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藏传佛教 大乘佛教是大乘教吗/南藏传佛教 大乘佛教是大乘教吗

宗教知识: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 第一星座网宗教知识:南传佛教是什么意思? 16:41:00来源:第一星座网作者:匿名  南传佛教又被我们称为“上座部佛教”。其实南传佛教指的是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的一种信仰佛教。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种派系。那么,大家知不知道南传佛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的角度来了解了解吧!  传教历史: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桑拔喇、跋达萨喇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修筑“大寺”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着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着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盘,使个人解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激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宗教特色: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公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您可能也喜欢:        相关文章推荐:
共有2条信息1/21
星座测算子时23点子23-0丑1-2点寅3-4点卯5-6点辰7-8点巳9-10点午11-12未13-14申15-16酉17-18戌19-20亥21-22男白羊座男白羊座男金牛座男双子座男巨蟹座男狮子座男处女座男天秤座男天蝎座男射手座男摩羯座男水瓶座男双鱼座女白羊座女白羊座女金牛座女双子座女巨蟹座女狮子座女处女座女天秤座女天蝎座女射手座女摩羯座女水瓶座女双鱼座男子鼠男子鼠男丑牛男寅虎男卯兔男辰龙男巳蛇男午马男未羊男申猴男酉鸡男戌狗男亥猪女子鼠女子鼠女丑牛女寅虎女卯兔女辰龙女巳蛇女午马女未羊女申猴女酉鸡女戌狗女亥猪男:A型血男: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女:A型血女:A型血B型血O型血AB型血copyright &
www.d1xz.net 第一星座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号-1返回顶部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2015-2016尔雅网络课程《文化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尔雅网络课程《文化地理》期末考试答案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泰国佛教是大乘教法还是小乘教法_百度知道
泰国佛教是大乘教法还是小乘教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所以也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布朗族,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南亚和东
南传佛教寺庙南亚国家,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上座部佛教使用的经典语言属于巴利语体系,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南传佛教、崩龙族一带地区。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缅甸
泰国是小乘佛教。不过佛教法门无大小之分,切莫因为小乘佛教的“小“而轻视。佛教法门因为要适合不同根器的佛教徒,遇缘不同而已。就好比有个小朋友出生在山沟沟,脑袋也不聪明,人也懒惰,不肯去念希望小学,一定要去北京念人大附小,家里人又没有钱到北京去落户口。其实希望小学教的知识和人大附小是一样的,希望小学不可能教1+1=0。而且山沟沟希望小学走出很多优秀的人,就像我工作时候的领导也是山沟沟出来,考的大学也是一流大学,工作能力和领导能力很强。
大乘教法现在取经不用白马用飞机啦!
是大乘教法
是小乘佛法,分辨大小乘就看有没有学菩萨的大愿发大愿精神。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泰国佛教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查看: 6418|回复: 4
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的比较
[台湾]&&郑金德
佛陀在世时,他所讲的话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所以佛法的传承,初期仅凭当日弟子的记忆以及他们对佛陀教义的理解为基础,又因僧团散居各地,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在某种程度下对佛教的解释是有所分歧,佛教派别就是这样产生的。但大体来说,目前世界的佛教可分成两派即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及北传佛教(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徒常称&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理论上来说是错误的。
西元前第二世纪阿育王召开第三次结集,讨论经、律、论三藏,驳斥一些部派&邪道&所持的理论。后来阿育王的儿子马欣达(Mahinda)便将佛法传人锡兰(现斯里兰卡)。
西元前第一世纪到西元第一世纪之间&大乘&与&小乘&的名词竟出现于《妙法莲华经》&&(Saddharma PundarikaSutra),更由于龙树的空观(Sunyata)理论(第二世纪)及无著、世亲两兄弟的中观理论(Madhyamika-karika)(第四世纪),使&大乘&与&小乘&的区别更加突出。
其实&小乘&与&上座部&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两个体系,用&大乘&来区分&小乘&也对。因为&上座部&于西元前第三世纪传入锡兰时,还没有大乘名词的出现。
&小乘&部派是在印度成长的,现在已不存了。所以我们不能用&小乘佛教&来称呼&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的道理就在此。
佛教的发展就时间的先后,可分成下列各阶段:
(1)原始佛教时期(约西元前五、六世纪到西元前四世纪中叶):主要是佛陀和他的传承弟子们的佛教。
(2)部派佛教时期(约西元前四世纪中叶到西元一世纪中叶);即佛陀灭后,佛教徒对于佛说的戒律和教理有了显著的分歧,因而形成很多派别,有些派别在大乘佛教兴起以后还被保留下来的也有。
(3)大乘佛教时期(西元一世纪中叶到西元第七世纪):大乘佛教经历了兴起、隆盛和衰落的不同阶段,中观学说和瑜伽学说形成主流,可称为大乘佛教隆盛时期。
(4)密教时期(约西元七世纪到十二世纪),在第七世纪后半叶,密教取得主导地位。
(5)佛教复兴时期(十九世纪以后),佛教在中亚信仰伊期兰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后,急遽地衰落,迄十三世纪初终归消失。十九世纪,佛教重新由斯里兰卡传入印度。
西元前一世纪,以巴利文写成的经文被称为最能表达佛陀说法的内容者,至今为南传佛教所奉行、实践。
大乘佛教是在印度慢慢发展起来的(西元第二世纪到第四世纪之间),西元三百年到五百年鼎盛。西元五百年以后,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最后被融入于印度教,佛教因之在印度消失。佛教衰落的原因,根据印度佛学家社特(E.Dutt)的说法,他把佛教衰亡的原因归结为佛教本身的原因及外在因素:
1.佛教本身的原因:
(1)僧伽的超然地位。
(2)佛教不干涉社会习俗的态度。
(3)比丘们学问的退堕。
(4)密宗的兴起。
2.外在原因:
(1)佛教的衰落和僧团的日益堕落也有一定的关系。
(2)新的婆罗门教对佛教采取了压迫和同化等不同策略(如对佛教理论进行猛烈的攻击)。
一、南传佛教
自西元第二世纪以后,佛教思想有两个主要思潮,即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后期发展的西藏密教(Tantra)即金刚乘(Vajrayana),有时被归类为佛教第三思潮。南传佛教被大乘佛教贬低为&小乘佛教&(Hinayana Buddhism)。是因为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超度苦海而达到彼岸,却说&小乘佛教&只能运载少量众生到达彼岸。其实南传佛教国家的佛教徒并不自称为&小乘佛教&,他们称自己所信的佛教为&上座部佛教&。1950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World Fellowship 0f Buddhists)在斯里兰卡(SriLanka)首都可伦坡(Colombo)举行会议,他们决定采用上座部(Theravada)这个名称来表示他们所信奉的佛教是最古老的佛教组织。上座部佛教挑战大乘佛教对他们的低贬,其所持的理由是根据:
(1)大乘经典直到佛陀去世六百年以后才陆续出现的。
(2)大乘佛教教义乃是对小乘佛教教义的补充和推演,是龙树、世亲、无著及马鸣等人的精心杰作,并非释迦牟尼本人的教示。
铃木大拙夫人(Beatrice Lane Suzuki)解释说:小乘佛教象小筏一样载不多的人到彼岸(解脱),而大乘佛教象大筏,其理想的目标是解救众生(共同解脱)。她又说:小乘佛教只将佛陀的原意说出,而大乘佛教更将佛教的教义加以发挥,使其精神到达极致。
南传佛教的基本待色如下:
(1)认为佛陀是人类导师和理论的指导者,并非神明或什么神秘人物。
(2)修行者的最终目标是阿罗汉(圣者),他并不对众生做出平等地改善工作。
(3)强调悟道全凭严格的自我训练:&&即禅定、心力集中、遁隐等方法。
(4)离开轮回的世俗痛苦进入涅槃境界只有少数人才能办到。
从理论方面看,南传佛教主张&我空、法有&,即否认有实存的自我,但不否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大乘佛教则主张&我法二空&,既否认有一个实存的自我,也否认有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
从实践方面春大乘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分歧首先表现在他们的佛陀观方面。在部派佛教的分化中,南传佛教中有些部派对佛陀已作了神话的解释,而另一些部派还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对佛陀的历史性的看法,但在大乘佛教则把佛陀全般地看作崇拜的对象。
修持的行径和结果方面,南传佛教主张阿罗汉果,即主张求得自己的解脱。但大乘认为这种目标不够高级,应该修持佛果。如果一下子不能达到佛的境地,至少可以先做佛的后补者(菩萨,Bodhisattva)。菩萨要&上求菩提,下化众生&,为自己、为世界做人我两利工作。所谓阿罗汉和菩萨的不同:是前者据佛典指出,在修持中虽然已破我执,但还未破法执,虽已证我空,但还未证法空,所知障也彻底破除了。
修持的内容和方法方面,南传佛教主张修三学(戒、定、慧)、八正道。大乘则兼修六波罗密多(即六度:&&意即&到彼岸&或&转入绝对完全&,即大乘佛教把成佛的条件分成六个要项,要通过这六度才可以得到解脱)。南传佛教在态度上要求自利,大乘则所谓利他。大乘佛教认为佛陀讲道是因材施教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层次:以巴利文写成的经典(Pali Canon)所记载的教义是给那些保守的、钝根的自了汉来了解佛教的精神所在,所以并不太复杂;后来的经典才是佛陀的精髓所在。法华经说&(佛)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以大乘而度脱之。&佛法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不过是就众生智慧利钝而设的方便,一如大长者为救他的儿子走出火宅,而假设三种车子(羊车、鹿车及牛车),使他们能够离开火宅,除去烦恼。车之作用在于运载,车的名字不一样但功用则一样所以三乘法其实就是一乘法(大乘)。
大乘佛教的基本观点如下:
(1)佛陀是永恒的精神或普遍的真理,他不仅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或超人而已;佛陀是超越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人物,因此有所谓三身(Trikaya Or Three Bodies)之理论。
在南传佛教那里,释迦牟尼被称之为佛,这是一种尊称。到了大乘,佛已经不限于释迦牟尼,而成了绝对的法身,由此产生了关于佛身的种种说法,构成了大乘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始佛教把释迦牟尼奉为唯一的佛;把佛所说法看成句句是真理,是永恒不能变更的神圣教谕,永恒不能消失的实体。大乘般若学对这种形而上学进行了抨击,以为佛所说的法,无非是一种名言施设,因时因地因条件不同而说教亦异,所以全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如何才能正确地对待佛所说法,把握住佛的精神实质,必须用佛的智慧,即般若智慧来作裁决。所谓佛陀就成了佛教真理的代称。大乘般若学采取的方法,无疑具有思辨的性质。他们把佛法从佛的各种具体说教中抽离出来,加以客观化,使之成为脱离一切实际事物而又能构成事物的共同本质,同时又把人们具有接受佛教的可能性加以肯定,成为证明任何人都必然具有佛性的根据,最后,把佛法体现为一切客物的共同本质,同众生具有接受佛教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当作本体加以无限化和人格化这就是&佛身&全部结构的哲学基础。大乘般若所走的这条思辨的道路,是把具体事物的一切规定性统统抽掉,消灭一切差别,剩下的唯有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一种规定性这就是&性空&、&本无&,或&真如&、&实相&。正因为它没有任何规定性,所以在观念上可以加上任何规定论于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构成事物共同本质的&本元&,就是&法身&。法身也可以叫做佛身,但一般来讲,佛身除了作为法的体现的
法身之外,还可包括由佛的神通变化和愿力表现出来的&受用身&和&应化身&。这样原是近于纯粹哲学思辨的问题(佛学基本上不是哲学),一转到了&佛身&,便形成了有人格有意志的无为圣者了。
大乘佛教的佛身论,一方面把佛教的精神普及化让众生个个都具有&佛性&作为自己的属性,为生命结构在理论上提供了成佛的广泛基础,另一方面,把&佛性&实体化成为&人格神&,使之成为引导人们走向佛的境界的一种向上力量,成为推动众生信仰佛法的动力。这也标志着佛教越来越大众化,它要普及到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并且力图把一切生命都引导为佛法的信仰者。
因此,三身可简路界定为:
①法身 (Dharmakaya or Body of Dharma)的真理,连贯过去现在未来之佛陀。
②报身 (Sambhogakay a or Rewatd Body)--完成佛果之身。
⑧化身 (Nirmanakaya or Transformation Body)--佛陀能变化各种形体到世上来拯救众生。
(2)强调菩萨(Bodhisattva)--菩萨可以候补成佛,但为拯救众生,发愿而延迟成佛。菩萨具大慈大悲、爱和利他主义,如观音菩萨即是。
(3)众生具有佛性(Buddha-nature),所以每个人都能悟道成佛。
(4)悟道的实现,是衷心信仰佛陀同时要发挥对人类的爱心与慈悲精神。
(5)大乘佛教比较关切形而上学(Metaphysics),所以形成很多不同的宗派如净土、唯识、禅宗等。
(6)人不是孤立无援的,可以藉着他力(Otherpower)如信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便引渡众生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三、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不同点
(1)南传佛教主张人在宇宙中只能靠自己,没有超人的神或力量能帮上忙(在生命危机时);大乘佛教则认为有他力之救济。
(2)南传佛教认为人的解脱是个人的事,大乘佛教认为人类的命运是一体的,个人的命运就是全体人类的命运。
(3)南传佛教中心放在出家人,寺院是悟道的中心,大乘佛教出家、在家并重,因人人具有佛性。
(4)南传佛教认为完美的圣者是阿罗汉;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才具有大智大慧。
(5)南传佛教强调智慧是美德,大乘佛教认为慈悲精神才是美德。
(6)南传佛教认为佛陀是圣者,大乘佛教亦同。但南传佛教尽可能避免繁琐的修道程序;大乘佛教则有复杂的仪轨和修道方式。
(7)南传佛教比较倾向保守;大乘佛教比较开放。在南传佛教的影响下,佛教徒趋向于虔诚、严峻、专修自度;在大乘佛教的立场下,又往往使佛教徒悲天悯人、热心于救援苦难。
四、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教的相同点
(1)佛教的目标在于去除妄想、悟道、进入绝对与无限境。
(2)世界无始无终,一切法由因果关系来加以解释。
(3)任何事物均有变化(无常),人类如此,万物亦复如是。
(4)没有自我(ego)为真正的实体,&&因为它是无常和短暂的,甚至意识(consciousness)也是如此这般。
(5)因果律(The Law Of Causation)非但在道德世界普遍有效,在自然世界也一样。有因必有果。
(6)业力(Karma)或行为是人一生的投影,来世(Rebirth)的命运由业力来决定,但业力可作某些尺度的改变。
(7)无明是病苦之因,它是普遍性的。
(8)道德实践象&入正道&(The&&Noble&&Eightfold Path),可以去除无明。
(9)忠实地信仰佛陀(但南传佛教认为佛陀是人类的导师或顶多是个超人而已;大乘佛教把佛陀尊为导师之外并加以神圣化)。
学习佛理,必须有法,好比未见月亮则以指(手指)指月,问题只在于学佛的入必须离言解意、离指看月,否则执于法:执于指,不但失佛失月,失法失指。因为佛固非法,月固非指,法亦非佛,指亦非月,法不成法,指不成指。所以车之为车,是能够将流浪异乡的人运载回家,如果乘车的人,把车认为家的话,则家固非家,车亦非车了,不但永远回不了家,而车子也失去了车的运载功能了。以这种态度去正视南传佛教及大乘佛教,才能认识佛法的真髓,而不斤斤计较佛教的派别。英国佛学大师孔兹(Dr.Edward Conze,)把南传佛教称为&古智学派&(The old Wisdom School),将大乘佛教称为&新智学派&(The New wisdom School),可以说是最平实的调和与统一。学佛考也应做如是观。
选自《现代佛学原理》第一章,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6年版
注:因为末学近期一直在看佛教史的内容,以上资料是从国家图书馆找来的资料,和大家分享。因为是用OCR识别,有错别字,请指出。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