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讲解mp3有没有讲到,万事万物是否有定数,佛讲自己也难违

第三方登录:查看: 14849|回复: 38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
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
浏览:<font color="#FF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人的行动,由思想而牵动,没有思想而行动的,那是行尸走肉。如果你在市场中长久以来一直亏损,那么请你多反思一下自己本身。抱怨国家和市场,只是你忽视自己过失的一个借口而已。
& & 下面所有的正文,转载自。感谢该网站提供这个讲义,功德无量。更要感谢净空法师为我们讲解释疑,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我转载到这里,希望论坛里现在正苦闷彷徨中的人们,能够花一点时间,看一下。能否领悟人生的智慧暂不必说,能够获得片刻心灵的安宁,那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了,或许对你的投资能有些帮助。:P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一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此讲录出自净空法师专集文字讲堂)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能够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棚跟大家见面,来谈谈《了凡四训》。这本书是我在二十六岁,刚刚接触佛法,第一本念的书;它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影响了我一生。这部书,我对它非常爱好,也常常读诵,也讲过不少遍。过去所讲的跟现在所讲的,当然在境界上有些不同,但是往年所讲的依旧可以做参考。
了凡先生姓袁,他的名字叫黄,红黄蓝白黑的黄,字坤仪,他是当时江南吴江县人。他生于明世宗(世宗是明朝第十二代的皇帝)嘉靖十四年,公元一五三五年。这样子,诸位就比较有清晰的概念,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了凡四训》后面附有一篇文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门功课。俞净意生于嘉靖四年,大了凡先生十岁。他们曾经在丁丑年,就是了凡先生第二次去考进士,那一年他是四十三岁,俞净意先生五十三岁,他们两个同科。俞净意考取,了凡先生没有考取。了凡先生一直到丙戌年,他五十二岁才考取进士。我们从他一生传记里面来观察,改过自新也是相当辛苦的事情,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早年,前二十年很辛苦;到了晚年,功夫成熟了,断恶修善是愈来愈容易。我们来看本文:
【余童年丧父】
“余”是了凡先生自称。“童年”,童子的时候。根据‘立命之学’来看,我们晓得,他丧父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怎么知道?因为他遇到孔先生那一年是十五岁,所以决定是在十五岁之前。
【老母命弃举业学医】
“举业”,就是读书求取功名。他的母亲告诉他,不必去念书求取功名,劝他学医。
【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
学医有好处,可以养活自己,也可以救济一些病苦之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如果你真的把医学学好了,将来能成为名医,这是你父亲对你的一个愿望。
【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
以后,“后”是他十五岁那一年,公元一五四九年。他在慈云寺遇到一个老人,“修髯伟貌”,修髯是胡须很长,相貌非常魁梧。“飘飘若仙”,不像是凡人的样子。他看到之后,对他非常礼敬。由此可知,了凡先生从小家教好,虽然年纪轻轻十五岁,处事待人接物就很懂规矩,这才能讨人欢喜,逗人喜爱。
【语余曰】
这个老人告诉他。
【子仕路中人也】
这个老人好像是会看相的,一看到,你是个作官的命。
【明年即进学】
“进学”,就是明年你就会考取秀才。
【何不读书】
为什么不读书?你到处在外面游荡,为什么不读书?
【余告以故】
他就把他母亲教导他,不要念书,去学医。他在外面游荡,可能是在采药。因为十五岁学医,那一定是学徒;或者跟著大夫,或者跟药店里面作学徒,这都是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所以他把缘故告诉道长。
【并叩老者姓氏里居】
向老人请教贵姓,从哪里来的?
【曰:吾姓孔,云南人也。】
这老人告诉他,他姓孔,他是云南人。
【得邵子皇极数正传】
邵康节的《皇极数正传》,现在《四库全书》里头还收著有。我曾经去翻了一翻,实在说看不懂,完全是属于高等的数学。这个书里头不但是可以讲一个人的命运,讲国家的命运,讲世界的命运,完全是从《易经》卦数里面来断定。
【数该传汝】
从定数上来讲,我应该传给你。这个老者第一次跟他见面,怎么知道能传给他?这里头就有大学问。这一种学问,跟佛门宗门教下祖师大德传道,非常类似。
【余引之归】
了凡先生就引导这个老人回家,看他的母亲,告诉他的母亲。
【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母亲说:好好招待他。试验试验他算得灵不灵?结果一试验,他算得果然灵。
【余遂起读书之念】
从这个地方,他对老者给他推算,他有信心了,这样又生起读书的念头。
【谋之表兄沈称】
跟他的表兄商量。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开馆,我送汝寄学甚便。余遂礼郁为师。】
他的表兄把他送到郁海谷先生那里,郁海谷在那里教私塾,“开馆”就是教私塾,他把他送到那里去寄学。了凡先生就拜郁海谷先生为老师。
【孔为余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
孔先生替他推算,他说:你明年到县里面去考秀才,县考是十四名,府考是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提学是省考。那个时候考秀才要通过这三关。
【明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
明年去考,明年是十六岁。十六岁去考的时候,果然考取了,而且名数完全相合。可见得孔先生算命的功夫很不错,相当高明,他不是江湖术士,他是个真正有实学的数术专家,中国也讲命理专家。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复为卜终身休咎】
既然这样灵验,请老先生算算一生的流年,吉凶祸福。
【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
“廪”,也是秀才里面一个等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公费学生。廪是廪米,它的名额是有一定的,必须要有缺,出缺。秀才里面考试名次最高的,再递补上去,补禀。
【某年当贡】
贡生比廪生又要高一等,都还是秀才。秀才里头分很多等级,以贡生为最高,廪生为其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你当了贡生之后,某年,贡生就有资格入太学去读书。所以那个时候入太学,太学就是国家办的大学。古时候只有一个,叫国子监。太学都是设在首都,设在京城。明朝时候有两个国子监,这什么原因?明太祖建国的时候定都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国子监。以后到成祖,成祖迁都到北京,所以北京也有个国子监。明朝国家办的大学就变成两个,这个常识我们要懂。贡生以上,才有资格到国子监去读书。这是贡后某一年,你会当选四川一位县长,“大尹”是县长。
【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
你在任三年半,你就要告老还乡。为什么?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
算得这么准确。
【当终于正寝】
你寿终正寝,你的寿命到了。
【惜无子】
你命里头没有儿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备录”,一桩一桩的,他所讲的统统把它记起来。这是他一生的流年。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数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悬”就是他算定的。以后每一年读书考试,名次全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丝毫不差。这里面有个插曲。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
就是他当廪生,他领的国家给他的米粮,配给他的米粮,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公费生。他要领多少米粮?要领九十一石五斗,他就出贡。换句话说,他从廪生就升到贡生。
【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余窃疑之。】
算命是给他算,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但是他领廪米七十多石的时候,这个时候屠宗师,“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管一省教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教育厅长,他就批准补贡生。补贡生,那就是出贡。他心里就疑惑,为什么这个不对?这个算的就不对。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屠宗师批准补贡,文件上去了,被署印,“署印”是代理,代理的这位杨先生把它驳回来,不准他补贡。
【直至丁卯年】
丁卯年是明穆宗隆庆元年,了凡先生三十三岁。诸位想想,他十六岁考取秀才,到三十三岁才当上贡生。十几年,这么长的时间。直到丁卯年。
【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
这个时候督学,就是主持教学的长官殷秋溟先生。他在闲暇之中,把从前这些秀才,他们那些考试卷,没有考中的这些考试卷,重新拿来看看。突然之间,看到了凡先生他的考卷写得非常好,所以就感叹说:这五篇,他做的这五篇文章,就等于五篇奏议。他的见解、文字都好,可以比得上大臣对于皇帝的奏议。
【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
“博”是说他见闻广博,他的学识很丰富;“洽”是说他对于理论了解得很透彻;“淹”是说他的文义透彻;功夫一“贯”。这样的文章,很难得看到。他说:不能让这样一个有学问、有德行、有能力的人,老于窗下,一辈子当穷秀才。
【遂依县申文准贡】
再给他申请去补贡,这一次批准了。
【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孔先生算得一点也没错,确确实实他的廪生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他才能出贡。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
他到这个时候,完全肯定,相信一个人有命运。命运迟早都有时候,强求不得的,于是他的心定下来,妄念没有了,真正做到‘于人无争,于世无求’。所以我说,这种人叫标准凡夫。我们作凡夫都不标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到处妄求,求不到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妄求,哪里求得到?
【贡入燕都】
做了贡生,到燕都,到北京。到北京,当然也许想看看那一边的国家大学。我想他一定是去两个大学都了解一下,选择到底在哪里读书,这是我们能够想像到的。
【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
为什么?一生都是命,想什么都是枉然,所以把妄念止住了。实在说,他是被命运所拘,无可奈何。我们看了凡这个情形,也值得同情,也值得可怜。
【己巳归】
第二年从北京回到南方。
【游南雍】
这个时候了凡先生三十五岁。“南雍”就是南京的国子监。可见得他调查,搞清楚了,他选择南京的大学,想到这个学校去念书。
【未入监】
还没有上学,在没有上学之前。
【先访云谷会禅师】
没有上学之前,听说栖霞山,栖霞山在南京,现在南京有个栖霞寺,他到栖霞山去访问云谷禅师。“云谷”是大师的号,他的法名叫做‘法会’,所以此地称他‘会禅师’,这是尊称他。云谷禅师是当时佛门的一位大德、一位高僧。这个时候云谷禅师已经是六十九岁,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大了凡三十四岁。了凡三十五岁去见他,这也是头一次遇见。
我们在后面传记里面看到,云谷禅师的行谊,他的道风,他是一个真正开悟的人。虽然很年轻的时候出家,出家的时候也跟现在一样,做一些经忏佛事。但是那个时候经忏佛事,跟我们现在性质完全不一样。后来他觉悟到,出家干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我不是为这个而出家的,这个出家就等于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已’,所以生死事大。十九岁他就去参学,寻师访道,以后他确实成就了。开悟之后,他在寺院里面韬光养晦,专做苦行,别人不愿意做的苦工他做。以后有一些地方上的名士、官员发现他,这是一个真正有道的高僧,所以就帮助他,希望把栖霞山的道场恢复。他老人家无意于名闻利养,他介绍另一位法师去作住持、方丈。道场复兴之后,他在山后面很隐密的一个地方,建了一个小的修行地方,这个地方叫做‘天开岩’。人迹罕至,他一个人在那边苦修。我想,了凡先生去访问,必定是在这个所在;天开岩,一定在这个所在,因为法师已经六十九岁。法师是七十五岁圆寂的,也就是一五七五年,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一岁。所以了凡先生跟他见面,与大师圆寂这个时间并不很长,只有七年。我们想想,他一定是住在栖霞山天开岩。
大师平常接众,不管哪个人去访问他,他总是丢一个蒲团,叫你坐在那里,叫你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一句话都不说。一天不讲一句话,都在定中。了凡先生去参访他,大概也不例外。
【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跟了凡先生,他们坐在禅堂里面,三天三夜一句话没说。
【云谷问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
特别是修行人,修行人为什么不能成就?妄念太多了,妄想、分别、执著太多,这个心定不下来。
【汝坐三日,不见起一妄念,何也?】
你很奇怪!你在这里坐了三天,我“不见起一妄念”,没有看到你起一个妄念。这什么缘故?云谷禅师好奇!平常很少说话,遇到了凡先生,跟他说了这么一大堆的话,不容易,这也是特别的缘分。我们要懂得这里面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确确实实有时节因缘。他遇到了云谷禅师,这才开始转变命运,‘立命之学’是云谷禅师传授给他的。
【余曰:吾为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
我早年念到这一句,我想了凡先生这个时候是标准凡夫。也不错,一生按照命运去过日子,到五十三岁寿终正寝;一生没有大过失,来生肯定不堕三恶道,标准凡夫。他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荣辱死生,皆有定数”。这个话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也不例外。凡人只要你有念头,你就不能没有数;也就是说,你就不能没有定命,只要你有妄念在。如果没有妄念,你就超越命运。了凡先生虽然能够改造命运,他只能改变,他不能超越。
云谷禅师了不起,为什么没有把高一层的,超越命运这个方法教导他?这也是要观机授教,看看了凡先生的本质,他的天赋。这些有道德的高僧,都有能力观机,看你是上根,还是中根、下根,应机说法。所以一切众生遇到这些高人,没有不得利益的。我们看看了凡先生,他是中人的根性,他不是上根,他是中根。对中根,当然不能够说上法;说上法,他不能接受。所以说法,契机比什么都重要。法不契机,等于是闲言语,这是佛经上说的。闲言语,用现在的话来说,废话,白说了。所以必须要契机契理。
我们要深深相信,任何一个人都有命运、都有一个定数,只是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换句话说,你在这一生当中,你必定是盲目摸索。了凡先生他被人算定,他清楚;他这一生,他所行的方向、目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只是照著命运走就是。我们可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所以在茫茫大海当中盲目在摸索。如果随顺烦恼,摸索当中还会造许许多多罪业,这些罪业损我们的福报,减我们的寿命;一般讲折寿,折损我们的寿命。这种情形在今天社会,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他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是心地善良,没有非非之想,存心、行事都能守规矩,不做伤天害理之事,不做损人利己之事;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必定替自己增福,替自己增寿,不知不觉当中得福报。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大环境不好,这是古今中外,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人是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善,我们天天被不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造不善业的机会就多了,而且不知不觉在造孽。这个事情很可怕!我往年求学的时候,李老师给我讲了一故事,不是给我一个人说,上课给我们同学们一起讲的。他讲到,从前古时候,有一个地方发生了一个逆伦的命案,儿子杀父亲。这个事情在从前不得了,这是大事情。这个事情上报给皇帝,当然这个儿子处死刑,皇帝下了命令,这个地方的县长撤职查办。县长犯了什么过失?这个地方是你统治的区域,是你教化的地区,你怎么教化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你教育失败,县长撤职,巡抚记过,巡抚是当时的省长。这种行政处分还其次,朝廷下命令,那个时候县都有城墙,把城墙拆掉一个角;皇帝下命令,城墙拆掉一个角。这什么意思?你们这个县,出了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是你们全县人的耻辱。
现在我们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杀父亲、杀母亲,太多了。古时候的教学跟现在的教育一对比,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古时候社会能安定,长治久安,人民确确实实过著幸福美满的生活。再回过头来看看今天,无论是富贵或是贫贱,有亿万财富的人,他活得幸福不幸福?没有幸福;他快乐不快乐?他没有快乐。他生活得很可怜,说个不好听的话,不是过著人的生活。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有没去想过?这里头都有定数。定数,我们每天起心动念、语言造作,都有加减乘除。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大概距离你的命数不会超越太多,一般算命看相都能算得很准确。如果我们的恶念善念、善行恶行,幅度很大的话,你有大善或者是有大恶,就把你的定数改变了。如果你有大善,你命中不好,它会变好;如果你造的是大恶,你命里头本来很好,会变坏。
凡人在所不免,尤其是在现代的社会。现代社会,没有一样不在诱惑人,人心怎么能够定得下来?所以今天修道,今天做学问,不容易成就。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如果没有相当的善根福德,都不可能。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面对所有一切诱惑,不会起心动念,这是真功夫,这是真的福德。
古时候古大德,学校是教学的场所,佛门是修行的场所,为什么要选择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实在讲,它的目的无非就是避开社会的诱惑,让我们的心容易定下来而已。现在难了,我学佛讲经,虽然这么多年,佛教许许多多的道场,我都没有去过。在中国,我只去过九华山、去过峨嵋山。而现在这些道场,公路开上去了,游客很方便,以前很不方便。我小时候,我是安徽人,我的老家在庐江,距离九华山不算太远,但是从前朝山要走三天,现在汽车三个小时。从前要走三天,真的要有诚意。还有人三步一拜,大概要走七天到十天,从我们家乡很虔诚的拜到九华山。选择这些地方,无非是交通不方便,游人不方便,不喜欢人家到这儿来,我们这个环境宁静,不要被人破坏。现在开上马路,寺庙里都装上电视,完了,这个染污已经到家里来了。现在修道难了,太难太难了!
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一直到今年,我们才选择澳洲图文巴的小城,山上,山城。这个小城,人口只有八万。而且这个地方的人非常保守,在现在讲是很难得的做学问、修道的一个好环境。不能选择在都市,都市诱惑力量太强,没有定力决定不能成就。花花世界,你怎么修行?我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听那边的同修们告诉我:虚云老和尚曾经到香港,香港同修要挽留老和尚定居在香港,老和尚说:这个地方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所以住了没几天,就回到中国去。为什么?诱惑力量太大,名利心太重,不是一个修行的处所。
如果要像是了凡先生这种心态,那行。他已经知道自己命运,算定了,打妄想也是枉然,他心定下来了。这一说明,云谷禅师就哈哈大笑。
【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我本来以为你是一个英雄豪杰。什么叫豪杰?一般人做不到的,你能做到,这个人就是英雄、就是豪杰。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不是普通人能做到,了凡先生能做到。再一问什么原因?命被人算定,打妄想也枉然,这样才不打妄想。这是凡夫,这是一个标准凡夫。我们要知道,从这个地方要真正省悟过来,看看云谷禅师怎样开导他,怎样教化他,怎样把他这些错误的观念扭转过来,这是真实的学问。
了凡先生能接受,是他的善根。佛家讲善根,是能够明了。能够深信不疑,依教奉行,这是他的福德。有善根、有福德,又遇到这样好的善知识开导他,这是因缘。善根、福德、因缘三个条件具足,他成就了。他能够把他的命运改变,道理在此地。好,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二卷)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了凡先生拜访云谷禅师,在禅堂里面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禅师很好奇,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了凡先生说他自己的命运被孔先生算定,二十年当中丝毫没有差误,他想起心动念也是都是枉然,因此把这个心定下来。云谷禅师这才告诉他:你这一生当中,会被命运拘束住,是因为你还是有妄念,不能算是功夫,只可以说是个标准的凡夫。了凡先生听了之后,反过来向禅师请教。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这一段话里面,有很深的意思在其中。了凡先生问:人既然有命运,这个命运可以能够逃避吗?提出这么一个疑问出来。禅师告诉他,“命是由我作,福是自己求”。这两句话里面有很大的学问,首先我们要明了,六道凡夫都逃不出命数。命数从哪里来的?古圣先贤、诸佛菩萨他们是过来人,他们对于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了,丝毫没有错误,这是我们要信得过的。如果用现代科学家他们的说法,那就是空间是无限维次的,如同他们所讲的三度空间、四度空间、五度空间。在理论上说,空间是无限度数。我们生在人道,只是生活在三度空间里面,四度空间以上维次的众生,我们就不知道。
今天科学家告诉我们,确确实实有十一度空间存在,但是如何突破空间维次,现在科学家还在那里研究。空间维次突破了,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你知道过去、未来。过去造的是什么因,现在得的是什么果报,这一生造的是什么因,来世是什么样的果报,不就都清楚了吗?这不是推算,比孔先生高明多了。孔先生是从数学,《易经》是一部数学,从数理上推断的,推断得相当正确,但是不敢讲完全正确。因为推断只要有丝毫的差误,结果就完全不相同。但是如果能够突破空间维次,那是决定正确,丝毫没有错误。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你亲眼所见的。
这些事情,实在说还不难。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这些大师们,他们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六道轮回这个说法,不是佛教的,而是古婆罗门教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印度教。他们的历史,现在在世界上,公认它有八千五百年的历史,比佛教早得很多。这些人都修禅定,佛经里面所讲的四禅八定,因此六道之内的空间维次,他们几乎完全突破了,所以六道里面的状况,他说得很清楚。但是他只知其当然,而未知其所以然。六道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他就不知道了。因此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为的是什么?为了这些人有能力观察到这些境界,但是对于这些境界还有许许多多疑惑不能够解除。释迦牟尼佛出现到世间,就是为了这桩事情。所谓是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这样把释迦牟尼佛感应到这个世间,为我们说明这些现象的所以然。佛在大乘经里面讲得很多,特别是在《华严经》上。不仅是六道,六道之外,还有四圣法界,还有一真法界,这都是归纳起来说的。如果细说,那不是言语能说得尽的。就像科学家所说的,空间是无限维次,跟佛在经典所说的话完全相应。
这么多不同维次的空间怎么发生的?佛告诉我们,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来。我们冷静的去思惟、去观察,众生的妄想无量无边,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一天不知道起多少个妄念,不知道有多少的分别执著,这样造成不同维次的空间,造成不同的现象。佛在经上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现在话就是宇宙人生的现象,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像我们今天在萤光幕上,萤光幕上现的相,这是心,心现的;这个相它能活动,它在那里产生变化,这个变化是识变的。识就是分别、执著、妄想,这个东西它能把现象改变,变得非常的复杂。这是佛一语把宇宙人生现象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
所以云谷禅师才讲,‘命由我作’,不是别人做的,与别人毫不相关。自己身外的境界是一个幻境,《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不是真实的。这种现象佛给我们说,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就如同作梦一样,你不能说没有梦中境界,梦中境界确实存在,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它是虚幻的,确确实实了不可得。如果我们细心的去思惟观察,我们现在在这个世间的确是一场梦。我们晚上睡著了,人家把你的身体抬走,你都不知道,由此可知,身不是我。
西方的哲学家很聪明,他知道这身不是我,于是他提出一个理论,‘我思故我在’。那就是承认什么?物质的身体不是我,虚幻的;但是能够思惟、能够想像的,这个是我。这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等,是不是真相?不是的。我思是妄想,不是事实真相。所以佛法比他的境界就更高,连我思也放下,彻法底源,恢复到真心,恢复到本性,然后才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真相在佛教里头有个名词,叫一真法界,或者叫真如,或者叫第一义谛,名词术语佛用得很多。佛在教学,为什么要说这么多的名词?这里头有个用意,就是教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不要执著名词。执著名词,又产生妄想、分别、执著。这是属于教学的方法,教学的艺术。
我们既然起了妄想、分别、执著,今天想把妄想、分别、执著断掉,心里想‘我也很想’,问题是什么?断不掉,妄念还是一个接著一个,这就是我们的功夫不能成就。我们虽然在经教里面明白了,深信不疑,这在佛法讲,我们只是解悟,我们没有证得,没有契入真实的境界。要证悟才有用,解悟没有用处,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解悟之后要修行,要把这些理论、把这些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境界,这个样子才能解决问题。于是这才说,六道里面的众生,这是妄想、分别、执著比较重的,‘命由我作’。
我们这一生穷通富贵,这是命。这个命是有定数的,定数从哪里来?自己造作的。佛家讲因果通三世,人决定是有过去世、有未来世。佛讲到究竟处,他讲时间讲刹那。刹那,这个时间很短暂。我们今天讲时间单位,最小的讲秒,佛家讲刹那。刹那怎么个计算法?佛用弹指,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一弹指不到一秒,我们如果弹得快,一秒钟我可以弹四次。一弹指是一秒钟的四分之一,一弹指有六十个刹那,就是四分之一秒的六十分之一,才叫一刹那。一刹那里面,有九百个生灭。就是念头,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一刹那当中有九百念头生灭。这太微细,我们一般人觉察不到,我们常讲粗心大意。什么人能够观察得到?入定。定就是清净心,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统统伏住。相当深度的禅定,这个生灭现象见到了。那是大功夫,云谷禅师恐怕还没有见到。大乘佛法里面讲,能够见到刹那生灭的头数,大乘圆教八地菩萨。八地叫不动地,跟如来的果位非常接近。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等觉,那就是佛的果位,非常接近,这才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我们今天讲念头,是粗念,太粗太粗的念头。我们动一个善念,利益别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果报是福。我们动一个恶念,恶念是利益自己,所谓是利己损人,这个念头在佛法叫恶念。恶念,果报是凶,果报是灾祸。所以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也可以说是言语造作的现象,这就所以说是‘命由我作’。真正明白人、通达人,肯定这个说法,肯定这个事实,他在这一生当中,无论遭遇的是什么样横逆不善的环境,他决不会怨天,决不会尤人。他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他怪自己,‘我自己造作的不善,所以才受这种苦报’。明了之后,福要自己去求。怎么求法?改过迁善。
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我的父亲过世也很早,我二十一岁,我父亲过世。我们生活正好遇到中国跟日本的战争,受过八年战争的苦难,学业没有完成。那个期间我们是流亡学生,完全跟家庭脱离。国家对我们算是相当不错,成立了许多国立中学,收容我们这一批流亡学生。学校是我们的家,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同学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对于学校、对同学、对老师,那一份真诚的亲爱,现在人没有法子想像。我们是患难当中生活的朋友,彼此互相照顾,过的生活非常清苦。我父亲过世,家庭里头一无所有。
我流亡到台湾,在台湾工作了七、八年,看看自己没有前途。我的老师章嘉大师,为我选择这一个行业,他劝我出家,劝我弘扬佛法。我想了很久,他老人家的指示很正确,我就听从他的教诲,选择这一个行业。我跟他三年,他给我奠定了基础。以后我辞去了职务,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在台中住了十年。所以在佛法上,我是接受两个老师十三年的教诲;但是在世间学历上,我只是初中毕业。而后这一生,福自己求。我明白了,我觉悟了,所以从二十六岁学佛以后,我就小心谨慎,依教奉行。
年轻时候,也有一些看相算命的给我算过命,这是我们中国人老风俗。年幼的时候,我母亲给我算过命;在台湾,也遇到不少这些高人,算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的命比了凡还苦,寿命比他还短,他还活到五十三,我四十五岁就没有了。所以在那个时候学佛,我就把我的寿命算到四十五岁;四十五岁以后,没有了。四十五岁这个期间当中,自己一定要有一个成就。这个成就,就是决定要能够往生净土,我把目标定在这里,自己要有个打算。可是到四十五岁那一年,果然我害了一场病,病了一个月。我也不看医生、也不吃药,因为我自己明白,医生可以医病,不能医命;命到了,你找医生有什么用处?所以就关起门来念佛,求生净土。每天有几个学生替我做一点东西送给我吃,吃稀饭、酱菜。一个月之后,身体慢慢就好了。我是一生都没有生过病。病好了之后,我们还继续从事于讲经弘法的工作。到晚年,愈来愈顺利。
记得有一年,我在善导寺遇到甘珠活佛,那也是我的老朋友,他是章嘉大师的学生,大概差不多大我二十岁。遇到时候,他告诉我,他说:净空法师,你过来。我们也是很难得见一次面,非常欢喜。他说:你现在命运完全转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从前我们都在背后说你。我说:说什么?说:你这个人,人很聪明,可惜没有福报,又短命。我说:这些可以当我面说,不要背后说;我说:我很清楚。他说:你现在这些年弘扬佛法,完全转过来了;不但你有福报,而且你很长寿。我很感慨的是,到第二年,甘珠活佛就过世了。这是藏传佛教里面,一位很难得的大德,是一个真正的善知识,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现在在这个社会里头,能找到这样规规矩矩的出家人,确实不多见。我在香港遇到一位,就是圣一法师,大屿山宝林寺的。我对他非常尊重,非常的敬仰。听说这两年,身体也不太好。他对于中国佛教贡献很大。
所以命可以改。改命的方法,就是觉悟之后再不造恶。起心动念,要为别人想,要为社会想,要为众生想,不要为自己想。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了凡先生做了十几年,感应才现前。我自己差不多做了三十年,感应才明显的我自己能觉察得到。我学成之后出来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一个小道场,就是景美的‘华藏图书馆’。我弘法二十年,才有这么一个地方;又过了五年,这才有一个‘佛陀教育基金会’;再过五年,在世界上许许多多地方,我们建立‘净宗道场’。所以到晚年,确实甘珠活佛讲的话应验了,愈来愈顺利,心地愈来愈清净,愈来愈没有替自己想。我今天活在这个世间,为别人活,不为我自己,自己没有了。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早就放下了。印光大师晚年常说,我一无所有,我也不怕死。我现在差不多也入了他的境界,自己一无所有,真的也不怕死。死对我来讲,是一桩欢喜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死了到哪里去。生从哪里来,死从哪里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叫‘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个话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了凡先生改命运改得很辛苦,往后读这个文,我会提醒诸位。我自己这一生改的时候,我很幸运,我比他改得顺利。这个原因是因为我始终没有离开老师,老师常常在身边督促、指导,这个得利益太大了。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三年的时间在老师的身边,这个得利益太大了,耳提面命。那个时候毕竟是年轻,是很用功,但是没有达到古人所讲的标准。我自己是用功努力,充其量给自己打分数也不过六十分,才及格而已。现在,大概可以能够到八、九十分。所以效验愈来愈明显。
这一桩事情,古大德常讲,要‘真干’!我集合自己五十年的心得,写了二十个字。人家问我:法师,你怎么修的?你怎么教人?我都在这二十个字当中。‘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十个字是存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是善缘、恶缘;佛家讲缘是对人事,人事环境是用缘来说,物质环境是讲境界,顺境、逆境是讲物质环境,善缘、恶缘是讲人事环境。我们必须在这些境缘当中磨炼自己,一定要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别人用虚妄心对我,没有关系,那是他,与我不相干;甚至于他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与我都不相干。我们自己要一味真诚待人,这个样子转祸为福,转得快,灾消福来。
处事待人接物要用清净心,清净就是一尘不染,顺境绝不起贪恋的心,恶境绝不起嗔恚心,永远保持自己心地的清净平等,自然就生智慧。爱护一切众生的心油然而生,这叫慈悲心。慈悲心,两、三年有效验。过去我读印光法师的传记,印光大师早年住的寮房,房间里面有蚊虫、有苍蝇、有跳蚤,这些东西干扰。他的侍者,就是照顾他的人,想把这些东西清除,赶出去。大师说:不必,有它们在,显示我自己修行的德行不够,不能够感动它们,不要赶它们走。到七十岁以后,他的房间去找这些东西,一个都找不到。果然这些东西搬家了,在佛法的术语叫‘迁单’,它搬走了。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我现在也七十岁以后,这两年来,我很欢喜有了效果。我居住的这些房子,也有这些蚂蚁、蟑螂,常常会看见,这两年当中逐渐逐渐少了。
我在图文巴买了一个小地方,已经有一年八个月,刚刚买下来的时候,蚂蚁非常多,蟑螂、小虫很多。山上住了两位同修,我告诉她,决定不杀生,对于它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对待;不但不可以伤害这些小蚂蚁,连害它的念头都要断绝。看到它们,我们合掌‘蚂蚁菩萨、蟑螂菩萨’,我们要这个心对待它。告诉它,我们生活环境不一样,房子里面是我的生活环境,房子外面是你们生活环境,希望我们和睦相处,互不干扰,互助合作,常常这样的心对待它、劝勉它。这一年半以来,我再看看蚂蚁少了百分之九十,现在还有,很少,不像从前成群结队。我告诉大众,我们再努力两年,大概完全就没有。用真诚的爱心,对这些小动物。
不仅对这些小动物,对植物也不例外。我们花园里面种了很多花、很多树木,还有蔬菜,在山上我们自己种蔬菜,我们也是用爱心对待它、爱心照顾它,花开得特别美、开得香,这些小树、蔬菜长得特别好。我们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农药,完全没有,是以爱心来照顾。有感应,连树木花草都有感应,这使我们想到,古时候传说的‘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连石头都有感应。我现在还没有这个效应,现在我相处的只是到植物,植物跟我有感应,石头还没有。生公的功夫比我还高一等,我还达不到他的功夫。
这都是跟诸位说明,‘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我这一生当中,五十年学佛所体验到的,命运完全转过来。虽不敢说得大自在、大圆满,但是自在、圆满是接近了,有信心可以得到。
下面文字上说,“诗书所称,的为明训”。古圣先贤著作里面所说的,的的确确、明明白白的教训,我们要相信。“我教典中说”,‘我’是云谷禅师,他是出家人,‘我教’,那就是佛教。佛教经典里面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我们凡夫不能无求,我早年学佛,心里也是有希求。章嘉大师看出来了,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他老人家教我求的方法。袁了凡是云谷禅师传他求的方法,我求的方法是章嘉大师传授给我的,言语比云谷简单,非常有效果。他告诉我:你在真心祈求的时候,没有感应,求的时候没有感应,这是什么原因?你自己有业障。障碍不在佛法那一边,不在外面,障碍在自己本身,本身有业障。只要把业障除掉,感应就现前,有求必应。我就问他,向老师请教,我说:业障怎么除掉?他跟我说:忏悔。‘忏除业障’,普贤菩萨在《华严经》里头说的。然后教给我,怎么忏除?绝对不是去拜梁皇忏、拜水忏,不是搞这个。所以我遇到这个老师,真的是个好老师。他说:佛法不在形式,要在实质。什么叫实质?后不再做。譬如,我们起了不好的念头,说了不好的话,做了不好的事情,现在知道这是罪过,这是错了,从此以后,我不再错了,这叫做真正忏悔,这样才能消除业障。假如你在佛菩萨面前念经、念咒,以为忏悔了,念完之后再造,造了以后再去念,这个没有用处,这是完全错了。
我的老师跟我讲实话,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讲到戒律,他非常重视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总提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样持戒?他告诉我,不必到哪个地方求法师受戒,他说:用不著,他说:那个没用处。我说:那要怎么做?学一条,做到一条,这一条你持了。譬如,不杀生,你真正能做到,对于一切生物绝对没有杀害的念头,你这一条戒就圆满,不一定要去受戒。到戒坛受了戒,受了戒你做不到,你就全破了、全犯了,罪上不是加罪?老师教导我是这个方法,学一条做一条,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受持。所以我学佛,得力于这些大善知识的教诲。
在前年,我遇到新加坡纳丹总统,我们在一起吃饭,纳丹总统告诉我,他是印度教徒。他说:我最佩服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了,听呆了,这个话几十年前章嘉大师跟我讲的,这几十年当中,我就没有听人讲过这个话。我听纳丹总统讲,这内行人,这个人不简单,所以我对他也非常尊重。
我们要懂得究竟怎么个求法,真正消除业障,有求必应。但是业障习气重,这个不怕,我们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来消除。了凡先生用几十年的时间,我也用二十年到三十年的时间,你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不是说断就断,哪有那么容易!毛病习气自己一定要克服,常常提醒自己。所以古人重视读诵,非常有道理。我自己这一生能成就,我知道,我得力于讲台。我四十多年没有离开讲台,天天在讲经,天天劝别人,天天劝自己,别人有没有得到利益我不知道,我自己真的得利益。这就是佛法常说的‘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如果没有长时间的薰修,怎么能成就?我们的毛病习气是无量劫薰习而成的,都是长时薰得的。现在我们要把坏的习气、恶的习气舍掉,要学古圣先贤,要学诸佛菩萨,还是要时间。所以如果没有相当长的时间,要有决心、有毅力,断除自己习气,这才能圆满成就。
有点长,有空了再看
了凡四训(第三卷)
诸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有求必应,云谷禅师特别加强语气说,妄语是佛门大戒,诸佛菩萨怎么会欺骗人?这些话都是帮助了凡增进信心。了凡先生听了之后。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了凡进一步向云谷禅师请教:孟子曾经说过,‘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的;功名富贵,身外之物,如何能够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云谷禅师毕竟是老修行,了凡跟他见面,了凡先生三十五岁,云谷禅师这个时候六十九岁,而且是一个真正修行得道之人。我们中国俗话称得道,真正开悟、真正契入佛菩萨境界的人。所以孟子的话没有错,你错解了。孟子话哪个地方没错,你错解在什么地方?此地没有多说。我在上一堂所讲的,诸位要是能够细心去体会,云谷禅师这两句话,你自然就明白了。
下面他举禅宗六祖的话来说,这是在《坛经》上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指我们的心地,祸福吉凶都是念头变现出来的,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我们求感应,求感应从哪里求?从真心里面去求。所以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最难的是成佛,成佛尚且可以求得,何况世间功名富贵?那简直就是鸡毛蒜皮,算不了什么,哪有求不到的道理!
我们今天求,最重要的是通。什么叫通?通就是贯通空间维次;我这样说,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用什么方法来贯通?用真诚心。什么叫诚?什么叫真?真就是没有妄,不是虚妄,一丝毫的虚妄都没有。什么叫诚?清朝晚年,曾国藩先生说得好,他的《读书笔记》给‘诚’这个字下一个定义:‘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定义下得非常正确。佛法里面讲,一个妄念都没有,这叫真诚。真诚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的真心,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从真心本性里头变出来的,你把真心本性找到了,哪有不得的道理?
这些理、事,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稍稍涉猎大乘都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些教诲。什么人得受用?依教奉行的人就得受用、就得利益。如果你读经,你只会读,不了解经里面的道理,不了解它的意思,不能把这些道理方法落实到自己生活行为上,你得不到利益,你还是不通。不通,虽有求,不会得感应的。
我往年,提起这个事情,大概是三十年前,我在台北西门町‘法华寺’讲《地藏经》。我记得,我那时候讲经,广钦法师还来听过一次,他坐在下面蒲团上。有一天,我讲经下来,有一位法师住在基隆,听到我讲感应的事情,他来问我:法师,你讲的感应靠不住。我说:怎么靠不住?他说:我天天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都还求不到。我听了就笑一笑,我说:法师,你那个道场住多少人?他说:就是我一个人住。我说:你一个住,没有要一个电冰箱的必要,所以你求不到。
我说:我这些年当中,有求必应。他问我求什么?我说:我要讲经,我需要参考资料。那个时候在台湾,找这些经书典籍相当不容易,很难得有人给我介绍香港的智开法师,我跟智开法师没有见过面,以为他是个老法师,每一次写信我都恭恭敬敬称‘老法师’;以后见了面,才知道我们两个同年。智开法师对我帮助很多,凡是我所要的书籍,他尽量给我搜集,搜集寄到台湾给我,我什么时候有钱什么时候还他,没有钱就欠著,这对我的帮助太大太大了。几乎我开的单子,所要的这些东西都是些古籍,他都替我找到。其中只有一部时间最长,半年,《中观论疏》。这一部书,他六个月之后才寄给我,很不容易找到。
我跟这个法师说:我有求必应,我求的是求道,是我所需要的;你求电冰箱,你没有需要。出家人在物质生活上应当清苦,不应当奢华,你的那个求不如法,我的求如法。如法如理,真的是有求必应。所以我对于老师的教诲,经典里面所说,深信不疑。‘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这八个字,就是有求必应的理论与方法。
求在我,不独道德仁义可以得到,身外之物,功名富贵也能得到;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我们应当要发心求善,不要求恶,这个样子才好。下面文说: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大师这些开示,句句话都非常重要。我们想求,不论是求内在的德行,或者求外在的资生之具,就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如果你不反躬内省;这个求是反躬,回头,佛家常讲‘回头是岸’,你要向内心里面去反省。向内求,你能求得到。如果你不能够反省,不能够充实你的德行,只是向外面攀缘,你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道’就是你求的方法,你求的理论。譬如,像现在我们在许多资讯里面看到、书店里面看到,世间有些商业钜子他们成功,写出他们自己奋斗成功努力的经验教训,提供一般人做参考。你用他们这些理论方法去求,你要是求得,得到了,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你还是得不到。为什么?你不是向真心里头求,你不是向心性里面去求。这种求法,必然是‘内外双失,故无益’。我们看到今天社会,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这一段是大师提醒了我们。
下面这一段,要讨论改造命运的方法,文也有几小段。头一段是讲你一定知道自己过失,确实反省,把这个根源找到。譬如,他命里面没有儿子,没有儿子是什么原因;寿命短,寿命短是什么原因。
【因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云谷禅师问了凡:孔道长算你的命,你这一生的流年怎么样?
【余以实告】
了凡老老实实向云谷禅师报告。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
你回过头来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得科第?这讲功名。你应不应该有儿子?一定要向内反省。
【余追省良久。】
他听了云谷禅师的话,想了很久。
【曰:不应也。】
说:不应该。了凡是个读书人、是个聪明人,他想一想,想出了不少的理由。
【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了凡一回头、一反省,就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这个难得。所以平常很少说话的云谷禅师,云谷禅师是不太跟人说话的,有的时候一天一句话都不说,他能跟了凡说这么多的话,不容易。这也是古人所谓,真正遇到知己,才说了这么多话。了凡一想,我不应该。为什么?“科第中人”,就是官场当中的人物,都有福相。他说:我自己福太薄,没有福,怎么能够去考中科第?再加上他缺点很多,他不能够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基”是基础,从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福德,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下面说,他“不耐烦剧”,就是太繁琐的事情,他不愿意做。又“不能容人”,心胸狭小,容不了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盖’就是遮盖别人,把别人压下去,现在人讲喜欢出锋头,喜欢压别人。“直心直行”,直心直行在此地,意思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不是古圣先贤经教里面讲的直心直行。《维摩经》里面讲‘直心是道场’,那个直心直行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是毛病习气。“轻言妄谈”,说话不通过大脑,随随便便妄说的。像这些都是“薄福之相”,他自己了解;‘我这么一大堆的毛病,天天在造业,当然没有办法考中功名’。在古时候,科第都是讲参加国家的考试,取得学位,我们现在人讲学位。在从前也是三个学位: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里面称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这是说明他不应该考取功名的原因,他没有福。然后接著再说,他也不应该有儿子。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先说两句成语。地,我们看到地很肮脏,肮脏它会长很多东西,土地肥沃。水清就没有鱼。
【余好洁】
他有洁癖。
【宜无子者一】
好洁,变成了洁癖,这怎么能有儿子?这是第一个,没有儿子,不应该生子的原因。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和气非常重要,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相和睦,这个国家哪有不强盛的道理?如果不和,那就是衰败的预兆现前。所以和,比什么都重要。他没有和气,常常喜欢发脾气。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们讲的贡高我慢、狂妄自大,没有把别人看在眼睛里头。了凡是这么一个人,所以想想这不应该生儿子。第三: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这是第三条,不应该有儿子。“爱”,慈爱是生生之本。他没有爱心,心地很残忍。“忍”是残忍,残忍是不育之根。他说:我对自己的名节非常爱惜,因为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是不应该生子的第三个原因。接著他说: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他喜欢说话,喜欢发牢骚,喜欢讽刺人,现在讲喜欢挖苦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叫别人下不了台,也就是喜欢捉弄别人。这是不应该有儿子第四个因素。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喜饮,欢喜喝酒。常常喝醉,伤害自己的精神体力。这也是不应该生子的因素。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
喜欢彻夜长坐,晚上不睡觉,不知道保养元神,这些都不应该有儿子。纵然生育,那个儿子也短命。
【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反省反省自己的毛病,实在是太多了。
说到‘彻夜长坐’,佛家有‘不倒单’,用打坐代替睡眠。我讲这个话有毛病,你们要会听得懂。打坐在定中是清醒的,不是睡眠;如果用打坐代替睡眠,不如躺著睡得舒服,坐著睡多难过,这个道理一定要懂。我初学佛的时候非常羡慕,人能学到不倒单多好,连床铺都不要了,生活愈简单愈自在。我曾经向李老师报告过,我说:我学这个好不好?因为我在台中学日中一食,我有五年的时间每天吃一餐饭,早晚都不吃,精神体力都很好,老师也很欢喜、很赞叹。因为老师本人日中一食,他大概是有四、五十年了,我在台中学他。我进一步想学不倒单,学打坐。老师笑一笑,躺著睡比坐著睡舒服。以后我就算了,我就不再学了。为什么?他已经把我看准了,我没有办法入定,不过是坐在那里睡觉而已。如果坐在那里睡觉,那就错了,不如躺著睡觉。我们也确确实实看到,有些不倒单的,我仔细观察,他是坐在那里睡觉,坐在那里打呼,睡觉了,所以他不是入定;不是像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真的是入定,他不是睡觉。
真正大修行人,自私自利的念头断掉了,对于世间五欲六尘确确实实不动心,这个时候他的心境空明,他没有阴气,所以常在定中。智慧光明,念念在增长。睡眠这个现象,他断掉了。睡眠是可以断的,要功夫,要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可以不要睡眠。因为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欲界有,色界跟无色界都没有。由此可知,这个东西是可以断的。但是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你要是勉强坐在那里睡觉,对你的身体决定有害,这是很不健康的生活,我们必须要知道。所以在修行场合当中,千万不要好面子、好强、好胜,自己做不到,勉强去做,到最后把自己身体毁坏掉了,这是愚痴的事情。
了凡先生这样一反省之后。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这段话是至理名言,我们要细心去玩味。云谷教了凡,他说:岂独是考功名而已!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家里有千万财产的人,定是千金人物;换句话说,他要有这个福分才行。他过去生中没有修福,他怎么能够得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厚,这一生中得大福报;过去生中修积得薄,他就得小福报。这一段就是这个意思。没有修福,应该饿死的,也是过去造的罪业深重。这个报应是自己作自己受,与老天爷、与鬼神、与佛菩萨毫无关系。所以末后他说,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换句话说,老天爷对于一切众生确实是公平的。此地这个老天爷,实在讲就是自然的果报,确确实实没有加丝毫成见、没有加丝毫意思在里头。下面,这是告诉他积功德的重要。他举例说: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
这是云谷禅师藉著一般人的知见,劝了凡先生要积功累德。“百世之德”,在我们中国古时候的古圣先王,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的,禹王。夏、商、周,夏享国四百年,商享国六百年,周享国八百年;这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祖宗有德。周朝能享国那么久,文王、武王、周公,他们所累积的功德,百世之德;定有百世子孙保之,这就世俗眼光来说。不在王位的,中国的孔子,孔子是教学,以大公无私,真诚爱心,有教无类,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积的功德大。我们今天看到,当代的子孙,大概是传了七十多代,不但在中国受到国人的尊敬,孔德成先生到美国去,在旧金山受到美国当地社会人士的尊重。大家一听说,孔老夫子的后代,特别对待他礼遇。是说的这桩事情。
“十世之德”,像中国历朝的帝王。我们今天讲到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太祖以及他的先人,累积的大功大德,所以能传十七代,能够享国二百七十多年。我们再看看世间人,一般富贵人家,传三代的、传二代的,现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多,但是还能见到。一代就完了,甚至于自己晚年还保不住;中年的时候发达,晚年的时候破产,我们常常看到。这是什么情况?“德至薄”。他没有积功累德,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是自私自利;纵然做一点好事,也不舍弃名闻利养。他做好事,没有条件的好事他不做。他做的这些好事,在社会上做一点慈善事业,他必须要有代价,要以得到大众的褒奖、政府的奖励,他才肯干;他为这个干的,不是真心。这是假善,不是真善。这是德至薄。
举出这些例子来给他说,然后教他,针对自己缺点,彻底改过自新,你就有救了。
【汝今既知非】
你今天既然晓得你的过失。
【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
改造命运,从哪里改起?从自己的习气、过失下手。你自己想想,你现在已经说了这么多,你很清楚,为什么考不取功名?你把你考不取功名的这些过失统统改过来。为什么你没有儿子?现在你一反省,你也知道,你要把这些过错统统改正过来,“尽情改刷”,刷是刷新,改是改正。然后教他要修善。
【务要积德】
务必要,一定要积德。过去你做的缺德的事情太多了,贡高我慢,常常以自己的才智去压别人,处处好强、好胜,不能容人,这都是缺德,要改过来。
【务要包荒】
“包荒”是拓开心量。你的心量太狭小,要能包容一切。佛菩萨之所以伟大,就是心量大,‘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今天还跟朋友们谈起,我讲到澳洲的土著,他们自称为‘真人’,生活在沙漠旷野,政府提供他们的房屋,他们不住,把房子拿去当作储藏室,他每天晚上还是愿意睡在旷野大地上。有道理!他的心胸多么开阔。我的朋友告诉我,他说:确实,蒙古人、西藏人,青海、新疆人,这些游牧民族,他们住在旷野,他的歌声豪放,心胸开阔。我们现在人很可怜,住在公寓,鸽子笼里头,那个心量多小!怎么能跟人家相比?一定要拓开心量,拓开心量的人有福。
【务要和爱】
一定要和爱,了凡先生缺乏和气、缺乏爱心,一定要修养。
【务要惜精神】
喜欢喝酒,喜欢熬夜,这都是不知道爱惜自己的精神,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云谷禅师提出这几个重点教他,改毛病,要认真去修学,修善积德。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前已经过去,不要再去想它。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这话说得好。人只要能够改过自新,就能够超越命数,命数拘他不住。在佛法里面,佛常常劝学生们要发愿。佛家的发愿,就跟世俗人讲的立志,是同样一个意思。但是佛教人发愿,为众生服务。如果想要为众生服务,你要有服务的能力;换句话说,你要有道德、有学问、有能力,你才有条件为社会、为大众服务。因此,你这个心一发之后,你就要去修养你那些条件。修养品德,你一定要把自己烦恼习气改掉;成就学问,成就德行,你一定要修善,积功累德;你才有能力如愿以偿。我帮助这个社会,帮助这些苦难众生,如果本身不具备这些条件,你发的这个愿是空愿,是永远不能兑现的虚愿,假的愿,不是真的。如果发的愿是虚假,那就有罪。什么罪?欺骗佛菩萨,欺骗众生。所以虚假的愿有罪,没有功德。
佛教弟子们,最普通的愿叫‘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度’用现在的话说,帮助、协助。众生无量无边,我们要发心去帮助他,去协助他们,帮助他们离苦得乐,帮助他们破迷开悟,我本身要有能力才行。末后接著三条,第一个断烦恼,第二个学法门,断烦恼成就自己的德行,学法门成就自己的学问;然后成佛道,圆满自己的功德。你这个愿就是真实,就不是虚假的。如果这个愿力很强、很大,超过了业力,那就是佛门讲的‘乘愿再来’,你的命运一百八十度的转过来了。愿力大于业力,就成功了。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了凡四训(第四卷)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云谷禅师教导了凡先生要改过自新,这就是所说的义理之身。今天我们接著看: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
“血肉之身”,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因为没有办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因此都落在数里头,所以用术数能够推断你的一生吉凶祸福。如果人要想超越命数,要从心理上做一个改变,把从前不善的观念、行为都能够改正过来,与义理相应,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在佛法里面讲愿力。血肉之身是业力,业力变现的。如果我们的愿力大过业力,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乘愿再来。这里面我们必须要了解,那就是血肉之身没有离开自私自利,义理之身是大公无私,不再为自己的利益著想。生在这个世间,这个身体是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服务造福的一个工具,跟自己的业力完全脱离关系,这个身就称为义理之身,这个身就称为乘愿再来。众生有福,这个身在这个世间就会常住,众生没有福报,这个身自然就舍离;换句话说,佛家常讲的了生死、出三界,就是这个意思。下面他引古书作证: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这是假设的。这是天然的灾害,“犹可违”是可以避免。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挽回的,这个道理很深。
【自作孽,不可活。】
那是无可挽回,无可避免。这个话的意思很深,自然灾害为什么说可以避免?现在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了。圣人告诉我们,佛菩萨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随著人心来转。如果这个社会人心善良、淳朴,我们居住的环境它就转好,所谓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仅仅是人为的灾害是人造的,自然的灾害也人造的。在佛法里面讲,一个是共业,一个是别业。共业是大家共同来造作的,这就变成自然灾害。个人所造作的,那就变成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个人自己造孽,这是无法避免的。社会大众共同造的业,我有办法避免,我有办法挽回。这是真理,这是事实的真相。又引《诗经》两句话说: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这两句话,“永言”就是常说,古圣先贤常说;“配命”,意思就是说与上天的心相应,人心同天心。天是什么心?天到底在哪里?这不是一个有形的,实在讲是个无形的,是个抽象的,所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心是爱心,无私的爱心;天心是公平的爱心,平等的爱心。如果我们自己能够修养,把自己的心愿提升到大公无私,平等的对待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永言配命’的意思。当然,福在其中;不求,福报也现前。这个意思诸位细细去想。下面云谷禅师说: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
天作之孽,这是你过去生中造的,你造的不善业,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功名的分,你也不会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可以避免,可以挽回。怎么样挽回?
【汝今扩充德性】
我改过自新。
【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什么叫“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这叫阴德。阴德报得厚。做一点点好事,人家都知道,像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表扬、来赞叹,把你向社会广大群众去介绍,这也是福,这个福立刻就报掉,很可惜!所以真正做好事的人,不要让人知道。如果做好事,一定要有媒体介绍,要报章上能够看到,这不是真的好事。你这个心还没有离开名闻利养,你不是真心,你这个善是假善、是伪善,不是真善。真善,何必让人知道?媒体来报导,应当尽量避免,这样才好。古时候,真正大德大能的人,所谓是韬光养晦,隐居在深山里头,没有人知道,于是他的德愈积愈厚。到机缘成熟的时候,被人发现,他能为国家、为民族建功立业。这里面含藏著许许多多的学问,这些我们都要深思,我们都要会学。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自己造的福,自己当然都受到。接著大师又引用《易经》上的话说: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
引用这两句话,让了凡先生加强信心。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这个话说得好。如果说命运是一定的,不能改变,《易经》这一句话就讲不通。换句话说,《易经》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命运这桩事情活活泼泼。我们每天起心动念,善念就增福,福就加了一分,恶念就减了一分。每天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是加减乘除,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为什么世间人命运都被人算定?他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没有离开他的中线太远,所以就算得很准。如果加减乘除幅度很大,他命运就不准了。前面所说,大善之人命运拘束不住他,大恶之人命运也拘束不住他,那就是加减乘除的幅度大。他有大善,祸会变成福,他有大恶,福会变成祸,道理在此地。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这些书,了凡先生平常念得很熟;念得很熟,意思不能说不懂,但是了解得不够深。换句话说,读那些古圣先贤的书,自己没有办法用在生活上,无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所以他的命运一丝毫不能够更改。云谷禅师这一提示,他明白了。了凡先生说: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禅师这一番话,把了凡先生点醒了。命运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变,一定要懂得自求多福。我们学佛,有很多人问我,他说:法师,你为什么要学佛?我的答覆很简单:我学佛的目的很单纯,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从果报上说;从因上说,提升自己的德行。积功累德是修因,因好,果当然殊胜。业因果报,到你自己能够觉察出来的时候,你就非常欢喜,佛家常讲‘常生欢喜心’。这一生都生活在欢喜当中,这个多快乐!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没有执著、没有烦恼,这叫得大自在。经论里头常讲‘常生欢喜心’,一生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这是多么幸福!我是为了这个才学佛的。其实,这是早年老师教导的。我在学佛之前爱好哲学,我的老师方东美先生,他告诉我:佛学是哲学里头的精华,哲学里头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这句话打动了,所以认真学习。我出家,剃头之后再去看他老人家,他非常欢喜。他说:你的路走对了,我跟你说说,没想到你真干。所以确确实实得到老师的指引,我也像了凡先生一样,‘余信其言,拜而受教’。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章嘉大师替我奠定根基,李炳南老居士用十年的时间把我培养起来。一生得到受用,得到快乐,得到自在。
了凡先生明白了,觉悟了,下面真干。
【因将往日之罪】
过去所做的种种罪恶的事情,种种过错。
【佛前尽情发露】
“发露”,一丝毫隐瞒都没有,完全说出来。
【为疏一通】
“疏”是文章。就是自己下定决心要改过自新,写一篇文章,求佛菩萨为我做证明,用意在此地。
【先求登科】
他命里头没有功名,先求。“登科”,先求考中举人。他命里头只有秀才,秀才到最高的只是贡生,所以他没有科第;用现在的话说,他没有学位。
【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就真正开始断恶修善,发了这样的大心,这个很难得。云谷禅师看到,当然欢喜,汝子可教。虽然这个时候袁了凡先生已经三十五岁,能够真正回头,断恶向善。
在明朝那个时候,‘功过格’很流行。我们在历史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有成就的伟人,都曾经用功过格这个方法,来检点自己的过失。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了凡先生,真的,他是凡夫,他是初学,而且根性不是上根利智,可以说是中下根性的人,所以云谷禅师就用‘功过格’来帮助他。功过格,现在在台湾、在香港,也都有流通,都可以能够找得到,我们过去也曾经翻印过。每天登记,每天做的好事,自己记下来。每天做的过失,反省过失,过失也要记下来。善恶对比,我这一天到底是善多还是恶多?开头做的时候,一定善恶混杂,可能是恶多过于善,自己的警觉就提高。天天认真努力去改,希望改到有一天,功过格一打开是纯善无恶,你就成功了。这是教他从事上去改,这个方法不是一个高明的方法,但是对普通人来讲是非常有效果的方法。
又教他持‘准提咒’。佛法里面,参禅、持咒、念佛,方法虽然不同,目标、功效完全是一样的,收心。一般人不可能没有妄念,只有佛菩萨、大修行人没有妄念,妄念对我们的伤害非常之大,我们要知道。妄念,不但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产生不良的效果。我们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简单、吃得很少,我们现在人想‘这营养怎么够’?我们不明白道理,真正道理搞清楚,恍然大悟,原来营养是我们体能的补充。
身体就像一个机器一样,这个机器二十四小时都在运作,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停止,心脏还是在跳动,脉搏在跳动,血液在循环;需要有能量,饮食是能量的补充,像汽车一样要加油。但是车我们懂得,有耗油的车,有省油的车。我们身体也一样,身体对于能量的消耗,有耗能量的,有省能量的。能量到底消耗到哪里去?现在我们真搞清楚,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这才明了,为什么修行人一天吃一餐可以?他心清净,他妄念少,他消耗能量就少,身体健康。凡夫妄想多、杂念多,每天补充三次还不够,还要吃消夜、吃点心,一天到晚都在补充,他消耗得太多。消耗太多,于身体决定有不良的影响。所以你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要减少妄念。妄念减少了,你的饮食自然就减少。最健康的身体是不要饮食,为什么?饮食再少,也没有办法完全做到没有污染。没有饮食,那就决定没有污染,你的身体才真正健康。所以多吃东西不是好事情,多吃东西,脏的东西不能排尽,你身体器官的污染机会比别人多;在现在讲,你生病的机会多。古人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个话一点都不错。
教人念咒,念咒就是修清净心。人决定有杂念,你把念头集中在咒上,你的杂念就没有,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道理在此地;效果非常显著。所以你用参究的方法行,用念咒的方法行,用念佛的方法也行,方法很多很多,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道太多太多了,你可以选择用一、两种,帮助你摄心,帮助你把妄想打掉。心地清净,智慧就现前,真心就现前。这是一种修行的手段与方法。云谷禅师教他念准提咒,又告诉他说: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
画符念咒的专家常说:你不会画符,被鬼神笑。鬼神不但跟你开玩笑,有时候还让你受不了。这里头有秘传。
【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
画符、念咒、念佛,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方法形式不一样,它的原理、目的完全相同,都是要用真心;就是你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符就灵。
【执笔书符】
我们拿起笔来画符。
【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
你要把所有一切妄念统统放下,一念不生。
【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画符,那个符灵不灵,你去看画符的人。所以平常要练习,练得很熟。我们从小的时候,那是作小学生也喜欢画符,天天在练,但是我们不懂这个原理。如果在画符里面还有个妄念,这符就不灵。一定是这一道符,从一点下去,一道符画完,没有一个妄念,心是清净的,这个符就灵。由此可知,念咒亦复如是。念的咒,这里头不能夹杂一个妄念;夹杂一个妄念,这个咒就不灵。由此可知,念神咒不容易,咒愈长愈难念。愈长,时间长很不容易没有杂念。所以佛家常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经比咒长,不打妄想难;咒也相当长,里头不打妄想也不容易;佛号短,‘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阿弥陀佛’这四个字里头不夹杂一个妄念,这一句佛号就灵。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这个佛号就不灵。所以这些方法都是摄心的,都是帮助我们达到清净心。清净心是真心,心里头有妄念,这个心叫妄心。妄心有生灭,真心不生不灭,真心里头没有念,所以它没有生灭。如何能够把生灭断掉,恢复到不生不灭?这是佛家修学功夫最高的目标,到不生不灭。这个道理,难得云谷禅师为我们说出来。他下面说: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感格”就是求感应。于心性求感应,于上天求感应,都要用真诚心,所谓‘诚则灵,不诚无物’。又说:
【孟子论立命之学】
立命之学,最早是孟子说的。
【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孟子这个话说得高明。“夭”是短命,“寿”是长寿。短命跟长寿是一不是二,这个话一般人听不懂。短命跟长寿差别太大了,怎么是一不是二?我们因为看到是二,看到是差别太大,我们用什么心去看?分别心去看,执著心去看,所以把它看成二。如果你的心不动,你的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长寿跟短命确实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没有分别。有分别,才有二、三。没有分别,哪有二、三?
什么人不分别?圣人没有分别心,佛陀没有分别心,菩萨没有分别心。凡夫有分别心,所以把世间一切法都变成对立,大跟小对立,长跟短对立,善跟恶对立,真跟妄对立,全部都变成对立。这个对立就是科学家所讲的相对论,生活在相对的世间,这是虚妄的世间,《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不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叫‘一真’,那就是说这里头决定没有相对,这才是真的。有相对,不是真的。六道里面是相对的,十法界里头还是相对的,到一真法界相对的就没有了。我们讲,相对没有,是不是有绝对?绝对也没有。绝对跟相对两个互相建立的,相对没有,绝对也没有了。这个境界,佛经里面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你不能思,一思你就错了。‘议’是议论、说,也不能说,说就错了;‘开口便错,动念皆乖’。那是真实的一真法界,那是真平等。
孟子说这些话,不简单。他要不契入这个境界,他说不出来。所以孔孟虽然跟佛法没有接触到,要用佛法的标准来看孔子、孟子,他们也是大菩萨,也不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论,他们的观察,在佛法里面讲,大乘圆教七地菩萨以上的境界。
【细分之】
那就是把它推广。
【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丰”是丰收,农夫今年丰收,收成好。“歉”是收成不好。收成多,丰富,今年可以过得富足。今年欠收,日子就过得很贫困。如果你能够懂得‘丰歉不贰’,那就是贫富不二,你就能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穷”是处在困境,办什么事情都艰难困苦,不能成就。“通”是通达,想做事情助缘很多,非常顺利。你要不懂这个道理,你就不能立贵贱之命。我们要问:世间有没有贫富?有。有没有贵贱?有。怎么样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是真正知天命。所以这世间永远是太平,社会决定不可能有动乱。为什么?知命。这是学问,这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接著说: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生死这个现象,在六道里面都有。可不可怕?不可怕。生死非常正常,只要你把这里头道理搞清楚、搞明白,你会不会贪生怕死?不会。生跟死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通达的人,对于舍身受身,像生死这桩事情,就像我们一个人脱衣服、换衣服一样。我们把衣服比喻做身体,这个衣服穿的时间久了,脏了、破了,我自然把它脱掉。脱掉,这个身就不要了;再换一件衣服,就换一个身。所以生死,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在这里面,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好!如果愈换愈差,那就不好了。如果一个人作恶多端,他这个身体舍掉,来生再得个身体,比这个身体差。畜生身,饿鬼身,地狱身,这个身相比我们是愈来愈不好看。如果这个人一生行善,好善积德,他这个身舍掉之后,他来生生天,天身比我们这个身庄严多了。他得菩萨身,得佛身,愈来愈庄严。你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懂得这个道理,你才真正肯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虽然是利益别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是真理。损人决定害己,世间人常讲‘损人利己’,这个话说得有弊病,损人决定害己。你利己是眼前得一点小利益,可是几十年之后,你死了之后,你变饿鬼、畜生、地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害惨了自己,到那个时候你后悔莫及。所以损人的事情决定不能做,真正聪明人、明白人,决定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
文人,从事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我们今天看到,许多出版的东西,有很多人送书、送东西给我看,我第一个要看版权页,版权页上写‘版权所有,翻印必究’,这本书我不看。我为什么不看?因为我想他写不出什么好东西。因为他的心很自私,他没有利益大众的意愿,我不愿意浪费我的时间、精神,所以我不看他的。后面要印的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这个书我会仔细从头看到尾。为什么?他的心量大,他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善人,他的东西一定可以读。所以我读东西跟一般人不一样。我自己的,像这些年来,讲经的录像带、录音带数量很多,估计总有几千种,书籍也有不少,我完全没有版权,欢迎翻印,欢迎流通。人家能够流通,翻印我的,我很感激,他总算看得起我。他要看不起我,他为什么花那么多钱去干这个事情?我又何必要限制别人,不可以翻印、不可以流通,那我们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意愿永远达不到。所以我们完全没有版权,而且欢迎别人拷贝翻印流通。
因此对于生死这桩事情,参透了,看透了,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贪生怕死的念头没有了。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方式死亡,都会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为什么?知道这个身舍掉之后,马上就换一个比现在这个身更好、更殊胜。我有信心,有把握。
【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该”是包括。只要能把这一关参透,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里面,你都能得自在。一切顺逆,顺境、逆境,人事环境里面善缘、恶缘,都包括在其中。包括在其中是什么?不二,我们要入这个境界。我们在一生当中,免不了遭遇到有些人对我们好,照顾我们,这有恩惠;有些人对我们不满,恶意毁谤、陷害、侮辱都有。我们用什么心对待他?用感恩的心对待。对我好的人,我感激他,他对我许多帮助;对我不好的人,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我也非常感激。感激他什么?消我的业障,成就我的德行。也就是说,他用这个手段来对待我,看看我的心平不平静,我还有没有嗔恚心?如果我还有一念嗔恚,还有一念报复,我是凡夫,我的功夫没有进步。他这样一对我,等于说一考验,我及格了。我对他没有恶意、没有报复念头,不但没有报复念头,我感激他,我感恩他。
我的小佛堂,我们这些怨亲债主对我很不好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天天诵经拜佛给他祝福,不一样。你怎么样陷害我,我还是祝福你,我把你看作佛菩萨没有两样。你为什么对我不好?你对我了解不够。所以一切出自于误会,何必要计较?计较,那是我的过失。我不计较,我感恩,我尊敬,你有遇到困难的时候需要我帮助,我会全心全力来帮助你。这是做人的道理,必须参透‘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佛家说的,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孟子这些话来看,儒家也契入不二法门,儒佛是一不是二。然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世间许许多多宗教的典籍,在我心目当中全是不二法门。所以我学佛,我进入其他宗教的教堂,我礼拜,我恭敬,有许多人见到觉得奇怪。我说:一点都不奇怪,一切众神是一不是二。
了凡四训(第五卷)
诸位同学,大家好!云谷禅师接著说: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这一段话是讲到修身。孟子所说“修身以俟之”这句话,是说自己要时时刻刻修养德行,乃至于“积德祈天之事”。‘修’是修正的意思,这是属于存养功夫,‘身’有过失、有恶的行为,必须要把它永远断掉。‘俟’是等待,所谓‘水到渠成’。这里面最忌讳的是不可以有一丝毫侥幸之心、非分之想,也不能让心里面的念头乱起乱动,“将迎”就是念头的起灭,都要把它断绝,“皆当斩绝”,这是真正的功夫。果然到这个地位,那就完全恢复性德,这个境界在佛门里面讲,这是大菩萨的境界。“即此便是实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孟子说得很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是什么?妄想、杂念、分别、执著,能够把这些东西断掉,这是真正的学问,这是完全能够恢复到自性,恢复到本心。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这是有求必应、有求必得真实的原理。原理真实,我们一定要有信心。真正肯依这个理论、方法来修学,哪有求不到的?世出世间法无一求不得的。下文又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个道理,诚则灵矣,诚则明矣。我们是凡夫,凡夫没有能做到无心—就是无念,凡夫都有念。如何把这个念头控制住?如何把这个念头消灭掉?那就要用方法。云谷禅师教了凡是用持咒的方法。有人读了这本书,听了我讲的这些话,回过头来问我:‘法师,我们要不要念准提咒?还是继续念阿弥陀佛?’问这个话的人还不少,由此可知,学习不善用心,你没有听懂意思。前面不是跟你讲过吗?画符、参禅、念咒、念佛异曲同工,方法、手段不一样,目的、原理完全相同;他念准提咒,我们念阿弥陀佛。
但是底下这几句话要记住,这是共同的原则。“无记无数”,这要看什么样的人,中上根性的人用这个方法行,中下根性的人最好是记数。所以我们用念珠,念珠做什么?记数。一天一定要记多少数,这个样子能够把妄念消除,功夫能够做到精进而不懈怠,这是初步功夫。诸位要记住,用上几年之后,妄念少了,心地逐渐清净了,你就不要记数了。为什么?记数还是分心。这是在初学时候不得已的一个方法—记数,一天一定要念几万声佛号,念五万声、念十万声,这是初步功夫。功夫纯熟不记数,就是不分这个心了,佛号一句一句接著念下去,无记无数。这个样子,你的心念念在佛号里头,妄念自然就不生了。所以,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功夫纯熟,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这就是念跟不念合成一,念跟不念是一不是二,你就入了不二法门,你的功夫就念到家了。所以我们用念佛、念咒都是一样,功夫有很多层次,自己一定要晓得。我们今天决定要用‘记数’,记数是最低的功夫,从记数提升到‘无记无数’,再提升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那是第三个境界。诸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灵验”你自己会得到。灵验的原理是‘诚则灵’,灵是讲感应;‘诚则明’,明是讲智慧现前。
云谷禅师教导他的,到这里告一个段落。下面就是讲了凡先生他修持的经历,如何将大师这一番开示完全落实在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是真功夫,值得我们学习。
【余初号学海】
我们从他的‘号’也能够看出了凡之为人。他喜欢读书,好学,但是习气很重。‘学海’,这个口气很大,很明显的,我们能够觉察得出贡高我慢,他确实是这样的人。
【是日改号了凡】
从这一天起,接受云谷禅师教诲之后,他就改号“了凡”。他把他的号改了,不用‘学海’两个字,改作‘了凡’;‘了’是明了、了脱,‘凡’是凡夫。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今天明白了,知道命运可以改造,‘数’是可以能够突破的,不愿意再作凡夫,一心要想超越,所以把号改成‘了凡’。
【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个是修持功夫才得力的现象。我们自己要常常勘验自己,要认真反省:‘我今天这一天有没有空过?’如果自己功夫不得力,这一天空过了。古时候谚语常讲,光阴非常宝贵,‘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一去不复回。真正成功的人,无论是世法是佛法,没有不爱惜光阴的,没有不珍惜光阴的,天天求精进,一天都不能够空过,这种人决定有成就。了凡从这个时候才算是认真用功了。每天依照功过格做反省的功夫,所以每天战战兢兢。于是觉得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每天过日子是“悠悠放任”过去的,没有留意到,现在感觉到自己有战战兢兢的功夫,有一点不同的气象;时时刻刻能提醒自己,唯恐自己起恶念、说错话、做错事情,他有这个警惕的念头了。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些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能够看到低维次的,低维次的见不到高维次。譬如我们看到蚂蚁、小的爬虫,它们生活的空间是二度空间,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我们了解它,它不了解我们。同样道理,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是我们今天讲的天地鬼神。有人问我:‘天地鬼神真有吗?’我也不跟他讲真有、假有,我跟他讲,因为他们现在学科学,他相信科学,‘科学家说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就是中国古人、佛经里面讲的天地鬼神。他生活的空间维次比我们高,他知道我们,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以,真的有,不是假的有。这些人,只要我们心地真诚、清净,我们也能突破空间的界限,跟他往来、跟他沟通,不是做不到。
我们在三度空间,跟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打交道往来不是难事,更高维次空间的,那就不容易了。正如同我们是一个平民百姓,我们跟一个乡长、里长打交道很容易,常常见面;如果我们跟部长、跟总统打交道就难了。为什么?他太高了,我们不容易见到他。跟这个道理一样。所以,四度、五度空间跟我们近,就好像我们的乡长、邻长一样,容易接近。像天神,天神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那个高了,我们跟他往来就不容易,那要更深的定功,普通的定功是做不到的,经上常讲‘甚深禅定’。在如来果地上,确确实实达到一念不生,清净到极处,于是无量无边的空间维次全部都突破了。所以他的生活空间就大了,太大了;虚空法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一句话是实话,决不是赞叹,决不是夸大,实实在在的。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他有这个能力,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佛说统统有。一切众生个个都有这个能力,你现在没有这个能力,是因为你现在有障碍。什么障碍?妄想、分别、执著,这个障碍你自己。你只要能把这些东西放下,你的智慧现前,你的能力现前;也就是你有能力突破各种不同维次空间,天地鬼神你都跟他往来,都跟他见到了。我们今天虽然没有能力,心还是动乱的,没有能力突破,但是要知道,天地鬼神看得到我们。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他们在我们的身边,于是恶念自然不敢起来,恶的行为自然会舍弃,达到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的效果。下面举例子,‘遇到有人憎恨我、讨厌我,有人毁谤我’,在从前了凡先生遇到,是绝不甘心饶过人的,他决定有报复;现在他懂得了,不报复,心平了,能够“恬然容受”,心量慢慢拓开了,可以包容,这是修持功夫得力了。
【到明年】
诸位要记住,他是三十五岁遇到云谷禅师的,“明年”就是三十六岁。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科举”,这是礼部的考试。
【孔先生算该第三】
他参加这次考试,孔先生给他算命,他应该考第三名。
【忽考第一】
这就是他修持功夫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考第一名。
【其言不验】
孔先生给他算的命,头一次不应验。
【而秋闱中式矣】
同一年秋天,这是去考举人,他中了举人。考中举人,他命里没有的,这是改造命运效果非常明显的应验。诸位记住,一年!大凡改过自新,总是开头那个心勇猛,我们佛门也常讲,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人的通病。了凡先生第一年可以说是很勇猛精进,以后也退步了。虽然退步,他的警觉心常常提醒,还是很努力,进步得很缓慢,不如头一年,头一年进步快速,往后进步缓慢。后面他有反省,这是他难得的地方。
【然行义未纯】
他自己反省:我断恶修善做得不纯,夹杂太多了。
【检身多误】
检讨自己的行为,过误很多。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知道是应当要认真努力去做的,可是做得不够,没有尽心。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是他自己的反省。早年修行,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正常的,每一个修行人都必须经历的。不要灰心,不要害怕,不可以退转,缓慢当中也要求进步就好。总是在进,进得不多,只要进就好。诸位要晓得,不进则退,那就可怕了。不可以说,‘我今天没有进步,但是也没有退步’,实际上你已经退了。
【自己巳岁发愿】
‘己巳’是三十五岁,就是遇到云谷大师之后,他就发愿断恶修善。
【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发愿做三千桩善事,整整十年,三十五岁到四十五岁,三千桩善事才完成。由此可知,三千善事是多么难行。但是,他天天是在做;十年,三千六百天,平均算起来,他一天还做不到一桩善事,好在他天天在做。我们晓得这个事实真相,希望我们能够比他更勇猛,至少一天做一桩善事,能够做两、三桩,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空法师讲阿弥陀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