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无畏巡航导弹顶上那两个导弹是什么种类的 规则

盘前资讯必读
盘中行情、点评
高速报价精灵
盘后评述、个股推荐
黑马交流区
股市传闻交流
机构大盘观点
知名股评博客
[股市风云]
[赢在龙头]
[六月冬眠]
[一和家家]
[空空道人]
中国上证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美国道琼斯指数
美国纳斯达克指数
友情链接:[] [] []美国“朱姆沃尔特”号是我们时代的无畏舰吗?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美国“朱姆沃尔特”号是我们时代的无畏舰吗?
&&军事观察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从大方向来说&br&德军一直采用&strong&消耗战略&/strong&的闪电战&br&苏联一直采用&strong&歼灭战略&/strong&&br&看到这如果想反对或者想说些什么的,先弄明白那两个名词的含义,以及来源&br&&strong&《政治史框架下的战争史》——汉斯·德尔布吕克&/strong&&br&这是一本超大部头的书,翻译成英文用了10年。&br&我倒是一直想买英文版,太麻烦,只有一半有电子版,德文版看着累到死(我德语单词基本靠查)&br&&br&但是德国人把&strong&消耗战略打成了歼灭战略&/strong&,所以输了&br&(看看1940年的法国,德国打过什么大会战吗?再看看苏联战场,比较一下。)&br&&br&德军不是,也不可以去靠什么&strong&战损比&/strong&击败别人&br&德军要赢,先明确自己的战略意图,在法国,在苏联,都是输在这里&br&(数一数总参谋长哈尔德对希特勒进行了&strong&多少次的劝阻&/strong&,而哪些根本就没劝住)&br&答案就是这样&br&下面我来解释一下,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德军的失败之处。&br&而且这个问题真的有&strong&很多看起来很正确的结论&/strong&,其实一点都不沾边的。&br&-----------------------------------------------------------------------------------------------------------------------&br&&strong&以下为与答案无关的废话&/strong&&br&&strong&正是因为德军输了,没有人注意他们。&/strong&&br&觉得他们只是投机取巧,这样他们复活起来的将道又死了。&br&富勒在《Generalship》这本书中曾经痛斥全世界除了他那个装甲团都是历史倒退。&br&&figure&&img src=&/9f9aebae43a_b.jpg& data-rawwidth=&341& data-rawheight=&6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1&&&/figure&&br&&strong&二战中德国人在他们面前复活了将道的力量&/strong&&br&二战之后,垃圾们还是滚回去了&br&&br&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一点&br&如果富勒和李德哈特两位大师,要是能了解到美国打的两场狗屁战争(朝鲜,越南)&br&非得气活过来不可。&br&&br&&strong&美国成了战后主导,然而美国的战略思想发展是完全落后的&/strong&&br&火力论(范弗里特),逐步升级论(赫尔曼康恩)&br&战略上的能量机动论(约翰博伊德),五环打击论(约翰沃顿)&br&一堆狗屁啊!&br&&strong&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变成战略家的天堂,思想著作多到不可胜数。但在此之前,虽然不乏战略思想传统的存在,但其发展远比欧洲落后则又为不争之事实。&/strong&&br&——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br&&br&要我说,在美国,&strong&将道早就死了!&/strong&&br&而现在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在教别人!&br&&strong&说不好听了就是,当了婊子还立牌坊&/strong&&br&&br&其实我也在写书,写的也就是这些东西,希望试着复活又一次死去的战略和将道。&br&将道死了对世界有什么影响呢?看看&strong&一战的尸山血海&/strong&吧,&strong&那就是将道死了以后的世界&/strong&。
从大方向来说 德军一直采用消耗战略的闪电战 苏联一直采用歼灭战略 看到这如果想反对或者想说些什么的,先弄明白那两个名词的含义,以及来源 《政治史框架下的战争史》——汉斯·德尔布吕克 这是一本超大部头的书,翻译成英文用了10年。 我倒是一直想买英文…
&div&克劳塞维茨遗著的第九十两卷,似乎与四至八卷不同,并非完全是对战史资料的记述,除此之外包括了对古斯塔夫、屠云尼、卢森堡公爵,索别斯基、马尼克、腓特烈、布伦瑞克公爵这些将领的战略评价&br&显然它们和四至八卷遭到了同样的命运假如其中真的包含着克劳塞维茨对军事家以及其战略思想的评价那可谓是时代的一大悲剧&br&先看看有没有针对花体字的ocr,不然啃死...&/div&&img src=&/50/v2-d93b72eaf61c879256ceaf88c3fc2e2f_b.jpg& data-rawwidth=&851& data-rawheight=&8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51& data-original=&/50/v2-d93b72eaf61c879256ceaf88c3fc2e2f_r.jpg&&&img src=&/50/v2-0de27a0c47af47121d65cf_b.jpg& data-rawwidth=&777& data-rawheight=&8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77& data-original=&/50/v2-0de27a0c47af47121d65cf_r.jpg&&
克劳塞维茨遗著的第九十两卷,似乎与四至八卷不同,并非完全是对战史资料的记述,除此之外包括了对古斯塔夫、屠云尼、卢森堡公爵,索别斯基、马尼克、腓特烈、布伦瑞克公爵这些将领的战略评价 显然它们和四至八卷…
&figure&&img src=&/v2-411d6cbd0eacfe95e5080_b.jpg& data-rawwidth=&532&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2& data-original=&/v2-411d6cbd0eacfe95e5080_r.jpg&&&/figure&&p&文 / 陈建兆 (即知乎ID:陈磁猫)&/p&&h2&&b&导读&/b&&/h2&&p&此文为本人发表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拿破仑时代》的文章,仅作学习讨论之用途。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以及商业用途。违者必究。&/p&&p&本文较之原文会有一些修改,主要是兵种译名(如“燧发枪兵”应译作“步枪兵”),以及一些数字上的问题在此也将修复,例如12磅炮的炮重数据等等。 &/p&&p&&br&&/p&&h2&&b&大纲&/b&&/h2&&h2&&b&一、前言&/b&&/h2&&h2&&b&二、常规部队&/b&&/h2&&ol&&li&步兵&/li&&li&骑兵&/li&&li&炮兵&/li&&/ol&&h2&&b&三、帝国近卫军&/b&&/h2&&h2&&b&四、步兵基础战术&/b&&/h2&&p&&br&&/p&&h2&&b&前言&/b&&/h2&&p&拿破仑·波拿巴,一位统治者。他自欧陆西陲拔剑而起,横扫六合八荒;法兰西的版图,经他之手,从自然疆界的桎梏中挣脱开来,肆意而出:从莱茵河到维斯塔河,自尼德兰至伦巴第——尽管终为昙花一现、流星忽闪,这个自我加冕的皇帝,仍缔造了历代诸王不得企及的伟业;纵使太阳王威风一时,也难望项背。拿破仑并没有将这种荣耀吝啬地占为己有;他为全体法国人,提供了一条获取共享荣耀的渠道,那便是军队。拿破仑时代的法国陆军,无疑在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身影;而皇帝躬亲指挥的法军,更是被冠以大军团(&i&Grande Armée&/i&)的无上殊荣。&/p&&p&&br&&/p&&h2&&b&常规部队&/b&&/h2&&p&法兰西帝国的陆军,可以划分出3类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这3个兵种共同组成了大军团的三驾马车,各部之间的互相合作、协同,也是拿破仑保持常胜的关键因素。
&/p&&p&&br&&/p&&p&&u&&b&一、步兵&/b&&/u&&/p&&p&&br&&/p&&p&拿破仑时代的法军步兵,从功能上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战列步兵和轻步兵;而将兵种细化来看,则可以区分出如下单位:掷弹兵、卡宾枪兵、步枪兵、猎兵和腾跃兵。以功能归类,掷弹兵、步枪兵都属于战列步兵编制,而轻步兵部队则下辖卡宾枪兵和猎兵单位。而在散兵战术业已成熟的时代背景之下,还有一类兵种,腾跃兵,通常作为散兵,被同时纳入战列步兵与轻步兵部队之中。&/p&&p&&br&&/p&&p&战列步兵与轻步兵在作战定位上虽然有别,但是从编制的角度而言,两者并无不同。两者分别以团成建制,下辖的单位是营。营是战斗中最基本的作战单位,每个团一般配备有三个战斗营,一个兵站营。兵站营是负责所属团部的新兵征召、训练任务的,同时该营也负责团部的军饷补给等。营的下属单位则是连。一个战斗营一般配有一个掷弹兵/卡宾枪连,数个步枪兵/卡宾枪兵连和一个腾跃兵连。不同时期,每个营下属连数都会有所不同,不过总体而言,自1805年以来,掷弹兵/卡宾枪兵连与腾跃兵连是固定不变的。年间,每个战斗营有九个连;1808年2月,拿破仑将这一数目削减到六个(如表一所示)。连是基层单位,营的战斗动作与队形变换,完全要仰仗于各个连自身的动作,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1808年,每个连拥有140名官兵(具体编制见表二)。&/p&&p&---------------------------------------------------表一分割线---------------------------------------------------
&/p&&figure&&img src=&/v2-819fc11bf1343ccbedf03a7d2b0531ac_b.jpg& data-rawwidth=&567& data-rawheight=&36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7& data-original=&/v2-819fc11bf1343ccbedf03a7d2b0531ac_r.jpg&&&/figure&&p&&br&&/p&&p&&br&&/p&&p&注:&/p&&p&①轻步兵团亦然,卡宾枪兵代换掷弹兵,猎兵代换步枪兵即可。&/p&&p&②以上的连严格来说应该被称作“行政连”,便于平日行政管理;战斗时期,则以平日行政连为基准组成战斗连,各战斗连之间可互相抽调增援兵力,期间流动的士兵,将会在战斗结束后回到原属行政连。&/p&&p&③1808年之前,九连营的具体编制,就是每个营再增加三个步枪兵连,但是相应的,每个连的人数要比六连营时代的连要少,具体见表二注解。&/p&&p&④1812年,所有的步兵团扩充至6个营,针对这种情况,拿破仑为这些团派去了第二中校(&i&Major en Second&/i&),作为一种行政上的协调。而原有中校留守所属团在国内的驻地,负责兵站营。
&/p&&p&---------------------------------------------------表二分割线------------------------------------------------------&/p&&p&&br&&/p&&figure&&img src=&/v2-33f097d2675bef4f1d12f147e47618e6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3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v2-33f097d2675bef4f1d12f147e47618e6_r.jpg&&&/figure&&p&&br&&/p&&p&每个团的指挥官是上校(&i&Colonel&/i&),上校的副手是一名中校。团指挥部的参谋班子,由一名参谋上尉(&i&adjutant-major&/i&)领导,五名参谋军士(&i&Adjutants-sous-officers&/i&)组成。此外,每团还配有一名军需官。拿破仑时代的法军有其浓厚的部队文化,鹰旗,作为每个团的象征,无论是在阅兵还是战斗时,都是士兵们心之所向。1804年的每个营都配备有一面鹰旗,而1808年则削减至一团一旗。&/p&&p&&br&&/p&&p&作为所谓“线式战斗”时代的标志,战列步兵是最基础的兵种,也是当时军队中的主力。战列步兵的作战队形紧凑,纪律性高,常以行军鼓来调控部队的行进和队形变换;战斗的时候,也常常是根据指挥官的指令开火、打出齐射,或者上刺刀冲锋,展开肉搏战。&/p&&p&&br&&/p&&p&步枪兵(&i&Fusilier&/i&)因持有的武器而得名,他们是最基本、数量最多的战列步兵单位,构成了每次会战中的最根本的那条战线。而步枪兵连被称之为“中央连”。按照传统,每个营队形的两翼都有一定的荣誉含义,通常部署诸如掷弹兵连这样的精英连;而步枪兵连,就被布置在阵线的中央,因而得名。&/p&&p&&br&&/p&&p&掷弹兵(如下图),则是步枪兵中被擢升的精英,他们战场经验丰富、战斗能力高超,常常在作战中发挥稳固战线、打破局势的作用,一般也会承担较为艰巨的任务。掷弹兵无论在法国还是欧洲范围内,都是精英与勇气的象征。法国的掷弹兵最早起源于路易十四时期,当时其职责,是名副其实的“丢掷手榴弹的士兵”;类似于敢死队,因为他们并没有装备枪支。而随着火枪技术的演进,这种通过丢掷手榴弹从而突破敌人防线的做法被慢慢废止,但掷弹兵的称号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战列步兵的精英编制继续存在。在实际作战中,掷弹兵连常常会被剥离出来,组建单独、临时的掷弹兵营。在拿破仑时代,法军最有名的临时掷弹兵编制,便是乌迪诺掷弹兵师。&/p&&p&&br&&/p&&p&掷弹兵:&/p&&figure&&img src=&/v2-dfebff4f47_b.jpg& data-rawwidth=&479& data-rawheight=&7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9& data-original=&/v2-dfebff4f47_r.jpg&&&/figure&&p&&br&&/p&&p&&br&&/p&&p&对于18、19世纪的军事家、军事理论者们而言,当代意义上的轻步兵是近50年来发展的产物。从定位上来说,轻步兵不再是相对于重步兵的存在,其出现与散兵战术理论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七年战争中,奥地利军队运用了来自奥地利-土耳其边境的边区兵,将之作为散兵,对弗里德里希大王的阵线实施侵扰,并使后者苦不堪言。至此,普鲁士也开始组建轻步兵部队;进而德意志诸邦纷纷效仿,这股浪潮也向东西扩去。法国对于轻步兵的开发和理解,直到大革命,仍远远落后于德意志地区。1791年下发全军的操典条例中,也并没有探讨甚至于提及轻步兵的用法。然而,由于大革命中志愿兵的大量参军,法军开始尝试将这些缺乏纪律性的士兵,以轻步兵的姿态的投入到战争中。日的热马普(&i&Jemappes&/i&)会战便是一次尝试,大量的革命志愿兵被编成散兵,与奥军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革命战争末期,法国对于轻步兵战术的理解与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革命战争后期以及拿破仑战争中,散兵与步兵战列的巧妙配合俯仰皆是,并且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程度。&/p&&p&&br&&/p&&p&这个兵种的特点在于行动较为灵活,在战斗中与战列步兵紧密配合。轻步兵与散兵战术的关系紧密,但并不表示前者完全贯彻后者的原则。实际上在作战中,轻步兵单位更具进击性,指挥官常常将其作为一种攻击手段,因而他们也并不介意发起一次冲锋,展开白刃战,或是排成与战列步兵一样的队形,与敌人交火;在前锋或者侧卫的战斗位置上,也能够经常找到他们的身影。一般从装备上来说,轻步兵更偏向于杀伤敌人,因而一般装配有准头更高的线膛枪。但事实是,法军绝大部分轻步兵的枪械与战列步兵一样,是同一型号的滑膛步枪。&/p&&p&&br&&/p&&p&法国最早建立轻步兵单位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743年,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经营。那时,猎兵与猎骑兵草创不久,两者仍经常被混编一体,下辖于某个较大的编制,承担初级散兵任务;当时他们仅被当作是一种临时组建的非常规部队。1788年,猎兵终于被剥离出来,单独组建了12个常规营。革命战争,猎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轻步兵的基础单位。猎兵一词,在法文中即猎人的意思。从中遴选出的精英,将会被编入卡宾枪兵连中,后者地位相当于战列步兵中的掷弹兵。不过从装备上来说,猎兵与卡宾枪兵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精锐程度的不同。&/p&&p&&br&&/p&&p&猎兵:&/p&&figure&&img src=&/v2-c8c3ee8dfd_b.jpg& data-rawwidth=&342& data-rawheight=&49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42&&&/figure&&p&卡宾枪兵:&/p&&figure&&img src=&/v2-25a1aaa0ebf9ab3739017_b.jpg& data-rawwidth=&355& data-rawheight=&50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5&&&/figure&&p&&br&&/p&&p&&br&&/p&&p&腾跃兵(&i&Voltigeur&/i&)也是一种轻步兵,与猎兵、卡宾枪兵不同的是,该兵种专司散兵战术。腾跃兵起源之初,便是一种以马代步的步行散兵,由于他们执勤时常常跳上马背因而得名。这个兵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革命战争时期,一些半旅组建的非正式的侦察兵(&i&éclaireur&/i&)。1804年3月,拿破仑正式确认腾跃兵兵种,下令每个轻步兵营增设一个腾跃兵连;第二年9月,这一条令扩散至战列步兵队伍中。而在实际操作中,每个营将自己的第3连改编为腾跃兵连。这时所谓腾跃兵地位类似于早期猎兵,区别在于,前者是常备散兵建制;又及,两者所执行的散兵战术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所处时代明显更为成熟)。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是法军中最矮的士兵,平均身高仅有1.55米。&/p&&p&&br&&/p&&p&腾跃兵:&/p&&figure&&img src=&/v2-56a6dea59aae24_b.jpg& data-rawwidth=&456& data-rawheight=&7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6& data-original=&/v2-56a6dea59aae24_r.jpg&&&/figure&&p&&br&&/p&&p&&br&&/p&&p&&b&&u&2.骑兵&/u&&/b&&/p&&p&&br&&/p&&p&传统习惯将那时的骑兵以轻重区分,但,重骑兵和轻骑兵的区别在于哪里呢?有人说是取决于骑兵的装备。然而,这样的说法存在明显的问题。下文将要介绍到的卡宾骑兵,在1809年皇帝敕令装备胸甲与罗马式的军盔之前,他们仍是属于重骑兵编制;但从防护装备上来看,他们与轻骑兵别无二致。事实上,与其说是所谓“轻重”之分,倒不如说是“大小”之分——也就是马匹的大小之分。革命时期乃至于拿破仑战争时期,重骑兵一词为&i&grosse cavalerie&/i&,如果直译,便是“大骑兵”,这里的大,便是指所用马匹,体型较之轻骑兵要来的大。&/p&&p&&br&&/p&&p&坐骑体型大小是一方面,区分骑兵兵种也要从作战职能审视。重骑兵承担了正面战场冲锋厮杀、近身白刃的任务;而轻骑兵则是一支军队的眼睛,负责侦查与警戒,当然他们也可以被投入到正面战场的作战之中——无论是以散兵的姿态,还是像重骑兵一样发动次冲锋。不过,有一种单位是游离于轻重骑兵之外的,那就是龙骑兵。龙骑兵可谓是骑兵中的万金油,他们可以随重骑兵一道冲向敌人,也能与轻骑兵一样执行侦查任务,亦能下马徒步作战,甚至还能够用来弹压征服区域,充当警察。&/p&&p&&br&&/p&&p&法军骑兵一般也是以团编成,团下属中队。一般每个团有四个中队,一个兵站中队。每个中队下属两个连。&/p&&figure&&img src=&/v2-afdc95fa3309a2fef6649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1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v2-afdc95fa3309a2fef6649_r.jpg&&&/figure&&p&&br&&/p&&p&革命战争为拿破仑留下了85个骑兵团。重骑兵的战绩并不乐观,25个战斗骑兵团(&i&Cavaleries de Bataiille&/i&)在对奥作战中始终处于落后的地位,不过2个卡宾骑兵团(&i&Carabiniers à Cheval&/i&)作为精英一向打的很好;轻骑兵部队历经战火洗礼,成熟老练,状态相当的好,猎骑兵团(&i&Chasseurs à&/i& &i&Cheval&/i&)有25个,骠骑兵团(&i&Hussards&/i&)则是13个;另外还有20个龙骑兵团。为了能够让军队打赢战争,拿破仑的各项军事改革之中,便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了骑兵。而战斗骑兵的改革首当其冲。&/p&&p&&br&&/p&&p&战斗骑兵:&/p&&figure&&img src=&/v2-5d9c3d914cca_b.jpg& data-rawwidth=&544& data-rawheight=&78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4& data-original=&/v2-5d9c3d914cca_r.jpg&&&/figure&&p&&br&&/p&&p&这拨骑兵当中,一般发动集群冲锋、被当作是突击手段的是战斗骑兵。然而,在过往的战争中,大多数时候,法军战列骑兵始终被奥军的胸甲骑兵所压制。如果抛开两者的战斗能力,光就装备来说,后者更胜一筹,因为他们装备了前胸甲——这可以在白刃相接之时提供防御上的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战列骑兵既然要能够与奥军叫板,那么在防具这一方面也不能落后。当时,骑兵将领奈伊和克勒曼建议,应当给战列骑兵配发锁子甲和铁制头盔以提高生存能力。不过拿破仑并没有完全采纳这个建议,相反,他在胸甲的方向上走得更远。战列骑兵们最终得到了一整套的胸甲——不仅有前胸甲,也有背甲,另外还配以龙骑兵式的铁制军盔。&/p&&p&&br&&/p&&p&胸甲骑兵:&/p&&figure&&img src=&/v2-d10a239bf4baccf381dcad94_b.jpg& data-rawwidth=&546& data-rawheight=&7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46& data-original=&/v2-d10a239bf4baccf381dcad94_r.jpg&&&/figure&&p&&br&&/p&&p&拿破仑对战斗骑兵不仅进行了装备上的改革,同时也实施了编制上的精简,剔除赘余、保证精干。他将其中7个团废除,其人员编入剩余的18个团。而这个18个团中,头12个团的配置最好;而剩余的6个团,由于士兵体格以及马匹矮小的原因,被改编为龙骑兵团。这场编制上的改动也涉及到了其他兵种,原龙骑兵单位中,有3个团被划给了骠骑兵部队。这场改制中,也不免有些骚动。尤其是战斗骑兵,每个团的派系风气很重,时有小团体阻扰改革进程的事件,不过总体而言改制还是稳步进行的。&/p&&p&&br&&/p&&p&1804年,所有的战斗骑兵都已经装备上了胸甲,并且摒弃了过去番号,成为了全新的胸甲骑兵(&i&Cuirassier&/i&)。很快,新兵种在战争中得到了考验。同时,胸甲骑兵的辉煌,让拿破仑考虑,是否应该让常规部队的重骑兵在装备胸甲这条路上走得更远。1809年,由于近卫军远赴西班牙作战,卡宾骑兵承担了皇帝的警卫工作。拿破仑发现该部一直以来所佩戴的熊皮帽,几乎不能够为其提供防护; 7月的瓦格拉姆会战之后,鉴于惊人的伤亡数,而又惊叹于卡宾骑兵的作战能力,拿破仑授予了这些精英重骑兵护甲——外镀黄铜的胸甲与罗马式的军盔,成为了这支历史悠久的部队之新标示。卡宾枪骑兵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受西班牙的启发,法军组建了一支装配了短火绳枪的骑兵部队,因而得名卡宾枪骑兵。1693年,从遴选各个团所遴选出的士兵组成了全新的编制,国王卡宾骑兵团(&i&Carabiniers de Roi&/i&),该团包含了20个中队,每个中队有5个连,每个连有30名骑兵。1788年,卡宾骑兵的建制最终定为2个团。 &/p&&p&&br&&/p&&p&卡宾骑兵:&/p&&p&&br&&/p&&figure&&img src=&/v2-15c52ed67dc8cf21b236d7beac015a1b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8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v2-15c52ed67dc8cf21b236d7beac015a1b_r.jpg&&&/figure&&p&&br&&/p&&p&&br&&/p&&p&卡宾骑兵在军中不但资历甚长,同时也身经百战。国王卡宾枪骑兵团,便是在九年战争时期的内尔温登会战(&i&Neerwinden&/i&,1693年)中建立的。其后在路易十四、路易十五两代君王治下,参加了若干重要战役及会战,且战功显著,逐步为自己打出了骑兵精英的名号。1793年,革命时期的他们被改称为掷弹骑兵,并且戴上了掷弹兵的熊皮帽。不过卡宾骑兵的番号很快又被恢复了。1794年,第2卡宾骑兵团的指挥官由于其贵族出身,不得不辞去军职。当时该团士兵便自发结队找到了公民代表们,警告他们无首长、无#2团。代表们最终予以了妥协。如此任性,但也是有战功撑腰,卡宾骑兵们并没有因为番号的更迭,而丧失战场杀戮的本能。他们先后辗转于5个军团,曾在瓦尔密、曼海姆等战场取得非常战绩。日,维莱昂库谢(&i&Villers-en-Couché&/i&)会战中,第1团的骑士们凭借一次冲锋,无情宰杀了奥军1个龙骑兵团;军中段子手们对此事迹不吝才智,大加发挥,以诨号“屠夫”相赠。&/p&&p&&br&&/p&&p&拿破仑执政之后,对这支精英部队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其人称帝后,一度考虑将其纳入近卫军编制中。日,拿破仑加冕当天,缪拉率领8个卡宾骑兵中队,开启了从杜勒伊里宫到巴黎圣母院的游行。3天之后,他们又现身于颁授鹰旗的仪式上,与近卫军一道负责活动事宜。但后来鉴于近卫军中已经有了近卫掷弹骑兵,已经没有必要再继续添加重骑兵了,因而卡宾骑兵与近卫头衔失之交臂。但是这支部队依旧秉持着番号的光荣。日,奥斯特里茨会战。卡宾枪骑兵当时被编入南苏蒂的骑兵师,他们在法军左翼战斗。卡宾骑兵发动的一次冲锋,几分钟内直接打穿了俄奥联军的第一条战线,迫使敌军后撤,并直指第二条战线。南苏蒂当时领着卡宾骑兵们完成了这次进击,他称赞这波冲锋是其职业生涯中最好的。&/p&&p&&br&&/p&&p&法军在战场上发动的集群冲锋中,也同样活跃着龙骑兵(Dragoon)的身影。龙骑兵起源于17世纪,这是一种骑行的步兵,他们通过骑马实施机动,而真正作战时则是以步行的姿态。历经一个世纪的实践之中,龙骑兵不断强化自身应对骑兵的能力;而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这个兵种也逐步向骑兵靠拢,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了。不过拿破仑曾经做出一些复古的举措。年,正值法军筹划、准备对不列颠群岛的入侵。拿破仑组建了2个步行龙骑兵师,共15个团。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马匹的缺乏,这些士兵将会在抵达英国后,步行作战的同时,就地征用马匹;另一方面,拿破仑本人有一个思路:那就是将骑兵的机动和步兵的火力相结合。这个想法多少是有点超前的,然而从当时的角度来看,如果顺着他的观点走的话,便是要求一个步骑双修精通的兵种。所以拿破仑所要求的,是能够有效进行步兵作战的龙骑兵。事实上,步行龙骑兵的建制只存在了3年(),并且这些部队效益平平,最终在大军中落得“木剑”的名声后,草草谢幕。&/p&&p&&br&&/p&&p&摸索步行龙骑兵的同时,拿破仑也没有落下常规龙骑兵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他又先后拉起10支龙骑兵团。然而在年的战役中,皇帝对于龙骑兵们的表现相当不满。尽管格鲁希等卓越将领率领下的精英部队,表现出众,但是仍掩盖不了龙骑兵部队总体上,在作战时的鸡肋之处。而在面对俄军哥萨克的袭扰之下,他们更是无所适从。1808年,为了进一步锻炼常规龙骑兵部队,拿破仑将他们当中的24个团送往西班牙,继续接受战火的洗礼。值得指出的是,半岛战争中,胸甲骑兵、卡宾骑兵们不再是法军的重骑兵主力,取而代之的便是龙骑兵。这些团不仅在战场上,与英军最好的重龙骑兵展开血腥的拉锯战,平日里也承担起了一些城镇的治安工作;他们还常常下马执勤,或是与游击队展开枪战,或是把守要冲之地。半岛战争对于各龙骑兵团来说,是积攒宝贵经验的实战课堂。1809年,一些团同时也在多瑙河畔学习了战斗。其后的年的战役中,龙骑兵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也算是没有辜负拿破仑的一片苦心——尽管如此,对于帝国的倾塌他们也无能为力。&/p&&p&&br&&/p&&p&龙骑兵:&/p&&figure&&img src=&/v2-e4bc6e06f8fa15e3c65cf9f_b.jpg& data-rawwidth=&574& data-rawheight=&80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4& data-original=&/v2-e4bc6e06f8fa15e3c65cf9f_r.jpg&&&/figure&&p&&br&&/p&&p&&br&&/p&&p&1811年,随着与俄国关系的破裂,战争不可避。整军备战中,拿破仑受到波兰枪骑兵的启发,将6个龙骑兵团改编成了枪骑兵团,并让维斯瓦河军团的波兰兵们教授骑枪的用法。这6个团装备了罗马式的铜制军盔,身着绿色军服。同时皇帝也改编了一个维斯瓦河枪骑兵团,即为法军第七枪骑兵团;同时成军的第8枪骑兵团的骨干部分,则是由第7团和近卫波兰枪骑兵团提供的;第30猎骑兵团也被改编成了第9枪骑兵团。这3个团则是身着传统的波兰军服。&/p&&p&&br&&/p&&p&法军枪骑兵:&/p&&figure&&img src=&/v2-680baab9d602_b.jpg& data-rawwidth=&570& data-rawheight=&8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70& data-original=&/v2-680baab9d602_r.jpg&&&/figure&&p&&br&&/p&&p&&br&&/p&&p&并不是所有的枪骑兵都会装备骑枪。传统波兰枪骑兵们的装备,是骑枪、卡宾枪、手枪和弧形马刀;但是法军所组建的枪骑兵团,由于马匹是全部骑兵中最为矮小灵活的,所以载重量是无非满足波兰标准的。因而,法军枪骑兵,往往是第一排持枪,保持冲击力,第二排不装备骑枪,取而代之的是配以刺刀的卡宾枪。&/p&&p&&br&&/p&&p&被纳入轻骑兵建制的枪骑兵,一般承担了驱逐敌军散兵的任务;1812年俄罗斯战役,他们也同时用来对付哥萨克。同时,他们对敌军的骑兵也能释放出极大的冲击力。日的滑铁卢会战中,英军左翼联合骑兵旅发起了一次冲锋,不仅打穿了前线法军的阵线,甚至一路挺进,将法军的炮位也砍翻了个底朝天。这时候,夏尔-克劳德o雅基诺(&i&Charles-Claude
Jacquinot)&/i&将军率领两个团的枪骑兵予以反扑。这次打击是致命,联合旅指挥官中将威廉·庞森比在这次冲锋中阵亡,联合旅本身也损失惨重,伤亡率近三分之二,后来在近卫骑兵的援助下才得以得救。&/p&&p&&br&&/p&&p&枪骑兵对于大军团来说,是新生事物,它归入轻骑兵的编制;传统意义上的轻骑兵,则包含了猎骑兵和骠骑兵。1743年,猎骑兵被引入到法军的骑兵队伍中,不过彼时它仅被当作一种临时的非常规部队。1779年,头6个常规团得以组建;1788年,又有六个团加入到了猎骑兵的队伍中。尔后的革命战争中,一些原有的骑兵部队与志愿兵被陆续改编、整编为13个新的猎骑兵团。相比较之下,骠骑兵创建的比较早了。骠骑兵最早起源于匈牙利,起初也是一种非正规部队。早在1692年,路易十四便钦定了第一批法军骠骑兵的组建。不过这批骠骑兵,是由一群匈牙利难民组成的,他们因为反抗奥地利而流亡法国。共和国军队所继承得到骠骑兵,共计6个团;旧王朝从阿尔萨斯、洛林,以及法属莱茵兰这些德意志地区,征召兵员。&/p&&p&&br&&/p&&p&从职能上来说,猎骑兵与骠骑兵并无不同之处,然而两者的服饰则大相径庭。骠骑兵的穿着与匈牙利祖师爷们一脉相承,一种名为佩里斯(&i&Pelisse&/i&)的上衣和叫做多曼(&i&Dolman&/i&)的外套是他们的招牌行头。猎骑兵相比较之下就比较朴素了。不过,第2猎骑兵团的部队传统装束,与骠骑兵很是类似;而近卫猎骑兵的制服,受骠骑兵的影响也很大。&/p&&p&&br&&/p&&p&骠骑兵:&/p&&figure&&img src=&/v2-b1d37d6b01504cdcd000b1ac36a6ea27_b.jpg& data-rawwidth=&566& data-rawheight=&72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6& data-original=&/v2-b1d37d6b01504cdcd000b1ac36a6ea27_r.jpg&&&/figure&&p&猎骑兵:&/p&&p&&br&&/p&&figure&&img src=&/v2-fadac05dfd1033_b.jpg& data-rawwidth=&534& data-rawheight=&79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4& data-original=&/v2-fadac05dfd1033_r.jpg&&&/figure&&p&&br&&/p&&p&&br&&/p&&p&&b&&u&3.炮兵&/u&&/b&&/p&&p&&br&&/p&&p&法军的炮兵部队由来已久。1334年的梅斯围城战中,火炮被首次运用到战争中。此后,法国人始终维持着一定数量的炮兵部队。这些炮兵的专业素养位居欧洲前茅,他们不仅总结确立了适应战争要求的炮兵系统,还建立了专科学校用以培养骨干军官。不过直到17世纪,炮兵的编制仍相对简陋,直到路易十四改善了这一情况。&/p&&p&&br&&/p&&p&法军炮兵素来以其专业性而闻名欧洲,其中的一个表现便是根据战争要求,总结确立相应的炮兵及火炮体系。从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年),直至七年战争爆发,法军采用的是时任炮兵总监的瓦勒里(Jean de Vallerie)所制定的炮系。瓦勒里炮系指导下的法军炮兵,操持着一些装饰华丽的重型长炮,这些火炮威力强大,适宜攻城战以及构建防御阵线。然而,这些火炮难以运输,在日趋机动化的战争中逐步落伍。1776年,新上任的炮兵总监,格里博瓦尔(&i&Jean-Baptiste Gribeauval&/i&)主持了新炮系的工作。&/p&&p&&br&&/p&&p&格里博瓦尔野战炮系(加农炮):&/p&&p&&br&&/p&&figure&&img src=&/v2-72ed020b1fb8e099d2cae62a6d946ccb_b.jpg& data-rawwidth=&1276& data-rawheight=&8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76& data-original=&/v2-72ed020b1fb8e099d2cae62a6d946ccb_r.jpg&&&/figure&&p&&br&&/p&&p&&br&&/p&&p&1747年,作为法军军官的格里博瓦尔,被外借给奥地利军队。当时,利希滕施泰因亲王负责奥军的炮兵队伍。在他的任期之内,奥军的炮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跃居于欧洲前列。格里博瓦尔在其中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将有利于新炮系的诞生。格里博瓦尔炮系强调炮兵的机动性,但同时也没有放弃在火力与精准度上的改进。相比较前代,格里博瓦尔减轻了火炮重量,使得炮手们能够更加方便的瞄准;这也使得炮兵们能够迅速跟进骑兵与步兵的战线,过往难以搬运的火炮,现在仅凭人力,也能够较快的移动。格里博瓦尔炮系不仅被旧王朝与革命军队所运用,同时也影响到了拿破仑的大军团。&/p&&p&&br&&/p&&p&具体来说,格里博瓦尔炮系不仅针对于火炮的改进,还有诸如炮具、弹药车等器械的改进,在此不多赘述,而着重于野战炮的改进,四种火炮被指定作为标准配置:4磅加农炮,8磅加农炮,12磅加农炮以及6法寸口径榴弹炮。&/p&&p&&br&&/p&&p&4磅加农炮体长157厘米,重达330公斤,口径为84毫米。从数据上来看,这个型号的火炮太轻了,事实上革命战争的炮兵们对此也颇有微词,因为实在是威力有限。拿破仑执政以后,法军总计有1400门左右的4磅加农炮。虽然之后被新的炮系所取代,但是绝大部分4磅炮被分配到了各个炮兵团去。半岛战争的时候,这些炮又有了用武之地,轻型的火炮能够适应西班牙多山的地貌。&/p&&p&&br&&/p&&p&经过革命战争实践的8磅炮,同样被老兵们批判一番,理由作为步兵炮是过于笨重。它的炮管长度为200厘米,重量为580公斤,口径116毫米。拿破仑继承了900门左右的8磅炮,即使在新炮系实施以后,后者仍未被淘汰。8磅炮被大量装备到伊比利亚的法军法军之中,因而法军能够继续使用缴获的西班牙8磅火炮弹药。&/p&&p&&br&&/p&&p&格里博瓦尔12磅加农炮,作为重炮,这是让炮兵们满意的作品——包括拿破仑,他将12磅炮称之为“漂亮女儿”。而在实战过程中,性能也着实不错,因而之后的新炮系保留这一型号的火炮。12磅炮炮身长229厘米,重达965公斤,口径为121.3毫米。它一般被放置在轮直径为1.462米的炮架上,重量总计超过一吨。&/p&&p&&br&&/p&&p&格里博瓦尔炮系不仅涉及到野战炮的相关性能,也涉及到诸如弹药车、载具之类的配置;然而在这个炮系之下,这些炮兵用具的标准却没有得到统一。加之火炮型号本身在战争中的表现也需要改进,因而拿破仑下令建立新的炮系。这一工作交给了炮兵专家马尔蒙来组织。新的共和十一年炮系不但统一了炮兵用具,使得其适用更强,另外还推出6磅加农炮来取代之前的4磅炮和8磅炮;将榴弹炮的口径缩小至5.5法寸。新炮系被推广到在中欧、东欧的大军团中,1812年征俄战役中法军采纳的也是这种炮系;而旧炮系则被在半岛部队继续使用。&/p&&p&&br&&/p&&h2&&b&帝国近卫&/b&&/h2&&p&&br&&/p&&p&众所周知,大军团中有一批皇帝直辖的部队,那就是帝国近卫军(Garde Impériale)。近卫军是资历、能力以及荣耀的象征,也是拿破仑最为信赖的部队。他将这支部队分成三个部分,即老近卫军、中近卫军和青年近卫军,而老近卫军可谓近卫军中的近卫。据他自己的说法,“老近卫军超过了我对一切精锐部队所抱有的期望”。&/p&&p&&br&&/p&&p&近卫军的正式分级,得追溯到1811年,也就是俄罗斯战役前夕。彼时,拿破仑将其分为三个等级:&/p&&p&&br&&/p&&figure&&img src=&/v2-fa564deedd_b.jpg& data-rawwidth=&642& data-rawheight=&34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2& data-original=&/v2-fa564deedd_r.jpg&&&/figure&&p&&br&&/p&&p&最早的帝国近卫军主要是由2支部队合并而来,执政府卫队与拿破仑的向导兵都是近卫军的前身。1789年,为了保证国民公会的会议进行,国民公会卫队(&i&Gardes de l'Assembleé
Nationale&/i&)得以组建。卫队包含7个连,由步兵和炮兵组成。随着国民公会完成历史使命、闭会,1793年,卫队的头衔也相应变为“国民议会”。1794年,立法议会的召开,又使得这支部队的番号再次变迁。1796年,督政府另行组织了一支警卫力量,与立法议会卫队并存。这支督政府卫队包含了各120人的掷弹兵和掷弹骑兵。日的雾月政变中,拿破仑先是策反了督政府卫队,尔后用早已拉拢过来的立法议会卫队,将五百人院的反对者们驱逐。事后,拿破仑将这两支部队并入为执政府卫队。&/p&&p&&br&&/p&&p&至于向导兵,可以追溯到年的第一次意大利战役。拿破仑组建了一支主要由猎骑兵组成的小部队,作为自己的贴身保镖。阿科拉会战打的最胶着之时,向导兵们在拿破仑的授意下,潜伏行进到敌军身后,大放号角;奥军进而士气大受打击,进而阵线崩溃,法军得而乘胜追击,拿下了战斗的胜利。埃及战役期间,向导兵已然成为了一支覆盖全兵种的小型精英部队。自然,它也被并入到执政府卫队中。&/p&&p&&br&&/p&&p&草创未久的执政府卫队,兵力达2089人:2个掷弹兵营,1个轻步兵连,1个猎骑兵连(原向导兵),2个中队的掷弹骑兵,1个炮兵连。这些士兵至少经历过三次战役,服役十年。他们在第一任指挥官拉纳的率领下,随着第一执政参加了马伦戈的激战,在德赛驰援而至以前,该部固守阵地、顽强反击,尽管伤亡惨重,但仍拖住了奥军,等来了援军。&/p&&p&&br&&/p&&p&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他的卫队也随之成为了近卫军。接着,便是近卫军的扩建。彼时一个普通士兵要能够进入近卫军,首先得满足十年的役期,参加过数场战役,以及操行等第良好;当然,具体到各个兵种则另有标准。&/p&&p&&br&&/p&&p&掷弹兵和猎兵部队的扩招是最为明显的,两者分别组建了一个团,即第一近卫掷弹兵团及第一近卫猎兵团,这两个团分别下属两个营,每个营八个连。掷弹兵依据传统,必须由体型巨大魁梧的人充当,因而标准身高是1.78米左右;猎兵由于是轻步兵,身高要求并不高,只有1.60米左右。猎兵团的骨干部分,由之前的向导兵中的步兵充当,同时也从各常规部队征召。这两个部队的士兵,用大军团的“黑话”说,被称为“牢骚鬼”。&/p&&p&&br&&/p&&p&第1近卫掷弹兵团:&/p&&figure&&img src=&/v2-81615aabcd91f16e6ff4cf0_b.jpg& data-rawwidth=&415& data-rawheight=&6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15&&&/figure&&p&&br&&/p&&p&&br&&/p&&p&近卫掷弹兵和猎兵,都佩戴熊皮帽;不过在帽饰方面,两者有些不同之处。最显著的一个区别在于,近卫掷弹兵的熊皮帽前方,是会嵌一个鹰牌的,而猎兵则没有。另外,装饰帽穗方面,1810年之前两者使用的都是银色的,尔后掷弹兵则改为金色。掷弹兵会使用红色的羽饰,而猎兵则是红头绿羽饰。此外,在服饰方面,猎兵的肩章是绿色的,而掷弹兵则是红色的;掷弹兵有袖舌,猎兵则没有。&/p&&p&&br&&/p&&p&近卫军的骑兵部分,由近卫掷弹骑兵和近卫猎骑兵组成。近卫掷弹骑兵的前身,是日被创立的执政府卫队轻骑兵中队,尔后在1800年12月被正式改编为掷弹骑兵,也就是成为了重骑兵。熊皮帽在法军中被当做精英的象征,自然近卫掷弹骑兵们也被当仁不让的将其戴在头上,同时足蹬高帮马靴,他们因而被大军团的人们叫做“大脚丫子”。倘若想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还得满足身高上的要求。理论上最低标准为1.78米,但实际上在这支部队中,只有一般人才符合标准。该部向来以严格的纪律著称,从不懈怠操典以及演习。这样的作风,使得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沉默镇定的态度。他们的坐骑又是漆黑的大马,骑行的神态可想而知,也为他们博得了“众神”的绰号。&/p&&p&&br&&/p&&p&近卫掷弹骑兵:&/p&&figure&&img src=&/v2-325aee29d7da5ab82994a_b.jpg& data-rawwidth=&420& data-rawheight=&64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20&&&/figure&&p&&br&&/p&&p&&br&&/p&&p&近卫猎骑兵则是由最早的向导兵演变而来的,在日后很长的岁月里,它将代表法国轻骑兵的最高水准。作为拿破仑的日常卫队,他们几乎参加了皇帝指挥的所有战役:从意大利到埃及,从奥斯特利茨到柏林,从波兰到西班牙,从瓦格拉姆到博罗季诺,从莱比锡到滑铁卢,都有他们的身影出没其中。大军团中将其称为“万人敌”。&/p&&p&&br&&/p&&p&近卫猎骑兵:&/p&&figure&&img src=&/v2-3dcf06df2_b.jpg& data-rawwidth=&445& data-rawheight=&62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5& data-original=&/v2-3dcf06df2_r.jpg&&&/figure&&p&&br&&/p&&p&&br&&/p&&p&前面提到过,1799年拿破仑回国时仅带走了一部分向导兵,剩余的仍滞留埃及,听从克莱贝尔的调遣。1801年,这一部分剩余的士兵也回到了本土。其中便有几个马穆鲁克中队,而拿破仑更是将他们招募进入近卫军。1804年时,马穆鲁克只剩下一个中队了,然而战斗的本能并没有随着人数的裁剪而丧失。这些穿着中东服饰的骑兵,腰间悬挂着凡尔赛兵工厂特制的土耳其式马刀,同时还操持着匕首与狼牙棒,与当代骑兵一样,他们也携带骑兵用卡宾枪和喇叭枪(&i&Tromblon&/i&)。&/p&&p&&br&&/p&&p&奥斯特利茨会战中,苏尔特军负责突击普拉岑高地。夺下高地后,旺达姆师的两个团被俄军近卫骑兵击溃。拿破仑遂命令拉普带领近卫猎骑兵发起反击,于是五个中队飞驰而出,上前支援旺达姆,并在近卫骑炮兵的增援下,击退了俄军骑兵。接着,他们对俄军炮兵阵地发起了进攻。尽管在冲锋过程中,这五个中队被炮火杀伤的相当严重,甚至退却了一会儿,然而法军步兵的跟进又给了近卫猎骑兵们机会。“万人敌”们找到了机会,在俄军一个步兵方阵动摇之时杀了进去,进而撕开了缺口,插进了炮位,砍翻了炮手。这时候,俄军的一个禁卫骑兵团上前支援。贝西埃见状,留下两个中队护卫皇帝后,带着剩下的掷弹骑兵反扑。这次骑兵冲锋无疑是成功的,俄军在中路最后一支有组织的大部队因此被击退。&/p&&p&&br&&/p&&p&随着战争的持续升级,1806年,拿破仑启动了近卫军的第二次扩编。4月15日,近卫龙骑兵团得以建立。按照要求,各常规龙骑兵团需抽调10个服役超过10年的战士,调往新组建的近卫编制。近卫龙骑兵团创建伊始,便拥有4个中队。在草创的过程,也遇到了一些麻烦,比如当时马匹的短缺——这一问题直视当年下半年的时候,仍有半数的近卫龙骑兵们,仍没有自己的坐骑。不过该部仍参加了普鲁士战役和耶拿会战。战后,拿破仑用被俘虏的普鲁士骑兵的坐骑,填补了近卫龙骑兵团马匹短缺的问题。1807年,该团名义上被献给约瑟芬,因而该部的番号改为了皇后龙骑兵团(&i&Dragons de
l'Impératrice&/i&)。此外,他们的装备、制服与常规龙骑兵团并无不同,只是军服的贴边是白色的。该部规模最大时(1812年)到达6个中队。&/p&&p&&br&&/p&&p&拿破仑同时扩大了近卫步兵的队伍,近卫龙骑兵建立当天,第二近卫掷弹兵团与第二近卫猎兵团也宣告成军,规模皆为两个营。一些征召标准被降低了,服役要求被降低到8年,相应的,这两个团的样貌比第一团们要来的好的多得多,还未经战争摧残至尽。但是这些兵力对于皇帝来说,在战争中还是比较捉襟见肘。同时,近卫掷弹兵、猎兵的招收门槛与花销高。于是燧发枪掷弹兵和燧发枪猎兵被创设,并被纳入近卫军。作为一种折衷方案。这两个兵种的定位被确定介于原有近卫军与常规部队之间。他们分别组建了两个团,每个团两个营,每个营四个连。&/p&&p&&br&&/p&&p&1809年,这时的帝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危险之中,扩军不可避。鉴于这种情况,拿破仑抽调了先前近卫军中一些精英,将他们作为骨干,创立了狙击掷弹兵和狙击猎兵各两个团;另外还有新的征召掷弹兵与征召猎兵团被组建,这两支部队是由新近征召的士兵直接组建的。1810年,狙击掷弹兵被改编为狙击兵团,狙击猎兵则被改编为腾跃兵团。征召掷弹兵组成了第三、第四狙击兵团;而征召猎兵则被编入腾跃兵团,成为后者的第三团、第四团。&/p&&p&&br&&/p&&p&近卫狙击兵:&/p&&p&&br&&/p&&figure&&img src=&/v2-4ee5f0e24ce210dddc47f1_b.jpg& data-rawwidth=&439& data-rawheight=&6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9& data-original=&/v2-4ee5f0e24ce210dddc47f1_r.jpg&&&/figure&&p&&br&&/p&&p&&br&&/p&&p&近卫军不断扩充的同时,也吸纳了外籍部队,近卫荷兰掷弹兵团的组建就是一个例子。该部于1810年,由彼时荷兰王国的近卫军转化而来,起初他们作为近卫掷弹兵第二团,1811年改编为第三团。1812年的俄罗斯战役中,该部损伤惨重,荷兰团被解散之后,剩余的士兵被充入第一团和第二团。被招募的荷兰人中,也有骑兵。同样从荷兰近卫军中,拿破仑将原荷兰近卫胸甲骑兵团,转化为帝国近卫荷兰枪骑兵团,由于他们身着红色制服,因而得名“红色枪骑兵”。不过,他们并不是近卫军中的第一支枪骑兵部队。&/p&&p&&br&&/p&&p&第一近卫波兰枪骑兵团:&/p&&p&&br&&/p&&figure&&img src=&/v2-f61e438fbb376c7a1ec9b7_b.jpg& data-rawwidth=&449& data-rawheight=&6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9& data-original=&/v2-f61e438fbb376c7a1ec9b7_r.jpg&&&/figure&&p&&br&&/p&&p&&br&&/p&&p&1807年4月,一支近卫波兰轻骑兵团(&i&Chevau-legers Polonais&/i&)得以组建。日,法军入主华沙。皇帝在一支波兰仪仗队的陪同下入城,这支仪仗队由贵族、地主子弟组成,因而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素质,而拿破仑因此而大为感动。他在致贝尔蒂埃的信中表示,近卫军应当拥有这样的部队,于是他向波兰人们发出了招募的邀请。尽管应征者将自备装备、马匹,不过仍得到了大量波兰贵族青年的响应。立团之初便有4个中队;每个中队两个连,人数达125人。1808年,半岛战争爆发,近卫波兰轻骑兵团随拿破仑南下西班牙。进军马德里的过程中,法军在一处隘口索莫谢拉山口停下脚步。面对西班牙军队,在这条冗长的山谷之中,设下的重重关卡以及重炮,波兰轻骑兵们顶着火力,打通了这条通道。1809年,该团番号改为近卫波兰枪骑兵团,顾名思义,轻骑兵们被配发了骑枪。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波兰枪骑兵们表现的不错,拿破仑因而下决心,组建第二支近卫枪骑兵部队,即红色枪骑兵。1812年征俄期间,拿破仑还组建第三近卫立陶宛枪骑兵团。&/p&&p&&br&&/p&&p&近卫炮兵的发展,与战争的不断升级直接挂钩。1804年,近卫炮兵部队与执政府时代比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直到1806年,情况才得以改变。骑炮兵的规模被扩大到一个团。1809年,拿破仑增加了三个步炮连,以便装备更多的12磅炮。同时他额外招募了三个“征召炮兵”连,这三个连日后将作为青年近卫军的炮兵出现。1810年,步炮兵的规模也被扩大至一个团。&/p&&p&&br&&/p&&p&近卫军不仅是法军的精锐所在,拿破仑还打算让其作为青年军官的训练营。于是近卫成军的同时,他创建了轻装兵(&i&Velites&/i&)营并将其纳入近卫的各大兵种之下。实际上,这种制度是一种后备军官的培养模式。首先,应征者要身体健康、并接受过教育;接着便要交付每年200法郎的费用,作为学费,尔后才能进入近卫轻装兵编制;如果不能的话,将会被转入常规部队。进入编制后,将会有文化课的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写作以及书写能力,而日常则是在相应的部队接受训练。3-4年之后,轻装兵们将会接受检测,有时候拿破仑会亲自主持这些测验。应试者将会指挥调度一个连完成各项动作。倘若队伍中的中士、下士认可考生的能力,那么后者就会授予少尉的军衔。轻装兵的最后去向,可能是以军官的身份加入到常规部队中,要么是被编入近卫军成为一名列兵或者下士,再有可能就是进入高级军事专科学校深造。战时,这些正在接受训练的轻装兵,将会被混编到战斗部队中。有个轻装兵曾经说,他们在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兵当中就像是小姑娘。1807年,拿破仑终止了近卫军步兵队伍对轻装兵的招收,而骑兵、炮兵部队则要到1811年才结束招收。&/p&&p&&br&&/p&&h2&&b&步兵基础战术简介&/b&&/h2&&p&&br&&/p&&p&以下将会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步兵战术简介,其层次由连至营,所能够完成的战术动作,也从简单到复杂,&/p&&p&&br&&/p&&p&&b&1)连&/b&&/p&&p&&1&连是最基础的战术单位,由他组成营,营藉此可以进行更为复杂的战术动作。连有固定的队形:&/p&&p&&br&&/p&&figure&&img src=&/v2-e1e1463adc41bdedc8e59_b.jpg& data-rawwidth=&558& data-rawheight=&3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8& data-original=&/v2-e1e1463adc41bdedc8e59_r.jpg&&&/figure&&p&&br&&/p&&p&&br&&/p&&p&&2&连在执行战术、行军途中,按照操典,有六种行进方式:&/p&&p&&br&&/p&&p&&br&&/p&&figure&&img src=&/v2-afdc95fa3309a2fef6649_b.jpg&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17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v2-afdc95fa3309a2fef6649_r.jpg&&&/figure&&p&&br&&/p&&p&&3&队伍的行进转向&/p&&p&&br&&/p&&p&1791年之前,法军连部实施转向动作时,是整个连以队伍一端为轴点,向左或向右按照预定的方向转向,类似于圆规的原理。在这种模式中,相当于轴点的连部一端几乎保持不动,但会在另一端进行转向时,进行细微的协同。这种运动被称之为固定式转向。&/p&&p&&br&&/p&&p&1791年之后,连部的转向则变的更为自由。连部将会被分成一定数量的小队,每列的小队数量相等。与固定式转向不同,这种转向方式相对灵活的多,各小队在军官的指挥下进行各自的转向运动。但总体上来说,每个纵列的小队将会一起行动。最终再组成一个完整的连部。这种被称之为灵活式转向。&/p&&p&&br&&/p&&p&&br&&/p&&p&&b&2)营队形&/b&&/p&&p&&br&&/p&&p&&1&横队与纵队&/p&&p&&br&&/p&&p&横队是拿破仑战争中最常见、最简单的战斗队形(简单到如图所示)。横队的优点是,接敌面积大,正面能提供充足的火力;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机动性一目了然,并不是很灵活。若面对一些崎岖、破碎的地形,横队要在这些地段挣扎,而这时候恰恰是横队最为薄弱的时候。&/p&&p&&br&&/p&&p&&br&&/p&&figure&&img src=&/v2-eef91a94efcd3a10d65fb53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3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eef91a94efcd3a10d65fb53_r.jpg&&&/figure&&p&&br&&/p&&p&&br&&/p&&p&一般情况下来说,横队的纵深为三人,也就是说,常见的横队是三列横队。头两列的士兵,承担了射击的任务;而最后一列理论上则将装填好的枪支传递给前两排,他们并不实施开火——而实际上因为士兵不相信他人装填,第三列的这一作用也很少用到——原因也很简单,如果第三列通过前两列的间隙进行射击的话,会有很大的概率误伤第一列的士兵。同时,一次刺刀冲锋中,第三列也将无法观察头两排所能够观察到的地形条件,因而时常有踩踏发生。当然,第三列并不是完全累赘的存在,它给横队以及横队所组成的方阵提供一定的纵深,使得两者都具备一定的抗冲击性。不过,1814年战役中,法军大多时候采纳了两列横队的布置。&/p&&p&&br&&/p&&p&比起横队,纵队是新近军事理论发展的产物。贯穿革命与帝国,法军纵队战术的基础,建立在旧王朝时期,吉贝尔父子的理论之上。小吉贝尔藉由其著作,《战术概论》,强调了战场机动性的重要性。为了达成这一点,军队应当熟练掌握数种队形的运动以及变换;而这么做的目的,则是以机动换冲击力,即在敌人较为薄弱的一点,突然或着重发起进攻。实践过程中,这种理论直接完善了纵队战术的成熟。尽管在18世纪中叶,便有纵队进攻的案例,但彼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并不成熟。到了革命战争时期,共和国军队在不断的战争中已然将纵队战术打磨得炉火纯青。&/p&&p&&br&&/p&&p&构成纵队的基本单位是营,当然在作战过程中,法军时常有将团、旅、师乃至于整个军编成纵队阵型。纵队分为两类,一类是机动纵队,顾名思义,便于部队在战场上运动;第二种为攻击纵队。机动纵队下又可以根据编制的基本单位,进一步划分出分营纵队(&i&Colonne par division&/i&)、连纵队(&i&Colonne par peloton&/i&)和排纵队(&i&Colonne par section&/i&)。攻击纵队则以连为基础编制。&/p&&p&&br&&/p&&figure&&img src=&/v2-f47ab0f3e6f9bf5417e94e_b.jpg& data-rawwidth=&590&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v2-f47ab0f3e6f9bf5417e94e_r.jpg&&&/figure&&p&&br&&/p&&p&【附加阅读:拿战中的法军纵队队形】&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拿破仑的纵队战术是怎样的? - 知乎&/a&&/p&&p&&br&&/p&&p&&2&方阵&/p&&p&&br&&/p&&p&方阵是近代步兵反骑兵战术之一,也是最为有效的手段。一支既成的横队或者纵队,在面对骑兵冲锋的威胁时,将会收缩队形,列成一个中空的四方形。不同时代的方阵,在细节上也各有千秋。一般情况下来说,由营组成方阵。&/p&&p&&br&&/p&&figure&&img src=&/v2-fae4ad4ccc3fd5fbba3f3fe_b.jpg& data-rawwidth=&620& data-rawheight=&40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20& data-original=&/v2-fae4ad4ccc3fd5fbba3f3fe_r.jpg&&&/figure&&p&&/p&
文 / 陈建兆 (即知乎ID:陈磁猫)导读此文为本人发表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拿破仑时代》的文章,仅作学习讨论之用途。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以及商业用途。违者必究。本文较之原文会有一些修改,主要是兵种译名(如“燧发枪兵”应译作“步枪兵”),以及一…
&p&泻药&/p&&p&这个题目叫做,在古代成立一支全脱产的军队成本。&/p&&p&这里有几个关键点:&/p&&p&1、古代是多古?&/p&&p&2、全脱产是什么概念?&/p&&p&3、要包括哪些成本?&/p&&p&这三个问题的范围不同,则我们用来估计的范围就不同。咱家太古代的部分也不懂,对唐代和宋代略有了解,因此在这里说说自己的理解。&/p&&p&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在很多方面继承了南北朝时期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孕育着重要的发展因素,为我国的历史进入下一个历史高峰,提供了很多的基础。&/p&&p&具体到军队制度上而言,北朝的府兵制度进入隋、唐之后,逐步弱化了&b&兵役&/b&作为普遍缴纳的&b&力役&/b&的一面,对职业化和国家化的一面则越来越强调。某种程度上来说,唐代前期的兵制变化,是我国秦汉以来的(义务)兵制变化的最终完成。&/p&&p&任何&b&军事体制&/b&,都是&b&以政治体制为基础&/b&的,而&b&政治体制&/b&,则是&b&以土地的所有权和支配权以及劳动生产的财富分配模式为基础&/b&的。&/p&&p&由于中唐以来,&b&均田制的逐步崩溃&/b&,以均田制为基础的&b&府兵制度也越发无法维持&/b&。&b&基于土地分配的义务兵役制基本垮台&/b&了,在之后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的体制,则是伴随着&b&土地自由交易&/b&的现象,国家&b&放弃对土地占有方式的直接控制&/b&之后(&b&“不抑兼并”&/b&),以&b&直接的经济力量投入&/b&到军事组织中,&b&以个人的劳动力为基础&/b&,编组成为军队。此即自唐中晚期至于北宋初期逐步确立起来的&b&雇佣制&/b&。&/p&&p&之后,虽然意图重新恢复府兵的动议,乃至类似的举措常有出现,但无一例外的最终都变为了雇佣制。例如北宋时在北方地区推行的 &b&“弓箭手”体制&/b&,明代初期建立的卫所制等等。&/p&&p&(北宋弓箭手体制,可见这个回答:&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宋代的民间武力“弓箭手”? &/a&)&/p&&p&&br&&/p&&p&正因为我国历史上存在这样一个军队组织形式和财政供给体制的变化,所以我们到底应该在哪个时期来进行这样的估算,是一件非常值得斟酌的事情。&/p&&p&其次,我们应该如何去定义全脱产。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唐代的府兵制下,府兵要负担自己的装备和口粮,因此是无法做到全脱产的。而五代到两宋的雇佣制下,虽然军人作为一种职业,具有理论上的脱产性质。但由于还保留了地方属性的厢军这种劳役部队,以及军队中必要的武器生产和修补等工作,是否需要将这部分剥离出来,只考虑作战部队,还是分类进行考虑,也是要斟酌考虑的内容。&/p&&p&第三,组成一支军队,除开军人的衣食住行之外,军人家属和开支是否应该包括入内?由于雇佣制下的军人没有土地,需要国家来帮助他们赡养家属,因此这部分开支似乎是应该包括在内的。此外,对营房、武器、军器、马匹等资产的投入,应该采取什么原则来计算?是计算一次性投入还是据发生而计算?财政周期是按年,还是按其他?这就直接决定我们所需要搜集的史料的范围。&/p&&p&我们必须对这三个方面都确定一个标准,我们才能做一个比较恰当的估算。&/p&&p&当然,咱家对宋代比较熟悉,如果咱家来算,肯定是要按宋代来算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宋代商品经济较前代更为发达,文献记载相对更丰富,因此来进行估算比前代更方便。&/p&&p&当然,如果有比较熟悉明代乃至清代的同志来进行一个基本估算的话,那就更好了。&/p&&p&下面是我们拟定准备用来参考的军队编制相关数字的表:&/p&&p&&br&&/p&&figure&&img src=&/v2-ba4bab8c20b170f3ef0ceb9a9ce3fa74_b.png& data-rawheight=&555&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v2-ba4bab8c20b170f3ef0ceb9a9ce3fa74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7f430dd2cdaf_b.png& data-rawheight=&610& data-rawwidth=&5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33& data-original=&/v2-7f430dd2cdaf_r.pn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eb46ffefdeeb45d9b452aeec_b.png& data-rawheight=&372& data-rawwidth=&51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v2-eb46ffefdeeb45d9b452aeec_r.png&&&/figure&&p&&br&&/p&&p&&br&&/p&&p&&br&&/p&&figure&&img src=&/v2-3cc034eeded_b.png& data-rawheight=&417& data-rawwidth=&50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2& data-original=&/v2-3cc034eeded_r.png&&&/figure&&p&&br&&/p&&p&&b&衣&/b&&/p&&p&宋代军服(非铠甲)由国家来统一发放,并根据兵种和番号的不同,军服也有细节上的差异。&/p&&p&例如,根据番号的区别,不同番号的部队有如下规定:&/p&&p&捧日、天武、拱圣、骁骑、宁朔、龙猛、神勇、飞猛、宣武、虎翼、卫圣等番号的部队,服绯绸衫;&/p&&p&渤海神卫、捧节床子弩雄武、飞山等番号的部队,服紫绸衫;&/p&&p&吐浑员寮直、龙卫、云骑、武骑、龙卫带甲剩员,穿紫紽衫。&/p&&p&所有番号的部队皆有绯小绫卓画带、甲背子一件。&/p&&p&殿前诸班直、马军诸班、殿前左右班、内殿直散员、散指挥、金枪东西班、钧容直等番号皆服锦袄背子,给涂金银束带、银鞍勒,谓之仪注。&/p&&p&此外,根据春冬季发放的衣着,有固定搭配的&b&春衣七事、冬衣六事&/b&,也根据骑兵和步兵有所区别。&/p&&p&这些军服,都是要按固定日期予以发放的。&b&可能最初是给予成衣&/b&,后随着时间发展,改为给予军人衣服的面料和辅料,再给予少量的人工费,由军人家属缝制成衣,供日常使用。&/p&&p&根据军人所处的阶级不同,三衙的&b&高级军官&/b&可以领到&b&白绸三十匹&/b&,&b&普通军士(含剩员)&/b&则只能领到比较低劣的&b&绸或者绢五匹&/b&。&/p&&p&一般而言,一个中等的禁军士兵,其理论上应能领到的是&b&绸绢六匹+绵一十二两+人工费三千&/b&&/p&&p&&b&二更:&/b&&/p&&p&&b&食&/b&&/p&&p&接下来我们看看食的部分。&/p&&p&这里的食,其实不仅仅是食物。因为宋代实行的是雇佣制,因此国家在口粮之外,还要给予军人经济报酬。因此我们我们要从工资收入和口粮两个部分来估算。&/p&&p&我们先看工资。&/p&&p&军人的工资,北宋和南宋情况不同。北宋时期多发铜铁钱,南宋时期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工资多给纸币。由于南宋时期的剧烈通货膨胀,南宋时所发的纸币虽然面值上较多,但实际购买力是比面值低很多的。&/p&&p&北宋时期,禁军的高级军官,因为所带的虚衔的不同(从遥郡团练使到遥郡刺史等),可以拿到每个月50贯到100贯的高工资。各番号中高级的军官,如都虞候、都指挥使等,根据各个番号的等级不同,也能拿到从15贯到30贯的工资。但低级军官和普通士兵之间的差距则很小。&/p&&p&宋初规定,捧日、天武、龙卫、神卫四个番号,为上禁军,也就是俗称的“上四军”。这四个番号中的士兵可以拿到1贯的月工资。除这四个番号之外的其他禁军部队,则是中禁军或者下禁军。中下禁军的工资等级,从300文到700文不等。&/p&&p&也就是说,从上禁军到下禁军,工资等级大致有1贯、700文、500文、400文、300文五个等级。因为上四军人数比较少,因此可以认为,大部分作战部队的军人,最高能拿到700文,一般只能拿到4-500文左右。&/p&&p&南宋时期情况比较复杂。南宋虽然军队等级有所明确,新设立的作战部队“驻屯大军”代替了禁军。但由于其前期发放铜钱,后期发放纸币,军人的实际待遇其实是下降的。;例如,宋孝宗时期,曾明确规定,根据军队组织形式的不同,发放的工资有两钱三银五会和三钱四银三会的不同搭配比例。&/p&&p&其中,两钱指工资两成发放现钱(一般是铜钱,川陕地区可能发放铁钱),三银是指三成发放白银,五会则是五成发会子(纸币),总体来说,是钱会各半。但这里又有计较,因为当时还没有美洲白银的大量涌入,我国的白银存量相对明代为少。因此这里的白银其实也并不全部真的发放为白银,而是部分发放一种以白银为本位的纸币,面值从一钱银到一两不等。&/p&&p&由于&b&南宋时期的通货膨胀及其严重&/b&,因此单独看工资虽然可能与北宋相差不多,但由于至少&b&一半换为纸币&/b&,因此&b&购买力是明显不如北宋时期&/b&的。&/p&&p&然后我们看粮食。&/p&&p&宋代军人所能获得的粮食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口食米,一个是月粮。口食米是驻扎在野外或者外出作战时期的口粮,这种口粮不发放给个人,而是集体寄存在军中一同食用。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口食米从两升到三升不等,也有发放更多的。&/p&&p&但在宋代,一般&b&估算后勤需求,都以两升为标准&/b&,即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记载的&b&日食两升&/b&。&/p&&p&月粮则是平时发放给军人和家属的工资和口粮。北宋时期的高级军官,除开100贯的高工资之外,还另外给予每个月50斛的米(小米或大米)。稍低一点的中高级军官,则有每个月25斛。一般的士兵,最低给予大约一个月2石(斛)的月粮。&/p&&p&通常来讲,月给钱在500等级的中等禁军,每个月应得的月粮应有两石五斗。月给钱在400和300的,大约只有两石或者略高。&/p&&p&南宋时期,军人所能获得的月粮是明显减少了的。我们以南宋初期&b&管理较严,发放比较标准&/b&的&b&神武后军(岳飞部)&/b&为例分析。&/p&&p&岳飞在&b&绍兴三年&/b&,&b&总兵力约23000人&/b&,&b&每个月花&a href=&tel:3000&/a&贯的现钱,14500石的米&/b&。在&b&绍兴十年&/b&,&b&总兵力约100000人,每个月花560000贯的现钱,70000石的米&/b&。&/p&&p&平均算下来,养兵费用在口粮上,是明显比北宋少了很多的。&/p&&p&对比一下&b&“中兴名将”刘光世部&/b&。其部最多的时候兵力约56000人,后比较固定在&b&&a href=&tel:&&&/a&&/b&人左右。他&b&每个月需要现钱267000贯,各种粮食33900石&/b&左右。其部的耗费&b&大致是岳飞部的一半&/b&。&/p&&p&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粮食是脱壳的米。但由于储存或者有意识的克扣,在具体发放的时候,往往掺杂有很多腐败变质的。在&b&澶渊之役&/b&中,率领&b&八万重兵&/b&能&b&“不动如山”&/b&的&b&“名将”&/b&王超的儿子,颇有军事头脑的王德用在主兵定州的时候,因为给军人发放的粮食是八成白米,两成腐败的黑米,结果还获得了军人的拥护。&/p&&p&&br&&/p&&p&待续&/p&&p&&br&&/p&&p&&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dda31e20d8& data-hash=&dda31e20d8& data-hovercard=&p$b$dda31e20d8&&@李超字子躍&/a& &/p&&p&大爷,今天坑就挖到这里吧?好不好?&/p&&p&可以放咱家去玩了吧?&/p&&p&&br&&/p&&figure&&img src=&/v2-593fd7be008ba2_b.jpg& data-rawheight=&284& data-rawwidth=&4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4& data-original=&/v2-593fd7be008ba2_r.jpg&&&/figure&
泻药这个题目叫做,在古代成立一支全脱产的军队成本。这里有几个关键点:1、古代是多古?2、全脱产是什么概念?3、要包括哪些成本?这三个问题的范围不同,则我们用来估计的范围就不同。咱家太古代的部分也不懂,对唐代和宋代略有了解,因此在这里说说自己…
&p&知乎纯白,长期光看不说话,搜了搜,貌似我收集的影像哪儿都没有,那就祭出了。&/p&&p&&br&&/p&&p&《中印边界问题真相》,1962年的产品,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好古老,不过那个时候相当于CCAV)。我国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当时的立场,算是说的很清楚了。&/p&&p&&br&&/p&&p&因为野鸡台、CCAV(虽然它是新影的上级单位)都有全网搜罗视频的毛病,加了个大logo也是没法。&/p&&p&&br&&/p&&p&&br&&/p&&figure&&img src=&/v2-edb46a0a6f94c214be7a5dc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edb46a0a6f94c214be7a5dc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f3fba3e8c01543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f3fba3e8c01543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v2-27f5b6f4a8db2c0a49c49ab_b.jp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v2-27f5b6f4a8db2c0a49c49ab_r.jpg&&&/figure&&p&&br&&/p&&p&&br&&/p&&p&原片在此:&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Mjg4NzY2NDY0MA%3D%3D.html%3Fspm%3Da2h3j.6059.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ino-Indian War 1962&i class=&icon-external&&&/i&&/a&&/p&
知乎纯白,长期光看不说话,搜了搜,貌似我收集的影像哪儿都没有,那就祭出了。 《中印边界问题真相》,1962年的产品,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好古老,不过那个时候相当于CCAV)。我国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当时的立场,算是说的很清楚了。 因为野鸡台、CC…
&figure&&img src=&/v2-a1f44a70cfc313ab3b6caec6b8154716_b.jpg& data-rawwidth=&1728& data-rawheight=&10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728& data-original=&/v2-a1f44a70cfc313ab3b6caec6b8154716_r.jpg&&&/figure&本文首发于机核网,推荐点此前往原文阅读以取得最佳阅读体验&a href=&/?target=http%3A//www./articles/2538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浅谈欧洲历史剑术:从拜年剑法到了解HEMA | 机核&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还请各位点开专栏查看系列后续QAQ&/b&&/p&&br&&p&&em&导语:最近沉迷于昆特牌3狂赌不能自拔,每日里看着Gay洛特舞着长剑旋转跳跃,心中一个疑问油然而生:长剑真的是这么用的么?这么旋转跳跃真的不会被砍死么?为了解答这个问题,这一篇文章诞生了。&/em&&/p&&p&&em&由于笔者对于HEMA也仅仅是初学者,此篇文章中可能出现许多的错误与不足,还希望各位大神能够帮助指正。我们开始吧!&/em&&/p&&br&&h3&&strong&一、《巫师》中的剑术真的有用么?&/strong&&/h3&&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11967aad-a33b-4e54-b616-1a4dc120bed9_watermark.gi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巫师3动作捕捉,图片来源左下角2333333&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可以从上图看到,《巫师3》中的剑术非常的飘逸帅气,但这样的剑术真的符合实际么?这里有一个视频说的非常的棒。&/p&&br&&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Fz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用户请点此观看B站视频《巫师3的剑术实战靠谱吗?》&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可以注意到,&strong&这个视频中多次提起了HEMA这个词语。&/strong&那HEMA到底是什么意思呢?&/p&&br&&h3&二、何为HEMA?&/h3&&br&&p&HEMA的全称为 &strong&Historical European&/strong&&strong& Martial Arts&/strong&,即欧洲历史武术。主要指古代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等为主)所演发出来的有铠甲(战争)和无铠甲(决斗等平民冲突)的持械武术。和日本剑道主要只保留了无装甲作战有所区别。&/p&&p&在当前的HEMA运动中,长剑是最受欢迎的武器。&/p&&p&需要明确的是,全甲格斗与无甲格斗是有着相当大区别的两种运动了,这一系列我将着重介绍我正在练习的无甲剑术。所谓无甲剑术,即是在双方没有着甲的情况下使用的技术,很多在着甲情况下无效的攻击如拖割,半砍等在无甲情况下反倒是重中之重,攻击持剑手导致对方失去作战能力的技术也包含在其中。可以说,全甲格斗是猛男之间的碰♂撞,而无甲剑术则是刀尖上的舞蹈。&/p&&p&关于HEMA的历史与发展及现状,推荐观看这一部纪录片:&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379864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溯源》—关于HEMA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i class=&icon-external&&&/i&&/a&&/p&&br&&h3&三、何为长剑?&/h3&&br&&p&首先推荐各位观看这个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799977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军事科普】中世纪刀剑演变简史【普罗米修斯汉化组】&i class=&icon-external&&&/i&&/a&,其中对于刀剑分类的归纳十分的清晰且易于理解。&/p&&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f3--fa_watermark.jp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f3--fa_watermark.jp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长剑这个武器其实并不是大多数人刻板印象中的那样笨重。在中世纪早期,由于盔甲大多为锁子甲,防护能力不足,早期的长剑一般都将重心做的靠前以增加劈砍能力。那时候的长剑确实很笨,但依然不重,只是由于重心的原因技术上有着较大的限制。&/p&&p&而随着剑术与盔甲的发展,刺击与更加精妙的技术开始应用,长剑的形制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剑刃变化为三角形,从根部开始向剑尖处越来越细,这样的设计使得剑的重心可以通过配重球调整到靠近手柄处,这使得各种精妙的技术得以实现。史实长剑为了便携的缘故一般在130厘米以下,90厘米以上,在这个范围内的技术都是可以通用的,所以统称为长剑。长剑的重量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重,一般在两千克以内。&/p&&p&目前HEMA中大规模使用的长剑长度一般在130--140厘米左右,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那个显眼无比的十字护手了。这个十字护手在德国剑术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许多技术的施展基础。&/p&&p&至于双手巨剑,那就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武器了,其技法,携带方法,使用目的等和长剑完全不同,所以这次就暂且先不讨论了。&/p&&p&推荐观看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444300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欧洲十字风刀剑各部件术语真·科普&i class=&icon-external&&&/i&&/a&&/p&&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095d300c-3dbc-b-de53505cba06_watermark.jp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最典型的长剑形制&i class=&icon-external&&&/i&&/a&&br&&h3&四、梅耶剑术&/h3&&br&&ul&&li&&h4&德意志剑圣&/h4&&/li&&/ul&&p&在介绍剑术之前,我们必须提到一个名字。当今所提及的中世纪剑术,无不溯源至德意志剑圣Johannes Liechtenauer(也作Lichtnawer)。这位大师的生平记录并不多,我们只知道他大致生活于14-15世纪,大约出生于德国利希特瑙(Liechtenau)。国内有一些文章译作理查德纳尔、列支敦瑙尔的,其实并不是很准确,这些译者可能并不知道Liechtenau实际上是一个地名,而且已有“利希特瑙”这个译名了,所以这位大师实际上是“约翰内斯·利希特瑙尔”——即“利希特瑙人汉斯”。&/p&&p&我们今天所说的Liechtenauer剑术,可能也并非剑圣初创,他很有可能是一位剑术的集大成者。最早记录有Liechtenauer的抄本是&em&Nuremberg Hausbuch&/em&(MS 3227a),成书约在年之间。该书有时被人附会为Hans D?bringer的作品,然而实际上他只是Liechtenauer剑术附录的四位作者之一。由于这本书的合集性质,该书可能的作者为Andres Juden、Hans D?bringer、Pseudo-D?bringer、Marcus Graecus、Johannes Liechtenauer、Jobs von der Nissen、Nicklass Preussen等人。&em&Nuremburg Hausbuch&/em&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抄本中唯一对剑圣有简要纪传性质描述的。而且该书写就时,剑圣应该尚在人世,因为该书是唯一一本未曾在名号之上加上亡者追思符号的著述。书中的记载:&/p&&blockquote&大师利希特瑙尔,虽非开山鼻祖,然学艺有道,融会贯通。遂周游列国,得觅剑艺之精髓。&/blockquote&&p&Liechtenauer被后世的许多剑术大师尊为“high master”或“grand master”,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这里将其称为“剑圣”的原因之一。&/p&&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90ebe8fb-9d6f-49bd-8f8d-7d92219c00ed_watermark.jp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剑圣Johannes Liechtenauer&i class=&icon-external&&&/i&&/a&&br&&p&我们今天认为剑圣对德意志剑术体系的贡献并非过誉。在剑术大师Paulus Kal的手稿中记录了Liechtenauer的剑术团体&em&&strong&Geselschaft Liechtenauers&/strong&&/em&,其中有许多都是15世纪许多重要的剑谱作者。剑圣与其弟子的教诲还为15-16世纪许多剑术团体的组建提供了帮助,其中就有后来扬名天下的&em&&strong&Marxbrüder&/strong&&/em&和&em&&strong&Federfechter&/strong&&/em&。自15世纪到17世纪,为数不少的兵击典籍得以出版,其中有百数本乃至更多都描述了自理查德纳尔流传下来的技巧。&/p&&br&&ul&&li&&h4&梅耶剑术简介&/h4&&/li&&/ul&&p&欧洲长剑技术流派目前较为知名的有早期德剑、梅耶、菲奥雷。由于我贫乏的知识,我将会以自己正在练习的梅耶剑术为例子进行介绍,请大佬们不要介意。&/p&&p&在16世纪,随着市民阶级的崛起和各种公私决斗的流行,十六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涌现出一大批剑术学校出现了对以前剑典里技术的汇编概况,其中一些被印刷出版。其中尤为著名的人物有&strong&保罗斯·赫克特·梅尔(Paulus Hector Mair)&/strong&和&strong&约阿希姆·梅耶(Joachim Meyer)。梅耶&/strong&将德意志剑术进一步理论化、科学化和体系化,所著的《Grundtliche Beschreibung der Kunst des Fechtens》(剑斗艺术)一书,构成了HEMA(欧洲历史武术复兴运动)的基础。&/p&&p&约阿希姆·梅耶通过梅耶方块(一种劈砍线路图)进一步精确了长剑劈砍的八种线路,学生无论从任何一个方向按照顺序发起劈砍均能保持自身处于一个势向另一个势转换的过程。换句话说,时刻处于可以随意切换攻击与防御方式的状态中。&/p&&br&&p&先来一个酷炫的视频与几张GIF吧!&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Fz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用户请点此观看《欧洲中世纪德国长剑剑术》&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br&&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cbba64cc-d-80b7-017d7debfeac_watermark.gi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eith Farrell vs. James Macgilp,双杀&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7c1baacd-3aba-4bb2-a815-_watermark.gi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7c1baacd-3aba-4bb2-a815-_watermark.gi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e6--fd9c00365b8f_watermark.gi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e6--fd9c00365b8f_watermark.gi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几张炫酷的GIF&br&&p&通过这几张图可以体现出梅耶剑术的特点:绕中线进行连绵不绝的攻击。在练习中,梅耶剑术使用的是著名的梅耶方块,即将人体分为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个方块,所有的劈砍攻击都由图中的八个方向发起。&/p&&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33c-d-784d485d00b4_watermark.jp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33c-d-784d485d00b4_watermark.jp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同时梅耶剑术的步伐基本也就是一句话:从哪边出剑踏哪只脚。即从右砍即迈右脚,以此类推。&/p&&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5dd5bc10-36ba-4b66-8af3-0d_watermark.gi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步伐与劈砍示意&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8c12df6a-698d-4fdb-bc49-d27_watermark.jp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梅耶在地上标记步法的线路,使得学生的步法、身法和剑法更快融为一体,这与现代体育运动训练中使用标记碟训练运动员的方法非常相似,可见当时德意志地区的剑术学校的训练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地步,从这里走出去的剑客们,水平也可想而知了。&i class=&icon-external&&&/i&&/a&&br&&p&这里放上一个我认为非常棒的技术介绍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ideo/avFzw&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德国梅耶流长剑的16个实用招式&i class=&icon-external&&&/i&&/a&&/p&&br&&br&&p&除了炫酷的技法以外,基本的握剑,站姿等等也同样重要。这里附上一份非常非常简略的入门小知识,有条件的朋友还请联系当地组织,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练习为最佳。&/p&&br&&h4&1、持握&/h4&&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fc6ef119-a28f-4b17-bcbc-b_watermark.jp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fc6ef119-a28f-4b17-bcbc-b_watermark.jp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p&在使用长剑时,双手距离增大可以更方便的使用各种旋转剑身的招式,所以也有直接后手握配重球的握法。&/p&&br&&h4&2、架势&/h4&&br&&p&梅耶剑术中主要分为四种基础架势与八种次要架势,而每一种架势之间都可以通过剑招流畅的转换,发起连绵不绝的进攻与防守。&/p&&p&&strong&首先是四大基础架势:屋顶式、牛式、犁式、愚者式。&/strong&&/p&&br&&br&&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cbc8--bbe585eaa545_watermark.p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屋顶式(Vom Tag)。从这个姿势可以发动上方三个方向的斩击&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cd8faa2e-b0ab-4e56-58164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cd8faa2e-b0ab-4e56-58164_watermark.p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ab5bed39-a7b7-48ba-82fd-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ab5bed39-a7b7-48ba-82fd-_watermark.p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1d5f52e1-ec6d-4d22-be7a-d862e78bc030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1d5f52e1-ec6d-4d22-be7a-d862e78bc030_watermark.p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4f8c-c-f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4f8c-c-f_watermark.p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四大基础架势&br&&p&&strong&八大次要架势:怒式、长点式、尾位式、巧变式、钥匙式、独角式、吊式、铁门式。&/strong&&/p&&br&&br&&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28e990fc-7f99-4a06-8a03-d1c3bebb63c2_watermark.p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怒式(Zornhut)。可以轻易的看出此架势发出的右侧劈砍势大力沉难以招架,被称为 怒击(Zornhaw)&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c1d938a6-bca5-4c5b-b1fd-f47fd33c527e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e/c1d938a6-bca5-4c5b-b1fd-f47fd33c527e_watermark.p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alioss./uploads/image/dcfd575f-fd90-43d1-91dc-8af039e7bd6f_watermark.p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lioss./uplo&/span&&span class=&invisible&&ads/imag}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畏级巡航导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