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去一家孵化器毕业知名企业业做小员工好还是选择

为什么有超过4万名大学毕业生都选择去了这家公司?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庞大的新鲜血液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不仅给就业市场带来压力,更助推了一把租房市场的火热。作为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来说,解决住房问题是燃眉之急的头等大事。因此,众多企业的人才计划把“员工住房保障”作为一个重点攻克的关卡。近日,零售巨头苏宁因持续投入几十亿元、推出了一系列解决员工住房问题的举措,得到了央视点赞。
4月9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深度报道栏目《经济半小时》以12分钟的长篇幅对苏宁在解决员工住房方面的人性化举措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选取了几位苏宁基层员工的典型代表,如“北漂”的物流公司小件仓储管理员、物流园运营部经理,物流基地工作人员、一线业务骨干等,用他们的亲身经历,介绍了苏宁在员工宿舍、员工公寓、员工购房借款等方面的多样化员工福利。
图: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的苏宁员工宿舍
通过这些真实而平凡的个人故事,苏宁以人为本、以吸引、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核心一览无余。
不再“蜗居”:1年超1亿的低息购房贷款+员工公寓
每一个在外打拼、尤其是刚毕业的年轻人都有一个买房梦,奈何多重因素的限制,实现难度颇大。作为一个人性化的企业,苏宁于2017年推出了“员工购房借款项目”。此项目前期主要面向毕业后即进入苏宁工作的1200体系核心员工。项目提供额度50万的购房借款,借款期限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种,由员工根据个人还款能力自由选择,年利率仅1.5%,而且借款首年为免还期。相比市面上4.9%的贷款利息、7%左右的金融机构消费贷,可谓诚意满满。截至目前苏宁已经发放低息贷款约1亿元。
这项政策让不少员工直接受益。比如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汪钇辰,大学毕业时就加入了苏宁,经过七年的成长,他不仅成为了苏宁一个项目部的运营负责人,还在南京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迎来了孩子的诞生,于是买房成了头等大事。去年,他看好了一套80多平米的二手房,两口子东拼西凑了五十来万,但还差三十多万才能交上首付。就在汪钇辰为难的时候,公司出台了“员工购房借款项目”,解决了他的当务之急。
除了购房之外,对租房有需求的员工,苏宁针对性地推出了“员工公寓计划”。
就以在苏宁南京物流基地工作的刘坤亮为例。他在一年前就和做客服的妻子申请到了公司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按照公司要求,只要是在物流基地工作的员工都可以申请公寓,成家有孩子的会优先安排。这套公寓空调、电视、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相比较同地段的月租2000多元的商品房,这套公寓每个月只需要支付800元。有了安身之所,刘坤亮把母亲和两个孩子也从安徽老家接了过来。
图:苏宁员工公寓
截至目前,苏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等全国41个城市设有共计约7500套(间)宿舍和公寓,每年为将近4万名员工解决住房需求。对于这些公寓及宿舍,苏宁采取统一的、高标准的物业管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措施面面俱到,同时还确保安保到位,让员工安心生活、放心工作。
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苏宁都身体力行地保障着员工的需求,践行着作为一个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留人先留心”:人力资本是比货币资本更重要的资本
苏宁为何如此大力度保障员工住房福利?这与它一贯秉承的企业文化和人才观念密不可分。
“做百年苏宁,社会、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是苏宁的企业文化。其中,社会、企业、员工三者密不可分。所以持续聚焦员工价值,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员工成就感、获得感和自豪感是苏宁一直以来坚持的做法。
因此在苏宁,员工们不用被压力所困扰,从住房补贴到升职涨薪、股权激励、培训提升,苏宁完整的员工福利体系,为员工创造了舒适的工作氛围、助力员工的成长。同时,也打造着更有价值的企业精神。
苏宁董事长张近东表示:“人力资本是比货币资本更重要的资本。一个优秀的公司要留住人才,首先得留住心。”要想“留住心”,除了物质方面,苏宁也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设立温馨“家庭日”,每年邀请员工家属参与公司活动;举办酒店相亲、联谊排队,积极为员工的终身大事牵线搭桥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和归属感。
图:苏宁员工餐厅
图:苏宁员工健身房
图:苏宁“家庭日”活动
除了人才还是人才:未来一切竞争的起点都将是“人”
近期,各大城市之间人才争夺战打响。西安、南京、武汉等20多个城市接连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送房、送钱、送户口,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在西安只要凭借身份证和学位证在手机APP上办理,就能够在半个小时左右落户西安。而且对学历要求并不高,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或具备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均可。
有分析称,连绵不绝的抢人大战,正显示了我国已进入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其实不仅仅是我国,世界范围尤甚,全球化的趋势更是加速了对人才的争夺。
在这场竞争赛中,各企业竭尽所能地为员工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加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国际知名企业Google的员工福利政策可谓远近闻名,男女都有的产假、媲美米其林餐厅的食堂、甚至还有死亡福利——配偶可以获得去世员工的股权以及一半薪酬。在这样政策的吸引下,Google创造了极低的员工离职率及极高的员工满意度。而在国内阿里巴巴提出了每年为员工父母免费体检的“康乃馨”计划,腾讯也有针对离职员工的长期联络及维护政策。
如今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企业竞争,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一场是对人才的争夺战,苏宁的人才战略正是顺应了当下形势,给自身员工提供全方位的福利政策。这些探索和实践不仅加深了员工的归属感、提高了满意度,也为自身的战略规划稳固了根基,形成了推动自身快速发展最根本的竞争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你冲厕所合格么?
《中国太阳能产业资讯》 陈讲运
昨天看了一个故事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有种 说不出来的感觉。故事很简单: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到日本当时很知名的企业应聘,“过五关辗六 将”,通过层层筛选,终于在该企业工作了。告诉了很多亲戚朋友。许多同学十分羡慕。心中无比快乐,这种荣耀是无法比拟的。可是在第一天刚进公司时,有人安 排她的工作就是洗厕所,要求很严格:马桶必须洁净如新,地面一定干净,能照出人影。站在厕所门口的她,心中有种被愚弄的感觉:堂堂的早稻田大学毕业生安排 我做这工作……泪水不知不觉就下来了。这时,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注意到她在流泪,就询问具体的情况。弄事情真相明白后,那位男子什么也没有说就拿起工具开 始冲洗厕所,跪着一遍又一遍地擦,最后终于完成了。女大学生一直在旁边睁大眼睛看,不可思议的是,男子最后从马桶里舀了一杯水,没有丝毫犹豫一饮而尽。女 大学生十分感动,开始认真而踏实地冲马桶。后来才知道那位男子是部门经理。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据 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大学生入职培训难效果不好,于是就开始放言:大学生如此不可教也!企业培训的确耗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却并未换得员工的满意,究 其原因,在于一点,缺乏针对性。不同的岗位在素质、技能上的要求有时天差地别,如果培训内容在各岗位间的适用性不强,那就很有必要按信息有用性对被培训者 作划分。再者,很多企业的培训一般就是聘请一些知名的讲师,进行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结果就会导致企业不满意,继而就把这种根源转嫁在新大学生身上,毕竟讲 师是出了名得好,再说,他的培训效果有目共睹,有很多企业成功的案例。就是没有想想自己设置这样的培训是不是很合理呢。再说,我们如果能像上面提到的那位 经理那样,用实际行动做给大学生看,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呢?我们以豁达、宽广的胸怀来接纳新大学生,也许结果就会两样。
反 过来说,新大学生能不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呢?就笔者近半年的招聘经历来看,很多大学生刚刚从象牙塔的温室中出来,对很高的条件,工资待遇都有要求,和别 人开始攀比。但他们忽略了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很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缺点和短处,我会 做什么,能做什么。他们的这些想法我可以理解,毕竟人有追求和梦想是好的,工作就很有激情。再说,自己也是经历过这样的心态。但是,当我告诉他们,我们的 工作专业性很强,必须从基本做起时,他们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一个堂堂的大学生要做基层的事情呢,我胜任这个职位没有任何问题。出于对人才的渴求以及我 们当时急需人才来补充这个职位,我破例大胆启用新大学生,毕竟他们有激情,更应该富有创新精神。2个月后发现,事情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安排的工作必须在多次追问下才开始做,平时不知在做什么。有的竟然2个 月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实在悲哀!不是主管没有说到位,而是这些人根本做事不用脑子,不知道的事情不愿意咨询,好像咨询别人就低人一等。主管向上面提 及的那位经理一样做给他们看,但是,他们没有丝毫改变,好像认为是应该的。由于他们的工作拖延了整个项目的进展,致使整个公司比竞争对手慢一步。
近日在网络上看到了皇明太阳能总裁黄鸣的文章——大学生从"畜生"到 人的社会洗礼。很多企业家明确表示不要新大学生,因为他们要求很高,什么也做不了,简直就是养大爷。这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不切合自身的 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追求高工资、高待遇、高职位,但是实际能力缺失。同时一方面也反映我国教育和社会的严重脱节。一些专家表示:目前高等教育怪圈:一方 面大学生就业难,学生抱怨找不到好的工作了,可是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特别是产业界,又抱怨大学毕业生不好用,没有动手能力,没有工作经验;学生说我很委 屈,没有机会实践;学生家长说我花了这么多钱,教育经费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可是最后没有多大的收获。政府部门也发现,我们现在产业升级,急需高端的 人才,可是我们却面临着人才短缺。
窃以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大学生的心态即就业态度,毕竟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摆正态度,虚心学习,不断成长,逐渐塑造个人的品牌,终究会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否则,你就真的是冲马桶也不合格!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四, 十二月 20, 2007&
[大学生就业]不健康的择业心理
恐慌心理。有单位就签,结果受骗上当。比较正确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全面考察用人单位的经营状况,不贸然接受对方的面试、签约要求。在知彼知己的情况下,才考虑签约事宜。
  羞怯心理。在求职现场丢了自荐书就跑,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这样的人自然难受用人单位赏识。
  仕途心理。“学而优则仕”,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衙门”钻,哪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远非常人所能进入,其结果大多是碰得头破血流。
  攀比心理。有的学生讲“级别”,觉得在校园期间我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官职”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却不知用人单位并非以此作为评判人才的惟一标准,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材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苦和冷清。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后悔不已。
  依靠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见工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或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翼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依附心理。自己不急着找工,整天想着攀哪个亲戚朋友的关系,拿点钱买个职位,这样买来的职位恐怕难做长久。
  乡土心理。这些大学生不愿出远门,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另一些人则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与另一半留守同一战壕而死守一方,这样的人鼠目寸光,难有作为。
  保守心理。缺乏竞争意识,不敢迎接挑战,或抱着谦虚“美德”不放,不敢亮出自己长处及特色,虎气、义气皆无,这样的人自然不受用人单位青睐。
  低就心理。与保守心理相反,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订,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
  厌世心理。这些学生思想激进,新潮前卫,处处摆“酷”,不愿出去找工作,嫌这儿工资低那儿待遇不好,一说找工作就是自己要当老板,钱没找着不说还倒欠了一屁股的债。
  造假心理。假学历、假证书、假荣誉等并非敲开就业大门的救命稻草,假的终究长不了,反而只会误了自己名声,毁了自己前程。
  盲目求高心理。部分大学生单向考虑自己的就业理想,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无不在其考虑之中,却忽视了如此完美的单位能否接纳自身。不掂量自己的才学,不给自己合理定位而盲目求高,最终导致不少大学生与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自卑心理。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大学生因所学专业不景气,或因自己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的长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自负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或因就读学校为名牌学府,或因自己无论专业知识还是综合素质都高人一筹,或因为被不少用人单位垂青,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往往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个单位不顺眼,那个单位也不如意,从而错过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
  依赖心理。有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四年大学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还是缺乏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在择业就业时,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父母师长之意、师兄师姐之言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调整心态,祝福别人,勉励自己,光明磊落地摆脱困境。如果一时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申请暂时就业,并且坚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甜。标签: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二, 十一月 13, 2007&
[大学生就业]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找工作为什么很多要求过CET-4?
英语课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说,每个大学生都很明白。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会成为英语课的逃兵。我是不主张英语课逃课的,就算老师比较差也应该坚持去上课,因为英语老师就算不会教书,但英语水平比大部分学生还是要高一些。虽然英语可以自学,但通过自学来掌握一种语言无论如何都不会是一种捷径。学语言必须要听,要大胆地说出来。绝大部分大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英语环境,所以更加应该多去课堂听英语、说英语。因为大学扩招的缘故,很多学校的英语课也被迫改为了大班授课,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应该抓住任何可以发言的机会。不要因为人多而害怕丢脸,学英语如果不丢脸是永远也学不会的。学英语贵在积累,永远不要指望临时抱佛脚能够奏效。我原来有几个同学考了好几次英语四级都没有通过,每次失败的时候都决心认真准备下一次,可是在教室自习没几天就按捺不住了,抱希望考前突击能够通过,可真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再怎么突击也没有用了。直到毕业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仍然没有通过四级,自然也没有得到学位证。有些学校如果没通过英语四级毕业证都没有。读书期间没考过,毕业以后自然就更加难了。最近四、六级考试做了改革,情况跟几年前已经有了些变化,但是据我所知,人事行政部门和大部分用人单位对于英语四六级的态度并没有因为此次改革而发生任何的改变。就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不再与英语等级挂钩,但是,从其余的现实角度考虑,英语四、六级考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以为英语角是个学英语的地方。去英语角的人大都just so so,我原来就见过有不少自认为英语很棒的人总喜欢去英语角show off,但水平实在不敢恭维。还有一些人去英语角是另有所图,尤其是一些男性研究生、博士生。从整体上来说,越是研究生、博士生,英语水平就越低。跑过步的人都知道,跟比自己跑得快的人一起跑,自己也会跑得快一些,而跟比自己跑得慢的人一起跑,就会跑得慢一些。所以,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最好不要去英语角被别人同化,除非你另有所图。当你第一次说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You good, you come do what”之类的中国式英语时,你可能会心里没底,但如果你在英语角听别人这么说了几次,你就会觉得非常地道了。可以尝试着跟一些留学生交朋友,这样不但可以多了解一些外国的文化,而且你们可以彼此学习对方的语言。但有一些外国人的英语可能比你更差,譬如日本人。有一个跟我相同专业的师姐大学期间跟学校的不少留学生关系相当不错,她从那些美国人、欧洲人或西亚人身上肯定学到了不少东西。毕业的时候她去一家大型的外贸公司应聘,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和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击败了其余英语专业或者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的应聘者。英语固然重要,但也没必要将太多的时间花在学英语上。毕竟语言只是一种手段,为了英语丢了专业,那就是为了手段而丢了目的,舍本逐末了。我曾经在岳麓书院看到几个学生大声地朗读英语,心里很不是滋味。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院之一如今虽然还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所读的书竟然成为洋文了。那时我忽然想起了余光中的一句话:“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就算是中文系的学生,四年大学当中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恐怕也比用在自己母语上的多一些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英语对于就业来说确实有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工作过程中真正需要用到英语的并不多,所以就算英语学得再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生疏了。我现在的英语水平就倒退了很多,很多单词都只是似曾相识了。我原来求职的时候有些公司要求我翻译大段的文章,但是入职以后连最简单的英语都用不上。在这种时候,英语彻底沦落成了一块敲门砖。所以,大学期间与其花大量的时间在学习英语上,还不如分一些时间用来学习那些以后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到的东西。浙江大学一位叫高强的高分子物理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言辞尖锐地谈到了中国高校的诸多弊端,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全民学英语”的:我认为:语言、计算机就是工具。中国的外语教授讲英语还不如美国卖菜的农民,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日本博士、德国教授说不出英语的多得是,我们怎么能说一个人不会说英语就是文盲呢?语言就是一个工具!没有那个环境,他怎么能讲这个语言呢?如果我是教育部长,我一定要取消六级考试。一个研究生连中文一级都不及格,英文考六级干什么?研究生写的论文语句不通错字连篇,自己民族的文化都没有学好,天天就只知道考英语。他们的托福、GRE能考出很高的分,可哪个写的英文论文在我面前过得了关呢?自己搞的专业一点都没学好,这样的人能干什么呢?说不会计算机就是文盲,这又是一个误区。我现在是教授,我顾不上搞计算机!标签: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四, 十一月 01, 2007&
[大学生就业]北大2005届毕业生求职实录
1、宋茜(院系:经济学院 去向:宝洁公司):良好心态与成功相伴。1)实习:我从大四开始实习,实习单位主要有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穆迪信通用评级公司、新华社、财政部、银监会等;实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去外企,若一开始有人替你推荐,过简历关是很容易的,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外企有规范的招聘流程,必须要靠自己的实力过关斩将。而像财政部这样的国家机关,推荐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一般不会公开招聘。所以,如果要找实习,建议学弟学妹们和师兄姐多沟通、多联系,他们经常会提供一些很有用的信息。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多接触不同行业和单位,这样在正式找工作时,应聘不同行业都有相应的实习经验可写,并且能突出相关重点。实习时,你就会发现和学校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体会到社会的不同与特质。这对一个即将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种心理过渡,也为今后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工作前厉兵秣马:首先,确定自己的志向。每个人在工作前可能都会对自己有一番审视,并且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的建议是,在有倾向性的基础上兼顾其他。其次,培养自己的表现力。你是不是有自信,你跟他合不合拍,他问你时是不是能大方地回答问题,并且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因此,在平时生活中,我们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表现力,如何将自己的理念清晰地传达给别人,如何让自己温文尔雅的气质去感染别人,如何尽力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这些都是需要锻炼却又是很容易被忽视的;3)与宝洁亲密接触:招聘一般先是网申(网上申请),然后是一轮数学测试,类似于SHL试题,之后是托业测试,笔试完结之后是一面,最后是Final(最后一次面试)。网申:关于网申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宝洁网申比较注重考察应聘者的诚信度,这是他们的宗旨之一。所以有些同学网申过不了可能不是因为简历,而是因为对问题的回答有自相矛盾的地方;笔试:SHL的数学测试网上都有相关的模拟题。面试:一面的面试官是一个大区域经理,主要的面试题就是网上流传的8大经典问题,一般问其中3个左右。一面一般是中文,但会有一个英文的自我介绍。过了托业考试以后,宝洁就会默认应聘者的英文已经达到他们的要求;二面有3个面试官。一个是CBD的最高领导,一个是培训部的主管,还有一个是三级经理。一共有三个面试组,如果某一组CBD的最高领导是外国人的话,可能面试中大部分内容要用英文。感触:宝洁的面试主要是考察应聘者的实践能力。我在保研以后就跟着导师做世界银行以及财政部的交流项目,他不仅仅让我安排会务内容,还让我作为他的助理同他一起去见一些国际组织和部委机关的人。即使我在旁边默不做声,他们之间的社交应对也会让我耳濡目染,渐渐地我也可以参与其中的事务了。而我父母更是从就就训练我的综合素质,注重能者多劳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具备更好,不具备也为时不晚。只要试着做了,每一天都是进步;4)几点忠告和建议:第一,如果应聘外企,强烈建议在面试前练习SHL的试题。外企对口语水平的要求不是非常苛刻,但达到他们的要求也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第二,练习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测验;第三,如果要应聘咨询和投资银行一定要提前准备案例,因为他们面试中主要考察的就是这些;第四,要自信,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精神状态;第五,要根据不同的单位性质将自己调整成不同的风格;第六,把握好自己的心态,要平稳,风过即止。2、卫志刚(院系:中文系
去向:中国人保财险总公司):平淡无奇的求职历程。1)刚开始找工作很辛苦,尤其对于北大学生,因为我们很少尝到被人拒绝的滋味。印象深刻的是深圳两家知名房地产公司——万科和金地。在万科,我在第一轮笔试中抱憾止步;在金地,我甚至在简历筛选的环节就惨遭淘汰;2)我得到第一次面试机会是康佳面试。我们当时5人一组,只有1人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复试,面试官是一位看上去很随和也很秀气的女士,按照这位女士的说法,我们开始讲一些关于自己的故事。前面的三位,讲的都是自己的一些兼职、社会实践之类的活动——沉闷,但是有条不紊。轮到我的时候,我再一次感觉到自己无话可说,不是因为自己没什么可以说,而是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自吹自擂。但是不说不行啊,干脆讲一些以前在社团里混的小故事。说着说着,不那么紧张了,然后说起了俏皮话,到了后来就更过分了,直接批评起他们这次招聘活动的不足,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出来之后,自我感觉还不错,应该可以进入下一轮。但是在没有等到下一轮面试通过之后才恍然大悟,临行前主考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需要的是适合我们的人才,也许你是最优秀的,但也可能是最适合我们的。”3)今年毕业的兄弟姐妹肯定都知道重庆建设工业集团。我的第一个Offer,就是它给的。他们的HR(人力资源部)打电话给我的时候,我正在面试一家国有大型企业,感觉希望比较大,最重要的是,我特别希望留在北京,所以很矛盾地将人生中的第一个Offer给拒绝了。时隔不久,又有一家不错的公司打来了电话,城市、薪水、岗位都不错。可惜那时,我已经下定了留京的决心,心存感激之余,也只好婉言谢绝;4)找工作流行的一种说法叫“攒人品”,有没有人品这回事,我不敢说,但是“攒”这个动词,用得感觉贴切。工作从无到有,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到第3个、第4个月的时候,整个就业市场机会多了,而我在找准定位之后,笔试、面试的机会也就慢慢多了起来。从11月底开始,平均每个星期我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机会:新京报、五矿集团、中海油、人保控股、人保财险,……可惜的是,这些单位办事一般过于慎重,前一轮和后一轮相隔的时间总是太远;5)深圳电视台给我的仅仅是一个实习通知。到台里第二天,我就拿着机器出去拍片子,开始了短暂的电视新闻记者生涯;6)但我自己都没有料到:回北京后不久我就拿到了人保财险的体验通知,之后就签了约,我的毕业求职生涯至此画上了句号。3、彭慧芳(院系:环境学院 去向:国家环保总局):自知,然后择路。1)求职伊始,我首先进行区域定位。综合专业、家庭以及个人发展机遇等因素,我将区域基本定在北京和长江三角洲范围。接着开始精心准备简历,简历的准备力求突出自己的优势,即优秀的学习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完备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学生工作以及项目实践经历。在投简历时,只要有相关专业的招聘会就参加,只要有机会,就尽力争取,因为只有争取都有选择权和取舍的优势。一番努力后,我争取到了一些单位的面试机会。面试之前,在自己优势和劣势分析基础上,我又分析了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正月初六,我便早早地回校了,全力以赴准备我的国家公务员的面试,面试职位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司。首先是仪表的准备。一回学校我就约了好友买了一套1000多元的正装以备面试之用;其次是看网上的公务员标准化面试经验180题,了解面试过程、面试类型以及答题准备;再次,熟读简历,不放过简历中任何一个小细节;最后,准备中英文自我介绍,请同学当面试官模拟面试场景。4、王健(院系:法学院 去向:工行深圳分行):蓦然回首来时路。1)电话面试的时候,如果接到突如其来的电话,对方问“你现在方便么?”你怎么回答?我想,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会排除万难,打肿脸充胖子,哪怕还在被窝里甚至厕所里,都会急不可耐地边说边点头:“方便,方便,非常方便”。其实,这就错了。老师告诉我们,即使你确实很方便,也要礼貌地说“sorry”,告诉他们请他们过5分钟再打过来或者你打过去。这样的目的是给自己充分的准备时间,保证自己在最佳的状态下接受这次电话面试。还有就是,当面试时被问到你的兴趣爱好时,不能漫无目的地列举,应该挑选出能够服务于面试应聘的爱好,而且将重点放在面试官表明这些爱好与你工作能力和潜质的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爱好来展示出你正是公司所要挑选的,让面试官感受到公司也是你的这些爱好的受益者之一;2)据说,在国外简历是不能贴照片,不能注明性别、身高,因为这样可能会造成歧视;3)着装方面,我觉得还是应该穿正装,女孩子可以化些浓妆,我每次都略施粉黛,描描眉,上点眼影,看起来精神就可以了。浓墨重彩恐怕是不太合适的;4)应聘的时候不要对某一单位倾注过多感情,说的通俗点就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否则如果被鄙视你会心灰意冷,容易一蹶不振;4)再说说我的深圳工行吧,我是参加中关村人才市场的广州市招聘会投递的简历。记得当时收简历的人一看我是法律硕士,无情地告诉我:我们不需要法务。不过我还是用我这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她收下了我的简历,当天晚上就接到电话,通知我第二天参加笔试和面试。外地的单位有个好处,那就是效率比较高,出差过来招聘,你不急他急,所以基本上都是速战速决型。在一下午的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考核流程,先是笔试,考的也是行政能力测试;然后是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面试官针对个人问了几个与讨论题目无关的问题;最后是一个卡塔尔性格测试。虽然环节也不少,但是每一个环节都没有筛选和淘汰,所以希望渐增的变化不像万科的那么明显。小组讨论后我是第一个被提问的,面试官也显得不那么和蔼,总是和我唱反调,一再对我的说法表示质疑,很是郁闷。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压力型面试吧,好在我咬紧牙关挺了过来。他们承诺在两周内给结果,果然,我是在第14天接到了工行的聘约。人生总是这么富有戏剧性的,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正是一个最初连我的简历都不想收下的单位给了我第一个Offer,也正是我最初的那么一点点坚持,让我羸得了这样一个工作机会;5)经过两个月的奔波,我感觉有点累了,先后笔试面试了十多家单位,有汇丰这种一去我就底气不足,知道没戏的;也有明基这样即使要我,我也不会去,纯粹就是去积累经验的。虽然前后时间不长,但是感觉该经历的也都经历过了,我的求职经历也算完整了,于是决定就这么把自己卖了。5、徐舒畅(院系:经济学院 去向:广州有线电视):非牛人求职回忆录。1)未名BBS找工作版空前繁荣,我经常到版上看当时的就业信息以及新鲜出炉的笔经和面经,遇到不懂的知识就去精华区里找答案;2)第一,大公司固然能提供你较为规范的实习培训,但小公司能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在一线做事,实践中的学习效果是最棒的;第二,在寻找实习机会时应该调动你所有的关系,父母、亲戚、老师、朋友、校友等,毕竟知名外企的实习机会有限,而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相对单一;第三,实习期间要多看、多听、多想、多做,社会和校园是完全不同的环境,游戏规则也截然不同,要尽快去适应新的环境,尽量多学点的知识,包括业务上的和人际交往方面的;第四,给实习单位的领导留下一个好印象,为将来进这个单位创造有利条件;3)我没有像在部分人一样选择去考公务员进入政府,因为我觉得在企业里做事更有挑战性,政府虽说比较稳定,但是年轻人应该更多地去迎接挑战,到财富生产第一线去发挥聪明才智;4)做市场和销售主要是和人打交道,最能锻炼人,也最容易出业绩;5)在校园宣讲会上,我仔细了解了广州有线公司的历史、主营业务、企业文化、员工福利待遇,并做了详细的笔记。结束后投递简历,我一如既往地申请了营销职位;6)我被安排由总经理直接面试:第一问题,为什么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这是我准备好的问题,回答了我的真实想法;第二个问题,你认为数字电视的最大特点是什么?我回答说是互动性,数字电视真正做到了把选择权交给观众;第三个问题,如果你来做数字电视的营销,你最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我回答是消费者,新一代营销注重以消费者为核心展开营销手段;第四个问题,为什么选择这个公司?我回答广电行业是朝阳产业,尤其现在是广电行业第二次发展的大好时机。回北京后的第三天,广州有线的网站上公布了最终录取名单,我幸运地被录取了。6、周雪军(院系:光华管理学院
去向:金融街控股公司):平凡求职路。我的求职历程不短也不长,基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混沌磨难阶段:初入求职场,我带着些许新鲜的激动,充满活力地开始求职。在网上找来了许多简历模板,细心地装点出自己觉得很不错的简历;然后时刻关注BBS、招聘网站等主要信息来源,几乎对每一个与金融、财务类专业相近的招聘机会都投出一份简历——这就我最初找工作的方式;2)反思阶段:我开始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修简历,在简历中一方面重点强调自己扎实的专业背景,另一方面突出自己的踏实、认真、有悟性;二是将求职重点放在需要较强专业能力上的职位,一方面关注金融领域,圈定金融分析类的职位,另一方面关注产业公司中的财务、投融资分析类职位。战略转变一做出,就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3)收获阶段:一月中旬,我收到一家证券公司的面试——证券分析职位。第一个Offer真的很重要,这往往预示着一系列成功的开始。年后,我只参加了4个公司的面试。面试不多,让我有充分的时间一一准备。在准备阶段,我有一个小诀窍;面试前一天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支笔,一张白纸,仔细想出每一个可能的问题并在纸上写出答案。职业规划,为什么想加入本公司,能为本公司做什么,他们可能的刁钻问题……越是常规问题,越要注意准备,关键要答到点子上。认真地准备,让我对面试信心百倍。很顺利,又拿到了3个Offer;4)签约阶段:不过在选择之前最好能与各个公司的招聘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不用回避告诉他们你有多种选择,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你的优秀。在可能的情况下,不妨将自己在选择上的苦恼与他们沟通,重点是通过他们更充分地了解公司;4)四条纪律:第一,完全知己;第二,务实知彼;第三,认真准备;第四,诚信为本。7、李润明(院系:信息管理系 去向:南方报业):求职故事。笔试没什么感觉,一共两小时,有数字推理、常识、逻辑推理、图形推理,概括一篇文章然后就这篇文章写一段言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开始的五道数学推理题竟然一道都做不出来。以往这样的数学推理我都是手到擒来的,可以想见这对一个理科生是怎么样的打击。考完没有抱很大希望,但竟意外地得到了面试机会。南方的面试是一面定乾坤。但是如此决定性的面试,面试官却让我们放松一些,“随便聊聊”, 刚进房的时候,那个被别人称作“木头”的主编就对我们说。看我们自我介绍时有的比较拘束,他又说“活泼一点嘛,气氛不要太闷”。我喜欢这个大头。面试一共包括三个环节:自我介绍、小组讨论、还有最后问问题。8、朱峰(院系:信息学院 去向:NEWEGG):1)公司在校园招聘过程中一般都会有进校宣讲这样一个环节,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公司各方面情况的机会,最好能够去现场提些问题,看看你对这个职位的描述以及对这份工作的期待是否和真实的情况相吻合,公司负责招聘的人员一般都会非常愉快地回答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然后我们再决定是否申请这个职位。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往往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2)所有投递简历的人都有资格参加NEWEGG的笔试,我觉得这一点比较好,用公司HR的话来说,是因为他们认为简历并不能体现一个人所有的东西。笔试的内容为英文阅读及词汇和中文逻辑分析。英文考题部分可以说是CRE填空和阅读的翻版,中文逻辑有点像国家公务员考试的考题,两部分时间都非常短,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不可能做完的。很多公司出难题的目的也许就是给大家一个下马威,最后才知道是两部分只要正确率都超过60%即可通过,所以在注重速度的同时,正确率才是关键。我在英文测试部分最后一篇阅读没读,中文逻辑部分有一大项没做,完全采用舍难取易的策略,最后顺利地通过笔试。第一轮面试是小组讨论,5人一组关在一个房间里对着摄像头讨论。形式是中文讨论30分钟,然后每个人用英文做2分钟的总结;第二轮是中英文的夹杂面试,面试官为公司的HR部门主管,让我说出自己的优势,我从性格和专业背景两方面回答。最终面试是NEWEGG亚太地区的总裁,HR部门主管负责记录,接下来既有压力面试,比如抓住一个问题不放,让我谈个人的职位规划,也有问基本的问题,例如周围同学对我的评价,以及自己喜欢读什么书,周末都干些什么,如何看待团队合作等。9、王苏蕴(院系:信息管理系 去向:重庆建设工业集团):“烂土豆”求职记。1)我参加的笔试非常少,但有一次却让我难以忘怀。太文,也就是Newegg.com是一个比较有名的专注电脑硬件的电子商务公司。外企,能够进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恰好当时听说只要投递了简历就能得到笔试机会,经过这么多败北的我自然也希望得到这次机会。试卷发下来,发现是英文的,我扫描了一下,基本上都看不懂。时间过得很快,我只完成了很少一部分,后来为了做的完整些,我把没做的胡乱填了一通。就在这时候,坐在我身后的一位女生很热心的跟我说了一句让我无地自容的话“同学,题目只有30道,31到35是没有的。”原来答题卡上有35个空,试卷上只有30道题,我把没有题的空也涂上了。后来我就决定了,如果对英文要求高的职位,我坚决抵制,这也算是对自己定位的一部分吧。2)百度搜索是国内非常有名的公司,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和薪水待遇也非常不错,总裁李彦宏是我们系毕业的,算是师兄吧,所以我们系几个人投递简历直接投给师兄。过了段时间,百度电话通知去面试,一对一的问答,他的问题我都能够有条理的回答出来,可是给出的答案却仅限于能够回答问题而已,没有什么特别让人注意的地方。我崇尚一句话“做人要有特点”,但是压根儿没有贯彻到面试过程中去,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百度再也没有通知我。3)中金面试的机会是通过同学介绍的,面试安排了一个部门主管来,但是糟糕的英文还是无情的打击着我,在对方重复了四遍英文问题我仍然没有听明白之后,他放弃了。因为英文的不济,我注定了失掉很多机会。英语在求职中的重要性被无数的人都强调过了,我再强调一次也不为过,把一些尴尬的经历写在这里,权且当作反面材料,起写警示的作用吧。4)我最后签约的是建设集团,它的面试是我碰到的最简单的。从开始到最后确定录用我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10、向曦(院系:力学系 去向:新广国际集团):1)一个萝卜一个坑(记我朴实的求职经历):一家做汽车的企业和我专业还有些关系。最后这家公司是这一次招聘会上少有的几家叫我去面试的公司,给了我找工作生涯的第一个面试机会。那个位于清华大学的面试只是程式化地询问个人情况和考察你对公司的了解。出人意料的是她们当时就问我能不能马上签约:深圳户口、上海工作。第一次面试就给工作,让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只好答复说要考虑一周。事后得知这只是考量你的诚意,如果你当时没作出肯定回答,就相当于放弃了机会。结果也证明的确如此。突然觉得那份工作还不错,后悔了好一阵子。2)我参加笔试的第一家公司是上海联邦资产管理咨询公司,可能是因为不限专业,而我又学过一点经济学的,因而收到了他们很有礼貌的电话邀请。宣讲会结束后就是笔试了。第一部分是性格测试,20分钟内完成大约80道选择题,主要是看你的性格适不适合这个行业。第二部分是各种各样的逻辑题,一个小时完成。第三部分是一些情景分析题和计算题,和第二部分有些类似,时间为20分钟。回答得很顺利。面试也就是谈谈自己的情况。感觉他们就是财经类的学生,而且最好有实心经验的。我估计自己没戏了,不过中午接到了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的笔试通知,笔试时间为3个小时,分两部分。前面一部分是合同的英汉互译,后面一部分是中文考题,包括一些外贸名词解释,几个关于外贸法规和合同的问答题,再加上一篇文章——讨论国有大型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方向。3个小时考下来也是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也没学过国际贸易的知识,自己感觉答得比较一般。一星期后我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通知——全英文面试,两天以后接到了最后一轮面试通知,但是最终名单要到5月下旬才出来,让人颇为失望。3)步入位于岭南饭店的招聘场地时,一家做国际工程、境内外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大型国企吸引了我的注意。好不容易挤到他们的展位前,和一位中年女性愉快地交谈起来。我表达了我的强烈意愿,简历也被很愉快地接受了。第二天接到了这家公司的面试或者说是面谈通知,我的面试时间是安排在了下午5点。去了以后发现原来昨天和我交谈的那位就是人力资源部经理。刚谈了不到10分钟,她说该吃饭了,邀请我去楼下的餐厅共进晚餐。我还以为是变相面试,吃饭的时候表现得很紧张,饭也没吃好。不过两周后接到广州打来的电话,我被录用了。投简历的时候多和招聘人员交谈是有利无害的。11、田恩祥(院系:国际关系学院 去向:羊城晚报):一周定前程。1)我在网络上找到以前一个自称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如何成功地进入了羊城晚报的文章,他在文中提到笔试只有3道考题。第一道题是问:假如你在羊城晚报集团工作3年,你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又是什么?第二道题考基本功,要求写一段小新闻。而最后一道题则是要就你所感兴趣的事做一个全年的策划。对我来说,除了第二道题,我是一头雾水,好在那个作者给出了他的分析;2)笔试是开放性的题目:一是描述你的心路历程。二是中国报告行业的现状,为什么要选择羊城晚报?三是作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你认为自己走向社会后将面对最大的矛盾是什么?如何面对这些矛盾?四是你认为第二题的测试点是什么?五是自己的职业规划。3)面试里面五对一,这种阵势我从来没见过,心里还是很紧张的。我向他们问好后,做中间的HR示意我坐下。然后让我做自我介绍。必须说明的是我没有经验,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忘记了说自己的名字,而把经历主要花在了我的教育背影,社会活动背景,对报业的了解,对广州3大报系的了解,对羊城晚报的看法,对应聘岗位的看法。所以我的自我介绍估计不少于5分钟。以至于坐在边上的一位HR后来打断了我,向我提问。值得欣慰的是,经过我这么一个过程,我几乎控制了问题的范围,他们大都针对我自我介绍里面的内容提问。一周后我顺利签约。12、陈军(院系:心理学 去向:摩托罗拉公司):职业生涯开始时的故事。1)上海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的,需要量很大,估计会招不少人,而且在课上老师也说过,江南集团很大,也很不错,何况在上海,进上海本身还很难呢。可是那么多人都在那儿,我又是外校的。记得当时,我没有去排队,而是直接到摊位前,跟其中一个老师说,我是隔壁大连海事大学的,我学的专业跟你们很接近,这是我的成绩单。他看了我一眼,然后问三方协议带了没有,我说带了,然后就直接签约了;2)工作4年,我最终还是没有能跳槽,最后一年是一边上班,一边准备考研。国企3年的工作经验相当于大型外企的一年;3)进入大公司实习,很多人都会想到以后是否能留下来。其实很多时候这不是一个问题,你不需要去问留下来的百分比有多大、可能性有多大等问题。机会是自己创造的,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你要做的就是把握好老板给你的每个工作机会,利用它们充分展现你的工作才能以及你和同事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你确确实实做了很多事情,部门的某些业务已经开始依赖于你,或者说非常需要你的时候,留在这里的工作机会自然就属于你了;4)华为是校园里最早的一批,也使我第一次面临两难的选择。因为很顺利的通过华为来系里的面试以及华为北京招聘组的面试,接下来就是签约,没有任何等待的时间。我开始左右为难,那个时候BBS上大家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华为,也就在签约之前,Motorola我所在部门经理主动找我了解我的就业意向,我把自己的实际情况都跟他说了,没有任何掩饰。他告诉我说他和我的老板都已经商量过要我以后继续留下来和他们一起工作,并给我分析了在Motorola的各种好处,说的很实在。13、张蓉蓉(院校:经济学院 去向:工商银行总行):尘埃落定,一切不过如此。1)2004年12月11日,工商笔试考场。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难度相当,但题量减少到80题,时间只有45分钟。大部分题都是凭着一直觉来答,只要是需要动笔计算的题目一律瞎填,勉强做完。中英文互译由于有点准备做得还算可以,题目的最后一部分是类似公务员申论的形式给了一篇材料写作文,内容是关于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拖欠问题,我就关于大学生信用缺失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2)工行的效率是很高,才过周末,一面名单就出来了,果然如传言般的七个人(一个HR,一个提问英语问题,其余都是部门老总工竭尽所能地“拷问”,我也尽力做到和每一个考官进行eye contact(眼神交流),当然不看我的除外。工行的一面让我彻底改变了我对国企的看法,原来每一个考官的水准都远在我的除外。工行的一面让我彻底改变了我对国企的看法,原来每一个考官的水准都远在我的想象之上。其中有几类我印象比较深刻的问题。第一类是关于我个人的;第二类是专业问题;第三类英语问题;3)二面名单出来了,其中一个部门采用的是多对多的形式,即几个老总抛出一个问题来,12个应聘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类型的面试可以一次性考察大家的性格,所以表现得体对应聘者而言最为重要。我个人就选择了一个问题第一个发言,一个问题最后一个发言。接下来就是等待结果,进行体检复检,终于在2005年1月12日,我签约工商银行总行。14、李青(院校:光华管理学院 去向:普华永道会所):公转,自转。1)找到一份好实习同样需要经历找工作的“三面二拍”。笔试+两轮面试,人事经理和部门经理两个人的拍板;2)同每一个急切找实习的同学一样,整个5月份,我几乎每天泡在光华就业信息网上、水木和未名的career版面,寻找与财务相关的实习机会。当时的想法仅仅是为了在简历中“制造”每个暑假都有实习的经历。2002年暑假在开发银行总行国际金融局的实习让我初步对财务信贷这个与本科专业相关的环节有了一定的了解;2003年暑假随从导师在与思科合作的一个项目中对信息系统规划这个与研究生专业相关的环节挂钩;于是,2004年暑假开始进军电子商务领域;2)如果决定去外企,可以准备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外语,二是专业课。这些一部分是以前的知识积累,一部分也依靠面试之前的“临阵磨枪”。时间允许的话,只要两个月,只要你过了六级,有了一定的词汇量,坚持天天听与英语相关的速度类似中级英语听力的听力材料,找个朋友两个人就像聊天似的说说英语,能够做到把自己的想法用英文流利表达就可以。而专业课也只是需要了解基本的概念和公式而不必深究细节。有了这两点准备,就可以轻松应对外企的笔试和面试了;3)金融街控股集团的实习面试:第一,对于房地产投资的了解,主要在于房地产规划和融资问题;第二,房地产业中财务杠杆的应用问题,如何应对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第三,对于完全陌生的业务中出现的问题,你的应对方法;4)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普华作为“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并非我的第一个Offer,薪水也只有我后来收到的Offer的一半,但我还是签约了。身边总是充斥旁人惋惜的目光,觉得这个公司既辛苦,起薪又不高,对于本科和研究生之间待遇差别也不大。但是,于我而言,经历了本文第一部分的明确的定位过程,就真的满意这份工作了,因为我始终坚持:“这里有看得见的未来”。我可以一点一点看到自己未来的进步,可以在普华充分实践所有财务相关的知识应用,了解所审计的不同的行业的经济活动和利润源泉,可以在想要跳槽的时候跳到自己希望的任何行业做财务相关工作,或者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之后做soho(在家办公)一族,自己创业。任何工作在刚开始做的时候,都会很辛苦,但是一定喜欢做,只有喜欢做才会有好心情,不要忘记辛苦的同时还保养好身体。好心情和好身体都贵于高薪。15、杨川进(院系:外语学院 去向:中国进出口银行):1)而我的情况有些特别,因为我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对国际政治和外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心想在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这种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我除参加外交部组织的各轮考试外,对当时如火如荼的各大外企招聘会根本不作它想,甚至连英文简历都没有准备一份。这样的状态在同找工作的其他同学看来简直是疯狂之举,可我当时却优哉游哉,甚至大有稳坐钓鱼台、笑看他人奔忙的隐隐自得。在较为顺利地通过了外交部组织的部内选拔考试之后,外交部的大门似乎已经为我敞开,唯一需要完成的程序就只剩下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我进入外交成为定局的时候,我拿到了公务员成绩,116.7分,比人事部和中组部划定的合格线120分仅差了3.3分。命运和我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在此人生选择的重大关头我再一次和自己最盼望最喜欢的东西失之交臂;2)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先是笔试,笔试题为针对给定的系列材料用中英文写申论,时间限定为3小时;之后是三轮面试,每轮面试都有四个考官,其中一人来自人事教育部,负责监督整个面试过程和记录相关情况,另外三人来自某特定职能部门,包括部门老总和具体用人处室的负责人,负责主导面试并对应试人的专业能力做出评价;所以流利的口语实在是利器一件,不仅对外企有巨大杀伤力,对涉外国企也是一样。问题倒相对传统,不外乎先来一段自我介绍、听一段VOA的英语新闻口译成中文、再听一段进出口银行的业绩描述然后口译成英文、最后是一些较为随意的提问和回答。16、张建伟(院系:计算机系 去向:IBM CSDL):机会总是降临有准备的大脑。2004年9月份,IBM中国研究院组织了一次“IBM中国研究院开放日”活动,从北大、清华、北航、北邮等几所高校,挑选了一些应届研究生到IBM研究院进行半天时间的参观。我们实验室的好几个同学都获得了入场券,我是其中的一员。那天的活动实际上也是IBM中国研究院招聘活动的准备。在我们参观浏览研究院的办公室后,HR小姐留下了20个左右像我这样他们感兴趣的人,通知我们参加“圆桌会议”。研究院3个大方向的经理列席了这次会议,HR小姐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这次会议实际上就是一次应聘的好机会。于是,我们都努力地在有限的发言机会里表现自己,甚至都有同学就一些相关研究的具体问题与经理们讨论,希望给那些将来的面试官留下好印象。由于事先没有做准备,我都没有多少可以说的,很是失败。IBM研究院开放日一行尽管没有给我带来直接的工作机会,但是却给我找工作敲了一下警钟,也让我对IBM在中国的研发部门有了感性认识。回来之后,开始将自己未来的理想雇主设定为了IBM。后来因为我的坚持不懈,终于还是在某一日跨进了IBM的大门。17、秦川(院系;历史系 去向:外交部):谈谈外交部的公务员考试。需要强调一下,每一年外交部的考试形式都不完全一样,而对于不同业务部门,具体要求也不同。就2005届毕业生的考录来看,以我所参加的“英语外交业务类”职位考试为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初试(笔试)、复试(笔试)、面试(外语、中文)、国家公务员考试。其中初试分为两科,上午是“综合知识能力测验”(中文),下午是“外语笔试”,形式是选择题各100道。据说,初试的结果将由计算机统计并按照每个职位1:3的比例排出复试名单。复试的笔试主体依然是“综合知识与能力测验”(中文)与“外语测试”,与初试不同在于,所有的题型都是主观题,并且都存在命题作文。“综合知识与能力测验”主要考文章阅读和理解,包括段落的大意、主题句等。这些文章既有国际政治方面的,也涵盖科技和文化方面的。作文是根据一则寓言阐发自己的看法。“外语测试”则考中英文互译,作文的题目是“The thing I want to lose in this world”。复试还包括一项笔试内容,就是外语的听力。时间并不长,大约5分钟,然后的10分钟用中文写下所听段落的大意。我们考的是一篇关于“臭氧”的科技短文,个人感觉难度不大,但语速不慢,基本年懂没有问题,在个别细节之处应力争完美。面试有两次,分别用外语和中文回答。外语的面试分为3个部分,时间大约一刻钟。第一部分口译一段文章,不算长,只有一分钟准备;第二部分是提问等;第三部分是2-3分钟的演讲,内容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男女比例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和影响。中文面试的权重要大一些。在面试之前有一个演讲,时间是四分钟,给被试者10分钟准备。我抽到的是根据一幅漫画阐述自己的感想,其主题是“中国:世界工厂”。面试官是4位年纪较长的老师,其中只有一位提问。所问问题包括对演讲的反馈、人生和性格取向、如何看待外交工作等比较具体的方面。如果是学生干部,还会被要求设计一个活动的组织方案。18、袁婉祺:(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去向:广州移动):1)宝洁是世界最大的日用品制造商之一,也是培育CEO和职业经理人的著名公司,它的市场部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我用最大的耐心着手长达6页的网申。一天后收到了宝洁的第一道测试——性格测试。性格测试里面的题目无所谓对错,只是测试你的性格是否符合宝洁的企业文化。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两周后在邮箱里发现了宝洁的Invitation Letter,就是宝洁宣讲会的邀请函,这也意味着我可参加宣讲会后的笔试。笔试是一场恐怖的马拉松长跑,从中午12点开始。先是一个小时的解难测试,这个测试是很简单的数学题,可以提前做一些SHL题作为准备;之后是3道英文题目,要求填写想去的部门,我首选了市场部,次选了市场研究部,这一部分不算分,只是为后面的面试提供资料以及给考官提供批改解难测试的时间;下午1:45,交英语题答卷离开考场等解难测试的结果;两个小时以后考官把通过解难测试可以参加托业考试的人的名单贴了出来,总体感觉只删掉了1/3的人;4:30开始托业考试,100道听力和100道阅读,主要难点在听力,比起托福多了很多新题型,而且题目数量很大,所以一定要找一些模拟来做,阅读的难度比SHL低。晚上7点,几乎是身心俱疲地结束了笔试。过了一周的一个傍晚,我突然收到了宝洁HR的电话,通知我参加市场研究部的面试!欣喜若狂过后,开始着手准备面试。先把能找到的所有面试经验都下载,详细准备好自我介绍以及3个问题的答案。两周后一封拒信宣告了我宝洁梦的终结。2)广州移动的面试通知来了,在等待面试的时候,要先填一张有5道开放性问题的卷子,问题设置与外企很像。刚填完就被叫去一面,女面试官笑容不多却很和善。先是自我介绍,然后主要是问了我经济双学位方面的事情,整个过程不过10分钟。她贴了一张纸片在我的简历上,让我去刚才的房间等待二面。半小时后我来到另外一个房间,面试官是市场部的经理,问了很多我实习的经验,做过的项目以及一些统计的知识。过了一天,我接到了三面的通知,三面有3个面试官,主面试官是广州移动一位副总,他详细地问了我做过的一个广告策划案例,并且进一步问我对于动感地带品牌建设的意见。随后第二天我接到了参加恳谈会的通知,恳谈会是广州移动向能去广州参加终面的人一次详尽地介绍公司各方面的宣讲会,随后就是和各部门经理的交流。两周后我来到广州终面,流程非常快,上午面完,下午出了最终的结果,隔天参加省公司的面试。回到北京一周后,我收到了最终的Offer。19、周波(院系:遥感所 去向:ORACLE):找工作如同开车。1)其实找工作就像开车一样,首先你必须有一人目标,明确自己想去的公司和职位,接着进行准备,当你发现你的准备偏离了你的目标,你需要及时调整过来。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如果自己在平时积累不够,硬要去一个与你的能力不匹配的公司,就会像汽车低速去加高档那样,出现失败。2)我顺利的通过了日本软脑公司、华为公司的测试,收到了Offer,但最终忍痛拒绝了;接下来在强生因专业不对口被拒;参加了IBM中国的笔试,没有通过;参加了IBM CRL第一轮面试后被拒,诺和诺德公司管理培训岗位在第4面时被拒;最使我沮丧的是中国电信北方公司的面试经历;我连续通过了它的两轮笔试,两次面试,没有想到在最后一面中失败了,而这个公司是我非常想去的。3)ORACLE公司的笔试分为了两场,第一场是英语笔试,全是主观题,有14页纸,75分钟,题型有时态变换、改错、介词填空、单词解释、阅读理解、逻辑、两篇作文等,可见Oracle公司对英文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第二场是技术考试,题目也是英文的,主要考了数据库、java编程、设计模式等内容,题型是选择题和论述题两种,有难的题目,也有容易的。面试只有一面,我很快就通过了。不久,就收到了Offer。20、李寒芳(院系:国际关系学院 去向:新华社参编部):1)制作简历:最好用80g的纸,看起来会比较有份量些;如果要附有照片,最好选择直接彩打而不是粘贴上。HR比较倾向于看起来没有那么繁甭的简历文本;关键词无论是在选择还是在网络申请中都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根据应聘的单位性质、企业文化来选择闪光点对自己加以“包装”。2)媒体业:进入一个媒体实习一段时间,大多数市场化媒体比较重视推荐人的作用;重视笔试的关键五一节,面试时不妨带上自己的发表作品;专业在媒体从业中并不占主要因素,相反如果是财经、法律类专业某些时候更为被青睐;3)外企面试:三大法宝是英语、自信和企业文化准备工作;为自己准备好一些可以屡试不爽的例子,诸如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失败,如何带领一个团队,有英文版的则更可以做到万无一失;非经济类的学生最好粗略知道一些关于市场分析框架的应用。4)参加新华社考试前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可能是因为人比较多,考场极为壮观地安排在食堂,考卷发下,大多是国际关系方面的知识,在考试前恶补《瞭望》、《参考消息》一段时间也可以应付,另有两篇编辑文章,最后一道英语翻译题也不难。不过3个小时考下来,委实在考验人的毅力。面试也没有那么可怕,老师们问的问题都极亲切,不过近年体制内媒体有大力加强考核英语的能力趋势,平时多做做翻译工作,没事研究点外电报道还是有好处的。21、朱亚莉(院系:计算机系 去向:东京高盛):放开眼界,走出自己的一片天。1)如果提到找工作,立刻浮现出微软、IBM、Intel、SUN、Oracle等软件界赫赫有名的企业;2)首先说软件业。软件业可以分成研究院、研发中心和公司3个不同的方向。研究院我面了IBM的CRL,感觉研究院更注重的是研究能力,所以更为接近在外读博的经历。一般免不了以论文作为面试的敲门砖,然后面试的问题也主要是对于项目的把握和理解,或者是新的想法等;3)再说工业界:我的经验是,要对自己的简历非常熟悉,对公司的业务有比较好的了解,并且准备对一些常见问题的答案;4)最后来谈谈投行业。高盛的第一轮是电话面试,主要是考察你对高盛的了解、以及英文水平。第二轮的面试在清华的经管楼进行,3个面试官轮流进行面试,每个面试是30分钟,全部用英文进行,主要还是考察你的经历、专业知识。最后的面试仍然是通过电话进行的,主要是高盛日本的一些经理进行电面,内容和上一轮面试相类似,但主要是各部门的经理在挑选能够进入本部门的人员。这轮面试以后,就接到电话Offer及正式的Offer。
22、徐来祥(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去向:有色矿业集团):求职是一个成熟的过程。1)对于国家公务员的考试,我准备的也比较充分,相信自己也能考好。但是结果却是悲惨的。第一场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就考的一塌糊涂;下午的申论考试题型与往年不同,但都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自己平时写东西少,忽略了对自己写作能力的锻炼,考试结果可想而知。这是第一次打击。2)北京市纪委一共招6人,外地生源只给了3个名额。听小道消息说,北京市纪委一共收到简历两千多份,经过筛选,只有一百多人进入第一轮笔试,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北京市教委采取现场资格审查的报名方式,进入笔试的人数与拟招录人数的比例也很高。海淀区商务局进入笔试的人数也有一百多人,拟招录人数只有三四名。而我这3个职位的笔试成绩都不理想。这是第二次打击;3)三级甲等医院更愿意要一个不是特别优秀,但是可以在医院踏实工作的。其实党委主任非常希望我来工作,从这次面谈中我还找回了一点自信,其实,很多单位不是不愿意要我们北大的,而是不敢要北大的,因为他们提供的待遇根本留不住他们;4)第二次面试是在YY报社。报社拟招录人数是5人,有10人进入了最后面试。面试官是总编,问了我家庭情况,帮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职业倾向以及将来我要面临的压力;同时客观地分析了报社能提供的待遇;5)我最后去了一家国企。很偶然,这家国企正在进行内部改制,实行竞聘上岗,我在网上报了名,专业非常对口,与部门主任面谈了一次,后来就去实习了。当初我绝不会想到我最终会去企业。23、鄢毅阳:(院系:电子学系 去向:微软中国公司):找工作的三部曲。我在网上看到了壳牌石油的招聘信息,他们在招聘要求里没有提出对于专业的要求。尽管对这个行业了解甚少,但因为我经常看新闻,也知道现在能源行业的前景看好,何况是壳牌这种石油巨头呢。对于我来说,壳牌是一个高薪、福利好、人性化、带神秘色彩、充满吸引的外企;2)对于2005年的IT毕业生来讲,就业形势的确是比往年有了明显起色;3)微软中国的筛选一共有4轮。先是通过中华英才网申请,因为我根本没有把微软作为我的主攻方向,所以只是把原来申请其他相近的IT公司时用的申请材料简单的“复制”、“粘贴”到页面上,并不期待会有太多的惊喜。然而我竟然收到了第一轮面试通知。一面是由中华英才网组织,面试官也都是那里的员工。尽管很多人对他们褒贬不一,但从我接触到的英才网的面试官来看,还都是比较专业的,很善于从简单的一问一答中看出你的素质和潜力。不出所料,我很快就接到了第二轮面试的通知。这一轮由微软HR组织,电话面试,中曲文各占一半。通过第二轮面试,过分的紧张和关注的确不利于取得成功,我在努力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像最初一样,平和地去看待下一次面试。第三、四轮面试提问:如果要推广WiMax的手机,应该从哪几方面考虑?在公司里如何不能按照客户提出的时间表完成进度怎么办?四面这一轮我们要依次面对4位高级经理的面度,他们综合评价的结果将决定我们谁能够有幸成为新的员工。有的面试官和我聊的很愉快,也很轻松,也有人让我感到了威严和压力,看来微软是在考察求职者在各种环境下的反应和应变能力。而且,微软的面试很注意双向沟通,面试官很关心你提出的问题,因为从你的问题里,往往更容易看出你的价值取向、能力和兴趣。签了三方协议,求职历程也就结束了。新的工作中必须还有更多的选择和挑战需要去面对,这又是一个新的开始。24、董宁(院系:信息学院 去向:IBM中国):求职是一个成熟的过程。1)IBM招聘的第一关是笔试,主要测应聘者的综合素质。IBM在全球设有一个“数据处理测试”题库,用来笔试考核。考核的目的是测试应聘者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不涉及任何关于计算机知识的内容;2)通过这样的笔试,能考查应聘者的综合反映速度、判断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现在的IBM校园招聘笔试正在逐渐从笔考过渡到机考,形式上和以前有所改变,但内容上还是本着测试应聘者逻辑、反应和英语水平等几个方面。笔试分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给分,最后3个部分的分数加权得到最终得分。题目量比较大,时间又很短,我认为能答多少道就答多少道,速度上去了,分数就会容易比较高了;3)过了这关,是第一轮面试,工作人员还是非常负责的,对每一个面试者基本上都能照顾到。这轮面试给我的感觉是非常短,问题也不很刁钻古怪,还没来得及紧张就结束了。面试官很专业,人也很好,基本上围绕着我的简历进行发问,并且一直在认真的做着记录;4)到了第二轮面试,也就是安排在IBM中国公司的盈科中心(IBM大厦),由IBM的HR部门组织面试,才让我真正感觉到了IBM非常职业的风格和独特而又浓郁的企业文化。这一轮HR会根据应聘者申请的职位安排相应的部门经理进行面试,而不同部门的经理会根据职位的要求考察应聘者的素质,所以应聘不同的职位所作的准备应该是不一样的;5)IBM面试所考核的素质有:诚信。面试时,IBM很重人的正直和诚实,并把诚信的品质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自信心。面试中IBM通过观察应聘者的肢体语言就可以判别对方是否具有自信心,自信但绝不要狂妄;沟通能力。一个人的沟通能力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能否说到点子上,思路是不是清晰,是不是有逻辑性。举个例子来说,在面试客户代表时,招聘者常常会想,如果我是客户,我会愿意同这个人做生意吗?答案若是肯定的就被录用了;此外,他们也非常关注应聘都工作态度上是否具有主动精神,工作中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等。25、朱俊丽(院系:光华管理学院 去向:中国电信):浓缩的岁月。1)要考国企财务部门的学弟学妹们一定要看PCA考试指定的会计和经济法素材,看过了你就会觉得笔试很easy。对于要考外企的朋友,建议做一下GMAT的逻辑题和SHL的样题及测试题。SHL的主页上有测试题,多做一些,感觉自然就出来了;2)有的企业强调服从,有的企业强调合作,有的则看重简练。我曾在面试一家国外银行时,对每一问题都用很长的事例去解释,直至HR问我是否在生活中我也会把每一件事情做得这么复杂。其实我只是想用大段例子证明我说的回答是真的,不是瞎编出来的,无奈,人家的文化不接受。我的一个同学在面试一家房地产公司时遇到了集体讨论,按照经验,公司一般会喜欢担当leader角色的同学。我的这位同学非常尽职地做了一回leader,无柰,公司选了一位几乎没说话的同学,因为这个公司的文化是服从;3)参加过丹麦一家制药公司的面试,整个过程是电话面试、一对一面试、小组讨论、拓展训练以及人力资源总监和部门经理face to face面试,这是我参加过的形式最多、记忆最深、参与度最高的面试;4)国企更重工业视求职者的品德,或者说应聘者的性格等EQ因素是否与公司所倡导的价值观相符合;5)在几家跨国银行的面试过程中,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就是“请举出一个例子,证明你XX方面的能力”。因此,找工作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将自己的大学生活认真回忆一遍,将参与过的活动写下来,挖掘自己在活动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表现出了哪些方面的素质,这会帮助你在面试过程中给面试官奉献一场精彩的例证演出。如果你的例子能说服他们,打动他们,这一关就可以绿灯通行了。不仅是跨国的银行,很多外企,比如宝洁和壳牌等都很喜欢问求职者有关生活实例的问题,多准备些例子,少讨论些理论,用例证让面试官露出微笑。26、石碧葆:(院系:新闻与传播学院 去向:华南国际):注重细节,成功源自点滴积累。1)如今,我在华南国际兼职,RI是一家跨国专项市场研究公司。在应聘RI研究员时,人力资源经理告诉我有500人在竞争这个职位,经过数轮筛选,我成为幸运者。能获得这份工作的秘诀:注重细节,成功源自点滴积累;2)我每次参加面试都带了很多资料,包括发表的论文,获奖证书和以前参加过的项目的资料。介绍自己的研究能力时,可以将资料逐份呈现给考官。带资料有两个好处:首先书面的资料说服力更强,比如一份六级证书会让考官觉得你英文水平不差;带书面资料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缓和面试的紧张;3)和考官交谈时不要一味的自我介绍,最好能给对方发言的机会,比如请他介绍公司的文化,甚至他个人在公司的发展经历;4)有些企业正式签约前有一段试用期。试用期的表现很重要,除了工作能力,衣着也很重要,最好穿正装(不要穿牛仔裤)。27、何华伟(院系:地空学院
去向:日立北大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参加招聘会,拼的是体力,没有好的身体是不行的。比如我曾去农展馆,真是见识到了什么是人山人海。投简历就像参加战役,看看展会上还有那么多山头有待占领,我一次次鼓起勇气冲入如织的人流。不过收获并不大,每个招聘单位展台上简历堆的都像小山一样,选中的几率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2)
经过几轮面试后,进入了日本最大的一家百货公司(永旺集团)最后一轮。据人力资源部的一位负责人说,这次在中国只招六七个人。进入最后一轮,最终被选中的机会很大,只是签约后要先去深圳实习一年,再到日本工作2年。与此同时,我接到了日立北工大公司的Offer,是我喜欢的技术职位。权衡了两个机会之后,我放弃了那家日本百货公司的面试。因为通过的话,可能就更难选择了。虽然这跟我找工作前的预期有点距离,但还算比较满意。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心情也顿时开朗了好多。
28、史阳(院系:外国语学院 去向:北大东语系任教):学术探索与求职之路。1)1998年,我开始在北大求学,正是北大百年校庆后的第一届新生——第101届。我选择的是东语系的菲律宾语——1个极为冷门的外语学科,于是在东语系先后经过了四年本科、两年半硕士的学习,逐渐由专业外语学习转向学术领域求索,最终选择了留北大任教,把教书育人与科技探索作为自己未来人生发展的方向。我的求职道路可能与其他许多同学不太一样,在近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并没有刻意的去准备做去投简历、面试、复试等应聘必须的功课。相反,我实际上用整整两年半的研究生阶段,在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奠定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同时也确定了自己所择取的职业。我的学习工作、学术探索与求职之路一开始就是密切结合的;2)我已经下定决心争取在北大留校任教,现在做的这些再苦再累,都是必要的功课,因为没有足够的成绩,汇集各方精英的北大不会要你;没有足够的积累,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也走不下去。所以必须在人生这最具创造性的青春岁月中踏实认真、努力拼搏,否则会一事无成。周围那么多老师、前辈都是自己的榜样,作为读书人,应该像他们一样辛勤笔耕、奋斗不辍;3)学术的路还很长,它首先是充满激情的,它非常需要有对于本学科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把学术研究当作个人的一项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学术又是一件非常孤独而寂寞的事情,需要扎实、踏实、求实的态度,静下心坐冷板凳,做不得表面文章。  标签: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四, 十一月 01, 2007&
工作后英语丢一边 跳槽时失去高薪就业机会
“Where are you from?”面对招聘人员的提问,求职者王平(化名)张了张嘴,就是没有发出声来。王平随后红着脸怯生生地说:“我能用中文回答你们的问题吗?”
14日,澳门一度假村来汉招聘精品店销售人员,开出7000元到2万元的月薪,从青山区专程赶来应聘的求职者王平因英语不过关遭淘汰。
王平两年前从武汉铁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在青山区一家商场搞销售,工作业绩突出,很有信心做好眼前这份精品店的工作,怪只怪以前英语基础不太好,工作后又完全没沾英语。
招聘方负责人刘韦锋说,度假村内设有近千个精品店门面,全部由欧美雇主经营,急需一批店长、副店长和销售人员。他们招聘的学历门槛只需要高中,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上岗前还有两个月的语言和业务培训。可在昨日的招聘中,许多像王平这样英语完全开不了口的应聘者被淘汰。刘韦锋也只能说“遗憾”。
华中人才招聘会负责人说,现在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外语能力,而在职者因工作繁忙,普遍忽视日常英语积累和训练,有的英语完全荒废,往往会因此与新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转载:长江日报)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四, 十一月 01, 2007&
[大学生就业]企业为求"金领"开百万年薪 精通外语者更有优势
 “金领世界高级人才招聘会”首次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吸引了珠江投资、华为、东风日产、中国移动、华孚、观澜高尔夫球会等近百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参加,为求职者提供了近5000个年薪20万的职位,有的企业甚至开出了100万元年薪招聘“金领”。
  精通外语更有优势
  参加昨天招聘会的企业以房地产、金融、物流、汽车制造等行业为主,招聘的高薪职位多为营销总监、销售经理、财务经理、技术总监等职位。主办方统计,招聘会为求职者提供了近5000个年薪20万的职位。
  记者在现场发现,中山的一家房地产企业在招聘广告上打出“年薪30-100万”的字样,招聘营销总监、销售经理、财务经理等职位。
  英语在求职现场的应用十分广泛,珠江投资公司招聘总经理高级助理职位,要求有英语国家工作或留学经历;一个公司招聘高级投资经理,更要求应聘者在欧美工作5年以上,外籍人士或海外华人优先。
  招聘企业普遍认为,精通外语、有专业优势、具有外资企业或国内知名企业工作背景的求职者,会是他们的首选目标。
  海外留学生通过网络参加
  据招聘会主办方介绍,昨日共有超过5000名求职者进场找工作,更有500多名海外留学生通过网络注册参加此次招聘会。记者在现场见到的求职者多数是在职人士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一位姓田的先生说,他已经大学毕业6年了,现在找工作则会较多地考虑薪资因素、注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他基本不会考虑小企业。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一位黑人男士,他说他来自非洲,在中国工作了4年,希望找到市场销售方面的职位,如果找到合适的工作,他愿意一直在中国呆下去。
  昨天的招聘会还吸引了中大、华南理工、暨南大学等高校的MBA学院组团参加。中山大学管理学院负责人表示,金领招聘会为MBA学生了解企业需要提供了机会,他们准备邀请部分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MBA校外导师。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四, 十一月 01, 2007&
[大学生就业]工资 薪水为什么有差别(故事)
两个同龄的年轻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并且拿着同样的薪水。可是叫阿诺德的小伙子青云直上,而那个叫布鲁诺的小伙子却始终在原地踏步。
布鲁诺很不满意老板的不公正待遇。终于有一天他到老板那儿发牢骚了。老板一边耐心地听着他的抱怨,一边在心里盘算着怎样向他解释清楚他和阿诺德之间的差别。
“布鲁诺先生,”老板开口说话了,“您今早到集市上去一下,看看今天早上集市有什么卖的。”
布鲁诺从集市上回来,向老板汇报说:“今早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土豆在卖。”
“有多少?”老板问。
布鲁诺赶快戴上帽子又跑到集上,然后回来告诉老板一共40口袋土豆。
“价格是多少?”布鲁诺第三次跑到集上问来了价钱。
“好吧,”老板对他说,“现在请您坐到这把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要说,看看别人怎么说。”阿诺德很快就从集市上回来了,并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一共40口袋,价格是多少多少;土豆质量很不错,他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看。这个 农民一个钟头以后还弄来几箱西红柿,据他看,价格非常公道。昨天西红柿卖得很快,库存已经不多了。他想,这么便宜的西红柿,老板肯定会要进一些的,所以他 不仅带回了一个西红柿做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着回话呢。
此时老板转向了布鲁诺,说:“现在您肯定知道为什么阿诺德的薪水比您高了吧?”标签:
发表者maosheng @ 星期五, 十月 26, 2007&
[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就业指南
现在的年轻一代,实际上是中国社会转型中的一代,注定要承受付出转型代价的一代。他们的上一代,实际上仍然在吃传统体制的旧饭,并未真正的投入到市场竞争中;他们的下一代,将因为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获得很大程度的劳动保障;而他们这一代,将注定在20年后的“白领失业浪潮”中变成中国社会最悲惨的人。这是时代的代价,没有办法的。
  [正文]
  首先要澄清一个流毒广泛的说法: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
  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蒙蒙董董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大学生的面前。下面我首先对要考虑的宏观策略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个别具体问题的解答。
  一、 中国现阶段职场利益集团划分
  这才是一个大学毕业生首先要知道的大问题。学校的主任不会和你说的,公司招聘时也不会和你说的,因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分到;你父母也不一定会和你说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也是糊涂的。如果这一部分已经有人很明确的告诉你了,或者你个人已经很敏锐的感知到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可以关闭这篇文章了,因为你已经是明白人,不需要我浪费口舌。
  (一)5大利益象限
   中国的社会处在重要的转型变化中:由计划经济转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这个过程是一个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就业市场上,我们可以按大的方面对各种利益单位归类如下:
  1. 公务员(含事业单位)
  2. 垄断行业国企
  3. 竞争行业国企
  4. 外企
  5. 民营企业
  差不多所有的利益单位都可以在上述归类中找到位置。首先你要明白的是,这不是理论研究,这和你未来的事业、收入、地位、家庭都有直接的联系。你首先要明白的是,在招聘会上准备招聘你的这个公司(单位)到底是属于哪个象限的?
  不同的象限拥有的力量和资源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在不同的象限就业获得收入的能力也大不一样。在你选择公司之前,一定要清楚的了解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资源高度集中在少数公务员(即官员),以及垄断国企的手中。但是不同的地区,由于社会财富水平不一样,因此公务员集团的收入相差是很大的。虽然国家规定的工资待遇大家都一样,但是你到广东、华东一带了解下公务员的实际年收入,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你的同龄人在报考公务员了。实际上,即使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在当地人群中仍然属于高收入群体。而且也许更关键的是,风险非常小。收益和风险成正比,你一定在课堂上学过吧?哈哈,告诉你,那是西方经济学原理,我们是中国特色的,不一样的。在中国当公务员,风险小,收益大。也许你会说,不对啊,在你们哪个地方,公务员待遇也不怎么样啊?那么我要告诉你:第一,你不能只看表面收入而不看灰色的部分;第二,当前中国允许地区间人员流动,因此由于不同地区经济财富水平差异很大,因此落后地区的公务员确实是比发达地区的一般白领差的。这也就是利益格局的复杂之处,没有绝对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国企的情况。一说到国企,很多人马上就想到下岗。这种观念也是错误的。首先,解雇员工并不是国企独有,大量的私企每年都在大量解雇员工,并没有任何人给他们补偿,给他们“安置”。同时,也不是任何国企都效益不好,都需要下岗。我们看利益格局,首先要看谁拥有力量和资源。在中国,说白了就是谁拥有政府力量和行业垄断的权力,想效益不好都难。这不是国企还是私企来简单划分的。例如中国移动、电信、银行、石油,这些垄断性行业中的大国企,个个效益好。而那些国家已经“完全放开”了的竞争行业的国企,几乎都是完蛋两个字(不含假装放开的行业)。这里面有个很清晰的发展脉络:在90年代初,只有国企存在,民营力量非常微弱。而国企长期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使得闸门打开后第一批进入市场经济的人尝到了“高”工资的甜头;在90年代末,以2000年为分界线,时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在抓大放小政策下,垄断行业的国企迅速利用其行政资源做市场经济,毫无悬念,他们无往不胜,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当前阶段,以2005年为分界线,则又是另外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各地MBO此起彼伏了。在这种情况下,垄断国企将出现分化,具体发展的预测比较复杂,我将在另外的文章中专门分析。但无论如何,在当前阶段垄断国企是一个非常强势的高收入集团。要注意的是,即使是现在那些45岁左右下岗破产的竞争行业国企员工,在他们象你们这么大就业的时候,他们当时的工作仍然是最好的,收入也是最高的。只是现在利益格局已经改变。
  再来看下外企的情况。外资企业主要是依靠资金力量、和政府的关系、以及高水平管理在做事情,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批真正的企业。但是,他们在中国仍然要遵守中国的潜规则的。由于能够跨国经营的外企一般都是实力比较雄厚的,因此外企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利益单位,也是就业的高收入单位。注意,那些中国人海外注册弄的假外企不算,台湾、香港企业算民企。
  看看民企的情况,民企仍然不占中国经济的主体。他们在政府力量和占有资源上都相对比较弱。在完全竞争的行业,主要是进去的比较早的一批民企做大了,拥有一定的力量。而大量的民企在充分市场竞争中生活质量都不高。因为中国并非真正的市场机制,有关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或者有法不依,或者有部分人有权不依,这造成了中国的完全竞争行业“扭曲竞争”的现象;在非完全竞争的行业,民企则主要是依附在某些拥有资源的单位周围生存,这种状态打个比方就是例如吸附在某个树上的虫子,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非竞争性关系利益群。由于职业保护的法律型同虚设,以及缺少工会等代表员工利益的力量,直接造成了民企员工在职场上成为弱势群体。也许你会问,那为什么国家关心国企下岗员工,而没有关注民企解雇员工呢?很简单,因为国企下岗员工年纪已经大了,无法再找到足以维持原来生活水平的工作了。而中国的市场化进程才刚刚开始,民企员工大多数都是年轻人,社会问题并不明显。
  好了,现在清楚些了吧,首先要看你要去的公司(单位)是在上述哪个象限。象限属性从大势上决定了你以后可能获得的收入和地位。而你个人的能力,是在大波浪上翻起的小水花。可以说,判断大势的能力比从事具体事情的能力重要得多。也许你要说,好象哪个象限都有收入高的人啊。是的,可是你不要忘记了,在不同象限获得高收入和地位的可能性,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象限,你只要跟上平均水平,5年以后你就可以很轻易的存上一大笔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在一些象限,你要十分努力,10年以后,你有可能存上一些钱,买上房子和车子,而当你达到这个水平时,在优势象限的和你同时起步的人,已经存上了更多的钱,换上了更大的房子和车子。象限是有优劣差异的,起点相同的人,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通道,同样都很努力,但落到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其次,光看哪个象限还不足够。因为在同一个象限中,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人为因素造成的微妙区别!
  二、 转型中的一代
  中国的事情要用放大镜看才会清楚,这也是老外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的原因。上述人为差别按利益象限的不同也有差异:
  1. 公务员、国企类,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
  政府工作人员难道也有非正式工?是的,如果你还不知道,只能说明你孤陋寡闻。政府工作人员分为两类: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以及所谓的“政府雇员”。在某些地方,特别是经济贫穷的省,这两者收入差距不大;而越是经济富裕的省,这两者的收入差距就越大。政府雇员要转为国家正式编制的公务员,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关系基本不用想。因此,即使你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即使你已经被某政府单位接收了,你一定要打听清楚,你到底是去做公务员,还是去做政府雇员?
  中国所有的国企都有正式工和非正式工的差异。这种制度安排直接来源于计划经济下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控制。在当年,一般都是“出身好”的人成为正式工,出身差的人自然就是非正式工。现在这种出身制度已经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所谓的用工制度却遗留了下来,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垄断性的国企,在市场中利用垄断优势尝到了大甜头,自然要更加紧去获取市场利益。这时人力资源就成了问题。一方面,老的正式工就像八旗兵一样早就失去了打仗的勇气和能力,那么用什么人去攻打市场呢?另一方面,中央不断要求这些垄断型的国企改制,优化人员结构,降低人员成本,那么怎么优化?怎么降低呢?很简单,大量招聘非正式工。一方面用这些新鲜血液来攻打市场,充当炮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另一方面将这些非正式工的工资进行市场化(垄断国企正式工的工资水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毕业的选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