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中国10个少数民族中是怎样传播

信奉穆斯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_百度知道
信奉穆斯林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字十分丰富、穆罕麦德·喀什噶尔;居住在城镇的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人口14万、内蒙等省区,手工业,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牧业。 6、西亚的穆斯林国家之后,回师时迁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以打制&保安刀&quot、《萨里哈与萨曼》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编织地毯、制作丝绸,迄今在民间仍流传着波斯古典诗人菲尔道乌西的《王书》《沙赫那只》的片段。由于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于19世纪20-30年代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到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 4.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东乡族族源的主体是元朝时的色目人、也有回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萨克族自治州和阿尔泰地区。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 9.撒担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9万。他们的祖先是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汗的西突厥乌古斯马部落萨鲁克人的一支。大约在元末明初来青海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于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艾合买特·尤格纳克,有叙事长诗《福乐智能》.3万。他们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十一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什叶派伊斯兰教,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农牧业,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约3,著名的叙事诗有《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他们以经营畜牧、东乡族、《葡萄蛾儿》等,由于语言相通,使他们易于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人口约15万。他们绝大多数以事商业、珠宝玉器、皮毛加工,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分布最广的民族、甘肃、新疆、撒拉族墓本相同,兼管农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河南、山东。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伊宁和塔城等地,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很娴熟。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穆斯林,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东乡。他们以驻军的形式,或以工匠。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东乡族的民间文字很丰富,有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与马芝璐姑娘》。著名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的民间艺术精品、阿卜杜热衣木·那扎尔、诺比提等。乌孜别克族散居于乌鲁木齐、喀什。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塔塔尔族人口约5-6千人。在城市里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人口约120万.乌孜别克族。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对伊委纳》(骆驼戏)是表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到循化这一历程的传统戏.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绣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他们和回族一样喜欢演唱&花儿&。维吾尔族人认为“团结”“联合&quot、撤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5万,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都是早期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穆斯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绣花,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现有人口37万,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族中居于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乌孜别克族属于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拔琴“冬不拉”。他们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两个回族自治州、蒙古族和汉族的成份。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quot,约于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主要经营农业,波斯人的后裔共同成为回回民族的先民;。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学的阿拉伯人,对植棉。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以经营农业为主。人口约860余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达两千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唐宋年间来华经商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他们征服了中亚
河南、云南在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10个少数民族,它们是回族、东乡、柯尔克孜、塔塔尔、塔吉克为跨境民族,后6个民族主要居住于新疆。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直辖市、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山西、内蒙古、北京等省、维吾尔、塔吉克、自治区、河北、安徽,其中回族900多万、青海、陕西、哈萨克、撒拉、保安。中国穆斯林人口有:2300多万,维吾尔族720多万,哈萨克族100多万。前4个民族主要聚集于宁夏、甘肃
穆斯林是&伊斯兰&一词的派生名词,意为&顺从真主者&,&实现和平者&。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达两千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唐宋年间来华经商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十三世纪初,蒙古军西征他们征服了中亚、西亚的穆斯林国家之后,回师时迁移了大量的穆斯林人口。他们以驻军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学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共同成为回回民族的先民。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居住在农村的回族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珠宝玉器、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约860余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族人认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约720万。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鲁番苏公塔清真寺都是早期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穆斯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叙事长诗《福乐智能》、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穆罕麦德·喀什噶尔、艾合买特·尤格纳克、阿卜杜热衣木·那扎尔、诺比提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编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哈萨克族。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萨克族自治州和阿尔泰地区,人口约120万。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字十分丰富,著名的叙事诗有《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萨里哈与萨曼》等,哈萨克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拔琴“冬不拉”。他们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4万,他们以经营畜牧,兼管农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著名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的民间艺术精品。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散居于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于游牧民族,约于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语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语言相通,使他们易于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人口约15万。他们绝大多数以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很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牧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于19世纪20-30年代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5-6千人。在城市里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农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族中居于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约3.3万。他们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十一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什叶派伊斯兰教,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在民间仍流传着波斯古典诗人菲尔道乌西的《王书》《沙赫那只》的片段。由于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现有人口37万。东乡族族源的主体是元朝时的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份。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于东乡族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东乡族的民间文字很丰富,有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与马芝璐姑娘》、《葡萄蛾儿》等。他们和回族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担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9万。他们的祖先是十三世纪居住在中亚撒马尔汗的西突厥乌古斯马部落萨鲁克人的一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对伊委纳》(骆驼戏)是表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到循化这一历程的传统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聚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保安、东乡、撤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5万。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穆斯林。大约在元末明初来青海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墓本相同。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似。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各民族人口数字:其中十个民族是穆斯林
中国各民族人口数字
其中十个民族是穆斯林
以下是近几年的统计。
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12.9533亿人。
其中汉族人口数为115,940万人,占91.59%;
少数民族人口数为10,643万占8.41%。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分组排序(单位:万人)
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个)
壮族 1617.88
满族 1068.23
人口在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7个)
回族 981.68 (穆斯林)
苗族 894.01
维吾尔族 839.94 (穆斯林)
土家族 802.81
彝族 776.23
蒙古族 581.39
藏族 541.60
人口在500—10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9个)
布依族 297.15
侗族 296.03
瑶族 263.74
朝鲜族 192.38
白族 185.81
哈尼族 143.97
哈萨克族 125.05 (穆斯林)
黎族 124.78
傣族 115.90
人口在100—5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4个)
畲族 70.96
僳僳族 63.49
仡佬族 57.94
东乡族 51.38 (穆斯林)
人口在50—10万人之间的少数民族(13个)
拉祜族 45.37
水族 40.69
佤族 39.66
纳西族 30.88
羌族 30.61
土族 24.12
仫佬族 20.74
锡伯族 18.88
柯尔柯孜族 16.08(穆斯林)
达斡尔族 13.24
景颇族 13.21
毛南族 10.72
撒拉族 10.45(穆斯林)
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少数民族(20个)
布朗族 9.19
塔吉克族 4.10(穆斯林)
阿昌族 3.39
普米族 3.36
鄂温克族 3.05
基诺族 2.09
德昂族 1.79
保安族 1.65(穆斯林)
俄罗斯族 1.56
裕固族 1.37
乌孜别克族 1.24(穆斯林)
门巴族 0.89
鄂伦春族 0.82
独龙族 0.74
塔塔尔族 0.49(穆斯林)
赫哲族 0.45
高山族 0.45
珞巴族 0.29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发展历程
我的图书馆
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发展历程
中国穆斯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具体而言主要指的就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10个穆斯林少数民族,包括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其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并发展的基本情况。一、回族回族是一个在中国大地上诞生、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穆斯林各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自治地方最多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有回族人口9816805人,人口数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48.3%,在国内各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和满族,居第三位。回族人口遍布全国。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以分布地域的广泛性而言,回族位居第一。在中国辽阔的神州大地上,北自黑龙江的漠河流域,南到海南岛的天涯海角,西起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东至东海之滨的胶东半岛,都有回族人口的分布。回族以占全国0.76%的人口分布在全国98%以上的县级行政单位中。回族人口在全国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相对较多的省份依次为宁夏、甘肃、河南、新疆、青海、云南、河北、山东等。回族在全国有1个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自治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包括联合)(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孟村回族自治县,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和137个民族乡(镇)(包括联合,截止2000年)。回族是国内形成较晚的一个少数民族,从其在中国大地上孕育到形成发展的历史只有1300多年。回族不是由中国古代的某个民族、部落融合、发展而形成的,而基本上是由来自域外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为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民族。因此可以说,回族的形成是历史上国内外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产物,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其中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回族族源,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盛世,广开贸易,中西交通大开,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频繁,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明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开始发生接触。据《旧唐书·西域传》等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以伊斯兰教立国并与中国接壤的大食国首次派遣使臣来华,要求通商缔约,中国与大食国正式缔交修好,自此,大食使节和借朝贡贸易往来中国的穆斯林商人以及学者、宗教人士络绎不绝,陆路主要集中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宁夏灵武,甘肃武威、张掖,新疆喀什等地;海路主要集中在广东广州,福建泉州,江苏扬州等地。这些东来穆斯林商人带来香料、象牙、珠宝、药材等物贩卖中国,带走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商品往西方交易。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史书都有记载。如《旧唐书·李勉传》记载:大历四年,李勉任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时,一年内到达广州的番商船只就有4000多艘。宋代陆上交通虽不如唐代畅通,但因商业所需,仍有许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尤其以今河南开封、洛阳,陕西西安、凤翔,北京,宁夏银川、灵武、固原,甘肃敦煌、张掖、武威、临夏、天水,青海西宁,新疆于阗等地为多。宋代海路贸易继续繁荣,在原有广州、泉州、扬州以外,又兴起今浙江杭州、宁波、嘉兴,江苏江阴等贸易城市。而无论陆上、沿海,穆斯林商人的活动范围都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如在陕西、河南,由西安、洛阳等大城市及其附近扩展到陕西、河南各地中小城市,并向北延伸至山西、河北、北京,向南延伸至湖北、四川等地,沿海也以几个大城市为中心,向北沿运河往山东、河北延伸,向西沿长江往上游及长江各支流延伸。这些早先入华并居留的穆斯林商人被中国人称为“胡商”、“番商”、“番客”,他们居住的地方被称为“番坊”,由于他们所从事的海外贸易给中国沿海城市带来巨额的财政收入,所以受到特别的礼遇,朝廷在当地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处理相关事务。番坊内还设有番长,有依伊斯兰教习惯自主管理民事、宗教事务的权力。后来,随着番商与中国经济交往的加深、社会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在中国定居,并修建了清真寺,开辟了公共墓地,娶妻置宅,还申请兴建了子弟学校。所以有长安城“安居不欲归”的胡商与东南沿海城市的“土生番客”、“五世番客”及“华化”的穆斯林文人。唐宋来华并部分定居的穆斯林及其后裔,为回族的孕育、诞生创造了重要的先机。元朝前后,蒙古中兴,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因蒙古人西征被裹胁而来的数十万(一说百多万)中亚、西亚穆斯林东迁中国,他们被称为“回回人”。这些回回人是回族形成的主体。东来的回回人包括官员、学者、传教者、商人、工匠和大量的青壮年战士,他们参加了统一全中国的事业。随着元朝统一中国战争的完成,回回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以西北、中原及云南为主要聚居地,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元代回回人的大量东来与分布全国以及他们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据杨志玫先生考证,元代回回人在“中央居宰执之位者”有23—25人,在“地方政府之居要职者”(省臣以上)有72人),为回回形成为一个民族奠定了基础。明代以后,大量西域回回“入附”(因朝贡贸易而定居关内或因当地动乱而内迁的西域回回被安置在内地居住),其浪潮终明一朝几未间断,人数也达十数万。在明代融入回回人中的汉人、蒙古穆斯林、维吾尔人等共同为回族的形成补充了新的大量人口。他们被安置在北起辽东,南至滇、粤,西自甘肃,东至鲁、闽等广大地区,这些域外穆斯林及明代所采取的禁胡服、胡语、“禁本类自相嫁娶”、鼓励回汉通婚等政策,客观上加速了回族的形成及回族共同体规模的稳步扩大,一些声名显赫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为新形成的回族增添了光彩,也使大量著名回族人物名列中国史册。清代中前期,回族族体人口及聚居区域稳步扩大,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西北、云南及内地形成许多著名的回族聚居区,西北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甚至出现“回三汉七”、“回七汉三”的居住格局。这时,随着苏菲各学派思想的传入,回族所信仰的伊斯兰教出现分化(主要在西北地区),陆续形成三大教派(格底木、伊合瓦尼、西道堂)、四大苏菲派别(虎夫耶、哲合忍耶、嘎得林耶、库布林耶)。一方面,教派的出现导致回族社会内部的分化;另一方面,清代中晚期的高压政策又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回族内部的团结。清代是回族与伊斯兰教发展的艰难时期,同时也是回族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涨的时期。民国年间,回族穆斯林社会自发兴起的旨在振兴国家、民族、宗教的“新文化运动”,使回族及其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获得新的发展,经济得到恢复,教育空前勃兴,各方面人才层出不穷,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取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力,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运动,确定了回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的单一民族身份,“回族”族称正式得到国家法律认定。二、东乡族东乡族是在我国甘肃省南部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这一山麓地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有人口513805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2.5%。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及其临近的广河县、和政县、康乐县、临夏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另外,在甘肃省兰州市、定西专区及宁夏、新疆等地也有少量东乡族定居。东乡族的族称是以其聚居地临夏东乡而得名的。临夏古称河州,明初为河州卫,分为东西南北四乡,其中东乡所辖即相当于今东乡族自治县地域,为东乡族世居地,故东乡族在解放前一直被称为“东乡回”。 1950年代的民族识别,根据东乡族人民的意愿确定其族称为“东乡族”。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据考“撒尔塔”一词在13世纪初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即回回人,这说明东乡族的来源与13世纪蒙古军西征、中亚穆斯林东迁有关。关于东乡族族源,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13世纪20年代,蒙古军征服中亚,战争使大量撒尔塔人被编入蒙古军或组成“签军”东来,其中的一部分在东乡地区驻屯,随着战争结束,这部分人入“社”为“民”,世居当地,通过通婚等方式融合了当地一部分蒙古族、汉族及藏族等而逐渐形成东乡族。东乡族形成于元末至明中叶,这可以从当时人的一些零星记载中反映出来。元末明初,东乡族地区属何土司统辖,何土司名叫锁南普,是藏族人,元末曾任吐蕃宣慰司都元帅,驻河州。明初归附,授河州卫指挥同知,世代相袭,赐姓何。洪武末,何土司势力渐衰,明朝开始在东乡地区推行里甲制度,改土归流。到清代康熙后期,河州知州王全臣废除里甲制度,在东乡地区清理田亩,厘定税制,建立会社制度。清中叶以后,又改会社制度为乡约制度。辛亥革命以后,甘肃处于军阀割据中;1921年起,在东乡地区推行保甲制度。历史上,东乡族是一个具有坚定反帝反封建斗争传统的民族,清代的历次西北回民反清斗争中,都有东乡族人民参加。以后,在中日甲午战争、反抗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都有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许多人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三、撒拉族撒拉族是在我国青海省东南部黄河西岸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撒拉族有人口104503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0.51%。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一部分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新疆的乌鲁木齐、伊宁县也有少量分布。撒拉族自称“撒拉尔”,是内地穆斯林少数民族中唯一有明确记载、有确切来源地、历史脉络较为清晰的民族。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本民族历史传说,并证以语言、体质特征、风俗习惯等可知,撒拉族先民是14世纪中叶前后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入循化地区的。他们初来中国时人数不多,且男多女少,经与周围藏、回、汉等民族长期通婚,不断吸收新的成分而繁衍壮大起来。其先民东来之初,首领尕勒莽被元朝册封为积石州达鲁花赤;明洪武三年(1370年),首领韩宝归附明朝,被封为世袭百户,属河州卫积石州千户管辖;正统元年(1436年)韩宝之孙韩贵升为副千户,传10世;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撒拉族中的世袭土司一分为二,长房(韩增系)、次房(韩沙班系)各立一个土司,次房归属于长房;雍正七年(1729年)因随征有功,长房韩炳、次房韩大用正式成为两个品级相同的土司,长房被授为上六工土千户(主要管理撒拉“四房”)、次房被授为下六工土千户(主要管理撒拉“五族”),各传8世,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时被废除。从雍正八年起,为加强对撒拉族地区的统治,清廷在保存土司制度的同时,还在撒拉族地区设立军营、修建城堡,实行直接统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更将军事建制升级,把河州同知移往循化,改营为厅,强化控制。这些措施非但没有对地方产生安定作用,反而激化了矛盾,激起了反抗,影响深远。四、保安族保安族是在我国青海、甘肃交接地带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保安族有人口16505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0.08%。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另有少量人口散居在兰州、临夏及青海、新疆等地。保安族的族称是以其原居住地保安城而得名。保安族原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等地,清同治元年迁徙至甘肃省积石山居住。关于保安族族源,近年来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元代以来,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青海同仁地区戍边屯垦,经与当地蒙古、藏、土、汉等民族长期交往、通婚、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地方志书记载,明朝初年,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曾在保安族先民居住的同仁县境内设立了保安站、堡(操守所),以后又扩建为保安城,募兵驻守,隶属河州卫。清朝雍正年间,在保安城设立了“陕西河州镇镇属保安营”,从此成为一个永久性的军事据点。保安族原居地同仁的下庄、尕撒尔、保安三个村庄是保安人较为集中的聚居地,习惯上被称为“保安三庄”;另有少量人分散居住在周围藏、土族部落附近,俗称“保安十二族”。三庄、十二族构成了迁徙前保安族族体的主干。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清统治者的挑拨,同仁地区民族关系十分紧张,为免遭封建统治者迫害,保安人被迫举族东迁,先至循化,再至积石山大河家地方定居下来。东迁的保安人仍按原来的居住格局,相对集中地居住在大墩、梅坡、干河滩等村,形成新的“保安三庄”。从此保安人就在甘肃境内繁衍生息,发展至今。五、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世居我国新疆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另有极少部分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市、河南省渑池、长葛等县市及北京市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维吾尔族人口8399393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41.33%。维吾尔族自称Uyghur,意为“团结”、“联合”、“协助”。Uyghur起初是一个氏族部落的名称,后来发展为部落联盟的名称。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对Uyghur这一族称的记载,只是历代汉文撰写不同:北魏称“袁纥”(乌护、乌纥);隋朝初称作“乌纥”、“韦纥”;公元605年起称“袁纥”、“回纥”;788年改回纥为“回鹘”;元至明称“畏兀儿”;1934年新疆省政府正式公布使用汉译写法“维吾尔”为唯一名称,禁止其他写法或汉译称谓,从此固定下来,一直到现在。维吾尔族有悠久的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从其最早的源头丁零人算起,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时间。丁零是公元前3世纪起活动在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广大地域内、操突厥语的游牧民族。他们常受匈奴压迫而时常起来反抗。公元1世纪时曾迫使匈奴西迁。公元4—5世纪,丁零被称作铁勒,又作狄历或敕勒,因其车轮高大还被称为高车。高车常与鲜卑、蠕蠕作斗争,不能取胜,遂有部分人西迁至天山附近。6世纪时,东部铁勒中有一个袁纥部,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直系先民。袁纥部为东突厥所统治。唐初,突厥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后,回纥崛起于漠北。6世纪中期,曾多次助唐大败西突厥,并灭其国。742至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攻杀东突厥白眉可汗,东突厥灭亡,史称“其地尽入回纥”。据史书记载,回纥主体部分由九姓构成,为“内九族”,故称“九姓回纥”,内九族又与其他部落组成外九部,称“九姓乌古斯”。内九族分别为药罗葛、胡咄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此字为生僻字:左为“吃”之左,右为“温”之右)索、药勿葛、奚耶勿。内九族以回纥为部落总称,并与仆固、浑、拔野古、同多、思结、契苾、拔悉蜜、葛逻禄等部落构成外九部,以回纥部落为首。到回纥汗国时代,部落联盟仍以回纥为统称,可汗大多出自内九族中的药罗葛部。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称骨咄禄毗伽厥可汗,正式立国,首都在 (此字为生僻字:左为“吃”之左,右为“温”之右)昆河(今鄂尔浑河)畔,其境域东起今兴安岭,西迄今阿尔泰山,南控大漠,过贺兰山,最盛时武力曾达于中亚细亚。这个汗国和唐友好相处了100年,曾两次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唐也每每给新任可汗赐予封号,如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多逻斯为“忠贞可汗”,封胡特勒为“彰信可汗”。唐朝皇室还三次与回纥可汗联姻。788年,回纥毗伽可汗顿莫贺上表唐朝,请改“回纥”为“回鹘”,取意于“回旋轻捷如鹘”。回纥可汗传15世,内部虽纷争不断,但因占据东西方交通要道之利而始终与唐朝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这时,由于商业兴盛,城市的出现,回纥逐渐由游牧转向半定居社会。回纥初信萨满教,8世纪中叶从唐朝传入摩尼教,定为国教。9世纪上半叶,由于天灾、内乱及外部势力的侵扰,回鹘由衰而亡,人民离散,其基本部众分三支西迁:一支南下迁至河西走廊,称河西回鹘;一支西迁至葱岭以西、中亚楚河以南,称葱岭西回鹘;另一支主力西迁至吐鲁番盆地,称西州(即高昌)回鹘。河西回鹘以甘州回鹘最为强大,其在9世纪末建立的地方政权,实际控制范围远至贺兰山、秦州(今天水)、瓜州、沙州、合罗川(今额济纳河)及甘(今酒泉)、凉(今武威)、肃(今张掖)诸州。11世纪被西夏击灭。13世纪归属元朝,并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其一部分在元朝被称为“撒里畏兀”,亦即“黄头回鹘”,被公认为裕固族先民。葱岭西回鹘在与当地葛逻禄等回纥旧部会合后,在10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期时,在中亚楚河以南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黑汗王朝(也称喀喇汗王朝)。王朝统治以八拉沙衮城、河中府及喀什噶尔为中心,包括今新疆西部和中亚七河流域、河中地区等广大地区。极盛时辖地东至于阗,西至咸海,北至巴尔喀什湖,南至阿姆河流域。黑汗王朝的沙兔克布格拉汗是回鹘诸部族中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汗。他及他的继任者对伊斯兰教在统治地域内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黑汗王朝一直与宋、辽保持着密切联系。王朝在10世纪中期至12世纪期间,文化十分发达。13世纪初,王朝被西辽国主耶律大石所灭。高昌回鹘西迁后,在吐鲁番喀喇和卓建立地方政权,辖地包括西起龟兹(今库车)、东至哈密、南达若羌、北越天山的广大地域。高昌回鹘与五代、宋、辽、金都保持着密切关系。元朝时政权隶属蒙古,元末其地为察合台汗国所统治。总之,从10世纪中叶至15世纪中叶,西迁天山南北的回鹘人在融合当地居民与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向一个有着典型近代民族特征的新人文共同体过渡,这个新人文共同体的名称为“畏兀儿”,信仰以伊斯兰教代替原来的摩尼教、景教、佛教等,语言为维吾尔语,文字以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维吾尔文代替古突厥文、回鹘文,经济特征以绿洲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并具有发达的商业和城市手工业。这就是近代维吾尔族的形成。明清时期,维吾尔族社会先后从分割走向统一,先是统辖于几个较大的地方割据政权,然后是统一于清王朝的直接统治,维吾尔族为新疆广大地域归属中央王朝的辖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近代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维吾尔族广大人民始终站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立场上,为巩固边疆、建设边疆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本书后面章节将详细叙述,兹不赘述。六、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世居我国新疆等地、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量分布在甘肃省西部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哈萨克族有1250458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6.15%。哈萨克族是一个跨界民族,在国外约有655.5万人,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境内。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哈萨克族的族称有多种解释,有认为是“白天鹅”的,有认为是“脱离者”、“避难者”的,有认为是“自由的勇士”的,不一而足。关于哈萨克族的族源,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源于我国古代北方一个古老的部落联盟——乌孙。乌孙是公元前2世纪游牧于今新疆北部及伊犁河流域广大地区的一支草原游牧民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有户12万、口63万、胜兵近19万。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曾两次遣使与乌孙结盟,还先后将两位公主嫁给乌孙王,建立姻亲关系。从6世纪中叶至15世纪初,乌孙部落先后归属于突厥汗国、西辽、蒙古汗国,所以哈萨克族先民中先后融入了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及其他西域古代民族或部落的成份,民族族体不断壮大。公元1456年,原白帐汗国部分属民因不堪忍受压迫,在其首领克烈和加尼别克率领下东迁到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建立政权,自称哈萨克汗国,“哈萨克”名称正式见诸史籍。16世纪中叶以前,哈萨克汗国处于强盛时期,辖境东起七河流域、西至乌拉尔河、南至塔什干、北至伊施姆河,有人口100万人,军队30万人。16世纪80年代后,蒙古准噶尔部崛起,哈萨克汗国走向衰落。从1589年起,哈萨克族分成三个部分,称作三“玉兹”,每个玉兹下又有若干个部落。大玉兹又称乌拉玉兹(清朝文献中称为“右部”或“大帐”),主要部落有乌孙、康里、杜拉特、阿尔班、素宛等,游牧于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等七河流域地区;中玉兹又称鄂尔图玉兹(清朝文献中称为“左部”或“中帐”),主要部落有奇卜察克、乃蛮、克烈、瓦克、弘吉拉特、阿尔根等,游牧于七河流域以北、以西地区;小玉兹又称克什玉兹(清朝文献中称为“西部”或“小帐”),主要部落有哲得乌加、巴依乌鲁、艾里木乌鲁等,游牧于今西部哈萨克斯坦。各玉兹方言不同,习俗略有差异。清朝初年,由于准噶尔部的压迫,哈萨克人不断西移。清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以后,哈萨克人陆续回迁,其中的一部分东迁至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放牧。鸦片战争前后,由于沙俄入侵,哈萨克人的牧地被不断侵占,许多部落又一次东迁,至新疆境内的巴里坤、奇台、吉木萨尔、阜康、玛纳斯等地。辛亥革命前后至新中国成立以前,哈萨克人民为反对外敌入侵、反对压迫,进行了多次反抗斗争,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为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成立贡献了力量。七、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是世居我国新疆等地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新疆乌什、阿克苏、塔什库尔干、和田、莎车、特克斯、昭苏、塔城、乌鲁木齐等地,还有数百人居住在黑龙江省的富裕县。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柯尔克孜族共有160823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0.79%。柯尔克孜族是一个跨界民族,在国外,柯尔克孜族有190.6万人,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等国境内。“柯尔克孜”为本民族自称,有多种解释:一为“四十个姑娘”,来源于历史传说;一为“四十个部落”;一为“草原人”等等。民间以“四十个姑娘”流传最广。柯尔克孜族历史悠久,其名最早见于我国《史记》和《汉书》,称“鬲昆”、“坚昆”;南北朝至隋朝时,称为“结骨”、“契骨”、“护骨”;唐宋时称为“黠戛斯”、“纥里纥斯”;元时称“吉利吉思”、“乞儿吉思”。这些称呼,都是“柯尔克孜”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汉文译音。清代,柯尔克孜人被称为“布鲁特”,来源于清朝前期统治柯尔克孜人的准噶尔蒙古部对柯尔克孜人的称谓。柯尔克孜族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3世纪,就游牧在我国北方的叶尼塞河上游流域,是匈奴的属部。公元1世纪时,被鲜卑人所统治。公元3世纪,发展为一个拥有“胜兵三万人”的强大部落。公元6世纪初,依附于突厥。公元648年,正式归属唐朝。8世纪中叶,为回纥汗国所统辖。840年,黠戛斯灭回鹘,建立黠戛斯汗国,势力一度曾达到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黠戛斯与唐朝关系密切,847年,唐王朝册封黠戛斯首领为英武诚明可汗。10世纪,柯尔克孜人受辽朝统治。辽灭后,部分柯尔克孜人西迁至天山西部地区。13世纪初至14世纪,柯尔克孜人受蒙古人统治。明代,柯尔克孜人与占据天山以北的瓦剌人进行过长期激烈的斗争,长篇史诗《玛纳斯》就是以此阶段为背景而创作的。斗争失败后,部分柯尔克孜人被迫南迁至今阿克苏地区。16世纪中叶,柯尔克孜人又向西部的喀什噶尔和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发展。17世纪以后,受蒙古准噶尔部压迫,原留居叶尼塞河上游的柯尔克孜人也开始西迁至天山西部地区,与先前已迁至此地的柯尔克孜人会合。清代初年,柯尔克孜人受准噶尔部统治达70年之久。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以后,柯尔克孜人与新疆各族人民一道归入清朝政权之下。但由于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沙俄对我国中亚大片领土的侵占,致使柯尔克孜人被分割开来,这也是至今我国境内仅剩少量柯尔克孜人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以后,柯尔克孜人参加了历次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信仰过萨满教以及自然崇拜。16世纪后半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柯尔克孜人中间,约到17世纪,柯尔克孜人中的大多数已成为穆斯林。在接受伊斯兰教的同时,柯尔克孜族习俗中仍保留了一些萨满教的残余。八、塔吉克族塔吉克族是很早就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等地的一个古老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塔吉克族共有41026人,约占中国穆斯林总人口的0. 20%。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少量分散居住在新疆南部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克族在国外有800多万人(1978年),主要分布在阿富汗(500万人)、塔吉克斯坦(300万人)等国内。塔吉克族有悠久的历史,“塔吉克”是本民族自称,原意为“王冠”。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资料证明,早在公元前的若干世纪,一些操东部伊朗语的部落居民就已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的许多地区,其中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部分人,就是我国塔吉克族的最早先民。汉代,汉文史籍称居住在今塔什库尔干地区从事游牧的塔吉克先民部落为“蒲犁国”,为西域36国之一,公元前60年正式归西汉“西域都护”管辖,与中原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公元3世纪,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出现了一个名叫“ (此字为生僻字:左为“劫”之左,右为“揭”之右)盘陀”的地方政权,前后存在了大约500年,4—5世纪时为其全盛时期,是远近闻名的小乘佛教中心。8世纪中期到16世纪,塔什库尔干地区先后受吐蕃、喀拉汗王朝、西辽、元朝和察合台汗国统辖。其中从10世纪开始传入喀拉汗王朝境内的伊斯兰教,对塔吉克先民影响强烈,后来逐渐代替佛教而成为其新的信仰。塔吉克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后来改信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仪勒教派。塔吉克族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把适合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和古代宗教观念与伊斯兰教信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信仰特点。元朝时,塔什库尔干被称作色勒库尔,属察合台后王封地。明代后期,在色勒库尔中心地带出现了一批塔吉克族小村落。从17世纪后期到19世纪,帕米尔西部和南部的什克南、瓦罕等地的塔吉克人纷纷迁入色勒库尔,逐渐形成为今天中国的塔吉克族。清代,塔什库尔干被称为“色勒库尔回庄”,归清朝设在南疆的办事大臣管辖,大大加强了塔吉克地区与南疆各地及内地的联系。近代,塔吉克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斗争,为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贡献。九、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伊宁、塔城、喀什、乌鲁木齐、叶城、莎车、木垒、奇台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共有乌孜别克族人口12370人,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0.06%。据统计,在国外有乌孜别克人口1245.6万多人(1979年),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境内。乌孜别克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中亚古代的塞种人、粟特人、大夏人、花剌子模人等,“乌孜别克”是其自称,最早来源于14世纪金帐汗国的统治者乌孜别克汗(),《元史》中称为“月即别”、“月祖伯”等。14世纪上半叶,乌孜别克汗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为旗帜,统一了分散在中亚广大地区的各个部落,建立了强盛的乌孜别克汗国,其国人也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5世纪金帐汗国瓦解,其下的白帐汗国强大起来,占据了今西伯利亚西部和哈萨克斯坦的广大地区,其居民仍被称为乌孜别克人。15世纪末16世纪初,白帐汗国的一部分乌孜别克游牧民在其首领昔班尼汗的率领下南下,进入中亚农业地区,先后占领了布哈拉、希瓦、塔什干等城市,推翻了帖木儿王朝,与当地操突厥语、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逐渐融合,形成了中亚的乌孜别克族。18世纪50年代,清朝统一新疆,中亚乌孜别克人到新疆等地经商的很多,他们被新疆当地人称为“安集延人”、“浩罕人”、“布哈拉人”等,其中的部分人定居下来,形成了中国的乌孜别克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但由于中国乌孜别克族人口较少,又分散居住在各地,所以一般使用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或汉语,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十、塔塔尔族我国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阿勒泰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塔塔尔族共有人口4890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其人口约占中国穆斯林人口总数的0.02%。据统计,在国外塔塔尔族约有552. 1万人(1995年),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境内。塔塔尔族在我国人口虽然不多,但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塔塔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最早出现在鄂尔浑——叶尼塞啤文中,汉文史籍中写作“鞑靼”、“达旦”、“塔坦”等,都是“塔塔尔”的不同译音。塔塔尔族先民最早以“鞑靼”之名见诸史籍,是在唐代。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统治下的“塔塔儿”部落(即“鞑靼本部),历史上曾经统治过许多部落。8世纪时,突厥人把其东面的室韦诸部统称为“塔塔儿”。9世纪中期,鞑靼部崛起漠北,“鞑靼”由部落名称变成为漠北诸部的概称。《五代史》为鞑靼立传。辽时仍称北方诸部为“鞑靼”,且将其分称为“黑鞑靼”(漠北蒙古部)、“白鞑靼”(漠南汪古部)、“生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等。后来,“鞑靼”又变成蒙古高原各部的通称,其中以鞑靼(即塔塔儿)部最为强大,有户7万,由6部组成,其牧地主要在今贝加尔湖地区。10至12世纪,鞑靼接受了伊斯兰教。12世纪末,塔塔儿被成吉思汗联合王罕及金兵打败。13世纪初蒙古部兴起,统一草原各部,继而西迁,鞑靼为其所灭,成为蒙古金帐汗国的组成部分。随着西亚、中亚蒙古人突厥化过程的完成,西征的蒙古人被西方不加区分地也称为“鞑靼人”,“鞑靼”遂成为蒙古人的代名词,一直沿用下来。14世纪,以金帐汗国内的鞑靼人和突厥化的蒙古人(也称“鞑靼”)为主,融合了当地钦察人、保加尔人的“塔塔尔”名称出现。15世纪上半叶,以塔塔尔人为主体的喀山汗国取代金帐汗国崛起。汗国居民操突厥语,信仰伊斯兰教,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塔塔尔族。塔塔尔族在俄国及苏联一直被称作“鞑靼人”,不仅包括历史上喀山汗国内的塔塔尔族,还包括其境内操突厥语的其他民族。我国塔塔尔族主要是19世纪20年代起陆续从俄罗斯的喀山、斜米列齐、斋桑等地迁徙而来。今天,塔塔尔族在新疆除干部、教师、商业工作者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牧业及养蜂业,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马金宝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斯兰教传播路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