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对中国的援助援助中国清单 中国抗战获得了多少国际援助

& 两次鸦片战争知识点 & “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习题详情
27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6.8%
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1分)试评价这一观点。(3分)材料二&(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2分)材料三&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2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4分)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1分)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要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3分)&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山东省汶上一中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主要考察你对“两次鸦片战争”“抗日战争”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两次鸦片战争
与“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相似的题目: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门户开放”政策
澳大利亚人莫里循曾任《太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他不可能留下的是&&&&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14分)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变革。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利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2分)双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1分)为什么?(2分)(2)根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经济立法的。(3分)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2分)&&&&
“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1分)试评价这一观点。(3分)材料二(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2分)材料三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2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1分)试评价这一观点。(3分)材料二(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2分)材料三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2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4分)”相似的习题。她是二战美国女飞行员中唯一亚洲面孔,把生命奉献给中国抗战
她是二战美国女飞行员中唯一亚洲面孔,把生命奉献给中国抗战
『 老照片背后的秘密 』飞天,他们来自台山
在调查一张抗战时期老照片时,由于上面有“罗省”二字,来自台山方言,便随手查了一下,想看一看抗战时当地华侨曾做过什么。结果发现,仅台山一地的华侨中,抗战时堪称传奇的人物便如夜空中的星斗。
台山籍归国华侨,少校飞行员黄新瑞,日在保卫双流机场的空战中以身殉国
归国华侨飞行员陈瑞钿、马鸿安、苏英祥、黄泮扬、黄新瑞、陈锡庭,除黄泮扬外祖籍均为台山
仅这张照片上,已知在抗战中殉国的,便有苏英祥、黄新瑞两人,陈瑞钿在作战中重伤毁容,而他们击落的敌机,至少在照片人数的三倍以上(陈瑞钿7.5架,黄新瑞8.5-10架,黄泮扬7架……)
和他们一起回国的还有两名台山籍华侨女飞行员——黄桂燕和李月英
不幸的是,她们希望加入空军的愿望由于性别歧视的原因被拒绝了,黄桂燕后客死南昌,而李月英在航空署当了一段时间图书管理员之后,因被怀疑为日本间谍黯然去国。
在航空署当管理员的李月英
她的丈夫雷炎均也是从美国回来的台山籍华侨飞行员,要说,他更有理由被怀疑是汉奸。一次空战后,他回到地面,竟然对上级报告:“长官,不要再派人上去了。飞机差得太多,根本没有机会还手!”
这话放到今天的网上,不是汉奸是什么?
然而……这一战,便是著名的璧山空战,日军首次大规模投入著名的零式战斗机,突袭我大后方。中国空军奋勇起飞迎战,但战斗的结果居然是27:0!我军被击落和重伤27架飞机,十名经历过武汉和兰州空战的优秀飞行员战死长空,日军居然只有几架飞机负伤,无一被击落!
之所以打出如此巨大的损失对比,除了日机性能优异,远胜我方之外,还因为中国飞行员在劣势下仍苦苦支撑,希望耗到远程而来的日机油料用尽,再发起反击。不料,直到我方飞机的燃油耗尽,日军的零式战斗机依然悠哉游哉!技术和工业上的巨大差距,使逻辑上合理的战术完全失败。这一悬殊差距不是战术可以解决的,日,中国空军再次集中31架飞机,于成都双流上空伏击日机22架(其中零式战斗机12架),结果我军被击落8架,负伤迫降8架,黄新瑞,便是牺牲于此战。日机仍然全数返航——16:0。
雷炎均不是怯战的人。日,第28中队中队长陈其光率雷炎均、苏英祥、梁定苑共四机在太原上空截击来袭15架敌机。4对15,激战之中,苏英祥、梁定苑血洒长空,陈其光重伤迫降,只有雷炎均一机带伤返航成功。那一仗,他们击落了日军中被称为“驱逐之王”的三轮宽中佐。
璧山空战中,雷炎均又是所在第28中队唯一杀出重围的,他说出的话,是大实话,他有资格说这样的大实话。
当国者忙于勾心斗角,醉生梦死,主子奴才修园子,却不肯睁开眼睛看世界,踏踏实实地带着国家发展,此战,非空军负国家,乃国家负空军也。靠小米加步枪打飞机大炮的鬼子,是抗日军人的骄傲,却不是国家和政府的骄傲。
然而,几十年后,我们面对雷炎均的大实话,手依然要抖。雷炎均和李月英他们还真有短处——这些当年回国升空抗战的华侨大都是出生在外国的,天生就有外国国籍(按照当时中国的法律,倒是也同时拥有中国国籍)。所以,即便他们把生命奉献给自己的祖国,想给祖国提意见的话,资格还是大有问题。
雷炎均说:“飞机差得太多,根本没有机会还手!”
在我们大多数介绍这场空战的网页中,看到的都是这样的内容。减去了两行字,我们在不约而同地保护着自己心中的英雄。
然而我们没有办法保护李月英,她面对的是那个时代国人的口水。她的上级还算通情达理,将她派回美国,为政府继续工作进行军购工作。
她的离去,只是故事的开始而不是结束,李月英后加入美国空军,以其娴熟的技艺成为美国空军中第一批女战斗机飞行员——据美方记载,她的座机曾是一架P-51野马战斗机。
李月英很有个性(这也是她遭到怀疑的原因之一),所以,在这些照片中,想来大家很容易辨别出这个桀骜不驯又充满魅力的姑娘
没有人知道她付出了多少,但她的确干得很好
美国人对她的评价是这样的——
“1912年出生于俄勒冈的波特兰,20岁时便迷上了飞行,她试图加入中国空军来对日作战,但因为习惯传统的阻碍而没能成功,后加入美国军队。那个时代,只有不到1%的美国飞行员是女性,而在女飞行员中,除了她都是白人。”
也许在美国空军中,只有她一个,但在中国的女飞行员中,她并不是唯一,哪怕是在广东的华侨中。
张瑞芬,曾经驾驶一架飞机误入美军基地,一时传为新闻
张瑞芬在国内不太有名气,但在美国不一样。前些天,特朗普还提到了她——特朗普在推特中将她作为阐释美国亚太裔移民传统文化月精神的例子之一,称她“为后来成千上万名女性飞向天空铺筑了道路”。
两名中国女飞行员的合影——中国飞行社训练班学员40余人1936年在龙华飞机场举行开学典礼,训练班唯一的女生杨瑾冶(穿飞行衣者)与著名女飞行家李霞卿合影
李霞卿曾驾驶“新中国精神号”飞机,飞遍美洲为中国的抗战募捐和宣传。她还是当时著名的电影演员,艺名李旦旦。
李霞卿不是台山人,而是恩平人,但当时还有一位电影演员黄柳霜是台山人。
黄柳霜,是中国第一位被好莱坞接受的电影明星,在好莱坞的星光大道上,很久以来只有三个中国人在此留名,黄柳霜是唯一的女性
抗战军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拿出来义卖,支援中国的抗战,她不断发表演说,利用自己的影响呼吁美国人民积极支持中国抗战。
黄柳霜也是一个被那时的国家不承认的艺人,因为她扮演的华人女性角色被认为多属卑微,不能代表当时政府给自己的定位——不过,当时在美国的华人,确实多是从事各种底层工作的,黄柳霜自己也是一个洗衣店老板的女儿。
同一个时期,一位奥地利的批评家评论她在《城市蝴蝶》中的表演:“黄完美地掌控了观众的情绪,这部原本不怎么引人注目的悲剧被她的表演诠释得非常动人,而她也成功地完成了具有相当难度的德语台词的部分。”英国《综艺》杂志评价她在《唐人街繁华梦》中的演出“光芒盖过了那个大明星(指主角,当时片酬最高的吉尔达·格雷)”“当黄在厨房后边跳舞的那一刻,他将格雷小姐的《唐人街繁华梦》给偷走了。”
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件事,是说外国人没见过世面呢,还是说国民政府的那帮家伙根本不知艺术和现实为何物呢?
我很怀疑是后者,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当官的除了人斗人的本事,就很少见到他们聪明过。
黄柳霜扮演过很多危险而性感的“龙女”,但自己终身未嫁,原因却是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清的
因为不能体现国家的荣光,黄柳霜无法得到官方的承认,但是,她依然继续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她演出了《上海女儿》与《重庆英烈》,演绎中国女英雄的故事。然而,在维基对她的介绍中,有这样一句话:“二次大战期间,由于专心献出时间与金钱来支援中国,所以比较忽略了她的电影事业。”
李霞卿曾经被传因为飞机失事而在1940年遇难,直到九十年代才弄清这是一个误会,真正的李霞卿1998年去世,寿八十六岁(张瑞芬更厉害,九十一岁的时候还在飞行)。
然而,那个误会的来由却令人心痛——死的不是李霞卿,而是李月英。
日,空军中尉李月英在大瀑布机场驾驶P-63战斗机时,因友机无线电失灵导致撞机,两天后不幸去世。
当时,李月英正在和另外五名美国女飞行员一起向苏联运送这种战斗机,她们一共运送了五千余架P-63给苏军,其中部分被苏军用于远东战场,歼灭关东军的战斗
有网友评价:“这可能是李月英在冥冥之中最为欣慰的事情。”
写到此处,猛然惊觉——这其实只是中国在抗战中一个县并不完整的传奇,在中国的大地上,有两千多个这样的县级单位,那么,在抗战中,我们会有多少传奇呢?当前位置: >>
论美国记者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论美国记者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姓名:李菲 学号:J摘要:抗日战争前期,美国记者对侵华日军残酷暴行和中国军民英勇 抗战进行了详细的报道,为中国抗战争取了大量国际援助。皖南事变 时期,美国记者对其进行了客观公正的报道,有力遏制了反共高潮, 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记者积极宣传中共的实力和战 绩,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记者;中国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援助一、揭露日本侵略罪行,积极宣传中国抗战 1937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开始大举进攻中国,战火燃遍大江南北, 中国迅速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各国新闻媒体纷纷来到战乱的中 国,采访报道中国抗战。美国记者是外国记者人数最大的主力军,他 们怀着崇高的职业责任感,冒着生命危险对中国抗战进行报道,对中 国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①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记者斯诺便冒着极大的危险赶到事变地点, 记录下第二十九军士兵身扛大刀,手执步枪坚守卢沟桥,与日军战斗 的场面。是晚,中日双方当局谈判后,在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斯诺 质问日军,使侵略者闪烁其词。②“八一三”事变后,淞沪抗战爆发。 8 月 14 日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在国际饭店,根 据中方的谈判和对战场观察, 发出大量新闻报道, 分析评论淞沪战场。①②麦金龙: 《美国记者与战时中国 》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83 页。 裘克安: 《斯诺在美国》 ,三联书店,1982 年版,第 93 页。 此后每日国民政府在国际饭店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发布战报, 美国记者迅速将淞沪抗战的战况发回本国。10 月,大批美国记者从 上海到南京采访战况,呼吁政府支援中国。 1937 年 11 月 4 日,日军第十军在军舰的掩护下登陆金山卫;9 日, 驻上海的中国被迫全线撤退。11 月 29 日日军攻陷常州、宜兴,进犯 江阴要塞,并向南京推进。一批美国记者留在南京城,积极采访报道 战况。其中特别活跃的有《纽约日报》记者窦登、 《芝加哥日报》的 史蒂尔、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合众社的爱泼斯坦。①12 月上旬,南京 城城郊炮声隆隆。日军已逼近郊区, 《纽约时报》记者立即前往中国 军队布防的牛首山阵地了解战况,采访官兵。当日军用大炮轰击时, 美联社记者麦克丹尼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明孝陵附近观察敌情。南京 沦陷后,日本在南京城展开一场惨绝人寰的杀人比赛,约有三十万平 民遇难,同时还有难以计数的妇女受辱。12 月 18 日《纽约时报》首 先对南京大屠杀进行了报道,报道由该报特派记者坦丁发出。当时他 正在南京城内,亲眼看见日军将市民每 50 个人编成一队,用绳子捆 住双手,赶到长江边,用机枪扫射,之后一队又一队的百姓都惨遭杀 害。坦丁目睹日军残杀手无寸铁的百姓时,他震惊、愤怒,立即奋笔 疾书,详细报道了日军屠城的残暴行径。而日军已对当时的南京城, 进行了严酷的新闻封锁。坦丁开车出南京城准备前往上海发电讯,但 被日军横加阻拦;他冒着生命危险,改道芜湖,千辛万苦辗转到了武 汉,向《纽约日报》发出了电讯。②这样,第一篇关于日军南京大屠①②张威: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外宣传及美国记者群》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8 年第五期,第 75 页。 彼得? ?兰德《走进中国-美国记者的冒险与磨难》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7 页。 杀真相的报道终于问世。全世界为之震惊,纷纷谴责日本侵略者的暴 行。美国记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是大屠杀发生后进行了一次有效 的全面的揭露真相的行动。 美国记者对南京大屠杀的报道有力地粉碎 了日本右翼势力对大屠杀真相的掩盖。① 南京沦陷,武汉成为中国的抗战中心,美国记者的活动更加频繁,支 持中国抗战的热情大为高涨。 美国记者认为武汉时期是其在华采访生 涯中“最罗曼蒂克”时期,也是采访最自由的时期。在八年抗战的艰 苦历程中,中国政界人物与美国记者的接触以这一时期最为频繁,关 系最为融洽。② 当时,不少记者如窦登、费虚、史蒂尔、爱泼斯坦、基恩等冒着炮火 在平汉、津甫和陇海 3 条铁路线附近的战场采访。台儿庄大捷,美国 记者对战况的报道既详细又迅速,从而揭穿了日军的歪曲宣传。日本 让军队在南昌施放毒气,窦登首先发电揭露并予以抨击,国际舆论对 日军的暴行大为震惊。在保卫武汉的战斗中,仅合众社记者拍发的战 讯, 就占外国记者发电数的 20%, 这些电讯大都赞扬中国军队与日本 侵略者作殊死斗争的英勇精神。③ 二、遏制反共高潮,维护国共合作 1941 年 1 月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处于破裂的 边缘,面对严重的局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斗争为主,军事斗 争为辅”的斗争方式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打退了国① ② ③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 ,香港中文大学 2001 年,第 378 页。 肖桦: 《美国记者采访战时中国》 , 《史事纵览》2000 年第 3 期,第 23 页。 陶文钊: 《中美关系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第 178 页。 民党的进攻。①在这场斗争中,美国记者利用国际舆论的力量,对局 势向和平方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事变发生时,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当时正在香港,廖承志告诉了他在皖 南事变的消息。他在 1 月 18 日就从香港发出了皖南事变的电讯,并 随后将真相刊载于有影响的《纽约先驱论坛报》和《星期六晚邮报》 上,以此向国际上报道了事变的真相,成为第一个突破国民党新闻封 锁的外国记者。国民党为争取社会及国际舆论,其实中宣部早在事变 发生前,就明令重庆各报发表社论痛责新四军不听命令,擅自行动。 斯诺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幻想, 更让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是真相在事变 刚发生不久就被载入国际报刊进行了宣传, 恼羞成怒的国民党随即取 消了斯诺在华的权利,斯诺不得不离开他生活了 13 年的中国。 斯特朗对斯诺的报道做出了强有力的响应, 她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就受 周恩来的重托保管一些文件哥哥干, 中共未公布这些文件哥哥干是害怕会 加剧国共之间的摩擦, 不利于两党的团结抗日。②但这些哥哥干能够揭 露国民党进行反共活动的真相。 斯特朗发现国内许多报纸上刊载的都 是新四军叛乱而被国军剿灭的消息。就在这时,她在《纽约先驱论坛 报》和《星期六晚邮报》上发现老朋友斯诺从香港发回的揭露皖南事 变真相的报道, 了解到事实其实是数倍于新四军的国名党军队突袭了 北上抗日的新四军。于是,斯特朗便把周恩来提供给他的原始哥哥干交 给了《先驱论坛报》老朋友乔?巴恩斯,她用这些哥哥干写了一篇文章, 详细的阐述了皖南冲突, 国共冲突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冲突的真正制① ②陈枫: 《皖南事变始末》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第 97 页。 林迈可: 《抗战中的中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56 页。 造者,随后她又发表了两篇评论文章《不适时之中国奋斗》和《中国 国共两党的危机》 。在文章中指出,皖南事变是极大的不幸,国民党 称共产党“心腹大患”乃投降言论。① 她的材料和斯诺的信息完全颠覆了事变爆发后公布出来的信息, 突破 了国民歪曲宣传,在美国各个阶层都引起了巨大反响。美英等许多报 刊随后也纷纷报道这一消息,突破了国民党的歪曲宣传,在美国各个 阶层都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政府在进一步证实了报道的真实性,遂 开始通过外交途径明确表明其态度和立场。② 美国驻华大使詹森向蒋介石表示: “共产党问哥哥干不应导致大规模的自 相残杀的斗争。 ” “希望中国内部的困难与摩擦能予以克服” ,美国记 者安娜帮助周恩来与访华的美国总统特使劳克林?居里进行了秘密会 晤,使美国政府及时了解国民党袭击新四军,破坏了国共合作抗战的 意图。美国政府不愿看到“国共相争,日本渔利”的局面。1 月 24 日美国首先宣布美国对国共的摩擦表示关注, 同时暂停了美国政府计 划中的对华贷款的实施。罗斯福在信中还警告蒋介石:“美国在国共 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助中国,中美之经济财政各问哥哥干,不可有任 何进展。 ”3 月 7 日,美国国务院再次向胡适、宋子文重申: “国共两 党冲突的后果远比中共问哥哥干更为重要。 ”美国政府希望看到中国的统 一与稳定。 ” 总之,皖南事变发生后,美国新闻记者努力进行了揭露事变真相的新 闻报道,不仅有力的配合了中共对反共高潮的斗争,还致使蒋介石面① ②斯特朗: 《斯特朗文集》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97 页。 费正清: 《中国之行》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04 页。 临了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和外交压力, 使其在国际上陷入了极其尴尬 的境地。这促使他暂时制止了明目张胆的反共活动,继续维护与中共 的军事合作,共同抗击日军的侵略,从而使皖南事变得到妥善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维护。 三、报道中心由重庆转向延安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共军队的抗战业绩和解放区日益发展壮大的 事实引起美英决策人物的关注、 有关延安和陕北的消息逐渐成为美英 舆论界的热门话哥哥干。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记者福曼于 1943 年 11 月率 先向国民党官方提出赴延安采访的要求。一画此后,各国记者纷纷效 仿,.蒋介石深恐其新闻封锁被冲破,设置重重障碍,百般刁难,赴延采访 的交涉复杂而艰难。1944 年 3 月,一批美国记者再度强烈要求到陕北 实地采访,从而在外国记者中掀起“到延安考察”的热潮。蒋介石迫 于美英盟国和国内的压力,不得不作出允诺。 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认为这是争取外国记者的极好时机 ,中央政 治局决定由周恩来负责接待工作。9 日,周亲自打电报给董必武并转 告外国记者:“我受毛泽东、朱德两同志及中共中央委托,特电你们表 示热烈欢迎” 。①在此之前,董必武及中共驻渝办事处已向美英记者表 示欢迎。在得知中外记者团将要来延安的消息后,周恩来和当时的军 委秘书长杨尚昆迅速召集延安各界动员会 ,对记者团的接待工作进行 十分细致的布置。 6 月 9 日,记者团抵达延安,受到中共领导人和延安各界的热情欢迎。①金城: 《延安交际处回忆录》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98 页。 杨尚昆出面迎接并洽商日程安排,叶剑英和朱德先后设宴欢迎。12 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大礼堂会见各国记者 ,并逐一回答了记者们提出的 问哥哥干。此后几天内,毛泽东、朱德、叶剑英还分别会见了斯坦因、福 曼等美国记者,与他们进行数小时的单独长谈。22 日,叶剑英在王家坪 礼堂向中外记者作了重要报告,并向记者们分发了译成英文的小册一 子,其中附有说明八路军、新四军 7 年抗战成绩等情况的图表。李维 汉、谭政、李鼎铭等边区负责人也先后做了多次报告 ,向各国记者详 细介绍边区各方面的发展情况。① 美国记者对其在陕北的所见所闻反映张烈。他们纷纷撰发电讯 ,争相 报道其在延安和陕北的“新发现” 。6 月 12 日,福曼自延安拟发致伦敦 《泰晤士报》电,报道毛泽东对记者团发表的关于坚持国共合作抗日, 批评国民党不民主,欢迎开辟第二战场的讲话内容 ,22 日福曼拟发致 《纽约先驱论坛报》 、伦敦《泰晤士报》和悉尼《晨报》电,详细报道 叶剑英关于 7 年来中共军队战绩的报告;29 日,爱泼斯坦拟发致《纽约 时报》电,报道延安《解放日报》揭露中国法西斯分子居于权要地位, 实行一党独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消息。不幸的是,这些电讯均 被国民党当局全文检扣。 斯坦因自延安拟发波士顿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的电讯具有典型意义。 电文指出:“国共两党间迅速完成谅解,足以大大挽救中国湖南战场之 逆势,同时且有益于盟邦??此间中国共产党之情形,向为外籍人士及 大多数中国人士所未经观察。余虽仅有一个月之精密察访 ,深信此间①蒋健: 《中共领导人与美国官方的早期接触》 , 《文史精华》 ,2008 年第 2 期,第 22 页。 己展开一种以民主性质为基础之切实方法 ,足以解答全中国军事、经 济及政治之种种问哥哥干。此种方法,似可完全施行于政府统治之区域,于 不可想象之困难环境中显然推行有效也。 若有人怀疑共产党欲利用日 前之局势而别有企图,似属无稽。 ”① 电文特别强调“若将此间实际情形呼召一般注意 ,便知中共之政策及 方法,为中国及盟邦前途计,均值得予以立刻之考虑二,据国宣处统计,6 月间,福曼、爱泼斯坦和斯坦因等共拍发电讯 30 余件。延安之行加深 了关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也密切了两者间的关系。福曼②坦率 地说:过去有人说,八路军不打仗,没有伤兵,没有俘虏,人民害怕八路军, 恨八路军。今天这些谎言已被事实揭穿了。我看到了八路军在英勇作 战,八路军有很多伤兵,有大批的俘虏,人民在热爱着八路军。我要将所 见到的八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 ,写成文章,拍成照片,告诉全世界人民, 争取美国对八路军给以武器援助。爱泼斯坦认为 ,延安之行是影响他 一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次重要访问。③ 四、结语 美国记者对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报道,对日寇种种罪行的揭露。对促 进美国官方和美国人民乃至世界舆论理解、 同情和支持中国抗战具有 十分积极的意义。 美国记者对国共关系的关注, 特别是对 “皖南事变” 的报道,严厉打击了国民党反共高潮,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美国 记者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对共产党及解放区的真实情况作客观详 细的报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影响了① ② ③爱泼斯坦: 《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新华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63 页。 福曼: 《北行漫记》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07 页。 张克鹏、刘景修《抗战时期美国在华纪事》 , 《民国档案》 ,1988 年第三期,第 27-33 页。 美英决策人物, 使他们正视中国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 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美国记者对中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美国援助苏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