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杀生的定义不应杀生怎么形容

佛教不杀生戒何以可能
佛教不杀生戒何以可能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哲学系
傅小凡& 释果圆
“不杀生”是佛教五戒中的第一条。“持不杀生戒何以可能”,是指持此戒的充分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此戒律的合理性,二是道德主体接受此戒律的主观条件,三是持此戒的现实可行性。
一、不杀生戒的本意
佛陀告诫我们,生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欲望,爱惜自己的生命,这是人的本能。对于人类来说,求生存是每一个人天赋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对于每个人而言,第一宝贵的是生命,人们爱惜自己的生命胜过一切。所以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
戒律订立之初,不杀生戒仅对人而言,不杀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杀生戒的内涵扩大,禁止断绝者包括一切生灵的命根,而令其享尽天然的寿命。因为,命根为一切生灵最宝贵的的东西。在这儿,一切生灵通常指三种众生:人类、动物和植物。
在《如法经》中,佛陀说:“不应杀生,不应该指使他人杀生,不应该赞同他人杀生,不向一切生灵施暴,无论这些生灵在这世界上是强者,还是弱者。”因此要真正持“不杀生戒”,我们必须戒除自杀、教他杀和见杀随喜。自杀,就是亲手杀生;教他杀,就是指挥别人杀生;见杀随喜是指,见到杀生,不阻止。当然,如果用你的智慧与悲心去尽力阻止杀生事件的发生,劝阻后仍无效,这不算犯“波罗夷罪”,因为你已尽了力。总之,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无论是自己动手,或叫他人去杀,只要是断了众生性命的,就是杀生。依佛法,任何一种形式的杀生,不管以何种借口,都不为佛教所承认。因此在佛化社会中,若能守第一戒,所有生命的形态都得到保护。
二、持此戒的合理性
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正如印顺导师说:“从佛说《阿含经》、《法句经》,到大乘经都说明,这是‘以己度他情’,因而自愿克制自己情欲的德行。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别人(一切众生)的心情,经中称为‘自通之法’,也是儒家的恕道。如经上说:‘我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生命(此据杀生而说),此为我之所欣爱耶?若为我所不喜爱?则去破与我同欲生、欲不死、欲幸福、欲避苦之他命,他亦不欣爱此。不独如此,凡为自己不爱不快之法,在彼亦为不爱不快之法,然则我如何以所不爱不快之法而害他。’”2这就是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推己及人的忠恕观念。耶稣也说过:“要别人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人与人间的正常道德,不难从这推己及人的意识中获得。生命对任何众生来说都是宝贵的,既然人类贪生怕死,其他众生也和人类一样,所以不忍杀害其宝贵的生命,以满足我一己之私欲!不仅如此,当我们见到因杀生所带来的痛苦时,悲心自然而生起。有了这种悲拔众生苦之心,爱惜生命、保护生命之心就会产生,这才是彻底的守不杀生戒。
生于五浊恶世的众生,本来就很不幸,然而由于人类的自私与无知,为了私利或享受,残杀生命的现象到处存在,更增加了众生的痛苦。如果我们以憎恨心对待不公正,我们就有可能做出有害而无利的事来,也许我们会后悔一辈子。如果我们看到因杀生而产生的种种痛苦,以般若智慧观照这些苦难,悲心由此而生。悲心是唯一有用而安全的力量,它将成为我们护生、救苦拔苦之动力。所以第一戒又名“慈悲戒”,它是我们产生拔苦与乐的动力。对众生有大悲之心是第一戒真正之核心。
以悲拔众生苦的原则来看,断了众生命固然给众生带来最大的痛苦,所得罪业自然最重。平时若有人用刀杖瓦石等伤害众生,或以恶言伤害他人,或故意设圈套,使别人陷入绝境等等,虽还没有构成杀生罪,但是与杀生罪属于一类,只是罪过略轻一些罢了。
有人认为,持不杀生戒是好心肠之人所为,是人类对生灵的一种“开恩”。其实不然,我们之所以要持不杀生戒,并不完全出于对众生之“开恩”,也是出于对我们自身的一种保护。换句话说,保护动物和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这在佛教缘起法的理论中解释得很清楚。
缘起法是佛教教义的中心,所有佛法都是建立在缘起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佛教常用“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来说明缘生缘灭的道理。简单地讲,所谓“缘起法”,即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用现代的话讲,宇宙万有,从无情的植物到有情的人类;从地球的形成到一个家庭的建立,都是由种种关系或条件(即因缘)组合而成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又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缘起法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不依赖於其他事物而独立存在。我们人类也不例外。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来自于大自然,而又回到大自然。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便成为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我们生存在大自然中时,又必须依靠大自然。换句话说,我们人类与植物界、动物界都有密切的联系。目前大量森林遭到砍伐,无数动物遭受捕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这反过来也给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讨论杀生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危害。
第一、人类自相残杀。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可在动荡不安的当今社会中,不少人连这最基本的权力都得不到保障。国与国之间,因意识形态之争、利益冲突、争夺势力范围,战争时有发生,使得无数人丧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种族矛盾、派系斗争或政见不和,内战连续几十年,无辜百姓遭殃;在同一个社会中,为了名利,尔虞我诈,甚至谋财害命,因种族歧视,互相残杀事件时有发生。其结果是这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酷、血腥。
第二、恣意猎杀动物。人类为了自已的私利和口腹之欲,大肆捕杀动物,有时手段极其残忍。动物界本身自有其生存的自然规律,动物也有它们生存的权利。由于人类的无知,恣意残杀动物,到头来必然会危害人类本身。自然界许多动物都已经灭绝,生物链被打断,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失去平衡坏,人类自然生存的条件也就随之恶化。
第三、大肆毁坏植物。人们为了暴利,大肆砍伐森林,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千里良田变成沙漠。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数以千计的人因此丧生。
由此可见,残杀动物、毁坏大自然,就是毁灭我们人类自身;保护大自然、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不杀生戒是保护生态平衡最彻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佛陀在很多古老的佛教经典中,教导我们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才能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睦相处,如何保护生态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佛陀是世界上最早、最伟大的生态学家。佛陀教导我们不杀生,不仅是为了动物界和自然界的和谐,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本身的生存,所以说,在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今天,不杀戒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犯不杀生戒的惩罚
对于在家的居士而言,杀人不仅违反道德规范,而且触犯法律。杀人者偿命,人人都贪生怕死,所以不杀生戒的第一项的可能性对一般人来说,即使没有佛教信仰,还是比较容易持守的。而对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而言,犯了杀人罪,戒律中称为“波罗夷罪”,对出家众来说,处罚的方法是“不共住”。戒杀生的佛教界,自然没有死罪,所以“不共住”,亦即逐出教门,是佛教戒律中最严厉的刑罚,又叫做“断头刑”。如果出家人犯了杀人罪,他便自动失去比丘/比丘尼的资格,不再是求道之人,所以不允许他在僧团中继续共住。如果遇到不自觉的比丘犯了这条罪仍隐藏在僧团中,一旦发现,他将会被立即驱逐出僧团,因为他已不是僧团的成员,再也无资格住在寺院内,接受人天供养。一旦被逐出教门,犯戒者就不再受佛教僧团的保护,他必须接受世俗社会的法律惩罚。因此,持不直接杀人之戒,无论对比丘/比丘尼还是在家的居士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
与杀人相比,不杀害动物之戒就比较难守持。对出家人而言,若杀害任何动物,其处罚的方法比杀人罪稍轻,虽然不把他逐出僧团,但他将被剥夺比丘应有的权利,不但不得为他人依止,更不得收徒弟,也没有资格举他人的过失。对在家人来说,佛陀在八正道中只是明确指出,佛教徒不能经营屠宰业。明确告诉人们,杀害动物,不管是谁,无论以何种理由,都犯了第一戒。但是,却没有明确的处罚手段,这就使在家人守持此戒较为困难。
不过,佛教戒律对沙弥和比丘的要求并不一样。对沙弥和在家信徒的要求是不杀有情众生,包括动物和人类。而对比丘和比丘尼来说,则要求较高,不杀生指不杀所有的生命:包括植物、动物和人类。
比丘只能从地上捡鲜花供佛,而沙弥则可以从树上摘鲜花供佛。在寺院中,一般情况下树木是不可以砍伐的,除非树枝毁坏了佛殿或佛塔。僧人挖土也有违戒律,因为挖土有可能会伤害到泥土中的小虫或植物。但如果寺院中需要水井,出家人又不能动手挖土,这时就让出家人为难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有在家信徒来寺院中时,比丘们便相互谈论:寺中需要造一口井。这时在家信徒听后,心领神会,便主动来寺院中为比丘造一口井。
四、不杀生戒的内心依据
在家信徒与出家僧人之间在持戒方面要求的不同,表明更高层次的持戒,主要依靠出家人内心的信仰和慈悲的宗教情怀。这一点与世俗道德规范一样,较高层次的道德规范,主要靠内心的信念和良知来自律,并非以外在惩罚为手段。佛教的信仰是以人性本善为基础的,它假设每一个人都热爱生命,都有不忍之心,因此人们持守不杀戒是完全可能的。
1.认识杀生之残忍
平时我们坐在家中,或在讲堂内,看看外面的世界,觉得天下太平无事。然而,如果我们静心观照,就不难发现,杀生现象极为普遍,有时杀生残忍之程度令人惨不忍睹。现将我个人之所见所闻略叙一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人们残忍地杀害生命,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据史书记载:直到清朝末年,为了满足有些人吃新鲜牛肉的欲望,一种残酷地杀牛的方法仍十分流行。餐馆外有一个专门杀牛的地方,把牛的四条腿分别绑在四根木桩上,把头和脊椎绑在一根横木上,结果,牛当然是一点也动弹不得。无论客人点牛身那一块肉,厨师便拿一把利刀,从那头牛的特殊部位割下那块肉,立即下锅爆炒。当新鲜的牛肉送到客面前时,据记载牛肉片不时的颤抖呢!当客人兴高采烈地享受鲜嫩的牛肉时,那头牛却是鲜血淋漓,疼痛得浑身发抖,在死亡线上挣扎,令人惨不忍睹。那头牛就这样在千刀万剐中,活活痛死。如果客人处身设地为牛著想,看到牛悲惨的样子,我相信,没有人吃得下从那头牛身上割下的肉!由於这种吃法惨无人道,朝廷才下了禁令,这种吃法才消失了。
当今有些人特别讲究吃新鲜的肉,吃法之残忍,也令人触目惊心。据说在中国南方有道菜是猴脑。平时每当喂猴子时,训练它把头放在桌面上的圆孔内,把双手双脚放在圈内,然後就给它好的食物。当客人正式要求吃猴脑时,那只猴子自动来到餐桌,高高兴兴地让店老板把它的双脚双手绑好後,可这次等待它的不是好吃的食品,而是一把利刀,劈开它大脑的顶部,将滚汤倒在猴脑中,边搅拌,边品尝。此时桌下的猴子虽然不能动弹,其挣扎痛苦之状,是可想而知的。就为了那几口“鲜汤”,却让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受如此的折磨,於心何忍?!
在南韩,有一种吃狗肉的方法也极其残忍。据说,在把狗杀死之前,用鞭子抽打狗的全身,直至半死为至,剥皮後下锅炒,据说这样抽打出来的狗肉特别鲜嫩。但为了那几块肉,却让狗受那麽大的罪,值得吗?稍有良心者能吃得下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肉吗?
据说在中国南方,有人想吃鲜猫肉,其方法是将水浇开後,将活活的猫扔到开水里,活活烫死後,去掉皮毛,立即爆炒,速度极快,据说,客人开始吃时,猫肉仍会颤动。同样,不少人去餐馆吃饭时,习惯於点鱼缸的活鱼,厨师依命,把活鱼抓出来,去除鱼鳞,开肠破肚,油炸後送给客人,据说放到餐桌上时,鱼嘴还动呢!它们真的就不爱惜生命吗?死时真的一点都不痛苦吗?
吃火锅是很平常的事,据说火锅的材料就是讲究新鲜,虾、鱼等都是活活扔进滚汤中烫死。螃蟹比虾更惨,据说吃前便肢解成块,再烫死。乌龟被吃时也很惨,据说是把它放进开水中活活烫死。被蒸煮的螃蟹也很可怜,它们是被蒸汽慢慢的蒸死的。未死前,我们可以听到它们在锅中乱爬,那是生与死的挣扎啊!
人人都喜欢吃蒸的螃蟹,却不知蒸煮过程中螃蟹所受的罪,如果我们人类也去体会一下那种被慢慢蒸煮而死去的滋味时,恐怕再也不会有人忍心去蒸螃蟹!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中记载: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问周兴,周兴还不知。来俊臣假意问周兴:“犯人不肯认罪怎麽办?"周兴说:“拿个大瓮,周围用炭火烤,把犯人装进去,甚麽事他会不承认呢?"来俊臣叫人搬来一个大瓮,四面加火,对周兴说:“奉令审问老兄,请老兄入瓮!"周兴吓得连忙磕头认罪。这就是“请君入瓮"这一典故的来源。由此可以推知,将动物放在锅中蒸煮,其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莲池大师说:“人人爱命,物物贪生,何得杀彼形躯,充己口食,或利刃剖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刮鳞,或断喉劈壳,或滚汤活煮鳖鳝,或盐酒生腌蟹虾,可怜大痛无伸,极苦难忍!造此弥天恶业,结成万世深雠,一日无常,即堕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受罪毕时,仍作畜类,对报,命命填还,还毕为人,多病寿夭,或死蛇虎,或死刀兵,或死官刑,或死毒药,皆杀生之所招感也。"从这一段文看来,明显地证明杀生是招感一切恶业的主因。
当今杀生现象太普遍了,以致不少人对杀生熟视无睹,甚至到了麻木的程度。实在令人心痛。
2.权巧方便,激发悲心
平时很多人喜欢吃新鲜的肉,由於自身的无知,不知这些肉是用何等残忍的手段准备出来的,如果人们了知杀生的真相後,我相信大多数人会不忍心吃这种肉!又由於无始以来的无明,不少人对残忍地杀害生命也到了麻木的程度,杀生时他们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更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对被屠杀的动物来说又意味著甚麽?如果他们果真了解被宰杀的动物也像我们一样爱惜自己的身命,被宰杀时同样会感到疼痛、恐惧,也许杀害动物的酷刑会减少很多。所以阻止杀生的关键是权巧方便,激发人们的慈悲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从前有一个屠夫,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最後他决定供养村庄上的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应供,他特意买了新锅新碗,以便确保所做出的菜为素菜。当这位出家人在用餐时,屠夫很激动,心中默默地想:法师吃完饭後,如果他能为我讲很好的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其他事件。可吃完後,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未说,便离开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於是继续杀猪。死後自然堕入地狱受苦。
几千万年过去了,一天地藏菩萨又到地狱救渡苦难的众生。他问道:“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人若记得,生前曾经还做过一件好事,请讲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有无数,但鸦雀无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位能想起来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最後那位屠夫开口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经供养过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饭後和我讲善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可是他吃後一言不发就走了,於是我仍杀猪为业,死後便来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解脱,证得圣果。地藏菩萨便问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养而未说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惭愧地说:“确有此事,因为那时我是学习小乘教法的,只考虑自身的解脱,所以并未说法渡众生。当时受人供养,并未替人家说法,现在想来还很不安。为了了结这段因缘,我愿意去人间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地藏菩萨很高兴地让他二人到同一个村庄转世为人。屠夫照样转世为屠夫,而那位圣者则转世为僧,但他二人却是好朋友。
一天,这位出家人又拜访他的屠夫朋友,但见肉店闭了门。敲开门後,见到屠夫垂头丧气的样子,打听後方知,屠夫因缺钱买猪杀,所以只能停业。这位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会借二百两银子给你做本钱,你可继续营业杀猪,但只有一个条件,我要肉时,你得及时给我提供肉!"屠夫一听这条件,心想:我开肉店,自然甚麽时候都有肉,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於是便答应了僧人朋友的要求。这位出家人借给屠夫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中无事。出家人从未上门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接位的皇上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规定: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节,全国禁屠三日,违者斩首。正好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来到肉店,要求屠夫给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恼火:“你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全国禁屠三日期间来要肉,这不是存心跟我为难!"出家的朋友说:“我们有言在先,我借钱给你的唯一条件是:我随时要肉,你得随时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给肉呢?"屠夫自知理亏,又无计可施,便问道:
“你说怎麽办?"出家人说:“今天既然是全国禁屠日,宰杀任何动物都有杀头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一个折衷的办法;现在我只需一两肉,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即可。"屠夫高叫道:“从我身上割下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问道:“只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你就叫痛,那麽多猪被你无辜地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屠夫猛然醒悟:“我杀猪时猪也知道痛吗?"於是他放弃了杀猪,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後终於证了罗汉果。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为了口福,屠杀动物,因不知动物也有贪生怕死之心,更不知用酷刑宰杀动物时,动物痛苦难受惨状。如果我们处身设地为动物想一下,它们被宰杀时也像我们人类一样,十分恐怖,痛苦不堪,如此观想,悲心顿生,又怎忍心食其肉?
4.认识食肉有害健康
超级市场出售的肉很诱人,但很少人知道这些肉通过怎样不人道的手段生产出来的,更少人知道这些肉对人体有害。如果知道了,我相信不少人会自动放弃吃肉。现在就我个人的所见所闻略述如下。
记得小的时候,一到考试,母亲便会炖两个鸡蛋,作为营养补充。从那时开始,便形成一个概念:鸡蛋有营养。出家後自然是要吃素,师父要求很严格,鸡蛋当然也不能吃,起初总觉得是一大`损失'。据说古往今来,对於出家人是否能吃鸡蛋还有不少争议。有人说可以,也有主张不能吃。唐朝有一位禅师便属於支持吃鸡蛋者。一天他煮好鸡蛋後,做了一首诗,为自己能吃鸡蛋找原因。他的诗是这样写道:
浑浑沌沌一颗桃,里无骨头外无毛,
老僧带你西方去,免在人间受一刀。
做完了诗,他便把鸡蛋吃了下去。
後来我去佛学院读书,经常头晕,医生讲,那是缺少营养的症状(其实是营养不调),於是在医生的劝告下,便又开始吃鸡蛋,当然专买养鸡场的蛋。到英国读书後仍坚持这一原则。直到有一天,一位信徒带我去参观一个养鸡场後,我再也没有吃鸡蛋的欲望了。
当时我看到每一只鸡都是圈养在空间极小的笼子里,平时根本没有活动的余地,只有它们的头可以活动:把头伸到笼子外吃食,天长日久,颈部的毛因摩擦而全部掉光,看起来真可怜。有的鸡因没有活动的空间,缺少锻链,双脚逐渐退化,有的站不稳,有的瘫痪了,还有的甚至双脚都腐烂了。这并不碍事,它们照常活著,不断把头伸到笼子外面吃食,照常生蛋。当时我感到好怪,这些鸡受到如此之`虐待',为甚麽每天还能照常生蛋呢?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些鸡都是注射过一种特殊的药水,使得它们每天都能产蛋!听到这些情况,我感到十分的震惊:小的时候,我家的鸡是自由放养的,而且受到很好的照顾(否则便不产蛋),所产的蛋自然会有营养,而面前的这些鸡仅仅是生蛋的工具,更须借住药物才能正常生蛋,这样的蛋能有营养吗?吃这样的鸡蛋对健康有益吗?鸡受到如此之虐待,吃这样的鸡产下的蛋,忍心吗?无论是从护生的角度,还是从佛教慈悲的角度讲,我们都无法吃进这样的鸡产下的蛋!
这次参观,我也了解到其他一些情况:商场的鸡肉是很诱人的,但如果我们知道这些鸡肉是怎麽长出来的话,你肯定没有心情吃。据说,贪心的商人为了使鸡长得更快,白天并命喂食,这还是小事件,据说晚上他们也打开聚光灯,把养鸡场照得如同白天,投胎为鸡,是天大的不幸,当然不知道人的鬼计,还真的以为仍是白天,所以照常进食。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些养鸡场还给鸡打针,让它们长得更快、长出的肉更多,提早拿到市场上去卖!鸡长成後送到屠宰场,据说後面的鸡听到他前面鸡悲惨的叫声,惊恐万状,前面已割断咽喉的鸡尚未死去,接著被进入下一个程序後,先送进开水中活活烫死,再被机器活活地拔毛。所见所闻,令人心寒。这样生产出来的鸡肉怎能有营养呢?用如此不自然的手段养出来的鸡,对人体有害而无益!但愿喜欢吃鸡肉者三思。
目前市场上很多的肉都是利用同样的手段生产出来的。例如近两年来,英国一直闹疯牛病,其病因就是因为牛商为了缩短牛成熟周期,多产牛肉,他们违背牛只吃草的自然规律,把牛的内脏做成具有青草味的肉丸喂牛,牛明显长得快了,而且肉多而鲜嫩,结果人反而遭到人私欲的惩罚-出现了疯牛病,这样的牛肉能吃吗?
5.了知杀生之果报
杀生之恶报极大。据《分别善恶报应经》上载著说,杀生有十种恶报:
  一、冤家转多,
  二、见者不喜,
  三、有情惊怖,
  四、恒受苦恼,
  五、常思杀业,
  六、梦见忧苦,
  七、临终悔恨,
  八、寿命短促,
  九、心识愚昧,
  十、死堕地狱。
杀业的恶报如是惊人,所以佛陀特别注重不杀戒。在菩萨戒中,这一戒,也是排在众戒之首。很多人不信因果,自然不知杀生之恶报。我们应千方百计的让杀者知道杀生之果报,杀生之人便会减少。求那跋摩尊者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求那跋摩(Cunararman)尊者,译为(功德铠),是北印度人,其祖父呵梨跋陀,本是 宾国的国王,因为性情过於刚直的缘故,而遭到国人的反抗,被迫放弃了王位,并被流放外地,求那跋摩及其父亲只好过著隐居山林的生活。
求那跋摩的父亲究竟是如何的刚直,在史传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可是求那跋摩尊者本人的刚直,在梁·高僧传里,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求那跋摩尊者在十四岁时候,他的母亲,不知何故,想吃野兔肉,他便叫求那跋摩上山去猎取,求那跋摩不仅没有遵母命行猎,而且还说:“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没有不是好生恶死的,现在,要我去把它们打死,来满足母亲的口福,实非合理。"他的母亲听了这话,非常不高兴地说:“啊!你这小孩,太不听话!假使你的不孝因此而得罪於天地神祗,我就代替你受罪好了。"
可是事隔几天,求那跋摩奉母命做午餐,一不小心,手指被滚烫的油烫伤,疼痛难忍,便呼叫他的母亲说:
妈妈!请你老赶来替我疼一番吧!"
他的母亲答说:
“痛在你的身上,我怎能代替你的痛呢?"
求那跋摩说:
“这小小的痛苦,你老还不能代我而受,何况那杀害生命,要受生生世世的恶报,轮回不已的痛苦,岂可随便代替呢?"
他的母亲听著这话,知道其意是前日的旧事重提,他便忏悔极了,而且深有所悟,终身断杀食素。
後来,他游学斯里兰卡,最後於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由广州登陆来到中国,译出菩萨戒经,并四分比丘(尼)羯磨法,更在南林寺建立戒坛,创设律学府等,大弘律法。
6.了知不杀生之善报
若能了知,不杀生可得无尽的功德,杀生的现象也会减少。在十善业道经上,说明不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一、於众生普施无畏,
二、常於众生起大悲心,
三、永断一切瞠恚习气,
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
六、恒为非人所保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
十、命终生天。若能迥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7.去除贪心,自净其意
促使人杀生的基本原因是其内心的贪心。人类贪吃,便大肆残杀动物;有些人贪美味,杀死动物的各种酷刑“应运而生";个人贪财,谋财害命层出不穷;集团或公司贪财,谋财害命才能长期存在;国家贪财,战争才有借口;个人贪权,无情斗争才会长期存在;不同的政党贪权,政治谋杀习以为常;不同的民族贪所谓的独立自由,种族冲突随处可见;不同的人群贪某种观念、思想或主义,才能驱使无数人为之而丧身。所以说贪心是杀生的根本原因所在。贪心生起而又无法得到满足时,心中又会生起烦恼;烦恼生起後,人们便不能理智地、客观地、如实地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或某一个人,人们的思想因此而产生误解,造成混乱,失望,愤怒或仇恨,最後生起杀念。反之,如果我们开发我们的智慧,去除贪心,看清自身、他人以及我们所处环境的本来面貌,我们就可能会减少抱怨、争执、仇恨,甚至杀念,大家才会化敌为友。自己内心世界平静了,我们便能保持祥和的心态,我们就会知道如何理智的与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以及佛友相处,如何与动物和大自然和睦相处,杀生的念头自然会减少。所以说,去除贪心,净化我们的心灵,是阻止杀生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已投稿到:佛遺教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佛遺教經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洛杉磯金輪聖寺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A1.序分 A2.正宗分 A3.流通分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
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此是苦,我已知,不須更知;
此是集,我已斷,不須更斷;
此是滅,我已證,不須更證;
此是道,我已修,不須更修。
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A2.正宗分(分二)
B1.明共世間法要 B2.明不共世間法要  B1(分三)
C1.對治邪業法要 C2.對治止苦法要  C3.對治滅煩惱法要  C1(分四)
D1.明根本清淨戒 D2.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D3.明戒能生諸功德 D4.說勸修戒利益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D2.明方便遠離清淨戒
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
節身時食。清淨自活。
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D3.明戒能生諸功德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D4.說勸修戒利益
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C2.對治止苦法要
D1.根欲放逸苦對治 D2.多貪苦對治 D3.懈怠睡眠苦對治  D1(分二)
E1.根放逸苦對治  E2.欲放逸苦對治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
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
E2.欲放逸苦對治
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其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D2.多貪苦對治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三心不了水難消,五觀若明金也化。
佛制比丘,食存五觀;
散心雜話,信施難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D3.懈怠睡眠苦對治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常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C3.對治滅煩惱法要
D1.瞋恚煩惱障對治 D2.貢高煩惱障對治 D3.諂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D2.貢高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D3.諂曲煩惱障對治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B2.明不共世間法要
C1.無求功德  C2.知足功德 C3.遠離功德 C4.不疲倦功德 
C5.不忘念功德 C6.禪定功德 C7.智慧功德 C8.畢竟功德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仁義禮智根於心,
其生色也,睬然見於面,盎於背,
施於四肢,四體不言而喻。
仁、義、禮、智,
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富人不佔便宜,佔便宜是窮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惡人。
賢人不生氣,生氣的人是愚人。
C2、知足功德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一簞食,一瓢飲,
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
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C3.遠離功德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閑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C4.不疲倦功德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如平原走馬,易放難收。
C5.不忘念功德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C6.禪定功德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內觀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C7.智慧功德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常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C8.畢竟功德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畢竟西湖六月中,春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盡,映日荷花別樣紅。
A3.流通分
B1.勸修流通 B2.證決流通 B3.斷疑流通 B4.囑咐流通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欲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
對境若不識,須再從頭鍊。
B2.證決流通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金銀堆成山,閉眼全都撂,
空手見閻君,悔心把淚掉。
魚在水裏躍,人在世上鬧,
不知為善德,虧心把孽造。
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痛苦?
縱有千般快樂,無常終是來到。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B3.斷疑流通
C1.顯示餘疑 C2.為斷彼之疑 C3.為重說有為無常相勸說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
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認命要知足,煩惱一概除,
聲色也不好,名利更不圖,
瞪我沒看見,罵我把理服,
打我忙跪倒,光笑不會哭。
人間也未有,世上找不出,
西方真衲子,懷揣摩尼珠。
C2.為斷彼之疑
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
C3.重說有為無常相勸修
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B4.囑付流通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法界佛教總會
DRBA / BTTS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杀生的果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