通过平时的案例给他们进行教学和大家互动。
&&&&我认为最终这个问题要想解决好的确很难,就是企业要有这个意愿,当然学校也要有这个主动性,怎么样找到双方的利益点和结合点,这个过程还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也没有更好的答案,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自己更贴近的企业来互动。我们也更希望学院和企业,包括社会都能够搭建好这样的平台,互动有无。
&&&&赵韶东:今天难得有这个机会,对技能人才培养,刚才几位也介绍了一些经验,我知道时间非常紧,但还是想把我在实践当中的事情给大家分享一下。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们也碰到了很多困难,新的技术工人来了以后,可能一段时间由10个人变成6个人,最后变2个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跟一个技师学院的人在进行合作,就是我找一个技师班,他是第一年以学生身份到我们公司,第二年、第三年就转变成职工身份,就是我们开展了一个技师班,我发现这个技师班这些人的成长速度非常快,我们的技师班是通过三年的工作和学习,周一到周五都是工作,周末在公司的学校里面上课,这样的一个班效果不错,我们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目标,就是通过三年的学习和工作,能够评为技师;通过这三年的学习,能够得到大专学位证书。
&&&&我们觉得经过一年的实践,效果非常好,这些人能够迅速成才,而且他有一个目标在那边,这样就可以解决他在工作过程中的迷惘,能够在前面两、三年时间专著于工作,能够敬业,也要有进取的环境。
&&&&第二个实践,我们在学校里面建立了一个生产单元,这个生产单元,就是所有的生产、各个环节,包括生产调度、仓库管理、技术小组,全部由这些在校的学生来组成。他们利用这么一个场景体会到所有生产环节,包括部门的财务、会计核算,都是由学生来兼职,公司派了两个人来带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特别能够感觉到现在高职的学生确实有无限的创造力,只是你能否给他这样一个舞台。我们经过这样的实践,觉得中国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高技能人才来支撑这半边天。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建设以后,发现这帮学生成长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说他受到了各种诱惑也好,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也好,不是到工作以后再去做选择,做判断,而是在学校里面就有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以致用,这些协调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用的时候知道学的重要性,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了一个很好的结合。由于时间问题没太解释清楚,但是还是想给大家一些启发。
主持人:我们感谢今天来的企业代表、毕业生代表,还有各位嘉宾,这个论坛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
主持人:这个论坛的板块是人才培养篇。讲到人才的培养,肯定要回答两个问题,一个是培养什么人,再一个就是如何培养人。
就技能人才而言。在中国,规格都是相同的,但是有不同层次的培养模式。在这个板块我们请到了几位学者和专家来发表他们观点,然后请参会的同志们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个核心的问题提问。
今天我们请了不同层面的专家,我们请到了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芦院长,他来谈谈他们学校的情况,我们请到了成都信息工程(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学校)的周院长,由他来谈谈本科的人才培养问题,我们请到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院校的单院长,由他来谈谈他们高端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请到了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邬宪伟校长,由他来谈谈中职人才的培养问题,我们还特别请到了英特尔公司中国区的行业经理姜涛,他将从企业视角来谈人才培养问题。
首先我们请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的芦苇院长,有请!
芦苇: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受这次大会的邀请,我代表国家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向各位老师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改革,包括教育教学方法、管理体制、校企合作这三个方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到今年正好10周年。2001年教育部和原国家纪委,根据国务院18号文件的精神,为了鼓励和支持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也为了推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培养大量的软件人才,于2001年12月份先后批准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7所高校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0年来,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培养了大批懂管理、英语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的7万多名的优秀软件人才,同时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专业硕士、卓越工程师计划作出了示范。
10年来,我们在软件学院的总设计师张尧学院士的指导下,经过了改革创新,主要是针对高校、人才培养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下面我就北京交通大学10年来的改革,我们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校企合作三个方面做简单的介绍。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现在是3个招生层次,本科生每年180人,研究生和专业硕士每年是150人,从去年开始我们面向83个国家招留学生,每年是150人,现在在校生规模是将近1100人。这10年来,我们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评价当中的三个问题进行改革,一个是企业认为毕业生工程应用能力不强;二是英语实用能力较弱;三是所学的知识和实际使用相脱节。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进行了改革,第一,我们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进行了改革。我们认为,要想聘用多元化的企业教师。一,要在体制上和机制上进行改革。我们实行的是校院两级聘任制,以学校的一部分专职教师为我们的主要基础,相应地聘请企业的优秀教师和国外的教师来进行办学。软件学院只是个平台,通过平台整合社会资源以及国外资源来进行办学。所以在我们的学院里面,我们的专职教师只有11名,我们聘请了55名企业教师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同时还有9名国外教师,组成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进行办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专职教师、企业的兼职教师、国外的教师各自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第二,以创新教学理念,构建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一个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还有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培养途径。从这六个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一个新的、针对软件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这几个方面我简单介绍一下,首先我们培养目标,虽然37所软件学院都是985、211学校,但是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经营性软件工程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培养目标,而不是培养研究性的科学家。经营性软件工程师在软件企业定义为软件架构设计师、软件需求分析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产品经营、软件项目经理和软件质量经营,定义目标非常明确,人才培养非常地集聚,按照企业需要的人才我们设计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我们制订了经营性软件工程师的培养规格,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定义,你要培养这六种人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素质?总书记在经院哲学讲话当中也提到了,高等学校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一定要以能力为重,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错就错在了我们很多高校以知识传授为主,只是把这些该讲的课讲了,至于学生能不能达到不需要,只是看分数。
现在高校应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软件学院来讲我们主要体现六种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英语实用能力。我们的学生要想提高就业质量,就要提高就业能力,我认为就业能力应该包含这六种能力,一个人有200多种能力,在学校期间,我们重要培养这六种能力,软件学院的培养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这是我们制订的课程体系,同时能力的培养不是光靠老师课堂教出来的,是要重实践,在实践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原来的教学体系当中,我们增加了一条主线就是实训,实训包括课堂实训、学期实训、企业实训、最后是企业实习为主线。整个的教学组织模式是3+1,1至2年级,主要是由学校教师教学,3年级所有的专业课程全部由企业的教师教学,4年级的学生到企业后还是学习,不是去工作。在这一年里,由学校的企业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项目的教学。我们的软件学院的课程不是以知识传授型为主,而是以能力培养为主,能力必须是基于项目,所以学生从一年级进校开始,所有的课程都是在项目当中学习的。北交大软件学院从去年开始,全部课程改成32课时,一定要精讲多做,老师要把主要内容讲出来,大量的东西让学生自学,自己去做。由64改成32课时,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让学生通过自学、做项目来培养他们的六种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基于实践当中培养的。
所有的考试全部取消,闭卷考试全部由答辩和表达来评价。我们提出来的都是做中学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这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部是基于项目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在全校率先取消了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但所有的课程全部是用英文授课是双语教学,所有的教材都是原本教学,开发环境都是在英文环境下让学生完成。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
最后是校企合作。我们认为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一个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我们与6家企业合作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大纲。同样的一门课程,我们和计算机学院的讲授内容和方法不一样的,校企合作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通过在我们的定向班为他们定向培养人才,同时校企合作共建企业的实训实习基地。
这10年的建设,我们现在有60%的毕业生成为了软件精英工程师。在前年我们也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我们学院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国家的教学示范中心。10年来的改革我们始终坚持的就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芦苇院长,我请大家注意一下,芦苇院长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教学的运作框架,首先的从聘任教师入手,围绕着学生的规格形成了培养模式,突出实践的主线,这是一个运作的框架。对芦老师刚才的介绍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单院长,你是高职院校的,您提提问题。
单强:刚才芦院长介绍的一些做法,在高职过去的3-4年的探索中都有很好的努力方向,给我们树立了新的标杆。我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软件师范学院,你在做这么大规模的人事改革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体制或运行机制方面的限制?
芦苇:在我们最开始聘用企业教师时,学校也提出来聘请的企业教师是不是高级职称,是不是有博士学位?传统认为,给大学讲课必须要有高级职称,必须有博士学位。我们跟学校进行了沟通,我们所开设的课程是以培养人才的需要为主,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企业开发经验和长期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经历。在企业里面,达到高级职称的人很少,所以我们跟学校提出来,要求给我们学院上课的企业教师必须有8年以上的开发经验和项目经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经过了三关面试,首先是教学指导组以及学校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还有学生进行面试以后,试讲以后才能上讲台;然后所有的大纲都是由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置的,保证了这门课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经过这几年来,现在学校逐渐对聘请企业教师方面给予了支持,卓越工程出台以后,学校更加支持我们。如果有的人经验很丰富,讲不出来也不行,我们是经过多轮面试还要试讲以后才可以。
主持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是国家首批的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校,也有很多的经验和理念,下面我们有请周校长给我们演讲!
周定文:首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原来是成都气象学院,这个学校是属于中国气象局部队的。到2008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现在有本科生2万人,2/3的学生都是跟信息相关的,在这个地方我是学习过的,顺便交流一下。
我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叫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用于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这个问题刚才芦苇校长讲了,大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这是途径的问题,也就是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什么人,我们学校是工科院校,所以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怎样培养工程人才,对我们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就是高等工程教育该培养什么人,是科学家还是工程师?我们现在都很明白就是工程师,但是以前几年大家不认可,认为培养工程师水平低,培养科学家水平就高。高等工程人才,规定的应该具备什么,由谁来制订这个标准?这也是一个问题,我想这两年也把这个问题解决。
对于我学校来说,有一个思考,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现在是地方的工科大学,是一个二本院校,你该怎么培养,怎么定位。我们很多学校都有这个问题,985、211,二本院校、高职高专,包括中职院校有的定位。再一个我们学校该怎么做,学校原来是气象学校,我们现在在四川省,我们合并了四川统计学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定位。在服务面向上肯定是服务行业或地方培养人才,作为一个本科院校,我们觉得肯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二本院校大众化的阶段还是要认认真真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工科院校来说我们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是我们学校考虑的定位。
怎样培养的问题,我们思考了很久。作为国家来说,国家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我们现在培养工程师就不错了,卓越不卓越就是相对的。这只是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感觉到工程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也就是说,要遵循工程规律,我们学校这几年这些工程教育改革其中一个措施就是CDIO改革,这个模式是美国麻省理工和欧洲几所大学推行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提出来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因为这次改革,我们学校成为首批国家师范教育学校。
为什么要搞一体化改革呢?主要是我们认为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传统的人才培养比较强调学科的完整性,每一个学科强调这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包括学校的物理老师强调这门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实际上这里面对工程来说很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现在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这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刚才芦苇院长讲到一个问题就是要强化能力的培养,还有素质的培养。工程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要求不降低的情况下,还要强调能力和素质,标准提高了,学制、学时是有限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教学,追求的目标比较单一,方式不科学。一般是老师上面讲,学生借机闭卷考试,这种培训方式不可能完成工科生的培养,这个时间是不够的。学校的部门很多,每一个部门独立地开展人才培养,总的效果加在一起是很难预测的。最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现代的工程人才。
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就推行了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大家都知道教育是教学的一部分,但是现在部分要教育就要提教学,教育教学都是人才培养的活动,所以我觉得不一定过分地强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关系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教育也罢,教学也罢,他们加一起总体来说就是人才培养的过程。我们现在讲得更多的是人才培养。解决第二个问题就是工程人才培养要回归工程,要强调能力和素质培养。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制定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过去我们培养了,标准常常不是很清晰,所以我们要搞一个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大纲,把标准确定下来,刚才芦院长讲的,软件工程师培养的标准是什么,岗位是什么,这样才能有一个系统化的培养过程。
下面就是一体化的设计,把要实现的目标分解到每一门课程上面去,把课程体系重新架构。再一个就是改革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这个过程是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方案。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我们以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大气探测方向为例,国企有一个方向,叫做大气探测专业,现在没有了,所以就放到了电子信息工程(大气探测方向),包括气象雷达系统、气象卫星通信系统等等。第一,我们要根据大气探测的需要制订一个标准,就是大气探测人才在哪儿积累,到底需要的知识是什么,能力是什么,素质是什么。第二,我们要把标准细化出来。第三,我们要根据这个标准来构架一个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环节,进行一体化的培养。我们看一下,这是一个大气探测专业的课程体系,有一级项目、二级项目、三级项目,还是借用CDIO项目面的观点,以项目为引导,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形成课程的目录。每个课程有项目、每个课程全有项目、专业有项目,全部用项目来引导。这是构建了一个课程关系,把所有的课程建立了一个有机的联系。过去我们课程是分别独立地开设的,其实每门课程有好多内容要讲,但是每门课程都没有讲完。第四,就是课程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现在我们把关系全部理顺,凡是上课的老师必须在一起来讨论上课的内容,包括怎么教学,达到什么目标。第五,就是要把目标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当中去。比如说,团队合作我们可能落实到这次课程当中去,还有要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到每门课程当中去,就是要把目标落实到课程当中去。过去上课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通过上课来完成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数据库原理课程。这个课程开始就是德阳动气招投标管理软件系统,通过这个项目带出很多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逐步地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目标,这个项目把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程当中有小组,知识能力素质都培养了。每门课程都按照这个方式来进行。
最后,就是我们提出来以专业建设为主线,推进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现在我们的学校设计的项目非常多,包括有质量工程、卓越计划、专业认证、国际化、产学研,包括我们学校的CDIO改革、质量保证体系、创新等等,项目纷繁复杂。怎么把项目和课程结合起来?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完了以后,把这些要求全部纳入专业当中去,否则的话,国家或地方推进不同的项目,都想使用,它就乱套了。所以人才培养的规律是不变的,其他的项目来了之后,纳入专业建设中去就行了。
通过这种方式推进教育教学的一体化改革。总体来说,这个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环节、评价全部是一体化的构造,系统地设计、实施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谢谢大家!
主持人:大家注意,周院长提出他们运作的一个框架,我想讲三个关键词,一是标准,标准是人才规格的。二是环节,把标准的要求都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环节很重要。三是主线,不管怎么做,要按照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去办事,纳入到专业建设中来。非常好,周校长。
各位有什么问题没有?我们感谢周校长!周校长刚才提了一个问题,人家认为培养工程师好像低端一样的。数控工业院校的单校长有说法的,他说我们是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我们有请单院长介绍他们是怎样培养的。
单强:谢谢李校长。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高职同行而言,高端技能型人才是我们主要的培养定位,我今天向大家交流的就是如何依托产业、面向产业和服务产业,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一个载体来看高端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
三个问题。第一,我们要把产业的需求分析清楚以后来决定我们的市场细分,就是我们的市场在什么地方。第二,当我们的培养定位定下来以后,如何制订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进行哪些方面的教学变革。第三,这样的变革发生以后,在学校里面需要非常复杂的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以及管理方面的保障。
苏州工业园区是以电子信息业和机械制造业为主的跨国公司云集的地方,现在有5500家外资企业。这5500家外资企业里面,从产业的布局来分析,电子信息产业是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大产业,大家可以看到这样的统计数据,2001年统计时,电子信息产业占了整个苏州工业园区的产值是1300亿,两个主干产业占了80%以上,吸纳就业人口80%以上,这是我们学校重点服务的两大领域,也是专业开发的两个主战场。
根据2010年的调查,在苏州工业园区信息产业大型企业有884家在这样的产业里面,他需要的人才总量超过了14万,学历结构非常有意思,我在电子信息制造业里面,77%以上的学历要求的是中等职业学校,甚至于以下的学校。高职的市场有12%,本科10%,本科以上的工程硕士有0.6%,这个地方约等于1%。但是在2010年时,根据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现在缺口最大的人才是终端的人才,是根据产业中的人才分布高、中、低三中层次的分布是2、2、6。20%是所谓的终端人才,在企业的工作岗位上是以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作为他的主要岗位载体,薪资大概在8-14万的额度。我们学校的专业开发,如果把背后的产业链展开的话,我们大概可以看到我们的专业开发和苏州工业园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现在我们有10个围绕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专业从2000年开始从最古老的应用电子技术到现在最新的系动通信和物联网应用技术,这个过程就是园区电子信息发展的历程。
我们的目标定位,主要是生产线长、主力工程师、技术员和工艺员,工艺员在很多外资企业叫新产品导入工程师,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是在有非常强的核心技术,但是又能够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职能这些岗位。这些岗位在外资企业叫关键技术岗位,为了能够培养这样的同学,我们的培养方案制订是这样的,根据对企业的走访,在ICT这样的领域里面,高端技能型人才能力结构用比较朴素的语言来表达。首先能够有高端设备操作的应用能力;第二,有高超的生产工艺或技巧;第三,有复杂程序的应用能力;第四,有较强的岗位适应和协调能力。这样有利于岗位的迁移。
我们以一个专业,微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结构来看,微电子专业有3000个课时,综合实践课占总学时的比例在60%以上,我们很多的专业课本身也是在最真实的生产环境下来上的,实践机会还要多。这个是我们微电子技术专业按照三个不同层级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应的课程模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高职的很多同学在实习或者初次就业时一般是在生产线上做操作员,经过一、两年的工作后,就会上升为技术员或工艺员,再经过3-5年的发展,就可能走向值班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的岗位,不同的岗位是需要不同的核心课程来配置的。因此,如果你只是满足于在最初的OP这些课程,职业发展能力就受到了限制,必须能够有不断的提升设计和安排。
我们的移动通信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案例,作为工学结合的元素,最佳的载体就是专业。移动通信专业,这个专业和诺基亚作为最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个专业本身就是依托诺基亚,然后和诺基亚一起联合开发了我们国家的手机测试与维修的考评技能证书,有效地把外企的行业标准和我们的考工标准,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三,访问的工程师。把学校到企业访问的工程师和企业中的一线工程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双师团队。这和我们芦院长的做法不谋而合。第四,我们在培养学生未来走向这样的工作岗位,所以在布局我们的实训条件时,是按照教学工厂性来布置的真实环境。最后,在企业里面设计了顶岗实习工作站。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是把企业的元素或者说学校和企业合作纳入了人才培养的主线当中。
当然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非常敬佩周院长他们所做得探索,教育和教学不是两张皮,如何把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在教学里面,我们正在尝试怎么用项目的方式。只有做真实的项目,同学们才能够感受到如何组建团队,团队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怎么沟通和交流,然后怎么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我们现在规范了我们的学生,一个学生在高职的三年中间一定要完成五个项目,每个学期一个,前面4个学期做4个,最后毕业这一年做一个。这些项目都来自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是老师在做的开发项目,这一周考试结束后进入项目周,全校1000多个项目同时在运行,非常热闹。
移动通信专业的项目设计,这些项目许多不是从无到有的,而是进行局部的技术改良,或者比较成熟的项目分解成了这样一种小型的更细的实践环节,让他们来体验。这样的项目学习对学生而言有非常好的收效,它的特点是教师全程指导,在引导的过程当中,老师有时经常被项目组同学问了超出自己专业领域以外的问题,真实的项目决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能够完成的,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变成了主题,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还有就是,项目在最后答辩时,我们会请企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从企业的眼光来看,这个项目是不是有潜在的工业价值。评选好项目来,在学校里面进行各种各样的主题项目展示,有点像技术达人秀一样,让学校整个都动起来。
经过这样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法以后,现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初次就业质量比较高,最主要的是他们持续的发展能力比较好,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毕业生最近五年,在三星公司的技术岗位发展的路径。大家可以看到,他们实习的时候,第一年是操作工,2-3年后是负责日常生产的管理者,3-5年后基本都进入到工程师的岗位。这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在资源保障和管理保障方面还想和大家交流一下,由于时间有限就不说了,一代而过。
实训条件方面,大家一定要注意,现在的实训条件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产业里面,技术和设备更新非常快,全靠学校自己买,一般买不好,最好和企业走紧密的校企合作道路。这样的一个半导体封装测试的条件,都千万美元级以上的,不是千万人民币。还有很多的好的学习的电子平台,以及好的数字资源库,这一次在我们整个的四周年展示时有很好的搭建平台,大家可以去体验和参观。
最后我想,就是用这张图来表达我的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一个类型,而且是不同的层次。不管是多高的层次和多么普通的层次,我们都在一条船上,船下面的就是因特尔公司,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服务好产业,才能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单院长,大家注意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对接,一定是和企业岗位对接,他就和他的园区对接;第二就是关键,关键岗位、关键能力、关键课程,你怎么把它联起来;第三个就是项目,通过各种不同的项目来实施它适应关键岗位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来进行关键课程的改革。说得非常精彩!有什么问题没有?周院长您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周定文:深受启发,我这有个问题,就是你们把技术员、工程师分了好几类,你觉得今后的发展和本科院校之间可不可以有什么对接呢?
单强:刚才周院长也提出来作CDIO的改革,我们高职主要定位在助理员和技术工程师的岗位,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取代本科的学生。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芦院长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和你们培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我们会把方案作得更好!
主持人:我的想法是最底下的是一线人才、二线人才、三线人才,低端人才这个说法感觉不太好,谢谢单院长。
下面有请我们中职的校长,邬宪伟校长是国家中职的示范校,大家欢迎!
邬宪伟: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李校长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90年代我还跟高职的同行们接触很多,大概到2000年以后,跟高职的同行们就分道扬镳了,现在主要是从事中职的教育。今天时间非常有限,我就抓住一个关键词,就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合作、合拍和合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呢?实际上从80年代开始,我就承接过一个课题,让我们学校做一个化学工艺专业。我搞了一个大规模的调研,对企业的调研使我产生一个感觉,最后归纳成一句话,企业为什么喜欢中专的学生?在80年代末的时候就归纳成敢做大事,善做小事,到了2008年,我又一次去做调研,这次大概也是4000人次规模的调研,这个时候我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给我的结论),要中职的学生就是三个方面:对自己要有信心,对别人要有爱心,做事情要有责任心。这样就是我们要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一个终极目标。
所以我觉得我不去讲具体的专业,我就讲怎么来具体实现。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合作,如果我们的学生要真正适合企业的需要,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结合,以前我们搞订单、搞集装箱等各种模式,得到企业的欢迎,同时得到企业的帮助,都是把这两方面整合在一起。这种整合,一个是课程的整合,我们跟武警化工就有一个课程的合作,从课程开发开始,都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我们学校的老师整合在一起来开发创造。同时,我们这个课程也不仅仅是顶岗实习。现在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校企合作最后做到了仅仅是最后一年,对中职来说就是第三年,或者是对四年制的学校来说是第四年,把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校企合作。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应该是有交叉的,我们的交叉其实比较大,我给出了一个课程安排的案例,对化学工艺专业来说,我们是这样安排的,实际上有很多交叉在里面,这些交叉有的是在学校做,有的是在企业做。
第二就是环境,既然有些东西要放到企业去做,我们现在倒过来,不是企业把捐献的仪器设备,或者是资助的仪器制备到学校来,我们学校也出钱到企业去购买它换下来的大型设备,把它拆装的实验室都做到了企业。我们觉得环境需要创想来构建。
第三就是文化,企业的文化不仅能够进校园,我们觉得也能够跟校园的文化做整合。比如天地华语,是物流的500强企业,TNT,它的文化就进入到我们的校园,他的整个模型、样版店也建到校园内部,我们再搞物流的教育、物流专业,就有一个很好的文化整合条件。我觉得这个就是通过合作来实现我们的课程目标。
第二,就是要合拍,为什么要讲合拍呢?现在比较多地是强调了前者,就是贴近企业的需要。特别是我们教育部最近提出来5个对接,我看了一下这5个对接,基本上都是为贴近企业需求而产生的。其实我们职业教育要贴近企业的需求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我也在深思一个问题,我们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而这个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在我将近30年的职业教育生涯当中一直在探索,这个可能是我们接下来不仅仅是中职,也可能是高职,甚至是卓越工程师培养,我们可以去探索一下。对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奇异的规律,我们的学生可能学数学,很多学生都对学数学没有兴趣,但是叫他做一个精工实习,做任何一个工件,可能兴趣很足,什么原因?目标距离越近的,对于我们这些一开始不很自信的学生越容易接受,如果目标距离设定得越远,我们的学生越不容易接受,也就是他没有底气去学。在中职的学生当中为什么大部分一个是学外语,他们觉得兴趣不大,他信心不足;第二个,学数学信心不足,不仅仅是文化基础原先的底子比较差。因为这些学科相对来说目标距离设得比较远,要跟他将用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他自己看到进步不足,所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如果贴近学生的话,更好一些。为什么项目教学有利,项目教学一定有一个定期的目标,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先应用加德纳的多元职能的分类来解释我们的学生怎么学习会更好。我们今天进中职的学生往往都是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相对薄弱的学生,这两个智能比较好的学生全部选拔到高中去了,整个选拔考试都是把语数外、理化生、史地政这些所有的都考试,这两个智能好的学生,特别是两个智能同时优秀的学生基本上都到高中去了。所以接下来到我们这类学生往往是这两智能相对薄弱的学生,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一定其他六各方面有强项。所以我们现在在整个教育设计当中,就要开发同样一种教学要想办法用另外几个智能。2008年我有幸到美国去当印制校长,美国的高中教育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他们的物理课考试,在操场上考。考什么?考一个抛球,我们的网球打到170米,正负多少米是他的成绩,但是打过去的工具你可以任意选择,抛射运动是他的物理课考试。你自己去设计,他给你5次机会,必须打到这个精度上面,这是物理考试,他运用了身体运动的智能、自然观察的智能、视觉智能,所以这些基础相对薄弱的综合高中,他的学生就可以学得比较好。我们也要发挥学生6/8的能力,我们的学生跟进入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要讲合拍,适应企业、更适应学生,这两者都应当遵循他们的规律。
第三,我们的训练不仅需要真实的练习,也需要虚拟的练习。现在我们一味的强调真实也觉得有问题。它是一个完全仿真的教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一,可以浓缩时间。我觉得虚拟的教育优势是真实教育效果不能达到的,对一个化工操作工的培养,实际上它很多故障的经验可能是在30年的时间或者20年的时间里可以积累出来的,而积累的故障判断不是经常能够遇到,真实的操作过程中根本遇不到,肯定30年才遇到这些经验,但是我可以在3个月的培训当中让你都碰到,这就是浓缩时间。二,它可以浓缩空间。我们把整个仿真系统可以缩小到按整个1-10的比例缩小到一个实训室里面就可以做,但实际上它可以是非常浩大的工程,既是一个好的车间,或者大的工段,学生可以把整体都可以看到。三,它可以规避风险。像化工,这些行业都是易燃易爆,好多东西不可能直接给学生直接操作的。没有岗位证的学生进行演练必须到虚拟的环境里面,如果到真实的环境不可能给你做的。这些,我觉得需要有真实的和仿真的结合,才能把它做好。
这个就是我们开发的仿真系统,这个仿真系统完全可以做,大家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在计算机上操作有真实的场景,只是什么呢?它的整个装置可能缩小了1/10,而且整个的指挥系统,总控制跟现场实际上都有操作工作岗位,有外操、内操。整个里面的化学物质的走向实际上是没有真实的物流在里面,只不过它是用电信号来模拟了这些物料的温度、压力、化学反映,所有的变化都是通过电信号来模拟的。
我们做了这套东西以后,不仅可以直接训练操作工,而且可以进行考核,它还可以设置故障。因为它从开车一直到排故,没有任何的危险,可以做任何的极限实验。如果已经报警了,这个故障怎么排除,确确实实是一线操作工最需要的技能,这种技能只能通过虚拟的操作才能实现。
所以我们认为人才的培养模式,最最关键的就是合作、合拍、合练。我是这样想的,这三个关键词反映了机制、理念和方式,即合作就是一个机制,我们的校企合作本身是一个机制。而合拍,两个声音实际是一个理念,最后就是我们真实与虚拟的训练是一种方式。真正对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就是在于练,练出他的自信、爱心和责任心。这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供高职高专的发展来批评指正,谢谢各位!
主持人:谢谢邬宪伟校长,其中有一点我想强调的,应该再加一个&合&,叫合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人落脚点是什么?是人。因此邬宪伟校长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我们落脚点是人,一切都非常重要。谢谢!
刚才我们有211、985院校,高职院校、中职院校讲了如何培养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企业的观点。有请英特尔中国大区教育行业经理姜涛。
姜涛:我一直在下面听,左右在转,一直在听大家的反应。作为一个企业,英特尔,我们可以说是在电子信息行业,尤其是计算机芯片制成行业,一直是秉持着创新。每18个月更新一代,大家用到的电脑都是我们不停的更新换代上来支撑的,我们在为改变人的生活,改变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感到自豪。
作为企业我们听到了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各方面的感受。第一,我觉得企业是需要各方面人才的;第二,其实我们真的不是非常挑学位。英因特尔有一个合作企业,专门给电脑做声霸卡的,新加坡NEW&CRUATIVE,声霸卡当时是龙头,到现在也保持着非常先进的地位。那里的学生就是中职学生。有一个学生叫沈望傅,比我还胖一点,很聪明,这样的人才如果是20岁或25岁,英特尔绝对抢,我不在乎他是什么学位,中职或高职的学生,不见得哪个地方弱。我现在开始引入到英特尔企业的视角来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有些东西会跟刚才极为有碰撞、有结合的地方。
首先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只有人才是核心竞争力。迎合刚才李校长说的,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不管这个企业今天有多少市值,几千亿的企业都有可能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企业是要在不停地竞争之中追求生存,然后才能追求发展。只有走在别人的前面,我们才真的能生存。很多友谊的关系,或者是生意的关系,在很多程度上是绝对符合时间发展特殊规律的,这个就是竞争力。竞争力的核心不是说我们有多少房地产,我们有工厂、厂房还有设备,很快就过时了。人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在今天争取到龙头地位,明天还能够保持龙头地位,我们只能在人才这个战线上跟别人PK,在人才的储备上要胜过竞争对手,这是企业特别特别重视的。
&我想引出校企合作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不是在乎跟哪个学校授一个牌子,或者是教育部领导见证我们做一个PR,那只是一个表现,很多企业捐赠到学校的设备,后来我知道,每天有人擦,看着很干净,但很多都没有用过。再一个,企业真正需求你们在座给我的是人才,那是我们的命门,很多在企业的时候已经不能教这个人了,我们的关系是雇佣关系,可是在你们那个地方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辅导员关系,甚至蒙蒙胧胧地你在奠定他的世界观。到我们这就没有时间做这些事情了。
我们非常希望人到了企业以后能以企业为家,能够把企业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
我们需要的人才是企业的核心人才,是能够帮企业应付未来的挑战的。这个挑战不是今天会什么样的数理化知识,今天他的技能多熟练,这个东西都是过眼烟云,我们的生产线明天就变了,以后可能生产线会完全改变。就像10年内你会看到没有轮子的汽车一样,很多的技能都是现在位置的,只有在未来的时候依靠他的21世纪技能来取得,这个是英特尔的用人标准、招人标准和职业提升的标准。首先我们认为应该提出的问题就是一个能力,他在观察、思考,在寻找不同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创新,只有想出跟别人的不一样的,甚至不用有结论,只要思路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创新,而实际上在中国我们更希望职业教育给我们提供这样的人才,而不是高考选出来的人才,反倒是职业教育有希望。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刚才单院长做课堂设计时,就是给他一个小社会,我非常赞成。我经常在外面,认识一些英特尔的同事,我本来不认识他们,但因为我们是遍布全球的大企业。实际上我们各自为战,都是小社会,都是在团队里面工作的,这个非常重要。
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玩游戏的时候,你抢着不让他玩儿,但是那些学生在电脑面前,他对电脑的钻研程度,对游戏怎么样打开、怎么样紧急处理他比你清楚得多,他能够累计各种资源去学习,他们有这种能力,但是学习要由我们去导向。
然后是信息搜集和媒体的采集能力,我们现在回答不出的问题他可以从很多渠道找出,但是他要自我判定。还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数学基础,体现在浅层面是一般的工作记录,对别人的交流、沟通,更重要的是理解能力,实践的能力,然后是整合成出的技能。
校企之间的互动我觉得非常重要,我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花几十亿美元投的厂房,就在中国,就在大连。我第二年就100个人的工作供需,招不到人,这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没有做一个提前的沟通,便使得机器在等人。行业能否预测未来人才需求战略,院校能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续订产?别教那么多学软件的,去年10大最难找工作的专业就有软件专业。院校能否按企业需要准备好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是你知道我们要什么人吗?你就教这些学生,用三年的时间教他们,而这三年不可能再逆转回来做了。21世纪技能是企业需求的,人已经进到企业的第一天已经具有这个技能了,就是通过你们现有的课程教出来的,我不会改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但是教学的过程,要导出的结果就是21世纪技能。我觉得应该有绝对的提前量按照企业的需求改变教学模式,危机感从哪来?我觉得在这个方面,尤其在国内,有很大的课题生的地方就是加强校企的沟通,人才是核心的竞争力为集团核心来做校企合作。
这块有一个英特尔未来教育,我们正在改职教板,实际上就是为了教师教学、教育能力提升专门设计的。在中国已经有170万人次的老师参加过,我们开过一个玩笑,代表个人观点,有一个花盆砸下来,问,你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么?说参加过。但是职业教育非常少,我们特地在教育部跟英特尔的五年合作框架里面写了,要做职业教育的骨干教师,能力提升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有很多岗位责任的挑战性的东西来启发老师,把这些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到日常的教学利益上。
我们希望这样的教学模式、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按未来型的人才,我们在楼下有一个英特尔未来课堂的展板,就是我们对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考,也引入了在其他国家的实践。我们希望老师上的课不要把所有的精力,100%甚至80%或90%摆放在课上一个时间段,一定要把课前课后的时间利用起来,老师不要自己当成主讲人,而是课程的设计者。让学生参与进来,老师是导演,所有我们这些提供素材、提供专业知识的专家是他的剧务,谁是演员呢?学生是演员。通过他的整体设计把课前、课中、课后调动起来。在这里面,信息化只是一个手段,是人类生活的习惯,信息化革命各方面的需求使得我们不停地创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美国某一个大学大一的课堂,虽然这个很巧合,都是苹果电脑,但也有都是惠普和戴尔的。我们搞了大学计划,拿着学生证可以便宜买,都是一个牌子以后,学校也好维护。随时随地可以充电什么的,到处都可以看到人,学习、上网、玩儿还可以聊天。到某种境界上,我不管你在干什么,你只要按照我的规定时间完成动作就可以,你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来完成都可以,可以完全用纸,也可以就在我们定的各种互联网环境里面做。
对未来课堂的设计,我们也提出了不是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而一定要变成教师是导演。请问哪个导演在电影正中一讲45分钟的?老师把很多真正的好东西,把课堂的环境搭成轻松式的、很炫的、很舒服的,学生愿意来的,能够充分互动,充分体现他们个体之间和小团队之间互动性的课堂,无论是教室还是实训室都是如此,无论是课堂、课前、课后都是如此。
在很多国外的学校有很多各种散的空间给大家。像感觉在操场上物理课,我只要结果,结果定了以后,不管你在哪做出来的,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兼职招聘的渠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