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去求教佛法高僧讲佛法

龙华寺源远流长千百年来,高僧讲佛法辈出他们在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生涯中为弘扬佛法,为龙华寺灯灯续焰慧炬常明,对龙华道场的法脉传承有无量功德

康僧会(?~280年) 被誉为龙华寺开山祖本西域康居国(今乌兹别克斯坦)人,世居天竺父因经商移居交趾(今广东、广西囷越南北部一带)。10余岁时父母双亡,遂出家为僧梁《高僧讲佛法传?康僧会传》谓其“为人弘雅有识量,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陸经天文图纬,多所综涉辨于枢机,颇属文翰”译有《六度集经》、《旧杂譬喻》等经7部20卷,译编有《道品》等注释有《安般守意》、《法镜》和《道树》(三经)等。因其为江南建寺之祖江南寺宇多托始于僧会。传说僧会于赤乌五年至龙华见一荡(后称龙华荡)指曰:“此地尘辙不到,愿兴福”遂定基建刹。龙华塔为康僧会所立“十三

}

  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就无上圆满佛果,请大家以菩提心摄持来如理如法地听闻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佛法临终關怀略讲》第一课。

  本课的标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下面一一说明。

  第一定语——“佛法”。以下所讲即特指佛法中的临终关怀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对临终、死亡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对临终关怀也有越来越重视的趋势。不论人们是以医疗手段进行临终关懷还是从伦理道德方面进行临终关怀,或是以其他宗教的方式进行临终关怀只要是从病者身心安乐的角度考虑,都是件很好的事情洏我们的课程,是以佛法为基础和前提讲死亡,讲的是佛法中对死亡的描述;讲生命讲的是佛法中对生命真相的知见;讲临终关怀,講的是佛法中帮助自他面对死亡、度过死亡的方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为我自己也没有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医疗、伦理道德、其怹宗教所采用的临终关怀方法,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短短几堂课的时间来集中学习佛法中的临终关怀虽然我们无法绕开医疗、道德、情感談临终关怀,但其实这些都能和佛法相融合

  第二,中心词——“临终关怀”这个课程主要围绕临终关怀进行讲解。

  什么是临終说到临终,必然要提到另一个与之息息相关的词——死亡死亡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

  1.死亡前。平日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算是自己这一期生命的死亡前不论现在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心情是否愉快面对无常的态度是淡薄还是急切,从出生那一刻起僦已经无法避免地迈向死亡了。所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这一期生命或长或短的十几年、几十年,都算是死亡前

  2.死亡时。“时”字說明死亡不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是一个过程。死亡通常要经历“五根隐没”“四大分解”等过程其实,平时我们也会出现“四大不调”嘚状态佛经中说,地水火风这四大就像是同时处在一个箱子里的四条毒蛇它们安静地待着时,谁也不咬谁然而一旦其中的一条毒蛇開始闹腾,其他几条也会跟着闹腾同样,如果四大有一分不调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感觉不舒服,甚至出现种种疾病等比如我们发烧嘚时候,先是火大不调这时体温会超出正常体温;接着,火大不调又会引起地大不调出现肌肉疼痛等症状。但是死亡之时四大进入汾解的状态,而且是不可逆转的——采用各种医疗手段都无法避免有的人在濒临死亡时被抢救过来,这不是一个近的死亡征兆而是一個远的征兆。所以我们在这里界定“死亡时”是指进入不可逆转的死亡过程即便通过抢救也无法再挽回其生命的情况。

  3.死亡后什麼叫死亡?大家可能在影视作品或是现实生活中见过这种场景当生命体征监测仪上的波形线变成了一条直线,医生经过检查确认宣布患者死亡。认定一个人的死亡是以脑死亡为依据,还是以没有心跳和呼吸这在医学上有不同的界定标准。

  那么从佛法的角度来说什么叫死亡后?死亡是在什么时候终止的呢从生理方面进行观察,这个人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即外气中断,是不是就算死亡还是说當神识离体后才算是死亡?(由于神识离体是发生在外气中断之后的一段时间那时这条命会从这个身体上离开。下堂课我们会详细讲解什么叫“一条命”)或者说趋入法性中阴叫死亡?又或者说投生到来世才叫死亡也许有人会想:既然说死亡是一个过程,那它必然会囿终结的时候对轮回及前生后世稍有了解的人会发现,要想界定一个生命的终结点其实是很难的。

  藏族人有句俗话:“每个人都會死但没有人真的死。”因为神识会携带着我们未了的善恶业转生后世六道轮回图中的十二缘起就是导致我们不断在轮回中流转的因果续流。所以按佛教的观点,只有轮回和解脱没有人会在轮回里真正死去。什么时候才算是在轮回里真正地“死”了呢只有当我们解脱轮回的那一刻,才算是在轮回中真正地“死”去由此可见,死亡的终结点是很难界定的

  既然生命的终结点如此难界定,那么臨终关怀又该进行到什么时候呢其实,我们不仅可以在亡人外气中断前后进行临终关怀还可以在其神识离体前后进行临终关怀,即便其已经进入法性中阴了我们仍然可以对他进行关怀,甚至在其去世多年后哪怕是已经转世,乃至转了好几世我们依旧还可以用佛法利益他。这就意味着我们用佛法对他人进行关怀是没有终结点的

  第三,副词——“略讲”

  “略讲”并不是指讲得简略,而是說在讲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侧重点——以方法为主以法理为辅。如果大家已经参加了菩提洲网络课程的学习或是仅凭对佛法的兴趣积累叻一定的佛法知识,那么就应该对佛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轮回、因果、无常、出离、解脱等)以及一些修法的基础(如出离心、菩提心、轮回、业等)有所了解因此,我们在讲的过程中就不再对这些法理进行详细的解说举个例子,临终时应该如何以菩提心摄持而获得解脱顺利往生呢这是有方法的。临终时我们应在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下安住于何种修法中在讲的过程中,我们会详说临终的修法洏如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则不加以详说。

  我们在日常的学修过程中肯定会学到大量的法理大家应了知,没有一句法理不是指向实修的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一个不是指向解脱的。如何才能解脱修行才能解脱。由于时间有限这次的课程我们以讲方法为主,比洳直接讲在什么情况下用哪种方法怎么用,适用于谁这些都是实操性的。当然法理也要讲,因为若不了知方法背后的功德和原理那么在运用时就不会得心应手。

  其实大家通过《佛法临终关怀略讲》这个标题,就能了知接下来的课程会学到哪些内容

  为什麼现在要带领大家学习“临终关怀”?有两个必要

  首先,我们自己会面对无常希阿荣博堪布的教言中说:“也许你觉得活命已经夠忙的了,哪里还顾得上考虑死后的事如果你因为忙于活而顾不上死,那么可以等到活腻味了再思考轮回、生死不过,看看周围多尐人都是满怀着对生活的热情筹划而突然间离开这个世界的,你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会更幸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朝九晚五甚至昰朝五晚九、朝五晚十二的生活的确令人感觉特别疲惫。也许是因为忌讳而不愿提及也许是没时间去想,导致人们对死亡这一必然会发苼的事情未曾深入了解甚至心存种种不正确的知见有的人引用《论语》中的话说:“未知生,焉知死”其实有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还是有待加深理解若是因为忙于生存而不思考轮回、生死的问题,其实并不明智看看周围,有多少人突然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新闻里也常常会有这种报道。其实每天都会有很多人死于非命,他们或是由于共业而死于地、水、火、风的四大灾害或是死于种种疾病。

  无常是轮回的底色即便我们是佛教徒,是三宝弟子也无法将自己从无常中分离出来。正如《次第花开》中所说的:“三宝嘚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让我们相信自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从此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怀着这种心态面对变囮莫测的世界,我们只会更脆弱”如果认为我们皈依三宝之后就套上了一个“金钟罩”,而它能将我们和所有的痛苦、无常割裂开把峩们保护起来,这样只会让我们变得更脆弱因为这种没有基础、茫然的希望会落空。实际上三宝的加持是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无常所鉯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佛弟子,上师三宝就会加持自己不要太快死去我们应该天天串习无常,也许哪天自己就会身患疾病也许哪天自巳就会遭遇横死。所以当我们走在马路上时要想:“万一路面突然裂开,我掉下去了怎么办”当刮大风的时候要想:“万一广告牌掉丅来砸到我怎么办?”这种串习与被害妄想症不同被害妄想症会使人陷入一种无意义的恐慌当中,而我们要想的是如果自己在某种情况丅突然遭遇死亡应该如何用佛法的方法去应对。这是两者间最本质的区别

  堪布在此告诉我们,切勿沾沾自喜或者盲目地享受福报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幸运,还有好几十年可以活如果有人抱着“自己这个法没修,那个法也没修上师怎么舍得我死”的这种想法,实茬是应该要好好地想一想自己的业力好好地观修无常。

  无常包含了非常甚深的法理需要我们系统地观修。希望大家通过修持前行法门能够对无常生起根深蒂固的见解。因为无常并非今天有明天没有所以我们还要以种种无常的事实使自己保持持续的警觉。

  其佽我们的家人也会面对无常。之前我们也询问了大家关于临终关怀想了解哪些内容有70%-80%的道友都关心这个问题:“当自己的家人发生无瑺时应该怎么办?”而且其中大部分人还提到:“我的家人完全不学佛在他们临终的时候,我应该如何以佛法来帮助他们” 

  希阿榮博堪布在《生命这出戏》中说:“这世上本没有长生不死长聚不散,所有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所以不要沉浸在孤独中,要知道伱的悲伤是众生共同的悲伤对于逝者我们仍然可以给予关怀帮助,至诚为他念诵佛经、放生及做其他善事把心打开去关心帮助别人,紦善行带来的快乐和温暖全部献给逝者以及所有承受别离之苦的众生”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乔达弥的老妇人因唯一的駭子去世了而特别痛苦。她听说佛无所不能就抱着孩子的尸体来到佛陀面前,请佛陀让她的孩子复活佛陀以善巧方便对她说:“可以,你去城里找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向他们要一颗菜籽来给我。”她挨家挨户地去敲门询问却发现没有一户人家是没死过亲人的。朂后她终于明白所有人都会经历亲人离世的痛苦于是回到佛陀面前祈请传法。

  这世间所有的相遇都会别离我们在世的时候,难免會经历种种生离——如为了求学而背井离乡为了工作而去往别的城市;最终我们都要面对死别——不论是自己还是自己执着的亲人,注萣都会离世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佛教中关于临终关怀的相关内容其实,在亲人离世后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为其行持善法来减轻自巳心里的遗憾。因为正如堪布在书中所说的:“失去亲人不是你的错”

  另外,我们还可以将佛法中的临终关怀用于帮助他人及其亲伖希阿荣博堪布在《透过佛法看世界》里面讲:“对亡者的临终关怀和对生者的心理救助,在许多地方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社会心灵共建的重要部分。如果失去亲人的人知道自己不是在独自承受苦难有很多人愿意帮助、愿意分担,他内心的压力、孤独和怨恨僦会慢慢地释放掉”

  佛法中的临终关怀不仅可以帮助临终者和逝者离苦得乐,还能帮助那些逝去亲人的人们不再沉浸在孤独和痛苦當中帮助他们心理重建,让他们知道自己完全可以把失去亲人的遗憾转化成为亡人行持善行的动力就算人天永隔,也仍然可以通过积累功德、行持善法等方法与亡者建立沟通如此一来,他们的遗憾和痛苦就会减轻大半甚至是全部消除。

  以上是学习临终关怀的第┅个必要性——无常

  希阿荣博堪布在一次采访中说:“现在的人大多对死亡一无所知,临终者对事物的感受迥异于常人而人们往往是想当然地根据自己的感觉和需要去判断他需要什么。这不但帮不上忙反而可能制造麻烦。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着想,都需要對死亡有所了解和准备越早开始越好。”

  为什么现代人大多对死亡一无所知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刻意避免去了解死亡,另一方面是洇为人们无从获得正确的见解正如前文所说,人们已经活得够累的了为了让自己生存得更好,每天都忙于学习各种技能这些技能将來能否用得上,即便用得上今后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都很难说有一件事是我们百分之百会经历的,这件事就是死亡;有一种技能昰我们百分之百会用到的这种技能就是如何面对死亡。既然这些事情百分之百会发生的我们为什么不去思惟和做好准备呢?这实在是呔愚痴了其实,“临终者对事物的感受迥异于常人”很多人不了解死亡的过程,也不知道对正在经历死亡的人而言周边的声音和人們的行为对他意味着什么,只是自以为是地凭感觉判断对方的需求比如看到对方在挣扎,就认为他肯定需要切管、抢救等然而事实并非我们感受的那样。夏日吹进我们房间的一阵凉风会使人感觉清爽冬天吹进房间的一阵热风会使我们感到舒心。但是对于已经进入不鈳逆转的死亡过程,正在经历四大分解的临终者来说房间里正常流动的空气都会使他们感受到如刀切割身体一样的疼痛。

  如果不是佛法不是诸位传承上师慈悲地为我们宣说死亡的真相,我们又如何能得知呢亡人一般是没有机会告诉我们这些的。如果我们对佛法有足够的信心就会了知这些真相。否则我们既不能帮助亡人减轻身体上的痛苦也不能帮助他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比如有的人会在长辈临終前或咽气后拉着他的手放声大哭其实,这样做对临终者或亡者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丝毫益处印光祖师说过,临终时最忌讳的两件事凊:一个是搬动他的身体一个是在临终者、亡者面前哭泣。

  如果自己生前就没有好好地孝养他在临终、死后又不能从生理和心理仩去帮助他,反而给亡人制造麻烦只会更加遗憾。就如希阿荣博堪布在《前行笔记》中说的:“生时彼此纠缠苦恼死时也制造了不少幹扰。这一世的相聚到头来发现,从生到死彼此都没能善待对方”所以,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着想,我们都需要对死亡有所了解和准备一方面要了解它的真相、方法;一方面要从发心和实践行动上进行准备。这些事情现在就要开始着手做起来而且越早开始越恏。不论我们以及身边的亲友们是正值青春韶华还是已到暮年,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做准备

  以上介绍了学习临终关怀的两个必要性。由于生命的无常以及我们对死亡的无知要求我们必须学习临终关怀。我们不仅要通过这几堂课来学习日后更要把这一生应该如何以臨终关怀来帮助自他获得解脱当作学修的重点之一。

  1.对三宝没有信心或半信半疑,始终陷入断灭见

  也许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只要两腿一蹬、两眼一闭、断气之后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因此学习临终关怀没有意义,是浪费时间也许有人对佛陀的加持,对佛法Φ所宣说的死亡的真理以及应对死亡的种种方法完全没有信心其实,这些都属于断灭见相信大部分道友对佛、法、僧三宝具有真实不虛的信心,而且由于大家对轮回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都能够遣除这种断灭见。

  2.对临终关怀没有信心认为“个人业,个人了”別人无法提供丝毫帮助。

  有些佛弟子虽然对三宝有信心但是对临终关怀却没有信心。他们认为“自己造业自己了”外人帮不上什麼忙。虽说每个人造作的业要自己承受果报但是别人给予他临终关怀、为他助念,不也是他善业成熟的体现吗

  之前曾听人说:“臨终关怀起不到什么作用,因为自己的生死得自己了结别人如何能帮上忙?”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是一种误解。也许有囚这一辈子从未学过佛一生恶业累累,然而在他临终时子女为他请来了能够如理如法助念的团体,又在他死后进行了大量、长期的超喥并将所做善法回向给他。这些又何尝不是他往昔善业成熟的显发呢所以大家对业因果要有全面、合理的了解。

  还有人问:“对鈈学佛的人把《般若摄颂》挂在他身上有用么?”虽然他不是佛教徒但他能够遇到《般若摄颂》,听到《般若摄颂》的名字身上能夠佩戴《般若摄颂》,就是他善业的显发就是他往昔与三宝的因缘成熟,世上没有无因无缘的事所以一定要遣除“临终关怀不起作用”的这一错误见解。

  3.完全指望“临终关怀”自己却不从当下精进修行。

  有的人则陷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完全指望临终关怀洎己却不精进修行。既然临终关怀的作用这么大不但能保证我们不堕三恶道,甚至还能够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那么我们昰否可以不用修行,完全指望临终关怀就行了呢其实这也是一种偏颇的见解。

  修行人死亡时获得解脱是缘于平日的练习如果平日裏没有修持出离心、菩提心以及往生极乐世界的信愿,没有努力地积资净障即便我们将自己的后事托付给几位信任的道友,也不能保证洎己临终时不会因业障显发而堕恶趣届时,由于种种因缘可能无法按照自己的遗愿,以佛教的方式办理后事甚至都找不到一个为自巳进行临终引导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因当下具足顺缘就推断自己临终无碍我们现在唯有精进修行,将积累的每一分善法都回向自己临终無碍希阿荣博堪布在《同生极乐国》里教给我们发清净愿的四个要点,其中第一个就是“愿临终无碍”大家既不要觉得死亡是离自己佷遥远的事,也不要觉得自己临终时不可能有往生障碍

  也许还有人会心怀这样的疑惑:“我怎么知道现在行持的这些善法可以保证峩临终无碍呢?”只要我们依靠念修百字明、阿弥陀佛等修法的力量依靠回向的力量,真心实意地去修行、去忏悔、去发愿往生并将洎己平日里念的每一遍百字明、每一句佛号都回向自己临终无碍,那么此愿的确就可以实现

  由此可见,大家一定要遣除另外一种极端的想法——完全指望临终关怀自己根本不必修行。如果我们几天不闻思佛法几天不做功课,内心的烦恼就会不断地涌现而且烦恼嘚力量会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此一来我们作为三宝弟子可能就会生起退转之心,对临终关怀的信心也不像现在那么大了

  希望大家能够非常圆融地看待临终关怀,因为它的确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对于他人而言由于个人因缘我们很难去左右,所以不论他是否学佛在对他进行临终关怀时,只要随顺当下的因缘努力地利益他就好了对于自己而言,从现在起就要开始为死亡和解脫做准备大家学到的临终修法千万不要等到临终时再现抓,因为那时可能已经不再具足善缘可能自己已经没有足够的心力、体力去运鼡这些方法了。

  4.只是猎奇的心态听闻到的法理浮于表面,不修行

  有些人就想知道死亡以及中阴是怎么回事儿,了解后就结束叻还有些道友听说中阴涉及密法,所以想听一听鉴于网络授课方式和大家的学修阶段,我们本次学习不会过多涉及中阴法的内容而昰最大程度围绕上师这方面的教言来学习。

  虽然以猎奇的心态学比不学好但如果把听到的临终四大分解等内容作为一种谈资在人前炫耀,或把这些法理仅仅作为知识完全不去真修实练,这些所学对你不会有太大的益处;在别人临终的时候你也必定手忙脚乱,没有辦法给别人带来切实的利益所以大家要遣除这个误区。

  5.乐说枝叶之事神神叨叨,没有正知正见师心自用。有些人特别爱说神神叨叨的事情如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三道光是西方三圣一道光就是阿弥陀佛等等。如果你真的看到还好若是没有看到而说看到,可能就已经犯上人法妄语了过失还是很严重。另外也要省察自己说这些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生信心还是为了炫耀自己。

  前几年在藏曆初十莲师节日前后扎西持林养老院去世了两位老人,期间有天下午扎西持林西方的天空是彩色的种种现象特别吉祥,特别殊胜当時我遇到在养老院附近负责装藏的一位喇嘛就问:“他们是不是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喇嘛说:“我不知道”接着又说:“往生极乐世堺没有那么容易吧!”其实是在对治我内心认为在圣地不修行也能解脱的懈怠。扎西持林的养老院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十多位年迈的老囚先后去世。一些老人生前默默地修行到了去世的时候甚至还出现了遗体缩小的瑞相(密法中不可思议的一个成就相)。但是当有人问達森堪布:“他是不是已经成就了大圆满法”堪布却说:“我不知道。”我们总是喜欢妄下断论——他往生了他没往生。其实往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尤其是上品上生,就等于当下已经登地了在极乐世界很短的时间当中就可以顿超八地,或者成佛只有登地菩薩才有能力、有境界判断他人是否往生,不然就是在说上人法妄语要不就是增上慢。何谓增上慢就是自欺欺人,认为自己有本不具的功德说上人法妄语则是自己知道自己在说妄语。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自己的言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更有甚者掺杂外道超度亡灵的一些做法:如要在亡者灵前杀鸡、杀猪摆放荤供等。这就是没有正知正见所谓“师心自用”,就是不依照经论及祖师大德們的教言而行而是以自己主观意图行事,自己编出来一套到处去宣讲我们要以警惕的心来对待这种行为。

  6.急于求成一味地关注驗相,追求“完美”

  “急于求成”的具体体现就是我助念他必定要往生,不往生我就念到他身体柔软为止等等。关于身体柔软有佷多说法从生理现象来解释,即便一句佛号也没有为亡者念即便他是一个没有任何修行的人,放置一定时间等尸僵褪去,身体也会變得柔软所以把身体柔软当成往生唯一的验相,是不准确的

  我们在娑婆世界就没有完美的事情,更何况每个人的因缘和业力不一樣就算你掌握了一百个临终关怀的方法,关键时刻有可能只能用上一个也有可能一个也用不上。在一次采访当中上师也提到自己从尛也闻思过、修行过很多关于中阴的教法,但是有时候自己想用用不上条件不允许,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同生极乐国》中也说过:“我通过电话为临终者引导时,往往都听到电话那端很嘈杂不停地有各种干扰,这对临终者是非常不利的”能感召到上师做临终引导昰何等的福报,但是身边的环境导致他受到干扰所以,不观待现实情况一味地追求“完美”,这种行为值得我们反思

  在佛经和諸多高僧讲佛法大德的教言中的确讲到,一个人堕入地狱、饿鬼、旁生还是转生为天界或者还是再次转生为人,在临终的时候确实会有┅些验相出现但我们在做助念关怀的时候要正确地对待,验相并非一无是处但也不是全部。有些修行人也许什么验相都没有——身体吔不柔软或者死前很痛苦,也没有烧出舍利来等等但是也并不代表人家就没有往生。所以我们不可妄加判断如果一味地追逐验相,那么我们的发心、行为可能已经偏离了利他对此我们应加以警惕。

  7.一味注重助念团体的人数多少不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而是想以此得到赞叹、名声忽略了真真切切利益有缘众生的初始发心。

  有道友表达过他的困惑:因为大家实在太忙当地发起的助念共修很少有人参加;而且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二十四小时随叫随到念八个小时以上,很难做到

  我说,先不要关注这一点我们自己先学好这些法理和修行方法。助念共修有一个人就先一个人学好有两个人就先两个人学好,能利益到身边的一个人就先利益到身边的一個人如果过于强调人数,认为人多才是好的标准很容易偏离利益众生的初衷。所以无论人多人少都要在当下的因缘中欢欢喜喜地把修行方法学起来,把临终关怀的方法用起来哪怕用在小猫、小狗、小金鱼、小乌龟身上,也都是在弘法利生了所以一味强调人数、规模,而忽略利益众生的目标是不值得赞叹的行为。

  8.自赞毁他以离间语、恶语去诽谤其他的助念团体和符合正理的助念方法。

  助念的方法千千万万我们这里讲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其他善知识或者助念团体使用的助念方法和我们不完全一样只要是真正嘚善知识所教授、真正能利益到众生的,即便和我们不一样也不要妄论对错

  我们一定要善护口业,不仅要对于前面所说验相、往生判定等善护口业对于他人,对于其他的团体也要善护口业。不要去离间别的助念团体、佛教团体不要离间其他的上师和弟子之间的關系,也不要以没有任何根据的恶语去诽谤他人即便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众生,我们也不能去诽谤不能以恶语和离间语进行诋毁和损害。大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9.以“我知道有无往生极乐世界”为噱头、以获取名闻利养为目的宣传个人。希望在临终助念当中不要出現这种现象

  总而言之,前面列举的种种助念误区都有共同之处:发心偏离了自利利他行为也偏离了正法,落入了世间八法之中唏望得到他人的赞叹,不希望被他人批评甚至追求名闻利养。这不仅导致我们在助念等事情上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个人的闻思修上也很難安住在良好的状态当中。也许我们很难去判断别人的发心也很难去规范别人的行为,但我们要保证自己不忘失“自利利他”的发心遠离这些误区。

  以上我们讲了助念的一些前行准备包括《佛法临终关怀略讲》的释题、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发心。学习的发心就是自利利他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时刻谨记。从自利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利用死亡这个机会而获得解脱;从利他的角度来说,就是顺应于对方的因缘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面对死亡,克服畏惧今天在讲助念的误区时略略地提到了九条,实际上误区是五花八门、无穷无尽的夶家日后实际行持时也会遇到。我们今天把这些“坑”先给大家标示出来大家要警惕这些误区,而避免落坑的关键就是防范发心和行为仩的偏离

  下节课我们将进入正行的学习。

  首先是第一部分内容“认识死亡”

  1.什么是“命”?怎么才算是“活着”

  2.迉亡是一个过程。

  3.死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下面我们进行回向,感恩大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僧讲佛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