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营滨路走首占派出所到玉田县镇镇政府多少米

股票/基金&
长乐将花200多亿元修路
作者:余少林
推土机推平营滨路路基  本报讯(记者 余少林 文/图)长乐今年安排道路建设26项,总投资20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这是昨日记者从长乐市交通局办理落实人大议案、意见建议座谈会上获悉的。  昨日的座谈会安排查看了营滨路首占段施工进展情况。  据了解,营滨路起点位于省道203线营前长安路口,线路经营前、首占、玉田、罗联、古槐、江田等六个乡镇26个行政村(居),终点位于省道201线滨海工业区力恒公司南侧。  营滨路全线长25.241公里,工程概算总造价为8.13亿元。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二级公路及部分路段按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公里/小时。  据介绍,营滨路预计2013年完工,将成为长乐对接平潭的便捷通道。绕城高速玉田段正处于玉田镇与罗联乡交会处,营滨路的建设,可以弥补长乐通往福清、平潭没有高等级连接线的缺陷。长乐新城区可以通过营滨路,由玉田进入高速公路网到达平潭。  “营滨路各个路段均已开始施工建设。”长乐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营滨路完成投资6800万元,全线完成清表工作22.6公里;完成施工便道、临时设施、安全设施、场地排水等建设;完成路基土石方2.26万方,湿喷桩672米。  该负责人表示,除营滨路之外,长乐今年还安排长平高速、滨江路等26项道路建设项目,总投资20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2项、省道5项、县级主干线16项、农村路网3项。
05/17 10:0105/14 11:1705/13 18:2005/02 12:3004/26 05:4804/23 16:0204/23 10:20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洋下村(长乐古槐镇下辖村)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长乐古槐镇下辖村
(长乐古槐镇下辖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洋下村位于长乐古槐镇东南方,地域拥有的河流和土地量是镇里屈指可数的前茅。洋下又称玉阳、璞石,洋下自古以来划龙舟和游神迎春庆典十分热闹隆重,堪称全南乡之最(上、下路、南、北乡是旧社会人对长乐的地区方位的概称,金峰、梅花、潭头、漳港便为北乡,鹤上以南就是南乡),因此龙舟便有了“玉阳第一”的雅号,游神神将届时一百余尊,因为近年国家推崇”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政策方针,跟着党的路线走,名俗活动也必须改革所以推陈出新、删繁就简。洋下和首峰是同胞兄弟,首峰和海遥冲突,吴张周本家的原则,华阳村洋里吴无条件支持首峰张,洋下张也曾出动村民援助,所以间接又和洋里又本家宗亲又增进感情更深了。洋里和柯百户又是本家,柯百户三个大队(百户、门楼、新厝人数过2千户),因为洋下和东山林械斗,东山林又和长乐第二大林姓壶井是本家(只限长乐地区,厚福为林氏第一村,江田为陈氏第一村,江田又是长乐全邑第一村,洋下为张氏第一村,百户为柯氏第一村),和洋里吴是本家的柯百户又和洋下也是亲戚关系,洋下要联合柯百户宗亲限制壶井,生生相惜。又与二刘、石门周、华源刘、东山陈、上吴顶、港西、潘锭、后屿、中街、曾朱等同是本家宗亲,本家宗亲都以表兄弟表兄妹互称。
洋下村洋下历史
洋下村位于长乐古槐镇东南方,地域拥有的河流和土地量是镇里屈指可数的前茅。
全村总人口人1570户(2014年),5448千人,旧属二难乡昆由里,元为七都一图,下辖王道自然村(玉田境)。民国十七年划入四区江田区,民国三十八年划入古槐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长乐设一镇五区,洋下属二区江田区。1950年春长乐设七区,洋下仍属江田区。1951年江田区改为第七区,洋下划入古槐区。1955年长乐合并为六个区,洋下又属于江田区。1958年按人民公社化区划开始,洋下(包括王道)划为古槐辖区。毗邻感恩、华元、仙桥与文武砂镇的两港开发区。
本村名字由来顾名思义,旧时村子受水域包围,晚上设立眺望哨,街上路上点灯笼照明,并且通向各区域的木制桥梁收起来,抵抗外来种族和土匪的入侵,因为村民正义感强又乐于助人,受各界人士爱戴,在当地影响力极高。“洋”为河流海洋的意思,旧时海水涨潮正好到洋下村,现洋下村后方的农田旧时都是滩涂,退潮时满滩涂都是鱼虾在迎风跳跃的美好景象,后因国家政策建立东山村的十八孔闸门,这一美好场景便消失了。“下&的意思便是各村河流的末端的意思,洋下全村河道密集穿梭,桥梁众多,现如今亦是每家每户几乎配有木舟。因为就是解放后,洋下设立28个生产队,当时粮食上交量是长乐地区名列前茅。大致以前的海岸线以天仙府为界,到新堰(又名后街堰)和东堰,东堰因为之前是东山的后转洋下,所以叫东堰,又至五闸门。
洋下龙舟赛
洋下又称玉阳、璞石,洋下自古以来划龙舟和游神迎春庆典十分热闹隆重,堪称全南乡之最(上、下路、南、北乡是旧社会人对长乐的地区方位的概称,金峰、梅花、潭头、漳港便为北乡,鹤上以南就是南乡),因此龙舟便有了“玉阳第一”的雅号,游神神将届时一百余尊,因为近年国家推崇”低碳环保”、“节约能源”的政策方针,跟着党的路线走,名俗活动也必须改革所以推陈出新、删繁就简。洋下和首峰是同胞兄弟,首峰和海遥冲突,吴张周本家的原则,华阳村洋里吴无条件支持首峰张,洋下张也曾出动村民援助,所以间接又和洋里又本家宗亲又增进感情更深了。洋里和柯百户又是本家,柯百户三个大队(百户、门楼、新厝人数过2千户),因为洋下和东山林械斗,东山林又和长乐第二大林姓壶井是本家(只限长乐地区,厚福为林氏第一村,江田为陈氏第一村,江田又是长乐全邑第一村,洋下为张氏第一村,百户为柯氏第一村),和洋里吴是本家的柯百户又和洋下也是亲戚关系,洋下要联合柯百户宗亲限制壶井,生生相惜。又与二刘、石门周、华源刘、东山陈、上吴顶、港西、潘锭、后屿、中街、曾朱等同是本家宗亲,本家宗亲都以表兄弟表兄妹互称。
本村境份为璞石境,“璞石”一词来自张氏始祖张浩高,字京武,乃和金峰首峰张先祖乃是同胞兄弟,血溶于水。宋咸淳九年途径桂境,路过洋下村东塘,古时候东塘洋下宗祠乃是刘家庄,浩高始祖公借宿一晚,与该庄千金一见钟情,便入赘于刘家为上门女婿,正式定居于此,所以现在东塘也称为刘地。只因沧海桑田,张氏族人转正为刘家庄正式主人,刘家庄改为张氏大厝(现在的洋下宗祠),剩余刘家庄族人迁新桥村洋中厝,所以洋下宗祠原是刘氏宗祠,便沿用至今,近代也有很多工人、村民翻修的时候找到能证明这前身是刘家祠堂的证据。洋中厝所以是洋下的娘家人。后又见一巨石隆起,便在石边搭棚养鸭,“璞石”一词由此而来。后因人丁兴旺,便在鸭棚旧址上建新房,后来就是现洋下张氏祖厅。而现在洋下张氏祠堂的旧址便是原刘家庄的刘氏祠堂,而沟墘李氏最早居住地是在洋下的前街地界,后搬沟墘祖厅,所以前街地界又称沟墘埕。在现在所知的历史中,早期的洋下有姓陈、李、林、刘、杨等的家族。“李”也就是现在沟墘李的前身,“林”也就是现在西塘林的前身,“刘”迁去洋中厝,“杨”是以前古代居住在洋判垱(也做“墩”)大户人家,现在杨家已经无从考证。还有就是古代洋下也有陈姓家族,从《长乐县志》里得知有一名在甘肃某县(笔者很久前看过的资料)任命的陈伯宛知县,是来自七都璞石人氏(也就是现在的洋下村),所以断定,在古代洋下村必定有陈氏大户。族人海外人口分布在美国、英国、西班牙、澳洲、加拿大、南洋、、非洲地区以及港澳地区等,开办民营企业人数遍布全国,在各省中起重要作用,因为张氏本族人在当地南乡地区有重大的影响力,族人们爱国爱党、爱民爱村,具备有很强的组织号召能力和领导能力。村中人丁兴旺以张氏为主,李氏、林氏、王氏 、吴氏、陈氏为辅,各族人士团结互助。
洋下礼堂(洋下村村委会所在地)
洋下村占最大部分的张氏的始祖是凤池张系的后裔,远观福州的张氏多为“凤池张”,属于“清河张”的支系。始祖为河南固始人张睦,字仲雍,号孔和。唐末光启年间(885~888年),张睦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乾宁四年(897年)授三品官,出任榷货务(如今之财贸税长官)。当时正值兵革扰攮之际,张睦能体恤民艰,雍容下士,招徕海外商贾。朱维干在《福建史稿》中论述:王审知“任用张睦领榷货务,这位固始雍容和蔼,晓得体恤商艰,招徕海舶,引起国际贸易的繁盛。货物充斥,填郊盈郭,商贾拥挤,摩肩击毂。税率并没有提高,收入却大大增加,使国库更加充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闽王王审知授张睦为梁国公。张睦辅佐闽王王审知驾驭商贾、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国裕民、忠贞良佐的伟绩,开疆拓土、发展商贸的功勋,彪炳史册,传颂八闽,闽人在他居住的凤池坊(今仙塔街)建榷货大王庙以纪,此后,张睦的宗派被称为“凤池张”。
洋下凤池张氏 字辈谱
字辈,名字表示家族辈份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兴旺发达。字辈是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洋下凤池张氏字辈谱:
子、孟、仕、志;
仲、叔、良、邦;
允、可、恒、茂;
敬、顺、敦、本;
忠、贞、于、国;
孝、友、承、家。
古代、现代贤人雅士
张子实,元朝本邑将士郎。
张志文,明朝举人。
张敬西,清乾隆年间(年)举人。
张忠举,清道光年间(年)武举人。
张享桂,国民军某部五团团长。
张利荣,又名张兰夫,国民政府连江县县长。
张斌,同准尉司书 毕业于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 后任台北市检察院院长
古代、民国大名鼎鼎地主员外
第一代:西塘林盼月
第二代:沟墘李济昌(货船停在沟墘祖厅后)
第三代:祖西张敦滔(五闸门独建一门,建造后湾塘土堤)
第四代:祖西张忠美(建造五闸门其中三门,住宅占了祖西古民房三分二,民国十三家)
洋下祠堂桥传说故事
洋下祠堂桥位于洋下风池张氏祠堂的东边,以前祠堂玉带环腰环水而建,东边的祠堂桥是去祠堂的必经之路。因为别村人是60岁男性名额可以进祠堂,洋下人却是“49岁进公婆(厅),59岁进祠堂。”传说有个先人59差1岁了,却跨不过祠堂桥这个坎,所以59岁洋下人才有资格名额进祠堂。后来又怪洋下祠堂桥是圆拱型,后来全部改为平平的桥。
洋下凤池张氏端午节提前一天由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正日为初五日。因为节日跨度为五天,所以又称五日节,因为节日所在农历五月,也可以称为五月节,或者称、午日节第。洋下剑浦李氏和洋下控鹤林氏均为五月初四这一日过节。
洋下凤池张氏始祖浩高公,开辟疆土,迁居贵境,以养鸭禽种菜为生。后到婚配嫁娶之年,今新桥村洋中厝自然村刘姓一家,看始祖有不凡之处,为人老实勤奋,相貌堂堂,随将爱女许配给始祖公。后来始祖公与其内人相敬如宾,但刘氏一家每到逢年过节便思女心切,后来始祖便选择提前一天五月初三这日在贵境洋下过节,到第二早五月初四全家大小担着鸭禽、果蔬沿着河岸走,途径新桥村,回洋中厝丈人、丈母娘家中过端午节。
所以洋下张氏后人视洋中厝刘氏后人为本家宗亲,双方来往交流紧密,顺应符合这个时代的发展,这也体现出洋下凤池张氏后人重情重义、苟富贵,勿相忘的精神道德本质。
于是初三过节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故事更是传为世代佳话,老小妇孺茶余饭时常津津乐道。
洋下村控鹤林家
拱宸控鹤都使林延皓支系,始迁福州吴山,三世孙续公分迁长乐南乡板头,又转迁上店。支分陇下、桃源、洋下,称控鹤林。
洋下控鹤林堂号“三凤堂”大致由来
洋下西塘林氏与上店林氏,以及松下镇陇下林氏均为一家,乃控鹤林也。控鹤林氏在下长乐此支曾有兄弟三连中,兄弟三进士典故,此乃洋下之福,此等人才真乃人中龙凤,光耀门楣的旷世奇才。因皇帝为真龙天子,避嫌讳故美称“三凤”,从此西塘林氏堂号也称为三凤堂。
洋下沟墘房剑浦李氏
福建有成立李侗文化研究会,李侗为著名理学家,而长乐就是其后裔的重要播迁地,各地区后人积极参加其研究会活动,沟墘房也不例外。长乐不少乡村都有李侗的后裔,其中金峰镇集仙村就有李侗后裔七八百人。古槐镇也是李侗后裔播迁集中的地方,李侗后裔播迁沟墘。  沟墘的李氏开基祖是李伯英。据《沟墘李氏宗祠献资碑》载:“吾沟墘李氏始祖伯英公于元中期()从南剑州剑浦(今南平夏道)迁入长乐璞石之阳沟墘,肇基地即今祖厅,约七百余年。”(剑浦是南剑州属一个县名,而夏道是剑浦县的一部分)1999年《李氏始祖世代族谱》对李伯英的播迁也略有记载:“公孙讳记,宋末任山西团练,仍始迁祖伯英公之父,大元初致仕,隐居武夷山,生公兄弟三人,公随长兄伯夷迁居长乐花坑,次兄伯奋迁居连江县,公后舟迁七都璞石之阳,是曰沟墘。以居宅与娶妣闽县周氏,生一男,名字庆元。”这段文字前,还有“理学公讳侗,字愿中,号延平。宋进士。监察御史,广东廉宪使,谥文靖。”可见,沟墘李氏是李侗裔孙一个叫李记的后裔,而迁居长乐的是李伯英,只是混淆了李侗与其次子李友谅(字信甫)的生平。“宋进士。监察御史,广东宪使(一说宪知)”是友谅的生平事迹,而“谥文靖”是李侗的谥号。据说至今沟墘李氏已繁衍二十七代,76户、300人口。其后又有后裔向感恩杂姓村李朱房、后屿播迁,人口一二百人。从延平李侗后裔繁衍第三十五代看,李记上溯李信甫至少还有四五代,与延平李氏代数大体相同。  沟墘李氏说,很早以前村里就有李氏祠堂,后来不知所踪,又在附近建了一座。这座祠堂面对小街,三进二天井,天井左右对称厢房,地面铺长石板,古风犹存。一进门楼“李氏祖厅”,三进为“李氏祖堂”。因杂物堆积,如同民居。但其中楹联多与儒学、理学有关,如一进门厅内有“诗书传古趣,风月畅真情”、“江上澄气象,冰雪净聪明”。“气象”是理学家称赞人物品格用得最多的赞美词,而李侗以更“静中气象”垂世。中厅的柱联也多溢书香,“春来堂上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书味润身、花香馨屋,这是文化人的人生精彩;“花明生喜气,客雅起香风”,儒家重视交友的选择,雅客的到来能让人心生娱悦,就像朱熹说以有朋远来讲席“合彼己为一”(《朱子语类》卷一一八《朱子十五》,第2842页)为乐。  2009年新建祠堂后,这座旧祠堂走过了香烟缭绕的岁月。至今“李氏祖堂”香火不断,炉中的香灰仍散发着尊祖敬宗的温热。一米多宽的神龛,龛楣正中的“和为贵”告诫子孙为人处事的准则,左右“饮水思源、福海寿山”,告诫子孙不忘祖先遗德,方可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柱联一副“孝友位一堂天地、诗书起万里风云”,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可立于天地,读诗书能心境豁达、胸怀大志,可谓大气磅礴。祠堂虽无景观之美,但楹联启示也算一得。
洋下各姓氏分支郡望和堂号
郡望: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清河张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吴兴姚氏等。 明姚琛《丹铅总录·郡姓》:“虚高族望,起於 江 南。言今之百氏郡望,起於 元魏 胡 虏之事,何足为据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群望》:“自 魏 晋 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 鲁迅 《呐喊·阿Q正传》:“第四,是 阿Q 的籍贯了。倘他姓 赵 ,则据现在称郡望的老例,可以照《郡名百家姓》上的注解,说是‘ 陇西 天水 人也’。
邻村举例:
感恩村豫章曾、荣阳郑、高安林等。江田镇南阳陈、竹田筑堤林、下村霞墩陈、前塘南阳陈、上店控鹤林等。
堂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著名家族堂号,如:赵姓——、——、杨姓——、——、---仁圣堂、——、——三异堂、——御书堂、——玉麟堂、陈姓——三益堂、黄姓——江夏堂、——宝树堂、冯姓——善德堂、——聚庆堂、——述古堂、——念祖堂、寸姓——紫照堂、贾姓——积善堂等等。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
“堂号”多源自本姓祖上某一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或趣闻佳话。例如:  的“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墓田,孟子就学埋坟、哭丧的事。孟母为了教育好儿子,就迁到集市旁边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又迁。最后迁到学校旁安家,孟子学习礼让进退。由于孟母三迁,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为圣人。
堂号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牢记祖先的郡望,二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望总堂号和自立堂号。
洋下凤池张氏派系分支,郡望简称“凤池张”,堂号百忍堂。
凤池张:固始清河张后人张睦,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居住在今福州塔头街凤池坊,所以这个张氏宗脉分支称为”凤池张“。  
百忍堂: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其后人以此为张氏总堂号。
洋下西塘控鹤林氏派系分支,郡望简称“控鹤林”,堂号崇本堂
控鹤林:在林姓宗谱中记载,河南林姓在唐代僖宗光启元年(885)随王绪、王潮、王审知等人组织的对伍由河南光州和寿州南渡入闽,行成了“陶江林”“控鹤林”“濂江林”和“后安林”等宗脉。
原居河南寿州的林延皓(870—936)在唐代随王审知等人入闽。定居福州市吴山村,成为控鹤林姓入闽始祖。林延皓是安徽寿州人,唐昭宗光化元年(898),林延皓任威武军节度副使,拜拱宸控鹤都使。此即为控鹤林姓的由来。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林延皓徒居福州城附近南台岛中南部的吴山村,成为“控鹤林姓”的始祖。
崇本堂:林氏总堂号叫西河堂,林氏得姓始祖林坚生于河南长林石室,其后裔林放于春秋时期迁移山东鲁国任大夫,并拜孔子为师,列七十二弟子。唐天宝十年(751)玄宗帝驾临孔庙,发现林放名列孔庙,追念林放祖先生于淇河之西,就追封其为西河伯,所以林氏”西河堂“堂号就此产生。三凤堂是下长乐南乡孔鹤林氏的分支的堂号,所以孔鹤林氏堂号叫做三凤堂。  堂联是  西林诞育 存孤实抗回天义  河朔受封 报国常怀贯日忠  横批:西河衍派
洋下沟墘剑浦李氏派系分支,郡望简称“剑浦李”,堂号旋马堂。
剑浦李:长乐不少乡村都有李侗的后裔,其中金峰镇集仙村(本地人称“七星桥”)就有李侗后裔七八百人,古槐镇也是李侗后裔播迁集中的地方。
沟墘的李氏开基祖是李伯英。据《沟墘李氏宗祠献资碑》载:“吾沟墘李氏始祖伯英公于元中期()从南剑州剑浦(今南平夏道)迁入长乐璞石之阳沟墘,肇基地即今祖厅,约七百余年。”(剑浦是南剑州属一个县名,而夏道是剑浦县的一部分——笔者注)1999年《李氏始祖世代族谱》对李伯英的播迁也略有记载:“公孙讳记,宋末任山西团练,仍始迁祖伯英公之父,大元初致仕,隐居武夷山,生公兄弟三人,公随长兄伯夷迁居长乐花坑,次兄伯奋迁居连江县,公后舟迁七都璞石之阳,是曰沟墘。以居宅与娶妣闽县周氏,生一男,名字庆元。”这段文字前,还有“理学公讳侗,字愿中,号延平。宋进士。监察御史,广东廉宪使,谥文靖。”可见,沟墘李氏是李侗裔孙一个叫李记的后裔,而迁居长乐的是李伯英,只是混淆了李侗与其次子李友谅(字信甫)的生平。“宋进士。监察御史,广东宪使(一说宪知)”是友谅的生平事迹,而“谥文靖”是李侗的谥号。据说至今沟墘李氏已繁衍二十七代,76户、300人口。其后又有后裔向感恩新街、后屿播迁,人口一二百人。从延平李侗后裔繁衍第三十五代看,李记上溯李信甫至少还有四五代,与延平李氏代数大体相同。
旋马堂:李氏总堂号叫做陇西堂,“旋马”应是剑浦李氏分支的堂号,因为李延平祠门联有“馀地尽堪容旋马”。所以旋马堂又叫陇西旋马堂。
洋下王道开闽王氏派系分支,郡望简称“开闽王”,堂号开闽第一堂
开闽王:开闽王兴起于秦汉,鼎盛于魏晋南北朝,当今王氏最大的一支。氏王审知初与兄跟随,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四年)王潮去世,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封琅琊王。公元907年(四年),太祖升任王审知为,封闽王。
福建在审知公三兄弟及后世两代人的经营之下,在文化和经济上都得到很大的发展。当然首要的功绩不是当政者,是广大的福建居住民。但后世民众对审知公的敬仰、爱戴,一直以来都尊称审知公为“开闽王”,福建王姓更是以审知公为文化祖先为荣,因此自五代之后,宋、元、明、清、直到当代都以尊审知公始祖为荣。也因此产生了一个以审知公为文化始祖的新的王氏支系---“开闽王氏”。
开闽第一堂:亦称呼开闽第一家,开闽第一,堂号由来故名思意。
洋下村洋下礼堂
洋下礼堂,原璞石境土谷神祠,民间土话称大王宫,始建于1750年,1962年改建为礼堂,也是作为小学使用,所以又称“学堂里”,1987年重新改建为洋下影剧院,是群众性文艺演出的理想场所,全年闽剧评话等文艺演出次数乃南乡第一。今村委会办公场所也设于此。唯一不足就是洋下村这么大,如今大王宫还没组织建设,也就粗粗的一幅图代过,还有就是村委也没单独建设,颇为遗憾。
洋下村天仙府
天仙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富绅张茂武由于海上运载巨资荣归故里,历经北进府,突然风云突变,须臾难料东西,面临危之际,天仙府铁鼎大帝威灵显应,船前现神灯高照,将船引进新帝程,张茂武铭感神恩浩荡,泽地建府,座东向西,面朝董奉山,山下又天然白水泉,清晰彻底,共天一色,故称“美人照镜”。
1967年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受到破坏而被铲除,现在铁鼎大帝威灵显应感召我村弟子自发捐献现金,重建天仙府神庙,雕神像塑金身修路等,天仙府与日同辉庇佑炉下弟子安居乐业财源广进。
注:张茂武,前街敦心派人士。因为各种原因迁惨村(今感恩村)十八杂地区建造大宅,繁衍后代,张茂武为感恩张朱后人的先祖,感恩张朱便是洋下前街房析出。近年洋下张氏后人和感恩张朱后人盼回归洋下的怀抱,感恩李朱也是洋下沟墘李析出,感恩十八杂有一林也是洋下西塘林迁出,在此希望诸君待明日有机会早日回归一统,莫做数典忘祖之人。
洋下村齐天府
齐天府, 又名圣王厝,位于张氏宗祠左侧,始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重建于1991年。
齐天府历来香火旺盛,现有齐天府因为交通不变以及周边条件的约束,难以扩建,众信士便在村头集资128万,又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齐天府,并在周边开发公园,供村民休息。
洋下村龙兴寺
龙兴寺位于洋下村东侧的五闸门边,风水学说上乃太极穴,总占地总面积约3亩,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82年),供奉五福大帝又名五灵公、五瘟神或五毒大神,分别是显灵公张元伯(三眼红须,因为洋下乃三溪三台庵分灵,他那尊就普通脸,所以洋下张大帝也未曾有三眼)、应灵公钟士秀(似鸟脸)、宣灵公刘元达(似猴脸)、杨灵公史文业(似蛙脸)、振灵公赵公明(似黑鱼脸)。为汉族民间的逐疫之神,一般认为源自福州。但是本寺中实际供奉张大帝(人民称约“帝爷”)和其两位义子高大世子和方二世子,以及辅助的大臣岳巡部爷和周总管爷,其余钟刘杨史四大帝就单单设有土塑金身,实则名存实亡。
洋下村五闸门
五闸门,始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当时只建两孔闸门,由于本村富绅张敦滔建一门,上游十三村村民合资建造一门,民国七年(1918年)本村富豪张忠美献资又建了三孔闸门。五闸门的建成为前塘、上店、井门、竹田、下村、昆石陈、昆石林、感恩郑、感恩曾、感恩娘宫里、感恩湖头下营、华元刘、华元郑等临近村庄的灌溉、排涝起着重要作用,1995年,根据防洪需要,又在五闸门边,修建了七孔泄洪坝。
洋下村西塘大榕树
据称,“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清中期,洋下多植榕树,现存古榕仅西塘桥至礼堂间的路旁一颗,虽历经乐300余年的沧桑岁月,如今依旧是生机勃勃,树冠覆盖直径可达20余米,是炎热夏天村民避暑纳凉的理想场所。
洋下村洋下张氏祠堂
洋下张氏宗祠,始建于元至正四年(1345年),占地面积1.5亩,几经修缮重建,规模逐渐扩大,现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扩建的原貌。
洋下村洋下敬老院
洋下敬老院,原系地主张忠美,于民国初年建造的民居,1949年土地改革,改为村委会办公场所。1987年改为敬老院,总占地面积为350平方米。在村委会的重视和乡贤名士的支持下,基本设施日益完善,为老年人提供乐品茗闲聊、棋牌娱乐的健康场所。
桥下老年人活动中心
宋咸淳九年,迁祖浩高,讳京武公。奉天意寓璞石海滩一夜,晨见河川秀丽,择定居深巷开垦千亩,沃野奇迹,物阜民丰,盛开不败。历经七百余载,未见自然景观。后蒙诸位乡绅惠爱,各界殷勤出力,感动热心同胞与领邦绅士,慷慨献资。1997年两委牵头,村中名人和企业家捐资30万元,于1998年创建老人活动中心水上乐园度假之所,园外培植花卉树木,陈列石椅、石桌、然造自人者,亦不可不参于天,阳江游时辄览其胜,创立假馆,名区训课之暇,扶杖逍游,此乐之极。景然悠远,维其劳矣。
洋下村前街桥
前街桥,前街房人称洋下大桥,洋下其余房村民称其为前街桥,洋下大桥乃是感恩村湖头进入洋下第一桥。前街桥初建造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原为木头结构,是连接洋下港湾南北的交通要道。1976年由村委会出资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总跨度为40米,中间设立一个桥墩。后又年久失修,道窄人车难以通过,便2010年后重建大桥。
注:文革过后洋下最早造龙舟乃长子东塘房,接着前厝房偷偷制造,其次前街把前街桥剩余木材拿来造船。
洋下村洋下小学
洋下小学原设于礼堂里,1978年在洋下洋里垱(亦作:洋里墩),泽地新建,总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三层教学楼,共有教室18间。1991年,在教学楼南侧又建造了一座三层的教师楼。现有一至六年纪学生300多名,教师16名。21世纪后学校日益完善设施,2010年后,学校重修,黑板课桌椅一律换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母校会变得更好。
洋下村前厝彩虹桥
洋下前厝桥于前厝埕前,因桥作彩虹状,又称彩虹桥。桥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身长40米,1996年12月建成,总造价为25万元,该桥为村民运输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洋下村前厝房会所
前厝房会所原先为前厝房十一生产队队址,由该房的知名人士、企业家及各农户集资250余万元改建,2007年12月竣工。建成后的会所,发展文化活动、休闲娱乐、宴席演艺等功能,周边建以公园,形成多功能的室内、外文化活动中心。
洋下村西塘张怡乐园
洋下村风池张氏始祖张睦公,传一十五世张浩高公字京武,祖迁长邑二难乡七都璞石境衍发玉阳,后裔兴旺昌盛,分支迁居西塘迁百户数,慷慨解囊,鸠集巨资,于壬辰年孟东吉日动工,于当年腊月顺利竣工,坐落于洋下村影剧院西向。
洋下村沟墘李氏宗祠
沟墘李氏宗祠实际乃是沟墘李氏宴会厅,而沟墘李氏宗祠真正的是沟墘李氏祖厅,为三进三座规模的宗祠。
洋下村未来城乡建设
长乐东站位于古槐镇洋下村。
至2030年末,古槐城镇建设区中心在洋下村,到时将形成包括龙田、中街、高楼、感恩、洋下、新桥、华元、昆石、雁塘等9个行政村城乡建设区在内的城乡一体化格局,人口规划近期(2015年末)、中期(2020年末)、远期(2030年末)人口规模分别取5万人、7.5万人、12万人。
三主线(京台高速上岛铁路线和沿海客货运专线),一支路(福州机场铁路支线)以及福州火车东站及高铁保修场。
长乐段基本走向及里程为:大象山隧道(4306米)—塘屿村—首占特大桥(864米)—长乐站—长乐特大桥(2260米)—岱岭隧道(3205米)—青桥村—莲花山(站)—洋布村—古槐特大桥(1087米)—洋下村—长乐东站—港西村—石门特大桥(2110米)—石门村—高峰山隧道(7572米)—首祉村—松下站—海门隧道(1135米)—(海坛海峡特大桥)
洋下村相关车站
福平铁路将新建长乐站(首占)、长乐东站(古槐)、松下站、平潭站4座车站。
2、区域快速道路(四条)
东滨快速路(福州东部新城至长乐滨海新区)、营滨路、新福北线、两港快速路。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田镇派出所电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